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难点及应对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吴雅威[1](2021)在《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作为决策咨询机构的智库,一直受到政府机构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与实施,更为智库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然而,由于缺少多源数据、智慧化技术手段和专业人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库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图书情报机构(以下简称图情机构)提供智慧数据服务以满足智库复杂需求。目前,大数据时代持续推动着图情机构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正在促使其由传统信息服务向智慧数据服务转型。因此,当前智库到底存在哪些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图情机构面向智库需求应该采取何种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以及如何提升智慧数据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已经成为目前图情机构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数据管理理论、用户场景理论和质性研究理论等为基础,探讨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首先,分析并构建了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及其模型,结合实际案例对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详细阐述了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实现路径,并构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针对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给予相应对策及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6个方面:(1)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主要通过混合式研究方法分析了智库的数据资源管理现状与问题、智慧数据服务需求以及需求驱动因素。明确了智库的两个主要需求:多源数据服务需求(包括多源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创新发展环境服务需求(包括图情机构职能与服务及技术工具与人才等)。智库的数据需求、场景环境和应用过程的变化,对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提出了更高期望与要求。本章为后文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以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奠定了需求基础和研究框架。(2)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基于智库需求,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分析以及借鉴智慧数据服务相关实践经验,分析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及其特征,阐述各要素在智慧数据服务中的定位和作用。明确了以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智能化技术方法、智慧化平台、服务环境为5大关键要素,以及服务场景化、技术智能化和数据多源化3大特征。引用生态系统及其相关发展理论构建模型来剖析服务主体、客体、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及关系,最终以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通过分析其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及其服务要素与特征,验证前文所明确的关键要素,为后文研究奠定要素基础。(3)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基于智库需求,结合模式构建法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其一,个性化推荐模式,主要探讨图情机构通过感知智库需求,融合多源数据、专家智慧、智能技术及用户需求精准识别等资源与服务,通过智慧数据服务平台与新媒体技术,最终实现场景化、精准化与个性化推送;其二,嵌入式服务模式,主要探讨以图情机构为主体,通过分散、兼职和旋转门等途径嵌入智库内部及其活动过程,将智慧数据服务与智库的数据采集、综合处理、成果传播推广等环节相融合,精准定位智库需求,提供多源数据采集、融合处理、人才支持和影响力塑造等针对性服务。(4)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根据智库需求和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具体内容与流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智库的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多源数据融合;智能化技术与工具融合与协同治理;基于专家系统的多源数据分析与应用;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以此来实现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体现了智慧数据服务的新路径与新思想。(5)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以智库需求、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和智慧数据服务内容为评价依据,初步构建了包括多源数据、智能化技术与工具、智慧数据服务人员三个维度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再利用专家调查法、灰色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完成指标优化和赋权,以验证指标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最终确定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以天津社科院图书馆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论证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应用性,以此为图情机构提升智慧数据服务能力与质量提供适当参考。(6)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以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为依据,考量涵盖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优化智慧数据服务流程、改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等方面制定保障策略。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具有明显的层次化特征,涵盖政策保障、数据保障、技术保障与人才保障等层次。