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包头市水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凤[1](2021)在《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环境污染政府治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朱丹丹[2](2021)在《煤气化细渣在土壤改良及水污染治理中的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指出煤气化渣是煤化工领域排放的一类大宗固废,其年产量大、综合利用率低,大量堆放不仅占用土地,同时对环境造成危害。与此同时,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土地贫瘠化和水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作为煤气化渣的一种,煤气化细渣具有结构微细疏松、无定形碳含量丰富、反应活性较高和孔隙发达等特点,其在土壤改良和水污染治理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深入探究了煤气化细渣的理化性质,通过选用合理的处置工艺,将其应用于土壤改良和水污染治理中,为煤气化细渣的资源化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低成本治理提供了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可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煤气化细渣比表面积大、孔结构丰富、含碳量高等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将其应用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将煤气化细渣与内蒙古沙化土壤混合进行温室培养、作物盆栽和大田实验,研究了煤气化细渣对土壤理化性质、玉米和小麦出苗率及大田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20%煤气化细渣掺入量将土壤容重降低至1.05 cm3/g、p H降低为8.23、碳含量增加10.4倍、阳离子交换量增加至4.68 cmol/kg、饱和吸水量提高了52.5%且水分蒸发率显着降低。此外,煤气化细渣使盆栽实验中玉米和小麦的7天出苗率提高至100%,大田实验中两年改良组玉米生长情况优良、籽粒品质提高且产量增加了18%。2.基于煤气化细渣中非晶态硅质组分活性较高的特点将其应用于提高土壤有效硅含量。通过测试煤气化细渣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有效硅的含量,对比煤气化细渣与其他几种含硅材料有效硅溶出量的差异发现:煤气化细渣中的有效硅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具有较稳定的释放量,均在57.96-62.86 g/kg之间;煤气化细渣与粉煤灰、钢渣等含硅材料相比有效硅含量较高。此外,水稻盆栽实验结果表明煤气化细渣能够提高土壤中的有效硅含量,促进水稻对有效硅的吸收,5%煤气化细渣处理组水稻茎秆中总硅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提升了22%。3.利用煤气化细渣优异的孔结构将其作为土壤有机肥腐植酸的缓释剂。通过吸附-解吸-再吸附实验研究了煤气化细渣对腐植酸的吸附-解吸能力。结果显示:在温度为293 K、p H=7、吸附剂加入量为2.5 g/L时煤气化细渣对腐植酸的Langmuir最大吸附量达60.67 mg/g。煤气化细渣对腐植酸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颗粒内扩散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此外,煤气化细渣对腐植酸解吸率达到75%,并且具有一定的循环使用特性,是一种性能良好的腐植酸缓释剂。4.基于煤气化细渣含碳量丰富、无机组分反应活性较高的特点将其作为原料制备可吸附水中NO3ˉ污染物的碳硅复合介孔材料。利用原位酸浸法将煤气化细渣中非晶态二氧化硅微珠中的部分氧化物溶出从而留下孔道,保留煤气化细渣中具有介孔结构的残余碳组分成功制备了碳硅复合介孔材料。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以比表面积最大为目标对酸浸条件进行了优化,制备出了比表面积为337.51 m2/g的样品CSMC-O。CSMC-O对水体中的NO3ˉ污染物展现出吸附特性,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方程、颗粒内扩散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受内扩散和吸附剂表面吸附位点影响较大。5.以煤气化细渣中酸溶后具有介孔结构且表面附着位点丰富的非晶态微珠(HSAM)作为负载基底制备可去除水中有机染料污染物Rh B的负载TiO2型吸附-光催化复合材料TiO2/HSAM。通过对不同条件下制备的样品进行表征和性能研究,优选出了最佳合成条件:TiO2:HSAM负载比例1:3、p H=2、煅烧温度500°C。此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材料1:3-TiO2/HSAM-2-500对Rh B具有良好的去除率和光催化能力,在可见光照射8 h时总去除率达到88%。另外,1:3-TiO2/HSAM-2-500与以未酸溶处理的煤气化细渣非晶态微珠(SAM)为负载基底制备的复合材料1:3-TiO2/SAM-2-500以及纯TiO2相比具有更好的吸附-光催化能力。
拜亚红[3](2021)在《湿地氮磷行为特性及植物修复研究 ——以包头南海湿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采集了内蒙古包头南海湿地和黄河沿岸的水体和表层沉积物,测定氮磷及其形态的含量,对水体总氮和总磷进行污染评价,并采用APCS-MLR受体模型进行定量源解析。同时,选取水葱、香蒲、灯芯草、黄菖蒲和千屈菜对南海湖水体进行植物修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WTP为依据,南海湿地有86%的采样点超过V类水标准,而且除P2和P4点为富营养型外,其余各点均处于重富营养型。以WTN为依据,南海湿地有66%的采样点超过V类水标准。黄河沿岸和南海湖的WTP浓度处于重富营养型,湿地植物区有5个采样点处于重富营养型,其余采样点处于富营养型。水体中NO3--N浓度的平均值排序为黄河沿岸>南海湖边缘>南海湖中心>湿地植物区。水体4种形态磷中,PIP的浓度排序为黄河沿岸>南海湖边缘>南海湖中心>湿地植物区,POP的浓度顺序为南海湖中心>南海湖边缘>黄河沿岸>湿地植物区,DIP浓度排序为南海湖中心>南海湖边缘>湿地植物区>黄河沿岸,而DOP浓度大小为湿地植物区>南海湖边缘>南海湖中心>湿地植物区。研究区有5%的采样点STN含量处于重度污染,有19%的采样点处于中度污染,其余77%的采样点处于轻度污染水平,有66%的采样点STP处于重度污染,另外有34%的采样点处于中度污染。黄河沿岸有16个采样点处于安全级别。南海湿地多数采样点处于能够引起最低级别生态毒性效应的含量范围。研究区表层沉积物EN-NO3--N的含量为湿地植物区>南海湖边缘>黄河沿岸,HN含量的平均值排序为湿地植物区>南海湖边缘>黄河沿岸。Ex-P含量高低顺序为南海湖边缘>湿地植物区>黄河沿岸,BD-P含量排序为湿地植物区>南海湖边缘>黄河沿岸,NaOH-P的含量排序为黄河沿岸>湿地植物区>南海湖边缘。湿地植物区和南海湖边缘较黄河沿岸表层沉积物具有较高的释放风险和生物可利用磷。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APCS-MLR受体模型对南海湿地氮磷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引水、农药化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动植物残体的降解是南海湿地主要的污染来源,贡献率分别为 31.05%、25.42%、25.36%和 18.17%。水葱、香蒲、灯芯草、黄菖蒲和空白处理组WTP去除率分别为64.29%、55.17%、56.16%、57.18%和 29.46%,其中水葱的植株长势最佳,且除磷率也最高。水葱、香蒲、灯芯草、黄菖蒲、千屈菜和空白处理组 WTN 去除率分别为 58.25%、59.75%、22.92%、70.46%、4 7.90%和30.10%,而且在植物修复后期,空白处理组水中出现藻类。结合植物长势和氮磷的去除率,水葱为最佳修复植物。葱处理组DIP含量显着降低,DIP去除率为88.89%,去除效果显着,水葱处理组最终对NH4+-N和NO3--N的去除率为70.98%和81.45%。植物修复后,TP和TN在茎叶和根部都有所累积。
