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致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40例

眩晕致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40例

一、眩晕致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40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辉[1](2020)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伴痛风急性发作危险因素及治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具有痛风病史患者,发生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伴痛风急性发作高危因素,同时对比观察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复方倍他米松)及非甾体类抗炎药(COX-抑制剂)对此类患者治疗效果。方法:1.选择2008年01月01日-2019年08月01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有痛风病史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纳入研究,将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伴痛风急性发作40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期住院痛风未发作46例病例作为对照组。2.回顾性分析相关病例资料数据包括:基本生理信息(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既往史(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病史(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肾脏病);上消化道出血病因(食管病变、急性胃粘膜病变、消化性溃疡、其他病变);入院首次部分血生化检查(尿素、尿酸、肌酐、血红蛋白、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上消化道出血相关治疗(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艾斯奥美拉唑及输血);痛风急性发作治疗(小剂量糖皮质激素、NSAIDs)。3.通过单因素及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阐明有痛风病史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痛风急性发作危险因素。对比观察有痛风病史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复方倍他米松)及NSAIDs(COX-抑制剂)对痛风急性发作治疗效果。结果:1.有痛风病史的86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其中46.51%(40/86)出现不同程度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2.单因素分析表明身体质量指数(BMI)(26.74vs24.92)、胆固醇(4.27vs3.72)及甘油三酯(2.08vs1.63)与痛风急性发作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MI、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均无独立相关性(P>0.05)。3.BMI、胆固醇、甘油三酯三种模型预测能力的比较:BMI诊断界点为26.02,灵敏度为0.625,特异度为0.696,约登指数达到最高的0.321。胆固醇诊断界点为5.17,灵敏度为0.325,特异度为0.935,约登指数达到最高的0.260。BMI、胆固醇曲线下面积均>0.5,两者预测效果较好。甘油三酯预测效果不佳,无统计学意义(P>0.05)。4.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复方倍他米松)对痛风急性发作治疗缓解时间(5.00vs7.00)明显优于NSAIDs(COX-抑制剂)(P<0.05)。结论:1.BMI、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均是有痛风病史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伴痛风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但非独立危险因素。2.BMI及胆固醇与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伴痛风急性发作有密切关联性,定期检测与监控能较好的控制疾病进展。3.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复方倍他米松)及NSAIDs(COX-抑制剂)在治疗有痛风病史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痛风急性发作中均是安全有效的药物,但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复方倍他米松)较NSAIDs(COX-抑制剂)对疼痛缓解起效更快。

李田田[2](2016)在《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4年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构成及其与年龄、性别、季节的关系,观察6年间其变化规律,为更好了解本地区近年来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现状和病种变迁,加强临床工作中医生对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了解,以此指导临床医生对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及制定合理的临床干预措施,以提高预后,降低病死率,并有利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降低发病率及复发率。方法:本研究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2532例,经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进入本研究的患者共计1510例,统计患者病因、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病死率、检查方法等。建立完善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资料登记表并逐一记录,整理归纳各变量特征。并分析导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在6年间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性别、年龄、季节的关系。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定义为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研究中:1.本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前5位依次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2.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男性年龄明显小于女性(P<0.01),胃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和胃癌患者的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而十二指肠溃疡以男性为主(P<0.05),急性胃黏膜病变以女性为主(P<0.05)。3.特征性临床表现以黑便为主。4.患者住院期间男性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的死亡率高于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本研究中糜烂性食管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另外其他原因(如血管性疾病、血液病、尿毒症等)的趋势卡方检验c2=45.749,p=0.00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其他原因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6.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009至2014年老年组发病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青年组发病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7.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青年组最高,其次为中年组,老年组最低(p<0.05);胃溃疡的发病率青年组最低(p<0.0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的发病率中年组最高(p<0.05);胃癌的发病率老年组最高(p<0.05)。8.在不同季节中,胃溃疡的发病率春季和冬季要低于夏季和秋季(p<0.0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的发病率冬季最高(p<0.05);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病率春季要高于夏季和冬季(p<0.05);胃癌的发病率夏季最低(p<0.05)。结论:对以长春市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为中心的周边区域6年间收治的151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分析表明:1.主要病因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2.十二指肠溃疡导致上消化道出血者以男性为主,急性胃黏膜病变导致上消化道出血者以以女性为主。3.老年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病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最主要出血病因是胃溃疡,青年组发病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4.春季、夏季和冬季均以十二指肠溃疡为最主要出血病因,秋季最主要出血病因为胃溃疡。

