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政府:生态省建设基础工作稳步进行(论文文献综述)
陈璨[1](2019)在《河南省绿色政绩考核执行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在“唯GDP”政绩考核体系的影响下,地方政府将精力过多地倾注到了经济建设上而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视不够,在环境保护方面留下了许多欠账。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中央要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绿水青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就需要政绩考核这个“指挥棒”从经济发展转向生态文明建设。很明显,聚焦于经济层面的政绩考核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绿色政绩考核越来越为人所重视。河南省经济体量大,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较为严峻。跟随着国家绿色考核实践的脚步,1995年河南省绿色政绩考核开始起步,逐步发展。二十多年的实践,提高了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构建了初步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也促进了地方环境质量的改善。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仍广泛存在,基础薄弱的河南省所面对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绿色政绩考核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困境。本文回顾了河南省绿色政绩考核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河南省绿色政绩考核的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为了更加直观地对考核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本文手工整理了河南省18个省辖市119位书记、市长的任职时间,梳理统计了河南省2005年以来经济发展情况、环境质量改善情况和河南省18个省辖市2005—2015年环境目标完成情况考核结果、2008年以来经济社会目标完成情况考核结果、部分官员交流晋升情况等。从中可以发现,河南省绿色政绩考核在落实效果上存在着环境质量改善情况不全面不均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没有形成有机统一、现行绿色政绩考核体系内的单项考核没有形成统一关系、现行考核模式“运动式”特征明显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绿色发展的执政理念没有完全树立、绿色考核的评价周期有所错位、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没有完全建成、精细化的保障制度相对缺失、绿色政绩考核结果运用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围绕着充分发挥好绿色政绩考核作用,本文结合河南省实际,尝试从强化绿色政绩考核的理念建设、健全绿色政绩考核的方法体系、完善绿色政绩考核的运行机制、夯实绿色政绩考核的保障措施等4个大的方面入手,探索解决现行考核机制执行困境的相应对策,希望能够为进一步优化河南省绿色政绩考核提供参考。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卓祖航,李立敏,胡献政,何燊,陈锦泉[2](2018)在《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与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十多年来,福建省持之以恒地实施生态省战略,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有益探索,取得了显着的成绩。2014年和2016年,福建省分别被国家确立为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着福建省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阶段、福建省的区域生态实践上升为国家战略。本文回顾梳理了福建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与探索,系统总结了具体的做法与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归纳提炼出有益的经验与启示,将有助于为各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河南省人民政府[3](2011)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豫政[2011]38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于2011年1月23日经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闫红雷[4](2011)在《安徽生态省建设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建设生态省是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主动适应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需要。安徽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适应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提出了建设“生态安徽"的重要战略决策。生态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安徽生态省建设进行评价,有效地指导安徽生态省建设的具体实施,实现区域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安徽生态省建设评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1)在参考国家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和其他开展生态省建设省份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实际情况,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筛选出20个指标,构建安徽生态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2)综合应用主观赋权法中的层次分析方法和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的结果,基于变异系数的综合赋权法确定安徽生态省建设评价指标的权重。(3)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BP人工神经网络法对安徽省2002年~2008年生态省建设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安徽省2002年~2008年生态省建设三个子系统以及生态省建设总体状况,除生态环境保护子系统2003年较2002年略有下降外,均递增,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年已超过第一阶段目标要求。(4)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BP人工神经网络法对安徽省17个市2008年生态市建设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安徽省17个市经济发展差异显着,对生态市建设水平影响较大,生态环境和社会进步状况良好。地理区位对生态市建设影响显着。生态市建设水平:长江以南>江淮之间>淮河以北。(5)对两种方法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对2002~2008年生态省建设评价的结果中得到的安徽生态省建设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均是生态省建设水平逐年上升。两种方法对安徽省17个市的2008年生态市建设现状水平排名中出现差异,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由此可知,在生态省建设评价研究中,采用两种方法综合评价,比一种方法更为全面和准确。
田宜龙,徐忠,杨晓周[5](2010)在《盛世兴林的壮美画卷 生态文明的宏伟篇章》文中研究表明河南自古有“中原”之称,在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中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这里建都或迁都。河南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境内有大别山、桐柏山、伏牛山、太行山四大山系和汉水、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发展林业不仅具有良好的自?
