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龄老人临终前完全需要他人照料状况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韵,陆杰华[1](2021)在《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对高龄老人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基于2014~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CLHLS),尝试探究了机构照料、社会照料和家庭照料3种照料模式对我国高龄老人临终照料费用和天数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照料和社会照料均与较高的临终照料费用与临终照料天数显着相关,但机构照料仅与较高的临终照料天数显着相关。此外,临终老人的照料依赖程度对于不同照料模式下的照料天数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这反映出,家庭照料或社会照料适合于照料依赖程度较低、完全失能照料天数较短的老人,机构照料则适合于照料依赖程度较高、完全失能照料天数较长的老人。
熊江尧[2](2020)在《老年照料对中国家庭劳动供给的影响》文中指出当前阶段,中国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与之相伴的老年照料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还相对滞后,而且在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更加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这种方式。这意味着,老龄化背景不仅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数量在减少,而且老年照料问题可能还会使得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的劳动时间、就业地点或人力资本投资都受到影响。因此,本文基于CFPS微观调查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试图从老龄化和家庭照料负担的视角来系统分析老年照料对于中国家庭成年子女劳动供给的影响,揭示中国当下如何采取有效的就业政策提高子女劳动参与。本文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本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2章是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对当前老龄化与老年照料问题,以及老年照料对子女劳动供给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做了一个回顾。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归纳和梳理,指出已有文献的贡献与不足,进而引出本文的研究任务。第3章是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主要对本文所涉及的到两个核心概念(即老年照料和劳动供给)进行了一个阐述和界定,然后从集体决策模型、家庭人口结构和劳动供给、以及老年照料成本等方面阐述了家庭照料对子女劳动供给产生影响的一些理论基础,并明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基本的框架。第4章是潜在老年照料对子女劳动参与率和劳动时间的影响分析。结果发现,潜在老年照料负担没有影响子女的劳动参与率,但是影响了子女每周的劳动时间,其中非独生子女和独生子女每周劳动时间会因为潜在老年照料负担分别增加4小时和10小时左右。子女因潜在老年照料负担而增加劳动时间是为了应对老年照料所引起的潜在支出增长和收入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子女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劳动总供给会增加。第5章是实际老年照料对子女劳动参与率和劳动时间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老年照料对于中国家庭成年子女的劳动时间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其中,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子女在面临老年照料责任时,夫妻双方会共同提供家庭照料,男性和女性子女每周劳动时间分别下降7小时和10小时左右,劳动参与率会分别下降12.5%和14.5%左右;独生子女家庭的子女在面临老年照料责任时,男性子女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参与率会有所增加,而女性子女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参与率会下降得更多。第6章是老年照料对子女非学历教育参与的影响分析。老年照料会降低成年子女接受非学历教育的概率,对其人力资本积累具有负向影响。其中,非独生子女家庭,老年照料对丈夫人力资本积累的负向影响更大,而对妻子人力资本积累并未表现出负向影响;独生子女家庭,老年照料对丈夫和妻子的人力资本积累都呈现出较大的负向影响。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子女受到的负向影响越大,收入水平提高也并不能很好地弱化老年照料对非独生子女家庭人力资本积累的负向影响,说明时间稀缺性是老年照料影响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机制。第7章是老年照料对子女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分析。子女的劳动力流动既会受到未来潜在老年照料的影响,也会受到当前实际照料的影响,因此本章以父母健在作为解释变量来分析子女的劳动力流动决策。结果表明,父母健在对于已婚子女跨市流动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受到的影响会更大;相对于男性子女,女性子女受到的影响也要更大。而且,相对于短距离的劳动力流动,父母对子女远距离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更大。第8章是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对本文的研究结论做了一个简要总结,然后根据研究发现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无论是从量的方面来看,还是从质的方面来看,老年照料对于子女劳动供给基本都呈现出负向影响,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家庭和家庭内的女性子女而言,这种影响一般会更大更显着。因此,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劳动力资源,就应该通过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和提供政策支持等多种方式来缓解老年照料负担对劳动力供给的抑制作用。
