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升主动脉瘤合并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赵玉玺[1](2021)在《升主动脉扩张合并瓣膜疾病腔内微创治疗的新器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由于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以退行性病变为主要原因的升主动脉扩张(Ascending aortic dilation,AAD)合并瓣膜功能不全复合病变在人群中的患病率越来越高。AAD和瓣膜疾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使病程进一步恶化,最终造成心功能失代偿、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破裂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的发生。随着微创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已成为主动脉及主动脉瓣(Aortic valve,AV)疾病微创治疗的主要方法,也为外科高危手术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但针对AAD合并瓣膜疾病一体化腔内治疗的研究数据仍然不足,也尚无腔内治疗的指南建议。因此,针对此复合病变人群的腔内治疗需求就尤为迫切。如何采用微创的治疗方法一体化解决AAD合并AV疾病,以及如何采用微创的治疗方法同期解决AAD合并多瓣膜疾病等问题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和方向。研究目的:(1)获取AAD合并瓣膜疾病患者的临床分布特点及手术治疗结果;(2)探究AAD合并AV疾病的血流动力学特点;(3)分析AAD合并AV疾病的影像学形态特点,提出新型移植物及输送系统的设计方案;(4)通过体外与体内实验,探究新型主动脉瓣窗型腔内移植物系统的早期可行性及安全性;(5)通过体外实验,初步探索经导管同期治疗升主动脉瘤(Ascending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ATAA)合并主动脉瓣返流(Aortic regurgitation,AR)及二尖瓣返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AAD入院接受外科手术患者的治疗情况,分析不同病变类型的分布特点和手术预后情况。(2)血流动力学研究:基于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数据建立AAD模型,通过流固耦合的数值仿真方法,对相关参数进行分析,探讨其血流动力学特点。(3)基于影像学分析的移植物研发:对AAD合并AV疾病的38例患者与按照年龄、性别匹配同期行CTA检查且升主动脉形态正常的患者进行影像学解剖形态对比。依据解剖学数据设计并研发符合病变形态并达到同期腔内治疗目的移植物装置。(4)移植物体外及体内实验:通过20例猪心-主动脉标本体外模拟实验,经心尖导入新型主动脉瓣窗型腔内移植物系统,进一步规范移植物系统的操作流程,探索该新型移植物系统的效能和可操作性;在6头成年健康家猪中完成新型移植物系统的体内释放,并通过CTA、心脏彩超、心电图、大体标本以及病理学检查,评估该新型移植物系统的早期安全性和可行性。(5)经导管同期腔内修复ATAA合并AR及MR疾病模型的体外研究:在10例猪心-主动脉标本中建立ATAA合并AR及MR疾病模型,通过体外模拟系统经心尖导入主动脉瓣窗型腔内移植物和二尖瓣(Mitral valve,MV)腔内移植物,探索同期治疗ATAA合并AR及MR理念的可行性。结果:(1)在纳入的342例患者中,退行性病变(162/342,48.8%)仍然为主要发病原因。在疾病分布方面,单纯AAD的占比最小(12/342,3.5%)。AAD合并AV疾病占比最高(129/342,37.7%),其中AR最为常见(51/342,14.9%)。AAD合并双瓣膜疾病中,AR合并MR的占比最高(67/342,19.6%)。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1%(7/342)。单因素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P=0.012),术前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40%(P=0.007)和手术治疗(P=0.040)三个因素与手术死亡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HD和术前EF值<40%是手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CHD,(OR=8.657,95CI=1.73-43.09,P=0.008);EF值<40%(OR=0.075,95CI=0.01-0.04,P=0.002)】。术后并发症较为常见(115/342,33.6%)。有17例晚期死亡。术后2、4、6年生存率分别为93.9%、93.0%、93.0%。随访期共有40例并发症发生,术后2、4、6年无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8.8%、58.2%、58.2%。(2)在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正常组、AAD+AS+AR组和ATAA+AR组模型AV的有效开口面积(Effective orifice areas,EOA)为2.67 cm2、2.17 cm2和4.13 cm2,最大跨瓣压差为14.65 mm Hg、18.63 mm Hg和13.82 mm Hg。正常组和AAD+AS+AR组模型的峰值流速均出现在AV处。ATAA+AR组模型中峰值流速出现在升主动脉末端处。在舒张期流场分布方面,AAD+AS+AR组模型AV处存在小片高流速区域,提示轻度至中度反流。ATAA+AR组模型AV处发现了大片高流速区域,提示存在严重反流。对于AV形态而言,正常组模型AV的开口边缘在收缩期呈近似圆形,舒张期无反流。在AAD+AS+AR组模型中,AV的开口边缘在收缩期呈三角形,EOA偏小,舒张期表现为明显返流。对于ATAA+AR组模型,AV的开口边缘在收缩期呈三角形,EOA增大,舒张期表现为严重反流。三组模型的峰值应力均出现在舒张期。高应力区域分别集中在瓣膜的联合边缘、瓣膜自由边钙化区域与联合边缘和无冠状动脉瓣上。(3)AAD组相比正常组在主动脉瓣环平面、瓦氏窦平面、窦管交界(Sinotubular junction,STJ)平面、升主动脉中段平面、升主动脉远心端平面、左颈总动脉(Left common carotid artery,LCCA)近心端主动脉平面以及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近心端主动脉平面扩张明显(P<0.05)。双侧冠状动脉开口的直径无统计学差异(P=0.239;P=0.066)。双侧冠状动脉开口在周向角度的测量中,AAD组大于正常组(127.3±26.8°vs 115.8±13.5°,P=0.031)。在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LCA)开口、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开口和STJ至瓣环中心线距离的测量中,两组无统计学差异(12.8±4.5mm vs 13.4±3.1mm,P=0.663;20.0±4.2mm vs 19.5±2.0mm,P=0.501;26.9±5.0mm vs 27.8±3.3mm,P=0.492)。而在升主动脉长度的测量中,AAD组在STJ至升主动脉远心端大弯侧、小弯侧以及中心线距离均大于正常组(P<0.05)。根据解剖学测量结果完成了新型移植物和输送系统的研制。(4)在20例猪心-主动脉标本,通过经心尖入路模拟了新型主动脉瓣窗型腔内移植物系统的体外释放。技术成功率为100%,平均释放时间为37.3±8.2 min(25-59min)。开窗高度和直径均为1.25 cm时,双侧冠状动脉的流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RCA流量的减少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4),而开窗高度1.25 cm+直径1.5 cm,开窗高度1.5 cm+直径1.25 cm,以及开窗高度1.5 cm+直径1.5 cm三组中,双侧冠状动脉的流量均无明显减少。内窥镜观察提示人工AV启闭正常,MV前叶活动无明显受限。大体解剖结果显示移植物均释放完全且形态良好,冠状动脉开窗对位准确。在6头动物体内成功植入腔内移植物,术中造影显示双侧冠状动脉显影良好,人工AV功能正常。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了体外实验所得到的开窗最适参数。