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2例月经异常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吕惜燕[1](2020)在《温针灸结合穴位埋线治疗痰湿型月经后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采用小样本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以穴位埋线疗法为对照组,观察温针灸结合穴位埋线治疗痰湿型月经后期临床疗效,旨在探讨温针灸结合穴位埋线治疗痰湿型月经后期的临床疗效及可能作用机理,为临床针灸疗法治疗月经后期提供新临床思路和严谨的科研资料,使治疗月经后期的疗法更科学和规范。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为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接受治疗的病人,在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严格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病人66例。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单纯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组采用温针灸结合穴位埋线法。穴位埋线取穴为:天枢、气海、丰隆、三阴交、血海。温针灸取穴:中脘、关元、归来、足三里、阴陵泉。两种操作穴位均取双侧。温针灸从月经干净后的第二天开始进行治疗,温针灸隔天1次,连续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穴位埋线从月经干净后的第二天开始进行治疗,每周治疗1次,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月经期停止温针灸、埋线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根据2002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月经后期沴断标准”制定的临床症状分级量化表及病情分度评分标准,对患者的月经周期、胸腹痞满、倦怠乏力、形体肥胖、大便溏泻、心悸气短等指标进行描述性研究及推断。评价温针灸结合穴位埋线治疗的疗效。成果:两组基线数据经检验具有可比性,在单纯穴位埋线对照组治疗中,痊愈1人,显效7人,有效22人,无效3人,总有效率为91%;穴位埋线配合温针灸的实验组中痊愈5人,显效20人,有效7人,无效1人,总有效率为97%;经秩和检验得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总积分、主要症状总积分、次要症状总积分对比经检验,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证明两组均可改善痰湿型月经后期症状,且配合温针灸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穴位埋线组。结论:由本实验研究的结果充分表明温针灸配合穴位埋线治疗月经后期明显有效,在患者的月经周期、胸腹痞满、倦怠乏力、形体肥胖、大便溏泻、心悸气短症状上几乎均有改善,优于单纯穴位埋线治疗,并且本治疗方法一方面将温针灸治病机制与体穴治病机制有效结合起来。另外,因温针灸操作简单、无副作用,艾灸产生的温暖舒适度较高;穴位埋线虽有一定疼痛,但效果持续时间较长,治疗操作时间短,一周可行一次治疗,疗效却大,便于临床推广。
薛沙沙[2](2020)在《从《内经》养生理论探讨生活方式对月经不调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月经不调影响女性健康、家庭生活及和谐。近年来,月经不调发病呈上升趋势,相关的影响因素研究逐年增多。现有文献研究表明,月经不调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生活因素(饮食习惯、睡眠情况、运动锻炼)、环境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等。本研究从《内经》养生理论,制定有关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调查问卷表,对月经不调患者与月经正常的健康女性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旨在更加全面系统地探讨不健康生活方式对月经不调的影响,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降低月经不调的发病率。方法:对2019年5月~2020年1月期间就诊于黑龙江省中医医院妇科门诊,根据月经不调的中医诊断标准确诊为月经不调的患者,和社区月经正常的健康女性,采用调查问卷进行研究,完成问卷调查共348份。应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录入符合纳入标准的调查问卷,经核实无误后,采用Python 20.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数据进行卡方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应用前言机器学习技术(随机森林、梯度提升决策树等),构建月经不调多因素影响数据库,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与月经不调发病相关的影响因素由大到小的顺序:每周运动天数、每天运动时间、婚姻状况、睡觉时间、悲伤忧愁、痛经、饮水量不足、压力过度、起床时间、吃肉类多蔬菜少、劳心思虑过度、睡眠不足、冬季室内温度过高燥热(>24℃)、饥饱失常、吃五谷杂粮少、实际睡眠、居住或工作环境燥热湿热、运动量少、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低(<22℃)、久坐、熬夜、偏嗜精细食物、心烦易怒、进入睡眠时间、不运动。结论:1.月经不调病人生活方式主要是违背了《内经》养生理论的养生纲领与法则:阴阳寒温失度(冬季室内温度过高燥热、居住或工作环境燥热湿热、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低);运动失度(每周运动天数、每天运动时间、运动量少、不运动);食饮无节(饮水量不足,吃肉类多蔬菜少、饥饱失常、吃五谷杂粮少、偏嗜精细食物);起居无常(睡觉时间、起床时间、睡眠不足、实际睡眠、熬夜、进入睡眠时间);劳逸失度(久坐);情志失调(悲伤忧愁、压力过度、劳心思虑过度、心烦易怒)。2.其他与月经不调发病相关影响因素还有:婚姻状况、痛经
