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的非手术疗法(论文文献综述)
郭志敏[1](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35例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我院近2年血管外科病房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2017年9月1日-2019年9月1日,辽宁中医药大学血管外科住院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再狭窄患者,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符合中医“血脉瘀阻型脱疽”的诊断标准,符合西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再狭窄”的评定标准。研究方法:通过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治疗前后各临床症状情况、ABI指数及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研究整理,并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根据所得研究结果,对介入术后再狭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再狭窄非截肢患者共32例,治疗有效30例,有效率为93.75%。ABI指数均值治疗前为0.19±0.10,治疗后为0.71±0.16,提升0.52(t=24.908,P=0.000<0.05)。治疗后非截肢患者发凉改善率为92.30%,麻木改善率为95.83%,疼痛改善率为93.30%,肿胀改善率为94.44%,坏疽改善率为87.50%,溃疡改善率为80.00%,跛行改善率92.30%。截肢患者3例,占总体的8.57%,截肢术后2周切口愈合率达66.67%。无死亡患者。结论:1.合理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再狭窄有效且安全。2.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明显提高患肢ABI指数,有效改善发凉、麻木、肿胀、疼痛、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有效促进创面愈合。3.基础疾病控制情况,病情,就诊时机及经济原因均会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王品一[2](2020)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证治的临床舌象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是一种节段性、非动脉硬化性、炎症性、阻塞性疾病,主要累及四肢远端中小血管、神经等,因此多见下肢血管发病。由于血管节段性、非化脓性炎症的存在伴腔内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阻塞引起肢体缺血而产生缺血性疼痛,可引起溃疡、坏疽,甚至导致截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较为棘手,预后不良,临床用药种类有限,外科干预存在局限性。中医在治疗本病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诊治核心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局部与整体合参,内外结合遣方施药,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作为辨证论治重要依据之一的中医舌诊,因为其直观性、与脏腑经络的密切联系性,一直被临床医家所重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TAO与中医舌象之间的变化关系无具体临床研究,如何结合中医舌诊,有效预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降低肢体坏死、截肢率,将成为本病在中医药诊治方面的重要内容。研究目的:(1)对TAO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分布特点比较分析;(2)TAO患者在中医舌象上具有哪些共性特点;(3)将舌象特点与TAO患者临床资料交互分析,发掘其临床意义。研究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山西益康脉管炎医院三家诊疗中心(包含门诊和病房)诊断为TAO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四诊信息,重点为舌象,还要记录包含发病年龄、临床分期、烟龄量化诊断等在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建立电子和纸质病例数据库,邀请血管科专家进行甄别并比对,通过描述性分析来统计不同舌象特征的分布特点。研究结果:①85例TAO患者中,发病年龄平均在48.19±11.89岁,且男性(83例)明显多于女性(2例)P<0.05,吸烟史TAO患者烟龄平均为23.42±12.48年,36.47%吸烟TAO患烟龄在21年~30年之间;TAO患者职业类别前两位为:工业生产类占37.65%,农林生产类占24.71%。②85例TAO患者中,中医辨证分型计数排序依次:脉络血瘀>脉络寒凝>脉络湿热>气血两虚>脉络瘀毒;临床Fontaine分期计数排序依次:Ⅳ期>Ⅲ期>Ⅱ期,其中Ⅳ期患者按坏死分级计数排序:一级>二级>三级。③85例TAO患者舌象占比排序,舌色:紫舌31.76%>淡红舌21.18%>青舌20.00%>红舌17.65%>淡白舌8.24%>绛舌1.18%;舌形:裂纹舌44.71%>胖大舌18.82%>瘦薄舌15.29%>齿痕舌10.59%>点刺舌4.71%>苍老舌3.53%>娇嫩舌2.35%;苔色:白苔62.35%>黄苔36.47%>灰黑苔1.18%;苔形:薄苔44.71%>厚苔31.76%>偏苔5.88%>少苔15.29%;苔质:腻苔62.00%>燥苔29.41%润苔16.47%>腐苔12.94%>滑苔3.53%>剥苔2.35%;舌下络脉:正常60.00%>异常40.00%。④85例TAO患者临床资料与舌象资料交互对比:在随着患者Fontaine分期的加重和量化诊断等级的上升,重要舌象资料的舌象异常率也呈增加趋势,二者整体趋势呈正相关。⑤烟龄不同组别在Papa评分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校正后),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舌象特征:8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舌色分布以紫舌最为多见,临床治疗时应辨别紫舌形成的原因后指导用药;舌形分布尤以裂纹舌多见,提示临床不可单一使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应根据出现裂纹舌的原因,适当调整配伍用药;腻苔、黄苔占比较大,除了血瘀、寒凝因素外,湿热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也存在密切关系;中医舌象特点除了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具有诊断价值外,对疾病的进程、分期也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潜在的临床预判价值。危险因素方面烟龄长,劳力性职业与TAO量化诊断评分升高存在联系。
