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芩解别甲散治疗家畜“顾蒸热”

加味芩解别甲散治疗家畜“顾蒸热”

一、加减秦艽鳖甲散治疗家畜“骨蒸劳热”症(论文文献综述)

黄正慧[1](2021)在《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可能与自身免疫相关的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以高γ球蛋白血症、自身抗体阳性、界面性肝炎为特征的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其自身免疫反应主要针对肝细胞,均属于自身免疫性肝病。PBC和AIH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一旦进入症状期及失代偿期就意味着生存期下降,如不经规范治疗可导致肝硬化、肝衰竭。虽然熊去氧胆酸(UDCA)为国际公认的治疗PBC的药物,但对于对UDCA生物化学应答欠佳的患者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对于PBC患者常见的乏力、瘙痒等症状,尚无疗效获得公认的西药。目前AIH的标准治疗方案为仅用糖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联合硫唑嘌呤(AZA),但一部分患者或是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或是在药物减量、停用过程中再次出现病情加重,该治疗方案尚不能解决全部临床问题。中医药在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传承了名老中医经验,近年来积累了一定的治疗PBC和AIH的经验。本课题通过收集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门诊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探讨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和治疗用药规律,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高疗效。研究目的:探讨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辨证及组方用药规律,总结辨证论治经验,以指导临床。研究方法:本研究从北京中医医院His系统中筛选于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经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医师诊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PBC、AIH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出生日期、地区、诊断、证型、病史、中药处方等资料,统计各证型频次、合并症情况等。分析性别、年龄等与证型分布的关系。将原始中医证型进行规范,获得规范后证型,统计规范后证型证型频次,探索分析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与规范后证型分布的关系。将所有中药处方建立数据库,对原始中药名称进行规范,统计数据库中各中药的频次、频率。运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纳入方剂的组方用药。结果:(1)纳入305例PBC患者,其主要证型为气虚血瘀证(40.0%)、肝郁脾虚证(32.1%)、肝胆湿热证(14.8%)、脾虚湿盛证(10.5%)、痰湿证(7.5%)、肝肾阴虚证(5.2%)(X2=1972.936,P<0.001)。提取治疗中药方剂249首,共计中药298味,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黄芪、麸炒白术、白芍、茵陈、黄芩、赤芍、茯苓、当归、丹参、郁金。全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微寒(24.2%)、温(20.8%)、寒(19.2%)、平(19.1%)等,其五味以甘(48.2%)、苦(48.0%)、辛(34.8%)为主,主要归肝(50.8%)、脾(50.2%)、肺(39.9%)、胃(33.7%)、心(25.1%)、肾(23.6%)等经。关联分析显示化橘红-苦杏仁、黄芪-茯苓皮、黄芪-豨莶草、黄芪-大腹皮、化橘红-拳参、苦杏仁-化橘红-茵陈、黄芪-化橘红-茵陈、化橘红-苦杏仁-茵陈、化橘红-苦杏仁-黄芪、化橘红-苦杏仁-黄芩、化橘红-苦杏仁-麸炒白术、黄芪-化橘红-麸炒白术等为治疗PBC常用药对;聚类分析显示治疗PBC常用中药可分为3组:①化橘红、苦杏仁、生地黄、鳖甲胶、黄芪、茯苓皮、当归、白芍;②泽兰、白茅根、茵陈、赤芍、牡丹皮、黄芩;③郁金、金钱草、麸炒白术、茯苓、党参、砂仁、陈皮、丹参、炒酸枣仁。(2)纳入88例AIH患者,其主要证型为肝郁脾虚证(36.4%)、气虚血瘀证(31.8%)、肝胆湿热证(15.9%)、气滞血瘀证(13.6%)、肝肾阴虚证(8.0%)、脾虚湿盛证(6.8%)、痰浊阻滞证(5.7%)(X2=306.258,P<0.001)。提取治疗AIH的中药方剂67首,共计中药211味,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茵陈、赤芍、白芍、黄芩、麸炒白术、黄芪、白茅根、茯苓、丹参、金钱草。全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微寒(25.0%)、寒(22.7%)、温(18.3%)、平(15.8%)等,其五味以苦(48.9%)、甘(47.8%)、辛(34.2%)为主,主要归肝(52.3%)、脾(48.9%)、肺(38.5%)、胃(37.4%)、心(25.4%)、肾(21.7%)等经。关联分析显示茵陈-赤芍、茵陈-牡丹皮、茵陈-牡丹皮、赤芍-白茅根、茵陈-白茅根、茵陈-麸炒白术-赤芍、麸炒白术-黄芩-茵陈、赤芍-黄芩-茵陈等为治疗AIH常用药对;聚类分析显示治疗AIH常用中药可分为3组:①茵陈、赤芍、黄芩、牡丹皮、白茅根、金钱草、薏苡仁、广藿香、垂盆草、泽兰、焦三仙、小蓟、泽泻;②白芍、黄芪、丹参、当归、桃仁、化橘红、麦冬、葛根、蒲公英、百合、生地黄炭、生地黄;③麸炒白术、茯苓、香附、陈皮、郁金、党参。结论:PBC病位主要在肝、胆、脾、肾,主要证型有气虚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脾虚湿盛证、痰湿证、肝肾阴虚证。AIH病位主要在肝、脾、肾,主要证型有肝郁脾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胆湿热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盛证、痰浊阻滞证。PBC与AIH的主要病机均为肝郁脾虚、肝胆湿热,气虚、气滞致痰湿、瘀血内生,日久肝肾阴血耗伤,肝失所养。二者主要治法均为健脾益气、利湿退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养阴柔肝、理气化痰等,治疗注重顾护脾胃与阴血、活血化痰。

