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钾肥对水稻的增产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吴可[1](2021)在《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文中提出施用氮、磷、钾肥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水稻生产中过量施用氮、磷、钾肥带来了生产成本增加、养分利用率下降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本论文研究减少肥料施用量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为水稻减量施肥提供理论依据。2019年在广西象州县、岑溪市、港北区、福绵区、龙州县进行联合试验,设置空白区、缺氮区、缺磷区、缺钾区、全肥区等5个处理,于成熟期测量水稻干物质及养分积累量、稻谷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同时,以百香139、桂育9号(常规稻)和Y两优1号、特优582(杂交稻)为材料,在广西宾阳县、北流市、柳城县三试验点进行联合试验,每个品种设置正常施用氮磷肥、减施50%氮磷肥、不施用氮磷肥3个处理,测定不同时期干物质及养分积累量、稻谷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全量减施肥料条件下,与全肥处理比较,缺氮、缺磷、缺钾和空白处理水稻分别减产10.42%-24.41%、2.02%-10.94%、-2.08%-12.21%、15.28%-50.89%,平均分别减产17.61%、6.81%、5.05%和26.25%,氮肥对水稻增产贡献最大,钾肥次之,磷肥最小。肥料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因肥料而异,氮肥主要影响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磷肥主要影响每穗总粒数,钾肥主要影响千粒重。相关分析表明,在全量减施不同类型肥料条件下,水稻产量与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结实率和千粒重的相关不显着。氮、磷、钾肥显着促进水稻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积累,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受环境与处理的互作效应影响大,而干物质积累量及养分生产效率受互作效应影响小。在减施氮磷肥条件下,与正常施用氮磷肥处理比较,百香139、桂育9号、Y两优1号、特优582早季稻氮、磷肥减量50%处理及不施用氮、磷肥处理产量分别减少-4.3%、7.0%;1.7%、8.4%;-9.4%、-0.2%;5.0%、6.0%。其晚季稻产量分别减少3.0%、22.5%;5.7%、20.6%;3.8%、22.9%;1.6%、18.9%。相关分析表明,在减施氮磷肥条件下,水稻产量与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极显着正相关。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呈极显着负相关;每穗总粒数与千粒重呈极显着正相关。随着氮磷肥施用量的减少,水稻植株的氮、磷、钾素积累量均随之减少。但其氮、磷、钾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磷、钾稻谷生产效率却随之增加。在氮、磷肥减量50%处理时,水稻的氮肥、磷肥偏生产力和氮肥磷肥农学利用率均比正常施用氮磷肥处理高。不同品种对减施氮磷肥的响应存在差异。当全量减施氮、磷肥时,不同品种产量下降幅度差异很小。但是,当氮、磷肥减量50%时,百香139和Y两优1号产量受影响程度更小。与桂育9号和特优582相比,百香139和Y两优1号表现出更小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和生育后期更强的氮素吸收能力。综上所述,施用氮、磷、钾肥对水稻增产效果依次为氮>磷>钾。氮肥主要影响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磷肥主要影响每穗总粒数,钾肥主要影响千粒重。氮、磷、钾肥显着促进水稻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积累。氮磷高效利用品种的特点是叶面积相对较小,有效穗数较多,每穗总粒数适中,生育后期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量高。
张祥城,黄园园,吴茂前,孔祥琼,袁彬,周继文,段申荣,李永鹏[2](2021)在《钾肥用量对冷浸田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水稻品种宜香107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钾肥(K2O)用量0、150、225、300 kg/hm2(K0、K1、K2、K3)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养分吸收及钾肥利用率的差异,建立水稻钾肥效应方程,计算水稻最高产量及经济最佳施钾量。结果表明:施钾显着提高水稻产量,增产幅度为10.1%~16.5%,钾肥用量与籽粒产量有极显着的二次曲线关系;施钾对产量构成影响从大到小顺序为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千粒质量;适量的钾肥施用量可以促进水稻对氮、磷的吸收,提高氮肥、磷肥的利用率;水稻秸秆钾含量占全株80%以上,籽粒占13.2%~20.2%,施钾增加了水稻植株中钾的积累量,同时提高了秸秆中钾的分配比例;水稻钾肥利用效率范围为19.6%~30.7%,以150 kg/hm2处理最高,钾肥偏生产力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钾肥农学利用率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呈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综合考虑提高水稻产量、经济施肥量、钾肥利用效率及维持土壤钾素平衡等因素,建议鄂西山区及同类地区冷浸田的施钾量为150~225 kg/hm2,且水稻秸秆直接还田是缓解土壤钾素缺乏的有效措施。
