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动员训练机能监测及调控系统的分析和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牛斯然[1](2020)在《优秀手枪射击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水平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是在国家体育总局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射击项目科技服务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对参加2017年全运会、2018年亚运会、2018年世锦赛及射击世界杯等重要赛事的优秀手枪、步枪射击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参数进行多阶段、多维度纵向对比分析,以期为国家射击队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赛前阶段的训练效果评估提供数据支持与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射击项目部分专家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初步筛选出影响射击项目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水平变化的主客观因素;采用脑电地形图仪及Omegawave竞技状态综合诊断系统采集运动员不同训练阶段、不同负荷状态下脑电与HRV信号数据,通过对客观生理指标的对比分析反映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同时辅以主观心理量表测试,评估优秀手枪与步枪运动员在训练阶段、不同负荷状态下的身心状态。研究结果:⑴优秀手枪射击运动员在三种不同训练负荷安排下,虽然导致了运动员心理状态的显着变化,但这种变化诱因较为复杂,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LL-LLI训练阶段手枪射击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指数显着高于其他阶段,主要原因是在本阶段安排了针对性的体能训练,且体能训练中有氧训练的占比相对以往有所增加。ML-HLI训练阶段由于训练负荷强度的显着提升,中枢神经系统受到的刺激也逐渐增大到峰值,但这种刺激产生的结果并不完全是负面效应。⑵心脏系统参数与心率变异性指标能够反映射击运动员备战大赛前训练负荷的变化,重大赛事压力会对运动员机体产生一定的刺激,运动员的心脏机能水平随之变化,赛前20天的训练负荷变化最为显着。运动员大赛前能量代谢系统指标在各阶段的测试中没有显着性变化,训练负荷的改变对其影响并不明显。备战世锦赛前国家射击队运动员脑电安静电位值与反映时未出现明显波动,且总体评分均值均在30分以上,中枢机能水平处于良好状态,并在赛前20天达到峰值。⑶不同运动等级步、手枪运动员实射状态下的大脑唤醒水平具有一定差异,优秀组运动员大脑脑电复杂度参数在实射状态下会出现明显变化,而一般组运动员则没有,这表明其长期的专业射击训练有可能对运动员大脑唤醒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实弹射击状态下,高环值与低环值成绩之间的差异可能与运动员顶区中枢神经放电的有序程度有一定关系,视觉信息的参与则不是主要影响运动员成绩高低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1)三种不同负荷组合对参与测试的优秀手枪运动员的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水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影响诱因较为复杂,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2)优秀手枪射击运动员在备战重要赛事前的30天其中枢神经机能水平的变化是明显的,重要赛事的压力对运动员的影响在赛前20天表现最为明显,可通过对这一阶段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水平的监测为调控运动员赛前状态提供量化依据。(3)手枪运动员与步枪运动员在技术特点与训练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大脑特定功能区对训练刺激的反应并不相同,手枪运动员的对视觉的信息处理依赖程度与步枪运动员相比存在差异。
张元梁[2](2020)在《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体育科学技术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是一个既相互牵制,又协同共生的复合大系统。其中,体育科技在促进系统稳固可持续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我国在建设竞技体育强国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需要继续借助和依靠体育科技,不断提升对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两者相互关系与融合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并充分利用体育科学研究与开发,力求达到两者之间的有序与和谐,才能最终实现我国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良性融合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想提升我国体育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发挥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需要我们对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进行系统探索研究。本研究旨在依据系统科学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等理论与方法,对我国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体育科技发展中的体育科学研究特征和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在对我国体育科技进步进行追踪观测的基础上,探索体育科技对竞技体育的影响,最后对我国体育科技攻关与服务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为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经研究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动态演化系统,其动力机制主要包括竞技体育发展需求的拉动力、体育科技自身创新的推动力以及包括相关政策规范在内的外部环境支持力,两者即是在此三方面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推动下不断演化发展。(2)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在国际上踏入高产高影响力国家行列,同时产生了一批诸如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国际高影响力的体育科研机构,凭借高产和高质的论文成果跻身世界顶尖级研究机构行列,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步入了新时代。然而,我国的影响力并未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全球领先国家和机构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我国在体育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在国际合作论文产出的绝对值上中国与美国仍存在较大差距,运动创伤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康复学及运动心理学等是我国国际合作频率最高的领域,国际合作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在合作网络规模上,美国核心圈和外围圈明显大于中国。(3)我国在体育自主创新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显着进步,体育专利申请数量逐年攀升,并在数量上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在专利申请量激增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专利质量参差不齐,多数技术还停留在低技术含量的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的边缘技术。完善的专利制度、良好的专利保护意识、广阔的国际市场范围、稳固高效的研发团队以及高科技核心专利技术,成为国外领先国家与核心企业重要的专利技术研发战略。