张传奇[3](2018)在《基于古今文献研究中医内治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用药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搜集整理古籍文献中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相关的方药记载以及现代期刊中与之治疗相关的文献,并概括总结出古今文献中有关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用药规律,以方药对比分析为主进行探析古今医家对本病认识的异同,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数据及更加确切的药物资源。材料与方法:古代文献分别以“脱疽”、“脉痹”、“敦痈”、“足疽”、“甲疽”为关键词,运用湖南电子影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医典》进行检索,然后依次筛选出符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疗选方标准的相关文献,再与我校图书馆馆藏纸质书籍相校对。现代文献使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均自建库至2017年12月)分别以“动脉硬化闭塞症”或“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为主题词进行第一次搜索,再用“中医”或“中医药”或“中药”进行二次检索,最后经逐一阅览、筛查,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将符合标准文献中的方药进行规范后,利用EXCEL2007表格建立数据库,对古今中药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并按药物功效分类统计归纳,探析古今医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用药规律。结果:1.根据纳入标准及诊断标准,共搜索筛选出古籍方药64首,药物出现总频次为624次;共检索筛选出现代方药134首,其中含中药141味,药物出现总频次为1166次。2.据古今高频药物统计分析,古方中当归和甘草出现频次最高,均为37味次,处方出现率均为57.81%;今方中黄芪出现频次最高为73味次,处方出现率为54.48%。3.据古今中药功效频次统计分析,古方中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祛风湿药、温里药共出现515味次中药,出现频率为82.53%;现代方药中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平肝熄风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共出现987味次中药,出现频率为84.65%。4.补虚药共20味,出现180味次,相对频率28.85%,为古方中使用最多的药类;活血化瘀药共22味,出现376味次,相对频率32.25%,为今方中使用最多的药类。5.补虚药古今对比分析,古方中补气药出现频率为52.78%,补血药出现频率为34.44%,补阳药出现频率为4.44%,补阴药出现频率7.78%;今方中补气药出现频率为59.86%,补血药出现频率为28.23%,补阳药出现频率为6.12%,补阴药出现频率5.78%。6.清热药古今对比分析,古方中清热泻火药出现频率为17.39%,清热燥湿药出现频率为15.22%,清热解毒药出现频率为39.13%,清热凉血药出现频率为25.17%,清虚热药出现频率为1.09%;今方中清热泻火药出现频率为4.92%,清热燥湿药出现频率为4.92%,清热解毒药出现频率为27.87%,清热凉血药出现频率为62.30%,清虚热药出现频率为0。7.活血化瘀药古今对比分析,古方中活血止痛药出现频率为54.84%,活血调经药出现频率为37.10%,活血疗伤药出现频率为1.61%,破血消症药出现频率为6.45%;今方中活血止痛药出现频率为23.67%,活血调经药出现频率为56.12%,活血疗伤药出现频率为5.05%,破血消症药出现频率为15.16%。结论:1.古今医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药物均以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古人还注重解表药、利水渗湿药、祛风湿药、温里药、安神药的应用,而今人还注意平肝息风药、消食药、止血药的使用。2.古今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均为“风寒湿邪为标,气血不足为本,热毒血瘀为变”,均以补虚达邪,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基本治则,但古人主要以“补”与“清”为主,而现代医者侧重于“通”与“补”。3.古今医家在补虚药的使用中均以补气药和补血药为主,在补虚药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有:黄芪,甘草,杜仲,当归,麦冬,何首乌。4.清热药中古代医家偏向于清热解毒药和清热凉血药,现代医者尤为倾向于清热凉血药的应用,古今医家多使用金银花,天花粉,黄连,黄柏,赤芍,地骨皮等清热药。5.古代医家使用活血化瘀药以活血止痛药为主,现代医者则以活血调经药为主,且均以川芎,牛膝入药最多。
张济,俞慎林,李光泽,包平倩[4](2018)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所收治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手段,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新发脑梗死、脑出血、冠心病、截肢、全因死亡的发生率,以及两组治疗前与术后1、3、6个月随访的踝肱指数(ABI)。结果:观察组新发脑梗死、脑出血、冠心病、截肢、全因死亡的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6个月随访的ABI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3、6个月随访的AB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随时间呈递减态势;观察组术后1、3、6个月的ABI值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显着,可以较好改善患者的下肢血供,减少终点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运用。
王萌,洪阳春,李珍[5](2017)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加减方内服联合中医外治疗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10例临床为动脉硬化闭塞症、辨证为瘀阻脉络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三组在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治疗上,分别加用西药常规治疗(A组)、桃红四物汤加减方内服结合西药常规治疗(B组)及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C组)。检测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测量并计算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踝肱指数(ABI),通过B超测量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股浅动脉、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的血管内径、峰值流速和血流量。