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而道远

任重而道远

一、继往开来 任重道远(论文文献综述)

付芳芳[1](2021)在《深化爱国情怀 做新时代奋斗者》文中研究指明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爱国是我们的灵魂,奋斗是我们的本色。为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青年的爱国思想,深化爱国情怀:一是要深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动力精神;二是要深化艰苦奋斗、投身建设的向上精神;三是要深化守护健康、扞卫生命的道义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要胸怀理想,志存高远;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不畏艰险,勇担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成为敢于接过历史重任,全力坚守当前责任,能够肩负时代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张博研[2](2021)在《日本汉语学习者成语习得中的文化流失现象研究》文中认为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由于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两国语言中有许多相似之处。日语与汉语一样,在词汇系统中存在许多成语。日本学习者对汉语成语的学习具有浓厚兴趣,但学习者在习得汉语成语过程中,往往只着眼于成语的表面含义,而忽视了成语背后的文化含义。这种对成语中文化意义的忽视和误解,造成了语言使用中的文化流失现象。这种文化流失阻碍了学习者对于成语的全面理解和掌握。现阶段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将研究视角集中于成语偏误问题的研究上,对于成语习得过程中文化流失现象的关注较少。文章首先通过大量的文献收集对文化流失现象进行了解,对文化流失现象进行定义,对文化流失的表现和类型进行分类。其次,在调查阶段,通过问卷和访谈两部分调查了解学习者成语习得情况,以及学习者出现的文化流失情况。然后,对日本汉语学习者习得成语过程中产生文化流失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根据调查情况从教师、学习者、教材编写者三个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选题、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对文化流失进行界定,并结合实例论述了文化流失的五种表现和三种类型。第三章,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选取成语,并对日本汉语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日本汉语学习者进行访谈,了解学习者成语习得情况,明确其成语习得中的文化流失情况。第四章,分析日本汉语学习者成语习得中文化流失现象出现的原因。其中涉及文化因素、教材因素、学习者因素三个方面。文化因素包括中日语言文化具有差异,汉语成语文化的复杂性;教材因素包括教材中的成语数量比较少,教材中成语文化讲解不足,教材缺少成语相关习题;学习者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者内向型学习风格,学习者阶段性学习特点。第五章,根据日本汉语学习者在成语习得中出现的文化流失现象及原因,从教师、学习者、教材编写三个角度提出应对策略。教师对易于出现文化流失的成语要重点讲解,并建议采用中日文化对比分析的方式。同时,教师要借助多样化的辅助教学手段,提升学习者对成语文化内涵的理解;学习者也应主动对比文化异同,增强对文化探究的主动意识;教材编写应适当增加教材生词表中成语数量以及对成语文化内涵的讲解,并适当增加有关成语文化知识的练习。