陈静[3](2020)在《城乡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基于2015年CHARLS数据》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使得老年人口持续增加,伴随而来的失能老人比例越来越大,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老年人口规模迅速扩大使长期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强烈,而当前家庭模式小型化、少子化、女性打破传统外出就业,家庭照护能力日趋减弱,使得老年人照料问题不再只关乎一个人、一个家庭,而成为当前政府和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因伤残、年老疾病等原因无法进行基本日常生活自理老人的照护问题,更是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因此,基于城乡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分析,找出供需之间差距,促进长期护理服务的供需平衡,对我国养老事业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需求方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及相关数据分析当前我国城乡失能老人基本情况、经济能力、社会支持资源以及不同失能程度老人所需护理内容与照护时间,从失能老人的生理维度、经济维度和社会支持维度对老人生活照料服务需求满足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通过熵值法求出基于三维度的指标变量所占权重。结论显示:(1)失能老人往往伴随着收入水平偏低、缺乏正式社会支持等问题。(2)失能比例存在性别差异、城乡差异和年龄差异,表现为女性、农村、年长者失能比例更高。(3)生理维度指标通过失能程度体现,随着失能程度的增加,失能老人所需照护时间增加,生活照料服务需求尤其是复杂生活照料需求增加。(4)三个维度指标变量对老人生活照料服务需求满足都产生正向影响作用,并且三个维度指标之间相互影响。从供给主体、供给能力、供给成本角度对供给现状加以分析。在供给方面研究发现:(1)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服务主要是由家庭成员提供的非正式照护,且不同主体提供的服务存在差异。(2)居家与社区服务主体供给能力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共存,表现为农村地区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数量要远多于城市,社区养老机构的日间床位更多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3)城乡长期护理服务供给成本差距大,且随着失能程度不断加深,成本持续增加,养老机构照护服务供给成本要高于居家和社区。通过需求供给分析对比发现城乡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的供需差距主要体现在失能老人的经济能力与护理服务供给成本、照料时间以及老人所需的护理服务项目上。由此推断出供需差距产生原因主要为以下四点:长期护理服务筹资机制的不完善;护理服务需求匹配度低;长期护理服务资源分散;长期护理服务人才匮乏。根据所得结论,进一步提出通过完善长期护理服务筹资机制;加强机构护理与居家社区护理服务的相互衔接,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推行子女责任货币化制度加强市场与家庭之间的协同作用;从数量和质量上发展多元化的护理服务项目;利用大学生群体、闲置在家的妇女、年轻健康的老人等民间力量为长期护理服务增加多方供给者。运用一系列相关措施拓宽筹资渠道,尽量降低获取服务的成本,使可得到的服务供给数量增加,从而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实现长期护理服务的供需平衡。
熊江尧,张安全,杨继瑞[4](2020)在《老年照料对已婚子女劳动供给的影响:基于CFPS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说明老年照料对子女劳动供给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理论上,老年照料对子女劳动供给的影响存在两种相反的假设,分别是减少劳动供给以提供老年照料和增加劳动供给以应对经济压力。本文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研究老年照料对已婚子女劳动供给的影响发现,已婚的非独生子女在提供老年照料服务时,丈夫和妻子的劳动时间都会显着下降,呈现出合作的特征;而已婚独生子女在提供老年照料服务时,妻子的劳动时间会下降,丈夫的劳动时间有所增加,呈现出分工的特征。最后,本文针对上述实证结果提供了合理的经济解释,并认为应该通过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制定支持性的财税政策来减轻成年子女的养老负担。