5头动物在随访期存活,1头因感染在术后第12天死亡。超声心动图显示人工瓣膜启闭功能正常,未见明显狭窄、返流及瓣周漏(Perivalvular leakage,PVL)。CTA及心电图未见异常。大体解剖结果提示:移植物在位,无冠状动脉梗阻及组织损伤。(5)在10例猪心-主动脉标本中成功建立了ATAA+AR+MR疾病模型,并成功模拟了主动瓣窗型腔内移植物和MV腔内移植物经心尖入路释放,技术成功率为100%(10/10)。术后造影提示瘤体隔绝完全,移植物位置及形态良好。术后双侧冠状动脉血流均无明显减少(LCA:289.4±10.2 ml/min vs 330.4±12.1 ml/min,P<0.001;RCA:350.0±14.5 ml/min vs 376.8±10.5 ml/min,P<0.001)。内窥镜显示人工瓣膜启闭功能良好。超声心动图未见明显返流及瓣周漏。AV和MV的跨瓣压差无明显增加(6.0±0.6 mm Hg vs 5.5±0.9 mm Hg,P=0.076;5.4±1.0 mm Hg vs 4.9±1.0 mm Hg,P=0.094)。左心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LOVT)的梯度压差也无明显增加(2.0±0.5 mm Hg vs 1.9±0.5 mm Hg,P=0.154)。术后大体解剖结果提示移植物均在位良好,冠状动脉开口位置对位准确,无梗阻现象。结论:AAD合并瓣膜疾病人群已成为AAD患者中的主要人群。经过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的探索,初步验证了新型主动脉瓣窗型腔内移植物系统的可行性及安全性。通过体外实验初步探索了经导管同期治疗ATAA合并AR及MR的可行性。以上研究将为AAD合并瓣膜疾病提供新的微创治疗思路和科学数据。
左煜[2](2021)在《43例成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主动脉瓣成形术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主动脉窦、主动脉瓣、功能性主动脉瓣环(Functional aortic annulus,FAA)共同构成主动脉根部(Aortic Root),其中任一部分结构及功能的异常皆会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ortic Regurgitation,AR)的发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约占心脏瓣膜病的25%,且男性的发病率常高于女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人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无明显症状,即使是存在重度返流的病人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也可长达10-20年左右,而一旦出现全心衰竭表现,大部分病人常常失去手术的机会。因此掌握好成形手术时机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对于主动脉瓣返流或主动脉根部扩张的病人来说主动脉瓣置换术(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或主动脉根部人工血管置换已经被视为外科手术治疗中的金标准,而在1983年Yacoub教授首次提出重建手术以及在1992年David和Feindel提出再植手术,之后主动脉瓣成形术(Aortic Valve Repair,AVR)逐渐发展,并且成为标准化的手术治疗方式之一,也因此成为当今心脏外科中重要的的组成部分。主动脉瓣成形术的优势在于:1.避免了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相关的并发症出血及血栓栓塞。2.避免了因生物瓣膜的损毁而导致的二次手术。3.尤其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病人,避免了华法林的致畸作用。4.使生长发育的儿童或未成年人免于二次手术的风险。5.修复后的瓣膜较人工瓣膜更接近于自然状态,更有利于心功能且生活质量更高。6.避免了因人工瓣膜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由于主动脉瓣成形手术对于技术的要求较高,成形失败的风险较大,使得该手术普及率并不高。目的:回顾性分析43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病人行主动脉瓣成形手术的临床资料,探讨主动脉瓣成形手术的安全性及手术的疗效性。方法:2016年4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于我院接受主动脉瓣成形手术的病人共43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9.0±14.8岁。术前的纽约心功能分级,I级0例,II级7例,III级28例,IV级8例,病人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左心房直径(LAD)43.6±9.69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8.0%±8.9%;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53.69±5.96mm;主动脉瓣返流程度:中度返流20例,中-重度返流15例,重度返流8例;所有病人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中度低温(肛温在32℃)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成形术,手术方法:瓣叶中央折叠19例;主动脉瓣叶钙化削薄术6例,瓣叶交界撕脱缝合术3例,David术4例,主动脉瓣自体心包补片修补术3例,Yacoub术3例,瓣叶楔形切除缝合术2例,主动脉瓣环成形术3例,同期行CABG 2人,行二尖瓣成形术2人,二尖瓣置换术1人,升主动脉置换术9人;手术当中通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可明确成形效果,返流程度均在轻度及以下。结果:43名患者无院内死亡,均定期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及每年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美国GE Vivid E9),病人术后1周所有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左房直径(LAD)36.61±5.43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0%±8.0%,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49.46±5.41mm;NYHA心功能在II级以上2人;中-重度主动脉瓣返流0人;各项结果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围术期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2-36个月的随访期,随访43例,2例分别于术后1年出现严重胸闷、憋气,主动脉瓣大量返流(复发)采取AVR,1名患者于术后6个月因主动脉瓣中量返流,给予保守治疗,其余患者皆无高于轻度的主动脉瓣返流。结论:通过使用不同技术行主动脉瓣成形手术是治疗成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安全且有效的方法,且近期的随访效果满意,其中-远期结果尚需要进一步的随访。
