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机械遭遇世界挑战

中国陶瓷机械遭遇世界挑战

一、中国陶机遭遇世界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阿卜杜凯尤木·麦麦提[1](2020)在《“丝绸之路”语境下当代新疆美术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彭爽[3](2020)在《粤港澳大湾区传统优势制造业国际化路径研究 ——以科达洁能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对建筑陶瓷行业而言,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行业面临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环保监管增强等问题,以往追求单一数量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环保智能的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下,建筑陶瓷行业加快了对外投资与合作,不断拓展海外市场。科达洁能作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抓住海外市场的发展机遇,优先布局全球化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本文依托企业国际化理论,将科达洁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对其国际化路径及其选择的原因进行探讨,总结其国际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传统优势制造业的国际化路径选择提供合理借鉴和建议。首先,本研究以科达的国际化发展历程为脉络,对科达的国际化路径进行梳理,本文将科达的国际化路径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出口、海外投资设厂和“交钥匙”工程、设立海外子公司与海外收购。其次,本文通过对搜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编码分析,得出科达选择国际化路径的原因。本文先根据原因的性质将其分为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其中外部影响因素的整理依托于PEST模型。经分析发现,外部影响因素中包括母国相关政策等七个因素和所有内部影响因素会同时影响科达国际化路径中的两个或三个阶段,本文先将其挑选出来进行陈述,然后再分析单独影响各阶段的因素。最后,本文从内外部两个角度指出科达国际化面临的问题和风险,内部主要为产品线偏低端和国际化专业人才缺乏,外部主要为海外投资及汇率波动风险。本研究深入剖析了科达的国际化发展路径,指出了其国际化经营中遇到的问题,为其提供了具体的改善建议,对于其今后的国际业务拓展和品牌推广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对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传统优势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希望能够促进国内的传统优势制造业更好地走出国门,提升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郝曦光[4](2020)在《朝鲜朝女性汉诗研究》文中提出朝鲜半岛的女性汉文学创作有着深邃而悠久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艄公霍里子高之妻丽玉所作的《箜篌引》,然而与其悠久的渊源相比,女性创作的数量却甚为稀少,且有诗文集流传者仅限于朝鲜时代一朝。朝鲜王朝建国之初,便把儒家思想定为治国理念。社会及家庭内部以父权家长制与儒家伦理规范为根基实行着严格的上下等级制度。女性在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半点话语权,思想和行为处处受到制约与限制,从事文学创作更是不被认可与鼓励的事情。然而就在如此恶劣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却涌现出了大批能用汉字作诗属文的女诗人,她们之中一部分人的诗集甚至得到了刊行及流传。其中堪称“海东第一女诗人”许兰雪轩的诗集更在当时远播至中国及日本,在古代东亚文学交流史上留下了一抹靓丽的色彩。朝鲜朝女性的汉文学创作是朝鲜汉文学史中不可忽略的一环,亦是留给世界文学的宝贵财富,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与深入的研讨。鉴于此,本文从宏观的、整体性的角度着眼,对这一时期女性汉诗兴起的社会历史原因、发展的概貌、主题意蕴、艺术特色及与中国文化的关联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考察。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中主要从选题价值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及论文总体框架等方面进行了概述。长期以来,朝鲜汉文学史一直被男性所主宰,女性创作处于边缘地位,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以及清晰客观的评价。近些年,虽然学界逐渐将目光转向这一领域的研究,但仍显不足。现行研究主要集中于中韩两国,国内起步相对较晚,成果较少;而韩国方面虽然研究颇丰,但大都集中于这一时期的几个代表诗人及其作品的个案研究上,缺少宏观性的整体考察。第二章为朝鲜朝女性汉诗兴起的原因和发展概貌。朝鲜王朝建国以后在文化上的重大创举便是“训民正音”的创制,自谚文产生之后,朝鲜女性的教化得到了进一步普及,且在女子不宜为文的社会主流思想下,仍有一些进步思想的文人把目光投向了女性的文学创作,对她们的诗作给予一定的肯定与欣赏。朝鲜朝后期一些开明的士大夫家族越来越重视家中女子的教育,他们积极鼓励倡导女性读书识字,为妻妾子女从事文学创作提供了相对宽松开明的家学环境。另一方面,朝鲜王朝时期官妓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妓生在教坊内接受了严格的艺技训练,提升了吟诗作赋的能力,且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她们,更加渴望通过作诗以立身扬名,求得身份上的提升。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下,各个阶层的女性皆展开了活跃的汉诗创作活动。此外,这一时期尤以朱之蕃与许筠为代表的中朝之间密切的文化、人文交流对女性汉诗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进一步刺激与推动作用。同时,从主观方面的原因来看,女性意识的全面觉醒与立言求名以期不朽的自觉亦加速了女性创作的发展。