栾伊涵[2](2020)在《从运气角度探讨肺结核的发病与出生日期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收集、分析已确诊的肺结核患者的资料,研究青岛地区肺结核的发病与患者出生日期的五运六气分布特点及差异,总结其内在联系,从而探讨其发病与出生日期的运气相关性,为肺结核的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也为更好地把运气理论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2014年01月20日—2019年01月19日期间,在青岛市胸科医院住院的肺结核患者病例2034例。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天干化运、地支化气”,将患者的出生日期转换成相对应的天干、岁运、主运、主气、客气、司天、在泉、运气相合等运气因素。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等现代统计学方法,判定其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从而进一步分析患者出生时的运气因素与肺结核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1.肺结核患者在性别分布上,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年龄分布上以中年阶段较为集中,且两组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肺结核患者出生日期的岁运分布上,木运太过之年分布最多,且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为发病的影响因素之一。3.肺结核患者出生日期的主运五步时段分布上,四之运所占比例最大,且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为发病的影响因素之一。4.肺结核患者出生日期的司天、在泉分布上,以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年所占比例最大,且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为发病的影响因素之一。5.肺结核患者出生日期的主气分布上,以五之气阳明燥金所占比例最大,且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为发病的影响因素之一。6.肺结核患者出生日期的客气分布上,以少阴君火所占比例最大,但分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暂不作为影响发病的因素。7.肺结核患者出生日期的运气相合分布上,以不和组及不平和年份组所占比例最大,且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为发病的影响因素之一。结论:肺结核患者出生时的运气因素与其发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与岁运、主运、司天、在泉、主气、运气相合等因素关系密切,即木运太过,主运为四之运,少阴君火司天,主气为五之气阳明燥金,运气相合为不和组(不和、小逆、天刑)及不平和年份组(不和组、天符组)时更易发病。

叶烨[3](2019)在《《中医内科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中医药是中国文化体系中一颗辉煌的明珠,时隔千年仍然光辉不减,主要归功于其成熟而完善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深入,中医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甚至已在一些国家作为补充替代医学手段服务于群众,并赢得他们的广泛支持和爱戴。中医药国际传播正在见证最好的时机,而作为连接不同文化间的桥梁,翻译的关键地位不容忽视。在本翻译实践报告中,笔者记录了从译前准备到译后审校的基础工作,并结合翻译目的论的指导,重点举例分析了《中医内科学》节选章节的翻译过程和实际策略。该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要求译文在内容上要准确,在行文上要地道,在语言上要精简,客观和正确传递原文信息。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笔者通过音译法、直译法、结构重组、增减译法等策略和技巧展开了本次翻译活动,解决中医文本在字词、句子及语篇上的翻译难点。本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五个章节,在引言部分介绍中医药发展和《中医内科学》的教材研究情况,从翻译任务概述、翻译过程、案例分析、实践总结几个方面全面细致回顾了本次翻译项目。第二章阐释了翻译任务背景、原文文本分析和翻译任务意义;第三章则从译前准备、译中处理、译后审校详尽描述了整个翻译任务的过程;第四章则根据具体案例分析了如何应用目的论实际指导中医翻译;最后一章总结了本次翻译的经验和心得,并表达对未来中医翻译的希冀。

