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局部注射配合手法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50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婵[1](2021)在《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症状、腰背肌肌张力、腰椎功能状态以及临床疗效的影响,为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该病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并为该病提供一种简便高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选取通过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的64例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2例。治疗组运用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运用推拿治疗,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一个疗程。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知觉·痛觉定量分析——疼痛度PD、后表链肌张力测评——腰背肌肌张力系数K以及JOA评分的评估,作为观察指标,并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JOA评分改善情况进行临床疗效评定。收集数据并使用SPSS24.0进行分析。结果:1.知觉·痛觉定量分析——疼痛度PD: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度PD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能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两组治疗后疼痛度PD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缓解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2.后表链肌张力测评——腰背肌肌张力系数K:两组治疗前后腰背肌肌张力系数K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能降低患者的腰背肌肌张力;两组治疗后腰背肌肌张力系数K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降低腰背肌肌张力方面优于对照组。3.JOA评分: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状态;两组治疗后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腰椎功能状态方面优于对照组。4.临床疗效评定: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对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能够快速有效缓解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症状,降低患者的腰背肌肌张力,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状态,且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推拿治疗;2.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优化了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方案,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曹鹏[2](2021)在《穴位注射联合针刀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针刀治疗气滞血瘀型腰三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针刀疗法进行对比,探讨其在缓解疼痛、降低复发率方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今后的临床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于昆明市中医医院骨科诊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TLTPS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两组各33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两组各脱落3例,最终完成60例病例观察。治疗方案:对照组仅予针刀治疗;观察组予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针刀治疗,取穴为患侧L1-L3夹脊穴及阿是穴,使用10 ml注射器抽取复方当归注射液4 ml、利多卡因注射液4 ml及0.9%氯化钠注射液2 ml的混合液,在患侧L1-L3夹脊穴注射1 ml/穴,阿是穴注射5 ml,先在L3横突尖部向不同方向推注3 ml药液,然后分别退至深筋膜、浅筋膜各推注1 ml药液。穴位注射完毕后进行针刀治疗。两组治疗均1周1次,总的治疗2次。分别在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第2次治疗后、所有治疗结束后2个月(随访)对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进行疗效统计分析,并在第2个月随访统计分析疾病的复发数,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VAS评分与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VAS评分:组内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相应的时间段内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分别将两组治疗后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对比,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第1次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过第2次治疗后及所有治疗结束后第2个月随访患者的VAS评分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3.ODI评分:组内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相应的时间段内OD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分别将两组治疗后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对比,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第1次治疗后,两组OD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第2次治疗后及所有治疗结束后第2个月的ODI评分比较,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临床总疗效:观察组30例,治愈11例(36.67%),好转17例(56.67%),未愈2例(6.67%),有效率93.33%,对照组30例,治愈6例(20.00%),好转19例(63.33%),未愈2例(16.67%),有效率83.33%。经统计分析,两组有效率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5.2个月后疾病随访的复发数:穴位注射联合针刀组复发例数少于针刀治疗组(P<0.05)。结论:1.穴位注射联合针刀疗法与单纯针刀疗法均能缓解气滞血瘀型TLTPS患者疼痛,改善功能活动,提高生活质量。2.穴位注射联合针刀的疗效确切,与单纯针刀疗法相比,能降低复发率。3.穴位注射联合针刀治疗气滞血瘀型TLTPS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可值得临床推广。