尤银刚[3](2013)在《生长抑素联合内镜治疗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是消化科的危重急症,如何快速止血,防止再出血,挽救患者生命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本实验研究目的在于观察生长抑素联合内镜治疗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以及研究影响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生存时间因素,为临床上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探讨一种综合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2年12月在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科、感染科、肝病科经急诊胃镜确诊的88例EGVB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给予生长抑素(奥曲肽)联合内镜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奥曲肽治疗,通过比较2组的初次止血成功率、再出血率、静脉曲张消失率,观察2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对所纳入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分别记录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肝功能分级、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血清球蛋白、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腹水程度、血钠浓度、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等指标,采用Kaplain-Meier及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引入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止血成功43例,止血成功率为89.5%,对照组72小时内止血成功率为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48例中再出血9例,发生率为18.8%,对照组40例再出血率为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6个月内,治疗组静脉曲张治疗有效率为52.1%,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分析显示肝功能分级、血清球蛋白、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生存时间有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对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生长抑素(奥曲肽)联合内镜治疗是一种止血快、效果好、安全有效的手段。肝功能分级、血清球蛋白、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生存时间具有相关性。

宋辰元[4](2013)在《三种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一系列食管症状和食管外并发症。研究认为GERD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反酸、烧心,还有一些非典型症状,如哮喘、喉痉挛、慢性咳嗽、听力下降、咽部异物感和声音嘶哑等。近年来,GERD与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也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我国各地相继建立胃食管反流病诊治中心。目前药物治疗仍为GERD的主要治疗方法,但需要长期服药并且难以维持疗效,而各种内镜下治疗方法虽然创伤较小,但远期疗效尚不明确。自从引入了现代腹腔镜技术的治疗方法,GERD的外科治疗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开腹手术造成的不适、巨大的组织创伤和危险已经被腹腔镜技术的手术微创化所代替。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LF)由于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GERD外科治疗,但其长期疗效的判定仍需要大规模的病例观察和长期随访研究。我们对2006年9月~2010年1月在天津南开医院接受了腹腔镜胃底折叠术的重度GEAD符合条件的对照试验患者共248例进行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评估三种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抗反流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10年1月共248例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的GERD临床资料。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134例,腹腔镜Dor胃底折叠术(前180°)手术74例,Toupet手术40例。3组全部进行了手术前、后胃镜、食管动力及24h食管pH监测,并进行了反流性疾病问卷(RDQ)的调查。比较三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不良反应率、无效率、复发率和满意程度。结果:术后随访6-103个月,平均36.9个月,三种术式均提高和改进了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RDQ、食管下端蠕动压和24h食管pH监测参数,术后三组患者RDQ评分显示术后6个月烧心、反流、非心源性胸痛、反酸评分均明显下降,RDQ评分以Nissen手术改善最显着明显改善:Nissen组从术前22.7±4.3降到术后3.3±1.1;Dor组从术前19.6±5.2降到术后8.4±1.6;Toupet组从术前20.1±5.3降到术后7.7±1.3,(P<0.05),Nissen组与其他组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2.71,t2=2.89,P<0.05)。,食管下段压力由(7.32±1.34)mmHg提高到(18.20±3.43)mm Hg,24h pH值监测评分由183.36±96.76降低到8.04±2.12,术前胃镜证实有GEAD阳性的分别有114、62、35例,术后复查恢复正常,转为0级:79、34、22例、好转21、11、4例,有效率为87.7%、72.6%、72.3%。患者的满意度和其余的观察指标无显着性差异,Nissen围手术期并发症多、不良反应比Dor、Toupet更常见。Dor比Nissen、Toupet更容易复发、无效率高。结论:三种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均能有效减轻胃食管反流,但需要仔细的选择好的术式,以便针对每例患者的具体特点量体裁衣仔细的选择。术前评估患者食管和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食管运动功能,对于轻中度GEAD可以选择Dor,对于重度GEAD可以选择Nissen,通过选择不同的术式来保证长期有效的抗反流效果。

