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声乐教学中的发声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肖璇[1](2019)在《中国声乐“字腔相协”的探索之路》文中提出"字""腔"是歌唱的两翼。"腔"是中国音乐美的体现和音乐结构框架原则。中国声乐从宋代"腔"萌芽,经历了现代中国声乐"先字后腔"的"字正腔圆"阶段,以及"先腔后字""腔圆字正"的艺术理论实践过程;表明了声乐实践中"字腔"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多种表达和不同的侧重,它们以"字腔"关系为表象,呈现的是不同时代"人声美"观念影响下人们"歌唱行为"的变迁。"字腔谐协"既是人声艺术探索过程,又表征着中国声乐文化深厚的历史沉淀和创新能力。
谭辕[2](2019)在《21世纪以来中美两国声乐教育文献计量及原因分析》文中提出美声(bel canto)对于中国和美国来说都算是舶来品。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美声在中、美各自的土壤也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因此在声乐教育领域,也诞生了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本文将以中、美声乐教育文献为基础,通过文献计量的方式探索与比较两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理论架构,以期指出两者之间的瑕疵与不足,并提出建议。全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语构成。第一章是对两国的样本文献进行分类统计;第二章分别对中、美两国各自的热点领域进行的探析并作出评论;第三章将对两国声乐研究文献进行横向比较,讨论其异同。同时从呼吸、共鸣、声区三个层面对两国发声技术领域的文献进行归纳与评析;第四章将从中国声乐工作者的角度讨论声乐学科建设的框架以及遇到的问题。同时以美国声乐教学法课程为例,讨论这一课程对于中国声乐学科课程建设的意义。
程乾[3](2018)在《歌声何以为继——“中国声乐教学民族化”六十年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声乐艺术会拥有什么样的未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对后继者的培养。中国现代声乐教学走过了百年历程,"中国化""民族化"问题从20世纪30年代雾中探花般的设想,逐渐成为声乐教育工作者前赴后继的事业。1957年,声乐教学民族化在全国高校正式作为教学纲领与目标得到确立和落实,至今已有六十年。为了能够持续不断地教出人才,在教学方法的摸索中,诸多良师见仁见智,各有所长。本文在重温历史,探求声乐之道的同时,也向所有不拘格套、殚精竭虑的执教者致敬。
王小天[4](2018)在《新时期美声唱法理论研究叙事与文化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从梳理新时期以来我国美声唱法理论研究代表性成果入手,围绕美声唱法的时代语境、历史诠释、技艺原理、教育教学及比较视野等方面的成果展开叙事,并将其置于中外声乐发展的背景中给予客观公允的文化评价。
张萌[5](2017)在《流行声乐发声训练浅析》文中研究说明流行声乐,随时代发展,因其具备更强的时代性和广泛的覆盖性,以及作为当下声乐领域一个越来越被重视的组成部分,使得流行声乐本身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得到了广泛而深层次的开发。绝大多数民众对于流行声乐的认知缺乏足够的科学、全面的认识,本文概述了流行声乐练习的一些具体办法及意义,声乐练习者可通过发声练习的方式,加强对于流行音乐体系的认知,掌握流行声乐唱法的各种技巧,从而使得声音及音乐性更具一定的唱功和准确演绎作品的能力。
黄潇[6](2017)在《蒋英声乐教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蒋英(1920年8月11日-2012年2月5日),生于北京,祖籍是素有“鱼米之乡、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等美誉的浙江省海宁市,我国着名的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她更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夫人。早年她曾留学于德、奥、意、瑞并研习音乐,1955年回国后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在其30年之久的教学生涯之中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其中不乏一些至今仍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歌唱家,如傅海静、多吉次仁、姜咏、祝爱兰等。可谓是桃李满天下。除了她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外,还写了大量关于声乐的文章,着述,翻译了许多国外的音乐专着。如《肖邦传》、《舒曼传》等,尤其是她本人在1984至1985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做的一场关于“德国艺术歌曲发展简史”的讲座,整个讲座长达4小时,其中还有蒋英老师学生的范唱,不仅对学生的范唱进行了点评,并且对其中演唱的每一首作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中还有不乏许多鲜为人知的作品,很好的填补了声乐教学中有关德国艺术歌曲教学的空白。她就是默默无闻的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中国的歌唱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虽然,关于蒋英的资料文献较多,但大多数是基于蒋英的经历和她的艺术贡献。而关于她的声乐教学思想的研究目前还不够深入。本文尝试性通过对有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全面分析蒋英先生的声乐教学思想,并且得出相关结论。全文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论述:首先从绪论部分、研究缘起、研究方法、相关文献综述以及创新之处这几个方面来做相关论述。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蒋英的生平以及留学经历。从其人其事这两方面进行叙述,使我们对蒋英进行初步的了解。第二部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并进行整合。这一部分着重叙述蒋英的声乐艺术观及其成就,主要从蒋英所发表的文章,编撰的教材以及曾做过的相关学术报告进行分析整理,从而总结出蒋英的声乐艺术观以及她在美声教学方面和积极发展民族声乐的贡献。第三部分,主要从蒋英的声乐教学原则以及实践方法两方面论述结尾部分,主要是对前两章中所涉及到的蒋英的教学实践方法、原则和声乐艺术观这几方面进行总结,进而得出蒋英的声乐教学思想以及对当代声乐演唱、教学的启迪和影响。
