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湿降糖饮治疗Ⅱ型糖尿病(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强,庞国明,王凯锋,孙扶,高言歌,岳瑞文,何孟霞,孔丽丽,娄静,张平[1](2021)在《庞国明教授“和法”治疗糖尿病的学术观点》文中认为介绍庞国明教授"和法"治疗糖尿病的学术观点。以"和"立法,认为升清降浊是"和法"治疗糖尿病的核心环节:燥湿健脾,降浊和胃,清升浊降谓之"和";清热化湿,畅达中州,健脾和胃谓之"和";疏肝健脾,木达土运,肝脾调和谓之"和";清热生津,热清津复,和合阴津谓之"和";益气养阴,气复阴平,气阴和合谓之"和";健脾益肾,脾肾互资,和合互助谓之"和";滋阴温阳,固肾涩精,调补阴阳谓之"和"。
谈钰蒙[2](2021)在《半夏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疗效观察及GLP-1相关机制探讨》文中认为我国糖尿病形势严峻,患病率正持续快速攀升。临床上我们发现,单纯用西药控制血糖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中医在治疗该病时立足于整体,标本兼顾,在缓解症状的同时还具有保护胰岛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优势。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病”,病机以阴虚燥热为主,但很多T2DM患者没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的消渴病症状,且肥胖超重者居多,在中医证型分类上寒热错杂证占有一定比例,其中以中焦寒热错杂证居多,治疗上首选半夏泻心汤。该方体现了调和胃肠的中医治法,在临床实践中表现出了降糖作用,但其中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我们的前期研究也证实半夏泻心汤具有抑制胰岛细胞凋亡,降低细胞内氧化应激的作用。但目前尚缺乏关于半夏泻心汤调节胃肠激素,尤其是GLP-1方面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373594),总结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患者的诊疗特征,明确调和胃肠法干预T2DM的临床疗效,探索半夏泻心汤治疗T2DM的相关作用机制,在中医药治疗T2DM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分析应用中医临床路径模式治疗的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患者的数据,总结中医诊疗特征。2.评价半夏泻心汤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LP-1水平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3.探究并预测半夏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潜在药理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半夏泻心汤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第一部分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的中医诊疗特征探讨通过结构化住院病历系统,采集近六年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治疗的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性别、民族、年龄、吸烟饮酒史、T2DM病程、变异情况、主要症状体征、诊断、中医治疗方案、相关理化指标,进行统计性描述、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疗效评价。第二部分半夏泻心汤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LP-1水平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临床研究采用开放性完全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符合条件的初诊2型糖尿病受试者82人,随机均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干预措施分别为半夏泻心汤颗粒和格列美脲,疗程12周。观察两组间受试者基线指标(性别、年龄、腰围、腰臀比)的均衡性。比较受试者的主要疗效指标,包括中医证候疗效和GLP-1水平,其中中医证候疗效根据实验前后寒热错杂证证候积分的变化来评价。比较受试者的次要疗效指标包括血糖代谢水平(HbA1c、FPG、2hPG)、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胰岛素抵抗水平(HOMA-IR)、胃肠激素指标(GIP、Gas、MLT、SS)、血脂、血压、BMI。此外,分别统计两组受试者呼吸,心率,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不良事件/反应等安全性指标。第三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半夏泻心汤干预2型糖尿病的分子作用机制通过TCMSP数据库分别查找筛选出半夏泻心汤中各味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借助TCMSP和Pharmmapper获取上述活性成分关联的靶标,按照整方和亚组进行中药靶标的整合。同时,在TTD、Genecards、HPO数据库查找T2DM的作用靶标。分别取半夏泻心汤整方和各亚组中药靶标与T2DM靶标的交集。再运用String平台形成PPI网络,用Cytoscape建立网络图(活性成分-疾病-靶标)。最后用Bioconductor和R project对各组靶标交集进行富集分析,以完成生物功能注释,包括GO和KEGG通路两部分内容。结果第一部分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的中医诊疗特征探讨1.流行病学资料:纳入研究的150例患者男女比例相当(1:1.14),汉族人为主,以45岁以上中老年人为主。其中有吸烟史者共52人,有饮酒史者共43人。患者平均体重指数为26.528±4.629kg/m2,68%的患者体重指数≥24kg/m2。T2DM病程以十年以上者居多,占38.7%。16名患者由于各种变异退出路径。各项并发症中DPN的患病率最高,合并病中高脂血症的患病率最高。患者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8.797±1.787%,主要集中在7%-9%范围内,且大部分患者都存在血脂异常。2.T2DM寒热错杂证的证治特征如下:(1)证候特征:中医兼证证型统计显示瘀证出现频率最高。在寒热错杂证的相关症状中乏力、胃脘痞满、反酸嘈杂出现频率最高。舌象上,多见暗红舌,薄白苔,黄、白腻苔。脉象上,弦滑脉出现频率最高。(2)中医治疗特征: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方剂为半夏泻心汤。中药功效的频数统计显示,补益药和清热药分别位列前两位;中药的性味统计表明,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关联分析发现了 16条关联性较强,可信度高的中药组合规律,“半夏=>干姜”、“半夏=>干姜-黄芩”、“半夏=>干姜-黄芩-黄连”等。聚类分析将高频中药聚为5类,其中第1类半夏、黄芩、黄连、干姜的中药组合,结合关联分析可将其作为T2DM寒热错杂证治疗的主方。因子分析共得到了 9对高频中药组合,分别体现了针对T2DM寒热错杂证及相关兼证的对应治法。此外,中成药和中医外治法也是临床路径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3.疗效评价:完成路径治疗的134名患者,经自身前后对照,空腹血糖、血压、证候积分水平均有改善,且差异显着。第二部分半夏泻心汤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LP-1水平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临床研究1.在中医证候疗效上,半夏泻心汤能降低患者证候积分,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达到77.78%,显着优于对照组。2.在GLP-1水平上,半夏泻心汤在改善早时相的GLP-1分泌上优于对照组。3.在血糖代谢方面,半夏泻心汤治疗能降低血糖,但在血糖疗效的有效率上格列美脲组更高。4.在胰岛功能方面,半夏泻心汤治疗后HOMA-β水平未发生显着性变化,但HOMA-IR水平出现下降趋势。5.在其他胃肠激素方面,半夏泻心汤能降低Gas和MTL水平,GIP和SS水平在治疗后呈升高趋势。6.在血脂血压和BMI方面,半夏泻心汤能纠正血脂紊乱、减低体重,且作用优于格列美脲,但不具有显着改善血压的作用。7.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无受试者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第三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半夏泻心汤干预2型糖尿病的分子作用机制1.靶标预测:分别得到BXXXT全方活性成分的靶标386个,辛开组靶标130个,苦降组257个,甘和组333个,T2DM相关靶标351个。药物与疾病靶标映射后,得到BXXXT和T2DM交集靶标58个,三个亚组药物与T2DM的交集靶标分别为:辛开组20个、苦降组46个、甘和组57个。2.网络预测:BXXXT治疗T2DM主要活性成分有槲皮素等;潜在作用靶基因有 PTGS2、AR、PTGS1、NOS2、PPARG、DPP4。PPI 网络预测的核心靶蛋白主要有IL-6、AKT1等。3.富集分析结果:靶标在GO功能上集中在核受体活动等方面。KEGG富集结果显示BXXXT全方的交集靶标主要富集于AGE-RAGE信号通路,该通路富集了 16个靶基因,BXXXT可通过Akt调节NFκB,参与细胞凋亡。而抑制AGE-RAGE通路可减少L细胞凋亡,促进GLP-1分泌,降低血糖。辛开组靶标富集程度最高通路为松弛素通路。苦降组、甘和组靶标富集程度最高通路为AGE-RAGE 通路。结论1.T2DM寒热错杂证治疗主方为半夏泻心汤,基本中药组成为半夏、黄连、黄芩、干姜,同时可配伍使用益气健脾、疏肝理气、燥湿运脾、滋阴清热、活血益气等治法的中药组合。2.半夏泻心汤治疗T2DM安全有效,不仅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状态,还有利于GLP-1的分泌,改善中医证候,缓解胰岛素抵抗,调节胃肠激素(GIP、Gas、MLT、SS)的紊乱,增强胃动力,纠正脂代谢的异常、减轻体重,为中医调和胃肠法治疗T2DM提供客观依据。3.网络药理学预测得到BXXXT治疗T2DM涉及潜在作用靶标之一为DDP4,主要信号通路为AGE-RAGE,推测BXXXT可作用于PI3K/Akt/NFκB抑制L细胞凋亡,促进GLP-1分泌,从而发挥降糖作用。
