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现阶段国内保险业的隐忧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谢华隽[1](2020)在《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行是中国金融四大支柱行业之一。随着金融创新步伐加快,商业银行体系复杂度、开放度越来越高,商业银行领域各种乱象和风险隐患层出不穷,商业银行内部违纪违法案件高发频发。近年来,惠州市商业银行出现了多起大型违法违规事件,反映出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存在着较多问题。实践证明,良好的商业银行监督管理不仅有助于预防和减少金融危机的发生,也有助于提高银行系统的稳健性。因此,在惠州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下,作为商业银行监管部门的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惠州监管分局如何强化监管之腕,加强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提升监管效能,引导惠州市商业银行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风险的作用,切实筑牢安全防线,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论文在呈现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存在市场准入监管有效性不足、非现场监管覆盖不全、现场检查针对性不强、风险监管和风险预警不充分、信息披露监管不严格等问题,并从监管法制、监管力量、监管机构、监管科技、外部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的解决对策:完善商业银行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优化横向纵向部门间的监管合作模式;加大科技投入运用,推动实施大数据监管;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力量;提高商业银行监管透明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李琳[3](2020)在《平安保险公司寿险资金运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保险业也不断壮大,在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更深更细的研究保险行业的资金是如何运用的,对于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及推动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的保险公司是以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为两大支柱的综合性金融机构,而这两大业务是保险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国内保险业近几年虽在高速成长,但背后却存在隐忧,我国保险公司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保险公司,国内保险公司主要利润依靠于承保业务,然而长远来看承保业务利润不足以推动保险公司长期稳定成长,资金运用业务发展相对落后,没有对提升保险公司的利润水平带来更多的贡献,并且存在资产负债不匹配、资金运用收益率偏低、资金运用渠道较少、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本文以平安保险公司在寿险资金方面的运用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最近几年我国不断推出的保险资金投资新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为背景,在分析平安保险公司寿险资金运用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其寿险资金运用在规模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同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近几年寿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偏低,仍有下降趋势;低利率市场环境下寿险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投资渠道相对单一;资金运用存在资产负债不匹配现象;公司没有建立可靠的风险管理体系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平安保险公司寿险资金运用的效率,降低了寿险资金运用的收益水平。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投资组合理论等作为理论依据,在寿险资金运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其寿险资金运用的环境、投资渠道、投资组合结构、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改善和提升资金运用效率的优化建议,包括建立一个基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寿险资金运用体系;运用马科维茨模型构建适合平安保险公司寿险资金的最优投资组合,对比平安保险公司实际投资组合结构,积极完善平安保险公司寿险资金运用结构;为寿险资金运用积极拓展新型投资渠道;进一步加强公司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希望上述改进建议能帮助平安保险公司提升寿险资金的运用效率。
王一鸣[4](2019)在《绿色金融背景下PPP项目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共同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意义重大,首次明确了绿色金融的定义,提出采用绿色信贷、绿色证券、PPP模式、环境权益交易等多种方式促进绿色投融资。此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迅速,在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取得了显着成绩。PPP是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进行公共产品的建设和运营。与传统政府采购模式相比,PPP模式中政府和社会资本共担风险、提升了项目质量和效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蓬勃发展。《指导意见》中指出“提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采用PPP模式发展绿色金融”。这一规定将二者结合起来,是完全可行的。从PPP和绿色金融自身的特性来看,绿色金融和PPP都具有公共服务的性质,在领域上存在重合,PPP项目中包含污染治理、能源改造等绿色项目。从相互作用上看,二者也能互相促进。一方面,采用PPP吸引社会资本和政府合作,能够通过引导投资方向,抑制污染项目,发展绿色项目,将更多资金吸引到绿色金融中来,促进绿色金融发展;利用PPP引入竞争机制和成熟专业的建设运营技术,可以提升绿色金融的项目质量,为绿色金融项目提供经验;PPP丰富了绿色金融的融资工具,完善了绿色金融体系。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可以解决PPP常见的融资难问题,为PPP提供多种融资方式。绿色PPP项目可以通过申请绿色信贷、发行绿色债券等进行融资,降低了融资成本、融资便利性也大大提升。因此,从理论上来讲,在绿色金融背景下发展PPP是一种双赢。然而,实践中,在绿色金融背景下,采用PPP模式建设运营绿色项目,却遇到了很多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绿色PPP项目不适格,即采用PPP建设的绿色项目或者不符合绿色标准、或者不适合采用PPP。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绿色”认定标准、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评价指标不完善且操作性差。建议编制绿色产业目录、量化绿色标准、完善评价指标、完善两个评价操作方法。第二个问题是绿色PPP项目对社会资本吸引力不足,PPP项目中绿色项目占比过低,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对此并不积极。主要是因为绿色项目收益低、融资规模大、缺乏高层次立法以及存在政府信用风险。对此,应该提升企业竞争力、完善绿色项目回报机制、降低政府信用风险、完善立法。第三个问题是绿色PPP项目融资工具缺乏创新。目前,我国绿色PPP项目的融资工具单一,多数依赖绿色信贷。然而绿色信贷本身发展有限,还存在担保机制不完善、期限错配的问题。对此,一方面应该完善担保机制;另一方面,应该丰富融资工具,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增设绿色发展基金。
