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蜂胶应用于畜牧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陈瑾[1](2019)在《猪用FMD灭活疫苗免疫增强剂CVC1302的研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在我国列为一类传染病之首。目前疫苗强制免疫是我国防控口蹄疫的主要手段。现有商品化口蹄疫疫苗存在抗体产生慢,抗体水平不足,抗体持续期短等问题,而《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中要求,在2020年,口蹄疫基本达到免疫无疫,这就迫切要求改进现有疫苗的免疫效力。免疫增强剂是当前免疫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是快速提高疫苗免疫效力的手段,从化学本质上看,免疫增强剂包括多肽、脂质、核酸、多糖、糖脂、脂多肽和糖多肽等。与先天免疫相关的关键分子,能够有效的激活天然免疫反应和获得性免疫,是免疫增强剂研究的候选。在人用疫苗中已有商品化产品问世,目前在兽用疫苗上也是研究热点,但无商品化产品问世,因此本研究以先天免疫相关分子为研究对象,研制针对猪用口蹄疫灭活疫苗的高效免疫增强剂。本研究将先天免疫相关分子单独或组合后与灭活口蹄疫抗原混合制成疫苗,免疫仔猪,通过免疫后血清中的液相阻断ELISA(liquid phase block ELISA,LPB-ELISA)滴度来评价免疫效力,确定组方、免疫剂量和使用方式,研制出针对口蹄疫灭活疫苗的最优组方,命名为CVC1302。以猪体免疫试验(监测抗体持续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和攻毒保护效果为指标,全面评价了 CVC1302对FMD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效力;同时,测定了 CVC1302对仔猪的一般安全性、急性毒性和蓄积毒性;规模化的应用试验验证了 CVC1302的安全性和对大群免疫后的免疫增强效力;建立了小鼠PCV2感染模型,观察了在免疫应激条件下CVC1302对FMD灭活疫苗的免疫效力和对机体免疫应激的影响,最后,以注射部位和引流淋巴结抗原递呈细胞的活化、B细胞及Tfh细胞的活化及相关转录因子水平、骨髓中长寿浆细胞的比例等为指标,探讨了 CVC1302提高抗体效价和延长抗体水平的机制,为CVC1302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试验I.猪用FMD灭活疫苗免疫增强剂CVC1302的制备和效力评价为了提高现有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将几种先天免疫相关分子单独或组合后配合FMD灭活疫苗免疫仔猪,进行最佳使用组方的研制,免疫后28天采血分离血清,评价血清中LPB-ELISA抗体水平,进一步通过猪体实验确定最佳免疫剂量和最佳使用方式;对最佳使用剂量下免疫增强剂对FMD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效力的系统评价:分别将添加免疫增强剂的FMD疫苗(FMD-CVC1302)和单独的FMD灭活疫苗(FMD-vaccine)免疫仔猪,进行效力试验(检测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抗体持续期)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猪体实验获得一种可以显着提高FMD灭活疫苗LPB-ELISA抗体的免疫增强剂即含有单磷酰脂质A、胞壁酰二肽和β-葡聚糖,进一步的剂量优化试验确定了最佳的使用剂量,命名为CVC1302。同时免疫增强剂即可以与抗原做为水相添加也可以制备为伴侣疫苗与商品化疫苗联合使用,配合FMD灭活疫苗免疫后LPB-ELISA水平可提高2~4倍,抗体合格率提高20~60%。与对照疫苗相比,添加CVC1302的FMD灭活疫苗组,LPB-ELISA抗体滴度显着提高(p<0.001),抗体持续期可达6个月以上,显着提高免疫后血清中IgG1和IgG2水平和相应细胞因子水平均显着提高(p<0.01),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显着提高攻毒前猪体LPB-ELISA抗体滴度和中和抗体滴度,并显着提高攻毒保护率至100%,使PD50从10.96提高到15.85,同时显着降低攻毒后猪体的排毒量和排毒时间。综上所属,本研究获得一种可以显着提高现有口蹄疫疫苗免疫效力的免疫增强剂。试验Ⅱ.猪用FMD灭活疫苗免疫增强剂CVC1302的安全性试验和临床应用为了进一步评价CVC1302作为疫苗添加物的安全性,通过CVC1302与疫苗联合使用后不同剂量免疫实验猪,确定其单剂量接种,单剂量重复接种,和超剂量接种后实验猪注射部位肌肉组织学观察、平均日增重、注射部位大体病变与组织切片观察。同时为了进一步明确CVC1302的安全性,将其水溶液进行了急性毒性(1倍、10倍、100倍剂量注射)和蓄积毒性试验(1倍、10倍、50倍剂量每次间隔3天,连续免疫7次),通过评价相对日增重、剖检观察全身变化及免疫系统相关器官外观及组织学观察,并计算心肝脾肺肾的脏器系数,来进一步确定其使用的安全性。为了评价CVC1302在临床应用中对口蹄疫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选择6个大规模的猪场进行大群的免疫试验,评价在不同养殖条件,不同疫苗免疫使用前提下,CVC1302的免疫增强作用;选择2个集团化猪场进行了免疫方式的改进试验,随后在县域内进行普免,评价针对更大群体的整体免疫增强效果。结果显示,CVC1302做为口蹄疫疫苗的添加物免疫无论是单剂量,单剂量重复还是超剂量免疫,对仔猪均安全,不影响疫苗的吸收,且对仔猪的生产性能和组织脏器等均无影响。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免疫后初期,中高剂量对相对日增重有影响。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低剂量完全安全,中剂量(10倍剂量)对仔猪有轻微毒性;高剂量(100倍)主要影响肠道和肾脏,并由急性死亡可能。蓄积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剂量7次注射对仔猪生长性能、相对日增重、脏器外观和组织病理学观察均无影响。10倍剂量无明显的蓄积毒性,50倍剂量存在弱蓄积毒性反应。表明CVC1302对猪的安全范围很广。临床应用结果表明,CVC1302对不同类型的口蹄疫疫苗均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显着提高各亚型抗体合格率和LPB-ELISA抗体滴度),且无明显副反应;规模化猪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优化免疫程序,CVC1302与1/3头份的口蹄疫疫苗联合使用效果不低于1头份口蹄疫疫苗,添加CVC1302的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3针,效力不低于单独的口蹄疫疫苗免疫3针,有利于猪场减低成本,减少猪群应激;进一步的临床推广试验证明CVC1302对于各种免疫条件的的猪场均可使用,且安全有效,可以用于广泛推广。试验Ⅲ.PCV2感染条件下猪用FMD灭活疫苗免疫增强剂CVC1302的免疫增强作用为了研究氧化应激状态下CVC1302对FMD灭活苗的免疫增强作用,首先采用小鼠构建PCV2小鼠感染模型,筛选最佳攻毒剂量。再将8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除空白对照(PBS)组外,其余3组分别腹腔PCV2病毒液攻毒,诱发PCV2感染模型即氧化应激模型,攻毒后第7d,试验(PCV2-FMD-CVC1302)组和疫苗对照(PCV2-FMD)组分别免疫含CVC1302的FMD疫苗和FMD疫苗,攻毒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不免疫。分别于攻毒后和免疫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脾脏检测PCV2病毒载量、脾脏淋巴细胞ROS水平、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采血测定血清FMD抗体、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4的含量;于免疫后第3d采血,测定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的含量,计算GSH/GSSG比值。结果显示,氧化应激模型诱发成功,PCV2感染明显引起小鼠的氧化应激反应,CVC1302能够降低PCV2感染小鼠脾脏中的病毒含量,减轻脾脏病理损伤;PCV2-FMD-CVC1302组的抗体水平和细胞因子水平显着高于 PCV2-FMD 组(p<0.01);PCV2-FMD-CVC1302 组 MDA 含量(p<0.05)和 GSSG显着低于PCV2和PCV2-FMD组(p<0.001);SOD活性、CAT浓度和GSH含量显着高于PCV2和PCV2-FMD组(p<0.001),与PBS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GSS/GSSG的比值也显着提高(p<0.01)。结果表明,在PCV2病毒感染状态下,CVC1302能显着提高FMD疫苗的免疫效果,其特异性抗体产生不受影响,且对机体的氧化应激有一定的抵抗作用。试验Ⅳ.CVC1302诱导猪用FMD灭活疫苗产生长效抗体的机理研究为了明确CVC1302提高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效力的作用机制,将CVC1302分别以水溶液与抗原混合和伴侣疫苗与灭活疫苗共同免疫两种方式进行注射部位和效应部位的机制研究。首先取6~8周龄小鼠54只,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后退肌肉注射PBS、FMD 灭活抗原(FMDV)、CVC1302 水溶液+FMD 灭活抗原(FMDV-CVC1302),分别于注射后第6h、1 d,每组抽取3只小鼠,取注射点肌肉检测趋化因子的转录、表达水平;于注射后第1、3、5、7、14d,每组抽取3只小鼠,取注射点肌肉及附近腹股沟淋巴结,进行抗原递呈细胞募集检测。结果显示,与FMDV组相比,FMDV-CVC1302组在注射部位抗原递呈细胞的活化和募集快速提高,在注射1天内,注射部位DC、单核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趋化因子的mRNA和表达水平也显着提升,在注射后3天达到高峰,特别是DC细胞活化最为明显;在注射后第3天,各类抗原递呈细胞比例显着提高;腹股沟淋巴结的抗原递呈细胞活化情况与注射部位类似,但活化的最高点推迟到注射后5天,之后开始下降。其次取6-8周龄小鼠45只,随机分均为3组。分别后腿肌肉注射206佐剂(control)、FMD灭活疫苗(FMD-vaccine)和含CVC1302的FMD灭活疫苗(FMD-CVC1302)。于免疫后监测血清FMD LPB-ELISA抗体持续期,免疫后28天,检测FMDV特异性IgGl和IgG2a抗体、IFN-γ分泌型CD3+CD4+T细胞、腹股沟淋巴结淋巴细胞IFN-γ转录与表达、CD3+CD4+T细胞、GCB细胞和滤泡辅助性滤泡T细胞(Tfh)比例,生发中心数目、B细胞和辅助性滤泡T细胞趋化因子Bcl-6、IL-21mRNA水平、骨髓淋巴细胞中长寿浆细胞比例。结果显示,与FMD-vaccine组相比,FMD-CVC1302组的血清的LPB-ELISA抗体水平显着提高,抗体持续期显着延长,不短于5个月;血清中IgG1和IgG2a水平也显着提高,腹股沟淋巴结的IFN-γ的mRNA和表达水平,腹股沟淋巴结中的B细胞和Tfh细胞数目和相应趋化因子水平显着提升,生发中心数目、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的各转录因子水平也变化显着(p<0.001);骨髓中长寿浆细胞的比例在免疫后1、3、5个月中都显着高于FMD-vaccine组(p<0.01)。以上结果表明,CVC1302可以显着提高注射部位和引流淋巴结的APC的活化进而启动高效的免疫反应,同时,在腹股沟淋巴结产生高亲和力的B细胞,提高抗体水平,提高生发中心数量,在各类转录因子的作用下,使B细胞高效的转化为浆母细胞,进而提高骨髓中长寿浆细胞的数目,维持长效的抗体持续期。