郝建秀[4](2021)在《黄河上游底泥重金属的空间分布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河的水质直接关联着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但随着黄河两岸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和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加剧了对黄河水环境的影响和污染。重金属具有毒性大、难降解,且能沿食物链不断累积等特征,一直是水体环境备受关注的污染物。底泥是水体重金属污染物的源与汇,是水体环境的指示剂。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黄河上游底泥重金属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插值、多元统计、污染和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了底泥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污染与潜在风险程度及其影响因子与来源,研究结果对黄河上游流域的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以及重金属影响模型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黄河上游底泥中,除Zn外,Fe、Mn、Cu、Ni、Cr、Pb和Cd平均值均超过其对应岸上的土壤含量,尤其是Cr和Cd达到土壤含量的2.62和1.03倍,且均高于背景值(世界页岩含量),表明人类活动对底泥中重金属均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对Cr和Cd的影响较大。底泥中Fe、Mn、Cu、Zn和Pb分布较集中,Ni、Cr和Cd分布较为分散。空间上大多重金属均在青海省尖扎县出现较高值;而Fe、Mn、Cu、Ni和Cd在甘肃省玛曲县呈现低值区。Fe、Mn、Cr和Pb的含量沿河分布相对平稳,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整体上沿着河流呈下降的趋势。Cu、Ni和Zn沿河分布比较随机,没有规律可循。Cd沿河分布的差异性最大,青海段分布较为平稳,之后稍有增加,且振荡明显。黄河上游段底泥重金属富集程度整体不高,也未达到污染水平,但重金属间存在差异。Fe、Mn、Cu和Pb的EF<1,Igeo<0,ERI<40,均属于无富集、无污染和低风险的水平。Zn、Cr和Cd的平均EF分别为1.36、1.56和1.25,均为微富集水平;Zn、Cr和Cd分别有22.95%、14.75%和6.56%样点的Igeo位于0~1之间,达到轻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方面,Zn和Cr为低风险,但Cd有27.05%样点的ERI位于40~80之间,达到了中等风险,因此Cr和Cd是主要的污染因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黄河上游底泥重金属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底泥中所有重金属的含量在工业区和农田区均较大,为微富集水平,达到轻度污染和低到中等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域区,6个重金属含量均最小,为无富集、无污染和低风险水平。6个重金属中,Cd受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最大,富集系数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的变化顺序为工业(1.93)>林地(1.92)>农田(1.65)>城市(1.04)>水域(0.27),表明除水域区外都为微富集水平。在林地区、农田区和工业区Cd的Igeo分别为0.32、1.07和1.07,表明Cd在林地区达到轻度污染,在工业区和农业区达到了偏中污染水平。Cd在农田、林地、城市、工业和水域的ERI分别为64.50、58.00、20.00、71.00和4.50,表明在农田区、林地区和工业区达到中等风险等级,在城市和水域均为低风险等级。底泥各重金属空间分异性均受到所选因子的影响,其中受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均很小,但关键的影响因子因环境不同而有差异。在宁夏段底泥重金属空间分异性关键影响因子为路网密度(QD,H=0.78)和人均收入(QD,H=0.68),植被盖度的影响很小(QD,H=0.08);而内蒙古段关键影响因子为植被盖度(QD,H=0.76)和DEM(QD,H=0.74),路网密度对其影响很小(平均QD,H=0.17)。基于多元统计学分析得出黄河上游段底泥中Fe、Mn、Zn和Cr主要源于自然源,Ni和Pb源于不同的人为源,Cu和Cd源于自然和人为源。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得出:宁夏段Fe、Mn、Cu和Pb主要源于自然,Cd源于人为源,Ni、Zn与Cr源于自然和人为源;内蒙古段底泥中Fe、Mn、Zn和Cr主要源于自然,Cu与Pb源于人为源,Ni和Cd源于自然和人为源。底泥重金属均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各重金属具体人为源的类型分别为:在宁夏段Cu和Pb元素主要源于交通运输、人类的经济活动以及底泥迁移;Ni和Zn主要源于大气沉降和人类非法排入;Cr源于工业排放;Cd源于交通运输和农业生产。在内蒙古段底泥中Cu源于农业生产;Ni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少量来源于工业生产;Zn和Cr主要源于工业排放和底泥迁移;Pb和Cd主要源于大气沉降和工业排放。
于晓燕[5](2020)在《白云鄂博矿山土壤污染分析及生态修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云鄂博矿山经过长达60余年的露天开采、堆放和运输作业活动,已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当地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部分植物停止生长或死亡,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受到了威胁。现有的学者多数着眼于矿山重金属污染的研究,但对重金属、轻稀土和放射性核素复合污染研究的尚为少见。生态修复方面,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植物或微生物单一的修复,对植物-微生物-动物协同修复技术研究较少。本文运用矿业工程学、土壤学、植物学、景观生态学和数理统计学等理论知识,系统的测定了矿区土壤中重金属、轻稀土和放射性核素三种污染物的含量,分别对其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运用内梅罗分析、地累积分析、主成分分析及随机森林分析方法对矿区土壤污染物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调查白云鄂博矿山网围栏内的植物种类并进行植物多样性分析,筛选三类污染物的富集植物。采用创新的“耐受性植物+菌根真菌+耐性蚯蚓”技术协同修复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通过AHP+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土壤生态修复效应,进而对白云鄂博矿山公园生态修复策略进行更新设计。