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铁施工对周围建筑物的防护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郑春程[1](2021)在《矿山法和盾构法地铁隧道穿越高铁桥梁影响及控制比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轨道交通建设事业快速发展,新建地铁隧道侧穿既有高铁桥梁的案例日益增多。地铁隧道大多采用矿山法或盾构法施工。这两种形式的地铁隧道不论是在施工特点方面、控制措施方面,还是在施工及运营阶段对高铁桥梁造成的影响方面均存在差异,然而现有研究缺乏对于此类差异的分析。因此,依托某矿山法和盾构法地铁隧道侧穿某高铁桥梁工程,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手段。首先以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仿真模型,通过调整加固方案、施工工法等各项施工因素,模拟各工况下地铁隧道的施工过程,并采用工程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型计算的准确性,总结高铁桥梁的变形规律;同时,以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仿真模型,通过设置地铁及高铁列车运营的不同情况,模拟各工况下地铁隧道的运营过程,总结高铁桥梁的变形及振动规律。通过开展全周期性的比对研究,得到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不同的加固方案进行隧道开挖,新建矿山法隧道邻近地表、墩柱、道床的竖向变形峰值的大小排序均为:未加固>布设隔离桩>地表预注浆>布设隔离桩及地表与注浆;新建盾构法隧道则为:未加固>布设隔离桩。这表明,隔离桩布设及地表预注浆能有效减少隧道施工对高铁桥梁造成的变形影响。(2)根据现有的加固方案,采用不同的矿山法施工工法开挖隧道,对于邻近地表、墩柱、道床的影响程度大小排序均为:上下台阶法>CD法>CRD法。(3)将人工监测与数值模拟的数据进行对比,新建盾构法隧道穿越过程中墩柱的竖向及横向变形峰值偏差率分别为8.2%、3.8%。变形总体趋势及峰值位置较为一致。可知该数值模拟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实际隧道穿越所造成的变形影响。(4)在布设隔离桩的情况下,隧道开挖引发的地表、墩柱及道床竖向变形峰值大小关系均为:矿山法隧道施工>盾构法隧道施工。可知对于该工程项目,在施加相同加固措施的情况下,矿山法隧道施工工点的隧道开挖对地表及既有高铁桥梁结构的变形影响要大于盾构法隧道施工工点。(5)高铁单独运营的工况下桥梁、轨道、列车的各项动力响应峰值相较于三车交汇的工况差异较小。这说明地铁隧道通车运营对于上部高铁桥梁的投入使用以及高铁列车的安全运营几乎没有影响。(6)矿山法地铁隧道穿越高铁桥梁工点的高铁桥梁、轨道及列车的各项动力响应峰值均小于或等于盾构法地铁隧道穿越高铁桥梁工点。各项动力响应峰值越小,行车就越安全。
刘万杰[2](2021)在《复合地层盾构隧道穿越建(构)筑物施工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地铁施工中,由于城市施工环境较为复杂,盾构隧道有时不可避免地会穿越各类建(构)筑物,严重影响它们的安全使用。本文以福州市轨道交通5号线1期工程城锦路站至福州南站区间为工程背景,结合资料调研、数值模拟和工程实测分析等研究方法,分别研究了盾构隧道掘进下穿福厦铁路路基、侧穿福峡路高架桥桩基和下穿老旧房屋的影响,构建出盾构隧道穿越建(构)筑物的安全施工控制技术措施。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依据相关规范和实际工程案例,总结出针对盾构隧道下穿铁路路基、高架桥和民房的变形控制指标和标准,及其常见的防护措施。(2)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盾构隧道施工对铁路路基变形的影响规律和盾构参数对路基变形的敏感性大小,初步判断了依托工程施工安全性;敏感性整体呈现为土层弹性模量>隧道埋深>注浆层弹性模量>隧道净间距,为调整盾构施工参数提供依据;提出注浆加固防护措施,并且通过计算可知注浆加固使路基最大沉降减小了17.4%(3)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盾构隧道施工对桥梁结构变形的影响规律和不同桩隧位置关系对单桩的变形影响。随着桩隧间距增大,隧道开挖对桩基影响逐渐减小。同时在穿越不同长度的桩基时,穿越短桩需要尽量避免使桥梁桩基全部处于开挖松动区;提出隔离桩防护措施,通过计算可知隔离桩防护可以有效减小桥墩位移28%。(4)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和工程实测数据研究了盾构隧道施工对浅基础民房结构变形的影响规律。通过对比数据可知,下穿敖峰村民房基础提前进行微型钢管桩注浆隔离使建筑物筏基最大沉降减小了53.7%;下穿竹楼村民房在拱顶注浆加固使独立基础最大沉降减小19.4%。
成炜康[3](2021)在《成都砂卵石地层大直径盾构下穿建筑物安全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盾构穿越砂卵石地层会遇到局部土体变形过大、地面塌坑等诸多工程难题。(?)6m直径盾构穿越砂卵石地层曾引发了多起地面塌陷事故,对周边建筑物造成了严重破坏:成都地铁17号线采用(?)8.6m大直径盾构穿越砂卵石地层,盾构直径的增大,加重了地层损失和围岩扰动,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因此本文依托该工程,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等手段来研究大直径盾构下穿建筑物的变形影响规律并寻求解决建筑物变形的控制对策。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分析8.6m大直径盾构在砂卵石地层穿越建筑物工程的各个影响因素,得到结论:一级因素中水平距离U2最敏感,基础底面与隧道顶面垂直距离U3次之,基础形式U4和地质情况U5敏感程度一致,建筑物等级U1较不敏感。二级因素中水平距离U2的下穿u21最敏感,侧穿u22次之,斜穿u23较不敏感;基础底面与隧道顶面垂直距离U3的0.5D内u31最敏感,0.5D外u32次之,1D外u33和2D外u34较不敏感;基础形式U4和地质情况U5的独立基础u41与地质情况复杂u51最敏感,条形基础u42与地质情况一般u52次之,桩基础u43、筏板基础u44与地质情况较好u53较不敏感。(2)基于成都地铁17号线的具体情况,对实际大直径盾构工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盾构施工中模型整体、地表、建筑物、建筑物基础的变形规律。研究表明:建筑结构底面的沉降表现为中间大,两边小,左侧平缓,右侧陆峭的规律:沿着队道掘进方向建筑越长,处于盾构工程影响范围内的纵向建筑部分越多,其沉降受到盾构施工的影响越大;建筑物重量的差距越大,其不均匀沉降越明显;大直径盾构穿越砂卵石地层引起的应力变化较大,为了保证施工的安全,需要采取合理的安全控制措施。(3)通过分析砂卵石地层大直径盾构下穿临近建筑物的工程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盾构参数的研究并提出合理的安全控制措施。在现场监测数据和理论计算的基础上,对盾构参数的影响规律进行分析并给出了大直径盾构穿越砂卵石地层的相关参数建议值:推力34000kN左右,平均速度60mm/min,刀盘扭矩10000kN·m,浆液注入量控制在11方/环,盾构出土量为106方,土仓压力为0.1MPa。