李涛[3](2020)在《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系统的研发及其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结构老龄化,升主动脉扩张病为代表的血管疾病危害日益加重,目前血管腔内治疗已成为主动脉疾病开放手术之外的重要选择。升主动脉扩张病包括升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和(或)升主动脉瘤,是目前致死率很高的一类血管病症,扩张的血管一旦发生破裂,急骤致死。以夹层为例,其发生率在每10万人3.5~6.0人/年,而升主动脉夹层(占比约2/3)在发病后的第一个24h致死率每小时上升1–2%,一周的死亡率在50%左右。而主动脉瘤瘤腔破裂可致猝死,全主动脉均可发生病理性扩张,而主动脉最常发生的部位是升主动脉,约占45%。升主动脉扩张累及主动脉根部的病变导致瓣环扩大、瓣叶分离、撕裂瓣叶,引起重度主动脉瓣返流,造成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传统观念,选用开放手术治疗。开放手术需要深低温、停循环,创伤大,高龄或有合并症患者难以耐受。近年来血管腔内微创治疗不断发展,正成为除开放手术之外的重要腔内微创治疗选择,而近段的升主动脉扩张病仍是腔内微创治疗的重点与难点。主动脉瓣腔内微创换瓣术在高风险者的广泛采用为升主动脉根部病变提供了关键动力。能否将主动脉瓣腔内微创换瓣术与升主动脉夹层微创治疗术联合起来,研制新型一体化移植物,探索能规避大手术创伤打击又能实施有效腔内隔绝的方法,已成为急需的临床重大课题。在前期基础上,根据人类升主动脉根部的特点,我们提出了新一代带瓣膜双开窗一体化直筒型的腔内移植物,该构型设计,更适应人长和弯的升主动脉形态,增加了锚定区,可有效推动升主动脉根部病变腔内微创治疗的发展。研究目的:(1)根据新型移植物腔内设计理念,研发满足实际要求的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及其适配输送系统。(2)通过该系统体外与体内实验,来探究该系统的早期可行性及安全性。(3)探究该新型移植物在人上的初步可行性。研究方法:(1)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系统的研制:三维重建家猪升主动脉根部结构,获取其形态学参数;混合采用“Z”型支架环与激光雕刻支架为主体架构,支架外覆涤纶膜,进行体外预开窗;移植物近端缝制牛心包三叶瓣;并研制适配的输送系统,探索该移植物的压缩、双向定位、释放、回撤等方法。(2)体外实验研究:通过猪心-主动脉体外实验,经心尖通路进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系统,完成双向定位、多步释放、瓣膜夹子与后释放等操作步骤,研究该系统的释放流程与方法,探索该新型腔内移植物系统各项最适参数;(3)动物模型体内实验:选择7只成年健康家猪作为实验动物,完成新型移植物的释放,验证体外实验获得的各项参数,术后进行CTA检查、经食道超声检查、大体标本以及病理学检查,评估该新型移植物系统的早期安全性。(4)人心体外实验:在人心标本进行体外实验,经心尖通路进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完成双向定位、多步释放、瓣膜夹子与后释放等操作步骤,评价该系统的释放流程与方法,评估该移植物重建人升主动脉根部的初步可行性。(5)3D打印疾病模型体外实验:构建3D打印主动脉夹层模型进行体外实验,经心尖导入释放移植物进行干预,完成释放后,评价该移植物隔绝升主动脉近端破口与修复升主动脉累及根部病变的效能。结果:1.分析49只正常家猪CTA影像学结果,获得了实验动物的基线数据,排除一只先天性巨大升主动脉的猪影响。2.完成了新型移植物的制作及其适配输送系统的研制。3.通过体外实验30例猪心-主动脉标本模拟了新型瓣窗型一体化移植物的体外释放。猪心标本体外模拟释放成功率100%,当定位高度选用1cm、开窗直径不小于1.25cm时,冠脉流量不会减少。猪心标本术后解剖显示,新型移植物双冠开窗对位基本准确。4.对7只健康动物进行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可行性与早期安全性评价,在6只动物体内成功释放腔内移植物,术中DSA显示双侧冠脉对位良好,血流畅通,人工主动脉瓣功能良好,手术成功6只,并且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体外实验所得到的最适参数(定位高度1cm,开窗直径不小于1.25cm)。6只成功释放动物,5只存活。1只因感染在2周后死亡。随访主动脉CTA检查示移植物均在位良好;左、右冠脉等其他分支动脉血流通畅,随访TEE显示,人工瓣膜开关功能正常,未见瓣膜明显狭窄或返流。5.在10例人心标本模拟了新型瓣窗型一体化移植物的体外释放使的释放。技术成功次数为(8/10),探索了人心标本上该新型移植物的可行性。6.在3D打印夹层模型进行体外实验,技术成功次数为(9/10),发现该移植物可实现升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近端破口的隔绝,具备修复升主动脉根部病变的效能。结论:从上述方面多个角度证明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系统重建升主动脉根部与主动脉瓣的早期可行性,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该移植物构型、输送、对位及释放方法,动物实验效果早期安全性较好,动物随访存活。该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系统的实验研究可为治疗升主动脉根部病变提供一种潜在的腔内治疗策略。
刘剑锋[4](2020)在《改良Cabrol技术应用于主动脉根部替换的中、远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病因研究》文中提出[目 的]随访观察昆明市延安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自主改良的Cabrol技术用于单纯主动脉根部瘤和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根部患者的中、远期疗效以及对该技术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以证明该术式的优越性。[方 法]我科先前相关研究及报道已证实我科自主改良的Cabrol技术是安全、可行的,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回顾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20年1月204例单纯主动脉根部瘤及67例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根部患者应用改良Cabrol技术行主动脉根部替换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门诊和电话进行随访观察,随访至2020年1月,随访率90.77%,进一步随访观察手术中、远期疗效,并对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病因进行分析。应用SPSS-22.0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结 果]应用改良Cabrol技术的271例患者,男性:220例(81.2%),女性:51例(18.9%),年龄:17岁至70岁、平均年龄:49.0±11.9岁,单纯主动脉根部瘤:204例(78.8%)、主动脉夹层:67例(21.2%),其中Ⅰ型主动脉夹层、Ⅱ型主动脉夹层、Ⅲ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主动脉根部瘤分别为57例、7例、3例。左、右冠状动脉均开口移植同时应用改良Cabrol技术:140例(51.7%),左冠状动脉开口移植应用改良Cabrol技术:113例(41.7%),右冠状动脉开口移植应用改良Cabrol技术:18例(6.6%)。术后院内死亡患者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6例):因低心排综合征死亡3例,因停机后根部出血,止血过程中致右冠状动脉受累后导致心肌缺血死亡1例,脑出血死亡2例,多功能脏器衰竭死亡3例;院外死亡患者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5例):术后1月脑出血死亡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术后6月因感染性心内膜炎死亡1例;术后1年不明原因死亡1例;术后2年11月因脑梗死亡1例;术后3年因脑出血死亡2例;5年后出现不明原因死亡1例,为高龄随访病人。在死亡病例中,主动脉夹层患者占总死亡人数的64.71%,相关因素Cox回归分析,主动脉夹层与术后患者死亡及相关并发症有相关性,但与该术式用中介人造血管行冠状动脉开口移植无直接的相关性。1年、3年、6年、9年生存率分别为 95.6%、92.2%、88.3%、88.3%。术后神经损伤症状及未规律服用华法林所引发的相关表现是该手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271例随访患者中,术后伴有神经损伤症状有46例,其症状在术后3月内均有所缓解并逐渐恢复;未规律服用华法林所引发的相关表现有24例(6例死亡)。术后复查心脏彩超,97.96%的患者心功能较术前明显好转,未发现术后心功能较术前进一步恶化的患者。在术后复查双源CT结果中,仅1例术后1年发现左、右冠状动脉开口至远端不同程度的瘤样扩张,连续随访过程中瘤体未见进一步扩张,心脏彩超提示未见明显的改变,目前该患者随访存活,患者为马方综合征,考虑与马方综合征血管病变有关。其余随访患者中未发现冠状动脉开口狭窄及血栓栓塞的相关表现。[结 论]通过对随访结果的分析及与近年相关文献的比较,我科自主改良的Cabrol技术应用于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中、远期治疗效果肯定,长期复查双源CT和心脏彩超未发现冠状动脉开口狭窄及血栓栓塞的相关表现,通过对相关并发症及死亡原因的分析,结果显示与该术式用中介人造血管行冠状动脉开口移植无直接的相关性,进一步证明了该术式疗效的优越性。