本文创新点为系统研究了土壤中重金属、轻稀土及放射性核素污染特征,并进行“植物-微生物-动物”协同修复土壤复合污染的研究。通过白云鄂博矿区土壤污染及生态修复研究得出了以下成果。1.测定矿区内采样点土壤中重金属、轻稀土和放射性核素的含量,研究发现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主矿、东矿、西矿周边及排土场等土壤中重金属Pb、Cu、Mn和Zn四种元素严重超标,表明受采矿活动污染影响严重,排土场污染物与矿坑重金属元素相关。土壤中轻稀土元素La、Ce、Pr、Nd、Sm和Eu含量严重超标,其含量变化规律呈现土壤表层高深层低,采样区范围内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特征。土壤中发现含有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和40K,其含量未超过内蒙古环境天然辐射水平中段。2.运用内梅罗、地累积法、主成分分析及随机森林回归分析等方法综合研究得出污染程度、累积程度及主要污染物质来源等信息,确定矿区内最主要的8种污染元素。内梅罗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和轻稀土元素均处于中度污染到严重污染,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属于轻度污染。地累积法分析表明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属严重污染,轻稀土污染属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放射性核素属无污染程度。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得出土壤中重金属Pb、Zn,轻稀土La、Ce和放射性核素238U、232Th是土壤中最主要的污染物质。依据上述三种评价方法综合确定土壤中最主要污染物为Pb、Cu、Mn、Zn、La、Ce、238U、232Th。随机森林回归法分析上述8种主要污染元素,研究矿石开采等矿业活动和排土场堆放是污染物来源。3.对白云鄂博矿山网围栏内的植物种类进行多样性调查,发现共计15科24属27种植物,占包头市植物科、属、种总数的15.79%,6.32%,3.20%,种类稀少。从当地植物中选取5种优势植物,即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 Griseb.、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 Buch.、直立黄耆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银背风毛菊Saussurea nivea和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测定植物体内重金属、轻稀土、放射性核素的含量,对富集重金属、轻稀土和放射性核素的能力进行研究,得出富集系数、转运系数、根系滞留系数均小于1,未发现任何污染物的富集植物,因此不能直接作为富集植物进行修复使用。4.采用创新的“耐受性植物+菌根真菌+耐性蚯蚓”协同修复技术,进行盆栽试验,发现可以有效提高土壤中污染物去除率。并通过AHP+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筛选出“油松+菌根红网牛肝菌Boletus luridus Schaeff.+耐性蚯蚓”协同修复的最优修复方案。对白云鄂博矿山公园生态修复策略进行更新设计,收集植被生物量、土壤污染量、气象、土壤肥力等信息数据,通过系统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矿山公园生态修复管理工作。本文为科学有效地指导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奠定了基础,可为矿山土壤环境生态修复及绿色矿山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张凌峰[6](2020)在《北控水务应用PPP模式的动因及效果分析》文中指出近几年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深入水环境领域,“水十条”等政策相继出台,我国水环境因此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整体形势仍然严峻,远远没有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水环境治理依赖于水务项目,传统模式下水务项目融资难、高成本、低效率等问题逐渐凸显,治理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水环境治理态势和传统模式弊端突显了PPP模式的重要性,2014年PPP模式在我国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在公共部门的推广下,狭义PPP模式在我国水务项目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020年我国狭义PPP项目已具备了一定规模,但质量却参差不齐,治理效果不尽人意。狭义PPP模式想要在我国得到更好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等公共部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干预,还需要作为社会资本方的企业对模式有清晰深刻的认识。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针对社会资本方密切关心的问题展开研究。在理论层面基于模式的特征和机制比较狭义PPP模式与传统项目模式的差异,分析狭义PPP模式的应用优势以及应用狭义PPP模式会给社会资本方带来的影响;在实践层面以PPP市场中极具代表性的北控水务为案例,研究北控水务应用狭义PPP模式的过程以及主体行为,结合水务行业发展环境分析北控水务应用模式的动因以及实际效果。研究发现,相对于传统项目模式而言,狭义PPP模式的应用会对社会资本方资金、融资、效率三个方面产生正面影响,但重资产业务的实质还是会给社会资本方的债务和经营现金流带来压力;模式运作中,项目开展数量、模式创新程度、项目示范程度、项目质量高低等因素都会影响模式的应用效果。本文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相关企业提出有关PPP模式的发展建议,并针对我国PPP模式发展问题提出了推广多社会资本参与机制等建议,以此助力PPP模式在我国得到更高效的利用,进一步提高公共项目质量并优化项目治理效果,促进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刘建华[7](2019)在《基于层级分析的包头生态网络结构及格局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西北半干旱区,伴随着人口增长,自然景观被人工景观代替,生境破碎,景观连通性变差,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出现。构建多层级的空间生态网络是维持西部半干旱区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低层级生态源地稳定依靠高层级生态源地,高层级生态源地对于维持层级生态网络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层级生态源地遭到破坏易影响周围低层级生态源地,以至于影响低层级生态网络稳定,引发层级网络的级联失效,导致整个网络崩溃。故本文以西北典型半干旱城市包头为研究区,在GIS空间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复杂网络理论的分析方法,提取了包头市的层级生态网络,对网络空间结构结构、拓扑结构进行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在2006-2016年十年间市域景观特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生态景观破碎。在2010-2016十年间景观变化在包头市呈现点状分布,主要分布在耕地密布草地破碎的农业耕作区和不同景观交替的边缘。包头市尚未形成优势景观,景观破碎度加剧。在类型尺度上,2006-1016年草地景观的散步与并列指数、分离度指数、分别减少了 15.98和1.12。