因而,与前代相比朝鲜朝女性汉诗无论在作家还是作品数量上都实现一次质的飞跃,18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第一个女性主导的文学诗社—“三湖亭诗社”,且在男性文人的认可及帮助下部分女性诗文集还得到了刊行及流传。第三章聚焦朝鲜朝女性汉诗的主题意蕴。这一时期的女诗人从闺阁情恨的诉说到超越苦难现世的渴望,再到民生国事的关心,实现了从个人情感到家国情怀表达的主题升华。首先,朝鲜时代的女性由于生活空间的局限性,她们所吟咏的范围常常离不开家庭与闺阁,如与恋人之间的相思与离情、嫁入夫家后对娘亲故土的思念之情以及因四时变幻所引发的伤春悲秋之情等;其次,在备受现实苦难的煎熬中,她们创作了诸多寄情自然、神游仙界及归隐田园主题的诗,而这些歌咏皆反应了她们想要超越现世苦境的一种内心渴望与情感诉求。最后,这一时期的女性诗作中还出现关乎国家军事、政治、民生等问题的诗歌,表达了她们对民族命运及百姓疾苦的关心与忧虑之情。第四章着重论述了朝鲜朝女性汉诗的艺术特色。从诗歌语言上看,用语自然浅显,有着天然去雕饰之美感。表达方式上从抒情到明理,文思隽永,耐人寻味。艺术风格则整体上主要呈现出了含蓄婉丽、冲淡闲雅、清壮豪迈三种风格,同时诗中还巧妙运用了比兴、用典、叠词等多种表现手法,展现出了这一时期女性汉诗创作的较高艺术水平及艺术魅力。第五章分别从与中国诗体、与中国民俗节日、与中国诗人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朝鲜朝女性汉诗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性。首先,从诗歌的体裁上来看,从古体到近体皆在朝鲜朝女性汉诗中得到了较好的吸收与采用,相对古体来讲,近体的创作数量更多且更显成熟。虽然在平仄及对仗方面仍显不足,但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的女诗人已基本掌握了这两种体裁的艺术技巧,呈现出了较高的汉诗创作水平。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沿用中国乐府古题翻新创作的乐府诗及对词的拟作。其次,在朝鲜朝女性汉诗中存在一部分与中国民俗节日,如与重阳、七夕、除夕、端午、寒食等等有关的诗歌创作。在保持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原型的基础上,诗中亦融入了朝鲜朝女诗人自身的审美体验与命运感受,表现出了具有民族化及性别化特色的诗歌文本特征。最后,朝鲜朝女性汉诗中亦表现出了深受中国的陶潜、李白及杜甫影响与辐射的痕迹。她们的诗作中不仅频繁出现了这三位诗人的名字及相关典故,还大量化用及借鉴了陶潜、李白及杜甫诗中的意象、意境、风格等,表现出了强烈的追捧与膜拜之情。然而在效仿摹拟的同时,却并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而是紧扣自身的人生经历与命运体验,写出了独具特色的情怀与感受。朝鲜时代给予了女性太多的痛苦与磨难,然而自古苦难造就诗人,可以说恰是这一苦难的时代孕育了大批优秀的女诗人。她们在时代的凄风苦雨中悲情吟咏,所谱写的诗歌如同春水般温柔,夏花般绚烂,亦如秋叶般静美,冬夜般凄凉。更为难得的是,她们积极汲取中国文化的营养并融入到自身的文学创作中,缔结出了一朵朵象征着民族文化间交流成果的汉诗之花。

牟明江[5](2019)在《尾流间隔的安全性评估方法与缩减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会由于机翼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形成尾流,其为影响飞行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尾流消散过程缓慢且复杂,因此空中飞行的前后飞机之间须保持一定的尾流间隔。随着空中飞行流量的增加,繁忙机场终端区容量日趋饱和,航班延误与飞行冲突的矛盾日益严重,增加空中交通流量是空管的实际问题和迫切目标,目前仅靠升级和改善空管设备已不能满足民航需求。因此,如何安全有效修改民航规则是研究方向之一,同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缩减尾流间隔成为趋势。首先,针对现行尾流间隔标准(ICAO标准、CAAC标准、FAA标准)与欧美试运行阶段的尾流间隔标准(RECAT-EU标准、RECAT 1.5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包括典型机型在不同间隔标准下的类别归属以及机型组合对应的前后机尾流间隔变化,为后续研究计算提供数据支持。其次,从环量评估模型入手,依据常见机型在进近着陆阶段的环量数据,结合飞机在不同尾流间隔标准下的类别归属以及间隔,进行多维度对比分析,找到不同尾流间隔标准的局限。然后,基于飞机尾涡消散模型,分析了前机对后机影响程度、后机抵抗前机尾流能力等方面,得出安全间隔距离模型,并对各尾流间隔标准进行评估。然后,从多元分析方法入手,对常见机型的实际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给出一套机型分类方法,并依据安全间隔距离模型,求得不同机型组合下的安全间隔,将其与欧美RECAT标准整合后进行归类,得出RECT-CN机型分类和尾流间隔方法。最后,以各类别中占比最高的典型机型为例,与现行尾流间隔标准和RECAT标准进行对比,对尾流间隔标准与方法进行安全性评估,分析各自优劣性。通过建立机场跑道容量模型,以广州机场为例,分析各时段不同尾流标准与方法下跑道容量提升效果。论文为我国未来引入RECAT标准并进一步优化飞机机型组成进而提高机场终端区容量提供参考。

窦景欣[6](2018)在《四旋翼无人机姿态的非线性控制方法研究、数值分析及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旋翼无人机具有垂直起降、定点悬停、机动性强、操作灵活等特点,现已被广泛应用到搜索营救、战场侦查、火场勘察、交通管制等军事及民用领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以及科研机构的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之一。作为一种典型的四输入六输出欠驱动系统,该特性使得四旋翼无人机在外形设计与加工制造的难度得到了有效地降低,但是在设计飞行器的控制系统时却要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四旋翼无人机的姿态控制是飞控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是轨迹跟踪控制的前提条件,性能卓越的姿态控制是飞行控制的保障,对完成飞行任务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广大科研人员对四旋翼无人机姿态控制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提出并设计了多种基于不同控制方法的控制方案。但是,四旋翼无人机的姿态动力学模型中存在着模型不确定性项、强耦合项、强非线性项等,同时在飞行过程中飞行器的姿态动力学模型还容易遭受外界不确定性外扰量的影响,这些不利因素使得已有的姿态控制方案并没有完全解决飞行器的姿态控制中存在的全部问题。因此,为保证四旋翼无人机能够完成姿态控制,以及提高姿态稳定性和控制效率,需要进一步研究高可靠性、高精度、强鲁棒性的姿态控制方案。