张莹[5](2020)在《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大动脉炎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的临床特征、预后和随访研究研究背景及目的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反复炎症导致动脉狭窄或扩张。大动脉炎可累及心脏瓣膜,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为最常见的类型,可见于约20%-44%的大动脉炎患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是大动脉炎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既往关于大动脉炎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的研究多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研究。只有少数几个回顾性研究探讨了接受手术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的长期预后。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一个中国大动脉炎人群中评估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的患者的比例、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分析1992年1月至2017年8月在阜外医院住院的1069例大动脉炎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临床资料。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价瓣膜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具有心脏瓣膜受累患者的临床特征。随访信息通过复诊或电话回访获得。手术患者复合终点事件包括:中度或重度瓣周漏、瓣膜功能障碍、瓣膜脱落、吻合口动脉瘤、残余升主动脉再发动脉瘤、再次手术和死亡。结果1069例患者中,373例患者(34.9%)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相较于不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的患者,合并瓣膜受累的患者发病年龄较大(28.1±10.6岁vs.25.9±9.8岁,P=0.036),病程较长(65.9月vs.50.6月,P=0.009),红细胞沉降速率(47.4%vs.30.5%)和C-反应蛋白(40.1%vs.25.1%)升高的比例较高。在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的患者中,260例(69.7%)表现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其次是二尖瓣关闭不全(39.1%)、三尖瓣关闭不全(34.6%)和肺动脉瓣关闭不全(11.8%)。心脏瓣膜狭窄罕见,仅占10例。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中,49.6%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为中度或重度。其他瓣膜受累多表现为轻度关闭不全。相较于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中度和重度患者的升主动脉较宽、心悸和呼吸困难比例较高,大动脉炎发病较晚。1 1例患者曾误诊为其他心脏病,8例误诊为风湿性心脏病。41例(女性25例,男性16例)患者在我院行首次手术治疗,23例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18例接受复合带瓣管道手术(composite graft replacement,CGR)。手术的平均年龄为40.3岁。从大动脉炎发病到手术的中位时间为18.0月(最短20天,最长27年)。两组均无住院期间死亡。经过6.6(四分位数间距0.6-9.4)年的随访,12例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其中AVR组10例,CGR组2例。AVR组和CGR组的5年无复合终点事件率分别为55.8%和91.7%。在将性别、围术期糖皮质激素和炎症活动性作为协变量纳入分析后,我们发现AVR组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有高于CGR组的倾向(风险比4.212,95%置信区间[0.910,19.509],P=0.066)。结论(1)心脏瓣膜受累在中国大动脉炎患者中较常见,占34.9%。以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为主,占瓣膜受累患者的69.7%。(2)当诊断为大动脉炎时,应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心脏瓣膜情况。育龄期妇女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应考虑大动脉炎。(3)约5%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CGR是重要的手术方式。第二部分:大动脉炎合并贫血的临床特征研究研究背景及目的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贫血是大动脉炎患者常见的合并症。贫血与多种疾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相关。既往关于大动脉炎中贫血的研究多为病例报道。本研究旨在分析大动脉炎合并贫血的比例、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4月在阜外医院住院的大动脉炎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按照血红蛋白浓度将患者分为合并贫血和不合并贫血两组,分析两组间临床表现、治疗方面的异同。本研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随访合并贫血的患者,分析其预后。结果在533例大动脉炎患者中,贫血占194例(36.4%),其中女性占92.8%。两组间的发病年龄和评估年龄差异不显着,但贫血组的病程短于非贫血组(54.8月vs.79.4月,P=0.039)。与不合并贫血的患者相比,炎症活动(64.9%vs.50.1%)、头晕(29.4%vs.21.2%)在合并贫血患者中的比例高;而肺动脉受累(12.4%vs.26.8%)、肺动脉高压(12.9%vs 20.1%)和使用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2.8%vs 11.6%)在合并贫血患者中的比例较低。贫血程度以轻度为主(177例,91.2%)。贫血类型以正细胞性贫血(62.9%)最常见。贫血患者的体重指数、左室射血分数低于非贫血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比例在两组间差异不显着,但贫血组每日激素剂量较高。35例贫血患者接受了 口服铁剂治疗。经过4.0月(四分位数间距2.1-11.8)的随访,43.7%的患者仍处于贫血状态。仍处于贫血状态患者的比例在口服铁剂组(44.8%)和未口服铁剂组(42.0%)间差异不显着。口服铁剂组血红蛋白升高幅度大于未服铁剂组。结论(1)贫血在大动脉炎患者中常见,占36.4%。女性患者合并贫血的比例高于男性。(2)相较于非贫血患者,贫血患者处于炎症活动期的比例较高。(3)口服铁剂有助于提高血红蛋白浓度。第三部分:大动脉炎合并结核的临床特征研究研究背景及目的大动脉炎是一种罕见的、慢性、非特异性肉芽肿性炎,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一级分支,肺动脉和冠状动脉也可受累。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可能是诱因之一。大动脉炎和结核具有相似的病理特征,且大动脉炎人群中结核病的比例高于一般人群。