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检查农产品

让科技检查农产品

一、让科技为农产品把关(论文文献综述)

吴圣[1](2021)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现代科技创新。2001年,为了追赶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由科技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等六部门启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以来,就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一号文件先后9次对园区工作做出部署。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取得巨大成就,然而也存在着要素集聚不足、创新水平不高、示范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园区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构建配套的政策支撑体系,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各类型园区研究中,现有文献对政府协作问题缺乏关注,虽然众多学者已经肯定了政府在园区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但对政府部门的内部机理研究存在不足。一方面,大多数学者都将政府视作为一个主体或基本单元,抽象掉了政府内部的互动关系,没有关注到政府内部协作关系对园区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政府协作研究很少涉及园区领域,理论界关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内部运行缺乏关注,对存在的协作问题也未能给出有效的解决对策。结合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需要,论文探索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政府部门运行的内在机理,以更好地发挥园区建设中的政府作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首先,论文根据园区建设中的政府组织结构,将政府协作组织系统分为宏微观两个层面,其中宏观层面为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协作,微观层面为地方政府的内部协作。其次,论文分别从两个层面分析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重点包括协作动因、协作机制,以及协作存在的问题。再次,根据园区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分析政府协作问题对园区发展的影响。最后,结合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经验,提出政府协作优化提升的路径及对策建议。论文研究发现:第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各级政府以及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体系。在宏观层面,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分工协作机制;在微观层面,地方政府普遍构建了县市协作机制和跨部门协作机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形成了一个协作组织系统,这个协作体系的运行情况,决定了政府在园区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从影响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效果。第二,政府协作对促进园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还存在许多不足。首先,中央、省级和地方存在协作制度不完善、协作能力缺乏、协作行动不足,使得园区建设缺乏配套的政策体系,未能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其次,县市协作过多依赖于双方对园区建设的重视和积极性,如果双方缺乏共识,县市协作将受到阻碍;再次,地方跨部门协作存在议事协调机构虚设、地方官员协调和支持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协作资源匮乏等问题。第三,激励失灵是地方政府园区建设行动不足的重要原因,而激励缺失的根源来自于多个方面。由于园区经济效益较低、城乡发展和工农收益差距较大,加上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激励和监管不足,园区建设未能对地方政府形成了足够的激励。地方政府在园区建设中的动力不足,对园区建设的重视和支持较少,不利于县市协作和跨部门协作推动园区建设。第四,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存在权威依赖,地方党政领导在地方跨部门部协作中起关键作用。根据地方党政领导在协作中的作用,可以将单一政府建设园区的跨部门协作分为强治理模式和弱治理模式。根据县市党政领导在协作中的作用,可以将在县市共建园区的跨部门协作分为块块带着条条做、县级带着市局做、市级推着县级做、条条求着块块做四种模式。第五,政府协作不足会影响政府职能作用发挥,从而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园区的自身特征、政府职能分散化的体制设置、园区所处的特殊环境,园区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政府协作不足是政府效率不高和职能作用不明显的一种表现,影响园区建设中的政府作用发挥,从而影响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本文得出以下启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政府内部的相互协作决定了园区建设中政府整体作用的发挥。园区的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相互协作予以推动,为园区提供配套的、完整的、系统的政策支持。针对当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政府协作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园区宏观管理创新,对地方政府进行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构建“央省地”协调互补的政策体系;明晰县市在园区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引导地方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了各部门协同推动园区建设的良好局面。

郭苏莹[2](2021)在《乡村振兴下乡村法治与自治的路径探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着重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在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强调要深化农村改革,实行乡村振兴建设。2021年,在党中央下发的文件中,又进一步指出要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新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时期,乡村治理走向“五治融合”,即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基层综合治理体系,积极探索、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就需要实现与乡村相关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各方面的振兴目标。基于此,本研究围绕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从法治、自治的维度,探讨在这两个维度下,如何科学有效的推进五个方面的振兴。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梳理法治、自治路径耦合,各自方式的不同发挥和有效衔接。本文除引言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乡村振兴下法治与自治概述,阐述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全面梳理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其包含的五大振兴,以及乡村振兴分为三步走的时间决策。乡村振兴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的全面实施需要乡村法治和自治的保障与推进。笔者认为乡村法治作为一种规则秩序,依托一种可普遍适用的、有预见性的程序标准,用法治构建制度,全方位实行乡村振兴。其特征为乡村振兴过程中表现出的先进的权利义务关系、科学的权利义务关系、人民的权利义务关系。乡村自治系在法允许内,有法必依,依法自治。村民自主、自律、自由地管理自己。其特征为自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维护稳定和发展不均衡。乡村振兴的村民自治,是法治基础上的自治。乡村自治需要通过法治加以规范与保障。乡村法治与自治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有三,一是乡村法治是五大振兴全面实现的应有之义;二是实现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的“五治融合”功能;三是乡村法治对乡村五大振兴的推动和保障功能。第二部分为乡村振兴下法治与乡村自治的表现形式分析及特殊性研究。乡村法治现代化表现形式:一是表现为法律基础秩序地位;二是表现为民众法律意识的提升;三是村规民约的法形式。乡村自治的表现形式:一是乡村自治主体的村民委员会体现组织振兴;二是乡村网格化制度建设,体现产业振兴;三是乡村公约新发展,体现生态振兴。第三部分包含国外、国内两方面:一方面,发达国家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也高度重视乡村振兴。笔者经过筛选,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日本和韩国。即英美法系为代表的美国推行的“乡村改进”模式:规划乡村建设、科学制定人才教育;以结合乡村特色为代表的日本,采用一村一品的方式发挥乡村在资源方面的优势,同时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推动乡村产业化发展;韩国在乡村发展上,采用的是“新村运动”,从乡村整体的角度,对乡村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另一方面,我国国内乡村振兴发展较典型案例,笔者选取了四个,分别为:浙江省桐乡市实现乡村振兴,探索三治融合路径;广东省惠州市探索法治乡村,助推乡村振兴;北京市顺义区“村规民约”制定促进乡村振兴;江西省乐安县“法通村”建设新模式保障乡村振兴。三个国家的乡村发展,和我国的乡村五大振兴是能够协调起来的,分析研究这些国家乡村发展模式,为我国的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借鉴。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在与我国国情结合,发展符合我国情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第四部分为法治与自治在乡村振兴中的路径耦合,遵循公平正义、秩序、和谐、善治原则。完善乡村振兴背景下法治与自治耦合,包含乡村振兴的五大方面:一是产业发展路径,在乡村特色农业产业、乡村生态休闲产业、乡村农产品电商业中因地制宜;二是人才培育路径,落实保障人才;三是文化振路径,以法治与自治推进供给;四是乡村法治与自治的保护生态路径;五是组织建设路径。五大振兴的每一分类都涉及乡村法治与乡村自治,乡村法治为主,自治为辅,二者互补,相互衔接,实现全面乡村振兴。