翟红锦[7](2016)在《声乐训练中的发声练习》文中指出在声乐教学中,发声练习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它关系着歌唱者的整体歌唱水平和表现力。本文以歌唱的发声练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目前大多数声乐学习者在发声练习当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科学正确的指导,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纠正不规范的发声方法和演唱中的不良习惯,使声乐学习者能够打下良好的歌唱基础,使其在声乐学习和演唱中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孙国强[8](2016)在《发声练习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声训练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基本功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提高学生对声音的把控能力,让学生的声音听起来更加圆润和通透,但是,由于我国音乐学校对声乐训练的认识不足,教学中涉及发声训练的内容较少,这极大的影响了学生演唱水平的提高。本文首先介绍了练声曲的起源和发展,然后分析了练声曲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作用。
田昊[9](2016)在《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表明民族声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我国各民族和地区之间流传和盛行的不同演唱风格。音乐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把民族语言和和民族风格有机融合,不断向民族声乐更高水平迈进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声乐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长期的传承与发展中,不断吸收与发扬其他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并大胆吸收西洋派美声唱法的内涵与精髓,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由于我国特有的地域文化、民族语言特点和音乐发展的缘故,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虽然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与传承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表演风格、艺术特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观,但在民族声乐的表现中,其唱腔的音阈、共鸣的产生等仍需不断改善和提升,使民族声乐演唱艺术能把鲜明的民族风格、科学的技术方法和强烈的时代感高度结合在一起。同时,在国际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西方国家盛行的美声唱法以其强大的表现力和内在的独特魅力获得各国人民的欣赏和喜爱。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不仅在呼吸与共鸣、行腔与润色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而且在字韵表现和声音流畅与灵活等各个艺术层面上,均存在显着区别。因此,如何进一步做好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工作,对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跨越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民族声乐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民族声乐文化,我们应借鉴美声唱法中科学的发声方法,不断寻求民族声乐的科学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结合,提高民族声乐歌唱器官的生理构造理论的研究水平,从而运用美声唱法科学的发声体系,混合共鸣理论来提升民族声乐演唱的技巧水平,最终实现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科学创新。本文研究重点主要通过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演唱理论的初步探讨,深入考察在民族声乐表演中体现出来的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在演唱技艺、表演特色和表演技巧等方面的融合与差异情况。本课题研究目的是探析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发展中的运用,也即如何把具有科学性的美声唱法的表现风格与发音特点有机地融入到我国民族声乐中,进一步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和创新,通过把传统的民族声乐文化在与美声唱法的融合中,进一步营造出新的民族声乐的表现与演唱形式,从而使民族声乐逐渐成为全世界各民族喜爱的声乐艺术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本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研究本课题的背景起源与研究意义,探析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第二部分深入分析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演唱风格与特色;第三部分,主要阐述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异同;第四部分,论述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的运用与融合;第五部分论述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发展中的影响与作用以及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创新。最后部分是结论,将对美声唱法中国化发展的理论意义进行阐述,并为民族声乐发展的前景提出思考。