付立冬[3](2021)在《稻麦周年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性状的影响》文中提出秸秆还田作为农田秸秆资源再利用的主要方式,可有效缓解秸秆直接焚烧给农田土壤及大气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往虽有这方面的研究,但有关稻麦周年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以淮稻5号(常规粳稻)和甬优2640(籼-粳杂交稻)为材料,设置4种处理:(A)秸秆不还田(对照);(B)小麦秸秆还田:小麦秸秆在小麦收获后、水稻移栽前还田;(C)水稻秸秆还田:水稻秸秆在水稻收获后、小麦播种前还田;(D)稻麦周年秸秆还田:(B)+(C)。观察了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水稻产量、地上部形态及生理性状、根系性状、土壤性状以及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等的影响,以期阐明在稻麦周年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产量形成、土壤性状变化及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特点。主要结果如下:1、稻麦周年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稻麦周年秸秆还田后显着增加了淮稻5号和甬优2640的产量。在小麦秸秆还田、水稻秸秆还田、稻麦周年秸秆还田处理下,淮稻5号产量分别为9.47t hm-2、9.20 t hm-2、9.60 t hm-2,分别较对照(秸秆不还田)增产 10.29%、7.08%、11.85%,甬优2640产量分别为11.74 thm-2、11.59 thm-2、12.24thm-2,分别较对照增产7.96%、6.54%、12.54%。总颖花量的显着提高是秸秆还田增产的主要原因。在小麦秸秆还田、水稻秸秆还田、稻麦周年秸秆还田处理下,淮稻5号的总颖花量分别较对照增加10.95%、7.78%、12.97%;甬优2640分别较对照增加5.73%、4.96%、10.88%。表明稻麦周年秸秆还田的增产效应大于水稻或小麦单季秸杆还田的效应;单季小麦秸秆还田的增产效应大于单季水稻秸秆还田的增产效应。2、稻麦周年秸秆还田增产机理秸秆还田能显着优化土壤理化性状,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呼吸,提高土壤碳氮代谢酶的活性,优化土壤碳氮循环过程,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优化植株根系形态建成,提高根系活力,促进植株氮、磷、钾的吸收,显着提高水稻灌浆期光合生产和物质转运能力,进而显着提高水稻产量。3、稻麦周年秸秆还田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与对照相比,小麦秸秆还田、水稻秸秆还田、稻麦周年秸秆还田显着增加了稻田CH4累积排放量、全球增温潜势(GWP)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稻麦周年秸秆还田处理的增加幅度最大。但GHGI在品种间有明显差异。淮稻5号GHGI显着大于甬优2640,即甬优2640生产单位籽粒产量的环境代价要小于淮稻5号,其主要原因是甬优2640的产量显着高于淮稻5号。综上,秸秆还田尤其是稻麦周年秸秆还田可以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土壤性状,但会增加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选用高产水稻品种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减小环境代价。
李长洲,袁国印,王一柳,王火焰,陈小琴,卢殿君[4](2021)在《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水稻产量与钾素吸收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水稻产量及吸钾规律的影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中开展秸秆还田供钾试验,设置对照、秸秆还田和秸秆还田配施钾肥3个处理。研究发现,秸秆供钾比对照增产9.27%,秸秆还田配施钾肥没有继续增产,但钾素利用效率比秸秆供钾提高了20%。秸秆还田配施钾肥提前并缩短了水稻钾素吸收的快速积累期。由此可见,秸秆还田配施钾肥是农田系统的高效施钾策略。
方渝[5](2020)在《云霄县耕地及枇杷园土壤主要营养障碍与优化施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云霄县的支柱产业之一,2017年云霄县农业总产值52.18亿元。水稻、早熟枇杷、甘薯是云霄县农业的主导产业。了解全县耕地土壤、果园土壤的养分状况,可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本文对云霄县264个水稻土、60个旱地土壤和80个枇杷园土壤进行分析测试,通过五项常规和中微量元素检测,分析土壤理化性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揭示土壤的营养障碍现状,诊断营养障碍发生的原因,并通过在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上进行水稻“3414”田间试验和甘薯“3414”田间试验,建立施肥模型,探讨最佳施肥配方。主要结论如下:1.耕地土壤酸化严重,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碱解氮含量中等偏低。云霄县水稻土p H均值为5.53,处于酸性水平(p H<6.5)的土壤占样品总数的95.45%,水稻土酸化严重;旱地土壤p H均值为5.62,呈酸性;水稻土有机质含量均值为21.68 g/kg,其中处于中等(20-30 g/kg)水平的比例为52.65%;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为22.97 g/kg,变异系数为27.14%,处于中等水平的样品占总样品数的53.33%,说明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水平。