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春季国际PCB论坛

2003年春季国际PCB论坛

一、2003年春季国际PCB论坛(论文文献综述)

黄志东[1](2021)在《前言》文中提出阳和启蛰,品物皆春。我们再度迎来了PCB行业盛会——2021年春季国际PCB技术/信息论坛。在PCB行业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投稿下,今年春季论坛共征得论文140篇。经过论文评选专家组的精心阅评,依据评选规则的仔细筛选,共有44篇撰写规范、表述清晰、内容新颖且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论文脱颖而出,收录于本期《印制电路信息》增刊(论文集)。

周柘宁[2](2021)在《印制电路外层线路信号完整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第五代通信技术的商业化应用,高频高速信号的传输带来的信号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SI)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除了对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的板级设计、材料介电性能以及精细线路的制作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外,表面终饰技术作为印制电路板最后一道化学制程工艺,涂覆层的性能将严重影响印制电路外层线路的信号完整性,因此有关于涂覆层的研究也会变得更加重要。本文利用现有工业批量生产技术,按照预先设计的叠层结构完成高频微波印制电路实验板的制造,通过研究实验板微带线的制作技术来探究微带线的几何构型对其信号完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带线的线宽对其插损的影响最大,阻焊油墨对微带线的阻抗有降低作用且会显着增加微带线的损耗。低耦合度的差分线对虽然能够促进信号传输的完整性,但同时由于占用面积较大,不适用于高集成度的印制电路板。利用HFSS软件对薄镀层的仿真条件进行了探索,确定了通过在铜层表面定义一个有限导体界面来完成对较薄镀层的仿真。对不同银镀层厚度的微带线进行建模仿真,结果显示阻抗相较于裸铜微带线增大了0.5Ω左右,并且厚度越厚其微带线损耗越大。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优化线路设计,对比微带线在经过表面终饰前后的表面粗糙度、导电性能、线路阻抗、插入损耗等相关参数的变化。研究发现,表面终饰技术能够降低微带线的表面粗糙度,但除了有机可焊性保护膜技术外其他表面终饰技术均会导致微带线的阻抗以及插损的增加。相较于表面终饰之前,在25GHz时经过化学浸银、化学镀镍浸金、化学浸锡三种表面终饰技术处理后的微带线插损分别增加了10.6%、74.6%和10.7%。不同表面终饰技术处理后的微带线的直流电阻值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按照微带线的电阻增量由小到大排列顺序为:OSP<化学浸银<化学浸锡<化学镀镍浸金。同时,本文也研究了不同涂覆层厚度对微带线插入损耗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化学浸银技术和化学浸锡技术处理的微带线会随着镀层厚度的增加,其插入损耗也会增加,并且损耗的增加量也有增大的趋势。

陈雪丽[3](2021)在《脉冲电沉积铜研究及其在高厚径比通孔互连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的制造过程中,电沉积铜是实现通孔互连的关键技术。目前,为满足5G时代下通信和数据的高速大容量传输需求,背板的设计趋向于大尺寸、超多层、高厚度和小孔径化,导致通孔厚径比不断增大,使实现通孔内铜的均匀电沉积变得越来越困难。对于高厚径比通孔,电沉积过程中孔中心电流密度会远低于孔口电流密度,往往导致孔中心与孔口镀层厚度差异大,难以实现通孔的良好互连;此外,生产过程中阳极与镀液添加剂间复杂的化学/电化学反应会改变添加剂浓度并产生阳极泥及其它副产物,造成镀液均镀能力下降。本文以提高高厚径比通孔镀层均匀性为目标,探究了电沉积过程中各添加剂组分及脉冲参数对镀层均匀性的影响,以及阳极与镀液添加剂的反应,并开发出高厚径比通孔互连的脉冲电沉积镀液配方。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了正反向脉冲电沉积过程中三种抑制剂、两种加速剂、三种整平剂分别对铜沉积电位的影响。并结合脉冲参数进行优化,得到了适于孔径200μm、厚径比18:1通孔的施镀条件。具体为:基础镀液(VMS:95/240/70)+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SPS:3 mg/L)+聚乙二醇(PEG-8000:1000 mg/L)+绿色染料(10 mg/L);正向电流密度2 A/dm2、反向电流密度6 A/dm2、正向脉冲时间150 ms、反向脉冲时间5 ms。上述条件下通孔均匀性达80%以上,且镀层性能满足工业生产要求。(2)分析了阳极泥的组成和结构,探究了阳极膜的形成条件,进而讨论了阳极与镀液组分的反应机理。研究发现阳极泥中主要含有Cu、Cl、C、O、P和S元素,暗示整平剂并未参与阳极成膜过程;电化学实验表明阳极中P与镀液中Cl-是形成阳极膜的必要条件,抑制剂与加速剂均参与了成膜。通过研究知道,脉冲电沉积铜是制造高厚径比通孔的关键,添加剂配方和施镀参数是实现均匀电沉积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阳极在整个电沉积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控制阳极和镀液间反应对维持镀液稳定性,尤其是添加剂浓度的稳定,以及限制副产物的产生有重要作用。