马文飞[3](2021)在《全球气候法治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文中研究指明全球气候法治由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推导而来,既包括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全球气候治理的过程,又涵盖全球气候治理达到法治目标的愿景,是法治的全球化、全球气候治理的法治化。作为法律手段的全球气候法治面临着硬法规则下参与度欠缺,软法规制后执行力匮乏,软硬兼济规则落实困难等全球气候法律治理的规则弊端;作为法治标尺的全球气候法治面临着其目标实现任重道远的现实困境。全球气候法治包括国际气候良法和全球气候善治两个方面,既要求国际气候法律规则在设定上符合人本主义、和谐共进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目标,也要求国际气候法律规则语意清晰、体系完整、现实可行。立法过程要公开透明、民主高效、科学严谨,同时也要保障有诚实善意的守法、严格有效的执法、公正便捷的司法。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一方面,在现行的国际气候法律规则下,许多国家拒绝履行减排承诺,不愿调整能源结构,气候内顾倾向严重,人本主义的价值追求流于表面;和谐共进的价值追求在资金、技术、救济等方面难以落实,与“国际气候良法”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气候门”事件导致以此为基础进行的国际气候谈判,形成的国际气候法律规则的科学性受到质疑;《排放差距报告2020》表明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长,国家承诺(国家自主贡献)远没有达到满足全球温度限制所需的减排目标,可见对国际气候法律规则的遵守远未达到普遍而善意的程度;《巴黎协定》中执行和遵约机制尚不够完善,达到“全球气候善治”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法治是全球气候治理中不断追求的目标和过程,全球气候法治作为法律手段和法治标尺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国家短期气候利益需求的冲突,直接原因是缺乏正确国家气候利益观念的引导,主要原因是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局限。但全球气候法治并非不能实现,从宏观角度上考量,实现国际法治需要从观念的指引和行为的塑造两个层次进行努力,全球气候法治的实现也同样如此。在全球气候法治中由于气候变化的全球性推进形成一致的国家气候利益观、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促进确立和谐共进的国家气候利益观、绿色发展的可行性推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气候利益观。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又是新型国家利益观的实践,以上种种使得国家气候利益观念的重新确立成为可能。此外,就完善并善意遵守相关气候制度而言,《巴黎协定》具备完善和善意遵守的可能。一方面,《巴黎协定》具备完善的空间,完善相比取而代之更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国际实践也证明《巴黎协定》有不断完善的趋势;另一方面,无论是约定必须遵守的国际法原则的监督还是气候变化的紧迫性的要求,无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动还是中国领导的全球气候治理的促进,都促使善意遵守《巴黎协定》成为可能。全球气候法治作为一种崇高而美好的理想,作为一种动态发展的远景目标,在现实的国际法律秩序状况下,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全球气候法治的实现需要国际社会广泛的参与主体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的多元互动和共同努力。国家作为撬动法治的“阿基米德点”,全球气候法治的实现必须以国家的观念和行为作为基础和保证。在观念上引导国家建立正确的利益观念,将人本主义、和谐共进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价值追求并入、深入国家观念,并使之成为国家利益的考量因素,指引国家树立人本主义的国家气候利益观。树立人本主义的国家气候利益观,需要国家正确认识气候议题的战略地位,顺应国际发展趋势,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国际组织引导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紧迫性、严峻性形成科学的认识,进而推动国际社会对“全球共同气候利益”达成共识,并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促进国家形成人本主义的国家气候利益观;需要非政府组织在公众层面“自下而上”地对全球共同气候利益(气候共同体)达成基本共识;需要企业通过自身行动影响国家政策选择和偏好,需要个人运用自身影响帮助国家正确认识和界定国家气候利益,从而促进国家树立人本主义国家气候利益观。在规范和塑造国家行为上要逐步完善气候制度,并保证国家在理性的轨道中运行。这就需要国家自主、全面、积极地参与国际气候制度的设计和运作并增强国内气候政策支持;需要国际组织在国际气候法律规则的订立、修改、完善、实施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促进公正司法的实现;需要非政府组织、企业与个人对国际气候法律规则进行建议草拟监督和评价,督促国家妥善遵守国际气候法律规则。只有这样全球气候法治才有可能从理想转化为现实。虽然全球气候法治依然“路漫漫而修远”,应对全球化的气候危机还存在着一系列重大的挑战,但国际社会走向法治的方向仍是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的。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乃至国际法学者都将以此为目标和方向“上下而求索”。因此,以集腋成裘、循序渐进的方式,稳步地向全球气候法治迈进,是所有国际社会行为体的必然选择。