张容宇[3](2020)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学女生月经异常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西某高校为例》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自制调查问卷调查高校大学女生月经异常的患病现况,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月经异常的影响因素,为女性月经病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培训调查员(江西某医学高校临床妇产科学研究生)5人,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现场随机抽取江西某高校大一、大二、大三在校女生共1000名,问卷调查采用匿名方式进行。数据库的构建与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3.0,单因素分析使用的是SPSS21.0,多因素分析使用的是结构方程模型(SEM),模型构建与评价采用Amos21.0。结果:该校大学女生月经异常总报告率为69.4%;其中,月经量异常的报告率为39.9%,月经性状异常的报告率为40.0%,月经周期异常的报告率为11.8%,经期天数异常的报告率为2.4%。个人及家族史对月经异常的直接效应为0.64;生活习惯对月经异常的直接效应为0.33;心理因素对月经异常的直接效应为0.34,通过生活习惯对月经异常的间接效应为0.46×0.33=0.15,故心理因素对月经异常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之和为0.34+0.15=0.49;家庭因素通过心理状态对月经异常的间接效应为0.33×0.49=0.16;家庭因素通过生活习惯对月经异常的间接效应为0.26×0.33=0.09,故家庭因素对月经异常的间接效应为0.16+0.09=0.25。结论:本次研究月经异常的总发生率为69.4%。①个人及家族史和生活习惯对月经异常有直接效应;②家庭因素对月经异常有间接效应;③心理状态对月经异常既有直接效应也有间接效应;④就总效应而言,个人及家族史对月经异常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心理状态、生活习惯、家庭因素。建议:①提高大学生对月经异常的认识。②在学校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心理咨询室,减轻大学生的思想负担;③大学生应良好处理自身的人际交往。④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加强营养⑤合理安排睡眠时间,减少网络及辐射对自身的影响。
楚培源[4](2020)在《GnRHa对1C期年轻卵巢癌化疗患者卵巢功能保护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化疗对1C期年轻卵巢癌患者卵巢功能影响,通过AMH变化研究Gn RHa对需化疗年轻女性患者卵巢生殖及内分泌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妇科住院的卵恶性巢肿瘤患者,行保留单侧附件及子宫的分期手术,选取经术后病理证实诊断为卵巢癌ⅠC期患者40例,依据患者及家属选择,选择仅行化疗患者20例(上皮性卵巢癌13例,生殖细胞恶性肿瘤7例)作为对照组;选择Gn RHa联合化疗患者20例(上皮性卵巢癌13例,生殖细胞恶性肿瘤7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平均年龄29.15岁,观察组平均年龄29.75岁,两组患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检测2组患者化疗前、化疗完全结束后、化疗后6个月、化疗后12个月血清FSH、AMH值,随访2组患者化疗后月经紊乱及闭经情况,综合两者情况评估其化疗后卵巢功能及Gn RHa对化疗过程中患者卵巢储备功能的保护价值。结果:1.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化疗,观察过程中无严重手术、化疗并发症,截止随访结束,术后复查未见肿瘤复发。化疗过程中观察组(20例)全部出现闭经,对照组化疗结束时4例出现闭经,10例出现月经紊乱症状,6例月经尚正常。至化疗结束后12个月,观察组1例月经紊乱,余正常;对照组1例闭经,6例月经周期紊乱,13例月经正常。随访12个月研究组(1/20)月经异常发生比例(7/20)明显低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观察组月经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及对照组化疗前血清FSH值无明显差异(P>0.05),截止化疗后12个月,两组血清FSH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化疗前与化疗后12个月血清FSH值组内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及对照组化疗前AMH无明显差异(P>0.05),化疗结束时两组血清AMH值较化疗前均下降,化疗前组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结束时对比,血清AMH值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结束后12个月,两组血清AMH值均低于化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结束后12个月,两组血清AMH值均高于化疗结束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结束后12个月两组组间对比,观察组血清AMH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化疗会导致卵巢功能损伤,化疗后卵巢功能在一定程度得以恢复;2.Gn RHa对化疗过程中患者卵巢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有利于减少卵巢早衰,保护患者卵巢生殖储备功能。