郭剑[5](2016)在《广东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实施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人口的迅速老龄化和尚未完备的养老体系给我国的养老保障带来了巨大压力。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险体系由三个部分构成,分别是国家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自主建立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自愿投保的个人补充养老保险,税延型养老保险应属于第三部分个人补充养老保险,它与其他保险类型在实施主体、方式及保障范围等方面有着区别和联系。中国推行税延型养老保险有利于养老体系多层次健康发展,能够推动保险行业的发展,成为寿险业长期发展的动力,有助于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有助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广东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存在着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不广,替代率偏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缴困难,基金支付能力下降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借鉴美、德等国家的先进经验,考量我国上海、天津养老保险试点政策及效果,并基于广东养老保障的现状,通过数据模型对能否在广东进行税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做出分析,提出在广东推行税延型养老保险试点的政策建议,制定广东税延型养老保险地方性法规,针对快退休职工和被忽略的自由职业者制定相关政策,严格经营机构的监管和信用评级,保险资金的监管和保值增值。通过文献研究、调查、历史纵向分析与国际横向分析相结合等方法,从而设计出一套灵活多样和体现公平性的不同优惠的可行性方案。
张风丽[6](2016)在《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新疆的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跃进的目标。然而在新疆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之际,资源环境制约的“瓶颈效应”越来越突出。现阶段,新疆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高,粗放型的产业发展方式给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能源效率低、环境承载力有限等资源环境矛盾较为突出,加之新疆地处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其生态环境系统具有独特的脆弱性,新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在节能减排已成全球趋势,低碳生活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产业转型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对环境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当前新疆已被确定为我国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国内外一些大企业正是看好了新疆巨大的发展潜力,纷纷向新疆转移相关产业,为此需要准备好承接转移的条件。面临资源环境约束的内部挑战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外部环境,同时又迎来了对口援疆政策和“一带一路”经济战略机遇,加快新疆产业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和迫在眉睫。产业转型是解决资源和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也已成为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其转型成败的关键是其路径的设计与选择,这是决定新疆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新疆传统的资源型、污染型产业发展已不合时宜,不利于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在面临资源环境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的形势下,选择出适合产业转型路径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资源配置理论、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协调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对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进行系统研究,由此提出转型路径。文章主要内容安排如下:一是资源环境与产业转型的作用机理。一方面,资源环境约束引致产业转型,另一方面,产业转型有助于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二是新疆产业转型状况及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在分析了新疆资源环境状况与新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及其演变态势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新疆产业转型总体状况与区域状况两方面入手,分析新疆产业转型的演变态势及特点、转型路径现状;最后分析了新疆产业转型面临的水资源、能源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约束。三是新疆产业转型的资源环境效应测度。从三方面进行研究,(1)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进行了新疆生态足迹的总量与各产业足迹比较分析;然后对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测度;(2)测算新疆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与协调发展水平的分析;(3)通过DEA模型测度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效率;四是根据前述新疆产业转型状况的分析,对当前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的缺陷进行剖析并找出影响产业转型的障碍因素。五是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生态预警。运用综合指数模型对新疆产业转型的警度进行测度,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分析预警,最后发布景兆指示,进行警素调控。六是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路径选择。根据新疆产业特点及对产业转型的战略定位和转型思路探讨,构建适合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路径,探索式提出了基于不同产业类型、基于不同产业发展阶段和基于不同区域的产业转型路径。七是新疆资源环境约束的产业转型具体保障措施。从制度保障体系建设、环保监督机制、绿色低碳环保意识宣传及援疆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保障措施,为产业转型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新疆特有的资源禀赋,形成了资源型产业发展道路。新疆拥有丰富的农牧业、能源和矿产资源,围绕这些优势资源形成了一些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以资源开发为基础、重化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工业“重化”态势明显。第二,新疆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产业转型压力大。新疆产业以劳动密集型的农业为主导逐渐向以资源依赖的工业为主导转型,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且利用效率较低,产业结构效益低下,产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导致新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不断削弱,生态环境所受的压力进一步增强。第三,新疆产业转型的效率较低,且与资源环境的约束效应大于协调效应。新疆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不够,注重经济增长而忽略生态。由于脆弱敏感的生态环境,转型虽对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旧不能解决因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环保工作依然面临严峻的形势,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一时难以解决,生态保护任务艰巨,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性较差。第四,新疆产业转型路径“唯资源拉动型”突出,发展方式依旧粗放。新疆产业依旧依赖于规模扩张的速度型发展,呈现结构不合理,高能耗,低效率、产业链短的特点,产业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型的速度滞缓。新疆的资源消耗效应从时序变化特征来看,产业发展模式依旧是高碳型粗放式,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能源消耗加大、用水量递增是新疆产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且“三废”的排放及循环经济发展的初级化导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第五,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安全度较低,建立预警系统对产业发展进行预警。目前新疆产业生态安全度处于巨警状态,未来五年内产业生态安全度有所缓解,但依旧处于巨警状态,也就是说目前的产业结构变动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干扰与影响,随着新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对资源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日渐凸显,为此根据预警系统找出警源、分析警情基础上发布警兆,以此对未来产业转型提出警示,确定产业转型的方向和目标,合理部署产业规划战略。第六,新疆区域差异大,产业间发展不均衡,产业转型选择不同的路径。根据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原则和目标,坚持资源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抓住产业援疆、环保援疆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机遇,从不同的产业类型、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区域差异进行转型路径的选择,从而促使新疆产业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转变,缓解资源环境约束。