结果:疗效显着性C组>B组>A组(P<0.05);血脂生化指标除PT及FIB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均有所改善,且改善效果C组优于B组,更优于A组(P<0.01);三组治疗后ABI均有改善(P<0.05),且改善效果C组优于B组,更优于A组(P<0.01);三组治疗后B超检测项目均有改善(P<0.05),其中股浅动脉的血流量、足背动脉的峰值速度和血流量的改善效果C组及B组均明显优于A组(P<0.01),但C组优于B组不明显,其余检查指标三组内每两组间的治疗效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善效果C组优于B组,更优于A组。结论:桃红四物汤加减方内服联合中医外治疗法治疗脉络瘀阻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明显改善患者多项血脂生化及血流物理指标,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及中药内服结合西药常规治疗。
徐丽英,曹烨民[6](2016)在《扶阳软坚联合治疗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联合扶阳软坚方治疗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PAD)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PADⅢ期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扶阳软坚方联合治疗,对照组予基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和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临床评分无显着性差异。治疗3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的疗效及hs-CRP、IL-6、PCT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扶阳软坚方治疗PAD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赵瀚微[7](2016)在《康脉软胶囊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足病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康脉软胶囊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足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患者为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门诊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2型糖尿病足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医分型均为气阴两虚型,根据门诊就诊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周期为4周,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塞脉片.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康脉软胶囊.通过观察中医气阴两虚临床主证及次证的变化,西医血液流变学变化,皮温,红外热成像各项的前后变化来判断该临床观察试验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8周的临床观察治疗后,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口服康脉软胶囊的治疗组,在各项指标及临床的症状和体征方面均明显优于口服通塞脉片的对照组.治疗组能有效改善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足病下肢的皮温、颜色、疼痛等症状并且有效的缩短治疗时间.3.在血液流变学、红外热成像、足背皮温变化方面,通过其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可确定康脉软胶囊可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有效的预防和避免新的血栓形成,对于已经建立的侧支循环形成更好的保护,改善动脉狭窄部位血流量,使肢端供血得以改善。结论:1.康脉软胶囊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足病明显优于通塞脉片。2.康脉软胶囊可以有效的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改善末梢肢体的供血供应。
白超,田野,罗军[8](2015)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7年结局评价》文中认为背景:随着传统外科技术和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进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得到提高,但其长期预后情况仍不明确,所以其治疗一直是血管外科的难题。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9月至2013年7月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39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56次。随访截止时间为2015年2月,随访时间共7年6个月余,治疗后每年定期电话随访患肢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距离、静息状态下踝肱指数和患肢溃疡的面积和深度,治疗后1年复查患肢动脉造影和静脉血气分析。结果与结论:39例患者有4例患者因疗效不佳截肢,2例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2例患者未及时截肢死亡,随访3年以上者共31例。治疗后疼痛、冷感和间歇性跛行距离较治疗前有所好转,且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上述情况逐步好转,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治疗后踝肱指数较治疗前增大,差异有显着性意义;治疗后患肢溃疡面积和深度变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患肢静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对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治疗后毛细血管条数明显增多。结果表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方法,其远期疗效良好、稳定,对于血管条件差、传统方法疗效欠佳者,可选用此方法。
