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公司接单造船同增长 大连公司生产经营稳中升(论文文献综述)
彭会青[1](2021)在《拼搏奋进新时代 追梦蓝海谱新篇》文中研究说明2021年12月16日,是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整装启航五周年的日子。五年来,在中远海运集团的坚强领导下,中远海运重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锐意改革,擘画出了新时代创建一流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壮丽蓝图,向建党100周年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时代呼
刘沁知[2](2020)在《中国重工资产剥离案例分析》文中认为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受需求端低迷和供给端产能过剩双重因素影响,船舶企业普遍面临接单难、交船难、融资难和盈利难的困境,造船业主要指标均出现大幅回落,部分造船企业被迫进行清算。中国是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受危机影响的同时,也面临结构性缺失的问题,产业的低端产能过剩,而高端产能不足,高附加值的船型和船舶配套产业相对落后,这也严重制约着船舶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企业亟需采取措施走出困境。2015年,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我国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要在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具体指的是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中国重工作为国内最大的船舶制造上市公司,抓住机遇,积极响应改革任务,通过三批次资产剥离实行企业内部的三去一降一补,并取得良好效果。通过对中国重工的整个资产剥离过程进行剖析,分析其资产剥离的特点和成功原因,总结其成功经验并提出建议,对欲实施资产剥离的企业可能有所启示。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分别从资产剥离动力、购买方、资产特点、债务条款四个角度对中国重工的第一批资产剥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从内部竞争、核心业务保护、交易对价三个角度对第二批资产剥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从竞争关系、资产规模和经营价值角度对第三批资产剥离的特点进行分析。根据资产剥离的特点,进一步深究实行资产剥离的原因和顺利实施的原因,其中,母公司的帮助、交易双方利益的权衡以及被剥离资产的特点都是促进中国重工顺利实施资产剥离的重要因素。将资产剥离特点分析和原因分析相结合后发现,采用多种方法分批次剥离劣质资产,能够突出企业的核心业务,减少企业内部的不合理竞争以及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因此,通过中国重工顺利实施资产剥离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启示:首先,企业应当将产能过剩的相关资产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其次,在资产剥离过程中,企业应当重视资产剥离的合理程序,应当合理地组合运用各类资产剥离方式;最后,资产剥离之后,也要注重资产的重组、整合与评价。
王淑芹[3](2020)在《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测度和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船舶工业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之一,具有产业链长、资金占用大、技术含量高、生产周期长等特点,与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大量上下游产业为其提供各种各样原材料、配套的产品和专业生产性服务。在全球航运市场逐步反弹的环境中,我国船舶工业围绕产业政策,抓住市场回暖的有利时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深度产业融合,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我国船舶工业依然面临着利润低的严峻形势,其中物流成本高是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了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船舶工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属于服务业,研究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测度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本文在研究船舶工业与物流业互动关系、耦合理论和协调理论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船舶工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两业耦合协调发展的供给需求,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两业的关联度,发现船舶工业对物流业有较强的直接拉动作用,而物流业对船舶工业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2)从基础性、规模性和发展性三个维度构建了产业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2005~2018年我国14个省市的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根据耦合协调评价标准判别其协调等级和发展类型,结果表明两业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了先上升后轻微下降的变化趋势,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均没达到初步协调状态,船舶工业滞后型占比较大,没有达到过同步型,制约着两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3)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两业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面板数据模型中加入了耦合协调度变量,作为衡量两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得出劳动生产效率、基础设施、手持订单量、科研投入强度和信息化程度等因素有利于我国两业协调发展,政府政策支持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较明显。