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洋高温高压气井固井防气窜水泥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杰[1](2020)在《大港油田小井眼固井质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提高大港油田小间隙井的固井质量,论文从大港油田的实际出发,重点探索了小间隙井注水泥准确计算流动阻力的方法、提高顶替效率的技术措施、防止油气水窜综合技术,提出了适合大港油田小间隙井设计方法和工艺技术,并在现场多口小间隙井进行了应用试验,显着提高了大港油田小间隙井的固井质量,表明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法与工艺技术,在大港油田小间隙井固井有较好的试验价值。主要作了以下几项的工作:(1)分析研究了温度和环空间隙对注水泥流动计算的影响,说明了温度估计偏差和环空间隙小,是导致用常规方法进行小间隙井固井设计发生很大偏差的根本原因。(2)建立了含温度系数的流体剪切力模型。用该模型,可预测不同温度条件下水泥浆或钻井液的流变性能。(3)提出了幂律流体在小间隙环空流动的流态判别标准,并引入水力直径,建立了小间隙偏心环空修正的雷诺数计算法和修正的流动摩阻系数计算法。(4)提出用统计确定小间隙井段摩阻系数的方法。(5)提出小间隙环空套管居中度应大于80%,以及采用前置液紊流和增加前置液紊流程度,是提高顶替效率的有效措施。(6)提出了根据地层气窜潜力大小,进行设计防窜水泥浆具体方法。(7)用本研究的综合技术,在大港油田多口小间隙井固井中进行了应用试验。
杨广国,高元,陆沛青,邹书强,彭金龙[2](2019)在《高温防窜乳液水泥浆体系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高温高压气井防气窜固井对水泥浆性能要求高,常规水泥浆难以满足固井要求。在分析高温高压气井防气窜固井难点的基础上,优选胶乳防气窜剂与新型纳米液硅防气窜剂,将二者有机复配,通过致密充填、活性胶凝、改善水泥石力学性能等方式提高防气窜性能,研制出高温防窜乳液水泥浆体系。该防气窜水泥浆体系具有流变性好、API失水低、直角稠化和沉降稳定性好等特点,且对缓凝剂加量、密度、温度计配浆水陈化等因素不敏感,便于现场操作与施工。水泥浆静胶凝强度发展快,防气窜性能好,水泥石高温强度高、高温稳定性好,且水泥石渗透率低,有利于防止气体渗流。该防窜乳液水泥浆体系在中国石化西北油田成功应用多井次,较好地解决了高温高压气井固井难题。
赵军[3](2019)在《高温高压固井防气窜水泥浆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深层、超深层天然气勘探开采的快速发展,在喜获工业油气流的同时,对高温高压固井水泥浆防气窜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急需从水泥浆体系的角度出发,基于现阶段面临的高温高压固井工况提出提高水泥浆主动防窜能力的有效技术措施。本文通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在现有油井水泥浆抗高温、防气窜能力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适合于高温苛刻固井条件的液相聚合物外加剂分子量粘度抗高温能力评价方法以及初凝前渗透率和静胶凝强度过渡时间两大水泥浆防气窜能力关键性能指标,并据此评价了不同外加剂对水泥浆体系抗高温和防气窜能力的影响,优化了水泥浆体系的组分组成和搭配比例,显着改善了水泥浆的抗高温和防气窜能力,研制出了高温高压固井防气窜水泥浆体系,并在现场得到了成功应用,为国内外深井、超深井固井防气窜水泥浆体系设计、配方优化和关键性能控制等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借鉴。研究中主要形成的认识与结论如下所示:(1)分子量粘度测定法可有效评价有机聚合物液相外加剂的耐温能力并提高其筛选效率,筛选出的高温降失水剂J1及高温缓凝剂H3具有良好的耐150-180℃高温的能力,同时也使得水泥浆具有失水量小、直角稠化以及稠化时间线性可调的优点。(2)基于水泥浆在井下的顶替和自由沉降过程建立的高温高压沉降稳定性测试方法高效可靠。通过实验发现:高温降失水剂J1、微硅、液硅以及纳米Si02都能显着改善1.90~2.30g/cm3水泥浆的高温沉降失稳问题,提高水泥浆耐150-180℃高温的能力。(3)细硅砂使得水泥石早期强度表现更优,粗硅砂使得水泥石长期强度增加幅度更大;结合水泥浆流变性能,研究得到了 150-180℃温度情况下硅砂的最低加量以及粗细硅砂的最优实验配比;在此基础上,膨胀剂B1、胶乳、微硅、液硅、纳米SiO2及其复配都能进一步提高水泥石的高温抗压强度。(4)水泥浆初凝前内部孔渗特性良好且多为自由水,是水泥浆气窜的危险时间。井下处于“超临界流体”状态的天然气在水泥浆中运移机理主要包括:置换运移的渗流方式以及破坏水泥浆内部结构的运移方式。固井水泥浆需降低初凝前渗透率及缩短静胶凝强度过渡时间以提高水泥浆防止井下高温高压流体发生运移的能力。通过实验发现:高温降失水剂J1虽能有效降低水泥浆初凝前渗透率但同时也延长了静胶凝强度过渡时间;不同防窜剂改善水泥浆防气窜能力以及作用时期不同,因此复配使用效果更好,例如硅类防窜剂与膨胀剂B1的复配或者硅类防窜剂、膨胀剂B!与胶乳三者复配都能显着提高水泥浆防止井下高温高压流体发生运移的能力。(5)根据研究形成的水泥浆耐高温和防气窜的有效技术措施,设计形成了高温高压固井防气窜水泥浆体系,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王雪瑞[4](2019)在《深水固井气窜机理与环空带压演化规律》文中研究说明长久以来,固井气窜与环空带压是一直被石油工业认为是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固井气窜轻则引发环空带压,重则导致严重的井喷事故甚至油气井的报废。针对于深水特殊环境,气窜机理受深水特殊环境的影响变得尤为复杂。首先,深水环境下泥线附近的水泥浆处于低温环境,井筒深部水泥浆在地温梯度作用下又处于相对高的温度环境,而水泥浆水化性能对温度的敏感性使得深水固井水泥浆的水化过程更为复杂。其次,水合物层广泛分布在我国深水海域,深水水合物层固井过程中由于水泥浆释放出大量的水化热并导致水合物的分解,进而引发固井气窜以及环空带压。