吴文玲[5](2020)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临床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MOGCTs)好发于年轻女性。本文通过对MOGCT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对MOGCTs的临床发病特点,生存预后以及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治疗后患者的卵巢内分泌功能以及妊娠结局进行相关分析与探讨。方法:1.收集了自1996年1月至2019年9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产科收治的65例MOGCT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病理组织学类型、FIGO分期、手术方式、术中探查腹水、术后化疗、生存预后等进行分析。2.分析其中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治疗的57例MOGCTs患者以及检索年份自1991年1月至2020年2月国内外发表的Pub 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治疗MOGCTs的文献报道11篇。对该部分患者的卵巢内分泌功能以及妊娠结局进行相关探讨。结果:第一部分:本研究患者的年龄范围自11岁至47岁,中位发病年龄24岁。患者临床表现以慢性腹痛或腹胀(49.2%)、盆腔包块(16.9%)为主。病理类型有未成熟性畸胎瘤30例,无性细胞瘤16例,卵黄囊瘤12例,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6例,非妊娠性绒癌1例。FIGO分期I期50例,II期3例,III期9例,IV期3例。65例MOGCTs患者术前肿瘤标志物CA125升高者39例;CA199升高者10例,均为未成熟畸胎瘤;AFP升高者29例;LDH升高者12例;β-HCG升高者11例。65例MOGCTS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手术者57例。57例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中,同时进行全面分期手术者(包括单侧/双侧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活检+阑尾切除术)14例,不全面分期手术者13例,单侧附件切除术者28例,单侧附件切除+对侧卵巢活检术者2例(均为卵黄囊瘤)。65例MOGCTs患者,术后接受辅助化疗者52例,化疗方案有VAC、PVB、BEP和TC方案,术后辅助化疗3-6疗程者占多数,共48例(48/52,92.3%),化疗>6疗程者4例(4/52,7.7%)。大多数患者采用BEP化疗方案(24/52,46.2%);术后无需辅助化疗者6例(6/65,9.2%),包括FIGOI期、G1级未成熟畸胎瘤5例,FIGO Ia期无性细胞瘤1例。随访(2-281个月),未控10例,复发2例,死亡12例,5年生存率为84.7%。第二部分: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手术者57例,其中,接受术后化疗48例,可随访育龄期女性37例。化疗期间月经异常35例(94.6%)。34例患者均于治疗结束后的1-6月恢复正常月经。有生育计划者36例,31例共妊娠38次,足月分娩33次,自然流产3次,人工流产2次,妊娠率为86.1%。FIGO分期(P=0.129)、病理类型(P=0.297)、手术方式(P=0.670)、术后化疗(P=0.394)与MOGCTs患者的妊娠率不相关。9篇文献报道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患者390例,术后接受化疗者278例(71.3%),化疗期间月经异常发生率为61.5%,卵巢早衰4例(1.4%)。月经恢复距治疗结束时间间隔为2个月至24个月以上。390例患者中,有生育计划者129例,108例妊娠,共足月分娩104次,妊娠率为83.7%。接受单侧附件切除联合不全面分期手术及术后化疗的58例患者,月经异常发生率为50.9%,妊娠率为59.1%。结论:1.MOGCTs多好发于年轻女性,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或腹胀、盆腔包块,可有特异性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升高;2.大多数病人临床诊断时为早期,FIGO分期、组织病理学类型以及术后化疗是影响MOGCTs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3.对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MOGCTs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是安全的。FIGO分期、组织病理学类型、手术方式、术后化疗与MOGCTs患者的妊娠结局无关。
成妙[6](2020)在《71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生活习惯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初步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饮食、运动、睡眠、情绪等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以寻找可能影响PCOS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同时初步探析PCOS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中医证型相关的因素,为中医药临床辨病辨证施治提供数据支撑,为PCOS预防、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更多方便可行的方案。【研究方法】对2017年9月~2020年1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已确诊为PCOS的710例患者进行调查,同期选取在该医院体检中心和门诊就诊的665例月经正常的女性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相关资料,包括一般情况、生活习惯、既往史、月经史、婚育史及PCOS组的性激素、胰岛功能等辅助检查,症状、体征、舌脉象等中医四诊资料,建立数据库,应用Epidata3.0和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PCOS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的分析,并用频数分析探索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结果】1.PCOS组和对照组经单因素分析提示,BMI、WHR、饮食偏好(喜辛辣、喜甜腻、喜油腻、喜清淡)、饮食不规律、喝含糖饮料、入睡时间、睡眠时长、睡眠质量、情绪异常(易怒、抑郁、焦虑)、情绪平和、压力大、运动情况等因素与PCOS存在相关性(P<0.05)。