叶磊[4](2020)在《西安市城区大气中PBDEs和PCBs的污染特征、气粒分配及来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减少和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排放,全球多个国家共同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公约》。我国作为缔约方之一,近十几年来开展了许多针对POPs的监测和研究,但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较发达地区,西安市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及关中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在这方面开展的研究十分有限,基础数据较为匮乏。PBDEs和PCBs是两类较典型的POPs,其相关产品曾在世界范围内大量使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目前虽已被禁用,但仍能在全球大气环境中发现其残留。针对上述情况,本课题开展了跨度近6年的采样监测工作,共收集了268个大气样品并检出了12种PBDEs和80种PCBs。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区大气中Σ11PBDEs(除BDE-209之外的所有PBDEs)和PCBs的浓度在整个采样周期内呈逐年下降趋势,但BDE-209的浓度未出现明显变化。若与国内外其他城市和地区相比,西安地区PBDEs和PCBs的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但要高于背景点的污染水平。通过健康风险评价,发现这两类典型POPs对当地儿童的致癌风险处于较低风险水平,对成人的致癌风险处于低、中风险水平。论文分析了影响大气中PBDEs和PCBs浓度分布的相关因素,发现PBDEs与气温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但PCBs与温度并不相关。大气中的PBDEs和PCBs均与TSP呈显着相关性,尤以颗粒相表现最为突出。根据“Clausius-Clapeyron”方程,本文提出并计算了PBDEs的“相对分压偏差值”RP(表示相对分压的实际值和预测值之间的偏差程度),并将数据分为“Low RP”、“Middle RP”和“High RP”三组,结果表明这三组样品数据和不同的气象条件有关且分布特征较明显。论文通过气粒分配研究,发现PBDEs和PCBs的气粒分配在理论上均未达到平衡。同时,运用Dachs-Eisenreich模型、Falconer-Harner模型和Li-Ma-Yang模型对这两类POPs的气粒分配参数(log KP)进行了预测分析,得出了各模型的适用条件。进一步分析可知,POPs的气粒分配行为易受到气象因子、颗粒物和气溶胶特性(相关参数取值)以及普遍存在的“采样干扰效应”的共同作用,而后者往往容易被忽略。论文从“潜在排放源分布研究”、“污染物来源解析”和“潜在源区识别”三个方面对PBDEs和PCBs的污染来源和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我国PBDEs排放源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及部分省会城市附近,而PCBs排放源主要集中在关中城市群及长三角地区,表明大气中PBDEs和PCBs的含量分布与人类活动及工业生产之间关系密切;(2)“主成分分析”表明PBDEs的污染主要来自Penta BDE、Octa BDE和Deca BDE三类商用PBDEs产品的排放,而PCBs污染源则有可能为我国生产的2号和1号PCBs变压器油源;(3)通过“后向气流轨迹”模型,区分了PBDEs、PCBs的本地源和外地源的贡献,同时发现这两类POPs的潜在源区呈现逐渐缩小和集中的变化趋势,且源强值也逐渐变小,说明我国中西部地区大气中PBDEs和PCBs的污染情况逐渐好转。总体来看,论文以西安市城区为研究区域,从污染水平、分布特征、气粒分配行为和健康风险评价等方面对大气中PBDEs和PCBs这两类典型POPs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RP值分组方法,建立了POPs溯源体系,掌握了PBDEs和PCBs在大气中的归趋变化规律和污染来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开展积极有效的POPs监测及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方法参考,同时也为推动陕西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祝大同[5](2020)在《当前日本电子电路产业的现况与分析(下)》文中研究说明(接上期)5日本主要挠性PCB企业的现况与发展战略5.1总述据Prismark最新统计[1]:2019年日本PCB产值达到52.88亿美元(仅指日本国内),年增长率为-2.8%。2019年进入全球PCB企业50强的日本企业中[1],主导PCB品种为封装载板的企业在2019年经营业绩还都是不错的。日本主要FPC企业2019年经