袁昊[4](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治文献外译在我国对外宣传政治主张、讲好中国故事中承担着特殊重要的使命,其译文质量直接影响国家外宣工作的效果,关乎能否向国际社会准确传达中国声音。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以下简称“中国特色政治语汇”)集中反映新时期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以来提出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治国理念,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汉语文化特点,在我国当代政治话语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这些语汇是政治文献翻译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课题研究现状考察发现,国内外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成果不多,基于语料库分析和受众理解度调查的研究成果更为少见。本文以目的—顺应理论为指导,以中共十九大报告、2016-202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2卷)汉语原文和俄语译文为语料,研究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的相关问题。课题研究既可以总结经验,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又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和分析问题,促进其翻译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依据目的—顺应理论,本文确立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要以准确传播中国声音为最高目的原则,努力达到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的目标。论文研究以自建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为基础,考察译文特征和翻译规律,为翻译策略和方法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力争避免译文分析的主观性。按照接受美学理论,把受众理解度和接受度作为译文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项,在纽马克翻译批评的五方面内容和四个视角、黄忠廉提出的“两个三角”译评体系框架内,对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通过语料库分析法考察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语言特征及翻译手段的应用情况发现,译文较好地再现了原文信息,具有明显的书面语色彩;翻译手段统计发现,四字格和谚俗语形式的中国特色政治语汇偏用直译法;缩略语形式的语汇翻译偏用阐释法;隐喻形式的语汇翻译常使用意译和替代法;经典名句形式的语汇翻译会综合运用不同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考察俄语受众对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的理解和接受情况表明,译文受众理解度和接受度普遍较高。受众理解度较低的是用直译法翻译的富含民族文化信息的语汇译文,经代偿法翻译后理解度升高。对译文目的—顺应情况分析进一步证实,尽管直译在一些情况下是忠实于原文的译法,但由于汉语和俄语分属不同语系,具有自身的异质性,多数情况下更适宜综合运用包括显化、简化、范化在内的代偿式方法,以实现双向的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本文的译文评价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展开。语言层面的译文分析发现翻译问题多由母语干扰引起;文化层面的译文分析发现翻译问题多因中俄文化图式差异造成,在翻译策略上偏重了语言形式对等,在方法上主要采用了直译法。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在顺应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同时,如何使译文顺应源语文化和政治目的需要的问题,提出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要充分认识其政治性和特殊性,正确把握传播与接受、顺应源语与顺应目的语的关系,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手段和技巧,努力使译文达到双向顺应的目标。最后,在对全文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模式构想。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实现了以下几方面创新:第一,综合运用语料库翻译学、目的—顺应理论、受众接受理论和翻译质量评价理论的优势,形成了较合理的理论框架;第二,运用语料库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获取译文语言特征和翻译规律的第一手资料。以定量研究为主,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一定程度避免了论证过程中的主观臆断;第三,遵循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原则,从语言顺应、语境顺应、受众理解、语言内评价和语言外评价多个视角和维度观察和评价译文,较全面总结了相关俄译的成功经验,客观分析了典型性问题,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翻译模式构想。该研究丰富了政治文献俄译研究成果,为相关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