刘海雯[3](2021)在《益肾降糖饮对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肾脏病G3A2-3期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以及对AIF-1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运用益肾降糖饮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G3A2-3期糖尿病肾脏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清同种异体移植物炎性因子-1(AIF-1)的变化,探讨AIF-1与糖尿病肾脏病之间的关系,以及益肾降糖饮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益肾降糖饮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62例G3A2-3期DK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试验组31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肾降糖饮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同种异体移植物炎性因子-1(AIF-1)、C反应蛋白(CRP)、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空腹血糖(FPG)、24h尿蛋白定量(24h UTP)、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血肌酐(Sc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同时纳入2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与DKD组患者相关实验室指标相比较。结果:1、治疗前,对照组、试验组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BMI)、相关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DKD组AIF-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3、益肾降糖饮联合常规西药治疗G3A2-3期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肾脏病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73.33%,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3.33%,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P<0.01),试验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两组ACR、24h UTP、AIF-1、CRP、TC、TG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1)。5、AIF-1与ACR、24h UTP、CRP、Hb A1c、FPG呈正相关(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AIF-1与CRP、24h UTP、ACR相关性更为密切(P<0.01),AIF-1与ACR、24h UTP、CRP的关系,可以用回归方程表述为:AIF-1=-70.497+0.096ACR+302.965(24h UTP)+23.775CRP,三个变量对AIF-1影响作用合计达到91.8%。结论:1、益肾降糖饮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G3A2-3期DKD患者疗效显着,相比常规西药治疗,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有更好的效果。2、试验组治疗后ACR、24h UTP、AIF-1、CRP、TC、TG较前降低,提示益肾降糖饮对减少蛋白尿、调节脂代谢、改善微炎症状态方面有一定的效果。3、AIF-1与24h UTP、ACR、CRP显着相关,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早期DKD微炎症情况。4、本次研究过程中短期内未发现益肾降糖饮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有明显副作用,安全性较好,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宋宁[4](2021)在《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已成为患者致盲、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寻求根治有效的防治方法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防治历史悠久、认识独特、诊疗方法神奇、验秘单方众多,具有简、便、验、廉等特色与优势。藏医的《四部医典》、壮医的《中国壮医学》、回医的《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均对糖尿病有丰富而精辟的记载,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但这些记载较为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甚则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而现有研究偏重民族医部分方剂的临床疗效、治疗机制,以及民族降糖药物的成分、药理等现代研究,鲜有对少数民族糖尿病经典文献的研究,未见有对少数民族医药典籍的糖尿病理论认识、常用方剂和治疗药物及其特点和临床应用规律的系统整理和探讨。因此,系统挖掘整理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典籍中的糖尿病内容,总结理论认识,凝炼前人防治经验,搜集整理其记载的防治糖尿病的方剂、药物,建立藏、壮、回医典籍文献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和药物数据库,形成体系,对于糖尿病理论的总结提升以及临床实践指导意义重大,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文献数据,以便从典籍中找到启发,丰富和提升藏、壮、回医有关糖尿病的认识,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和指导,为进一步筛选糖尿病有效单复方及开发糖尿病民族药新药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从医史文献角度,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结合内容分析法、访谈法和实地调研开展研究。以糖尿病作为切入点,从藏、壮、回少数民族医学的糖尿病典籍文献入手,全面搜集整理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文献,建立理论及方药数据库,梳理和总结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辨治思路,发掘经典文献中防治糖尿病的诊疗技法、常用方剂和药物、防治经验及其规律,包括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方药及其应用规律,着重原文的搜集整理,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治经验。具体方法为:1.查阅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西藏藏医药大学图书馆、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北京回民医院图书资料室等各地实体图书馆;查阅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数字方志库等电子图书馆,全面搜集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通读全文,查找其中有关糖尿病的记载、相关方剂、药物,建立数据库。