(4)根据船舶工业与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两业耦合协调发展测度结果和影响因素,从国家层面、地区层面和行业层面提出了促进两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牟福龙[4](2019)在《T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T公司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其主营业务为船用铜合金螺旋桨加工、制造,是国有重工有色金属铸造企业。T公司作为最早进入国内螺旋桨市场的企业之一,依靠自身资源优势又恰逢行业快速发展时期,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专业化船用螺旋桨生产企业。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以来,造船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致命打击。随着市场环境的持续恶化、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T公司营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凸显,T公司在高附加值的垄断市场中产品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随之国家政策的调整,赖以生存的垄断态势也正在被逐步打破,这将直接动摇公司生存发展的根基;大型、超大型船用螺旋桨市场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竞争中,价格战成为唯一的竞争手段,赢利空间被逐步挤压;新兴市场拓展力不足,后续发展乏力。针对T公司营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通过对T公司外部营销环境、内部营销环境的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以问题为导向结合T公司自身的资源与能力,通过对国内螺旋桨市场的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最终确定T公司下一步营销工作方向。本文运用营销4P理论对T公司选定的三个目标市场:高附加值螺旋桨市场、大型超大型螺旋桨市场和国际调距桨部件市场,分别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服务和客户关系管理几个方面对T公司营销策略进行研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及其实施保障措施。
陈嘉鸣[5](2019)在《低成本亦或多元化: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集团战略比选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海洋强国、军民融合两大国家战略是支撑伟大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新时代中船工业集团与中船重工集团应当抓住大好机遇、准确定位,调整好自身的发展战略,服务于海洋强国和军民融合的国家战略。因此,本文讨论中船工业集团低成本战略与中船重工集团多元化战略的比选问题,以期对两大船舶集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首先,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杜邦分析法对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集团现行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分别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分析指出:(1)现阶段中船工业集团低成本战略不仅未能有效抵御国际船舶市场周期性波动的影响,而且难以为集团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这是由于全球造船业手持订单大幅缩水,导致中船工业集团生产能力过剩,议价能力受限,盈利能力骤降,低成本战略不能帮助集团保持住竞争优势;(2)虽然中船重工集团与中船工业集团共同遭遇了国际船市的“寒冬”,但中船重工集团的经营规模却平稳增长,盈利水平稳步提升,这是由于它实施了非相关多元化战略,将有限资源在船舶主业与非船产业之间合理分配,积极化解船舶过剩产能,科学布局非船产业,蹄疾步稳地推进军品民品协调、互动发展,打造出诸如航母、核潜艇、“蛟龙号”等大国重器,形成了集团新的利润增长极,有效平抑了国际船市的周期性风险及船舶市场整体下滑造成的系统性风险,提升了集团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构建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集团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船价、市场订单总量、总成本、单一化市场份额增量和多元化新增收入这些关键因素的不同变化对中船工业集团与中船重工集团改变现有战略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1)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集团的战略选择意愿对船价、市场订单总量和总成本的变化较为敏感。当这三种因素逐渐变大时,两大船舶集团均会摒弃旧战略,转而选择新战略,从而使自身获得更大的收益。(2)考虑单一化市场份额增量和多元化新增收入的变化对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集团战略选择意愿影响时,多元化新增收入的变化比单一化市场份额增量的变化对两大船舶集团的影响更大。当单一化市场份额增量大于阈值时,原先选择多元化战略的一方会逐渐趋向选择低成本战略,当多元化新增收入大于阈值时,原先选择低成本战略的一方会逐渐趋向选择多元化战略。(3)演化博弈模型直观地展现了在相关因素变化时,两大船舶集团的战略选择意愿在低成本战略与多元化战略之间的动态演化过程,科学地回答了随着对方战略的改变,自身最优的战略选择是什么的问题。最后,基于前文研究对两大船舶集团未来发展战略的选择提出建议:(1)中船工业集团既要积极研发具备长期发展潜力的优势船舶,做强船舶主业,还要大力发展非船舶产业,实施非相关多元化战略,更要积极“开源”,保持“节流”;(2)中船重工集团应当进一步优化非相关多元化战略,聚焦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进一步开拓多元化领域。此外,还提出了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集团新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王冬妮[6](2018)在《D海工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通过对D公司的内部资源及能力、自身优劣势、竞争力等各方面的梳理和分析,结合公司所处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行业背景和市场环境,研究并探讨了企业如何在当下这个行业深度调整期内保持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本论文可分为战略分析、战略选择以及战略实施三个部分。