张紫薇[3](2021)在《“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幅员辽阔,拥有各式各样的区域文化和消费偏好,使区域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中国品牌发展的起点,区域品牌是构成中国品牌体系的重要一环,其品牌效应促进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秦皇岛是环渤海经济圈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城市的发展固然需要文化支撑,更需要有特色品牌使城市更好的“走出去”。2018年,“昌黎旱黄瓜”成功申请为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健全旱黄瓜产业发展制度,规范产业发展体系,从而提升产品档次和竞争力,进而达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旱黄瓜产业有序、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本文将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SWOT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通过阐述区域品牌建设的相关概念,全面了解“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现状。利用SWOT分析法系统研究“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案例,发现品牌建设中存在品牌意识弱、市场竞争力差、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研究国内外区域品牌建设案例并借鉴成功经验,得出四点启示,即通过健全完善体制优化农产品品牌、标准化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创新产品宣传流通方式、挖掘品牌文化塑造品牌形象。最后分析优势劣势,抓住机会面对挑战,给出提升产品质量、拓展宣传方式、提高科技实力、健全机制体制、提高附加值等具有实际意义的解决方案。完善“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加快发展秦皇岛乡村特色产业。对秦皇岛市乡村振兴、提升农业产业化提出可行性措施,为促进秦皇岛市农村发展出谋划策。为其他相似地区农产品品牌建设借鉴参考。

王姣莹[4](2021)在《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完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步入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农业依然事关国计民生,成为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和压舱石,如何破解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围绕生产、生活、生态问题的持续改善和永续发展,探索基于三农发展的复合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及科技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继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基于脱贫攻坚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步伐,乡村振兴已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完成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有赖于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乡村风貌,增强乡村魅力,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乡村发展。因此,进行农旅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和规划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陕西合阳县王村镇为研究对象,在对王村镇农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王村镇的生产条件、优势资源进行了现代农业规划和农旅融合模式的研究。基于研究成果,进行了王村镇农旅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具体实践,研究结论如下:1、现状调查表明,王村镇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有:(1)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占劳动力的52.8%,农业吸引力不足,以土地流转或集中为核心的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将成为必然;(2)粮食作物生产约占总种植面积的50.2%,果树、蔬菜、中草药等种植仍然以散户种植为主,缺乏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及产业升级空间巨大;(3)畜牧业生产主要以猪和鸡为主,且主要集中在个别村,从种养殖互补均衡的角度来看,未来规模化的畜牧业发展十分必要,也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4)二三产业基础薄弱,缺乏产加销一体化的优势支柱产业;(5)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有干旱、缺乏生产技术指导、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等。在农旅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对农旅资源认识不足、开发不力,以及农旅开发尚未真正起步。2、案例研究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有:(1)现代农业发展有赖于规模化经营的支柱产业及合理的产业布局,并建立三产联动的产业链体系;(2)科技引领与农旅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3)田园综合体等综合性农业项目有利于促进农旅融合发展;(4)乡村村落旅游开发的关键在于盘活宅基地等乡村资产;(5)依托农业生产过程开发农旅项目不失为低投入、低影响开发农业旅游的最佳途径。3、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其的科学认知基础上,除了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等特点外,还应该是顺应现代化建设变革生产关系的农业;具有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高度的农业;具有现代科技引领的技术体系的农业;复合的农业模式与格局的农业。4、现代农业规划路径主要包括:确立“三农”目标定位,明晰现代农业基本构架,革新现代农业管理模式,健全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完善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力,重视应对5G时代的农业格局。在规划策略上应注重:立足城乡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协同决策,三产联动的多元化产业布局,致力促进乡村繁荣的长远事业等。5、农旅融合应因地制宜,根据资源合理开发农旅项目,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主要有:村落游憩拉动模式,旅游景点拉动模式,特色产业农旅模式,观光农园农旅模式,科技示范农旅模式,趣味农业农旅模式,康养康体农旅模式。6、围绕王村镇各区域的资源、产业现状、技术力量和转型的容易程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地探索了其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和产业布局。王村镇农旅产业开发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科技示范农旅项目开发、农业观光园项目开发、花木主题园项目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和村落休闲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7、在王村镇进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一心、一廊、两轴、两带、一样板、八园、九基地”的规划方案,并对重点项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从农旅融合的视角,提出了改造提升民居建筑和村落环境,构建特色旅游主题村的规划建议。最后针对王村镇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沟壑生态治理、防护林体系构建、道路绿化规划方面对王村镇进行生态景观提升。