目前尚没有学者围绕深水特殊环境针对深水固井气窜及环空带压展开专门的研究。本文针对深水固井气窜机理以及环空带压演化规律展开了系统研究。充分考虑水泥浆水化反应与温度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首次基于水泥水化动力学建立了深水固井井筒瞬态温度场模型。然后考虑固井水泥浆瞬态压力的变化,建立了考虑温度压力环境影响的水泥浆性能预测模型,包括水泥浆水化度、温度、压力、胶凝强度、体积收缩率以及孔隙度等水化性能。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重点考虑温度压力对水泥微结构瞬态发展的影响,建立了深水固井水泥微结构内早期气体窜流与环空带压预测模型。最后建立了深水水合物层固井气窜及环空带压预测模型,并详细讨论了包括水合物层固井气窜的各种现象。通过模拟分析所得到一系列结论,以期为深水固井设计及施工提供安全指导:(1)建立的固井瞬态温度场预测模型,与现场数据的对比最大计算误差仅为5.6%。水泥浆温度在水化热的作用下迅速升高,而压力随着水泥浆胶凝强度的发展逐渐下降。同时升高的温度会加速水化反应而降低的压力会降低水化速率,也会导致气窜风险。(2)位于井筒深部的水泥浆在高温高压环境的影响下具有更高的水化度,同时水泥浆的化学收缩、胶凝强度呈现出与水化度类似的变化趋势,三者都随着时间不断增加。(3)水泥环的微结构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伴随着水泥浆逐渐转化为固态水泥石,其内部的空隙会被逐渐关闭,因而水泥浆的孔隙度以及渗透率随着时间不断降低。水泥环微结构的空间变化主要是受温度压力环境的影响,高温度压力环境下水泥浆具有更高的水化速率,因而具有更低的孔隙度以及渗透率。(4)在水泥胶凝失重现象作用下水泥压力首先随着水化反应的推进而不断下降。下降至低于产层压力后便会引发固井气窜,水泥环压力转而不断增加。气窜发生后会引发环空带压并受产层压力影响明显。高产层压力会提供更大的气窜动力使气窜发生时间提前。此外气窜发生越早,水泥孔隙度、渗透率越大,导致环空压力越大。(5)模拟发现与水泥浆水化反应过程相比,水合物层的瞬态温度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水合物分解引发的固井气窜安全隐患不仅仅存在于固井期间,这种隐患一直延续到固井完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6)当关闭井口处的针阀时,气体会在水合物层内不断聚集导致水合物层压力持续上升,从而抑制水合物的进一步分解,但同时会导致较高的环空压力。水合物层分解引发的环空带压并不能够通过简单地打开井口处的针阀来消除。相反地,打开井口处针阀由于降低了水合物层的压力反而加速了水合物的分解。
陈欣彤[5](2019)在《冀东油田XX构造长封固段固井水泥浆体系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冀东油田XX构造开发的需要,要求该区块深井的完井固井采用一次性返至井口的方式进行固井,区块一般完钻井深为4000~5100m,封固段为1600~5100m,井底压力为35~58MPa,年均地表温度为20℃,井底温度为105~130℃,顶部与底部温差85~110℃;地质情况复杂,在明化镇组、馆陶组和东营组存在多个易漏层,固井过程中容易出现漏失;井下多套压力系统共存,在油层压力高的目的层经常发生气窜,严重影响固井质量。针对长封固段大温差固井水泥浆体系面临的顶部抗压强度发展缓慢、沉降稳定性差,固井过程中涌漏并存等难题,设计采用常规密度水泥浆封固下部产层,低密度水泥浆封固上部非油气层段来满足压力平衡要求,开展了水泥浆减轻剂、防漏剂、防窜剂等材料的优选,研制出了满足XX构造的大温差条件下固井的防漏低密度水泥浆、防窜常规密度水泥浆,并进行了3井次的现场应用。论文开展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孔隙-裂缝共存的达西定律和新型固井水泥浆漏失模拟装置,结合水泥浆漏失及其堵漏过程,建立了考虑漏失承压值、漏失通道结构和水泥浆视黏度等因素的水泥浆防漏能力F值模型,提出了以承压值△Pm和防漏能力F值相结合的综合防漏评价方法,并通过多组不同防漏能力水泥浆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与实验结果趋势一致,说明该方法可用于评价水泥浆的防漏能力。(2)针对长封固段大温差固井水泥浆既要满足防漏要求,又要满足井底较高温度下的施工要求、顶部较低温度下凝结水泥石强度要求的问题,优选出优质的微珠和微硅作为减轻剂和稳定剂,改性纤维和橡胶颗粒材料作为防漏堵漏材料,同时考虑抗高温和温差敏感小的缓凝剂和降失水剂,研制出了 1.35~1.50g/cm3的能满足井底温度105~130℃,顶部与底部温差85~110℃固井的低密度水泥浆。该水泥浆的漏失承压值△Pm大于7.0MPa,防漏能力F值为79.82~95.16,顶部水泥浆72~96h凝结强度大于3.5MPa,且综合性能协调良好,满足该构造长封固段大温差防漏固井要求。(3)在分析目前XX构造常用防窜剂及水泥浆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优选液硅作为防窜剂,研制出液硅防窜常规密度水泥浆,通过实验测试水泥浆静胶凝强度过渡时间小于30min和SPN值小于3,且综合工程性能协调良好,满足XX构造目的层防窜固井要求。(4)防窜固井研究出的防漏低密度和防气窜常规密度水泥浆体系,采用分步实施的办法在冀东油田XX构造长封固段固井中进行了3井次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注水泥和候凝过程无漏失和窜流现象,固井质量优良,解决了长封固段大温差固井中,上部井段易漏失和水泥浆凝结强度发展缓慢、目的层易窜的技术难题。