夏瑞阳[2](2016)在《微囊化羊大肠杆菌口服灭活疫苗制备工艺优化及免疫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引起幼畜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给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目前,本病的防治主要以药物治疗和疫苗注射免疫为主。疫苗注射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但也会引起动物应激,且费时费力。而口服疫苗具有简便安全的特点和优势,可以刺激动物机体产生黏膜免疫反应和系统体液免疫反应,因此具有很大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本研究拟采用微囊包被技术制备羊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灭活口服疫苗,以期为研制防治羔羊大肠杆菌性腹泻口服疫苗新剂型奠定基础。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实验内容:1、微囊化羊大肠杆菌口服灭活疫苗制备工艺的优化采用佐剂筛选获得羊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蜂胶佐剂灭活疫苗作为芯材,高分子海藻酸钠天然材料作为壁材。对三种常用包被方式:喷雾干燥法、乳化冻干法和锐孔-凝聚浴法进行包被方法筛选,测定所得产品包被率,以此优化该口服疫苗包被工艺。2、不同佐剂微囊化大肠杆菌口服灭活疫苗对小鼠免疫效果的研究选取健康雄性小鼠作为实验对象,设立弗氏佐剂注射组、铝胶佐剂注射组、蜂胶佐剂注射组及对照组,经微量凝集试验和建立的间接ELISA试验检测免疫血清抗体效价,评价不同佐剂疫苗免疫效果。选取最佳佐剂微囊化口服疫苗对小鼠进行口服免疫效果评价实验,并进行攻毒实验,评价不同剂量下该口服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3、微囊化大肠杆菌蜂胶佐剂口服灭活疫苗对羔羊免疫效果研究采用7日龄湖羊60只作为实验动物,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口服生理盐水)、注射组(1 mL/只)和口服组:低剂量组(0.5 g口服疫苗干粉/只)和高剂量组(1 g口服疫苗干粉/只)进行免疫保护试验,采用微量凝集法、间接ELISA法、淋巴细胞转化法及羔羊粘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检测,对羔羊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粘膜免疫不同指标进行测定,并且对羔羊进行攻毒实验来验证该口服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得的微囊化产品包被率最高,达75.23%,粒径平均小于10μm,经优化后所制得微胶囊的含菌量为7.52×1011个菌/g干粉,并具有良好的释放性和耐酸性。三种佐剂筛选表明蜂胶佐剂攻毒实验中的免疫保护效果最佳,小鼠死亡只数为0只,对小鼠的免疫保护率达到100%。使用蜂胶佐剂制备的微囊化大肠杆菌口服灭活疫苗对小鼠进行免疫,经微量凝集试验和间接ELISA试验检测,自免疫第7天后口服组和注射组就可产生抗体,注射组在免疫第7天至35天的抗体效价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证明该疫苗液具有良好免疫效果。口服实验组在免疫第7天至35天的抗体效价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证明口服实验组能够产生免疫保护。口服实验组在免疫第28天时免疫效价显着低于注射组(P<0.05),其它免疫天数下无差异性(P>0.05),证明口服实验组除免疫第28天以外,均能产生与注射组相同的免疫效果。免疫后口服实验组中的20倍基础剂量OD 492/630高于5倍基础剂量,且21天、28天、35天的抗体效价差异显着(P<0.05)。在不影响血清抗体效价情况下可以考虑将5倍基础剂量组作为推荐剂量。在7日龄湖羊的微囊化大肠杆菌口服疫苗免疫效果实验中发现,本实验中高倍剂量组的抗原量在高出注射组抗原量的75.2倍时可以产生优于注射疫苗的细胞免疫。各试验组羔羊在免疫第28天的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含量均有升高,含量最高为口服组中的高剂量组,达15.88μg/mL。攻毒实验中,注射组和口服组中的高剂量组羔羊腹泻只数为0只,对羔羊有免疫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微囊化羊源大肠杆菌口服灭活疫苗可以有效刺激羔羊产生特异性免疫保护,其中黏膜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良好免疫应答。本实验结果表明该微囊化大肠杆菌蜂胶佐剂灭活疫苗在进一步优化免疫剂量和最佳免疫时间等基础上有望用于羔羊腹泻疾病防治生产实践。
陈晓兰[3](2014)在《中药黄酮免疫增强剂藿蜂饮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畜禽传染病等疫病的流行不仅使畜牧业遭受巨大冲击,而且危及到了公共卫生安全。这些危害大的疫病,绝大多数属于病毒性传染病,其中一些还属于免疫抑制性疾病。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有特效的治疗药物。除了加强饲养管理外,应用疫苗免疫是主要的预防措施,而应用免疫增强剂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增强动物的抗病能力是提高预防效果的重要措施。目前常用的免疫增强剂尚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因此研制高效、低毒的新型免疫增强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具有较好的免疫增强作用,中药免疫增强剂具有明显的优势。本研究在研制成功藿蜂注射液(EPI)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其口服剂型藿蜂饮(EPO)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稳定性、安全性、临床应用剂量、增强免疫的作用及机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八个部分。试验Ⅰ、EPO生产工艺的研究在EPI制备工艺的基础上,研究了淫羊藿的提取、助溶剂的用量。淫羊藿提取试验,以淫羊藿多糖为指标,比较了加水倍数和煎煮温度对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加20倍量水、100 ℃,煎煮时提取效率最好,多糖含量最高。助溶剂用量选择试验,比较了无水乙醇、大豆磷脂、吐温、聚乙二醇、丙三醇的用量对制剂性状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无水乙醇、吐温、聚乙二醇、丙三醇体积比例分别为9.0%、2.0%、8.0%、6.0%,大豆磷脂质量比例为1.0%时效果最好。综合以上研究结果确定了EPO的生产工艺为:淫羊藿加20倍水量煎煮2次,第一次1.5 h,第二次1h,合并滤液,静置,离心去除沉淀,加蒸馏水至770 ml,滤过,滤液加丙三醇60ml,混匀;蜂胶加无水乙醇90ml溶解,加大豆磷脂10 g、聚乙二醇-400 80 ml,混匀,缓慢加入到淫羊藿溶液中,混匀,分装,灭菌。试验Ⅱ、EPO质量控制的研究研究了 EPO的检验方法。淫羊藿苷鉴别试验,比较了 3种取样量和3种点样量对淫羊藿苷薄层色谱的影响。结果显示,取样量为2.5 ml、点样量为3 μl时的薄层色谱最好。高良姜素鉴别试验,比较3种点样量对高良姜素薄层色谱的影响。结果显示,点样量为3 μl时的薄层色谱最好。淫羊藿苷含量测定试验,比较了两种流动相及不同洗脱方法对HPLC法中淫羊藿苷分离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以乙腈-0.15%磷酸(25:75),进行梯度洗脱,可快速、准确地测定EPO中淫羊藿苷的含量,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回收率高,稳定性好,方法可行。白杨素和高良姜素的含量测定,建立了 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两成分的峰形良好,未出现杂峰干扰或拖尾等现象;白杨素和高良姜素在150~750 n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回收率高,稳定好,方法可行。试验Ⅲ、EPO稳定性的测定测定了 EPO的稳定性,重点考察了性状、沉降体积比、pH值、再分散性、淫羊藿苷、高良姜素和白杨素的含量等项目。影响因素试验,考察了 45001x±5001x强光照射下三批EPO样品在D0、D5、D10上述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EPO在10 d内性状、沉降体积比和pH值保持稳定,再分散性良好,淫羊藿苷、白杨素和高良姜素含量稍下降,表明EPO对光照有一定的敏感性,宜避光保存。加速稳定性试验,在温度3℃±2℃、相对湿度为60%±5%的条件下三批EPO样品在第0、1、2、3和6个月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EPO在6个月内稳定。长期稳定性试验,考察了在室温条件下三批EPO样品在0、3、6、9和12个月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EPO在12个月内稳定。试验Ⅳ、EPO的安全性测定测定了 EPO的安全性。急性毒性试验,在预试验证明无法测得LD50的基础上,测得EPO的最大给药量为32 g/kg,表明EPO实际无毒。长期毒性试验,取ICR小鼠100只随机均分为5组,3个给药组分别灌胃40mg/ml、10 mg/ml和2.5 mg/ml的EPO 0.4 ml,溶剂对照组(SC)灌胃EPO溶剂0.4 ml,空白对照组(BC)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14 d。于给药前(D0)、停药后D1、D7和D14称重,计算平均体重;于D1和D14抽样,采血测定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和脏器指数,剖检,取肝、肾切片观察病理变化。结果显示,给药后各组小鼠的临床体征正常,各给药组和SC组在停药后D1和D14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剖检及肝肾切片未见明显病理变化。表明无明显的长期毒性。靶动物鸡安全性试验,取14日龄健康罗曼雏鸡80只,随机均分为4组。三个给药组分别饮服1.25 mg/ml、0.75 mg/ml、0.25 mg/ml 浓度 EPO 1ml/只,每天 1 次,连续 9 d,空 白对照组不给药。每天观察鸡的给药反应,连续观察至停药后D7。分别于给药前当天(D0)、停药后D1、D7称重,计算平均体重。于D1每组随机抽取4只鸡,采血测定血常规和血清ALT、ALP、CREA和BUN的含量。结果显示,EPO各给药组鸡临床体征正常,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着差异。结果表明EPO对靶动物鸡安全。试验Ⅴ、EPO剂量筛选试验14日龄雏鸡300羽随机均分为10组,每组30只。除空白对照组(BC)外均用NDV-IV疫苗滴鼻点眼免疫,1头份/羽,28日龄二免。在每次免疫的同时,EPO的7个剂量组分别灌服浓度为0.25、0.5、0.75、1.0、1.25、1.5、1.75 mg/ml的EPO 1ml,每天1次,连用3d;EPI对照组在首次免疫的同时一次肌注EPI 0.5 ml;免疫对照组(VC)和空白对照组(BC)不给药。分别于首免后D7、D14、D21、D28每组随机抽取6只鸡翼静脉采血,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血清新城疫抗体效价,并称重,计算增重率。