以上建议值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4)对现场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回归分析,最后对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并选择出对数函数U=1.436lnt±1.729为拟合方程。结果表明:拟合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陶立岩[4](2021)在《不同防护措施下高铁大直径盾构邻近地铁桥梁变形控制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高速铁路与地铁的大规模建设,这两种交通方式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交叉。与邻近其他建筑物工程不同,邻近地铁桥梁施工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以确保既有线的安全运营,因为防护措施的工艺流程与特点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种防护措施的适用范围不尽相同。因此,需要研究不同防护措施的加固效果,从而提出针对此类工程合理有效的防护方案。以北京某高铁大直径盾构隧道(盾构管片外径为12.2m)邻近既有地铁桥梁(隧道外缘与桥梁承台净距14m)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数值模拟分析方法与工程监测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防护措施作用效果的差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比分析防护措施参数对加固效果的影响,提出合理的加固方案:总结了穿越工程中常用的防护措施(钻孔灌注桩防护、复合锚杆桩防护、袖阀管预注浆隔离防护)的工艺流程与各自的特点;对本文依托工程背景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确定模型参数,通过对施工步骤进行模拟,分析了防护措施参数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得到针对本工程防护措施参数的取值范围。(2)对比分析施工监测数据与数字模拟结果:通过对比监测数据与数字模拟结果,并针对穿越工程自身的特点,分析了不同防护措施对既有结构影响的差异,将典型阶段的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门型墩方案隔离效果优于其他方案;三排锚杆桩与钻孔桩隔离效果相当;袖阀管预注浆隔离防护效果最差。(3)明确本工程盾构隧道邻近地铁桥梁的防护措施方案:通过对比不同埋深、不同净距条件下盾构隧道施工对既有桥梁结构的影响,得到针对此工程盾构邻近地铁桥梁段隔离措施的建议;对于车站至区间、路基至桥梁过渡段等特殊风险点,需要加强隔离措施来控制差异变形。
付旺平[5](2020)在《江西某基坑支护方案及对周边建筑物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愈演愈烈,各大一线城市与超一线城市的出现,表明我国城市人口在不断的增加。在城市生活中人们对于交通和建筑设施的使用要求在不断提高,服务的规模与使用功能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随着土地资源的紧缺,城市建筑在建设高度不断刷新的同时,往地下空间的发展也越来越显得重要,大型的建筑基坑普遍存在,且基坑深度也在不断刷新。地下环境复杂,如何在进行建筑施工时保证建筑地基及周边环境工的安全稳定十分必要,这就对基坑支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考虑不当,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安全隐患与安全事故,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本文以江西南昌某实际工程案例为研究对象,该建筑施工场地位于江西南昌青山湖区江西工艺美术馆内,周边有较多老旧建筑物,并且地下管线复杂,又位于交通主干道侧,是属于周边环境较为复杂的施工工地。拟建筑物的总占地面积约为12032m2,总建筑面积约为41786m2,设一层地下室,基坑深度为6.9m,由于施工区域较为狭小,且施工周期为一年,因此在该深基坑进行施工时,如何确保周边建筑物、管线安全至关重要。在搜集周边环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资料基础上,从技术、经济、工期等角度对支护方案进行了综合分析,推荐采用“工法桩+角撑”的联合支撑系统方案。采用理正深基坑软件、有限元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支护结构受力、变形及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江西工业设计中心项目基坑支护方案优选。2种支护结构形式及止水方案,即:方案一为东侧、南侧采用工法桩+竖向斜撑,北侧、西侧采用排桩+三轴搅拌桩+竖向斜撑;方案二为工法桩+角撑的支护方案。从安全、经济及施工工期等角度分析了二种方案的优缺性,推荐采用方案二。2、支护结构受力变形分析研究。采用理正深基坑软件单元模块以及整体建模模块分析了支护结构变形及内力,计算位移结果满足规范要求。3、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了基坑开挖对临近建筑物变形影响,得到开挖过程中建筑物基础最大沉降及倾斜,结果均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基坑开挖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在可控范围之内。4、施工期间的注意事项探讨和重点技术要求的注意事项研究。从基坑开挖、SMW工法桩施工、降水、支撑、监测、应急管理等方面分析应注意的事项及技术要求。
李晓通[6](2020)在《广州地铁砂卵石地层盾构施工变形及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铁对大幅度提升城市交通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城市地铁隧道建设正大规模开展。盾构法施工由于对地层的扰动小、受环境影响小、施工效率高等诸多优点,已成为城市地铁建设的重要施工方法。我国地域广阔,地层条件复杂多变,其中砂卵石地层就是一种典型的力学不稳定地层,在盾构掘进扰动下,地层反应较为灵敏,原有相对稳定或平衡状态容易受到破坏,形成地层损失和围岩扰动,导致地面沉降甚至塌陷,危及临近建筑物。本文以广州地铁二十一号线为工程背景,针对盾构隧道在砂卵石层掘进过程,考虑盾构隧道-土体-建筑物相互作用,利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监控量测等手段,研究地铁区间盾构施工地层变形规律及对临近建筑物的影响。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对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沉降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归纳,分析了砂卵石地层中盾构掘进对地层的扰动机理、滞后沉降的形成原因以及盾构隧道在动态施工过程中土体扰动的力学行为。