曾静[6](2019)在《深水套管及水下井口温压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海洋深水区油气井的井口结构与陆地油气井存在较大差异。由于生产前后井筒温差变化的影响,深水套管和水下井口承受了较高的热应力和环空压力耦合作用,增加了相应的失效风险。因此,深入研究深水套管与水下井口温压效应,揭示在生产过程中井筒温度、环空压力及水下井口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对于深水井身结构设计、生产方案制定与安全控制等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针对深水井身结构,考虑油套管和环空液体的瞬态传热,分段建立了油套管和环空液体温度场的计算模型,可为计算环空液体热膨胀效应和套管热应力分布提供了基础数据。算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产量和生产时间增加,油套管和环空液体温度趋于稳定;采用保温油管,可以有效提高油管产液温度,同时降低套管和环空液体的温度。基于状态方程和热弹性理论,考虑了环空液体热物性和环空体积变化的耦合作用,建立了深水井筒多层环空热膨胀压力计算模型。算例分析结果表明:环空压力随产量或生产时间增加而增加,环空压力由内至外依次降低;由于环空液体热物性随温度非线性变化,当环空液体平均温升相同时,环空液体温度越高,环空压力越大;应用保温油管降低环空液体温度或应用环空泄压工具提供泄压通道是抑制深水井筒环空压力的有效方法。针对固井水泥环密封失效问题,考虑环空体积随环空压力变化的影响,建立了水泥环密封失效引起的多层环空带压计算模型。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气窜引起井筒多层环空的环空压力增加,B环空水泥环密封失效的环空压力最高,相邻环空的环空压力较低;环空体积变化影响了环空带压的稳定时间,但不影响最大环空压力;应用环空带压计算模型可以定量确定水泥环的综合渗透率,考虑环空体积变化所计算的水泥环综合渗透率较低。利用实测数据对以上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与现场数据吻合良好。以环空压力和井筒温度场研究为基础,考虑热应力、鼓胀力和环空压力的耦合作用,建立了深水井口抬升的计算模型,阐明了套管热物性、产量和时间等因素对井口的抬升高度和轴向力的影响规律。应用简化的深水井口抬升计算模型对一起井口抬升事故进行了分析,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的误差较小。
付强[7](2018)在《提高川西高压气井固井质量措施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固井质量直接决定了油气井能否正常生产以及后期增产作业,甚至影响油气井的整个生命周期。川西地层由于复杂的地质特征和工程因素导致该地区的固井质量通常较差。因此,如何提高该地区的固井质量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首先通过对该地区固井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次通过实验分析提出了提高冲洗率和顶替效率的措施;然后研制了用于防止气窜的高密度水泥浆体系,最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现场实际施工作业。论文主要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剑门关组属于泥质粉砂岩地层所以固井质量最差。最优的钻井液性能为初切力6-7Pa,终切力11-13Pa,动切力5-11Pa,漏斗粘度52s。冲洗接触时间大于4min,水泥浆流动度为20-25cm,失水量小于50mL,领、尾浆的稠化时间为30-70min,顶替时环空返速在0.8~1.0m/s之间时固井质量优良率最高。岩屑清除效率与环空排量成正相关,与套管偏心程度以及冲洗液粘度成负相关;旋流扶正器与岩屑床之间的距离越远冲洗效率越低;纤维冲洗液与旋流扶正器配合使用能实现在低排量下取得较好的冲洗效果。论文研制出了三种密度为2.00g/cm3、2.20g/cm3、2.40g/cm3的防窜高密度水泥浆体系。通过将论文中所提出的提高顶替效率及冲洗效率的方法,以及防窜高密度水泥浆体系应用于现场固井中,在提高该地区固井质量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此证明论文所提出的提高川西地区固井质量的措施对提高该地区固井质量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王鹏宇[8](2018)在《高压气井井筒完整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气井完整性是井身结构抗结构性损坏、保障气井正常运行的关键指标,对于高压气井,一旦气井完整性出现问题,则可能导致气层窜失、井喷等事故,甚至极度危险的后果。国内外对于高压气井完整性的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对高压气井井筒完整性研究,建立其完整性评价体系,对于高压气井的安全施工与生产有着重要意义。在高压气井完整性的影响因素方面,通过实验得到了技术套管与油层套管的磨损实验结果,并将磨损实验结果得到的磨损系数与摩擦系数利用Cwear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分别预测了技术套管与油层套管的套管磨损、套管剩余强度、磨损量及侧向力的情况;进行了固井水泥石评价并且对双探3井进行了实测固井质量评价;考虑高压气井的特点,从环空压力入手,建立热效应作用下的环空压力变化的理论模型;结合不同作业工况,计算双探3井不同压力下A环空、B环空与C环空最大允许压力值。计算了双探3井环空最大允许压力值,结合其完井前井筒完整性评价绘制出了环空压力控制图版;在井筒完整性指标体系上通过理论与实验得出气井完整性屏障原理,分为一级气井完整性屏障、二级气井完整性屏障,对气井井筒完整性评价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杜培伟[9](2018)在《长裸眼长效封隔固井水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油气资源开采规模的增加及钻采工艺难度的增大,超深井、复杂井数量不断增加,川西海相井固井技术的发展面临一个技术难题—如何提高193.7mm生产尾管,139.7mm油层尾管固井质量,保证井筒完整性,减少安全事故。193.7mm生产尾管,封固套管长度长,裸眼长度达到3000m以上,上下地层性能差别大,在钻进过程中,海相地层平衡井压需要较高的钻井液密度。