结果显示,所有鸡精神、饮食等均正常。0.25 mg/羽组在所有时间点的抗体效价最高,显着高于VC组,增重率显着高于VC组和BC组、在后两个时间点多显着高于其它给药组。结果表明,EPO在合适的剂量能显着增强体液免疫应答,促进雏鸡生长,0.25 mg/羽的剂量最好,与EPI的效果相似。试验Ⅵ、EPO增强鸡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的测定14日龄雏鸡320羽随机均分为8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用NDV-Ⅳ系疫苗免疫,28日龄二免。在每次免疫的同时,EPO的高、中、低剂量组每分别饮服EPO 0.125、0.25、0.5 mg,组分药对照组分别饮服EP和PF 0.25 mg,每天1次,连用3 d;EPI对照组一次肌肉注射0.5 ml;免疫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不给药。测定免疫后D7、D14、D21、D28和D35血清抗体效价、淋巴细胞增殖、血清IL-2和IFN-γ含量以及免疫器官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EPO高、中剂量组在所有时间点的抗体效价、在D14~D35的淋巴细胞值及大多数时间点的IFN-γ和IL-2含量显着高于免疫对照组及组分药对照组,稍优于EPI组,免疫器官指数在所有时间点也有所提高。结果表明,EPO能显着提高机体的系统免疫应答,高、中剂量的效果较好。试验Ⅶ、EPO增强鸡小肠黏膜免疫功能的测定14日龄雏鸡320羽随机均分为8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均用NDV-Ⅳ系疫苗免疫,28日龄二免。在每次免疫的同时,EPO的高、中、低剂量组每分别饮服EPO 0.125、0.25、0.5 mg,组分药对照组分别饮服EP和PF 0.25 mg,每天1次,连用3 d;EPI对照组一次肌肉注射0.5 ml;免疫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不给药。分别于首免后D7、D21、D35,每组随机抽取6只鸡测定十二指肠和空肠洗液中sIgA和IL-17含量、十二指肠黏膜上皮淋巴细胞数、空肠黏膜和盲肠扁桃体IgA+细胞数。结果显示,在首免后各时间点,EPO高、中剂量组十二指肠和空肠洗液sIgA及IL-17的含量、十二指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及空肠和盲肠扁桃体IgA+细胞数量均显着大于免疫对照组,多大于或显着大于EPI、EP和PF组。结果表明,EPO能显着增强小肠的黏膜免疫功能;高、中剂量的效果最好,稍优于EPI。试验Ⅷ、EPO拮抗免疫抑制的作用测定11日龄健康罗曼鸡300只随机均分为6组,除空白对照组(BC)外每羽肌肉注射8 mg/ml的环磷酰胺溶液0.5 ml,每天1次,连续3 d;14日龄时,EPO的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每羽饮服0.5、0.25、0.125 mgEPO,EPI注射液对照组肌注EPI 0.5 ml,每天1次,连用3 d,模型对照(MC)组和BC组不给药。分别于给药后D7、D14、D21、D28每组随机抽取4羽心脏采血,用MTT法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同时每组随机抽取6羽,称重,计算平均体重,分离脾脏、法氏囊和胸腺,称重,计算免疫器官指数。结果显示,EPO高、中剂量组淋巴细胞增值率、脏器指数、平均体重在大部分时间点均显着高于MC组。结果表明,EPO能显着拮抗环磷酰胺诱导的雏鸡免疫抑制,促进雏鸡生长。高、中剂量的效果最好,与EPI的效果相当。
陈玛琳[4](2013)在《中国蜂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蜂产业被誉为投资少、见效快、用工省的“空中农业”,其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我国发展蜂产业的自然条件优越,是传统的养蜂大国,养蜂历史悠久,蜜源植物丰富,蜂群数量、蜂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我国却非蜂业强国,表现为生产技术水平低、养殖规模小且较分散、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差、缺乏有效监管等,而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蜂产品兽药残留事件,更是严重影响我国蜂产品出口贸易,因此,在贸易全球化背景下从技术经济学角度对我国蜂产业进行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我国蜂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首先从蜂产业生产区域、蜜源情况、国内销售市场状况及国际贸易角度分析蜂产业总体情况,并借助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蜂产业经济岗位蜂农固定观察点的数据,运用统计学及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蜂农养殖规模及方式、自身特征、蜜蜂授粉应用情况、蜂农收入情况等,并实证研究了蜂农合作组织、蜂农是否参加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等对蜂农收入的影响。其次是通过对10省市蜂农技术需求的调查,掌握了目前蜂农技术需求的实际情况及影响蜂农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通过目前蜂产业相关论文发表情况、科研成果登记情况的分析,研究了我国蜂产业的技术供给情况,并针对蜂农的技术需求,研究分析了关键生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情况,以及我国蜂产业的科研及技术推广水平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是根据蜂农饲养方式的不同,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别对转地及定地养殖方式下我国蜂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测算结果表明2009-2012年转地养殖和定地养殖方式下蜂产业综合技术效率值分别为84.4%和69%,定地饲养方式下要素投入冗余量较大,其中尤以北京市的要素投入比例最不合理。最后在探讨促进我国蜂产业技术进步的路径中,选取国内外的典型案例加以分析,以澳大利亚为例分析国外蜂业发达国家发展养蜂业的做法,总结澳大利亚对蜂产业管理的经验,学习其对病虫害防治和宣传蜜蜂授粉的做法。在国内的案例分析中,分别选取以政府、协会、企业为主导的技术供给与推广模式加以分析,得出发展我国蜂产业的经验与启示。基于以上研究对促进蜂产业技术进步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应加强对蜂产业的监管与支持力度,建立政府与政策支持体系;以蜂农技术需求为基础,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体系;加强蜂产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及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建立产业人才培育体系;加强产业组织化建设,建立技术服务与推广体系;运用现代信息工具,构建产业信息服务体系。
高秀妹[5](2012)在《四种植物多糖抑菌抗病毒作用及其对波氏杆菌免疫增强作用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泰山松花粉、槐花、梧桐花及芦荟都集聚了大量的生命元素,饱含丰富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功能,并对肿瘤细胞和艾滋病病毒有抑制作用,对人类健康大有裨益。近年来,中国畜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为追求效益抗生素的使用量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药物残留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畜产品的出口。研发天然植物免疫增强剂成为近几年畜禽业研究的方向之一。鉴于前人相关的研究,本研究针对导致畜禽疫病的几种重要细菌和病毒,研究比较以上4种植物多糖抑菌、抗病毒效果,为开发天然绿色免疫增强剂提供试验依据;研究已经证实多种中药多糖具有增强免疫的功效,本实验室魏凯、孙振红等人已证明以上四种植物多糖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目前的报道多针对某一种中药成分,而同时比较多种中药成分免疫活性及其各自的作用特点还鲜见报道。因此选择蜂胶作为对照,对泰山松花粉多糖、芦荟多糖、槐花多糖、梧桐花多糖各自免疫增强作用的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为筛选开发新型免疫增强剂及畜禽疫苗佐剂提供试验依据。本研究共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4种植物多糖抑菌抗病毒作用的研究为了研究比较4种多糖对多种常见畜禽致病菌和病毒的体外抑菌和抗病毒作用,采用培养基打孔法,观察不同多糖对致病菌的抑菌作用;采用鸡胚接种法,检测不同植物多糖以及不同作用时间对新城疫病毒(NDV)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槐花多糖、松花粉多糖、梧桐花多糖、芦荟多糖对供试菌均具有抑菌作用。其中槐花多糖对蜡样芽胞杆菌、八叠球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较好,抑菌环D>14mm;松花粉多糖对鸡白痢沙门氏菌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环D>16mm,对蜡样芽胞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禽波氏杆菌抑菌效果较好,抑菌环D>14mm,梧桐花多糖对四联球菌、八叠球菌、大肠杆菌、禽波氏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直径D>16mm,对蜡样芽胞杆菌抑菌效果较好,D>14mm;芦荟多糖对蜡样芽胞杆菌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环D>16m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绿脓杆菌的抑菌效果相对较好,抑菌环D>14mm。不同多糖与NDV作用组的血凝价均低于病毒对照组,并且随浓度的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至作用2h时,槐花多糖、松花粉多糖和芦荟多糖的5000mg/L浓度组的血凝价降低了4个单位,梧桐花多糖降低了3个单位。第二部分四种植物多糖对波氏杆菌免疫增强作用的比较研究将人工培养并已灭活的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分别加入蜂胶佐剂和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的槐花多糖、泰山松花粉多糖、芦荟多糖、梧桐花多糖,制备成相应佐剂的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灭活苗。取清洁级家兔54只随机分为6组,I、II、III、IV组分别免疫含槐花多糖、泰山松花粉多糖、芦荟多糖、梧桐花多糖的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灭活苗;V组免疫含蜂胶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灭活苗;VI组免疫不含佐剂的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灭活苗。分别在免疫后3、7、14、21、28、35、42d采血,用间接ELISA试验测定血清中抗体效价,用全自动全血分析仪测定淋巴细胞比率和淋巴细胞数,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淋巴细胞转化率,用兔白细胞介素-2(IL-2)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的含量。结果表明:各多糖组效果总体好于蜂胶组及阴性对照组。总体看来除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这一指标外,泰山松花粉多糖的免疫增强效果最好,梧桐花、槐花多糖次之;芦荟多糖虽总体效果差于另外3种,但其对血清中IL-2含量的影响远远大于另外3种多糖。