水稻土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的样品比例为64.78%,水稻土碱解氮含量适中;旱地土壤碱解氮含量处于缺乏水平(<100 mg/kg)的比例为66.67%,说明旱地土壤碱解氮含量总体上处于缺乏水平。2.耕地土壤磷富集,硼钾缺乏较严重,镁处于中等水平。水稻土有效磷含量均值为29.83 mg/kg,处于丰富水平的样品占总样品数的51.52%,且有效磷含量高于土壤有效磷生态风险临界值(>40 mg/kg)的土样占样品数的28.03%。旱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均值为36.72 mg/kg,处于丰富水平的(>25 mg/kg)土样占总样品数的96.67%,旱地有效磷含量超过土壤有效磷生态风险临界值(>60 mg/kg)的样品占31.67%,说明云霄县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偏高,有富集的风险。云霄县水稻土速效钾含量均值为87.31 mg/kg,处于缺乏水平的占总样品数的59.5%,旱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值为58.22 mg/kg,变异系数为31.95%,处于缺乏水平的土样占样品总数的90%,说明云霄县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处于缺乏水平。水稻土有效硼含量均值为0.41 mg/kg,77.65%的水稻土缺硼。旱地土壤有效硼含量0.32 mg/kg,所有土样的有效硼含量都处于缺乏水平(<0.5 mg/kg)。水稻土交换性镁含量均值为86.99 mg/kg,处于中等水平的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的48.86%;旱地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均值为85.87 mg/kg,85%的土样处于中等水平(40-120 mg/kg),表明耕地土壤交换性镁含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3.基于农学效应的水稻优化施肥量通过在具有代表性的灰黄泥田上开展水稻“3414”田间试验,建立回归方程,y=375.248-2.113 X1-2.341 X2+28.814 X3+0.218 X12-2.302X22-0.556 X32+2.903X1X2-1.251X1X3-0.957 X2X3。计算得到667m2最佳施肥量:N 10.58 kg,P2O53.64 kg,K2O 8.63 kg。通过试验可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能改善水稻经济性状,使水稻产量增加。在本试验的施肥量范围内,水稻产量随着氮、磷、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的增产效果最好,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氮>磷>钾。4.基于农学效应的甘薯优化施肥量通过在具有代表性的赤土上开展甘薯“3414”田间试验,建立回归方程,y=982.668+77.631 X1+110.298 X2+44.553 X3-5.673 X12-12.881X22-2.417 X32+0.931X1X2+3.052 X1X3+0.019 X2X3。通过计算得出667m2最佳施肥量为:N 11.46 kg,P2O54.62 kg,K2O 16.07 kg。由试验可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能提高甘薯产量,增加效益。在本试验的施肥量范围内,甘薯产量随着氮、磷、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氮磷钾对甘薯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氮>钾>磷,效益大小依次为氮>钾>磷。5.枇杷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但钾素缺乏,磷素富集,土壤呈酸性。枇杷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为26.42 g/kg,处于丰富水平(>20 g/kg)的样品比例为80%,说明枇杷园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p H在4.1-6.9的范围之间,均值为5.45;速效钾含量均值为155.21 mg/kg,处于缺乏水平(<100 mg/kg)的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的46.25%,说明枇杷园土壤速效钾含量总体上处于缺乏水平;有效磷含量均值为47.63 mg/kg,CV为63.8%,说明枇杷园土壤有效磷处于丰富水平,但不同枇杷园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幅度较大。根据生产实践调查,5年生以上成年枇杷树667 m2全年肥料施用量为N 42 kg,P2O522.4 kg,K2O 38 kg(折纯),分四次施用。
杨罗浩[6](2019)在《种植密度和施肥技术对晚粳产量、品质及资源利用的影响》文中指出发展粳稻生产,既可满足市场对优质精米的需求,也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温光资源的利用率和产量。湖北省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区,气候特征适宜发展晚粳稻。但仍存在优良品种缺乏、配套栽培技术不完善等制约晚粳发展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加强研究解决。本试验以鄂粳403和甬优2640为材料,设置不同种植密度、施肥水平和氮肥运筹模式处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技术对晚粳产量、品质、资源利用,以及不同生育阶段稻田土壤和田面水氮磷含量的影响,为湖北省晚粳的高产优质高效和清洁生产提供试验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相同密度下,随施肥量的增加鄂粳403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在施氮量为225kg·ha-1、N:P2O5:K2O=1:0.5:1时产量最高。