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农药的技巧

混合农药的技巧

一、农药混合使用的决窍(论文文献综述)

刘铮[1](2020)在《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畜禽养殖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中的支柱产业,对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畜禽养殖业发展客观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是制约畜禽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出短板。畜禽养殖污染不仅造成水源、土壤和空气污染,还容易传播疫病、降低养殖效率、影响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甚至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刻不容缓。畜禽养殖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污染面大以及难以量化等特点,畜禽养殖户应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持续贯彻于畜禽养殖全过程,在养殖生产中积极实施亲环境行为,通过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降低畜禽养殖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养殖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耦合关系的改善,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赢”格局。本研究以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辽宁省白羽肉鸡养殖户实地调查获得所需数据,将肉鸡养殖户亲环境养殖生产划分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三个阶段,了解各阶段中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实施状况,揭示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发生机理,明确影响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主要因素,分析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效应,设计并完善促进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出激励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政策措施,以期为推进肉鸡养殖业绿色发展和激励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结论具体如下:(1)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理论分析。运用卢因行为模型、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动机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对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进行心理学分析,发现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可能是出于肉鸡养殖户内心一种基本的心理需要或者是外界环境因素对内部动机产生的影响,不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都是以获得利润最大化或收益最大化为前提。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期望效用理论和感知价值理论对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进行经济学阐释,发现肉鸡养殖户是否实施亲环境行为决定于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期望总效用,而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期望总效用由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两个维度共同决定。利用博弈论理论分析政府、产业合作组织以及其他肉鸡养殖户对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发现激励型政府规制对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产生促进作用,约束型政府规制对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产生规范作用。加入产业合作组织的肉鸡养殖户需要遵照相关标准实施亲环境行为,产业合作组织会为肉鸡养殖户提供组织支持,能够激发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亲环境行为的经济利益诱因越强、示范效应越好、预期收益越高,肉鸡养殖户越倾向实施亲环境行为。(2)肉鸡养殖户的基本特征和亲环境行为实施状况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受访的466名肉鸡养殖户的基本特征和亲环境行为实施状况进行分析。分析了肉鸡养殖户的个体特征、经营特征、认知特征、预期收益特征、社会规范特征、政府规制特征和产业合作组织特征等基本特征。结果显示,85.19%的肉鸡养殖户参与标准化养殖场建设,14.81%的肉鸡养殖户未参与标准化养殖场建设;39.48%的肉鸡养殖户减量使用兽药,60.52%的肉鸡养殖户超量使用兽药;84.12%的肉鸡养殖户进行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15.88%的肉鸡养殖户未进行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3)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首先在C-D生产函数基础上引入效用函数分析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然后构建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的分析框架,最后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分析影响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是由两个连续决策的过程构成,即肉鸡养殖户是否参与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和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程度。产量上升预期、养殖保险、政府补贴、合作组织参与、技术培训、信息服务、标准化养殖场认知、环境风险认知、受教育程度和养殖规模显着正向影响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产量上升预期、政府补贴、合作组织参与、信息服务、标准化养殖场认知、环境风险认知和养殖规模显着正向影响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程度。(4)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首先借助生产函数模型阐释肉鸡养殖户兽药使用的内在机理,其次构建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的分析框架,然后利用损害控制模型对肉鸡养殖户的兽药超量使用水平进行测算,最后运用OLS回归和Probit模型分析影响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肉鸡养殖户的兽药实际平均使用量为112.27元/百只,兽药最优使用量为89.93元/百只,兽药实际平均使用量超过最优使用量的24.84%,每百只肉鸡超量使用兽药22.34元,19.90%的兽药实际平均使用量属于超量使用,表明受访肉鸡养殖户兽药超量使用现象较为普遍,超量使用兽药的肉鸡养殖户比例和兽药超量程度较高。兽药监管、检验检疫、合作组织参与、垂直协作方式、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兽药残留危害认知、兽药使用责任认知和养殖规模显着正向影响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产量下降预期显着负向影响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5)肉鸡养殖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首先借助生产函数模型阐释肉鸡养殖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内在机理,然后构建肉鸡养殖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分析框架,最后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t模型分析影响肉鸡养殖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堆肥还田、制作沼气和出售赠送的处理方式均能实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而随意废弃不能实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府监管、合作组织参与、声誉诉求、预期收益和养殖规模显着正向影响肉鸡养殖户选择堆肥还田、制作沼气和出售赠送;基础设施配备、从众行为和环境风险认知显着正向影响肉鸡养殖户选择堆肥还田;政府补贴、基础设施配备和环境风险认知显着正向影响肉鸡养殖户选择制作沼气;信息服务显着正向影响肉鸡养殖户选择出售赠送。在不考虑任何影响因素的情境下,肉鸡养殖户更倾向选择随意废弃的方式处理养殖废弃物。(6)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效应分析。首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算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然后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考察亲环境行为对肉鸡养殖户养殖生产绩效的影响,最后运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CSI)评价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整体绩效和单项绩效。研究发现: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均值为0.958,说明受访肉鸡养殖户的养殖生产率较高。在克服样本自选择所产生的偏差问题后,分析结果仍然显示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和兽药减量使用行为对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影响均为负;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对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影响为正。稳健性检验发现,无论是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还是兽药减量使用行为,亦或是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都对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影响不显着。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的整体绩效评价为3.85,达到“良好”水平;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的生态效益(3.98)>社会效益(3.74)>经济效益(3.38),均达到“良好”水平。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的整体绩效评价为3.49,达到“良好”水平;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的社会效益(3.60)>经济效益(3.45)>生态效益(3.23),均达到“良好”水平。肉鸡养殖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的整体绩效评价为4.12,达到“优秀”水平;肉鸡养殖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的生态效益(4.14)>经济效益(3.82)>社会效益(3.72),均达到“良好”水平。(7)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激励机制优化与政策措施。结合发达国家在激励畜禽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方面的成功经验,设计并完善促进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包括立法支持、财税支持和技术支持三个方面,约束机制包括经济约束、法律约束和社会约束三个方面。从政府、产业合作组织、市场和肉鸡养殖户四个方面提出激励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政策措施:第一,政府应加大亲环境养殖的宣传推广力度,制定合理的亲环境养殖补贴政策,加大肉鸡养殖生产的监管力度;第二,应积极引导肉鸡养殖户加入产业合作组织,完善产业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发挥产业合作组织的监督职能;第三,应建立健全亲环境肉鸡产品的市场体系,加强亲环境肉鸡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第四,肉鸡养殖户应提高亲环境行为的认知水平,增强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

