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樱[1](2021)在《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单倍体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ID-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20年10月接受HID-HSCT的76例SAA患者临床资料。男性50例,女性26例,中位年龄为16岁(3~52岁),SAA-Ⅰ型患者49例,SAA-Ⅱ型患者18例,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HAAA)患者9例。骨髓联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5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SCT)61例。预处理方案:环磷酰胺(Cy)+氟达拉滨(Flu)+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方案预处理患者46例,白消安(Bu)+CY+Flu+ATG方案预处理患者30例。结果3例患者移植后骨髓抑制期死亡;73例患者中性粒细胞植入的中位时间为12(9~21)d;除3例早期死亡患者外,8例患者移植后未获得血小板重建,65例患者血小板植入的中位时间为14(9~90)d。原发性植入失败发生率为5.5%,继发性植入失败发生率为5.5%。Ⅱ~Ⅳ°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38.4%,Ⅲ~Ⅳ°aGVHD发生率16.4%,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发生率为35.8%,广泛型cGVHD发生率为22.4%,中位随访时间为19.5月(1~75月),预期5年总生存率(OS)为(78.6±5.0)%,无失败生存率(FFS)(75.9±5.1)%,移植相关死亡率(TRM)为(20.2%±4.9)%。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大于35岁,移植前铁蛋白大于1500ng/ml,HCT-CI评分大于等于3分,起病中性粒细胞数大于1×109/L,发生Ⅲ~Ⅳ°aGVHD为影响患者的OS的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13,0.004,0.02,0.014,0.001)。发生植入失败的患者FFS明显低于其他患者(37.5%对 84.4%,P<0.001)。结论:HID-HSCT是治疗SAA的有效方法,在儿童青少年以及年轻患者中疗效较好,发生重度aGVHD以及严重感染仍是影响生存率的主要原因,加强对重度aGVHD以及感染的防治对于提高疗效至关重要。目的 评价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移植后造血重建以及植入失败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进行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11例患者首次移植后均获得植入,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为10d(8~23d),血小板植活时间中位数为11d(移植后8~28d),三例患者出现植入失败,其中2例行二次移植,1例血象恢复达到长期稳定植入,另1例造血重建后再次出现植入失败。中位随访时间为53(5~135)个月,全部11例患者均生存,植入失败率为27.3%(3/11),9例患者长期血象正常。结果显示,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程长、移植前骨髓细胞增生较活跃、移植物中CD3+T细胞数量少、移植后未应用免疫抑制剂与植入失败可能相关。结论: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具有良好的长期生存率,植入失败仍是最主要的问题,移植前预处理以及移植后环孢素的应用均有助于长期稳定植入。
汪晓悠[2](2021)在《阿扎胞苷联合HAG方案对老年髓系血液肿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阿扎胞苷联合H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并对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依据国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纳入41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其中25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AZA-HAG组和DAC-HAG组,每组分别有13例和12例。AZA-HAG组采用阿扎胞苷75mg/m2,皮下注射,1次/天,d1-7;联合HAG方案:高三尖杉酯碱1mg/(m2·d),静脉滴注,1次/天,d1-14;阿糖胞苷10mg/(m2·d),皮下注射,q12h,d1-14;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00ug/(m2·d),皮下注射,d0-14;28天为1个疗程。DAC-HAG组把阿扎胞苷更换为地西他滨DAC)10mg/m2·d),静脉滴注,1次/天,d1-5,联合HAG方案。而1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全部给予AZA-HAG方案治疗。观察41例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ORR)、完全缓解率(CR),同时观察所有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随访事件为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25.0软件,采用非参数秩序和检验进行组间疗效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阿扎胞苷联合HAG方案治疗29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总有效率(ORR)86.20%、完全缓解率(CR)75.86%。对13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1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总有效率(ORR)及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84.61%、76.92%及87.50%、75.00%。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分别对原发性或继发性、预后较好组或预后不良组、M5型或非M5型以及>70岁或≤70岁患者进行组间疗效比较,每组总有效率(ORR)及完全缓解率(CR)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分别对初诊性或复发性、RAEB型或非RAEB型以及(IPSS)预后较好组或预后不良组进行组间疗效比较,每组总有效率(ORR)及完全缓解率(CR)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对比AZA-HAG方案组与DAC-HAG方案组间总有效率(ORR)及完全缓解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AZA-HAG方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但发生率低为59.12%,早期死亡患者1例(3.44%)。结论阿扎胞苷联合H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白血病和(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以显着提高患者的缓解率,且不良反应发生少,耐受性较好。