(4)上世纪90年代,我国体育科技进步相对发展比较缓慢,无论是科技人员、科技经费的投入等均处于较低水平,体育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在体育科技人力和经费等方面投入的不断增长,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扩散水平不断提升,从而使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的贡献率大幅增长。其中,体育科技经费投入、体育科技创新活动及体育科技创新扩散三个指标对竞技体育产出呈现显着影响。(5)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实现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多年来,我国所实施的竞技体育科研攻关科技服务制度,逐步形成了运动队、体育院校和科研所、政府体育部门三维一体互动模式,为竞技体育科学化训练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在科研攻关课题方面,逐步形成了以体育类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核心,以非体育专业类院校和地方科研院所为支撑的合作攻关联网络模式,为我国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提供了良好的科技保障。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提升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水平。(2)进一步加强国际体育科学合作研究。(3)加强有利于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的创新机制建设。(4)进一步增强体育科技成果在竞技体育领域内的成果转化与应用。
何树勇[3](2020)在《国家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何树勇赛前状态研究 ——以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举重比赛为例》文中提出本文以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何树勇备战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三届全运会赛前状态为研究对象,通对其赛前训练安排进行个案分析,以解读、分析和归纳备战三届全运会赛前训练状态,为反映其训练理论和实践提供依据,同时为山东省男子举重队备战后续比赛提供有效经验及真实有效的身体状况信息。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何树勇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举重比赛赛前训练状态,即训练阶段的训练周期、训练内容、恢复手段、训练负荷及生理生化指标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优秀举重运动员在备战期间合理把握训练节奏,控制运动负荷,提高运动成绩提供实践经验和一定范围内的参考。通过研究,总结何树勇赛前训练状态经验,得出以下结论:1.何树勇三次赛前训练为4周,且三次的赛前状态训练内容和结构划分基本相同,三次全运会赛前训练安排在专项技术上都是以抓举、挺举完整比赛项目为主,表现出训练与比赛相结合的特点,辅助训练则以提高全身爆发力和下肢力量的宽拉和深蹲类训练内容为主,且深蹲类训练比例在三次赛前训练中都占较高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加及身体机能的发展,十三届全运会赛前训练训练计划应以巩固训练为主,以保持良好身体机能。2.何树勇参加三届全国举重运动会赛前状态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竞赛动作训练、专项辅助训练和一般辅助训练。十一届、十二届赛前训练计划中上午均有康复理疗,而十三届全运会中,上午均是休息状态,相比前两届全运会,第十三届全运会何树勇年龄也随之增大,属于大龄优秀运动员,赛前状态的康复训练也是影响十三届全运会比赛和成绩的原因。3.何树勇赛前训练状态主要采用的训练方法有完整训练法、重复训练法、比赛训练法、间歇训练法;赛前四周训练强度分别为第1周(大量)、第2周(小量)、第3周(中量)、第4周(小量),赛前状态训练负荷量呈现“两大一小”的趋势,三届全运会赛前训练负荷较大,符合赛前训练减量训练方法,较为科学、合理;在三届全运会赛前训练过程中,负荷强度基本保持在70%-100%范围内,赛前有增加负荷强度的变化趋势,但强度变化跨度大,易出现训练极点,强度节奏应需调整。4.何树勇在赛前训练中各身体机能指标测试最大摄氧量(VO2max)、血红蛋白(HB)及各生化变化值肌酸激酶(CK)、血尿素氮(BUN)、血睾酮(T)、血皮质醇(C)都体现出个体高水平竞技机能,在进行身体机能监控时教练员的训练计划应与监控的结果紧密结合。优秀运动员在竞技能力保持过程中,应根据个体机能自然变化,以及环境、任务方面的要求进而适时调整训练计划侧重点,以便促使其达到最佳竞技状态。5.在赛前状态康复安排方面,何树勇主要采用康复性治疗、积极性休息以及营养物质补充作为机体有效恢复和调整的措施,随着生理年龄的增大,康复训练的科学性突显。建议:赛前训练安排以4周左右为宜,应科学合理的针对运动员个人特点、竞技水平及身体情况的变化,全面认真研究比赛对策和参赛方案,为赛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在针对运动员技术上的薄弱环节增加相应专项的练习和辅助练习,巩固技术的稳定性,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自信心和成功率。优秀运动员竞技技能保持过程中康复训练科学性尤为重要,伤后训练和伤愈后训练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关注机体因伤而出现的变化情况,注意循序渐进的增加训练负荷,以防止受伤部位的关机变形或肌肉僵硬,避免可能的技术动作变形,杜绝二次伤病的发生,以保持训练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达到成功参赛的目的。
杜沅潼[4](2020)在《高校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指标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竞技体育理论不仅是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助推器,也是新时代各个竞技体育项目发展“强项”的根本之法。武术散打从探索到成熟,历经四十载,其竞技水平得到“跨越式”的提高,但与其密切相关的竞技状态研究与运用,受人体影响的复杂因素太多,相关指标很难量化研究,使得影响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指标成为研究重点,也是研究难点,成了运动员保持与获得竞技武术散打优异成绩的“核心因素”。作为运动队的教练,有着丰富的训练经验,也往往是凭着这些平时实践总结的经验,判断着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从而指导训练和比赛,但是这种判断毕竟是感性认识,和实际必然存在较大的误差。在竞技水平相对差距大时,这种判断的误差大小对运动员的成绩影响不大,但是随着比赛水平的接近,教练员对竞技状态的判断误差大小就成了决定比赛胜利与否的关键因素。解决这种感性认识造成的误差判断,科学的方法就是找出竞技状态的影响因素,对各因素进行科学量化。本研究通过调研、文献综述和实验法确定了影响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初步指标框架,通过专家访谈法,综合多轮的专家访谈意见,对指标进行了多次问卷筛选,确定了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最终诊断指标。本文主要结论:(1)确立科学合理的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指标,理应以科学性、全面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为原则,以提高散打运动员运动成绩为现实依据、以运动训练知识为理论依据,还应以运动员的个体差异、运动时间把握和运动积极配合为指导,才能获得科学有效诊断。(2)散打运动员不同负荷强度训练前后,唾液slgA指标变化趋势不同,中小强度负荷,唾液slgA浓度和分泌率的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高强度负荷训练,唾液slgA浓度和分泌率明显降低(P<0.05)。在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中,唾液slgA可以作为一项新的诊断指标,监测散打运动员在训练时承受的运动负荷强度。(3)高校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诊断最终确定5个一级指标诊断,按权重比程度排序:技术能力、战术能力、体能、心理状态、身体机能。(4)二级指标共有13项,按权重比以及对诊断结果决定性程度排序为:技术效果、击打数量;战术效果、战术意识;速度、协调、力量、灵敏、耐力;运动焦虑、心理疲劳;运动负荷承受能力、呼吸机能。(5)三级指标共有36项,均与散打项目的项目特点密切相关,其中腿法得分率、拳法得分率、摔法得分率、20秒组合击打数量、10秒腿法击打数量、10秒拳法击打数量、反击得分率、抢攻得分率、拳腿摔协调能力、出拳速度、踢腿速度十一项指标是诊断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核心指标。
