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钢高炉炉身修补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徐平坤[1](2020)在《高炉(本体)用耐火材料的选择与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高炉的发展趋势是大型化、长寿化,其内衬的耐火材料,应该按高炉部位的使用条件选择相对应的品质及档次的耐火材料。国产耐火材料的质量达到或超过进口的优质产品水平,完全能满足要求,不需要进口。采用铜冷却壁和定期修补内衬是助高炉长寿的有效措施。
汤海明,师青,谢磊,闵鸿[2](2017)在《太钢3号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生产实践》文中指出对太钢3号高炉开炉10年来保持长期稳定顺行的实践进行了总结。从原燃料管理、装料制度、送风制度、造渣制度、铁口维护和设备管理这六个方面介绍了太钢3号高炉的典型做法。重点阐述了在大比例使用小粒级焦炭时如何排料,大比例使用球团时如何排料,如何实现高风温冶炼以及确定风速和鼓风动能的方法和原则。
汤海明,徐纪山,唐顺兵,曹建华,赵雪斌,师青[3](2017)在《太钢3号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生产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对太钢3号高炉开炉10年来保持长期稳定顺行的实践进行了总结。从原燃料管理,装料制度,送风制度,造渣制度,铁口维护和设备管理这六个方面介绍了太钢3号高炉的典型做法。重点阐述了在大比例使用小粒级焦炭时如何排料,大比例使用球团时如何排料,如何实现高风温冶炼以及确定风速和鼓风动能的方法和原则。
杨志荣[4](2015)在《太钢高炉上下部操作炉型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文中提出通过太钢2座4 350 m3高炉生产、操作炉型监控和维护的实践,认识到高炉上下部操作炉型之间有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其对炉缸寿命有一定的影响。高炉上部的操作炉型受到炉腹煤气量、炉身部位耐火材料的选择以及炉身冷却水流向的影响。适当的炉腹煤气量、减少冷却板与砖衬间可能形成的窜气通道、冷却水横向分段、分区冷却有助于形成合理的上部操作炉型。炉身操作炉型与渣皮厚度具有相互作用关系,风口以上操作炉型对炉缸炉底的侵蚀和结厚也存在相互作用关系。通过维持炉芯死焦堆透气透液性、高炉炉身硬质压入以及钒钛矿护炉等措施,维持合理的上、下部操作炉型,改善了炉况顺行和操作指标,同时减缓炉缸侧壁的侵蚀。
刘文文[5](2015)在《基于统计过程控制的大型高炉铁水质量控制》文中研究说明高炉炼铁是炼钢的前道工序,它为后工序提供主产品铁水。高炉铁水质量决定着整体钢铁工序的质量,并且可以有效的影响钢铁企业工序能耗。高质量的铁水也是降低钢铁企业总体成本的先决条件。高炉铁水质量水平主要由铁水含硅量和含硫量的水平所决定,并且这两项指标主要由炼钢需求所决定。太钢高炉铁水含硫量一般控制0.03%以下,完全满足炼钢对硫含量的要求。但是,太钢铁水含硅量却始终在0.5%以上,且标准偏差较大,不能完全满足炼钢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铁水含硅量进行分析,寻找影响高炉铁水含硅量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1)找出在实际生产中影响高炉铁水含硅量的相关因素,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16个因素进行验证,得到5个主成分对高炉铁水含硅量有80%以上的贡献率,在此基础上探寻出6个因素对高炉铁水含硅量有关键作用,分别是风量、湿度、热负荷、K值、FR和硅负荷。(2)通过对6个关键因素的多变量T2统计图进行监控,且与相应铁水含硅量进行对比分析,可说明多变量T2统计有效反应铁水含硅量的变化趋势。(3)使用控制图对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监控,建立控制标准和管理方法,同时形成适合太钢高炉铁水质量管控模式。