覃莉[6](2020)在《外资企业AMT公司人才流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才是当今社会企业平稳发展、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流动日渐频繁,人才流失问题不仅常发生在国企和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同样遭受着越来越严重的人才流失困扰。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到外资企业的发展。AMT(中国)化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MT公司”)是一家跨国外资企业,对人才的业务能力和忠诚度都有较高的要求。近几年,随着市场变化以及公司内部管理改革的进行,AMT公司人才流失有递增的趋势,人才流失持续下去势必会削弱其竞争力,影响其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AMT公司的分析,发现AMT公司比较有效地应对了市场风云突变,在公司被集团出售、股东变更的情况下实现了平稳过渡。在力争早日实现独立上市的目标前提下,公司内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进一步缩减成本,开发适合本地市场的新产品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此情况下,为了防范人才流失,避免陷入人才缺乏的泥潭,AMT公司在对人才的招聘、薪酬、福利和培训上做出了一些改变,努力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积极提升人才的吸引力和忠诚度。但是,AMT公司没有将防范人才流失提升至公司战略的高度,其应对方案也仅体现在人才流失个案的处理上。为了探索适合外资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防范人才流失,本文以AMT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AMT公司的发展状况以及人才流失现状,对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和运营状况进行了分析,同时调查了其企业文化和绩效考核制度,还通过访谈的方式对企业近期离职人员的离职原因进行了记录,分析出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提出AMT公司应从战略上正确看待人才流失问题,树立全面的用人观,确立防范人才流失的基本原则,并构建出防范人才流失的整体框架。最后,运用需求层次理论、激励理论等人力资源理论为理论基础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过程,即招聘时期、用人时期以及离职时期,从物质方面、精神方面以及人才的职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治理对策。这对于改善AMT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遏制人才流失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本文的研究对国内其他同行外资企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杨安文[7](2020)在《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走出去”已成为新时代的迫切要求。诗歌历来是文学的重镇。根植于中国博大精深之传统文化的中国当代诗歌,既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也反映了当代诗人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面貌、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当代诗人不断进行着汉语语言自身的试验,不断尝试语言的自我解放和边界突破,展现出中国当代诗歌在语言、文学和文化等领域独特的风貌和价值。在中国文学“走出去”、中外文学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当代诗歌应该大力展现其独特魅力和价值。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多关注中国古典诗歌,而对中国当代诗歌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对中国当代诗歌尤其是“后朦胧”诗歌的海外译介更是关注不够。柏桦被普遍认为是“后朦胧”诗人杰出代表,是国内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之一,也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被译介到国外并得到关注的当代诗人之一。本研究以诗人柏桦为研究对象,以比较文学译介学研究方法,通过对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传播与接受的现状及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分析,管窥中国当代诗歌在海外译介与接受的总体现状,探究其在海外的传播途径及接受规律,从而提出了更为切实可行的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模式、方法与策略。同时,从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视角,采用文本细读和对比研究方法,以柏桦诗歌英译文本为研究对象,开展诗歌翻译对比研究和诗歌翻译变异研究,从语言学层面分析诗歌翻译的策略运用,探究国内外诗歌译者在文本解读和翻译策略选择上的差异,寻求既能保留中国当代诗歌本真和特色、又能为英语世界所接受的翻译策略,并从翻译阐释学的理论视角探析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文本解读与意义建构的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以各种语言出版、发表的柏桦作品译介和相关研究资料进行穷尽式搜集、整理和爬梳。通过对柏桦生平、创作历程、各时期诗学观和诗歌特点以及国内相关研究的系统梳理,建构国内柏桦形象,并以此作为译介研究背景参照,重点以第一手外文材料为文献基础,全面、系统地梳理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及港台地区的译介、传播和接受状况。研究发现柏桦诗歌海外译介呈现出诸多特点。第一,柏桦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早被译介到国外并得到较多关注的当代诗人之一。究其原因,除了柏桦自身80年代末到90年代在国内诗坛的声名与影响因素之外,还与外语专业出身的柏桦所具有的强烈的对外译介和交流意识有关。第二,柏桦早期诗歌在荷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译介和发表较早,在英语国家则稍晚。这与当时旅居欧洲国家的知名诗人北岛和张枣的大力引荐密切相关,尤其是北岛及其主导的海外文学杂志《今天》及“今天”基金会,对推动包括柏桦在内的中国当代优秀诗人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柏桦诗歌译介涉及的译者人数较多,但专注于柏桦诗歌翻译且与其配合默契的译者很少。柏桦目前在海外发表或出版的译诗反响平平,没有带来犹如原诗给国内读者带来的冲击和感受,这至少应当部分归结为翻译问题。笔者认为,许多译诗没能体现柏桦诗歌中独特的声音和气质,没有彰显出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第四,从翻译主体来看,柏桦诗歌翻译大部分是由外国汉学家译者或诗人译者独立完成,中外译者合作翻译很少。然而,外国译者独立翻译完成的译本或多或少反映出译者对原诗的理解存在障碍。就汉语诗歌翻译而言,以译入语为母语的外国译者原本就不多,要想寻得一位中文语言能力强、翻译技艺高超同时还能配合默契的理想译者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即使外国译者值得依靠,中国当代诗歌的对外译介也不能完全指望他们,国内译者必须承担其应有的责任。笔者并不赞同由国内译者单独翻译,但认为基于彼此信任、理解和良性沟通的中外译者合作翻译是理想的翻译模式。第五,柏桦诗歌对外译介在网络媒介的利用方面还远远不够。这也是绝大部分中国当代诗人对外译介存在的问题。在网络信息时代,中国当代诗歌要想更好地为海外读者所了解和接受,就必须努力克服外语障碍,利用好网络媒介与外国读者和诗人加强直接的互动交流。其次,本研究对柏桦及其诗歌在海外的接受状况进行了考察分析。研究发现,就翻译文本的选择来看,外国译者选择翻译的诗歌文本与柏桦推荐翻译的诗歌文本之间存在不小差异,这既反映了外国读者(译者)独立的审美判断,也反映出他们异国的、独特的审美趣味。因此,就对外译介的角度来说,译者(或编者)在做翻译选本的时候,不能完全站在自身的审美角度,还要适度考虑外国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期待视野。此外,从海外学者对柏桦诗歌的研究现状来看,他们的研究普遍紧密结合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关注诗歌所反映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总体呈现出意识形态解读的倾向,体现出外国读者典型的意识形态偏见和“他者”想象。中国当代诗歌在国际社会接受的过程中,遭遇意识形态偏见不可避免,我们需要以更加优秀的诗歌文本来予以消解。然而,外国读者对“古典”和“异国”的偏好却值得我们重视,这正是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所说的世界诗歌不能丢失的所谓“民族性”或“本土性”的体现,反映了外国读者的阅读期待。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关注社会文化语境的同时,也注重文本细读,强调诗歌研究必须深入诗歌文本,不能重“语境”轻文本,不能忽视诗歌本体(诗歌的语言、内容、形式、音韵等)的研究。再次,本研究以柏桦诗歌英译为例开展了多译本对比研究、翻译变异研究以及中外译者合作翻译研究,并从阐释学理论视角探析了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意义建构的意义。研究发现,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差异明显,对原文的理解各有不同,对原诗的形式、内容、情感、节奏和意境的传递各有高下。中国译者对原诗文本的理解、音乐性的感知与转换表现出明显优势,外国译者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结构的有效转换上具有优势。但在笔者看来,真正实现了诗意的有效转换,传递了原诗丰富的艺术内涵和诗人独特而丰满的思想情感的译文则仅来自少数具有“创造性”特质的翻译,如霍布恩的译文。笔者从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视角分析了霍布恩译本在中西文学传统和思维方式上体现出的文化过滤以及文化误读、误译,强调要正确认识诗歌翻译中的“变异”现象。笔者认为,恰恰是译本的“变异”——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造就了译入语读者能够接受的译文,让原作在异国文学中获得新生。此外,笔者还从阐释学理论的视角探析了诗歌翻译对于诗歌意义构建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诗人、译者、评论者和读者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诗歌翻译,留给译者创造性阐释和语言转换的充足空间。最后,本研究运用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学场域理论分析了柏桦诗歌近期在海外译介和接受状况不如早期的原因。笔者认为,柏桦停止写诗15年以及其复出后大量创作和发表诗歌对其海外象征资本的积累带来了不利影响。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诗人们要想在海外诗歌场域获得有利占位、得到较多认可,就必须有效积累象征资本。