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养猪业市场回顾及养猪形势展望(2002年1月后预测)

2002年养猪业市场回顾及养猪形势展望(2002年1月后预测)

一、养猪业市场的回顾与2002年养猪形势展望(2002年1月以后的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峰[1](2019)在《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研究 ——基于玉米临储政策的分析》文中指出2008-2015年中国政府在东北地区施行玉米临储政策,该政策对玉米市场起到了托底的作用,抬高了玉米的市场价格。但是,玉米临储政策的影响是否仅此而已?玉米作为三大主粮之一,其下游产业众多,玉米产业的变动对下游产业的影响较大。以玉米-生猪产业链为例,从成本构成角度来看,单项玉米成本占生猪养殖总成本的25.00%左右,因此玉米产业和生猪产业的联系较为紧密。玉米临储政策的施行造成了玉米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地,玉米价格的上涨是否会顺着玉米-生猪产业链从上游传导到下游,从而对生猪产业形成冲击?本文从玉米-产业链角度,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剖析上游玉米临储政策对下游生猪产业的影响。时间维度的研究包括,玉米临储政策对产业链影响的时间效应和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的时间机制,其中时间机制的研究分为价格传导的路径和价格传导的幅度。第一,识别玉米临储政策沿产业链对生猪价格在时间维度的影响。与以往使用线性模型进行分析不同,本文使用具有非线性特征的MSVAR模型,识别玉米临储政策对生猪价格造成结构性冲击的时点,避免了对政策时点主观划分的随意和偏误,从而更加客观和准确。具体来说,玉米临储政策施行前,生猪产业处于“平稳状态”;2008年玉米临储政策施行后,生猪产业显着地脱离了“平稳状态”,进入到“低迷状态”和“高涨状态”。第二,价格传导的路径。玉米-生猪产业链的价格传导路径从上游的玉米价格,到中游的生猪价格,再到下游的猪肉价格,最后至一般价格水平CPI。玉米-生猪产业链以原材料以及指标构成等产生联系,定量的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均支持传导路径的成立。从协整检验来说,玉米价格和生猪价格存在阈值协整,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猪肉价格和CPI均存在线性协整。阈值协整表示变量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线性协整表示变量间的关系是线性的。同时,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玉米价格、生猪价格、猪肉价格以及CPI中上一个环节均是下一个环节的Granger原因。第三,价格传导的幅度。不同政策时期,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受到的冲击幅度有显着差异。相比于玉米临储政策施行前,在政策施行期玉米价格对生猪价格的影响显着增大,近期效应由0.37%增大至0.78%,累积效应由55.00%增大至190.00%。同时,生猪价格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中,玉米价格的贡献也由2.87%增大至6.04%。并且,生猪价格受生猪市场自身影响同样较大。从生猪价格的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来看,无论是政策施行前还是政策施行期,生猪价格的贡献均在35.00%左右。空间维度的研究包括,玉米临储政策对产业链影响的空间效应和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的空间机制,其中空间机制的研究分为价格传导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区域性。第一,分析玉米临储政策对东北地区生猪价格的影响。由于玉米临储政策的施行地在东北地区,因此相比于其他省份,该政策对东北地区生猪价格的影响更为突出。结果显示,玉米临储政策对东北地区生猪价格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临储政策的施行,造成了东北地区生猪价格上涨了4.24%,政策的贡献率占8.39%。如果考虑生猪养殖到出栏的滞后因素,玉米临储政策使得东北地区生猪价格上涨了6.76%,临储政策的贡献率提高至27.35%。并且,玉米临储政策使得东北地区的生猪价格波动性加大了21.37%,政策贡献率为49.26%。此外,生猪价格和生猪价格的波动性受到解释变量滞后5个月左右的显着影响。第二,价格传导的空间相关性。空间相关性的分析侧重生猪市场在空间上的流通和贸易,从而形成空间联系。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在全国层面分析玉米临储政策对生猪价格的影响。空间计量模型较基础面板模型估计更为准确,且生猪总出栏量空间权重矩阵估计结果更加有效。玉米临储政策施行后,玉米-生猪价格弹性显着提高40.88%。价格弹性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玉米临储政策施行后,生猪产业市场势力下降玉米产业市场势力上涨,从而生猪产业的议价能力降低玉米产业的议价能力增大,造成了玉米价格对生猪价格的影响加大。第三,价格传导的空间区域性。空间区域性的分析侧重相邻各省玉米价格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研究玉米临储政策对不同区域内玉米-生猪价格弹性的影响。从区域划分上来看,根据玉米价格的空间分布特征将全国划分为5个区域,每个区域距离玉米临储政策施行地的距离由近至远。同时,临储政策施行前,每个区域玉米价格优势距离政策施行地由近至远逐渐减小。具体来说,在面板模型中加入玉米价格和区域虚拟变量的交乘项,采用双向固定效应进行估计。结果显示,玉米价格优势越大的地区,玉米-生猪价格弹性受玉米临储政策的冲击越大。