陈静[6](2014)在《高炉维护灌浆压力的研究》文中指出高炉在生产一段时间后,炉体内部砖衬会因受到侵蚀而破损,炉体不同部位均会不同程度的出现炉壳局部发热甚至烧红现象,有些部位还会出现煤气泄漏现象,从而形成安全隐患。高炉灌浆维护是一种重要的高炉护炉造衬方法,因可在高炉休风期间操作,施工工艺简单,在节省灌浆料的同时可有效地修补受损炉衬,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大中型冶金企业,因此为了达到安全高效灌浆的目的,对高炉灌浆技术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别对炉身及炉缸部位的灌浆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其中炉身处的外载为灌浆压力、材料自重以及灌浆液液位高度压力,两部位的约束均为炉体下部全约束,在设置计算参数后模拟得到了灌浆过程中达到螺栓极限连接力和导致耐火砖被推入到高炉冶炼区域进而影响高炉正常生产等情况下的灌浆压力,在未达到高炉其余各部位极限强度的前提下选取其中较小值作为实践灌浆操作中压力值上限,从而使实践灌浆过程安全高效并有良好的灌浆效果,为高炉灌浆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在本次灌浆模拟过程中,在受力未超过材料极限强度时,高炉炉体变形很小,基本可忽略不计,灌浆过程对高炉的结构尺寸影响不大;若灌浆压力过大,则可能达到粘结剂的极限强度而导致耐火砖被推入炉中,对高炉的安全生产造成了威胁。同时过大的灌浆压力也可能破坏螺栓连接进而导致冷却壁不稳固,达不到理想的灌浆效果。因此冶金企业在灌浆施工时,可参考本文模拟分析结果,将灌浆压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达到安全修补受损炉衬的目的。
郑伟[7](2013)在《烧结矿分级入炉技术在太钢4350m3高炉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详细介绍了烧结矿分级入炉技术在太钢中使用的工艺流程以及在使用后高炉的调剂方法及效果。实践表明,此技术的应用丰富了高炉操作调剂手段,并在节能降耗和降低生铁成本上有良好的效果。
梁利生[8](2012)在《宝钢3号高炉长寿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延长高炉寿命不仅可以直接减少昂贵的大修费用,而且可以避免由于停产引起的巨大经济损失。延长高炉寿命已经成为广大高炉炼铁工作者重点关注的课题。高炉长寿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很多,而高炉一代炉役寿命取决于这些因素的综合效果。本文对宝钢3号高炉长寿技术,从设计制造、施工砌筑、操作管理到检测维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形成了具有3号高炉自身特点的长寿综合技术。在认真研究和分析1、2号高炉设计上存在的不足、并吸取世界长寿高炉经验的基础上,对宝钢3号高炉炉型设计、耐材配置、冷却设备选型、检测监控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优化,并大胆采用了一些长寿新技术,为3号高炉炉况稳定和长寿奠定了基础。宝钢3号高炉在炉型设计时,对设计炉型与操作炉型的结合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充分考虑到投产后形成实际操作炉型的合理性,特别在高径比、死铁层深度、炉腹角及炉身角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并对炉身中下部厚壁与炉身上部薄壁的交界处进行了圆滑过渡的处理,有利于煤气流分布的控制。3号高炉炉体冷却系统采用全铸铁冷却壁形式和纯水密闭循环冷却,按照炉体不同部位的工作环境和工艺要求,配置了不同结构型式的冷却壁和耐火材料炉衬,尤其在炉缸H1-H4段采用了新式高冷却强度横型冷却壁,并配置美国UCAR高导热性小块炭砖,为3号高炉炉缸长期保持良好的状态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宝钢3号高炉投产以来,通过强化原燃料质量管理、严格控制碱金属和锌负荷入炉、优化炉料结构,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生产条件,结合高炉自身特点和难点,不断研究、优化上部装料制度和下部送风制度,控制合适的鼓风动能和炉体热负荷,实现合理的煤气流分布,从而确保3号高炉炉况长期稳定顺行,取得世界一流的技术经济指标和长寿业绩。针对3号高炉投产后冷却壁水管较早出现破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冷却系统进行了一系列优化改造,大大提高了冷却强度,改善了水质,有效缓解了冷却壁水管的破损。