杨永清[4](2018)在《秦艽鳖甲散的加减及其在兽医临床上应用》文中认为秦艽鳖甲散出自元·罗天益着《卫生宝鉴》,为治疗虚劳骨蒸,潮热盗汗、阴虚内热的专门方剂,现常用于因传染病引起的慢性消耗性的诸虚不足,机体逐渐消瘦,生长发育受阻等。"虚劳"即虚损劳伤的意思。也就是五脏诸虚不足而产生的多种疾病的概括。凡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久病失养,正气损仿,久虚不复,表现各种虚损证候的都属虚劳范围。其病变过程大都由久积而成。久病体弱则为虚,久虚不复则为损,虚损日久则成劳。

周小龙[5](2017)在《百合固金汤加味治疗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肺肾阴虚证)增效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在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肺肾阴虚证)基础治疗方案中加用百合固金汤加味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等级评分、肺部病灶的变化、肺功能改善情况,评价百合固金汤加味对治疗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肺肾阴虚证)的临床增效作用。方法:1.临床资料选取:符合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肺肾阴虚证)诊断的30例患者,采用对照的设计原则分为服中药组和未服中药组各15例,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2.用法:(1)中药:百合固金汤加味每天一副,每天分早中晚三次服用,连续服药两周后停一周,总共服药九周(3个月)。(2)抗NTM肺病基础治疗方案:根据专家共识及体外药敏试验制定适合受试者的基础治疗方案。连续用药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估,此后继续治疗。(3)治疗方法:服中药组(试验组):抗NTM肺病基础治疗+百合固金汤加味;未服中药组(对照组):抗NTM肺病基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病灶、肺功能的变化情况。3.监测项目:疗效性监测: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等级评分、胸部CT、肺功能;安全监测:生命体征、血常规、大小便常规、肝肾功、不良事件。4.结果的统计和分析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P≤0.05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汁意义。结果:1.临床症状等级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验组优于对照组。2.肺功能评价: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胸部CT结果评价:两组治疗前后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疗效相当。4.不良反应: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百合固金汤加味对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肺肾阴虚证)患者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改善有增效作用。

周慧杰,王耀光,张云龙[6](2016)在《黄文政教授辨证治疗“劳风”或“风劳”经验》文中指出黄文政教授认为"劳风"或"风劳"属于外感伤风与虚劳病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既关乎外感风邪又兼夹虚劳内伤。病机为外受风邪,内有郁热,风热郁留不解,伤及阴分,损肺及肝,治以调和营卫,表里双解。常见证型有肝肺郁热型和郁热伤阴型,前者偏于郁热,后者偏于阴虚,方剂分别选用柴前连梅煎和秦艽鳖甲散。

陈少东,王玉杰[7](2014)在《浅谈介壳类药对在妇科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介类动物在《本草纲目》中分为龟鳖类和蚌蛤类,共15种。现临床上多以介类动物之外壳入药,如牡蛎、海螵蛸、龟板、鳖甲、石决明、珍珠母、瓦楞子、海蛤壳等等。中药主要来源为植物,介壳类中药为数不多,介壳类药对则更少,但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疗效独到,历代文献皆有记载。本篇就妇科常用的介壳类药对作归纳探讨。

