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移动提出“十五”发展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齐德玉[1](2021)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中国联通财务绩效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新时代提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益尝试。2017年8月21日,中国联通开始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第一家在集团层面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企业,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基于此,本文以中国联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案例进行研究,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中国联通的短期财务绩效和中长期财务绩效所产生的影响,为其他国有企业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借鉴。本文以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分析法、事件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中国联通短期财务绩效和中长期财务绩效的影响。运用案例分析法研究了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结果显示,中国联通混改的原因是,改善公司业绩;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通过中国联通的混改提升公司竞争力,平衡电信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将中国联通作为贯彻落实国家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政策的样本,总结有益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利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中国联通混改的短期财务绩效,结果表明此次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中国联通的短期财务绩效没有很大影响,作用非常有限。论文通过对比分析,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等四个方面研究了此次混改对中国联通的中长期财务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联通混改改善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表明国有企业混改有助于提升企业中长期财务绩效。最后,从中国联通、其他准备混改的国有企业和国家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朱玉冰[2](2020)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中国联通公司治理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攻坚阶段,深化国企改革、提升国企治理水平是政府工作关注的重点。2013年,站在新的起点上,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从央企到地方国有企业,都在不断推进混合所有者制改革的新举措、新部署。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交叉持股,将民企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创新的管理体制引入到国企内,推进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提升国有企业的活力、竞争力和创新力。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首批央企混改试点之一的中国联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中国联通通过股份转让、非公开发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和股权激励的方式,实现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交叉持股,具有一定的典型示范作用。本文深入分析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中国联通公司治理的影响以及治理效果,此案例研究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下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对中国联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框架,并对国内外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将与本文研究逻辑相关的内容作为研究基础。其次,介绍了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具体方案,主要从股东治理、董事会治理、监事会治理和经理层治理层面分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中国联通公司治理的影响,并通过绩效分析来加以辅证。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第一,中国联通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非国有资本,改变了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构建了多元均衡的股权结构,实现不同利益代表方之间相互制衡。第二,在混改过程中,中国联通结合战略投资者的情况,让非国有资本的代表进入中国联通的董事会、专业委员会和监事会,参与到公司治理当中,有助于降低“行政化色彩”,加强对经理层的监督,避免内部人控制。第三,中国联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积极探索经理层持股的长期激励机制,实施任期制契约化的管理方式,制定了新的绩效考核制度,有助于完善经理层激励与约束机制。第四,中国联通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优势互补,持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激发企业的活力,绩效得到了初步改善。