2、采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对盾构侧穿桩筏板基础建筑物的工程案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盾构掘进过程中,地表横向沉降槽曲线的综合形态为“V”形,沉降最大值为11.8mm(位于两隧道中心偏向建筑物侧),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最大水平位移4.82mm(向开挖临空面侧移动);隧道仰拱底部隆起最大值为28.26mm,拱顶沉降最大为25.58mm,隧道左右两侧土体最大横向位移为11.42mm;刀盘前方一定范围内土体隆起、后方土体沉降,远离建筑物侧隧道中心、两隧道中心、近建筑物侧隧道中心位置刀盘前地表最大隆起值分别为0.8mm、1.2mm、0.6mm,刀盘后地表最大沉降值分别达到9.87mm、11.8mm、10.4mm;盾构机通过后,建筑物基础近隧道侧产生最大值为5.4mm的沉降,远离隧道侧先产生最大0.4mm的沉降,之后由于建筑物向隧道侧倾斜而产生0.2mm的抬升,建筑物倾斜率为0.00043,符合建筑物沉降控制标准。掘进施工过程中,两隧道轴线中心所在位置的地层变化最明显。3、通过模拟分析不同顶推力对地层变形的影响,得到相应的沉降规律。千斤顶推力分别为100k Pa、110k Pa、120k Pa、130k Pa时,地表最大沉降量分别为10.63mm、10.76mm、11.8mm、12.41mm,顶推力对地表沉降的变化幅度影响很小;盾构刀盘前土体最大隆起值分别为0.58mm、0.82mm、1.08mm、1.34mm,顶推力越大,盾构刀盘前土体隆起值越大,隧道仰拱底部土体隆起值越大;随着盾构隧道的掘进,建筑物基础沉降值和横向位移值不断增加,其发展趋势及增幅情况基本相似。4、其他施工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注浆压力分别为110k Pa、150k Pa、190k Pa、230k Pa时,地表横向最大沉降值分别为12.7mm、11.8mm、7.44mm、6.32mm。当盾构隧道侧穿建筑物时,随着注浆压力的不断增加,建筑的纵向沉降值、横向位移值不断减小。注浆压力大于190k Pa后,注浆压力对建筑物沉降变形的影响非常小。5、其他施工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当注浆液弹性模量分别为5GPa、10GPa、15GPa、20GPa时,地表横向沉降值分别为13.56mm、11.8mm、11.18mm、10.54mm。随着注浆液弹性模量的增大,沉降槽曲线的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当注浆液弹性模量为5GPa时,沉降槽呈“V”字形态,地表沉降的最大值位于两隧道轴线之间的范围,当注浆液弹性模量为10GPa及以上时,沉降槽成“W”形态,且随着注浆液弹性模量的增大,“W”形态表现的越明显,其地表沉降的最大值位于靠近建筑物侧隧道轴线上方的位置。随着注浆液弹性模量逐渐增大,建筑物基础的沉降值及横向位移值不断减小。
石福彬[7](2020)在《地铁盾构下穿既有构筑物沉降变形分析与防护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修建地铁来缓解交通压力。盾构法施工以其安全、信息化、机械化及对地面交通影响较小等优点在城市地铁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地铁盾构施工穿越既有构筑物时,不可避免地会对构筑物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提前预判沉降变形趋势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已成为地铁盾构施工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因此,本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沉降监测等手段,通过沉降变形分析,针对性的提出了地铁盾构下穿既有构筑物防护技术措施,研究认识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本文以杭州地铁5号线打铁关站-宝善桥站区间的盾构施工为依托,通过查阅文献和地铁施工相关规范确定了区间盾构施工穿越时高风险源,利用MIDAS/GTS、PLAXIS有限元软件模拟了盾构穿越既有构筑物的施工过程,重点分析了在穿越过程中对既有构筑物带来的影响规律,针对风险源布设监测网,通过有限元模拟结果和实测数据的对比,综合分析了盾构施工时的沉降规律,提出了风险源在盾构施工穿越过程中的防护技术措施,并利用监测网数据和防护技术措施及已有的施工经验不断调整盾构施工时的参数,将既有构筑物的影响降到最小,为以后此类工程的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鉴。主要研究认识有:(1)本文在确定风险源时,主要调查了既有构筑物的的工程概况影响到施工安全稳定性,按照各建筑物建设年代、距离基坑的远近、基础形式等因素,对构筑物进行安全评估,确定了一级风险源环城北路隧道、建北桥、京杭大运河魂码头。按照风险源结构不同,采用有限元MIDAS/GTS、PLAXIS软件分别建立了该工程风险源三维和二维模型,计算并分析得出盾构穿越既有构筑物地面的最大沉降量,理论得出盾构穿越施工会影响到既有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在盾构施工穿越既有构筑物时沉降量达到最大值,据此得到盾构施工时地层参数及施工扰动是穿越的影响最大因素,据有限元模拟分析,如果不采取防护技术措施,可能会影响既有构筑物安全和正常使用。(2)根据数值模拟结果针对风险源布控了监测网,分析了试验段几个特殊点的监测数据,结果表明实际工况下盾构施工开挖面接近监测点时沉降变形将会增加。利用试验段特殊点的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进行了对比,变形趋势大致相同,实际监测值有增大趋势,并验证了有限元模型预测的可靠性以及参数的合理性。利用监测网的监测数据弥补了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的不足,通过数据对比,为盾构施工穿越既有构筑物具有工程指导意义。(3)在有限元模拟结果和实际监测数据的理论指导下,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规范以及实际施工经验,为了使盾构施工时的沉降达到控制值以内,不影响既有构筑物的安全性能和正常使用,得出了盾构施工防护技术措施,同时利用布置好的监测网,加强对盾构施工穿越既有构筑物的沉降进行实时监测,来验证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刘东东[8](2020)在《穿越地裂缝暗挖地铁隧道诱发的邻近地下管线变形规律与控制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地裂缝是西安地铁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类独特的地质问题,近年来引起了工程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如何在穿越地裂缝地铁隧道开挖过程中及其运营期间保证地铁沿线地下管线的安全,已成为城市地铁工程中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开展穿越地裂缝暗挖地铁隧道对邻近地下管线的变形影响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西安地铁三号线通-胡区间隧道为研究背景,采用现场调查、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工作,主要工作和结论有:(1)采用现场调查法对西安地铁沿线附近管线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总结了地下管线的分类方法和破坏形式,通过受力分析得出了管线的破坏原因,其中纵向应力和环向应力对管线变形的影响最大。