本文针对带有内部不确定性项和外部扰动量的四旋翼无人机姿态控制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考虑不依赖系统全状态反馈和不依赖系统精确模型的条件下,基于非线性控制方法,设计了几种性能可靠的姿态控制方案,具体工作分为如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四旋翼无人机姿态的反步滑模控制方法。首先,考虑在部分应用领域中,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姿态角变化很小或者处于悬停状态情况下,并充分考虑四旋翼无人机的飞行原理的基础上,推导并建立了基于欧拉角表示的四旋翼无人机姿态动力学模型。四旋翼无人机的姿态反步滑模控制方法由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反步控制方法、滑模控制方法组成。其中,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用于观测飞行器姿态系统的状态量和扩张状态量,并将观测器的状态量应用到控制器设计过程中;最后,结合反步控制方法和滑模控制方法,完成飞行器姿态控制器的设计。稳定性分析证明了控制系统是渐进稳定的。仿真分析表明该方法提高了控制系统的精度和抗扰能力。(2)提出了四旋翼无人机姿态的自抗扰控制方法。由于反步控制方法存在“微分爆炸”问题,同时考虑控制的快速性和超调之间的问题,基于自抗扰控制方法,提出了四旋翼无人机的姿态控制器。该控制方法由安排过渡过程、非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以及基于动态面控制方法的误差反馈控制器组成。其中,利用离散最速跟踪微分器来安排过渡过程;非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用来观测姿态控制系统的状态量和干扰量;动态面控制方法利用一阶滤波器来计算虚拟控制量的导数,消除了“微分爆炸”问题,最后,应用扩张观测器的状态量,完成了四旋翼无人机的姿态控制器设计。稳定性分析证明控制系统是渐进稳定的,以及所有的闭环信号是一致最终有界的。仿真分析表明该方法提高了四旋翼无人机姿态控制系统的控制效率和鲁棒性。(3)提出了四旋翼无人机姿态的滑模延时估计控制方法。考虑四旋翼无人机在部分应用领域中需要做大角度机动飞行时,基于欧拉角表示的飞行器姿态方程会出现奇异值的问题,因此,采用单位四元数表示飞行器的姿态,并推导了基于误差四元数的四旋翼无人机的姿态动力学方程。四旋翼无人机的滑模延时估计姿态控制方法由全局渐进收敛观测器、延时估计方法、自适应滑模方法组成。其中,全局渐进收敛观测器用于观测系统的状态量,并且该观测器对干扰具有很好鲁棒性;延时估计方法用于估计姿态控制系统的干扰量,并补偿在控制器设计的控制项中;设计了自适应函数,用于降低滑模控制方法的抖振现象。稳定性分析证明了控制系统的误差是一致最终有界的。仿真分析表明该控制方案提高了姿态控制器的有效性和控制精度。(4)提出了四旋翼无人机姿态的动态面控制方法。在考虑基于误差四元数表示的四旋翼无人机姿态方程推导过程中需要多个坐标转换的问题,利用一个基于两个四元数的非线性函数表示误差四元数,建立了四旋翼无人机的姿态追踪误差方程。四旋翼无人机的动态面姿态控制方法由非线性增广观测器和动态面方法组成。其中,非线性增广观测器用于观测姿态控制系统的状态量和扩张状态量,该观测器具有对测量噪声不敏感以及抑制扰动等性能;利用观测器的状态量,基于动态面控制方法,完成了四旋翼无人机的姿态控制器设计。稳定性分析证明了控制系统是渐进稳定的。仿真分析表明该方法提高了控制精度和控制系统的鲁棒性。(5)设计了四旋翼无人机姿态试验平台。在对本文设计的控制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后,确定了试验平台的控制方案。制定了四旋翼无人机姿态控制试验平台的整体设计方案,并进行了需求分析。分别从机载部分和地面工作站讨论了飞行器姿态试验平台的硬件构成、设计流程以及功能实现。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平台满足设计目标的需要;提出的控制方案满足四旋翼无人机对姿态控制要求。

冯晟[7](2018)在《林佩芬、叶广芩创作比较论》文中指出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如何从更新民族文化的时代需要出发,运用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参与现实,面对母体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问题,是两岸当代作家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对于作家林佩芬与叶广芩来说,出身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贵族世家,使她们拥有相似的文化与写作起点,在知识结构上有别于同时期的大部分当代作家。受到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影响,林佩芬的创作特色主要表现为“整理国故”,文以载道,将史实考辨与心理剖析融合,力图做到“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在现代性的价值观与运作逻辑下延续中华文化道统,并全力塑造出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生命情怀。而经历过大陆政治运动的风浪,人到中年才开始写作的叶广芩,则凭借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对社会的深入观察“融化新知”,在看似平凡俗常的生活景象中体现出对历史的深沉慨叹,并摒除了民族主义的狭隘疆界,展现出具有世界性的叙事维度。同样作为满族女性作家书写历史,她们的作品调动了家族及个人记忆,和经典的文史资料并加以创造性重构,富于士阶层的精神传统与审美品格;在有效承续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同时,亦能吸纳西方文学与文化的有益经验,对中国文脉的现代承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都提供了较好的范例,也为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本研究试图将作品文本及其产生的历史语境、影响状态都纳入考察范围。结合笔者的有关访谈记录,采用全人比较与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将林佩芬与叶广芩这两位作家的出身背景、人生经历、时代氛围、文学活动视作一个整体来省查关照;从而深入认识作家及其写作的全貌,阐释其精神品格与艺术境界,为身处历史转型时期的当代国人在旧与新、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进行的意义追问与寻求,拓展文学研究的视域。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探讨了构成作家经验世界的空间环境与文化资源,结合对两位作家都深具影响的“王孙画家”溥心畲的生平经历,探讨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本位状态。