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恶性论的伦理诉求

荀子恶性论的伦理诉求

一、荀子性恶论的伦理诉求(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娣[1](2020)在《阳明后学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程朱理学对心性关系的阐发方式是以性为体、化心为性、化人心为道心。这种思路在将外在的具有普遍性规定的“天理”上升为绝对道德律令的同时,也逐步消解着个体的意志自由,抑制着个体的感性存在。因此,理学伦理思想中形而上的“性”与个体意义上的“心”出现了一种内在的矛盾与紧张。而以心体的重建为旨归的王阳明心学伦理体系的建构逐步消融了这种紧张。王阳明以“心即理”的良知本体作为统摄,又赋予先天的良知本体以“吾心”的形式,将外在的天理内化为个体之心。主要目的在于实现个体之心与普遍之理的融合,并通过“致良知”的工夫将道德主体对天赋良知的体认转化为明觉之知。以良知为本体的心学伦理从正面肯定了个体之人的良知作为道德判断、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存在的意义,消解了理学外在强制性的伦理束缚,为个体之人的成圣之道提供了本体论和工夫论依据。诉诸于每个人内心良知的简易直截性、自由开放性使得阳明心学在阳明后学的承继与发扬下盛行于中晚明时期。阳明后学的发展与分化始于王阳明“四句教”的提出,并围绕着良知与致良知的本体工夫问题,在阳明弟子王畿和钱德洪的不同诠释下开启了阳明心学分化的两个主要方向:“尊悟”的良知本体论与“主修”的致知工夫论。与此同时,针对“悟”与“修”各执于一边用力而逐渐彰显出的弊端,以主张躬行与经世的东林学者和蕺山学者展开了对王学末流的修正面向。因而,关于阳明后学在继承和发扬阳明心学中所呈现出的“尊悟”、“主修”、“修正”的三种伦理思想倾向便构成了本文的行文脉络,而由此反应到伦理实践中的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建构,以及由此带来的儒学转型发展和西学的输入便构成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主张“尊悟”的阳明后学以“悟本体即工夫”作为良知学说宗旨,认为良知心体无善无恶,是纯粹至善的“赤子之心”、“童心”。因而在现实的生活中“以日用见在指点良知”,并“率现成良知”,不仅顺应了明觉良知本体的自然发用与扩充,而且也充分彰显了个体的自然情感和意志自由,体现了伦理意义的个体性向度的强化。以自然人性论为依据,肯定了面向世俗社会的而又本于自然心体的“情”、“欲”、“利”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地位,重新评估了“情理”、“理欲”和“义利”的伦理关系。在一步步突破理学对自然人性固有束缚的同时,突显着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与高扬。经过“尊悟”阳明后学阐发的心学伦理思想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反对封建纲常伦理的早期伦理启蒙意义,但同时他们也造成了后学末流空谈良知本体、忽略道德修养工夫的“自然主义”流弊,形成了不切实际的空疏学风和狂禅倾向,受到了提倡“主修”的阳明后学的批判与纠偏。提倡“主修”的阳明后学以“即工夫以达本体”作为致良知的工夫论,认为良知心体至善无恶,需要在不离物事的现实世界中“循良知”以致良知,反对在良知心体上的“意必”、“增益”的工夫。同时,对于良知心体“意之动”的已发状态,则需要在道德实践中落实“归寂”、“主静”和“主敬”的致知工夫,以保任良知心体,实现纯然至善的良知心体的复归。通过化良知为德行的致知工夫的展开,逐渐实现了道德主体伦理实践的深化,并且通过为善去恶的德性修养、以良知心性贯通事功的社会实践不断彰显出来。虽然注重致良知的工夫论起到了纠偏“尊悟”学者空疏学风的目的,也为晚明经世致用实学思潮的兴起提供了思想资源。但与此同时,他们以“静”止“动”、以“寂”遏“感”的思想主张使得心学的发展逐渐陷入了枯守虚寂状态,不可避免的遭到了“修正”阳明后学的质疑与反驳。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东林学者和以刘宗周、黄宗羲为代表的蕺山学者在明清易代之际展开了针对王学流弊的“修正”运动。高攀龙的“敬心”工夫与顾宪成的“小心”工夫一脉相承,以提倡“悟修并重”的道德修养论在社会实践和政治实践中将学问与治世、道德与政治相结合。刘、黄以本体工夫合一的慎独诚意之学发挥王阳明良知之学,使儒学由虚返实,强调有利于政治、民生的实用之学,注重挽救时弊的道德经世实践。“修正”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对心学系统内“高谈性命,直入禅障”的补偏救正和对枯守虚寂之学的超越,也在于它以反虚务实的实用主义精神和明道救世的外王实践逐渐发展出了明清之际古学复兴、考据学兴起的儒学转型。阳明后学关于良知本体、工夫、躬行与经世的阐发,最终目的是为了“挽复三代之治”以挽救晚明社会变局和人心动荡,以实现儒家合乎道德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基于这样一份救世情结,阳明后学展开了基于良知统摄、化治心以治世、倡民本限君权的“政学合一”的政治伦理实践,以及讲学觉民、乡约教化、经世济民的儒学民间化转向的社会伦理实践。伦理实践的建构是儒家士大夫藉以实现理想政教秩序的途径,也是他们进行觉民行道、推进儒学世俗化伦理教化的自觉担当。阳明心学对程朱理学的批判促使了儒学内部进行了一场道学革新运动,而阳明后学对心学的继承与发扬更是将心学伦理思想对理学束缚人性发展的反叛、对自然人性论的提倡发展到极致。伴随着晚明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市民阶级的壮大,这种基于心学伦理思想的理性觉醒和主体精神的高扬,以及对民本、平等、民主的呼唤,具有反对封建伦理专制的积极意义。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心学末流奢谈心性本体,杂糅佛老学说,导致晚明士人逐渐沦入空谈心性的学风之中。面对道德沦丧的社会局势和易代的政治情形,明末清初的学者围绕道德人心的危机所展开的对阳明心学的批判,促使了心学逐渐式微,由此发展而来的是古学复兴和经史考据学兴起的儒学转型,以及注重实证考据、提倡科学精神的西方科学的落地生根。