本研究旨在分析合并结核的大动脉炎患者的比例、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分析199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住院的1105例大动脉炎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根据有无结核病史将患者分为合并结核组和不合并结核组,分析两组临床表现、治疗方面的异同。对合并活动性结核的患者进行随访并分析其预后。结果1105例大动脉炎患者中,109例(9.9%)合并结核,女性为男性的3.7倍,平均发病年龄为26.7±10.0岁,中位病程为56.3月。两组间人口学特征差异不显着。与不合并结核的患者相比,合并结核的大动脉炎患者炎症活动(61.5%vs.48.4%)、一般症状(15.6%vs.8.7%)、咯血(7.3%vs.1.4%)、肺动脉高压(19.3%vs.10.7%)和肺动脉受累(31.2%vs.17.3%)的比例较高。肺结核最常见(97例,在结核患者中占89.0%),其次为淋巴结核(8例,7.3%)。53例(48.6%)结核病发生于大动脉炎之前,23例(21.1%)结核病与大动脉炎同时发生,24例(22.0%)结核病发生于大动脉炎之后。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的比例和每日激素剂量在两组间差异不显着,合并结核患者介入治疗的比例低于不合并结核患者。10例合并活动性结核的患者接受三联抗结核药物治疗,其中3例接受了泼尼松治疗。随访期间,未发现结核扩散。结论(1)我国合并结核的大动脉炎患者比例并不低,肺结核是最常见的类型。约50%患者的结核病发生于大动脉炎之前。(2)肺动脉受累、肺动脉高压、和炎症活动在合并结核患者中的比例更高。(3)抗炎治疗前应筛查结核;抗炎治疗期间对炎症和结核的密切随访是必要的。
张迪[6](2020)在《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家系致病基因筛查研究及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家系致病基因筛查研究研究背景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bicuspid aortic valve,BAV)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文献报道其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5%-2%。遗传学研究表明,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的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规律。此外经主动脉瓣二瓣化家系研究发现,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约为9%,认为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的遗传力大概为89%,提示大多数患者具有家族聚集性。既往研究认为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发病机制主要与遗传、环境、血流动力学等因素相关。近年来得益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对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致病机制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目前研究发现与之相关的基因主要包括NOTCH1、ACTA2、UFD1L、SMAD6、EGFR、NKX2-5、TEX26、TGFBR2、AXIN1、ENG、PDIA2、GATA5、NOS3、GATA4等。不同位点的基因突变通过相应的分子信号通路参与胚胎期主动脉瓣发育过程中,如心内膜垫的形成、内皮间充质转化、细胞迁移、细胞外基质重塑过程。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一个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先证者的三代家系进行致病突变筛查,利用全外显子测序及Sanger测序等探索该家系患者致病的分子遗传基础。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主要针对一个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的三代家系的6名家系成员进行研究。研究收集了以上参加本研究的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包括心脏病史、合并症、辅助检查结果(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肝肾功能等)。对先证者及家系中一名患者、一名正常对照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再应用Sanger测序技术对候选变异进行验证是否为阳性结果以及在家系中符合共分离,最后在100名无心血管疾病的正常成年人中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家系调查结果显示,先证者的父亲于30岁时心脏超声诊断为主动脉二瓣畸形,60岁时由于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伴左心室扩大,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主动脉瓣为二瓣化畸形。先证者20岁时经胸心脏超声检查首次发现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后多次就诊。选择两名患者包括先证者和先证者父亲以及一名正常对照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后在PRDM16基因上发现一个候选变异c.1684G>A(p.Va1562Ile),该变异位点尚未被报道。Sanger测序验证该变异与家系患者的表型共分离,且在100名无心血管疾病正常对照人群中未检测到该变异。结论本研究通过对一个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三代家系进行高通量测序和验证,发现一个可能导致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的新突变,该突变的致病性以及如何影响主动脉瓣发育导致二瓣化畸形还需要功能学研究进一步验证。第二部分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研究研究背景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bicuspid aortic valve,BAV)可独立发病也可伴有其他先天性心脏疾病及主动脉疾病。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也是多种心血管合并症的高风险人群,包括升主动脉扩张、动脉瘤形成、主动脉夹层及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endocarditis,IE)等。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心内膜或心脏瓣膜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处理。目前关于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研究较少,发现合并IE的发生率约为2%~3%,低于其它合并症。在主动脉畸形的基础上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导致心脏瓣膜功能在短期时间内发生明显改变,进而导致心功能进行性下降,对患者预后造成明显影响。目前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变类型、治疗方式及院内结局等仍不完全明确。研究目的本研究拟纳入2013年至2018年在本中心诊断为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的患者及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和比较两组人群在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短期院内结局等方面的差异,进一步了解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并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纳入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阜外医院住院治疗的所有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成年患者(合并IE组),并且依据入院时间和治疗方式匹配后随机抽取单纯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成年患者(单纯BAV组)。