张文娟,王东京[5](2020)在《中国老年人临终前生活自理能力的衰退轨迹》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以基本生活自理能力(ADL)为测量指标,使用"中国老年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分析在1998-2014年期间去世的老年人群临终前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轨迹。作者利用组基轨迹模型对男性和女性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过程分别进行拟合,发现老年人在临终前的生活自理能力存在显着差异并归纳出三种变化轨迹:生活自理能力完好型、快速发展型和缓慢下降型。研究发现生命历程早期阶段的经历、所处的社会经济状况、年龄效应和队列效应都会对生活自理能力的衰退轨迹产生显着影响。增龄带来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使老年人临终前的失能风险及其持续时间增加,而较晚的出生队列在临终前出现长时间失能的可能性较低。在三类轨迹中,自理能力缓慢下降型轨迹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最为显着,而该类型的出现概率是影响失能老年人照料负担的主要因素,由此也证明了除去年龄效应与性别差异之外,由社会经济状况、健康行为习惯、生活环境等因素合力产生的健康保护作用将会在失能老年人照料负担增长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研究还发现老年女性在临终前会面临更高的失能风险和更长时间的失能存活期,其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过程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
武源源[6](2019)在《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上海市C机构的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疾病谱系变化使人们的临终状态被延长,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临终者在临终阶段较低的生命质量。此外,传统观念的束缚、医疗资源紧张以及家庭照料功能弱化等都影响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服务模式,使临终者获得较高的生命质量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基于上海市C机构开展的临终关怀服务项目,访谈了参与临终关怀服务项目的14位C机构社会工作者、社区医院的社会工作者以及医护人员。关注社会工作者在不同的场所,针对不同特点的服务群体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介入重点、实践方式、及其面临的困境以及应对策略。从社会生态理论的视角从社区医院以及社区这两个主要系统展开分析,进一步深化了社会工作专业在不同面向开展的临终关怀服务,探究上海市C机构开展社区临终关怀的发展路径。研究发现,首先,社区临终关怀服务要以社区医院为载体,面向临终者开展临终关怀服务,满足临终者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需要,让临终者平静告别。其次,开展面向社区的生命教育,这是临终关怀服务的重要延伸。聚焦生死教育,促进人们树立科学的生死观。此外,开展社区临终关怀受到专业团队未发展成形、临终关怀服务技能不足以及服务提供者自身死亡焦虑的制约。针对这些制约因素,要积极推动“医院-社区-家庭-社工”多方协助平台的建立,并针对临终关怀相关服务者开展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减缓他们的死亡焦虑。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已经成为一项社会需求,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探索构建以专业临终关怀服务为主体,生命教育为基础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有助于促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宋珺[7](2019)在《居住安排对老年人临终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研究 ——基于CLHLS数据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且速度越来越快,老年人口规模扩大、比例上升,高龄化特征显着。老年人口与其他年龄人群相比,整体健康情况相对低下,患病率高且患病程度严重,因此对医疗资源与医疗服务的需求更高,是医疗服务利用的一大主体。近年来,医疗费用不断上升是很多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的医疗费用也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这种增长除了与医疗水平提升、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和高龄化影响显着有关之外,亦存在其他驱动因素:已有诸多文献研究指出,老年人临终利用医疗服务所产生的费用剧增,占总医疗费用的比例较高。因此,老年人的临终医疗服务利用情况已经成为非常重要、值得关注的问题。了解老年人临终医疗服务的利用情况能够为改善我国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情况以及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状况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思考方向。目前,国内与医疗服务利用有关的研究已经比较多了,但关于老年人“临终”这一特殊阶段的医疗服务利用的研究则非常少,且主要围绕引进临终关怀这一舒缓替代方式展开,缺少针对临终医疗服务利用情况的实证研究。国外已有研究指出,临终关怀、长期护理保险等因素都对老年人临终医疗服务利用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在这些因素之外,是否仍然存在影响老年人临终医疗服务利用的其他因素呢?考虑到老年人由于衰老、行动不便等原因,就医行为往往需要陪伴支持,而老年人能否在陪伴下及时就医则与其居住安排息息相关。于是,本文将探究居住安排是否对老年人临终医疗服务利用产生影响以及产生怎样的影响。首先,本文将以CLHLS数据(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数据)为基础,使用Stata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其次,运用logit模型及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对居住安排影响老年人临终医疗服务利用情况进行回归分析,最后进一步研究死亡年龄、收入水平、自理能力等变量对居住安排影响老年人临终医疗服务利用的调节效应。通过研究,本文的主要发现为:居住安排确实对老年人临终医疗服务利用产生显着影响。与住在机构的老年人相比,与家人同住的老年人和独居老年人均有更高的概率获得及时就医,且临终医疗服务费用也更高。老年人的死亡年龄、收入水平和自理能力对这种影响发挥调节作用。该研究结果丰富了我国关于老年人临终医疗服务利用方面的研究内容,并为控制医疗费用上升等问题提供了一定的讨论与思考方向。