苏嘉雨[2](2019)在《荀子政治伦理思想及其历史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形成了一套兼有德性理论和规范性行为理论的儒家思想学派,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影响较大,其思想在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政治应用。本文集中探讨荀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与其当历史影响,从新的角度构建荀子政治伦理学的思想,正确认识荀子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本文共分为以下及部分进行探讨。荀子作为一名中国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当时各诸侯国合纵连横,社会动荡较大,经济发展不均衡,文化发展差异性较大,政治形态不稳定。因此,荀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状与改良对策。荀子思想是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成和发展,同时荀子对儒家各派进行了批判,并根据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作出了对时局的理论判断和策略回应。荀子的主要政治伦理理念有:天人观、人性论、礼法观、民本观念和明分使群。荀子所提出的“天人观”中指出天地万物运行有其必然的规律,天人相分,拒斥鬼神,不能一味迷信。但同时也要与天沟通,应天而治,执政者要采取正确的治理方式。荀子提出性恶论,确立了其人性基础,将人确立为政治主体。“礼”是荀子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礼是治国的基本形式,由礼产生法,礼是法的基础。荀子的民本观念告诫君主要顺应民情,民众是国家的基础,提供立君为民。荀子还提出明分使群的社会治理方法,可以有效维护社会秩序。荀子政治伦理思想有着重大的历史影响。我们应该肯定荀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荀子的性恶论、礼义之统和民本思想,都对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对中国古代政治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官方恒定不变的仪式形态。荀子对诸子百家思想做了正本清源,统一了判断标准等,荀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对中国后世有着巨大的贡献。

何川[3](2018)在《他者视域下孟荀人性论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对孟荀人性论从他者的角度进行分析之后,一方面体现出了二者不同的他者理念;另一方面,凸显了孟荀理论上体现为人性论,但深层次上动机于人道主义的情感关怀与和谐安定的政治宏愿。引言部分主要梳理了孟荀人性论理论越来越复杂的研究现状,阐述了以他者视角进行分析的选题意义在于提供一种看待孟荀人性论的新思路。第一章在介绍他者概念的基础之上梳理了笔者认为特征性明显和意义重大的他者理论。选择了海德格尔、舍勒、梅洛—庞蒂、莱维纳斯,这四者代表了四种不同的他者理论。可以看到在他者概念在“他者性”、“他异性”上逐渐递增的过程。第二章对孟子性善论的分析中,通过对不忍人之心的分析看到了与舍勒情感他者的相似性,在进一步对恻隐之心的分析中看到这种情感他者是一种“共同情感”。通过对孟子仁政理论的分析则进一步明示了自我与他者的平等关系;对天人合一的分析则显示对他者的消解。第三章阐述了荀子“群”的思想中的他者。荀子的性伪之分体现了一种他异性的倾向,“圣人”就是荀子“他异性”的象征。天人相分则是对他者的肯定。第四章,以善的角度出发,孟子的善在主体之中,荀子的善则是带有“他异性”的他者之善;如果追问恶,孟子的恶是隐形的,当他走向天人合一时,恶就无处安放;而荀子的天人相分是“他者性”、“他异性”的存在土壤,也为“恶”的来源留下了理论空间。在二人不同的他者或他异性之中,在孟子平等的人我关系中,他对人性论“善”性的强调是一种伦理第一性的态度,更注重将人作为目的;而荀子对“恶”的正视与对“群”重视在天人相分与”圣人不求知天”而应知人的态度下体现出”人是目的”。二人的政治意图对人性论影响很深,虽然在逻辑理论上人性论是基底,但是从理论最初诞生的动机上来说,二人都是看到了复数性人群的生存状态,通过对生活经验和自身的学识才达成的人性理论,并反过来再为政治理念服务。