邵照芳[10](2016)在《“声”“情”结合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近代中国的声乐发展史上,经历了“西学东渐”、“学堂乐歌”、“洋体中用”、“中国歌剧民族化”、“土洋之争”等等阶段,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上逐渐摆脱了欧洲中心论的影响,开创出了一条浓郁中国民族特色的声乐发展之路。中国声乐教学领域涌现出众多优秀声乐教育家,诸如:沈湘、周小燕、金铁霖等;同时培养出众多享誉世界的歌唱家,如:吴碧霞、廖昌永、幺红、迪里拜尔等。中国声乐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声乐学习与声乐演唱中包含了声音和情感两大要素,声音是歌唱之本,是声乐学习中的一项歌唱技能,它是通过科学的发声训练而获得的;情感是歌唱之魂,没有情感的歌声是苍白的。如果把声音比作人的肉体,情感比作人的灵魂,一个人没有灵魂就像行尸走肉,没有肉体就不复存在。声乐作为一种语言性的音乐,它的音乐化的语言特性,决定了这门学科教学的普遍性与独特性,它的普遍性在于它和其它学科一样都是传授知识,也具有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声乐教学的对象也是学生。而它的独特性在于它要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条件来施行教学方法。一个优秀的歌唱家不仅要有高超的声音技能,还要有深情演绎作品的思想情感。歌唱的情感由于受个人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所表达的深度是不相同的,也受每位学生的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领悟能力不同、心理状态和音乐修养等差异的影响。因此声乐学习中声音和情感的学习是不分家的,也决定了在声乐学习与声乐演唱中只有声音与情感的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歌唱效果。可见只重视“声”或“情”一方面的教学都是不完整的,声音与情感的结合在声乐演唱中是至关重要的。
二、谈声乐教学中的发声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声乐教学中的发声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声乐“字腔相协”的探索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中国传统唱论中的“字腔”之路 |
(一)从“声”至“腔” |
(二)“先字后腔”的美学和实践 |
二、美声中国化的“字腔”探索 |
三、现代民族声乐阶段的字腔探索 |
(一)现代民族声乐初期对传统“字正腔圆”的承续 |
1. 各音乐学院早期民族声乐的字腔之路 |
2. 从“腔”至“声” |
(二)现代民族声乐发展时期的“腔圆字正” |
1.重新界定的“腔”概念 |
2.“腔圆字正”的现代民族声乐教学和实践 |
结语 |
(2)21世纪以来中美两国声乐教育文献计量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中、美两国声乐教育期刊类文献量化分析 |
第一节 背景介绍 |
第二节 中、美两国声乐教育领域期刊类文献量化分析 |
一、样本信度及效度 |
二、中国期刊类文献量化分析 |
三、美国期刊类文献量化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美两国声乐教育研究热点领域分析 |
第一节 中国期刊类文献研究热点领域 |
一、样本文献分类统计 |
二、热点研究领域评述 |
第二节 美国期刊类文献研究热点领域 |
一、样本文献分类统计 |
二、热点研究领域评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从文献看中、美两国声乐教育研究异同 |
第一节 中、美两国声乐教育研究热点领域比较 |
一、声乐基础理论部分 |
二、声乐教学部分 |
第二节 中、美两国发声技术领域对比分析 |
一、呼吸 |
二、共鸣 |
三、声区 |
四、颤音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从中美两国研究文献看声乐学科与课程建设 |
第一节 声乐学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
一、从文献看中美两国声乐学科建设 |
二、中国声乐学科建设中的问题与争议 |
第二节 声乐课程建设——以声乐教学法课程为例 |
一、两所音乐学院声乐教学法课程概述 |
二、两所音乐学院声乐教学法课程共性讨论 |
三、美国声乐课程设置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样本文献汇总 |
(5)流行声乐发声训练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论 |
(一) 流行唱法的定义 |
(二) 流行声乐发声训练的目的 |
二、流行声乐发声训练的要求 |
(一) 理解和操控气息 |
(二) 打开喉咙, 稳定喉头 |
(三) 衔接歌唱共鸣, 促进歌声悠扬 |
(四) 咬字到位, 更好地表达歌词含义 |
(五) 音准和节奏的锻炼 |
(六) 练习中的精神投入和情绪稳定问题 |
三、流行声乐发声训练的初级阶段 |
(一) 第一阶段 |
(二) 第二阶段 |
(三) 第三阶段 |
四练声训练示例两则 |
(一) “哼鸣”训练法 |
(二) 母音训练法 |
五、练声注意事项 |
总结 |
(6)蒋英声乐教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之处 |
一、蒋英其人其事 |
(一) 蒋英其人 |
1. 生平简介 |
2. 归国后生活 |
(二) 蒋英其事 |
1. 声乐学习及表演生涯 |
2. 声乐教学生涯 |
二、蒋英声乐艺术观及其成就 |
(一) 蒋英声乐艺术观 |
1. 真、善、美的统一 |
2. 声情并茂的结合 |
3. 自我审美的提高 |
(二) 蒋英声乐艺术成就 |
1. 声乐教学成就 |
2. 民族声乐发展 |
3. 声乐教材建设 |
三、蒋英声乐教学原则与方法 |
(一) 声乐教学原则 |
1. 音乐天赋与品格 |
2. 声乐技巧与文化修养 |
3. 实践型与教学型培养目标 |
(二) 声乐教学方法 |
1. 发声方法确立——聆听 |
2. 歌唱语言的准确把握 |
3. 严谨性与完整性的有机结合 |
4. “AH”母音训练方法 |
5. 运用自如的气息训练 |
6. 严谨的“Legato”训练 |
四、蒋英声乐教学思想及当代影响 |
(一) 蒋英声乐教学思想 |