卢莹[5](2009)在《Mallory-Weiss综合征的急诊氩气刀止血治疗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急诊氩气刀治疗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Mallory-Weiss syndrome,MWS)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2005年9月-2007年12月应用氩气刀治疗患者1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经氩气刀治疗后均无再出血,无并发症,治愈率100%。结论急诊内镜下氩气刀治疗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非常有效、安全的急诊治疗措施。

李兆兴,李明霞[6](2003)在《眩晕致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40例》文中研究指明

彭卫华,牛新锋[7](1996)在《眩晕致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34例》文中指出眩晕致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34例山东省菏泽地区医院消化内科(274000)彭卫华,牛新锋本文将我院以眩晕并上消化道出血就诊,而经胃镜检查证实为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syndrome,MWS)34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资料来...

曹昌东[8](2012)在《针灸治疗食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食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寻求针刺治疗食道型颈椎病的科学有效的方案。方法:临床选取40例食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取颈夹脊、风池、合谷穴,观察组取颈夹脊、风池、合谷、天突、廉泉、尺泽、列缺、后溪、肺俞穴,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一个疗程和两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症状积分进行评定和疗效比较。结果:1.治疗一个疗程后,两组自身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 <0.01),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观察组90%,对照组75%。2.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组治疗疗效与第一个疗程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疗效与第一个疗程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观察组100%,对照组9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3.治疗一个疗程后,两组之间治疗疗效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两个疗程后,两组治疗疗效比较有显着差异(P <0.05),说明观察组选穴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观察组取穴对于食道型颈椎病的治疗疗效确切,有效率明显提高。

