一、攀西特色水果产业发展面临的限制、问题与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罗超,林玲[1](2021)在《四川省果树农资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省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农业大省,近年来农资市场发展潜力凸显。四川省特色水果丰富多样,品质享誉全国,果树农资市场发展大有可为。从四川省果业发展特点和果树农资市场现状2个方面综合探析了果树农资市场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贺刚,王可,向天星[2](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对康养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攀枝花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全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激发了人们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健康保障需求,康养产业发展得到进一步重视。分析疫情对康养产业发展影响的一般机制,以攀枝花市为例,研究了疫情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康养农业、康养制造业、康养旅游业三个方面分析了疫情带来的冲击,探讨在此背景下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包括数字技术的发展、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未来政策的倾斜。结合当地情况,提出康养产业应该面向精细化发展,提高行业竞争力;充分挖掘特色资源,打造知名品牌;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完善"康养+"体系;积极发展数字化道路,激发行业创新活力。
田嫒[3](2021)在《四川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拼资源、拼消耗的传统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既刺激了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又使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约束趋紧、环境污染逐渐扼喉的困境,迫切要求农业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GTFP)驱动转型。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作为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四川省作为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之一,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四川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Agriculture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AGTFP)的研究,对推动四川乃至全国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梳理相关理论和文献,对AGTFP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经济—资源—环境”分析框架为起点,分析四川农业发展现状,并基于EBM-GML指数模型测算1999-2018年四川AGTFP及其构成项指数,分析四川AGTFP变化的时空特征;进一步通过建立面板回归模型识别相关因素对四川AGTFP及其构成项变化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四川农业进一步发展面临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高素质农业劳动力流失、化肥和农业机械的使用进入“瓶颈期”以及农业环境污染依然较为严峻的困境;(2)四川AGTFP年均增长1.10%,对农业产值增长的贡献为24.77%,增长表现为技术进步单驱动型,相对技术效率恶化抑制其增长;AGTFP增长地区差异显着,成都平原经济区最快(1.94%),川东北经济区最慢(0.02%);AGTFP年均增速(1.10%)略高于传统ATFP年均增速(0.98%);(3)财政支农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及工业化水平对四川AGTFP增长产生了显着的促进作用,且财政支农效应发挥具有一定的时滞性;而人力资本、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经营规模产生了阻碍作用;各因素对四川AGTFP的影响效应主要源自农业技术进步作用的贡献。基于上述结论,提出要提升四川AGTFP,必须以“发挥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的双轮驱动作用”为引领,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农业人力资本投资、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为抓手,以“健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和监管体系”为保障,以“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为原则推动各地构建协调、可持续、绿色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农业面源污染和碳排放同时纳入非期望产出,将水资源消耗纳入投入要素,并以农业用水量作为衡量指标,AGTFP测算指标选取更为精准;以综合考虑了径向和非径向的EBM模型定义方向性距离函数,以GML指数构建全局生产可能集,AGTFP测算方法更为精准。
陶琼[4](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旅游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众旅游新时代,一次性、表面性和程式化的观光型旅游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于人们的需求,人们更青睐于身心的放松和愉悦,更希望在休闲度假型旅游中满足个性化、多元化、深层次的需求,逐渐从身体的旅行转向身心的放松[1],正是基于此,涵盖了养生、养老、医疗、文化、体育、互联网、教育等多样化业态发展的康养旅游应运而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旅游产业无疑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同时报告中还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发展健康产业,推进医养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应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康养旅游作为旅游业和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符合了人们健康、愉快、长寿的普遍价值追求,满足了人们多元深层次的旅游需求,从健康和旅游两方面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地理位置优越,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文化、物产等旅游资源。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康养旅游发展为对象,以米易县为研究区域,对米易县康养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分级评价,对米易县康养旅游市场前景进行评价。通过对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条件进行SWOT分析、PEST分析,结合康养旅游常见发展模式及案例分析,提出构建“全域规划、全景建设、全时康养、全业联动、全面营销、全民共享”的“全域康养旅游”发展模式,全面引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期为其康养旅游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孟宝[5](2020)在《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解析与优化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及开发利用的优化已成为我国发展亟需解决的战略任务。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长江经济带覆盖区国土空间的集约、高效和绿色开发是实现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基础保障。四川省宜宾市地处长江经济带上游,是典型的沿江节点城市。近年来,金沙江水电能源资源开发、高铁经济带动、港口辐射效应和四川南向开发重要枢纽门户等复合优势成为宜宾市发展的新动力,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提升了其国土空间开发的强度。