2.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多囊卵巢综合征与WHR、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情绪焦虑、压力大呈正相关关系(P<0.05,OR>1),与饮食清淡、情绪平和、经常运动呈负相关关系(P<0.05,OR<1)。3.在71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病例中,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依次为肾虚肝郁证157例(22.1%)、肾虚肝郁痰湿证96例(13.5%)、脾肾两虚痰湿证92例(13.0%)。单一证型中肾虚证居多,为634例(占89.3%),其次为肝郁证429例(占60.4%)、痰湿证335例(占47.2%)、脾虚证240例(占33.8%)、血瘀证208例(占29.3%)。4.PCOS患者中医证型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情绪抑郁、情绪焦虑、压力大是肝郁证的危险因素(P<0.05,OR>1);饮食不规律、睡眠质量差是脾虚证的危险因素(P<0.05,OR>1);WHR、饮食不规律为痰湿证的危险因素(P<0.05,OR>1);经常运动是血瘀证的保护因素(P<0.05,OR<1)。【研究结论】1.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腰臀比高、睡眠质量差、入睡时间迟、情绪焦虑、压力大,主要保护因素有饮食清淡、情绪平和、经常运动,应重视PCOS患者饮食、运动、睡眠、情绪等方面的健康管理。2.本研究中PCOS的中医证型主要是由肾虚证、肝郁证、痰湿证、脾虚证、血瘀证等单一证型相兼形成的复合证型。其常见的复合证型依次为肾虚肝郁型、肾虚肝郁痰湿型、脾肾两虚痰湿型。病性多为虚实夹杂。3.生活习惯与PCOS的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了解患者生活习惯可以为PCOS中医临床辨病辨证施治提供参考依据。
王游声,刘渊,任丛勉,张翠翠,郑来萍,郭莉,陈汉彪,尹爱华[7](2020)在《月经异常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女性月经异常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因月经异常原因来本院妇科和生殖中心就诊遗传咨询257例患者,患者年龄(22.1±5.5)岁,对其进行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备、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在257例月经异常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分析中,检出异常核型52例,检出率为20.2%。X染色体数目异常(45,X)13例,占25.0%;X染色体数目/结构异常嵌合体22例,占42.3%;X染色体结构异常12例,占23.1%;其他染色体异常(倒位)1例,占1.9%;性逆转(46,XY女性)4例,占7.7%。结论性染色体异常是导致月经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遗传咨询时,进行染色体检查有助于病因分析及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李爽爽[8](2019)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寒热辨证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寒凝血瘀证和瘀热蕴结证在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外周血清的理化指标等方面的差异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医寒热辨证的实质,以利于更客观化、规范化的利用现代医学微观指标辅助中医宏观辨证治疗。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及外周血清的理化指标检查的方式,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和外周血清理化指标结果等,检查确认无误后录入表格,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在发病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方面,在病程的长短、慢性盆腔痛评分、月经情况评分和肛门坠胀感疼痛比例上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瘀热蕴结证的数值显着较大。在痛经的比例、症状评分和VAS评分上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寒凝血瘀证的数值显着较大。而在年龄、慢性盆腔痛比例、月经情况异常比例、性交痛比例、生活质量改变比例及评分、流产比例、不孕比例上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外周血清的理化指标方面,在CA125和TGF-β1的阳性率及水平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寒凝血瘀证的数值显着较大。在CA199的阳性率、ESR水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瘀热蕴结证的数值显着较大。而在CRP、TNF-α、IL-6、IL-8、EMAb、PGE2这6项指标的阳性率及水平,以及CA199水平、ESR阳性率上,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发病病程、慢性盆腔痛评分、月经情况评分、肛门坠胀疼痛感比例、痛经比例、痛经症状评分及痛经VAS评分数值在中医寒热辨证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有望作为临床辨证诊治的参考指标。2.基于本研究小样本量的探索发现,外周血清的CA125、CA199、TGF-β1、ESR指标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寒热辨证中存在统计学差异,有望作为中医宏观辨证的临床微观参考指标。