由于钻遇储层条件复杂,地层流体活跃,井筒流体始终处于动态:要么溢流,要么漏失,要么气液互动置换达到动态平衡。139.7mm油层尾管在钻井过程中井眼几何条件和钻井液性能差造成水泥浆顶替效率低、胶结质量差;在固井过程中由于水泥浆失水、稳定性等性能不良造成气窜现象;水泥浆密度不均匀、混合能不足造成水泥石强度发展不良、水泥石应力损伤;清水替浆、后期压裂开采造成温度、压力变化引起环空水力密封失效。以上几点已成为影响长裸眼水泥浆长效封隔能力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调整好前置液-水泥浆性能,保证压稳地层的同时,提高前置液-水泥浆顶替性能,增强水泥石长效封隔能力,以保障固井质量。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较为全面的隔离液性能、水泥浆性能、水泥环长效封隔能力评价方法,并用以上评价方法对隔离液和水泥浆体系配方进行优选,优选出高效的隔离液体系、大温差水泥浆体系和具有长效封隔能力的水泥浆体系。论文针对川西龙门山区块钻井情况和三开、四开油层固井技术难点,对固井前置液和水泥浆体系进行针对性设计:在前置液方面,本文用不同加量冲洗剂对润湿效果差异的实验评价和运用六速旋转粘度计进行前置液冲刷效率的实验评价,得出数据后再进行前置液配方进行优化选型,对冲洗时间,施工排量进行计算,进而为现场施工提供数据支持;选用的不同冲洗载体,不同冲洗剂浓度,不同冲刷时间,不同流变性能的前置液体系等实验因素,制定不同的冲洗效率评价实验,以探究最佳的冲刷该类型油基钻井液的方法。在水泥浆体系方面,分别从低密度、常规密度、高密度水泥浆入手,针对深井、超深井中长封固段水泥浆体系因封固段上部温度低存在的超缓凝问题以及井底温度较高的情况,对材料类型及加量进行优选,优选出适合川西龙门山区块固井要求的水泥浆配方,并对各个水泥浆体系进行系统的评价,满足固井设计要求。同时对油层尾管水泥浆体系进行进一步研究,优选出一套适合油层尾管窄间隙长效封隔能力的水泥浆体系,对其水泥环密封效果进行了评价,选用的纳米液硅弹性防气窜剂充分利用液硅的触变性、阻滞性,阻止气体的侵蚀,并将纳米液硅防气窜剂和胶乳防气窜剂的优势集于一体,形成抗高温增强型防窜水泥浆体系。通过现场应用表明,该水泥浆不仅能够很好的起到固、完井过程中防气窜作用,并对后期水泥环长效封隔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戚琳[10](2018)在《商25区块调整井防窜低密度水泥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河油田商25区块调整井注水开发早,地层压力系统发生显着变化,部分地层水淹程度高,并形成了高压层、漏失层和多压层共存的多压力层系;同时套管破损情况异常严重,封固段长,浆柱压力大。商25区块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共同导致了普通水泥浆体系及工艺已经无法达到商25区块调整井的固井质量要求,严重制约了商河油田勘探开发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本论文针对商25区块调整井固井面临的难题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实验优选低密度水泥浆体系材料,利用紧密堆积理论对低密度水泥浆体系配方进行合理设计,并根据标准对低密度水泥浆体系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低密度水泥浆体系流变性好、失水量低、无游离液、浆体稠化时间可调范围大、防窜能力较强,所形成的水泥石内部结构致密均匀、早期抗压强度高,综合性能评价较好。同时,结合梯度多凝水泥浆技术、前置液防污染技术、提高顶替效率技术和浆量设计等工艺措施共同组成了商25区块调整井防窜固井技术,并进行了多次现场实验。现场实验结果表明,针对商25区块调整井固井需求研发的低密度水泥浆体系和防窜固井技术效果明显,解决了商25区块调整井固井防窜的问题。通过开展商25区块调整井固井技术的研究,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调整井防窜固井工艺技术与配套措施,为临盘地区的固井作业奠定较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逐步提高临盘地区的油田采收率和开发水平。
二、海洋高温高压气井固井防气窜水泥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洋高温高压气井固井防气窜水泥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港油田小井眼固井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大港油田小间隙井固井特点与技术难点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介 |
第2章 温度与环空间隙对注水泥的影响分析 |
2.1 影响关系分析 |
2.2 高温下水泥浆流变性变化对流动计算的影响 |
2.3 环空间隙变化对流动计算的影响 |
第3章 多压力层系小间隙井固井工艺技术研究 |
3.1 易漏失井平衡注水泥设计技术研究 |
3.2 小间隙井固井提高顶替效率研究 |
第4章 小间隙井固井防气窜工艺技术 |
4.1 大港油田用水泥浆防窜能力实验分析 |
4.2 气窜预测方法研究 |
第5章 现场应用技术研究 |
5.1 适合于大港油田小间隙井固井流动计算方法 |
5.2 现场应用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2)高温防窜乳液水泥浆体系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固井难题 |
2 耐高温材料优选 |
2.1 耐高温防气窜剂优选 |
2.1.1 耐高温苯丙防窜乳液研发 |
2.1.2 耐高温液硅防窜乳液优选 |
2.2 硅粉加量与粒径组合优化 |
3 高温防窜乳液水泥浆体系性能评价 |
3.1 水泥浆敏感性能评价 |
3.1.1 缓凝剂加量敏感性 |
3.1.2 水泥浆密度敏感性评价 |
3.1.3 水泥浆温度敏感性评价 |
3.1.4 配浆水陈化敏感性评价 |
3.2 水泥浆防气窜性能评价 |
3.3 水泥石力学性能评价 |