在共抓长江大保护、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功能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识别、开发冲突及优化思路分析,助推其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新格局的形成,创新国土空间优化开发利用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现实需求为导向和现状问题为牵引,通过对宜宾市国土空间自然地理要素和已有发展要素的评析,结合历史时期空间开发的格局与功能特征,明晰国土空间演变的趋势和驱动力特征。结合现状功能评析及分类,开发利用冲突测度与分类等,在全方位解析空间功能现状的基础上,以标定功能和优化目标为基础和导向,提出国土空间优化利用的创新模式。最后,在解析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市域和长江经济带上游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的多目标权衡两个方面提出了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优化的思路。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和2018年7个时间点30 m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发现28年间宜宾市国土三生空间演变基本特征表现如下:宜宾市生活空间主要分布区、增扩区在市域中部,且沿江两侧分布特征显着;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市域中部和北部,以沿岷江、长江两侧的平坝、低丘区最为集中;生态空间主要分布于市域西部屏山县、南部中低山区的兴文县、长宁县、珙县、筠连县等。从海拔梯度来看,坡度2~8°之间、15°以上;海拔236~600 m范围是空间变化的剧烈区;水平向上来看,宜宾市国土空间以沿长江为轴线,沿江两侧10 km范围是空间用地类型变化最为集中的区域。通过开发历史梳理,宜宾市空间开发经历了由萌芽状态→外力驱动为主→内生动力显现→内外动力共同推动的演进过程;而空间功能特征从原始性模糊性→区外需求依附性→不稳定性→功能重构→内外功能趋向稳定。2000年以前宜宾市空间开发格局呈现围绕农业和初级工矿业发展的特征;而在2000年以后,其空间开发则转向围绕城市和工业园区的基本开发格局。(2)利用熵值法对宜宾市185个乡镇三生功能现状评价得出:生活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显着区约占20%,非显着区的约占80%,即反映为一定的二八定律现象,对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宜宾市乡镇功能分为:城镇生活-工业生产优势区(12%)、城镇生活-乡村生活优势区(8%)、乡村生活-农业生产-生态功能产品供给优势区(29%)、乡村生活-农业生产-生态服务功能优势区(20%)、生态服务功能-农业生产功能优势区(31%)等5个功能区类型,并对每类功能区类型的占比、分布和类型特征等进行了分析。(3)基于上限思维、结构思维和底线思维,从现实际开发强度与理论可开发强度比较、景观生态指数冲突测度、土地利用现状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对比三个方面对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冲突性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显示,开发强度引起的冲突诱因主要有地形限制型、城市密集型和自然保护区型3种类型;从景观生态冲突指数来看,宜宾市1990、2000、2010和2018年4个时期的空间冲突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56、0.53、0.52和0.51,随时间演进冲突程度呈降低趋势;通过开发现状和适宜性评价的结果叠加,把乡镇分为城镇冲突为主、农业冲突为主和生态冲突为主3种类型。基于上述三种冲突的乡镇分级分区,设定判别条件(27种),对三类冲突进行空间叠加后得到的20种组合冲突情况,根据宜宾市乡镇综合冲突类型及归并,将185个乡镇划分为8类冲突。(4)通过设定假设条件,根据理论和实践依据,提出国土空间优化和管控的框架结构模式。核心内涵在于注重基本功能界定的前提下,在国土空间基本管控单元范围内弱化功能分区,通过对国土空间开发管控指标的分解,确定某空间基础单元的框架结构,打破单一主体功能执行的约束和管控区、线延伸影响下的发展活力受限,鼓励确定空间在限定条件下自主优化。根据提出的模式,选择城镇化为主的沙坪街道和农业生产、生活空间为主的僰王山镇为案例区,采用框架结构模式对其理论可开发空间范围和开发强度阈值进行识别,并根据其发展现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框架结构模式提出具体的优化思路。(5)通过梳理宜宾市国土空间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空间规划层面要尽快依托“双评价”的结果,以沿江0~10 km范围为重点区,在划定城市外围开发边界的同时,划定城市内部的沿江压缩边界,按具体的地势和城市功能区的辐射等,对开发强度做梯度分级;确定点状和线状的生态廊道,恰当分割城市生活区和产业区。在空间管治层面,要在5~10年的时间尺度内对乡镇空间功能和冲突进行重新评价,依据不同的功能界定和冲突表现制定不同的空间管治策略;同时要发挥框架结构模式约束下基本空间管控单元优化的自下而上推动传导机制;在控制性优化和政策性优化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和发挥自主性优化的作用。在具体的执行层面要做好对产业园区规划和运营的管理;探索南部山区转型发展的综合模式;注重生态空间经济效益的发挥;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及划定永久农村地区等。本研究的创新点如下:基于乡镇尺度的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解析与要素关联分析;尝试国土空间冲突性测度与分析的综合视角;空间优化中自上而下目标分解和自下而上功能自主寻优的综合考虑。论文研究的不足受限于数据的全面性、标准化和空间基础单元的不确定,空间功能解析及评价的科学性还待提升;框架结构模式下降尺度的管控指标分解还有待深入分析等。整体而言,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宜宾市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进提供了部分研究支撑,也对长江经济带上游沿江节点城市的国土空间规划及优化开发在方法和思路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通过对乡镇尺度的研究及创新尝试,丰富了国土空间优化开发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舒红兵,陈晓安,肖亮,兰玛,雷应朝[6](2020)在《攀西康养产业价值链金融支持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省积极推进康养产业强省建设,着力推动攀西打造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剖析了金融支持攀西康养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5难1缺"问题,即康养企业盈利难、公益性康养企业承贷主体资格认定难、康养地产信贷准入难、资产交易流转难、信贷风险分散难、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等配套支撑体系不健全。提出强化政府引导,加快完善产业政策规划体系与发展环境,构筑特色商业模式和共赢康养生态圈等政策建议。研究攀西康养产业价值链金融支持体系,既能解决当地金融资源缺乏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又能为其它地区发展康养产业提供经验借鉴。
王一啸[7](2020)在《德昌市乐跃镇半站营景观梯田规划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在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乡村振兴的政策下,乡村景观的打造必然成为乡村建设规划发展的重点。其中景观梯田是构成山地丘陵地区乡村景观的重要形式。目前对景观梯田的研究还处于新启阶段,本文对凉山州安宁河流域地区特有的山地梯田做了详细的规划设计和研究,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可以为乡村景观建设注入新的血液,对山地丘陵地区的乡村景观的打造提供可参考的建议。本文运用资料收集整理法、案例分析法、实地勘探法、实践验证法的相关研究方法,对半站营村景观梯田进行规划设计:(1)以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阐述了乡村景观以及梯田的相关理论知识,构建出基于乡村景观建设的景观梯田打造手法,同时分析并借鉴了相关优秀案例的成功经验,论述景观梯田设计方法的可行性,为半站营景观梯田规划设计提供思路。(2)通过对本文研究对象的实地调查、GIS地形坡度分析,以及当地的气候、环境、地势地貌、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文化资源、道路交通、建筑风貌、周边区域的村落进行归纳分析,并总结出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3)从农作物造景的普遍规律出发,以农作物颜色季相变化的搭配和大面积的农作物种植达到大地艺术的观赏效果为主要设计手法,运用在半站营现有梯田的规划设计上,得出可行性方案,将其建设为观赏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并存景观梯田。