最后,本文对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提出了建议,包括:第一,构建多元均衡的股权结构,促进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有效融合,建立更为现代化、市场化的治理结构;第二,引入综合实力强且具有协同作用的战略投资者,借鉴其在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方面的经验,发挥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优势互补作用;第三,对经理层实施任期制契约化的管理方式,完善以业绩为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同时注重长期激励,激发经理层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建立市场化的经理人选聘机制,以市场化、职业化、专业化的标准,在国际范围内选拔经理人团队。期望可以为其他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企业提供经验借鉴。
余慧妍[3](2020)在《基于专利分析的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企业对国家话语权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一,随着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提升自身的国际话语权成为国家发展的必然需求,企业话语权是国家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话语权地位,企业成为国际博弈的重要参与者。第三,科学技术的创新对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因此,对企业话语权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企业话语权的内涵、构成及影响因素,基于专利分析构建了企业话语权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32家通信企业的专利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通信企业话语权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检验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企业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包括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媒介、话语客体和话语效果,企业的资本实力、人力资源、话语内容的质量、话语媒介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会影响企业话语权的大小。本文构建的企业话语权评价模型综合考虑了企业的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和近期表现,能够较好地量化通信企业的话语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技术服务商类企业和通讯设备制造商类企业是通信行业发展的引领者,提升通信企业话语权必须注重技术的研发和市场的积累。
焦聪聪[4](2019)在《掌阅移动数字阅读平台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移动数字阅读是数字阅读在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技术上阅读方式的延伸同时也是数字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与人们阅读方式逐渐呈现出移动化、碎片化、场景化及自身所表现出的灵活性和便捷性特点相符合而备受推崇,成为越来越多读者的选择,也吸引着众多传统的、新兴的市场主体参与其中,而各种各样数字阅读产品层出不穷也使得移动数字阅读市场各大平台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掌阅作为移动数字阅读行业领先者和独立运营的数字出版企业,靠自身发展一步步走到现在,成为专注数字阅读出版平台,根据艾瑞mUserTracker监测数据发布的《2018年移动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掌阅在移动阅读市场第一梯队中榜上有名,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就其目前发展来看其还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数字阅读行业呈现“一超多强”的强势格局,背靠互联网巨头的阅文旗下QQ阅读,四大通信运营商等数家阅读平台都是掌阅在现有市场中的强劲竞争对手。此外,随着近年来数字阅读领域知识付费、移动社交出版、移动听书火热,催生了诸如知乎书店、豆瓣阅读、懒人听书等新的移动数字阅读平台,作为数字市场中移动数字阅读强有力的潜在竞争者,对掌阅移动数字阅读平台在市场的已有地位和市场份额存在一定威胁,可能会造成掌阅某一细分领域用户流失。基于此,面对当前移动数字阅读市场竞争激烈以及新变化的出现,思考如何制定合适的竞争战略,保持原有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对掌阅来说具有一定重要性。本文以掌阅为研究对象,结合所学的出版企业经营与管理中战略管理知识、借鉴管理学和产业组织经济学中相关理论对移动数字阅读平台竞争战略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掌阅内外部竞争环境基础上,通过运用PEST竞争环境分析法和五力分析模型等主要战略分析工具研究掌阅的行业竞争能力和自身资源与组织竞争能力,分析出其主要面临的威胁,找出其竞争优势、劣势以及核心竞争力,并以此为依据接着对掌阅竞争战略的选择、制定进行可行性分析,最终得出适合掌阅目前发展的竞争战略并对其具体的实施路径给出建议,以期对掌阅之后的发展有所帮助,并为其他从事相关移动数字阅读业务的出版商和数字阅读平台在制定适合自身竞争战略发展时提供一定借鉴。首先,笔者对本文中涉及到的三大理论及主要战略分析工具进行阐述,介绍了五力分析模型、PEST分析法主要内容,指出了波特竞争战略理论是分析掌阅外部宏观和行业竞争环境的主要依据;资源基础观理论是对掌阅内部基于资源及资源组合竞争力的关注,是掌阅进行自身竞争优势、劣势内部竞争能力分析的基础;核心竞争力理论则是寻求掌阅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持续竞争力的关键,为下文的分析研究提供相应理论支撑。