建设用地的形状指数增长了 55.3,凝聚指数降低了 4.59。耕地的形状指数和分离度指数分别增加了 79.5和447.74。(2)草地景观是包头市生态景观的主体,在景观尺度上,包头市全域内景观相似临近百分比指数与散布与并列指数较高,景观分割指数较低。在类型尺度上,1-7级所占比例较高,斑块密度较低,聚集指数较高。8-12级所占比例较低,景观分割指数高,景观破碎,连通性差。根据所提取的草地景观网络,利用度及度分布评价节点度、平均路径长度、聚类系数分析生态网络的特点。发现该草地景观网络的度为6的草地斑块节点数量有5个。度最大值为8的节点有2个,平均路径长度为1.6061,该草地景观网络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3)在市域尺度上构成了分层的点-线-面相互交织的潜在生态网络。第一层由8个潜在生态源地,8条潜在生态廊道和7个节点构成。第二层由31个潜在生态源地,35条潜在生态廊道和28个生态节点组成。第三层由123个潜在生态源地,151条潜在生态廊道和47个生态节点组成。通过计算α,β、Y指数对层级生态网络结构进行评价,随着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数量增加,网络中可供物质流动的回路越多,生态源地的平均连通度变好。第二层和第三层网络中连通性高的源地比例较少。基于复杂网络中的拓扑结构分析指标,对所提取的第1、2、3层生态网络的拓扑性质进行分析。(4)生态网络格局对于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精确模拟其景观生态网络空间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ANN模型提取了元胞自动机的邻域规则,同时利用MCR模型构建累积耗费阻力面,基于MCR-ANN-CA模型对包头市景观生态网络空间演化情况进行模拟,结果精度较高。将MCR-ANN-CA模型模拟结果与CA-Markov模型进行对比,2种模型模拟结果的KIA指数分别为0.89和0.87,相对误差分别为3.10%和5.31%,MCR-ANN-CA模型对包头市景观生态网络空间的演化过程具有更高的模拟精度。
同丽嘎[8](2018)在《城市居民PM2.5暴露风险格局、过程及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文中提出PM2.5污染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利用2004~2016年多期Landsat 5 TM和Landsat 8 OLI传感器数据、2014~2015年PM2.5日均值数据和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城市形态学指数、景观指数、POI 数据和签到数据,通过 ArcGIS 10.3、Fragstats 4.2、SPSS 22.0、Excel 等软件,采用混合线性模型、暗像元和深蓝混合算法、图像统计和图像趋势分析及t检验方法、人口PM25暴露相对风险模型、相关分析法、区域统计分析、核密度估算法和问卷调查法,反演多期PM2.5浓度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包头市PM2.5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城市居民PM2.5暴露风险格局、过程与机制研究,并分析其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和启示。主要结论如下:(1)PM2.5遥感估算与时空分布特征:反演PM2.5模型中,与线性模型或多元线性模型相比,混合线性模型具有较好的回归精度,适用于监测站点较少且重复周期较长的遥感数据(/AOD)拟合的情况。在时间上,2004~2016年间包头市PM2.5浓度均值变化呈增加趋势,且2011年达到最高值,前后增长速度由快速变缓慢,四季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月变化为先下降后上升,且2014~2015年PM2.5日均值超过一、二级标准的天数分别为>200d、>60d;在空间上,PM2.5浓度范围在50-75 μg/m3之间的区域所占面积较大(约占50%以上),大于75 μg/m3的高值区所占面积较小(低于10%),两者均有增长趋势,高污染值分布于昆都仑区西北至北部、青山区北部和东部、九原区中西部和东河区东部,低污染值分布在昆都仑区南部及九原区南部的未利用土地或农田区域。(2)PM2.5暴露风险格局与过程:2005、2010和2015年包头市人口 PM25暴露相对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昆都仑区、青山区和东河区中心人口密集区,低至中等暴露风险区围绕市中心向外扩展,分布于昆都仑区西部和西南西北部、青山区北至东北部、东河区四周和九原区,形成由市中心向四周风险逐渐降低的格局;四季PM25暴露风险变化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春、夏季风险值提高,面积增加,秋、冬季风险值降低,面积减少;不同年龄人群中65岁以上老人PM2.5暴露风险最高,15-64岁居民处于中等至较高风险区,14岁以下青少年暴露风险较低。(3)PM2.5暴露风险机制:2015包头市住宅、商服用地人口 PM2.5暴露风险达到最高,其次是公共管理和服务用地,工矿仓储、交通运输用地出现较高的暴露风险情况,但整体较低,耕地、林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土地暴露风险相对较低,景观指数与PM2.5暴露风险关系也能说明这一点;PM2.5暴露风险与建筑面积和体积、绿地面积和比例、透水层面积等显着相关且形成负相关关系,与建筑密度和拥挤度形成正相关关系,与建筑物高度和层数之间相关性不显着;人口与PM2.5暴露风险呈线性关系,但与PM2.5之间关系不明显。(4)PM2.5暴露风险对城市人居环境影响及启示:经问卷调查发现,包头市居民对PM2.5污染认知程度较高,行为注重“防护”且“规避”风险,择房受PM2.5污染影响较大,且年轻人群表现出积极的“防护”行为,年纪较大者表现出明显的“规避”行为;包头市居住环境PM2.5暴露风险空间差异大,昆都仑区阿尔丁植物园和八一公园、青山区包头师范学院和东河区人民公园周边住宅、商服及公共管理和服务用地PM2.5暴露风险均较高,而其周边居住环境暴露风险为低至中等风险,青山区北部和九原区工业用地和其他土地暴露风险相对较低,且高风险面积小,低风险面积大。同时人们的行为活动也受市中心PM2.5高暴露风险影响,POI数据暴露风险能说明这一点;在此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下,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居住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包头市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启示。
刘燕,梁英,王珊[9](2018)在《包头市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文中指出分析了包头市"十二五"期间水环境污染现状及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给下一步环保决策提供技术依据。包头市水环境污染压力集中在市区,污水管网覆盖率和污水处理厂处理率低。包头市需要在城市发展规划、污水管网布设和再生水回用等方面继续做出努力。
董雪霁,吴志毅,幺瑞林,郭朝明,吴娟,马利军,贾燕玲[10](2018)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及环境管理》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畜禽养殖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本文综述了畜禽养殖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畜禽粪便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模式,梳理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文件,以及发达国家畜禽养殖环境管理措施,提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的建议。