张军[6](2010)在《积极探索以生态文明促科学发展的新路——浙江推进生态省建设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党对发展理念、发展形态的升华,对治国方略的创新和发展。生态文明揭示了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
梁敏姝[7](2010)在《黑龙江生态省建设的立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一味依赖的思想束缚,使得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资源过度透支,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面对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开始反思人与生态的关系,开始考虑生态省的建设。因为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加强生态省的建设,对在省域范围内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将会发挥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将会使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向着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是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体现,更是惠及当代、功在千秋的一项伟大工程。目前,我国关于生态省建设大多关注于各省的整体发展,关注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关注于其基础理论的研究,而对生态省建设立法方面的研究还很有限。实践证明,生态省的建设必须以法治为支撑,用法律加以规范,只有在法律强制力的保障下,才能使得经济和社会建设朝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因此加强对生态省建设的立法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进行相关调查研究以及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以黑龙江生态省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对生态省的涵义及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明确生态省建设的理论依据,以期对生态省建设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对我省生态环境基本概况进行深刻的了解,挖掘我省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可以通过加强立法逐步解决问题或者消除问题存在的隐患;通过借鉴国内其他省份以及国外有关生态区、生态省在法制建设方面的经验,为黑龙江生态省的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加强黑龙江生态省建设的立法工作提供实践基础;通过对上述的研究分析,笔者建议制定黑龙江生态省建设的综合立法,并对相关法律制度加以完善,使其为生态省建设提供有利的法律保障,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生态省建设立法问题的研究分析,促进理论界高度重视我省的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工作,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立法监督氛围,促使立法部门加大对生态省建设的立法力度。同时,希望通过自己的浅显论述,能为黑龙江生态省建设立法工作更好的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本刊编辑部,张旭辉[8](2008)在《生态省建设实践经验谈》文中提出安徽:完善政策法规体系,量化生态省建设管理建设生态安徽,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从发挥安徽后发优势、构筑发展新平台、增创发展新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生态安徽的过程,也是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将伴随着安徽崛起的全过程。
本刊记者[9](2008)在《呵护秀美山川 共建生态家园——生态安徽建设5周年巡礼》文中研究说明安徽生态省建设自2003年启动至今,在国家环保部的指导下,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协调运转,生态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07年,安徽生态省建设第一阶段(2003~2007年)、第二阶段(2008~2015年)、第三阶段(2006~2020年)目标实现率分别达到75.9%、50.1%和39.5%,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近一倍;
苏柏山,姜军,陆晓龙[10](2008)在《落实科学发展观 继续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文中研究指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省建设试点,是由国家环保总局倡导并领导的。吉林省是继海南省之后的第二个生态省试点省,也是唯一经国务院委托,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生态省试点省,目前全国有海南、吉林、山东等12个省进行生态省试点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省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生态省建设第一阶段任务目标圆满实现,为生态省第二阶段目标任务的
二、省政府:生态省建设基础工作稳步进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省政府:生态省建设基础工作稳步进行(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省绿色政绩考核执行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一章 绿色政绩考核概述 |
1.1 绿色政绩考核的概念 |
1.2 绿色政绩考核的构成和必要性 |
1.3 我国地方政府绿色政绩考核的实践 |
1.3.1 我国地方政府绿色政绩考核的发展历程 |
1.3.2 我国地方政府绿色政绩考核推行的典型案例 |
1.3.3 我国地方政府绿色政绩考核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
第二章 河南省绿色政绩考核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1 河南省绿色政绩考核的实践 |
2.2 河南省绿色政绩考核的初步成效 |
2.3 河南省绿色政绩考核存在的问题 |
2.3.1 环境质量改善情况不全面不均衡 |
2.3.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没有形成有机统一 |
2.3.3 现行绿色政绩考核体系内的单项考核没有形成统一关系 |
2.3.4 现行绿色政绩考核“运动式”特征明显 |
2.4 河南省绿色政绩考核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
2.4.1 绿色发展的执政理念没有完全树立 |
2.4.2 绿色考核的评价周期有所错位 |
2.4.3 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没有完全建成 |
2.4.4 精细化的保障制度相对缺失 |
2.4.5 绿色政绩考核结果运用不到位 |
第三章 河南省绿色政绩考核优化建议 |
3.1 强化绿色政绩考核的理念建设 |
3.1.1 改变执政理念 |
3.1.2 树立绿色理念 |
3.1.3 转变发展方式 |
3.2 健全绿色政绩考核的方法体系 |
3.3 完善绿色政绩考核的运行机制 |
3.3.1 规范考核数据的统计核算 |
3.3.2 规范考核结果的有效使用 |
3.3.3 运动式治理的规范运用 |
3.4 夯实绿色政绩考核的保障措施 |
3.4.1 考核配套制度的完善 |
3.4.2 生态激励机制的创建 |
3.4.3 扩大公众参与度 |
3.4.4 法制环境的营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设历程 |
二、重要进展 |
1. 观念转变。 |
2. 制度创新。 |
3. 产业转型。 |
4. 环境整治。 |
5. 文化建设。 |
6. 落实为要。 |
三、主要特征 |
1. 从模糊认知到自觉行动。 |
2.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 |
3. 从分散探索到顶层设计。 |
4. 从政策推动到制度创新。 |
5. 从末端治理到过程治理。 |
四、核心启示 |
1.“天人合一”思想精髓的指导作用。 |
2.“以人为本”民生要义的核心作用。 |
3.“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主导作用。 |
4.“生态协同”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 |
5.“命运共同体”整体利益的导向作用。 |
6.“生态文明”引领方向的航标作用。 |