(4)辅以周边溪涧生态廊道景观设计,以及梯田农作物产业产品的规划升级和周边村落的经济发展措施,得出半站营景观梯田区域的总体规划设计方法,以实地规划的角度去印证相关理论研究的可行性,取得乡村景观建设的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本文以半站营景观梯田为例,为凉山州地区同样拥有梯田耕种文化的乡村景观建设提供了方法及规划设计思路,体现了研究内容的操作可实施性,得出符合这一地区地势地貌的景观打造和风景区开发的结论和成果,可以有效的帮助因区位环境、地势地貌、区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制约脱贫及发展的乡村,在凉山州乡村振兴及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道路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唐天娇[8](2020)在《攀枝花市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乡土地理知识大多具有生动有趣、真实及时和易理解等诸多特点,将其渗透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往往能够给地理课堂带来活力,能营建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全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乡土地理知识作为初中学生身边的地理常识,因为取材源自生活,所以丰富多样、易获得而具有广阔的实践意义,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结合攀枝花本地实际来看,乡土地理教学的开展在各学校开展得参差不齐,虽然把乡土地理知识纳入到地理结业考试的必考范围,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老师和学生对乡土地理的重视程度,但日常的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并未完全渗透进课堂,仅仅停留在应对考试的基础上,这样的教学方法必然不能起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的目标。本文就以四川省攀枝花市为例,从一名初中地理教师的角度出发,探究当前乡土地理教学开展的情况,结合乡土地理教学的现实意义和新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再综合国内外关于乡土地理教学的先进理论和优秀经验,逐步摸索出一种适合攀枝花市的乡土地理教学模式。首先,本文从国内外对乡土地理的研究入手,阐述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并论述了乡土地理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其次,在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再联系攀枝花市本地区的实际地理概况,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开发研究,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展开:一是通过本地素材的收集和整理,课堂挖掘渗透,地理实践活动,自主探究学习等方式来开发利用这些乡土地理资源。二是提出切实可行的初中地理教学渗透乡土地理知识教学案例和方法参考,让学生能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真正的了解身边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的本质。三是进行相对应的具体的乡土地理课堂案例设计,突出攀枝花市的区域特色,在地理教学中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标准中的理念,为开展乡土地理教学提供广泛的教学素材。最后,为进一步找出攀枝花市初中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现状,运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全市三所初中,获悉乡土地理教学在本市开展的情况和学生对乡土地理教学的认识,通过此次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通过研究国内外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情况和攀枝花市乡土地理教学开展的现状,进一步明确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二是通过调查研究攀枝花市地区的地理概况总结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方向和开发原则,总结出大量与初中地理教材相融合的乡土地理知识。三是笔者通过搜集所在的学校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具体教学案例展示经验方法。四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攀枝花市初中学校开展乡土地理教学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笔者经过几年教学实践的积累,通过实地走访拍摄了大量照片,也通过收集资料法收集了大量乡土地理素材,采访和调查了熟悉本地历史发展的老人,在梳理和总结攀枝花市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同时,对初中地理实际教学中如何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也总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应该注意的问题,力求对未来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吕黎朝[9](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川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的重大战略行动,是在深刻把握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现实情况,深刻认识城乡关系新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布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取得举世成就,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时代、城乡关系出现新变化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农村治理能力弱化、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农村文化的衰败等问题集中出现,已成为当前“三农”工作的现实难题,此刻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正当其时。四川省作为农业大省,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历史机遇下,实现四川农业跨越式发展值得深思。随着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当前商务交易的基本手段和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电子商务在农产品领域应用的分支,通过研究这种发展形式,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川农业的转型升级、乡村的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进行深入分析,从乡村振兴战略与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逻辑关系入手,认为四川要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在产业、组织、文化、生态、人才振兴上进行助力,同时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需要乡村振兴战略来促进发展,最后表明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是适宜且可行的;通过对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历史阶段、发展成就梳理,利用SWOT-PEST分析法,对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行分析,最后得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导致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又通过对“四川扶贫”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为实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发现产业发展的权重(0.486)最大,其次是政策制度(0.144)、品牌建设(0.144)、技术与标准(0.144),最后是质量保障(0.046)、服务与信息等(0.034),说明在现阶段影响四川扶贫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产业发展,因此应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同时对其子因素分析发现在政策体系支撑与配套、产业布局与特色化、质量监督、技术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人才的培育、特色产品信息描述等方面存在不足且需进一步发展,最后表明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中特色产业发展是当前的重点,政策支持、品牌建设、技术支撑、质量保障、服务与信息是保障。最后,本文利用上述研究结论,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和四川实际情况下,提出了四点对策建议:(1)以“科学配套、完善机制、增强意识”为重点,筑牢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基础;(2)以“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完善组织”为重点,提升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产业特色;(3)以“保护生态、打造品牌、拓展产品”为重点,突出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产品绿色;(4)以“技术支撑、人才培育、提升效率”为重点,夯实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效益底色。