因此,无论是时间维度还是空间维度,上游玉米临储政策都对下游生猪价格造成了显着冲击,本文的政策启示如下:(1)相关农业政策的制定应多从产业链角度出发,不能忽视上游政策对下游产业的影响,尤其是上游产品在下游生产成本中占比较大的产业链。(2)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认识应有阶段性思维,相关农业政策需要适时调整,使其符合新阶段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3)应从全国角度规划农业部门各产业的发展,发挥各地在生猪养殖的比较优势,在全国范围优化生猪产能布局。本文的可能创新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产业链视角。从玉米-生猪全产业链角度,分析上游玉米临储政策对下游生猪产业的影响,弥补现有价格传导研究仅关注局部环节的不足。以往研究大多局限在单个产业的层面,没有形成产业链思维,而是就生猪产业政策谈生猪产业的发展。玉米-生猪产业链联系紧密又存在矛盾,为了维持上游玉米产量和价格的稳定,玉米临储政策却对下游生猪产业形成了冲击。因此,这就需要从玉米-产业链角度进行分析,抓住生猪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其次,多维度分析框架。从时间和空间对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进行多维度的剖析。现有文献对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的研究大多仅从时间维度进行分析。本文根据玉米临储政策的对象、时间和地点三个基本要素,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即时间机制和空间机制。时间机制的分析包括价格传导的路径和价格传导的幅度;空间机制的分析包括价格传导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区域性。最后,生猪市场空间权重矩阵。由于生猪价格存在空间相关性,为了更准确地体现生猪产业在空间上的联系,构建了生猪总出栏量空间权重矩阵(W2),摒弃传统空间权重矩阵仅包含空间距离的不足。使用W2时空间相关系数具有较好的显着性,2001-2007年在5%水平显着,2008-2015年在1%水平显着。W2的构建为生猪价格传导的空间机制分析提供了支撑。

乙永松[2](2018)在《江西省生猪价格波动特征、原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生猪产业还处在由散养为主导向规模化养殖的过度阶段,散养户随着生猪价格的波动进入和退出市场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过度时期的生猪价格变动还是比较频繁。2007年以来,我国生猪市场价格就陷入了连续的不规则波动的困境,制约着生猪产业的升级,如何消除“猪周期”的存在对生猪产业的不利影响,维持生猪产业正常稳定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探究生猪价格的波动特征连同影响因素,以生猪月度平均价格及其他月度数据为研究对象,首先使用季节调整法和H-P滤波分解法对生猪价格的季节因子、随机成份、长期趋势等展开研究,剖析了生猪价格的波动的特征。结果显示,样本期内,生猪价格波动较为频繁,波动幅度较大;生猪价格表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1月和9月等节假日比较多的月份,生猪价格的季节因子达到峰值,随后逐渐减弱;外部随机成份对生猪价格影响显着,2007年以来,生猪价格受疫情、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家政策变动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使得生猪市场供求出现变化,价格出现极不稳定的现象;生猪价格波动具有显着的周期性,2007-2017年,中国生猪价格出现了大小5个完整波动周期,最长的周期高达78个月,最短的也有27个月,并且数据显示新一轮的周期波动还未结束。然后,对影响生猪供求的仔猪价格、猪肉价格、玉米价格、替代品价格等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确定每个影响因子对生猪价格的作用程度,发现玉米价格和加工流通成本对生猪价格的影响作用显着。最后,总结分析了我国近年来的生猪支持政策及国际生猪产业发展经验,提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生猪市场的调整作用、以互联网技术为新的手段促进生猪产业升级并针对江西省立足于“互联网+供应链”角度重塑生猪供应链、进一步加强技术、资金等的扶持力度等缓解猪周期,稳定生猪市场的建议。

王士权[3](2017)在《中国肉羊产业市场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肉羊产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羊饲养量、羊肉产量与肉羊产业产值稳步增长,肉羊产业在畜牧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同时在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动物性食品消费数量稳步上升的背景下,居民羊肉消费增速明显,为肉羊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然而,肉羊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资源环境约束背景下肉羊生产成本步步上扬、羊肉产量增速放缓、羊肉价格持续上涨与跌落、良种化程度、规模效益与技术效率低下、生产结构不合理引发国内羊肉市场供求失衡等问题。因此,未来如何保证肉羊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怎样提升产业整体运行绩效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以上现实背景,本研究对肉羊产业市场绩效进行分析,着重围绕肉羊产业的经济绩效、质量绩效以及羊肉价格变动依次展开,相关研究成果能够为政府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肉羊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主要以产业组织理论、经济效率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农户行为理论与农产品价格形成、波动与传递理论为基础,构建中国肉羊产业市场绩效研究的整体分析思路。