霍磊[5](2020)在《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冬训期高原训练机能变化特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研究世居高原男子20公里优秀竞走运动员冬训期高原训练机能指标变化特点,结合训练负荷通过机能指标变化了解运动员身体状况,协助教练员即时了解运动员对训练负荷的适应程度,综合分析各个阶段训练运动员机能变化特点,同时也为教练员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跟踪记录9名男子国际健将20km竞走运动员,冬训期(2018年11月4日到2019年3月4日)高原训练不同训练阶段的训练计划和训练负荷。并使用Masimo脉搏血氧仪进行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血流灌注指数(PI)测试以及血液仪器进行血液采集后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N)、睾酮(T)、皮质醇(C)检测分析。研究结果:1.心血管系统方面:速度耐力阶段相对于冬训前的心率和血流灌注指数有显着性提高(P<0.05),血流灌注指数冬训结束后整体有提高。2.氧运输系统:发展专项耐力阶段相对于发展一般耐力阶段的血氧饱和度有显着性提高(P<0.05);赛前控制阶段(冬训后)相对于冬训前血红蛋白含量显着提高(P<0.05);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整个冬训期无显着性差异。冬训结束后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红细胞数整体都有提高,红细胞压积整体有下降。3.肌肉系统:专项耐力阶段相对于冬训前期肌酸激酶显着提高(P<0.05),速度耐力阶段相对于冬训前期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速度耐力阶段相对于一般耐力阶段非常显着提高(P<0.01);专项耐力阶段相对于调整恢复阶段显着性提高(P<0.05);速度耐力阶段相对于调整恢复阶段和赛前调控阶段(冬训后)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4.物质代谢:专项耐力阶段相对于冬训前期血尿素与有显着性提高(P<0.05);速度耐力阶段相对于冬训前有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专项耐力阶段相对于一般耐力阶段有显着性提高(P<0.05);速度耐力阶段相对于一般耐力阶段有非常显着性提高(P<0.01);赛前调控阶段(冬训后)和速度耐力阶段相对于调整恢复阶段有显着性提高(P<0.05)。5.内分泌系统:赛前调控阶段(冬训后)相对于冬训前期睾酮有显着性提高(P<0.05);速度耐力阶段相对于专项耐力阶段睾酮有显着性提高(P<0.05);速度耐力阶段和赛前调控阶段(冬训后)相对于冬训前皮质醇有显着性提高(P<0.05)。6.整个冬训过程中白细胞数量的变化趋势是先下降再升高然后下降的趋势。各时期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机体免疫力的变化特征。研究结论:1.专项耐力阶段特有的8km以下的间歇走和阶梯式加速走的重视强度的提升训练安排上,对于运动员整体心血管系统,氧运输系统,骨骼肌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物质代谢都产生了较明显的影响。2.整个冬训过程交叉式的负荷安排,对有氧系统指标的影响表现为逐步提升的趋势,表现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逐渐升高,红细胞压积先下降再升高,血氧饱和度在发展专项耐力阶段显着性提高,最终整体表现为有氧能力的提升。3.冬训高原训练对于整体微循环的改善,有利于血液携带氧气,运送营养物质,对于细胞间物质交换血液循环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血流灌注作为监控微循环的无创指标,整个冬训期变化趋势与肌酸激酶和血尿素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可为肌肉系统指标和物质代谢指标的评价提供参考。
李昀琦[6](2020)在《对张雨霏大赛前训练负荷安排研究 ——以2019年世界游泳锦标赛赛前训练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竞技游泳的快速发展对训练科学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训练负荷是提高训练科化学程度的核心内容和难点,不断优化赛前训练负荷安排对于提高成绩至关重要,中国女子蝶泳的崛起也要从提高赛前训练负荷质量入手。本研究以张雨霏个案,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跟踪观察法、个案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其备战2019年世锦赛的赛前训练负荷安排做系统研究,系统了解张雨霏赛前训练负荷的安排,深入归纳张雨霏赛前训练负荷的特点,推广张雨霏赛前训练负荷的可取经验,为优秀女子蝶泳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安排与调控提供理论参考,帮助教练员在赛前合理控制训练负荷。结果显示,张雨霏2019年世锦赛赛前训练包括两个大周期,基础训练期、专项训练期、比赛期、专项提高期、专项巩固期、赛前调整期6个小周期,遵循个性化、专项化、差异化、本土与外域相结合原则;基础训练期降量、降强度,专项训练期突出负荷量或负荷强度单方面对机体的刺激,重视发展有氧耐力,第一赛前调整期减量、减强度,专项提高阶段负荷量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负荷强度逐渐增大,专项巩固阶段、第二赛前调整期负荷量和强度都比较少。赛前训练期间,张雨霏的肌肉反应小,疲劳水平低,有轻微疲劳累积,恢复能力较好。比赛成绩显示,第一大周期的训练负荷安排较为合理,第二大周期的训练负荷安排不够合理,机体疲劳没有完全消除。
郭波[7](2019)在《基于代谢组学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及穴位刺激调节的可能机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关于中长跑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多有益成果,但大多基于传统生理生化方法预设一些常规大分子物质进行研究,很难全面反映运动训练和竞赛对运动员代谢产生的整体性、系统性影响,所以,迫切需要引入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更加全面、准确的反映中长跑训练中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变化。穴位刺激能够激发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在促进身体机能恢复、改善机体运动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以往的穴位刺激研究往往专注于某一物质或某几个物质的变化,很难体现穴位刺激对人体调节的整体作用。代谢组学通过“全景式”地扫描代谢物的变化,可对所获得的高通量生物学信息进行分析,是揭示大负荷训练对机体代谢影响和穴位刺激调节强有力的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和探讨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寻找影响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代谢通路变化的关键代谢物,构建代谢组学图谱;研究长期穴位刺激干预对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后代谢模式的改变及其分子机制,尝试从代谢的角度解释穴位刺激在运动员机能状态恢复中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选取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校中长跑队男子运动员18名,均身体健康,分成实验组(LTA,9名):穴位刺激组,对照组(LTR,9名):自然恢复组。选取“足三里”(双腿)、“委中”(双腿)、“肾俞”和“关元”穴,对实验组(LTA)运动员进行电针刺激,每天治疗30分钟,持续时间4周。采集三次尿样的时间分别为:训练阶段开始的早晨(周一);训练中期(两周之后)的周一早晨;训练阶段结束(四周之后)的周一早晨。使用预饱和压水峰的NoesyPr1d脉冲[RD-90-t1-90-tm-90-ACQ]采集一维NOESY谱图。所有谱图均在25℃条件下使用带有超低温探头的Bruker(Karlsruhe,Germany)Avance III600 MHz谱仪进行采集。使用MestReNova软件进行FID数据的处理(版本12.0,Mestrelab Research S.L.)。使用0.3 Hz的线宽因子进行FID的傅里叶变换来提高谱图的信噪比,然后对谱图进行相位矫正,基线调整,谱峰对齐,将TSP的甲基峰定标为0.00 ppm。将每个不重叠的谱峰进行归属后代谢物取其峰高度作为谱峰的定量结果,然后进行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将归一化后的数据进行UV标度化后在SIMCA-P+14(Umetrics AB,Ume?,Sweden)软件上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最小二乘法-监督分析(PLS-DA),潜在结构的正交投影-监督分析(OPLS-DA)。