纳入搜查的文献类型主要包括古代经典着作、近代现代专着、论着、综合性医书、方书、专书、本草、教科书、医案、医论、医话等。尤其是重点研读藏、壮、回医古代经典着作,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典籍对糖尿病的认识和经验。2.提取相关记载内容,按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字段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Word2016分别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3.系统学习藏医、壮医、回医的发展历史、理-法-方-药体系,精读《四部医典》、《中国壮医学》、《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熟悉藏、壮、回医学体系,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奠定基础。4.基于藏、壮、回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总结、挖掘、提炼各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对于《四部医典》、《回回药方》、《饮膳正要》等典籍,通过反复研读、多版本比对分析、比对期刊文献、专家咨询等方法,尽可能使研究结果忠于原意。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药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2016对藏、壮、回医方剂的药物频数、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6.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对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的科属、来源、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总结其特点和规律。7.形成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体系。[结果]1.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近200种,通读全文,将记载有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典籍共计140种(藏医30种、壮医77种、回医33种)纳入研究对象。2.从糖尿病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诊法、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方面,系统梳理了藏、壮、回医典籍文献,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3.归纳、总结、挖掘、凝炼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4.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共计215首(藏医36首、壮医121首、回医58首);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方剂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共计123种(藏药22种、壮药61种、回药40种);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结论]藏、壮、回民族医药典籍是祖国医药宝库的珍宝,记载着历代先民在与糖尿病作顽强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有效方药,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均有精辟论述,为民族地区群众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文献浩瀚,相关记载较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理论记载较少,方药记载较多,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未能得到及时系统的挖掘整理。本研究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共140种;提取相关记载内容,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提炼藏、壮、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糖尿病方剂215首,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统计分析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123种,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统计分析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研究成果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大量的文献数据。但本研究在浩瀚的藏医、壮医、回医历代典籍文献中搜集零散的糖尿病记载,涉及民族较多,文献量很大,后期研究分析又基于对藏医、壮医、回医三大医学体系的总体把握和理解,从调研、文献搜集,到整理、考证、提炼、统计分析等,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加之水平有限,因此研究过程困难重重,错漏在所难免,期待后继更深入的研究。
张飔宇[5](2021)在《中医药治疗糖耐量异常的用药规律及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收集中医药治疗糖耐量异常(IGT)的临床研究文献,统计用于IGT治疗的中药数据资料,分析和总结其用药规律;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客观评价益气养阴方药治疗IGT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IGT提供用药参考及循证依据。研究方法:1.利用计算机网络检索有关IGT的临床研究文献,再运用Excel2019进行统计分析常用药物的频数及频率构成比。2.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出益气养阴方药治疗糖耐量异常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相关文献,使用Cochrane手册中的风险评估表评估所纳入研究的质量,再用Note Express进行文档管理,用Excel2019总结所提取的信息和数据。运用Rev 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绘制森林图,系统评价益气养阴方药治疗糖耐量异常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结果:1.对纳入的102篇文献使用的中药进行数据提取,中药种类共137种,总频次为948次。出现频次超过7次的药物为常用药物,共42种,频次与构成比从高到低分别为茯苓(42,4.43%),黄芪(38,4.01%),黄连(38,4.01%)等。将42种常用药按照中药药效归类,归属于17种药类,共计频次715次。使用频次累积最多的是补益药(245,34.27%),其次是清热药(172,24.06%),其他类别药物的构成比均在10%以下。2.共纳入了15篇文章,对益气养阴方药治疗IGT的有效率和转归进行Meta分析:在中药治疗组中,有效率[RR值的综合效应值大小为1.92,置信区间为95%的范围是[1.69,2.19],P<0.00001]和复常率[RR=2.90,95%CI(2.29,3.68),P<0.0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治疗组疗效更好。益气养阴方药对血糖相关指标的Meta分析:空腹血糖MD的合并效应量为0.30,其95%CI为[0.07,0.52],P<0.05;餐后2h血糖[MD=0.93,95%CI(0.55,1.32),P<0.0001];糖化血红蛋白[合并效应值大小为0.31,按95%可信区间估算范围是[0.26,0.35],P<0.00001],表明治疗组的血糖改善优于对照组。益气养阴方药对IGT胰岛素相关指标的Meta分析:胰岛素(空腹)[MD值=1.17,95%的置信区间在0.35到2.00之间,P=0.005];胰岛素(2h)[合并效应量的数值为7.73,置信区间范围是1.60-13.85,P=0.01],表明治疗组的胰岛素改善优于对照组。中药对IGT体重指数的Meta分析:[MD=1.42,95%CI(0.52,2.32),P=0.002],治疗组对BMI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报道方面,在使用益气养阴方药和仅用生活方式干预无明显差异。研究结论:1.IGT的中医药治疗以健脾为主,但临床证型多样,用药的药效种类也较多,前三位为补益类(补气和补阴为主)、清热类、利水渗湿药。2.