丁秀娟[3](2021)在《阿扎胞苷治疗较高危组MDS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阿扎胞苷治疗较高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初步探讨其疗效与预后可能的影响因素,为后续临床上选择阿扎胞苷治疗较高危组MDS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1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较高危组MDS患者,其中使用阿扎胞苷单药治疗的患者有23例,具体给药剂量为75mg/m2,连续使用7天为一个疗程,28天为一个治疗周期。收集并记录23例MDS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评估每位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与生存期,最后统计学分析患者疗效和生存期在性别、年龄、既往是否治疗、治疗前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是否为复杂核型、有无不良基因突变、治疗前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血小板计数及接受的总疗程数等不同临床特征之间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初步探讨疗效与预后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1)23例较高危组患者中,6例患者疾病稳定,2例患者骨髓完全缓解伴血液学改善,5例患者骨髓完全缓解,无患者达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10例患者治疗失败,其中1例患者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3例患者发展为更进展的MDS亚型,6例患者因无法控制的重症感染或严重出血而死亡。所有患者总有效率为56.5%(13/23),其中接受4个疗程及以上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为81.8%(9/11);(2)23例患者中,18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感染性发热,常见的为肺部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及泌尿系感染,5例患者注射部位红肿,3例患者出现便秘,4例患者出现腹泻,2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心功能异常;(3)23例患者的总生存期为0.2~26个月,中位生存期5个月,平均生存期为8个月;(4)较高危组MDS患者接受阿扎胞苷治疗的临床疗效和生存期与患者的年龄、既往是否治疗及接受的总疗程数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治疗前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是否为复杂核型、有无不良基因突变、治疗前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及血小板计数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阿扎胞苷治疗较高危组MDS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适用于无法进行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其疗效与预后主要与年龄、既往是否治疗和接受的总疗程数相关,而不良反应相对单一且多可以预见,适用人群广泛。
张益敏[4](2020)在《蛋白磷酸酶2A调控Th17分化参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 H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及其他可能危及生命的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 HD)是导致移植后患者非复发死亡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在Gv HD的病理生理过程中,T细胞免疫扮演重要的角色。经过预处理的大剂量放化疗后,宿主组织损伤,释放大量细胞因子(例如,TNFα、IL-1、IL-6等)、趋化因子和粘附分子。人白细胞抗原和共刺激分子在宿主抗原递呈细胞上放大表达,刺激供体来源T细胞增殖并分化为效应性T细胞,最终引起靶器官的免疫损伤。T辅助细胞17(T helper lymphocyte 17,Th17)主要产生IL-17。Th17细胞的分化受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细胞因子、转录因子和转录后修饰。Th17细胞是介导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T细胞亚群之一。但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对Gv HD发生发展的作用目前尚有争论。研究报道外源性给予Th17细胞会造成受体小鼠发生肺部和皮肤的损害。而植入il17基因敲除的T细胞会使移植小鼠Th1细胞的分化增加,Gv HD的表现也加重,说明Th17细胞可能不是Gv HD的必要条件。也有人认为,肝脏和肠道的Gv HD主要由Th1细胞介导,而Th17细胞则主要在皮肤和肺部的Gv HD中发挥作用。还有研究结果显示,Th17细胞可能在Gv HD的早期发挥作用。蛋白磷酸酶2A(protein phosphatase 2A,PP2A)是在真核生物细胞中广泛存在的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在细胞增殖、转化、凋亡及代谢等多种细胞事件中都起重要的作用。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PP2A通过Th17细胞的分化和增殖调控免疫反应。此外,PP2A能调控T细胞亚群的分化改变机体的免疫微环境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在急、慢性Gv HD(aGvHD、c Gv HD)中,PP2A和Th17细胞的分化,以及Gv HD发生之间关系,目前尚无文献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在aGvHD背景下,PP2A调控Th17细胞分化的初步机制,为aGvHD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的54例在我院行allo HSCT治疗的血液病患者。男性24例(53.3%),中位年龄37岁(范围:16~64岁)。根据是否发生Gv HD,分为Gv HD组(包括aGvHD组:14例,25.9%;c Gv HD组:9例,16.7%)和非Gv HD组(31例,57.4%)。12例正常供体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在移植前15天及移植后+15天、30天、+45天、+60天和+90天的外周血标本。Gv HD发生时和治疗缓解后均收取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的比例。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IL-17A等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PCR法检测PP2AC、RORγt、IL-17A等基因的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aGvHD和非Gv H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P2AC、p-Smad2、p-Smad3、p-STAT3和RORγt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共沉淀法检测p-Smad2、p-Smad3、p-STAT3和RORγt的结合情况。结果1.外周血中炎症反应相关的细胞因子与aGvHD严重程度正相关,包括:TNF-α、IL-1β、IL-2R、IL-6、Reg3α和皮肤特异性因子elafin。