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屈光回退的再手术(论文文献综述)
揭黎明[1](2017)在《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后屈光回退及欠矫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治疗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femtosecond laser corneal 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后屈光回退及屈光欠矫的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及稳定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2014年5月~2015年6月期间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后出现屈光回退的患者11例(17只眼),屈光欠矫的患者16例(30只眼),观察随访1年待屈光稳定后进行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分别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检查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角膜上皮厚度、眼压、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角膜内皮细胞等参数。术后效果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可预测性、屈光稳定性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结果:手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5.0者43只眼,占91.49%;术后3个月及12个月分别有41只眼、39只眼裸眼视力≥5.0,分别占87.23%、82.98%。术后3个月及12个月有效性指数分别为(1.027±0.162)、(1.019±0.2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5,p>0.05);安全性指数分别为(1.128±0.174)、(1.210±0.1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9,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37±0.81)、(-0.23±0.79)、(-0.30±0.75)、(-0.27±0.77)(-0.32±0.84)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65,p>0.05)。术后3个月及12个月分别有3只眼、1只眼最佳矫正视力降低1行,未发现最佳矫正视力降低2行以上者。术后3个月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0.5级4只眼,1级3只眼,术后12个月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0.5级3只眼。结论: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后屈光回退及欠矫安全、有效、可预测性及稳定性好,并发症少。
谢立信,史伟云,李莹,刘祖国,孙旭光,徐建江,王勤美[2](2015)在《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5年)》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开展最为广泛的国家之一。为了进一步规范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临床应用,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的专家委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达成以下共识。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式通常分为以下两类:激光板层角膜屈光手术和激光表层角膜屈光手术。
梁珊烨,赵普宁[3](2012)在《准分子激光矫治屈光不正临床应用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和总结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矫治屈光不正的疗效,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以及主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986例(1746眼)根据屈光度分为:Ⅰ组:-1.5~-2.75D275例(531眼),Ⅱ组:-3.0~-5.75D330例(580眼),Ⅲ组:-6.0~-9.75D285例(467眼),Ⅳ组:-10.0~-20D96例(168眼)。应用LASIK术式矫治,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 LASIK矫治屈光不正疗效确切,可预测性好,术后1周眼压稳定,4周屈光度稳定,术中主要并发症瓣偏中心,严重并发症是碎瓣。术后主要并发症有:层间异物,屈光回退。生成鼻上方角膜瓣,可减少干眼症的发生。结论应用LASIK矫治屈光不正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仍有并发症发生。预防和处理各种手术并发症至关重要。实施心理护理可提高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张立军[4](2010)在《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SBK术后角膜TGF-β、α-SMA的表达及创口愈合机制探讨目的通过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角膜成肌纤维细胞(MFB)特征性标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β-SMA)的表达,探讨SBK后早期角膜细胞的增生活化情况以及角膜创面愈合的病理特点,并同PRK和传统LASIK进行比较。