田春艳,邓亚萍,张芳,马宇,金婉,管浩,段晓荣[3](2021)在《长针恢刺结合水针穴位注射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长针恢刺结合水针穴位注射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观察对象随机分为针药组、针刺组和水针组,每组均30例。针药组采用长针恢刺结合水针穴位注射联合疗法,长针恢刺取阿是穴、夹脊穴、阳陵泉和委中穴治疗(1次/d,5次/周,共治疗10次),水针穴位注射取阿是穴(1次/3 d,共治疗4次);针刺组采用单独长针恢刺(1次/d,5次/周,共治疗10次);水针组单独采用水针穴位注射法(1次/3 d,共治疗4次)。2周后分析比较治疗前后3组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JOA)和功能障碍指数(ODI)变化。结果:3组治疗后VAS、JOA和ODI评分均较前改善(均P <0. 01),且针药组改善程度优于其他两组(均P <0. 01)。针药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 0%(30/30),优于针刺组的73. 3%(22/30)和水针组的76. 6%(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长针恢刺结合水针穴位注射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疗效优于单独针刺治疗或穴位注射疗法。
邹俊峰[4](2020)在《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胸椎小关节错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跟踪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后对胸椎小关节错位的临床疗效达到研究。分别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程度情况等。方法:设计合理客观的分类对照试验:分设治疗组(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30例和对照组(平衡针灸治疗)30例进行对胸椎小关节错位的治疗。观察对比在临床治疗中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方案与平衡针灸治疗方案对胸椎小关节错位的治疗效果。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VAS评分、PPI评估评分统计治疗前后的数据变化作疗效分析评价。采用Epi Data软件建立相应的录入程序,并设定录入时的逻辑审查限定条件,统计学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所有统计计算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平衡针灸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治疗后的VAS疼痛评分、PPI评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降低(P<0.05),而治疗组较对照组对于VAS及PPI评分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及平衡针灸治疗对胸椎小关节错位均有显着疗效,而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疗效优于平衡针灸治疗。
郑立夫[5](2020)在《不同频次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比较不同频次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在疼痛、功能、临床症状及体征方面的改善程度及随访远期结果,以探索两种频次的浮针治疗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临床总体疗效的差异及疗效维持情况,初步探讨浮针治疗频次对疗效的最适选项,为浮针在临床上优化治疗方案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试验研究的病例为来自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门诊及住院部与及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近招募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主要采取小样本简单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入选的60例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浮针治疗频次设定为一周2次的A组,浮针治疗频次为一周3次的B组。治疗时均选取双侧承山穴快速进针皮下扫散,同时嘱患者行“飞燕式”10s,每次治疗重复上式3次,两组均治疗2周,并评估接受治疗前、治疗结束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量表、临床体征积分量表、VAS视觉模拟法及简化ODI量表得分,以评价患者在症状学和功能改善方面的情况。试验结束2周后对患者进行一次随访并记录收集VAS评分、简化ODI量表评分。在研究结束时将数据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并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资料的处理,性别等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类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如年龄等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进而评价不同频次浮针对腰肌劳损的治疗疗效,为完善临床上浮针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结果:1.两组治疗前的一般资料比较中,本次共纳入60例合格病例,试验中无脱落病例及剔除病例。其中,浮针A组(2次/周)中男性患者14名,女性患者16名,浮针B组(3次/周)中男性患者13名,女性患者17名。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构成、病程及治疗前的各项观测指标进行比较,P均>0.05,说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在治疗两周后,对两组患者的疼痛、功能、症状体征改善程度进行组内对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总体的VAS评分、简化ODI量表评分、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说明两组浮针治疗均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3.