战略分析部分,首先通过对D公司所处行业的宏观环境、行业概况及竞争环境进行系统梳理比较和分析,总结出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然后通过对D公司内部各方面资源和能力的梳理,分析出企业自身在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进行战略的选择,结合管理学的知识和理论,运用IE分析矩阵对企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评价,运用SWOT矩阵对企业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了较适合D公司在现阶段的发展战略,提出以调整产品结构,丰富产品类型为重点的发展型战略。战略实施的部分,从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营销理念及市场布局、管理模式的优化、人才队伍的储备以及企业文化的建设等方面入手,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由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受国际环境影响较大,战略的选择实施是一个持续调整优化的过程,因此D公司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亦需要顺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及时调整不断的完善,以达到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陈音桦[7](2018)在《低成本亦或多元化:中船集团该向何方?》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简称中船集团)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简称中船重工)源于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19821999),中船集团重在船舶制造,中船重工重在科研开发,拆分当时无论是在产业资源还是资本实力,中船集团均优于中船重工。面对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的船舶市场持续低迷,中船集团与中船重工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中船重工通过实施多元化战略,形成了四大领域十大产业板块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了从亏损到持续盈利(2017年盈利66.4亿元)。中船集团实施以“成本工程”为主的低成本战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低成本难以弥补船舶市场低迷带来的重大影响,从2007年盈利高峰142.34亿元到2017年仅盈利25.56亿元。中船集团是继续实施低成本战略,还是及时转向多元化战略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在对低成本战略和多元化战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船舶制造企业特征、成本控制特征以及战略选择特征进行了分析。随后,以中船集团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低成本战略指标分析、财务指标分析和杜邦分析,论证中船集团低成本战略实施效果,分析单一低成本战略的局限性,指出中船集团应当进行战略调整。文章采用宏观、微观环境分析以及SWOT分析对中船集团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论证,认为中船集团应当将战略重心转移至多元产业的开发、拓展上去,紧跟国家供给侧改革要求,剥离集团利润贡献率低的低端产业,开拓具备长期发展潜力的高端产业,并对中船集团多元化战略进行了战略综合评价,给出了战略定位建议,文章指出中船集团当前虽已向以海洋工程为主的相关多元化战略发展,但战略定位较为模糊,战略重点不突出,尚未实现由集团公司打造的集团整体多元化。未来,中船集团应当继续坚持在有限相关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地延伸,本文提出中船集团应当着重拓展三大板块:工程探勘设计业务板块(参与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扩展城市污染防治相关业务、参与市政设施智慧建设)、能源板块(扩张海洋核动力平台装备产业、加快天然气水合物的产业化进程)和金融板块(提高资产证券化比重、实施债转股、进一步扩大其他投融资渠道),与此同时本文还为中船集团多元化战略实施提出了保障措施。最后对本文作出总结与展望。
董恬恬[8](2018)在《船舶产业链制造资源协同对总装企业利润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分工协作的大趋势下,船舶制造业的竞争已经由单个企业间的竞争演变为以总装企业为核心主导、协作企业为联盟依托的产业链之间的竞争[1-2]。从产业链内部上看,存在竞合关系的总装企业通过制造资源协同共享,提高接单竞争能力的同时满足生产制造需求;从产业链整体上看,制造资源的协同合作有利于分散资源集中利用,集中资源分散服务,减少资源过剩数量的同时增加协同服务收入[3]。因此,如何利用制造资源协同增加总装企业的利润水平成为了船舶产业链协同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船舶产业链上选取两个独立对称的总装企业,引入制造资源保留系数衡量总装企业对接单竞争能力的重视程度,借鉴供应链产品转运思想,构建制造资源协同下总装企业利润模型,讨论存在竞合关系的总装企业如何参与制造资源协同以实现利润水平最大化的问题。通过调节制造资源保留系数的取值,分别对参与资源数量无约束的协同、参与资源数量有约束的协同和不参与协同等3种情况进行分析,并利用非合作静态博弈理论求解企业的最优决策,最后应用实例验证,得到如下结论:1)主体间稳定的制造资源协同关系可以帮助总装企业在资源持有量、利润水平以及处理过剩资源等方面获得优势,但总装企业参与制造资源时的利润水平并不是无限制增长的,其最大值无限制接近于总装企业参与无约束制造资源时对应的利润值;2)在比较参与有无约束制造资源协同的相关数据后,发现为保持接单竞争优势,总装企业会损失部分资源协同收入,且该损失与总装企业对接单竞争能力的重视程度同向变化;3)通过命题讨论发现随着制造资源单位协同价格的提高,总装企业的利润水平却在下降;总装企业的利润水平与制造资源保留系数的变化方向不定,这取决于制造资源持有量所处的范围,随着制造资源保留系数的增加,制造资源短缺量先降低后升高,制造资源剩余量则一直保持下降趋势。本文对总装企业在考虑接单竞争能力的情况下如何参与制造资源协同,推进制造资源精细化管理及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等方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王晔靖[9](2017)在《散货船市场预测与我国造船企业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散货船市场对促进国际贸易至关重要,全球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以来,世界散货船市场进入谷底,迟迟不能复苏走出困境,作为观察全球经济走势的晴雨表之一的散货船市场,其未来的市场走向越来越引起关注。