患者入选标准为:(1)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主动脉瓣二瓣化,和/或手术患者术中或术后病理确诊主动脉瓣二瓣化;(2)根据改良Duke标准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3)患者年龄≥18岁。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基础疾病、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结果、院内治疗方式及短期院内主要结局事件发生率,应用SPSS 25.0软件对两组患者进行分析比较并探讨相应的临床意义。研究结果研究最终纳入68名主动脉瓣二瓣化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及匹配的204例单纯主动脉瓣二瓣化患者。与单纯BAV组相比,合并IE组患者平均年龄更低(38±11 岁 vs.49±13 岁,P<0.001),男性占比更高(88.2%vs.75.5%,P=0.026),更少合并高血压(14.7%vs.32.8%,P=0.004)、冠心病(4.4%vs.15.7%,P=0.016)、糖尿病(2.9%vs.10.8%,P=0.048),临床症状更明显、心功能相对更差。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提示,合并IE组患者平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平均主动脉瓣环内径均大于单纯 BAV 组患者(65.3±8.8mmvs.56.4±11.4mm,P<0.001;25.4±3.3mm vs.24.0±3.3mm,P=0.002);合并IE组患者主动脉瓣有中大量返流表现的患者明显多于单纯BAV组(91.2%vs.49.0%,P<0.001),而有主动脉瓣中重度狭窄表现的患者明显少于单纯BAV组(16.2%vs.50.0%,P<0.001)。血培养和瓣膜赘生物病原学培养发现,与导致单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菌相同,链球菌属是合并IE的BAV组患者的主要致病菌。合并IE组患者中64例(94.1%)接受外科手术,无死亡和二次手术发生,4例患者接受内科治疗,其中1例(1.5%)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单纯BAV组患者中192例(94.1%)进行外科治疗,其中2名(1%)患者发生院内死亡,6名(3.1%)患者因出血、瓣周漏等原因进行二次开胸手术。两组患者院内死亡率及再次手术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单纯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相比,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发病年龄更低,男性更为多见,合并基础疾病更少,主动脉瓣以中重度关闭不全为主。目前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大都为手术治疗,短期结局与单纯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患者无明显差异。
张圣强,刘学刚,刘以尧,刘戈,杨少峰,施超[7](2019)在《Bentall手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指标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Bentall手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手术前后心功能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2014年1月—2018年12月70例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Bentall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疗效及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情况,观察相关超声指标及血清指标的差异。结果 7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为(165.3±45.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98.3±26.4)min,围术期死亡率为8.57%,术后不良反应率为25.71%,术后93.75%的患者心功能分级恢复至Ⅰ~Ⅱ级。Bentall手术治疗前后患者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Bentall手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临床疗效较好,术后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是安全可行的方法。
张圣强[8](2019)在《外科手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对患者心功能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手术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判断外科手术疗效。方法:研究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45例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外科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术前合并症、手术方式、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分别在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以及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检测血清中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的浓度。获得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65.3±45.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8.3±26.4)min,围术期死亡率4.4%,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26.7%,97.7%的患者术6月后心功能恢复Ⅰ-Ⅱ级。经外科手术治疗后,患者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心输出量(CO)[(3.0±0.5)VS(5.5±0.7)VS(6.0±1.5)ml]、每搏量(SV)[(56.4±8.7)VS(62.3±3.7)VS(66.4±5.7)m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48.1±6.4)VS(40.1±5.2)VS(36.1±3.4)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32.6±4.9)VS(25.6±4.5VS21.6±3.9)mm]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6700.1±690.2)VS(3421.5±501.2)VS(1512.1±170.2)pg/ml]、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1605.5±211.7)VS(863.2±120.4)VS(300.5±34.7)ng/ml]、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66.0±11.2)VS(46.2±5.7)VS(33.0±3.2)ng/ml]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术后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易超[9](2019)在《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瘤15例Wheat手术临床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瘤的手术指征选择以及Wheat手术治疗效果,并总结有关临床经验。