杨瑞[4](2017)在《荀子人性论的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荀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生而具有的本能,是人最基本的欲望和要求。他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荀子以“人性恶”为理论前提,察“性伪之分”,其本质是自然之性,没有善恶之分,它有可能转化为恶,也有可能转化为善,荀子因而提出“化性起伪”之说,以礼义法度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化性起伪的途径有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和修身。人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修身养性,最终达到“性伪合”,才能够成为“圣人”。本文以荀子的“性恶论”,以及以“性恶论”为基础的教育观和修身观为重点论述对象。重点论述荀子的人性论对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价值。绪论对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创新点及结构安排做了简要的说明。第一章阐述了荀子本人及其性恶论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对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做简要的论述。第二章对荀子的教育和修身观进行了挖掘和分析。以“性恶论”为人性基础,通过化性起伪,最终达到“性伪合”的修身之道。第三章重点探讨了荀子人性论对当代道德建设的启示。正视性恶论,加强道德教育,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市场建设主体的自我修身意识,这是加强道德建设的必要举措。

姜珂[5](2017)在《当代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有近5000万家,占到我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对我国GDP的贡献达到了60%,我国外贸出口进项中有68%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我国的税收贡献有近53%,并为我国80%的就业人口提供了就业的机会。这些转变显示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模式,并且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人才短缺、人才流失、人力资本不足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大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上存在不足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忽视了管理中伦理问题,从而与员工之间产生矛盾并陷入伦理困境。因此,要想从根本解决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带来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不能单纯地依靠僵化的管理手段,应当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之上融入伦理理念,进而实现员工发展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双轨合一。之所以要解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伦理困境,是因为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和重量不可小觑,由人力资源管理失当所引起的问题已经不单单一个管理上的或企业的问题,而是可能会造成动荡的社会问题。再则,我国想要实现“2025中国制造”的强国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贯彻,需要社会之中每个成员的配合和付出,而中小企业就是这其中十分庞大且关键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能够良性运转是各项举措顺利实施的基础。具体到本文的研究意义。从理论层面来说,本文所研究的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方向是管理伦理的一个分支,属于更具针对性的应用伦理范畴,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和管理伦理这两个领域理论的延伸和丰富。从现实层面来看,构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体系不仅仅解决了中小企业当下所面临的伦理困境,更有助于实现中小企业的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也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孟子曰:“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意在说明治理国家,方法和能力固然重要,但如若没有仁义之心的引导也不可能使天下太平安定。其言下之意正好揭示了人力资源管理和伦理的关系,那就是二者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理论依据,揭示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伦理之间的关系,即人力资源管理本身就是一门深含伦理理念的学科。其次,笔者对我国中小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其所遇到的伦理困境进行了梳理,从观念、制度以及个体层面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所遇到的伦理问题进行了归纳。具体来说:在观念上表现为义利、公私、个人与集体层面的差异化;在制度上表现为人本关怀缺失、诚信危机、员工发展被忽视、责权利不均衡的现实状况;在个体层面表现为中小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伦理人格的不完善。之后,进一步探讨了造成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频频出现伦理失范现象的外因,从经济环境、制约机制以及中小企业自身三个方面对外因进行了全方位地解读。再次,结合发达国家即德国和日本中小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整合梳理出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构建准则。最后,依据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准则并结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困境的现实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最终,笔者对中小企业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伦理体系进行了展望,即对内实现员工幸福、培养员工的工匠精神以及塑造企业家的伦理精神,对外树立当代中小企业的新标签以及作为“企业公民”肩负相应的社会责任。

唐代兴[6](2016)在《孔子“人性”思想的生成敞开进路》文中研究表明孔子思想的原点是其人性论,它蕴含存在论意义的"性相近"、生存论意义的"习相远"和实践论意义的人性重塑。孔子努力于后者,创建起以"持礼成乐"为生活目的,以"以仁入礼"为基本进路,以"博学内省"和"敬德修业"为内外双修原则和以"齐""治"为践行方式的道德人性论。孔子之人性论思想为后世开辟出多种可能性:《中庸》以此为出发点,为后世开出致思人性的形上学先风;告子从生生、本能、自律入手弘扬了孔子的天赋人性观;孟子和荀子则发展了孔子实践论意义上的道德人性论思想,分别创建起性本善和性本恶理论,为血缘宗法政治之可以德治和必须德治提供了截然不同的人性依据。

陈光连[7](2015)在《荀子思想之几个核心概念探析——与黑格尔道德哲学之比较》文中研究指明荀子所说的"伪"与黑格尔所说的"教化"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在教化世界中,黑格尔在善恶定义的基础上又区分了"高贵意识"和"卑贱意识"。在荀子思想中,人身上也有黑格尔所谓"高贵意识"和"卑贱意识"或孟子所谓"大体"与"小体"之分殊,相较于荀子的思想,教化就是一种规定、一种异化,实现具有普遍性精神的礼义原则向充满欲望的现实性个体回归;联系黑格尔关于家庭伦理关系的规定,"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就是在特殊境遇下直面伦理本性,是伦理本性的特殊显现,是家庭成员或社会关系诸如子父、君臣等在特殊境遇下对于伦理本性"道""义"的固持和坚守;黑格尔将"男人"与"女人"当作伦理世界的两个原素,在荀子的伦理世界中,虽然妻子以其恐惧内敛柔从而局限于甚至困于家庭之内,丈夫亲近和悦且又和妻子保持界限,但正因为这两种伦理性格及其人格化力量的存在,作为伦理世界的基本伦理实体——家庭才得以巩固以致民族、国家而不至于被颠覆;无论是荀子还是黑格尔,其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冲动,并且在义与利的冲动中实现道德世界的预定的和谐,从而化解道德与幸福、欲望与道德之间的矛盾;黑格尔所谓"力"通过扬弃对立、差别而返回自身,这个自身在荀子的思想中即表现为和,"分则和,和则一",而建立群居和一之道的伦理实体,对于个体,"分"所表现出来的"力"指向德对于外在的普遍之则礼的造诣;对于群体,"分"之"力"使家庭、社会、国家的人伦之间形成秩序合力,达至"齐一"的社会至善。