因此研究世界散货船市场的周期性特点,对近几年市场表现进行梳理,对未来市场走势进行预测和展望,是极为重要的工作。本研究首先从世界散货船市场大背景出发,探寻其研究意义与价值,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其次通过对行业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取长补短。再次对世界散货船市场进行系统性的梳理,通过市场要素、市场特征以及市场发展趋势揭示当前散货船市场环境。再对近年来世界散货船市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表格和图表观察研究散货船市场的运力供给与需求情况以及散货船市场的周期性,并对世界经济走势与世界散货船市场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对未来的散货船市场表现进行预测。本研究根据全球散货船市场的预测结果,结合我国散货船市场需求以及散货船企业的发展现状及预期,用管理学方法对我国船企的散货船市场战略、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并为我国现阶段造船企业发展战略和策略选择提供支持和建议。
蒋革[10](2017)在《民营船企高效造船生产系统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民营船企是我国造船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船舶市场持续低迷,国际新规不断出台,行业准入愈加严格,民营船企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加快构建高效的造船生产系统,实现造船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提高民营船企的造船效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针对当前民营造船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现有造船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建造技术能力提升为导向,综合考虑安全生产、绿色制造和资源集约利用,构建了高效造船生产体系。论文剖析了《船舶行业规范条件》中对造船企业的八项达标要求和十个关键指标,对高效造船生产设计、高效造船工程计划、高效造船精度控制、高效全员工厂管理等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按照生产连续、负荷均衡的目标,构建了高效分段制造计划优化模型,采用改进粒子群算法,进行算法设计和模型求解,针对民营船企生产特点,建立了分段作业平衡表。结合平地造船技术和重大件物流的发展现状,设计了一种安全高效的船舶下水移运装备。最后通过典型的应用案例,表明打造高效造船生产体系,契合节能环保和绿色制造的产业发展趋势,能有效提高民营船企的建造技术能力,缩短船舶建造周期,同时进一步丰富了现代造船生产系统的理论与方法。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为:(1)造船模式和方法研究。针对国内外造船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基于中日韩造船模式比较,分析了精益造船、敏捷造船、智能造船等现代造船技术和方法,为建立高效造船生产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了船舶行业规范条件对造船企业的八项达标要求和十个关键指标,为民营造船企业推进标准化和规范化造船理清了思路。对浙江民营船企的单船建造技术指标和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分析,明确了造船生产系统优化的目标和方向。(2)高效造船生产体系研究。针对现有造船生产系统结构复杂、实施困难、效率低下等问题,基于精益生产原则和总装造船特点,以效率最优为导向,构建了高效造船生产体系,研究了高效生产设计、高效工程管理、高效精度控制、全员工厂管理等主要内容,为民营造船企业深入现代造船模式和提升建造技术能力提供了简单高效的方案支持。(3)高效造船生产系统分段制造优化研究。针对分段制造计划通常受到分段装焊场地、作业设备和作业工序等因素的限制,构建了高效分段制造作业计划优化模型,考虑作业优化模型变量离散和非线性问题,采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以某船厂的分段制造作业资源优化为例,验证了算法对解决实际分段制造产能问题的有效性,建立了分段作业平衡表,为民营造船企业优化分段制造资源,实现均衡连续生产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4)高效造船生产系统移船方案设计。针对浮船坞下水方式操作复杂、事故多发等问题,结合平地造船技术和重大件物流的相关特征,在不增加船台/船坞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安全高效的船舶移运方法并设计了一套移船工艺装备,可实现将巨型总段安全平稳地平移合拢或将整船从平地直接移运下水,为平地造船工法推广和下水工艺优化提供了创新思路。(5)应用案例。将高效造船生产系统方案应用于某一民营船厂,对企业现有造船生产方式进行改进和优化,实施后企业主要建造技术能力指标得到显着提高,并顺利通过工信部首批《船舶行业规范条件》评审。
二、上海公司接单造船同增长 大连公司生产经营稳中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公司接单造船同增长 大连公司生产经营稳中升(论文提纲范文)
(1)拼搏奋进新时代 追梦蓝海谱新篇(论文提纲范文)
旗帜引领 |
这是攻坚克难的五年 |
改革重组 |
这是凤凰涅盘的五年 |
深“学川崎” |
这是转型升级的五年 |
拼搏创效 |
这是成功突围的五年 |
创新发展 |
这是奋勇前行的五年 |
(2)中国重工资产剥离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资产剥离概念的研究 |
1.2.2 关于资产剥离方式的研究 |
1.2.3 关于资产剥离动机的研究 |
1.2.4 关于资产剥离后果的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资产剥离理论概述 |
2.1 资产剥离的概念与类型 |
2.1.1 资产剥离的概念 |
2.1.2 资产剥离的类型 |
2.2 资产剥离的一般方法 |
2.2.1 资产直接出售 |
2.2.2 资产置换 |
2.2.3 股权切离 |
2.2.4 定向增发 |
2.2.5 子公司破产清算 |
2.3 资产剥离的主要动机 |
2.3.1 筹措资金 |
2.3.2 减轻债务负担 |
2.3.3 规避行业风险 |
2.3.4 聚焦主营业务 |
2.3.5 防范退市 |
2.3.6 去除过剩产能 |
2.3.7 避免下属公司的不合理竞争 |
2.4 资产剥离的理论基础 |
2.4.1 资源基础理论 |
2.4.2 交易成本理论 |
2.4.3 资产专用性理论 |
2.4.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 中国重工资产剥离的案例介绍 |