顾美玲[9](2019)在《球囊子宫支架联合宫内节育器预防宫腔再粘连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球囊子宫支架联合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在预防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粘连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选择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0月于我院妇科就诊的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患者中,择期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TCRA),按照1988年美国生殖协会IUA评分标准(AFS评分)诊断为中度宫腔粘连,且符合纳入标准的7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A组(节育器组):术毕立即放置宫型节育器,于术后2个月宫腔镜检查时取出;B组(球囊组):术毕立即放置球囊子宫支架,于术后5-7天第二次注入几丁糖后取出;C组(联合组):术毕同时放置球囊子宫支架及宫内节育器,于术后5-7天第二次注入几丁糖后取出球囊子宫支架,并B超检查宫内节育器位置情况,于术后2个月宫腔镜检查时取出宫内节育器。三组均于术毕及术后5-7天宫腔注入几丁糖3ml,术后第二天开始人工周期治疗≥2个周期。术后观察患者月经期、月经量、经前子宫内膜厚度、术后2个月二次宫腔镜检查宫腔再粘连情况。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三组患者在年龄、婚姻情况、产次、宫腔操作次数及就诊原因方面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三组再粘连率分别为:A组为46.2%,B组为30.8%,C组为3.8%,C组分别与A组及B组比较P<0.017,具有显着性差异。3.术前及术后AFS平均得分:A组分别为6.69±1.01、2.27±2.71,B组分别为6.50±0.91、1.38±2.35,C组分别为7.01±0.93、0.15±0.78。各组患者术后与术前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C组AFS评分降低明显,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P<0.017,具有显着性差异。4.术后2个月经周期月经量改善情况:A组为76.9%,B组为88.5%,C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C组分别与A组及B组比较P<0.017,具有显着性差异。5.术前及术后月经期平均天数,A组分别为3.00±0.94、4.04±0.72,B组分别为2.73±0.87、4.50±1.07,C组分别为2.85±0.73、5.19±0.75。各组患者术后与术前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C组分别与A组及B组比较P<0.017,具有显着性差异。6.术前及术后月经前双层子宫内膜增厚(mm),A组分别为4.80±1.13、6.81±1.17,B组分别为4.58±1.03、7.19±1.10,C组分别为4.85±1.08、7.92±0.98。各组患者术后与术前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C组分别与A组及B组比较P<0.017,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球囊子宫支架联合宫内节育器能降低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粘连率、粘连程度(即降低AFS评分),明显改善月经量、月经期、子宫内膜厚度,临床疗效较显着,值得推广应用。
冯骋骋[10](2019)在《刘喜明教授治疗5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异常的临床总结》文中认为目的“推迟(迟)”、“稀疏(疏)”、“闭经(闭)”为PCOS月经异常的典型特征,通过50例PCOS临床观察,总结刘喜明教授治疗PCOS之迟、疏、闭的临床经验和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广安门医院刘喜明教授门诊治疗PCOS月经异常患者50例,采用患者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治疗前后月经月经周期异常(迟、疏、闭),月经量、色、质情况,以及伴随症状变化。病例资料录入采用Exce12007,统计分析采用Spass22.0,评估中医治疗PCOS月经异常的临床疗效和特点。结果1.一般资料:50例PCOS患者,年龄最大者35岁,最小者17岁,平均年龄26.22±5.25岁,其中21~30岁者最多,占病例总数60%。2.月经周期异常情况变化:①治疗前月经周期异常情况:月经后期-“迟”者22例(44%),月经稀发—“疏”者18例(36%),闭经—“闭”者有10例(20%);②治疗后月经周期异常情况:“迟”者7例(14%),“疏”者2例(4%),“闭”者有0例(0%)。3.伴随症状:“迟”者以神疲乏力、失眠多梦、急躁易怒、乳房胀痛、肢凉腹凉为主要症状;“疏”者以毛发粗重、身沉肢倦、大便粘腻、面部火疖、食欲不振为主要症状;“闭”者以腰酸腰痛、五心烦热、潮热汗出、脱发、便秘为主要症状。4.治疗前后月经量、色、质异常情况比较:①治疗前:月经量少者31例(62%),经行血块者31例(62%),经行腹痛者15例(30%)。②治疗后:月经量少者7例(14%),经行血块者14例(28%),经行腹痛者8例(16%)。5.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9.12±4.98分,较治疗前30.12±10.31分明显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服药后第3个月、6个月的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17.80±8.88分和9.12±4.98分,呈持续下降趋势。