一方面,诗人的文学生产活动不能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或迎合大众口味,应以“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追求为目标,诗歌产品当以高质量为第一要素,少而精的作品发表或出版会更有利于象征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诗人们应积极、主动且持续地开展对外诗歌交流,包括参与中外诗人互译项目,参加各类国际诗歌节和诗歌探讨会,与海外汉学家、诗人以及诗歌译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中国政府文化机构、出版机构以及高校院所则应该为当代诗人、诗歌译者和学者的海外交流和翻译实践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提供经费资助,推动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的良性发展。本研究首次对柏桦诗歌在国内的传播与研究以及在海外的译介、传播与接受进行了系统、全面、完整的梳理和分析。通过本研究,笔者希望将柏桦这位极具代表性也颇具独特个性的中国当代优秀诗人的艺术贡献,诗学探索与创新,及其作品丰富的诗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较为立体、完整地呈现在中外读者面前。同时,透过柏桦海外译介研究这一个案,笔者力求管中窥豹,力图为中国当代诗歌对外译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方法。本研究寄望于促进中国当代诗歌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增进海外文学界、诗歌界、汉学界对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了解,提升当代诗歌在海外的地位和影响力,从而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推动新时代中国当代诗歌更好地走向世界,并借以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建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翟甜甜[8](2019)在《二元规制模式下的环境侵害民事责任研究 ——以美国环境侵害民事责任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危害巨大的环境问题,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制约了可持续发展。我国经过四十多年的经济腾飞,成就了“中国奇迹”的同时,环境问题的危害也进入集中爆发期。从理论上讲,环境侵害行为可能导致两类损害:一是环境私益损害,即对私主体的人身、财产权益的损害;二是环境公益损害,即对生态环境本身造成的损害。从民事责任角度,两类损害分别对应着环境侵权责任和生态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环境法律制度相对先进的美国及受其影响的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对两种责任均采取了由侵权法和环境专门法二元规制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环境侵害民事责任规则。目前,我国的环境侵权责任制度相对完善,但生态环境损害民事责任制度仍然存在规制模式不明及具体规则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其救济环境公益损害的效用。故而,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处理两类环境侵害民事责任的关系以选择恰当的规制模式,以及如何进一步改进具体的责任规则以为环境公、私益损害提供有效的救济。本研究正是基于该理论和实践难题,在考察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对环境侵害民事责任法律规制趋势的基础上,以美国先进的环境侵害民事责任制度为研究中心,阐述美国针对私益损害的环境侵权责任制度以及《综合环境反应、赔偿与责任法》(CERCLA)针对生态环境本身损害而规定的生态环境损害民事责任制度,以为我国环境侵害民事责任的规制模式和具体规则的完善提供借鉴。全文除导论外,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主要阐释环境侵害民事责任的双重性及法律规制的二元化趋势。首先,在对“环境侵权”、“生态环境损害”和“环境侵害”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得出环境侵害民事责任双重性的结论。环境侵害民事责任可分为传统的环境侵权责任和生态环境损害民事责任,两者在责任构成、救济主体、请求权主体、具体责任内容以及制度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又存在相互联系或类似之处。其次,探究环境侵害民事责任法律规制的二元化趋势。美国对环境问题的法律应对经历了从侵权法到环境成文法的发展历程,目前对于环境侵害民事责任也呈现出侵权法与CERCLA等环境专门法二元规制的状态。CERCLA对欧盟《关于预防和补救环境损害的环境责任指令》产生了重要影响。该《指令》在欧盟境内建立起了共同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制度框架,并通过国内法的转化使各成员国在侵权法之外建立起了生态环境损害民事责任制度。此外,有关环境损害的国际条约也出现了将规制对象从私益损害扩大至生态环境损害或专门规定生态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趋势。前者如《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后者如《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洲条约马德里议定书》和《关于赔偿责任与补救的名古屋——吉隆坡补充议定书》。这些法律发展无不印证了环境侵害民事责任的双重性及其法律规制的二元化趋势。第二章至第五章集中研究美国环境侵害民事责任制度,包括环境侵权责任制度以及生态环境损害民事责任制度。第二章研究的便是针对私益损害的环境侵权责任制度,包括环境侵权诉因理论、责任的抗辩事由以及责任方式和责任范围。不同于大陆法系国家,英美法系国家没有抽象独立的侵权责任制度,其侵权法是各种诉因的集合。常用于环境侵权案件中的诉因包括妨害、侵入、过失和异常危险活动严格责任。环境侵权案件的被告经常主张的普通法抗辩事由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被告的行为,二是原告的行为,三是介入原因与取代原因。此外,当原告主张禁止令等衡平法上的责任方式时,被告还可以提出衡平法上的抗辩事由。环境侵权的责任承担方式包括禁止令和损害赔偿。禁止令往往需要法院运用“均衡衡平”原则作出决定,与之相比,损害赔偿的责任承担方式更加普遍。包括补偿性损害赔偿、惩罚性损害赔偿和象征性损害赔偿。基于环境侵权致害的特殊性,出现了污名损害、亚细胞损害、未来损害风险以及医疗监测费用等新型补偿性损害赔偿类型。惩罚性损害赔偿具有制裁和威慑环境侵害行为的功能,为保证公平正义,惩罚性损害赔偿的适用及其数额的确定往往受到联邦宪法第十四修正案正当程序条款的程序性和实体性限制。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围绕CERCLA规定的生态环境损害民事责任制度展开研究。其中,第三章在介绍CERCLA立法背景和适用范围的基础上探讨了生态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基本理论,包括责任主体、归责原则、责任主体间的连带责任以及抗辩事由。CERCLA以身份定责,四类潜在责任人包括受污染财产当前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处置危险物质期间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安排危险物质处置或处理的人、选择处置或处理场所的运输人。归责原则是严格责任,责任的构成无需考虑主观过错。并且,责任人之间以承担连带责任为一般原则,除非被告能够证明责任的可分性。责任的法定抗辩事由包括不可抗力、战争行为和第三方责任。此外,被告还可以无辜土地所有者、预期的善意购买者、相邻土地所有者进行抗辩,或者主张微量责任免除。第四章和第五章研究CERCLA规定的生态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具体内容。针对生态环境损害,CERCLA主要确立了两方面的民事责任机制,一是清除污染的反应行动及反应费用的承担机制,二是自然资源损害赔偿机制。第四章旨在探讨反应行动及反应费用的承担机制。反应行动可分为短期的污染清除行动以及长期的环境补救行动。联邦政府可以超级基金作为资金来源,通过联邦环保署或与联邦签订合作协议的州或印第安部落自行采取反应行动,也可以命令潜在责任人采取反应行动。政府采取的反应行动必须遵守《国家应急计划》的程序性要求和标准,而且环境补救行动必须是针对《国家首要工作清单》中的污染场地。联邦环保署还可以通过获得法院的禁止令或发布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责任人对污染场地进行清理。政府和其它任何人在采取符合《国家应急计划》要求的反应行动后可以提起收回反应费用诉讼。在诉讼期间或之后,作为被告的潜在责任人可以向其它潜在责任人提起追偿之诉,法院依据其认为恰当的衡平因素在责任人之间分配反应费用。第五章研究CERCLA规定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责任,包括责任构成、赔偿权利人、赔偿标准和范围以及责任抗辩事由。当处于其管理和控制之下的自然资源遭受损害时,联邦政府、州政府或印第安部落基于公共信托理论有权以自然资源信托受托人的身份向造成损害的潜在责任人提起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诉讼。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的基本标准经历了由普通法中的“就低规则”到以修复或替换受损的自然资源所需费用为最低标准的发展。目前,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范围包括基础性修复费用、补偿性修复费用以及合理的损害评估费用。其中,基础性修复费用是指修复或替换受损的自然资源以使其恢复至基线状态所需的费用;补偿性修复费用是指从自然资源受损到修复完成期间自然资源服务功能的损失。司法实践还进一步细化了可获得赔偿的自然资源服务功能损失,兼具使用性和非使用性价值损失。除第二章规定的普遍适用于生态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之外,在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诉讼中,还存在联邦排放许可和禁止双重赔偿规则等免除或限制赔偿责任的情形。第六章本着比较法研究的应有之义,在考察我国环境侵害民事责任立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美国环境侵害民事责任制度的经验,探讨如何完善我国环境侵害民事责任的规制模式和具体规则。目前,总体而言,我国的环境侵权责任制度已日臻成熟,但生态环境损害民事责任制度却处于立法缺失的尴尬境地,在责任构成、责任承担以及追责机制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待完善之处。为解决目前生态环境损害民事责任制度建设不足的问题,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一审稿和二审稿在《民法总则》“绿色原则”的指引下进行了绿色化尝试,试图将生态环境损害纳人侵权责任体系,学界也提出了将生态环境损害纳入侵权责任体系的构造路径,但均存在突破民法绿色化必要限度之嫌,难以实现其初衷。民法的私主体权利本位与环境法的社会利益本位将我国环境侵害民事责任引向二元规制的模式。基于这一思路,我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应当坚持侵害私益责任法的属性,在完善有关原因行为、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及数人侵权责任承担等规则之外,借鉴美国环境侵权的有益规则,适当扩大补偿性损害赔偿的范围并合理设定惩罚性损害赔偿。就生态环境损害民事责任而言,目前最佳的立法模式是制定集实体性和程序性规则于一体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法》。在未来立法中可以借鉴CERCLA有关规定,完善生态环境损害民事责任具体规则。此外,建立专门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基金也是CERCLA为我们提供的另一有益经验。