在治疗两周后,两组患者在疼痛、功能、症状体征改善程度方面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浮针B组的VAS评分、简化ODI量表评分、症状积分均较浮针A组有明显改善,P<0.05,说明两组间比较,浮针一周3次治疗频率对比一周2次的治疗频率在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的感官、功能、症状方面的改善均较优。但体征积分组间比较P=0.049,比较接近0.05,提示结果组间差异可能不明显。结合临床分析,或者与评分中舌脉的变化比较少及部分患者本身腰部活动低于常值有关。4.计算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总体疗效,浮针A组的治愈率为3.3%,有效率为83.3%,总有效率是86.6%;浮针B组治愈率为56.7%,有效率为40.0%,总有效率为96.7%,两组总有效率经秩和检验,Z=-4.3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一周3次治疗频次的浮针B组要较一周2次治疗频次的浮针A组总体疗效为佳。5.对患者治疗结束2周后进行随访,分别记录VAS评分及简化ODI量表评分以考察患者在症状、功能方面的疗效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结束后2周的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治疗前对比,P<0.01,但与治疗结束时VAS及ODI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能维持较长的疗效。6.两组患者随访的VAS评分与ODI评分组间对比,P<0.05,浮针B组总体均数较浮针A组小,说明一周3次的浮针治疗频率较一周2次的浮针治疗频率维持的疗效要好。结论: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在改善患者的疼痛、功能、症状体征等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且远期疗效维持良好。每周治疗频次为3次者较每周治疗频次2次者积分改善更明显,说明浮针一周治疗频次多者临床疗效或更优。
上官晓宇[6](2020)在《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该疗法的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为提高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提供新手段。方法按照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诊断标准,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间就诊于武汉市中医医院风湿针灸疼痛科门诊或住院部的病人60例。按照就诊先后顺序编号,后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龙虎交战组和电针组,每组各30例。针刺取穴:阿是穴(第三腰椎横突尖处)、肾俞穴(双)、气海俞(双)、委中(双)。电针组不予针刺手法,针刺得气后采用电针联合特定电磁波谱(TDP)治疗,龙虎交战组在患侧阿是穴处分部施行龙虎交战手法操作,后加TDP治疗,治疗结束前再次于阿是穴处行手法操作。两组每次治疗时长30min,每周5次,后休息2天,即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周。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ODI功能障碍评分、Mcgill疼痛量表(SF-MPQ)进行疗效评价。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说明统计结果所检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ODI功能障碍评分:两组治疗前后ODI功能障碍评分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龙虎交战组对于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优于电针组(P<0.05)。2.Mcgill疼痛量表:两组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量表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龙虎交战组对于该量表评分的改善作用优于电针组(P<0.05)。3.临床疗效:龙虎交战组临床痊愈14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0%;电针组临床治愈5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间疗效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龙虎交战组明显优于电针组。结论龙虎交战针法和电针疗法均能有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改善患者的ODI功能障碍评分和Mcgill疼痛量表评分,并且龙虎交战组在上述指标的改善方面显着优于电针组。因此,龙虎交战针法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理想方法之一,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苏晶[7](2020)在《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TTLTPS)在临床腰臀部疼痛中很常见,一般在第三腰椎横突尖部或周围具有明显的阳性反应点。这些年来,由于科技的现代化,人们上班学习逐步网络信息化,使得久坐成为日常常态;生活学习的快节奏,使得人们休息和锻炼的时间均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导致该病的发病率在上升,而发病人群的年纪在下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1]。近年来研究表明,针刀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因此本次临床研究采用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主要研究该方法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并对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作用机理、术式设计进行探讨,以期能在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上面,提供新的针刀术式及设计诊疗思路。方法:本次临床研究纳入的104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患者均来自本院针灸科2018年1月2019年8月的住院患者。按照患者住院顺序进行编号,然后随机分为针刀组(治疗组)和电针组(对照组)各52例。治疗组的52例患者运用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其中2例患者由于第一次针刀术后针眼处疼痛难忍,退出实验。对照组的52例患者运用电针治疗,其中有2例患者因为临床效果欠佳,要求加用其他疗法而退出实验。两组治疗周期均为1周,并在出院后1个月进行随访。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一个月这三个时间点的VAS评分、JOA评分进行记录对比,并对两组治疗后一个月的临床总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针刀组与电针组在治疗前的年龄、病程、性别、单双侧的发病部位、VAS评分、JOA评分这些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后,全部P>0.05,不具有显着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2.