唐秀华[8](2012)在《发展观的伦理蕴涵研究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思考》文中认为发展是人类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发展的异化却与人类发展的美好愿望背道而驰。当今社会,发展的异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突出表现在自然的异化、劳动的异化、科技的异化、人的异化、社会的异化等多个层面,且呈现出普遍化和深化的趋势。发展的异化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不和谐,产生了诸多问题。如果我们不对发展进行价值审视和伦理规约,任由发展将会把人类引向万丈深渊和带来灭顶之灾。因此,什么是真正的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怎样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围绕发展问题的深刻反思和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成为人类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发展异化问题既是一个世界问题,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发展的深刻反思和伦理规约是中国社会面临的必须予以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本论文包含前言和六章内容,主要阐明了科学发展必须予以价值审视和伦理规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科学发展必须培育的伦理规范体系。前言部分是论文的选题意义和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第一章厘清了发展与伦理思想的内涵及关系,强调伦理道德对发展的作用。第二章通过对传统发展观导致的发展异化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伦理审视的现实依据。第三章通过对传统发展观理论的批判和伦理反思,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伦理审视的理论依据。第四章通过对发展观的伦理思想渊源的梳理,为科学发展提供深厚的思想资源。第五章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思想,主要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演进的历史进程,总结了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的内涵,分析了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的特点以及对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的评析。第六章主要阐述发展观的伦理反思给予我们的启迪就是培育科学发展的伦理道德规范,发挥道德规范对发展的道德规约和价值评价作用,寻求解决发展异化问题的路径,真正实现科学发展。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整体性的过程,单一的视角是无法解决当今时代发展所面临的复杂矛盾的。因此,本文在客观评判传统发展观的理论与现实的基础上,深刻反思发展异化的重要原因在于发展缺乏伦理的审视和规约,并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探究科学发展的伦理思想基础,构筑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伦理精神为主线,培育科学发展伦理规范体系,为科学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伦理支撑,使发展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与协调发展的伦理精神。

韩丽华[9](2012)在《回归诚明—李翱《复性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深受韩愈“道统”思想影响的李翱,以传承儒家“道统”为职志,敏感于当时兴盛的佛教和道教对儒学的巨大冲击所造成的文化危机,对当时儒学乃至于整个儒学发展史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性研究,由此认识到,自汉代以来注重注疏训诂的解经及研究天人关系的传统儒学,缺乏对儒学在人生修养方面功能的自觉意识,因而轻视了儒家学说中固有的同人生修养紧密相关的心性论内容,而短于心性研究的儒学则有被佛、道特别是长于心性研究的佛学所同化的危险,出于这种文化危机感和扞卫和续传儒家“道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作《复性书》。《复性书》基于作者对《中庸》的细读精研,着力于发掘其中的心性思想,并据此来解读儒家经典和理解儒家学说,重视对儒家人性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兼采佛教及道家与道教的相关思想内容,构建起了一个以“诚”为核心范畴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个可名为“复性论”的哲学体系,主要包括“天道至诚”的本体论、“情有善有不善,而性无不善”的性善论、“情由性而生,性由情以明”的性情观、“至诚则明”的致知论、“志于道德”的价值观、“原始反终”的生死观六个方面的内容,在理论上是围绕“复性”的必要性、根本方法和宗旨展开的,基于“天道至诚”的本体论观点,确立了性情基于一心、性善情恶、性本情用的人性论观点并加以论证,认为是由于心动而生邪情,人之作恶是因于邪情,故情为恶,此邪恶之情遮掩了人的本善之性,使其善性不能显现,故有去情复性之必要;进而围绕如何复性的方法问题,论证了心性修养至寂然不动、无思无虑之境是复性而心归诚明和性归于善的唯一正确的途径。李翱的《复性书》及其复性论思想的阐述,不仅以其对心性问题的高度重视和独创性研究,首开了以心性论为思想核心的宋明理学之先河;更以其对儒、释、道进行会通与融合的学术实践,开创了以义理之学为学术形式的宋明理学之先例;还以其一心二门人性论思想奠定了宋明理学“心统性情”的一元人性论的思想基础。要之,李翱的《复性书》及其理论对促成儒学由“经学”转向“理学”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复性论的学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应当被合理地理解为“经学”向“理学”转变过程中的过渡形态。