郝重耀[8](2012)在《吕景山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降糖调脂对药方干预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吕景山名老中医的学术成就、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跟师体会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吕景山,男,1934年生,河南偃师人。1956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师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祝谌予教授。1978年着手撰写《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并于1982年出版,该书收编对药277对。现为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省中医管理局高级顾问。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多次受邀至广东、香港、加拿大等地讲授施今墨“对药”、吕景山“对穴”,在当地引起了巨大反响,他们称对药是经方时方中的精华,值得推广。学术上继承“施氏对药”,创“针灸对穴”之说。着有《实用针灸手册》、《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等多部着作,约100万字,《施金墨对药临床经验集》荣获1983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撰有“同步行针,对穴配伍”、“从施氏对药看相反相成之妙用”等30篇论文,约20万字。目的:探索挖掘吕景山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渊源及其形成过程,系统整理总结吕老的学术思想,因此能准确、系统地总结吕老的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学术特点,旨在完整保留吕老独特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以便深入继承和发扬吕景山教授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不仅使广大患者受益,还使后学者学有所宗,使中医事业代有才人出。方法:本论文通过回顾整理研究了吕老的成长学医过程、工作经历、获得荣誉等,同时整理了3年来跟随吕老临床实践学习记录的跟师笔记、心得体会,吕老临证的典型医案,学习领会老师的论文和着作以及日常和老师的深入交流,全面收集了老师的诊疗资料。并在吕老指导下学习《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吕景山对穴》等着作,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而探索、挖掘、归纳、总结了吕老的学医工作经历、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形成的渊源及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从而撰写成本论文。成果:“穴对”又叫“对穴”,即专门研究两个穴位相互搭配。是指两个穴位的配伍应用。“对”者含义有二,其一乃成双、配对之谓,这是形式,是外在表现;其二寓“相互”之意,这是关键,是实质所在。它揭示了对穴组成决非随意、简单的拼凑,而是基于相配两穴性能上开阖相济、动静相随、升降相承、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的有机联系。其说古未立论,是吕老首创。《灵枢·官针》曰:“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穴对”的应用,正是“先得其道”。吕老在“施氏对药”思路的启迪下,在杨甲三老师腧穴配伍的影响下,大量温习古典文献,在精通腧穴主治性能基础上,根据客观病情辨证施治,结合临床实践逐渐发现了“对穴”这一规律。立说目的有二:一则精简取穴。《灵枢·官针篇》云:“先得其道,稀而疏之。”意即告诫医者,用穴要简而精,取一穴能治者不取两穴,取两穴能治者不取三穴……。二则提高疗效。欲提高疗效,必先明其经络.熟谙穴性,配伍组方,然后施以补泻。对穴寓有开阖相济,动静相随,升降相承等作用。用穴的基本原则是“精疏”,就是要根据证候,选穴要精炼,才能达到效专力宏的目的。“无痛进针,同步行针”,无痛进针即速刺进针,这种进针法的优点是:进针速度快、痛苦小、得气速、针感强、后劲大。尤其是对小儿与畏针的患者更为适宜。同步行针法是吕景山教授受共振现象而启发形成的,即历史上俄国士兵以整齐的步伐踏过大桥,因步伐之频率与大桥的固有频率产生共振使大桥塌陷。同步行针法能够加快得气速度,增加治疗效果。中医治疗手段很多,各自均有其特长而不可偏废,本来已成定论,但现代中医临床,不少医生或重药轻针、或重针轻药,有失偏颇,难以发挥中医综合治疗的优势,使临床疗效大为减弱。吕景山先生结合多年临床经验,重新反复论证了“针药并举,各施其宜”的观点。由于致病原因不同,邪客人体部位殊异,而针药治疗各有所长,或针或药、或针药并举,均应根据临床实际灵活掌握。结论:吕景山是全国着名中医内科专家,临床经验丰富,笔者跟随吕老三年临床学习,探索挖掘吕景山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渊源及其形成过程,系统整理总结吕老的学术思想,因此能准确、系统地总结吕老的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学术特点,完整保留吕老独特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目的:采用吕景山降糖调脂对药方干预T2DM(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气阴两虚证,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观察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和糖脂代谢紊乱,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胰岛素分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用西药对照为评价中药和中西药结合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及预防、延缓、减轻并发症方面的优越性。方法:全部病例均确诊为T2DM脂代谢紊乱,并符合中医气阴两虚证,共90例,年龄从35到65岁,随机分为3组:中药治疗组、中西药结合治疗组、西药治疗组(对照组),每个组均为30例。3组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都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近期无严重并发症(酮症酸中毒、严重感染、结核、脑血管意外等)与两个星期治疗前不用任何降糖降脂药物;西药治疗组用西药治疗(格华止0.85g,2次/日+辛伐他汀20mg/晚)+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中药治疗组用吕景山降糖调脂对药方,煎汁400m1,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中西药结合治疗组给予西药治疗+吕景山降糖调脂对药方+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每组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临床症状、空腹及餐后2h血糖和胰岛素、糖基化血红蛋白、果糖胺、血脂(TC、TG、 LDL-C、HDL-C)、安全性等指标的影响。全部数据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吕景山降糖调脂对药方不仅改善T2DM合并糖脂代谢紊乱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还能缓解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β细胞功能从而降低血糖,纠正脂肪代谢紊乱,减轻体重,减轻炎症因子和血粘度等。