在施氮量为0-225kg/ha范围内提高施肥量,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呈增加趋势,千粒重呈降低趋势。在相同施肥量下增加种植密度,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呈增加趋势,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呈下降趋势;在高施肥量下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有利于经济产量的提高。2.在相同施肥量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群体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及其最大增长速率和快速增长期平均速率呈增加趋势,但叶面积快速增长期呈缩短趋势。在相同种植密度下随施肥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及其最大增长速率和快速增长期平均速率均呈先增后减趋势;在高密度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积累速率和快速积累期平均速率呈先增后减趋势,在施氮量为225kg·ha-1时达到最大。经济产量与最大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质增长速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高产处理的群体结构特征为:叶面积指数最大速率约为0.39d-1,快速增长期平均速率约为0.34d-1,最大速率出现时间在移栽后17天左右,快速增长起始和终止时间分别为移栽后11天和24天左右,快速增长期14天左右;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约为0.26t·ha-1·d-1,快速增长期平均速率约为0.22t·ha-1·d-1,最大速率出现时间在移栽后39天左右,快速增长起始和终止时间分别为移栽后15天和63天左右,快速积累期48天左右。3.在相同种植密度下随施氮量在0-225kg·ha-1内增加鄂粳403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呈增加趋势;在相同施肥量下提高种植密度加工品质降低。增加施肥量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先降后升,当施氮量为225kg·ha-1外观品质最好;提高种植密度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减少。4.在相同种植密度下增加施肥量,植株氮磷钾最大吸收量呈先增后减趋势,磷快速吸收期呈缩短趋势,磷吸收速率呈先增后减趋势;氮吸收速率在高密度下呈先增后减趋势;钾吸收速率在高施肥量下较大,在中低施肥量下较小。在相同施肥量下增加种植密度,氮磷钾最大吸收量、氮钾吸收速率呈增加趋势,氮钾快速吸收期呈缩短趋势,而磷快速吸收期呈延长趋势。经济产量与氮磷钾最大吸收量、最大吸收速率和快速吸收期平均速率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高产处理的养分吸收特征为:氮最大吸收速率约为3.08kg·ha-1·d-1,快速吸收期平均速率约为2.66kg·ha-1·d-1,快速吸收期28天左右;磷最大吸收速率约为0.72kg·ha-1·d-1,快速吸收期平均速率约为0.62kg·ha-1·d-1,快速吸收期87天左右;钾最大吸收速率约为10.3kg·ha-1·d-1,快速吸收期平均速率约为8.9kg·ha-1·d-1,快速吸收期21天左右。5.各时期施肥显着提高田面水总氮、溶解性总氮和硝态氮含量,但只有追施穗肥增提高铵态氮含量。总氮、溶解性总氮和铵态氮含量在移栽后30和60天较低;硝态氮含量在移栽后7天最低,但随后呈增加趋势,到移栽后30天比较稳定。田面水总磷、溶解性总磷和正磷酸盐含量均于移栽后快速降低,于移栽后45天达到较低水平且趋于稳定。在施肥处理中,种植密度为4寸×8寸、施氮量为165kg·ha-1和195kg·ha-1处理的全生育期田面水氮磷含量相对较低。各生育时期氮磷吸收量分别与田面水总氮、总磷及可溶性总磷含量存在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6.在施肥处理中,各时期稻田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以种植密度为4寸×8寸、施氮量为225kg·ha-1和255kg·ha-1时较高,以种植密度为4×6寸、施氮量为165kg·ha-1时较低。在相同种植密度下增加施肥量,土壤碱解氮含量先增后减,速效磷含量在高密度下呈先升后降趋势。土壤各形态氮磷含量与田面水各形态氮磷含量关系不密切。7.追施穗肥可显着提高甬优2640经济产量并增加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经济产量与群体干最大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呈显着正相关。穗肥全部作促花肥处理的产量最高,最大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量及二者增长速率、氮磷钾养分最大吸收量及吸收速率均为最大。穗肥全部作保花肥处理有利于提高穗中干物质分配比例。经济产量与群体氮磷钾最大吸收量、最大吸收速率和快速吸收期平均速率,分蘖末期到成熟期整株氮磷吸收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氮快速吸收期和灌浆结实期营养器官中氮磷吸收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追施氮肥可显着提高稻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