针刀组与电针组的临床总疗效对比:针刀组50例,治愈21例,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4例,愈显率74%,有效率90%。电针组50例,治愈10例,显效17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愈显率54%,有效率8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两组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都有效,但治疗组选用的针刀整体术方案的临床总疗效优于对照组的电针方案。3.针刀组与电针组在视觉模拟评分上的对比:组内对比是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和治疗一个月后的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是两组在治疗后及治疗后一个月的VAS评分,针刀组都比电针组的要低,两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表明针刀组和电针组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都能减轻患者疼痛,但是针刀组在近期和远期减轻患者疼痛方面均明显优于电针组。4.针刀组与电针组在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估上的对比:组内对比是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和治疗一个月后的JOA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上升,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是两组在治疗后及治疗后一个月的JOA评分,针刀组都比电针组的要高,两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表明针刀组和电针组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时,都能使患者的主观症状、日常活动受限等方面得到改善,但是针刀组在近期和远期改善患者主观症状、日常活动受限等方面均明显优于电针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针刀整体松解术和电针在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时都有效,但是针刀整体松解术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电针,而且在近期和远期减轻患者疼痛及改善患者主观症状、日常活动受限等方面均优于电针,此针刀术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韩青[8](2020)在《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分析讨论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痛证的优势,以便为临床治疗相关病种提供简便有效的思路与方法,更好地推广与应用。方法:纳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符合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诊断的患者60例,时间选取2019/06至2020/01。于EXCEL中导出随机数字表,分成人数相等的常规针刺组(对照组)与龙虎交战针法组(治疗组)。针刺均取肾俞双、大肠俞双、委中双、腰阳关、命门、阿是穴,每日治疗1次,1周5次治疗,2天休息,14d为1个疗程。以两组治疗前、1个疗程、2个疗程以及随访的VAS与M-JOA分值对比结果来评价临床疗效。选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对比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总计57人完成整个疗程,其中治疗组28例,对照组29例。将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对比后,得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对比VAS分值:将治疗前两组的VAS分值对比后,得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将治疗前与1个疗程、2个疗程后的VAS分值对比后,得出P<0.05,意味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数据确有明显降低的趋势;将2个疗程后与随访的VAS分值对比后,得出P>0.05,意味着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实龙虎交战针组(治疗组)与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可减轻腰三横突综合征诸证,且前者疗效更优,远期疗效更佳。3.对比M-JOA分值:将治疗前两组的M-JOA分值对比后,得出P>0.05,意味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将治疗前与1个疗程、2个疗程后的M-JOA分值对比后,得出P<0.05,意味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数据均有下降的趋势;将2个疗程后与随访的M-JOA分值对比后,得出P>0.05,意味着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实龙虎交战针法组(治疗组)显着地减缓了第三横腰椎突综合征患者的疼痛不适感,腰椎的功能活动明显有所恢复,较常规针刺组(对照组)更具有显着优势。4.对比临床疗效:结束疗程后,龙虎交战针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2.85%明显高于常规针刺组(对照组)总有效率79.3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实从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上来看,龙虎交战针法要显着优于常规针刺。结论:龙虎交战针法在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上较常规针刺疗法,有显着的疗效与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亚娜[9](2020)在《火留针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火留针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为火留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部及门诊部符合纳排标准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火留针组)与对照组(输刺组)。对照组:取穴:L2、L4夹脊穴、L3横突压痛点,采用输刺针法。治疗组取穴同对照组,L3横突压痛点火留针,余穴操作同输刺组,两组均隔日1次,一周3次,每次留针20min,7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两组治疗后改良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M-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综合比较两种疗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病程、VAS评分、M-JOA各项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具有可比性。