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术后组织愈合机制及生物力学方面的差异。方法新西兰白兔27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9只:A组,右眼行SBK手术,左眼为正常对照;B组,右眼行LASIK手术,左眼为正常对照;C组,右眼行PRK手术,左眼为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1周、lm、3m取兔眼角膜,部分行光镜观察;另一部分用于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成肌纤维细胞骨架的特征性标志a-SMA的表达,并计数成肌纤维细胞活化数量。结果SBK组术眼角膜瓣创口边缘上皮细胞增生明显,成肌纤维细胞数量增多,术后1周时创口周围(TGF-β)及α-SMA呈阳性表达,lm时表达量最高,3m时减弱。在上皮细胞增生数量、成肌纤维细胞活化数量、TGF-β及α-SMA阳性表达量方面;SBK组均明显低于PRK组,但高于LASIK组。结论同传统LASIK手术相比,SBK手术的创面TGF-β和α-SMA表达增多,其愈合反应更强,具有更好的术后生物力学优势;但同PRK相比其术后生物力学性仍有差距。第二部分角膜板层刀SBK术后角膜创口愈合的扫描及透射电镜研究目的通过观察角膜创面的光滑度、角膜瓣切割角度、角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和胶原纤维的排列变化来探讨角膜板层刀SBK后在视觉质量、生物力学方面不同于传统LASIK的理论依据。方法扫描电镜:离体人眼球4只,应用机械角膜板层刀于2只眼行角膜板层刀SBK角膜瓣,2只眼行传统LASIK角膜瓣;在体新西兰白兔6只,随机一眼行SBK角膜瓣,另眼行传统LASIK角膜瓣作为对照;角膜瓣制作完成后即取眼角膜固定,扫描电镜观察角膜基质创面的光滑度及角膜瓣的切割角度。透射电镜:新西兰白兔12只,其中9只随机于1只眼行SBK角膜瓣,另只眼行传统LASIK角膜瓣作为对照;双眼均行-4.00D的激光治疗,于术后1周、1m、3m各取2只兔眼角膜,行透射电镜观察;另3只兔作正常对照,于术后1周、1m、3m各取1只兔眼角膜,行透射电镜观察角膜细胞超微结构和角膜瓣边缘区胶原纤维的排列变化。结果SBK组人眼和兔眼术后角膜基质创面光滑度明显优于LASIK组,角膜瓣切割角度更陡、边缘更整齐。SBK组创面胶原排列方向发生变化,胶原纤维呈不规则网状排列,胶原纤维成角交联明显,较多成肌纤维细胞分布,角膜基质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明显,1m时为高峰;LASIK组的创面胶原排列方向和角膜基质细胞超微结构无明显改变,角膜瓣边缘区仅见不规则的胶原纤维,少许角膜细胞,偶见成肌纤维细胞。结论同传统LASIK手术相比,角膜板层刀SBK手术的角膜创面光滑度更高是其术后视觉质量更好的原因。SBK手术的创面、尤其是角膜瓣边缘角膜细胞及胶原纤维发生了更明显的损伤修复反应使其愈合反应更强,具有更好的术后生物力学优势。第三部分SBK与LASIK治疗高度近视眼的临床对比研究目的探讨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 SBK)和传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在治疗高度近视眼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使用SBK和LASIK 2种方法治疗近视度数大于-6.00D的近视眼患者95例(95眼),术中测量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及角膜瓣厚度并进行比较,术后1m、3m、6m、12m检查并记录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数、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后表面高度等并进行比较。结果SBK组角膜瓣平均厚度为(108.2±11.6)μm, LASIK组角膜瓣平均厚度为(143.90±21.7)μm,2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13.321,P=0.000)。术后1m、3m、6m、12m,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SBK组分别占95.9%、93.9%、91.8%和91.8%,LASIK组分别占91.3%、93.5%、87.0%和84.8%;等值球镜度在±0.5D之间者SBK组分别占69.4%、73.5%、79.6%和83.7%,LASIK组分别占63.0%、67.4%、69.6%和67.4%(χ2=0.428,0.422,1.263,3.428;p=0.513,0.516,0.261,0.064)。SBK组1例出现轻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 LASIK组2例出现轻度屈光回退。SBK组BUT时间3m恢复至术前水平,LASIK组6m恢复至术前水平。SBK组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平均为(323.3±20.6)μn,LASIK组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平均为(295.7±14.6)μ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80,P=0.038)。术后12m时角膜后表面高度值SBK组为(0.037±0.011)mm,LASIK组为(0.050±0.012)mm,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242,P=0.390)。