第二章通过林佩芬创办历史文学研究会的“文人结社”,叶广芩将“文人雅集”拓展至民间的文化活动,总结出她们不同的性格特质与镕冶经典、优游不迫的文风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两位作家的散文创作加以具体说明。第三章则结合两位作家关于明清历史小说的创作,分析并总结了知识分子通过历史小说创作修复民族记忆,传达个人情怀与文化追求,并发掘民族之魂的创作经验。第四章总结了这两位作家“离散”身份带来的对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承袭,以及在以家族为中心的历史叙述中对士君子风骨情怀的坚守。在对中国传统文化重作诠释及拥护的立场上,林佩芬侧重于推广关怀,叶广芩则偏重慨叹深省,都体现出笃情重义的文化价值,同时也在审美范畴中承继了中国古典文化诗学的艺术至境。第五章展现了两位作家身处台湾与大陆同中有异的文化语境中,在历史演化中的叙事新质:林佩芬的《洞仙歌》中知识分子兴废继绝的使命感具有亘古不变的历史意义;叶广芩的京味系列小说、《青木川》及秦岭生态小说及日本系列小说中都传递出对传统文化失落的不安与思索,也体现出历史阐释的理性诉求与人本意识。

石志宏[8](2016)在《美印中“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国家海上安全理论及海权理论为指导,运用历史主义、系统分析、比较分析的方法,在剖析影响印度洋海上安全的地理与历史背景、冷战结束以来的总体海上安全形势、来自印度洋地区内外的主要行为体所扮演角色的基础上,对于中美印“战略三角形”各自现有的海上安全战略(或战略态势)及其双边与三边海上安全互动进行聚焦式研究,进而剖析了印度洋海上安全多边合作机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最后从陆海统筹、中国印度洋“蓝水海军”建设与远程军力投射、海上安全双边关系与多边互动等不同的方面,探讨中国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的应有之义。关于印度洋海上安全的地理与历史背景,本文首先分析了印度洋的“深层次结构”包括地形、季风等自然地理因素,揭示海洋及印度洋与人类的基本关系;在此基础上,简要叙述了印度洋从有史以来直至冷战结束前的各个时期里对于人类出行与迁徙、贸易和征服、文化传播的影响,评述了从“达伽马时代”直至冷战结束前印度洋海上安全秩序演变的历史。关于冷战结束以来印度洋海上安全的总体形势,通过分析各种地缘因素尤其是海洋地缘政治因素的变化,认为印度洋地区已经决定性地处于世界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的前列,但它同时也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为问题丛生和危险的区域之一。该地区在资源、人口、经济和环境安全方面的当务之急普遍地汇聚于海洋领域,海洋也是沿岸国家和外来大国集体利益和交叉利益的焦点之所在。众多的地区内外重要国家行为体及非国家行为体在印度洋海上安全的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都想获得波斯湾石油和印度洋战略性海上交通线的进入权,一个美中印“战略三角形”正在印度洋上呈现,而且极有可能成为21世纪印度洋地区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的塑造性力量。关于印度的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本文揭示了印度海上安全战略观的演变、印度海上力量的发展、印度全方位的海上安全对外关系,认为印度所怀有的“印度之洋”的战略抱负面临内外的众多限制性因素。关于中国的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态势,本文涉及印度洋及印度洋地区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对于国外尤其是美印盛行的所谓的中国“珍珠链战略”进行辨析,中国海军亚丁湾护航行动对于中国远洋军力投射的启示、国内学者对于中国印度洋战略的思考等方面,认为中国走向印度洋是一种战略上的势在必行之事;所谓的中国印度洋“珍珠链战略”在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是由美国首先杜撰并引起了国际社会极大关注甚至恶意炒作的话题,其对中国与印度洋地区尤其是中印关系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而国外专家依据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实际存在和中国海军地区外部署的经历所作的解读,对于中国思考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不无裨益。无论在硬实力还是软实力方面,中国在维护自身在印度洋地区正当的海上安全利益和集体利益上,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于美国的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态势,本文指出美国为首的列强冷战以来尤其是冷战后在该地区的重大政治与军事活动,导致了其在印度洋海上安全变迁动力中的战略性支配地位。但美国对于整个印度洋地区并无一致的视角,其政治与军事资源分配是破碎的,难以对整个地区的安全作出可信的承诺。美国目前围绕印度洋海上安全大战略所展开的深入讨论及提出的各种方案,揭示了美国的印度洋大战略可能的演变方向。关于中美印双边及三边互动,本文揭示了中国的重大利益、印度的强烈抱负与美国在印度洋的确定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三者在保障海上通道安全、反恐、反海盗等方面存在合作空间,以及由于力量格局变迁与政策理念分歧而可能激化潜在矛盾导致冲突,三方在印度洋既合作又对抗,从而呈现“非盟非敌”的三边互动态势,三方应当通过大国协调、机制建设与功能性合作等构建有序竞争的博弈关系。关于印度洋海上安全多边秩序的构建,本文分析了印度洋地区海上安全多边合作机制的发展现状和构想。本文认为环印度洋联盟、印度洋研究集团、印度洋海军论坛具有成为一轨、二轨和技术层面的印度洋海上安全合作平台的潜质。印度洋海上安全合作机制的构建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但是面临着众多的具体挑战。如果要创立一种印度洋海上安全机制,印度洋国家面临的主要困境就是它究竟应当是排它性的还是包容性的。从地区的长期稳定来看,一种围绕能源利益攸关者(能源进口依赖国、能源专营经济体和能源安全咽喉要道国)而构建的印度洋海上安全机制更具有前景。本文最后对中国的印度洋战略的内涵进行了探讨,着重思考印度洋战略及其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的相互关系及其统筹协调问题、中国在探索陆海统筹的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方面所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及“支柱国家”、中国印度洋“蓝水海军”能力建设、与地区国家的双边及多边海上安全合作等问题。