赵梦雪[5](2020)在《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创新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关心的一项核心工作,随着时间推移,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我国在科技领域中取得了卓越成就,但随着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的推进,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从我国的发展实际和全球视野的高度科学阐述了什么是创新以及如何推动在科技领域取得创新等一系列相关问题,逐步形成了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重要科学指南。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其继承、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科技创新思想,吸收、借鉴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科技创新思想和西方创新发展理论,并结合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习近平同志自身的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逐步产生的。它包含科技创新的目标、科技创新的定位、还包括科技创新的战略任务、科技创新的基本方向、科技创新的基本方针、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的生态维度、科技创新的本质目的九个层面的内容,体现鲜明的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系统性、人本性。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蕴含丰富的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一方面它继承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全新思想,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它为我国的科技发展道路指明方向,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李学敏[6](2020)在《生态文明导向下农业绿色发展的时代意蕴与实现方略》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落实绿色发展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双重背景下,我国农业加速绿色化转型。继2016~2018年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农业绿色发展后,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必须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将农业绿色发展推到事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高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科学界定农业绿色发展内涵,系统分析新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演变,定量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探求现阶段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短板,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交叉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农业经济管理等学科的理论方法,聚焦农业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政策演变和发展水平测度,找短板,寻求农业绿色发展路径,既丰富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理论体系,也为实践中政府制定农业绿色发展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撑。首先,本文交叉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农业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理论方法,界定了农业绿色发展的科学内涵。研究认为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绿色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结合了世界绿色经济有益探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我国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建设具体实践而凝练的包含“三个内容”和“三个层次”的综合体。其中,三个层次即理念、手段、目的三个层次,其理念是绿色发展理念在农业领域的拓展与创新,其目标是新时代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化和延续,其方式是对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等农业模式的肯定与融合;三个内容即低碳性、经济性、安全性三个内容,指农业绿色发展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兼顾农业发展的低碳生产、经济增收和安全供给,追求生态、经济、社会等多元目标共赢。其次,系统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绿色化发展政策演进。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的聚焦点经历了从粮食增产到农产品质量提升再到绿色发展的转变过程,逐步实现了农业绿色发展经济性、安全性和低碳性三方面的支持政策体系化整合,为全面推进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政策引导、法律保障和财政支持体系;在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的引导下,农业绿色发展从整体理念到其低碳性、安全性、经济性三个方面均发生了质的变化:农业绿色发展逐步达成社会共识;农业低碳生产方式初步形成;粮食安全与餐桌安全稳步提升;农业经济性目标从增产转向带动农民增收。最后,量化评价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基础上寻求短板并提出实现方略。本研究运用指数评价方法从低碳生产、经济增收、安全供给三个维度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对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着认识、制度、科技、政策、资金等五个层面的制约因素。据此,本研究提出包含五个层面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实现方略:(1)坚持党领导下的农业绿色发展理念;(2)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建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4)建设农业投入要素清洁化工程;(5)构建全社会参与机制。

尹紫薇[7](2020)在《增值税减税政策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税负的影响 ——以通业科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中央政府在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和全球化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经济冲击的情况下,在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应对经济危机的“结构性减税”概念。2012年开始“营改增“试点,2012年扩围试点,2016年5月1日起营业税开始正式告别历史舞台,而全国范围内也开始全面实施“营改增”改革。2017年,增值税率从原来的四档开始降为1 7%、11%和6%三档。政府在2018年开始明文规定,对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和研发等现代化服务,包括国家电网企业的增值税的未留抵税额予以退还。2019年又将制造业增值税的1 6%税率降到1 3%,10%的税率降到9%,6%的税率保持不变。增值税减税的目的是降低纳税人税收负担,增强企业与居民的投资和消费能力,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则是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值税税率的降低对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成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梳理了我国增值税的减税政策,归纳了 2008年至2018年关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增值税减税政策,然后,以通业科技为例,全面分析了 2015年至2019年我国增值税减税政策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税负影响。发现“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对通业科技而言,营业税负的征缴额由2.5%左右变为零,增值税的应交税负率也大大增加,且增加幅度近乎原应交税负率的10倍。2017年的增值税税率简并、2018年和2019年的增值税税率下调显着地降低了通业科技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税负。无论是增值税转型还是增值税减税政策,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是,遗憾的是,现今留抵退税政策实施的不顺利,影响了企业获得本应有的现金流。从长远来看,增值税减税政策为企业带来的影响,其利大于弊。增值税减税政策降低了企业的纳税负担,为企业提供了内部动力,使企业有足够的实力去扩大经营规模。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改进我国增值税减税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为丰富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税负效应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文献基础。

陈权[8](2020)在《省级对农电视频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江西广播电视台公共·农业频道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总体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农信息的传播。传统的电视媒介在对农信息传播中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全国3000多家电视频道中,省级对农电视频道作为专业对农的细分领域,直接受众就是省级区域内广大农民群体。从2001年第一家省级对农电视频道开播至今,大约20年的时间,发展至今已经趋于成熟。但是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如同大多数电视频道一样,省级对农频道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再加上城乡结构的变化,对农电视频道的受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受众、传播渠道、传播内容等等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省级对农电视该怎么发展,如何定位受众?如何精准高效传播?如何构建传播渠道,拥抱新媒体的发展趋势?这些都是本文研究的问题。本文将省级对农电视频道这一特定的对象,主要研究对农电视的发展脉络、内外部环境分析,指出当前省级对农电视的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节目资源匮乏、节目内容失当、传播视角、受众定位不准、营收不足、融媒体建设方面滞后等问题。通过江西广播电视台公共·农业频道进行个案分析,通过分析该频道的发展历程、节目内容分析、特色编排、新媒体端发力、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优势,剖析其在开播后两年左右,迅速在对农频道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最后一章,通过前面提出的省级农业频道的困惑以及案例分析,初步探索当前环境下,省级对农频道如何在内容传播、受众定位、多渠道发展、多产业经营以及政策支持方面提出相应对策,打造农业传媒产业链。