赵虹策[2](2019)在《黑心菊花水提物制备纳米金属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植物还原法是生物法制备纳米金属粒子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目前广受认同的绿色合成法。黑心菊,别名:黑心金光菊(Rudbeckia hirta L.),金光菊属,多用于园林观赏与装饰,而作为还原剂制备纳米金属材料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纳米银因其优异的性能被众多领域认可,纳米铜和纳米氧化铜则被用来代替一些贵金属纳米粒子。为进一步开发黑心菊花的科研价值,本文使用黑心菊花水提物作为还原剂,采用植物还原法制备纳米银和纳米铜,以及绿色合成纳米氧化铜,并对纳米银和纳米氧化铜的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在光照条件下,使用黑心菊花水提液还原硝酸银制备粒径分布在1.4-3.2 nm的小尺寸均匀分布的纳米银粒子。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出最佳反应条件:黑心菊花水提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体积比为6:4,光照时间为20 min,光照强度为600 W;产率为89.86%。2.对产物纳米银粉末进行抑制细菌性能测试,结果显示:产物纳米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效果;1.4 mg纳米银粉末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直径为22 mm,1.7 mg纳米银粉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直径为28 mm。3.研究了纳米银溶胶对人参灰霉病菌、人参锈腐病菌以及人参根腐病菌的毒力,14.29 mg/L纳米银溶胶对三种人参病原菌的抑制率为:87.04%、76.04%、81.25%。纳米银溶胶对人参灰霉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0.9366x+4.7861,EC50是1.69 mg/L;纳米银溶胶对人参锈腐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1.2959x+4.5812,EC50是2.10 mg/L;纳米银溶胶对人参根腐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1.0222x+4.3436,EC50是4.39 mg/L。4.通过植物还原法,以黑心菊花水煮液为还原剂,硫酸铜为铜源,在光照条件下制备纳米铜,以及绿色合成纳米氧化铜粒子,研究发现:当黑心菊花水煮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体积比为8:2,光照时间为20 min,光照强度为360 W时,离心干燥,经过TEM和XRD等证实,成功制备出小尺寸纳米铜粒子,平均粒径为5 nm,且纳米氧化铜粉末纯度较高,粒径大小在5-23 nm,产率是62.5%。5.测定了暗棕壤、砖红壤、黄壤三种土壤对纳米氧化铜的吸附情况,以及温度对吸附情况的影响。25℃时,在96 h内三种土壤上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7.55 mg/g、18.51mg/g、17.58 mg/g;随着温度升高,三种土壤对纳米氧化铜的吸附量均有增加,其中黄壤吸附纳米氧化铜受温度影响最大,同时黄壤前期吸附量低于暗棕壤,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高于暗棕壤,砖红壤和黄壤在45℃时达到最大,分别为20.41 mg/g、20.73 mg/g;暗棕壤吸附纳米氧化铜在低温时受温度影响较大,在高温时受温度影响较小,在55℃时吸附量达到19.43 mg/g,相比于每年进入到土壤中的纳米氧化铜总量来说,土壤对纳米氧化铜的吸附量有限,所以土壤中的多数纳米氧化铜还是以非吸附固定的形式存在,大量纳米氧化铜会造成土壤的污染,同时温度对减缓纳米氧化铜对土壤的污染作用较弱。