李松杰[9](2016)在《近代景德镇瓷业与社会变迁研究(1903-1949)》文中指出景德镇是植根于农业文明和传统乡土社会的瓷业手工业城镇,有一千余年的制瓷业发展历史。在长期的瓷业生产和利益博弈中,景德镇形成了稳定的生产体系与社会结构。在总的平衡中,这一体系也会因政治变革、消费理念的变化而受到冲击,但其依旧能够通过吸收合理性因素保持社会的稳定。明清时期,海内外瓷器贸易的兴盛不仅让景德镇瓷器成为最受欢迎的文化产品之一,也促使景德镇形成了手工模板化的瓷业生产体系。近代以来,在瓷器贸易衰退和剧烈社会变迁的历史背景下,景德镇传统瓷业生产模式遭遇到巨大的挑战。景德镇传统瓷业生产体系与社会结构,有如下显着特征。首先,以瓷器贸易为核心,以市场为主导,景德镇形成了商品化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意味着其瓷器产品会因社会需求和文化审美的转变而变化。从宋朝的青白瓷、到元朝青花瓷,再到明清时期的彩瓷,景德镇瓷器产品风格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其次,瓷器贸易的兴盛,促成景德镇形成了手工模板化的产业模式。从原料开采与加工、瓷坯制作与绘制、瓷器烧造与贸易,景德镇制瓷业有近百道工序,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分工明确且紧密合作,实现了生产技术极致化与产品精致化。再次,作为手工业移民城镇,景德镇形成了复杂的利益群体与社会关系。在以“逐利”的原则下,周边民众来到景德镇从事制瓷业、金融业和商业等行业,形成了以制瓷业为中心的社会运作体系。在长期利益博弈过程中,行业组织、地缘关系与经济利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利益群体与关系网络。但无论瓷器制作过程中的劳资双方,抑或是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均没有绝对性的强势与弱势。各方通力合作才能保证景德镇的良性运作,并最终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最后,景德镇瓷器种类多样,既有满足生活需要的日用品,也有供应上层社会消费的艺术品,产品消费模式外化为个性化、唯一性与批量生产的多元组合,这就决定了瓷器生产技术多样、工艺复杂。生产特征、社会组织与消费模式决定了景德镇制瓷业不同于近代其他地区的手工业模式,具有较强自我修复能力。在瓷器贸易繁荣的时候,大量移民来到景德镇,从事瓷业及其他相关产业;而在瓷器贸易萧条情况下,生活难以为继的瓷业匠人回到乡村,从事农业或渔业。这种进而为工,退而为农的模式维系了景德镇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此外,由于大部分瓷业工厂主,也是技术出身的瓷业从业者。在工厂破产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依靠技术存活,并寻求再次崛起的机会。这种独特的弹性社会结构能够巧妙的化解外力的巨大冲击,保证景德镇社会结构沿着自身所构筑的模式去发展。近代以来,在外力冲击下,景德镇传统制瓷业模式与社会结构遭遇巨大的危机和挑战。首先,新型机械化瓷器日用品,不仅取代了景德镇的国际市场,也冲击其国内市场,景德镇制瓷业处于衰退境地。其次,新式政治管理模式改变了传统社会以行业自治为主导的社会运作模式,同时也削弱了传统社会组织的话语权。此外,近代中国多舛的命运与不间断的革命风潮,也对景德镇制瓷业带来影响。最后,在西式文化的冲击下,国民的消费理念和审美风格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器型与装饰风格不再受欢迎,景德镇瓷器产品和制瓷体系均需要一定程度的改变。在历史与现实巨大落差的背景下,官员、实业家、学者等社会各界人士以振兴景德镇瓷业为圭臬,试图将西式工业化生产体系移植到景德镇,取代在他们心目中传统落后的瓷业生产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改良。此外,行政地位的变化也影响到景德镇社会结构。民国初年,浮梁县署由旧城迁移到景德镇。景德镇不仅仅是瓷业手工业城镇,也成为区域政治中心。国民政府时期,景德镇又成为江西第五行政专署所在地。官方主导的社会改良也对传统瓷业社会调节机制提出了挑战,危及到瓷业生产体系与稳定性的社会结构。但这些社会改良与实业实践忽视了景德镇瓷业生产模式的合理性与惯习,无视近代景德镇瓷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切断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改革群体将自身并未认识清晰的现代化理论随意诠释与运用,不仅其社会实践无法成功,还加深了传统与现代二者之间的对立与误解。但不可回避的是,近代景德镇瓷器贸易量的衰退与传统瓷业生产模式的局限性有密切关系,新型瓷业生产优势也在中西竞争中表现出来。在此背景下,基于自身利益,景德镇瓷业从业者积极吸收现代化生产的合理性要素,并将其融入到瓷业生产体系之中,优化了传统的瓷业生产方式,使其更适合现代发展需要。但这种融合并非社会精英所主导的机械化改良,而是在市场主导下,瓷业生产者以“利我”为核心而进行自我改变,也可以说是传统瓷业从业人员主导了近代瓷业改良。如果新型产品受欢迎,或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从业者就会主动吸收。反之,即便官方再强力推行,改革效果也不明显。如果依照现代化对景德镇瓷业传统冲击的模式去思考,我们可以探究出景德镇社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社会惯习的核心作用。尽管传统生产形态因为瓷器贸易量下降、瓷业衰退而失去了话语权,并被社会各界认为是阻碍景德镇复兴的障碍。但依靠自身独特优势,在近代中国多舛的历史背景下,长期形成的手工生产模式依然在景德镇瓷业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对近代景德镇瓷业和社会结构的分析,有助于从个案的角度入手,探究中国社会复杂背景下现代化模式的有限性。总体而言,景德镇固有的社会体系,既符合制瓷业产业特征,也与其发展模式相吻合。由于近代瓷业改良群体忽视了景德镇生产结构的合理性,造成其改革成效不佳,既折射出现代化移植的有限性,又证明了景德镇瓷业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与特殊性。

高金业[10](2016)在《北方之鹰——记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文中认为引子人类自有私欲以来,便有了战争,或同宗或异族,刀枪相向,杀戮成山。于是富饶的迦太基在罗马大军洗劫下满目疮痍,滑铁卢小镇上6万多具尸体永远留在了大雨后的沼泽里,莫斯科城飘舞的雪花见证了上百万人的惨死。正义与邪恶,顽强与懦弱,尽在刀光剑影下显现。唯有历史老人用他那睿智且一丝不苟的头脑,记下了许多的坚贞、许多的英勇、许多的同情、许多的丑陋与不平。以及,那一件件或许不为许多人所知的往事