刘丽群[9](2020)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研究 ——以精准扶贫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反贫困问题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减贫事业中起着重要的倡导和推动作用。解决贫困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为解决制约人民群众发展的贫困问题,习近平多次的到贫困地区进行走访调研,并就如何解决贫困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的论述和观点,这些内容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本文主要以精准扶贫为研究视角,研究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条件、发展脉络、主要内容、扶贫典型案例及成功经验和重要价值几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总结中国扶贫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提出的扶贫开发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提出与习近平的长期扶贫实践经历密不可分,对贫困的认识经历了感知贫困、萌生为民办实事的想法,到探索扶贫实践,反思扶贫经验总结扶贫效果的发展历程,每一阶段思想的变化既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一定阶段主观因素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强调扶贫要注重精准,要实行“六个精准”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细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扶贫;实施“五个一批”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同时精准扶贫要注重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发挥科技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支撑作用。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涌现出一大批扶贫成功案例,本文以贵州六盘水“三变”农村经营新模式、江西大余县“生态+乡村旅游扶贫模式”、陕西平利县“社区工厂扶贫模式”和重庆石柱县“科学扶贫模式”的四种扶贫模式为研究重点,探索其扶贫措施及其成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理论价值上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贫困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历届领导人的扶思想,为扶贫工作提供思想指导;从实践价值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脱贫成就,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世界反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

成佳诺[10](2020)在《新时代吉林省乡村产业振兴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各项体制机制。自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筹城乡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战略;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着力推进农村承包“三权分置”,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1]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提出了“五大振兴”的明确要求,其中将“产业振兴”作为总体要求的战略基础地位予以着重强调,体现出产业振兴对于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乡村产业的进步和长久发展,产业振兴无疑是未来乡村振兴的必然路径。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进入新时代,吉林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虽然吉林省乡村产业的发展在最近几年显着加快,但在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吉林省实际,深入研究吉林省农村产业振兴问题,对于推动吉林省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认真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为论文的研究找到新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于乡村产业振兴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认真梳理,主要围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发展的农业现代化、合作化理论,毛泽东针对我国农业发展提出的农业现代化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乡村产业发展理论展开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产业振兴的重要论述作为本文分析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结合吉林省实际分析了吉林省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既看到了已经取得成绩,也认真分析了吉林省乡村产业振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从农村基层政府宏观管理成效不显着、农民对于乡村产业振兴参与积极性不高以及乡村产业体系构建不完善等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吉林省乡村产业发展实际,主要从部分管理者服务意识弱化、农民参与产业振兴的综合能力不足、科技引进及更新速度缓慢以及专业技能人才缺乏等方面,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的成因;结合吉林省实际情况,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论述为理论基础,从提高基层政府的宏观管理能力、发挥农民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提升产业振兴的科技支撑条件以及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吉林省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为加快吉林省乡村产业振兴进程提供了理论参考。

二、让科技为农产品把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科技为农产品把关(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农业科技园区研究现状
        1.3.2 政府协作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目标、思路及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数据来源
    1.8 创新点
    1.9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本研究的基本概念
        2.1.1 政府协作相关概念
        2.1.2 农业科技园区相关概念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政府行为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3 协作公共管理理论
        2.2.4 创新系统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情况
    3.1 世界各国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情况
    3.2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
        3.2.1 地方自主探索阶段(80 年代末—2000年)
        3.2.2 中央引导下的规范建设阶段(2001—2009年)
        3.2.3 全面创新探索阶段(2010—2016年)
        3.2.4 提质升级发展阶段(2017 年—至今)
    3.3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现状
        3.3.1 园区数量和空间分布
        3.3.2 园区的产业分布情况
    3.4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目标、功能及管理制度
        3.4.1 园区的建设目标和主要功能
        3.4.2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制度
    3.5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部门
        3.5.1 园区建设的政府组织架构
        3.5.2 宏微观视角下的园区建设政府协作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协作
    4.1 央省地协作动因和责任分工
        4.1.1 央省地协作的动力机制
        4.1.2 政府纵向协作的责任分工
    4.2 协作治理框架下园区建设央省地协作机制
        4.2.1 理论与方法
        4.2.2 央省地协作分析
        4.2.3 协作存在的问题
    4.3 地方政府的协作行为分析
        4.3.1 园区建设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4.3.2 地方政府协作行动不足的原因分析
        4.3.3 实证案例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地方政府的内部协作
    5.1 园区建设的县市政府协作
        5.1.1 县市协作及其动因
        5.1.2 县市协作机制及协作结果
        5.1.3 县市协作问题及其产生机理
        5.1.4 案例分析
    5.2 园区建设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5.2.1 跨部门协作及其动因
        5.2.2 跨部门协作的协调组织