秦军,黄昕,黄春祥,徐巡军,钱卫飞,吴锡棋[7](2017)在《张家港市沿江潮土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明确水稻在沿江潮土上进行生产的测土配方施肥参数,2008年夏播期间在张家港市沿江潮土地区,进行了不同肥力潮土上水稻生产中氮、磷、钾三要素肥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对水稻"南粳5055"的增产效果为氮肥>钾肥>磷肥,且氮、磷、钾肥平均增产率分别为3 6.0 4%、3.9%、1 2.1 4%;对水稻产量结构的影响,氮肥、钾肥主要是增穗、增粒,磷肥主要是增粒,钾肥的增穗、增粒效果均差于氮肥;氮、磷、钾肥对水稻的增产效果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之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水稻"南粳5055"在标准产量(含水率1 4.5%)水平时,每100 kg籽粒的N吸收量为1.672.39 kg、P2O5吸收量为0.721.11 kg、K2O吸收量为2.803.40 kg;4个试验点间土壤N、P2O5、K2O供应量有明显差异,N供应量为67.36108.75 kg/hm2、P2O5供应量为49.1877.97 kg/hm2、K2O供应量为194.07225.37 kg/hm2;4个试验点的土壤养分利用系数,碱解氮为0.380.54、速效磷为0.971.41、速效钾为1.171.84;4个试验点的肥料养分利用率差异较大,N为13.07%39.06%、P2O5为4.02%12.87%、K2O为14.22%54.32%。
钱卫飞,徐巡军,钱卫东,黄春祥,孙艺,范培贤,杜玉彬[8](2013)在《不同土壤类型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对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文中指出在张家港市水稻土和潮土类型上,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水稻常农粳5号品种测土配方施肥对当季氮、磷、钾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土类型上,水稻配方施肥对氮、磷、钾肥的利用率分别为30.4%、18.2%、23.7%,比常规施肥分别提高了7.0、5.6、2.4百分点;在潮土类型上,水稻配方施肥对氮、磷、钾肥的利用率分别为42.0%、25.3%、27.6%,比常规施肥分别提高了5.4、6.3、6.9百分点。
王伟妮,鲁剑巍,何予卿,李小坤,李慧[9](2011)在《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设计,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3种肥料间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氮、磷、钾肥的施用均可以显着提高水稻产量,且3种肥料配施的增产效果显着优于任两种肥料配施。氮、磷、钾肥的施用可以改善部分米质性状,如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度、稻谷长宽比和精米直链淀粉含量;氮、磷肥的施用还可提高糙米蛋白质含量,降低青米率。施用氮、磷、钾肥后,水稻养分总吸收量和每100kg籽粒养分需求量显着增加,而养分干物质生产效率和养分稻谷生产效率显着下降,且3种肥料的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生理利用率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下降。氮、磷、钾肥两两互作对水稻产量均有极显着的影响,当肥料用量处于低中水平时,互作效应均表现为协同促进作用,肥料用量超过一定水平后则表现为拮抗作用。对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影响最大的交互作用分别是氮钾、氮磷和磷钾互作。总体来看,肥料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肥料用量及配比应在综合考虑水稻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基础上确定。
韦永源[10](2008)在《增施钾肥是当前迅速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文中认为文章结合我国土壤的缺钾情况、钾肥的使用现状和造成水稻偏施氮肥的原因及危害性,论述了水稻增施钾肥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提高钾肥使用量的措施和方法。
二、论钾肥对水稻的增产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钾肥对水稻的增产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水稻发展状况 |
1.2 肥料利用现状 |
1.2.1 氮肥利用现状 |
1.2.2 磷肥利用现状 |
1.2.3 钾肥利用现状 |
1.2.4 我国化肥污染问题 |
1.3 国内外对肥料施用的研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
2.2.1 土壤基础肥力 |
2.2.2 干物质积累量 |
2.2.3 叶面积指数 |
2.2.4 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
2.2.5 植株氮、磷、钾含量 |
2.2.6 计算公式 |
2.3 数据整理和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全量减施氮、磷、钾肥对水稻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
3.1.1 土壤基础肥力 |
3.1.2 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1.3 对养分积累的影响 |
3.1.4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3.2 减施不同数量氮磷养分对水稻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
3.2.1 气象和土壤概况 |
3.2.2 对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2.3 对养分积累的影响 |
3.2.4 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4.1.2 减量施肥对水稻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