研究结果:(1)大负荷训练后,运动员尿液中牛磺酸、抗坏血酸、N-乙酰基糖蛋白、2-氨基已二酸、葡萄糖、2-羟基异丁酸的含量显着下降;谷氨酰胺、酪氨酸、丙二醇、乳酸、二甲基甘氨酸、缬氨酸、甲基烟酰胺、α-酮戊二酸、丙氨酸和甲酸含量显着上升,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氧化应激和肠道菌群代谢通路的变化。(2)穴位刺激以后,运动员尿液中N-乙酰基糖蛋白、苯乙酰甘氨酸含量上升;谷氨酰胺、柠檬酸、乳酸、α-酮戊二酸、酪氨酸、3-氨基异丁酸、甘氨酸、甲酸的含量下降。穴位刺激对运动员产生影响的代谢通路主要有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和肠道菌群代谢。研究结论:(1)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训练开始、结束时尿液样本的NMR代谢图谱存在显着差异,能够从代谢组学分析中筛选出影响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代谢通路变化的关键代谢物。(2)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为:有氧氧化代谢发挥最大作用;糖酵解占有很大比重,乳酸大量堆积;氨基酸代谢活跃,多数氨基酸分解代谢增强;氧化应激水平较高。(3)穴位刺激能对大负荷训练阶段中长跑运动员的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及肠道菌群代谢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4)穴位刺激具有靶向性,其可能机制是穴位刺激能够增强或抑制相应代谢通路上酶的活性;穴位刺激的“双向调节”作用,客观而言是对机体固有的调节功能进行激活。
孟瑶[8](2019)在《山西省优秀男子蹦床运动员专项素质训练阶段心率变异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山西省蹦床项目在全国比赛当中,成绩始终位于前列。特别是男子蹦床,作为山西省体育运动发展的优势项目,若要在激烈的运动场上保持始终的优势,归其根本,还是要将落脚点放在山西省蹦床运动员的人才培养方面,将关注点放在如何高效发挥训练价值方面。心率变异(又称为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指在自主神经的调节下,窦性心率产生周期性或准周期性微小变化的现象。HRV是研究心率自主控制的非侵入性手段,它的目的是数量化心率R-R间期或每个心动周期的变化。反应自主神经活动,定量评价迷走神经张力和心脏交感神经张力的平衡性。全面了解和把握目前山西省男子蹦床运动员在专项素质训练阶段的心率变异性特征和规律,正确判断运动训练强度对HRV的影响,为运动员了解自身机能状态及训练效果提供数据化的支持;为帮助教练员综合评价训练效果、制定和调整训练计划、提高训练科学化程度提供参考;为山西省蹦床项目保持优势,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选取山西省男子蹦床队5名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采集专项素质训练4个阶段中6个时段的数据进行分析。共选时段包括:时段一——静息时段;时段二——网上专项素质训练前段;时段三——网上专项素质训练后段;时段四——网下专项素质训练前段;时段五——网下专项素质训练后段;时段六——恢复时段。数据结果分析如下:1.时段一HRV指标与官网公布的HRV标准比较分析得出:HRV时域指标中RMSSD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HRV频域指标中HF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时段一和时段六HRV进行比较分析得出:HRV时域指标中的平均RR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RMSSD指标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HRV时域指标中的VLF、TP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时段二和时段三HRV进行比较分析得出:HRV时域指标中的SDNN、RMSSD、SDNN/HR三个指标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HRV频域指标中的LF、TP、LFu.n.(un)、HFu.n.(un)四个指标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4.时段四和时段五进行比较分析得出:HRV频域指标中的LF、TP、LFu.n.(un)、HFu.n.(un)四个指标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HRV时域指标中的RMSSD、PNN50%、SDNN/HR;两个指标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通过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山西省男子蹦床运动员通过较长时间的专项素质训练后,身体机能对自主神经形成适应性现象,在训练中表现为身体机能在承受较大强度的负荷状况时,交感神经系统被充分性激活,促使机体调动全部能力,从而使应激在恢复期的副交感神经反应中出现更小的现象。在心交感神经纤维控制下的心脏显示出心率加快,心房肌和心室肌加剧收缩的现象,因而促使山西省蹦床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满足了运动训练的需要。具有较低的心迷走神经张力和更高的交感神经张力,拥有较好的自主神经调节能力储备,运动员在运动后的恢复能力较好。2.山西省蹦床运动员在进行过网上专项素质训练阶段后,迷走神经和心脏交感神经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致使HRV的时域指标与频域指标整体性下降,自主神经支配能力显着性降低后,心率变异性总体变化出现降低,心脏迷走神经活动减弱,交感神经活动降低,以此可见蹦床运动员专项素质训练阶段可能存在运动负荷偏大,致使运动员的运动表现能力出现下降现象。3.山西省蹦床运动员在进行过网下专项素质训练阶段后,迷走神经紧张性降低,心率变异总功率值下降,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的平衡性下降,心脏植物神经调节能力弱化。由此可以加强论证,在网下专项训练后,交感神经活性出现降低,蹦床运动员出现运动性疲劳现象。4.山西省蹦床运动员HRV指标高于标准值,经过专项素质训练提高了蹦床运动员的HRV水平,增强了迷走神经活性和交感神经活跃性,减低心脏性猝死出现的可能性,从而有助于山西省蹦床运动员适应成套动作训练以及比赛中的运动负荷。建议如下:1.蹦床项目的竞技特点致使运动员的神经疲劳比身体疲劳更容易发生,且一旦发生就会造成较大身心上的损伤。因而,对蹦床项目进行科学的训练监测,探究精确、敏感的监测参考指标是蹦床训练的重要环节。建议山西蹦床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进行监测并综合分析。结合HRV指标与多种评价方法相辅相成,达到客观、准确的评价目标,从而更合理地进一步实施训练计划,使运动员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2.进行适宜的训练监测不但可以帮助蹦床项目教练员实时了解蹦床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况,并且能防止因负荷安排不当而形成蹦床运动员在训练中出现的超负荷、训练过度、训练无效的状况发生。建议蹦床教练员应当保持对蹦床运动员在训练中的长期跟踪,建立针对蹦床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科研监测数据库,为蹦床教练员通过横向以及纵向的比较方法,来获取蹦床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真实状况提供帮助,进而达到科学化训练的目的。3.建议教练员在完成整个训练过程后,及时观察运动员的训练效果,有计划地进行调整。训练结束后使用按摩和拉伸放松的方法,可以促进体内乳酸的快速消退,并使得心脏功能得到调整和改善。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心理放松疏导的方式,使蹦床运动员在经过高强度的运动训练后,交感神经的紧张感得到舒缓,从而避免下一次的训练受到影响,使蹦床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获得理想的竞技状态。