综合"结构主义"学派以及"绩效主义"学派的观点,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静态单向分析思路转变为动态交互性分析,以宏观肉羊生产结构特征为分析切入点,从宏观层面分析肉羊生产的投入产出、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从微观层面分析肉羊生产的经济绩效与质量绩效,并结合羊肉市场价格变动来综合评价产业运行绩效,最终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肉羊产业整体发展势头较好,表现为产业总量稳步提升、生产布局趋于合理、规模结构持续优化,肉羊产业已成为我国畜牧业中重要的分支产业,未来提升空间依然较大;(2)肉羊生产的成本与收益均保持较快增长,各主要投入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则有所差异,其中生产成本上升主要源于物质与服务费用以及人工成本的推动;(3)肉羊生产技术效率整体提升显着,但技术效率损失与区域间差异依然存在;(4)肉羊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在波动变化中趋于平稳,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且主产省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有限;(5)农户肉羊生产的经济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中配置效率损失相比技术效率损失更加突出;(6)农户肉羊生产质量是由其生产质量控制行为、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与养殖模式改变所共同决定的,标准化生产是提升肉羊生产质量的关键;(7)羊肉市场价格受国内需求增加、草原政策调整、突发性灾害与疫病以及国际市场冲击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整体上表现为波动上涨特征,且区域间变动差异显着,价格变动具有显着的季节性与波动集群现象;(8)羊肉市场价格纵向关联效应显着、主产区横向市场间羊肉价格整合程度逐步加强。本文的特色与可能的创新在于:(1)采用不同于既有研究的估算方法对宏观层面肉羊生产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研究结果更为精准可信;(2)采用代表性更强的数据对微观层面农户肉羊生产经济效率测算与质量效果评价的分析,研究结论更加贴近现实状况;(3)从纵向产业链与横向区域市场两个维度展开研究羊肉价格的传递与整合,分析更加深入全面。

李双晶[4](2016)在《猪肉供需平衡调控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食品安全、社会稳定以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然而,目前中国养猪业的发展面临着疫病风险、养殖环境污染风险、可追溯食品安全风险以及产业波动等风险,其中,生猪产业波动以及调控已经被明确列入我国养猪业面临的重大风险和问题之列。为解决猪肉供给量和价格波动问题,保证生猪产业再生产顺利进行,本研究开展猪肉供需平衡调控及其应用问题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计量经济学、统计分析方法、预测理论、控制理论、优化理论、人口预测等理论,对现有猪肉供需平衡研究方法、猪肉供给量预测模型、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时间序列预测问题、猪肉需求量预测、猪肉供需平衡调控模型及其求解方法、猪肉供需平衡调控模型应用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具体研究内容:(1)猪肉供给量预测模型构建该部分为本研究基础,具体内容为:结合生猪生产周期,根据生猪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周转关系,即某期的猪肉供给量是由本期生猪出栏数量决定,生猪出栏量由前期的育肥猪数量决定,育肥猪数量由前期的仔猪数量决定,而仔猪数量又由前期能繁母猪数量决定,构建生猪供给量预测模型,实现按月份预测猪肉供给量功能。(2)猪肉需求量预测该部分是本研究前提,具体内容为:结合历年数据,运用一种改进的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预测了黑龙江省未来的人均猪肉需求量。根据人均猪肉需求量预测结果和人口数量预测结果,最后计算得出黑龙江省2016至2018年总猪肉需求量。在年总猪肉需求量已知情况下,运用季节周期预测法,计算出未来36个月猪肉需求量。(3)猪肉供需平衡调控模型构建该部分为本研究的核心,具体内容为:在需求已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调节和稳定猪肉供给量是调控策略的核心。猪肉供需调控模型是以各月需求量与月供给量差值的平方和为目标函数构建的调控模型,属于多元非线性无约束优化模型。(4)猪肉供需平衡调控模型的求解该部分是本研究的难点,具体内容为:构建的猪肉供需平衡模型属于多元非线性无约束优化模型,确定优化的变量为新留小母猪数量,采用改进的实数遗传算法求解猪肉供需平衡调控模型。(5)猪肉供需平衡调控模型的应用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验证猪肉供需平衡调控模型科学性和可行性。运用本文构建的猪肉供给量预测模型,开展2016-2018年黑龙江省猪肉供给量的预测,根据前文的黑龙江猪肉需求量预测结果,以每月新增小母猪数量为优化变量,运用改进的实数遗传算法,最终计算得出黑龙江省猪肉供需平衡调控模型最优值。