并通过实施安装微型冷却器、硬质压入、人工造壁、整体更换S3、S4段冷却壁等多项长寿维护措施,显着改善了炉身的长寿状况,确保3号高炉炉役中后期仍然保持规整的操作炉型,为强化冶炼创造了条件。在投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3号高炉的炉缸一直处于良好的状态,没有像1、2号高炉第一代炉役那样一直受炉缸侧壁温度的困扰。然而随着炉役时间的延长,特别是在炉役后期超过设计炉龄后仍然保持长时间的高冶炼强度,炉缸侧壁温度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3号高炉通过进一步提高炉缸冷却强度、加强出铁口状态维护、改善炉缸活跃性、强化炉缸状态监控、炉缸压浆等多项长寿维护措施的研究和实施,保证了3号高炉在炉役后期继续保持强化冶炼的前提下,侧壁温度总体安全受控,从而有效延长了3号高炉的寿命。通过对宝钢3号高炉长寿综合技术的研究和实施,截至2012年10月,宝钢3号高炉已稳定运行了18年,累计产铁量达到6541万吨,单位炉容产铁量达到15036t/m3,目前还在生产中,创造了国内长寿高炉的记录。
熊亚飞[9](2010)在《大型高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与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在生铁产量高速增长的同时,高炉炼铁技术也得到了较大进步。在节能减排的国内国际背景下,我国钢铁企业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其中,高炉大型化就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型高炉是国家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降低成本,改善环境,提高钢铁市场竞争力的生力军,高炉大型化是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高炉炼铁正在快速地向高效化、大型化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由于大部分是从小高炉过度到大高炉,许多技术与工艺质量管理模式需要升级与完善。根据国际钢铁形势和我国国情和国力,中国高炉逐步走向大型化是主流。如何做好大型高炉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大型高炉体现竞争力、保证良好的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论文主要运用质量控制和改进理论,结合武钢股份炼铁总厂高炉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的现状,从人、材料、机器、生产工艺和工作环境等方面加以分析,找出生产过程中影响高炉冶炼质量的主要因素,对这些因素加以控制,来提高工作与产品的质量。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内容;第二部分是基础理论部分,主要论述了质量管理、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等理论,为下文的展开打下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从高炉冶炼生产过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介绍高炉冶炼的流程,并从人员、设备、工艺、材料和环境等方面,分析影响高炉冶炼质量的因素,确定引起质量缺陷的主要影响因素;第四部分提出了高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模型,并介绍该模型在武钢高炉冶炼过程的具体运用情况和效果;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