2.相比于非Gv HD组,aGvHD的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绝对数及比例显着升高。c Gv HD组Th17细胞数与非Gv HD组无显着差异。3.aGvHD组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显着高于非Gv HD组,包括:TGF-β1、IL-6、IL-17A及IL-23。4.相比于非Gv HD组,aGvHD患者PP2AC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升高,Th17细胞相关的IL-17A、TGF-β1、IL-6和IL-23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调控Th17分化的转录因子RORγt的基因表达量明显升高。5.aGvHD患者单个核细胞中PP2AC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非Gv HD患者,STAT3(Tyr705)和Smad2(Ser465/467)的磷酸化水平升高,Smad3(Ser423/425)的磷酸化降低。aGvHD患者RORγt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6.aGvHD患者单个核细胞中p-Smad2(Ser465/467)和p-STAT3(Tyr705)可与RORγt蛋白结合。结论1.Th17细胞与aGvHD的发生具有相关性。2.PP2A通过调控Th17细胞的分化参与aGvHD的发生。
范腾[5](2020)在《复方青黄散调控HIF1A/GATA信号通路改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系造血》文中研究表明临床研究表明,复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安全、临床有效。为进一步完善复方青黄散临床疗效、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本研究在课题组研究基础上,对复方青黄散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并利用MDS转基因模型小鼠进行药效学和作用机制探讨。研究一 复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目的:分析复方青黄散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到2016年10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接受复方青黄散治疗1年半的6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患者使用复方青黄散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相关因素。患者一般资料描述采用统计描述,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61例MDS患者接受复方青黄散治疗后:16例获得血液学改善(16/61,26.2%),40例获得血液学稳定(40/61,65.6%),5例治疗无效(5/61,8.2%),血液学进步率为91.8%。(2)61例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85.59±26.6g/L)较治疗前(79.23±21.28g/L)显着升高(p=0.016)。(3)61例患者治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1.14±0.63×109/L)较治疗前(1.01±0.53×109/L)升高,无显着差异(p=0.12)。(4)61 例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43.67±37.79 × 109/L)较治疗前(44.35±38.23×109/L)无显着改变(p=0.93)。(5)61 例患者在治疗后 3 月(260ml)、6月(180ml)以及1年半(80ml)的输血量较治疗前(350ml)显着减少(p=0.0004)。(6)年龄小于60岁,染色体核型预后好和中等及IPSS-R低危和中危患者复方青黄散治疗后疗效较好。(7)61例患者使用复方青黄散后未见肝肾功能异常。结论:复方青黄散治疗MDS患者的血液学进步率为91.8%,复方青黄散对红系改善较为明显。研究二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研究目的:为了解复方青黄散药效学,本研究建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基因小鼠模型并进行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研究。方法:本研究利用M11PTD/WT/Runx1Δ/Δ和TPM+移植小鼠的转基因MDS模型小鼠。M11PTD/WT/Runx1Δ/Δ和TPM+小鼠发病后,将其骨髓移植到受体鼠体内(B6J和B6J*129),TPM+移植小鼠给予多西环素食物诱导发病,M11PTD/WT/Runx1Δ/Δ移植小鼠则等待发病。移植后监测小鼠移植物嵌合度。小鼠发病后将16只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复方青黄散或PBS灌胃治疗,每周5次,连续4周。复方青黄散给药小鼠药物剂量为4.2mg/kg/天,PBS组给予100ul/天。评价给药前、后小鼠血常规的变化,记录小鼠的生存时间。结果:(1)M11PTD/WT/Runx1Δ/Δ和TPM+移植小鼠移植1月后移植物嵌合度检测:M11PTD/WT/Runx1Δ/Δ移植小鼠CD45.2+细胞群所占百分比为76.19±3.21%,TPM+移植小鼠中,GFP+细胞群所占百分比为74.59±7.22%。(2)复方青黄散和PBS治疗组小鼠治疗前血常规基线。PBS组和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的基线一致(p=0.32,0.19,0.55)。(3)复方青黄散和PBS组小鼠治疗后血常规变化。①治疗后第8,15,21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血红蛋白较PBS组小鼠血红蛋白显着升高(p=0.009,0.026,0.015);②治疗后第8,15,21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红细胞较PBS组红细胞显着升高(p=0.005,0.012,0.004);③治疗后第21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血小板较PBS组小鼠显着升高(p=0.029)。(4)复方青黄散组和PBS组小鼠生存时间:PBS对照组小鼠中位生存时间为47.5天;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记录至128天,仍未得到中位生存时间,复方青黄散治疗组小鼠的生存时间较PBS组显着延长(p=0.04)。结论:复方青黄散可改善MDS模型小鼠贫血、血小板减少,延长其生存时间。研究三 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为了解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MDS小鼠和正常小鼠及MDS患者和正常人的细胞进行体内、外作用机制和分子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CCK-8法分析复方青黄散对正常小鼠和人的细胞以及MDS小鼠和人的细胞的细胞活力的作用;(2)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MDS小鼠复方青黄散和PBS干预后骨髓造血干细胞和红细胞前体细胞分化;(3)采用克隆形成簇、红细胞爆发集落形成簇和红细胞集落形成簇分析,对MDS小鼠骨髓和正常小鼠骨髓进行体外培养,研究复方青黄散对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4)采用免疫蛋白电泳和定量PCR,探讨复方青黄散对MDS克隆和正常克隆的分子学作用机制。结果:(1)复方青黄散对MDS小鼠细胞、MDS患者细胞、正常小鼠和人脐带血细胞无细胞活力抑制作用,可促进MDS-L细胞分化。