其中,政策保障涵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数据保障涵盖完善多源数据建设、融合、安全与开放保障机制等;技术保障涵盖完备智能化数据管理技术、方法与工具集体系构建等;人才保障涵盖智慧数据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通过构建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可以优化智库活动流程,提升智库的课题研究能力、决策支持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动力,还可保障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质量和水平,也为大数据时代下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研究体系提供理论启发与借鉴,拓展智慧数据服务的理论与应用范畴,推动智慧数据服务可持续性发展。此外,通过建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可以评价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帮助其更清楚的认识优势与缺陷,根据评价体系优化服务流程,更好的服务智库。同时,为图情机构系统认知大数据时代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实现路径提供参考,继而有效引导图情机构从智库需求感知到服务模式构建再到服务能力评价的流程化视角来看待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工作。
姚琳颖[2](2021)在《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一世纪以来,为推动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建设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基层社区图书馆作为引领基层社区文化氛围的核心支柱,致力于将文化与公众生活紧密连接在一起。本文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角,界定了社区图书馆在大环境下的定位,主要以河北省石家庄市和邢台市社区图书馆为调研对象,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参考国内外图书馆服务质量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最终确定了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及下设的24个具体指标项目作为本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突发,在调研阶段选取两市具有代表性的5所社区图书馆为重点评价对象,并运用SPSS 24.0和Excel工具对问卷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存在问题,在借鉴其他地区社区图书馆发展优势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发展策略。
秦顺[3](2020)在《面向一流高校建设的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据资源是支撑国家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资源,一流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则是实现数据的最大化价值,推动开放科学、数据科学的发展,助力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和一流高校建设等前沿议题的关键性业务,业已受到各国际组织、国家和科研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从《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到《科研数据北京宣言》等科研数据政策的实施,我国开始越来越重视数据的价值和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重要性,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工作正处于统一管理下的规范化发展阶段。但是,我国面向一流高校建设的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科研数据管理与服务政策、内涵、方式、人员队伍、评估与监管的建设等方面还有待加强。鉴于既有研究较少直面一流高校建设需求,对面向一流高校建设的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政策完善、服务体系构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动力及其服务分工,数据生命周期与利益相关者二维视角下的服务过程和格局重塑等鲜有涉及,未能深刻意识到一流科研数据管理服务革新之于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一流高校建设的意义。因此,及时进行国内外实践的动态、经验及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以数据科学与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进化信息论、数据生命周期与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指导,选取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42所“双一流”高校和30所世界一流高校图书馆为样本,针对其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愿景、政策、内容、形式、人员、培训与监管等方面展开调研,从多维度深入探究国内外一流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的各自特点、优势与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二维视角提出我国面向一流高校建设的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革新路径:其一,从宏观政策战略布局上,应制定和完善关联多元利益相关者、覆盖全数据生命周期的一流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政策,一方面是确保服务质量可控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政策,另一方面是赋能管理与服务流程的管理与服务驱动政策。其二,从中观层面对二维视角下的一流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路径进行前瞻和设想,即以“权责与动力”为支撑,调整与完善管理、服务分工;以“人文与技术”为驱动,融合与重构服务过程;以“需求与创新”为引领,组织与重塑服务格局。其三,从微观层面对二维视角下的一流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体系进行整体构建和实现,重点在于丰富服务内容,重视服务培训与认知宣传;拓展服务途径,强化技术工具的研发应用;整合服务队伍,拓宽嵌入式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加强服务监管,推动服务质量的规范评估与服务效能提升。据此引领我国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向科学的、一流的体系化道路建设和发展,以回应“双一流”战略要求。