陈国民[10](2020)在《攀西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与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研究 ——以会理县为例》文中认为攀西地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四川省开发潜力巨大的经济区域。“十三五”期间,在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建设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各种政策实施下,攀西地区发展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攀西地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承载区,也是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防控区,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攀西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区域土地利用发生明显变化,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扩张以及土地利用不合理利用的状况日益加剧,引发了包括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景观生态破碎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多种生态环境问题,为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对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已成为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的发展机遇下,对攀西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格局进行研究,厘清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生态安全格局的分布情况,对政府部门制定和完善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决策、协同推进区域生态治理与开发建设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以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四川建设长江生态屏障重点地区——会理县为研究区,以“3S”技术为基础,提取研究区2005年、2010年、2015年、2018年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分析会理县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取生态源和扩张源,构建阻力表面,识别生态廊道,最后叠合基于MCR模型的生态安全格局和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分区,对会理县生态安全格局进行识别研究,并提出优化和保护建议,为会理县经济和产业等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为缓解攀西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思路借鉴。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根据高空间分辨率影像与TM/OLI多光谱影像建立解译标志,实现对会理县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四期土地利用/覆被信息的提取,并基于DEM与坡度数据,对2018年土地利用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数据表明:会理县2018年土地利用/覆被呈现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其他地类为辅的格局,林地覆盖面积最大,占比达53.13%,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的山区,园地集中分布于研究区中南部,草地大面积分布在金沙江沿岸的干热河谷气候区,耕地和建设用地主要随乡镇点、河流和公路分布,各地类分布情况受地形因素影响较大,地形分异特征明显。(2)通过构建土地利用/覆被转移矩阵、计算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发现,2005~2018年间,研究区的园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耕地和草地呈持续减少趋势;耕地、园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动态度较大,变化显着,其中以园地动态度最大,增速最快,增长最为明显。研究区各地类之间的转换主要发生在中南部的地势平缓区,转换时段主要为2010~2015年,以耕地和草地转出、园地和林地转入为主。(3)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提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生态环境敏感性的极度和重度敏感区为会理县生境生态源,共780.61km2,主要分布在会理县北部的六华镇、云甸镇、太平镇、下村乡,中部的鹿厂镇,以及金沙江及支流沿岸的新发镇、新安傣族乡、树堡乡和竹箐乡等乡镇,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主要以林地和草地为主。根据形态学景观空间分析方法(MSPA)和景观连通性评价,以林地和水域为前景要素,确定19个景观生态源,其中林地景观生态源17个,水域景观生态源2个。在此基础上,通过选取阻力因子,确定指标权重,构建综合阻力面,最终基于最小耗费距离模型和重力模型,识别会理县潜在生态廊道171条,重要生态廊道22条。(4)融合生境生态源和景观生态源为综合生态源,提取建设用地为扩张源,在此基础上,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得到生态安全格局分区,再叠合生态廊道完成会理县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结果表明:会理县高水平安全格局2351.48km2,主要分布在县域北部、西部和东南部;中水平生态安全格局818.60km2,围绕高水平安全格局分布;低水平安全格局和其他区域分别为736.78km2、611.09km2,主要分布在县域中部和南部。然后根据参考相关文献,将高水平安全格局对应划分为适宜生态用地的核心保护区(1162.84 km2)和一般保护区(1186.64km2),将中水平生态安全格局划分为生态缓冲区,将低水平安全格局和其他区域分别划分为适宜建设用地的生产生活区和重点开发区,并根据不同分区与研究区实际情况,针对性的提出了开发建设和生态保护意见。
二、攀西特色水果产业发展面临的限制、问题与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攀西特色水果产业发展面临的限制、问题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省果树农资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四川省果业发展特点及现状 |
1.1 生产气候条件优越,水果品类丰富 |
1.2 规模和产量连年增加,特色水果发展势头好 |
1.3 发展劣势 |
2 四川省果树农资市场现状 |
2.1 全国农资市场发展大背景 |
2.2 四川省果树农资市场概况 |
2.2.1 果树常见病虫害及农药概况 |
2.2.2 四川省化肥施用概况 |
2.2.3 四川省农资企业发展现状 |
3 四川省果树农资市场特点及发展对策分析 |
3.1 从农业和果树种植结构来分析 |
3.2 从病虫草害特征分析 |
3.3 从农资企业销售渠道和推销模式分析 |
3.4 从农民用药用肥水平和购买能力分析 |
(2)新冠肺炎疫情对康养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攀枝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相关文献述评 |
2 新冠肺炎疫情对产业发展影响的一般机制分析 |