刘志刚[9](2010)在《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模式的大柴胡汤方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构建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研究模式。(2)依据该模式,通过大柴胡汤方证文献研究,初步明确该方应用指征、药物剂量及配伍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1)在导师已经提出观点及近年来中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研究模式。(2)以网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及图书馆馆藏为文献来源。网上数据库检索范围为1979年至2009年的期刊文献(部分期刊回溯至创刊)。还收集各类专着及日本汉方杂志中有关大柴胡汤医案及论述。利用MS Excel建立医案数据库。数据库字段包括医案来源、作者、组成、药物剂量、相似度、病名(中医、西医)、疾病类别、患者性别、年龄、症状和体征、舌苔及脉象等内容。采用SPSS 13.0, SPSS Clementine 8.1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及数据挖掘(Apriori算法)等方法。结果:(1)体质、疾病之间及它们与证候的形成都存在密切的联系。体质能够明显影响疾病的类型,而疾病对体质的形成及变化也存在显着作用。体质和疾病均是证候形成关键因素,决定着证候产生,类型及其转归。疾病和体质是证候的构成要素。应当对方剂、主治疾病及体质进行系统研究,揭示体质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方证的内涵。(2)本研究共收集医案717例,经筛选后共入选医案557例。通过分析,主要总结了大柴胡汤方证以下特点:大柴胡汤主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如胆囊及胆管疾病、胰腺疾病、肝脏疾病、胃及食管疾病,肠道疾病,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该方主治疾病范围非常广泛,但主要用于消化系统及感染性疾病。通过ArrowSmith闭合式文本挖掘方法研究发现大柴胡汤主治疾病可能与精神及其他应激、炎症及免疫反应、动力障碍、前列腺素和组胺有关。大柴胡汤方证体质:形体特征:体格发育较好,比较壮实,但不一定肥胖。肌肉丰满,比较坚紧。肤色偏黑,皮肤较干燥,脸色一般较佳。颈部粗短,上腹角偏宽,头围、肩宽、胸围较大。心理特征:性格外向,但情绪易激动、易生烦恼,且强迫、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多见。机能特点:肝机能和胃肠机能弱。神疲乏力,睡眠障碍,食欲不振,食后上腹胀,便秘倾向,小便黄而短。腹诊特点:主要表现在上腹及胸胁部,以紧张、抵抗及压痛为特征。其判断要点为:如患者的形体特点、机能特征及腹诊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特点,即可以诊断为大柴胡汤体质。如心理特征也符合,则可以认为是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大柴胡汤方证临床表现:总结了大柴胡汤方证总体表现,消化及非消化系统表现的区别与联系,并总结了大柴胡汤方证在不同疾病类别中的临床表现模式。在消化系统中,大柴胡汤方证总体表现为舌红、呕吐、口苦、恶心、腹痛、腹胀、胁痛、便秘等。很多患者还表现为嗳气、肩痛、头痛、失眠、头晕等。还有个别患者表现为乏力、神疲、便溏等。而在非消化系统疾病中,临床表现模式更加多样。总体表现为头痛、失眠、头晕、烦躁、苔黄或苔薄黄、舌红、便秘等。患者仍然会出现包括胁痛在内的症状群,如胁痛、肢冷、便秘、头晕、尿黄、目眩;胁痛、肩痛、腹胀、胸闷、暖气;胁痛、面红、返酸。少部分患者也会出现纳差、神疲、乏力等表现。大柴胡汤加味药物的配伍规律及应用指征。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加味药物归为以下几类:1、行气、消食、利胆、止痛药;2、活血、清热、泻下药;3、行气、化痰、清热药;4、行气、泻下药;5、清热解毒药;6、补气药等。非消化系统加味药物归为以下几类:1、活血药;2、平肝、化痰药;3、清热燥湿、攻下药;4、清气分热药;5、清热解毒、化痰药等等。大柴胡汤剂量应用规律,应用聚类分析研究发现大柴胡汤剂量可以归为4类。一是方中药物比例基本一致,方中各味药物剂量在10克左右,当以口苦、脉弦等为主时应用;二是以大黄为主,可达20g左右。当阳明热结较重,出现发热、舌红,而又以腹痛、苔黄、便秘为主要表现时用之;三是以芍药为主,可达30g左右。以上腹痛为主时,重用芍药缓急止痛;四是以柴胡为主,可达24g左右。以胸胁苦满为主时则重用柴胡以和解少阳。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提出的大柴胡汤经验性的临床判断标准为:1、患者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大体符合总体临床表现者;2、患者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符合总体临床表现,虽不符合主治疾病谱者;3、虽不符合大柴胡汤体质,但符合主治疾病,且符合典型临床表现者。在提出经验性诊断标准后,我们利用基于临床医案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探讨了大柴胡汤方证诊断标准的确定方法,研究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另外,还对大柴胡汤组成药物临床应用指征、方剂结构、剂型、煎服法,主治疾病间的关系等作简单讨论。结论:(1)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模式基本涵盖了中医方证的构成要素,能够比较全面反应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特点。本研究也从文献研究角度证明该研究模式是可行的。(2)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患者为大柴胡汤体质或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且临床表现符合该方临床表现特征时。可以认为是大柴胡汤典型方证。疾病急性期,可以用大柴胡汤控制病情恶化、缓解症状;疾病慢性期,可以用该方调理体质,预防疾病进展或复发;2、患者为大柴胡汤体质或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但临床表现不典型。可以认为是大柴胡汤方证。可以用该方调理体质,预防疾病进展或复发;3、患者不是大柴胡汤体质,但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且临床表现典型时。可以在疾病急性期应用大柴胡汤,如症状缓解,应换用他方调理。如无效,应尽快调整治疗;4、患者非大柴胡汤体质,临床表现也不典型,即便属于该方主治疾病范围,也当忌用大柴胡汤。