3.1 中国重工的基本情况 |
3.1.1 中国重工公司背景介绍 |
3.1.2 中国重工经营范围介绍 |
3.2 中国重工资产剥离过程 |
3.2.1 通过转让子公司股权施行第一批资产剥离 |
3.2.2 通过转让负资产孙公司股权施行第二批资产剥离 |
3.2.3 通过允许子公司破产清算施行第三批资产剥离 |
3.3 中国重工资产剥离的方法 |
3.3.1 第一批与第二批资产剥离的方法为直接出售资产 |
3.3.2 第三批资产剥离的方法为允许子公司破产清算 |
3.4 中国重工资产剥离的后果 |
3.4.1 公司产能逐步降低 |
3.4.2 公司资本结构得到优化 |
3.4.3 亏损资产出表提高了企业利润 |
3.4.4 避免了子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 |
3.4.5 投资机构给予公司更高评级 |
4 中国重工资产剥离特点分析 |
4.1 资产剥离的总体特点分析 |
4.1.1 中国重工分批逐步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 |
4.1.2 采用多种剥离方式的组合对资产进行剥离 |
4.1.3 中国重工剥离的均为非核心资产 |
4.2 第一批资产剥离特点分析 |
4.2.1 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要求进行资产剥离 |
4.2.2 被剥离资产的购买方为中国重工母公司 |
4.2.3 被剥离的资产为中国重工非核心资产 |
4.2.4 由中国重工母公司承接被剥离资产全部债务及担保义务 |
4.3 第二批资产剥离特点分析 |
4.3.1 资产剥离解决了子孙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关系 |
4.3.2 孙公司的剥离是为了保证子公司核心业务的健康发展 |
4.3.3 被剥离的资产评估价值为负且其交易对价定为零 |
4.3.4 由中国重工及其母公司共同承担被剥离资产债务 |
4.4 第三批资产剥离特点分析 |
4.4.1 进一步剥离产能过剩与存在同业竞争关系的资产 |
4.4.2 被剥离的资产规模占公司整体资产规模比重较小 |
4.4.3 被剥离的公司无持续经营价值 |
5 中国重工资产剥离总体原因及顺利实施的原因分析 |
5.1 中国重工资产剥离总体原因分析 |
5.1.1 公司债务负担过重 |
5.1.2 从集团内部获取营运资金 |
5.1.3 减少由于行业不景气带来的过剩产能 |
5.1.4 优化中国重工资源配置 |
5.1.5 避免会计年度连续亏损 |
5.2 中国重工资产剥离顺利实施的原因分析 |
5.2.1 中国重工母公司的支持有利于加速剥离资产的处置 |
5.2.2 中国重工母公司良好的财务状况可吸收被剥离资产 |
5.2.3 处置被剥离企业时兼顾了中国重工及其母公司双方的利益 |
5.2.4 中国重工子公司的非流动资产占比较高使其更容易进入清算程序 |
6 总结与启示 |
6.1 总结 |
6.1.1 资产剥离突出了核心业务 |
6.1.2 资产的剥离减少了子公司之间的不合理竞争 |
6.1.3 资产的剥离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
6.1.4 母公司支持与被剥离资产特性为顺利剥离资产提供了条件 |
6.2 启示 |
6.2.1 企业应将过剩的产能和影响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资产进行剥离 |
6.2.2 企业应当重视资产剥离的合理程序 |
6.2.3 企业应该合理地将资产剥离方式进行组合运用 |
6.2.4 注重资产剥离后的资源重组、整合及评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测度和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船舶产业关联研究 |
1.2.2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3 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发展关系 |
2.2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机理分析 |
2.3 两业协调发展的研究方法与模型 |
2.3.1 投入产出法 |
2.3.2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
2.3.3 数据包络分析法 |
2.3.4 耦合协调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船舶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1 船舶工业总体发展情况 |
3.1.2 船舶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 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
3.2.1 物流业总体发展情况 |
3.2.2 物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关联分析 |
3.3.1 船舶工业的物流管理分析 |
3.3.2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度的综合测评分析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指标建立的原则 |
4.1.2 评价指标构建 |
4.1.3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4.2 耦合协调度模型 |
4.2.1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
4.2.2 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标准 |
4.3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度的测度与分析 |
4.3.1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度的测度 |
4.3.2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演化分析 |
4.3.3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地区差异分析 |
4.3.4 我国14省市的船舶工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舶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5.1 模型构建 |
5.1.1 面板数据模型 |
5.1.2 面板数据模型的一般估计 |
5.2 指标选取 |
5.3 数据处理与面板数据模型设定 |
5.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3.2 船舶工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模型设定 |
5.3.3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
5.4 面板数据模型结果分析 |
5.4.1 我国14省市面板数据模型结果分析 |
5.4.2 我国东部地区面板数据模型结果分析 |
5.4.3 我国中部地区面板数据模型结果分析 |