赵兴华[6](2012)在《适用于蛋鸡免疫的猪源ETEC菌毛蛋白疫苗佐剂的筛选》文中认为为筛选适用于蛋鸡的高效、安全、成本低、易注射、副作用小的免疫佐剂,本试验以ETEC菌毛蛋白(K88、K99和987P)为模式抗原,分别与SPA、SPB、SPC、ISCOMs、弗氏佐剂、黄芪多糖注射液和蜂胶等7种免疫佐剂配合制备猪源ETEC多价菌毛蛋白疫苗,免疫海兰褐壳蛋鸡,并分析该7种佐剂疫苗对蛋鸡产蛋性能、外观形态和注射部位组织的影响,探讨它们在诱导蛋鸡血清抗体和卵黄抗体消长的差异性,主要研究结果摘要如下:1.试验组猪源ETEC多价菌毛蛋白疫苗的制备:采用60~65℃水浴振荡法提取K88、K99和987P,经透析纯化、SDS-PAGE电泳检测,结果显示成功制备了K88、K99和987P三种菌毛蛋白。将K88、K99和987P菌毛蛋白按照特定比例混合作为模式抗原,分别与SPA、SPB、SPC、ISCOMs、弗氏佐剂、黄芪多糖注射液和蜂胶等7种免疫佐剂配合制备猪源ETEC多价菌毛蛋白疫苗,并检验了所制疫苗的外观、色泽、稳定度(有无分层)等理化性状,结果显示: SPA、SPB、SPC、弗氏佐剂疫苗呈乳白色、半透明状,未出现分层现象;ISCOMs佐剂疫苗呈水性白色、透明状,无分层出现;黄芪多糖注射液配配合ISCOMs佐剂疫苗呈黄褐色,透明状,无分层出现;蜂胶佐剂呈深褐色、半透明状,有沉淀出现,所制备的疫苗符合要求,可以用于蛋鸡免疫。2.接种7种猪源ETEC多价菌毛蛋白疫苗后对试验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将由SPA、SPB、SPC、ISCOMs、弗氏佐剂、黄芪多糖注射液和蜂胶佐剂制备的猪源ETEC多价菌毛疫苗免疫蛋鸡,免疫后试验蛋鸡的产蛋率均下降,持续时间为1d或2d,之后恢复正常;除SPB组外,其余各组蛋鸡产蛋率在免疫期内的均值介于71.37%~83.15%,高于免疫前的70%,SPB组蛋鸡在免疫期内的产蛋率均值为50.25%,显着低于其他各组的产蛋率均值(P<0.05)。结果表明与其他佐剂相比,SPB佐剂显着降低蛋鸡的产蛋性能。3.接种7种猪源ETEC多价菌毛蛋白疫苗后各试验组蛋鸡血清抗体消长结果:将由SPA、SPB、SPC、ISCOMs、弗氏佐剂、黄芪多糖注射液和蜂胶佐剂制备的猪源ETEC多价菌毛疫苗免疫试验蛋鸡3次后,检测7组试验蛋鸡的血清抗体效价从高到低依次是: SPB、SPC、弗氏佐剂、SPA、ISCOMs、黄芪多糖注射液和蜂胶佐剂;维持血清抗体时间依次是SPC、SPB、弗氏佐剂、 SPA、ISCOMs、黄芪多糖注射液、蜂胶佐剂。4.接种7种猪源ETEC多价菌毛蛋白疫苗后各试验组蛋鸡卵黄抗体消长结果:将由SPA、SPB、SPC、ISCOMs、弗氏佐剂、黄芪多糖注射液和蜂胶佐剂制备的猪源ETEC多价菌毛疫苗免疫试验蛋鸡3次后,检测7组试验蛋鸡的卵黄抗体效价从高到低依次是:弗氏佐剂、SPC、SPB、 SPA、ISCOMs、黄芪多糖注射液和蜂胶佐剂;维持卵黄抗体时间最长的是SPC和SPB;其次是弗氏佐剂、ISCOMs和SPA;最短的是黄芪多糖注射液和蜂胶佐剂。5.接种7种猪源ETEC多价菌毛蛋白疫苗后对各试验组蛋鸡外观形态和注射部位组织的影响:观察结果显示,注射疫苗后, SPB和SPC佐剂组试验蛋鸡出现持续约2h的热源反应,其余试验组蛋鸡未见明显的异常反应;各组试验蛋鸡饮水、摄食、外观和精神状态均良好;免疫期结束后,每组随机取5只试验蛋鸡,对其免疫注射部位进行局部解剖,可见SPB、SPC和弗氏佐剂组蛋鸡的注射部位组织有清晰的炎性浸润、脂肪结节或脓肿等副反应,比例分别为2/5、5/5、4/5,其余组(包括对照组)未见明显的副反应。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与其他6种佐剂相比,SPA佐剂与模式抗原配合制备猪源ETEC多价菌毛蛋白疫苗并免疫蛋鸡后,能够有效提高蛋鸡的血清抗体和卵黄抗体的效价,并能维持免疫期结束后30d以上的高滴度水平;接种该佐剂疫苗对蛋鸡的产蛋性能的影响较小;注射该佐剂疫苗后,无明显的异常反应出现,安全性好,对蛋鸡的外观形态和注射部位肌肉组织无明显影响,不影响蛋鸡的肉用价值;该佐剂疫苗易于制备、易于注射且成本低,使用方便,因此SPA是一种适用于蛋鸡的相对高效、安全、成本低、易注射、副作用小的免疫佐剂。该结果有助于我们选择合适的免疫佐剂制备猪源ETEC多价菌毛蛋白疫苗以获取大量、纯度高的卵黄抗体,用于防治仔猪ETEC性腹泻。
王世玉[7](2011)在《蜂胶对鸡新支二联活疫苗免疫反应及免疫效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青岛绿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蜂胶产品在临床治疗家禽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方面的疾病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家禽保健方面,在病毒疫苗免疫之前连续使用3天,免疫反应明显降低,免疫失败情况减少。本论文对此进行了实验室研究,研究旨在为临床上推广应用该产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绿曼蜂胶产品绿福救命液对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La Sota株+H120株)二联活疫苗免疫导致雏鸡呼吸道反应的影响;(2)绿曼蜂胶产品绿福救命液对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将1日龄所有实验用鸡分为4组,每组80只,分别是蜂胶喷雾+疫苗组、蜂胶口服+疫苗组、疫苗组和空白对照组。第5-7天,蜂胶喷雾+疫苗组鸡采用用绿曼蜂胶绿福救命液给每组鸡喷雾,每天1次,连用3天。第5-7天,蜂胶口服+疫苗组鸡采用绿曼蜂胶绿福救命液口服,每只鸡经口用钝头注射器注入0.5ml,每天1次,连用3天。第7天,蜂胶喷雾+疫苗组、蜂胶口服+疫苗组和疫苗组所有鸡采用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2倍量进行点眼和滴鼻免疫,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从免疫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定期扑杀各组鸡,取气管进行扫描电镜样品和石蜡切片样品制作观察,定期扑杀并采集血液,进行血清IBV抗体水平、NDV抗体水平、γ-干扰素水平和白介素-2水平检测分析。结果发现:(1)与单独使用疫苗相比,喷雾蜂胶和口服蜂胶能有效减少和改善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La Sota株+H120株)二联活疫苗引起的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疫苗反应,以喷雾蜂胶效果最佳;(2)与单独使用疫苗相比,通过扫描电镜和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喷雾蜂胶和口服蜂胶对于呼吸道黏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因疫苗反应导致的呼吸道上皮损伤,并能加快呼吸道上皮的恢复愈合,其中喷雾蜂胶效果稍优于口服蜂胶;(3)与单独使用疫苗相比,喷雾蜂胶和口服蜂胶能提高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免疫后7天和14天ND HI抗体效价,其中以喷雾蜂胶免疫后7天时效果显着;(4)与单独使用疫苗相比,喷雾蜂胶和口服蜂胶能提高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免疫后7天和14天IB抗体效价,但是效果不显着;(5)与空白对照以或单独使用疫苗相比,喷雾蜂胶和口服蜂胶对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免疫后7天和14天鸡血液中鸡γ-干扰素鸡和白介素-2水平无明显影响。以上结果表明,绿曼蜂胶绿福救命液能够减轻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La Sota株+H120株)二联活疫苗免疫导致雏鸡呼吸道反应,提高免疫后ND的HI抗体水平,喷雾效果最佳。
张洛[8](2011)在《蜂胶溶液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及药动学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蜂胶是蜜蜂采集植物的幼芽或树皮伤口上的树脂,混入其上颚腺和舌腺分泌物、花粉和蜂蜡加工而成的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胶状固体物,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调节血脂、调节血压、调节血糖、抗病毒、抗菌、抗辐射、护肝、抑制癌细胞增殖等多方面功能,并且无毒副作用,有“紫色黄金”之称。目前在人医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在兽医上主要作为免疫佐剂使用,各种制剂较少。本文对蜂胶溶液的药效学和药动学作了初步研究,以期为蜂胶新剂型在兽医临床上的开发、运用提供理论基础。1蜂胶溶液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本试验研究了饮水中添加不同剂量蜂胶溶液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选用1日龄罗斯308肉鸡320羽,适应性饲养3天后,在饮水中添加6mL/L、3mL/L、1mL/L和0mL/L蜂胶溶液,连续4天。分别于第11、15、22、29、36日龄每组随机取6羽,用HI/HA法观察肉鸡新城疫抗体生成量;于给药后第11、15、22、29、36日龄每组随机取6羽检测免疫器官指数、用E玫瑰花环法观察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红细胞受体花环法测定红细胞免疫功能,并测定各剂量组肉鸡血蛋白含量。结果显示:饮水中添加不同剂量蜂胶溶液对肉鸡临床症状无明显影响;能够显着提高接种新城疫疫苗后的肉鸡血清抗ND抗体水平(P<0.05);显着增加胸腺指数和脾指数(P<0.05),对法氏囊指数无显着影响(P>0.05);显着提高血清淋巴细胞E玫瑰花环(P<0.05)、红细胞受体花环生成率(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蜂胶溶液具有增强肉鸡免疫功能的作用。2蜂胶溶液对肉鸡新城疫保护效果观察本试验研究了在饮水中添加不同剂量蜂胶溶液对保护肉鸡感染新城疫病毒的效果观察。选用1日龄罗斯308肉鸡200羽,随机分为5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高剂量组(6mL/L)、中剂量组(3mL/L)、低剂量组(1mL/L),正常饲喂,从第4日龄起分别给予各剂量组不同剂量的蜂胶溶液(添加入饮水中,自由饮用),连续4天。高、中、低剂量组及阳性组于第8日龄滴鼻、点眼接种新城疫病毒,阴性对照组接种生理盐水。观察各组临床症状、发病时间、发病数、死亡率及计算料肉比。结果显示:各剂量组发病时间晚于阳性对照组6~8小时,发病数(P<0.05)、死亡率显着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料肉比低于阳性对照组。因此,蜂胶溶液对预防新城疫病毒感染肉鸡有一定作用。3蜂胶溶液和蜂胶颗粒在肉鸡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考察蜂胶溶液在健康肉鸡体内的药动学特征,为临床应用提供试验依据。12只健康罗斯308肉鸡单剂量(1.5mL/只)灌服蜂胶溶液,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肉鸡血浆中白杨素和高良姜素的浓度,3P97药动学计算软件处理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数据。结果显示蜂胶溶液中的白杨素及高良姜素在肉鸡体内药动学过程符合一级吸收一室模型。蜂胶溶液中白杨素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Ka((0.2945±0.0590)h, T1/2Ke (0.6383±0.2284)h, Tmax(0.5672±0.1651)h,Cmax(0.0171±0.0132)μg/mL,AUC (0.0219±0.0094)μg/h·mL;蜂胶溶液中高良姜素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Ka (0.2261±0.1513)h,T1/2Ke(0.7487±0.5020)h,Tmax(0.4813±0.4322)h,Cmax(0.0081±0.0070)μg/mL,AUC(2167.4705±1188.6282)μg/h·L。结果表明:蜂胶在健康肉鸡体内吸收较快,达峰时间短,半衰期较短。