(2)MDS小鼠给予复方青黄散治疗后,红细胞前体细胞群Ⅰ、Ⅱ较PBS组显着增加(p=0.014,p=0.031),成熟红细胞群Ⅳ较PBS组显着减少(p=0.039);复方青黄散组正常造血干细胞群较PBS组显着增加(p=0.006),复方青黄散组小鼠脾脏较PBS组显着减小(p=0.032)。(3)体外TPM+骨髓移植小鼠骨髓细胞、TPM+、TPM-小鼠骨髓细胞和正常小鼠骨髓的BFU-E和CFU-E培养结果显示:复方青黄散组BFU-E和CFU-E的克隆计数和细胞数均较PBS组增加(p<0.05)。(4)正常小鼠给予复方青黄散治疗后,小鼠的LSK,MPP2,MPP3,MPP4及Pre-CFU-E、Pro-E+CFU-E细胞群均较PBS组增加(p<0.05),两组小鼠的脾脏重量和血常规改变无差异(p>0.05)。(5)复方青黄散可下调M11PTD/WT/Runx1Δ/Δ细胞HIF1A蛋白及下游Binp3,Binp31,Ldha,Hk2,Ddit4基因表达,上调M11PTD/WT/Runx1Δ/Δ细胞P53、MDM2、VHL蛋白的表达。(6)复方青黄散可上调正常细胞GATA1、GATA2、GATA3蛋白表达。结论:复方青黄散通过促进MDS克隆和正常细胞的红系分化而改善贫血。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分子作用机制为:下调MDS克隆HIF1A表达,发挥抑制MDS克隆作用,使MDS克隆向正常红系分化;上调正常细胞的GATA1、GATA2、GATA3,促进正常细胞的红细胞系分化。
郑夏[6](2020)在《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预后 ——单中心临床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单中心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特点、危险分层和预后,为儿童MDS规范性诊治提供临床依据。对象与方法:回顾性总结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201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53例初发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儿的临床特点、危险分层和不同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风险因素,并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方法预测患儿1年、3年总生存率(OS)和无事件生存率(ESF)。结果:(1)53例患儿中,患儿性别比例1.4:1.0(男31例/女22例),男性略多于女性;中位年龄:4.8岁(0岁-15岁)。其中:儿童难治型血细胞减少症(MDS-RCC)24例(45%):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9例(17%);RAEB向白血病转化或转化中的RAEB(MDS-RAEB-T)7例(13%);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13例(25%)。(2)染色体异常11例,约占总病例数21%,其中单独7q-有6例、单独Y缺失1例、单独cen8三体异常2例、7q-合并Y缺失的1例、5q-合并7q-1例。(3)病例中51例,完善了基因学检查,12例异常(25%,12/51),主要相关突变基因包括:PTPN11(NF1、D61Y、Q272)、ASXL1、TET2F8682(T>G)/U2AF1S34(C>T)、WT1、EVL、MPL。其中还有合并范可尼基FANCA突变1例,WAS基因阳性1例。(4)除13例JMML病例,其余40例MDS全部病例依据IPSS、WPSS及IPSS-R三种方法分类。图表分析以上3类风险评估方法对儿童MDS风险评估都有局限性,不能全面评估儿童MDS预后。(5)结局: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16例,移植成功后存活10例,移植失败死亡5例,移植成功后失访1例;未接受HSCT的其余37名患儿中,单纯接受药物治疗的有27例,其中5例存活,15例死亡,7例失访;其余10例确诊后放弃治疗死亡。接受HSCT治疗和非HSCT治疗的1年总体生存率(OS)、无事件生存率(ESF)分别为:(75.0%±10.8%)%vs(66.7%±9.1%)(P=0.565);(68.8%±11.6%)%vs(18.5%±7.5%)%(P=0.007);3年的总体生存率(OS)、无事件生存率(ESF)分别为:(72.2%±12.2%)%vs(35.3%±10.2%)(P=0.039);(68.2%±11.8%)%vs(12.5%±6.6%)%(P=0.001)。(6)Cox回归分析53例患儿:年龄小于7岁(P=0.0333)、骨髓活检出现不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P=0.0168)、初诊血小板小于50×109/L(P=0.007)、存在复杂核型和/或基因突变(P=0.0002)和未接受HSCT治疗(P=0.016)是影响儿童MDS预后的高危因素。其余如性别、骨髓存在小巨核细胞、初诊血红蛋白低于80g/L、初诊LDH升高(大于320U/L)及初诊骨髓存在病态造血等均对预后无影响(P>0.05)。结论:(1)儿童MDS以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MDS-RCC)多见。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小于7岁、骨髓活检出现ALIP、初诊血小板小于50×109/L、存在复杂核型和/或基因突变和未接受HSCT治疗是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2)HSCT是目前根治儿童MDS的最有效手段。(3)目前临床评估儿童MDS预后的IPSS-R等方法有明显局限性。
孙若楠[7](2020)在《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分析》文中指出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儿童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贫血、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遗传代谢病及实体瘤的有效根治手段,但各种原因导致的移植失败制约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本文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死亡的相关因素,以期为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奠定基础。因此,本研究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1)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死亡原因分析;(2)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第一部分 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死亡原因分析目的:分析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死亡的原因及引起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提高移植成功率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儿资料,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1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1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68例,湿疹血小板减少症伴免疫缺陷(WAS)33例,其他恶性疾病36例,其他非恶性疾病29例,共计397例。通过比较不同疾病间患儿总体生存率(OS)、复发相关死亡率、移植相关病死率(TRM)及死亡原因构成比,寻找影响移植失败的因素及引起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移植后总OS、复发死亡率及TRM分别为(79.9±2.1)%、(5.1±1.3)%及(15.8±1.9)%。