王翔[7](2015)在《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稳定农村社会、助力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逐步成为宏观经济“助控器”、农业经济“助推器”、农村社会“稳定器”和农民福利“倍增器”。云南近年来发生多次重大灾情给云南农业造成巨大损失,也给政府相关部门、保险企业和保险学术界沉重的反思:要如何转变云南农业保险发展方式,真正建立适合云南省省情民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才能有效降低日益频繁的气候灾难对农业发展造成的巨大伤害,让农业保险真正发挥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和维护云南生态功能区的作用。“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对云南省保监局、农业厅、林业厅、昆明市林业局、中国人保财险云南分公司、省森林防火指挥部、西双版纳州政府生物产业办公室、曲靖市、玉溪市、文山州等跟踪调研、实地考察和对部分农民、保险公司职员、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在了解客观情况和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福利经济学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管理学、计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保险精算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有机融合在一起,对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了进行研究。全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来源,阐明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的内容及方法。同时,运用管理学、福利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恢复农业再生产理论等分析云南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对国际国内的农业保险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尤其对中国现行农业保险的政策体系下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模式、保险公司的主要做法和现阶段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对云南农业保险发展方式如何转变以及建立云南农业保险新型发展模式有充分的借鉴和启示作用。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部门调研、田野调查、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详细分析了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第三部分的模型构建提供了可行性依据以及数据支持,为第四部分构建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的客观性、科学性、可行性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在收集整理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相关数据基础上,按投入、产出与环境变量三类指标对财政补贴效率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实证结果表明:云南省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效率较高,无资源浪费现象,财政补贴处于技术效率前沿,为第四部分构建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中如何有效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提升制度运行效率提供了实证分析依据。进而利用单产随机波动模型分析云南省四种主要农作物生产风险,厘定了这四种农作物保险的纯费率。对构建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中农业巨灾风险分散管理新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第四部分分析了云南农业保险发展的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提出了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构建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以及具体模式的选择和构建,并综合前三部分的内容提出了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第五部分全文总结及展望。对文章进行简短总结,归纳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及要点。
亓桂娟[8](2014)在《我国商业医疗保险风险防范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道路,不能脱离的关键背景就是政府组织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历程。商业医疗保险参与到国家医疗保险行业的体系建设中,承担着三个重要的角色,即补充保障的主要提供者、基本医疗保障的竞争者、医疗保险机构和卫生服务机构关系的探索者。因此,深入商业医疗保险风险防范的研究,构建完善的商业医疗保险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体系,不仅是商业医疗保险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对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商业医疗保险,是指当被保险人患有某种疾病或因遭受意外伤害及疾病而导致支出医疗费用时,由保险人支付保险金的商业保险。由于健康不能作为一般商品来衡量,使得商业医疗保险严格区别于其他种类的保险,风险不容易判断。这些风险既可能来自于经济环境,也可能来自于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我国目前对商业医疗保险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存在框架不完整、效力低、滞后性等较多问题。加之不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信用制度和保险资金监管制度,也给从业者恶意操纵、有法不依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更有效地防范商业医疗保险的风险,我国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体系。美国管理式医疗、德国专业化经营及荷兰有管理的竞争医疗模式中法律制度的建设也为我国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本文在此基础上,主张从法规建设、司法制度、监管制度和政策制度四个方面对我国商业医疗保险风险防控法律体系进行完善。首先要加强《商业健康保险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对商业医疗保险的界定,制定保险诚信法律规章,建立保险费返还制度。在司法体系方面,要健全专业化医疗保险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司法鉴定的规范性建设。在监管体系方面加强对保险公司治理监管、对保险资金的分类监管并且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最后推进专业化经营体制、医疗信息共享机制、税收优惠等政策的完善。通过法律形式规范合同内容、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监管体系的建设,使商业医疗保险做到“有法可依”,诉讼案件得到及时公平的处理,可以为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会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李阳[9](2013)在《低碳经济框架下碳金融体系运行的机制设计与制度安排》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一世纪是追求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当今社会,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已经取得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关于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和《京都议定书》等协议的颁布表明全世界已经开始将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付诸于实际行动。