结论SBK组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LASIK组相同,SBK组术后早期的裸眼视力及12m时屈状态优于LASIK组,而治疗后保留的角膜基质更多,干眼恢复更快,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第四部分SBK治疗近视的视觉质量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治疗近视散光术后的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方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自愿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近视散光患者随机分为2组。接受SBK手术的患者71例(71只眼),接受常规LASIK患者67例(67只眼)。均取左眼进行分析,并将结果进行比较。术前及术后检测波阵面像差、对比敏感度、视觉质量主观满意度调查问卷等,随诊时间为术前、术后1周、1m、3m、6m、12m。结果术前2组各项指标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SBK组整体高阶像差为0.416±0.067μm,LASIK组平均为0.614±0.098μ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22,P=0.001);SBK组对比敏感度术后3-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LASIK组术后6~12m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2m时SBK组对比敏感度在明亮及昏暗状态下各频段均优于LASIK组,其中明亮状态下中、低频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昏暗状态下低、中、高频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BK组的患者主观满意率为95.8%,LASIK组为89.6%。结论和常规LASIK相比,SBK可减少手术诱导的高阶像差,更快地恢复低、中、高频段的对比敏感度,患者的满意度更高。
龙曙光[5](2009)在《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过矫再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过矫的再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掀开角膜瓣后再次激光切削的方式治疗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过矫的患者7例(13眼)。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 d,1周,1、3、6个月检查患者视力和屈光度。结果术后角膜瓣平整、复位良好。视力:术前及术后第1天、1周、3个月分别为1.02±0.25、0.95±0.26、0.98±0.25、1.03±0.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度:术前(+2.75±0.75)DS,术后3个月(-0.37±0.50)DS;散光:术前(+1.05±0.35)DC,术后3个月(-0.50±0.37)DC,术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屈光度:t=12.48,P=0.000;散光:t=10.972 8,P=0.000)。结论掀开角膜瓣后再次激光切削治疗高度近视LASIK术后过矫安全有效,无明显并发症。
闫媛媛[6](2009)在《LASIK与LASEK矫正近视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疗效观察,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siut keratomileusis,LASIK)与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r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手术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与稳定性,用以探讨临床上屈光手术的术式选择。方法:将随机抽取的行LASIK手术的330名患者与行LASEK手术的306名患者分别分为低中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追踪观察12个月,应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比研究两种术式不同度数组术后术眼疼痛程度、上皮恢复时间、术后14天、1、3、6、12个月的裸眼视力、残留屈光度、角膜地形图的情况,以及术后Haze、术后眼压的情况。选择以上患者为复查1年资料完整的病例且选取患者的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研究均对每个人随机选取一只眼。结果:1.低中度数组:LASIK手术后裸眼视力第14天为0.95±0.15,LASEK手术后裸眼视力第14天为0.80±0.24,手术后第14天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手术后第1、3、6、12个月两组间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数组:LASIK手术后裸眼视力第14天、1个月分别为0.90±0.18、0.98±0.20,LASEK手术后裸眼视力第14天、1个月分别为0.67±0.22、0.79±0.18,手术后第14天、1个月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手术后第3、6、12个月两组间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低中度数组:LASIK手术后等效球径值第14天、1个月分别为+0.28±0.86、+0.05±0.52,LASEK手术后等效球径值第14天、1个月分别为+0.96±0.76、+0.65±0.78,手术后第14天、1个月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手术后第3、6、12个月两组间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数组:LASIK手术后等效球径值第14天、1、3个月分别为+0.58±0.26、+0.35±0.32、-0.38±0.56,LASEK手术后等效球径值第14天、1、3个月分别为+1.68±0.56、+1.12±0.38、+0.75±0.65,手术后第14天、1、3个月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手术后第6、12个月两组间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3.