其次,对掌阅移动数字阅读平台发展现状和现状进行概述,具体运用PEST分析法明确了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对掌掌阅移动数字阅读竞争环境发展阅外部宏观竞争环境的影响;再次,利用波特竞争理论中的五力分析模型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能力、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的竞争能力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对掌阅行业内竞争能力进行分析;接着,以资源基础观基础和核心竞争力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掌阅内部资源与能力的分析得出掌阅竞争优势、劣势与核心竞争力。最后,在明确掌阅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能力基础上对掌阅竞争战略的选择依据、匹配类型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适合掌阅的竞争战略即应在坚持在原有差异化战略基础上重点实施多元化战略,并针对这一战略给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
周去疾[5](2019)在《成本领先战略下云南移动物联网项目降本增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物联网的需求越来越多。物联网业务涉及方方面面,尤其是物联网项目推进及业务应用,对运营商来说都是未来着力发展的关键。中国移动作为中国三大运营商之一,对物联网的发展非常重视,物联网项目的实施,能针对不同的行业做“万物互联”的解决方案。随着电信行业从高速发展型向成熟型的转变,收入的增长所带来的利润增长变得越来越困难,利润空间也在逐渐缩小,企业需要以成本领先战略为理论支撑,强化和精细化成本管理,取得竞争优势。物联网项目作为云南移动公司进入垂直行业的新入口,但项目本身从建设、运维、推广应用方面都存在诸多复杂成本投入,需要通过制定科学可行的流程方法、技术手段、管理办法来压降物联网项目自身的复杂成本,同时提升物联网项目管理的效率。本文所研究的云南移动物联网项目降本增效方法,其中增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效率:通过项目管理的科学手段实施,分析投入和产出,直至项目实施完成过程中效率大幅提升:二是增加效果,在项目实施成功中,达成了成果性目标的效果。
俞灵灵[6](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研究表明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本刊记者[7](2015)在《辉煌十五年 盛世谱新篇——专访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廖建新博士》文中研究表明1引言2000—2015年,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市场开拓带动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引领产品开发,以产品开发促进市场开拓,走过了辉煌的十五载。十五年来,东信北邮人激情满怀、斗志昂扬,以不断开拓创新为宗旨,视提高通信网络价值为己任,致力于通信软件的研究、开发、集成及工程服务。在东信北邮成立十五
王茂祥,李东[8](2015)在《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战略创新的影响及其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外部环境分析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环节。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宏观环境以及行业与市场环境。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战略创新,实现战略目标与措施的有效调整,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任务,是企业竞争取胜的关键,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文章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为例,对"十五"、"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主要特点,以及中国移动依据外部环境变化进行战略创新的历程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了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战略创新的影响。
张旻铎[9](2015)在《中国移动适应三网融合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电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国移动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在行业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三网融合已成为国际信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电信业适应三网融合的步伐逐年加快,这也是技术进步、造福社会、造福百姓的体现。本文以中国移动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适应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内外部环境,运用竞争战略理论和SWOT分析等方法,探寻企业如何应对未来市场竞争求得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通过中国移动公司适应三网融合的战略定位、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对中国移动公司进行战略调整。通过组织机构保障、监管体系保障、可持续发展保障几方面为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