        5.2.3 单一政府建设园区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5.2.4 县市政府共建园区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5.3 园区建设的跨部门协作困境
        5.3.1 研究方法
        5.3.2 地方政府的跨部门协作困境
        5.3.3 讨论:地方领导和协作规则对跨部门协作的作用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政府协作对园区发展的影响机理
    6.1 政府协作与园区建设的政府职能
        6.1.1 园区建设中的政府职能
        6.1.2 政府协作与政府职能作用
    6.2 政府协作在园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6.2.1 集聚和整合政府资源促园区发展
        6.2.2 提高园区建设的政府职能效率
        6.2.3 促进园区体制机制的变革与创新
    6.3 政府协作问题对园区发展的影响
        6.3.1 园区建设政府协作问题的一般性
        6.3.2 政府协作问题对园区发展的影响分析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园区建设中政府协作的提升与优化
    7.1 园区建设的宏观管理模式创新
        7.1.1 其他类型园区的建设经验
        7.1.2 园区建设宏观监管与激励
    7.2 中央、省级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协作
        7.2.1 国家高新区政策协作经验
        7.2.2 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启示
    7.3 地方政府内部协作的宏观引导
        7.3.1 政府协作引导的政策工具
        7.3.2 地方政府内部协作的引导策略
    7.4 地方层面的园区管理体制建设
        7.4.1 构建以执行为导向的协调机构
        7.4.2 明确县市之间的责任关系
        7.4.3 完善园区管理服务机构建设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启示和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讨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乡村振兴下乡村法治与自治的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乡村振兴下法治与自治概述
    (一)乡村振兴概述
        1.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
        2.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
        3.乡村振兴的实施效果
    (二)乡村法治与自治的概述
        1.乡村法治含义
        2.乡村法治的特征
        3.乡村自治的含义
        4.乡村自治的特征
        5.法治与自治在乡村振兴中的表现
    (三)乡村法治和自治在乡村振兴中的体现
        1.乡村法治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
        (1)乡村法治是健全乡村振兴体系的应有之义
        (2)实现乡村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的“五治融合”功能
        (3)乡村法治对乡村振兴的推动和保障功能
        2.乡村自治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
二、乡村振兴下法治与自治现代化表现形式分析
    (一)乡村法治的现代化表现形式
        1.法律的基础秩序地位
        2.民众的法律意识提升
        3.村规民约的法形式
    (二)乡村法治的特殊性
    (三)乡村自治的现代化表现形式
        1.乡村自治主体的村民委员会,体现组织振兴
        2.乡村网格化制度建设,体现产业振兴
        3.村规民约新发展,体现生态振兴
    (四)乡村自治的特殊性
三、中外基层乡村振兴经验借鉴
    (一)国外基层乡村振兴经验借鉴
        1.美国“乡村改进”:城乡共生型模式经验借鉴
        2.日本“一村一品”模式振兴乡村经验借鉴
        3.韩国“新村运动”模式振兴乡村经验借鉴
        4.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乡村振兴经验总结
    (二)我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经验借鉴
        1.浙江省桐乡市三治融合新探索,实现乡村振兴
        2.广东省惠州市探索法治乡村,助推乡村振兴
        3.北京市顺义区“村规民约”制定促进乡村振兴
        4.江西省乐安县“法通村”建设新模式保障乡村振兴
        5.国内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经验总结
四、法治与自治在乡村振兴中的路径耦合
    (一)法治与自治在乡村振兴中适用的原则
        1.公平正义原则
        2.秩序原则
        3.和谐原则
        4.善治原则
    (二)完善乡村振兴背景下法治与自治耦合
        1.产业发展路径
        2.培育人才路径
        3.文化振兴路径
        4.保护生态路径
        5.组织建设路径
参考文献
致谢

(3)“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2.1.2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特征
    2.2 理论基础
        2.2.1 原产地效应理论
        2.2.2 农业产业化理论
        2.2.3 战略品牌管理理论
        2.2.4 市场营销组合理论
第三章 “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现状
    3.1 “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情况
        3.1.1 品牌发展历程
        3.1.2 品牌现状介绍
    3.2 “昌黎旱黄瓜”品牌支撑因素
        3.2.1 规模及品质保证
        3.2.2 现代营销模式
        3.2.3 市场开拓
第四章 “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SWOT分析
    4.1 优势
        4.1.1 自然区位优势
        4.1.2 产业发展优势
        4.1.3 科技优势
        4.1.4 旅游胜地优势
    4.2 劣势
        4.2.1 市场观念落后,品牌意识差
        4.2.2 绿色属性不明显,品牌产品附加值低
        4.2.3 地域性强,品牌效应小
        4.2.4 机制不健全,品牌建设难
    4.3 机会
        4.3.1 品牌政策及产业支持力度加大
        4.3.2 消费者增强品牌农产品认同感
        4.3.3 农业信息化加强品牌基础建设
    4.4 挑战
        4.4.1 黄瓜品种多,消费者口味不一
        4.4.2 黄瓜产业竞争激烈
        4.4.3 黄瓜生产成本居高难下
第五章 国内外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成功案例分析
    5.1 美国加州新士奇橙品牌建设案例
        5.1.1 加州新奇士橙概况
        5.1.2 加州新奇士橙品牌建设过程及现状
        5.1.3 加州新奇士橙品牌建设经验
    5.2 西湖龙井品牌建设案例
        5.2.1 西湖龙井概况
        5.2.2 西湖龙井品牌建设过程及现状
        5.2.3 西湖龙井品牌建设经验
    5.3 吐鲁番葡萄品牌建设案例
        5.3.1 吐鲁番葡萄概况
        5.3.2 吐鲁番葡萄加工品品牌建设现状
        5.3.3 吐鲁番葡萄加工品品牌建设经验
    5.4 天赋河套品牌建设案例
        5.4.1 天赋河套概况
        5.4.2 天赋河套品牌建设过程及现状
        5.4.3 天赋河套品牌建设经验
    5.5 启示
第六章 加强“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对策
    6.1 利用自身优势,保证产品质量
    6.2 构建多元流通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6.3 准定位降成本,提高科技实力
    6.4 推动产业融合,塑造品牌形象
    6.5 抓住政策机会,保护品牌成长
    6.6 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品牌竞争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4)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机遇
        1.1.2 客观要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关于现代农业的研究
        1.3.2 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
        1.3.3 关于农旅融合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1.4.2 文献研究法
        1.4.3 调查研究法
        1.4.4 案例研究法
        1.4.5 实践验证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王村镇概况及农业现状分析
    2.1 王村镇概况
        2.1.1 区位交通
        2.1.2 自然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1.4 自然资源
        2.1.5 文化资源
    2.2 王村镇农业现状调查分析
        2.2.1 劳动力人口现状调查
        2.2.2 产业发展状况调查
        2.2.3 制约农业生产因素调查
    2.3 王村镇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3.1 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2.3.2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第三章 案例研究
    3.1 日本“六次产业”战略——三产联动的农业
    3.2 杨陵五泉镇农业特色小镇——科技引领+农旅发展思路
    3.3 杨陵马家底乡村旅游民宿村——盘活乡村资产的农旅
    3.4 无锡田园东方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模式
    3.5 愉快的新西兰牧场之旅——日常生产过程旅游化的农旅
第四章 相关理论及策略研究
    4.1 现代农业的理论研究
        4.1.1 现代农业的内涵
        4.1.2 现代农业的再解读
    4.2 现代农业规划的理论及策略研究
        4.2.1 现代农业规划的内涵
        4.2.2 现代农业规划的相关理论探析
        4.2.3 现代农业规划的路径及策略