同时提出了管线变形控制标准,给出了管线保护措施。(2)阐述了西安地区地裂缝的分布特征、构造特征、活动特征及其危害,分析了地裂缝周围土体的受力特征。研究表明,在掘进面顶部沉降发生的很快,而远离沉降面的速度则慢慢变低,同时横向变形的范围与地铁隧道的直径有很大关联,一般横向变形发生在隧道直径2~3倍洞径范围内。(3)基于剪切滑移理论,将地裂缝作用效果简化为外荷载,管线模型简化为悬臂梁或超静定梁,并基于Winkler弹性地基梁理论,推导了管线与地铁隧道垂直和平行情况下情,穿越地裂缝地铁隧道暗挖施工诱发地下管线变形的理论预测公式;研究表明,公式预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提出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时管线变形防治技术。(4)基于Flac3D数值模拟得出了穿越地裂缝地铁隧道暗挖施工诱发邻近地下管线的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地裂缝的长期发育对管线的变形影响较大,随着时间的变化,管线的变形速率加快;无论管线与地铁隧道垂直或平行,管线穿越地裂缝的位置变形最大;在地裂缝发育和地铁隧道施同时影响下,管的变形曲线和地铁隧道施工单独作用下基本相同,但是最大变形量增加约一倍;当管线与地裂缝小角度穿越时,地裂缝的错动对管线的变形影响较大。
徐宏德[9](2020)在《某地铁盾构法施工对临近管线影响的安全风险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大连城市建设的不断迈进,交通拥堵问题成为了阻碍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地下轨道交通建设便成为了缓解交通压力的首要建设项目。目前大连地铁建设一般采用的是盾构法施工进行隧道挖掘,然而不良的地质条件、以往构建的城市管网体系以及施工管理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大连地铁盾构施工的安全性成为了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重点关注目标。本文依托某地铁工程项目,对地铁盾构施工诱发临近管线破坏的安全风险程度进行风险评估,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分析盾构施工中的人员因素、管线质量因素、设备和施工工艺、制度因素等内部因素,以及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等环境因素,然后结合工程实地状况进行多角度识别事故致因,判别出38项二级风险因素,得到初始风险因素清单,为了达到在削减不必要的风险因素的同时,还原实际工程中风险因素的效果,提出有价值的应对措施,令每个一级风险仅带三个关键的二级风险因素。(2)通过问卷数据量化每个风险因素对应的属性,运用改进后的Topsis法整理数据得到初始决策矩阵,计算在相同一级风险因素下各二级风险因素所占的比重;进而得到风险因素在不同属性下的贡献度、熵值,并结合各二级风险的加权距离平方和大小分析得出12项关键风险因素。(3)根据上文Topsis法筛选出的风险因素构建模糊贝叶斯网络模型,通过调查问卷得到根节点、中间结点以及叶节点的先验概率和条件概率;运用模糊贝叶斯公式计算出叶节点处于不同状态下的去模糊化概率;根据叶结点所处的不同状态对根节点进行敏感度计算,并制定对应的防范措施,为某地铁工程项目盾构施工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黄文宝[10](2020)在《盾构隧道开挖对沿线邻近桥梁的桩基变形和受力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城市的地上空间使用日益紧张,同时城市用电需求日益增长,为确保用电的安全性,越来越多的综合管廊和电力隧道在建设。然而受到地下空间的限制,电力隧道开挖不可避免的对邻近建筑物产生影响,特别是建筑物的桩基础,预测桩基础受到隧道开挖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使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结合广州电力隧道工程项目资料,建立三维实体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同时利用两阶段的解析法,第一阶段基于Loganathan公式及其修正公式计算隧道开挖引起的土体位移变形,第二阶段基于Pasternak地基模型分析土体位移变形引起的桩身位移和内力。根据监测等资料进行比较讨论,本文主要有以下工作:(1)归纳总结国内外隧道开挖对邻近桩基影响的研究现状,其中包括盾构法隧道开挖施工原理、隧道开挖对地表沉降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隧道开挖条件下被动单桩和群桩的力学反应原理。(2)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对隧道开挖沿线旁穿高架桥桩基进行模拟分析,探讨了隧道开挖对地表和深层土体的竖向位移的影响,分析桩到隧道距离对桩身的位移和内力影响,以及不同开挖阶段对桩身变形分析。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导致地表和深层土体竖向位移形成类似Peck沉降槽曲线,最大竖向位移出现在隧道轴线正上方,由于桩基的阻拦效应,桩基外侧的土体受到隧道开挖影响较小。随着隧道间距的增大,桩基受到隧道的影响越小,桩身出现弯矩值为零的位置往上移,弯矩曲线出现峰值越多。桩基水平位移主要集中在隧道开挖到桩身截面前后两个施工阶段。(3)解析法计算隧道开挖对隧道周围土体和桩基影响,利用Loganathan公式及其修正公式计算隧道周围土体的位移,基于Pasternak地基模型分析隧道对的桩基的影响,分析了考虑侧向土体三维作用效应下隧道开挖对桩基的影响。分别讨论了土体摩擦角、土体弹性模量、地层损失比、桩到隧道间距和地基土剪切层厚度因素对单桩水平位移和弯矩的影响。结果表明,修正的Loganathan公式在基于Pasternak地基模型计算的桩基位水平位移和弯矩更准确。(4)依据相关规范和工程经验确定地表沉降和桩基变形的控制标准,总结盾构掘进施工的桥梁桩基的保护措施和施工监测方案,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实际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隧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和桩基的变形均在规范控制范围以内,表明数值分析的准确性和对施工具有可指导意义。
二、地铁施工对周围建筑物的防护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铁施工对周围建筑物的防护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矿山法和盾构法地铁隧道穿越高铁桥梁影响及控制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隧道施工对地层影响 |