2、M-JOA各项评分对比:主观症状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观症状评分,组内对比显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主观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Z=-4.269,P<0.001;对照组:Z=-4.187,P<0.001);治疗后组间对比显示,治疗组主观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57,P=0.392>0.05)。客观体征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客观体征评分,组内对比显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客观体征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Z=-4.138,P<0.001;对照组:Z=-4.155,P<0.001);治疗后组间对比显示,治疗组客观体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63,P=0.029<0.05)。日常工作能力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常工作能力评分,组内对比显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日常工作能力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t=13.178,P<0.001;对照组:Z=-4.141,P<0.001);治疗后组间对比显示,治疗组日常工作能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94,P=0.021<0.05)。M-JOA评分总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M-JOA评分,组内对比显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M-JOA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Z=-4.116,P<0.001;对照组:t=18.874,P<0.001);治疗后组间对比显示,治疗组M-JO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57,P=0.046<0.05)。3、VAS评分对比: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组内对比显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Z=-4.187,P<0.001;对照组:Z=-4.193,P<0.001);治疗后组间对比显示,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174,P=0.030<0.05)。4、综合疗效比较:改良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的改善率作为本研究的疗效评估标准,2疗程后,治疗组痊愈5例,显效11例,有效率5例,无效1例,有效率达95.45%;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有效率达86.36%,两组治疗后疗效相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留针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确切,可减轻患者的疼痛麻木症状,改善客观体征,提高其日常工作能力。
张万翔[10](2020)在《铍针治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残余腰腿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目的:通过本次干预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残余腰腿痛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评估铍针疗法对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残余腰腿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求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残余腰腿痛的一种新的疗效确切、安全便捷的治疗方案。二、研究方法:根据纳排标准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骨科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行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后出现残余腰腿痛的病人50人,男性占40%,女性占60%,年龄范围为27岁至86岁。平均年龄60.66岁。固定节段:单节段(15例),双节段(22例),三节段(13例)。病程:1月~7个月。将50位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的患者应用铍针治疗,每周1次,1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予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口服,50mg Bid,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2周、3周后评价VAS评分、JOA评分、安全指标及疗效评价。三、研究结果:1、应用统计学进行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及节段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分别接受铍针治疗和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治疗,并接受时长为3周的随访,治疗第1周后,两组在降低痛感(降低VAS评分)疗效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P=0.1435>0.05),可见1周治疗后的时间里,两种方法对于减低VAS评分的疗效不相上下;对比两方法提高JOA评分效果差异(P=0.4266>0.05),可见治疗后1周两种方法对提高JOA评分方面也几乎相同;对比两组疗效(P=0.26>0.05),也表现为结果相似,也基本一致。治疗2周后数据显示,两组方法在VAS评分差值的平均数分别是:治疗组-3.16±1.25、对照组是-2.00±1.66,说明治疗2周后铍针降低VAS评分效果明显优于双氯芬酸钠肠溶片(P=0.00<0.01);两组在改善JOA评分方面效果相似(P=0.1313>0.05);对比两组疗效(P=0.049<0.05),说明治疗两周后,对比双氯芬酸钠肠溶片,铍针治疗能够产生明显临床疗效。3周后,两组方法在VAS评分差值的平均数分别是:治疗组-3.96±1.54、对照组是-2.76±1.92,说明治疗3周后铍针降低VAS评分效果明显优于双氯芬酸钠肠溶片(P=0.00<0.01);比较两组JOA评分差值的平均数,治疗组是7.16±3.48、对照组是4.76±3.76,说明治疗3周后铍针提高JOA评分的疗效显着超过了对照组(P=0.04<0.05);再将两组方法产生的疗效进行对比(P=0.040<0.05),说明治疗第3周后铍针在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四、研究结论:经过3周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和记录结果,采取统计学方法分析不难得出:铍针在治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残余腰腿痛的总体疗效优于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特别从治疗2周后开始,铍针疗法组显着优于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疗法组,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组在治疗两周后开始对疼痛的改善作用趋于平缓。