吴英晗[9](2018)在《我国优秀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2016-2017冬训期生物学监控》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采用生物学手段对我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国家队运动员在冬训期的身体机能进行监控,研究每个运动员身体机能在冬训期的变化特点,为教练员合理安排训练负荷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以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队的6名女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家队2016-2017冬训期间的国内的训练安排,对其进行四次生理生化指标测试。其中包括:晨脉、血压、血红蛋白(Hb)、血尿素(BUN)、血清肌酸激酶(CK)、血清睾酮(T)、血清皮质醇(C)、游离色氨酸浓度(F-Trp)、支链氨基酸浓度(BCAA)、并计算T/C、游离色氨酸/支链氨基酸。组间数据采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对个体队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1.第二次与第一次相比各项指标变化平稳,均没有出现显着差异,但第三次与第一次或第二次相比,血红蛋白、T、C、T/C、F-Trp/BCAA、晨脉等指标均出现明显的波动(p<0.05或p<0.01),第四次监测时,各项指标基本恢复。2.对每名运动员的各项监测指标进行分析,乙运动员的各项血液指标变化相对平稳,但在第二次监测时F-Trp/BCAA有明显上升。甲运动员、丙运动员、丁运动员、戊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值均在第三次监测时出现明显下降。甲运动员、丙运动员、戊运动员、己运动员的T、C、T/C在第三次监测时均出现明显波动。结论:1.从全队的整体状态上看,运动员的机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保持相对稳定,虽然运动员对第三训练周期的训练出现了轻微的疲劳情况,但很快适应,没有出现疲劳的累积和过度疲劳的情况,达到了预期的训练效果。2.从运动员的个体状态上看,乙运动员表现出对运动训练的适应性较强,身体机能状态较好,没有出现明显的运动疲劳,在第二次监测时,F-Trp/BCAA有明显上升说明第二训练周期乙运动员出现了神经疲劳,可能是训练难度加大对训练产生紧张感。甲运动员、戊运动员丙、丁运动员、戊运动员在第三训练周期的运动能力有所下降,甲运动员、丙运动员、戊运动员、己运动员在第三训练周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外周疲劳,可能是第三训练周期训练强度增大造成的。
梁大宇,关朝晖,张力[10](2010)在《中国国奥足球队运动员体能特征及其调控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了解2008年中国国奥足球队运动员体能状况,并根据其体能特征制定相应调控策略,利用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方法对运动员身体形态、机能、素质进行测试调研。研究认为,备战2008年奥运会8周前,运动员体能状态欠佳,主要表现为:形态上,个别运动员脂肪控制不理想;机能上,运动员有氧能力较联赛前下降,且整体水平低于前几届国家队,身体存在一定的疲劳积累,最大无氧工作能力与平均无氧工作能力下降;素质上,运动员下肢三大关节快速力量仍有提升空间,个别运动员应该加强弱势侧力量训练。在了解上述特征基础上,制订体能调控策略。经过6周体能调控,运动员体能状态大幅提高,表明训练过程中科学监测与体能调控策略在调整运动员体能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运动员训练机能监测及调控系统的分析和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动员训练机能监测及调控系统的分析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优秀手枪射击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水平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射击运动发展概述 |
1.1.1 射击运动发展历程 |
1.1.2 中国射击运动的发展概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射击运动技、战术的相关研究 |
1.2.2 射击运动负荷的相关研究 |
1.2.3 射击运动生理、生化相关研究 |
1.2.4 射击运动心理学相关研究 |
1.3 运动员中枢机能监测方法的选择 |
1.3.1 Omegawave竞技状态综合诊断系统 |
1.3.2 脑电技术发展概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设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假设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法 |
2.2.4 实验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3 研究思路 |
2.4 本研究所遵循的原则 |
3 射击不同训练模式负荷组合划分与监测指标筛选 |
3.1 射击不同训练模式负荷组合划分 |
3.2 射击训练监测指标筛选 |
3.2.1 初选指标的确定 |
3.2.2 初选指标的专家问卷筛选 |
3.2.3 初选指标的预实验筛选 |
3.2.4 射击训练监测指标及测试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不同负荷阶段射击运动员心理状态与中枢神经系统指标变化 |
4.1.1 不同负荷阶段射击运动员心理量表及问卷测试评分变化 |
4.1.2 不同负荷阶段射击运动员心脏系统参数指标变化 |
4.1.3 不同负荷阶段射击运动员能量代谢系统参数指标变化 |
4.1.4 不同负荷阶段射击运动员OMEGAWAVE评分结果变化 |
4.2 赛前不同负荷阶段射击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指标变化 |
4.2.1 赛前不同负荷阶段射击运动员心脏系统参数指标变化 |
4.2.2 赛前不同负荷阶段射击运动员能量代谢系统参数指标变化 |
4.2.3 赛前不同负荷阶段射击运动员HRV时域、频域指标变化 |
4.2.4 赛前不同负荷阶段射击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参数指标变化 |
4.3 不同技术特点射击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各参数变化 |
4.3.1 不同技术特点射击运动员三种状态下特定脑区脑电参数变化 |
4.3.2 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三种状态下脑电参数的测试状态差异性变化 |
4.3.3 优劣成绩环值脑电参数差异性比较 |
5 讨论与分析 |
5.1 不同负荷阶段优秀手枪射击运动员心理状态及中枢神经机能水平的变化特点 |
5.1.1 不同负荷训练阶段手枪射击运动员心理状态变化特点 |
5.1.2 LL-LLI训练阶段手枪射击运动员中枢机能水平特点 |
5.1.3 HL-LLI训练阶段手枪射击运动员中枢机能水平特点 |
5.1.4 ML-HLI训练阶段手枪射击运动员中枢机能水平特点 |
5.2 优秀射击运动员备战国际大赛前不同训练阶段中枢神经机能水平的变化特点 |
5.2.1 赛前不同负荷对射击运动员心脏系统参数指标的影响 |
5.2.2 赛前不同负荷对射击运动员能量代谢系统指标的影响 |
5.2.3 赛前不同负荷对射击运动员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影响 |
5.2.4 赛前不同负荷对射击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指标的影响 |
5.3 不同技术特点射击运动员脑电各参数变化规律 |
5.3.1 不同技术特点射击运动员三种状态下脑电各参数变化规律 |
5.3.2 不同技术特点射击运动员两种训练水平之间脑电各参数的特点 |
5.3.3 不同技术特点射击运动员实弹射击状态下两种弹着成绩间脑电各参数变化规律 |
6 小结 |
7 研究结论 |
附录一:射击运动员训练监测指标专家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体育科技创新的相关研究 |
1.3.2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相互关系的研究 |
1.3.3 国外相关研究 |
1.3.4 小结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5.1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5.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1.5.5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2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的理论思考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科技、体育科技与体育科技进步 |
2.1.2 竞技体育 |
2.2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协同进化机制 |
2.2.1 体育技术在竞技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
2.2.2 竞技体育竞赛规则对体育技术发展的调节机制 |
2.2.3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协同进化机制 |
2.3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
2.3.1 竞技体育实践发展需求的拉动力 |
2.3.2 体育科技创新的推动力 |
2.3.3 外部环境的支持力 |
2.4 小结 |
3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体育科学研究特征 |