陈涛[9](2015)在《神经导向因子netrin-1联合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对动脉硬化闭塞症大鼠血管生成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周围血管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是指发生于除了心、脑血管之外的疾病,主要包括动脉狭窄和阻塞性疾病。近年来周围血管疾病随着高危因素的不断升高其发病率有愈来愈高的趋势[1]。动脉粥样硬化可发生于全身任何动脉血管,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ASO)只是其在肢体局部的表现,随着病情的进展,可使肢体出现相应的缺血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虽然手术和介入治疗已成为外周动脉疾病治疗的首选方案,但仍有约30%的患者因为治疗风险过大而不得不放弃[2]。Asahara等人早在1997年便发现了一种新的促进血管生成的疗法,并且拉开了干细胞治疗的序幕[3]。随着干细胞移植的深入开展,发现通过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缺血肢体的血管新生,使缺血肢体的血供得到部分改善,从而缓解临床症状[2,4-8]。虽然干细胞用手临床治疗已有超过10年的经验,但现阶段也有亟需克服的困难,比如需要反复多次移植。近年来一些原本认为与血管新生无关的物质,随着研究的深入,也被发现有促血管新生的功能,比如netrins蛋白家族。研究表明,netrins家族及其受体在许多非神经组织中均有表达,比如血管,提示netrins蛋白并不只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9,10]。虽然netrins能发挥促血管生成作用,但其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目的:将间充质干细胞从动脉硬化闭塞症SD大鼠的外周血中分离出来,并在体外进行培养,再应用重组netrin-1蛋白联合培养的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大鼠模型局部缺血组织,观察局部缺血肢体的血供恢复情况。同时在体外通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来观察netrin-1对血管的促生成作用,探讨netrin-1对于动脉硬化闭塞症可能产生的作用,为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非手术疗法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在体内研究中,将36只老年大鼠制成重度缺血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模型后,分为4组,netrin-1+干细胞组(采用netrin-1+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治疗)、干细胞组(单独使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netrin-1组(单独使用netrin-1治疗)和空白对照组(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将分离并培养的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以及netrin-1根据分组局部注射到缺血组织中。在治疗后第7、14和28天分别观察Tarlov评分、应用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以及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测定毛细血管密度。在治疗第28天时,测定各组的腓肠肌平均最大等长收缩力的测定。在体外研究中,通过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来观察不同浓度的netrin-1对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同时通过小管形成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netrin-1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小管形成作用的影响。结果:在体内研究中,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各组之间的Tarlov评分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第28天,netrin-1组、干细胞组、netrin-1--干细胞组的行为评分分别为3.1±0.6、3.4±0.5、4.1±0.6,均高于对照组的评分2.2±0.4,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干细胞组和netrin-1干细胞组的行为评分在第28天有统计学差异(P=0.024)。治疗后第7、14、28天,各实验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均比对照组高,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同时Netrin-l+干细胞组在第7、14、28天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显着高于nettin-1组和干细胞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14、28天,各实验组的平均毛细血管密度均比对照组高,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第28天,netrin-1+干细胞组的平均毛细血管密度要显着高于干细胞组的平均毛细血管密度,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同时,netrin-1+干细胞组的平均最大收缩力要高于干细胞组的平均最大收缩力,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体外研究中,不同浓度netrin-1组的细胞迁移数量和小管形成数量要比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netrin-1浓度的升高,发生迁移的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和和小管形成数量也随之增加。结论:Netrin-1联合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能够提高单纯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效果,联合治疗的动脉硬化闭塞症大鼠能获得更高的Tarlov评分,拥有更高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通过治疗,其缺血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密度更高,而且肌力恢复的更快速。通过体外实验观察到,netrin-1能诱导趋化间充质干细胞并能促进其血管生成过程。