中国目前仍然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主,传统能源在中国发展经济过程中占据能源消耗的80%以上,高耗能、高放排、高污染、低效率的情况使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换一种视角审视中国的经济运行方式,探索适合中国低碳经济的推进架构已迫在眉睫。从国际来看,气候变化的长期挑战与金融危机的短期挑战是人类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前者要求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转型;后者要求对失衡的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而碳金融体系是应对以上两大挑战的最佳结合点。经济决定金融,低碳经济发展所导致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模式、消费模式乃至生活模式的变革,必然会导致国际金融业发生结构性革命,由传统金融走向碳金融,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本文试图站在兼顾历史与现实的全新视角上,对低碳经济下的金融业制度与机制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探寻低碳金融发展的规律性,探讨金融创新与低碳经济的互动机理。第一部分:碳金融支撑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本部分在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低碳经济学理论、金融支撑理论、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公共管理理论等经济学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借鉴其有用价值,为研究中国碳金融的机制设计与制度安排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国内外碳金融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本部分选取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日本、欧盟,以及发展中国家碳金融发展较快国家的代表—印度和中国,作为考察对象,清晰梳理这些国家碳金融发展的现状,进而总结其先进经验并进行充分借鉴,以从中获得启示。第三部分:碳金融体系运行的机制设计碳金融体系的运行机制主要包含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碳交易市场四个方面。关于银行业,本部分深入研究了碳金融在商业银行中的实践以及发展动态,对碳信贷原则下中国银行业的运行机制进行设计。关于保险业,本文认为其本身就是一个低碳产业,碳保险是保险业提供的低碳产品,其运行机制包括内部机制、外部机制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关于证券业,本部分在通过与发达国家证券业资本市场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中国碳金融体系中证券业资本市场的各个层次应如何重塑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关于碳交易市场运行机制,本部分通过研究碳交易市场的交易项目、对象与基本特征,结合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实际现状,从市场交易机制、碳金融衍生产品等层面为碳金融体系中的碳交易市场运行机制的设计提供建议。第四部分:碳金融体系运行的制度安排本部分具体讨论了货币制度安排和金融监管变革两方面内容。通过比较分析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发展的不同传导机理,在结合当前碳金融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选择。同时,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了不同的金融监管体制,探索适合中国碳金融监管的模式。第五部分:碳金融体系运行的经济效应分析本部分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碳金融体系实施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经济协同效应,并进一步分析了碳金融实施对经济主体行为目标选择的影响。第六部分:碳金融实施的配套政策研究本部分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支持碳金融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为碳金融配套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林炫圻[10](2013)在《商业保险资金运用投资优化与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外保险市场发展规律来看,保险业发展往往伴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的改变,在周期性变化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随着未来市场份额竞争的日趋激烈,保险公司的发展将逐渐从大力发展保险产品向提升保险资金的投资运用能力转变。也就是说,保险公司未来的发展将越来越重视保险资金投资运用业务。有鉴于此,中国保险业未来发展应将资金运用业务放到战略高度加以把握,在积极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基础上,控制好投资风险,提高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本文首先对保险资金运用和风险管理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整理,对现代投资组合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在险价值VaR分析法,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为中国保险资金运用于资本市场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将保险公司保费定价、投资运作与风险控制融合在一个统一的视阂中,进行监控。具体而言,找出中国保险业收益率下降困境的表现,归类为保险市场发展过快、资本市场产品不足、及对风险管理的理念不足造成收益率下降。为期能对中国保险资金运用提供借鉴,一方面总结分析发达国家在保险资金投资运用的成功经验,如美国:对保险资金的安全性要求较高;设立一般账户和独立账户,将风险高的资产分离。英国:投资结构比较特殊,以股票为主、宽松的监管,但是英国拥有发达的保险业、成熟的资本市场、高效的监管。日本:保险资金投资房地产市场一定要慎重;应该更加重视利率风险;加强“反周期”预警。另一方面,借鉴文化血缘语言相近台湾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Markowitz的资产组合理论,以保险业的保险资金运用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从风险矩阵中发现:与人寿保险基金资产的原投资标的的相关性极低,境外投资有分散风险的作用,但应注意汇兑风险及避险成本;项目运用及公共投资项目,有分散风险的作用,但需另考虑报酬率水平及稳定的现金流量。通过数据收集和模型应用对保险资金投资组合优化深入研究,重点考察了流动性、市场利率和系统性风险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影响程度和决定因素。最后,本文使用在险价值VaR分析法系统分析了保险投资的风险,研究了保险资金投资用的风险管理测算工具、风险传导机制和防范及治理措施。对中国保险资金投资运用优化组合和风险管理建设性建议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二、浅议现阶段国内保险业的隐忧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现阶段国内保险业的隐忧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小结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商业银行 |
2.1.2 银行监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 |
2.2.2 银行监管治理 |
第三章 惠州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监管情况 |
3.1 惠州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
3.1.1 惠州经济发展概况 |
3.1.2 惠州市商业银行基本情况 |
3.1.3 惠州市商业银行运行特点 |
3.1.4 惠州市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
3.2 惠州市商业银行现行监管情况 |
3.2.1 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机构和体制 |
3.2.2 惠州市商业银行的监管原则和监管要求 |
3.2.3 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的主要手段 |
第四章 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