经吕景山降糖调脂对药方治疗30例T2DM脂代谢紊乱患者两个月后,临床控制4例,显效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且与西药治疗组比较显着性差异(P<0.01);中西药结合治疗组治疗后,临床控制10例,显效16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与中药治疗组及西药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在吕景山降糖调脂对药降糖调脂方面,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中西药结合治疗组与中药组、西药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中药治疗组及中西药结合治疗组血粘度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与西药治疗组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吕景山降糖调脂对药方是通过多种途径的综合作用而有效降低血糖,有效调整血脂代谢紊乱作用,有效改善T2DM脂代谢紊乱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生存质量,延缓、减轻、预防其并发症在治疗T2DM脂代谢紊乱患者方面具有优越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何芳[9](2011)在《有关肺结核中医古籍文献的初探》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整理有关肺结核中医古籍文献,试从其病名及传染性、症候及兼证、病因病机、治则、方药等方面探讨中医学认识,为现代肺结核中医理论的研究与发挥奠定了基础,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黄顺杰[10](2010)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16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出现的常见症状、舌象、脉象及人口学资料进行观察,并对其中医证候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这样从实际出发概括出来的分型,避免了理论推测的盲目臆断性,可以探索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证候分型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的资料,进而为制定相应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主要通过横断面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台湾社区人群的人口学资料情况、常见临床症状、舌象、脉象进行观察,根据被调查者填写内容,结合查体结果,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判断标准。将合格问卷录入Epidata3.02,采用SPSS15.0对录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x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等,统计分析台湾地区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年龄、职业、经济收入、月经情况等一般资料、中医证候分型分布等。结果1.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人口学特征共收到合格调查表143例,年龄在35-55岁之间,35-39岁占18.9%,40-44岁占25.9%,45-49岁占30.8%,50-55岁占24.5%,平均年龄49.49岁。职业家庭事务者占63.6%,有工作者共占36.4%。学历大专以上占23.1%,高中占26.6%,中专占33.6%,初中及以下占16.8%。所调查人群均为已婚女性。经济状况中等水平占79.0%,上等占8.4%,下等占12.6%。夫妻不和睦占58.0%,一般占28.0%,和睦占14.0%。亲友支持占总人数50.3%,一般占33.6%,不支持占16.1%。月经初潮年龄14-17岁,约占62.2%,小于13岁约占19.6%,大于18岁约占18.2%。绝经占21%,平均绝经年龄为49.56岁,月经规律者约占25.9%,月经不规律约占53.1%。轻度痛经约占48.3%,无痛经约占41.9%,重度痛经约占9.8%。月经周期≤22天者,约占7.7%,23-28天者约占66.4%,≥29天者,约占25.9%,性格特征:内向95人,占总人数66.4%;外向48人,占33.6%;内向性格居多。2.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因素调查被调查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有轻度症状的有38人,约占26.6%;中度症状的有87人,约占60.8%;重度症状的有18人,约占12.6%。调查结果显示:学历水平、有无工作、经济情况、夫妻和睦、亲友支持、性格特征等因素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病情程度相关(P<0.05或P<0.01)。学历越高,无工作、经济较好、夫妻亲友不支持、性格内向者,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较重。其它因素如婚姻状况、月经情况、绝经情况、痛经情况等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病情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本调查样本量较小,此结论还需要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佐证。3.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主要症状特征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临床主要症状出现最多的症状有烦躁易怒(72.72%)、骨关节痛(70.62%)、疲倦乏力(68.53%)、失眠(67.13%)、潮热出汗(65.73%)、头晕(64.34%)、头痛(62.24%)、抑郁(61.54%)。由此可以看出围绝经期综合征病机以肝郁、肾阴虚、阳亢为主。4.围绝经期综合征证型分布情况143例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当中,证型以心肝火旺居多,占72.7%,其次为肾阴虚型,占70.6%。肝肾阴虚型占36.4%,肝郁气滞型占26.6%,肾阳虚型占17.5%,肾阴阳俱虚型、脾肾阳虚型所占比例最少,合占11.2%。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主要以肝、肾两脏的病变为主。5.围绝经期综合征舌诊分布情况143例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当中,舌诊临床上主要观察如下:肝郁气滞型组,检查舌质色淡红,舌缘印有齿痕,舌苔白黄色偏腻。心肝火旺组偏盛以红舌为最多见,伴如黄苔易见于全舌,偶舌尖独赤起刺。肝肾阴虚或肾阴虚组舌质以红舌为最多见,舌苔以偏白黄苔为主,偶见舌下脉络瘀黑。肾阳虚和肾阴阳俱虚组舌质以淡红舌胖嫩有齿痕为最多见,苔薄一般,偶舌苔偏白滑润。脾肾阳虚湿滞组明显时,白苔粘滑厚腻,为最常见的舌诊表现。6.围绝经期综合征脉诊分布情况143例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当中,临床上主要观察如下:心肝火旺组脉诊弦数脉为多,肝肾阴虚或肾阴虚组脉诊细数脉多见,肝郁气滞型脉诊多见弦或脉细数,肾阳虚脉诊沉细弱脉多见,肾阴阳俱虚组脉诊沉弱脉多见,脾肾阳虚组脉诊沉细脉可见。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可能病机以肝郁化火、肾阴虚、阴虚于下阳亢于上为主,且与患者的情志因素、社会家庭支持、生活习惯有关。故调理情志、体育锻炼、饮食起居调养、药物预防等进行早期干预,将有效降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调理肝肾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与预防中将起重要作用。