二、中国陶机遭遇世界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陶机遭遇世界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3)粤港澳大湾区传统优势制造业国际化路径研究 ——以科达洁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现实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企业国际化的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2.1 国际化经典理论
    2.2 企业国际化及其路径选择
        2.2.1 企业国际化定义
        2.2.2 企业国际化路径理论
    2.3 对文献的评述
第三章 科达的国际化路径
    3.1 科达公司概况
    3.2 数据获取
    3.3 科达国际化路径研究
        3.3.1 第一阶段:出口
        3.3.2 第二阶段:海外投资设厂和“交钥匙”工程
        3.3.3 第三阶段:设立海外子公司与海外收购
    3.4 科达国际化路径决策的原因
        3.4.1 企业外部因素
        3.4.2 企业内部因素
        3.4.3 总结
第四章 科达国际化路径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4.1 海外投资及汇率波动风险
    4.2 产品线偏低端
    4.3 国际化专业人才缺乏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4)朝鲜朝女性汉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价值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论文总体框架
第二章 朝鲜朝女性汉诗概观
    第一节 朝鲜朝女性汉诗兴起的原因
        一、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
        二、中朝人文交流的推动
        三、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第二节 朝鲜朝女性汉诗发展的概貌
        一、创作阶层的扩展
        二、“三湖亭”诗社的出现
        三、女性诗文集的刊行及流传
第三章 朝鲜朝女性汉诗的主题意蕴
    第一节 闺阁情恨的诉说
        一、相思与离情
        二、思亲与梦归
        三、春恨与秋愁
    第二节 超越世俗的渴望
        一、对自然的吟咏
        二、对仙界的向往
        三、对隐逸的选择
    第三节 国事民生的牵念
        一、心系边塞爱国忧民
        二、借古讽今咏史伤怀
第四章 朝鲜朝女性汉诗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自然隽永的语言及表达
        一、形象且生活化的语言
        二、从抒情到述理
    第二节 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一、含蓄婉丽
        二、冲淡闲雅
        三、清壮豪迈
    第三节 灵活多变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善用比兴
        二、化典入诗
        三、叠字传情
第五章 朝鲜朝女性汉诗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第一节 朝鲜朝女性汉诗与中国诗体
        一、从古风到近体的吸收
        二、乐府诗的旧题新用
        三、词的拟作
    第二节 朝鲜朝女性汉诗与中国民俗节日
        一、重九诗:再现登高赏菊之境
        二、七夕诗:重抒牛郎织女之思
        三、除夕诗:续写燃烛守岁之情
        四、端午诗及其他
    第三节 朝鲜朝女性汉诗与中国诗人
        一、朝鲜朝女性汉诗与陶潜
        二、朝鲜朝女性汉诗与李白
        三、朝鲜朝女性汉诗与杜甫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尾流间隔的安全性评估方法与缩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尾流标准规范研究
        1.2.2 尾涡遭遇及消散研究
    1.3 主要内容及思路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尾流间隔标准对比分析
    2.1 现行尾流间隔标准
    2.2 RECAT尾流间隔标准
        2.2.1 欧美RECAT机型分类标准
        2.2.2 欧美RECAT尾流间隔标准
    2.3 RECAT技术的试运行效果分析
        2.3.1 欧洲试运行RECAT效果分析
        2.3.2 美国试运行RECAT效果分析
    2.4 RECAT标准机型分类与尾流间隔对比
        2.4.1 欧美RECAT标准机型分类对比
        2.4.2 欧美RECAT标准尾流间隔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尾流安全模型与应用
    3.1 飞机尾流强度衡量指标
        3.1.1 环量评估模型
        3.1.2 安全间隔模型
    3.2 飞机相关参数选择
        3.2.1 着陆重量参数
        3.2.2 飞机性能参数
    3.3 现行尾流标准评估
        3.3.1 环量评估分析
        3.3.2 安全间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型分类与尾流间隔研究方法
    4.1 机型分类方法
        4.1.1 聚类机型分类方法
        4.1.2 指标参数聚类分析
        4.1.3 机型聚类分析
    4.2 尾流安全间隔研究
        4.2.1 全机型组合下最小安全间隔
        4.2.2 机型聚类方法最小安全间隔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尾流间隔安全评估与缩减效果分析
    5.1 尾流间隔安全性评估
    5.2 尾流间隔缩减效果分析
        5.2.1 前后机渐近情形
        5.2.2 前后机渐远情形
        5.2.3 CAAC尾流标准下跑道容量
        5.2.4 RECAT下的间隔缩减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主要研究工作
        6.1.2 主要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6)四旋翼无人机姿态的非线性控制方法研究、数值分析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四旋翼无人机发展概况