5.4.4 我国西部地区面板数据模型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促进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6.1 国家层面 |
6.2 地区层面 |
6.3 行业层面 |
6.3.1 船舶工业的对策建议 |
6.3.2 物流业的对策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T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介绍 |
1.1.1 T公司简介 |
1.1.2 营销工作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营销4P理论 |
2.2 差异化营销策略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3 营销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环境分析 |
3.1.2 行业环境分析 |
3.1.3 竞争分析 |
3.1.4 市场与顾客分析 |
3.2 内部环境分析 |
3.2.1 资源分析 |
3.2.2 能力分析 |
4 目标市场决策及市场定位 |
4.1 市场细分 |
4.2 目标市场选择 |
4.3 市场定位 |
5 T公司营销策略的制定 |
5.1 产品策略 |
5.1.1 明确产品定位 |
5.1.2 提升产品质量 |
5.1.3 重视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 |
5.2 价格策略 |
5.2.1 定价策略 |
5.2.2 调价策略 |
5.3 渠道策略 |
5.4 促销策略 |
5.5 服务策略 |
5.6 客户关系管理 |
6 措施与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低成本亦或多元化: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集团战略比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低成本战略研究现状 |
1.2.2 多元化战略研究现状 |
1.2.3 船舶工业战略研究现状 |
1.2.4 演化博弈理论研究现状 |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企业战略概述 |
2.1.1 企业战略基本概念 |
2.1.2 低成本发展战略 |
2.1.3 多元化发展战略 |
2.2 博弈理论 |
2.2.1 经典博弈理论 |
2.2.2 演化博弈理论 |
2.3 船舶制造企业相关理论 |
2.3.1 船舶制造企业的基本特征 |
2.3.2 船舶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 |
2.3.3 船舶制造企业的发展趋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集团战略比较分析 |
3.1 两大船舶集团概况 |
3.1.1 基本情况 |
3.1.2 组织架构 |
3.2 两大船舶集团战略发展过程 |
3.2.1 中船工业集团战略发展过程 |
3.2.2 中船重工集团战略发展过程 |
3.3 两大船舶集团SWOT分析 |
3.3.1 中船工业集团SWOT分析 |
3.3.2 中船重工集团SWOT分析 |
3.4 两大船舶集团杜邦分析 |
3.4.1 杜邦分析指标计算 |
3.4.2 杜邦分析指标对比 |
3.5 两大船舶集团战略比较的结论 |
3.5.1 中船工业集团低成本战略难以为继 |
3.5.2 中船重工集团多元化战略有待优化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集团战略演化博弈 |
4.1 演化博弈模型的建立 |
4.1.1 模型的假设 |
4.1.2 模型的演化 |
4.1.3 模型均衡点的局部稳定性分析 |
4.2 数值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4.2.1 船价变化对两大船舶集团战略选择的影响 |
4.2.2 市场订单总量变化对两大船舶集团战略选择的影响 |
4.2.3 总成本变化对两大船舶集团战略选择的影响 |
4.2.4 单一化市场份额增量和多元化新增收入变化对两大船舶集团战略选择的影响 |
4.3 演化博弈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
4.3.1 战略选择意愿对船价、市场订单总量和总成本的变化很敏感 |
4.3.2 多元化新增收入比单一化市场份额增量对战略选择意愿的影响更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集团战略选择与保障 |
5.1 两大船舶集团新战略制定的基本宗旨 |
5.2 中船工业集团的战略选择 |
5.2.1 战略选择的原则 |
5.2.2 战略调整的建议 |
5.3 中船重工集团的战略选择 |
5.3.1 战略选择的原则 |
5.3.2 战略调整的建议 |
5.4 两大船舶集团新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4.1 强化创新:建立以船舶集团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 |
5.4.2 深化考核:建立以多元产业板块为核心的绩效考评体系 |
5.4.3 细化管理:建立基于业务群的船舶集团财务控制系统 |
5.4.4 优化激励:建立员工参与税后利润干股激励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D海工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
1.3 文献综述 |
1.3.1 战略的含义 |
1.3.2 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 |
1.3.3 战略管理的方法与分析工具 |
1.3.4 对海工装备行业的研究 |
2 D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2.1.2 经济环境分析 |
2.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2.1.4 技术环境分析 |
2.2 海工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2.2.1 海工行业概况 |
2.2.2 竞争环境分析 |
3 D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2 内部资源分析 |
3.2.1 有形资源 |
3.2.2 无形资源 |
3.3 核心竞争力 |
3.3.1 技术优势 |
3.3.2 项目管理优势 |
3.3.3 品牌口碑 |
3.3.4 安全质量保障体系 |
4 D公司发展战略分析及选择 |
4.1 公司发展战略的分析 |
4.1.1 SWOT矩阵分析 |
4.1.2 IE评价矩阵分析 |
4.2 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与确定 |
4.2.1 战略的选择 |
4.2.2 战略的确定 |
4.3 战略目标 |
5 D公司的战略实施及保障措施 |
5.1 提高战略性技术能力 |
5.1.1 强化传统产品研发能力 |
5.1.2 突破新产品关键设计能力 |
5.2 调整战略性市场布局 |
5.2.1 完善经营风险管控机制 |
5.2.2 升级优化产品结构 |
5.3 优化企业管理模式 |