二、加减秦艽鳖甲散治疗家畜“骨蒸劳热”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减秦艽鳖甲散治疗家畜“骨蒸劳热”症(论文提纲范文)

(1)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西医治疗
        1.1 一线治疗
        1.2 二线治疗
        1.3 对症治疗
        2 中医论治
        2.1 病因病机
        2.2 中医治疗
        3 小结
    综述二 AIH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西医治疗
        1.1 标准治疗
        1.2 替代治疗
        2 中医论治
        2.1 病因病机
        2.2 中医治疗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回顾性临床研究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PBC患者的合并症
        3.3 PBC患者的病情分层
        3.4 PBC中医病名与证型
        3.5 治疗PBC用药规律
        4 讨论
        4.1 一般资料
        4.2 PBC患者的合并症
        4.3 PBC患者病情
        4.4 PBC中医病名与证型
        4.5 治疗PBC用药规律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研究二 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回顾性临床研究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合并症情况
        3.3 AIH患者病情分层
        3.4 AIH中医病名与证型
        3.5 治疗AIH用药规律
        4 讨论
        4.1 AIH与女性
        4.2 AIH患者的合并症
        4.3 AIH患者病情
        4.4 AIH中医病名与证型
        4.5 治疗AIH用药规律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从运气角度探讨肺结核的发病与出生日期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资料收集
        2.2 病例资料整理
        2.3 数据录入及建立数据库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数据结果及分析
        3.1 肺结核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3.2 肺结核患者出生时运气因素分布情况
讨论
    1 单因素分析讨论
        1.1 性别、年龄分布情况分析
        1.2 五运分布情况分析
        1.3 司天、在泉分布情况分析
        1.4 主气、客气分布情况分析
    2 多因素分析讨论
    3 研究结果及结论
    4 临床用药指导
    5 临床研究意义
结语
    1 研究的创新性
    2 研究的局限性
        2.1 样本量偏小
        2.2 观察信息过少
    3 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1 肺结核的西医研究现状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发病机制
        1.3 病理变化
        1.4 现代药物治疗研究
    2 中医对肺结核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及症候
        2.2 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2.3 中医治疗肺结核进展
    3 五运六气及其发展史
        3.1 五运六气
        3.2 五运六气学说发展史
    4 五运六气与疾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5 五运六气与流行病的相关性研究
    6 五运六气理论指导临床应用的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肺结核诊断标准(WS288-2017)
    附录2:六十甲子顺序及对应年份表
致谢
论文着作