徐兆吉[10](2014)在《电信运营商在移动通信标准发展中的产业作用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移动通信需求日益复杂,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传统的电信运营商开始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技术开发的前期即标准的制定中去,形成了电信运营商与制造商共同推动移动通信标准发展的局面。研究电信运营商在移动通信标准发展中的产业关系和作用,对于发挥我国市场的规模优势、在全球移动通信标准领域获得更大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现有研究揭示了网络外部性、技术生命周期、政府管制等技术标准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了企业间以争取市场主导标准为目标的竞争关系和策略。在这些研究中,企业普遍是指从事技术产品研发和销售的制造商。因而现有研究在解释电信运营商参与下的标准发展方面存在不足:1.缺乏对运营商标准策略目标的刻画;2.缺乏对运营商参与下的标准活动中企业作用关系的梳理;3.缺乏对运营商推动标准发展策略的理论分析。为弥补上述不足,本论文在前期技术标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博弈论等方法,从运营商参与标准活动的利益诉求入手,分析其与不同企业间的作用关系,进而提出了运营商推动标准发展的参考策略,依次获得了以下三项创新成果:1、通过对运营商在移动通信标准中利益构成的研究,建立了联系运营商标准策略行为与其收益的期望运营商效用模型。期望收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技术效用、制造成本、运营成本和产业结构构成的标准自有效用,另一部分是由全球选择该标准的运营商构成的外部性效用。运营商参与标准的策略,是以提升这一期望效用的终值为目标。2、通过对电信运营商在移动通信标准活动中与其他企业相互关系的研究,给出了电信运营商参与技术标准的产业关系架构模型。在横向产业关系方面,电信运营商在标准活动中与其他运营商具有共存、寄生、排斥、吸引四种关系形式;在纵向产业关系方面,与产业链中的制造商具有协同、激励、平衡、联盟、吸引五种关系形式。3、通过对移动通信标准发展最新实践的研究,提出了电信运营商推动移动通信标准发展的一般策略。策略包括五个构成要素:需求匹配度、市场外部性、产业规模、产业影响力和政策管制。策略具有三种典型模式:影响和控制产业资源、扩大市场外部性、适应市场需求。在不同的标准发展环节,有不同的典型性举措。它为电信运营商未来的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具有理论基础的策略制订参考。除了以上创新成果外,本论文的实证分析选取了两项同类研究中研究较少的数据,可供今后研究参考:(1)对我国主导的TD-LTE标准发展过程进行较为详实的实证分析。结合笔者过去八年实际参与TD-LTE由起草制订、标准间竞合博弈、产业构建到开拓国际市场全过程的第一手数据和认识,解释了TD-LTE在运营商和制造商共同推动下,成为全球TDD频谱主导标准的过程。(2)对国际标准组织3GPP十五年来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3GPP标准组织所制订的LTE标准目前成为全球第四代移动通信的事实标准。从1999年成立至今,其关键性四个工作组产生了来自全球各企业的约20万文献,深刻地反映了十五年间全球移动通信产业变革中各个不同企业的发展策略和竞合关系。本论文以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上述数据进行研究,证实了论文中的理论研究结论,也为今后对这一实体的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中国移动提出“十五”发展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移动提出“十五”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中国联通财务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混合所有制 |
2.1.2 混合所有制改革 |
2.1.3 财务绩效 |
2.2 理论基础 |
2.2.1 战略联盟理论 |
2.2.2 公司治理理论 |
2.2.3 财务绩效评价理论 |
2.3 混改对财务绩效作用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国联通混改实施情况 |
3.1 企业概况 |
3.1.1 公司简介和发展历程 |
3.1.2 组织机构和经营状况 |
3.2 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分析 |
3.2.1 改善公司业绩 |
3.2.2 完善治理机制 |
3.2.3 平衡电信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
3.2.4 贯彻落实国家深化国企改革政策 |
3.3 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阶段 |
3.3.1 启动阶段 |
3.3.2 制定阶段 |
3.3.3 实施阶段 |
3.4 混合所有制改革设计方案 |
3.4.1 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 |
3.4.2 转让股权引入国调基金 |
3.4.3 制定员工股票激励计划 |
3.5 本章小节 |
4 混改对中国联通短期财务绩效影响分析 |
4.1 研究方法选择 |
4.2 事件日及事件窗口期确定 |
4.3 短期财务绩效计算 |
4.4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节 |
5 混改对中国联通中长期财务绩效影响分析 |
5.1 盈利能力分析 |
5.1.1 净资产收益率对比分析 |
5.1.2 总资产报酬率对比分析 |
5.2 偿债能力分析 |
5.2.1 资产负债率对比分析 |
5.2.2 流动比率对比分析 |
5.3 营运能力分析 |
5.3.1 总资产周转率对比分析 |
5.3.2 应收账款周转率对比分析 |
5.3.3 资产现金回收率对比分析 |
5.4 成长能力分析 |
5.4.1 营业收入增长率对比分析 |
5.4.2 资本保值增值率对比分析 |
5.4.3 总资产增长率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节 |
6 结论及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6.2.1 中国联通层面 |
6.2.2 企业改革层面 |
6.2.3 国家政策层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个人情况 |
教育背景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2)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中国联通公司治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三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研究 |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 |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 |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公司治理的相关研究 |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公司治理面临的问题 |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对公司治理的完善措施 |