吕超颖[4](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阅读推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阅读可以对个人与社会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阅读推广是非常必要的。当下,社会对“全民阅读”的呼声越来越高,“全民阅读”已连续六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智”与“志”是乡村实现持久脱贫和持续发展的内驱动力,乡村阅读推广可以保护农民的文化权利,促进农民知识的积累和思想观念的革新,提高农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带动乡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增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公平。乡村阅读推广应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需要结合农业社会学方面的理论,研究者和阅读推广者要对农民的生产劳动、社会交往和精神面貌有所了解,在现实环境中把握农民受众的独特性,分析农民的阅读现状以及存在的阅读问题。目前,我国在乡村阅读推广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成就。乡村阅读推广在政策和法律的制定中得到重视,“农家书屋”工程在国家的支持下全面开展,企业、公益组织和个人也在阅读资源供给和阅读环境改善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而衡量阅读推广的现实成果还需要对乡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乡村受众的阅读现状,明确乡村阅读推广在未来的着力点。经济欠发达地区作为乡村振兴的短板,需要重点关注。在对相关理论和案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可以分析出乡村阅读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农民的阅读素养和阅读意志还有待加强;在阅读资源配置方面,还存在资源浪费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阅读推广者缺乏对农民阅读情况的了解,阅读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阅读推广路径的探索需要结合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发展现状。“村村通”和“宽带中国”为乡村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支持,可以通过广播和互联网广泛提升农民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乡村类型的划分,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乡村阅读推广;最后,借助新闻出版业、“新乡贤”和科研机构的优势,提升乡村阅读推广的效果。
岑炅莲[5](2020)在《数字人文中的数据众包运作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数据驱动研究逐渐成为人文学科研究的主流,数据是数字人文项目建设的基础和核心之一。目前,大部分人文数据由图书馆或数据供应商占有,人文学者研究所需的人文数据十分有限。面对人文数据匮乏的局面,数字人文数据众包很有必要。本文分析了新网络环境下数字人文数据众包的概念、特征和驱动力,介绍了数字人文数据众包系统组成和运行周期。从数字人文数据众包发起者的角度,论述了数据众包项目前期发起者应界定转录校正型任务、补充收集型任务和标记分类型任务,区分数据众包竞赛和协作社区任务实施方式,根据项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项目专设平台、社交媒体平台或商用众包平台,并及时招募志愿者和开展前期培训。分析了数据众包项目中期可能遇到了数据管理问题、质量管理问题、激励政策问题、诚信伦理问题等,并建议培养数据众包馆员,创新数据融合、关联和监护技术,保障数据管理资金来源;增加志愿者中期培训,合理设计任务过期时间和任务反馈机制;提倡非物质激励方式,同时加强隐私管理和签署合作保密协议。在数字人文数据众包后期,及时宣传、开放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转变着作模式和出版模式,才能更好促进数据众包项目的建设。数字人文数据众包对人文数据的建设是有益的补充,数据众包给数字人文工作提供了数据化的平台和工具,数字人文数据众包加深了公众对文化和历史的理解,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数字人文社会生活。
柯玉宏[6](2020)在《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中央提出要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表明文化建设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及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着诸多问题,社会矛盾不断凸显。文化作为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关乎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和民族自信。随着全民阅读的不断发展,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社会的文化氛围逐步达到了高潮,而进城务工人员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是全民阅读的重要主体,更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参与者,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文化机构,在文化传承、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和学习型社会、实现文化强国战略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公共图书馆理应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精准化、高效率的服务。本研究首先从选题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展开讨论,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数据库及网络信息,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介绍方法和研究思路。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立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公共政策分析模型理论,分析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整理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政策现状、实践举措,从服务现状找出政策本身以及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从问题视角出发,多角度提出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对策的建议举措,以保证服务的高效化。研究表明公共图书馆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中除了执行常规功能,还应大力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启迪民智,促进学习型社会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对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素养、营造全民学习氛围、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未来公共图书馆要坚持以文化强国战略为指导原则,对内增强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自信,对外通过发展文化产业链,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以此来促进国家、社会及个人的进步与发展,为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刘奕[7](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周一琛[8](2020)在《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已达高峰且还在逐年上升,城市地区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也愈加良好,对提高生活生命质量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其中就包括对文化体育服务的需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是公共服务中的重要内容,是为了保障全体公民的公共文化与体育权益提供的对应公共产品。