益气养阴方药在治疗IGT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可延缓IGT向DM进展,可改善IGT患者的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胰岛素和体重指数,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王莹[6](2020)在《温肾降糖饮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脾肾阳虚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温肾降糖饮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脾肾阳虚证临床疗效,客观评价温肾降糖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脾肾阳虚证提供新的有效的方案。方法:2型糖尿病肾病脾肾阳虚证患者共纳入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在研究过程中,两组分别因故剔除患者2例,最终每组各留有34例有效病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予温肾降糖饮+基础治疗。评价分析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蛋白排泄率、血肌酐、血红蛋白等改善情况。结果:(1)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量化总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评分改善,治疗组效佳(P<0.05);(2)两组治疗均可改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治疗组在改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血肌酐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可更好降低血肌酐。(4)治疗后两组糖化血红蛋白未见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5)治疗后两组血脂均可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6)治疗后两组血清胱抑素C、血β2微球蛋白均可改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7)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两小时血糖无统计学差异(P>0.05)。(8)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温肾降糖饮饮安全性良好。结论:温肾降糖饮可改善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清胱抑素C、血β2微球蛋白、血脂及中医症候等,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在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过程中具有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等优点。
方可仁[7](2020)在《基于养正除积法的益元降糖饮治疗空腹血糖受损(气虚痰湿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为通过体质管理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观察基于养正除积法的益元降糖饮治疗空腹血糖受损患者(气虚痰湿型)的临床疗效,为治疗空腹血糖受损(气虚痰湿型),及延缓甚至阻断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提供新思路。方法:1、遴选2019年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未病中心数据库中的空腹血糖受损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调查比较他们的中医体质分布。2、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治未病中心门诊就诊的气虚痰湿型空腹血糖受损患者,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按患者治疗意愿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基础干预,治疗组在基础干预的基础上添加中药治疗,疗程均为8周,8周后收集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中医证候积分、中医体质转换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对比140例空腹血糖受损患者和15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两组患者中占比最多的前3种偏颇体质均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而糖尿病患者的阴虚体质比例明显多于空腹血糖受损患者(P<0.05)。2、共收集56例空腹血糖受损患者完成临床观察,其中治疗组27例,对照组29例。在本研究资料中,偏颇体质频率达到87.5%,出现频率最高的偏颇体质为气虚质28例(占50.0%),其次是痰湿质26例(占46.4%)。经比较,两组干预措施对降低空腹血糖均有一定疗效(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中显效3例(10.3%),有效20例(69.0%),无效6例(20.7%),总有效率79.3%;治疗组中显效11例(40.7%),有效12例(44.4%),无效4例(14.8%),总有效率85.2%。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干预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显着下降(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2.6%,对照组总有效率13.8%,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改善体质方面,对照组湿热质、气郁质转换分下降(P<0.05);治疗组除阴虚质外,其余体质均有改善(P<0.05);干预后治疗组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转换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偏颇体质均为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可能是空腹血糖受损向糖尿病转化的关键体质。2、基于养正除积法的益元降糖饮对空腹血糖受损(气虚痰湿型)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可以降低血糖值,调理偏颇体质,改善全身症状,延缓或阻断糖尿病的发生。
邓玉秀[8](2020)在《活血降糖饮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活血降糖饮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气阴两虚挟瘀型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患者体重指数(BMI)、糖脂代谢、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apelin、踝肱指数(ABI)、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下肢动脉血流量比值及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影响,探讨活血降糖饮对气阴两虚挟瘀型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2019年6月至2019年11月期间至深圳市中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并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中随机选择纳入124例,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予糖尿病基础治疗及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活血降糖饮,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IL-6、TNF-α、apelin、ABI、腘动脉IMT、足背动脉IMT、足背动脉血流量/腘动脉血流量比值及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变化,整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过程中治疗组有4例患者不能坚持服用中药而退出试验,2例患者失访,1例因依从性差剔除试验,对照组有3例因个人因素主动退出试验,3例患者失访,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人数是治疗组55例,对照组56例;(2)基线资料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性别比例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疗效性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MI、中医证候总积分、FPG、2hPG、HbA1c、TG、TC、LDL-C、HDL-C、IL-6、TNF-α、apelin、ABI、腘动脉 