第三节 文献简评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 |
二、公司治理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产权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三节 制度背景分析 |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程回顾 |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 |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
第四章 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介绍 |
第一节 中国联通与战略投资者概况 |
一、中国联通概况 |
二、战略投资者概况 |
第二节 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介绍 |
一、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回顾 |
二、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具体方案 |
第五章 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分析 |
第一节 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 |
一、响应宏观政策要求 |
二、提高企业业绩及竞争地位 |
三、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
第二节 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分析 |
一、股东治理层面 |
二、董事会和监事会治理层面 |
三、经理层治理层面 |
第三节 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绩效评价 |
一、财务指标分析 |
二、基于EVA经济增加值的绩效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混改背景下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建议 |
一、构建多元均衡的股权结构 |
二、引入综合实力强的战略投资者 |
三、完善薪酬激励机制的同时注重长期激励 |
四、建立市场化的经理人选聘机制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专利分析的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2 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通信企业评价理论与方法 |
2.1.1 通信企业概念界定 |
2.1.2 通信企业的特点 |
2.1.3 评价学理论与方法 |
2.1.4 企业评价方法 |
2.2 专利分析法 |
2.2.1 专利文献与专利分析 |
2.2.2 企业专利分析研究 |
2.3 引文分析法 |
2.3.1 引文分析理论 |
2.3.2 基于专利的引文分析 |
2.4 社会网络分析法 |
2.4.1 社会网络分析定义及指标 |
2.4.2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企业研究 |
3 企业话语权分析与评价框架 |
3.1 企业话语权 |
3.1.1 企业话语权定义 |
3.1.2 企业话语权构成要素 |
3.2 基于专利分析的企业话语权评价体系构建 |
3.2.1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原则 |
3.2.2 企业话语权评价指标选取 |
3.2.3 企业话语权评价指标赋权 |
3.2.4 企业话语权评价体系构建 |
4 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实证分析 |
4.1 数据获取与处理 |
4.1.1 数据来源 |
4.1.2 通信企业的选取 |
4.1.3 指标数据的收集与计算 |
4.2 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结果 |
4.2.1 专利申请量发展趋势 |
4.2.2 指标权重计算 |
4.2.3 评价模型构建及结果计算 |
4.3 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结果验证与分析 |
4.3.1 企业共被引网络分析 |
4.3.2 三种排名比较 |
4.3.3 评价结果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掌阅移动数字阅读平台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2.1 移动数字阅读研究现状 |
1.2.2 掌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战略分析工具 |
2.1 相关理论 |
2.1.1 竞争战略理论:分析掌阅外部竞争战略的主要依据 |
2.1.2 资源基础观理论:对掌阅内部基于资源及资源组合竞争力的关注 |
2.1.3 核心竞争力理论:寻找掌阅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持续竞争力的关键 |
2.2 分析工具 |
2.2.1 PEST法 |
2.2.2 五力分析模型 |
第3章 掌阅移动数字阅读平台发展现状 |
3.1 掌阅移动数字阅读平台发展现状 |
3.2 掌阅移动数字阅读竞争环境发展现状分析(pest法) |
3.2.1 政治因素分析 |
3.2.2 经济因素分析 |
3.2.3 社会因素分析 |
3.2.4 技术因素分析 |
第4章 波特五力模型下掌阅数字阅读平台行业竞争能力分析 |
4.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2 替代品的威胁能力 |
4.3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4.4 潜在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4.5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
第5章 掌阅内部竞争优势、劣势及其核心竞争力分析 |
5.1 掌阅内部资源与能力竞争优势分析 |
5.1.1 内容上:丰富版权资源及数字制作能力 |
5.1.2 渠道上:优先第三方差异化渠道优势 |
5.1.3 盈利方式:多元化商业盈利模式 |
5.1.4 运营方面:精细化运营能力 |
5.2 掌阅内部资源与能力竞争劣势分析 |
5.2.1 财务能力:自身资金实力有所欠缺 |
5.2.2 版权方面:版权依赖较大,风险性高 |