龚秀全,周雨婷[8](2020)在《居家还是住机构——临终老人的照料成本和死亡质量比较》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将逐步进入深度老龄化和高龄化阶段,老年临终照料成本也将快速增长,如何在提升临终照料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照料成本成为重要的政策议题。本文利用2002—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中的死亡人口跟踪调查数据,借助两部分模型、样本选择模型、工具变量和倾向得分匹配方法,首次对住机构老人和居家老人的临终照料直接成本和总成本进行深入比较,并借助Mlogit回归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研究居住安排与照料成本对死亡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住机构老人和居家老人在支付的直接成本、总成本、死亡质量方面都没有显着差异,我国临终老人照料成本的增加显着降低了死亡质量。因此,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应根据老人照料需求强度和特征精准施策。为提高老人临终前的生存质量和死亡质量,我国应开展临终照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机构照料,并提高临终照料的专业性。
陈艳[9](2019)在《城市“特殊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家庭照顾和机构照顾在实践中凸显出种种弊端,社区养老照顾成为应对庞大养老照顾需求的一种理想的养老选择。但是目前社区养老发展出现了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不充分,不对应的问题。而特殊老人群体数量不断上升,也是最需要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类人群。因此,本文意在研究城市社区特殊老人的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存在问题并对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提出建议。本文基于510例城市社区特殊老年人的样本情况,运用描述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与访谈案例对城市社区“特殊老人”养老服务的需求情况与需求相关影响因素、养老服务供给情况与供给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在本研究中,“特殊老人”被界定为6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空巢老人、丧偶老人、失能老人、独居老人、孤寡失独老人。城市社区“特殊老人”养老服务需求方面,首先大部分城市“特殊老人”很希望社区能够提供养老服务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日益退化。总体上,紧急救援、康复护理、社会交往是所有老人都迫切需要的养老服务。不同特殊老人的需求又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失能老人、高龄老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相对其他老年人更为迫切。社区在提供生活照料服务(送餐、托管照顾等服务)时应向其倾斜。独居老人、空巢老人、丧偶老人、孤寡失独老人在社会交往、精神慰藉服务上需求更强,社区在提供邻里帮助、固定的家政人员服务与心理疏导等服务时,应该向其倾斜。不同特殊老人需求存在差异,为了找到特殊老人需求的相关影响因素,本文从个人特征、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子女情况与受照料情况五个方面来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年龄、自理程度、婚姻情况、月收入、子女个数、居住方式与受照料情况是影响其对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显着因素。社会交往的主要相关影响因素为婚姻情况、子女个数;紧急救援的主要相关影响因素是年龄、自理程度、月收入、居住方式;康复护理的主要相关影响因素是年龄、文化程度、自理程度、月收入、居住方式(是否独居);精神慰藉的主要相关影响因素是文化程度、城乡户籍、自理程度;生活照料的主要相关影响因素是自理能力、居住方式;临终关怀的主要相关影响因素是子女个数、文化程度、自理程度。基于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分析,本文进一步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提供的基本情况、供需匹配程度与服务供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特殊老人”的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不足、供需匹配度较低、实质性服务不多;社区养老供给过程还存在经费不足,社会支持不够、人力资源不足、缺乏社会交往平台等问题;其次,“特殊老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自评满意度也较低。最后,对社区养老服务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提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提供的措施:首先要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关注特殊老人养老服务需求。紧急救援、医疗护理作为“特殊老人”最迫切的需求,需要推动社区医养结合发展;其次,为了满足各类“特殊老人”的不同需求,社区需建立社区养老信息档案,实行互联网+养老服务,完善特殊老人差异化规章政策,建立多层次养老服务项目供给体系。最后,针对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中出现的资金短缺、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建议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养老服务的多元化提供,并完善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监督。