李季[10](2011)在《荀子行政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荀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涵盖了天、地、人、神等诸多方面,论及到国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几乎所有领域。荀子批判地总结了他以前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几乎所有成果,开创了以后中国学术思想的基本体例与方法,是先秦最后一位大师,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本文将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置于先秦时期行政伦理思想同一领域的流变之中,根据当前行政伦理学研究的成果,把荀子的行政伦理思想分为理论基础、基本观念、基本原则与规范等部分。在阐述了这些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对现代行政伦理建设的意义。进入春秋末期,王室衰落、群雄争霸,周礼面临挑战,并引发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且一直持续到战国末期。身处战国末期的荀子,根据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总结了先秦各家的主要思想,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荀子的行政伦理思想就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方面,它的许多思想对于今天的行政伦理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荀子的行政伦理思想是以天人观和人性论为哲学理论基础的。荀子思想的天人观包含着三个层次的基本内容:“天行有常”、“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和“天人相参”。在天人观的基础上,荀子提出了“人性恶”和“化性起伪”的人性理论,从而建构起荀子以礼法关系为主要内涵的思想体系。在这一哲学基础之上,形成了他的行政伦理观念,主要包括“群分”的社会观、“职分”政治观和“至平”的社会正义观。这些观念具体化为“王霸兼用”、“隆礼重法”的政治原则和“平政爱民”和“尚贤使能”的行政伦理原则。这些原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进一步具体化为行政伦理的基本规范,对行政人员的基本规范主要有:修身正己,敬业尽职,为政廉洁,行政公正,固本节用,各守其道等。荀子的行政伦理思想,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行政伦理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它有利于行政人员加强品德修养和促进其尚德守法,有利于促进行政系统执政为民以及整个国家治理进程中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二、荀子性恶论的伦理诉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荀子性恶论的伦理诉求(论文提纲范文)

(1)阳明后学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价值
        (一)系统反思理学伦理思想之弊端
        (二)阳明后学的思想分化及学派分立
        (三)对阳明后学伦理思想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相关阳明后学人物的界定
        (二)与伦理思想相关的学术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创新点、思路、难点和方法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思路
        (三)研究的难点和方法
第一章 阳明后学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除流弊:理学伦理思想的理论局限
        一、理学伦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的弊端
        二、心学伦理思想体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节 倡“心”说:王阳明心学伦理思想体系的建构
        一、心即理:本体与道德主体的建立
        二、知行合一:阳明心学的道德实践品格
        三、致良知:道德本体的自我开显与扩充
    第三节 分化与流传:阳明后学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天泉证道与王学的分化
        二、阳明后学学派的思想论争与修正
        三、道德启蒙的引领及近代贡献
第二章 尊悟:良知本体的自然明觉与扩充
    第一节 “尊悟”方向的主要人物及其伦理思想
        一、王畿的“现成良知”说
        二、王艮之泰州学派的“率现成良知”说
        三、李贽的“童心”说:个体性向度的强化
    第二节 人性论依据:自然人性论的提倡
        一、“自然之性”的新理欲观
        二、“正利”的新义利观
        三、“崇理到尊情”的情本论
    第三节 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与高扬
        一、理性觉醒:“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二、“以身任天下”的自由豪杰精神
        三、“以友朋代君臣”的新人伦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修:道德实践过程中的心体涵养与伦理担当
    第一节 “主修”方向的核心人物及其伦理思想
        一、事上磨练:钱德洪、欧阳德不离物事的道德实践
        二、归寂主静:聂豹、罗洪先“习静”的道德修养
        三、修己以敬:邹守益、刘邦采“主敬”以复良知之精明
    第二节 化良知为德行:道德主体实践的深化
        一、实修:道德主体为善去恶的德性修养
        二、实功:以良知心性贯通事功的社会实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修正:躬行与经世
    第一节 “修正”方向的代表人物及其伦理思想
        一、东林学者“悟修并重”的道德修养论
        二、蕺山学者“慎独之学”的经世实践论
    第二节 从思到学:反虚务实的实用主义精神
    第三节 明道救世的道德经世实践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伦理实践:政治伦理与社会伦理建构
    第一节 政学合一:政治伦理建构的阐发
        一、治心以治世:基于“良知”统摄的信念政治
        二、“挽复三代之治”:理想政治秩序的追求
        三、“抑君申民”:民本政治伦理思想
    第二节 儒学民间化:社会伦理建构的转向
        一、“士学”向“民学”的平民儒学转变
        二、乡约制度:心学教化的伦理认同
        三、讲学明道:觉民行道的伦理实践
        四、经世济民: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阳明后学伦理思想的评价与意义
    第一节 阳明后学伦理思想的评价
    第二节 对明清之际儒学转型的影响
        一、新质文化的潜滋暗长:复古与考据
        二、异质文化的导入:西方科学与儒学的会通
    第三节 阳明后学伦理思想的近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后记