李红[3](2008)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机械购置的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必要寻找一条既保障国家利益又能提升农户自身效益的补贴农机具的途径。那么,研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对农机供求市场、农机服务市场、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是一项综合性的政策,其研究涉及许许多多的方面。农机购置补贴直接拉动了农村消费市场对农业机械的需求,给农机工业及其相关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促进了农业机械技术的更新、升级和转化,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一方面替代出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力从事二、三产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吸引了大批劳动力从事农机作业、农机维修、农机经营、农机运输和农产品加工工作,扩大了农民就业空间。近几年各级政府购置补贴额快速增加,随着补贴对象、范围的扩大,如何进一步做好农机购置补贴,促使我们产生对政府支出与收益问题的思考,对于这样一项“新鲜的”公共政策,农民对其陌生,政府在操作上也缺乏必要的经验。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从经济学视角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关联产业以及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从制度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角度对政策进行评估,通过分析指出该项政策调整的理论依据并提出决策建议,这也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全文分为八章:第一章是绪论。详细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意义,从对农业机械投资的研究、农业机械使用的研究、购置补贴政策研究、补贴取消后的影响分析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国外针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研究状况;从政策评估研究、农业机械投资的经济效益研究、农机使用的经济效益研究等方面分析了国内针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基本状况;论文在对国内外有关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研究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问题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安排和研究成果的创新点。第二章是本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论文归纳并分析、总结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相关理论和概念,包括农业保护的内涵、转移支出的项目类别、农业机械的外部性和政府的转移支付、补贴效率与购置补贴政策制度等等。第三章是购置补贴现状和效果描述。从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变化、我国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环境与补贴实施现状,分析了全国及新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的基本状况,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户节本增效,农机成了农机手的一种致富手段,相关产业利润增加,繁荣农村经济。第四章是实证分析模型与方法。对经济现象进一步抽象,用方程式表示出来,这是进行数量分析的基础,如果有比较成熟的函数可供选用,会使工作量减少许多。对实证分析中应用到的Logistic模型、Compertz模型、超越函数模型及面板数据模型方法及使用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五章分析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对农机工业、机械制造业、农村非农产业的影响,进行全国及新疆农机总动力发展趋势(或需求)预测,涉及Logistic模型、Compertz模型,同时阐述了目前中国、新疆农业机械所出的发展阶段,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进一步说明。并利用超越函数模型分析农业机械与劳动力的替代,为探讨新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六章从对农业机械投资的经济效益、农业机械使用的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对不同农民收入的影响。本文选择新疆和江苏两省对购机农户做了实地典型调查,通过调研资料分析农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认为应取消对发达地区的农机购置补贴,而转向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会加速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的收入,并不会影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为完善购置补贴政策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第七章购置补贴政策的评价。补贴属于国家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必要从福利和制度角度对它做出政策上的评价,以利于完善和提高效率。“有-无政策”对比法是一种对农业政策效果进行准确评估的方法。为了得到大样本和减少遗漏偏误,本研究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方法,经验分析不同购置投入对农机需求影响的个体差异,进而提出对策建议。第八章在对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几点结论,并提出进一步完善购置补贴政策的对策建议,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罗林钟,谢德辉[4](2006)在《稻田喷药的诀窍》文中认为

王志雄[5](2005)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农村新型工业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农村工业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村工业与农村环境、资源如何协调发展的探讨,争取在农村工业化方面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即新型的农村工业发展之路。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国民经济的发展包括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实现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整个国民经济才能实现健康地发展。中央近年来提出实现“五个统筹”,其中最重要的是实现城乡统筹。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只有不断地加快农村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实现农村小康社会,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三是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需要。以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生产,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还可以促进城镇化,通过农村工业化把相关产业聚集到城镇上,也使人口相对集中在这些地方,人口的集中又带来服务业的发展;农村工业化可以促进农民的分工分业,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转移,推进农民的非农化进程,提高农民的收入。四是解决农村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需要。传统农村工业化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就是忽视了农村工业与环境资源的协调,通过对农村新型工业化的研究探讨,为今后农村工业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一条新路。这也是本论文所要重点探讨和论述的问题。 本论文研究方法,主要运用了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等,对农村新型工业化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分析。通过对我国“三农”问题、农村经济与环境资源状况、传统工业化等问题的分析探讨、农村新型工业化的阐述与分析、农村新型工业化创新体系建设以及农村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制度变迁和绿色政策博弈,本论文的基本结论:一是走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必然的选择。二是科学发展观是推动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指针。三是创新是推动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四是制度是推动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五是循环经济是未来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根本方向。六是产业集群是推动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有效手段。

潘佑找[6](2004)在《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对农业环境保护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抽样调查法调查了湖北省及重庆市三峡地区、甘肃省兰州地区、天津市郊区、重庆市郊区郊县、湖北省荆州地区、山西省运城地区、河南省阜阳地区等地的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当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指出了它的巨大的现实和潜在危害性。同时采用文献法和参观文化及自然遗产,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表明: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汲取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用来指导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解决当前农业生态环境危机的正确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丰富的、独特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渊源和活水源头。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以“天人合一”、“万物平等”、“道法自然”、“敬畏生命”、“兼爱万物”、“寡欲节用”等为基本精神,以人与自然为整体,认为自然万物具有内在价值,应“平等相待”和泛爱众生,主张万物之间具有和谐统一的关系,构成人文伦理与自然生态相统一的生态道德。人原本是自然之子,是自然的一部分,其基本性应该是自然而朴素的,“征服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做法是错误的,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善待自然,共同发展。人永远离不开自然,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农业是国家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又是国家最大的环保产业,是国家环保事业的重中之重。农业生态环保工作的好坏左右着全国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恶化,甚至左右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存亡及国家(民族)兴衰或存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中国的传统农业是一种生态型的、环保型的产业。在人类面临环境严重污染的今天,我们要认真地挖掘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重温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教益,反思我们反自然、破坏自然的行为,对扭转当前农业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局面,发展可持续生态农业大有裨益,而且,汲取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教益,能使我们找到克服当前农业生态环境危机的正确道路,实现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重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是人文主义精神和自然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其内核在于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繁衍和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重要因素。有分析地借鉴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对解决当今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有重要意义。借鉴古代人类的生态伦理观,发展现代农业生态经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将是当代人类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任重而道远的重要使命。在现实科技社会背景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应该在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指导下发挥它的巨大的社会进步和历史推动作用。我们应该珍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作用,使其为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把我国的山山水水建设成为空气清新、山清水秀、植物繁茂、物种多样、环境优美的锦绣河山。