二、内蒙古包头市水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包头市水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煤气化细渣在土壤改良及水污染治理中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煤气化渣概述 |
1.1.1 煤气化渣的产生 |
1.1.2 煤气化渣的危害 |
1.1.3 煤气化渣的性质 |
1.1.4 煤气化渣的资源化利用现状 |
1.2 煤气化细渣在土壤改良方面的应用前景 |
1.2.1 沙化土壤的危害及其改善方法简介 |
1.2.2 有效硅简介 |
1.2.3 有机肥腐植酸简介 |
1.3 煤气化细渣复合材料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前景 |
1.3.1 水污染简介 |
1.3.2 介孔材料简介 |
1.3.3 负载TiO_2复合材料简介 |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选题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创新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煤气化细渣的理化性质 |
2.1.1 煤气化细渣的化学成分分析 |
2.1.2 煤气化细渣的物相分析 |
2.1.3 煤气化细渣的热分析 |
2.1.4 煤气化细渣的红外光谱分析 |
2.1.5 煤气化细渣的拉曼光谱分析 |
2.1.6 煤气化细渣的粒度分布分析 |
2.1.7 煤气化细渣的孔结构分析 |
2.1.8 煤气化细渣的微观形貌分析 |
2.2 实验化学试剂 |
2.3 实验设备和仪器 |
2.4 测试仪器及方法 |
2.4.1 X射线衍射分析 |
2.4.2 红外光谱测试分析 |
2.4.3 孔结构分析 |
2.4.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2.4.5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章 煤气化细渣对沙化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沙化土壤的性质 |
3.2.2 培养实验与理化性质的测试方法 |
3.2.3 盆栽实验 |
3.2.4 大田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煤气化细渣对沙化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3.2 煤气化细渣对玉米和小麦出苗率的影响 |
3.3.3 煤气化细渣对大田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4 煤气化细渣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的机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煤气化细渣提高土壤有效硅含量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土壤和原料的性质 |
4.2.2 煤气化细渣的不同处理方式 |
4.2.3 有效硅含量的测试方法 |
4.2.4 水稻盆栽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处理条件对煤气化细渣中有效硅含量的影响 |
4.3.2 煤气化细渣与其他几种含硅材料有效硅含量对比研究 |
4.3.3 煤气化细渣为水稻生长提供有效硅的机制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煤气化细渣对腐植酸的吸附与缓释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批量吸附实验 |
5.2.2 解吸与再吸附实验 |
5.2.3 吸附方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吸附动力学 |
5.3.2 等温吸附和吸附热力学 |
5.3.3 溶液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5.3.4 吸附剂添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5.3.5 解吸和再吸附的研究 |
5.3.6 煤气化细渣吸附-缓释腐植酸的机制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煤气化细渣制备碳硅复合介孔材料及其对水体中NO_3ˉ吸附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碳硅复合介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
6.2.2 Box-Behnken试验设计 |
6.2.3 除碳处理实验 |
6.2.4 碳硅复合介孔材料对NO_3ˉ的吸附实验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反应条件对氧化物浸出率的影响 |
6.3.2 碳硅复合介孔材料的形成机制分析 |
6.3.3 Box-Behnken试验结果分析 |
6.3.4 碳硅复合介孔材料的表征分析 |
6.3.5 碳硅复合介孔材料对NO_3ˉ的吸附机制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煤气化细渣制备吸附-光催化复合材料及其对水体中Rh B去除的研究 |
7.1 引言 |
7.2 实验部分 |
7.2.1 吸附-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制备 |
7.2.2 Rh B的吸附与降解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吸附-光催化复合材料的物相分析 |
7.3.2 吸附-光催化复合材料的FT-IR分析 |
7.3.3 吸附-光催化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分析 |
7.3.4 吸附-光催化复合材料的孔结构分析 |
7.3.5 吸附-光催化复合材料对Rh B的去除机制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湿地氮磷行为特性及植物修复研究 ——以包头南海湿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不足 |
1.2.1 氮磷形态的相关研究 |
1.2.2 源解析的相关研究 |
1.2.3 氮磷植物修复的相关研究 |
1.2.4 南海湿地的相关研究 |
1.2.5 研究现状与不足 |
1.3 本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样品分析 |
2.2.1 样品采集 |
2.2.2 样品前处理 |
2.2.3 仪器和试剂 |
2.2.4 氮磷形态提取过程 |
2.2.5 质量控制与保证 |
2.2.6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三章 南海湿地氮磷含量分布特征 |
3.1 水体氮磷浓度分布特征 |
3.1.1 水体总氮和形态氮分布特征 |
3.1.2 水体总磷和形态磷分布特征 |
3.2 表层沉积物氮磷含量分布特征 |
3.2.1 表层沉积物总氮和形态氮分布特征 |
3.2.2 表层沉积物总磷和形态磷分布特征 |
3.3 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的氮磷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海湿地氮磷的来源解析 |
4.1 相关性分析 |
4.2 主成分分析 |
4.3 绝对主成分评分的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受体模型 |
4.3.1 模型参数分析 |
4.3.2 污染源解析 |