陈华帅,刘亮,许明[10](2019)在《老年人临终医疗与照料费用的地区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基于2008~2014年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中死亡老人数据,将死亡老人微观调查数据与所在县(区)层面的社会经济因素结合起来,实证检验地区差异对中国老年人临终医疗与照料费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老人临终前的医疗与照料费用绝对值及其占家庭收入比重均高于中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相差不大。此外,老人临终费用与地区人均GDP之间呈现"U"型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使更多老年人带病存活,经济发达地区老年人临终前的整体健康水平低于落后地区老年人,进而导致老年人的临终医疗和护理开支加速增长,这是中国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大难题。
二、高龄老人临终前完全需要他人照料状况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龄老人临终前完全需要他人照料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对高龄老人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相关文献回顾 |
2.1 临终照料的类型及模式 |
2.2 照料模式对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 |
3. 数据、变量与方法 |
3.1 数据来源 |
3.2 主要变量 |
3.3 分析方法 |
4. 不同照料模式的描述性分析 |
5. 不同照料模式对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 |
5.1 不同照料模式对临终照料经济成本的影响 |
5.2 不同照料模式对临终照料时间成本的影响 |
6. 结论与讨论 |
(2)老年照料对中国家庭劳动供给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主要内容 |
1.3 基本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1.6 不足之处 |
2.文献回顾 |
2.1 老龄化与老年照料需求 |
2.2 独生子女数量与老年照料 |
2.3 老年照料对子女劳动供给的影响 |
2.3.1 老年照料与子女劳动参与 |
2.3.2 老年照料对子女人力资本的影响 |
2.4 简要评述 |
3.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 |
3.1 核心概念界定 |
3.1.1 老年照料 |
3.1.2 劳动供给 |
3.2 理论基础 |
3.2.1 劳动供给的家庭决策模式 |
3.2.2 家庭人口结构与劳动供给 |
3.2.3 老年照料的成本理论 |
3.3 基本框架 |
4.潜在照料压力对子女劳动供给的影响 |
4.1 理论分析 |
4.2 研究设计 |
4.2.1 计量模型与估计方法 |
4.2.2 数据来源 |
4.2.3 变量选取 |
4.2.4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
4.3 实证分析 |
4.3.1 参数估计结果及解释 |
4.3.2 稳健性检验 |
4.4 小结 |
5.老年照料对已婚子女劳动供给的影响 |
5.1 理论分析 |
5.2 实证研究设计 |
5.2.1 计量模型与估计方法 |
5.2.2 数据来源 |
5.2.3 变量选取 |
5.2.4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
5.3 实证结果与经济解释 |
5.3.1 老年照料对子女劳动时间的影响 |
5.3.2 老年照料对子女劳动参与率的影响 |
5.3.3 稳健性检验 |
5.4 小结 |
6.老年照料对子女非学历教育参与的影响 |
6.1 理论分析 |
6.2 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
6.2.1 计量模型构建 |
6.2.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6.2.3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
6.3 实证分析 |
6.3.1 参数估计 |
6.3.2 稳健性检验 |
6.4 扩展讨论与检验 |
6.5 小结 |
7.老年照料对子女劳动力流动范围的影响 |
7.1 理论分析 |
7.2 研究设计 |
7.2.1 计量模型和估计方法 |
7.2.2 数据和变量说明 |
7.2.3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
7.3 实证分析 |
7.3.1 计量结果与经济解释 |
7.3.2 稳健性检验 |
7.4 小结 |
8.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缓解老年照料者相关经济负担 |
8.2.2 减少老年照料对子女劳动时间的挤占 |
8.2.3 提升社会融入度,促进异地“随迁养老” |
8.2.4 为老年照料者提供在职教育和再就业培训 |