二、局部注射配合手法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50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局部注射配合手法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5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及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4 疗效观察指标及方法 |
4.1 知觉·痛觉定量分析——疼痛度PD |
4.2 后表链肌张力测评——腰背肌肌张力系数K |
4.3 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 |
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6 统计学数据处理方法 |
7 质量控制措施 |
8 不良事件统计与处理方案 |
9 终止研究的条件 |
10 伦理审查批件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比较 |
2.1 性别比较 |
2.2 年龄比较 |
2.3 体重比较 |
2.4 病程比较 |
3 观察指标比较 |
3.1 知觉·痛觉定量分析——疼痛度PD比较 |
3.2 后表链肌张力测评——腰背肌肌张力系数K比较 |
3.3 JOA评分比较 |
4 临床疗效比较 |
5 不良事件统计 |
分析与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的论述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手段 |
2 现代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
2.1 概念和流行病学 |
2.2 发病机理 |
2.3 治疗手段 |
3 治疗机理分析 |
3.1 推拿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作用机理 |
3.2 拔罐运动疗法的概念 |
3.3 拔罐区域的选择依据 |
3.4 拔罐运动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作用机理 |
3.5 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作用机理及优势 |
4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4.1 知觉·痛觉定量分析——疼痛度PD |
4.2 后表链肌张力测评——腰背肌肌张力系数K |
4.3 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 |
5 结果分析 |
5.1 一般资料 |
5.2 知觉·痛觉定量分析——疼痛度PD的比较 |
5.3 后表链肌张力测评——腰背肌肌张力系数K的比较 |
5.4 JOA评分的比较 |
5.5 疗效评价的比较 |
6 存在的不足与研究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穴位注射联合针刀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TLTPS的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辩证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中止试验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2.1 对照组(针刀组) |
2.2.2 观察组(穴位注射联合针刀组) |
2.3 使用的药品及工具 |
2.4 不良反应的处理 |
2.5 评价指标 |
2.5.1 VAS评分 |
2.5.2 ODI评分 |
2.5.3 疗效判定标准 |
2.5.4 安全性评价 |
2.6 2 月后疾病复发数比较 |
2.7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完成病例数 |
3.2 基本资料比较 |
3.2.1 性别比较 |
3.2.2 年龄比较 |
3.2.3 病程比较 |
3.3 观察指标比较 |
3.3.1 两组治疗前VAS与ODI评分比较 |
3.3.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组内比较 |
3.3.3 两组各时间点VAS评分组间比较 |
3.3.4 两组治疗前后ODI评分组内比较 |
3.3.5 两组各时间点ODI评分组间比较 |
3.4 临床疗效评定 |
3.4.1 安全性评定 |
3.4.2 临床有效率 |
3.4.3 2 个月后疾病随访复发数比较 |
4 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TLTPS的认识 |
4.1.1 第三腰椎解剖特点 |
4.1.2 TLTPS的病理变化 |
4.1.3 TLTPS的西医治疗 |
4.2 祖国医学对TLTPS的认识 |
4.2.1 对TLTPS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
4.2.2 对TLTPS治疗的认识 |
4.3 穴位注射治疗TLTPS的机理分析 |
4.3.1 穴位注射的作用 |
4.3.2 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的选用依据分析 |
4.3.3 穴位选择分析 |
4.4 针刀疗法治疗TLTPS的机理分析 |
4.5 研究结果分析 |
4.5.1 基本资料分析 |
4.5.2 VAS评分分析 |
4.5.3 ODI评分分析 |
4.5.4 两组临床总疗效 |
4.5.5 2个月后疾病随访复发数 |
5 结论 |
6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文献综述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
一、传统医学的治疗 |
1.1 中药内服 |
1.2 中药外用 |
1.3 针灸疗法 |
1.4 推拿按摩、拔罐疗法 |
1.5 针刀疗法 |
1.6 穴位注射疗法 |
1.7 综合疗法 |
二、现代医学的治疗 |
2.1 非手术治疗 |
2.1.1 口服药物 |
2.1.2 局部封闭治疗 |
2.1.3 康复锻炼疗法 |
2.2 手术治疗 |
三、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附录 |
附表1 知情同意书 |
附表2 病例观察表 |
附表3 VAS疼痛评分标准 |
附表4 腰痛ODI评分标准 |
致谢 |
(3)长针恢刺结合水针穴位注射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长针恢刺法 |
2.1.1 主穴 |
2.1.2 穴位定位 |
2.1.3 长针恢刺法操作 |
2.1.4 针刺方式 |
2.1.5 疗程 |
2.2 水针穴位注射 |
2.2.1 施术部位 |
2.2.2 水针配比 |
2.2.3 操作 |
2.3 治疗方法的选择 |
3 疗效观察 |
3.1 观察指标 |
3.1.1 疼痛评分(VAS) |
3.1.2 腰椎功能JOA评分 |
3.1.3 功能障碍指数(SC-ODI) |
3.2 临床疗效评定 |
3.3 安全性评价 |
3.4 统计分析 |
3.5 治疗结果 |