老年群体因其生理或心理的一定特殊性,对于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的需求也与其他群体有一定差别,而当前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因此本文提出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建设命题,旨在基于当前养老模式下,促进对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的优化改进,使之对老年群体更加友好。这也是践行积极老龄化行动、科学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形成敬老孝老良好氛围、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一步。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将当前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需求特点分析等内容作为适老化的逻辑基础;进行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的理论构建,构成要素包括主体要素和适老要素,适老化机制包括管理体制、服务供给机制和保障机制;随后通过这一理论框架对当前我国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建设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存在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理念不明、主体权责不清,服务平台适老性缺乏,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准备不足等问题;最后借鉴总结国外发达国家在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相关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结合我国实际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一、深化适老理念,营造适老氛围;二、推动协同合作,打造多元主体;三、制定适老标准,培养适老人才;四、打破信息阻塞,供需信息共享;五、加强理论科研,保障资金准备;六、强化相关立法,加强政策保障。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9](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黄文頔[10](2019)在《基于CSI的社区图书馆服务供需满意度分析及质量优化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现代技术在相应发展,人民物质的生活在不断提升,社会公众对精神文化方面需求也越来越高。图书馆因用户而存在,服务是图书馆永久的工作重心。图书馆质量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用户满意”。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意味着进入了全民阅读时代。如何推动社区图书馆稳妥发展并保障用户的信息需求,显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命题。这需要选择科学手段来评价社区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继而切实提高其服务供需满意度。论文基于社区图书馆服务评价理论,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统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层次分析6种研究方法,借鉴瑞典最早应用的CSI模型,创建出社区图书馆(阅览室)新的用户满意度模型,并以社区图书馆及其用户群为调查对象来测评供需满意度。本研究首先阐述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分析社区图书馆服务的研究现状,并阐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其次介绍社区图书馆服务评价模型选取,借鉴国外社区图书馆服务的评价模型,得出适合评价我国社区图书馆(阅览室)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然后重点阐述构建的社区图书馆服务CSI模型并探讨社区图书馆(阅览室)服务的供给保障,从环境建设、馆员配置、文献资源、读者服务这四方面来分析社区图书馆(阅览室)读者(用户)的需求满意度。最后依据社区图书馆(阅览室)读者(用户)满意度,提出优化其服务质量的具体措施。改进社区图书馆(阅览室)服务质量的价值与意义是不容小觑的,虽然社区图书馆(阅览室)是公共文化图书馆的基层,如果基层的图书馆建设不到位让群众的获得感达不到满足程度,那国家的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离成功的距离就遥不可及了。我国的基层图书馆应该密切的关注世界的进度,向西方国家多加学习,继续打造适合我国国情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管理模式和评估模型,力图将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做好,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让读者(用户)更加满意。
二、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难点及应对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难点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图情机构智慧化资源管理与服务转型 |
1.2.2 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体系 |
1.2.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及其评价 |
1.2.4 评述与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智库 |
2.1.2 智慧服务 |
2.1.3 智慧数据服务 |
2.1.4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数据管理理论 |
2.2.2 扎根理论 |
2.2.3 用户场景理论 |
2.2.4 灰色系统理论 |
第3章 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 |
3.1 基于问卷调查的智库数据资源管理分析 |
3.1.1 调查问卷设计 |
3.1.2 调查对象与数据收集 |
3.1.3 结果分析 |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智库服务需求分析 |
3.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
3.2.2 范畴编码与检验 |
3.2.3 模型构建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与特征 |
4.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 |
4.1.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
4.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分析 |