冯成山[10](2010)在《关于铁口维护的研究与探索》文中研究说明高炉出铁口是高炉内铁水流出的通道。高炉出铁时,用开口机钻开出铁口,使铁水流出。渣、铁出完后,又重新用耐火泥将圆孔堵塞好,并在铁口区被侵蚀处形成泥包,以弥补被侵蚀的砖衬,保护炉缸的炉衬。如果炉缸铁口区炉衬被侵蚀低于安全厚度,就会威胁高炉的安全生产。因此,维护好高炉铁口,保持足够的铁口深度,是高炉按时出净渣、铁的关键。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影响高炉铁口维护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做好铁口维护工作的主要要求,通过分析认为:(1)要维护好高炉出铁口,应合理进行出铁操作。要合理控制高炉出铁口直径;要稳定打泥量;要禁止潮铁口出铁,以避免铁口通道内炮泥被喷出。(2)要维护好高炉出铁口,应使用高质量的炮泥。炮泥应有良好的塑性;炮泥应具有快速烧结性;炮泥应有良好的开孔性能;炮泥应有良好的耐高温渣、铁冲刷和耐侵蚀性能;炮泥的体积稳定性能要好;炮泥应有合适的气孔率;炮泥在使用时不应产生环境污染。(3)要维护好高炉出铁口,应做好相关生产组织工作。应合理确定出铁次数、出铁间隔时间;应做好泥炮、开口机等相关设备的维护。
二、太钢高炉炉身修补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钢高炉炉身修补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高炉(本体)用耐火材料的选择与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炉(本体)内衬用耐火材料的选择与高炉长寿 |
1.1 选择耐火材料的原则 |
1.2 各部位选择耐火材料 |
1.3 不定形耐火材料 |
2 我国高炉内衬可以完全使用国产耐火材料,无需进口 |
2.1 炭砖 |
3 高炉水冷技术进步,助高炉长寿 |
4 高炉内衬修补技术进步 |
5 结语 |
(2)太钢3号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重视原燃料管理 |
1.1 优化原料的入炉组成 |
1.2 优化铁料理化指标 |
1.3 优化焦炭质量 |
2 控制合理的下部送风参数 |
2.1 维持适宜的风速和鼓风动能 |
2.2 坚持使用高风温 |
3 优化装料制度 |
3.1 优化焦炭的排料分布 |
3.1.1 料头平铺焦丁法 |
3.1.2 使用3+1+中心加焦的焦炭布料组合 |
3.2 优化矿石排料方式 |
4 加强铁口维护 |
5 结论 |
(4)太钢高炉上下部操作炉型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高炉生产运行情况 |
2 高炉上部操作炉型的影响因素 |
2. 1 炉腹煤气量的影响 |
2. 2 炉身部位耐火材料砌筑结构的影响 |
2. 3 炉身冷却水流向的影响 |
3 上、下部操作炉型间相互作用关系 |
3. 1 炉身中部操作炉型与有渣区渣皮厚度及其稳定性的相互作用 |
3. 2 风口以上操作炉型与炉缸炉底侵蚀和结厚的相互作用 |
4 高炉上、下部操作炉型维护措施 |
4. 1 维持炉芯死焦堆透气透液性和炉底热平衡 |
4. 2 高炉炉身硬质压入维护 |
4. 3 钒钛矿护炉 |
5 结论 |
(5)基于统计过程控制的大型高炉铁水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高炉质量管理的现状 |
1.2.1 入炉原燃料质量管理 |
1.2.2 高炉冶炼操作管理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太钢 4350m~3高炉设备及工艺冶炼特点 |
2.1 太钢 4350m~3高炉设备特点 |
2.1.1 高炉炉型 |
2.1.2 高炉冷却系统 |
2.2 太钢 4350m~2高炉冶炼特点 |
2.2.1 操作炉型管理 |
2.2.2 热制度管理 |
2.2.3 炉前作业管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影响铁水含硅量的关键因素分析 |
3.1 硅在高炉内的反应机理 |
3.1.1 硅在高炉内的基本化学反应 |
3.1.2 硅还原的热力学分析 |
3.1.3 高炉生产中影响铁水含硅量的因素 |
3.2 铁水含硅量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
3.2.1 灰色系统理论 |
3.2.2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
3.2.3 影响铁水含硅量相关因素分析 |
3.3 影响铁水含硅量关键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
3.3.1 主成分分析理论 |
3.3.2 主成分分析计算方法 |