3.1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特征分析 |
3.1.1 数据来源与检索 |
3.1.2 中国体育科学发文量与总被引国际影响力的演变特征 |
3.1.3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战略地位演变特征 |
3.1.4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机构国际影响力特征 |
3.1.5 中国体育科学高影响力研究成果的期刊分布特征 |
3.1.6 中国在不同体育科学研究方向的国际影响力特征 |
3.2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特征分析—中美两国特征比较 |
3.2.1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
3.2.2 中美国际体育科学合作论文的整体概况 |
3.2.3 中美国际体育科学合作的特征解析 |
3.2.4 社会合作网络结构的对比分析 |
3.2.5 主要合作国家领域分布的对比分析 |
3.3 小结 |
4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专利技术研发特征 |
4.1 我国体育专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时空分布特征 |
4.1.1 数据来源与检索 |
4.1.2 我国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的时间分布特征 |
4.1.3 我国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空间分布特征 |
4.2 基于专利质量的中外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特征比较-以运动鞋相关专利为例 |
4.2.1 数据检索和处理方法 |
4.2.2 指标选取 |
4.2.3 整体发展对比分析 |
4.2.4 专利质量对比分析 |
4.3 基于专利战略的中外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特征比较-以运动鞋相关专利为例 |
4.3.1 数据来源及相关术语说明 |
4.3.2 国家专利战略分析 |
4.3.3 核心企业专利战略分析 |
4.3.4 国外专利战略特征分析 |
4.4 小结 |
5 我囯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 |
5.1 我国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运行机制 |
5.1.1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范围界定 |
5.1.2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内容 |
5.1.3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管理模式 |
5.1.4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保障机制 |
5.2 我国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课题研究特征分析 |
5.2.1 数据检索及研究方法 |
5.2.2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课题研究的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
5.2.3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课题研究的内容分析 |
5.3 小结 |
6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 |
6.1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的跟踪观测 |
6.1.1 体育科技创新投入的跟踪观测 |
6.1.2 体育科技创新活动的跟踪观测 |
6.1.3 体育科技扩散活动的跟踪观测 |
6.1.4 体育科技进步总指数与体育产出指数跟踪观测 |
6.2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分析 |
6.2.1 数据指标的选择与来源 |
6.2.2 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贡献率分析 |
6.2.3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
6.3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主要学习经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
致谢 |
(3)国家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何树勇赛前状态研究 ——以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举重比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选题依据 |
1.1 基于运动竞技水平保持年限的角度 |
1.2 基于试举成功率不高群体性分析 |
1.3 基于举重专项力量变化的视角 |
1.4 基于举重新赛制、小周期、大强度训练的角度 |
1.5 问题的提出 |
2研究目的和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2.2.1 理论意义 |
2.2.2 实践意义 |
3.文献综述 |
3.1 赛前训练概念研究 |
3.1.1 赛前训练的时间安排和阶段划分 |
3.1.2 赛前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手段 |
3.1.3 赛前训练负荷安排 |
3.2 举重赛前训练的研究 |
3.3 生理生化监控的研究 |
3.3.1 肌酸激酶(CK)的研究 |
3.3.2 血尿素氮(BUN)的研究 |
3.3.3 血睾酮(T)的研究 |
3.3.4 皮质醇(C)的研究 |
4.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个案分析方法 |
4.2.3 录像观察法 |
4.2.4 问卷调查法 |
4.2.5 专家访谈法 |
4.2.6 数理统计法 |
4.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5.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何树勇赛前状态中训练内容安排 |
5.1.1 赛前训练研究 |
5.1.2 备战三届全运会赛前训练阶段划分 |
5.1.3 赛前训练内容 |
5.1.4 何树勇三届全运会赛前训练计划 |
5.2 何树勇赛前状态中专项竞技能力表现 |
5.2.1 何树勇赛前专项能力分析 |
5.2.2 竞赛能力分析 |
5.2.3 三届全运会中赛前训练有效强度分析 |
5.2.4 优秀运动员的发展与何树勇自身伤病导致训练科学性不足 |
5.3 何树勇赛前状态机能水平表现 |
5.3.1 何树勇心率变异性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调查分析 |
5.3.2 何树勇最大摄氧量指标调查分析 |
5.3.3 何树勇血红蛋白指标调查分析 |
5.4 何树勇赛前状态生化指标分析 |
5.4.1 何树勇肌酸激酶(CK)调查分析 |
5.4.2 何树勇血尿素氮(BUN)调查分析 |
5.4.3 何树勇血睾酮(T)调查分析 |
5.4.4 何树勇皮质醇(C)调查分析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校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指标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诊断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论述 |
2.1.1 诊断 |
2.1.2 诊断指标 |
2.1.3 竞技状态的概念论述 |
2.2 关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研究现状 |
2.2.1 有关运动员竞技状态科研论文发表量的现状 |
2.2.2 关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时间段研究 |
2.2.3 关于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的相关研究 |
2.2.4 关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调控研究 |
2.3 关于散打运动项目的研究进展 |
2.3.1 有关竞技散打科研论文发表量的现状 |
2.3.2 关于散打运动员选材的相关研究 |
2.3.3 关于散打运动员训练的相关研究 |
2.4 有关高校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的研究进展 |
2.4.1 国内研究进展 |
2.4.2 国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特尔菲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高校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指标确立 |