4.1 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市场准入监管的有效性不足 |
4.1.2 非现场监管的覆盖不全 |
4.1.3 现场检查的针对性不强 |
4.1.4 风险监管和风险预警不充分 |
4.1.5 信息披露监管不严格 |
4.2 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商业银行监管法制方面的影响 |
4.2.2 商业银行监管力量方面的影响 |
4.2.3 地方监管自主权方面的影响 |
4.2.4 商业银行监管信息手段运用的影响 |
4.2.5 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监管实效的影响 |
第五章 完善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的对策与建议 |
5.1 完善商业银行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
5.1.1 建立系统完整的商业银行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
5.1.2 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监管责任制 |
5.1.3 推进地方银行监管实施细则的制定 |
5.2 优化横向纵向部门间的商业银行监管合作模式 |
5.2.1 加强横向部门监管协同形成合力 |
5.2.2 加强纵向监管部门协调增强地方自主权 |
5.3 加大科技投入运用,推动实施大数据监管 |
5.3.1 建立地方银行大数据监管系统 |
5.3.2 强化监管和科技的协同合作 |
5.4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力量 |
5.4.1 拓宽监管人才输入渠道 |
5.4.2 提升监管人员专业化水平 |
5.4.3 激活监管队伍活力 |
5.5 提高商业银行监管透明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5.5.1 深化商业银行监管政务公开 |
5.5.2 发挥社会各界监督力量 |
5.5.3 加强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谈话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3)平安保险公司寿险资金运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章 平安保险公司寿险资金运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2.1 平安保险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
2.2 平安保险公司寿险资金运用现状 |
2.3 平安保险公司寿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平安保险公司寿险资金运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1 平安保险公司寿险资金运用收益率分析 |
3.2 平安保险公司寿险资金运用结构分析 |
3.3 平安保险公司寿险资金运用渠道分析 |
3.4 平安保险公司寿险资金运用风险分析 |
第4章 平安保险公司寿险资金运用的优化措施 |
4.1 加强寿险资金运用的资产负债管理 |
4.2 平安保险公司寿险资金投资组合的优化方案 |
4.3 拓展新型投资渠道 |
4.4 完善公司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绿色金融背景下PPP项目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绿色金融与PPP模式概述 |
(一)绿色金融现状 |
(二)PPP兴起及现状 |
(三)绿色金融背景下的PPP的发展 |
二、绿色PPP项目适格认定标准 |
(一)绿色PPP项目适格内涵 |
(二)绿色PPP项目适格认定标准的问题 |
(三)完善绿色PPP项目适格认定标准 |
三、绿色PPP项目社会资本进入激励机制 |
(一)社会资本进入激励不足 |
(二)社会资本进入激励机制的问题 |
(三)完善社会资本进入激励机制 |
四、绿色PPP项目融资机制创新 |
(一)绿色PPP项目融资机制现状 |
(二)绿色PPP项目融资机制的问题 |
(三)探索绿色PPP项目融资机制的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广东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实施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 |
2 税延型养老保险的基本依据 |
2.1 税延型养老保险的概念与特征 |
2.1.1 税延型养老保险的概念 |
2.1.2 税延型养老保险的特征 |
2.2 税延型养老保险的定位 |
2.2.1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简介 |
2.2.2 税延型养老保险在中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定位 |
2.3 其他养老保险与税延型养老保险的区别与联系 |
2.3.1 其他养老保险与税延型养老保险的区别 |
2.3.2 其他养老保险与税延型养老保险的互补 |
3 国外税延型养老保险现状分析 |
3.1 美国 401(K)计划 |
3.2 德国里斯特改革 |
3.3 国外改革经验对中国税延型养老保险的借鉴意义 |
4 国内税延型养老保险现状分析 |
4.1 中国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和压力 |
4.1.1 中国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 |
4.1.2 中国养老保险所面临的压力 |
4.2 中国推行税延型养老保险的必要性 |
4.2.1 有利于养老体系各支柱共同健康发展 |
4.2.2 有助于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
4.2.3 有助于推动保险行业的长期发展 |
4.2.4 有助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
4.3 国内各地税延型养老保险试点情况 |
4.3.1 天津滨海新区个人补充养老保险试点情况 |
4.3.2 上海税延型养老保险试点情况 |
4.4 中国税延型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
4.4.1 配套的法律法规缺位 |
4.4.2 缺少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 |
4.4.3 征管能力不足导致推行困难 |
4.4.4 税收优惠政策存在一定的不公平现象 |
4.4.5 各地区之间的养老水平差距大 |
5 在广东实施税延型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5.1 在广东进行税延型养老保险试点的必要性 |
5.1.1 高昂的生活成本 |
5.1.2 偏低的保障水平 |
5.1.3 存在的诸多问题 |
5.2 在广东进行税延型养老保险试点的可行性 |
6 广州税延型养老保险实施方案模拟分析 |
6.1 条件假设 |
6.2 数据模拟 |
6.3 方案校验 |
6.4 效果分析 |
6.5 方案不足 |
7 广东税延型养老保险的政策建议 |
7.1 广东税延型养老保险实施步骤 |
7.2 方案试点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
7.2.1 税收征管方面的问题与对策 |
7.2.2 税收优惠政策与社会公平的问题与对策 |
7.2.3 监管方面的问题与对策 |
7.2.4 销售渠道的选择与成本的降低 |
7.3 广东推行税延型养老保险的政策建议 |
7.3.1 制定广东税延型养老保险地方性法规 |
7.3.2 设计一套灵活多样的执行方案 |
7.3.3 实施体现公平性的不同优惠方案 |
7.3.4 严格经营机构的监管和信用评级 |
7.3.5 保险资金的监管和保值增值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有关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的研究 |
1.2.2 有关产业转型问题的研究 |
1.2.3 有关资源环境约束与产业转型问题的研究 |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资源环境约束 |
2.1.2 产业转型 |
2.1.3 生态承载力 |
2.1.4 生态预警 |
2.1.5 转型路径 |
2.2 理论基础 |
2.2.1 资源配置理论 |
2.2.2 循环经济理论 |
2.2.3 产业发展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5 协调发展理论 |
2.2.6 产业生态学理论 |
2.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三章 资源环境与产业转型的作用机理 |
3.1 资源环境约束引致产业转型 |
3.1.1 资源禀赋与环境状况是决定产业转型的基础 |
3.1.2 资源结构影响着产业结构布局 |
3.1.3 资源与环境压力是产业转型的内在推力 |
3.2 产业转型缓解资源环境约束 |
3.2.1 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转型并对资源环境产生影响 |
3.2.2 产业转型促使资源配置结构良性循环 |
3.2.3 产业转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3.2.4 产业转型推动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环境质量改善 |
3.3 资源环境与产业转型的耦合机制 |
第四章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状况 |
4.1 新疆资源与环境基础 |
4.1.1 自然资源禀赋 |
4.1.2 生态环境状况 |
4.1.3 新疆资源环境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
4.2 新疆产业发展状况 |
4.2.1 新疆产业结构总体状况 |
4.2.2 新疆产业结构演进的动态变化 |