AML 组 OS、复发死亡率及 TRM 分别为(80.0±3.9)%、(5.2±2.3)%及(15.2±4.6)%。死亡病人数共计21例,其中复发死亡占23.8%,移植相关原因死亡占76.2%,移植相关原因死亡病人中,移植物抗宿主病50%,感染37.6%,血栓性微血管病6.2%,心脏毒性6.2%。ALL组OS、复发死亡率及TRM分别为(72.7±4.7)%、(6.2±2.5)%及(21.8±4.4)%,与AML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病人数共计27例,其中复发死亡占22.2%,移植相关原因死亡占77.8%。移植相关原因死亡中移植物抗宿主病33.3%,感染52.4%,肝小静脉闭塞病4.8%,渗漏综合9.5%。AA患儿OS为(91.9±3.5)%,移植相关病死率为(8.1±3.5)%,死亡病人数共计5例,移植相关原因死亡中移植物抗宿主病60%,感染20%,渗漏综合征20%。WAS组患儿OS为(87.9±5.7)%,移植相关病死率为(12.1±5.7)%,死亡4例,移植相关死亡原因中感染占75%,肾衰占25%。其他恶性疾病组的OS、复发死亡率及TRM分别为(68.8±7.4)%、(13.2±6.5)%及(20.4±6.1)%,死亡13例,复发死亡占30.8%,移植相关原因死亡占69.2%,移植相关原因死亡中移植物抗宿主病66.7%,感染22.2%,渗漏综合征11.1%。其他非恶性疾病组的OS、TRM分别为(86.2±6.4)%、(10.7±5.8)%,死亡4例,复发死亡占25%,移植相关原因死亡占75%,其中移植物抗宿主病33.3%,感染33.3%,渗漏综合征33.3%。单因素显示疾病类型、疾病性质、干细胞来源、供体来源、HLA配型、CMV感染、急性GVHD及慢性GVHD与生存有关,经Logtstic多因素分析后示疾病性质、供体来源、急性GVHD及慢性GVHD是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与其他疾病相比,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儿移植后死亡率最低。因复发所致的死亡主要发生在急性白血病中。不论何种疾病,移植相关死亡原因中感染和移植物抗宿病为主要死因。疾病性质、供体来源、急性GVHD及慢性GVHD是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是移植后晚期的主要并发症,cGVHD中最严重的晚期肺部非感染性并发症是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例资料来探究BOS的危险因素,为改善预后奠定基础。目的:研究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OS)的临床特点、治疗反应、预后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儿资料,研究对象的入组标准为:1.非自体移植;2.行HSCT后生存时间大于100天。BOS的诊断依据2014年美国NIH修订标准,利用统计软件分析患儿总体生存率和BOS发生率,探讨BOS患儿的肺功能情况及影响BOS的危险因素。结果:截止至随访时间,共29例(8.26%)患儿发生BOS,男11例,女18例,中位年龄92个月(67~132个月)。发生BOS的中位时间为10个月(8.5~20个月)。移植后1、2、3年BOS累积发生率分别为(6.0±1.3)%、(10.0±1.8)%、(10.7±2.0)%。29例BOS患者中,28例BOS发病前合并其他部位cGVHD。在cGVHD患儿中,移植后1、2、3年BOS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2.8±2.9)%、(23.0±4.0)%、(24.4±4.2)%。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受者、发生BOS前合并其他部位cGVHD、移植后100内发生肺部感染是BOS的独立危险因素。21例患儿肺功能示FEV1占预计值为(51.0±22.3)%,FEV1/FVC 为(77.4±22.1)%。BOS 组和非 BOS 组 OS分别为(72.5±9.9)%和(87.2±2.2)%。移植后复发24例,均为急性白血病,BOS组和非BOS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6.9±4.7)%、(8.5±1.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8)。结论:BOS是HSCT后的严重并发症,诊断BOS时患者肺功能多数已达中、重度通气功能障碍,治疗效果差,影响生存率。女性受者、合并其他部位慢性GVHD、移植后100内发生肺部感染是BOS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新凡[8](2020)在《益气温阳补肾方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低危/中危-1)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益气温阳补肾方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低危/中危-1)(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治疗MDS患者提供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湖北省中医院血液科住院或门诊4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按国际积分预后系统IPSS(International Integral Prognosis System)分组属于MDS(低危/中危-1)。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治疗组2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分布、诊断分型、IPSS积分和危险度、首诊合并症方面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无脱落病例发生。对照组患者给予安特尔及西医常规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益气温阳补肾方加减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常规、骨髓象、输血情况及不良反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经过3个月的治疗,治疗组临床疗效为6例基本缓解,12例部分缓解,4例改善,3例无效,总有效率88.0%;对照组临床疗效为1例基本缓解,8例部分缓解,5例血液学进步,10例无效,总有效率58.3%,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显着(P<0.05)。2.治疗后两组血常规比较,两组血红蛋白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其中治疗组血红蛋白和白细胞升高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3.骨髓增生程度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不大(P>0.05)。治疗组红系病态造血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组间和组内比较巨核系及粒系病态造血均无显着差异(P>0.05)。4.经治疗后治疗组输血量明显减少,输血减少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经3个月的治疗,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下降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84%;对照组患者痊愈0例,显效5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50%,治疗组中医疗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评价:治疗组患者未出现明显肝肾功能损伤,1名患者出现口腔溃疡,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对照组中2名患者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考虑与安特尔副作用相关,予护肝治疗后转氨酶恢复正常。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尿常规、粪常规及心电图均未见显着性差异。结论:益气温阳补肾方治疗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低危/中危-1)患者临床疗效显着,能有效患者提高血红蛋白水平;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血常规和骨髓象,减少输血量,改善临床症状,安全性良好。