(2)荀子政治伦理思想及其历史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1、荀子人性论的研究
        2、荀子政治法律思想的研究
        3、荀子与孔孟韩思想的对比
        4、中西方思想方面的比较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1、文献研究法
        2、比较分析法
        3、历史和逻辑相结合方法
    (五)创新点
二、荀子政治伦理思想形成背景及理论渊源
    (一)形成背景
        1、经济背景
        2、政治背景
        3、文化背景
    (二)理论渊源
        1、对先秦政治伦理思想的吸收
        2、对孔孟政治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荀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内容
    (一)荀子政治伦理思想的世界观基础
        1、天人相分,拒斥鬼神
        2、天生万物,应天而治
    (二)荀子政治伦理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1、人之性恶
        2、化性起伪
        3、养心思想
    (三)礼法观
        1、礼治:社会管理的基本形式
        2、法治:辅助性的法律制度
        3、礼与法的关系
    (四)民本观念
        1、民本的含义
        2、平政爱民
    (五)明分使群
        1、以“分”确立秩序
        2、荀子之“群”
        3、“群居和一”的社会理想
四、荀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影响
    (一)对儒家后世的政治伦理思想影响
        1、丰富儒家人性论思想
        2、完善礼义之统的构建
        3、促进民本思想的发展
    (二)对中国古代政治实践的影响
        1、王权的限制与相权的发展
        2、德法并行的施政主张
        3、注重执政者道德培养
        4、确立礼义制度与培养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他者视域下孟荀人性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现状
    2.选题意义
第1章 他者概念的引入
    1.1 何谓他者
        1.1.1 概念简述
        1.1.2 海德格尔:共在与他者
        1.1.3 舍勒:情感与他者
        1.1.4 梅洛—庞蒂:身体与他者
        1.1.5 莱维纳斯:同一与他者
    1.2 引入他者概念的可行性
        1.2.1 他者客观存在
        1.2.2 人性论与他者
第2章 他者视域下的孟子性善论
    2.1 孟子性善论中的他者
        2.1.1 人禽之辩中的他者
        2.1.2 恻隐之心:共情与他者
    2.2 他者在性善论中的指向
        2.2.1 仁政中的他者身影:平等
        2.2.2 天人合一对他者的消解
第3章 他者视域下的荀子性恶论
    3.1 荀子性恶论中的他者
        3.1.1 “人生不能无群”的他者
        3.1.2 性伪之分中的他者
    3.2 他者在性恶论中的指向
        3.2.1 面对他者的圣人之虑
        3.2.2 天人相分对他者的肯定
第4章 他者视域下孟荀人性论的差异与共同点
    4.1 孟荀人性论在他者视域下的差异
        4.1.1 主体之善与他者之善
        4.1.2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4.2 孟荀人性论在他者视域下的共同点
        4.2.1 “人是目的”的显现
        4.2.2 政治活动中的他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4)荀子人性论的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专着方面
        (二) 论文方面
    三、研究的创新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性恶论”的时代背景和内容
    一、荀子及“性恶论”的时代背景
        (一) 荀子简介
        (二) “性恶论”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三) “性恶论”形成的理论背景
    二、荀子性恶论的内容
        (一) 性、情、欲与“性伪之分”
        (二)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三、“化性起伪”
        (一) 化性起伪何以可能
        (二) 化性起伪的条件
第二章 以人性恶为基础的教育观和修身观
    一、隆礼尊师的教育观
        (一) 荀子论礼
        (二) 荀子言师
    二、内省自励的修身观
        (一) 勤于学、敏于思、践于行
        (二) 持之以恒、志存高远
    三、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
第三章 荀子人性论对当代道德建设的启示
    一、崇德向善,为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一)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二) 当前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二、加强道德教育,为道德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一) 加强学校德育建设
        (二) 加强家庭道德教育
        (三) 全面开展社会道德教育
    三、隆礼重法,为道德建设带上“紧箍咒”
        (一) 德润人心,以德治国常抓不懈
        (二) 法安天下,依法治国惩恶扬善
    四、修身养性,挺起公民道德建设“精神脊梁”
        (一) 自省自励
        (二) 广纳良言
        (三) 注重内心修养
参考文献
致谢