4.2.3 新疆产业内部结构变化分析 |
4.2.4 新疆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状况 |
4.2.5 新疆产业结构的资源配置效应分析 |
4.3 新疆产业转型现状 |
4.3.1 新疆产业转型总体状况 |
4.3.2 新疆产业转型的区域差异 |
4.3.3 新疆产业转型状况测度 |
4.3.4 新疆产业转型存在的问题 |
4.4 新疆产业转型的路径分析 |
4.4.1 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的演进 |
4.4.2 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现状 |
4.4.3 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特点 |
4.5 新疆产业转型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 |
4.5.1 水资源约束状况 |
4.5.2 土地资源约束状况 |
4.5.3 能源资源约束状况 |
4.5.4 生态环境约束状况 |
第五章 新疆产业转型的资源环境效应测度 |
5.1 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
5.1.1 生态足迹模型及效应分解模型 |
5.1.2 新疆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 |
5.1.3 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分解 |
5.2 新疆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评价 |
5.2.1 协调度计算模型 |
5.2.2 新疆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评价 |
5.3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效率测度 |
5.3.1 DEA模型评述与分类 |
5.3.2 指标选择与数据处理 |
5.3.3 新疆产业转型的效率测度 |
第六章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路径缺陷及障碍因素 |
6.1 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的缺陷 |
6.2 新疆产业转型的障碍因素 |
6.2.1 路径依赖使得产业锁定效应凸显 |
6.2.2 产业转型法律环境不畅,相关制度法规供给不足 |
6.2.3 产业基础较弱 |
6.2.4 资源保障能力有限 |
6.2.5 科技创新能力低,自主创新缺乏吸引力 |
第七章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安全预警 |
7.1 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 |
7.1.1 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
7.1.2 权重的确定——熵权修正层次分析权法 |
7.1.3 生态安全预警警度的测算——综合指数模型 |
7.2 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安全预警模型及精度检验 |
7.2.1 预警模型 |
7.2.2 生态安全系统预警精度检验 |
7.3 新疆生态安全系统指数预警与分析 |
7.4 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安全警素调控 |
第八章 国内外成功经验及对新疆的借鉴 |
8.1 国外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
8.1.1 美国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
8.1.2 德国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
8.1.3 日本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
8.1.4 韩国和新加坡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
8.1.5 以色列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
8.2 国内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
8.2.1 台湾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
8.2.2 内蒙古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
8.2.3 山东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
8.2.4 辽宁阜新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
8.3 国内外产业转型成功经验对新疆的启示 |
8.3.1 高科技推动产业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型 |
8.3.2 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
8.3.3 注重绿色低碳环保意识,创造低碳经济转型的基础 |
8.3.4 采取灵活多样的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支持转型 |
8.3.5 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转型需求 |
第九章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
9.1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原则 |
9.2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思路 |
9.3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目标 |
9.3.1 维持经济的高效且可持续发展 |
9.3.2 维持资源环境系统平衡的可持续性 |
9.4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路径选择 |
9.4.1 基于不同产业类型的产业转型路径 |
9.4.2 基于不同产业发展阶段的产业转型路径 |
9.4.3 基于不同区域差异的产业转型路径 |
第十章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路径实现的保障措施 |
10.1 积极推进新疆产业转型的支撑体系建设 |
10.1.1 加强制度政策支撑体系建设 |
10.1.2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支撑体系 |
10.1.3 健全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
10.1.4 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
10.2 加强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 |
10.2.1 完善环保相关法规和政策 |
10.2.2 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统一监管的协调机制 |
10.2.3 实施环境功能区划和区域环保战略,构建环境保护新格局 |
10.3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
10.3.1 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提高环保工作透明度 |
10.3.2 加强绿色环保宣传教育,提高节能降耗环保意识 |
10.4 充分发挥援疆工作机制作用,积极推动环保援疆工作 |
第十一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11.1 研究结论 |
11.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7)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2.3 简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2章 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 |
2.1 农业灾害评估管理理论基础 |
2.1.1 基本假设与理论基础 |
2.1.2 农业灾害的福利衡量基础 |
2.1.3 收入变化的福利衡量指标 |
2.1.4 农业保险定价的福利分析 |
2.2 恢复农业再生产理论 |
2.2.1 农业人均资本恢复过程 |
2.2.2 农业人均资本增长率 |
2.2.3 存在技术进步的农业灾害经济索洛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的国际国内比较研究 |
3.1 国际农业保险模式 |
3.1.1 部分国家农业保险模式 |
3.1.2 国际三大农业保险模式比较 |
3.2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
3.2.1 政府鼓励保险公司自营阶段 |
3.2.2 政府退位保险公司纯商业化运作阶段 |
3.2.3 政府引导保险公司商业化运作阶段 |
3.3 现阶段国内区域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模式 |
3.3.1 安徽模式 |
3.3.2 江苏模式 |
3.3.3 北京模式 |
3.4 国内部分保险公司农业保险管理经验 |
3.4.1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验 |
3.4.2 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验 |
3.4.3 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验 |