陈小利[9](2011)在《1-MCP和蜂胶对富士苹果保鲜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以富士(Malus domestica Borkh cv.Fuji)为试材,将果实用1-MCP和蜂胶处理后,分别置于(20±2)℃和(0±1)℃贮藏,一方面研究了常温和低温贮藏过程中,1-MCP和蜂胶对富士果实的保鲜效果;另一方面研究了低温贮藏过程中,1-MCP和蜂胶对富士采后生理变化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20±2)℃和(0±1)℃贮藏环境中,1-MCP和蜂胶均能有效地降低富士苹果的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速率峰值,延缓硬度的下降,抑制TSS、TA、Vc的降解。1-MCP在整个贮藏期都能发挥其功效,推迟果实衰老进程,具有高效性和持久性。蜂胶的保鲜时间较1-MCP短,在(20±2)℃约56 d内、在(0±1)℃约105 d内与1-MCP具有同样的保鲜效果,之后蜂胶处理果实与对照无差别。其中,1-MCP和蜂胶在(0±1)℃时的作用效果不如(20±2)℃显着,但以(0±1)℃下的贮藏效果好。试验也表明1-MCP和蜂胶都延缓了(0±1)℃贮藏期果实色度L*、a*、b*的变化,降低了果皮花青苷的降解速度,达到保持果实色泽的目的。2 1-MCP和蜂胶都能降低(20±2)℃和(0±1)℃贮藏期果实失重率和腐烂指数,但(0±1)℃贮藏的蜂胶处理果实在贮藏150 d后腐烂指数上升,与对照无差别。3富士果实的类黄酮主要分布在蜡质层中,总酚主要分布在果皮中。在(0±1)℃贮藏条件下,1-MCP和蜂胶处理的果实蜡质、果皮和果肉与对照相比,均具有较高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其中,蜂胶中的总酚和类黄酮具有很好的附着性,蜡质层中的含量远高于1-MCP和对照。4(0±1)℃条件下,1-MCP和蜂胶均能够维持活性氧清除体系酶SOD、POD和CAT活性水平高于对照,降低PPO活性和MDA含量,从而降低细胞膜脂的过氧化程度,对果实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但蜂胶处理果实在贮藏150 d后抗氧化活性下降,略低于对照。5短期贮藏时1-MCP和蜂胶保鲜效果相当,但蜂胶处理明显提高果实的酚类物质含量,对人体有极高的保健价值,综合考虑富士苹果短期贮藏时以蜂胶的保鲜效果较好。
许合金,张军民,王修启,赵青余[10](2010)在《蜂胶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血液生化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试验选用1152只39周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96只鸡,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分别饲喂添加0、75、150、225mg/kg蜂胶的玉米-豆粕型日粮8周,探讨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蜂胶对蛋鸡生产性能、蛋黄胆固醇、血清生化特性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蜂胶对破软壳率、料蛋比虽差异不显着但有改善作用的趋势(P>0.05);添加75、225mg/kg蜂胶能够显着降低蛋黄胆固醇含量,各个添加水平的蜂胶在蛋保存的第7、14、21、28天都能不同程度降低蛋黄MDA含量(P<0.05);从整个试验期来看,日粮中添加225mg/kg蜂胶能够显着提高血清HDL水平,并显着降低血清TC水平(P<0.05);此外,日粮中添加150、225mg/kg蜂胶能够显着提高血清T淋巴细胞转化率;添加150mg/kg蜂胶能够显着提高血液B淋巴细胞转化率(P<0.05)。
二、蜂胶应用于畜牧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蜂胶应用于畜牧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猪用FMD灭活疫苗免疫增强剂CVC1302的研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符号及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口蹄疫病毒及其疫苗研究进展 |
1 口蹄疫的危害 |
2 口蹄疫病毒 |
3 口蹄疫的传播和流行途径 |
4 口蹄疫的防控 |
5 口蹄疫疫苗 |
5.1 全病毒灭活疫苗 |
5.2 弱毒疫苗 |
5.3 合成肽疫苗 |
5.4 其他新型疫苗 |
6 口蹄疫疫苗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免疫增强剂的研究进展 |
1 传统免疫佐剂类免疫增强剂 |
2 天然来源材料作为免疫增强剂 |
3 细胞因子类免疫增强剂 |
4 纳米颗粒免疫增强剂 |
5 Toll样受体激动剂 |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猪用FMD灭活疫苗免疫增强剂CVC1302的制备及效力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毒、疫苗和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免疫增强剂的配制 |
1.4 含免疫增强剂的口蹄疫灭活疫苗制备 |
1.5 含免疫增强剂的疫苗质量检验 |
1.6 疫苗免疫及效力评价 |
1.7 CVC1302的免疫效力评价 |
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疫苗质量检测 |
2.2 免疫猪的临床体征观察 |
2.3 免疫增强剂的组方研制试验 |
2.4 剂量筛选试验 |
2.5 使用方式试验 |
2.6 CVC1302的免疫效力评价 |
3 讨论 |
第四章 猪用FMD灭活疫苗免疫增强剂CVC1302的安全性试验和临床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毒、试剂和检测试剂盒 |
1.2 主要仪器 |
1.3 CVC1302的安全性试验 |
1.4. CVC1302对口蹄疫商品化疫苗的免疫效力评价 |
1.5 CVC1302在不同猪场的推广应用 |
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安全性试验 |
2.2 急性毒性试验 |
2.3 蓄积毒性试验 |
2.4 CVC1302对商品化口蹄疫疫苗的免疫效力评价 |
2.5 CVC1302在规模化猪场的推广结果 |
2.6 规模化猪场的免疫程序优化 |
2.7 CVC1302的县域推广试验 |
3 讨论 |
第五章 PCV2感染条件下猪用FMD灭活疫苗免疫增强剂CVC1302的免疫增强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毒、免疫增强剂和疫苗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主要检测试剂盒 |
1.4 小鼠PCV2感染模型的建立 |
1.5 PCV2感染小鼠后免疫FMD灭活疫苗免疫方案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鼠感染PCV2方案的确定 |
2.2 PCV2感染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ROS的影响 |
2.3 小鼠脾脏中PCV2病毒载量检测 |
2.4 小鼠脾脏组织病理学切片 |
2.5 小鼠血清中FMDV抗体检测 |
2.6 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检测 |
2.7 CVC1302对PCV2感染小鼠血清中SOD、MDA、CAT活力的影响 |
2.8 CVC1302对PCV2感染小鼠血清中GSH、GSSG水平及GSH/GSSG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六章 CVC1302诱导猪用FMD灭活疫苗产生长效抗体的机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抗原与免疫增强剂 |
1.2 试剂 |
1.3 试验动物 |
1.4 免疫用疫苗及水相制备 |
1.5 小鼠免疫试验 |
1.6 FMDV特异性抗体检测 |
1.7 注射部位APC流式检测 |
1.8 注射部位趋化因子转录及表达水平检测 |
1.9 腹股沟淋巴结APC流式检测 |
1.10 腹股沟淋巴结IFN-γ分泌型CD3~+CD4~+T细胞流式检测 |
1.11 腹股沟淋巴结处淋巴细胞IFN-γ转录与表达水平检测 |
1.12 生发中心反应检测 |
1.13 长寿浆细胞流式检测 |
1.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O型FMDV特异性IgG及分型抗体 |
2.2 注射部位APC募集及DC活化流式检测 |
2.3 注射部位趋化因子转录与表达水平检测 |
2.4 腹股沟淋巴结APC流式检测 |
2.5 O型FMDV特异性T细胞应答检测 |
2.6 生发中心反应检测 |
2.7 长寿浆细胞流式检测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2)微囊化羊大肠杆菌口服灭活疫苗制备工艺优化及免疫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羊大肠杆菌病的研究概况 |
1.2 大肠杆菌病疫苗的研究概况 |
1.3 兽用口服疫苗研究进展 |
1.4 微胶囊包埋技术 |
1.5 常见兽用微囊化口服疫苗免疫佐剂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微囊化羊大肠杆菌口服灭活疫苗制备工艺的优化 |
2.1 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微囊化大肠杆菌口服灭活疫苗佐剂筛选及对小鼠免疫效果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微囊化大肠杆菌口服灭活疫苗对羔羊免疫效果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中药黄酮免疫增强剂藿蜂饮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中药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
1 临床常用的免疫增强剂 |