6.用药规律:本研究共290诊次,其中治疗“迟”者141诊次,辨证多以气血失调为主,以四逆散加减为主方,用药频次前10味分别为当归、白芍、柴胡、炒枳实、茯苓、香附、益母草、赤芍、丹参、杜仲。治疗“疏”者共92诊次,辨证多以痰湿(热)或痰瘀阻滞为主,常以二陈和茶连四物汤加减为主方,用药频次前10味分别为黄连、当归、黄芩、半夏、丹参、薏苡仁、茯苓、川芎、陈皮、炒枳实。治疗“闭”者共57诊次,辨证多以癸水不足为主,常以左归丸加减为主方,用药频次前10味分别为当归、丹参、杜仲、熟地、石斛、枸杞、女贞子、黄连、半夏、益母草。结论1.PCOS以21~30岁最为多见,育龄期妇女为主要发病人群。2.50例PCOS患者,治疗前可分为月经后期44%、月经稀发36%和闭经20%;治疗后分别为月经后期14%、月经稀发4%和闭经0%。3.治疗方法:“迟”者以气血失调证为主,治以调气和血,方选四逆散加减;“疏”者以痰湿或痰瘀阻滞为主,以祛胞宫痰湿为首务,选二陈汤合芩连四物汤加减;“闭”者以癸水不足为主,以滋肾填精为先,方选左归饮加减。4.兼夹证:火热、疲血、阴亏虚等证候,治疗应不忘补癸水、养肝血。
二、42例月经异常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2例月经异常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温针灸结合穴位埋线治疗痰湿型月经后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对月经后期的研究概况 |
1.1.1 中医对月经后期的病因认识 |
1.1.2 中医学对月经后期的病机认识 |
1.1.3 中医学治疗月经后期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月经后期的研究概况 |
1.2.1 现代医学对月经后期的认识 |
1.2.2 现代医学对月经后期病因的认识 |
1.2.3 现代医学对月经后期发病机制研究 |
1.2.4 现代医学治疗月经后期的现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中医诊断辩证标准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1.6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1.7 观察中止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临床分组 |
2.2.2 治疗方法 |
2.2.3 治疗时间及疗程 |
2.2.4 疗效指标 |
2.2.5 统计学方式 |
2.3 研究方结果 |
2.3.1 基础数据比较 |
2.3.2 两组治疗后结果 |
2.3.3 不良反应观察 |
第三章 讨论与体会 |
3.1 结果分析 |
3.2 对月经后期的认识,选题目的 |
3.3 温针灸结合穴位埋线治疗月经后期的临床优势探讨 |
3.3.1 温针灸治疗月经后期的理论基础 |
3.3.2 穴位埋线治疗月经后期的理论基础 |
3.4 取穴分析 |
3.4.1 温针灸 |
3.4.2 穴位埋线 |
3.5 操作安全性及不良反应与处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2)从《内经》养生理论探讨生活方式对月经不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月经不调发病的影响因素研究 |
1.1 生活因素 |
1.1.1 饮食 |
1.1.2 睡眠 |
1.1.3 居住或工作环境 |
1.1.4 运动 |
1.1.5 精神心理因素 |
1.2 其他因素 |
1.2.1 遗传因素 |
1.2.2 肥胖 |
2 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 |
3 月经不调的治疗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临床诊断标准 |
2.1 月经不调的中医诊断标准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3 调查问卷实施 |
3.1 调查问卷设计 |
3.2 调查问卷内容 |
4 质量控制 |
5 数据录入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生活方式 |
3 月经不调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1 生活方式对月经不调的影响 |
2 其他因素对月经不调的影响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学女生月经异常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西某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月经异常 |
1.1.2 流行现状 |
1.1.3 影响因素 |
1.2 研究前景与意义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调查资料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样本量计算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调查法 |
2.2.2 现场调查的实施 |
2.2.3 统计方法 |
2.2.4 统计方法 |
2.3 研究内容 |
2.4 因子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第3章 结果 |
3.1 单因素分析 |
3.2 SEM分析 |
3.2.1 模型设定 |
3.2.2 模型识别 |
3.2.3 模型评价 |
3.2.4 模型修正 |
3.2.5 得出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大学生月经异常的现状 |
4.2 SEM |
4.3 月经异常的影响因素 |
4.4 结论 |
4.5 局限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GnRHa对1C期年轻卵巢癌化疗患者卵巢功能保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符号说明 |
1 前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化疗对卵巢功能影响 |
4.2 化疗过程中卵巢保护方法 |