3.5.1 3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3.5.2 3组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 |
3.5.3 3组治疗前后功能障碍ODI评分比较 |
3.5.4 3组中医症候临床疗效比较 |
3.5.5 安全性评价比较 |
4 讨论 |
(4)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胸椎小关节错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胸椎小关节错位的认识 |
1.1 认识 |
1.2 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胸椎小关节错位的认识 |
2.1 胸椎小关节错位的定义 |
2.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2.3 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质量控制措施 |
2.6 随访 |
2.7 脱落病例处理 |
2.8 异常反应观察及处理 |
2.9 资料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两组基本数据比较 |
3.2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
3.3 总疗效比较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1 脊柱相关的生物力学 |
1.1 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 |
1.2 脊柱生物力学 |
1.3 脊柱运动学 |
2 胸椎生物力学 |
2.1 胸椎的解剖结构 |
2.2 胸椎的生物力学特性 |
2.3 胸椎生理曲度及意义 |
3 与胸椎相关的肌肉 |
3.1 斜方肌 |
3.2 背阔肌 |
3.3 菱形肌 |
3.4 竖脊肌 |
3.5 夹肌 |
4 对“骨错缝,筋出槽”的认识 |
4.1 相关的文献研究 |
4.2 “骨错缝,筋出槽”与临床诊断治疗 |
5 对针刺“得气”的认识 |
5.1 “气”的概念及文献研究 |
5.2 “得气”的概念及文献研究 |
5.3 “得气”与临床针刺疗效 |
6 韦氏整脊手法的研究 |
6.1 韦氏整脊手法的整体观 |
6.2 韦氏整脊手法的治则治法 |
6.3 韦氏整脊手法的优势 |
7 平衡针灸的研究 |
7.1 平衡针灸的概念 |
7.2 平衡针灸的理论研究 |
7.3 平衡针灸的特点 |
7.4 平衡针灸的优势 |
8 研究结果分析 |
9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
10 总结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胸椎小关节错位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不同频次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慢性腰肌劳损的研究现状 |
一、慢性腰肌劳损的流行病学研究 |
二、慢性腰肌劳损的症状学研究 |
三、慢性腰肌劳损的现代病因病机研究 |
四、慢性腰肌劳损西医治疗概况 |
第三节 中医对慢性腰肌劳损的研究现状 |
一、病名考证 |
二、病因病机探讨 |
三、防治原则 |
四、中医治疗方法 |
五、浮针疗法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试验方法和步骤 |
四、疗效评定 |
五、观察节点 |
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七、统计分析及数据处理 |
八、研究中相关问题的处理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治疗前两组基线的比较 |
二、临床治疗疗效比较分析 |
三、随访结果及远期疗效比较 |
四、不良事件报告 |
五、小结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腰肌劳损的研究现状及治疗展望 |
第二节 浮针疗法作用机制讨论 |
第三节 浮针即时疗效明显的原因探讨 |
第四节 浮针长远疗效可能的原因 |
第五节 试验结果分析 |
第六节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财侍1:统计学处理会格证明 |
(6)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2.诊断标准 |
2.1 疾病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2 龙虎交战组 |
3.3 电针组 |
3.4 注意事项及处理 |
4.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
4.1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见附录二) |
4.2 Mcgill疼痛量表(SF-MPQ)(见附录三) |
4.3 疗效评价标准 |
5.统计学方法 |
6.研究结果及分析 |
6.1 疗效结果分析 |
6.1.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6.1.2 两组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 |
6.1.3 两组治疗前后McGill评分比较 |
6.2 安全性评价结果 |
7.讨论 |
7.1 现代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
7.1.1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病因 |
7.1.2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7.1.3 西医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进展 |
7.2 中医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研究 |
7.2.1 中医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病名及症状的研究 |
7.2.2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 |
7.2.3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
7.3 本课题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
7.3.1 龙虎交战针法的作用分析 |
7.3.2 针刺选穴的依据 |
7.4 疗效分析 |
7.4.1 临床疗效 |
7.4.2 ODI评分 |
7.4.3 McGill量表 |
结语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7)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中止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治疗组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 |
2.2 对照组电针治疗 |
3 记录内容 |
4 疗效评定标准 |
4.1 VAS评分 |
4.2 JOA评分 |
4.3 疗效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6 结果 |
6.1 两组基本情况对比 |
6.2 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 |
6.3 两组患者JOA评分对比 |
6.4 两组疗效对比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