3 新冠疫情对攀枝花市康养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
3.1 攀枝花康养产业发展现状 |
3.2 新冠肺炎疫情对攀枝花康养行业的关联分析 |
3.2.1 对康养旅游业的影响 |
3.2.2 对康养制造业的影响 |
3.2.3 对康养农业的影响 |
3.3 后疫情时代攀枝花市康养产业转型升级机遇 |
3.3.1 康养产业数字化 |
3.3.2 消费观念逐步转变 |
3.3.3 政策支撑力度增大 |
4 后疫情时代促进攀枝花市康养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4.1 推进康养产业精细化发展,提高行业竞争力 |
4.2 充分挖掘城市特色资源,打造知名康养品牌 |
4.3 推动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康养+”产业体系 |
4.4 推动康养产业数字化转型,激发行业创新活力 |
5 结语 |
(3)四川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
1.3.2 关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
1.3.3 关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
1.3.4 文献简评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和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2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经济增长理论 |
2.1.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1.3 规模经济理论 |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传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
2.2.2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
2.3 小结 |
3 四川省农业发展现状 |
3.1 农业经济增长现状 |
3.1.1 农业产值持续增加 |
3.1.2 农业产值在第一产业占比先降后升 |
3.2 农业资源约束现状 |
3.2.1 耕地面积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乏力 |
3.2.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农业用水量居高不下 |
3.2.3 农业劳动力持续减少,整体素质不高 |
3.2.4 化肥、农业机械的使用进入“瓶颈期” |
3.3 农业环境污染现状 |
3.3.1 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量先增后减,排放强度降低 |
3.3.2 农业碳排放总量先增后减,排放强度降低 |
3.4 小结 |
4 四川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分析 |
4.1 测算方法 |
4.1.1 建立环境生产技术边界 |
4.1.2 构建EBM方向性距离函数 |
4.1.3 构建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 |
4.2 测算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
4.2.1 指标选取 |
4.2.2 数据说明 |
4.3 测算结果分析 |
4.3.1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变动分析 |
4.3.2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分析 |
4.4 小结 |
5 四川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影响因素的选取及指标说明 |
5.1.1 人力资本 |
5.1.2 财政支农力度 |
5.1.3 农业结构调整 |
5.1.4 农业经营规模 |
5.1.5 农业基础设施 |
5.1.6 工业化水平 |
5.2 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5.2.1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5.2.2 多重共线性检验 |
5.2.3 面板单位根检验 |
5.2.4 模型设定及参数估计 |
5.2.5 回归结果分析 |
5.2.6 稳健性检验 |
5.3 小结 |
6 结论、对策建议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提升四川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
6.2.1 发挥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的双轮驱动作用 |
6.2.2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6.2.3 加大农业人力资本投资 |
6.2.4 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 |
6.2.5 健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和监管体系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动态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康养旅游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2.1 康养旅游概念 |
2.1.1 康养 |
2.1.2 康养旅游及其产业 |
2.2 旅游发展模式 |
2.2.1 模式 |
2.2.2 旅游发展模式 |
2.2.3 康养旅游发展模式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旅游需求理论 |
第三章 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条件 |
3.1 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现状 |
3.1.1 发展现状 |
3.1.2 存在的瓶颈和问题 |
3.2 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条件 |
3.2.1 区位 |
3.2.2 自然环境 |
3.2.3 社会经济发展 |
3.2.4 康养旅游资源 |
3.2.5 旅游资源分级评价 |
3.2.6 康养旅游资源对比分析 |
3.2.7 康养旅游市场分析 |
3.2.8 康养旅游开发前景分析 |
3.3 PEST分析 |
3.3.1 政治环境 |
3.3.2 经济环境分析 |
3.3.3 社会环境分析 |
3.3.4 技术环境分析 |
3.3.5 PEST分析小结 |
3.4 SWOT分析 |
3.4.1 优势 |
3.4.2 劣势 |
3.4.3 机遇 |
3.4.4 威胁 |
3.4.5 SWOT矩阵及小结 |
第四章 康养旅游常见发展模式及案例分析 |
4.1 “林旅融合”的森林康养模式 |
4.2 “农旅融合”的农业康养模式 |
4.3 “体旅融合”的运动康养模式 |
4.4 “医旅融合”的医疗康养模式 |
4.5 “文旅融合”的文化康养模式 |
4.6 代表案例经验与启示 |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米易县康养旅游模式构建 |
5.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康养旅游发展 |
5.1.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康养旅游发展契机 |
5.1.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康养旅游发展带动作用 |
5.1.3 基于STP分析的市场定位 |
5.2 米易县“全域康养旅游”模式构建 |
5.2.1 “全域康养旅游”模式概念 |
5.2.2 县域康养的全领域规划 |
5.2.3 要素经济的全景区建设 |
5.2.4 旅游季节的全时域打造 |
5.2.5 产业体系的全行业联动 |
5.2.6 产品组合的全方位营销 |
5.2.7 发展成果的全社会共享 |
5.3 模式构建的难点和重点 |
5.3.1 模式构建的难点 |
5.3.2 旅游城镇分类及发展重点 |
5.3.3 旅游村庄分类及发展重点 |
第六章 米易县构建“全域康养旅游”模式的保障措施 |
6.1 公共服务方面 |
6.1.1 完善公共信息服务 |
6.1.2 完善安全保障措施 |
6.1.3 完善旅游交通便捷服务 |
6.1.4 完善便民服务 |
6.1.5 强化行政服务功能 |
6.2 线路设计方面 |
6.2.1 康养旅游线路设计原则 |
6.2.2 米易县重点康养线路 |
6.3 政策支撑保障 |
6.3.1 健全组织管理 |
6.3.2 拓宽投融资渠道 |
6.3.3 做好旅游市场培育 |
6.3.4 加快旅游人才培养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解析与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土空间规划与发展新格局亟待形成 |
1.1.2 长江经济带“溯源延伸”带来的新机遇与挑战 |
1.1.3 四川省持续南向开放战略需强化支点建设 |
1.2 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依据 |
1.2.2 选题目的 |
1.2.3 选题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