        1.2.2 四旋翼无人机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2.3 四旋翼无人机状态观测器设计研究现状
    1.3 问题提出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四旋翼无人机姿态的反步滑模控制方法研究
    2.1 概述
    2.2 基于欧拉角的四旋翼无人机姿态动力学模型建立
    2.3 基于反步滑模方法的姿态控制器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2.3.1 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设计
        2.3.2 反步滑模控制器设计
        2.3.3 姿态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2.4 仿真分析
        2.4.1 控制方案性能验证分析
        2.4.2 不同控制方案下的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四旋翼无人机姿态的自抗扰控制方法研究
    3.1 概述
    3.2 基于自抗扰方法的姿态控制器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3.2.1 安排过渡过程
        3.2.2 非线性扩张观测器
        3.2.3 误差反馈控制器设计
        3.2.4 姿态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3.3 仿真分析
        3.3.1 控制方案性能验证分析
        3.3.2 不同控制方案下的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四旋翼无人机姿态的滑模延时估计控制方法研究
    4.1 概述
    4.2 基于误差四元数的四旋翼无人机姿态动力学模型
    4.3 基于滑模延时估计方法的姿态控制器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4.3.1 全局渐进收敛观测器设计
        4.3.2 滑模延时估计控制器设计
        4.3.3 姿态控制系统稳定分析
    4.4 仿真分析
        4.4.1 控制方案性能验证分析
        4.4.2 不同控制方案下的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四旋翼无人机姿态的动态面控制方法研究
    5.1 概述
    5.2 基于改进四元数的四旋翼无人机姿态动力学模型
    5.3 基于动态面方法的姿态控制器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5.3.1 非线性增广观测器设计
        5.3.2 动态面控制器设计
        5.3.3 姿态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5.4 仿真分析
        5.4.1 控制方案性能验证分析
        5.4.2 不同控制方案下的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控制方案比较、软硬件设计及试验
    6.1 概述
    6.2 本文提出控制方案的比较及控制方案确定
    6.3 试验平台硬件设计
        6.3.1 试验平台需求分析
        6.3.2 试验平台总体结构
        6.3.3 试验平台硬件选型
    6.4 试验平台软件设计
        6.4.1 FPGA端的PWM接口程序设计
        6.4.2 RT端的飞控程序设计
        6.4.3 PC端的试验平台上位机程序设计
    6.5 试验与分析
        6.5.1 试验平台实现
        6.5.2 试验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作者简介
附录B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C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与录用的学术论文

(7)林佩芬、叶广芩创作比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缘起:中国传统文脉的复兴与创造 二、作家创作历程 三、作家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地域文化与文气养成 第一节
    故都北京: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故乡” 第二节
    文气养成:积理练识,励志尚学的心理建构 第二章
    文人情采与士人德性 第一节
    林佩芬:结社与宗经 第二节
    叶广芩:雅集与优游 第三章
    历史小说的淑世致用 第一节
    士君子及其文化精神 第二节
    大历史观视野中的民族文化与融合 第三节
    典型性格与主观概括 第四节
    民族记忆与创作启示 第四章
    情义中国的诗性言说 第一节
    时代困境的精神突围 第二节
    情义中国的诗性言说 第三节
    抒情传统与存在观照 第四节
    语言与意象的文化美境 第五章
    历史文化的多棱图景 第一节
    漂泊者的孤独与历史追问 第二节
    平凡世俗生活的温情与超越 第三节
    会通综合的历史真实 第四节
    天人合一的自然生命 第五节
    历史阐释的理性诉求与人本意识 结语 一
    “归根复命” 二
    创作比较 三
    历史回声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学术论文 三、报刊文章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论文 二、项目 作者简介 致谢

(8)美印中“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印度洋海上安全:研究意义与方法
    一,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二, 海上安全研究基本概念
    三, 已有研究文献综述
    四,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印度洋及其海上安全形势
    第一节 印度洋海上安全的自然与历史背景
    第二节 冷战后印度洋地区安全态势
第二章 “两洋战略”与美国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态势
    第一节 美国“破碎的”印度洋战略态势
    第二节 美国关于印度洋大战略的讨论
第三章 印度的“印度之洋”海上安全战略
    第一节 印度对于印度洋的战略思考
    第二节 印度的“印度之洋”战略及其前景
第四章 “中国的‘珍珠链’战略”与“和谐印度洋”
    第一节 中国走向印度洋的动因
    第二节 “珍珠链”、“场所”、基地?