余威[10](2013)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的验证及中医疗效评价指标的现代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是中药临床药效评价的基础工作之一,科学的证候诊断方法和疗效评价方法是规范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很多中医药的证候诊断及疗效评价工作已开展起来,取得了一些成果。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ASO)的证候诊断研究在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显示中医药疗效优势的中药临床药效评价关键技术研究”的支持下完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候要素诊断量表》是其成果之一。本研究意在对量表进行前瞻性验证,了解其临床应用的真实性,为优化量表提供依据。同时,在疗效评价方面,通过明确常见的ASO疗效评价指标,为本病疗效评价标准的条目筛选提供文献调查依据。方法:采集临床下肢ASO患者,调查人员在经过培训后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填写量表,并请专家进行辨证,量表结果量化后采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算量表中各证候要素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依此得出优登指数。搜索近10年涉及下肢ASO临床观察的文献资料,对用于疗效评价的症状条目、体征条目和辅助检查条目进行频次分析。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下肢ASO证候要素诊断量表未溃组寒凝要素47分诊断灵敏度0.96,特异度0.23,优登指数0.19;未溃组寒凝要素52分灵敏度0.94,特异度0.35,优登指数0.29;未溃组血瘀要素灵敏度0.90,特异度0.38,优登指数0.28;未溃组痰湿要素灵敏度0.87,特异度0.84,优登指数0.71;未溃组气虚要素灵敏度0.75,特异度0.44,优登指数0.19;已溃组血瘀要素灵敏度0.83,特异度1.00,优登指数0.83;已溃组热毒要素灵敏度0.25,特异度1.00,优登指数0.25;已溃组气虚要素灵敏度1.00,特异度0.33,优登指数0.33。近代文献中用于疗效评价的症状条目主要有患肢麻木、患肢疼痛、间歇性跛行和患肢静息痛;体征条目主要有皮温、皮色、溃疡和动脉搏动情况的变化;主要辅助检查有血脂、血凝功能、血液流变学,以及踝肱比、动脉血流情况的变化。结论:通过研究发现,下肢ASO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其未溃组的证候要素能较全面地包括ASO患者辨证情况,各证候要素结果中未溃痰湿要素的优登指数较高,未溃组其他证候要素的诊断仍需改进;已溃组由于入组病例数较少,未能全面评价量表,但就验证结果来看,已溃组血瘀要素的优登指数高于0.8,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已溃组专家诊断寒凝要素的病例较多,值得思考。下肢AS0疗效评价指标的现代文献研究结果显示,用于评价AS0疗效的指标相对集中,且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较诊断条目有区别,同时中医与西医的疗效评价条目不尽相同,提示ASO疗效评价工具的条目选取与诊断工具的条目有所不同,并且应体现中医疗效特色。
二、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的非手术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的非手术疗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35例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下肢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中西医防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证治的临床舌象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现代医学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表现及体征 |
1.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流行病学及预后评估研究 |
1.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 |
1.4 TAO的诊断及分期 |
1.5 TAO的治疗方案 |
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中医古籍文献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因的认识 |
2.2 中医古籍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机的探讨 |
2.3 当代中医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辨证分型的认识 |
2.4 中医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的研究 |
3 中医舌象概述 |
3.1 舌的基本形态与功能结构 |
3.2 舌诊的中医学原理 |
3.3 舌诊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舌象识别标准 |
1.6 职业状态分类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计划 |
2.2 舌象采集方法与要点 |
2.3 信息收集流程 |
2.4 舌象处理流程 |
2.5 数据整理与统计 |
研究结果 |
1 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
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舌象的一般特征 |
2.1 85例TAO患者舌色分布特征 |
2.2 85例TAO患者舌形分布特征 |
2.3 85例TAO患者苔色分布特征 |
2.4 85例TAO患者苔形分布特征 |
2.5 85例TAO患者苔质分布特征 |
2.6 85例TAO患者舌下络脉分布特征 |
3 85例TAO患者其他资料分布特征 |
讨论 |
1 一般临床资料讨论 |
2 舌象特点讨论 |
结论 |
结语 |
本研究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于古今文献研究中医内治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
2.2 两组术前与术后随访ABI结果比较 |
3 讨论 |
(5)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2.1 中医诊断标准 |
1.2.2 辨证分型 |
1.2.3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及剔除标准 |
1.5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疗效标准 |
3.2 生化指标 |
3.3 血流物理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5 结果 |
5.1 三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
5.2 三组治疗前后生化检查比较 |
5.3 三组治疗前后ABI的比较 |
5.4 三组治疗前后B超检查比较 |
6 讨论 |
(6)扶阳软坚联合治疗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2.3 治疗方法 |
1.2.4 观察指标 |
1.2.5 疗效标准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hs-CRP、IL-6、pct比较 |
3 讨论 |