IMT、足背动脉IMT、足背动脉血流量/腘动脉血流量比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BMI、中医证候总积分、FPG、2hPG、HbA1c、TG、TC、LDL-C、IL-6、TNF-α、腘动脉IMT、足背动脉IMT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HDL-C、apelin、ABI、足背动脉血流量/腘动脉血流量比值均较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的BMI、中医证候总积分、FPG、2hPG、LDL-C、IL-6、TNF-α、apelin、ABI、腘动脉 IMT、足背动脉IMT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BMI、中医证候总积分、FPG、TC、LDL-C、IL-6、TNF-α、ABI、apelin、腘动脉IMT、足背动脉IMT、足背动脉血流量/腘动脉血流量比值的差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活血降糖饮治疗气阴两虚挟瘀型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控制血糖、改善血管功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考虑其机制可能是与调节糖脂代谢、降低炎症水平、减轻血管损伤有关。
荣汶青[9](2019)在《健脾消渴方对T2DM的临床观察及通过mTOR/SAD-A信号通路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机制探讨》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探究健脾消渴方对脾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通过mTOR/SAD-A信号通路调节胰岛β细胞的形态及功能的情况。方法:临床研究:本研究共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64例,按简单随机法随机分组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为基础治疗+格列美脲(亚莫利)治疗;试验组为对照组治疗方案+健脾消渴方。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水平、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等指标的变化。实验研究:高糖(25mmol/L)环境下培养胰岛细胞株,健脾消渴方免煎颗粒水煎提取剂稀释成不同浓度梯度分别干预高糖培养的胰岛细胞。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胰岛细胞存活率,筛选健脾消渴方的最佳浓度和最佳时间,设置分组:低糖对照组(LG组)、高糖模型组(HG组)、健脾消渴方组(J组)、亮氨酸组(LA组)、亮氨酸+健脾消渴方最佳浓度组(LA+J组)、雷帕霉素组(LP组)、雷帕霉素+健脾消渴方最佳浓度组(LP+J组),分别进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释放实验(glucose-stimulated insulin secretion,GSIS)并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中的胰岛素浓度,分别常规、激活及阻断mTOR后,测定mTOR,SAD-A的m RNA活性,检测mTOR,SAD-A的蛋白表达量。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研究结束后,对照组与试验组各脱落2例,每组共有30名患者完成了试验,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试验组与对照组的FPG、PBG、Hb A1c均有下降(P<0.05),FINS、2h INS、HOMA-β均有增加(P<0.05),脾虚血瘀型中医症候总积分均有降低(P<0.05);治疗后,试验组FPG、PBG、FINS降幅相比对照组降幅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的Hb A1c、2h INS、HOMA-β降幅与对照组降幅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的中医症候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改善各检验指标及中医症候积分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健脾消渴方对于改善患者血糖、胰岛细胞功能及临床症状方面具有显着优势。2.实验研究结果:细胞活力在中药浓度达10-3mg/m L时位于峰值,明显高于其他中药浓度组及高糖无中药组的细胞活力值(P<0.05),提示中药最佳浓度为10-3mg/m L。3.与LG组相比,HG组细胞活力显着降低(P<0.05);与HG组相比,J组和LA组MIN6细胞活力均明显增强(P<0.05);与LA组相比,LA+J组MIN6细胞活力优于LA组(P<0.05),与HG组相比,LP组细胞活力显着降低(P<0.05),与LP组相比,LP+J组优于LP组(P<0.05),说明高糖会导致细胞活力减弱,而健脾消渴方和亮氨酸均可改善由高糖环境导致的细胞活力减弱,且两者可协同增强作用,雷帕霉素会抑制细胞活力,而健脾消渴方与亮氨酸作用机制一致,能够激活mTOR,增强细胞活力。4.相比LG组,HG组胰岛素水平显着下降(P<0.05);相比HG组,J组和LA组胰岛素水平较HG组均显着上升(P<0.05),相比较LA组,LA+J组的胰岛素分泌水平高于LA组(P<0.05),相比HG组,LP组胰岛素水平显着下降(P<0.05),与LP组相比,LP+J组胰岛素水平较LP组升高(P<0.05),说明高糖环境会导致GSIS水平明显降低,而健脾消渴方和亮氨酸均可以改善高糖导致的GSIS抑制,协同加强作用效果,雷帕霉素会抑制细胞的胰岛素分泌,而健脾消渴方与亮氨酸作用机制一致,可激活mTOR,改善GSIS。5.mTOR蛋白表达方面,相比较LG组,HG组mTOR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5);相比较HG组,J组、LA组mTOR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相比较LA组,LA+J组mTOR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升高(P<0.05);相比较HG组,LP组mTOR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相比较LP组,LP+J组mTOR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升高(P<0.05);在SAD-A蛋白表达方面,相比较LG组,HG组SAD-A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HG组相比,LA组及J组SAD-A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同样均高于HG组SAD-A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P<0.05);相比较LA组,LA+J组SAD-A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高于LA组SAD-A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P<0.05);相比较HG组,LP组SAD-A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较HG组SAD-A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LP组相比,LP+J组SAD-A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较LP组SAD-A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上升(P<0.05)。提示高糖环境确实能抑制mTOR和SAD-A蛋白的表达,激活mTOR蛋白表达的同时也能增加SAD-A蛋白的表达,健脾消渴方与亮氨酸均可以增加mTOR和SAD-A蛋白的表达,且两者可协同作用增强蛋白的表达,雷帕霉素在抑制mTOR的同时也抑制了SAD-A蛋白的表达,提示健脾消渴方可以减轻雷帕霉素对mTOR和SAD-A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6.相较LG组,HG组mTOR和SAD-A m RNA相对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相较HG组,J组和LA组mTOR和SAD-A 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LA组相比,LA+J组mTOR和SAD-A 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LA组(P<0.05);与HG组相比,LP组mTOR和SAD-A 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相比较LP组,LP+J组mTOR和SAD-A 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提示高糖环境确实能抑制mTOR和SAD-A m RNA的表达,激活mTOR m RNA表达的同时也能增加SAD-A m RNA的表达,且健脾消渴方与亮氨酸均可以增加mTOR和SAD-A m RNA的表达,并可协同作用使表达增强,雷帕霉素在抑制mTOR m RNA表达的同时也抑制了SAD-A m RNA的表达,而健脾消渴方可以减轻雷帕霉素对mTOR和SAD-A m RNA的抑制作用。结论:健脾消渴方能够改善脾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症候、增加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其机制可能与其能够通过激活mTOR/SAD-A信号通路来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有关。