5.3.1 全面推进管理模式创新 |
5.3.2 提高精细化管理程度 |
5.4 加强人才队伍与激励机制的建设 |
5.4.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
5.4.2 建立经济责任制考核制度 |
5.5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低成本亦或多元化:中船集团该向何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低成本战略的概念 |
1.2.2 低成本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1.2.3 多元化战略的概念 |
1.2.4 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1.2.5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及船舶制造企业特征分析 |
2.1 企业战略的概念 |
2.1.1 低成本战略 |
2.1.2 差异化战略 |
2.1.3 多元化战略 |
2.2 船舶制造企业特征分析 |
2.2.1 船舶制造企业特征分析 |
2.2.2 船舶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特征分析 |
2.2.3 船舶制造企业战略选择特征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船集团概况及低成本战略分析 |
3.1 中船集团概况 |
3.1.1 集团基本情况 |
3.1.2 集团组织架构 |
3.1.3 集团所属成员单位 |
3.2 中船集团低成本战略发展过程 |
3.2.1 起步阶段 |
3.2.2 成熟阶段 |
3.3 中船集团低成本战略对财务绩效影响分析 |
3.3.1 指标选取 |
3.3.2 数据收集及整理 |
3.3.3 低成本战略指标分析 |
3.3.4 财务评价指标分析 |
3.3.5 中船集团杜邦分析 |
3.4 中船集团低成本战略的思考 |
3.4.1 低成本战略在行业上升期效果明显 |
3.4.2 低成本战略难以应对行业整体低迷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船集团多元化战略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4.1 中船集团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必要性分析 |
4.1.1 政策环境分析 |
4.1.2 市场环境分析 |
4.1.3 技术环境分析 |
4.1.4 行业环境分析 |
4.2 中船集团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
4.2.1 优势 |
4.2.2 劣势 |
4.2.3 机会 |
4.2.4 威胁 |
4.3 中船集团多元化战略选择综合测评 |
4.3.1 外部因素测评 |
4.3.2 内部因素测评 |
4.3.3 多元化战略定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船集团多元化战略设计 |
5.1 中船集团多元化战略原则 |
5.1.1 坚持军品主业不动摇的原则 |
5.1.2 坚持“有限相关多元化”发展原则 |
5.1.3 适度发展非相关多元化原则 |
5.1.4 规范内部交易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原则 |
5.1.5 注重培育核心竞争力原则 |
5.2 中船集团多元化战略目标产业选择 |
5.2.1 中船集团已有多元化产业分析 |
5.2.2 中船集团多元化目标产业选择提出与理由 |
5.3 中船集团多元化产业调整建议 |
5.3.1 工程勘探设计业务板块调整 |
5.3.2 能源板块调整 |
5.3.3 金融板块调整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船集团多元化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6.1 优化内部管理 |
6.1.1 根据各单位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划分对集团单位进行梳理整合 |
6.1.2 强化财务风险管理 |
6.1.3 做好军工涉密信息加密工作 |
6.2 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
6.2.1 改善外部市场环境 |
6.2.2 突出企业在“产学研”中的核心地位 |
6.3 建立健全以多元产业板块为核心的绩效考评体系 |
6.3.1 财务维度业绩考评 |
6.3.2 客户维度业绩考评 |
6.3.3 内部流程维度业绩考评 |
6.3.4 学习成长维度业绩考评 |
6.4 优化整合人力资源 |
6.4.1 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
6.4.2 实施员工持股激励机制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附录 :中船集团多元化战略研究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船舶产业链制造资源协同对总装企业利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产业链协同研究现状 |
1.2.2 制造资源协同研究现状 |
1.2.3 资源与竞争能力相关研究 |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产业链概念及演变 |
2.2 协同及制造资源协同 |
2.3 产业链协同 |
2.4 船舶产业链协同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制造资源协同下总装企业利润模型 |
3.1 船舶产业链业务协同过程 |
3.2 总装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定位 |
3.3 模型描述 |
3.4 模型求解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制造资源协同对利润的影响分析 |
4.1 制造资源协同数量对利润的影响 |
4.2 制造资源保留系数对利润的影响 |
4.3 制造资源协同价格对利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1 文章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2 文章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详细摘要 |
(9)散货船市场预测与我国造船企业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定量分析法 |
1.3.3 战略分析法 |
1.4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散货船市场分析 |
2.1 散货船市场要素分析 |
2.1.1 散货物及其特征 |
2.1.2 散货船型分类及散货船队 |
2.1.3 散货船航行线路 |
2.2 散货船市场结构及其细分 |
2.2.1 散货船市场结构 |
2.2.2 散货船市场细分 |
2.3 散货船市场运作模式及表现 |
2.3.1 散货船市场运作模式 |
2.3.2 世界散货船市场表现 |