何艳球,吴永德,张亚锋,施世坤[9](2018)在《高频高速PCB用基板评估》文中提出文章主要针对高频高速基板材料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对行业5家材料供商同等级别基板性能及成本进行对比,并重点研究材料信号损耗等级应用范围。总结出既能满足客户高频产品信号完整性能要求,又能降低公司成本的材料。

劳齐斌[10](2018)在《福建省沿海岛屿大气颗粒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和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是人工合成的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尽管大多数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已禁用,但过去使用量过大,及其在环境中的持久性,目前仍广泛存在于全球各环境介质,成为全球性环境的公害。大气颗粒物是POPs迁移扩散的重要传播介质,大气中的POPs易吸附于颗粒物中并随大气传输。沿海岛屿的背景区域,位于海陆交界处,受污染源影响较小,是研究POPs随大气长距离传输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理想区域。本研究以福建省平潭岛和东山岛作为研究区域,连续采集大气颗粒物样品,分析28种PCB同系物和20种OCP化合物,研究沿海背景区域传统POPs的污染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来源,并估算沉降入海通量。结果显示,平潭岛和东山岛大气颗粒物中∑28 PCBs浓度范围分别为ND(低于检测限)—87.32 pg m-3(均值13.02 pg m-3)和0.11—16.95 pg m-3(均值5.53 pg m-3),∑20 OCPs浓度分别为ND—27.25 pg m-3(均值3.84 pg m-3)和0.05—13.24 pg m-3(均值3.21 pg m-3)。六六六(HCH)和滴滴涕(DDT)均是大气颗粒物中OCP化合物主要的污染物,其次是甲氧滴滴涕。其他OCP化合物,如艾氏剂、狄氏剂和异狄氏剂均能被检测出,并且异狄氏剂含量高于氯丹和硫丹,可能受到大气长距离传入的影响。OCP化合物的分子标志分析显示,采样期间可能有六六六和艾氏剂的新源输入,而氯丹和硫丹主要是历史残留;2006年滴滴涕浓度较高可能与新鲜滴滴涕污染源输入有关,而2007年浓度较低,主要以历史残留为主。与其他区域相比,研究区域的PCB、OCP及其各化合浓度水平明显低于工业、城市及陆地背景区,与海洋背景区域相当。平潭岛和东山岛大气颗粒物中PCBs和OCPs浓度的季节变化明显,总体均表现为冬季和春季较高,而夏季较低。PCB同系物组成在不同季节差异明显,冬季和春季主要以高氯取代PCBs(六氯和七氯)为主,而夏季以低氯取代PCBs(二氯、三氯和四氯)为主。大气颗粒物浓度、气象条件(温度、大气压、风速等)和气团来源的季节性差异,以及大气颗粒物中总有机碳(TOC)含量是导致OCPs和PCBs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台风期间,PCB、OCP及其各化合物浓度变化明显。台风前,表现为日常变化;台风时,不同台风期间污染物浓度变化不同;台风“Chanchu”登陆时大气颗粒物中PCB和OCP浓度升高明显(从台风前的6.45 pg m-3和4.43 pg m-3升高至台风时的160.73 pg m-3和107.17 pg m-3),而台风“Bilis”和“Keami”登陆时,POPs浓度略有下降;但台风过后,污染物浓度均降低。整个台风期间,OCP各化合物含量的组成无明显变化,但PCB同系物组成差异较大。导致台风期间POPs浓度变化的因素较复杂,包括台风迁移路径、登陆季节、登陆时的气团来源以及气象条件,但台风迁移路径是最主要的因素,登陆后可能将陆源污染物再次带入近海环境。利用稳定碳同位素(13CTOC)示踪颗粒物来源显示,平潭岛大气颗粒物主要受到汽车尾气排放和煤炭燃烧的影响,它们的平均贡献率分布平均为67%和33%,但煤炭燃烧的贡献率从夏季的18%和17%,明显上升至冬季的47%和44%,以及春季的38%和37%。结合冬季和春季气团的来源,表明该时期OCPs和PCBs浓度升高很大程度受到北方供暖期大量燃烧煤炭的影响。平潭岛和东山岛OCPs的沉降通量分别为0.87 ng m-2 d-1和0.74 ng m-2 d-1,PCBs的沉降通量为3.15 ng m-2 d-1和1.34 ng m-2 d-1。根据研究区域大气调查近似覆盖面积估算,平潭岛OCPs和PCBs每年通过大气干沉降的入海通量为1.91 kg和7.53 kg,而东山岛为7.08 kg和12.84 kg。

二、2003年春季国际PCB论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春季国际PCB论坛(论文提纲范文)