4.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 |
4.2.1 图情机构主体 |
4.2.2 智慧数据 |
4.2.3 智慧化技术工具与方法 |
4.2.4 智慧数据服务平台 |
4.2.5 智慧数据服务环境 |
4.2.6 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之间关系 |
4.3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特征 |
4.3.1 数据多源性 |
4.3.2 技术智能性 |
4.3.3 服务场景化 |
4.4 案例分析 |
4.4.1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发展现状 |
4.4.2 南师大图书馆智慧数据服务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概念和类型 |
5.1.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概念 |
5.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类型 |
5.2 面向智库需求的个性化推荐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2.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
5.2.2 智库需求感知 |
5.2.3 资源融合及服务集成 |
5.2.4 智能化推荐 |
5.2.5 案例分析 |
5.3 面向智库需求的嵌入式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3.1 智库活动层 |
5.3.2 嵌入层 |
5.3.3 融合层 |
5.3.4 服务层 |
5.3.5 案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 |
6.1 智库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 |
6.1.1 智库特征识别 |
6.1.2 智库需求确定 |
6.2 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 |
6.2.1 Data Commons平台的概念和特点 |
6.2.2 Data Commons平台的目标与功能 |
6.2.3 Data Commons平台的架构设计 |
6.3 多源数据融合 |
6.3.1 多源数据融合架构 |
6.3.2 多源数据融合方法 |
6.4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 |
6.4.1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模式 |
6.4.2 基于协同治理的智能化技术融合过程 |
6.5 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情报分析 |
6.5.1 专家数据管理模块 |
6.5.2 专家在线咨询模块 |
6.5.3 专家智能推荐流程 |
6.6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
6.6.1 场景化服务 |
6.6.2 场景化服务接受效用 |
6.6.3 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
6.6.4 场景化服务推荐实验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
7.1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的提出 |
7.2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依据 |
7.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与修正 |
7.4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阐释 |
7.5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优化与赋权 |
7.5.1 样本选择及问卷描述 |
7.5.2 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易获得性计算 |
7.5.3 评价指标优化 |
7.5.4 评价指标赋权 |
7.6 实证研究 |
7.6.1 研究方法 |
7.6.2 数据分析 |
7.6.3 结果分析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 |
8.1 政府政策保障方面 |
8.2 图书情报机构服务主体保障方面 |
8.2.1 强化服务意识并挖掘智库需求 |
8.2.2 优化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架构 |
8.2.3 建立并完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
8.3 多源数据保障方面 |
8.3.1 加强智慧数据体系建设 |
8.3.2 建立一体化多源数据联动与反馈机制 |
8.4 智能化技术方法与工具保障方面 |
8.4.1 加强现代化数据技术的融合和应用 |
8.4.2 完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功能和服务 |
8.5 智慧数据服务人才保障方面 |
8.5.1 完善我国图情机构学科馆员制度 |
8.5.2 提升智慧数据服务人员的创新服务能力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9.2.1 研究局限 |
9.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成果 |
致谢 |
(2)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难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概述 |
第一节 社区图书馆概述 |
一、社区图书馆的基本概念 |
二、社区图书馆的适用规范 |
三、社区图书馆功能界定 |
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概述 |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基础 |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意义 |
第三节 社区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 |
一、理念定位 |
二、功能定位 |
三、发展定位 |
第四节 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内容 |
一、拓展文化知识 |
二、开展文化活动 |
三、传播文化理念 |
第五节 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模式 |
一、信息自助模式 |
二、文化混合模式 |
三、文化联盟模式 |
第三章 基于LIBQUAL+~(TM)模型的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
第一节 LIBQUAL+~(TM)模型的起源与发展 |
一、起源及发展过程 |
二、模型的特点与发展趋向 |
第二节 评价体系的初步建立 |
一、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 |
二、评价指标的意义 |
三、评价指标的具体描述 |
四、评价指标的修改及完善 |
第四章 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评价实证分析 |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回收数据统计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二节 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评价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用户基本情况分析 |
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三、各维度和指标的统计分析 |