洪家宜,曹前发,武爱民,王东旭,高振寰,宋尚有,周学海,张云龙,仲艳妮,姜晓龙,白云国,高红军,张昕欣[5](2020)在《筑起中国北方的“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笔谈》文中指出反思与跨越:继往开来的三北工程洪家宜:我国在1978年上马三北工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三北地区曾有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但因过量索取、战争破坏等因素,到20世纪70年代,森林覆盖率只有5%,三大危机触目惊心:一是风沙危害危机。从新疆到黑龙江长达万里的风沙线上,有3亿多亩农田、15亿亩牧场遭受风沙危害,沙尘暴成为春季常态。流沙对交通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本刊编辑部[6](2020)在《创刊30年 载誉业内外》文中指出光阴如梭,弹指一挥间,《中国眼镜科技杂志》已经创刊30年。回忆起当年杂志创刊伊始,也正是大光明眼镜创业之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时候。跬步千里,无论在眼镜行业百废待兴、还是蓬勃发展的时代,杂志社的记者、编辑们一直活跃于行业的各个领域。杂志为行业各界架起沟通桥梁的同时,我也与杂志社的记者、编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对杂志积累了深厚的情感。

段青青[7](2019)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围绕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做出了深入的阐述,既表明了文化自信的重要价值及其基础性地位,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要求。本文从新时代历史方位出发,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丰富的文化理论,综合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时代境遇及内涵理解,从社会整体性视阈出发,深入挖掘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及深刻的理论基础,从而系统梳理其重要的价值意蕴。首先,从空间定位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仅展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同时也展现了广阔的全球视野,体现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追寻,具有共同繁荣的世界价值取向;其次,从时间定位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展现了对于历史、现实、未来的自信,具有继往开来的未来价值取向;最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时间定位与空间定位共同交汇于同一个目标,即对于现实的人的关怀及其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致力于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文化自信的终极价值追寻。文运与国运密切相关,在全球交流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发展直接关乎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发展。准确把握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对于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

潘俊[8](2019)在《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手工艺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回归个体经营、家庭作坊、公司制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模式,因其文化产品与服务蕴含深厚传统技艺文化基因,与当下个性化文化需求市场、文化消费理念高度契合,深受消费者市场青睐,是当下深受国家文化产业关注的特色型文化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大部分第一代企业主年事已高,企业逐渐迈入交接班时期,然而代际传承面临种种困境与挑战:首先是传统手工艺家族企业“子承父业”的问题;其次是基于企业“传统技艺、文化”特征而呈现的技艺型员工的问题;再者是传统手工艺企业永续传承、兴盛发展中的品牌传承问题。现有“代际传承”理论与实践研究多基于西方理论体系,缺乏适用于传统手工艺企业规范、系统、扎根本土情景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试图从管理学、文化人类学、经济学的交叉学科视野出发,以代际传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无形资产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依托,首先进行文献理论梳理,通过对现阶段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呈现的父子传承、师徒传承以及品牌传承三种传承模式进行传承缘由、传承核心内容以及相契合的传承路径的深入分析,构建基于三种传承模式的代际传承理论框架。然后,选取本土三个特色案例,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得到基于案例实证分析的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理论,与本文最初构建的代际传承理论框架进行对比、分析、修正,最终提炼得到基于多案例的父子传承、师徒传承、品牌传承理论模型图,基于多种传承模式的代际传承整合理论模型图以及一般规律概念模型图。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父子传承模式是以血缘为传承纽带,以继承者培养、继任为核心的企业家族型传承。传承者“言传身教”,继承者“耳濡目染”“继往开来”,“传”与“承”相互沟通融合的企业家族型传承,是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传承核心之根基。父子传承模式中的关键点在于继承者的继承意愿、继承能力、以及上下两代人“传”与“承”的沟通与契合。(二)师徒传承模式是以技艺、文化为传承纽带,以学徒的选择、培养与任用为核心的企业技艺型传承,是企业技艺传承和异质性人力资本培养的重要模式,是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协助之策略。师徒传承中的关键点在于:以工匠精神之内涵重塑企业异质性人力资本培养的思想导向;将SCEI知识创造理论充分运用于师徒之间技艺、文化传授、习得与交流;应明确企业、师傅、徒弟间的劳动管理机制,对异质性人力资本培养、留任形成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于优秀的异质性人力资本,应适度实行股权激励。(三)品牌传承模式是以品牌无形资产为传承纽带,通过品牌孕育创建、成长创新阶段优势无形资产培育、传承与创新的品牌化系统运作,提升无形资产的市场占有率以及资产增值率,最终实现传统手工艺企业永续传承、兴盛发展的传承模式。品牌传承的关键点在于:品牌文化的引领作用;品牌优势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认知以及制度激励;品牌产品、服务与消费者市场相契合;品牌知识产权的形成、维护以及市场化运作。(四)三种传承模式的逻辑关联与理论模型的灵活运用。传统手工艺企业的代际传承是以父子血缘传承为传承核心之根基,师徒技艺传承为传承协助之策略,品牌无形资产传承为传承兴盛之目标的三位一体的代际传承有机综合体,传统技艺、文化的传承为统领多种传承模式的核心传承基因。(五)企业内、外部制度环境支持。企业内部制度支持包括代际传承过程中渐近性管理理念及制度构建;异质性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机制构建;实体和网络平台优势互补的营销与推广。企业外部政策环境改善主要包括本国文化层面、教育层面、法律层面制度政策的指导、支持以及他国先进经验借鉴。企业内、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善与支持为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本文聚焦于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模式分析、理论模型图的构建,主要贡献如下:第一、提炼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本质内涵:以父子血缘传承为传承核心之根基,师徒技艺传承为传承协助之策略,品牌无形资产传承为传承兴盛之目标的三位一体的代际传承有机综合体。传统技艺、文化的传承为统领多种传承模式的核心传承基因,引领并贯穿于多种传承模式过程始终,三位一体传承模式的灵活运用将逐步推动、实现传统手工艺企业的基业长青、永续经营。第二、构建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三种传承模式图以及代际传承总体模型图。借鉴上述理论模型图,汇合企业所能聚集的人力资本、技艺知识、资金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支持力度,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规模、发展阶段以及未来不同的传承目标,选择一种或多种与企业契合的代际传承模式,为传统手工艺企业“小而美”家族作坊或“大而强”公司制企业的传承发展目标,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第三、构建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一般规律概念模型图。基于多重案例类属范畴的共同关键点提炼以及典范模型的逻辑分析,得出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一般规律概念模型,并对传承核心要素进行本质内涵、作用机理和延伸意义的详尽论述,实现了对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为现实情境下传统手工艺企业的代际传承提供一定普适性的理论指导与支持。