1.3.2 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及其开发冲突分析 |
1.3.3 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优化模式与提升对策 |
1.4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
1.4.1 长江上游沿江节点城市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权衡 |
1.4.2 基于乡镇尺度三生空间功能优化的多要素匹配性 |
1.5 研究技术路线、方法和数据 |
1.5.1 研究技术路线 |
1.5.2 研究方法与数据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理论基础 |
2.1.1 空间与国土空间概念 |
2.1.2 人地关系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3 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组织理论 |
2.1.4 主体功能区划理论 |
2.1.5 国土空间“双评价”方法和理论 |
2.1.6 空间管治理论 |
2.1.7 系统论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2.2.1 关于国土空间规划 |
2.2.2 国土空间开发战略布局 |
2.2.3 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及方法 |
2.2.4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 |
2.2.5 国土空间功能优化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2.4 本研究的理论逻辑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区空间开发基础要素与开发历史 |
3.1 宜宾市区位 |
3.2 宜宾市国土空间基础要素 |
3.2.1 自然地理概况 |
3.2.2 社会经济概况 |
3.2.3 国土空间基础要素评析 |
3.3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历史 |
3.3.1 明清时期 |
3.3.2 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
3.3.3 20世纪中叶—20世纪80年代 |
3.3.4 20世纪80年代—2010年 |
3.3.5 2010年至今 |
3.4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及功能特征演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
4.1 国土空间功能分区 |
4.1.1 三生空间及功能的划分 |
4.1.2 三生空间与三区空间 |
4.2 宜宾市国土三生空间格局特征 |
4.2.1 基本特征 |
4.2.2 水平向特征 |
4.2.3 垂直向特征 |
4.3 宜宾市国土三生空间数量结构与内部转移 |
4.3.1 数量结构的变化 |
4.3.2 内部相关转移 |
4.4 宜宾市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驱动力分析 |
4.4.1 经济发展驱动 |
4.4.2 宏观政策驱动 |
4.4.3 三生空间演变的关键驱动因子识别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评价 |
5.1 国土空间功能定位 |
5.2 评价的依据 |
5.2.1 评价的原则 |
5.2.2 评价单元的尺度 |
5.2.3 评价的方法 |
5.3 评价的指标体系 |
5.3.1 指标选择 |
5.3.2 数据来源与指标分析 |
5.4 评价结果及分析 |
5.4.1 三生空间二级功能分类评价 |
5.4.2 综合三生空间功能评价 |
5.4.3 不同乡镇三生空间评价聚类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冲突性分析 |
6.1 空间冲突概念与测度 |
6.1.1 空间冲突内涵 |
6.1.2 空间冲突测度 |
6.2 基于开发强度分析的冲突测度 |
6.2.1 开发强度的界定 |
6.2.2 开发强度的计算 |
6.2.3 冲突性分析 |
6.2.4 冲突区和冲突类型 |
6.3 基于景观生态指数的冲突测度 |
6.3.1 景观生态学指数冲突测度方法 |
6.3.2 测度结果与冲突性分析 |
6.4 用地现状与适宜性评价的冲突测度 |
6.4.1 冲突测度 |
6.4.2 冲突性分析 |
6.5 乡镇空间冲突的综合分析 |
6.5.1 综合冲突表达的判别条件设定 |
6.5.2 不同空间冲突的类型与特征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框架结构模式的宜宾市国土空间优化分析 |
7.1 国土空间标定功能 |
7.2 优化导向与目标 |
7.3 小尺度单元国土空间优化的框架结构模式 |
7.3.1 模式提出假设及形象表达 |
7.3.2 模式提出的依据 |
7.3.3 模式内涵与构建 |
7.4 基于沙坪街道的实证分析 |
7.4.1 沙坪街道空间演变及利用现状 |
7.4.2 框架约束的沙坪街道适宜开发区 |
7.4.3 沙坪街道空间开发利用优化分析 |
7.5 基于僰王山镇的实证分析 |
7.5.1 僰王山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 |
7.5.2 框架约束的僰王山镇适宜开发区 |
7.5.3 僰王山镇农业农村空间优化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优化分析 |
8.1 宜宾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
8.1.1 沿江中心城区岸带资源开发与长江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
8.1.2 市域南部山区资源开发主导的转型困境 |
8.1.3 农业主导区特色种植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
8.1.4 乡村生活空间品质亟待提升 |
8.1.5 生态功能显着区生态空间综合效益考虑不够 |
8.2 宜宾市域层面国土空间优化思考 |
8.2.1 空间规划层面 |
8.2.2 空间管制层面 |
8.2.3 重点执行层面 |
8.3 长江经济带上游流域尺度国土空间优化开发的思考 |
8.3.1 厘清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
8.3.2 弹性赋予和刚性管控相结合 |
8.3.3 实施精准生态补偿 |
8.3.4 流域间融合发展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9.2.1 研究特色 |
9.2.2 创新点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9.3.1 研究的不足 |
9.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攀西康养产业价值链金融支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综述 |
(一)对康养产业的界定 |
(二)对康养产业价值链的分析 |
(三)对金融支持康养产业的研究 |
(四)对攀西地区建设与康养产业发展的研究 |
二、攀西康养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攀西康养产业发展的现状 |
1. 国家康养产业政策日益完善。 |
2. 国内康养市场需求加速成长。 |
3. 攀西康养产业资源得天独厚。 |
4. 攀西康养产业先发优势彰显。 |
(二)攀西康养产业存在的问题 |
1. 顶层设计不健全。 |
2. 发展定位摇摆。 |
3. 交通瓶颈问题。 |
4. 工业与康养产业的矛盾。 |
5. 季节性经营问题。 |
6. 康养产业承载能力较弱。 |
7. 配套环境仍存短板。 |
三、攀西康养产业金融服务供给状况成因分析 |
(一)康养企业盈利难 |
(二)公益性康养企业承贷主体资格认定难 |
(三)康养地产信贷准入难 |
(四)资产交易流转难 |
(五)信贷风险分散难 |
(六)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等配套支撑体系不健全 |
1. 医保跨省异地结算仍存障碍。 |
2. 当前我国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结构严重失衡。 |
3. 商业保险的参与不足。 |
四、金融支持攀西康养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一)强化政府引导,加快完善产业政策规划体系与发展环境 |
1. 完善顶层设计,明晰攀西康养产业在国内外的市场定位。 |
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善攀西康养产业的外部营商环境。 |
(二)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构筑特色商业模式和共赢康养生态圈 |
1. 支持康养龙头企业并购扩张,提升智能化和综合化服务能力。 |
2. 创新共赢商业盈利模式,着力破解季节性问题。 |
(三)转换切入点,走出金融支持攀西康养产业新路径 |
1. 跳出项目融资局限,拓展承贷主体范围。 |
2. 跳出初创融资束缚,转向扩大再生产融资。 |
3. 跳出法人融资局限,关注个人金融需求。 |
4. 跳出信贷融资局限,开拓综合金融服务。 |
(7)德昌市乐跃镇半站营景观梯田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乡村景观与梯田相关理论研究 |
2.1 乡村景观相关研究 |
2.1.1 乡村景观的概念 |
2.1.2 乡村景观的特征 |
2.1.3 乡村景观设计的原则 |
2.1.4 观赏乡村景观的条件 |
2.1.5 乡村景观设计的方法 |
2.2 梯田相关研究 |