    4.3 农旅融合的理论研究
        4.3.1 农旅融合的内涵
        4.3.2 农旅融合的模式探析
第五章 王村镇农业资源与产业开发思路
    5.1 基于农旅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SWOT分析
        5.1.1 优势(S)
        5.1.2 劣势(W)
        5.1.3 机遇(T)
        5.1.4 挑战(O)
    5.2 基于王村镇资源的产业开发
        5.2.1 农业用地资源
        5.2.2 基于资源的开发思路
第六章 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实践
    6.1 规划总纲
        6.1.1 规划的指导思想
        6.1.2 规划依据
        6.1.3 规划原则
        6.1.4 发展目标定位
        6.1.5 阶段性发展目标
    6.2 规划方案及重点项目
        6.2.1 基本格局
        6.2.2 规划内容简介
        6.2.3 重点项目介绍
    6.3 乡村旅游规划
        6.3.1 村落休闲旅游项目开发
        6.3.2 农业延伸旅游项目开发
    6.4 生态景观规划
        6.4.1 沟壑生态治理
        6.4.2 防护林体系构建
        6.4.3 道路绿化规划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形成
    2.1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国际背景:国际竞争日益加剧
        2.1.2 国内背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2.2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2.2.1 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思想
        2.2.2 传承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科技创新思想
        2.2.3 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科技创新思想
        2.2.4 借鉴西方创新发展理论
    2.3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形成的实践基础
        2.3.1 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
        2.3.2 习近平个人的工作实践
3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1 战略目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3.2 战略定位: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3.2.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3.2.2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3.3 战略任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3.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3.3.2 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
        3.3.3 实施创新驱动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
    3.4 基本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4.1 坚持自力更生
        3.4.2 做好顶层设计推动自主创新
    3.5 基本方针:坚持科技创新的“三个面向”
        3.5.1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3.5.2 面向经济主战场
        3.5.3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3.6 核心要素: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
        3.6.1 识才爱才敬才,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
        3.6.2 改革人才发展与引进机制,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3.6.3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
    3.7 根本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3.7.1 推动科技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3.7.2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3.8 生态维度:发展绿色科技
        3.8.1 “绿色科技是人类建设美丽地球的重要手段”
        3.8.2 以科技创新促进绿色发展
    3.9 本质目的:让科技造福人类
4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
    4.1 实践性
    4.2 开放性
    4.3 创新性
    4.4 系统性
    4.5 人本性
5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5.1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5.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
        5.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2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5.2.1 为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指明方向
        5.2.2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动力
        5.2.3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生态文明导向下农业绿色发展的时代意蕴与实现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和说明
    1.4 研究创新点
2 农业绿色发展的时代意蕴: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2.1 理论溯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绿色发展思想
        2.1.1 和谐思想:“自然—社会—人”有机整体论
        2.1.2 效率思想: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绿色生产力
        2.1.3 可持续思想:辩证唯物论中的自然力思想
    2.2 理论继承与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
        2.2.1 新中国成立初期朴素绿色发展思想
        2.2.2 改革开放初期可持续发展思想
        2.2.3 21世纪前后可持续发展科学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2.2.4 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
    2.3 内涵界定:农业绿色发展的“三层次”与“三内容”
        2.3.1 农业绿色发展包含理念、手段、目的三层次
        2.3.2 农业绿色发展涵盖低碳性、经济性、安全性三方面
3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实践进展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演变
        3.1.1 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孕育阶段:聚焦数量兴农(1949~2001年)
        3.1.2 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体系初建阶段:聚焦质量兴农(2002~2015年)
        3.1.3 绿色导向的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体系化阶段:聚焦绿色兴农(2016年至今)
    3.2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进展
        3.2.1 农业绿色发展形成社会共识
        3.2.2 化学投入品倒U型增长已经生成
        3.2.3 粮食安全与餐桌安全稳步提升
        3.2.4 增产不增收困境有所缓解
4 基于实证评价的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困境及制约因素分析
    4.1 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及结果分析
        4.1.1 评价指标选取
        4.1.2 指标数据、权重及指数计算模型
        4.1.3 农业绿色发展指数评价结果分析
    4.2 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困境及制约因素分析
        4.2.1 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困境
        4.2.2 农业绿色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5 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的实现方略
    5.1 坚持党领导下的农业绿色发展理念
        5.1.1 充分认识坚持党领导下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
        5.1.2 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形成绿色自觉
    5.2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2.1 建立稳定的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体系
        5.2.2 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深拓农业多功能性
    5.3 建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5.3.1 健全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5.3.2 构建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5.4 建设农业投入要素清洁化工程