通过以上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猪肉供需平衡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综合,并指出了已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2)把控制理论与人口控制预测理论与方法引入到猪肉供需平衡研究中,创新了研究思路与方法。根据人口控制预测理论,研究提出了只要控制种母猪的数量,就能控制未来猪肉的供给量。并依据人口控制预测原理与方法,推导建立猪和猪肉的预测模型,分析给出了模型参数获取与确定方法。(3)本文给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并利用该方法预测了黑龙江省未来36个月的猪肉需求量。(4)根据控制理论,以各时刻猪肉需求量与供给量之差的平方和最小为目标,建立了多元非线性无约束优化猪肉供需平衡调控模型。(5)研究给出了求解多元非线性无约束优化猪肉供需平衡调控模型的一种实数遗传算法,给出了各种操作方法与模型。(6)以黑龙江省为例,研究给出了黑龙江省猪肉供需平衡调控实例,为黑龙江省调控猪肉供给量提供了理论和参考依据。猪肉供需平衡调控模型的研究开拓了猪肉供需问题研究的新视角,丰富和完善了猪肉供需问题研究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构建猪肉供需平衡调控模型,能够指导各级政府有效进行猪肉供给量调控,保证猪肉供需平衡,提前防范猪肉价格波动风险,对促进农民增收,稳定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龚梦[5](2013)在《中国柑橘鲜果价格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世界上的柑橘生产及消费大国,截止2011年,我国柑橘的种植面积已达到2288.3千公顷,产量已达到2944万吨,均居于世界首位。柑橘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增加果农收入及扭转贸易逆差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柑橘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单产水平还比较低、出口比例有待提高、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等,特别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柑橘价格忽上忽下波动,经常会发生“柑橘卖难”的情况,使柑橘生产者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掌握柑橘价格的波动规律及形成机制,找出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柑橘价格为研究主线,运用经济学原理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柑橘的价格波动规律及形成机制。首先,对建国以来柑橘价格体制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对历年柑橘价格的波动特征及波动周期进行了分析。随后,分别对柑橘的生产者价格、消费者价格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出了各主要影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程度。紧接着,构建了柑橘价格形成的理论均衡模型。该模型引入了中间商市场,从而架起了生产者市场与消费者市场之间的桥梁。在理论模型中代入柑橘市场的参数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不仅可以得到外生冲击对柑橘价格及产量的影响程度,还可以得到价格在不同市场中传导的方向及大小。最后,对柑橘鲜果的价格进行了预测。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三点:第一,首次将我国柑橘价格分为生产者价格与消费者价格分别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运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生产者价格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生产成本、受灾面积及总产量对柑橘的生产者价格影响较大;通过VAR模型研究了消费者价格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居民可支配收入、CPI及替代品价格对柑橘的消费者价格影响较大。第二,首次构建了柑橘价格形成的理论模型,将生产者价格与消费者价格纳入了柑橘价格形成体系之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该模型将柑橘经由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消费者市场达到均衡价格的过程进行了数理推导。对理论模型的实证研究,可以测算出柑橘生产者价格、消费者价格、供给量、需求量等内生变量在外生冲击下的反映程度。第三,本文对柑橘价格传导的研究在方法上具有创新性。在研究柑橘生产者价格及消费者价格的双向传导过程中,不仅考虑了中间商市场的衔接作用,还同时兼顾三个市场的均衡,比目前学术界在价格传导问题上的研究更为深入。结果显示:柑橘在生产者市场和消费者市场之间的价格传导是极不对称的。柑橘由生产者市场的外生冲击引起的生产者价格每上涨1%时,只有约0.7254%可以传导到消费者价格中去;而由柑橘消费者市场的外生冲击引起的消费者价格每上涨1%时,约有1.5926%可以传导到生产者价格中去。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1949年至今,我国柑橘价格体制改革的过程相当复杂,国家对柑橘的价格管理权限出现了反复的回收与下放。市场开放后,柑橘产业迅猛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剧增、种植户收入提高,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价格波动频繁,质量良莠不齐、管理难度大等。