贡锡锋[7](2004)在《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贸易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世界贸易组织中(WTO),知识产权问题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结合为一体,并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一起构成世界贸易组织的三大支柱。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前十名的农业跨国公司有七个以合资公司形式进入中国生物技术、农药和种子市场,中国的外资利用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同时,随着中国内农业科研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与农业贸易有关的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备受世界各国的重视,也是当前国际经济学界和法学界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研究主要是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来分析WTO—TRIPs协议作为一种全球性法规和制度对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农业技术贸易的影响。从今后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变化趋势来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收入的增长和科技进步,高技术农产品和高附加值加工农产品的比重会逐步提高,而这些商品的生产过程建立在应用专利和技术诀窍的基础之上。在这一背景下,未来农产品贸易回越来越多地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这可能成为引起贸易争端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文首先介绍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WTO—TRIPs协议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基本原则,特别是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要求以及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和方式。然后通过应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和理论推导对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的实施模式以及农业知识产权最佳保护期限等进行理论探讨,得出农业专利和新品种一般情况下的实际有效保护期为6至10年。同时,在大量检索和设计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和效益进行理论分析,在对比其他国家专利和新品种保护成本的基础上,分析出我国申请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和被侵权后的司法诉讼成本过高,影响了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保护;此外,文章还就建立类似专利合作条约(PCT)性质的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以期在多国专利同时申请方面实现帕累托最优原则进行了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对比分析实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对我国农业技术贸易特别是国外直接投资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结果表明,强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发展中国家会增加农业技术和产品的进口,发展中的大国更是如此;文章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目标体系和优先领域,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优先顺序依次为:新品种、专利、商业秘密、商标和原产地。按作物划分,重点领域依次为:玉米、水稻、棉花、蔬菜、油菜和其它白花授粉作物。文章最后还分析我国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对农业技术引进和“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影响,并对今后进一步就农业知识产权方面开展研究提出了建议。

史豪[8](2004)在《农业标准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状况,在相当程度上仍是依赖行政性的控制,这种依赖性将严重威胁到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建立一种基于市场规则而不是行政干预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在经济发展早期,必须用政府行为去创造投资机会,但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就应该从直接的政府投资转变到基于规则的标准化管理经济发展模式。这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安全性及反经济危机方面更富有弹性。农业标准化已引起中国社会高层管理者的关注,2004年2月8日公布的中共中央1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强调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要着眼和有利于促进优势产业带的形成,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本研究从实施科教兴农发展农业生产力的角度,分析如何运用农业标准化手段,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序的控制或降低生产经营费用,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和农产品竞争力。 本论文共9章,41节。围绕农业标准化理论研究、归纳总结实践经验这一主线,按照“理论—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出对策建议”的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第一,通过对农业标准化的理论形成、工作原则与运作机理的研究,阐明农业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改革管理体制、完善运作机制、加快我国农业标准化进程刻不容缓。 第二,在客观分析中国农业标准化现状、剖析不同模式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案例,表明消费者呼唤安全健康的农产品,需要政府引导和激励农产品生产者采用先进农业标准组织其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等,同时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组织程度和农业市场化程度。中国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就别无选择地要走农业标准化的道路。通过研究,提出了建设农业标准化的支撑体系——7柱子理论。 第三,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农业标准化绩效评价进行了初步探讨,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 第四,在阐述主要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的经验、归纳五点启示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农业标准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并提出了改进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思路与对策,主要目标是大幅度提高采用国际农业标准的比率和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标准转化率。摘要 本研究试图有所创新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在理论观点方面,本研究首次提出了农业标准化支撑体系的新框架。主要包括标准体系、示范实施体系、监督体系、认证体系、信息咨询服务体系、资金投入体系与研究培训体系等7个子体系。要有效地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还必须有配套的保障措施,保障措施主要有宣传措施、品牌培育以及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培育措施等。提出应以整体规划为基础,以找准示范带动的突破口为契机,以企业带动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形成“市场引导、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推进农业标准化的环境和机制。 二是在示范推广应用模式方面,笔者提出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载体带动的“小规模,大群体”的标准化示范区推广模式,比较适合现阶段中国,特别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本研究通过个案比较发现,“高投入、大规模、高档次”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运作模式并不具有比“小规模,大群体”的示范模式更有优势。相反,“小规模,大群体”的模式更有生命力。比较适合目前中国实际情况。这个结论和观点是与目前国内部分学者提出的“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三高”观点有所不同。

沈虹[9](2004)在《生物技术商业化研究》文中认为生物技术在未来社会经济增长中起核心技术作用,生物技术商业化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生物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生物技术商业化运作体系。本项研究工作从国内外生物技术商业化理论与实践发展状况分析研究入手,前瞻性地提出了我国生物技术应用的规则、程序及其商业化原则与进化理论,并对相关热点问题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在研究生物技术商业化实施方面,一是针对现阶段我国生物技术成果商业化研究和实践状况,研究生物技术成果商业化的实施程序及其成本分析与有效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运行机制,二是以生物医药为例,针对我国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到销售的特点及状况,论述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到销售的一体化管理流程,三是针对生物技术商业化中急需解决的经营风险与融资渠道问题,提出相应措施和运作建议;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及对生物技术企业商业运作的纵向与横向整合的实施及其运行管理的探讨,提出中国生物技术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构想;本研究最后对生物技术商业化的研究与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至此,本研究对我国生物技术商业化发展所涉及的最主要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意义。本文研究内容由下面几项组成:(1)主要研究生物技术的历史作用及其商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在分析生物技术概念及其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方法,针对我国主要的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竞争对手的技术、产业、策略等问题进行研究,包括世界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及其产业的社会评价、产业发展、商业管理策略及其发展趋势以及技术商业化理论研究概况;分析我国生物技术及其产业态势以及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探讨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安全与伦理等热点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议。(2)主要研究我国生物技术应用的规则、程序以及商业化系统原则及其进化理论。在深入分析生物技术研发及其产业独特性的基础上,结合第一部分的分析研究结果,本文首先从总体上提出生物技术应用的1+3规则及程序;随着进一步分析生物技术商业化运作的经济特征与市场条件,提出生物技术商业化系统模型及原则;进而给出生物技术经济化的概念,并比较与之相关概念的关系,提出生物技术商业化进化理论,并指出生物技术商业化运作中应注意的问题。(3)主要研究生物技术商业化实施中的问题。由于我国生物技术成果商业化研究和实践尚比较薄弱,本文将近年来高校科技成果商业化方法引入我国生物技术成果<WP=4>商业化问题研究,并进行生物技术成果商业化的成本分析,提出生物技术成果商业化的实施程序及其有效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运行机制;针对我国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到销售的特点及状况,以生物医药为重点,论述建立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到销售的一体化管理流程;同时,针对我国生物技术商业化中突出的问题——经营风险与融资渠道的构成和特点进行了较深入探讨,提出相应的风险规避与控制措施,并给出融资渠道与方式的选择途径。(4)主要研究了生物技术企业商业化运作的纵向与横向整合问题。本项研究在充分分析生物技术企业商业运作整合的必要性基础上,提出生物技术企业商业运作的整合主要分为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从生物技术研发直至销售的供应链上的纵向整合和以专业化或称水平优势发展的价值链上的横向整合的概念,较深入地研究生物技术企业商业运作的整合的实施与管理,提出了中国生物技术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构想,并对生物技术商业化的前景进行了预测,从而为生物技术企业获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技能,分散国内外经营风险,开拓国际市场,发挥相对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国际综合竞争力的经济目标提供了策略思考。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研究展望以及前景预测。