4.4 针对南海湿地源解析的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南海湿地植物修复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1.1 材料准备 |
5.1.2 实验设计 |
5.2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2.1 植株生长状况描述 |
5.2.2 水体中理化参数的动态变化 |
5.2.3 水体中氮磷浓度的动态变化 |
5.2.4 沉积物中氮磷的含量变化 |
5.2.5 水葱和空白处理组氮磷形态的动态变化 |
5.2.6 水葱各器官氮磷含量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存在的不足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4)黄河上游底泥重金属的空间分布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
1.2.1 国外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研究 |
1.2.2 国内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研究 |
1.2.3 黄河底泥重金属污染研究 |
1.3 影响底泥重金属分布的因子研究 |
1.4 底泥重金属来源解析方法研究 |
1.5 本论文立论依据与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6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6.1 研究目标 |
1.6.2 研究内容 |
1.7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7.1 研究思路 |
1.7.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2.1 采样点布设 |
2.2.2 样品采集 |
2.2.3 样品处理 |
2.3 样品测定 |
2.4 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
2.4.1 底泥质量基准 |
2.4.2 富集系数法 |
2.4.3 地累积指数法 |
2.4.4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
2.5 多元统计法 |
2.6 地理探测器 |
2.6.1 因子探测器 |
2.6.2 风险探测器 |
2.6.3 交互作用探测器 |
2.7 相关数据获取 |
2.8 数据处理方法 |
3 黄河上游底泥重金属的含量和分布特征 |
3.1 黄河上游底泥重金属的含量特征 |
3.2 黄河上游底泥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
3.2.1 频数分布特征 |
3.2.2 空间分布特征 |
3.2.3 沿河分布特征 |
4 黄河上游底泥重金属的污染与生态风险评价 |
4.1 富集系数 |
4.2 地累积指数 |
4.3 底泥质量基准评价 |
4.4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5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黄河上游底泥重金属污染与生态风险评价 |
5.1 土地利用类型的设置与样点的选取 |
5.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黄河上游底泥重金属的含量特征 |
5.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底泥重金属的污染与生态风险评价 |
5.3.1 富集系数评价 |
5.3.2 地累积指数评价 |
5.3.3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 |
6 黄河上游底泥重金属空间分异影响因子探析 |
6.1 宁夏段底泥重金属空间分异影响因子探析 |
6.1.1 样点的选取及环境特征 |
6.1.2 影响因子的选取 |
6.1.3 底泥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
6.1.4 单影响因子探测 |
6.1.5 双因子交互作用探测 |
6.2 内蒙古段底泥重金属空间分异影响因子探析 |
6.2.1 样点的选取及环境特征 |
6.2.2 影响因子的选取 |
6.2.3 底泥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
6.2.4 单影响因子探测 |
6.2.5 双因子交互作用探测 |
7 黄河上游底泥重金属来源解析 |
7.1 黄河上游段底泥重金属来源解析 |
7.1.1 相关性分析 |
7.1.2 主成分分析 |
7.1.3 聚类分析 |
7.2 黄河上游宁夏段底泥重金属来源解析 |
7.2.1 重金属关联性探测 |
7.2.2 关键因子风险类别与风险区探测 |
7.2.3 重金属来源解析 |
7.3 黄河上游内蒙古段底泥重金属来源解析 |
7.3.1 重金属关联性探测 |
7.3.2 关键因子风险类别与风险区探测 |
7.3.3 重金属来源解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主要符号的意义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白云鄂博矿山土壤污染分析及生态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山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修复的研究现状 |
1.2.2 矿山土壤中稀土污染修复研究现状 |
1.2.3 矿山土壤中放射性核素污染修复研究现状 |
1.2.4 矿山土壤污染协同修复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3.4 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2 白云鄂博矿山土壤污染物含量测定研究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白云鄂博矿区概况 |
2.1.2 白云鄂博矿山概况 |
2.1.3 白云鄂博矿山矿物元素与用途 |
2.1.4 白云鄂博矿山开采工艺 |
2.1.5 白云鄂博矿山下游产业链 |
2.2 矿区土壤样品采集 |
2.2.1 土壤采样点设置及采集 |
2.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2.3 矿区土壤中污染物含量测定 |
2.3.1 土壤样品处理 |
2.3.2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测定 |
2.3.3 土壤中轻稀土含量测定 |
2.3.4 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含量测定 |
2.4 本章小结 |
3 白云鄂博矿山土壤污染特征分析研究 |
3.1 矿区土壤污染程度研究 |
3.1.1 内梅罗综合指数法 |
3.1.2 矿区污染程度研究 |
3.2 矿区沉积物污染程度研究 |
3.2.1 地累积指数法 |
3.2.2 土壤沉积物污染程度研究 |
3.3 矿区土壤主要污染物元素研究 |
3.3.1 主成分分析法 |
3.3.2 土壤主要污染物研究 |
3.4 土壤主要污染元素贡献率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白云鄂博矿山植物多样性及三类污染物富集特征研究 |
4.1 矿山植物多样性研究 |
4.1.1 研究区植被概况 |
4.1.2 植物调查方法 |
4.1.3 植物多样性研究 |
4.1.4 植物属的分布区统计 |
4.1.5 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研究 |
4.2 植物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富集特征 |
4.2.1 植物样品处理与测定 |
4.2.2 优势植物重金属含量和分布特征 |
4.2.3 植物中重金属元素研究 |
4.3 植物体内轻稀土的分布及富集特征 |
4.3.1 植物样品处理与测定 |
4.3.2 植物中轻稀土含量及分布特征 |
4.4 植物体内放射性核素的分布及富集特征 |