(3)《中医内科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翻译任务概述
    2.1 翻译任务背景
    2.2 原文文本分析
    2.3 翻译任务意义
第三章 翻译过程
    3.1 译前准备
        3.1.1 翻译参考书的搜集
        3.1.2 翻译指导理论的确定
        3.1.3 翻译计划的制定
    3.2 译中处理
        3.2.1 翻译计划的执行
        3.2.2 翻译标准的参考
    3.3 译后审校
        3.3.1 自我校对
        3.3.2 他人校对
第四章 翻译过程中的案例分析
    4.1 中医英译与目的论的辨证思考
    4.2 术语翻译
        4.2.1 直译法
        4.2.2 音译法
        4.2.3 意译法
        4.2.4 音意结合法
    4.3 句子翻译
        4.3.1 结构重组法
        4.3.2 语态的调整
    4.4 语篇翻译
        4.4.1 增译法和减译法
        4.4.2 合句译法
第五章 实践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国内外不同版本《中医内科学》的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发表论文 从目的论角度试析《伤寒论》中医方剂名称的英译
附录3 :翻译原文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证
        第一节 痹病
        第二节 痿病
        第三节 颤振
        第四节 腰痛
        方剂汇编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以上
附录4 :翻译译文
    Chapter 7 Limbs and Meridians Syndrome
        Section 1 Impediment Sydrome
        Section 2 Flaccidity Syndrome
        Section 3 Tremor
        Section 4 Lower Back Pain

(4)秦艽鳖甲散的加减及其在兽医临床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组成与方解
2 加减及应用
    2.1 秦艽鳖甲散基础方, 去当归、乌梅, 加胡黄连、甘草, 名曰“清骨散” (《证治准绳》) , 适应于传染病后期的慢性经过, 如结核病的午后发热, 持续不退, 体瘦毛焦, 粪便时干时稀等。
    2.2 基础方加黄芪、党参、生地、白芍、天冬、茯苓、桑皮、半夏、桔梗、紫菀、甘草, 名曰“黄芪鳖甲散” (《卫生宝鉴》) 。此方适于传染病后期气血两虚, 发热咳嗽, 食欲不振等。
    2.3 基础方, 去知母、乌梅、青蒿, 加党参、紫菀、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名曰“秦艽扶羸汤 (《直指方》) 。
    2.4 基础方, 加白芍、红花、天麻、钩丁、僵蚕、蝉蜕、甘草, 取名“鳖甲祛风散” (验方) 。

(5)百合固金汤加味治疗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肺肾阴虚证)增效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受试者选择
        1.1.1 西医诊断标准
        1.1.2 中医诊断标准
        1.1.3 中医症候评分标准
        1.1.4 纳入标准
        1.1.5 排除标准
        1.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1.1.7 退出标准
        1.1.8 中止试验标准
        1.2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案
        2.1 观察药物
        2.2 试验方法
        2.2.1 总体设计
        2.2.2 试验药品规格
        2.2.3 给药方法
        2.2.4 疗程
    3 观察指标
        3.1 基本资料观察指标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3.3 疗效观察指标
        3.4 观察时间点
    4 疗效评价标准
        4.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4.2 中医单项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4.3 胸部CT结果评价标准
        4.4 肺功能疗效评价
        4.5 不良事件
        4.5.1 不良事件记录
        4.5.2 严重程度判断
        4.5.3 判断不良事件与是否是百合固金汤加味造成的关系
        4.5.4 发生不良反应事件后的处理措施
    5 统计学方法
    6 伦理方面
    7 研究统计结果
        7.1 基线资料统计结果
        7.1.1 人口学特征分析
        7.1.2 生命体征统计学分析
        7.1.3 入组治疗前两组安全性指标监测
        7.1.4 入组治疗前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7.1.5 入组治疗前中医单项症状分级比较
        7.1.6 受试者依从性分析
        7.1.7 治疗前总结
        7.2 病例分布
        7.3 疗效性分析
        7.3.1 中医临床证候疗效结果
        7.3.2 中医单项症状(主症)疗效结果
        7.3.3 肺部病灶(胸部CT)疗效结果
        7.3.4 肺功能疗效结果
        7.3.5 不良反应事件监测
        7.3.6 治疗后安全性指标监测
        7.3.7 疗效总结
    8 讨论
        8.1 现代医学对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研究
        8.1.1 定义
        8.1.2 病原学
        8.1.3 临床表现
        8.1.4 NTM肺病总体治疗原则
        8.2 中医对肺痨的认识
        8.2.1 中医认识肺痨的过程
        8.2.2 肺痨的辩证论治
        8.2.3 近代医家对肺痨的临床研究
        8.3 百合固金汤加味的立方依据
        8.4 百合固金汤加味组方方义分析
        8.5 百合固金汤加味组成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8.6 试验结果分析
    9 结论
    10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6)黄文政教授辨证治疗“劳风”或“风劳”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肝肺郁热型
2 郁热伤阴型
3 典型病例
    3.1 病例1
    3.2 病例2