徐艳芬[10](2019)在《庞国明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湿热中阻证之验案举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老中医庞国明教授运用纯中医药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验案,其认为湿热内蕴是2型糖尿病的始动因素;湿浊、湿热困阻中焦,土壅木郁,脾失健运,肝失疏布,水谷精微壅滞血中是血糖升高与发病的重要环节,故以清热祛湿,和中降浊为治疗大法,同时注意辩证施治,随证加减用药,疗效显着。
二、化湿降糖饮治疗Ⅱ型糖尿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湿降糖饮治疗Ⅱ型糖尿病(论文提纲范文)
(1)庞国明教授“和法”治疗糖尿病的学术观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和法治疗糖尿病的理论基础 |
2 和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
2.1 燥湿健脾,降浊和胃,清升浊降谓之“和” |
2.2 清热化湿,畅达中州,健脾和胃谓之“和” |
2.3 疏肝健脾,木达土运,肝脾调和谓之“和” |
2.4 清热生津,热清津复,和合阴津谓之“和” |
2.5 益气养阴,气复阴平,气阴和合谓之“和” |
2.6 健脾益肾,脾肾互资,和合互助谓之“和” |
2.7 滋阴温阳,固肾涩精,调补阴阳谓之“和” |
3 结语 |
(2)半夏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疗效观察及GLP-1相关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肠促胰素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
1 肠促胰素在调节血糖稳态中的生理作用 |
2 T2DM患者肠促胰素效应的临床特点 |
3 肠促胰素类药物在T2DM中的应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基于肠促胰素效应中药降糖机制的研究进展 |
1 中药有效成分 |
2 中药复方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半夏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
1 现代药理研究 |
2 现代临床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的中医诊疗特征探讨 |
1 对象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半夏泻心汤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LP-1水平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临床研究 |
1 对象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半夏泻心汤干预2型糖尿病的分子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3)益肾降糖饮对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肾脏病G3A2-3期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以及对AIF-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分组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脱落标准及处理 |
1.7 洗脱期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方法 |
2.3 安全性评价和疗效判定标准 |
2.4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比较 |
2 疗效分析 |
2.1 临床总疗效比较 |
2.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3 对照组与试验组相关指标及疗效比较 |
2.4 指标相关性分析 |
3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DKD的认识 |
1.1 对DKD病名的认识 |
1.2 对DKD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对DKD治疗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DKD发病机制的认识 |
2.1 遗传因素 |
2.2 氧化应激 |
2.3 糖代谢异常 |
2.4 脂代谢紊乱 |
2.5 微炎症状态 |
3 现代医学治疗DKD的研究进展 |
3.1 RAAS系统抑制剂 |
3.2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 |
3.3 肠促胰岛素疗法 |
4 AIF-1的相关意义 |
4.1 AIF-1概述 |
4.2 AIF-1与炎症的关系 |
4.3 AIF-1与肾脏病的关系 |
5 益肾降糖饮的方药特点及现代药理研究 |
5.1 益肾降糖饮的方药组成及配伍特点 |
5.2 益肾降糖饮的现代药理研究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益肾降糖饮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疗效分析 |
6.2 益肾降糖饮对肾功能的疗效分析 |
6.3 益肾降糖饮对微炎症状态改善的疗效分析 |
6.4 益肾降糖饮改善脂代谢的疗效分析 |
6.5 益肾降糖饮改善尿蛋白排泄的疗效分析 |
6.6 AIF-1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6.7 小结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导论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藏医论治糖尿病 |
一、藏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
二、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五、藏医防治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壮医论治糖尿病 |
一、壮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
二、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三、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五、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六、壮医辨治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回医论治糖尿病 |
一、回医糖尿病探源溯流 |
二、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回医防治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小结 |
第二部分 藏医、壮医和回医典籍中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章 藏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材料 |
一、藏医经典着作 |
二、藏医其他着作 |
第三节 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藏族医学分布 |
二、藏族糖尿病患病率 |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四、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五、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六、藏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
七、藏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八、藏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