四、研究结论 |
第三节 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的现存问题 |
一、社会环境影响文化服务能力 |
二、现代化设备的服务效果存有不足 |
三、文化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不强 |
四、用户的文化体验感有待提高 |
第五章 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优化策略 |
第一节 宏观环境优化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 |
一、政策支持层面 |
二、社会环境影响层面 |
第二节 微观维度优化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 |
一、提升社区图书馆自身建设水平 |
二、构建多元文化服务平台 |
三、满足读者人文精神内在需求 |
第六章 总结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3)面向一流高校建设的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科研数据管理及其服务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其关系辨析 |
2.1.1 科学数据与科研数据的关系辨析 |
2.1.2 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的内涵与外延 |
2.2 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理论依据 |
2.2.1 数据科学与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
2.2.2 数据生命周期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章 二维视角下国内外一流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内容 |
3.1.3 调查方法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2.1 服务愿景 |
3.2.2 服务政策 |
3.2.3 服务内容 |
3.2.4 服务形式 |
3.2.5 服务人员 |
3.2.6 服务培训与监管 |
第4章 二维视角下国内外一流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的经验与问题 |
4.1 二维视角下国内外一流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的经验 |
4.1.1 法治环境不断完善,服务供给渐趋多元 |
4.1.2 技术引领数据赋能,服务形式新颖多样 |
4.1.3 人员队伍配置科学,服务权责划分合理 |
4.1.4 多措并举培育素养,多管齐下力行监管 |
4.2 二维视角下国内外一流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的问题 |
4.2.1 政策与服务部分脱节,利益相关者核心定位不明显 |
4.2.2 技术应用存在片面性,个性化与标准化关系待厘清 |
4.2.3 人员量与质仍未达标,队伍配置与服务需求存错位 |
4.2.4 培训与监管机制落后,服务质量评估体系亟需健全 |
第5章 二维视角下面向一流高校建设的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革新路径 |
5.1 二维视角下的一流科研数据管理服务政策制定与完善 |
5.1.1 标准化与规范化政策,确保服务质量可控 |
5.1.2 管理与服务驱动政策,赋能管理服务流程 |
5.2 二维视角下的一流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建设路径设想与前瞻 |
5.2.1 “动力与权责”支撑,调整与完善服务分工 |
5.2.2 “人文与技术”驱动,融合与重构服务过程 |
5.2.3 “需求与创新”引领,组织与重塑服务格局 |
5.3 二维视角下的一流科研数据管理服务体系整体构建与实现 |
5.3.1 丰富服务内容,重视服务培训与认知宣传 |
5.3.2 拓展服务途径,强化的技术工具研发应用 |
5.3.3 整合服务队伍,拓宽嵌入式服务广度深度 |
5.3.4 加强服务监管,推动规范评估与效能提升 |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阅读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思路 |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全民阅读 |
二、研究思路概述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概念界定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概念界定——乡村阅读推广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意义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乡村特征及阅读效用 |
第一节 与阅读推广相关的乡村特征 |
一、生产劳动特征 |
二、社会交往特征 |
三、精神文化特征 |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阅读的效用 |
一、发展乡村文化,引领乡村振兴 |
二、提升农民素质,发挥农民主动性 |
三、推广科学技术,增强农业活力 |
四、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全面发展 |
第二章 乡村阅读推广现状 |
第一节 乡村阅读推广的现实条件 |
一、政府的实践 |
二、公益组织与个人的实践 |
三、新闻出版业的实践 |
第二节 乡村阅读推广实地调查分析 |
一、选择调查桑植县乡村的起因 |
二、被调查乡村的概况 |
三、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四、从乡村观察与村民访谈中得到的启示 |
第三章 乡村阅读推广的问题 |
第一节 农民阅读的问题 |
一、阅读素养不足 |
二、阅读意志薄弱 |
第二节 资源配置的问题 |
一、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 |
二、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
第三节 阅读推广者的问题 |
一、缺乏对农民阅读情况的考察 |
二、阅读服务方面的不足 |
第四章 乡村阅读推广路径 |
第一节 政府引领,统筹推进 |
一、维护农民的阅读权益 |
二、明确乡村阅读推广的标准 |
三、增强协调指导作用 |
四、提升专业化与数字化水平 |
第二节 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
一、集聚提升类村庄的阅读推广 |
二、城郊融合类村庄阅读推广 |
三、特色保护类村庄阅读推广 |
四、搬迁撤并类村庄阅读推广 |
第三节 集聚优势,合力推进 |
一、新闻出版业担负使命 |
二、发挥“新乡贤”的力量 |
三、高校和科研机构助力 |
第四节 传媒助力,全面推进 |
一、发挥短视频的网络传播价值 |
二、充分利用乡村广播渠道 |
三、提升阅读推广信息的传播效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阅读情况调查问卷 |
后记 |
(5)数字人文中的数据众包运作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一、创新点 |
二、难点 |
第二章 数字人文数据众包基本概念 |
第一节 众包的概念及作用 |
一、众包的概念 |
二、众包的作用 |
第二节 数字人文与人文数据 |
一、数字人文的概念及内容 |
二、人文数据的概念及特征 |
第三节 数字人文数据众包的概念、特征和驱动力 |
一、数字人文数据众包的概念 |
二、数字人文数据众包的特征 |
三、数字人文数据众包的驱动力 |
第三章 数字人文数据众包系统组成及运作周期 |
第一节 数字人文数据众包的系统组成 |
一、数据众包项目发起者 |
二、数据众包项目志愿者 |
三、数据众包项目平台 |
第二节 数字人文数据众包运作周期 |
一、数字人文数据众包前期设计管理 |
二、数字人文数据众包中期运行管理 |
三、数字人文数据众包后期成果管理 |
第四章 数字人文数据众包前期设计管理 |