周衍平[10](2003)在《农业技术产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活动主要依靠政府行政驱动,按政府计划组织技术创新并无偿推广应用,通过产权公有,使技术信息充分公开并广为应用。这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曾起到较大的作用,杂交水稻的推广与应用就是最好的例证。但将农业技术当作纯粹的公共物品自由使用,会降低农业技术研制者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技术供给乏力,农业经济增长缓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技术的商品化与市场化,农业技术产权制度逐步形成。通过实行专利权、专有技术权、品种权等制度,明确界定农业技术产权,从而调动科技人员研制新技术、获取农业技术产权的积极性,并加快技术产权交易转让进而推动其实施应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但同时应该看到,由于农业技术的自身特性与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技术产权生成、交易运作、实施应用及其保护与管理的特殊性、复杂性。农业生产的生物性、弱质性、分散性和田间公示性等特点,使得农业技术难以像工业技术一样易于“保密”进行,也难以解决“免费搭车”问题。因此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农业技术产权运作机制必然是市场机制与政府驱动相结合的二元复合机制。然而,由于我国农业技术市场体系建设滞缓,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理论界对有关农业技术产权界定、技术产权交易运作方式、技术产权估价、技术产权实施应用等问题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实践中农业技术产权界定模糊、产权流失、产权交易流转不畅、产权实施率低、技术侵权等现象时有发生,农业技术产权交易运作及其保护与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不规范的地方,潜伏着许多制约农业技术产权有效运作的矛盾与问题,导致我国农业技术转化率较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市场发育较早,对农业技术产权界定、交易运作及其保护与管理制度的研究较为成熟、完善。经济学家从多角度对产权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根据技术成果的外溢性和溢出效应,设计利用产权制度来保护与调节技术持有者的合法权益。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分别对技术创新、产权经济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也有部分学者从产权形成、交易、实施与保护的某一层面对一般技术产权进行探讨,而对农业技术产权生成及其有效运作的系统研究成果尚未见到。因而客观现实迫切需要研究农业技术产权这一重要课题。本研究以农业技术的市场化为背景,以产权明晰为宗旨,从技术、经济、法律三维分析视角,以农业技术产权的生成、交易、实施、保护为主线,运用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产权经济理论及法和经济学理论,研究和探讨农业技术产权生成取得、交易运作及其实施应用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典型调查与案例剖析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农业技术产权保护与管理策略。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1)农业技术产权生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保持农业技术创新应用的持久和效率,需作制度上的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应使农业技术创新者、应用者能从技术产权创新或实施应用中得到的私人收益率接近于社会收益率。产权的确定是最经济、有效、持久的激励手段。本部分以产权理论为基础,沿着产权—知识产权—技术产权—农业技术产权的分析路径,提出了农业技术产权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的四维结构;<WP=7>概括分析了农业技术产权的排他性、有限性、可分解性、可交易性、易逝性等属性;重点研究了品种权、农业专利权与专有技术等农业技术产权的生成制度与取得方式;从国家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立法等层面,提出了鼓励技术创新、促进农业技术产权形成和获得的机理与保障机制。(2)农业技术产权交易。以交易成本理论为分析工具,从市场交易角度考察农业技术产权如何交易运作。在对农业技术产权交易主体、交易客体、交易中介与政府监管等农业技术产权交易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农业技术产权持有者和技术产权需求者是农业技术产权交易主体,交易主体之所以发生交易行为,其行为动机是受利润最大化驱使。农业技术产权交易客体是可产权化的农业技术成果,具有边界清晰、产权明晰、私人技术产权等特征。技术产权交易中介是为农业技术产权交易提供服务的相关组织,政府是农业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运作的监管者。由于技术产权本身的特殊性和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倾向等,决定了农业技术产权交易具有信息非对称性、信息不完全性、长期合约性和双边或多边垄断性等特点,进而也决定了农业技术产权交易合约的不完全性、交易以及履约的高成本性和农业技术产权交易的高难度性。农业技术产权交易的主要方式有:许可证交易、技术产权拍卖、转让、特许专营、技术咨询与服务、合作生产方式、工程承包、国际BOT与TOT等方式,其中许可证交易是最普遍的一种交易方式。不同交易方式其交易主体双方之间的关系及其法律特征不同,交易成本不同。因此技术产权交易主体应选择合理的交易方式,以减少交易成本,获得最佳预期收益。技术产权估价是技术产权研究的核心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技术产权价值能否得到实现,而且事关技术的持续创新与技术产权的顺利实施。目前对有关技术产权估价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方法,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无形资产的