4.3 GnRHa对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卵巢生殖及内分泌功能的保护作用 |
4.4 女性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新趋势与展望 |
5 总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女性化疗患者卵巢功能保护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布论文 |
(5)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临床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临床病例分析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年龄分布和临床表现 |
2.2 肿瘤位置和肿瘤直径 |
2.3 血清肿瘤标志物 |
2.4 病理类型和FIGO分期 |
2.5 手术治疗方式 |
2.6 术中探查腹腔积液情况 |
2.7 术后辅助化疗 |
2.8 复发和死亡情况 |
2.9 5年生存率 |
2.10 影响MOGCTs生存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
2.10.1 年龄与预后 |
2.10.2 肿瘤位置与预后 |
2.10.3 肿瘤直径与预后 |
2.10.4 病理类型与预后 |
2.10.5 FIGO分期与预后 |
2.10.6 腹水与预后 |
2.10.7 手术方式与预后 |
2.10.8 术后化疗与预后 |
2.11 影响MOGCTs生存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流行病学特点 |
3.2 临床表现 |
3.3 肿瘤位置和肿瘤直径 |
3.4 血清肿瘤标志物 |
3.5 病理类型和FIGO分期 |
3.6 MOGCTs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治疗 |
3.7 MOGCTs的术后化疗 |
3.8 复发或耐药MOGCTs的化疗 |
3.9 影响MOGCTs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
4 小结 |
二、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治疗后卵巢内分泌功能、妊娠结局的分析及文献回顾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文献来源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卵巢未成熟性畸胎瘤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71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生活习惯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引言 |
临床研究 |
技术路线图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不良生活习惯的主要评判指标 |
1.4 .纳入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制定并优化调查表 |
2.2 .资料采集 |
2.3 .质量控制 |
2.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2.5 .伦理审查 |
2.6 .课题来源与临床试验注册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临床特征 |
3.3 .生活方式 |
3.4 .PCOS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5 .PCOS患者中医证型分析 |
3.6 .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4.讨论 |
4.1 .基于对PCOS的相关研究结果探讨 |
4.2 .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病机和中医证型分布特征探讨 |
4.3 .相关因素与中医证型 |
5.结论 |
主要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因素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PCOS与不良生活习惯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型分布的调查表 |
附录二 |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
(7)月经异常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1.对象: |
2.方法: |
结果 |
1.月经异常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 |
2.月经异常检出染色体异常类型及分布: |
讨论 |
(8)子宫内膜异位症寒热辨证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1 祖国医学对内异症寒凝血瘀证和瘀热蕴结证的认识 |
1.1.1 血瘀证与内异症的关系 |
1.1.2 祖国医学对寒凝血瘀证的认识 |
1.1.3 祖国医学对瘀热蕴结证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内异症的研究概述 |
1.2.1 内异症的发病机制学说 |
1.2.2 内异症的发病危险因素 |
1.2.3 内异症的临床表现及形成机理 |
1.2.4 内异症相关理化指标的研究 |
1.3 本研究的前期基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临床研究设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观察指标 |
2.1.6 研究方法 |
2.1.7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入组患者概况 |
2.2.2 常见发病危险因素 |
2.2.3 常见临床表现 |
2.2.4 理化指标 |
2.2.5 结果小结 |
2.3 讨论 |
2.3.1 发病危险因素 |
