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噻烷诱导芳香烃受体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胜利[1](2010)在《沙蚕毒素类杀虫剂对斑马鱼的发育和生殖毒性》文中研究指明沙蚕毒素类杀虫剂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杀虫剂之一。本论文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系统研究了沙蚕毒素类杀虫剂对成鱼的急性毒性以及对胚胎的发育毒性和致畸效应。试验结果表明:98%杀螟丹原药、18%杀虫双水剂、90%杀虫胺原药、83.7%杀虫环原药和沙蚕毒素对成鱼的96小时急性毒性LCso分别为0.280、28.8、36.7、0.172和0.444mg/L。98%杀螟丹原药、95.5%杀虫双纯品、18%杀虫双水剂、99%杀虫单纯品、90%杀虫胺原药、83.7%杀虫环原药和沙蚕毒素染毒都能抑制胚胎孵化,并且产生脊索弯曲、胚胎白化等相同表型,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各个部位异常症状出现的先后顺序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同时这几种杀虫剂都能抑制鱼鳔的正常充气膨大。对胚胎96小时致死中浓度分别为0.459、>128、12.5、>128、19.4、0.0879和0.119mg/L。对胚胎脊索形成抑制中浓度分别为0.0300、63.0、0.532、>128、0.578、0.00244和0.0127mg/L。脊索弯曲基本上是评价沙蚕毒素系列杀虫剂的最敏感指标,部分最低作用浓度甚至达到ppb级甚至更低,抑制中浓度相比于成鱼急性毒性致死中浓度普遍低两个数量级左右。因此根据成鱼急性毒性试验得到的结果是沙蚕毒素系列杀虫剂(包括沙蚕毒素)对鱼类普遍低毒,而据胚胎试验表明这类农药对鱼类普遍高毒.由于沙蚕毒素类农药本身分子结构的相似性和该类农药对斑马鱼胚胎造成相同的表型,作者认为该类农药具有相同的作用方式。故选用了杀螟丹作为典型进一步研究了其作用机制。脊索弯曲的试验结果表明,胚胎自发运动在脊索弯曲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脊索弯曲部位和敏感性与染毒阶段相关。0.0250mg/L及以上浓度的杀螟丹抑制赖氨酰氧化酶活性,并呈剂量-效应关系。而0.100mg/L及以上浓度染毒上调了该基因的表达水平。由于本研究中脊索弯曲表型与文献中赖氨酰氧化酶基因沉默后表型相似,因此推测赖氨酰氧化酶是本论文中导致脊索弯曲的靶标。胚胎白化试验结果表明,0.0500mg/L及以上浓度的杀螟丹染毒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并呈浓度-效应关系,并且在相同浓度下染毒,该基因表达水平上调。基于酪氨酸酶在黑色素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作者认为酪氨酸酶是本论文中导致胚胎白化的靶标。胚胎孵化试验结果表明,杀螟丹对胚胎孵化腺形成和孵化酶的活性无影响,而影响卵膜的消解,同时在胚胎孵化前去除杀螟丹可有效提高胚胎孵化率,因此作者认为本论文中胚胎孵化受阻是因为孵化酶的释放受抑制所导致。通过测定杀螟丹对斑马鱼一些重要器官形态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0.100mg/L及以上浓度的杀螟丹染毒影响斑马鱼胚胎中枢神经神经元的分化增殖,造成胚胎体节间血管变细并且排列混乱。0.0500mg/L及以上浓度杀螟丹处理抑制胚胎颅面软骨形成,造成部分软骨组成变得短小,并且影响胚胎肝脏和肠道的形态发生。本研究还测定了杀螟丹和沙蚕毒素对斑马鱼生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0.0150mg/L及以上浓度的杀螟丹和沙蚕毒素染毒轻微提高了雄鱼性腺指数,而0.0250mg/L及以上浓度的杀螟丹染毒降低了雄鱼精子活力三成以上,并且0.0150mg/L及以上浓度的杀螟丹降低亲鱼的繁殖力,对亲鱼交配次数和总产卵量都有明显影响。
龙曼海,蒋宪瑶,张爱华,邱燕[2](2004)在《多噻烷诱导芳香烃受体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通过特殊的细胞株研究多噻烷有无诱导芳香烃受体的作用。方法 :用化学激活荧光素酶表达方法 ,离体测试多噻烷诱导完整细胞中芳香烃受体依赖的基因表达。结果 :多噻烷各浓度对人肝细胞瘤细胞有毒性 ,抑制细胞生长 ;对小鼠肝细胞瘤细胞基本无毒 ;各浓度在人和小鼠肝细胞瘤细胞中所致荧光素酶活性均未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 (DMSO)。结论 :多噻烷对人和小鼠肝细胞瘤细胞无诱导芳香烃受体的作用。
龙曼海,蒋宪瑶,张爱华,邱燕[3](2004)在《多噻烷中毒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特殊的细胞株研究多噻烷有无诱导芳香烃受体的作用。方法用先进的化学激活荧光素酶表达方法,离体测试多噻烷诱导完整细胞中芳香烃受体依赖的基因表达。结果多噻烷各浓度对人肝细胞瘤细胞有毒性,抑制细胞生长,对小鼠肝细胞瘤细胞基本无毒;各浓度在人和小鼠肝细胞瘤细胞中所致荧光素酶活性均未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DMSO)。结论多噻烷对人和小鼠肝细胞瘤细胞无诱导芳香烃受体的作用。