        5.4.1 发展高效农业,推行农业低碳生产
        5.4.2 构建“资源源头管控、产地环境监控、产业准入严控”体系
    5.5 构建全社会参与机制
        5.5.1 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体系
        5.5.2 构建利益风险共建共担共享的参与机制
6 结论与进一步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增值税减税政策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税负的影响 ——以通业科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增值税转型理论
        2.1.1 生产型增值税
        2.1.2 收入型增值税
        2.1.3 消费型增值税
        2.1.4 我国增值税转型的理论基础
    2.2 增值税减税理论
        2.2.1 增值税的减税原则
        2.2.2 增值税的转嫁理论
        2.2.3 增值税的减税效应
        2.2.4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减税理论基础
    2.3 增值税的税负效应
        2.3.1 增值税的计税原理
        2.3.2 我国历年增值税减税政策的税负效应
        2.3.3 减税政策下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税负效应
第3章 增值税减税政策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税负影响
    3.1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3.1.1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历史
        3.1.2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3.1.3 减税政策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和意义
    3.2 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增值税减税政策
        3.2.1 增值税历年减税政策
        3.2.2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减税政策
    3.3 减税政策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影响
        3.3.1 减税政策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直接影响
        3.3.2 减税政策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间接影响
        3.3.3 减税政策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税负效应
第4章 增值税减税政策对通业科技的税负效应
    4.1 通业科技简介及发展概况
        4.1.1 案例的选择
        4.1.2 通业科技简介及其发展历史
        4.1.3 通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增值税减税政策对通业科技的税负影响
        4.2.1 “营改增”政策对通业科技的影响
        4.2.2 增值税减税政策对通业科技的影响
        4.2.3 退还增值税留抵税额对通业科技的影响
        4.2.4 历年政策的税负效应比较
    4.3 通业科技税负效应的研究结论
        4.3.1 增值税减税政策
        4.3.2 高端装备制造业行业
        4.3.3 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
第5章 增值税减税政策评价及建议
    5.1 通业科技研究结论的评价与政策启示
        5.1.1 通业科技税负效应的评价
        5.1.2 通业科技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
    5.2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增值税减税政策
        5.2.1 增值税减税政策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影响
        5.2.2 现有增值税减税政策的不足
        5.2.3 改进现有增值税减税政策的措施
    5.3 减税背景下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降低税负的策略
        5.3.1 吸收和消化减税政策的策略
        5.3.2 降低税负的组合拳策略
        5.3.3 减税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局限性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8)省级对农电视频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江西广播电视台公共·农业频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分析
        1.3.2 国外研究分析
    1.4 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1.4.1 创新之处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发展概况
    2.1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的概念界定
    2.2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的环境分析
        2.2.1 外部环境: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动
        2.2.2 内部环境:对农信息的迫切需求
    2.3 省级对农电视的发展历程
        2.2.1 萌芽期(1980年-1990年)
        2.2.2 上升期(1990年-2001年)
        2.2.3 繁荣期(2001年-2009年)
        2.2.4 成熟期(2009年-至今)
    2.4 省级对农频道的社会功能
        2.4.1 经济功能:激活农村电视市场潜能
        2.4.2 文化功能:促进城乡文化生态平衡
        2.4.3 社会功能:提升“三农场域”社会影响力
第3章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主要类型
    3.1 市场化运作型
        3.1.1 市场化运作型频道的特点
        3.1.2 湖北垄上频道
        3.1.3 陕西农林卫视
    3.2 市场与公益兼具型
        3.2.1 兼具型对农电视频道的特点
        3.2.2 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
        3.2.3 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
        3.2.4 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
    3.3 政策支持型
        3.3.1 政策支持型频道的特点
        3.3.2 江西公共·农业频道
第4章 案例分析:江西公共·农业频道
    4.1 江西公共·农业频道发展演变
        1. 初创期(1999年-2004年)
        2. 品牌塑造期(2004年-2016年)
        3. 转型探索期(2016年——至今)
    4.2 传播的基本特征
        4.2.1 传播内容覆盖面广
        4.2.2 表达方式贴近受众
        4.2.3 节目编排科学合理
    4.3 传播的影响外延
        4.3.1 全媒体矩阵传播
        4.3.2 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
        4.3.3 塑造线下品牌活动
第5章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问题分析
    5.1 节目资源匾乏播出时长不足
    5.2 传播内容失当传播效果削弱
        5.2.1 受众需求错位
        5.2.2 节目形式老化
    5.3 受众定位模糊营收持续走低
        5.3.1 受众定位模糊
        5.3.2 广告冲击较大
    5.4 融媒体建设薄弱
第6章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发展对策
    6.1 精准传播城乡差异定位
        6.1.1 满足农民多样化信息需求
        6.1.2 为农民提供发声渠道
        6.1.3 抓住城里人的眼球
    6.2 贴近受众输出优质内容
        6.2.1 做活内容——形式活泼贴近受众
        6.2.2 盘活内容——广告融合隐性植入
        6.2.3 激活内容——培植原创发力版权营销
    6.3 多屏互动发力短视频营销
        6.3.1 联合MCN头部机构打造农业IP
        6.3.2 聚焦“新农人”短视频农产品营销
        6.3.3 打通“线上、线下”构建全产业链
    6.4 激活体制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6.4.1 争取政策扶持
        6.4.2 寻找市场化路线
        6.4.3 打造对农电视联盟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研究 ——以精准扶贫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目的
        1.1.2 选题的意义
        1.1.2.1 学术意义
        1.1.2.2 应用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1.1 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背景研究
        1.2.1.2 精准扶贫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内容
        1.2.1.3 精准扶贫思想的实现路径研究
        1.2.1.4 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意义
        1.2.1.5 精准扶贫思想落实中存在问题
        1.2.1.6 从某个角度来研究精准扶贫之路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重点、创新点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2 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条件
    2.1 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思想条件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消除贫困的思想