4.4.1 植物样品处理与测定 |
4.4.2 植物中铀、钍含量及分布特征 |
4.4.3 植物中铀、钍分布特征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白云鄂博矿山土壤污染协同修复研究 |
5.1 协同修复试验样品测定及处理 |
5.1.1 试验方法 |
5.1.2 试验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
5.1.3 协同修复试验数据处理 |
5.2 协同修复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1 油松-菌根-耐性蚯蚓协同修复 |
5.2.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5.2.3 菌根侵染率和油松生物量分析 |
5.2.4 油松体内污染物含量分析 |
5.3 基于AHP和模糊评价法的矿山植被修复土壤研究 |
5.3.1 层次分析法评价研究 |
5.3.2 模糊综合评判研究 |
5.4 矿山公园生态修复策略更新研究 |
5.4.1 矿山生态修复信息数据采集策略更新 |
5.4.2 矿山公园生态修复信息化更新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计算过程 |
附录 B 植物景观设计植物表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北控水务应用PPP模式的动因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本文创新 |
第二章 PPP模式概述 |
2.1 PPP模式相关概念 |
2.1.1 PPP模式含义 |
2.1.2 PPP模式分类 |
2.1.3 PPP模式特征 |
2.2 PPP模式理论基础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政府失灵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3 PPP模式应用优势分析 |
2.4 应用PPP模式对社会资本方的影响分析 |
第三章 北控水务及其PPP模式概况 |
3.1 北控水务介绍 |
3.2 水务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
3.3 北控水务PPP模式运作过程 |
3.3.1 积极投标占据市场 |
3.3.2 严格考察保证质量 |
3.3.3 开发推广基金模式 |
第四章 北控水务应用PPP模式的动因分析 |
4.1 抓住市场机会,巩固行业地位 |
4.2 资金压力较大,抑制增长趋势 |
4.3 资源利用率低,优化资源配置 |
第五章 北控水务应用PPP模式的效果分析 |
5.1 北控水务应用PPP模式的正面效果 |
5.1.1 扩大业务规模,提升资源储量 |
5.1.2 加快资金周转,改善资源利用 |
5.1.3 提升项目影响力,扩大融资优势 |
5.2 北控水务应用PPP模式的负面效果 |
5.2.1 项目业务堆积,财务风险增加 |
5.2.2 业务本质未变,经营现金流不佳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经验借鉴及建议 |
6.2.1 北控水务PPP模式运作经验借鉴 |
6.2.2 对北控水务的相关建议 |
6.2.3 对PPP模式未来发展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基于层级分析的包头生态网络结构及格局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景观格局的优劣决定区域生态环境稳定 |
1.1.2 生态网络结构稳定可有效遏制荒漠化 |
1.1.3 复杂系统科学的发展促进景观生态学的进步 |
1.1.4 层级生态网络构建现实意义重大 |
1.2 干旱区景观格局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干旱区的生态脆弱性 |
1.2.2 干旱区景观格局重要性 |
1.3 复杂系统理论 |
1.3.1 系统科学的相关研究进展 |
1.3.2 复杂网络研究进展 |
1.4 生态网络相关研究进展 |
1.4.1 生态网络提取模型 |
1.4.2 生态网络与景观格局 |
1.4.3 生态网络结构稳定性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内容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研究内容 |
2.2.1 研究目标 |
2.2.2 研究内容 |
2.2.3 技术路线 |
2.2.4 关键科学问题 |
3. 包头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3.2 研究方法 |
3.2.1 景观格局动态度 |
3.2.2 景观格局转移矩阵 |
3.2.3 密度分析模型 |
3.2.4 景观格局分布重心模型 |
3.2.5 景观格局指数 |
3.3 研究结果 |
3.3.1 景观格局动态度变化分析 |
3.3.2 景观格局转移网络分析 |
3.3.3 景观格局变化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
3.3.4 景观格局重心转移变化 |
3.3.5 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分析 |
3.3.6 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力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包头市主体景观结构及格局特征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1.1 草地景观分类 |
4.1.2 草地景观斑块格局 |
4.1.3 草地景观斑块耦合网络分析 |
4.2 研究结果 |
4.2.1 草地景观分区 |
4.2.2 草地景观斑块格局分析 |
4.2.3 草地景观斑块耦合网络结构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包头市生态网络层级性特点及拓扑结构分析 |
5.1 研究方法 |
5.1.1 层级网络提取模型 |
5.1.2 基于图论的层级生态网络结构评价指标 |
5.1.3 复杂网络模型 |
5.1.4 分层生态网络鲁棒 |
5.2 研究结果 |
5.2.1 层级生态源地提取 |
5.2.2 层级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的提取与分析 |
5.2.3 层级生态网络构建 |
5.2.4 层级生态网络结构分析 |
5.2.5 层级生态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
5.2.6 层级生态网络鲁棒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景观生态网络空间格局模拟预测分析 |
6.1 研究方法 |
6.1.1 最小累积耗费阻力模型(MCR) |
6.1.2 元胞自动机模型(CA) |
6.1.3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 |
6.1.4 MCR-ANN-CA模型 |
6.2 研究结果 |
6.2.1 基于MCR模型的适宜性规则构建 |
6.2.2 基于ANN的CA邻域规则提取 |
6.2.3 MCR-ANN-CA景观生态网络空间模拟 |
6.2.4 模型模拟精度对比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附录 文中关键代码 |
(1) 生态廊道提取代码 |
(2) 恢复鲁棒性代码 |
(3) 连接鲁棒性代码 |
(8)城市居民PM2.5暴露风险格局、过程及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进展与评述 |
1.2.1 大气细颗粒物监测及方法研究 |
1.2.2 大气细颗粒物个人/人群暴露研究 |
1.2.3 人居环境视角下的欠缺 |
1.3 科学问题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内容 |
1.6 论文组织形式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形地貌特征 |
2.3 气候特征 |
2.4 人口 |