3.3.3 影响铁水含硅量关键因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图在太钢高炉铁水含硅量管理中的应用 |
4.1 铁水含硅量控制图 |
4.1.1 铁水含硅量单值-移动极差控制图 |
4.1.2 过程能力指数分析 |
4.2 多变量统计过程控制的应用 |
4.2.1 多元统计过程分析 |
4.2.2 影响铁水含硅量多个关键因素统计控制图 |
4.2.3 铁水含硅量与T~2统计量控制图的关系 |
4.3 控制图在太钢高炉铁水质量控制不同阶段的应用 |
4.3.1 原燃料控制 |
4.3.2 监控参数控制 |
4.3.3 调剂参数控制 |
4.4 太钢铁水质量管控体系 |
4.4.1 高炉质量管控模式 |
4.4.2 改进的管控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高炉维护灌浆压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高炉维护灌浆研究概况 |
1.2.1 高炉维护灌浆压力 |
1.2.2 高炉维护灌浆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基础理论概述 |
2.1 有限元软件的介绍 |
2.1.1 ANSYS 简介 |
2.1.2 ANAYS 特点与主要功能 |
2.1.3 ANSYS 在机械领域的应用 |
2.2 接触理论 |
2.3 螺纹连接强度计算 |
2.3.1 松螺栓连接强度 |
2.3.2 紧螺栓连接强度 |
2.4 本章小结 |
3 高炉维护灌浆理论 |
3.1 高炉炉衬受侵蚀原因 |
3.1.1 炉身上部砖衬受侵蚀原因 |
3.1.2 炉身下部砖衬受侵蚀原因 |
3.1.3 炉腰砖衬受侵蚀原因 |
3.1.4 炉腹砖衬受侵蚀原因 |
3.1.5 炉缸砖衬受侵蚀原因 |
3.2 高炉炉衬的修补方法 |
3.3 高炉压浆料 |
3.4 高炉维护灌浆过程 |
3.4.1 灌浆前的准备 |
3.4.2 压入灌浆施工过程 |
3.5 高炉灌浆维护的意义 |
3.6 本章小结 |
4 高炉炉身部位灌浆过程分析 |
4.1 几何建模 |
4.2 材料与单元类型的选择 |
4.3 单元网格划分 |
4.4 模型接触设置 |
4.4.1 有限元接触基础理论 |
4.4.2 接触参数的设置 |
4.5 灌浆过程中危险部位的分析 |
4.6 定义载荷参数并约束加载 |
4.7 不同灌浆压力下的对比及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5 高炉炉缸部位灌浆过程分析 |
5.1 几何建模 |
5.2 材料与单元类型的选择 |
5.3 单元网格划分 |
5.4 定义载荷与约束 |
5.5 不同灌浆压力下的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烧结矿分级入炉技术在太钢4350m3高炉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应用背景 |
2 生产条件 |
2.1 外围保障 |
2.1.1 加强筛网管理 |
2.1.2 炉顶设备维护 |
2.2 合理煤气流 |
2.2.1 操作炉型维护 |
2.2.2 煤气流分布调剂 |
3 生产实践 |
3.1 布料位置 |
3.2 装入方式 |
3.2.1 装入料制 |
3.2.2 分料原则 |
4 合理操作炉型稳定性 |
(8)宝钢3号高炉长寿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高炉炼铁概述 |
1.1.1 我国现代高炉炼铁技术发展概况 |
1.1.2 世界大型高炉概况 |
1.1.3 高炉炼铁原理及工艺概况 |
1.2 高炉长寿概述 |
1.2.1 国内外高炉长寿概况 |
1.2.2 高炉长寿限制性环节 |
1.2.3 高炉炉缸烧穿事故 |
1.3 课题提出与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提出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宝钢3号高炉长寿设计技术 |
2.1 高炉炉型设计 |
2.1.1 合适的高径比(Hu/D)及死铁层深度 |
2.1.2 合理的炉腹角(A)及炉身角(B) |
2.2 高炉炉衬设计 |
2.2.1 炉缸、炉底耐材设计 |
2.2.2 风口及炉腹 |
2.2.3 炉腰及炉身 |
2.3 高炉冷却系统设计 |
2.3.1 冷却设备形式 |
2.3.2 冷却系统类型 |
2.4 高炉检测系统设计 |
2.4.1 冷却系统的检测 |
2.4.2 炉体炉缸温度的检测 |
2.5 宝钢3号高炉设计的改进方向 |