二、多噻烷诱导芳香烃受体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噻烷诱导芳香烃受体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沙蚕毒素类杀虫剂对斑马鱼的发育和生殖毒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目录 |
术语和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农药对水生脊椎动物的影响 |
1.1 农药的直接致死效应 |
1.2 农药影响水生脊椎动物行为系统 |
1.3 农药影响食物来源和栖息地 |
1.4 农药影响免疫系统 |
1.5 农药影响生殖和内分泌系统 |
2 农药水生脊椎动物生态毒理学的研究现状 |
2.1 生物标记物的研究继续得到重视 |
2.2 生殖毒性和内分泌干扰效应的研究成为热点 |
2.3 发育毒性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 |
3 斑马鱼作为毒理学研究模式生物的进展 |
3.1 斑马鱼的生物学特性 |
3.2 斑马鱼在生命科学领域里的研究现状 |
3.3 利用斑马鱼作为生态毒理学研究模式生物的进展 |
4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的使用现状 |
5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
6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二章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的一般发育毒性效应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对成鱼的急性毒性 |
4.3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对胚胎的致死效应以及抑制孵化效应 |
4.4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对胚胎的致畸效应 |
5 讨论和小结 |
5.1 讨论 |
5.2 小结 |
第三章 杀螟丹一般发育毒性的致畸效应表征和机制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杀螟丹导致脊索弯曲的敏感阶段识别 |
4.2 胚胎自发运动在脊索弯曲形成中作用的识别 |
4.3 杀螟丹影响胚胎孵化作用阶段识别 |
4.4 基因表达量分析 |
4.5 酶活性分析 |
5 讨论与小结 |
5.1 讨论 |
5.2 小结 |
第四章 杀螟丹对一些其它重要器官的发育毒性评价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杀螟丹染毒对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 |
3.2 杀螟丹处理对斑马鱼体节间血管发育的影响 |
3.3 杀螟丹染毒对斑马鱼胚胎颅面软骨发育的影响 |
3.4 杀螟丹对斑马鱼造血前体的影响 |
3.5 杀螟丹染毒对胚胎肝脏和肠道形态发生的影响 |
4. 讨论与小结 |
4.1 讨论 |
4.2 小结 |
第五章 杀螟丹和沙蚕毒素对斑马鱼生殖能力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数据处理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杀螟丹和沙蚕毒素染毒对雄鱼精子活力的影响 |
4.2 杀螟丹染毒对成鱼繁殖力的影响 |
5 讨论和小结 |
5.1 讨论 |
5.2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1 论文总结 |
2 论文创新点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2)多噻烷诱导芳香烃受体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TCDD剂量-反应曲线 |
2.2 多噻烷的AhR-CALUX活性 |
3 讨论 |
四、多噻烷诱导芳香烃受体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沙蚕毒素类杀虫剂对斑马鱼的发育和生殖毒性[D]. 周胜利. 浙江大学, 2010(12)
- [2]多噻烷诱导芳香烃受体作用研究[J]. 龙曼海,蒋宪瑶,张爱华,邱燕.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4(06)
- [3]多噻烷中毒机理研究[A]. 龙曼海,蒋宪瑶,张爱华,邱燕.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抗诱变剂和抗癌剂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国学术会议、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贵州省环境诱变剂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