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2014年01月至2019年01月在我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脉置换(Wheat)手术的15例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占10例(66.6%),女性占5例(33.3%),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55.4±8.61岁,男性平均年龄53.1±9.45岁,女性平均年龄60±6.12岁。既往有吸烟史4例,术前合并高血压病史5例,合并冠心病病史4例,合并糖尿病史1例,合并肺部感染1例。其中3例为单纯主动脉瓣狭窄,4例为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8例为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存在主动脉瓣二叶畸形5例。结果:15例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无一例死亡,均治愈出院。其中1例患者因术中出血多,止血困难,予以纱布填塞延迟关胸72小时,引流少后予以去除纱布,止血关胸,后治愈出院。15例Wheat手术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719天,平均11.06±3.82天;术后气管插管时间15134h,平均27.2±29.94h;ICU停留时间29天,平均2.8±1.82天;手术时间423830min,平均362±83.06min;体外循环时间90370min,平均165.2±69.78min;心脏阻断时间70310min,平均120.4±58.82min;辅助循环时间2092min,平均44.53±21.03min。结论:1.主动脉瓣膜病变合并升主动脉瘤的患者往往病因复杂,极易诱发其他疾病,属于一种高危疾病,故合并升主动脉直径>45mm时,建议积极行Wheat手术,患者可取得较显着的手术效果。2.目前不同主动脉瓣病变所合并的升主动脉瘤,手术方式尚存在一定争议,手术选择时具体要综合考虑病人的年龄及升主动脉扩张等情况。3.通过本组研究结果发现,对主动脉瓣膜病变合并升主动脉瘤的患者使用同期Wheat手术的方式,做到科学评估病情,正确选择手术方案,做好术后处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朱悉煜[10](2016)在《主动脉根部外科处理策略 ——改良Bentall手术单中心5年随访结果》文中研究表明工作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主动脉疾病,尤其是升主动脉瘤及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总结归纳用于主动脉根部处理的相关术式,以达到对不同类型的患者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此外,对于本中心改良Bentall手术用于治疗这两种疾病的临床预后及远期随访结果进行相关汇报。研究方法:检索Pubmed (NLM)数据库相关文献资料,以“升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根部”、“外科处理”为主要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出相关文献1479篇,其中升主动脉瘤相关文献634篇,主动脉夹层相关文献845篇。通过阅读所有文献的标题与摘要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筛选,筛选出研究相关的文献148篇,对所有文献全文进行阅读,并结合本中心临床工作,针对主动脉疾病尤其是升主动脉瘤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根部的外科治疗策略进行讨论。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7月于本中心行改良Bentall手术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和升主动脉瘤患者。分为升主动脉瘤组(AA组)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组(AAAD组),共入组201名患者,术前常规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手术术式均为改良Bentall手术,术后常规复查CT、心超,通过CT测量主动脉各层面直径,所测层面有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部、肺动脉交叉、膈肌、腹腔干、肾动脉、髂动脉。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评估假腔血栓化情况,根据假腔情况具体分为:假腔消失、假腔血栓化、假腔部分血栓化和假腔未血栓化。结果:AAAD组平均发病年龄47.3±12.0岁,AA组平均发病年龄55.5±13.2岁,两组患者中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约45%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病史。AAAD组患者术前状况较差,多伴有脏器灌注不良情况,其中以冠脉灌注不良居多,AA组患者术前心功能普遍较差(LVEF 46.6±8.9%),47.2%患者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多数患者合并两个以上瓣膜病变。术后30天死亡率AA组为0,AAAD组为14.3%,总死亡率5.5%,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循环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随访过程中,AAAD组7例患者死亡,术后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0.9%和89.4%;AA组2例患者死亡,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9.2%和98.4%。两组均无患者因主动脉根部并发症接受二次手术。AAAD组术后8例患者主动脉根部残存主动脉根部-右房分流,术后1年4例患者仍有分流存在;AA组术后3例患者主动脉根部残存分流,术后1年2例患者分流残存。主动脉根部分流均无明显临床不适主诉。结论:本研究报道了改良Bentall手术用于主动脉根部置换的5年临床疗效。择期手术在院死亡率低,5年随访结果较好。该方法可作为对于主动脉瓣无法修复且需行主动脉根部置换手术的患者的一个选择。
二、升主动脉瘤合并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升主动脉瘤合并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升主动脉扩张合并瓣膜疾病腔内微创治疗的新器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升主动脉扩张合并瓣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
一、患者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不足 |
五、结论 |
第二部分:升主动脉扩张合并主动脉瓣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不足 |
五、结论 |
第三部分:升主动脉扩张合并主动脉瓣病变腔内微创治疗的新器具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不足 |
五、结论 |
第四部分:升主动脉扩张合并主动脉瓣病变腔内微创治疗的体外及体内实验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不足 |
五、结论 |
第五部分:经导管同期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及二尖瓣返流的体外实验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不足 |