5.2.3 作品方面:优质IP资源开发与运营不足 |
5.2.4 用户方面:用户黏性与付费转化率不高 |
5.3 掌阅核心竞争力分析 |
第6章 掌阅移动数字阅读平台竞争战略定位与实施路径 |
6.1 掌阅竞争战略选择依据 |
6.1.1 依据一:掌阅未来的发展目标 |
6.1.2 依据二:现有竞争战略存在的问题 |
6.2 掌阅移动数字阅读竞争战略匹配类型可行性分析 |
6.2.1 低成本领先战略可行性分析 |
6.2.2 差异化战略可行性分析 |
6.2.3 目标集聚战略可行性分析 |
6.2.4 掌阅竞争战略选择结果 |
6.3 掌阅移动数字阅读平台具体竞争措施及建议 |
6.3.1 扩大内容来源,进行内容增值 |
6.3.2 丰富渠道推广,多方抢占市场 |
6.3.3 进行精准营销,提高付费转化 |
6.3.4 延伸产业链,助力IP运营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成本领先战略下云南移动物联网项目降本增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成本领先战略 |
2.2 项目管理理论 |
2.3 物联网项目管理 |
3 云南移动物联网项目成本控制问题研究 |
3.1 网络建设成本控制问题 |
3.2 网络运维成本控制问题 |
3.3 推广应用成本控制问题 |
4 云南移动物联网项目降本增效可行性分析 |
4.1 云南移动成本领先战略分析 |
4.2 降本增效方略引出 |
4.3 网络建设成本分析 |
4.4 网络运维成本分析 |
4.5 推广应用成本分析 |
5 云南移动物联网项目降本增效方案研究 |
5.1 物联网建设降本增效方案 |
5.2 物联网运维降本增效方案 |
5.3 物联网项目推广应用降本增效方案 |
6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缘起 |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
2.1.1 不再囿于时空 |
2.1.2 集个性化数据 |
2.1.3 具有聚合效应 |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
2.2.1 表现形式迥异 |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
3.1.2 以案由为参数 |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
4.2.1 是否为前提 |
4.2.2 标准之厘定 |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
5.1.1 填补一般条款 |
5.1.2 明晰认定标准 |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
5.2.1 严格适用程序 |
5.2.2 加强说理论证 |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
5.3.1 提升审判级别 |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
5.3.3 建立案例族谱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目次 |
作者简介 |
(7)辉煌十五年 盛世谱新篇——专访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廖建新博士(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业界专家创新先锋 |
3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4勇于开拓再创辉煌 |
4.1目前,全球运营商都在寻找摆脱管道提供者的单一角色,通过大数据和流量经营来提升管道价值,但是目前对于大数据和流量经营的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廖建新博士就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
(1)运营商应用大数据时存在的问题 |
(2)运营商怎样挖掘大数据的潜在价值 |
(3)怎样与其他行业开展合作 |
(4)东信北邮目前在帮助运营商挖掘大数据价值方面有哪些进展 |
(5)依据东信北邮的经验,对运营商有何建议 |
集中管理,协调发展 |
开展多种领域的应用 |
加强信息安全保护 |
4.2目前,运营商的网络系统存在着“烟囱林立”的状况,不同系统之间缺乏数据共享,严重影响了大数据潜在价值的挖掘,对此东信北邮有何建议 |
4.3据悉,尽管中国移动在Vo LTE方面进展较快,但是纵观全球Vo LTE进展仍显缓慢,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哪里?国内运营商开展Vo LTE如何解决国外运营商发展Vo LTE所面临的问题? |
4.4“北上广”一直是非法骚扰电话的重灾区,东信北邮一直致力于电信骚扰诈骗防治及其相应的网络布控治理手段的研究,东信北邮是如何协助运营商解决这个问题以及东信北邮电信安全方面的解决方案和成功案例 |
4.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是目前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的政策环境,如何看待这些政策方向给移动通信以及东信北邮带来的机遇 |
5结束语 |
(8)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战略创新的影响及其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环节 |
三、影响企业战略制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 |
四、基于外部环境变化进行战略创新的必要性 |
五、案例分析 |
六、结束语 |
(9)中国移动适应三网融合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相关概念 |
一、三网融合 |
二、发展战略 |
三、大数据 |
第二节 研究的相关理论 |
一、竞争战略理论 |
二、SWOT分析法 |
三、PEST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移动公司发展战略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中国移动公司简介 |
一、公司的历史演变 |
二、公司的经营水平 |
三、公司的发展地位 |
第二节 中国移动公司发展战略及存在的问题 |
一、中国移动公司发展现状 |
二、中国移动公司目前实施的发展战略 |
三、中国移动公司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移动公司在三网融合形势下的环境分析 |
第一节 三网融合的发展现状及对中国移动的影响 |
一、三网融合的发展现状 |
二、三网融合对中国移动的影响 |
第二节 中国移动公司面对三网融合环境的SWOT分析 |
一、公司面对三网融合的优势 |
二、公司面对三网融合的劣势 |
三、三网融合带给公司发展的威胁 |
四、三网融合带给公司发展的机会 |