4 现场应用 |
5 结论 |
(3)高温高压固井防气窜水泥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防气窜水泥浆体系及关键性能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固井水泥浆抗高温性能评价 |
2.1 外加剂高温稳定性研究 |
2.1.1 实验外加剂材料 |
2.1.2 液相外加剂耐温能力评价方法 |
2.1.3 液相外加剂耐温能力评价结果 |
2.2 水泥浆高温沉降稳定性研究 |
2.2.1 水泥浆高温沉降稳定性测试方法研究 |
2.2.2 温度对水泥浆沉降稳定性影响 |
2.2.3 水泥浆高温沉降失稳机理研究 |
2.2.4 水泥浆高温沉降稳定性改善措施研究 |
2.3 水泥石高温强度稳定性研究 |
2.3.1 温度对水泥石强度影响 |
2.3.2 水泥石高温强度衰退改善机理研究 |
2.3.3 水泥石高温强度衰退改善措施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固井水泥浆高温气窜机理及防气窜关键性能研究 |
3.1 固井水泥浆高温气窜机理研究 |
3.1.1 固井水泥浆气窜危险时间分析 |
3.1.2 固井水泥浆水化微观结构发展研究 |
3.1.3 固井水泥浆气窜过程中气体性质变化研究 |
3.1.4 固井水泥浆高温气窜机理 |
3.2 固井水泥浆防气窜关键性能研究 |
3.2.1 固井水泥浆防气窜关键性能提出 |
3.2.2 固井水泥浆初凝前渗透率测试方法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固井水泥浆防气窜性能评价 |
4.1 固井水泥浆初凝前渗透率评价研究 |
4.1.1 水泥浆初凝前渗透率发展规律研究 |
4.1.2 液相外加剂对水泥浆初凝前渗透率影响研究 |
4.1.3 防窜剂对水泥浆初凝前渗透率影响研究 |
4.2 固井水泥浆静胶凝强度过渡时间研究 |
4.2.1 水泥浆静胶凝强度发展规律研究 |
4.2.2 液相外加剂对水泥浆静胶凝强度过渡时间影响研究 |
4.2.3 防气窜剂对静胶凝强度过渡时间影响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温高压固井防气窜水泥浆体系评价及现场应用 |
5.1 高温高压固井防气窜水泥浆体系设计及评价 |
5.1.1 高温高压固井防气窜水泥浆体系设计 |
5.1.2 高温高压固井防气窜水泥浆体系性能评价 |
5.2 高温高压固井防气窜水泥浆体系现场应用 |
5.2.1 川深1井基本情况 |
5.2.2 高温高压固井防气窜水泥浆体系 |
5.2.3 现场施工及声波测井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深水固井气窜机理与环空带压演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水泥水化反应理论模型研究进展 |
1.2.2 深水井筒温度场研究现状 |
1.2.3 深水固井气窜与环空带压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的评述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油井水泥水化反应动力学理论模型进展 |
2.1 油井水泥水化反应 |
2.1.1 硅酸盐组分的水化反应 |
2.2 水泥水化反应动力学及反应速率 |
2.2.1 球形粒子水化模型 |
2.2.2 Jander模型 |
2.2.3 金斯特林格模型 |
2.2.4 Krstulovic-Dabic模型 |
2.3 不同养护温度、压力下水泥水化动力学模型 |
2.3.1 水泥水化影响因素 |
2.3.2 水泥最终水化度计算模型 |
2.3.3 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水泥水化动力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水泥水化动力学的深水固井井筒温度场模型 |
3.1 考虑温度影响的水泥水化动力学模型 |
3.1.1 水泥水化动力学 |
3.1.2 水化动力学参数确定 |
3.2 深水固井井筒瞬态温度计算模型 |
3.2.1 固井循环期间井筒温度场计算模型 |
3.2.2 固井侯凝期间井筒温度场计算模型 |
3.2.3 边界和初始条件 |
3.2.4 数值计算方法 |
3.3 现场验证 |
3.3.1 水泥水化动力学模型验证 |
3.3.2 固井瞬态温度场模型验证 |
3.4 案例分析 |
3.4.1 水泥瞬态温度场演化规律 |
3.4.2 套管尺寸对固井温度场的影响 |
3.4.3 地温梯度对固井温度场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深水不同温度压力环境下水泥性能预测模型 |
4.1 不同养护温度、压力下的水泥浆水化动力学模型 |
4.2 深水不同温度压力环境下水泥性能预测模型 |
4.2.1 深水固井井筒瞬态温度场计算模型 |
4.2.2 胶凝失重对水泥压力影响关系模型 |
4.2.3 深水不同温度压力环境下水泥性能预测模型 |
4.2.4 边界和初始条件 |
4.2.5 数值计算方法 |
4.3 模型验证 |
4.4 水泥浆水化性能预测 |
4.4.1 水泥浆水化度 |
4.4.2 水泥浆温度 |
4.4.3 水泥浆压力 |
4.4.4 水泥浆静胶凝强度 |
4.4.5 水泥浆化学收缩 |
4.4.6 水泥浆孔隙度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深水固井水泥微结构内早期气体窜流机理 |
5.1 深水固井气窜渗流物理数学模型 |
5.1.1 可压缩流体多孔介质渗流方程 |
5.1.2 辅助方程 |
5.2 不同温度压力环境下水泥微结构预测模型 |
5.2.1 水泥孔隙度预测模型 |
5.2.2 水泥渗透率预测模型 |
5.2.3 不同温度压力环境下水泥水化度预测模型 |
5.3 基于水泥水化微结构的深水固井早期气体窜流模型 |
5.3.1 初始和边界条件 |
5.3.2 数值计算方法 |
5.4 水泥渗透率模型验证 |
5.5 深水固井水泥微结构内早期气体窜流模拟 |
5.5.1 水泥环微结构瞬态变化 |
5.5.2 水泥环压力瞬态变化 |
5.5.3 环空带压演化规律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传质传热模型 |