2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类型 |
3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剂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 新型免疫增强剂研究的迫切性 |
2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优势 |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三章 EPO生产工艺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材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淫羊藿提取试验 |
1.4 助溶剂用量筛选试验 |
2 结果 |
2.1 淫羊藿的提取条件 |
2.2 助溶剂的用量 |
3 讨论 |
3.1 提取条件对提取液中淫羊藿多糖含量的影响 |
3.2 助溶剂用量对制剂性状和稳定性的影响 |
3.3 聚乙二醇的用量对制剂性状的影响 |
3.4 丙三醇的用量对制剂性状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EPO质量控制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淫羊藿苷的鉴别 |
1.4 高良姜素鉴别试验 |
1.5 淫羊藿苷的含量测定 |
1.6 高良姜素和白杨素的含量测定 |
2 结果 |
2.1 淫羊藿苷的鉴别 |
2.2 高良姜素的鉴别 |
2.3 淫羊藿苷的含量 |
2.4 高良姜素和白杨素的含量 |
3 讨论 |
3.1 淫羊藿苷和高良姜素的薄层鉴别 |
3.2 淫羊藿苷的含量测定方法 |
3.3 白杨素和高良姜素的含量测定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EPO稳定性的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准备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3 光加速试验方法 |
1.4 温加速试验方法 |
1.5 长期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影响因素试验结果 |
2.2 加速试验结果 |
2.3 长期试验结果 |
3 讨论 |
3.1 光照对EPO的影响 |
3.2 温度对EPO的影响 |
3.3 EPO的稳定性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EPO的安全性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与仪器 |
1.2 试验动物 |
1.3 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
1.4 长期毒性试验方法 |
1.5 靶动物安全性试验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2.2 长期毒性试验结果 |
2.3 靶动物安全性试验结果 |
3 讨论 |
3.1 EPO的急性毒性 |
3.2 EPO的长期毒性 |
3.3 EPO对靶动物的安全性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EPO临床剂量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准备 |
1.2 疫苗 |
1.3 主要仪器 |
1.4 动物分组与处理 |
1.5 检测指标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临床体征观察 |
2.2 血清抗体的变化 |
2.3 体重变化 |
3 讨论 |
3.1 EPO剂量对抗体效价的影响 |
3.2 EPO剂量对增重率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EPO增强鸡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的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制备 |
1.2 疫苗和主要试剂 |
1.3 动物分组及处理 |
1.4 血清抗体效价的测定 |
1.5 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测定 |
1.6 血清IL-2和IFN-γ含量的测定 |
1.7 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
1.8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
2.2 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2.3 血清IL-2含量的变化 |
2.4 血清IFN-γ含量的变化 |
2.5 免疫器官指数的变化 |
3 讨论 |
3.1 EPO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
3.2 EPO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3.3 EPO对免疫因子的影响 |
3.4 EPO对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EPO增强鸡小肠黏膜免疫功能的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准备 |
1.2 疫苗和试剂 |
1.3 动物与分组处理 |
1.4 小肠洗液中sIgA和IL-17含量的测定 |
1.5 十二指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计数 |
1.6 空肠黏膜和盲肠扁桃体IgA~+细胞计数 |
1.7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十二指肠洗液中sIgA含量的变化 |
2.2 空肠洗液中sIgA含量的变化 |
2.3 十二指肠道洗液中IL-17含量的变化 |
2.4 空肠洗液中IL-17含量的变化 |
2.5 十二指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数的变化 |
2.6 空肠黏膜中IgA~+细胞数的变化 |
2.7 盲肠扁桃体中IgA~+细胞数的变化 |
3 讨论 |
3.1 EPO对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sIgA分泌的影响 |
3.2 EPO对小肠IL-17分泌的影响 |
3.3 EPO对十二指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 |
3.4 EPO对空肠和盲肠扁桃体IgA~+细胞数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EPO拮抗免疫抑制作用的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物、试剂与仪器 |
1.2 动物分组及处理 |
1.3 T淋巴细胞增殖的测定 |
1.4 免疫器官发育测定 |
1.5 生长情况测定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2.2 免疫器官指数的变化 |
2.3 平均体重的变化 |
3 讨论 |
3.1 EPO对免疫抑制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3.2 EPO对免疫抑制雏鸡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
3.3 EPO对免疫抑制雏鸡生长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
(4)中国蜂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3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3.1 理论基础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中国蜂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
2.1 我国蜂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
2.1.1 蜂产业的区域分布及生产情况 |
2.1.2 我国主要蜜粉源植物及放蜂路线 |
2.1.3 蜂产品国内销售市场情况 |
2.1.4 蜂产品国际贸易状况 |
2.2 基于调查实证的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2.2.1 调查方法及样本分布 |
2.2.2 被调查蜂农基本特征 |
2.2.3 蜂农养殖规模及养殖方式 |
2.2.4 蜂产业的技术推广情况 |
2.2.5 我国蜜蜂授粉发展现状分析 |
2.2.6 2012年蜂农的成本收益情况 |
2.3 蜂产业发展前景的SWOT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蜂农技术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蜂农技术需求情况分析 |
3.1.1 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 |
3.1.2 被调查蜂农的基本情况分析 |
3.1.3 调查结果分析 |
3.2 技术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3.2.1 模型选择与数据处理 |
3.2.2 模型结果及分析 |
3.3 蜂农技术来源渠道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蜂产业技术供给分析 |
4.1 蜂产业技术供给主体分析 |
4.1.1 蜂产业主要管理与组织机构 |
4.1.2 我国蜂产业科研体系 |
4.1.3 我国蜂产品加工企业 |
4.2 蜂产业技术供给总体状况分析 |
4.2.1 期刊论文发表情况 |
4.2.2 全国硕博士论文研究情况 |
4.2.3 科技成果登记及转化情况 |
4.3 蜂产业主要生产技术的研究情况分析 |
4.3.1 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
4.3.2 病虫害防治技术 |
4.3.3 蜜蜂育种技术 |
4.3.4 蜜蜂授粉技术 |
4.3.5 蜂机具的研发情况 |
4.3.6 信息技术在蜂产业中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蜂产业的经济效率分析 |
5.1 蜂产业成本收益分析 |
5.1.1 蜂产业投入情况分析 |
5.1.2 蜂产业生产效益分析 |
5.1.3 蜂产业成本收益情况小结 |
5.2 蜂产业生产效率测算方法与指标选取 |
5.2.1 研究方法与模型选择 |
5.2.2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
5.3 测算结果分析 |
5.3.1 我国主要省市蜂产业生产效率现状分析 |
5.3.2 我国蜂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澳大利亚蜂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6.1 澳大利亚养蜂业慨况 |
6.2 主要生产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慨况 |
6.2.1 病虫害防治的措施及技术推广 |
6.2.2 授粉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应用 |
6.2.3 蜜蜂育种的研究与应用 |
6.2.4 蜂机具的应用及蜂业信息技术 |
6.3 澳大利亚蜂产业技术服务体系 |