九、藏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
十、藏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
十一、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
十二、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
十三、藏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壮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材料 |
一、壮医经典着作 |
二、壮医其他着作 |
第三节 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壮族医学分布 |
二、壮族地区地理气候特点 |
三、壮族糖尿病患病率 |
四、壮族地区糖尿病历史发展脉络 |
五、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六、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七、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八、壮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
九、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十、壮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
十一、壮医糖尿病的特色治疗方法 |
十二、壮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
十三、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
十四、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
十五、壮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回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材料 |
一、回医经典着作 |
二、回医其他着作 |
第三节 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回族医学分布 |
二、回族糖尿病患病率 |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四、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五、回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六、回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七、回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
八、回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
九、回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
十、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
十一、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
十二、回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结语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藏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
附录2 壮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
附录3 回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
附录4 藏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
附录5 壮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
附录6 回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中医药治疗糖耐量异常的用药规律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药治疗IGT的用药规律 |
1.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二部分 益气养阴方药治疗IGT的Meta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及检索策略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资料提取 |
1.5 文献评价 |
1.6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 |
2.3 偏倚风险评估 |
2.4 Meta分析的结果 |
2.5 发表偏倚风险 |
2.6 不良反应 |
3.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糖耐量异常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6)温肾降糖饮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脾肾阳虚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终止标准及处理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2.1 对照组用药方案 |
2.2.2 治疗组用药方案 |
2.3 观测项目与指标 |
2.3.1 安全性指标 |
2.3.2 疗效性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3.1 病例收集情况 |
3.2 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
3.2.1 两组年龄比较 |
3.2.2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
3.2.3 两组治疗前两组患者化验指标对比 |
3.3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结果比较 |
3.3.1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比较 |
3.3.2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评定 |
3.3.3 治疗前后两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 |
3.3.4 治疗前后两组血肌酐分析指标比较 |
3.3.5 治疗前后两组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
3.3.6 两组治疗前后甘油三酯的比较 |
3.3.7 两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的比较 |
3.3.8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胱抑素 C 的比较 |
3.3.9 两组治疗前后β2-微球蛋白的比较 |
3.3.10 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的比较 |
3.3.11 两组治疗前后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比较 |
3.4 安全性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
4.2 传统医学对水肿的认识 |
4.3 导师对糖尿病肾脏病的认识 |
4.4 温肾降糖饮组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4.4.1 药物组成 |
4.4.2 配伍原则及药理研究 |
4.5 研究结果讨论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论 |
5.1 结论 |
5.2 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临床观察表 |
附表A1 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
附表A2 临床观察表 |
附表A3 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表 |
附录B:综述 中西医结合诊疗 2 型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基于养正除积法的益元降糖饮治疗空腹血糖受损(气虚痰湿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西医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
1.1 糖尿病前期的发病机制 |
1.2 空腹血糖受损的临界值 |