纵观我国柑橘价格体制变迁的历程可知,柑橘价格由市场来决定成效是显着的,然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有失灵的时候。因此,在适当的时候,政府可以从宏观上加强指导和协调,才能兼顾生产者、中间商及消费者三者的利益,稳定地促进柑橘产业的发展。第二,对我国柑橘鲜果1950-2011年的名义生产者价格及实际生产者价格波动规律进行分析,发现名义生产者价格波动非常剧烈且上涨趋势明显,而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实际生产者价格在60多年里波动非常平缓且不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第三,利用HP滤波法对我国柑橘的实际生产者价格进行去势分析,发现我国柑橘价格波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通过“波峰-波峰”判别法,柑橘鲜果的价格波动可以分为6个完整的周期,即第一周期为1978-1988年,第二周期为1989-1994年,第三周期为1995-1996年,第四周期为1997-2002年,第五周期为2003-2005年,第六周期为2006-2010年。分析可知,柑橘价格的平均波动周期为5.7年,波动周期具有不可重复性和非对称性。第四,从供给角度研究柑橘价格实际上是研究柑橘的生产者价格。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找出了影响柑橘生产者价格的因素,然后利用通径分析法对生产者价格及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柑橘生产者价格受到生产成本、总产量、自然灾害情况、净出口量、出口价格等因素的影响。生产成本、受灾面积及总产量对生产者价格的总影响较大,此外还得出了各影响因素对柑橘生产者价格的直接作用及间接作用程度。第五,从需求角度研究柑橘价格实际上是研究柑橘的消费者价格。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找出了影响柑橘消费者价格的因素,然后利用VAR模型对消费者价格及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柑橘消费者价格受到苹果价格、香蕉价格、CPI、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人口及城市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CPI及苹果的价格对柑橘消费者价格的影响较大,而城市化进程、香蕉的价格对柑橘消费者价格的影响较小。第六,对本文构建的柑橘价格形成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测算,得到外生变量柑橘生产中劳动力的价格、生产中资本的价格、投入品劳动力的价格、投入品资本的价格、替代品价格以及居民消费支出每变动1%,将会影响柑橘生产者价格的变化分别为1.0242%、0.3081%、-0.0013%、-0.0015%、0.1098%及0.2830%。同样的六个外生变量每变动1%,将会影响柑橘消费者价格的变化分别为0.7432%、0.2235%、0.1375%、0.1650%、0.0689%以及0.1777%。值得一提的是,外生冲击对生产者价格的影响要普遍大于对消费者价格的影响。此外,投入品劳动力的价格和投入品资本的价格对柑橘生产者价格的冲击是负向的,而对柑橘消费者价格的冲击是正向的。(2)柑橘价格在生产者市场和消费者市场间的传导是极不对称的。实证结果表明,因生产者市场上的外生冲击所导致的生产者价格向消费者价格传导的弹性为0.7256,即柑橘生产者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只有约七成左右被传递到消费者市场;而因消费者市场的外生冲击所导致的消费者价格向生产者价格传导的弹性为1.5926,说明柑橘消费者市场上的价格波动会加倍传导到生产者市场,两个市场之间的价格传导是极不对称的。(3)实证结果表明,柑橘生产者市场和消费者市场上都存在着价格缩小效应,即在外生冲击的影响下,生产者市场和消费者市场上柑橘价格变化的幅度都小于产量变化的幅度。柑橘市场的这个结论与之前学者对农产品市场的推测相反。第七,对柑橘生产者价格进行预测,希望能够为包括生产者、中间商及消费者等参与主体的经济决策提供一些参考依据。未来九年里(2012-2020年)柑橘的生产者价格预测结果为108.0071、110.5691、113.1311、115.6931、118.2550、120.8170、123.3790、125.9410以及128.5029元/50千克。最后,本文提出要想稳定柑橘市场价格,促进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从柑橘生产者入手,提高柑橘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规范柑橘流通中的中间商市场,缩短柑橘流通的时间;减少柑橘流通中的行政干预,减免流通环节费用;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平台,加强柑橘生产者、中间商及消费者间的联系;加强柑橘产业的标准化建设;设计合理的柑橘主体利益分享机制。

刘清泉[6](2013)在《我国生猪价格形成与传导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猪产业是我国食品安全的基础产业,猪肉产量占比为全球50%左右。近年来,随着我国生猪市场不断扩大和产业链不断拓展,生猪价格在上涨趋势中呈现暴涨暴跌的不稳定态势。稳定生猪价格、巩固生猪业基础地位,是一个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生猪价格对养殖效益和供给的影响,生猪价格波动特征,重点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探讨生猪价格形成和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为减缓生猪价格波动、促进产业链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分析框架和实证分析依据,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生猪价格是养猪效益波动的主要原因,养殖户不能从价格波动中获益。