五、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升主动脉扩张合并主动脉瓣疾病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2)43例成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主动脉瓣成形术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成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主动脉瓣成形术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系统的研发及其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猪心-主动脉影像学测量及新型瓣窗型一体化移植物的制作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二部分 猪心-主动脉体外模型构建及干预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三部分 新型瓣窗型一体化移植物初步安全性评估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第四部分 人心标本体外模拟及干预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升主动脉根部病变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4)改良Cabrol技术应用于主动脉根部替换的中、远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病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主动脉根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大动脉炎合并心脏瓣膜受累的临床特征、预后和随访研究 |
1.1 前言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1.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大动脉炎合并贫血的临床特征研究 |
2.1 前言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2.6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大动脉炎合并结核的临床特征研究 |
3.1 前言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3.6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大动脉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家系致病基因筛查研究及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家系致病基因筛查研究 |
引言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研究 |
引言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知情同意书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Bentall手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心功能指标 |
1.3.2 血清心功能指标 |
1.3.3 心功能分级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疗效评价 |
2.2 手术前后超声心功能指标比较 |
2.3 治疗前后血清心功能指标比较 |
3 讨 论 |
3.1 手术治疗前后患者心脏形态结构分析 |
3.2 手术指针的选择 |
3.3 手术前后患者血清学心功能分析 |
(8)外科手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对患者心功能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B 个人简历 |
附录C 综述 |
参考文献 |
(9)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瘤15例Wheat手术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诊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主动脉根部外科处理策略 ——改良Bentall手术单中心5年随访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 主动脉夹层和升主动脉瘤 |
1.1 主动脉直径 |
1.2 主动脉夹层 |
1.3 升主动脉瘤 |
2. 手术时机的选择 |
3. 主动脉根部受累分型 |
4. 主动脉根部手术方式及进展 |
4.1 保留根部的手术 |
4.2 根部置换手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主动脉根部外科治疗策略 |
1. 引言 |
2. 方法与材料 |
3. 升主动脉扩张药物治疗与临床随访 |
4. 升主动脉瘤外科治疗策略 |
4.1 升主动脉瘤 |
4.2 根部瘤 |
5.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策略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改良Bentall手术临床随访结果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四、升主动脉瘤合并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升主动脉扩张合并瓣膜疾病腔内微创治疗的新器具研究[D]. 赵玉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43例成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主动脉瓣成形术的疗效分析[D]. 左煜.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新型瓣窗型一体化腔内移植物系统的研发及其可行性研究[D]. 李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4]改良Cabrol技术应用于主动脉根部替换的中、远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病因研究[D]. 刘剑锋.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5]大动脉炎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研究[D]. 张莹.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家系致病基因筛查研究及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研究[D]. 张迪.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Bentall手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指标的影响[J]. 张圣强,刘学刚,刘以尧,刘戈,杨少峰,施超. 中华全科医学, 2019(06)
- [8]外科手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对患者心功能变化的研究[D]. 张圣强.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9]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瘤15例Wheat手术临床经验总结[D]. 易超.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10]主动脉根部外科处理策略 ——改良Bentall手术单中心5年随访结果[D]. 朱悉煜. 南京大学, 2016(10)
标签:主动脉夹层论文; 大动脉炎论文;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论文; 升主动脉瘤论文; 主动脉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