2.3.3 市场周期性萧条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散货船市场研究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阐述 |
3.1 国内外对世界散货船市场研究综述 |
3.2 定量预测方法分类及评价综述 |
3.2.1 定量预测方法分类 |
3.2.2 散货船市场预测模型综述 |
3.2.3 散货船市场研究机构研究成果综述 |
3.3 本文研究方法的阐述 |
第四章 世界散货船市场预测 |
4.1 散货船市场需求分析 |
4.1.1 全球铁矿石运量需求分析 |
4.1.2 全球煤炭运量需求分析 |
4.1.3 全球粮食运量需求分析 |
4.2 散货船市场供应分析 |
4.2.1 当前散货船市场的运力分析 |
4.2.2 主要船型供应分析 |
4.2.3 散货船市场供应相关性分析 |
4.3 当前市场的周期性研究 |
4.4 全球经济增长与船舶市场发展相关性分析 |
4.5 未来五年内散货船市场预测 |
第五章 国内造船企业市场竞争力分析 |
5.1 国内经济运行趋势 |
5.2 国内散货市场进口需求分析 |
5.2.1 铁矿石需求分析 |
5.2.2 煤炭需求分析 |
5.2.3 谷物需求分析 |
5.3 国内散货船船队分析 |
5.3.1 船队规模分析 |
5.3.2 船队结构特点分析 |
5.3.3 国内散货船船东情况 |
5.4 国内船舶建造市场现状 |
5.4.1 散货船造船市场主要指标 |
5.4.2 船企盈利能力现状 |
5.5 国内船企散货船市场竞争力分析 |
第六章 我国造船企业发展策略分析 |
6.1 我国造船企业面临的问题 |
6.1.1 接单困难加重 |
6.1.2 新船难以交付 |
6.1.3 开工缺口扩大 |
6.1.4 技术水平落后 |
6.1.5 配套国产化不足 |
6.1.6 盈利空间压缩 |
6.2 我国造船企业面临机遇 |
6.2.1 国内散货船新船型长远需求巨大 |
6.2.2 高端船型市场领域 |
6.3 我国造船行业政策环境 |
6.3.1 国家重大政策 |
6.3.2 船海领域相关政策 |
6.4 我国造船企业散货船市场战略分析 |
6.4.1 基于SWOT模型的战略分析 |
6.4.2 散货船建造市场的SWOT模型建立与分析 |
6.4.3 基于波士顿矩阵的战略分析 |
6.5 我国造船企业散货船市场战略建议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民营船企高效造船生产系统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造船生产系统研究现状 |
1.2.2 造船模式研究现状 |
1.2.3 分段制造优化研究现状 |
1.2.4 重大件移运装备研究现状 |
1.2.5 研究现状小结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思路 |
1.4.1 技术路线 |
1.4.2 基本结构 |
第2章 造船模式和方法研究 |
2.1 造船模式概述 |
2.2 中日韩造船模式比较 |
2.3 现代造船方法 |
2.3.1 精益造船 |
2.3.2 敏捷造船 |
2.3.3 智能造船 |
2.4 行业规范要求 |
2.4.1 评价体系简介 |
2.4.2 八项达标要求 |
2.4.3 十个关键指标 |
2.5 浙江民营船企造船水平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民营船企高效造船生产体系构建 |
3.1 造船生产系统分析 |
3.1.1 造船价值链分析 |
3.1.2 造船生产流程分析 |
3.1.3 高效造船生产体系 |
3.2 高效造船生产设计 |
3.2.1 基本原则 |
3.2.2 高效造船作业分解 |
3.2.3 中间产品任务包设计 |
3.3 高效造船工程管理 |
3.3.1 造船工程管理内容 |
3.3.2 高效造船计划体系 |
3.3.3 区域托盘集配管理 |
3.4 高效造船精度管理 |
3.4.1 造船精度控制基本理论 |
3.4.2 造船精度测量主要方法 |
3.4.3 高效造船精度控制策略 |
3.5 高效全员工厂管理 |
3.5.1 全员现场管理 |
3.5.2 全员安全管理 |
3.5.3 全员设备管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民营船企高效造船生产系统分段制造优化研究 |
4.1 分段制造计划编制流程 |
4.2 最优化理论简介 |
4.3 高效分段制造优化模型建立 |
4.4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模型求解 |
4.4.1 粒子群算法概述 |
4.4.2 粒子群算法改进 |
4.4.3 改进粒子群算法设计 |
4.4.4 分段制造优化模型求解 |
4.5 分段作业平衡表编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民营船企高效造船生产系统移船方案设计 |
5.1 移船问题提出 |
5.1.1 平地造船概述 |
5.1.2 常用移船装备 |
5.1.3 浮船坞下水工艺 |
5.2 移船装备设计 |
5.2.1 系统总体结构 |
5.2.2 系统关键技术 |
5.3 船舶移运流程 |
5.4 实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应用案例 |
6.1 企业建造主流程优化 |
6.2 以中间产品为导向的建造组织方式 |
6.3 基于一个流的船舶建造流程 |
6.4 拉动式的工程计划体系 |
6.5 船舶分段制造及下水移运方案优化 |
6.6 实施效果比较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四、上海公司接单造船同增长 大连公司生产经营稳中升(论文参考文献)
- [1]拼搏奋进新时代 追梦蓝海谱新篇[N]. 彭会青. 中国远洋海运报, 2021
- [2]中国重工资产剥离案例分析[D]. 刘沁知.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3]船舶工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发展测度和影响因素研究[D]. 王淑芹.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4)
- [4]T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牟福龙.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5]低成本亦或多元化: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集团战略比选研究[D]. 陈嘉鸣.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9)
- [6]D海工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冬妮.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7]低成本亦或多元化:中船集团该向何方?[D]. 陈音桦. 江苏科技大学, 2018(03)
- [8]船舶产业链制造资源协同对总装企业利润的影响研究[D]. 董恬恬. 江苏科技大学, 2018(03)
- [9]散货船市场预测与我国造船企业对策研究[D]. 王晔靖.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10]民营船企高效造船生产系统研究及应用[D]. 蒋革. 浙江工业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