生猪供给受到蛛网循环、饲料价格、季节性因素、疫情灾害和产业政策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生猪出栏调整到最优水平需要一年左右的自然周期,养殖户主要根据静态预期进行生产决策,生猪出栏缺乏长期和短期价格弹性。(2)生猪价格受到通货膨胀、季节性和多种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呈现高位频繁周期性波动的特征。生猪预期价格受到自身滞后项和波动性的影响,价格波动具有聚群现象、不具有非对称性。(3)生猪价格形成受到居民收入、生猪供给以及产业和货币政策的影响。从长期来看,生猪供给是引导变量,居民收入对生猪价格具有正向影响;从短期来看,供给变化是生猪价格波动的原因;从外部环境来看,生猪产业扶持政策对生猪价格和供给稳定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流动性过剩给生猪业带来了整体负面影响。(4)生猪价格稳定是产业链价格系统均衡发展的关键。从长期来看,生猪价格是引导变量,生猪价格与饲料、猪肉价格处于低整合状态。从短期来看,生猪价格波动是自身、猪肉和仔猪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饲料和猪肉价格相对刚性。因此,稳定我国生猪市场价格,促进我国生猪产业持续发展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工作:(1)发展屠宰加工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2)推进生猪业科技创新与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产业素质。(3)改善生猪产业链流通效率与生猪经营方式、提高市场整合程度。(4)建设生猪金融市场体系、健全生猪市场风险分散机制。(5)强化生猪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价格预期理性化程度。(6)完善生猪市场调控政策、创造生猪业稳定发展的经济环境。本文创新点:一是研究方法上,利用SVAR模型刻画生猪价格决定因素和产业链价格系统对随机冲击的动态效应,体现了内生变量的结构性关系。二是研究结论上,运用扩展的Nerlove模型更加贴近实际地评价生猪市场价格杠杆作用;运用GARCH-M模型检验生猪价格波动对生猪价格高位运行的显着正向影响;运用误差修正模型检验生猪价格形成和产业链价格系统的引导变量,为稳定生猪价格和产业链价格系统提供决策依据。

陈艳丽[7](2013)在《2012年生猪市场分析及后市预测》文中提出2011年猪肉价格创下历史新高之后,养猪户纷纷补栏,导致生猪存栏量增加,2012年春节后市场供应量一直处于饱和状态。但是终端消费低迷不振,加上进口猪肉的冲击,春节后生猪价格连续下滑4个月,跌幅明显较往年大,国家迅速启动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开展冻猪肉收储,2012年下半年生猪价格稳中有升,全年呈"U"型走势。尽管饲料等养殖成本上涨趋势减缓,但产能仍然大于需求,2012前期猪价上涨的速度和幅度较快,猪价处于高位,但猪价上涨空间有限。预计2013年上半年猪肉价格趋向平稳,或会受淡季影响而轻微向下,2013年下半年则因猪肉供应减少,猪价有望反弹。

冯永辉[8](2012)在《生猪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对我国生猪养殖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阐述证明了养猪业的重要性。2007年由于猪价在短短几个月的大幅上涨,带动了禽肉、禽蛋、牛羊肉、水产品……最终蔓延至整个食品体系的价格上涨,并推动了CPI的快速上涨,成为当年通货膨胀的主力推手之一。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我国养猪业不仅占世界猪肉总量的一半左右,是名副其实的养猪第一大国,同时在畜牧业中也处于支柱地位,占肉类总产量的65%左右。同时,饲料加工业、屠宰业、兽药生物制品等13个以上的行业高度依赖于生猪产业,以养猪业为核心的生猪全产业链所创造的产值在1.5万亿以上,并带动了1亿以上人口的就业。其次,本文运用行业系统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调研分析法对我国生猪市场近20年的变化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并结合西方经济学理论,对我国生猪市场十几年间便出现了3种的蛛网现象全部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猪价在短期内的暴涨暴跌属于发散性蛛网现象,并对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同时也说明了构建生猪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的重要性、必然性和紧迫性。在重点分析研究猪价暴涨暴跌的深层原因后,本文提出了改变市场暴涨暴跌以及生产者规避市场风险的方法。根据我国基本国情,生猪市场波动的特点及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构建生猪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的原理。在建设信息监测网络的基础上,首先对猪价、饲料价格、生猪存栏结构、疫病及盈亏周期变化进行监测、量化;之后建立指数模型、确定预警指标和“正负红黄蓝”双向四色预警模型。最后,本文还将构建生猪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理论进行实践应用,研发生猪市场监测预警系统软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系统软件可采用B/S、C/S系统结合,置入GIS信息系统和专家智能系统。最后,本文结论部分还对目前已经投入运行的“四川省生猪生产监测预警系统”和“soozhu-中国生猪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介绍。