五、SWOT分析矩阵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移动公司适应三网融合的战略调整 |
第一节 中国移动公司适应三网融合的战略定位 |
一、战略规划 |
二、战略定位 |
第二节 中国移动公司适应三网融合的战略重点 |
一、业务整合 |
二、产品创新 |
第三节 中国移动公司适应三网融合的战略步骤 |
一、技术突破 |
二、人才培养 |
三、创新运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移动适应三网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 |
第一节 组织机构保障 |
一、机构融合 |
二、业务融合 |
三、技术融合 |
第二节 制度体系保障 |
一、建立统一制度 |
二、加强行业间互联互通 |
三、信息资源共享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保障 |
一、技术创新 |
二、综合性人才培养 |
三、完善价格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电信运营商在移动通信标准发展中的产业作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移动通信标准发展的特点 |
1.1.2 电信运营商的广泛参与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思路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思路 |
1.4 论文结构 |
1.5 主要创新 |
第二章 技术标准理论基础 |
2.1 概述 |
2.2 技术标准的定义和分类 |
2.2.1 标准的通用定义 |
2.2.2 标准的通用分类 |
2.2.3 移动通信标准的定义 |
2.3 技术标准的基本理论 |
2.3.1 网络外部性理论 |
2.3.2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 |
2.3.3 移动通信标准的网络外部性和生命周期 |
2.4 技术标准的产生 |
2.4.1 技术标准驱动因素 |
2.4.2 技术标准形成机制 |
2.4.3 技术标准产业影响 |
2.4.4 移动通信标准的产生 |
2.5 技术标准战略相关研究 |
2.5.1 企业层面技术标准策略 |
2.5.2 国家层面技术标准政策 |
2.5.3 移动通信标准战略 |
2.6 电信运营商与技术标准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信运营商参与移动通信标准的期望效用模型 |
3.1 概述 |
3.2 分析框架 |
3.2.1 框架:需求方参与的标准演化 |
3.2.2 分析框架下的研究问题表述 |
3.3 期望运营商标准效用模型的提出 |
3.3.1 模型的基本描述 |
3.3.2 模型的详细描述:期望标准自有效用的构成 |
3.3.3 模型的详细描述:期望标准外部性的构成 |
3.3.4 运营商效用模型的初步理论证明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信运营商在移动通信标准中的作用关系理论研究 |
4.1 概述 |
4.2 纵向作用关系分析 |
4.2.1 已证明的纵向作用关系 |
4.2.2 标准制订中的纵向作用关系 |
4.2.3 标准选择中的纵向作用关系 |
4.2.4 纵向作用关系的总结 |
4.3 横向作用关系分析 |
4.3.1 基于期望效用模型的运营商分类 |
4.3.2 标准制订中的横向作用关系 |
4.3.3 标准选择中的横向作用关系 |
4.3.4 横向作用关系的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信运营商在移动通信标准中的作用关系实证研究 |
5.1 概述 |
5.2 实证数据与案例 |
5.2.1 3GPP数据收集与处理 |
5.2.2 TD-LTE案例简介 |
5.3 横向产业关系实证 |
5.3.1 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共存关系 |
5.3.2 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寄生关系 |
5.3.3 电信运营商之间的排斥关系 |
5.3.4 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吸引关系 |
5.4 纵向产业关系实证 |
5.4.1 电信运营商与制造商之间的协同关系 |
5.4.2 电信运营商与制造商之间的激励关系 |
5.4.3 电信运营商与制造商之间的联盟关系 |
5.4.4 电信运营商与制造商之间的平衡关系 |
5.4.5 电信运营商与制造商之间的吸引关系 |
5.5 移动运营商推动标准发展的策略 |
5.5.1 电信运营商推动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发展的一般策略 |
5.5.2 中国移动推动TD-LTE标准发展的关键策略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研究成果 |
6.2 论文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中国移动提出“十五”发展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中国联通财务绩效影响研究[D]. 齐德玉.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2)
- [2]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中国联通公司治理案例研究[D]. 朱玉冰.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3]基于专利分析的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研究[D]. 余慧妍. 武汉大学, 2020(04)
- [4]掌阅移动数字阅读平台竞争战略研究[D]. 焦聪聪.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成本领先战略下云南移动物联网项目降本增效研究[D]. 周去疾. 云南大学, 2019(03)
- [6]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7]辉煌十五年 盛世谱新篇——专访东信北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廖建新博士[J]. 本刊记者. 电信网技术, 2015(12)
- [8]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战略创新的影响及其案例分析[J]. 王茂祥,李东. 现代管理科学, 2015(04)
- [9]中国移动适应三网融合的发展战略研究[D]. 张旻铎. 黑龙江大学, 2015(06)
- [10]电信运营商在移动通信标准发展中的产业作用关系研究[D]. 徐兆吉.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