于洁[9](2019)在《我国部属师范大学校训的文化特质研究》文中指出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的脊梁,是学校对外宣传的名片,指引着大学人的一言一行,成为大学中师生们行为的宗旨。研究校训的文化特质,挖掘其校训的文化背景、历史脉络和与校训紧密联系的各方面,更好地发挥校训的文化传承和育人等功能。师范院校作为未来人民教师的培养基地,影响着国家教师整体素质,牵动着国家人才培养的发展命脉,因此对师范院校校训文化特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校训在大学文化研究领域的意义无可厚非,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价值。笔者首先梳理与归纳前期研究文献,发现研究者们对校训的内涵、校训的功能以及校训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这些方面展开了研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研究中较少对相关大学的类型进行区分,涉及大学校训中所蕴含的文化特质的研究成果尚少。由此找到合适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空间,确定研究对象,理性地选择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以及研究所需要的相关理论。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对部属师范大学校训的文化特质进行分析。根据文化特质的定义对校训的文化特质进行阐释和论述,进行谋篇布局。本文由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绪论是对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研究综述、研究方法、核心概念等内容进行呈现,为研究做好前期的基础。第二章,通过梳理六个院校的校史及相关文献书籍,挖掘出校训的文化历史渊源,校训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校训的坚守与演变来体现部属师范大学校训自身独特的历史。第三章是校训的文化表现形式分别从校训的语言表达形式、生成形式以及传播形式这三个方面来撰写,以此来区分校训的文化表现形式与它种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第四章分别从校训蕴含的传统文化、师范文化、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这几个与校训相关的元素来表明校训是包含许多文化分子的一种复杂的个体。第五章是发现校训的文化价值,根据文化价值的特点总结出文化传承价值、育人价值、以及社会文明导向的价值来展示校训有其自己特有的价值和意义。第六章是在强调校训的重要性上,对校训的建设和发展予以内涵上发掘、思想上重视、制度上建设、形式上丰富这四个方面上的展望。本研究发现在于六所师范大学校训不同的历史发展及词语来源,分析他们校训的文化表达形式和存在的利与弊,进而充分解读了校训所映射的理念和精神,挖掘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这几个方面来充分诠释部属师范大学校训的文化特质,对今后大学校训在拟定和传扬等过程中深化和凸显文化特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宋婷[10](2013)在《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研究》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64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共同努力,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历史进程中,从“人治”到“法治”,从“法制”到“法治”,中国法治逐渐走向完备、趋向成熟。“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治国方略的确立和入宪,中国社会犹如破茧重生,在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血雨腥风和动荡不安之后开始踏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征程。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身上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基于大学生特殊的社会地位,对这一特定群体开展的专门性高校法制教育既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民心工程”,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工程”。一直以来,高校被誉为是现代社会变革的晴雨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下,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情况的变化,高校在不断发生变化。正因为如此,高校法制教育的发展进程就成为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缩影。同时,高校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向社会不断输送高素质人才的育人职责。从逻辑关系上看,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法制教育又是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以一般介绍性研究为主,缺乏对建国以来六十多年高校法制教育的嬗变历程与脉络轨迹的系统把握。本文着重从阶段划分角度进行纵向历史梳理,将研究焦点集中在高校法制教育的历史进程上,重点考察其发展演变轨迹,深入挖掘基本规律,提炼出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经验和历史教训,从高等教育的视角有力地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历史进程和重大历史转折。以改革开放为界,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期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产生了四次重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前,高校法制教育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探索起步阶段(1949-1956)和挫折失误阶段(1957-1977);实现了两次相同而又不同的重大“转变”,第一次是从摧毁到建设,第二次是从再摧毁到再建设。改革开放后,高校法制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开拓进取阶段(1986-2003)和继承创新阶段(2004-);产生了两次重要历史“飞跃”,第一次是从法律常识教育到法律意识教育,第二次是从法律意识教育到法律素质提升教育。高校法制教育在理念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实践中发生重大转变,顺利完成了法制教育主渠道从“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课程改革,确立了从无到有、从繁到简、从被动到主动、从自发到自觉的法制教育发展路线。改革开放前的高校法制教育尽管教训多、经验少,但是其具有启蒙意义的奠基作用不可忽视。改革开放后的高校法制教育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为手段,不断推进高校法制教育的深度发展和持续发展,从而全面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事业。本文注重横纵结合,从演变脉络上对高校法制教育进行“横断面”解读,在每个历史阶段对相对固定的考察点进行比较性、系统性、反思性研究,涵盖了高校法制教育的时代背景、基本做法、阶段特点和经验教训等主要方面。通过对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再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的恢宏画面,勾勒出高校法制教育的时间轴和发展线,剖析期间的成败得失和兴衰荣辱,这对于当前高校法制教育的承上启下和继往开来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高校法制教育六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各具特点,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中国民主法制建设发展变化的历史足迹。整体而言,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发展历程基本上是螺旋式上升的、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抚今追昔、立足当代、展望未来,高校法制教育的光辉历程将凝结成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而那些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经验和沉痛教训也必将促进高校法制教育向着扩散化、均衡化和权威化的方向继续阔步前进。