1.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
2. 学生为本,服务社会 |
3. 严于律己,言传身教 |
(二) 当代影响与贡献 |
1. 对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完善与丰富 |
2. 促进我国声乐事业的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声乐训练中的发声练习(论文提纲范文)
(一)不带词的练习 |
(二)带词的练习 |
五、歌唱的心理 |
六、歌唱中的乐感、音准和节奏 |
七、结语 |
(8)发声练习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练声曲的起源和发展 |
二、我国练声曲的教学现状 |
三、练声曲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作用 |
(一)练声曲可以为学生提供完整科学的发声训练 |
(二)练声曲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和能力 |
(三)练声曲可以纠正学生的发声和咬字 |
四、结语 |
(9)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民族声乐理论研究 |
1.2.2 美声唱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课题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写作安排 |
2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起源与发展 |
2.1 美声唱法的起源与发展 |
2.1.1 圣咏音乐时期 |
2.1.2 阉人歌手时期 |
2.1.3 完美发展时期 |
2.1.4 现代成熟时期 |
2.2 民族唱法的起源 |
2.2.1 民族唱法的兴起阶段 |
2.2.2 戏歌综合唱法阶段 |
2.2.3 新型演唱阶段 |
2.2.4 多样化民族唱法阶段 |
2.3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歌唱特点 |
2.3.1 呼吸的综合运用 |
2.3.2 发声方法的运用 |
2.3.3 重视共鸣的运用 |
3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共通和差异 |
3.1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共通 |
3.1.1 两种唱法对于呼吸的要求 |
3.1.2 对咬字吐字的要求 |
3.1.3 两种唱法对于演唱风格的运用 |
3.2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差异 |
3.2.1 气息运用的差异 |
3.2.2 演唱共鸣的差异 |
3.2.3 歌唱语言的差异 |
3.2.4 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 |
4 美声唱法在民族唱法中的运用与融合 |
4.1 美声唱法在民族唱法中的运用意义与价值 |
4.1.1 民族唱法生理构造理论的欠缺 |
4.1.2 民族唱法演唱技巧理论薄弱 |
4.1.3 民族唱法的声乐理论匮乏 |
4.2 美声唱法在民族唱法中的运用方法 |
4.2.1 对美声唱法中气息控制的借鉴 |
4.2.2 对美声唱法中发声技巧的借鉴 |
4.2.3 对美声唱法中共鸣的借鉴 |
4.3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 |
5 美声唱法对于民族声乐的影响 |
5.1 美声唱法对于民族声乐产生的主要影响 |
5.1.1 弘扬民族声乐文化 |
5.1.2 多元化发展民族声乐 |
5.1.3 提高声乐演唱水平 |
5.1.4 增加中西方文化交融 |
5.2 新时代下民族声乐演唱的变革 |
5.3 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声”“情”结合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
三、选题的思路及方法 |
第二章 歌唱之本——“声” |
一、训练学生的歌唱技能 |
(一)歌唱的呼吸 |
(二)歌唱的发声 |
(三)歌唱的共鸣 |
(四)歌唱的语言 |
二、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听辨技能 |
第三章 歌唱之魂——“情” |
一、关于美的歌唱声音 |
二、关于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 |
三、关于声乐艺术的情感表达 |
(一)正确的呼吸 |
(二)速度与节奏 |
(三)音乐符号与音乐术语 |
四、关于歌曲的二度创作 |
第四章 教学中“声”与“情”的结合 |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重声不重情 |
(二)夸大情感 |
二、鼓励激发学生情感表现欲 |
(一)多听、多看 |
(二)多想、多交流 |
(三)多鼓励、多表扬 |
三、声乐教学中的声情结合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四、谈声乐教学中的发声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声乐“字腔相协”的探索之路[J]. 肖璇.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9(03)
- [2]21世纪以来中美两国声乐教育文献计量及原因分析[D]. 谭辕. 中国音乐学院, 2019(09)
- [3]歌声何以为继——“中国声乐教学民族化”六十年回顾[J]. 程乾.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8(03)
- [4]新时期美声唱法理论研究叙事与文化评价[J]. 王小天. 音乐探索, 2018(03)
- [5]流行声乐发声训练浅析[J]. 张萌. 通俗歌曲, 2017(04)
- [6]蒋英声乐教学思想研究[D]. 黄潇. 浙江师范大学, 2017(07)
- [7]声乐训练中的发声练习[J]. 翟红锦. 黄河之声, 2016(19)
- [8]发声练习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分析[J]. 孙国强. 北方音乐, 2016(12)
- [9]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D]. 田昊. 四川师范大学, 2016(02)
- [10]“声”“情”结合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D]. 邵照芳.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