2.6 小结 |
第3章 宝钢3号高炉制造及施工技术 |
3.1 宝钢3号高炉冷却壁制造技术 |
3.1.1 原料化学成分控制 |
3.1.2 球化剂的选择 |
3.1.3 冷却水管材质及防渗碳处理 |
3.2 宝钢3号高炉炉缸耐材施工技术 |
3.2.1 炉缸炭砖砌筑标准 |
3.2.2 宝钢3号高炉炉缸炭砖施工技术 |
3.2.3 砌筑质量对炉缸长寿的影响 |
3.3 制造及施工的改进方向 |
3.4 小结 |
第4章 宝钢3号高炉稳定操作技术 |
4.1 原燃料质量管理 |
4.1.1 提高原燃料质量,优化炉料结构 |
4.1.2 严格控制入炉碱金属和锌负荷 |
4.2 优化煤气流分布,确保炉况稳定 |
4.2.1 宝钢3号高炉操作难点 |
4.2.2 优化装料制度,保证煤气流分布合理 |
4.2.3 优化操业参数,控制炉体热负荷稳定合适 |
4.2.4 优化送风制度,控制适宜的鼓风动能 |
4.2.5 调整效果 |
4.3 精心操作,趋势管理,确保炉温稳定充沛 |
4.3.1 炉温管理标准及调节手段 |
4.3.2 炉温趋势管理 |
4.4 优化炉渣成分 |
4.5 强化设备管理,降低休风率 |
4.6 宝钢3号高炉操作实绩 |
4.7 小结 |
第5章 宝钢3号高炉炉身维护技术 |
5.1 宝钢3号高炉冷却壁破损状况及原因分析 |
5.1.1 冷却壁破损状况 |
5.1.2 冷却壁破损的原因分析 |
5.2 宝钢3号高炉冷却系统优化 |
5.2.1 提高水量水压,提高冷却强度 |
5.2.2 增设脱气罐,提高脱气功能 |
5.2.3 优化水处理技术、改善水质 |
5.3 炉身长寿维护技术 |
5.3.1 安装微型冷却器 |
5.3.2 硬质压入及人工造壁 |
5.3.3 整体更换冷却壁 |
5.3.4 破损冷却壁的及时发现和分离 |
5.4 小结 |
第6章 宝钢3号高炉炉缸维护技术 |
6.1 炉缸长寿维护操作 |
6.1.1 合理炉缸冷却强度控制 |
6.1.2 合理的出渣铁制度及铁口状态维护 |
6.1.3 炉缸活跃性控制 |
6.2 炉缸状态监控 |
6.2.1 加装炉缸电偶 |
6.2.2 水系统安装高精度电阻 |
6.2.3 完善炉缸炉底侵蚀模型 |
6.2.4 建立炉缸炉底残厚计算模型 |
6.3 炉缸压浆 |
6.3.1 大套下压浆 |
6.3.2 铁口压浆 |
6.3.3 炉缸压浆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成果 |
作者简介 |
(9)大型高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质量管理理论综述 |
2.1 质量管理理论及其发展 |
2.1.1 质量概念的发展 |
2.1.2 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 |
2.2 质量控制理论 |
2.2.1 质量控制的概念 |
2.2.2 质量控制的发展历程 |
2.2.3 质量控制的方法 |
2.3 质量改进理论 |
2.3.1 质量改进的概念 |
2.3.2 质量改进的重要意义 |
第三章 大型高炉的冶炼过程与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3.1 高炉炼铁工艺流程 |
3.2 高炉炼铁的冶炼原理 |
3.3 高炉冶炼过程中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人员对高炉冶炼质量的影响 |
3.3.2 原料对高炉冶炼质量的影响 |
3.3.3 设备对高炉冶炼质量的影响 |
3.3.4 工艺对高炉冶炼质量的影响 |
3.3.5 环境对高炉冶炼质量的影响 |
第四章 建立大型高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模型 |
4.1 高炉系统生产质量控制模型的建立 |
4.2 质量控制模型在武钢高炉冶炼中的应用 |
4.2.1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抓“人”的因素 |
4.2.2 管理并控制好高炉原燃料及材料因素 |
4.2.3 注重设备现代化,有效控制“设备”影响因素 |
4.2.4 优化炼铁工艺技术、推进工艺创新 |
4.2.5 改善炉前工作环境 |
4.2.6 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治理 |
4.3 高炉炼铁质量控制模型的应用效果 |
第五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关于铁口维护的研究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高炉本体及主要构成 |