(2)印制电路外层线路信号完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印制电路的信号完整性
        1.1.1 信号完整性的定义
        1.1.2 影响微带线信号完整性的主要因素
        1.1.3 信号完整性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PCB表面终饰技术
        1.2.1 化学浸锡
        1.2.2 化学浸银
        1.2.3 有机可焊性保护膜
        1.2.4 化学镀镍浸金
        1.2.5 其他表面终饰技术
    1.3 HFSS仿真计算原理
        1.3.1 三维场中的有限元方法
        1.3.2 HFSS的基本求解过程
    1.4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带线几何结构对其信号传输的影响
    2.1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线宽对微带线插损的影响
        2.2.2 阻焊油墨对微带线插损的影响
        2.2.3 微带线的耦合度对插损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FSS仿真微带线表面终饰层的探究
    3.1 建立微带线仿真模型
    3.2 含表面终饰层的微带线仿真求解条件
    3.3 不同表面粗糙度的微带线信号传输仿真
    3.4 微带线不同银层厚度的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印制电路不同表面终饰对微带线信号完整性的影响
    4.1 实验板设计及制造
    4.2 化学浸银技术对微带线信号传输的影响
        4.2.1 不同化学浸银溶液的对比选择
        4.2.2 各化学浸银阶段及银厚对微带线插损的影响
    4.3 化学镀镍浸金技术对微带线信号完整性的影响
        4.3.1 实验方法
        4.3.2 结果与讨论
    4.4 化学浸锡技术对微带线信号完整性的影响
        4.4.1 实验方法
        4.4.2 结果与讨论
    4.5 OSP技术对微带线信号完整性的影响
        4.5.1 实验方法
        4.5.2 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3)脉冲电沉积铜研究及其在高厚径比通孔互连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5G通讯背板和高厚径比通孔
    1.2 高厚径比通孔互连的影响因素
        1.2.1 镀液组分的影响
        1.2.2 施镀条件的影响
    1.3 脉冲电沉积铜制作高厚径比通孔互连
        1.3.1 正反向脉冲电沉积铜原理
        1.3.2 正反向脉冲波形及参数
        1.3.3 正反向脉冲下添加剂的吸附机理
        1.3.4 正反向脉冲下阳极的影响
    1.4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内容
第二章 高厚径比通孔脉冲电沉积铜技术研究
    2.1 高厚径比通孔和电沉积均匀性
    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2.3 实验方法
        2.3.1 电化学实验
        2.3.2 脉冲电沉积实验
        2.3.3 通孔镀层性能的评价方法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添加剂在脉冲电沉积铜中作用研究
        2.4.2 脉冲参数及镀液配方的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磷铜阳极与镀液相互作用的研究
    3.1 磷铜阳极和阳极泥
    3.2 实验仪器及药品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阳极泥电导率分析
        3.4.2 阳极泥形貌分析
        3.4.3 阳极泥元素和价态分析
        3.4.4 阳极泥物相分析
        3.4.5 阳极膜形成过程的电化学研究
        3.4.6 阳极膜成因的分析和讨论
        3.4.7 正反脉冲电沉积下磷铜阳极的电化学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西安市城区大气中PBDEs和PCBs的污染特征、气粒分配及来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1.1.2 斯德哥尔摩公约
        1.1.3 我国的履约情况
    1.2 多溴联苯醚(PBDEs)简介
        1.2.1 溴系阻燃剂(BFRs)
        1.2.2 PBDEs的结构和性质
        1.2.3 商业用PBDEs产品
        1.2.4 PBDEs的历史生产情况
        1.2.5 PBDEs的全面禁用
    1.3 多氯联苯(PCBs)简介
        1.3.1 PCBs的结构和性质
        1.3.2 in-PCBs和 dl-PCBs
        1.3.3 PCBs的危害
        1.3.4 PCBs的历史生产情况
        1.3.5 PCBs的全面禁用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大气中PBDEs和 PCBs的污染现状
        1.4.2 “关中城市群”POPs污染的研究现状
        1.4.3 气粒分配研究现状
        1.4.4 源解析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试剂
    2.2 气粒分配模型
        2.2.1 Junge-Pankow吸附模型
        2.2.2 Falconer-Harner吸收模型
        2.2.3 Dachs-Eisenreich模型
        2.2.4 Li-Ma-Yang稳恒态模型
    2.3 后向轨迹模型
        2.3.1 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模型(HYSPLIT)
        2.3.2 轨迹聚类分析法
        2.3.3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
    2.4 研究区域概况
        2.4.1 西安市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概况
        2.4.2 西安市气候特征
        2.4.3 西安市大气污染状况
    2.5 样品采集
        2.5.1 采样点设置
        2.5.2 采样时间及气象资料
        2.5.3 采样仪器及方法
    2.6 样品的前处理
        2.6.1 样品萃取
        2.6.2 样品净化与浓缩
    2.7 仪器分析
        2.7.1 PBDEs的测定
        2.7.2 PCBs的测定
    2.8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2.8.1 空白样品实验
        2.8.2 穿透实验
        2.8.3 代标回收率
        2.8.4 检测限
3.西安市大气中PBDEs和 PCBs的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
    3.1 PBDEs的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
        3.1.1 PBDEs的检出情况及含量分布
        3.1.2 PBDEs各同族体的分布特征
    3.2 PCBs的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
        3.2.1 PCBs的检出情况及含量分布
        3.2.2 PCBs各同族体的分布特征
        3.2.3 in-PCBs的分布特征
    3.3 与国内外其他地区POPs污染程度的比较
        3.3.1 PBDEs的污染程度对比分析
        3.3.2 PCBs的污染程度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大气中PBDEs和 PCBs浓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季节和年度变化分析
        4.1.1 PBDEs的季节和年度变化
        4.1.2 PCBs的季节和年度变化
        4.1.3 in-PCBs的季度和年度变化
    4.2 气象因子对POPs浓度分布的影响分析
        4.2.1 气象因子对PBDEs的影响分析
        4.2.2 气象因子对PCBs的影响分析
    4.3 PBDEs、PCBs和 TSP之间的相关性
    4.4 本章小结
5.大气中PBDEs和 PCBs的气粒分配研究
    5.1 气粒分配模型的应用
        5.1.1 对PBDEs气粒分配特征的分析
        5.1.2 对PCBs气粒分配特征的分析
    5.2 三种气粒分配模型的对比分析
        5.2.1 对各同族体的气粒分配行为的预测
        5.2.2 对不同温度下气粒分配行为的预测
        5.2.3 对不同K_(OA)值下气粒分配行为的预测
        5.2.4 气粒分配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5.3 本章小结
6.PBDEs和 PCBs的来源解析及POPs溯源体系建立
    6.1 国内PBDEs和 PCBs的潜在排放源分布研究
        6.1.1 国内PBDEs的潜在排放源分析
        6.1.2 国内PCBs的潜在排放源分析
    6.2 基于受体模型的PBDEs和 PCBs的来源解析
        6.2.1 PBDEs的来源解析
        6.2.2 PCBs的来源解析
    6.3 基于后向轨迹分析模型的PBDEs和 PCBs的源区识别研究
        6.3.1 后向气团轨迹的聚类分析
        6.3.2 浓度权重轨迹法(CWT)分析
        6.3.3 不同时期PBDEs和 PCBs的潜在源区分析
    6.4 POPs溯源体系的建立
    6.5 本章小结
7.西安市大气中PBDEs、PCBs的健康风险评价
    7.1 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7.2 dl-PCBs及毒性当量水平分析
    7.3 呼吸暴露水平评估
    7.4 致癌风险评价
    7.5 本章小结
8.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创新点
        8.1.2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研究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情况
    一、发表论文情况
    二、参与项目情况

(5)当前日本电子电路产业的现况与分析(下)(论文提纲范文)