4.1.1 指标确立的原则 |
4.1.2 指标确立的依据 |
4.1.3 确立指标诊断指导 |
4.2 高校散打运动员诊断指标确立流程 |
4.2.1 诊断指标的选择与筛选 |
4.2.2 高校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指标一致性检验(肯德尔和谐系数) |
4.2.3 高校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指标权重 |
4.2.4 高校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指标的确定 |
4.2.5 最终确定竞技状态诊断指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专家问卷调查表(第一轮) |
附录三 初步选取诊断指标 |
附录四 专家问卷调查表(第二轮) |
附录五 肯德尔和谐系数编号表 |
附录六 访谈对象名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5)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冬训期高原训练机能变化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高原训练国内研究现状 |
1.4.2 高原训练负荷安排的研究 |
1.4.3 高原训练生理生化监控的研究 |
1.4.4 竞走国内研究现状 |
1.4.5 竞走的项目特征 |
1.4.6 竞走高原训练内容的安排研究 |
1.4.7 竞走高原训练负荷安排的研究 |
1.4.8 竞走高原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实验法 |
2.2.2 观察法 |
2.2.3 文献资料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冬训期高原训练安排及负荷特征 |
3.1.1 整个冬训期阶段划分 |
3.1.2 冬训期高原训练主要采用的训练方法及手段 |
3.1.3 冬训期高原训练各阶段总负荷量情况 |
3.1.4 冬训期高原训练总负荷量构成占比情况 |
3.1.5 冬训期高原训练各阶段训练内容对比 |
3.1.6 冬训期高原训练各阶段速度走训练负荷强度对比 |
3.2 冬训期不同阶段运动员机能指标变化特点 |
3.2.1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心血管系统指标变化特点 |
3.2.2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氧运输系统指标变化特点 |
3.2.3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肌肉系统指标变化特点 |
3.2.4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物质代谢指标变化特点 |
3.2.5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内分泌系统指标变化特点 |
3.2.6 不同训练阶段白细胞变化特点 |
4 分析与讨论 |
4.1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心血管系统指标变化特点分析 |
4.1.1 不同训练阶段心率变化特点分析 |
4.1.2 不同训练阶段血流灌注指数变化特点分析 |
4.2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氧运输系统指标变化特点 |
4.2.1 不同训练阶段血氧饱和度变化特点分析 |
4.2.2 不同训练阶段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变化特点 |
4.3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肌肉系统指标变化特点分析 |
4.3.1 不同训练阶段肌酸激酶变化特点分析 |
4.4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物质代谢指标变化特点分析 |
4.4.1 不同训练阶段血尿素变化特点分析 |
4.5 不同训练阶段反映内分泌系统指标变化特点分析 |
4.5.1 不同训练阶段睾酮变化特点分析 |
4.5.2 不同训练阶段皮质醇变化特点分析 |
4.6 不同训练阶段白细胞变化特点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
附件2 |
(6)对张雨霏大赛前训练负荷安排研究 ——以2019年世界游泳锦标赛赛前训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赛前训练 |
1.3.2 训练负荷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跟踪观察法 |
2.2.4 个案分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张雨霏备战2019 年世锦赛赛前训练模式的分析 |
3.1.1 张雨霏大赛前训练安排的理论依据 |
3.1.2 张雨霏大赛前训练安排的划分情况 |
3.2 张雨霏大赛前训练负荷安排的原则 |
3.2.1 个性化原则 |
3.2.2 专项化原则 |
3.2.3 差异化原则 |
3.2.4 本土与外域相结合原则 |
3.3 张雨霏备战2019 年世锦赛赛前训练负荷的安排 |
3.3.1 张雨霏基础训练期的负荷安排 |
3.3.2 张雨霏专项训练期的负荷安排 |
3.3.3 张雨霏第一赛前调整期的负荷安排 |
3.3.4 张雨霏专项提高期的负荷安排 |
3.3.5 张雨霏专项巩固期的负荷安排 |
3.3.6 张雨霏第二赛前调整期的负荷安排 |
3.4 张雨霏备战2019 年世锦赛赛前训练负荷的监控 |
3.4.1 张雨霏大赛前免疫能力指标的变化情况 |
3.4.2 张雨霏大赛前有氧代谢能力指标的变化情况 |
3.4.3 张雨霏大赛前肌肉承受刺激指标的变化情况 |
3.4.4 张雨霏大赛前身体疲劳恢复指标的变化情况 |
3.5 张雨霏备战2019 年世锦赛赛前训练负荷的效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7)基于代谢组学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及穴位刺激调节的可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决定中长跑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 |
1.1.2 机能恢复: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的保障 |
1.1.3 穴位刺激:促进身体机能恢复的有效手段 |
1.1.4 代谢组学:研究运动人体科学的新工具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总体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中长跑项目的供能特点 |
2.1.1 中长跑的项目特征 |
2.1.2 中长跑项目的供能特点 |
2.1.3 小结 |
2.2 代谢组学概述 |
2.2.1 “代谢组学”概念 |
2.2.2 代谢组学的研究思路 |
2.2.3 NMR代谢组学研究 |
2.2.4 小结 |
2.3 代谢组学应用于运动人体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
2.3.1 运动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
2.3.2 代谢组学应用于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前景展望 |
2.3.3 小结 |
2.4 代谢组学在穴位刺激领域的研究进展 |
2.4.1 效应机制研究 |
2.4.2 处方配伍的研究 |
2.4.3 比较针刺研究 |
2.4.4 小结 |
2.5 穴位刺激与运动后人体机能恢复相关研究 |
2.5.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产生的主要机制研究 |
2.5.2 穴位刺激促进运动后人体机能恢复的研究 |
2.5.3 小结 |
参考文献 |
3 研究方法与设计 |
3.1 文献资料法 |
3.2 专家访谈法 |
3.3 实验法 |
3.3.1 实验对象 |
3.3.2 实验方案 |
3.3.3 饮食控制 |
3.3.4 穴位刺激方案 |
3.3.5 NMR代谢组学 |
3.4 数理统计法 |
4 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 |
4.1 结果 |
4.1.1 本训练阶段负荷安排 |
4.1.2 尿液中代谢物的一维核磁共振氢谱 |
4.1.3 尿液中代谢物的多变量统计分析 |
4.1.4 运动员尿液中的差异化代谢物 |
4.1.5 代谢物归属及所涉及的代谢通路 |
4.2 分析与讨论 |
4.2.1 本训练阶段负荷安排 |
4.2.2 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 |
4.2.3 尿液是研究中长跑代谢特征的有效体液 |
4.2.4 代谢特征对中长跑训练的指导意义 |
4.3 结论 |
5 穴位刺激对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调节及可能机制 |
5.1 结果 |
5.1.1 穴位刺激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尿液多变量统计 |