6.1 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动力学 |
6.1.1 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动力学模型 |
6.1.2 水合物分解动力学模型参数求解 |
6.2 水合物沉积层瞬态传热模型 |
6.3 水合物沉积层多孔介质多相流模型 |
6.4 水合物沉积层传热模型实验验证 |
6.4.1 实验设备 |
6.4.2 实验过程 |
6.4.3 模型验证 |
6.5 水合物沉积层多相流模型验证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深水水合物层固井气窜及环空带压演化规律 |
7.1 深水水合物层固井气体运移模型 |
7.1.1 考虑水化热的水泥环瞬态传热模型 |
7.1.2 水合物沉积层传质传热模型 |
7.1.3 水泥环多孔介质气体运移模型 |
7.2 数值求解 |
7.2.1 初始和边界条件 |
7.2.2 单元格划分 |
7.2.3 方程离散 |
7.2.4 迭代过程 |
7.3 水合物层固井气窜及环空带压演化规律 |
7.3.1 水泥环瞬态温度场 |
7.3.2 水合物层瞬态温度场 |
7.3.3 水合物层压力及水合物饱和度演化 |
7.3.4 累计水合物分解量 |
7.3.5 环空带压演化规律 |
7.4 开井工况下气窜规律 |
7.4.1 水合物层压力及水合物饱和度演化 |
7.4.2 累计水合物分解量 |
7.4.3 气体运移量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冀东油田XX构造长封固段固井水泥浆体系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长封固段大温差固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防漏低密度水泥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防窜水泥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冀东油田XX构造固井现状分析 |
2.1 地质分层情况 |
2.2 典型井身结构 |
2.3 固井质量现状 |
2.3.1 近年固井质量分析 |
2.3.2 漏失井存在问题分析 |
2.3.3 窜流井存在问题分析 |
2.4 XX构造固井水泥浆性能要求 |
2.4.1 目前水泥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2.4.2 水泥浆性能设计要求 |
第3章 防漏低密度水泥浆体系研究 |
3.1 水泥浆防漏评价方法研究 |
3.1.1 新型固井防漏模拟装置结构及使用方法 |
3.1.2 防漏评价方法 |
3.2 低密度水泥浆设计原理 |
3.3 防漏低密度水泥浆体系优化 |
3.3.1 材料的优选 |
3.3.2 低密度水泥浆体系基础配方设计 |
3.4 防漏低密度水泥浆配方设计 |
3.4.1 防漏低密度水泥浆防漏堵漏效果 |
3.4.2 复合防漏材料配比确定 |
3.5 防漏低密度水泥浆常规性能评价 |
3.5.1 水泥浆稠化时间可调性分析 |
3.5.2 水泥石抗压强度 |
3.5.3 温度偏高、密度高点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防窜常规密度水泥浆体系研究 |
4.1 冀东油田XX构造固井气窜风险分析 |
4.2 防窜常规密度水泥浆体系优化 |
4.2.1 液硅在水泥浆中应用 |
4.2.2 水泥浆配套外加剂优选 |
4.2.3 液硅加量对水泥浆性能影响 |
4.3 防窜常规密度水泥浆的性能评价 |
4.3.1 水泥浆防窜性能 |
4.3.2 水泥浆其他部分常规性能 |
4.3.3 水泥浆稠化时间可调性分析 |
4.3.4 水泥石抗压强度 |
4.3.5 温度偏高、密度高点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现场应用 |
5.1 研究成果总体应用情况 |
5.2 防漏低密度水泥浆先导性现场应用 |
5.2.1 XX1井基本情况 |
5.2.2 低密度水泥浆设计 |
5.2.3 注水泥过程 |
5.2.4 固井质量检测 |
5.3 防窜常规密度水泥浆先导性现场应用 |
5.3.1 XX2井基本情况 |
5.3.2 防气窜设计 |
5.3.3 常规密度水泥浆设计 |
5.3.4 注水泥过程 |
5.3.5 固井质量检测 |
5.4 防漏低密度和防窜常规密度水泥浆的综合现场应用 |
5.4.1 XX3井基本情况 |
5.4.2 防气窜设计 |
5.4.3 水泥浆设计 |
5.4.4 注水泥过程 |
5.4.5 固井质量检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深水套管及水下井口温压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油气生产井筒温度场预测研究 |
1.2.2 油气生产井筒的环空压力研究 |
1.2.3 油气井井筒完整性研究 |
1.2.4 油气井套管柱载荷与井口抬升问题 |
1.2.5 小结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论文研究方案 |
第2章 深水生产井筒温度场预测预究 |
2.1 深水井身结构与假设条件 |
2.2 深水生产井筒温度场计算模型 |
2.2.1 油管产液温度计算模型 |
2.2.2 环空液体和套管传热数值模型 |
2.2.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2.2.4 方程的差分求解 |
2.3 算例分析 |
2.3.1 深水井身结构资料 |
2.3.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深水井筒多层环空热膨胀压力研究 |
3.1 深水井筒密闭环空压力计算模型 |
3.2 深水井筒环空液体热膨胀计算 |
3.3 多层套管环空体积变化计算 |
3.3.1 自由段套管变形计算 |
3.3.2 封固段套管变形计算 |
3.4 多层环空压力迭代计算方法 |
3.5 算例分析 |