1.2.2 隧道施工对桥梁影响 |
1.2.3 隧道施工影响控制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2 工程概况 |
2.1 既有工程概况 |
2.2 新建工程概况 |
2.2.1 矿山法地铁隧道穿越高铁桥梁工点概况 |
2.2.2 盾构法地铁隧道穿越高铁桥梁工点概况 |
2.3 地质和水文条件 |
3 矿山法地铁隧道穿越既有高铁桥梁分析 |
3.1 静力学数值模拟计算及结果分析 |
3.1.1 模型参数 |
3.1.2 计算假定 |
3.1.3 模型建立 |
3.1.4 施工过程模拟 |
3.1.5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3.2 不同加固方案下矿山法隧道施工对轨道变形的影响 |
3.2.1 采取与未采取隔离桩及注浆加固方案计算结果比对分析 |
3.2.2 控制措施研究 |
3.3 不同施工工法下隧道施工对轨道变形的影响 |
3.3.1 隧道开挖工法选取 |
3.3.2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盾构法地铁隧道穿越既有高铁桥梁分析 |
4.1 静力学数值模拟计算及结果分析 |
4.1.1 模型参数 |
4.1.2 计算假定 |
4.1.3 模型建立 |
4.1.4 施工过程模拟 |
4.1.5 计算结果分析 |
4.2 不同加固方案下隧道施工对轨道变形的影响 |
4.2.1 采取与未采取隔离桩加固方案计算结果比对分析 |
4.2.2 控制措施研究 |
4.3 穿越工程风险监测及数据分析 |
4.3.1 监测方案 |
4.3.2 数值模拟及监测数据比对分析 |
4.4 静力学对比分析 |
4.4.1 地表竖向变形时刻曲线 |
4.4.2 墩柱竖向变形时刻曲线 |
4.4.3 道床竖向变形时刻曲线 |
4.4.4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地铁隧道运营对既有高铁桥梁影响分析 |
5.1 矿山法地铁隧道运营对既有高铁桥梁影响分析 |
5.1.1 计算假定 |
5.1.2 模型建立 |
5.1.3 计算结果分析 |
5.2 盾构法地铁隧道运营对既有高铁桥梁影响分析 |
5.2.1 地铁运行对桥梁结构影响 |
5.2.2 地铁运行对高速铁路轨道结构影响 |
5.2.3 地铁运行对高速列车动力指标影响 |
5.3 动力学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复合地层盾构隧道穿越建(构)筑物施工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地层变形规律 |
1.2.2 盾构隧道下穿铁路路基影响研究现状 |
1.2.3 盾构隧道侧穿高架桥桩基影响研究现状 |
1.2.4 盾构隧道下穿民房建筑物基础影响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盾构隧道下穿铁路路基的施工影响研究 |
2.1 福州地铁下穿福厦铁路路基工程概况 |
2.1.1 工程背景 |
2.1.2 福厦铁路路基概况 |
2.1.3 工程地质概况 |
2.1.4 水文地质概况 |
2.2 盾构掘进下穿铁路路基数值模拟方法 |
2.2.1 计算模型概况 |
2.2.2 模型计算基本假定 |
2.2.3 模型参数的选取 |
2.2.4 模拟施工阶段定义 |
2.3 盾构隧道施工和高速铁路路基控制标准 |
2.3.1 铁路路基变形控制标准 |
2.3.2 隧道结构变形标准 |
2.4 数值计算及监控数据分析 |
2.4.1 铁路路基沉降分析 |
2.4.2 盾构管片位移分析 |
2.4.3 管片变形分析 |
2.4.4 管片应力分析 |
2.5 盾构隧道施工参数对路基沉降影响探讨 |
2.5.1 施工参数对路基沉降影响研究 |
2.5.2 盾构隧道结构位移变化研究 |
2.5.3 盾构施工参数对铁路路基变形影响敏感性分析 |
2.6 盾构隧道下穿铁路路基防护措施研究 |
2.6.1 防护措施研究 |
2.6.2 下穿福厦铁路路基风险应对措施 |
2.6.3 加固效果对比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盾构隧道侧穿高架桥桩基对桩基影响研究 |
3.1 福州地铁侧穿福峡路高架桥工程概况 |
3.1.1 工程背景 |
3.1.2 福峡路高架桥概况 |
3.2 盾构掘进侧穿高架桥桩基数值模拟方法 |
3.2.1 计算模型概况 |
3.2.2 模型参数的选取 |
3.2.3 桩土界面耦合 |
3.2.4 模拟施工阶段定义 |
3.3 盾构隧道近接桥梁桩基安全控制标准 |
3.4 数值模拟及监测数据分析 |
3.4.1 地表沉降分析 |
3.4.2 桥墩的位移分析 |
3.4.3 桩基的位移分析 |
3.4.4 桩基的内力分析 |
3.5 不同桩隧位置关系对桥梁桩基影响探讨 |
3.5.1 不同桩隧间距影响分析 |
3.5.2 不同桩长影响分析 |
3.6 盾构隧道侧穿高架桥桩基防护措施研究 |
3.6.1 防护措施研究 |
3.6.2 侧穿福峡路高架桥桩基风险应对措施 |
3.6.3 隔离效果对比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盾构隧道下穿建筑物民房影响研究 |
4.1 福州地铁穿越民房建筑物工程概况 |
4.1.1 盾构隧道侧穿敖峰村居民住宅工程概况 |
4.1.2 盾构隧道下穿竹楼村民房工程概况 |
4.2 数值模拟方法 |
4.2.1 计算模型概况 |
4.2.2 模型参数的选取 |
4.2.3 桩土界面耦合 |
4.2.4 施工阶段模拟 |
4.3 盾构隧道穿越建筑物控制标准 |
4.4 数值模拟及监测数据分析 |
4.4.1 隧道侧穿敖峰村村民住宅分析 |
4.4.2 隧道下穿竹楼村民房分析 |
4.5 盾构隧道下穿建(构)筑物基础防护措施研究 |
4.5.1 防护措施研究 |
4.5.2 盾构隧道穿越建筑物防护措施 |
4.6 隔离效果对比分析 |
4.6.1 隧道侧穿敖峰村村民住宅隔离措施效果分析 |
4.6.2 隧道下穿竹楼村民房防护措施效果分析 |
4.7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学术论文 |
(3)成都砂卵石地层大直径盾构下穿建筑物安全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盾构法施工对土体变形的研究 |
1.2.2 盾构法施工对建筑变形的研究 |
1.2.3 大直径盾构隧道的研究 |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工作 |
1.3.1 研究目标 |
1.3.2 技术路线 |
2 盾构下穿工程的敏感性因素分析 |
2.1 盾构下穿工程变形影响因素 |
2.1.1 盾构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
2.1.2 盾构施工对土体变形的影响 |
2.2 盾构下穿施工对建筑物的变形影响因素 |
2.2.1 建筑物特征 |
2.2.2 建筑物材料与基础 |
2.2.3 建筑与隧道的空间关系 |
2.2.4 其他影响因素 |
2.3 盾构下穿建筑物的敏感性分析 |
2.3.1 敏感性分析基本原理 |
2.3.2 盾构下穿建筑物风险评估 |
2.4 本章小结 |
3 盾构下穿建筑物施工动态模拟 |
3.1 工程特征及物理力学参数 |
3.1.1 工程概况 |
3.1.2 工程地质特征 |
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3.3 数值模拟参数的选定 |
3.3.1 本构模型选取 |
3.3.2 主要参数 |
3.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4.1 整体位移形变分析 |
3.4.2 地表沉降变形规律分析 |