(7)浅谈介壳类药对在妇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龟板、鳖甲
2 石决明、珍珠母
3 结语

(8)吕景山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降糖调脂对药方干预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吕景山学术渊源与临床经验总结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吕景山学术渊源概述
        一、吕景山老师家传师承教育情况
        二、吕景山老师学术思想形成过程
        三、吕景山先生学术思想体系着作形成过程
        四、吕景山老师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吕景山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一、吕景山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概述
        二、吕景山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总结
        三、取得的收获
第二部分 吕景山降糖调脂对药方干预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医药干预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的研究现状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9)有关肺结核中医古籍文献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名及其传染性的认识
2 症候及兼证的认识
3 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发展
    3.1 病因
        3.1.1 外因
        3.1.2 内因
    3.2 病机
4 治则治法的认识
5 证治方药的认识
6 结 语

(10)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部分 文献研究
    1.1 中医理论研究
        1.1.1 古代医家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1.2 现代医家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1.2.1 脏腑功能失调
        1.2.2 奇经功能失调
        1.2.3 病理产物
    1.3 中医治疗
        1.3.1 辨证分型治疗
        1.3.2 单方加减治疗
        1.3.3 中成药应用治疗
        1.3.4 针刺治疗方法
        1.3.5 按摩治疗方法
        1.3.6 饮食治疗方法
        1.3.7 围绝经期综合征穴敷疗法
        1.3.8 穴位注射方法
    1.4 西医理论研究
        1.4.1 概念认识
        1.4.2 发病机制
        1.4.3 临床表现
        1.4.4 试验研究
        1.4.5 西医治疗
第2部分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来源
        2.2.2 调查方法
        2.2.3 质量控制
        2.2.4 诊断标准
    2.3 中止和撤出问卷调查的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
        2.4.1 数据管理
        2.4.2 数据分析
    2.5 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2.5.1 人口学基本资料
        2.5.2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2.5.3 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体征与证型分布情况
        2.5.4 围绝经期综合征若干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第3部分 讨论与分析
    3.1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及发病机理的认识
        3.1.1 内分泌因素
        3.1.2 神经递质
        3.1.3 免疫因素
        3.1.4 自由基的影响
        3.1.5 血管舒张因子
        3.1.6 细胞凋亡学说
    3.2 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病机认识
        3.2.1 肾阴亏虚,心肝火旺
        3.2.2 肾虚血瘀
        3.2.3 肾精气虚衰,痰瘀内生
        3.2.4 肝郁肾虚挟瘀
        3.2.5 肝失濡养,肝气逆乱
        3.2.6 冲任二脉虚衰
        3.2.7 脾胃虚弱
        3.2.8 个体差异
    3.3 本研究结果讨论
        3.3.1 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因素调查
        3.3.2 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主要症状
        3.3.3 围绝经期综合征证型分布情况
        3.3.4 围绝经期综合征舌诊调查
        3.3.5 围绝经期综合征年龄调查
        3.3.6 围绝经期综合征辨证证型调查
第4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加减秦艽鳖甲散治疗家畜“骨蒸劳热”症(论文参考文献)

  • [1]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D]. 黄正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从运气角度探讨肺结核的发病与出生日期的相关性[D]. 栾伊涵.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中医内科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叶烨.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秦艽鳖甲散的加减及其在兽医临床上应用[J]. 杨永清. 中兽医学杂志, 2018(01)
  • [5]百合固金汤加味治疗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肺肾阴虚证)增效作用的临床研究[D]. 周小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6]黄文政教授辨证治疗“劳风”或“风劳”经验[J]. 周慧杰,王耀光,张云龙. 中医药学报, 2016(06)
  • [7]浅谈介壳类药对在妇科中的应用[J]. 陈少东,王玉杰. 光明中医, 2014(04)
  • [8]吕景山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降糖调脂对药方干预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的临床研究[D]. 郝重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9]有关肺结核中医古籍文献的初探[J]. 何芳.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01)
  • [10]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临床研究[D]. 黄顺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加味芩解别甲散治疗家畜“顾蒸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