(5)当代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意蕴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内涵是伦理理念的一种特殊体现
        二、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伦理价值观为内在驱动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构建以伦理原则为基本标准
        四、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归宿
        五、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是一种特殊管理伦理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二重属性
        一、功利性与道义性统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逻辑起点与终点
        二、他律性与自律性统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实践前提与保障
        三、利己性与利他性统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发展的现实归宿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外在作用
        一、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实践根本:调节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现实升华:优化作用
        三、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个体效应:激励作用
        四、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内在追求:凝聚作用
第二章 中小企业的现实状况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困境
    第一节 当代中国中小企业的现实状况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与特征
        二、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观念层面: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伦理困境
        一、义与利的兼顾失当
        二、公与私的差异化理解
        三、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难以并行
    第三节 制度层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伦理困境
        一、相关制度缺乏对人本关怀的现实实践
        二、管理权威陷入诚信危机
        三、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受到阻隔
        四、权力与权利的不平衡分配
    第四节 个体层面:人力资源管理主客体之间的伦理困境
        一、管理伦理人格是对人内在品质的特殊诠释
        二、管理伦理人格不完善的现实表现
第三章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经济环境的原因
        一、经济体制改革下的伦理失调
        二、市场经济行为陷入信仰危机
    第二节 制约机制的原因
        一、相关立法存在漏洞
        二、公共监督能力缺乏强制性
    第三节 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
        一、自我约束观念的淡薄引发对法律的漠视
        二、“企业公民”意识缺失导致对内外部责任的推卸
        三、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对其发展的阻隔
第四章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构建的准则
    第一节 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探求与分析
        一、德国——选人、育人、留人三位一体的管理之道
        二、日本——“家族主义”理念之下的共同发展
        三、德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分析及启示
    第二节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构建的理论基石
        一、人性论:人员关怀的伦理构建
        二、需求理论:激励引导的伦理构建
        三、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战略制定的伦理构建
    第三节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本理则固——人本原则
        二、公平正义,责权利一统——公正原则
        三、公私兼顾,协同发展——集体原则
        四、和而不同,刚柔并济——和谐原则
第五章 构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路径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伦理观
        一、以义利共生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价值前提
        二、以员工利益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发展支点
        三、以共同发展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终极追溯
    第二节 建设合伦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一、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人性化考量
        二、树立以诚信为基础的高层管理权威
        三、为员工提供可持续的、公平的职业发展空间
        四、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高质量人才管理模式
    第三节 完善相关的补充机制
        一、优化伦理监督机制实现对管理行为的监管
        二、推行全员参与的伦理教育完善管理伦理人格
第六章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构建的愿景
    第一节 对内:育修兼备,实现有温度的长期经营
        一、提升员工在工作之中的幸福感
        二、推进当代工匠精神的重塑与回归
        三、继承与发扬企业家的伦理精神
    第二节 对外:德义并行,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一、中小企业标签化的破与立
        二、做优秀“企业公民”肩承社会责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孔子“人性”思想的生成敞开进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孔子思想生成的人性假设
二、孔子人性思想生成的历史土壤
三、孔子人性论思想的原发构成
四、孔子人性论思想的整体蓝图
五、孔子人性论思想的敞开进路
六、小结

(7)荀子思想之几个核心概念探析——与黑格尔道德哲学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化性起伪”与黑格尔的“教化”
二、“从义不从父”与黑格尔的“家庭”观
三、“夫妇之别”与黑格尔伦理世界的“两个元素”
四、“义”与黑格尔的“义务”
五、“分则和,和则一”与黑格尔的“力”

(8)发展观的伦理蕴涵研究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
第一章 发展观与伦理思想的内涵及关系
    第一节 发展观和伦理思想的内涵
        一、发展及发展观的内涵
        二、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三、伦理思想的内涵
    第二节 发展观的伦理规约
        一、伦理道德对发展的作用
        二、发展与伦理的关系
        三、科学发展观是“新的发展观”,也是“新的伦理观”
第二章 科学发展观伦理审视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异化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科学技术导致的异化
        三、科学技术异化的反思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改善与退化
        一、自然环境的特点
        二、世界及我国自然环境存在的问题
        三、人类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反思
    第三节 社会环境的完善与挑战
        一、社会环境的构成分析
        二、国际环境的机遇和挑战
        三、国内社会环境的新变化
        四、社会环境的挑战
    第四节 人文环境的优化与问题
        一、人文环境分析
        二、人文环境的挑战与对策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伦理审视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基于重建与摆脱贫困的经济增长观及其伦理反思
        一、经济增长观的时代背景
        二、经济增长观及其伦理反思
    第二节 基于全面进步的社会综合发展观及其伦理反思
        一、社会综合发展观的背景及内容
        二、社会综合发展观的伦理反思
    第三节 基于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及其伦理反思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时代背景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容及伦理反思
    第四节 基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及其伦理反思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及其伦理反思
    第五节 对发展观演进中伦理思想发展的特点分析
        一、新的发展价值观的确立
        二、发展伦理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思想渊源
    第一节 西方伦理思想的批判与借鉴
        一、源远流长的西方伦理思想
        二、西方伦理思想的特点归纳及现代反思
    第二节 中国社会传统伦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中国优秀伦理思想传统的弘扬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发展伦理思想
        一、人是社会发展主体和发展目的的思想
        二、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批判思想
        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思想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的演进
        一、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的贡献
        二、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的贡献
        二、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的贡献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的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标
        二、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原则
        三、科学发展观的道德要求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发展观奠定了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观
        二、科学发展观蕴含了公正公平的伦理价值观
        三、科学发展观包含了和谐共生的伦理发展目标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的评析
        一、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的伦理视域
        二、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蕴含的伦理维度
第六章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伦理思想培育
    第一节 主体性伦理规范
        一、传统发展观主体性伦理的危机
        二、发展主体伦理危机的认识论根源
        三、发展主体伦理规范的重要意义
        四、科学发展的主体伦理规范培育
    第二节 制度性伦理规范
        一、制度伦理规范
        二、经济伦理规范
    第三节 道德性伦理规范
        一、社会伦理规范
        二、文化伦理规范
    第四节 科技性伦理规范
        一、科技伦理的争议
        二、科技伦理规范的必要性
        三、科技伦理规范的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硏究成果
致谢