3.4.3 盾构工程对建筑结构影响分析 |
3.4.4 盾构工程对建筑基础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盾构下穿建筑物施工变形控制技术 |
4.1 盾构下穿建筑物工程变形控制基本思想 |
4.2 砂卵石地层盾构选型 |
4.2.1 盾构机简介 |
4.2.2 盾构选型流程及决定因素 |
4.2.3 土压平衡盾构机结构及功能概要 |
4.3 盾构施工控制措施 |
4.3.1 盾构注浆 |
4.3.2 盾构机推力 |
4.3.3 刀盘扭矩 |
4.3.4 掘进速度 |
4.3.5 盾构出土量 |
4.3.6 盾构土仓压力 |
4.4 建筑结构控制措施 |
4.5 盾构施工的其他辅助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5 盾构下穿建筑物施工变形控制效果分析 |
5.1 现场监测主要项目与测点布置 |
5.2 监测控制标准 |
5.3 监测频率 |
5.4 建筑物沉降监测规律研究 |
5.5 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的回归分析 |
5.5.1 监控量测实测数据 |
5.5.2 确定回归方程 |
5.6 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对比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4)不同防护措施下高铁大直径盾构邻近地铁桥梁变形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盾构施工引起土体变形研究现状 |
1.2.2 盾构施工引起既有结构物变形研究现状 |
1.2.3 穿越施工中防护措施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2 防护结构参数对既有结构变形影响 |
2.1 工程概况 |
2.1.1 相对位置关系 |
2.1.2 地质和水文概况 |
2.2 有限元模型 |
2.2.1 模型建立 |
2.2.2 计算假定和参数取值 |
2.2.3 施工过程的模拟与实现 |
2.3 防护结构参数分析 |
2.3.1 钻孔灌注桩防护措施参数对变形的影响 |
2.3.2 复合锚杆桩防护措施参数对变形的影响 |
2.3.3 袖阀管预注浆隔离防护措施参数对变形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盾构邻近桥梁数值模拟与数据分析 |
3.1 施工方案 |
3.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2.1 不同防护措施下土体沉降对比分析 |
3.2.2 不同防护措施变形对比分析 |
3.2.3 不同防护措施下桥梁结构变形对比分析 |
3.2.4 不同防护措施下轨道结构变形对比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工程监测及数据分析 |
4.1 监测方案 |
4.1.1 监测点的布置 |
4.1.2 监测频率及周期 |
4.2 监测结果与分析 |
4.2.1 地表沉降分析 |
4.2.2 桥梁结构变形分析 |
4.2.3 轨道变形分析 |
4.3 数值模拟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不同工况下防护措施效果分析 |
5.1 隧道邻近桥梁段 |
5.2 隧道邻近路桥过渡段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江西某基坑支护方案及对周边建筑物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深基坑的支护设计理论和方法 |
2.1 深基坑支护常规设计理论 |
2.1.1 对不同情况下土压力的计算 |
2.1.2 常规基坑开挖支护类型 |
2.2 理正基坑软件简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江西工业设计中心基坑支护方案选型及受力变形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周边环境及基坑设计等级分析 |
3.2.1 周边环境 |
3.2.2 设计等级分析 |
3.3 工程地质 |
3.3.1 区域地质构造 |
3.3.2 场地地形、地貌 |
3.3.3 地下水 |
3.4 支护方案 |
3.4.1 设计原则 |
3.4.2 本基坑施工特点 |
3.4.3 方案比选 |
3.4.4 方案设计 |
3.4.5 主要工程量及费用参数及方案选型 |
3.5 基坑支护结构的计算 |
3.5.1 计算参数 |
3.5.2 剖面计算 |
3.5.3 内支撑整体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研究 |
4.1 概述 |
4.2 研究对象及分析结果 |
4.2.1 基坑南侧基坑开挖对周边建(构)筑物影响 |
4.2.2 基坑东侧基坑开挖对周边建(构)筑物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坑施工过程管理及应急措施 |
5.1 施工过程管理 |
5.1.1 基坑开挖 |
5.1.2 SMW工法桩 |
5.1.3 降水系统 |
5.1.4 支撑构件 |
5.1.5 换撑 |
5.2 基坑监测 |
5.2.1 基本要求 |
5.2.2 监测目的 |
5.2.3 监测项目 |
5.2.4 测点设置 |
5.2.5 报警值 |
5.2.6 监测周期与监测频率 |
5.3 应急管理 |
5.3.1 管理要求 |
5.3.2 处置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6)广州地铁砂卵石地层盾构施工变形及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盾构开挖对地层沉降影响的研究现状 |
1.2.2 盾构开挖对建筑物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盾构施工过程分析 |
2.1 盾构施工概述 |
2.2 盾构施工过程中的力学行为分析 |
2.2.1 盾构开挖基本荷载分析 |
2.2.2 盾构开挖附加荷载及特殊荷载分析 |
2.2.3 盾构开挖面的稳定性分析 |
2.2.4 盾构开挖过程中的注浆控制分析 |
2.2.5 周围地层的固结重塑 |
2.3 盾构施工引起地层沉降的一般规律 |
2.3.1 地层沉降的机理 |
2.3.2 地层沉降的发展规律 |
2.3.3 引起地层移动与变形的空间效应 |
2.4 本章小结 |
3 盾构隧道施工变形数值模拟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盾构开挖有限元模拟 |
3.2.1 盾构开挖有限元理论的相关假设 |
3.2.2 本构模型的选取 |
3.2.3 盾构隧道施工模拟中的有限元方法 |
3.3 计算模型的建立 |
3.3.1 模型相关参数的确立 |
3.3.2 有限元计算模型 |
3.4 计算结果分析 |
3.4.1 模拟结果分析 |
3.4.2 经验公式预测计算 |
3.4.3 地表沉降监测数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盾构施工参数对地层及建筑物的影响研究 |
4.1 开挖过程中盾构顶推力的影响分析 |
4.1.1 盾构顶推力对地层沉降的影响 |
4.1.2 盾构顶推力对建筑物变形的影响 |
4.2 开挖过程中注浆压力的影响分析 |
4.2.1 注浆压力对地层沉降的影响 |
4.2.2 注浆压力对建筑物变形的影响 |
4.3 开挖过程中注浆液强度的影响分析 |
4.3.1 注浆液强度对地层沉降的影响 |