5 日本主要挠性PCB企业的现况与发展战略
    5.1 总述
    5.2 Nippon Mektron(NOK)
        5.2.1 经营连续四年的大滑坡
        5.2.2 多项扭转措施仍未见效
        5.2.3 对应市场需求变化开发FPC新技术
    5.3 Fujikura
        5.3.1 近年FPC经营业绩的大起大落
        5.3.2 海外工厂实力的加强与新布局
        5.3.3 技术提升与品种转向特种及高端
        (1)埋置元器件多层FPC。
        (2)推进FPC的模块化技术。
    5.4 Sumitomo Electric Interconnect
        5.4.1 企业FPC业务发展总述
        5.4.2 如今FPC销售额规模倒退到七年前
        5.4.3 在努力发展新市场中抑制经营业绩的大幅下滑
6 结束语

(6)外资企业AMT公司人才流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内容及论文的框架
    五、本文的创新研究
第一章 人才流失理论分析
    第一节 人才流失相关概念与模型
        一、人才流失相关概念
        二、人才流失模型
    第二节 外资企业人才流失的特点
        一、人才流失的常态化
        二、人才流失的高频率化
        三、高级人才流失严重化
    第三节 外资企业留才一般模式与措施
        一、推进人才的本地化进程
        二、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
        三、协助人才制定职业规划
        四、推行情境化管理
第二章 AMT公司人才流失状况以及后果分析
    第一节 AMT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一、发展历程
        二、基本情况
        三、经营业绩
        四、人力资源结构
    第二节 AMT公司人才流失状况分析
        一、总体流失状况分析
        二、人才流失的特点
    第三节 人才流失后果分析
        一、人才流失增加了人力资源成本
        二、人才流失挫伤企业在职员工士气
        三、人才流失导致企业商业机密泄露
        四、人才流失损害企业良好商誉形象
    第四节 现行防范措施和效果
        一、招聘和绩效考核政策
        二、人才培训政策
        三、实习生计划
第三章 AMT公司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第一节 企业外部原因分析
        一、经济形势
        二、行业形势
    第二节 企业内部原因分析
        一、专业人才保留机制不健全
        二、公司历经重大变化
        三、薪酬制度不科学
        四、绩效考核形式化严重
        五、企业内部原因分析总结
    第三节 人才个人原因分析
        一、总体原因分析
        二、具体原因分析
第四章 AMT公司解决人才流失的战略思考
    第一节 AMT公司人力资源的SWOT分析
        一、公司内部条件的优势和劣势
        二、公司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
    第二节 用人观及防范人才流失的基本原则
        一、树立全面的科学的用人观
        二、确定防范人才流失的基本原则
        三、防范人才流失的整体框架
第五章 AMT公司化解人才流失的具体对策
    第一节 从招聘程序的源头遏制人才流失
        一、坚持诚信沟通的原则
        二、坚持企业文化匹配原则
        三、继续推进人才本地化进程
        四、定期进行招聘评估
        五、加强校企合作
    第二节 在用人时期建立科学公正的制度体系
        一、正确应对文化差异
        二、设计兼具竞争性与公平性的薪酬管理体系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
        四、推行个性化福利政策
        五、推行轮岗或外派制度
        六、完善培训与职业发展机制
    第三节 做好离职管理程序
        一、重视离职面谈的作用
        二、建立合理的返聘机制
结论
    一、本文研究结论
    二、本文的贡献
    三、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7)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2章 柏桦诗歌创作及国内研究
    2.1 柏桦生平
    2.2 柏桦诗歌创作
        2.2.1 诗歌创作概况
        2.2.2 诗歌创作“表达”期
        2.2.3 诗歌创作“往事”期
        2.2.4 诗歌创作“逸乐”期
    2.3 柏桦诗歌国内研究综述
        2.3.1 柏桦早期作品研究
        2.3.2 柏桦近期作品研究
    2.4 柏桦作品在港台
        2.4.1 香港
        2.4.2 台湾
第3章 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
    3.1 译介概况
        3.1.1 在英语世界的译介
        3.1.2 在非英语世界的译介
    3.2 译介主体
        3.2.1 译者背景
        3.2.2 译者类型
        3.2.3 翻译模式
    3.3 文本选择
        3.3.1 文本选择概况
        3.3.2 文本选择的缘由探析
    3.4 传播媒介
        3.4.1 出版机构
        3.4.2 网络媒介
    3.5 社会文化语境
        3.5.1 早期:1988-2007
        3.5.2 近期:2008年至今
第4章 柏桦诗歌在海外的接受
    4.1 在英语世界的接受
        4.1.1 接受概况
        4.1.2 以菲奥娜为中心
        4.1.3 以戴迈河为中心
    4.2 在非英语世界的接受
        4.2.1 在法国的接受
        4.2.2 在德国的接受
        4.2.3 在其他国家的接受
    4.3 中外不同视域下的柏桦研究
        4.3.1 访谈对比分析
        4.3.2 研究内容差异
    4.4 不同语境下的柏桦评价
        4.4.1 中国大陆评价
        4.4.2 中国港台评价
        4.4.3 海外评价
第5章 柏桦诗歌翻译研究
    5.1 多译本对比分析:以英译本为例
        5.1.1 文本概述
        5.1.2 文本形式分析
        5.1.3 译本对比分析
        5.1.4 译者风格评析
    5.2 柏桦诗歌翻译中的变异:以霍布恩英译为例
        5.2.1 变异研究理论基础
        5.2.2 译者背景及其翻译实践
        5.2.3 霍布恩英译中的变异
    5.3 中外译者合作翻译案例述评
        5.3.1 《望气的人》译文对比
        5.3.2 《一切黑》译文对比
第6章 柏桦诗歌海外译介的理论阐释与当代意义
    6.1 从文学场域理论看柏桦诗歌译介与接受
        6.1.1 早期与近期接受状况对比分析
        6.1.2 文学场域理论与思维范式变革
    6.2 从阐释学理论视角看诗歌翻译的当代意义
        6.2.1 译者的角色与任务
        6.2.2 现代阐释学的理论启示
        6.2.3 诗歌翻译与诗歌意义建构
    6.3 中国当代诗歌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
        6.3.1 海外汉学家看中国当代诗歌:理性的启示
        6.3.2 中国当代诗歌海外译介:策略与路径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柏桦着作及获奖简介
附录2 :柏桦受邀参加国际诗会活动情况
附录3 :柏桦早期与海外汉学家译者的通信情况
附录4 :德国汉学家白嘉琳对柏桦的访谈原稿
附录5 :笔者对部分汉学家译者的访谈稿
附录6 :柏桦译诗发表情况统计表
附录7 :尚未出版的柏桦诗歌英译篇目统计
附录8 :柏桦2016年在巴黎七大诗歌研讨会的演讲稿
附录9 :多译本对比研究诗歌中英文本材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二元规制模式下的环境侵害民事责任研究 ——以美国环境侵害民事责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四、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环境侵害民事责任的双重性与法律规制的二元化
    第一节 环境侵害民事责任的双重性
        一、环境侵害及相关概念辨析
        二、环境侵害民事责任的双重性
    第二节 环境侵害民事责任法律规制的二元化趋势
        一、美国
        二、欧盟及其成员国
        三、国际条约
第二章 美国侵权法上的环境侵害民事责任
    第一节 美国环境侵权诉因理论
        一、妨害
        二、侵入
        三、过失
        四、异常危险活动严格责任
    第二节 美国侵权法上的环境侵害民事责任之抗辩事由
        一、被告的行为
        二、原告的行为
        三、介入原因与取代原因
        四、衡平法上的抗辩
    第三节 美国侵权法上的环境侵害民事责任之承担方式与责任范围
        一、环境侵权的责任承担方式
        二、环境侵权的补偿性损害赔偿范围
        三、环境侵权的惩罚性损害赔偿之适用
第三章 CERCLA环境侵害民事责任基本理论
    第一节 CERCLA立法背景与适用范围
        一、CERCLA立法背景
        二、CERCLA适用范围
    第二节 责任主体与归责原则
        一、责任主体
        二、归责原则
    第三节 责任主体间的连带责任
        一、连带责任标准的确立
        二、责任可分性之争
    第四节 责任的抗辩事由
        一、不可抗力、战争行为和第三方责任
        二、无辜土地所有者、预期的善意购买者和相邻土地所有者
        三、微量的责任
第四章 CERCLA环境侵害民事责任之反应行动与反应费用的承担
    第一节 CERCLA环境侵害民事责任之反应行动
        一、反应行动分类
        二、政府采取的反应行动
        三、政府命令的反应行动
    第二节 CERCLA环境侵害民事责任之反应费用的承担
        一、超级基金垫付机制
        二、垫付的反应费用的收回
        三、责任主体间反应费用的追偿
第五章 CERCLA环境侵害民事责任之自然资源损害赔偿
    第一节 自然资源损害责任的构成与赔偿权利人
        一、自然资源损害责任的构成
        二、自然资源损害赔偿权利人及理论基础
    第二节 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的基本标准与赔偿范围
        —、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的基本标准
        二、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范围
    第三节 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责任的免除或限制
        一、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责任的免除
        二、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责任的限制
第六章 关于我国环境侵害民事责任立法的思考
    第一节 我国环境侵害民事责任立法现状及不足
        一、我国环境侵权责任立法的日臻成熟
        二、我国生态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立法的不足
        三、民法绿色化与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的绿色化尝试
    第二节 生态环境损害的侵权责任构造之反思
        一、环境要素资产化路径
        二、生态环境法律主体说
        三、环境权私法化路径
        四、损害拟制说
    第三节 我国环境侵害民事责任法律规制二元化之证成——基于民法与环境法本位的思考
        一、民法的私主体权利本位
        二、环境法的社会利益本位
        三、民法与环境法在环境侵害民事责任法律规制上的分工
    第四节 我国环境侵害民事责任立法的完善——以美国为参考
        一、对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的建议
        二、我国生态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立法的完善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高频高速PCB用基板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0背景
1 实验目的
2 实验设计
    2.1 材料原始性能对比
    2.2测试板设计
    2.3 评估项目及测量方法
3 实验数据收集
    3.1 线宽线距测量结果
    3.2 介厚及板厚测量
    3.3 阻抗测量
    3.4 Loss测试
    3.5 可靠性测试
4 实验总结
    4.1 制程生产总结
    4.2 Loss测量总结
    4.3 成本比对
5 结论