        2.1.1.1 马克思恩格斯消除贫困的思想
        2.1.1.2 列宁消除贫困思想
        2.1.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消除贫困的思想
        2.1.2.1 毛泽东消除贫困的思想
        2.1.2.2 邓小平消除贫困的思想
        2.1.2.3 江泽民消除贫困的思想
        2.1.2.4 胡锦涛消除贫困的思想
    2.2 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2.1 扶贫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2.2 传统的扶贫模式显现弊端
        2.2.3 全球反贫形势严峻
3 精准扶贫思想的发展脉络
    3.1 初步认识中国的贫困问题
        3.1.1 体验贫困
        3.1.2 萌生为民办实事的想法
    3.2 探索摆脱贫困问题的策略
        3.2.1 河北正定扶贫实践
        3.2.2 福建宁德扶贫实践
        3.2.3 浙江的扶贫实践
        3.2.4 反思扶贫效果,总结扶贫经验
    3.3 形成精准扶贫思想
        3.3.1 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
        3.3.2 精准扶贫思想的发展完善
4 精准扶贫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实践典型模式
    4.1 精准扶贫思想的主要内容
        4.1.1 精准化是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
        4.1.1.1 扶贫对象精准
        4.1.1.2 项目安排精准
        4.1.1.3 资金使用精准
        4.1.1.4 措施到户精准
        4.1.1.5 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
        4.1.1.6 脱贫成效精准
        4.1.2 分类分批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
        4.1.2.1 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
        4.1.2.2 易地搬迁作为重要补充
        4.1.2.3 生态补偿作为双赢之策
        4.1.2.4 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策
        4.1.2.5 社会保障兜底作为基本底线
        4.1.3 精神脱贫是精准扶贫的战略重点
        4.1.3.1 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相结合
        4.1.3.2 注重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4.1.4 科技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支撑
    4.2 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典型模式及经验
        4.2.1 精准扶贫思想指引下的典型模式
        4.2.1.1 贵州省六盘水市“三变”农村经营新模式
        4.2.1.2 江西省大余县:生态+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4.2.1.3 陕西省平利县:社区工厂扶贫模式
        4.2.1.4 石柱科技扶贫模式
        4.2.2 精准扶贫思想实践典型模式的经验
        4.2.2.1 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成效
        4.2.2.2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4.2.2.3 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
        4.2.2.4 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
        4.2.2.5 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
        4.2.2.6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
5 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5.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5.1.1 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贫困思想
        5.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历届领导人的扶贫思想
        5.1.3 为扶贫工作提供指导思想
    5.2 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价值
        5.2.1 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实践成效
        5.2.2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5.2.3 为世界反贫事业提供中国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时代吉林省乡村产业振兴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乡村产业振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相关研究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振兴战略
        2.1.2 乡村产业体系
        2.1.3 乡村产业振兴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发展理论
        2.2.2 毛泽东的农业现代化理论
        2.2.3 邓小平的科教兴农思想
        2.2.4 江泽民的农业产业化思想
        2.2.5 胡锦涛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
        2.2.6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农业产业发展重要论述
第3章 新时代吉林省乡村产业振兴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3.1 新时代吉林省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问题
        3.1.1 农村基层政府宏观管理成效不显着
        3.1.2 农民对于乡村产业振兴参与积极性不高
        3.1.3 乡村产业体系构建不完善
    3.2 新时代吉林省乡村产业振兴存在问题的原因
        3.2.1 部分管理者服务意识弱化
        3.2.2 农民参与产业振兴的综合能力不足
        3.2.3 科技引进及更新速度缓慢
        3.2.4 专业技能人才缺乏
第4章 推动新时代吉林省乡村产业振兴的对策
    4.1 提高基层政府的宏观管理能力
        4.1.1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4.1.2 加大政策精准落实工作
        4.1.3 构建农民需求表达和反馈机制
    4.2 发挥农民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
        4.2.1 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4.2.2 提升农民对互联网的使用
        4.2.3 提升农民对特色文化的重视
    4.3 提升产业振兴的科技支撑条件
        4.3.1 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
        4.3.2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4.3.3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及研发力度
    4.4 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4.4.1 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4.4.2 提高乡村产业的精深加工水平
        4.4.3 立足吉林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4.4.4 依托农业着力发展第三产业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四、让科技为农产品把关(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协作机制研究[D]. 吴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乡村振兴下乡村法治与自治的路径探究[D]. 郭苏莹.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昌黎旱黄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研究[D]. 张紫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4]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D]. 王姣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研究[D]. 赵梦雪.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6]生态文明导向下农业绿色发展的时代意蕴与实现方略[D]. 李学敏.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7]增值税减税政策对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税负的影响 ——以通业科技为例[D]. 尹紫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8]省级对农电视频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江西广播电视台公共·农业频道为例[D]. 陈权. 南昌大学, 2020(01)
  • [9]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研究 ——以精准扶贫为视角[D]. 刘丽群.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0(07)
  • [10]新时代吉林省乡村产业振兴问题研究[D]. 成佳诺.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让科技检查农产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