董晓旭[10](2007)在《小陷胸汤配伍左金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小陷胸汤合左金丸对酸性反流性食管炎的药效学研究。通过观察大鼠食管下段组织病理学指标的改变,对不同中药汤剂治疗组、模型空白组、伪手术组及西药对照组进行药效对比分析,探求小陷胸汤合左金丸对酸性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效果,并阐明中医方剂配伍增效的原理。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且方剂中所含药物半夏、吴茱萸等均是贵州特产的优质药材,也能为研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新型中成药打下一定的基础。方法:本课题通过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复方用药来研究得出临床上治疗本病的核心用药,同时复制酸性反流性食管炎的动物模型,来观察大鼠食管下段组织病理切片,观测鳞状上皮厚度、黏膜固有层乳头厚度、基底细胞厚度、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进行小陷胸汤合左金丸对酸性反流性食管炎的药效学研究,并通过对模型组、伪手术组、西药组及各中药汤剂组进行严密的随机对照实验和科学的统计分析,探求小陷胸汤合左金丸对酸性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从临床和实验两方面为治疗酸性反流性食管炎提供一定的药效学依据。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小陷胸汤合左金丸的大、中剂量组对反流性食管炎具有较好的作用,其具体结果如下:1、鳞状上皮厚度:反流性食管炎大鼠光镜下观察各治疗组(除合方小剂量组外)的上皮厚度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合方的大、中剂量组、左金丸组、小陷胸汤组、西药组都可以减轻上皮细胞的增生;合方大、中剂量组与伪手术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与小陷胸汤组、左金丸组、西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合方的大、中剂量组的疗效优于小陷胸汤组、左金丸组、西药组;左金丸组、小陷胸汤组与西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小陷胸汤组、左金丸组的疗效优于西药组;小陷胸汤组与左金丸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小陷胸汤组与左金丸组比较无差异。2、乳头厚度反流性食管炎大鼠光镜下观察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各治疗组都对乳头厚度有减轻作用;小陷胸汤组、左金丸组、合方中剂量组、合方小剂量组与西药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合方大剂量组与西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别(P<0.05),说明合方大剂量组的疗效优于西药组,其余各治疗组与西药组的疗效对比无显着性差异;合方小剂量组与左金丸组、小陷胸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合方大、中剂量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合方大、中剂量组的疗效优于合方小剂量组,又合方大剂量组与合方中剂量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合方大、中剂量组的疗效对比无显着性差异。3、基底细胞反流性食管炎大鼠光镜下观察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各治疗组都对基底细胞厚度有减轻作用;各治疗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各中药治疗组与西药组疗效无显着性差异。4、中性白细胞各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中性白细胞并不是一个反应疗效的敏感指标。由此可见,小陷胸汤合左金丸的大、中剂量组的疗效优于单方组和西药组。结论:小陷胸汤合左金丸所含的药物是临床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核心药物;实验亦验证两方相合能有效的治疗大鼠反流性食管炎,对大鼠的鳞状上皮厚度、黏膜固有层乳头厚度、基底细胞厚度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其疗效优于单方治疗组;小陷胸汤合左金丸的大剂量组治疗大鼠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优于西药组。