角膜地形图形态百分比低中度数组LASIK术后3个月规则类地形图比例较LASEK术后多,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地形图形态百分比高度数组LASIK术后3个月规则类地形图比例较LASEK术后多,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309例LASIK组(93.6%)的患者术后第1天角膜上皮修复良好,21例(6.4%)的患者术后出现角膜瓣轻皱褶、局部轻度上皮植入或局部轻度层间角膜炎反应;LASEK组291例(95.1%)的患者术后第1天角膜上皮自周边向中央生长,自周边向中央新生的角膜上皮边界不清,289例(94.4%)的患者术后2~4天角膜上皮修复,17例(5.6%)的患者术后1周内愈合。5.302例LASIK组(91.5%)的患者术后无明显不适症状,28例(8.5%)的患者术后第1天有轻度流泪、疼痛、异物感等症状,持续4~12小时消失;LASEK组术后301(98.4%)的患者36~72小时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流泪、疼痛等角膜刺激症状,5例(1.6%)的患者7天内出现角膜刺激症状。6.LASIK术后未出现角膜Haze情况;LASEK术后1、3、6、12个月角膜Haze记分分别为:0.11±0.08、0.52±0.46、0.54±0.57、0.33±0.24。7.中低度数组LASIK术后2例(1.0%)患者发生激素性高眼压;LASEK术后5例(4.9%)患者发生激素性高眼压。高度数组LASIK术后2例(1.6%)患者发生激素性高眼压;LASEK术后12例(5.9%)患者发生激素性高眼压。结论:1.LASIK、LASEK手术矫正近视,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虽然LASIK术后裸眼视力恢复较LASEK快,但两者术后远期裸眼视力、残留屈光度无显着差异,证明两种术式对近视的矫正均有良好的稳定性。2.LASIK术后与LASEK术后角膜的修复方式有所不同,LASEK术后角膜的修复时间较LASIK长,但其克服了LASIK因角膜瓣所带来的并发症,两者各有优劣。3.LASIK、LASEK手术矫正近视,术后角膜地形图规整度相似,早期LASIK手术患者角膜地形图较LASEK手术患者角膜地形图平整、规则,后期两者角膜地形图规整度无显着差异,证明两种术式对近视的矫正均有较好的安全性。4.LASEK术后角膜刺激症状,术后Haze及激素性高眼压与LASIK术后有明显差异。LASEK术后角膜刺激症状程度较LASIK重;LASEK较LASIK易产生激素性高眼压;LASIK术后无Haze的产生,LASEK术后不能完全避免Haze的发生。
韩冬梅[7](2009)在《超薄瓣LASIK与LASEK治疗角膜相对较薄的高度近视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用MoriaM2型90刀头制作出超薄角膜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Ultra-thin flap LASI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在治疗角膜相对较薄的高度近视时患者的自觉症状、满意度、眼压、并发症、预测性、安全性、角膜地形图和波前像差等。方法:随机选择如果使用常规刀头行LASIK治疗则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280um的50位高度近视患者分为两组。使用超薄角膜瓣LASIK治疗的患者设为A组:25人(50只眼);球镜度-6.00~-10.0D,平均-7.18D;柱镜度0~-2.00D,平均-0.84D。使用LASEK治疗的患者设为B组:25人(50只眼);球镜度-6.00~-10.00D,平均-7.15D;柱镜度0~-2.00D,平均-0.96D。两组各指标分别于治疗后1周、1、3、6、12个月检查并记录各项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术后疼痛及其他不适症状较轻,患者满意度较高,裸眼视力恢复较快。B组术后疼痛及其他不适症状较重,裸眼视力恢复较慢,且术后6个月后发生屈光回退的眼数较多。两组均未见影响视力的严重并发症,B组并发症主要为屈光回退和haze。两组术后眼压及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6个月时角膜地形图形态都以中央对称均匀型为最多。两组术后1周SimK等效值、SimK差值均较术前减小,差异有显着意义;但术后各期之间及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意义。两组手术方式术后1周SAI及SRI值与术前相比,术后各期之间比较,两组之间术后各期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两组术后1周时各高阶像差和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个月时各高阶及总高阶像差与术前比较,术后1、3、6及12个月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比较:在术后1周时B组的各高阶像差和总高阶像差均较A组的值大,且3、5、6、7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1、3、6及12个月比较,B组的各高阶像差和总高阶像差均较A组的值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安全性、角膜地形图及波前像差的各项指标比较中,超薄角膜瓣LASIK和LASEK无明显差异;在稳定性、恢复速度及舒适度的比较中,超薄角膜瓣LASIK优于LASEK。MoriaM2型90刀头适用范围广,应作为目前准分子角膜屈光手术医生行LASIK手术的首选。