2.2 高炉炉体内衬结构基本形式和发展状况 |
2.2.1 炉底、炉缸部位 |
2.2.2 炉底、炉缸结构发展趋势 |
2.2.3 炉腹及其以上部位 |
2.3 高炉炉体用耐火材料 |
2.3.1 炉喉和炉顶用耐火材料 |
2.3.2 炉身用耐火材料 |
2.3.3 炉腰用耐火材料 |
2.3.4 炉腹用耐火材料 |
2.3.5 炉缸、炉底用耐火材料 |
2.3.6 出铁口用耐火材料 |
第3章 抚顺新钢铁高炉铁口工作状况 |
3.1 抚顺新钢铁高炉设备及生产情况简介 |
3.2 抚顺新钢铁高炉出铁口维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抚顺新钢铁高炉出铁口深度合格率与高炉利用系数情况 |
第4章 铁口工作状态分析 |
4.1 铁口的工作特点 |
4.2 铁口的损毁机理 |
4.2.1 热机械作用对铁口的损毁 |
4.2.2 热化学侵蚀对铁口的损毁 |
4.3 维护好高炉出铁口,应注意的问题 |
4.3.1 要控制好铁口直径 |
4.3.2 要禁止潮铁口出铁 |
4.3.3 要选择优质耐火炮泥 |
4.3.4 要出净渣、铁 |
4.3.5 出铁口角度要合理 |
第5章 冶炼及炉前作业对铁口维护的影响及改进 |
5.1 高炉冶炼炉内变化对铁口泥包、铁口通道的影响 |
5.2 炉前操作对铁口通道、泥包的影响 |
5.2.1 出铁操作的影响 |
5.2.2 潮铁口出铁的影响 |
5.2.3 打泥量的影响 |
5.2.4 铁口角度的影响 |
5.2.5 铁口泥套与炮头的影响 |
5.2.6 烧铁口作业的影响 |
5.2.7 迎炮作业的影响 |
5.2.8 铁口直径的影响 |
5.3 高炉出铁口维护的操作要求 |
第6章 炮泥质量对铁口维护影响情况分析 |
6.1 炮泥在国内外的发展经过 |
6.1.1 国外高炉出铁口用炮泥情况 |
6.1.2 国内高炉出铁口用炮泥情况 |
6.1.3 国内外高炉炮泥设计理念的差别 |
6.2 影响炮泥质量的因素及改进措施 |
6.2.1 原料条件 |
6.2.2 无水炮泥的主要原料 |
6.2.3 结合剂 |
6.2.4 生产工艺 |
6.2.5 外加剂 |
6.3 含钛炮泥对高炉的护炉作用 |
6.4 炮泥使用性能分析 |
6.4.1 炮泥的使用特性与物理性能指标分析 |
6.4.2 维护铁口炮泥的使用性能要求 |
第7章 高炉铁口维护工作取得的成果 |
7.1 高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情况 |
7.2 2009年下半年与上半年高炉利用系数对比 |
第8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太钢高炉炉身修补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炉(本体)用耐火材料的选择与技术进展[J]. 徐平坤. 工业炉, 2020(05)
- [2]太钢3号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生产实践[J]. 汤海明,师青,谢磊,闵鸿. 山西冶金, 2017(06)
- [3]太钢3号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生产实践[A]. 汤海明,徐纪山,唐顺兵,曹建华,赵雪斌,师青. 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01.炼铁与原料, 2017
- [4]太钢高炉上下部操作炉型相互作用及其影响[J]. 杨志荣. 钢铁, 2015(01)
- [5]基于统计过程控制的大型高炉铁水质量控制[D]. 刘文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4)
- [6]高炉维护灌浆压力的研究[D]. 陈静. 辽宁科技大学, 2014(02)
- [7]烧结矿分级入炉技术在太钢4350m3高炉的应用[J]. 郑伟. 山西冶金, 2013(05)
- [8]宝钢3号高炉长寿技术的研究[D]. 梁利生. 东北大学, 2012(07)
- [9]大型高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与改进[D]. 熊亚飞. 武汉科技大学, 2010(02)
- [10]关于铁口维护的研究与探索[D]. 冯成山. 东北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