二、继往开来 任重道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继往开来 任重道远(论文提纲范文)

(2)日本汉语学习者成语习得中的文化流失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化流失的界定
    2.1 文化流失的定义
    2.2 文化流失的表现
    2.3 文化流失的类型
        2.3.1 文化弱化
        2.3.2 文化替换
        2.3.3 文化缺省
第三章 日本汉语学习者成语习得情况调查
    3.1 问卷调查
        3.1.1 调查基本情况
        3.1.2 调查结果总体概括
        3.1.3 调查结果具体分析
    3.2 访谈调查
        3.2.1 访谈基本情况
        3.2.2 访谈过程
        3.2.3 访谈结果
    3.3 小结
第四章 日本汉语学习者成语使用中文化流失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
    4.1 文化因素
        4.1.1 中日语言文化具有差异
        4.1.2 汉语成语文化的复杂性
    4.2 教材因素
        4.2.1 教材中的成语数量较少
        4.2.2 教材中的成语讲解不足
        4.2.3 教材中的成语练习缺乏
    4.3 学习者因素
        4.3.1 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不足
        4.3.2 学习者内向型学习风格
        4.3.3 学习者阶段性学习特点
第五章 日本汉语学习者成语习得中文化流失现象应对策略
    5.1 教师应对策略
    5.2 学习者应对策略
    5.3 教材编写策略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全球气候法治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全球气候法治的实践背景
        (二)全球气候法治的实践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一)全球气候治理相关问题研究
        (二)国际法治相关问题研究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
    四、研究方法
        (一)历史研究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第一章 全球气候法治的提出
    一、由全球治理推导出的全球气候法治
    二、由国际法治推导出的全球气候法治
    三、全球气候法治的内涵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全球气候法治的现实问题
    一、全球气候法治作为法律手段的现实问题
        (一)全球气候法律治理规则梳理
        (二)《京都议定书》:硬法规制下参与度欠缺
        (三)《哥本哈根协议》:软法规制下执行力匮乏
        (四)《巴黎协定》:软硬兼济规制落实面临挑战
    二、全球气候法治作为法治标尺的现实问题
        (一)作为全球气候法治标准的良法与善治
        (二)国际气候良法在实质与形式上的问题
        (三)全球气候善治在立法、守法、司法、执法中的问题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球气候法治现实问题的成因
    一、国家短期气候利益需求冲突
        (一)国家短期气候利益需求不同决定了国家立场不同
        (二)国家短期气候利益需求冲突导致了气候协议的缺陷
    二、缺乏正确国家气候利益观念的引导
        (一)短视的“本国优先”国家气候利益观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仍需时间淬炼
    三、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局限
        (一)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减排意愿
        (二)科技发展水平限制减排力度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球气候法治可行性分析
    一、国家气候利益观念重新确立的可能性
        (一)气候变化的全球性推进形成一致的国家气候利益观
        (二)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促进确立和谐共进的国家气候利益观
        (三)绿色发展的可行性推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气候利益观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践新型国家利益观
    二、完善并善意遵守相关气候制度的可能性
        (一)完善《巴黎协定》的可能性
        (二)善意遵守《巴黎协定》的可能性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球气候法治的实现路径
    一、树立人本主义国家气候利益观
        (一)国家层面推动确立人本主义国家气候利益观
        (二)国际组织层面促进形成人本主义国家气候利益观
        (三)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层面传播和倡导人本主义国家气候利益观
    二、完善气候制度有效保障运行
        (一)国家全面参与国际气候制度设计运作辅以国内政策支持
        (二)国际组织促进国际气候法律规则的订立实施和公正司法的实现
        (三)非政府组织、企业与个人对国际气候法律规则建议草拟监督评价
    三、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4)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依据
    0.2 课题综述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0.5 论文结构
第一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目的—顺应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1.1 目的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1.2 顺应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2 语料库翻译学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2.1 语料库翻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1.2.2 基于语料库的政治语汇俄译研究
    1.3 翻译质量评价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3.1 接受美学理论
        1.3.2 纽马克的翻译批评观点
        1.3.3 黄忠廉“两个三角”译评体系
    1.4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概念界定与俄译基本原则
        1.4.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概念界定
        1.4.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基本原则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建设及译文语言特征
    2.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建设
        2.1.1 语料库的类型及语料选择
        2.1.2 语料库的构成和规模
        2.1.3 语料的预处理
    2.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词汇和句法特征
        2.2.1 类符/形符比(TTR)(词汇特征)
        2.2.2 形动词和副动词(词汇特征)
        2.2.3 平均句长(句法特征)
    2.3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1 四字格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2 缩略语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3 隐喻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4 谚俗语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5 经典名句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受众理解度调查
    3.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选词标准
    3.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设计与实施
        3.2.1 问卷设计
        3.2.2 问卷实施
    3.3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结果与分析
        3.3.1 问卷调查结果
        3.3.2 调查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目的—顺应视角下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成效分析
    4.1 基于显化的目的顺应
        4.1.1 显化现象分布与统计
        4.1.2 四字格译文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3 缩略语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4 隐喻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5 谚俗语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6 经典名句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2 基于简化的目的顺应
        4.2.1 四字格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2.2 隐喻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2.3 经典名句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3 基于范化的目的顺应
        4.3.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中的副动词
        4.3.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中的形动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争议译文分析与评价
    5.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质量评价空间及评价视角
        5.1.1 翻译质量评价空间
        5.1.2 翻译质量评价视角
    5.2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语言层面俄译质量评价
        5.2.1 词汇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2.2 语法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2.3 修辞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3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文化层面俄译质量评价
        5.3.1 文化图示缺省
        5.3.2 文化图示冲突
        5.3.3 文化特色显现
    本章小结
结语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
    二、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模式构想
    三、课题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Автореферат
附录一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
附录二 译语受众理解度调查问卷
附录三 译语受众理解度调查结果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5)筑起中国北方的“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反思与跨越:继往开来的三北工程
中共五代领导集体关注三北
三北工程与“两山”理论
为龙江大粮仓撑起绿色屏障
砥砺奋进中的甘肃三北工程
气壮山河的治山兴林凯歌
绿染天山南北,筑牢生态屏障
陕西毛乌素:昔日沙地变绿洲
宁夏白芨滩:绿染黄沙着华章
河北塞罕坝:塞外高原筑起“绿色长城”

(6)创刊30年 载誉业内外(论文提纲范文)

行业协会、商会(排名不分先后)
供应商(排名不分先后)
行业专家(排名不分先后)
海内外合作伙伴(排名不分先后)
发行站(排名不分先后)