8.2.5 鼓励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劳动力素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3)城乡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基于2015年CHARLS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迅速推进 |
1.1.2 失能老人规模不断扩大 |
1.1.3 家庭照护能力持续减弱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失能程度评估的研究 |
1.3.2 关于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研究 |
1.3.3 关于长期护理服务供给的研究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思路框架图 |
1.4.3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不足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失能老人 |
2.1.2 长期护理 |
2.2 理论概述 |
2.2.1 失能程度的评定方法 |
2.2.2 长期护理需求的分析维度 |
3 城乡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分析 |
3.1 老年人的失能程度与照料时间 |
3.1.1 老年人的失能程度 |
3.1.2 失能老人所需的照料时间 |
3.2 失能老人的经济能力 |
3.3 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资源 |
3.4 失能老人对不同护理内容的需求 |
3.5 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模型建立与分析 |
3.5.1 失能老人需求满足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3.5.2 指标权重分析 |
3.6 失能老人对不同护理形式的需求 |
3.6.1 居家和社区护理服务需求 |
3.6.2 机构护理服务需求 |
4 城乡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供给分析 |
4.1 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主体 |
4.2 长期护理服务主体的供给能力 |
4.2.1 居家与社区供给能力分析 |
4.2.2 养老机构供给能力分析 |
4.3 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成本 |
5 长期护理服务供需存在的差距及其原因 |
5.1 长期护理服务的供需差距 |
5.1.1 支付能力差距 |
5.1.2 照料时间上的差距 |
5.1.3 服务项目供给上的差距 |
5.2 供需差距产生的原因 |
5.2.1 长期护理服务筹资机制不完善 |
5.2.2 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匹配度低 |
5.2.3 长期护理服务资源分散 |
5.2.4 长期护理服务人才匮乏 |
6 结论与建议 |
6.1 完善长期护理服务筹资机制 |
6.2 加强机构与居家社区护理服务的相互衔接 |
6.3 发展多元化服务项目 |
6.4 发展多元化供给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国老年人临终前生活自理能力的衰退轨迹(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一)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轨迹 |
(二)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一)研究思路 |
(二)分析方法 |
(三)数据来源 |
(四)变量测量 |
1. 因变量 |
2. 时间和其他自变量 |
四、分析结果: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轨迹 |
(一)老年人临终前的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轨迹 |
(二)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轨迹的性别差异 |
(三)老年人在三种轨迹人群中的分布 |
(四)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发展轨迹的年龄和队列效应 |
(五)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衰退轨迹的相关因素 |
五、研究结论 |
(6)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上海市C机构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临终关怀研究 |
1.2.2 国内临终关怀研究 |
1.2.3 研究不足与趋势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3.1 临终关怀 |
1.3.2 社区临终关怀 |
1.3.3 生命教育 |
1.4 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
1.4.1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
1.4.2 分析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5.1 资料收集方法 |
1.5.2 资料分析方法 |
第2章 临终关怀服务的兴起、发展与转变 |
2.1 临终关怀服务的兴起 |
2.1.1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
2.1.2 临终关怀服务的社会需求 |
2.2 临终关怀社会政策的发展 |
2.2.1 我国的临终关怀社会政策 |
2.2.2 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 |
2.3 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与转变 |
2.3.1 临终关怀的服务场所由医院逐步转向社区 |
2.3.2 临终关怀服务提供者与服务对象的多元化 |
第3章 面向临终者的临终关怀服务:以社区医院为载体 |
3.1 社区医院开展社区临终关怀的必要性 |