2.5 社会经济状况 |
2.6 工业布局 |
3 大气细颗粒物(PM_(2.5))质量浓度的遥感估算模型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方法 |
3.2.1 气溶胶反演原理与算法 |
3.2.2 AOD与PM_(2.5)多元回归模型 |
3.2.3 数据来源与处理步骤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大气细颗粒物(PM_(2.5))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
4.1 引言 |
4.2 数据和研究方法 |
4.2.1 数据来源 |
4.2.2 研究方法 |
4.3 结果 |
4.3.1 包头市PM_(2.5)质量浓度时间特征分析 |
4.3.2 包头市PM_(2.5)质量浓度空间分布研究 |
4.4 讨论 |
4.4.1 PM_(2.5)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
4.4.2 PM_(2.5)变化与土地利用关系 |
4.5 小结 |
5 城市居民大气细颗粒物(PM_(2.5))暴露风险空间格局与动态过程研究 |
5.1 引言 |
5.2 数据与研究方法 |
5.2.1 数据来源 |
5.2.2 研究方法 |
5.3 结果 |
5.3.1 城市居民PM_(2.5)暴露风险空间格局 |
5.3.2 城市居民PM_(2.5)暴露风险动态过程 |
5.4 讨论 |
5.5 小结 |
6 城市居民大气细颗粒物(PM_(2.5))暴露风险机制研究 |
6.1 引言 |
6.2 数据与研究方法 |
6.2.1 数据来源 |
6.2.2 研究方法 |
6.3 结果 |
6.3.1 城市居民PM_(2.5)暴露风险与土地利用关系 |
6.3.2 城市居民PM_(2.5)暴露风险与城市形态学关系 |
6.3.3 城市居民PM_(2.5)暴露风险与景观指数关系 |
6.3.4 城市居民PM_(2.5)暴露风险与人口关系 |
6.4 讨论 |
6.5 小结 |
7 大气细颗粒物(PM_(2.5))暴露风险对城市人居环境影响研究 |
7.1 城市居民应对PM_(2.5)暴露风险的认知、感知分析及行为选择意愿研究 |
7.1.1 研究方法 |
7.1.2 结果 |
7.1.3 讨论 |
7.1.4 小结 |
7.2 城市居住环境PM_(2.5)暴露风险空间分类研究 |
7.2.1 数据及研究方法 |
7.2.2 结果 |
7.2.3 讨论 |
7.2.4 小结 |
8 大气细颗粒物(PM_(2.5))暴露风险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启示 |
8.1 改善空气质量,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
8.1.1 控制排放,源头治理 |
8.1.2 加强法律监管制度 |
8.1.3 能源结构的调整 |
8.2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
8.2.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PM_(2.5)污染认知和感知 |
8.2.2 降低PM2.5暴露风险,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
8.3 以“绿色为主题”,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
8.3.1 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抑制颗粒物扩散 |
8.3.2 推广绿色建筑,提高基础设施使用率 |
8.4 小结 |
结论 |
9.1 结论 |
9.2 创新与特色 |
9.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气溶胶反演程序——IDL代码 |
A1. 通过6S模型计算红光波段和蓝光波段的LUT查找表 |
A2. 深蓝(Deep Blue)和暗像元法(Dark Target)反演气溶胶(AOD) |
附录 B 包头市居民对PM_(2.5)污染认识调查问卷 |
附录 C 包头市各季节PM_(2.5)浓度分布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包头市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包头市水污染现状及问题 |
1.1 污染集中在市区, 泄洪河道污染严重 |
1.2 管网覆盖率低, 处理后水质不达标 |
1.3 浓盐水处理费用高 |
2 治理方案及措施 |
2.1 继续城市功能转变 |
2.2 持续提高废水治理能力和再生水回用 |
2.3 提高浓盐水处理技术 |
(10)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及环境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技术与资源化利用模式 |
1.1 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技术 |
1.2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模式 |
1.2.1 自然发酵-还田模式 |
1.2.2 好氧堆肥有机肥生产模式 |
1.2.3 厌氧发酵沼气工程模式 |
1.2.4 畜禽粪便沼气发电模式 |
2 畜禽养殖环境管理国内外现状 |
2.1 畜禽养殖国家政策法规 |
2.2 内蒙古自治区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防治政策 |
2.3 发达国家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及环境管理 |
2.3.1 美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政策 |
2.3.2 欧盟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政策 |
2.3.3 日本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政策 |
3 结论与建议 |
四、内蒙古包头市水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环境污染政府治理问题研究[D]. 王海凤.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煤气化细渣在土壤改良及水污染治理中的资源化利用研究[D]. 朱丹丹. 吉林大学, 2021(01)
- [3]湿地氮磷行为特性及植物修复研究 ——以包头南海湿地为例[D]. 拜亚红.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4]黄河上游底泥重金属的空间分布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D]. 郝建秀.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1)
- [5]白云鄂博矿山土壤污染分析及生态修复研究[D]. 于晓燕.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
- [6]北控水务应用PPP模式的动因及效果分析[D]. 张凌峰. 广西大学, 2020(07)
- [7]基于层级分析的包头生态网络结构及格局演变研究[D]. 刘建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城市居民PM2.5暴露风险格局、过程及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D]. 同丽嘎. 辽宁师范大学, 2018(12)
- [9]包头市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J]. 刘燕,梁英,王珊. 环境与发展, 2018(04)
- [10]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及环境管理[J]. 董雪霁,吴志毅,幺瑞林,郭朝明,吴娟,马利军,贾燕玲. 环境与发展,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