韩冬梅,周文天[8](2008)在《准分子激光屈光矫正术中如何保留足够厚的角膜基质床》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准分子激光矫正屈光不正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近几年医生更为关注是如何保留足够厚的角膜基质床,并保持手术效果的长期稳定性。因为术后瓣下角膜基质床厚度对维持正常角膜强度起主要作用,过薄会引起前房深度和后表面前突量发生改变,有术后角膜扩张和医源性圆锥角膜的危险。角膜基质床厚度=角膜厚度-(角膜切削厚度+角膜瓣厚度)。角膜厚度是由患者个体所决定.而角膜瓣的厚度是医生所能控制的。为了减少角膜瓣的厚度,节约角膜组织,临床上迄今为止出现了各种手术方式,现将各种手术方式的基本原理及操作过程、研究进展及优缺点等方面予以综述。
刘艳[9](2008)在《LASEK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屈光回退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3例(24只眼)LASIK治疗后屈光回退者,在原角膜瓣上行LASEK治疗。术中制作角膜上皮瓣时,注意保护原角膜瓣,20%乙醇浸润角膜上皮的时间约为18-25秒。术后观察眼部刺激症状,角膜上皮瓣及角膜基质层间反应,视力,屈光度改变,角膜Haze,屈光回退,术后并发症等情况。随访时间均≥6个月。结果:术后眼部刺激症状较轻,角膜上皮瓣对位复贴良好,角膜上皮瓣轻度水肿一般3天消失,未见明显角膜基质反应,视力于术后7-14天可达最佳矫正视力,术后6月时平均屈光度为(+0.05±0.33)D,术后角膜Haze发生率较低,程度均较轻,未发生屈光回退、激素性高眼压及继发性圆锥角膜。结论:1.LASEK治疗LASIK术后的屈光回退安全可行,特别适用于角膜瓣下剩余基质厚度较薄的患者,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2.Epi-LASIK是较新的手术方式,虽然有较多的优点,但是不适宜用作LASIK术后的二次治疗。
桂曼芸[10](2008)在《高三尖杉酯碱抑制兔LASEK术后角膜haze形成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HHT)对兔眼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8只,双眼行-10.0D激光切削的LASEK手术,采用自身对照,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A组:术中1mg/mL高三尖杉酯碱治疗组、B组:术后0.1mg/mL高三尖杉酯碱治疗组、C组:术后0.1%氟米龙(Fluoromethalone,FML)治疗组、D组:平衡盐液(Balance saline solution,BBS)对照组,每组24只眼。第一部分:随机选取各组动物6只(12只眼)术后定期在裂隙灯下观察兔眼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眼部体征,及haze分级评分。第二部分:各组中其余6只(12只眼)用作病理组织学观察,分别于术后1w、2w、1m、2m、3m、6m取兔角膜组织切片行光镜检查;于术后1m、3m、6m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1.各组间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间haze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观察时点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时间因素的作用不随着分组的不同而不同(P>0.05)。3.术后不同时间点各组间两两比较,术后1m和2m,A组、B组和C组角膜haze明显轻于D组(P<0.05);前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各组间角膜haze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光镜及电镜检查发现:各组不同时间点上皮层结构清晰完整;而前三组术区前基质层增生反应程度明显弱于D组,提示HHT和FML对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均有抑制作用。且BBS对照组术区角膜上皮细胞过度??纤维排列明显较前三组紊乱,而前三组纤维排列较整齐,以A组最为明显。结论高三尖杉酯碱抑制兔LASEK术后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及胶原纤维的合成,减少haze的形成是有效的,其疗效与氟米龙相似。术中HHT高浓度、短时贴覆给药方式及HHT低浓度术后点药方式均能显着抑制haze的形成。本研究为将来HHT应用于临床防治LASEK术后角膜haze提供实验依据及理论基础。
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屈光回退的再手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屈光回退的再手术(论文提纲范文)
(1)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后屈光回退及欠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术后一般情况 |
2.2 手术前后裸眼视力(UCVA)的变化及手术有效性指数 |
2.3 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变化及手术安全性指数 |
2.4 手术前后屈光状态的变化及手术的可预测性 |
2.5 手术后屈光度稳定性评价 |
2.6 手术前后屈光回退组与屈光矫正欠矫组角膜上皮厚度的变化 |
2.7 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变化 |
2.8 术后并发症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准分子激光矫治屈光不正临床应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情况 |
1.2 术前检查 |