(7)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概述
    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历史生成
        1.1.1 文化自信的时代境遇
        1.1.2 文化自信的理论来源
    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概念及内容构成
        1.2.1 文化自信的提出
        1.2.2 文化自信内涵理解
        1.2.3 文化自信内容构成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共同繁荣的世界价值取向
    2.1 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情怀
        2.1.1 对中华民族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
        2.1.2 对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
        2.1.3 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
    2.2 开放包容的全球视野
        2.2.1 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2.2.2 倡导世界文明交流与包容
        2.2.3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继往开来的未来价值取向
    3.1 文化自信植根历史,展现历史自信
        3.1.1 对历史文化的理性评判和辩证吸收
        3.1.2 超越一时成败,对民族历史发展的稳定信心
    3.2 文化自信服务现实,展现现实自信
        3.2.1 坚定文化自信,自信地推进治国理政
        3.2.2 坚定文化自信,自信地贡献中国智慧
    3.3 文化自信指引未来,展现未来自信
        3.3.1 坚定理想信念,走向未来
        3.3.2 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创造未来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人类关怀的终极价值取向
    4.1 文化自信体现对现实的人及其美好生活需要的关切
        4.1.1 对现实的人的关切
        4.1.2 致力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4.2 文化自信体现对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追寻
        4.2.1 契合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信念
        4.2.2 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8)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设计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工艺、机械工艺与传统手工艺
        二、传统手工艺企业
        三、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界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父子传承及文献综述
        二、师徒传承及文献综述
        三、品牌传承及文献综述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代际传承理论
        二、人力资本理论
        三、无形资产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理论构建
    第一节 传统手工艺企业父子传承模式理论构建
        一、父子传承历史缘由
        二、父子传承内容
        三、父子传承路径
        四、父子传承模型图的构建
    第二节 传统手工艺企业师徒传承模式理论构建
        一、师徒传承历史缘由
        二、现阶段师徒传承困境及问题解决机制
        三、师徒传承路径
        四、师徒传承模型图的构建
    第三节 传统手工艺企业品牌传承模式理论构建
        一、品牌传承缘由
        二、品牌传承的核心内容
        三、品牌传承路径
        四、品牌传承模型图的构建
    第四节 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整体模型图构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校企合作类德艺品牌式开拓创新型代际传承
    第一节 案例企业基本情况
    第二节 案例数据收集
    第三节 案例数据编码与分析
        一、开放性编码
        二、轴心性编码
        三、选择性编码
    第四节 案例企业代际传承特征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博物馆依托品牌式渐进引导型代际传承
    第一节 案例企业基本情况
    第二节 案例数据收集
    第三节 案例数据编码与分析
        一、开放性编码
        二、轴心性编码
        三、选择性编码
    第四节 案例企业代际传承特征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少而精”式稳妥传统型代际传承
    第一节 案例企业基本情况
    第二节 案例数据收集
    第三节 案例数据编码与分析
        一、开放性编码
        二、轴心性编码
        三、选择性编码
    第四节 案例企业代际传承特征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多重案例扎根理论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和整合分析
    第一节 多重案例代际传承模式梳理及其整合框架模型
        一、父子传承模式理论梳理与整合
        二、师徒传承模式理论梳理与整合
        三、品牌传承模式理论梳理与整合
        四、基于多种传承模式的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整合理论模型
    第二节 多重案例类属范畴比较
        一、基于多重个案范畴归类的共同关键点提炼
        二、多重案例共同关键点的典范模型与一般规律概念模型
    第三节 多重案例代际传承核心要素的作用机理和延伸意义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改善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企业内部制度管理的改善
        一、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渐近性管理理念及制度构建
        二、异质性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制度构建
        三、实体与网络平台优势互补的营销与推广
    第二节 企业外部政策环境的支持
        一、文化层面的政策支持
        二、教育层面的政策支持
        三、法律层面的政策支持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我国部属师范大学校训的文化特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义和价值
        1.2.1 大学文化的彰显
        1.2.2 师范精神的回归
        1.2.3 促进“双一流”建设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大学校训的综述
        1.3.2 国外校训研究综述
        1.3.3 师范院校校训研究综述
        1.3.4 总体研究的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4.4 可能的创新点
        1.4.5 研究不足
    1.5 核心概念
        1.5.1 部属师范大学
        1.5.2 大学校训
        1.5.3 文化特质
2 部属师范大学校训的文化历史渊源
    2.1 校训确立的社会历史背景
    2.2 校训的文化内涵
    2.3 校训的坚守与演变
3 部属师范大学校训的文化表现形式
    3.1 校训语言表达形式
        3.1.1 校训的词语来源
        3.1.2 校训的词句结构
        3.1.3 校训的字体表达
    3.2 校训的生成形式
        3.2.1 校训的设计原则
        3.2.2 校训的产生过程
        3.2.3 校训的确立方式
    3.3 校训的传播形式
        3.3.1 校训传播的理论基础
        3.3.2 校训传播的载体
        3.3.3 校训的传达与认知
4 部属师范大学校训的文化要素
    4.1 校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
        4.1.1 尊师重道的传统
        4.1.2 求实创造之精髓
        4.1.3 追求真理的执着
    4.2 校训显示的师范文化特征
    4.3 校训体现的办学理念
    4.4 校训彰显的大学精神
        4.4.1 励志笃学的求实精神
        4.4.2 乐育师表的模范精神
        4.4.3 德行兼修的人文精神