2.2.1 梯田的概念 |
2.2.2 梯田的种类 |
2.2.3 梯田改造原则 |
2.3 乡村景观建设与梯田改造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乡村景观建设的景观梯田设计方法构建 |
3.1 基于乡村景观建设的景观梯田设计原则 |
3.1.1 生态可持续原则 |
3.1.2 人文规划原则 |
3.1.3 景观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原则 |
3.2 乡村景观设计理念在景观梯田中的景观载体 |
3.2.1 植被 |
3.2.2 农作物 |
3.2.3 水景 |
3.2.4 道路 |
3.2.5 场地 |
3.2.6 建筑物 |
3.2.7 景观小品 |
3.3 基于乡村景观建设的景观梯田设计手法 |
3.3.1 利用农作物类型进行景观功能分区 |
3.3.2 利用农作物营造丰富的景观效果 |
3.3.3 合理利用乡土树种进行植物搭配 |
3.3.4 梯田田埂景观艺术化设计 |
3.3.5 丰富水景串联道路系统 |
3.3.6 建筑民俗特色改造 |
3.3.7 合理选择观景点使景观质量最优呈现 |
3.4 相关案例分析 |
3.4.1 云南哈尼梯田 |
3.4.2 菲律宾伊富高梯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德昌市乐跃镇半站营村现状概况 |
4.1 半站营村区位概况 |
4.1.1 地理位置 |
4.1.2 交通区位 |
4.1.3 气候特点 |
4.1.4 地形分析 |
4.2 半站营梯田自然景观资源 |
4.2.1 高山 |
4.2.2 水渠、溪流 |
4.2.3 植被 |
4.2.4 梯田农作物景观资源 |
4.3 半站营村人文文化资源 |
4.3.1 建筑文化 |
4.3.2 移民文化 |
4.3.3 红军长征文化 |
4.4 村落综述 |
4.5 半站营梯田现有景观资源存在的问题 |
4.5.1 梯田景观结构单一 |
4.5.2 建筑无风格特色,布局散乱 |
4.5.3 植被缺乏景观效果 |
4.5.4 缺乏内部道路系统 |
4.5.5 辅助性景观较少 |
4.5.6 缺乏基础设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实践—德昌市半站营景观梯田规划设计 |
5.1 半站营景观梯田构建的原则及理念 |
5.1.0 规划设计依据 |
5.1.1 半站营梯田景观设计主体思维 |
5.1.2 规划设计原则 |
5.2 半站营景观梯田总平面设计 |
5.3 景观梯田游览区规划设计 |
5.3.1 景观梯田游览区分区平面设计 |
5.3.2 景观梯田游览区道路规划设计 |
5.3.3 梯田游览区内部观景点设置 |
5.3.4 景观梯田游览区建筑民俗特色改造 |
5.4 二道沟溪涧生态风景廊道景观设计 |
5.4.1 溪涧生态风景廊道景观设计 |
5.4.2 溪涧生态风景廊道生态保护措施 |
5.5 交子坪全景观景区总体规划设计 |
5.5.1 交子坪荞麦梯田观景台设计 |
5.5.2 蓝家坪、交子坪乡村基础设施规划 |
5.5.3 蓝家坪、交子坪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
5.6 景观小品专项设计 |
5.6.1 入口景观区牌坊设计 |
5.6.2 标示系统及小品设计 |
5.7 旅游季节规划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攀枝花市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外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概况 |
1.1.2 国内乡土地理教学的发展概况 |
1.2 研究意义及方法 |
1.2.1 符合初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
1.2.2 符合现代地理学科的要求 |
1.2.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3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
1.3.1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
1.3.2 能使抽象的复杂的地理事物具体化简单化,有利于学生理解 |
1.3.3 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习惯 |
1.3.4 可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科学认识,树立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
2.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乡土地理 |
2.1.2 地理课程资源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情境认知理论 |
2.2.3 人本主义教育观 |
2.2.4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
3.攀枝花市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 |
3.1 攀枝花市乡土地理的发展现状 |
3.2 攀枝花市地理概况及开发方向 |
3.2.1 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 |
3.2.2 钒钛之都 |
3.2.3 阳光花城 |
3.3 开发乡土地理资源的原则 |
3.3.1 因地制宜原则 |
3.3.2 可比性原则 |
3.3.3 实践性原则 |
3.4 开发乡土地理资源的方法 |
3.4.1 类比法 |
3.4.2 观察法 |
3.4.3 调查法 |
3.4.4 文献阅读法和资料收集法 |
4.攀枝花市外国语学校开展乡土地理教学的途径及效果 |
4.1 实施途径 |
4.1.1 融入地理课堂 |
4.1.2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
4.1.3 设置专门的乡土地理课程,建立乡土地理知识库 |
4.1.4 利用社会公共资源 |
4.2 实施效果 |
5.攀枝花市乡土地理教学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
5.1 攀枝花市乡土地理教学现状调查 |
5.2 攀枝花市乡土地理教学面临的问题 |
5.2.1 学生乡土地理学习的时间不足 |
5.2.2 教师个人素质参差不齐 |
5.2.3 学校对乡土地理教学开发能力欠缺 |
5.2.4 开展乡土地理实践经费不足 |
5.3 解决攀枝花市乡土地理教学问题的对策 |
5.3.1 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弥补课时不足 |
5.3.2 提升教师个人素质,更新教育理念 |
5.3.3 学校积极开发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
5.3.4 加强社会各界合作,加大对乡土地理教学的经费投入 |
6.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9)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川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图 |
1.6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产品 |
2.1.2 特色农产品 |
2.1.3 电子商务 |
2.1.4 农产品电子商务 |
2.1.5 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 |
2.2 基础理论 |
2.2.1 供应链理论 |
2.2.2 规模经济理论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逻辑关系 |
3.1 乡村振兴战略简述 |
3.2 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简述 |
3.3 乡村振兴与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 |
3.4 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逻辑起点 |
3.5 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内在逻辑 |
3.5.1 四川省农业产业振兴需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破局 |
3.5.2 四川省农业文化振兴需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整合 |
3.5.3 四川省农业人才振兴需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助力 |
3.5.4 四川省农业生态振兴需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优化 |
3.5.5 四川省农业组织振兴需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助推 |
3.6 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现实逻辑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分析 |
4.1 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历史阶段 |
4.1.1 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初建阶段 |
4.1.2 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力发展阶段 |