(10)福建省沿海岛屿大气颗粒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PCBs和OCPs的性质及历史使用情况
        1.2.1 PCBs
        1.2.2 HCHs
        1.2.3 DDTs
        1.2.4 氯丹(Chlordanes)
        1.2.5 硫丹(Endosulfans)
    1.3 中国环境中传统POPs的污染状况
        1.3.1 大气环境中POPs
        1.3.2 水体和沉积物环境中POPs
        1.3.3 生物体中POPs
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2.1 研究区域及样品采集
    2.2 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2 实验试剂及标样
    2.3 样品处理和分析
        2.3.1 大气颗粒物样品的前处理
        2.3.2 样品分析测试
        2.3.3 总有机碳(TOC)及其δ13C的测定
        2.3.4 定量方法
        2.3.5 定性分析
    2.4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2.4.1 器皿清洗
        2.4.2 空白实验
        2.4.3 回收率
    2.5 气象条件参数
    2.6 后向轨迹
    2.7 干沉降通量
3 平潭岛和东山岛大气中传统POPs的污染特征
    3.1 大气中PCBs的污染特征
        3.1.1 PCBs浓度特征
        3.1.2 PCBs浓度与其他研究区域对比
        3.1.3 PCBs浓度季节变化
    3.2 大气中OCPs的污染特征
        3.2.1 HCH污染特征
        3.2.2 DDT污染特征
        3.2.3 氯丹污染特征
        3.2.4 硫丹污染特征
        3.2.5 其他OCP化合物污染特征
4 大气颗粒物中POPs的影响因素
    4.1 气象条件的影响
    4.2 台风事件对POPs的影响
        4.2.1 台风过程
        4.2.2 台风期间的气象条件
        4.2.3 台风期间的POPs浓度的变化
        4.2.4 PCB和OCP同系物组成的变化
        4.2.5 对沿海环境的潜在影响
    4.3 TOC含量及颗粒物来源的影响
    4.4 气团来源的影响
5 POPs沉降通量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本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2003年春季国际PCB论坛(论文参考文献)

  • [1]前言[J]. 黄志东. 印制电路信息, 2021(S1)
  • [2]印制电路外层线路信号完整性研究[D]. 周柘宁.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脉冲电沉积铜研究及其在高厚径比通孔互连中的应用[D]. 陈雪丽.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4]西安市城区大气中PBDEs和PCBs的污染特征、气粒分配及来源研究[D]. 叶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当前日本电子电路产业的现况与分析(下)[J]. 祝大同. 印制电路信息, 2020(05)
  • [6]外资企业AMT公司人才流失研究[D]. 覃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7]柏桦诗歌在海外的译介与接受研究[D]. 杨安文.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9)
  • [8]二元规制模式下的环境侵害民事责任研究 ——以美国环境侵害民事责任为中心[D]. 翟甜甜. 山东大学, 2019(02)
  • [9]高频高速PCB用基板评估[J]. 何艳球,吴永德,张亚锋,施世坤. 印制电路信息, 2018(12)
  • [10]福建省沿海岛屿大气颗粒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 劳齐斌. 广东海洋大学, 2018(01)

标签:;  ;  

2003年春季国际PCB论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