5.1.2 穴位刺激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尿液一维核磁共振氢谱 |
5.1.3 穴位刺激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尿液的多变量统计 |
5.1.4 代谢物归属及代谢途径分析 |
5.2 分析与讨论 |
5.2.1 穴位刺激对能量代谢和身体机能的影响 |
5.2.2 穴位刺激对中长跑运动员代谢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
5.2.3 穴位刺激调节的靶向性与双向调节作用 |
5.3 结论 |
全文总结 |
总结论 |
研究创新点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致谢 |
主要学习经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8)山西省优秀男子蹦床运动员专项素质训练阶段心率变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心率变异性概述 |
2.2 心率变异性的检测与分析 |
2.3 心率变异性的研究现状 |
2.4 心率变异性分析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研究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山西省男子蹦床运动员HRV的特点 |
4.2 山西省男子蹦床运动员静息时段和恢复时段HRV时域指标比较分析 |
4.3 山西省男子蹦床运动员静息时段和恢复时段HRV频域指标比较分析 |
4.4 .山西省男子蹦床运动员网上专项素质训练时段HRV时域指标比较分析 |
4.5 山西省男子蹦床运动员网上专项素质训练时段HRV频域指标比较分析 |
4.6 山西省男子蹦床运动员网下专项素质训练时段HRV时域指标比较分析 |
4.7 山西省男子蹦床运动员网下专项素质训练时段HRV频域指标比较分析 |
5 分析与讨论 |
5.1 山西省男子蹦床运动员静息时段和恢复时段的分析与讨论 |
5.2 山西省男子蹦床运动员网上专项素质训练时段分析与讨论 |
5.3 山西省男子蹦床运动员网下专项素质训练时段分析与讨论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9)我国优秀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2016-2017冬训期生物学监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体操的生物学监控的研究 |
1.2.2 关于蹦床的生物学监控的研究 |
1.2.3 关于跳水的生物学监控的研究 |
1.2.4 关于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的生物学监控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实验法 |
2.2.3 数据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冬训期间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运动员血液指标结果与分析 |
3.1.1 冬训期间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运动员血红蛋白值的结果与分析 |
3.1.2 冬训期间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运动员血尿素值的结果与分析 |
3.1.3 冬训期间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的结果与分析 |
3.1.4 冬训期间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运动员血清睾酮的结果 |
3.1.5 冬训期间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运动员血清皮质醇的结果.. |
3.1.6 冬训期间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运动员血清睾酮与血清皮质醇比值的结果 |
3.1.7 冬训期间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运动员血清睾酮,血清皮质醇,血清睾酮/血清皮质醇的分析 |
3.2 冬训期间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指标的结果与分析 |
3.2.1 冬训期间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运动员游离色氨酸/支链氨基酸的结果与分析 |
3.2.2 冬训期间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运动员闪光融合频率的结果与分析 |
3.3 冬训期间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运动员生理指标的结果与分析 |
3.3.1 冬训期间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运动员晨脉的结果与分析.. |
3.3.2 冬训期间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运动员血压的结果与分析 |
3.4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运动员冬训期间个体机能的生物学监控 |
3.4.1 对甲运动员的生物学监控 |
3.4.2 对乙运动员的生物学监控 |
3.4.3 对丙运动员的生物学监控 |
3.4.4 对丁运动员的生物学监控 |
3.4.5 对戊运动员的生物学监控 |
3.4.6 对己运动员的生物学监控 |
4 结论和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中国国奥足球队运动员体能特征及其调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调研 |
2.2.2 专家访谈 |
2.2.3 体育测量法 |
2.2.4 个案研究 |
2.2.5 数理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形态特征 |
3.2 机能特征 |
3.2.1 生化指标 |
3.2.2 生理指标 |
3.2.2.1 有氧能力评价 |
3.2.2.2 无氧能力评价 |
3.3 素质特征 |
3.3.1 等动力量评价 |
3.3.1.1 膝关节力量评价 |
3.3.1.2 髋关节力量评价 |
3.3.1.3 踝关节力量评价 |
3.3.2 爆发力评价 |
3.4 体能训练调控策略 |
3.4.1 调控目标与调控计划 |
3.4.2 调控内容 |
3.4.2.1 身体机能调控策略 |
3.4.2.2 身体素质调控策略 |
3.4.3 营养与恢复调控策略 |
3.4.4 调控原则 |
4 小结 |
四、运动员训练机能监测及调控系统的分析和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优秀手枪射击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水平变化的研究[D]. 牛斯然. 山西大学, 2020(03)
- [2]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研究[D]. 张元梁.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3]国家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何树勇赛前状态研究 ——以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举重比赛为例[D]. 何树勇.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1)
- [4]高校散打运动员竞技状态诊断指标构建研究[D]. 杜沅潼.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冬训期高原训练机能变化特点研究[D]. 霍磊.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6]对张雨霏大赛前训练负荷安排研究 ——以2019年世界游泳锦标赛赛前训练为例[D]. 李昀琦.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基于代谢组学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及穴位刺激调节的可能机制[D]. 郭波.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8]山西省优秀男子蹦床运动员专项素质训练阶段心率变异性分析[D]. 孟瑶. 山西大学, 2019(01)
- [9]我国优秀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2016-2017冬训期生物学监控[D]. 吴英晗. 沈阳体育学院, 2018(06)
- [10]中国国奥足球队运动员体能特征及其调控策略研究[J]. 梁大宇,关朝晖,张力. 中国体育科技, 2010(04)
标签: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论文; 竞技体育论文; 体育训练论文; 蹦床论文; 体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