杨隽[9](2020)在《低剂量ATG联合低剂量PTCy预防GvHD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目前常用的单倍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Haplo-PBSCT)GvHD预防方案包括以4天ATG为基础和以PTCy方案为基础的(移植后2天CTX)预防方案,移植后a GvHD的发生率仍在40%左右;HLA相合无关供体(URD)移植最常用的是以ATG为基础的预防方案,但移植后a GvHD发生率在24%-30%之间。因此有必要设计新的GvHD预防方案。目的:评价低剂量ATG(5 mg/kg)联合移植后低剂量PTCy(50mg/kg)(低剂量ATG/PTCy)预防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GvHD疗效和安全性。方法:Haplo-和URD-(包括8-9/10相合血缘)PBSCT均采用低剂量ATG/PTCy方案联合钙调素抑制剂、霉酚酸预防GvHD。Haplo-和URD-PBSCT各入组32例患者,年龄大于55岁的患者采用减低强度预处理(RIC),余均采用清髓性预处理(MAC),观察移植后急慢性GvHD、免疫重建、复发及生存情况。同时比较分析Haplo-PBSCT中,31例使用低剂量ATG/PTCy预防与36例既往用ATG为基础方案预防患者移植后急慢性GvHD及生存情况。结果:单倍体移植前瞻性研究:100天内II-IV度a GvHD的发生率为19.4%(95%CI,5.5-33.3%),III-IV度a GvHD发生率为6.9%(95%CI 0-16.3%)。1年内c GvHD的发生率为18.8%(95%CI,3.9%-33.7%),NRM为9.4%,180天内CMV和EBV再激活率分别为37.5%(95%CI,19.8%-55.2%)和40.6%(95%CI,22.6%-58.6%)。1年累计RI为25.1%(95%CI,7.3%-42.9%),DFS和OS分别59%(95%CI,33.3%-84.7%)和78.4%(95%CI,63%-93.8%)。单倍体移植回顾性比较分析:低剂量ATG/PTCy组180天内II-IV度a GvHD和1年内中重度c GvHD发生率显着低于标准剂量ATG组(17.0%vs 40.2%P=0.042;11.2%vs 40.1%,P=0.029)。低剂量ATG/PTCy组1年NRM显着低于ATG组(12.9%vs 36.2%;P=0.038)。CMV和EBV病毒再激活率低剂量ATG/PTCy组与标准剂量ATG组相比有较强的下降趋势(41.9%vs 63.8%,P=0.072;45.2%vs 66.7%,P=0.076)。低剂量ATG/PTCy组移植后1年RI高于标准剂量ATG组(22.8%vs 8.7%,P=0.042)。1年LFS和OS两组无显着差异(67.0%vs 59.2%P=0.540;74.9%vs 59.4%P=0.255)。HLA相合移植前瞻性研究(URD):100天内II-IV度a GvHD发生率为3.1%(0-6.2%);中位随访6(0.5-16)月,2例轻度皮肤c GvHD。1年内NRM为12.5%,1年累计RI 21.1%(95%CI,11.1%-30.7%),1年DFS和OS分别78.8%(95%CI,71%-86.6%)和86.3%(95%CI,79.9%-92.7%)。结论:低剂量ATG/PTCy可以有效预防Haplo-和URD-(包括8-9/10相合血缘)PBSCT后急慢性GvHD,未见复发率增加,值得进一步研究。
黄秀萍[10](2020)在《亚砷酸注射液联合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高危MDS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价亚砷酸注射液联合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WPSS评分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的中西医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生存情况,为该方案治疗高危MDS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0年1月在广东省中医院住院治疗,应用亚砷酸注射液联合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2个及以上疗程的10例WPSS评分高危MDS、1例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or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患者临床资料。参照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医疗效判定标准进行中医疗效判定,依据MDS国际工作组(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IWG)2006修订版疗效标准、2015年《Blood》发表的MDS/MPN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评价亚砷酸注射液的增效作用;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抗癌药急性与亚急性药物不良反应的分度标准评价该方案不良反应和安全性;随访至2020年1月31日,计算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分析患者生存情况。结果:1.11例患者中,男性8例(72.7%),女性3例(27.3%);年龄20岁71岁,中位年龄为58岁;病程0.3月60月,中位病程3月;疗程24程,中位疗程3程。2.临床疗效:依据中医疗效判定标准,11例患者治疗2疗程后4例显效,4例有效,总体改善率72.8%;神疲乏力、面色淡白或萎黄等症状可改善(P<0.05)。按西医疗效标准评价,11例患者完全缓解(CR)4例(36.4%),骨髓完全缓解(mCR)1例(9.1%),骨髓完全缓解伴血液学进步(mCR伴HI)2例(18.2%),稳定(SD)1 例(9.1%),进展(PD)3 例(27.3%)。总体改善率(CR+PR+mCR+mCR 伴 HI)63.6%,总有效率(ORR=CR+PR+mCR+HI)72.7%,较好反应率(PR 以上)36.4%。3.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感染、心血管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水钠潴留、肝功能损害、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Ⅳ度骨髓抑制1 1例(100%);感染方面:肺部感染5例(45.5%),脓毒症1例(9.1%),口腔感染1例(9.1%),肛周感染1例(9.1%);心血管不良反应:阵发性房颤2例(18.2%),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9.1%),QT间期延长1例(9.1%),心力衰竭2例(18.2%);胃肠道不良反应10例(90.9%);水钠潴留7例(63.6%):外周水肿4例(36.4%),胸腔积液1例(9.1%),外周水肿伴胸腔积液2例(18.2%);肝功能损害4例(36.4%):转氨酶升高2例(18.2%),胆红素升高2例(18.2%);肾前性肾功能不全2例(18.2%);电解质紊乱7例(63.6%):低钾血症3例(27.3%),低钠血症1例(9.1%),低钾伴低钠血症3例(27.3%);皮肤GVHD1例(9.1%)。