4.3.2 注浆液强度对建筑物变形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地铁盾构下穿既有构筑物沉降变形分析与防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盾构下穿既有构筑物风险源识别 |
2.1 工程概况 |
2.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
2.2.1 工程地质条件 |
2.2.2 水文地质条件 |
2.2.3 特殊性岩土及不良地质 |
2.3 区间盾构施工工艺 |
2.4 盾构施工区间风险源识别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盾构施工下穿既有构筑物变形规律数值模拟 |
3.1 有限元软件选取 |
3.2 盾构下穿结构参数选取 |
3.2.1 盾构穿越结构土层物理力学参数选取 |
3.2.2 盾构穿越结构数值参数选取 |
3.3 盾构下穿环城北路地下通道数值模拟 |
3.3.1 环城北路地下通道工程概况 |
3.3.2 单元选取及数值模拟 |
3.4 下穿京杭运河建北桥数值模拟 |
3.4.1 京杭运河建北桥概况 |
3.4.2 盾构穿越京杭大运河建北桥影响分析 |
3.5 盾构穿越京杭大运河魂码头数值模拟 |
3.5.1 京杭大运河魂码头概况 |
3.5.2 盾构穿越京杭大运河魂码头影响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既有构筑物的变形监测与结果分析 |
4.1 盾构施工对既有结构监测方案设计 |
4.1.1 监测目的与等级 |
4.1.2 监测内容 |
4.1.3 盾构施工穿越既有构筑物控制标准 |
4.2 监测点布置 |
4.2.1 测点数量 |
4.2.2 构筑物竖向位移(沉降)监测点的布设 |
4.2.3 风险源重点监测 |
4.3 预测沉降与实际监测沉降对比 |
4.3.1 环城北路地下通道预测数据与监测对比 |
4.3.2 京杭大运河建北桥预测数据与监测数据对比 |
4.3.3 京杭大运河魂码头预测数据与监测数据对比 |
4.4 地铁盾构施工造成既有构筑物沉降影响因素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盾构施工穿越构筑物防护技术措施 |
5.1 盾构施工穿越既有构筑物控制措施及依据 |
5.2 盾构下穿地下通道防护措施 |
5.2.1 盾构下穿地下通道风险分析 |
5.2.2 盾构下穿地下通道防护措施 |
5.2.3 风险源监测点复核 |
5.3 盾构下穿桥梁的防护措施 |
5.3.1 盾构下穿建北桥风险分析 |
5.3.2 盾构穿越桥梁防护措施 |
5.3.3 风险源监测点复核 |
5.4 盾构下穿京杭运河魂码头的防护措施 |
5.4.1 防护措施 |
5.4.2 监测点复核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穿越地裂缝暗挖地铁隧道诱发的邻近地下管线变形规律与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地裂缝对管线变形的影响研究 |
1.3.2 地铁隧道施工引起管线变形的研究 |
1.3.3 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引起管线变形的研究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西安地区管线调查及受力破坏分析 |
2.1 西安地铁沿线管线分类调查 |
2.1.1 管线用途分类 |
2.1.2 管线的连接方式 |
2.1.3 管线的埋设方式 |
2.1.4 相对刚度 |
2.2 管线破坏形式 |
2.3 管线的失效原理 |
2.3.1 地下管线的受力分析 |
2.3.2 管线失效模式 |
2.4 管线的变形控制措施及标准 |
2.4.1 管线的变形控制措施 |
2.4.2 管线沉降控制标准 |
2.5 管线的保护措施 |
2.6 本章小结 |
3 地铁穿越地裂缝对地下管线变形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 西安地裂缝工程特性及危害 |
3.1.1 地裂缝分布特征 |
3.1.2 地裂缝构造特征 |
3.1.3 地裂缝活动特征 |
3.1.4 地裂缝的危害 |
3.2 地裂缝周围土体及管线的受力变形特征 |
3.2.1 地裂缝周围土体受力特征 |
3.2.2 地裂缝的特征以及对管线的影响 |
3.3 管线变形理论公式推导 |
3.3.1 弹性地基梁理论 |
3.3.2 地裂缝结构面的剪切滑移理论 |
3.3.3 管线变形公式推导 |
3.4 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管线变形防治技术 |
3.4.1 结构措施 |
3.4.2 防水措施 |
3.4.3 地基与基础处理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4 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诱发地下管线变形数值模拟 |
4.1 工程概况 |
4.1.1 工程简介 |
4.1.2 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 |
4.1.3 工程环境 |
4.1.4 暗挖施工及设计参数 |
4.2 穿越地裂缝地铁暗挖施工Flac3D建模 |
4.2.1 有限差分计算原理 |
4.2.2 Flac3D软件的优缺点 |
4.2.3 Flac3D模型建立 |
4.3 地裂缝长期发育对管线变形的影响 |
4.3.1 数值模拟中地裂缝处理措施 |
4.3.2 地裂缝发育模拟结果 |
4.3.3 地裂缝长期发育对管线变形影响分析 |
4.4 地铁隧道暗挖施工对地下管线的变形影响 |
4.4.1 隧道开挖对管线变形的模拟 |
4.4.2 隧道开挖对管线变形的结果分析 |
4.5 地裂缝作用下地铁隧道暗挖施工对地下管线的变形影响 |
4.5.1 地裂缝作用下地铁隧道的开挖模拟 |
4.5.2 地裂缝作用下管线变形结果分析 |
4.6 穿越地裂缝地铁隧道预测管线变形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某地铁盾构法施工对临近管线影响的安全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工程风险分析理论研究现状 |
1.3.2 工程风险分析理论在地铁工程中应用研究现状 |
1.4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地铁盾构施工对临近管线影响的风险理论概述 |
2.1 地铁盾构施工诱发临近管线变形安全影响分析 |
2.1.1 地下管线的分类 |
2.1.2 地下管线破坏形式 |
2.1.3 地下管线的安全控制标准 |
2.2 地铁盾构对土体扰动机理分析 |
2.2.1 切口到达前阶段 |
2.2.2 盾构通过阶段 |
2.2.3 盾尾闭合阶段 |
2.2.4 浆液及扰动土体固结阶段 |
2.2.5 扰动土体次固结阶段 |
2.3 风险管理概述 |
2.3.1 风险 |
2.3.2 风险管理的定义 |
2.3.3 风险识别 |
2.3.4 风险分析 |
2.3.5 风险评价 |
2.3.6 风险应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某地铁工程项目盾构施工对临近管线影响的风险识别 |
3.1 工程概况 |
3.1.1 工程简介 |
3.1.2 地质条件简介 |
3.1.3 水文概况 |
3.2 风险因素的初步筛选 |
3.2.1 初始风险因素清单的建立 |
3.2.2 风险因素初步筛选的依据 |
3.2.3 初步筛选后的风险因素 |
3.3 风险因素指标量化及评价 |
3.3.1 风险因素指标评价的依据 |
3.3.2 风险指标的等级划分及量化 |