2.3.2 临床表现 |
2.3.3 理化指标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相关表格 |
附录二 综述 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球囊子宫支架联合宫内节育器预防宫腔再粘连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本文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一 资料与方法 |
(一)资料 |
1.研究对象 |
2.仪器及药物 |
(二)研究方法 |
1.治疗方法 |
2.观察指标 |
(三)统计学分析 |
二 结果 |
(一)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 |
1.基本信息比较 |
2.三组患者宫腔操作情况比较 |
3.研究对象主要就诊原因比较 |
(二)三组患者治疗后宫腔粘连情况 |
(三)三组患者手术前后AFS评分 |
(四)三组患者TCRA术后月经量变化 |
(五)三组患者术后月经期时间改变 |
(六)三组患者术后子宫内膜厚度变化 |
(七)安全性分析 |
三 分析与讨论 |
(一)IUA形成原因分析 |
(二)IUA主要临床症状 |
(三)IUA的治疗 |
(四)TCRA术后再粘连预防 |
(五)宫腔粘连的预防 |
(六)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10)刘喜明教授治疗5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异常的临床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说明 |
第一部分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 |
综述一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研究概述 |
1 PCOS隶属于中医“月经病”及“不孕”范畴 |
2 中医对月经生理的认识 |
2.1 中医对月经周期形成和调节的认识 |
2.2 中医对女性月经周期的分期 |
3 PCOS肥胖者十之八九,消瘦者十之一二 |
4 PCOS以闭经、月经错后或稀疏为主要特征 |
5 PCOS病机以癸水不足为本,气滞、痰阻、血瘀为标 |
5.1 PCOS的病位在肝、脾、肾 |
5.2 PCOS以癸水不足为本,气血失调、痰湿阻滞或胞脉闭阻为标 |
6 治疗PCOS的目的在于使闭者至,疏者不疏,迟者不迟 |
6.1 脏腑辨证 |
6.2 分期分型治疗 |
7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西医研究概况 |
1 定义 |
2 流行病学 |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1 PCOS非遗传学理论 |
3.2 PCOS遗传学理论 |
4 临床表现及分型 |
4.1 临床表现 |
4.2 分型 |
5 诊断标准 |
5.1 国际标准 |
5.2 国内标准 |
6 治疗目的 |
7 治疗方法与疗效判定 |
7.1 药物治疗 |
7.2 手术治疗 |
7.3 辅助生育技术 |
8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治疗前后月经周期及量、色、质异常的比较 |
2.3 治疗前后症状的比较 |
2.4 证候特点 |
2.5 中药治疗 |
3 讨论 |
3.1 研究结果讨论 |
3.2 PCOS月经异常的病机及治法探讨 |
4 典型病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多襄卵巢综合征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42例月经异常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温针灸结合穴位埋线治疗痰湿型月经后期的临床研究[D]. 吕惜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从《内经》养生理论探讨生活方式对月经不调的影响[D]. 薛沙沙.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0(02)
- [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学女生月经异常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西某高校为例[D]. 张容宇. 南昌大学, 2020(08)
- [4]GnRHa对1C期年轻卵巢癌化疗患者卵巢功能保护的研究[D]. 楚培源. 河南大学, 2020(03)
- [5]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临床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D]. 吴文玲.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71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生活习惯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D]. 成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月经异常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J]. 王游声,刘渊,任丛勉,张翠翠,郑来萍,郭莉,陈汉彪,尹爱华.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0(02)
- [8]子宫内膜异位症寒热辨证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D]. 李爽爽.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球囊子宫支架联合宫内节育器预防宫腔再粘连的临床疗效观察[D]. 顾美玲.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刘喜明教授治疗5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异常的临床总结[D]. 冯骋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