闫振宇[9](2012)在《基于风险沟通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完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禽流感、口蹄疫、甲型H1N1、猪链球菌等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这些突发公共事件罪魁祸首的重大动物疫病,具有致病性强、易感性烈、传播迅速、人畜共患等特点;并随着经济发展及公众消费结构的转变,正通过食物链将更多的人暴露在动物疫情风险之下,引起了更广泛人群的关注和反应。其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已远远超过其对人类健康或环境造成的直接危害,极易引发大规模公共卫生危机,形成社会恐慌和政府的信任危机。对于“稳定压倒一切”为发展前提的中国,重大动物疫情的频发对我国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由于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是一个社会性突发事件管理问题,公众的有效参与和协同应对必不可少。综观前人研究成果,大量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证明,有效的风险沟通,能够激发公众理性、降低公众恐慌程度、促使公众对突发事件风险形成准确的认知,并进行理性行为决策,平缓疫情的社会影响。因此,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顺利实施及其有效性,取决于利益相关群体理性风险认知及风险应对行为的形成,而风险沟通为此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那么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领域,风险沟通的作用机理如何?如何通过风险沟通合理调整利益相关群体的风险认知和决策行为,协同理性应对重大动物疫情风险?如何从风险沟通的角度,提升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效能,完善我国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管理?是极具实际研究意义的问题。本论文以风险认知理论、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前景理论等为基础,从理论和经验角度分析了风险沟通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机理和完善途径。并以养殖农户及消费者的问卷调研数据为依据,运用案例分析、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以及多元有序选择模型等方法,以养殖农户和消费者为重点研究对象,基于重大动物疫情突发情景中疫情相关信息对养殖农户及消费者风险认知与决策行为的影响机理及路径的实证分析,对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过程中政府-养殖农户和政府-消费者风险沟通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从风险沟通角度对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的完善提出意见和政策建议,期望借助贯穿应急管理始终的风险沟通机制来解决政府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论文分为七章,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前景理论分别构建了重大动物疫情下个体行为决策模型和群体行为空间模型,从理论上论证了风险沟通在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风险沟通可调节个体决策者对风险内容和风险发生概率的感知以及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来优化其决策价值函数,降低个体对动物疫情突发事件的过度敏感性,促使公众采取积极的风险应对行为。风险沟通过程中,增加疫病风险内容信息、疫病发生概率信息和政府控制措施信息三类信息的密度,可有效缩小重大动物疫病突发事件下的公众群体行为空间,降低政府应急管理难度。(2)通过我国禽流感事件、四川猪链球菌事件以及英国疯牛病事件的案例分析,从实践角度论证了风险沟通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的作用,重点分析了养殖农户和消费者两个群体在重大动物疫情突发事件中的角色以及政府对其采取的沟通措施及应急效果。分析表明,风险沟通是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的有效手段,合理的风险沟通可以起到有效疫情控制作用,反之,将扩大动物疫情的负面影响。养殖农户对动物疫情风险的认知及其应对行为直接影响政府疫情控制措施的实施及有效性,而消费者对突发动物疫情下的安全风险感知及应对行为又决定了动物疫情突发事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养殖农户和消费者是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风险沟通的重点对象,在应急管理中要注重把握养殖农户及消费者的风险认知状况,采取合适的风险沟通策略。(3)通过疫病风险信息对养殖农户风险认知及行为决策的影响机理及路径的实证研究,分析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政府-养殖农户的风险沟通策略。结果表明,疫病内容信息、疫病概率信息和政府控制措施信息以风险认知为中介变量,对农户决策行为具有显着影响,是动物疫情风险沟通重点传递的信息内容。政府在与养殖农户进行风险信息交流时,应偏重使用视频、音频、图示,以及人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培训。同时,区分信息的实时性差异并选择合适的信息沟通渠道,对于大部分疫病内容信息可以主要通过书籍、报刊、资料等形式发放给养殖农户,多用图示讲解的形式宣传疫情信息风险内容。