6.3.1 主要产业组织及研究机构 |
6.3.2 蜂产业技术推广体系 |
6.4 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促进我国蜂产业技术进步的路径探索 |
7.1 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政府依托型技术供给模式 |
7.1.1 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背景 |
7.1.2 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的基本概况及主要任务 |
7.1.3 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初步成效 |
7.2 江山市养蜂产业化协会——协会及合作社主导型模式 |
7.2.1 江山市养蜂产业化协会发展情况 |
7.2.2 协会推动江山蜂业技术进步的途径 |
7.3 浙江蜂之语蜂业有限公司——龙头企业主导型技术推广模式 |
7.3.1 公司简介 |
7.3.2 公司推动科技创新的措施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本文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录 |
(5)四种植物多糖抑菌抗病毒作用及其对波氏杆菌免疫增强作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多糖类免疫调节剂研究进展 |
1.1.1 植物多糖免疫调节剂 |
1.1.1.1 香菇多糖 |
1.1.1.2 枸杞多糖 |
1.1.1.3 牛膝多糖 |
1.1.1.4 其他多糖 |
1.1.2 活性多糖免疫调节机理 |
1.1.2.1 整体水平的免疫调节 |
1.1.2.2 器官水平的免疫调节 |
1.1.2.3 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 |
1.1.2.4 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 |
1.1.2.5 基因水平的免疫调节 |
1.2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概述 |
1.2.1 支气管败血波氏菌主要生物学特征 |
1.2.2 致病性 |
1.2.3 流行病学特点 |
1.2.4 临床症状 |
1.2.5 病理剖检变化 |
1.2.6 实验室诊断 |
1.2.7 控制措施 |
1.3 植物多糖抑菌抗病毒的研究进展 |
1.3.1 多糖抑菌研究现状 |
1.3.2 多糖抗病毒研究现状 |
1.4 新型免疫增强剂的研究现状 |
1.5 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菌种 |
2.1.2 病毒 |
2.1.3 试验动物及生物制剂 |
2.1.4 主要化学试剂 |
2.1.5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植物花粉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
2.2.2 抑菌试验方法 |
2.2.3 抗病毒试验方法 |
2.2.4 四种植物多糖对波氏杆菌免疫增强作用的比较 |
2.2.4.1 不同植物多糖佐剂灭活苗制备 |
2.2.4.2 动物试验设计 |
2.2.4.3 抗体水平的检测 |
2.2.4.4 淋巴细胞比率(数)的测定 |
2.2.4.5 淋巴细胞转化率的测定 |
2.2.4.6 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 含量的测定 |
2.2.4.7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抑菌抗病毒试验结果 |
3.1.1 打孔法测定抑菌效果 |
3.1.2 抗鸡新城疫病毒(NDV)试验 |
3.2 四种植物多糖对波氏杆菌免疫增强作用的比较 |
3.2.1 兔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
3.2.2 兔血液中淋巴细胞数的变化 |
3.2.3 兔血液中淋巴细胞比率的变化 |
3.2.4 兔血液中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变化 |
3.2.5 兔血清中 IL-2 的变化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适用于蛋鸡免疫的猪源ETEC菌毛蛋白疫苗佐剂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免疫佐剂的研究进展 |
1.2.1 免疫佐剂的作用及作用机理 |
1.2.2 免疫佐剂的分类阐述 |
1.2.2.1 矿物质类免疫佐剂 |
1.2.2.2 油乳佐剂 |
1.2.2.3 微生物及微生物成分佐剂 |
1.2.2.3.1 脂多糖(LPS) |
1.2.2.3.2 分支杆菌及其组成成分 |
1.2.2.3.3 霍乱毒素(CT)和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LT) |
1.2.2.3.4 CpG DNA 佐剂 |
1.2.2.4 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s) |
1.2.2.5 中药免疫佐剂 |
1.2.2.5.1 中药多糖类免疫佐剂 |
1.2.2.5.2 中药蜂胶免疫佐剂 |
1.2.2.5.3 中药皂甙类免疫佐剂 |
1.2.2.5.4 中药壳聚糖类免疫佐剂 |
1.2.2.6 其他免疫佐剂 |
1.2.2.7 免疫佐剂的研究前景和趋势 |
1.3 免疫佐剂在制备鸡抗仔猪 ETEC 腹泻卵黄抗体中的研究进展 |
1.3.1 免疫佐剂在制备鸡抗仔猪 ETEC 腹泻卵黄抗体中的应用 |
1.3.2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的相关介绍 |
1.3.3 禽卵黄抗体的相关介绍 |
1.3.4 蛋鸡卵黄抗体用于防治仔猪腹泻的开发与应用前景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
1.4.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ETEC 多价菌毛蛋白(K_(88)、K_(99)和~(987)P)疫苗的制备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1.1 试验菌株 |
2.2.1.2 主要培养基和试剂 |
2.2.1.3 主要试验仪器与设备 |
2.2.1.4 免疫佐剂 |
2.2.2 方法 |
2.2.2.1 细菌的复苏与培养 |
2.2.2.2 菌毛蛋白(K_(88)、K_(99)和~(987)P)的提取、纯化 |
2.2.2.3 菌毛蛋白(K_(88)、K_(99)和~(987)P)的 SDS-PAGE 电泳检测 |
2.2.2.4 抗原介质的制备 |
2.2.2.5 SPA 佐剂疫苗的制备 |
2.2.2.6 SPB 佐剂疫苗的制备 |
2.2.2.7 SPC 佐剂疫苗的制备 |
2.2.2.8 ISCOMs 佐剂疫苗的制备 |
2.2.2.9 弗氏佐剂疫苗的制备 |
2.2.2.10 黄芪多糖注射液+ISCOMs 疫苗的制备 |
2.2.2.11 蜂胶佐剂疫苗的制备 |
2.2.2.12 抗原对照的制备 |
2.2.2.13 疫苗的物理性状检验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菌毛蛋白(K_(88)、K_(99)和~(987)P)的 SDS-PAGE 结果分析 |
2.3.2 疫苗的常规物理性状检测 |
2.4 讨论与小结 |
2.4.1 菌毛蛋白(K_(88)、K_(99)和~(987)P)的提取 |
2.4.2 佐剂疫苗制备与检测 |
第3章 7 种佐剂疫苗对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比较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1.1 试验动物 |
3.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2 方法 |
3.2.2.1 试验分组 |
3.2.2.2 试验蛋鸡免疫程序 |
3.2.2.3 试验记录 |
3.2.2.4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免疫后各试验组蛋鸡产蛋率的结果分析 |
3.3.2 免疫期内各试验组蛋鸡产蛋率均值的结果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免疫后蛋鸡血清 ELISA 抗体效价的分析比较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1.1 抗原 |
4.2.1.2 疫苗 |
4.2.1.3 试验鸡群 |
4.2.1.4 主要试剂和仪器 |
4.2.2 方法 |
4.2.2.1 蛋鸡分组及免疫程序 |
4.2.2.2 试验组血样采集及血清抗体制备 |
4.2.2.3 试验组血清效价的检测 |
4.2.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试验蛋鸡血清 ELISA 抗体效价检测结果 |
4.3.2 三免后第 30d 各组试验蛋鸡血清抗体的 ELISA 检测结果分析 |
4.4 讨论 |
4.4.1 7 种免疫佐剂对蛋鸡血清抗体强度的影响 |
4.4.2 7 种免疫佐剂对蛋鸡血清抗体持久度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5章 免疫后蛋鸡卵黄 ELISA 抗体效价的分析比较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 |
5.2.1.1 抗原 |
5.2.1.2 疫苗 |
5.2.1.3 试验鸡群 |
5.2.1.4 主要试剂和仪器 |
5.2.2 方法 |
5.2.2.1 试验蛋鸡分组及免疫程序 |
5.2.2.2 卵黄抗体(IgY)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5.2.2.3 卵黄抗体(IgY)效价的检测 |
5.2.2.4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各组试验蛋鸡的 IgY 的 ELISA 检测结果 |
5.3.2 三免后第 30d 试验蛋鸡的 IgY 的 ELISA 检测结果分析 |
5.4 讨论 |
5.4.1 7 种免疫佐剂对蛋鸡卵黄抗体强度的影响 |
5.4.2 7 种免疫佐剂对蛋鸡卵黄抗体持久度的影响 |
5.5 小结 |
第6章 7 种佐剂对蛋鸡外观形态和注射部位组织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材料 |
6.2.1.1 试验鸡群 |
6.2.1.2 疫苗 |
6.2.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6.2.2 方法 |
6.2.2.1 试验蛋鸡分组与免疫程序 |
6.2.2.2 免疫期内各组试验蛋鸡的外观形态观察 |
6.2.2.3 免疫期后各组试验蛋鸡注射部位组织的解剖观察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免疫期内各组试验蛋鸡的外观形态观察结果 |
6.3.2 免疫期后各组试验蛋鸡注射部位组织的解剖结果 |
6.4 讨论 |
6.4.1 7 种免疫佐剂对试验蛋鸡外观形态的影响 |
6.4.2 7 种免疫佐剂对试验蛋鸡注射部位组织的影响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蜂胶对鸡新支二联活疫苗免疫反应及免疫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蜂胶及其应用概况 |
1、蜂胶组成成分 |
2、蜂胶的理化特性 |
3、蜂胶的药理作用及机制 |
4、蜂胶的副作用及过敏反应 |
5、蜂胶的具体应用 |
6、总结与展望 |
二、蜂胶对鸡新支二联活疫苗免疫反应及免疫效果的影响 |