3.4.4 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验 |
3.5 国内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探索 |
3.5.1 地方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探索 |
3.5.2 中央农业保险试点地区对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探索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
4.1 云南农业发展情况及区位优势 |
4.1.1 云南农业基本情况 |
4.1.2 云南农业发展的沿边区位优势 |
4.2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现状 |
4.2.1 云南农业保险发展概况 |
4.2.2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结构 |
4.2.3 养殖业保险 |
4.2.4 种植业保险 |
4.2.5 森林火灾保险 |
4.2.6 基层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调查:以玉溪市为例 |
4.3 问卷调查分析 |
4.3.1 农民对农业保险认识的调查 |
4.3.2 农业部门对农业保险认识的调查 |
4.3.3 保险公司职员对农业保险认识的调查 |
4.4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1 复杂的地理条件约束 |
4.4.2 技术手段约束 |
4.4.3 制度环境约束 |
4.4.4 农业保险经营问题 |
4.4.5 农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问题 |
4.4.6 农业保险制度结构与制度环境问题 |
4.4.7 农业巨灾保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云南农作物灾害风险评估及保险费率厘定 |
5.1 云南农作物受灾基本情况 |
5.2 农作物单产波动模型 |
5.2.1 数据收集与稳定性检验 |
5.2.2 数据修正和随机波动幅度的计算 |
5.2.3 单产随机波动系列模型的选择 |
5.3 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和保险费率的测算 |
5.3.1 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 |
5.3.2 农作物保险费率测算 |
5.4 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构建及应用策略 |
6.1 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
6.1.1 总体思路 |
6.1.2 基本原则 |
6.2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的制度与政策环境 |
6.2.1 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 |
6.2.2 云南省对云南农业保险的支持 |
6.3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 |
6.3.1 建立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联办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
6.3.2 建立有云南特色五位一体的农业保险功能模式 |
6.3.3 建立云南农业保险管理服务体系新模式 |
6.3.4 建立云南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新模式 |
6.4 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新模式的应用策略 |
6.4.1 完善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的农业保险制度设计 |
6.4.2 建立以促进农业保险发展方式转变为导向的经营模式 |
6.4.3 探索以“供给侧”改革为方向的农业保险功能模式 |
6.4.4 建立以提高制度运行效率为目的的农业保险新型基层管理服务体系 |
6.4.5 完善以提升农业抗灾能力为目标的农业巨灾保险制度 |
6.4.6 完善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为重点的农业保险监管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附表1 附基础数据表 |
附表2 云南历年农作物受害情况 |
附表3 历年云南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产量 |
附表4 云南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 |
附表5 历年云南省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产量 |
附表6 云南省农业总产值 |
附表7 农村居民保险需求调查问卷 |
附表8 农业保险相关知识调查问卷 |
(8)我国商业医疗保险风险防范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 研究的现状 |
一、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理论 |
(一) 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与商业医疗保险发展 |
(二) 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关系与区别 |
二、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风险理论分析 |
(一) 商业医疗保险的道德风险 |
(二) 商业医疗保险的法律风险 |
(三) 商业医疗保险的经营风险 |
(四) 商业医疗保险的政策风险 |
三、我国商业医疗保险风险防范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 我国商业医疗保险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
(二) 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
(三) 我国对商业医疗保险政策支持问题 |
四、外国商业医疗保险风险防范法律制度借鉴 |
(一) 美国商业医疗保险法律制度设计 |
(二) 德国商业医疗保险法律制度设计 |
(三) 荷兰商业医疗保险法律制度设计 |
(四) 美国、德国、荷兰商业医疗保险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五、完善我国商业医疗保险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的设想 |
(一) 加强《商业健康保险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
(二) 完善我国商业医疗保险风险防范的司法制度 |
(三) 完善我国商业医疗保险风险防范的监管体系 |
(四) 推进我国商业医疗保险风险防范的政策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闻及答辩情况表 |
(9)低碳经济框架下碳金融体系运行的机制设计与制度安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与缺陷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 本文研究的方法与创新 |
1.4.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2 可能实现的创新 |
1.5 本文研究的关键难点 |
1.6 几个相关范畴的界定 |
1.6.1 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 |
1.6.2 环境金融和低碳金融 |
第2章 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理论考察 |
2.1 低碳经济学理论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2 外部性理论 |
2.1.3 环境经济手段 |
2.2 低碳经济的碳金融支持理论 |
2.2.1 希克斯的金融支持理论 |
2.2.2 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 |
2.2.3 金融发展理论 |
2.2.4 金融发展和行业成长关系理论 |
2.3 碳金融机制设计的理论基础 |
2.3.1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
2.3.2 金融空间分布理论 |
2.4 碳金融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 |
2.4.1 制度经济学理论 |
2.4.2 金融中介理论 |
2.4.3 金融抑制与金融约束 |
2.5 碳金融配套政策的理论依据 |
2.5.1 信用理论 |
2.5.2 公共管理理论 |
2.5.3 公共物品理论 |
第3章 国外碳金融发展实践及其经验和启示 |
3.1 美国碳金融发展实践及启示 |
3.1.1 美国碳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 |
3.1.2 美国碳金融发展的机制建设 |
3.1.3 美国碳金融发展实践的经验启示 |
3.2 欧盟碳金融发展实践及启示 |
3.2.1 欧盟碳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 |
3.2.2 欧盟碳金融发展的机制构筑 |
3.2.3 欧盟碳金融发展实践的经验启示 |
3.3 日本碳金融发展实践及启示 |
3.3.1 日本碳金融实施的规制模式 |
3.3.2 日本碳金融发展的机制建设 |
3.3.3 从日本碳金融发展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启示 |