二、农药混合使用的决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药混合使用的决窍(论文提纲范文)

(1)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概念界定
        1.3.1 研究方法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关于农户亲环境行为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心理认知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2.3 关于政府规制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2.4 关于产业合作组织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2.5 关于成本收益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2.6 文献述评
第三章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理论分析
    3.1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3.2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经济学阐释
    3.3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博弈分析
        3.3.1 肉鸡养殖户与政府的博弈分析
        3.3.2 肉鸡养殖户与产业合作组织的博弈分析
        3.3.3 肉鸡养殖户与肉鸡养殖户之间的博弈分析
    3.4 逻辑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调查设计与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4.1 问卷设计
        4.1.1 调查问卷设计流程
        4.1.2 调查问卷设计依据
    4.2 数据来源
    4.3 样本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4.3.1 肉鸡养殖户个体特征
        4.3.2 肉鸡养殖户经营特征
        4.3.3 肉鸡养殖户认知特征
        4.3.4 肉鸡养殖户预期收益特征
        4.3.5 社会规范特征
        4.3.6 政府规制特征
        4.3.7 产业合作组织特征
    4.4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4.4.1 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
        4.4.2 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
        4.4.3 肉鸡养殖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5.2 变量选取
    5.3 模型设定与结果分析
        5.3.1 模型设定
        5.3.2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6.2 变量选取
    6.3 模型设定与结果分析
        6.3.1 模型设定
        6.3.2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肉鸡养殖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7.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7.2 变量选取
    7.3 模型设定与结果分析
        7.3.1 模型设定
        7.3.2 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效应分析
    8.1 亲环境行为对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影响
        8.1.1 研究方法
        8.1.2 变量选取
        8.1.3 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测算
        8.1.4 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对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影响
        8.1.5 兽药减量使用行为对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影响
        8.1.6 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对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影响
    8.2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效益评价
        8.2.1 理论基础与模型设定
        8.2.2 评价依据与变量选取
        8.2.3 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的效益评价与差异分析
        8.2.4 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的效益评价与差异分析
        8.2.5 肉鸡养殖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的效益评价与差异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激励机制优化与政策措施
    9.1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激励机制的基本框架
    9.2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激励机制
        9.2.1 立法支持
        9.2.2 财税支持
        9.2.3 技术支持
    9.3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约束机制
        9.3.1 经济约束
        9.3.2 法律约束
        9.3.3 社会约束
    9.4 激励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政策措施
        9.4.1 政府方面
        9.4.2 产业合作组织方面
        9.4.3 产品市场方面
        9.4.4 肉鸡养殖户方面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情况