4.1.3 不同品种产量及养分利用间的差异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钾肥用量对冷浸田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
1.3.2 农艺性状的测定 |
1.3.3 植株干物质质量及氮、磷、钾素的测定 |
1.4 钾素吸收与利用计算方法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施钾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2.1.1 不同施钾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2.1.2 不同施钾量对水稻经济效益的影响 |
2.1.3 不同施钾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2.2 水稻的肥料效应与最佳施钾量的确定 |
2.3 不同施钾量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 |
2.3.1 不同施钾量对水稻养分含量的影响 |
2.3.2 不同施钾量对水稻氮、磷累积量的影响 |
2.3.3 不同施钾量对水稻钾素养分分配比例、累积量的影响 |
2.4 不同施钾量对钾肥利用率的影响 |
3 讨论和结论 |
(3)稻麦周年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
1.1.2 秸秆还田对作物根系的影响 |
1.1.3 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1.1.4 秸秆还田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 |
1.2 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田间管理 |
2.4 测定项目 |
2.4.1 茎蘖动态、叶片SPAD值和光合速率 |
2.4.2 干物重、叶面积和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
2.4.3 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
2.4.4 根系形态生理 |
2.4.5 植株氮、磷、钾及可溶性糖含量 |
2.4.6 土壤养分及理化性状 |
2.4.7 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 |
2.4.8 考种计产 |
2.4.9 数据处理 |
3 结果分析 |
3.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3.2 地上部植株农艺与生理性状 |
3.2.1 茎蘖动态 |
3.2.2 干物质积累 |
3.2.3 植株氮、磷、钾含量 |
3.2.4 氮、磷、钾籽粒生产效率 |
3.2.5 叶面积指数(LAI) |
3.2.6 叶片SPAD值和光合速率 |
3.2.7 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
3.2.8 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与转运 |
3.3 根系形态与生理 |
3.3.1 根长与根直径 |
3.3.2 根干重与根冠比 |
3.3.3 根系氧化力 |
3.4 土壤养分 |
3.4.1 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 |
3.4.2 土壤碳氮平衡 |
3.4.3 土壤氮、磷、钾含量 |
3.4.4 土壤有机质含量 |
3.5 土壤理化性质 |
3.5.1 土壤容重及孔隙度 |
3.5.2 土壤呼吸 |
3.5.3 土壤酶活性 |
3.6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 |
3.7 全球增温潜势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稻麦周年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4.1.2 稻麦周年秸秆还田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
4.1.3 稻麦周年秸秆还田对水稻根系性状的影响 |
4.1.4 稻麦周年秸秆还田对水稻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
4.1.5 稻麦周年秸秆还田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4.2 结论 |
4.2.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4.2.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4.2.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4)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水稻产量与钾素吸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水稻产量和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2.2 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水稻地上部钾素积累动态变化的影响 |
2.3 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水稻各部位钾素吸收及分配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5)云霄县耕地及枇杷园土壤主要营养障碍与优化施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研究背景 |
2 土壤肥力及其影响因素 |
2.1 土壤肥力的概念 |
2.2 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 |
3 表征土壤肥力的化学指标 |
3.1 土壤pH值 |
3.2 土壤有机质 |
3.3 土壤氮素 |
3.4 土壤磷素 |
3.5 土壤钾素 |