第一节 界定数字人文数据众包任务类型 |
一、转录校正型任务 |
二、补充收集型任务 |
三、标记分类型任务 |
四、合理设计不同任务参与方式和专业要求 |
第二节 选择数字人文数据众包任务实施方式 |
一、众包竞赛 |
二、协作社区 |
三、尽量融合多种数据众包实施方式 |
第三节 选择数字人文数据众包平台 |
一、项目专设平台 |
二、社交媒体平台 |
三、商用众包平台 |
四、鼓励未来开发更多专设数据众包平台 |
第四节 志愿者招募和前期培训 |
一、拓宽志愿者招募方式 |
二、及时进行志愿者培训 |
第五章 数字人文数据众包中期运行管理 |
第一节 数字人文数据众包的数据管理 |
一、加强培养和引进数据众包馆员 |
二、创新数据融合、关联和监护技术 |
三、拓宽人文数据管理资金来源 |
第二节 数字人文数据众包的质量管理 |
一、加强志愿者中期培训 |
二、合理设计任务过期时间 |
三、完善志愿者任务反馈机制 |
第三节 数字人文数据众包的激励措施 |
一、鼓励非物质激励方式 |
二、加强中后期激励力度 |
第四节 数字人文数据众包的伦理诚信管理 |
一、签署项目保密协议 |
二、加强信息加密、追踪和删除技术 |
第六章 数字人文数据众包后期成果管理 |
第一节 数字人文数据众包成果宣传与共享 |
一、及时宣传阶段性成果 |
二、加大最终成果共享力度 |
第二节 转变数字人文数据众包成果版权着述模式和出版模式 |
一、鼓励合作性着述模式 |
二、提倡开放存取出版模式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重难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的重难点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1.4.1 实证分析法 |
1.4.2 文献分析法 |
1.4.3 比较分析法 |
1.5 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1.5.1 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必要性 |
1.5.2 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可行性 |
第2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进城务工人员概述 |
2.1.2 公共图书馆概述 |
2.1.3 公共图书馆政策法规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
2.2.2 新公共文化服务理论 |
2.2.3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
第3章 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政策梳理及实践举措 |
3.1 公共图书馆政策梳理 |
3.1.1 做好新形势下的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服务政策 |
3.1.2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需求政策 |
3.1.3 公共图书馆应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 |
3.2 实践举措 |
3.2.1 为进城务工人员阅读采取“特殊廉价”措施 |
3.2.2 为进城务工人员调整阅读时间或送书上门 |
3.2.3 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特殊的服务区 |
3.3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现有政策梳理 |
3.3.1 坚持为进城务工人员免费服务的政策 |
3.3.2 坚持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信息化服务的政策 |
3.3.3 坚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政策 |
3.4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重大举措 |
3.4.1 多形式线下活动 |
3.4.2 打造特色品牌“重庆市农民工服务联盟” |
3.4.3 紧跟时代创新服务 |
3.5 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实践成效 |
3.5.1 构建网络化服务阵地 |
3.5.2 坚持减少过程程序 |
3.5.3 多元化服务方式 |
3.5.4 持续保障发展动力 |
第4章 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4.1 问卷调查与访谈 |
4.1.1 问卷设计与抽样 |
4.1.2 访谈 |
4.1.3 数据整理 |
4.1.4 问卷与访谈分析 |
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资源整合的特色性服务不够 |
4.2.2 数据运用服务不充分 |
4.2.3 服务政策宣传普及不够 |
4.2.4 图书管理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不足 |
4.3 存在问题的原因 |
4.3.1 服务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
4.3.2 内部管理的机制不健全 |
4.3.3 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落后 |
4.3.4 服务管理队伍建设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
第5章 加强和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财政支持 |
5.1.1 完善图书馆法,增强依法服务意识 |
5.1.2 明确各级公共图书馆职责 |
5.1.3 优化发展持续动力保障 |
5.2 创新服务平台,提升馆员素质 |
5.2.1 促进公共图书馆联盟创新 |
5.2.2 建构一站式服务模式 |
5.2.3 提升馆员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 |
5.3 创新服务方式,加强宣传力度 |
5.3.1 多方式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阅读、学习 |
5.3.2 吸收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
5.3.3 拓展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
5.3.4 多形式扩大宣传面 |
5.4 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现代化服务水平 |
5.4.1 搭上5G快车 |
5.4.2 提供移动阅读新方式 |
5.4.3 创新数字化文化服务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进城务工人员对公共图书馆服务政策的情况调查 |
附录二:图书馆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8)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思路及重难点 |
一、主要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重难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第一节 研究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辨析 |
二、相关理论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相关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第三章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的逻辑基础 |
第一节 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体系 |
一、我国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体系发展概况 |
二、我国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体系内容 |