1、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试验药物及其他试剂 |
1.1.2 实验动物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分组及总体设计 |
1.2.2 观察指标 |
1.2.3 数据的分析处理 |
2、试验结果 |
2.1 临床表现 |
2.2 气管肉眼病变 |
2.3 气管黏膜纤毛变化 |
2.4 气管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 |
2.5 血清中新城疫抗体水平 |
2.6 血清中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抗体水平 |
2.7 血清中鸡γ-干扰素水平 |
2.8 血清中鸡白介素-2水平 |
3、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蜂胶溶液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及药动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部分缩写的中英文对照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蜂胶简介 |
1.1 概述 |
1.2 理化性质 |
1.3 蜂胶的检测 |
1.4 我国行业标准 |
2 蜂胶的生物学作用 |
2.1 蜂胶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 |
2.2 抗菌、抗病毒作用 |
2.3 免疫增强作用 |
2.4 抗肿瘤作用 |
2.5 促进组织再生 |
2.6 降血酯、降血糖、改善心血管作用 |
2.7 蜂胶的其他作用 |
3 蜂胶的安全性 |
4 蜂胶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
4.1 蜂胶的应用史 |
4.2 临床应用 |
4.3 食品工业 |
4.4 农业 |
4.5 日化工业 |
4.6 保健行业 |
5 蜂胶在兽医上的应用 |
5.1 治疗家畜疾病 |
5.2 作为饲料添加剂 |
5.3 蜂胶佐剂预防畜禽疾病 |
6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蜂胶溶液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与药品 |
1.2 主要仪器 |
1.3 试验动物及分组 |
1.4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肉鸡饲喂蜂胶溶液后的临床症状 |
2.2 蜂胶溶液对肉鸡新城疫抗体产生的影响 |
2.3 蜂胶溶液对肉鸡T细胞功能的影响 |
2.4 蜂胶溶液对肉鸡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2.5 蜂胶溶液对肉鸡总蛋白、球蛋白的影响 |
2.6 蜂胶溶液对肉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给药剂量的选择 |
3.2 对新城疫抗体的影响 |
3.3 对E玫瑰花环的影响 |
3.4 对RBC-C_(3b)R花环率及RBC-ICR花环率的影响 |
3.5 蜂胶溶液对肉鸡总蛋白、球蛋白的影响 |
3.6 对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蜂胶溶液对人工诱发肉鸡新城疫保护效果观察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剂与药品 |
1.2 主要仪器 |
1.3 试验动物 |
1.4 试验方法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及分析 |
2.1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
2.2 保护率、死亡率及料肉比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蜂胶溶液中白杨素、高良姜素在肉鸡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方法学考察结果 |
2.2 药动学参数 |
3 讨论 |
3.1 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及检测指标的选择 |
3.2 色谱条件的建立 |
3.3 样品处理方法筛选 |
3.4 蜂胶中白杨素、高良姜素在肉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9)1-MCP和蜂胶对富士苹果保鲜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1-MCP 在园艺产品保鲜中的应用概述 |
1.1.1 1-MCP 的生理效应 |
1.1.2 1-MCP 在园艺产品保鲜中的应用 |
1.2 蜂胶的应用概述 |
1.2.1 蜂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
1.2.2 蜂胶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1-MCP 和蜂胶对富士苹果常温和低温贮藏的保鲜效果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处理 |
2.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4 数据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1-MCP 和蜂胶对富士苹果呼吸速率的影响 |
2.3.2 1-MCP 和蜂胶对富士苹果乙烯释放速率的影响 |
2.3.3 1-MCP 和蜂胶对富士苹果硬度的影响 |
2.3.4 1-MCP 和蜂胶对富士苹果TSS 含量的影响 |
2.3.5 1-MCP 和蜂胶对富士苹果TA 含量的影响 |
2.3.6 1-MCP 和蜂胶对富士苹果Vc 含量的影响 |
2.3.7 1-MCP 和蜂胶对富士苹果失重率的影响 |
2.3.8 1-MCP 和蜂胶对富士苹果腐烂指数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1-MCP 对富士苹果的保鲜效果 |
2.4.2 蜂胶对富士苹果的保鲜效果 |
2.5 小结 |
第三章 1-MCP 和蜂胶对富士苹果低温贮藏色泽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处理与取样 |
3.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2.4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1-MCP 和蜂胶对富士苹果色度的影响 |
3.3.2 1-MCP 和蜂胶对富士苹果花青苷含量的影响 |
3.3.3 1-MCP 和蜂胶对富士苹果不同部位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
3.3.4 1-MCP 和蜂胶对富士苹果对不同部位总酚的影响 |
3.3.5 1-MCP 和蜂胶对富士苹果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果实成熟衰老与果皮色泽变化的关系 |
3.4.2 1-MCP 对富士苹果色泽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4.3 蜂胶对富士苹果色泽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中缩写字符含义说明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蜂胶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血液生化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动物 |
1.3 饲养管理 |
1.4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5.1 生产性能指标 |
1.5.2 蛋黄胆固醇含量 |
1.5.3 蛋黄MDA含量 |
1.5.4 血清生化指标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蜂胶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2.2 蜂胶对蛋品质的影响 |
2.2.1 对蛋黄胆固醇的影响 |
2.2.2 对蛋黄脂质稳定性的影响 |
2.3 蜂胶对蛋鸡血清生化特性的影响 |
2.3.1 对血清TC、TG和HDL含量的影响 |
2.3.2 对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 |
2.3.3 对血液T、B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 |
3讨论 |
3.1 蜂胶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蜂胶对蛋品质的影响 |
3.2.1 对蛋黄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
3.2.2 对蛋黄脂质稳定性的影响 |
3.3 蜂胶对蛋鸡血清生化特性的影响 |
3.3.1 对血清TC、TG和HDL含量的影响 |
3.3.2 对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 |
3.3.3 对血液T、B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
四、蜂胶应用于畜牧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猪用FMD灭活疫苗免疫增强剂CVC1302的研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陈瑾.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2]微囊化羊大肠杆菌口服灭活疫苗制备工艺优化及免疫效果评价研究[D]. 夏瑞阳.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 [3]中药黄酮免疫增强剂藿蜂饮及作用机理研究[D]. 陈晓兰.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7)
- [4]中国蜂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D]. 陈玛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3)
- [5]四种植物多糖抑菌抗病毒作用及其对波氏杆菌免疫增强作用的比较研究[D]. 高秀妹.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6]适用于蛋鸡免疫的猪源ETEC菌毛蛋白疫苗佐剂的筛选[D]. 赵兴华. 福建农林大学, 2012(12)
- [7]蜂胶对鸡新支二联活疫苗免疫反应及免疫效果的影响[D]. 王世玉.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1)
- [8]蜂胶溶液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及药动学初步研究[D]. 张洛.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7)
- [9]1-MCP和蜂胶对富士苹果保鲜效应的研究[D]. 陈小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4)
- [10]蜂胶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血液生化特性的影响[J]. 许合金,张军民,王修启,赵青余. 中国兽医学报,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