3.4 地铁盾构施工对临近管线影响风险因素评估调查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某地铁工程项目盾构施工对临近管线影响的风险分析 |
4.1 传统Topsis方法基本原理 |
4.2 Topsis分析方法的一般分析流程 |
4.3 Topsis分析方法的缺陷 |
4.4 Topsis法的改进 |
4.5 基于Topsis法下的风险因素排序流程 |
4.6 利用Topsis法对风险指标排序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某地铁工程项目盾构施工对临近管线影响的风险评价和决策 |
5.1 常用风险评估方法的对比与选择 |
5.1.1 层次分析法 |
5.1.2 贝叶斯网络法 |
5.1.3 事故树分析法 |
5.1.4 模糊综合评价法 |
5.1.5 模糊贝叶斯网络法 |
5.1.6 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 |
5.2 模糊贝叶斯理论的历史 |
5.3 贝叶斯网络及其表示 |
5.3.1 贝叶斯网络的组成 |
5.3.2 贝叶斯网络概述 |
5.4 模糊集理论概述 |
5.4.1 经典集合和模糊集合 |
5.4.2 模糊集合的定义 |
5.4.3 隶属函数 |
5.4.4 语言概率隶属度 |
5.5 模糊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 |
5.5.1 模糊贝叶斯网络的相关概念 |
5.5.2 模糊贝叶斯网络构建方法 |
5.5.3 模糊贝叶斯网络构建流程 |
5.5.4 模糊贝叶斯网络知识推理 |
5.5.5 模糊贝叶斯网络的推理流程 |
5.5.6 基于模糊贝叶斯网络法对本工程管线安全风险的评估流程 |
5.5.7 根节点的敏感性分析 |
5.6 隧道施工诱发临近管线安全风险的控制措施 |
5.6.1 特殊地质处理措施 |
5.6.2 管线变形预控措施 |
5.6.3 盾构施工参数控制 |
5.6.4 风险事件发生后的应对措施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附录 B |
(10)盾构隧道开挖对沿线邻近桥梁的桩基变形和受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隧道开挖对土层和邻近桥桩影响的理论分析 |
2.1 隧道开挖对土层影响的理论分析 |
2.1.1 盾构法施工原理 |
2.1.2 隧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
2.2 隧道开挖引起土体位移原理 |
2.2.1 隧道开挖对围岩水平位移分析 |
2.2.2 隧道开挖对围岩竖向位移分析 |
2.3 隧道开挖对邻近桥梁桩基础的作用原理 |
2.3.1 隧道开挖引起被动桩基的受力特性 |
2.3.2 单桩和土的作用机理 |
2.3.3 群桩和土的作用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盾构施工引起既有桥梁桩基变形规律数值分析 |
3.1 工程背景 |
3.1.1 工程概况 |
3.1.2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
3.2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 |
3.2.1 有限元计算基本理论 |
3.2.2 岩土体材料屈服准则 |
3.2.3 MIDAS/GTS简介和特点 |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1 有限元模型的假设 |
3.3.2 土体本构关系和结构单元类型 |
3.3.3 有限元模型尺寸和材料参数 |
3.3.4 隧道和不同桩距的数值模拟 |
3.4 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3.4.1 盾构隧道引起地表和深层土体竖向位移分析 |
3.4.2 盾构隧道引起桥梁桩基水平位移分析 |
3.4.3 盾构隧道引起桥梁桩基内力的分析 |
3.4.4 不同盾构掘进阶段对桩基水平位移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解析法计算隧道开挖对土体和桩基影响 |
4.1 Loganathan公式 |
4.1.1 间歇参数 |
4.1.2 Loganathan公式 |
4.2 Loganathan公式假设条件及其修正 |
4.3 Loganathan公式计算与数值分析结果对比分析 |
4.4 基于Pasternak地基模型的隧道开挖对桩基的影响 |
4.4.1 Pasternak地基上单桩水平反应的计算方法 |
4.4.2 基于Pasternak地基模型的单桩影响因素分析 |
4.5 考虑侧向土体三维作用效应的隧道开挖对桩基的影响 |
4.5.1 Pasterker地基上单桩水平反应的三维作用效应 |
4.5.2 理论公式计算与数值分析值的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盾构隧道引起的桩基变形的保护措施与监测结果 |
5.1 盾构隧道施工对桥梁桩基的保护措施 |
5.1.1 桥梁桩基变形防控标准 |
5.1.2 桥梁桩基变形防控措施 |
5.2 盾构隧道施工的监测方案 |
5.2.1 监测的设计方案 |
5.2.2 监测点布置 |
5.3 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计算值对比分析 |
5.3.1 地表沉降数据分析 |
5.3.2 桥梁桩基沉降数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地铁施工对周围建筑物的防护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矿山法和盾构法地铁隧道穿越高铁桥梁影响及控制比对研究[D]. 郑春程.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复合地层盾构隧道穿越建(构)筑物施工控制技术研究[D]. 刘万杰.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
- [3]成都砂卵石地层大直径盾构下穿建筑物安全控制技术研究[D]. 成炜康.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4]不同防护措施下高铁大直径盾构邻近地铁桥梁变形控制技术[D]. 陶立岩.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江西某基坑支护方案及对周边建筑物影响研究[D]. 付旺平. 南昌大学, 2020(02)
- [6]广州地铁砂卵石地层盾构施工变形及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研究[D]. 李晓通.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7]地铁盾构下穿既有构筑物沉降变形分析与防护技术研究[D]. 石福彬. 兰州大学, 2020(04)
- [8]穿越地裂缝暗挖地铁隧道诱发的邻近地下管线变形规律与控制技术[D]. 刘东东.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9]某地铁盾构法施工对临近管线影响的安全风险评估[D]. 徐宏德.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10]盾构隧道开挖对沿线邻近桥梁的桩基变形和受力特性研究[D]. 黄文宝. 广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