上述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均可好转。4.生存情况:随访至2020年1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24月(2月~43月),失访3例(27.3%),死亡4例(36.4%),存活4例(36.4%)。无进展生存期(PFS)3月~44月,中位PFS为12月;总生存期(OS)5月~49月,中位OS为12月;治疗2疗程后有效组患者的PFS、OS与治疗2疗程后无效组患者均无显着差异。结论:亚砷酸注射液联合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高危MDS的近期疗效满意,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如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等症状,不良反应可耐受。该方案为高危MDS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二、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分析 |
中文摘要1 |
ABSTRACT1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
中文摘要2 |
ABSTRACT2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缩略词表 |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题录 |
致谢和憧憬 |
(2)阿扎胞苷联合HAG方案对老年髓系血液肿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统计学方法 |
2.研究结果 |
2-1 研究对象分析 |
2-2 疗效分析 |
2-3 不良反应分析 |
2-4 随访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阿扎胞苷联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及骨髓增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致谢 |
(3)阿扎胞苷治疗较高危组MDS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阿扎胞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进展 |
参考文献 |
(4)蛋白磷酸酶2A调控Th17分化参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部分 移植物抗宿主病与Th17细胞的相关性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部分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蛋白磷酸酶2A调控Th17细胞分化的初步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蛋白磷酸酶2A调控T细胞亚群分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复方青黄散调控HIF1A/GATA信号通路改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系造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复方青黄散治疗MDS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目的 |
1.2 病例来源 |
1.3 研究方案 |
1.4 病例选择 |
1.5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6 治疗方法 |
1.7 疗效评价标准 |
1.8 患者资料 |
1.9 统计学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外周血细胞计数 |
2.3 输血量改变 |
2.4 不同年龄疗效比较 |
2.5 不同性别疗效比较 |
2.6 不同染色体核型疗效比较 |
2.7 不同IPSS-R危度疗效比较 |
2.8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和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MDS小鼠模型建立及复方青黄散的药效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骨髓细胞提取 |
1.3 药物干预方案 |
1.4 外周血细胞计数 |
1.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 |
1.6 动物实验伦理 |
1.7 仪器和设备 |
1.8 试剂 |
1.9 统计学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MDS小鼠移植物嵌合度检测 |
2.2 复方青黄散干预前MDS小鼠外周血细胞计数 |
2.3 复方青黄散干预后MDS小鼠外周血细胞计数 |
2.4 复方青黄散干预后MDS小鼠生存时间 |
3. 讨论 |
第二节 复方青黄散改善贫血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 |
1.2 细胞 |
1.3 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 |
1.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 |
1.5 q-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 |
1.6 Western-bolt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
1.7 克隆形成蔟分析 |
1.8 实验仪器及耗材 |
1.9 统计学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复方青黄散对小鼠和人源细胞细胞活力的作用 |
2.2 复方青黄散对MDS小鼠骨髓造血的作用 |
2.3 复方青黄散对MDS小鼠骨髓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 |
2.4 复方青黄散对正常小鼠造血的作用 |
2.5 复方青黄散对正常小鼠骨髓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 |
2.6 复方青黄散对MDS克隆的分子作用机制 |
2.7 复方青黄散对正常细胞的分子作用机制 |
2.8 复方青黄散中雄黄、青黛对正常小鼠骨髓红系分化的体外作用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文献综述 |
(一) 中医论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二) 西医诊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三) 红细胞分化成熟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录 |
(6)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预后 ——单中心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病例选择 |
二、研究方法 |
三、预后积分系统评价 |
四、治疗方法 |
五、疗效判断标准及随访 |
六、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骨髄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诊断及治疗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死亡原因分析 |
引言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
引言 |