1.1 不通则痛 |
1.2 不荣则痛 |
2 祖国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 |
3 西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
3.1 第三腰椎横突的解剖 |
3.2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3.3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西医治疗 |
4 针刀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
5 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机理探讨 |
5.1 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机制 |
5.2 针刀整体松解术的术式设计思路及机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附表2 |
致谢 |
(8)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中医学对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
2 西医学对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
3 龙虎交战针法理论认识 |
4 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机制探讨 |
5 选穴依据 |
6 研究结果讨论分析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
附录2 改良日本M-JOA疼痛量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火留针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临床资料 |
3 治疗方法 |
4 疗效评估方法及指标 |
5 数据管理及统计学方法 |
6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
2 传统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
3 对火针的认识 |
4 火留针-火针的创新 |
5 对输刺法的认识 |
6 结果分析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表 |
附表2 视觉模拟评分(VAS) |
综述 中西医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铍针治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残余腰腿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腰椎术后综合征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一、中、西医对腰椎术后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腰椎术后综合征治疗进展 |
三、祖国传统医学治疗进展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病例分组 |
(二) 治疗方法 |
(三) 观察指标 |
(四) 不良事件及其处理 |
(五) 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 病例脱落、排除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
(二) 对照组和治疗组基线(一般资料)情况 |
(三)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与JOA评分情况 |
(四) 治疗1周后 |
(五) 治疗2周后 |
(六) 治疗3周后 |
(七) 治疗3周后,不同节段疗效比较 |
(八) 安全性指标情况 |
(九) 典型病例 |
四、讨论 |
(一) 中医和西医对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残余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 中医和西医对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残余痛的治疗 |
(三) 铍针治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残余痛的作用机理 |
(四) 铍针治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残余疼痛的针刺部位选择 |
(五) 铍针治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残余疼痛的注意事项 |
(六) 研究结果分析 |
(七) 本试验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四、局部注射配合手法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50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明婵.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穴位注射联合针刀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 曹鹏.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3]长针恢刺结合水针穴位注射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临床研究[J]. 田春艳,邓亚萍,张芳,马宇,金婉,管浩,段晓荣. 针灸临床杂志, 2021(01)
- [4]韦氏整脊手法结合平衡针灸治疗胸椎小关节错位的临床疗效观察[D]. 邹俊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不同频次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郑立夫.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的临床观察[D]. 上官晓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7]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苏晶.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龙虎交战针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韩青.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火留针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亚娜.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铍针治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残余腰腿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万翔.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腰椎论文;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论文; 浮针论文; 推拿手法论文; 平衡针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