3.1.1 社区养老催生社区临终关怀 |
3.1.2 公共基础医疗体系的职责要求 |
3.2 以院内医务社会工作者为主导的模式 |
3.2.1 侧重临终关怀的社区医院 |
3.2.2 第三方提供的督导与补充服务 |
3.3 以机构社会工作者为主导的模式 |
3.3.1 侧重老年护理的社区医院 |
3.3.2 长期住院老人的关怀服务 |
第4章 面向社区的生命教育:临终关怀服务的延伸 |
4.1 生命教育与临终关怀的关系与内涵 |
4.1.1 生命教育是临终关怀思想干预 |
4.1.2 生命教育:死亡的可习得性 |
4.2 社区生命教育的服务对象 |
4.2.1 探访癌症康复期的老人 |
4.2.2 社区高龄老人及慢性病患者 |
4.3 社区生命教育的开展方式 |
4.3.1 居家探访的实践方式 |
4.3.2 社区高龄老人的关怀服务 |
第5章 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实践困境与完善策略 |
5.1 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两种路径 |
5.1.1 发展专业化临终关怀服务 |
5.1.2 推广面向社区的生命教育 |
5.2 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实践困境 |
5.2.1 临终关怀服务团队未建立成形 |
5.2.2 专业力量不足导致参与困难 |
5.2.3 临终关怀服务相关者的死亡恐惧 |
5.3 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建议 |
5.3.1 搭建“医院-社区-家庭-社工”多方协助平台 |
5.3.2 加强生命教育,构建新的生死观 |
5.3.3 社会工作倡导 |
第6章 结论与思考 |
6.1 研究发现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居住安排对老年人临终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研究 ——基于CLHLS数据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
1.2.1 老年人居住安排的相关研究 |
1.2.2 医疗服务利用的相关研究 |
1.2.3 家庭照料护理与医疗服务利用的相关研究 |
1.2.4 老年人临终医疗服务利用的相关研究 |
1.2.5 文献研究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3.1 居住安排 |
1.3.2 “临终”时间界定 |
1.3.3 医疗服务利用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第2章 研究设计与计量模型 |
2.1 研究框架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倾向特征 |
2.2.2 能力因素 |
2.2.3 需要因素 |
2.3 研究假设 |
2.4 构建计量模型 |
第3章 数据来源与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
3.1 数据来源 |
3.2 变量选取与变量赋值 |
3.2.1 被解释变量—临终医疗服务利用 |
3.2.2 解释变量—居住安排 |
3.2.3 其他变量——控制变量 |
3.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3.3.1 样本的临终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
3.3.2 样本的居住安排情况 |
3.3.3 样本的个体特征基本情况 |
3.4 总结 |
第4章 回归分析与研究发现 |
4.1 居住安排对老年人临终医疗服务利用影响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
4.1.1 居住安排对老年人获得及时就医的影响的logit回归分析 |
4.1.2 居住安排对老年人临终医疗服务总费用影响的heckman两步法回归分析 |
4.1.3 居住安排对老年人临终医疗服务利用影响的回归分析总结 |
4.2 居住安排对老年人临终医疗服务利用的调节因素分析 |
4.2.1 居住安排对老年人临终医疗服务利用的死亡年龄差异 |
4.2.2 居住安排对老年人临终医疗服务利用的经济收入差异 |
4.2.3 居住安排对老年人临终医疗服务利用的自理能力差异 |
4.3 研究发现 |
第5章 研究总结与思考讨论 |
5.1 研究总结 |
5.2 思考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居家还是住机构——临终老人的照料成本和死亡质量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1.居住安排对照料成本的影响 |
2.居住安排、照料成本对死亡质量的影响 |
(二)数据和样本 |
(三)变量界定 |
1.照料成本 |
2.死亡质量 |
3.居住安排 |
4.其他控制变量 |
四、回归结果 |
(一)居住安排对临终照料成本影响的回归结果 |
(二)居住安排对临终照料成本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
1.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检验 |
2.工具变量的稳健性检验 |
3.PSM的稳健性检验 |
(三)居住安排与照料成本对死亡质量的影响 |
五、研究结论与讨论 |
(9)城市“特殊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2.1 特殊老人群体数量不断上升 |
1.2.2 社区保障基本养老服务 |
1.3 研究意义 |
1.3.1 现实意义 |
1.3.2 理论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4.3 文献述评 |
1.5 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图 |
1.6 研究重难点、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6.1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6.2 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城市社区 |
2.1.2 社区养老服务 |
2.1.3 “特殊老人”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马斯洛需求理论 |