(2)黑心菊花水提物制备纳米金属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金属的制备方法
    1.3 纳米银、纳米铜和纳米氧化铜的应用
    1.4 黑心菊简介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及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黑心菊花水提物制备纳米银及其抑菌性能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黑心菊花水提物制备纳米铜、纳米氧化铜及其在土壤中的吸附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
        1.3.3 本文的逻辑结构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本文的特色或主要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农机购置补贴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农业保护与农业支持
        2.1.2 财政补贴与公共支出
        2.1.3 土地经营规模与农业效率
        2.1.4 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分工
        2.1.5 农业收益与农业成本
        2.1.6 工业反哺农业
    2.2 相关理论阐述
        2.2.1 国家干预理论与农业机械的外部性
        2.2.2 经济增长理论与政府转移支付
        2.2.3 规模经济理论与农业机械化
        2.2.4 福利经济学与补贴效率
        2.2.5 制度经济学与购置补贴政策
    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现状
    3.1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变化概述
    3.2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环境
        3.2.1 现有补贴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3.2.2 用活“绿箱”政策控制“黄箱”规模
    3.3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现状
        3.3.1 购置补贴政策执行情况
        3.3.2 新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情况
        3.3.3 农机补贴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3.4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效果
        3.4.1 购置补贴促进了农民节本增收
        3.4.2 广大农机手把农机当成一种致富手段
        3.4.3 农机总动力的增加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证分析模型与方法
    4.1 Logistic 增长模型
        4.1.1 概念和假设
        4.1.2 logistic 方程推导
    4.2 龚柏兹曲线模型
        4.2.1 数学特征及模型分析
        4.2.2 模型参数的确定
    4.3 生产函数模型
        4.3.1 常用生产函数模型
        4.3.2 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
    4.4 面板数据及其模型
        4.4.1 面板数据简介
        4.4.2 传统面板数据模型及其估计
        4.4.3 面板数据模型的检验问题
第五章 购置补贴对相关产业的影响研究
    5.1 购置补贴对农机工业的影响
        5.1.1 农机工业发展现状
        5.1.2 农机供给变动的理论描述
    5.2 购置补贴对机械制造业的影响
    5.3 购置补贴对农机需求的影响分析
        5.3.1 农机需求变动的理论分析
        5.3.2 农机总动力发展预测分析
        5.3.3 农机需求变动的实证分析
        5.3.4 新疆农机总动力发展预测分析
    5.4 购置补贴促进农村非农产业扩张
        5.4.1 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现状
        5.4.2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的内在机制
        5.4.3 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的实证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购置补贴对不同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6.1 农机投资的经济效益研究
        6.1.1 农业机械作业效益分析
        6.1.2 农业机械单位投资规模收益分析
        6.1.3 结果分析
    6.2 农机使用的经济效益研究
        6.2.1 农业机械使用的理论分析
        6.2.2 单位面积农业机械使用收益测算
        6.2.3 测算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购置补贴政策评价实证研究
    7.1 主要农业补贴政策的福利分析及比较
        7.1.1 差价补贴政策的福利分析
        7.1.2 农业投入品补贴政策福利分析
        7.1.3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福利分析
        7.1.4 粮食补贴制度的福利分析
        7.1.5 各种补贴政策对福利影响的比较
    7.2 购置补贴政策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7.2.1 制度变迁的决定因素分析
        7.2.2 制度变迁的机理分析
        7.2.3 购置补贴政策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7.3 购置补贴政策有和无的比较分析
        7.3.1 农机总动力演进特征分析
        7.3.2 农机购置投入结构特征分析
        7.3.3 农机购置投入与农机总动力的相关分析
        7.3.4 几点结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1.1 促进生产力发展
        8.1.2 提高农民赢利能力
        8.1.3 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8.2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建议
        8.2.1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
        8.2.2 集中力量解决重点作物的机械化问题
        8.2.3 对于不同的农机使用者采取不同的补贴标准
        8.2.4 补贴方式从财政补贴转向财政与金融并举
        8.2.5 以立法形式确定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8.2.6 大力开展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强化农机安全监督管理
        8.2.7 在土地规模较小的情况下提高劳动生产率
    8.3 未来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农村新型工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与思路
2 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历史考察及面临的挑战
    2.1 农村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2.2 农村工业化发展进程
    2.3 农村工业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2.4 传统发展战略下农村工业化面临的环境资源问题
    2.5 环境资源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2.6 农村工业化国际比较
    2.7 几点结论
3 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3.1 工业化
    3.2 新型工业化
    3.3 农村工业化
    3.4 农村新型工业化
4 农村新型工业化的理论基础
    4.1 传统工业化理论及其主要缺陷
    4.2 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
    4.3 可持续发展观
    4.4 循环经济理论
    4.5 生态工业理论
    4.6 农村工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效益分析
5 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创新体系
    5.1 结构创新
    5.2 组织创新
    5.3 技术创新
    5.4 环境与资源管理创新
6 农村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绿色变迁
    6.1 绿色制度
    6.2 绿色制度变迁
    6.3 绿色政策的博弈分析
7 农村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路径
    7.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7.2 构建资源节约型的农村工业经济体系
    7.3 围绕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
    7.4 积极探索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7.5 积极发展生态效益型企业
    7.6 推行清洁生产
    7.7 农村工业中的若干主要行业可持续发展及其促进政策
    7.8 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
8 农村新型工业化案例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8.1 福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资源状况
    8.2 福建农村工业发展概况
    8.3 福建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环境和资源利用现状
    8.4 农村工业对农村环境的影响评价及趋势分析
    8.5 福建农村新型工业化的总目标、战略步骤与措施
    8.6 案例点评
9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对农业环境保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采取的研究方法
        1.3.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概况
    2.1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2.1.1 集约化农业生产造成污染
        2.1.2 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造成污染
        2.1.3 基本农田和农产品有害重金属超标
        2.1.4 农药使用造成污染
    2.2 生态环境仍在恶化
第三章 刚健有为的思想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3.1 人文精神与环境改善
    3.2 人文精神与对自然规律的积极探索
第四章 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精神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4.1 儒家的天人合一观
    4.2 道家的天人合一观
    4.3 佛家的天人合一观
第五章 “道法自然”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5.1 “自然之道不可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伦理思想
    5.2 “相生相养”、“返朴归真”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5.3 阴阳论、五行论是有机整体自然观的基础
    5.4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国家权力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5.5 “天人合一”是一种积极的、生态的生活方式
第六章 兼容并蓄、艰苦朴素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6.1 兼容并蓄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6.2 奇偶精神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6.3 艰苦朴素的精神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第七章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7.1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节制人的欲望
    7.2 走现代农业道路
    7.3 大力推进应用无公害生产技术
    7.4 保护和发展森林,实现民族复兴
    7.5 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护水资源
    7.6 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7.7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7.8 对全体公民进行热爱生命、尊重自然的教育
    7.9 对重点地区或重点污染地段实行重点治理
    7.10 强化法律保障
第八章 结论
    8.1 讨论
    8.2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图片)
致谢
作者简历