1.3 糖尿病前期的危害 |
1.4 糖尿病前期的危险因素 |
1.5 糖尿病前期的干预方法 |
2 中医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
2.1 糖尿病前期的病因病机 |
2.2 糖尿病前期的中医体质研究 |
2.3 糖尿病前期的中医干预方法 |
第一部分 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的中医体质分布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资料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 研究内容 |
3.1 研究方法 |
3.2 统计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研究资料 |
4.2 中医体质分布 |
第二部分 益元降糖饮治疗空腹血糖受损临床疗效观察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例选择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信息采集 |
3.2 中医体质辨识 |
3.3 治疗方法 |
4 疗效观察 |
4.1 观察疗程 |
4.2 观察指标 |
4.3 疗效判定 |
5 统计分析 |
6 研究结果 |
6.1 一般情况分析 |
6.2 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
6.3 干预前后两组中医体质转换分比较 |
讨论 |
1 养正除积法论治疗空腹血糖受损的理论依据 |
2 养正除积法的临床应用 |
2.1 遣方用药分析 |
2.2 中医体质调理 |
3 结果评价与分析 |
3.1 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中医体质分布的差异 |
3.2 益元降糖饮治疗空腹血糖受损的临床疗效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医体质辨识量表 |
附录2 空腹血糖受损风险因素调查表 |
附录3 中医健康管理指导方案 |
附录4 中医证候积分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个人简历 |
(8)活血降糖饮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部分 |
1.1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1.1.1 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流行病学 |
1.1.2 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发病机制 |
1.1.3 基于以上发病机制关于apelin的探索 |
1.1.4 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西医治疗 |
1.2 中医学研究概况 |
1.2.1 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中医病名 |
1.2.2 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病因病机 |
1.2.3 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中医内治法 |
1.2.4 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中医外治法 |
1.3 小结 |
第二章 活血降糖饮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脱落、剔除与终止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对象分组 |
2.2.2 治疗方法 |
2.2.3 观察指标 |
2.3 研究结果 |
2.3.1 基线资料比较 |
2.3.2 疗效性指标比较 |
2.3.3 安全性指标与不良反应 |
2.4 讨论 |
2.4.1 活血降糖饮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中医理论基础 |
2.4.2 疗效分析 |
2.4.3 安全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9)健脾消渴方对T2DM的临床观察及通过mTOR/SAD-A信号通路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病例来源 |
2.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病例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及脱落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分组及前期准备 |
3.2 治疗方法 |
4.观察指标 |
4.1 疗效性指标 |
4.2 安全性指标 |
5.疗效评定标准 |
5.1 降糖指标疗效评价标准 |
5.2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
6.安全性评价标准 |
7.安全性观察 |
8.统计方法 |
9.结果 |
9.1 病例脱落情况 |
9.2 治疗前临床资料分析 |
9.3 研究结果分析 |
10.安全性与不良反应 |
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细胞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MIN6细胞培养 |
2.2 CCK-8法筛选中药最佳起效浓度 |
2.3 实验分组 |
2.4 CCK-8法测定各组细胞活力 |
2.5 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实验 |
2.6 western-blot法检测mTOR和 SAD-A在各组细胞中的蛋白表达 |
2.7 RT-PCR检测各组细胞mTOR mRNA及 SAD-A mRNA含量 |
3.统计方法 |
4.实验结果 |
4.1 健脾消渴方最佳起效浓度筛选情况 |
4.2 各组细胞分组干预后活力情况 |
4.3 GSIS实验测定胰岛素分泌水平情况 |
4.4 Western结果 |
4.5 PCR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mTOR/SAD-A 信号通路对胰岛β细胞功能调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四、化湿降糖饮治疗Ⅱ型糖尿病(论文参考文献)
- [1]庞国明教授“和法”治疗糖尿病的学术观点[J]. 王志强,庞国明,王凯锋,孙扶,高言歌,岳瑞文,何孟霞,孔丽丽,娄静,张平.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6)
- [2]半夏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疗效观察及GLP-1相关机制探讨[D]. 谈钰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益肾降糖饮对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肾脏病G3A2-3期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以及对AIF-1的影响[D]. 刘海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D]. 宋宁.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1)
- [5]中医药治疗糖耐量异常的用药规律及Meta分析[D]. 张飔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温肾降糖饮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脾肾阳虚证临床疗效观察[D]. 王莹.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基于养正除积法的益元降糖饮治疗空腹血糖受损(气虚痰湿型)的临床观察[D]. 方可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活血降糖饮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临床研究[D]. 邓玉秀.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健脾消渴方对T2DM的临床观察及通过mTOR/SAD-A信号通路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机制探讨[D]. 荣汶青.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
- [10]庞国明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湿热中阻证之验案举隅[A]. 徐艳芬.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19首届全国中青年中医糖尿病论坛论文集, 2019
标签:糖尿病论文; 对照组论文;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论文; 糖尿病诊断标准论文; 半夏泻心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