二、眩晕致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4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眩晕致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40例(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伴痛风急性发作危险因素及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ANVUGIB伴痛风急性发作危险因素分析
    2 ANVUGIB伴痛风急性发作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3 ANVUGIB伴痛风急性发作BMI、胆固醇、甘油三酯三种模型预测能力的比较
    4 ANVUGIB病例痛风急性发作不同治疗方式分析
讨论
    1 ANVUGIB伴痛风急性发作危险因素分析
    2 ANVUGIB伴痛风急性发作治疗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及内镜治疗进展
    一、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
        1 溃疡、炎症性疾病
        2 机械性损伤
        3 血管性疾病
        4 上消化道肿瘤
        5 肝胆胰腺疾病
    二、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进展
        1 内镜治疗前病情监测及生命体征支持
        2 内镜治疗前药物处置
        3 内镜治疗进展
        4 介入及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2)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1.2.2 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1.2.3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发病机制
        1.2.4 上消化道出血诊断
        1.2.5 上消化道出血检查方法
        1.2.6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鉴别诊断
        1.2.7 上消化道出血预后评估
        1.2.8 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1.3 研究现状
第2章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2.1 实验方法
        2.1.1 病例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分组方法
        2.1.5 诊断标准
        2.1.6 分析方法
        2.1.7 统计学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第3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生长抑素联合内镜治疗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概述
        1.1.1 病因研究
        1.1.2 基础实验研究
    1.2 治疗概述
        1.2.1 药物治疗
        1.2.2 气囊压迫止血
        1.2.3 内镜治疗
        1.2.4 外科治疗
        1.2.5 肝移植治疗
第二章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粘合剂栓塞的治疗准备
        2.2.2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硬化剂聚桂醇栓塞治疗的准备
        2.2.3 疗效判定指标
        2.2.4 临床随访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临床疗效
        3.1.1 止血率
        3.1.2 曲张静脉消失率
        3.1.3 复发再出血
        3.1.4 平均每例注射的次数
        3.1.5 平均止血所需要的时间
        3.1.6 治疗期间的输血量
        3.1.7 6周死亡率
    3.2 影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肝硬化的病理生理改变
    4.2 临床上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主要手段
    4.3 食管胃底静脉出血的预防再出血
    4.4 EGVB的综合治疗
    4.5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预后
    4.6 影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的相关因素
    4.7 影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
    4.8 关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二级预防
        4.8.1 一级预防
        4.8.2 二级预防
    4.9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分析
    4.10 其他治疗方法
        4.10.1 组织粘合剂治疗
        4.10.2 联合治疗
        4.10.3 其他治疗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三种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三种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治疗效果的比较
    概述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对象
        1.1.1.1 调查对象
        1.1.1.2 选择标准
        1.1.1.3 排除标准
        1.1.1.4 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
        1.1.2 方法
        1.1.2.1 研究数据
        1.1.2.1.0 RDQ
        1.1.2.1.1 胃镜检查
        1.1.2.1.2 食管钡餐透视
        1.1.2.1.3 食管测压
        1.1.2.1.4 24小时pH监测
        1.1.2.1.5 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不良反应、无效率与复发率
        1.1.2.2 手术方法
        1.1.3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随访比较
        1.2.2 研究数据比较
        1.2.2.1 研究数据比较
        1.2.2.2 满意程度比较
        1.2.3 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不良反应、无效率与复发率比较
    1.3 讨论
        1.3.1 LNF的发展现状
        1.3.2 LNF手术并发症及其处理
    1.4 小结
二、GERD研究现状
    2.1 GERD概述
        2.1.1 定义
        2.1.2 分类
    2.2 流行病学
        2.2.1 发病率
        2.2.2 年龄
        2.2.3 性别
    2.3 GERD的发病机制
        2.3.1 食管抗反流屏障
        2.3.1.1 LES和LESP
        2.3.1.2 一过性LES松弛
        2.3.1.3 裂孔疝
        2.3.1.4 膈脚异常
        2.3.2 食管酸清除
        2.3.3 食管粘膜防御
        2.3.4 胃排空延迟
        2.3.5 反流物攻击增强
        2.3.6 幽门螺杆菌
        2.3.7 其它
    2.4 GERD的病理
    2.5 GERD的临床表现
    2.6 GERD的诊断
        2.6.1 内镜检查
        2.6.2 24小时食管pH监测
        2.6.3 Bravo胶囊检测
        2.6.4 食管压力测定
        2.6.5 PPI诊断试验
    2.7 GERD的治疗
        2.7.1 药物治疗
        2.7.2 内镜治疗
        2.7.3 外科手术治疗
        2.7.4 围手术期合并症及其处理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6)眩晕致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4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临床表现
        1.2.1. 基础疾病
        1.2.2. 呕血与黑便
        1.2.3. 内镜检查
        1.2.4. 胃镜发现伴随疾病
    1.3 治疗
2 讨论