4.1.3 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全面发展阶段 |
4.2 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成就 |
4.3 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SWOT—PEST分析 |
4.3.1 内部优势条件分析 |
4.3.2 内部劣势条件分析 |
4.3.3 外部机遇条件分析 |
4.3.4 外部挑战条件分析 |
4.3.5 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的SWOT—PEST矩阵分析 |
4.4 四川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问题 |
4.4.1 政策落地落实有效性不强 |
4.4.2 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有待提升 |
4.4.3 服务应用能力不足 |
4.4.4 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从业专业人才匮乏 |
4.5 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探析 |
4.5.1 政策制定的认识意识不够充分 |
4.5.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待提高 |
4.5.3 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融合不充分 |
4.5.4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四川扶贫”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四川扶贫”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简述 |
5.1.1 “四川扶贫”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 |
5.1.2 选取该实例的主要原因 |
5.2 “四川扶贫”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管理与运营 |
5.2.1 “四川扶贫”的管理 |
5.2.2 “四川扶贫”的运营模式 |
5.3 “四川扶贫”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影响因素层次分析 |
5.3.1 层次分析模型构建 |
5.3.2 结论分析 |
5.4 乡村振兴下“四川扶贫”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思路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川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 |
6.1 以“科学配套、完善机制、增强意识”为重点,筑牢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基础 |
6.2 以“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完善组织”为重点,提升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产业特色 |
6.3 以“保护生态、打造品牌、拓展产品”为重点,突出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产品绿色 |
6.4 以“技术支撑、人才培育、提升效率”为重点,夯实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效率底色 |
第七章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攀西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与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研究 ——以会理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山区土地利用/覆被研究现状 |
1.2.2 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 |
2.1.2 经济人口 |
2.1.3 重要地理区划与生态环境问题 |
2.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2.2.1 资料收集 |
2.2.2 数据处理 |
第3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分布与时空演变分析 |
3.1 土地利用/覆被信息提取 |
3.1.1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建立 |
3.1.2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解译标志 |
3.1.3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
3.2 土地利用/覆被分布现状 |
3.2.1 土地利用/覆被分布情况 |
3.2.2 土地利用/覆被地形梯度效应 |
3.3 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分析 |
3.3.1 土地利用面积变化 |
3.3.2 土地利用的类型转换 |
3.3.3 土地利用变化强度 |
3.4 土地利用变化原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方法 |
4.1 “源”的提取方法 |
4.1.1 生态源提取 |
4.1.2 扩张源提取 |
4.2 综合阻力面构建方法 |
4.3 生态廊道提取方法 |
4.3.1 潜在生态廊道提取 |
4.3.2 重要生态廊道提取 |
4.4 生态安全格局分区方法 |
4.4.1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
4.4.2 生态安全格局分区 |
第5章 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识别 |
5.1 “源”的提取 |
5.1.1 生境生态源提取 |
5.1.2 景观生态源提取 |
5.1.3 综合生态源和扩张源提取 |
5.2 综合阻力面构建 |
5.3 最小累积阻力面构建 |
5.4 生态廊道提取 |
5.5 生态安全格局分区 |
第6章 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及保护建议 |
6.1 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
6.1.1 各生态安全格局分区土地利用/覆被情况 |
6.1.2 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分布特征 |
6.2 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建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四、攀西特色水果产业发展面临的限制、问题与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果树农资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 罗超,林玲. 中国果树, 2021
- [2]新冠肺炎疫情对康养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攀枝花市为例[J]. 贺刚,王可,向天星. 中国名城, 2021(12)
- [3]四川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 田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米易县康养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 陶琼.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宜宾市国土空间功能解析与优化对策研究[D]. 孟宝.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20(01)
- [6]攀西康养产业价值链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 舒红兵,陈晓安,肖亮,兰玛,雷应朝.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0(04)
- [7]德昌市乐跃镇半站营景观梯田规划设计[D]. 王一啸.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8]攀枝花市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唐天娇. 西南大学, 2020(01)
- [9]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川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D]. 吕黎朝.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10]攀西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与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研究 ——以会理县为例[D]. 陈国民.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