(7)康脉软胶囊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足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足的研究概况 |
1.1 中医病名研究概述 |
1.2 古代医家对糖尿病足病因病机的论述 |
1.3 现代医家对2型糖尿病足病病因病机的研究 |
1.4 治疗方法 |
2.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足病认识及研究现状 |
2.1 糖尿病足发病机制 |
2.2 引起糖尿病足发生的危险因素 |
2.3 临床表现 |
2.4 辅助检查 |
2.5 糖尿病足病的分期 |
2.6 诊断标准 |
2.7 治疗 |
3. 展望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的剔除 |
1.6 试验病例的终止 |
1.7 病例与知情权 |
1.8 入组方法 |
1.9 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用药方法 |
2.2 疗效性观察 |
2.3 安全性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 治疗结果 |
3.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气阴两虚主症各单项记分及统计学处理情况 |
3.2 两组治疗前后西医各单项指标的变化及统计学处理情况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3. 糖尿病足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附表 |
(8)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7年结局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Introduction |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1.1设计 |
1.2时间及地点 |
1.3 对象 |
诊断标准 |
纳入标准 |
排除标准 |
脱落(退出)标准 |
1.4 方法 |
1.4.1细胞移植 |
1.4.2随访 |
1.5 主要观察指标 |
1.5.1主观指标 |
1.5.2客观指标 |
1.6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失访情况 |
2.2完成随访的31例患者基本资料 |
2.3 主观指标 |
2.3.1疼痛 |
2.3.2冷感 |
2.4 客观指标 |
2.4.1间歇性跛行距离 |
2.4.2静息状态下踝肱指数 |
2.4.3患肢溃疡愈合情况 |
2.4.4静脉血气分析 |
2.4.5下肢动脉造影 |
2.5不良反应 |
3 讨论Discussion |
作者贡献 |
利益冲突 |
伦理问题 |
学术术语 |
作者声明 |
(9)神经导向因子netrin-1联合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对动脉硬化闭塞症大鼠血管生成能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netrin-1联合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对动脉硬化闭塞症大鼠的血管新生观察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体外观察netrin-1对动脉硬化闭塞症大鼠间充质干细胞的血管新生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
(10)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的验证及中医疗效评价指标的现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证候诊断的研究现状 |
1. 证候的概念 |
2. 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的思路 |
3. 证候诊断规范化的方法 |
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证候诊断 |
5. 证候规范化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现状 |
1. 中医药疗效评价规范化的思路 |
2. 中医药疗效评价的方法 |
3. 中医药疗效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的前瞻性验证 |
1. 样本量估算 |
2. 病例资料 |
3. 信息采集 |
4. 数据统计方法 |
5. 质量控制 |
6. 结果 |
7. 讨论 |
参考文献 |
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评价指标分布的现代文献研究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四、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的非手术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35例回顾性研究[D]. 郭志敏.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证治的临床舌象分析研究[D]. 王品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基于古今文献研究中医内治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用药规律[D]. 张传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7)
- [4]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分析[J]. 张济,俞慎林,李光泽,包平倩. 中外医学研究, 2018(03)
- [5]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观察[J]. 王萌,洪阳春,李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3)
- [6]扶阳软坚联合治疗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疗效观察[J]. 徐丽英,曹烨民. 中国医药导刊, 2016(11)
- [7]康脉软胶囊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足病的临床观察[D]. 赵瀚微.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7年结局评价[J]. 白超,田野,罗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41)
- [9]神经导向因子netrin-1联合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对动脉硬化闭塞症大鼠血管生成能力影响的研究[D]. 陈涛. 武汉大学, 2015(12)
- [10]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的验证及中医疗效评价指标的现代文献研究[D]. 余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标签: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论文; 中医论文; 血栓性脉管炎论文; 舌象论文; 糖尿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