3.6 环空泄压工具设计与排液体积计算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固井水泥环密封失效引起的环空带压计算 |
4.1 固井水泥环的密封失效问题 |
4.2 固井水泥环拉伸失效计算分析 |
4.3 多层环空带压计算模型 |
4.3.1 气窜引起的井筒多层环空带压问题 |
4.3.2 井筒多层环空套压计算模型与流程 |
4.3.3 算例分析与验证 |
4.4 固井水泥环综合渗透率定量分析 |
4.4.1 水泥环综合渗透率分析 |
4.4.2 影响因素分析 |
4.5 橡胶套对水泥环受力变形的影响 |
4.5.1 橡胶套结构与工艺原理 |
4.5.2 有限元仿真分析 |
4.5.3 影响因素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深水套管载荷与井口抬升计算 |
5.1 深水套管外挤载荷计算 |
5.2 深水井口抬升计算模型 |
5.2.1 深水井口套管受力计算 |
5.2.2 管柱受力计算 |
5.2.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5.3 井口抬升事故分析与模型应用 |
5.3.1 气井基本情况 |
5.3.2 井筒温度分布与井口抬升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提高川西高压气井固井质量措施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顶替效率 |
1.2.2 岩屑床清除效率 |
1.2.3 水平井固井技术 |
1.2.4 防气窜水泥浆体系 |
1.2.5 高压气井固井质量影响因素 |
1.3 研究主要内容 |
1.4 取得主要研究成果 |
第2章 川西高压气井固井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2.1 地质因素对固井质量影响 |
2.2 钻井液性能对固井质量影响 |
2.3 固井液对固井质量影响 |
2.3.1 前置液对固井质量的影响 |
2.3.2 水泥浆性能对固井质量的影响 |
2.4 顶替效率对固井质量影响 |
2.4.1 套管居中度 |
2.4.2 扶正器类型及安放间距 |
2.4.3 环空返速 |
2.5 其他影响因素对固井质量的影响 |
2.5.1 井型井段对固井质量的影响 |
2.5.2 井径扩大率对固井质量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提高冲洗效率及顶替效率措施 |
3.1 顶替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
3.1.1 实验条件及方法 |
3.1.2 套管偏心的影响 |
3.1.3 水泥浆与钻井液密度差的影响 |
3.1.4 顶替液流态的影响 |
3.2 扶正器的优选 |
3.2.1 扶正器种类的优选 |
3.2.2 川西高压气井扶正器选型 |
3.2.3 旋流扶正器对井眼清洁的规律研究 |
3.3 冲洗液体系优选 |
3.3.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3.3.2 冲洗液评价方法原理 |
3.3.3 冲洗液组分的优选及加量优化 |
3.3.4 冲洗液体系性能的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防窜高密度水泥浆体系的研究 |
4.1 防窜高密度水泥浆设计要求及原理 |
4.1.1 川西高压气井水泥浆性能要求 |
4.1.2 水泥浆加重设计原理 |
4.1.3 水泥浆防窜性能设计原理 |
4.2 防窜高密度水泥浆体系 |
4.2.1 材料的优选 |
4.2.2 防窜高密度水泥浆体系优化 |
4.3 防窜高密度水泥浆体系性能的评价 |
4.3.1 稠化时间 |
4.3.2 防窜能力 |
4.3.3 水泥石膨胀性能及抗压强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现场应用 |
5.1 基本数据 |
5.2 固井难点 |
5.3 扶正器设计 |
5.4 冲洗液施工设计 |
5.5 防气窜设计 |
5.6 固井质量检测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8)高压气井井筒完整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完井前井筒完整性评价研究 |
2.1 气井完整性概况 |
2.2 高压气井完整性影响因素分析 |
2.3 套管磨损机理研究 |
2.3.1 套管磨损模型的建立及剩余强度分析 |
2.3.2 磨损效率模型与Cwear软件 |
2.3.3 高压气井套管磨损实验研究 |
2.3.4 高压气井套管磨损预测分析 |
2.4 高压气井固井质量评价 |
2.4.1 固井水泥石气窜评价 |
2.4.2 实测固井质量评价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压气井环空压力评价与控制 |
3.1 热效应引起的环空压力模型研究 |
3.1.1 环空温度场计算模型 |
3.1.2 环空热膨胀压力计算模型 |
3.1.3 实例分析 |
3.2 考虑多管柱条件下的环空压力计算与控制 |
3.2.1 环空最大允许压力值计算方法 |
3.2.2 环空最大允许压力值计算 |
3.2.3 环空压力控制图版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井筒完整性指标体系 |
4.1 基于屏障原理的井筒完整性分析 |
4.2 井筒完整性指标体系研究 |
4.2.1 井筒完整性指标体系 |
4.2.2 部分完整性指标量化研究 |
4.2.3 井筒完整性定量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
4.3 实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长裸眼长效封隔固井水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前置液研究现状 |
1.2.2 大温差防气窜水泥浆研究现状 |
1.2.3 提高水泥环长效封隔固井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2 固井用前置液性能评价技术研究 |
2.1 润湿接触角测试评价 |