3.6 土壤钙素 |
3.7 土壤镁素 |
3.8 微量元素 |
4 测土配方施肥与“3414”试验 |
5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5.1 云霄县区域概况 |
5.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5.1.2 地形地貌 |
5.1.3 气候概况 |
5.1.4 耕作土壤资源概况 |
5.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5.3 技术路线 |
5.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二章 云霄县水稻土肥力评价和优化施肥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水稻土壤样品采集 |
1.2 水稻“3414”试验 |
1.2.1 试验地基本状况 |
1.2.2 试验设计 |
1.2.3 田间管理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 水稻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云霄县水稻土肥力评价 |
2.1.1 土壤pH |
2.1.2 土壤有机质 |
2.1.3 土壤碱解氮 |
2.1.4 土壤有效磷 |
2.1.5 土壤速效钾 |
2.1.6 土壤中、微量元素 |
2.2 基于“3414”试验的水稻优化施肥 |
2.2.1 水稻氮磷钾施肥效应 |
2.2.2 基于农学效应的水稻优化施肥量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云霄县旱地土壤肥力评价和甘薯优化施肥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旱地土壤样品采集 |
1.2 甘薯“3414”试验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 旱地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云霄县旱地土壤肥力评价 |
2.1.1 土壤pH |
2.1.2 土壤有机质 |
2.1.3 土壤碱解氮 |
2.1.4 土壤有效磷 |
2.1.5 土壤速效钾 |
2.1.6 土壤中、微量元素 |
2.2 基于“3414”试验的甘薯优化施肥 |
2.2.1 甘薯氮磷钾施肥效应 |
2.2.2 基于农学效应的甘薯优化施肥量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云霄县枇杷园土壤肥力评价与施肥建议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枇杷园土壤样品采集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 枇杷园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
1.4 枇杷园土壤改良及施肥状况的调查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云霄县枇杷园土壤肥力评价 |
2.1.1 土壤pH |
2.1.2 土壤有机质 |
2.1.3 土壤碱解氮 |
2.1.4 土壤有效磷 |
2.1.5 土壤速效钾 |
2.1.6 土壤容重 |
2.2 枇杷园土壤改良措施及合理施肥建议 |
2.2.1 枇杷园土壤调酸及施用有机肥效应 |
2.2.2 枇杷园氮磷钾施用量及施用方法 |
2.2.3 建议增施有机肥,科学调节果园土壤酸度 |
2.2.4 建议“控氮减磷增钾”,氮磷钾三要素平衡协调 |
3 结论和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1 结论 |
1.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种植密度和施肥技术对晚粳产量、品质及资源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问题的由来 |
1.1 中国水稻“籼改粳”发展历程 |
1.2 粳稻发展的优势及制约因素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2.1 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与水稻产量形成的关系 |
2.2 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2.3 稻田氮磷迁移转化与农田面源污染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晚粳产量、品质及资源利用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试验方法 |
2.5 调查测定项目 |
2.6 实验分析方法 |
3 模型与数据统计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鄂粳403 个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鄂粳403 群体发育及特征的影响 |
4.3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鄂粳403 产量影响 |
4.4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鄂粳403 稻米品质的影响 |
4.5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鄂粳403 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
4.6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稻田土壤和田面水养分含量的影响 |
5 讨论 |
5.1 不同种植密度与施肥量下晚粳的产量形成 |
5.2 不同种植密度与施肥量对晚粳稻米品质的影响 |
5.3 不同种植密度与施肥量对晚粳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
5.4 不同种植密度与施肥量对晚粳稻田土壤与田面水养分含量的影响.. |
6 结论 |
第三章 晚粳适宜氮肥运筹模式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试验方法 |