3.4 印度碳金融发展实践及启示 |
3.4.1 印度碳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 |
3.4.2 印度碳金融发展的体系构筑 |
3.4.3 印度碳金融发展实践的经验启示 |
第4章 中国碳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实践 |
4.1 中国碳金融的产生 |
4.2 中国碳金融的发展 |
4.2.1 中国碳交易市场体系初步搭建 |
4.2.2 中国碳金融组织服务机构逐步涉入 |
4.3 中国碳金融发展的滞后性 |
4.3.1 碳金融发展的环境不成熟、制度不完善 |
4.3.2 碳金融运行机制不健全 |
4.3.3 加快碳金融发展的配套政策相对滞后 |
4.4 中国碳金融完善发展的可能的路径构思 |
第5章 中国碳金融体系运行的机制设计 |
5.1 碳金融框架下银行业运行机制研究 |
5.1.1 国内外银行业实施碳金融的案例分析 |
5.1.2 商业银行运行机制分析 |
5.1.3 政策性银行运行机制研究 |
5.2 碳金融框架下保险业运行机制研究 |
5.2.1 碳保险的可行性分析 |
5.2.2 碳保险的内部运行机制研究 |
5.2.3 碳保险的外部运行机制研究 |
5.2.4 保险业低碳政策的评价体系研究 |
5.3 碳金融框架下证券业运行机制研究 |
5.3.1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
5.3.2 积极推动低碳企业优先上市融资 |
5.3.3 推进低碳经济创业板融资平台的构筑 |
5.3.4 积极推动债券市场发展 |
5.3.5 碳债券的发行 |
5.4 碳金融框架下其他金融机构运行机制研究 |
5.4.1 风险投资机构 |
5.4.2 信用担保机构 |
5.4.3 信用评级机构 |
5.5 碳金融框架下碳市场运行机制 |
5.5.1 碳排放权交易项目及对象研究 |
5.5.2 中国碳市场中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设计 |
5.5.3 碳金融衍生品市场 |
第6章 中国碳金融体系运行的制度安排研究 |
6.1 碳金融体系中的货币政策选择 |
6.1.1 货币政策工具影响碳金融发展的机理 |
6.1.2 支持碳金融发展的货币政策选择 |
6.2 碳金融体系中的金融监管制度安排 |
6.2.1 碳金融监管方案的制度经济学研究 |
6.2.2 金融监管模式的比较 |
6.2.3 对碳金融监管模式的比较分析 |
6.2.4 强化中国碳金融监管的政策建议 |
第7章 碳金融体系运行的经济效应分析 |
7.1 碳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理 |
7.1.1 碳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路径规范分析 |
7.1.2 碳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路径实证检验 |
7.2 碳金融实施的经济协同效应 |
7.2.1 CO2排放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
7.2.2 基于结构 VAR 模型(SVAR)的动态分析 |
7.3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主体行为目标的选择 |
7.3.1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主体行为目标的多元化与局限性 |
7.3.2 低碳经济主体的行为目标应重塑为价值的可持续增长 |
7.3.3 碳金融的实施为经济主体选择新的行为目标提供可能 |
第8章 中国碳金融实施的配套政策安排 |
8.1 碳财政政策 |
8.1.1 碳财政已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
8.1.2 最优碳财政政策安排 |
8.2 碳产业发展政策 |
8.2.1 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因素 |
8.2.2 支持碳金融发展的产业政策选择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10)商业保险资金运用投资优化与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结构安排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和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投资组合管理理论 |
2.1.1 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 |
2.1.2 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二节 风险管理理论 |
2.2.1 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 |
2.2.2 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综述 |
2.3.1 商业保险资金含义 |
2.3.2 商业保险资金来源 |
2.3.3 商业保险资金的性质 |
2.3.4 商业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则 |
2.3.5 商业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及其风险分析 |
第三章 保险资金运用投资优化的问题分析与实证研究 |
第一节 保险资金投资运用的国外经验与启示 |
3.1.1 美国保险资金投资运用的经验借鉴 |
3.1.2 英国保险资金投资运用的经验借鉴 |
3.1.3 日本保险资金投资运用的经验借鉴 |
第二节 中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分析 |
3.2.1 中国保险资金运用历史回顾 |
3.2.2 中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分析 |
第三节 中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保险资金运用投资优化的实证研究——以台湾为例 |
3.4.1 研究背景与动机 |
3.4.2 台湾对保险资金运用投资的规定 |
3.4.3 台湾保险资金运用投资的状况 |
3.4.4 保险法规对保险资金投资运用的影响 |
3.4.5 模型及数据 |
3.4.6 实证结果分析 |
第四章 保险资金运用投资优化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 |
第一节 资产流动性与投资优化 |
4.1.1 流动性风险的意义 |
4.1.2 流动性风险下的投资优化策略 |
第二节 利率风险与投资优化 |
4.2.1 低利率环境下保险公司资产配置 |
4.2.2 低利率环境下投资优化措施 |
第三节 系统性风险与投资优化 |
4.3.1 系统性风险及影响因素 |
4.3.2 系统性风险下的投资优化策略 |
第五章 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测算与防范 |
第一节 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的测算 |
5.1.1 风险管理理论 |
5.1.2 VaR方法的介绍 |
5.1.3 VaR在保险资金投资运用中的功能 |
5.1.4 VaR模型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前景分析 |
5.1.5 VaR方法的局限性 |
第二节 保险资金运用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
5.2.1 保险资金运用风险表现及内生机理 |
5.2.2 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
第三节 实证研究 |
5.3.1 单项资产的VaR |
5.3.2 投资组合的VaR |
5.3.3 VaR工具的测算 |
第四节 投资风险防范与治理 |
第六章 提升投资优化水平与防控投资风险的建议 |
6.1 深刻理解保险资金运用的内在规律 |
6.2 高度重视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工作 |
6.3 积极推动保险资金运用不断创新 |
6.4 建立健全保险资金运用组织和内控制度 |
6.5 坚持同步推进市场化改革与强化管控 |
6.6 明确资金运用方式和范围,提高资金运用能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浅议现阶段国内保险业的隐忧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惠州市商业银行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谢华隽.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平安保险公司寿险资金运用问题研究[D]. 李琳. 吉林大学, 2020(08)
- [4]绿色金融背景下PPP项目法律问题研究[D]. 王一鸣.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5]广东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实施方案研究[D]. 郭剑. 广东财经大学, 2016(02)
- [6]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研究[D]. 张风丽.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7]云南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 王翔.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5)
- [8]我国商业医疗保险风险防范制度研究[D]. 亓桂娟. 山东大学, 2014(01)
- [9]低碳经济框架下碳金融体系运行的机制设计与制度安排[D]. 李阳. 吉林大学, 2013(04)
- [10]商业保险资金运用投资优化与风险管理研究[D]. 林炫圻. 南开大学,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