2.1.1 测试原理 |
2.1.2 检测设备 |
2.1.3 测量方法 |
2.1.4 润湿接触角数据评价 |
2.2 固井隔离液合理用量与冲洗时间研究 |
2.3 隔离液冲洗效率评价 |
2.3.1 外掺料选型 |
2.3.2 冲刷实验评价 |
2.3.3 冲洗时间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3 长效封隔固井水泥浆体系研究 |
3.1 大温差水泥浆体系研究 |
3.1.1 低密度水泥浆体系 |
3.1.2 常规密度水泥浆体系 |
3.1.3 高密度水泥浆体系 |
3.2 抗高温增强型防气窜水泥浆体系研究 |
3.3 抗高温增强型防气窜水泥浆体系综合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4 水泥环长效封隔性能评价及研究 |
4.1 水泥环密封能力影响因素 |
4.2 水泥石常规力学性能分析 |
4.2.1 水泥石长期抗压强度发展规律 |
4.2.2 水泥石长期抗拉强度发展规律 |
4.2.3 水泥石膨胀收缩测试分析 |
4.2.4 水泥石长期渗透率变化规律 |
4.2.5 水泥石防气窜能力测试 |
4.3 水泥环长效封隔能力评价 |
4.3.1 水泥环长效密封性能评价装置 |
4.3.2 水泥环密封能力模拟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5 现场应用 |
5.1 现场使用情况 |
5.2 典型案例 |
5.2.1 永胜1井 |
5.2.2 彭州113井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商25区块调整井防窜低密度水泥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1 地质因素 |
1.1.2 开发因素 |
1.1.3 商25 区块与国内外调整井固井水泥浆体系现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膨润土低密度水泥浆体系 |
1.2.2 矿渣低密度水泥浆体系 |
1.2.3 粉煤灰低密度水泥浆体系 |
1.2.4 微硅低密度水泥浆体系 |
1.2.5 漂珠低密度水泥浆体系 |
1.2.6 玻璃微珠低密度水泥浆体系 |
1.2.7 泡沫低密度水泥浆体系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低密度水泥浆体系材料优选 |
2.1 减轻材料类型优选 |
2.1.1 利用减轻机理选择 |
2.1.2 利用水泥浆力学稳定性选择 |
2.1.3 减轻剂优选原则 |
2.2 漂珠优选 |
2.2.1 微观结构 |
2.2.2 抗剪切能力 |
2.2.3 抗压能力 |
2.3 填充剂优选 |
2.3.1 化学成分分析 |
2.3.2 粒径分析 |
2.3.3 微硅对水泥浆性能影响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密度水泥浆体系配方设计 |
3.1 紧密堆积理论 |
3.1.1 单元及多元体模型 |
3.1.2 Andreasen方程 |
3.1.3 Dinger-Funk方程 |
3.1.4 堆积函数模型 |
3.1.5 Hudson填充 |
3.1.6 粉体颗粒群分形特征方程 |
3.2 外掺料比例设计 |
3.3 外加剂的优选 |
3.3.1 早强剂 |
3.3.2 降失水剂 |
3.3.3 缓凝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密度水泥浆体系性能评价 |
4.1 抗压强度 |
4.2 流变性能 |
4.3 抗失水性能 |
4.4 稠化时间 |
4.5 防气窜性能 |
4.6 游离液 |
4.7 渗透性 |
4.8 悬浮稳定性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商25区块调整井防窜固井技术及现场应用 |
5.1 商25 区块调整井防窜固井技术 |
5.1.1 梯度多凝水泥浆技术 |
5.1.2 前置液防污染技术 |
5.1.3 提高顶替效率技术 |
5.1.4 浆量设计 |
5.2 现场应用 |
5.2.1 水泥浆设计 |
5.2.2 前置液设计 |
5.2.3 管串结构设计 |
5.2.4 工艺流程 |
5.2.5 固井质量检测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海洋高温高压气井固井防气窜水泥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港油田小井眼固井质量[D]. 吴杰. 长江大学, 2020(04)
- [2]高温防窜乳液水泥浆体系研究与应用[J]. 杨广国,高元,陆沛青,邹书强,彭金龙.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9(06)
- [3]高温高压固井防气窜水泥浆体系研究[D]. 赵军.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4]深水固井气窜机理与环空带压演化规律[D]. 王雪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1)
- [5]冀东油田XX构造长封固段固井水泥浆体系的应用研究[D]. 陈欣彤.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6]深水套管及水下井口温压效应研究[D]. 曾静.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 [7]提高川西高压气井固井质量措施研究及应用[D]. 付强.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8]高压气井井筒完整性评价研究[D]. 王鹏宇.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9]长裸眼长效封隔固井水泥技术研究[D]. 杜培伟.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10]商25区块调整井防窜低密度水泥浆体系研究[D]. 戚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