2.5 调查测定项目 |
2.6 实验分析方法 |
3 统计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个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群体发育及特征 |
4.3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
4.4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4.5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植株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
5 讨论 |
5.1 不同施氮模式对二季晚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
5.2 不同施氮模式对二季晚稻群体发育特征的影响 |
5.3 不同施氮模式对二季晚稻养分氮吸收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
5.4 不同施氮模式对二季晚稻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 |
6 结论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张家港市沿江潮土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氮磷钾肥料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2.2 氮磷钾肥料对水稻产量结构的影响 |
2.2.1 有效穗数 |
2.2.2 每穗粒数 |
2.2.3 千粒重 |
2.3 水稻施肥技术参数 |
2.3.1 水稻单位产量的养分吸收量 |
2.3.2 土壤养分供应量和养分利用率 |
2.3.3 肥料养分利用率 |
3 结论与讨论 |
(8)不同土壤类型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对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和土壤基础理化性质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测土配方施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2.2 测土配方施肥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2.3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对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9)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1.3.1 植株氮、磷、钾含量测定 |
1.3.2 产量测定 |
1.3.3 品质测定 |
1.3.4 有关参数的计算[10, 26-27] |
1.3.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氮、磷、钾肥对水稻干物质量的影响 |
2.2 氮、磷、钾肥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
2.3 氮、磷、钾肥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
2.4 氮、磷、钾肥的交互作用对水稻产量、总干物质量及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施肥可以调控水稻生长, 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的形成 |
3.2 施肥影响水稻对养分的吸收和分配 |
3.3 氮磷、氮钾、磷钾肥间的互作效应 |
四、论钾肥对水稻的增产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D]. 吴可. 广西大学, 2021(02)
- [2]钾肥用量对冷浸田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 张祥城,黄园园,吴茂前,孔祥琼,袁彬,周继文,段申荣,李永鹏. 江苏农业科学, 2021(10)
- [3]稻麦周年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性状的影响[D]. 付立冬. 扬州大学, 2021
- [4]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水稻产量与钾素吸收的影响[J]. 李长洲,袁国印,王一柳,王火焰,陈小琴,卢殿君. 江苏农业科学, 2021(02)
- [5]云霄县耕地及枇杷园土壤主要营养障碍与优化施肥研究[D]. 方渝.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6]种植密度和施肥技术对晚粳产量、品质及资源利用的影响[D]. 杨罗浩.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7]张家港市沿江潮土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J]. 秦军,黄昕,黄春祥,徐巡军,钱卫飞,吴锡棋. 上海农业科技, 2017(02)
- [8]不同土壤类型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对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 钱卫飞,徐巡军,钱卫东,黄春祥,孙艺,范培贤,杜玉彬. 江苏农业科学, 2013(01)
- [9]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J]. 王伟妮,鲁剑巍,何予卿,李小坤,李慧. 中国水稻科学, 2011(06)
- [10]增施钾肥是当前迅速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J]. 韦永源. 农家之友(理论版),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