    第三节 “和谐印度洋”战略与“海上丝绸之路”
第五章 中美印印度洋安全战略互动
    第一节 美印在印度洋的海上安全互动
    第二节 中印在印度洋的海上安全互动
    第三节 中美在印度洋的海上安全互动
    第四节 中美印在印度洋的三边海上安全互动
第六章 印度洋海上安全多边互动及安全缔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9)近代景德镇瓷业与社会变迁研究(1903-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 景德镇及制瓷业相关研究
        (二) 近代手工业史研究综述
        (三) 社会文化史研究综述
    三、课题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一) 课题研究时段界定
        (二) 课题研究空间界定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第一章 传统瓷业社会结构与近代发展困境
    一、空间格局与产业模式
        (一) 空间格局与瓷业生产
        (二) 地域特色与行政关系
        (三) 瓷文化圈与传统瓷业发展
    二、明清以来的移民与社会
        (一) 都昌人与景德镇瓷业生产
        (二) 徽州人与景德镇金融业和商业
        (三) 杂帮和景德镇瓷业社会
    三、神灵信仰与社会控制
        (一) 窑神信仰的构建与演变
        (二) 移民、信仰与社会控制
    四、前近代瓷业生产模式与社会结构
        (一) 燃料、原料的来源与运输
        (二) 瓷坯制作及行业分工
        (三) 烧窑业与行业规范
        (四) 红店与瓷器彩绘业
        (五) 瓷行、庄客与瓷器贸易
        (六) 瓷业辅助行业及行规
    五、近代瓷业衰退与贸易波动
        (一) 西方冲击下的景德镇瓷业
        (二) 近代景德镇瓷业衰退与产业困境
第二章 官方主导下的近代瓷业与社会改良
    一、清末民初的瓷业改良
        (一) 御窑解体与景德镇品牌危机
        (二) 政府瓷业改革的举措及成效
    二、陶务局与制瓷业改革
    三、杜重远与瓷业和社会改良
        (一) 瓷业陋规与改革路径
        (二) 改革理念的推广模式及困境
        (三) 杜氏改革过程中的多元冲突
    四、抗战以来的瓷业改良设想
        (一) 抗战时期的救济举措与瓷业贸易
        (二) 抗战时期瓷业改革设想与实践
        (三) 抗战复原期瓷业改良
第三章 商办主导新型模式的移植与生产重构
    一、江西瓷业公司创办及发展历程
        (一) 康达与江西瓷业公司
        (二) 民初瓷业公司发展的困境和压力
        (三) 日益萎缩的新型瓷业公司
    二、高剑父与中华瓷业公司的设想与尝试
    三、知识界的瓷业改良梦想
    四、民间救济瓷业的举措
    五、新型陶瓷教育的创设历程
        (一) 陶瓷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陶瓷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第四章 近代多种政治势力介入与瓷业社会控制
    一、清末民初的政治变革与社会改良
    二、大革命和国民政府时期的政局与利益博弈
        (一) 权势转移与政治变革
        (二) 权利博弈、传统秩序与社会冲突
        (三) 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与阶层矛盾
    三、抗战时期瓷业生产与社会形态
        (一) 抗战时期浮梁党、政机构及社会救济
        (二) 抗战时期景德镇瓷业困境
    四、抗战复原期瓷业与社会
        (一) 胜利瓷制作与战后社会治理
        (二) 实施金融与税收体系改革
第五章 绘瓷风格的嬗变与制瓷业内部话语权更替
    一、域外产品的挑战与制瓷新技术的引进
        (一) 新型消费理念影响下的瓷器生产
        (二) 新型瓷业生产技术的引入
    二、瓷器装饰风格的嬗变与新型瓷绘艺术群体
        (一) 浅绛彩与新型艺术创作群体
        (二) 新型饰瓷模式的引入
        (三) 珠山八友与近代饰瓷名家
        (四) 时装瓷的兴起
    三、社会变革视野下的瓷业生态
        (一) 制瓷业研究机构的设立与影响
        (二) 新型调解模式与管理体系
        (三) 新式交通方式与瓷器运输体系的改变
    四、新型社会网络视野下的瓷器产品
        (一) 作为展品的景德镇瓷器
        (二) 新旧融合的近代礼品瓷
第六章 瓷业社会结构的承继与重构
    一、商会、行会与社会的转型和重构
        (一) 商会的成立与运行
        (二) 行会、工会及社会功能
        (三) 商帮、窑帮与复杂地缘纠葛
    二、金融业、商业与近代社会文化
        (一) 近代金融业与瓷器贸易方式变革
        (二) 商业、娱乐业与近代社会文化
    三、公产争夺与瓷业社会结构变迁
        (一) 同仁局公产纠纷与社会变革
        (二) 苏湖会馆之争背后的历史与现实
结语景德镇瓷业生产模式的惯习与现代化融合
    一、稳定产业模式与社会结构的统一性
    二、新型理念的有限性融合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国陶机遭遇世界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丝绸之路”语境下当代新疆美术教育研究[D]. 阿卜杜凯尤木·麦麦提.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粤港澳大湾区传统优势制造业国际化路径研究 ——以科达洁能为例[D]. 彭爽.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4]朝鲜朝女性汉诗研究[D]. 郝曦光. 吉林大学, 2020(08)
  • [5]尾流间隔的安全性评估方法与缩减技术研究[D]. 牟明江. 中国民航大学, 2019(02)
  • [6]四旋翼无人机姿态的非线性控制方法研究、数值分析及试验[D]. 窦景欣. 东北大学, 2018(01)
  • [7]林佩芬、叶广芩创作比较论[D]. 冯晟. 西北大学, 2018(02)
  • [8]美印中“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研究[D]. 石志宏. 南京大学, 2016(02)
  • [9]近代景德镇瓷业与社会变迁研究(1903-1949)[D]. 李松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10]北方之鹰——记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J]. 高金业. 时代文学, 2016(02)

标签:;  ;  

中国陶瓷机械遭遇世界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