(9)回归诚明—李翱《复性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国内外李翱研究现状综述
        一、 李翱研究成果概述
        二、 李翱研究中尚存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概况
        一、 研究目的、意义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 研究重点与难点
        四、 主要内容与观点
        五、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复性书》的产生
    第一节 李翱的问题意识
        一、 现实关怀与人文忧思
        二、 学术反思与伦理诉求
    第二节 《复性书》的写作缘起
        一.李翱生平简介
        二.《复性书》的写作宗旨
第三章 《复性书》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复性书》的思想理路和理论结构
    第二节 “天道至诚”的本体论
        一、 以“诚”为本体
        二、 诚统性与情、诚统天与人
    第三节 “情有善有不善,而性无不善”的性善论
    第四节 “情由性而生,性由情以明”的性情观
        一、 性者天之命,情者性之动
        二、 性善情恶
        三、 知情为性之邪则无邪
        四、 圣、凡性情有别
    第五节 “至诚则明”的致知论
        一、 无思无虑,寂然不动,至诚也
        二、 至诚则明
    第六节 “志于道德”的价值观
    第七节 “原始反终”的生死观
第四章 《复性书》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复性书》与《中庸》及以往儒家的人性论
        一.《复性书》对《中庸》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复性书》对先秦、汉唐儒家人性论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复性书》与《大乘起信论》等佛教思想
    第三节 《复性书》与《老子》等道家和道教思想
        一.《复性书》与《老子》、《庄子》
        二.《复性书》与宋文明的道性论及司马承祯的道教思想
第五章 《复性书》对后世儒学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重视原典,开启宋明义理之学
        一.《复性书》对先秦儒家经典的义理性阐释
        二.《复性书》启迪宋明道学重视先秦儒家经典和义理之学
    第二节 重视心性,开启宋明心性之学
        一.《复性书》的人性论对宋明人性论的影响
        二.《复性书》的“诚”本论对宋明本体论的影响
        三.《复性书》对宋明性情、理欲之辩的心性论的影响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荀子行政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研究现状
    第一节 行政伦理的理论界定
    第二节 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研究综述
        一、20世纪以前的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研究
        二、20世纪上半期的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研究
        三、建国后对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研究
第二章 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我国行政伦理思想的发生源头
    第二节 荀子与"百家"之学
        一、荀子与《荀子》
        二、荀子与诸子百家
第三章 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荀子的天人观
        一、"天行有常"——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哲学根基
        二、"明于天人之分"——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哲学纽带
        三、"制天命而用之"与"天人相参"——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哲学归属
    第二节 荀子的人性论
        一、"性""伪"与人的二重属性
        二、"化性起伪"——解决善恶矛盾的关键
        三、"性伪合"——化性起伪的实现之道
    第三节 荀子的"礼法"观
        一、"礼"、"法"的新阐释
        二、"礼"、"法"的治国功能
        三、"礼""法"间的体用关系
第四章 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基本途径及原则与规范
    第一节 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实现途径
        一、"隆礼重法"——治理社会的途径
        二、"明分使群"——治国方略的依据
    第二节 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
        一、王霸兼用的治国方略
        二、隆礼重法的治国理念
        三、平政爱民的民本导向
        四、尚贤使能的用人机制
    第三节 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基本规范
        一、以礼修身
        二、敬业尽职
        三、廉洁节用
        四、公平中和
        五、固本节用
        六、各守其道
第五章 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对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影响
        二、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命运
        三、对中国后世的政治贡献
    第二节 荀子行政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有助于行政人员品德修养
        二、有助于行政人员尚德守法
        三、有助于行政系统执政为民
        四、有助于理解和处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历史文献
    二、现代论着
    三、期刊论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荀子性恶论的伦理诉求(论文参考文献)

  • [1]阳明后学伦理思想研究[D]. 王晓娣. 东南大学, 2020(02)
  • [2]荀子政治伦理思想及其历史影响研究[D]. 苏嘉雨. 郑州大学, 2019(07)
  • [3]他者视域下孟荀人性论研究[D]. 何川.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2)
  • [4]荀子人性论的当代价值研究[D]. 杨瑞. 云南大学, 2017(07)
  • [5]当代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研究[D]. 姜珂.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6]孔子“人性”思想的生成敞开进路[J]. 唐代兴. 哲学研究, 2016(06)
  • [7]荀子思想之几个核心概念探析——与黑格尔道德哲学之比较[J]. 陈光连. 邯郸学院学报, 2015(03)
  • [8]发展观的伦理蕴涵研究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思考[D]. 唐秀华. 兰州大学, 2012(09)
  • [9]回归诚明—李翱《复性书》研究[D]. 韩丽华. 苏州大学, 2012(12)
  • [10]荀子行政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 李季. 山东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荀子恶性论的伦理诉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