(7)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贸易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1.1 研究的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农业知识产权研究动态
第二章 主要分析框架和理论基础
    2.1 研究内容、技术线路和研究特色
    2.2 数据来源
    2.3 分析框架
    2.4 经济理论基础
    2.5 经济济理论模型数学推导方法
第三章 农业知识产权的发展和TRIPS协议的要求
    3.1 农业知识产权的界定和农业知识产权的制度价值
    3.2 农业知识产权发展的新趋势和知识产权制度的新特点
    3.3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体系和范围
    3.4 TRIPs协议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5 世界主要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的对比分析
    3.6 TRIPs协议下农业技术贸易谈判模型
    3.7 TRIPs协议的实施模型
第四章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和成本效益分析
    4.1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分类和保护的法律依据及执法体系
    4.2 我国申报农业专利保护的情况和分析
    4.3 我国申报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情况
    4.4 农业专利保护实施的成本和效益情况
    4.5 农业新品种保护实施的成本和效益
    4.6 全国农业科研机构专利和知识产权成果转让效益情况
    4.7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上的差异和分歧
    5.1 发展中国家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挑战
    5.2 发展中国家制定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原则
    5.3 保护范围和水平以及实施的产权保护的成本比较
第六章 执行世界贸易组织有关的TRIPS协议对农业技术转让和国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6.1 实施TRIPs协议对发展中国家增加的成本比较
    6.2 TRIPs协议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不同国家经济利益的影响
    6.3 执行TRIPs协议对技术扩散和技术贸易的影响
    6.4 执行TRIPs协议对于发达国家农产晶贸易的影响
    6.5 执行TRIPs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6.6 对农药、生物技术及种子产业垄断和价格的影响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
    7.1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优先领域和目标
    7.2 农业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
第八章 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8.1 实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后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
    8.2 对我国科技创新作用的评估
    8.3 对我国引进技术的影响的定量分析
    8.4 对我国农业科研和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农业标准化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动态
    1.3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
    1.4 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第2章 农业标准化的一般理论
    2.1 农业标准化理论前提
    2.2 现代农业标准化的基础与动因
    2.3 农业标准化的一般原理
    2.4 农业标准化的发展规律
第3章 农业标准化的特点与工作原则
    3.1 农业标准化的特点
    3.2 农业标准化的工作原则
    3.3 农业标准化的形式
    3.4 农业标准化的运作机理
    3.5 农业标准化的管理体制
    3.6 农业标准化的法制管理
第4章 中国发展农业标准化:意义、机遇及挑战
    4.1 农业标准化的地位和意义
    4.2 中国农业标准化的历史与现状
    4.3 中国农业标准化面临的机遇
    4.4 中国农业标准化面临的挑战
第5章 中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5.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作用
    5.2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运作模式
    5.3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工作要点
    5.4 个案分析与评价
第6章 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6.1 农业标准体系
    6.2 农业标准实施体系
    6.3 农业标准的监督体系
    6.4 农产品认证体系
    6.5 农业标准化信息服务体系
    6.6 农业标准化资金投入体系
    6.7 农业标准化研究与培训体系
第7章 农业标准化绩效评估
    7.1 农业标准化绩效评估的原则
    7.2 影响农业标准化绩效的因素分析
    7.3 评估农业标准化绩效的指标体系与模型
    7.4 农业标准化绩效评估案例分析
第8章 农业标准化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8.1 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其有关规则
    8.2 主要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的基本经验
    8.3 农业标准化国际经验的启示
第9章 加快推进中国农业标准化的基本对策
    9.1 我国农业标准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9.2 中国农业标准化推进模式
    9.3 农业标准化推进机制
    9.4 农业标准化的推进策略
    9.5 改进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致谢

(9)生物技术商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技术的历史作用
    1.3 国内外生物技术商业化研究概况
    1.4 全文内容构成
2 生物技术从业行为与市场化运作规则
    2.1 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及其产业的独特性
    2.2 生物技术应用的1+3规则及程序
    2.3 生物技术商业化运作的经济特征与市场条件
    2.4 生物技术商业化系统的模型及原则
    2.5 生物技术商业化进化理论
    2.6 生物技术商业化运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3 生物技术成果商业化的选择与评价
    3.1 生物技术成果商业化的实施
    3.2 生物技术成果商业化成本分析
    3.3 生物技术成果商业化有效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
    3.4 生物技术成果商业化有效选择的运行机制
4 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到销售的管理流程
    4.1 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到销售的特点与状况分析
    4.2 生物技术产品开发、注册/认证和商业化进程
    4.3 建立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到销售的一体化管理流程
5 生物技术商业化的经营风险与融资渠道
    5.1 生物技术商业化经营风险的构成、规避与控制
    5.2 生物技术企业商业化融资的基本条件
    5.3 生物技术企业商业化融资渠道和方式
6 生物技术企业商业运作的纵向与横向整合
    6.1 概述
    6.2 生物技术企业商业运作的纵向与横向整合的实施
    6.3 生物技术企业整合内部的运行管理
    6.4 中国生物技术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构想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与研究展望
    7.2 生物技术商业化的前景--共同的环境,共同的责任, 共同的未来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2 关于生物技术几个热点问题的探讨
附录3 世界医学大会赫尔辛基宣言
附录4 中国投资生物技术上市企业的现状分析与策略

(10)农业技术产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符号或缩略词说明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1.4 本文内容结构
    1.5 本文创新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农业技术产权生成
    2.1 农业技术产权理论
    2.2 农业技术产权生成机理——农业技术创新
    2.3 不同农业技术产权的生成及其制度选择
    2.4 我国农业技术产权生成的统计分析
    2.5 加快农业技术创新,获取农业技术产权
3 农业技术产权交易
    3.1 农业技术产权交易要素分析
    3.2 农业技术产权交易特点
    3.3 农业技术产权交易方式及其交易成本比较
    3.4 农业技术产权估价
    3.5 农业技术产权交易运行分析
4 农业技术产权实施
    4.1 农业技术产权实施类型
    4.2 农业技术产权实施机理——踏板原理
    4.3 农业技术产权具体实施形式
    4.4 农业技术产权实施应用个案分析
    4.5 农业技术产权实施的路径选择
5 农业技术产权保护
    5.1 农业技术产权保护对象与特点
    5.2 我国农业技术产权保护制度变迁
    5.3 农业技术侵权案例剖析
    5.4 农业技术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探源
    5.5 农业技术产权保护的重点与制度安排
    5.6 农业技术产权保护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四、农药混合使用的决窍(论文参考文献)

  • [1]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研究[D]. 刘铮.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2]黑心菊花水提物制备纳米金属及其性能研究[D]. 赵虹策.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3]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经济学分析[D]. 李红. 新疆农业大学, 2008(10)
  • [4]稻田喷药的诀窍[J]. 罗林钟,谢德辉. 植物医生, 2006(03)
  • [5]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农村新型工业化研究[D]. 王志雄. 福建农林大学, 2005(07)
  • [6]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对农业环境保护的影响[D]. 潘佑找.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7]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贸易对策研究[D]. 贡锡锋.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8]农业标准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 史豪. 华中农业大学, 2004(01)
  • [9]生物技术商业化研究[D]. 沈虹.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2)
  • [10]农业技术产权问题研究[D]. 周衍平. 山东农业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混合农药的技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