(8)针灸治疗食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 一般资料
        (一) 诊断标准
        (二) 纳入标准
        (三) 排除标准
        (四) 剔除标准
        (五) 脱落标准
    二、 研究方法
        (一) 病例来源
        (二) 病例分组
        (三) 一般情况
        (四) 取穴及操作方法
        (五) 观察项目与指标
    三、 数据处理与统计
    四、 结果
        (一) 一个疗程后两组症状、体征得分统计
        (二) 两个疗程后两组症状、体征得分统计
        (三)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得分统计
讨论
    一、 祖国医学对食道型颈椎病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食道型颈椎病的认识
    三、 方义
    四、 结果分析
    五、 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9)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模式的大柴胡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研究模式
    1 贯彻"病证结合"、"方证相应"原则是中医学发展的现实要求
        1.1 "病证结合"是现代中医临床实际的需求
        1.2 "方证相应"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2 方证研究源流及现状
        2.1 方证相应的概念
        2.1.1 方证相应的不同提法
        2.1.2 方证相应概念的内涵
        2.2 方证相应的源流
        2.3 方证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3.1 方证的病机概念
        2.3.2 方证的证据概念
    3. 构建"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方证研究模式
        3.1 研究思路
        3.1.1 以体质、主治疾病谱为要素重新构建"证"的研究内容
        3.1.2 体质
        3.1.3 主治疾病谱
        3.1.4 小结
        3.2 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方证研究模式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3.2.1 研究内容
        3.2.2 研究方法
        3.3.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方证研究模式的诊断及治疗特征
        3.3.1 诊断
        3.3.2 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现状
    1 大柴胡汤源流
    2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现状
        2.1 关于大柴胡汤方剂组成
        2.1.1 大柴胡汤中必有大黄
        2.1.2 大柴胡汤中必无大黄
        2.1.3 大黄可有可无说
        2.2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病机定位
        2.2.1 少阳阳明合病
        2.2.2 少阳病
        2.2.3 阳明病
        2.2.4 三阳合病
        2.2.5 太阴病
        2.2.6 少阴病
        2.2.7 矛盾说
        2.3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临床特征
        2.3.1 对于《伤寒杂病论》条文的总结
        2.3.2 大柴胡汤方剂主治
        2.3.3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
    3 大柴胡汤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1 大柴胡汤药理作用
        3.1.1 消化系统
        3.1.2 心血管系统
        3.1.3 调节代谢作用
        3.1.4 免疫调节作用
        3.1.5 血液系统
        3.1.6 内分泌系统
        3.1.7 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3.1.8 抗炎作用
        3.1.9 抗病原体
        3.1.10 抗过敏作用
        3.2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
        3.2.1 传染病
        3.2.2 呼吸系统疾病
        3.2.3 循环系统疾病
        3.2.4 消化系统疾病
        3.2.5 泌尿系统疾病
        3.2.6 生殖系统疾病
        3.2.7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3.2.8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3.2.9 神经系统疾病
        3.2.10 骨科疾病
        3.2.11 妇产科疾病
        3.2.12 皮肤病
        3.2.13 五官科疾病
        3.2.14 精神疾病
        3.2.15 发热性疾病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
    1 大柴胡汤方证特点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数据库建立
        1.1.3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情况
        1.2.2 大柴胡汤方证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及大柴胡汤证形成时间
        1.2.3 大柴胡汤病位、病机、病性
        1.2.4 大柴胡汤方证主要内容
        1.2.5 大柴胡汤药物配伍
    2 大柴胡汤剂量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药物剂量分析
        2.3 小结
    3 讨论
        3.1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病机
        3.2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
        3.2.1 关于大柴胡汤
        3.2.2 主治疾病谱
        3.2.3 体质
        3.2.4 临床表现特点
        3.2.5 大柴胡汤方证诊断标准
        3.2.6 大柴胡汤应用流程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柴胡汤方证机制探索
附录2 大柴胡汤方证诊断标准研究方法探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小陷胸汤配伍左金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1.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1.1.1 历代医家对泛酸的认识
        1.1.2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发病机理
        1.1.3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治法概况
        1.1.4 反流性食管炎的复方用药规律研究
    1.2 小陷胸汤与左金丸概况
        1.2.1 方源探究
        1.2.2 名家评述
        1.2.3 组方配伍研究
        1.2.4 单味药研究情况
        1.2.5 复方研究概况
        1.2.6 临床运用概况
    1.3 现代医学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现状
    1.4 反流性食管炎的病理改变简述
    1.5 研究设计思路
2. 实验研究
3. 讨论
    3.1 关于动物模型和检查指标的选择
    3.2 结果讨论
    3.3 小陷胸汤配伍左金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机理探析
    3.4 技术关键
    3.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文献综述
附录 2 :病 理切片
附录 3:医案选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眩晕致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4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伴痛风急性发作危险因素及治疗分析[D]. 刘辉.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2]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D]. 李田田. 吉林大学, 2016(09)
  • [3]生长抑素联合内镜治疗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观察[D]. 尤银刚. 兰州大学, 2013(05)
  • [4]三种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D]. 宋辰元.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2)
  • [5]Mallory-Weiss综合征的急诊氩气刀止血治疗体会[J]. 卢莹. 中华全科医学, 2009(06)
  • [6]眩晕致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40例[J]. 李兆兴,李明霞.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3(12)
  • [7]眩晕致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34例[J]. 彭卫华,牛新锋. 实用医学杂志, 1996(10)
  • [8]针灸治疗食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曹昌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9]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模式的大柴胡汤方证研究[D]. 刘志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2)
  • [10]小陷胸汤配伍左金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药效学研究[D]. 董晓旭. 贵阳中医学院, 2007(03)

标签:;  ;  ;  ;  ;  

眩晕致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4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