第二节 养老服务体系 |
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概况 |
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构成 |
第三节 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和养老服务的协同体系 |
第四节 适老化建设原则 |
第五节 老龄人口服务需求特点分析 |
一、从老年心理学视角分析 |
二、从需求层次理论视角分析 |
第四章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的理论构建 |
第一节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构成要素 |
一、主体要素 |
二、适老要素 |
第二节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机制 |
一、管理体制 |
二、服务供给机制 |
三、保障机制 |
第五章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的现实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理念不明、主体权责不清 |
一、适老理念欠缺 |
二、服务供给主体权责不清 |
第二节 服务平台适老性缺乏 |
一、实体服务平台适老性缺乏 |
二、数字服务平台适老性缺乏 |
第三节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准备不足 |
一、理论准备不足 |
二、资金准备不足 |
三、相关立法不足 |
四、政策准备不足 |
第六章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建设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国外经验借鉴 |
一、美国 |
二、德国 |
三、日本 |
四、国外经验总结 |
第二节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对策建议 |
一、深化适老理念,营造适老氛围 |
二、推动协同合作,打造多元主体 |
三、制定适老标准,培养适老人才 |
四、打破信息阻塞,供需信息共享 |
五、加强理论科研,保障资金准备 |
六、增加适老立法,加强政策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10)基于CSI的社区图书馆服务供需满意度分析及质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难点 |
第2章 社区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模型选取 |
2.1 国内社区图书馆服务的评价分析 |
2.1.1 基层图书馆服务评价现状 |
2.1.2 社区图书馆服务评价标准 |
2.1.3 社区图书馆服务评价缺陷 |
2.2 国外社区图书馆服务的评价模型 |
2.2.1 SERQUAL模型 |
2.2.2 Lib QUAL+模型 |
2.2.3 Kano模型 |
2.2.4 CSI模型 |
2.3 社区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CSI模型 |
2.3.1 服务评价模型的比较分析 |
2.3.2 CSI评价模型的基本特点 |
2.3.3 CSI模型评价的主要优势 |
第3章 基于CSI的社区图书馆服务测评体系 |
3.1 CSI测评体系设计的原则与目标 |
3.1.1 CSI测评体系设计的原则 |
3.1.2 CSI测评体系设计的目标 |
3.2 CSI测评体系的模型构建 |
3.2.1 用户预期质量 |
3.2.2 用户感知质量 |
3.2.3 用户感知价值 |
3.2.4 用户满意度 |
3.2.5 用户抱怨 |
3.2.6 用户忠诚 |
3.3 CSI测评体系的供需维度 |
3.3.1 CSI测评体系的供给维度 |
3.3.2 CSI测评体系的需求维度 |
第4章 基于CSI的社区图书馆服务供给满意度分析 |
4.1 环境设施供给满意度分析 |
4.1.1 环境设施的基本状况 |
4.1.2 环境设施的用户期望 |
4.1.3 环境设施的满意程度 |
4.2 馆员配置供给满意度分析 |
4.2.1 馆员配置的基本状况 |
4.2.2 馆员配置的用户期望 |
4.2.3 馆员配置的满意程度 |
4.3 文献资源供给满意度分析 |
4.3.1 文献资源的基本状况 |
4.3.2 文献资源的用户期望 |
4.3.3 文献资源的满意程度 |
4.4 读者服务供给满意度分析 |
4.4.1 读者服务的基本状况 |
4.4.2 读者服务的用户期望 |
4.4.3 读者服务的满意程度 |
第5章 基于CSI社区图书馆服务需求满意度分析 |
5.1 CSI测评的基本策略 |
5.1.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5.1.2 问卷设计的主体内容 |
5.1.3 测评分析的主要步骤 |
5.2 CSI测评的数据处理 |
5.2.1 抽样数据获取 |
5.2.2 样本数据分析 |
5.2.3 数据效度分析 |
5.3 CSI测评的模型检验 |
5.3.1 指标权重计算 |
5.3.2 模糊综合评价 |
5.4 CSI需求满意度测评的结果分析 |
5.4.1 环境设施分析 |
5.4.2 馆藏资源分析 |
5.4.3 服务能力分析 |
5.4.4 交互建设分析 |
第6章 社区图书馆用户服务质量的优化措施 |
6.1 推动便捷方便的环境设施建设 |
6.1.1 统筹规划环境建设 |
6.1.2 优化馆舍空间布局 |
6.1.3 增加先进设施配置 |
6.2 配置爱岗敬业的专业馆员队伍 |
6.2.1 提高馆员专业素养 |
6.2.2 树立人本服务意识 |
6.2.3 加大义工服务力度 |
6.3 构建共建共享的资源保障体系 |
6.3.1 丰富馆内馆藏数量 |
6.3.2 整合社区文献资源 |
6.3.3 建立网络资源体系 |
6.4 打造虚实结合的用户体验平台 |
6.4.1 重视传统阵地服务 |
6.4.2 重视社交媒体应用 |
6.4.3 提供平台个性服务 |
6.5 形成动态协调的服务控制机制 |
6.5.1 规范信息服务机制 |
6.5.2 加强考核测评机制 |
6.5.3 重视读者反馈机制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社区图书馆读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2 社区图书馆基础调查问卷 |
四、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难点及应对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吴雅威. 吉林大学, 2021(01)
- [2]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 姚琳颖.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面向一流高校建设的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研究[D]. 秦顺. 湘潭大学, 2020(02)
- [4]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阅读推广研究[D]. 吕超颖.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数字人文中的数据众包运作策略研究[D]. 岑炅莲.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6]重庆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对策研究[D]. 柯玉宏. 西南大学, 2020(01)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8]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建设研究[D]. 周一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0(07)
- [9]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10]基于CSI的社区图书馆服务供需满意度分析及质量优化研究[D]. 黄文頔. 湘潭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