7.“体制机制”系统建设的保障作用。 |
(4)安徽生态省建设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生态省建设评价研究概述 |
2.1 生态省的概念和内涵 |
2.2 生态省建设的理论基础 |
2.3 生态省建设理论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生态省建设相关思想的研究进展 |
2.3.2 国内生态省建设理论研究 |
2.4 生态省建设评价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 |
3.1 安徽省自然环境概况 |
3.2 安徽省社会经济概况 |
3.3 安徽省环境质量现状 |
第四章 安徽生态省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
4.1 安徽生态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1 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
4.1.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 安徽生态省建设评价方法 |
4.2.1 指标赋权方法 |
4.2.2 综合评价方法 |
第五章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1 层次分析法赋权结果 |
5.2 熵值法赋权结果 |
5.3 基于变异系数的综合赋权结果 |
第六章 安徽生态省建设评价与分析 |
6.1 安徽生态省建设综合评价 |
6.1.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 |
6.1.2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法的安徽生态省建设综合评价 |
6.1.3 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6.2 安徽生态市建设综合评价 |
6.2.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安徽生态市建设综合评价 |
6.2.2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法的安徽生态市建设综合评价 |
6.2.3 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积极探索以生态文明促科学发展的新路——浙江推进生态省建设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坚持以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为目标, 切实把生态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 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建设作出科学谋划和决策部署, 使生态建设成为“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坚持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中心任务, 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积极打造循环高效的生态产业, 培育低碳经济, 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
坚持以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发展坐标, 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整治力度, 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保护工程,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坚持以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态建设的体制机制为重要保障, 改革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努力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增添新动力。 |
坚持以培育和弘扬健康文明的生态文化为基础条件,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深入开展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绿色创建活动, 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支持生态、人人参与践行生态的良好社会风尚。 |
(7)黑龙江生态省建设的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技术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主要技术方法 |
2 黑龙江生态省的建设概况 |
2.1 生态省的内涵界定 |
2.2 我国关于生态省建设的发展概述 |
2.3 黑龙江生态省建设的概况 |
2.3.1 黑龙江生态省建设取得的成绩 |
2.3.2 黑龙江生态省建设存在的问题 |
2.3.3 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手段 |
2.4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生态省建设立法存在的问题 |
3.1 黑龙江生态省建设的立法现状 |
3.2 黑龙江生态省建设立法存在的问题 |
3.2.1 缺少综合性立法 |
3.2.2 禁止性法规少 |
3.2.3 缺少奖励或激励机制 |
3.2.4 突出地方特色的较少 |
3.2.5 政府规章多地方法规少 |
3.3 黑龙江生态省建设立法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 本章小结 |
4 国内外生态省建设立法的经验借鉴 |
4.1 国内生态省建设方面的立法经验 |
4.1.1 海南 |
4.1.2 山东 |
4.1.3 浙江 |
4.2 国外生态省建设方面的立法经验 |
4.2.1 美国 |
4.2.2 日本 |
4.2.3 欧盟 |
4.3 国内外生态省建设立法经验的启示 |
4.3.1 国内生态省建设立法的启示 |
4.3.2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立法的启示 |
4.4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生态省建设的立法设想 |
5.1 制定综合性立法 |
5.1.1 制定综合性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5.1.2 指导思想 |
5.1.3 基本原则 |
5.1.4 法律制度 |
5.1.5 保障机制 |
5.2 完善和建立相关制度及法律法规 |
5.2.1 完善生态农业方面的相关制度 |
5.2.2 制定有关污染防治的法规 |
5.2.3 制定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呵护秀美山川 共建生态家园——生态安徽建设5周年巡礼(论文提纲范文)
健全保障机制, 发挥联动效应 |
循环经济初露端倪,生态经济方兴未艾 |
皖山皖水披绿装,人居环境更宜人 |
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
保护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发展 |
四、省政府:生态省建设基础工作稳步进行(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省绿色政绩考核执行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D]. 陈璨.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2]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与启示[J].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卓祖航,李立敏,胡献政,何燊,陈锦泉. 发展研究, 2018(10)
- [3]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J]. 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1(12)
- [4]安徽生态省建设评价研究[D]. 闫红雷. 安徽大学, 2011(05)
- [5]盛世兴林的壮美画卷 生态文明的宏伟篇章[N]. 田宜龙,徐忠,杨晓周. 河南日报, 2010
- [6]积极探索以生态文明促科学发展的新路——浙江推进生态省建设综述[J]. 张军. 今日浙江, 2010(11)
- [7]黑龙江生态省建设的立法研究[D]. 梁敏姝.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4)
- [8]生态省建设实践经验谈[J]. 本刊编辑部,张旭辉. 环境保护, 2008(23)
- [9]呵护秀美山川 共建生态家园——生态安徽建设5周年巡礼[J]. 本刊记者. 绿色视野, 2008(10)
- [10]落实科学发展观 继续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J]. 苏柏山,姜军,陆晓龙. 经济视角(上), 2008(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