2.2.2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2.2.3 理论框架 |
3 “特殊老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
3.1 数据来源 |
3.2 样本基本情况描述性分析 |
3.2.1 “特殊老人”样本个体特征 |
3.2.2 健康状况与自理能力 |
3.2.3 月收入情况 |
3.2.4 老人子女个数 |
3.2.5 目前受照料情况 |
3.3 “特殊老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
3.3.1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强烈 |
3.3.2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优先序列 |
3.4 小结 |
4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相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研究设计和研究假设 |
4.1.1 模型设定 |
4.1.2 变量选取和描述性分析 |
4.2 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4.2.1 紧急救援养老服务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4.2.2 生活照料养老服务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4.2.3 康复护理养老服务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4.2.4 精神慰藉养老服务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4.2.5 社会参与、社会交往养老服务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4.2.6 临终关怀养老服务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4.3 小结 |
5 需求视角下“特殊老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分析 |
5.1 城市社区“特殊老人”养老服务供给基本情况 |
5.1.1 “特殊老人”获得的社区养老服务不足 |
5.1.2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 |
5.1.3 城市社区提供的实质性服务不多 |
5.1.4 “特殊老人”针对性优惠服务供给欠缺 |
5.2 社区养老服务提供存在的问题 |
5.2.1 参与养老服务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
5.2.2 用于养老服务的经费严重不足 |
5.2.3 社区组织缺乏提供社会交往平台的条件 |
5.3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评价 |
5.3.1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数量评价 |
5.3.2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自评满意度不高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城市社区“特殊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强烈 |
6.1.2 城市社区“特殊老人”养老服务供给存在问题 |
6.2 全面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措施建议 |
6.2.1 建立多层次养老服务项目供给体系 |
6.2.2 推进城市社区医养结合发展 |
6.2.3 建立社区养老信息档案,推行智慧养老 |
6.2.4 完善特殊老人差异化服务提供政策与提供主体多元化 |
6.2.5 完善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监管 |
6.3 论文不足和后续研究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四、高龄老人临终前完全需要他人照料状况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正式照料抑或非正式照料:照料模式对高龄老人临终照料成本的影响[J]. 张韵,陆杰华. 南方人口, 2021(01)
- [2]老年照料对中国家庭劳动供给的影响[D]. 熊江尧.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3]城乡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基于2015年CHARLS数据[D]. 陈静.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1)
- [4]老年照料对已婚子女劳动供给的影响:基于CFPS的经验证据[J]. 熊江尧,张安全,杨继瑞. 财经科学, 2020(04)
- [5]中国老年人临终前生活自理能力的衰退轨迹[J]. 张文娟,王东京. 人口学刊, 2020(01)
- [6]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上海市C机构的实践探索[D]. 武源源.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7]居住安排对老年人临终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研究 ——基于CLHLS数据的实证研究[D]. 宋珺.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8]居家还是住机构——临终老人的照料成本和死亡质量比较[J]. 龚秀全,周雨婷. 社会保障研究, 2020(03)
- [9]城市“特殊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问题研究[D]. 陈艳. 重庆大学, 2019(01)
- [10]老年人临终医疗与照料费用的地区差异研究[J]. 陈华帅,刘亮,许明. 中国人口科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