1.3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2.1 视力恢复情况 |
2.2 疗效观察 |
2.2.1 术前术后视力 |
2.2.2 240眼两种方法生成角膜瓣 |
2.3 各组不同时间视力 |
2.4 术前、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厚度 |
2.5 角膜切削方式、切削范围及切削厚度 |
2.6 术后不同时间屈光度变化 |
2.7 主要手术并发症 |
2.8 术后局部联合用药疗效 |
3 讨论 |
3.1 鼻上方角膜瓣在LASIK手术中的应用 |
3.2 高度近视眼的LASIK矫治 |
3.3 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
3.4 LASIK手术心理护理 |
(4)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SBK术后角膜TGF-β、α-SMA的表达及创口愈合机制探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角膜板层刀SBK术后角膜创口愈合的扫描及透射电镜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SBK与LASIK治疗高度近视眼的临床对比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SBK治疗近视的视觉质量的临床观察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小结 |
综述 角膜板层刀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致谢 |
(6)LASIK与LASEK矫正近视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论文正文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正文 |
参考文献 |
学习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缩略词表 |
致谢 |
(7)超薄瓣LASIK与LASEK治疗角膜相对较薄的高度近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患者入选条件 |
2.3 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情况比较 |
2.4 主要药品 |
2.5 仪器设备 |
2.6 术前准备 |
2.7 手术方式 |
2.7.1 超薄瓣 LASIK手术方式 |
2.7.2 LASEK手术方式 |
2.8 术后用药 |
2.9 术后随访 |
2.10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术中情况 |
3.1.1 A组术中情况 |
3.1.2 B组术中情况 |
3.2 术后自觉症状及满意度 |
3.3 术后角膜情况 |
3.4 术后眼压观测 |
3.5 术后裸眼视力 |
3.6 术后屈光度数 |
3.7 治疗效果的稳定性 |
3.8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
3.9 术后角膜地形图形态 |
3.10 术前及术后Sim K值 |
3.11 术前及术后SAI和SRI |
3.12 术前及术后波前像差 |
第4章 讨论 |
4.1 术后眼压观测 |
4.2 有效性、预测性、安全性和稳定性 |
4.3 角膜地形图相关指标 |
4.4 波前像差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LASEK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LASEK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二次手术研究进展(综述)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高三尖杉酯碱抑制兔LASEK术后角膜haze形成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引文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录 |
综述 |
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屈光回退的再手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后屈光回退及欠矫的临床研究[D]. 揭黎明. 厦门大学, 2017(07)
- [2]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5年)[J]. 谢立信,史伟云,李莹,刘祖国,孙旭光,徐建江,王勤美. 中华眼科杂志, 2015(04)
- [3]准分子激光矫治屈光不正临床应用观察[J]. 梁珊烨,赵普宁. 现代预防医学, 2012(17)
- [4]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张立军. 第二军医大学, 2010(10)
- [5]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过矫再治疗[J]. 龙曙光.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9(06)
- [6]LASIK与LASEK矫正近视的临床疗效比较[D]. 闫媛媛. 郑州大学, 2009(S1)
- [7]超薄瓣LASIK与LASEK治疗角膜相对较薄的高度近视的比较研究[D]. 韩冬梅. 南昌大学, 2009(03)
- [8]准分子激光屈光矫正术中如何保留足够厚的角膜基质床[J]. 韩冬梅,周文天.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8(09)
- [9]LASEK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临床研究[D]. 刘艳. 山东大学, 2008(01)
- [10]高三尖杉酯碱抑制兔LASEK术后角膜haze形成的实验研究[D]. 桂曼芸. 南华大学,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