        4.4.4 继往开来的创新精神
5 部属师范大学校训的文化价值
    5.1 文化传承价值
    5.2 育人价值
    5.3 社会文明导向价值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主要内容和研究重点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章节安排和创新点
第一章 高校法制教育及其意义
    第一节 关于“高校法制教育”
        一、法制的内涵
        二、法制教育的概念界定
        三、高校法制教育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四、高校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第二节 高校法制教育的重大意义
        一、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强烈呼唤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体现
        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强保障
第二章 探索与起步:高校法制教育的除旧布新(1949-1956)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法制思想
        一、“阶级斗争”的法制观
        二、“学苏批资”的法制观
    第二节 高校法制教育格局初步形成
        一、废除六法全书
        二、政法院系调整
        三、创办政法干部学校
        四、效法苏联模式
    第三节 建国初期高校法制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除旧勿尽而布新不足
        二、随政治运动的变化而起伏
        三、政治教育渗透法制教育
    第四节 小结和评论
        一、历史进步:废除旧体系,创建新制度
        二、必然之选:全面移植苏联法制教育模式
        三、奠定基础:高校法制教育从小众化走向大众化
第三章 挫折与失误:高校法制教育的曲折发展(1957-1977)
    第一节 高校法制教育倒退停滞的思想根源
        一、法律虚无主义思潮
        二、个人崇拜下的群众专政思想
    第二节 极“左”思潮下高校法制教育的停滞和毁灭
        一、法制教育政治化
        二、法学教育和研究受到严重摧残
        三、政治运动和劳动严重消损法制教育
    第三节 特殊时期高校法制教育的沉痛反思
        一、高校法制教育从有到无
        二、高校法制教育先天不足
        三、呼之欲出的民主法制建设
第四章 恢复与发展:高校法制教育的重大转折(1978-1985)
    第一节 高校法制教育的发展契机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高校法制教育的恢复发展
        一、内容上,知识普及与观念引导结合,以知识普及为主
        二、途径上,课堂内外结合,以课堂外为主
        三、管理上,宣传部门和教学部门结合,以宣传部门为主
    第三节 改革开放初期高校法制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注重法律常识教育
        二、突出实体法教育
        三、大学生积极参与民主实践活动
    第四节 小结和评论
        一、高校法制教育与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同步
        二、高校法制教育再次从无到有,开始走上正轨
第五章 开拓与进取:高校法制教育的深入发展(1986-2003)
    第一节 高校法制教育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全民普法教育渐入人心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确立
    第二节 高校法制教育向纵深发展
        一、内容上,从法律基础课独立到与思想道德修养课并立
        二、途径上,课堂内外结合,以课堂内为主
        三、管理上,以教学部门为主,拓展管辖职能
    第三节 高校法制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从法律常识教育到法律意识教育
        二、实体法与程序法教育并重
        三、重要会议和文件数量众多且密集
    第四节 小结和评论
        一、众多高校探索依法治校之路
        二、延伸课堂教育,探索实践教学
        三、普及化高校法制教育任重道远
第六章 继承与创新:高校法制教育的继往开来(2004—)
    第一节 新世纪高校法制教育需应对的几种新挑战
        一、法律的透明性对高校法律素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二、西方法律文化渗透对高校法制教育提出了新问题
        三、人治传统与WTO法治精神的冲突是高校法制教育的新形势
    第二节 高校法制教育的指导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中的法治理念
        二、用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法制教育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点
    第四节 高校法制教育日趋完善
        一、内容上,从法律基础课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融合
        二、途径上,课堂内外结合,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三进”
        三、管理上,教学部门与其它部门形成合力
        四、方法上,趋向运用新媒体技术
    第五节 新世纪高校法制教育的新特点
        一、从法律意识教育向法律素质提升教育转变
        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功能共振
        三、凸现权利本位教育
    第六节 小结和评论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提高
        二、大学生犯罪呈上升趋势
        三、高校网络法制教育亟待跟进
第七章 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的辩证反思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改革开放前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经验
        二、改革开放后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经验
    第二节 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的总体教训
        一、改革开放前高校法制教育的总体教训
        二、改革开放后高校法制教育的总体教训
    第三节 中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未来展望
        一、高校法制教育扩散化
        二、高校法制教育均衡化
        三、高校法制教育权威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主要成果

四、继往开来 任重道远(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化爱国情怀 做新时代奋斗者[J]. 付芳芳.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1(04)
  • [2]日本汉语学习者成语习得中的文化流失现象研究[D]. 张博研. 沈阳大学, 2021(09)
  • [3]全球气候法治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D]. 马文飞. 吉林大学, 2021(01)
  • [4]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D]. 袁昊.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1(08)
  • [5]筑起中国北方的“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笔谈[J]. 洪家宜,曹前发,武爱民,王东旭,高振寰,宋尚有,周学海,张云龙,仲艳妮,姜晓龙,白云国,高红军,张昕欣. 炎黄春秋, 2020(12)
  • [6]创刊30年 载誉业内外[J]. 本刊编辑部.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20(01)
  • [7]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价值研究[D]. 段青青.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2)
  • [8]传统手工艺企业代际传承研究[D]. 潘俊. 云南大学, 2019(09)
  • [9]我国部属师范大学校训的文化特质研究[D]. 于洁.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10]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研究[D]. 宋婷. 南开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任重而道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