对象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研究进展 |
一、BOS的发病机制 |
二、BOS的诊断标准 |
三、BOS的危险因素 |
四、BOS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8)益气温阳补肾方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低危/中危-1)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语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项目 |
1.6 疗效判定标准 |
1.7 统计学方法 |
1.8 技术路线图 |
2.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
2.1 性别构成 |
2.2 年龄分布 |
2.3 门诊和住院分布 |
2.4 诊断分型 |
2.5 IPSS积分和危险度 |
2.6 首诊合并症 |
3.结果 |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增生情况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病态造血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后输血量比较 |
3.5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3.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7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4.不良反应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MDS的认识 |
1.1 MDS发病机制 |
1.2 MDS分型及预后 |
1.3 MDS治疗 |
2.祖国医学对MDS的认识 |
2.1 中医病名 |
2.2 MDS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2.3 髓毒劳中医辨证论治 |
2.4 不同医家的对髓毒劳的辨证论治 |
3.陈斌教授对MDS的中医认识 |
4.“益气温阳补肾”方组方原理及现代药理学分析 |
4.1 组方原理 |
4.2 组方特点 |
4.3 组方的中医理论基础 |
4.4 现代药理学研究 |
5.结果分析 |
5.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
5.2 临床疗效分析 |
5.3 血常规分析 |
5.4 骨髓象分析 |
5.5 输血情况分析 |
5.6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5.7 安全性分析 |
6.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低剂量ATG联合低剂量PTCy预防GvHD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低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移植后低剂量环磷酰胺(PTCy)预防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脐血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
绪论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低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移植后低剂量环磷酰胺(PTCy)与标准剂量ATG预防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脐血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回顾性研究 |
绪论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低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移植后低剂量环磷酰胺(PTCy)预防无关供体全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
绪论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小结 |
综述 移植后大剂量环磷酰胺(PTCy)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成果 |
(10)亚砷酸注射液联合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高危MDS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二、高危MDS的治疗进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筛选 |
三、治疗方案 |
四、观察指标 |
五、疗效评价 |
六、统计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临床资料 |
二、治疗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一、亚砷酸注射液联合地西他滨治疗高危MDS的现状分析 |
二、亚砷酸注射液联合地西他滨治疗高危MDS疗效结果分析 |
三、亚砷酸注射液联合地西他滨治疗高危MDS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
四、亚砷酸注射液联合地西他滨治疗高危MDS生存情况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D]. 张樱.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阿扎胞苷联合HAG方案对老年髓系血液肿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D]. 汪晓悠. 汕头大学, 2021(02)
- [3]阿扎胞苷治疗较高危组MDS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D]. 丁秀娟.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蛋白磷酸酶2A调控Th17分化参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初步研究[D]. 张益敏.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5]复方青黄散调控HIF1A/GATA信号通路改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系造血[D]. 范腾.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预后 ——单中心临床病例分析[D]. 郑夏. 苏州大学, 2020(02)
- [7]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分析[D]. 孙若楠. 苏州大学, 2020(02)
- [8]益气温阳补肾方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低危/中危-1)临床观察[D]. 张新凡.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9]低剂量ATG联合低剂量PTCy预防GvHD的研究[D]. 杨隽.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10]亚砷酸注射液联合地西他滨为主方案治疗高危MDS疗效分析[D]. 黄秀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标签: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论文; 细胞分化论文; 干细胞移植论文; 骨髓细胞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