对于疫病发生概率信息和政府控制措施信息,更多要求实时性传达给养殖农户,这类信息的沟通渠道以电视为主,沟通过程中要综合运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渠道。(4)通过疫病风险信息对消费者风险认知及行为决策的影响机理及路径的实证研究,分析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政府-消费者的风险沟通策略。结果表明,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时,消费者的风险认知主要有健康损失、社会损失、心理损失和金钱损失四个维度,其中身体健康损失是最重要的维度。降低消费者动物疫情下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认知的信息渠道按显着性降序排序依次为:政府、报纸、电视、专家,其中政府渠道的影响最为显着;消费者的文化程度、疫情时期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以及非疫情时期市场上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评价对其自身积极消费行为存在显着影响。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过程中,政府和消费者的风险沟通重点应放在降低消费者健康损失不确定性上。政府应主动、及时公开疫情相关信息,满足消费者的疫病信息需求,同时加强日常食品安全的监测和保障水平,维护政府权威及消费者对政府机构的信任。本论文有别于一般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研究,以风险沟通为研究视角,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法,理论和实证研究了风险沟通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机理,探讨了重大动物疫情下政府-养殖农户以及政府-消费者之间风险沟通策略。提出了基于风险沟通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的完善意见及政策建议。研究过程理论联系实践,研究结论更具现实参考意义。

汤颖梅[10](2012)在《基于非农就业视角的农户生猪生产决策研究 ——以江苏、四川为例》文中指出养猪业是我国农业中传统的优势产业,是城乡居民肉食品的重要来源,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养猪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猪肉及其产品的消费需求,而且为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粮食转化、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等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2007年发生的疫情增大了养殖风险,对生猪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使许多农户退出养殖。据农业部统计,2007年,全国有25个省份先后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共发病143221头,死亡39455头。受疫病的影响,2008年我国生猪产量急剧下降,降幅达2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户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收入构成上看,工资性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1981年农户的非农收入是家庭收入的15%,1995年为32%,到了2007年这一比例达到52.98%。与此同时,家庭经营(尤其是农业经营)收入的比重一直在下降,1995年该项收入占收入的比重为62.86%,到2007年下降为38.90%。劳动力资源是农户家庭资源中最活跃的成分,农民会考虑在既定的制度选择集下将劳动力配置于效率更高的部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制度障碍逐年减少,根据经济学理论,农户将在农业生产与非农生产之间进行时间分配,直到二者的边际收益相等。由此可见,随着非农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生猪养殖风险的增加,传统的生猪养殖给农户带来的现金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农户退出养殖。而散养户提供的生猪数量占总数量的40%左右,大规模的散养户退出养殖必将造成猪肉价格的波动,影响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拟以生猪主产区四川、江苏两省的生猪散养户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非农就业收入对农户的生猪生产决策的影响;生猪生产风险加大,本研究引入风险变量,验证非农就业收入对农户风险偏好的影响;四川与江苏两省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拟利用分解方法分析两省农户的生猪生产行为的异同,并进一步分析非农收入的增加是扩大还是减少了这种差异;对以上这些问题的考察,将有助于完善生猪生产扶持政策、保障生猪的稳定供应。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一)江苏、四川两省生猪产量呈下降趋势。通过对江苏、四川两省的生猪养殖数量、养殖户成本收益状况的变化、养殖户劳动力投入的变化以及两省农村居民收入构成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的生猪养殖业在畜牧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畜牧业在农民收入中占有较高的比例,生猪养殖是我国农村居民的一项重要生产活动;四川、江苏省两省的生猪养殖在我国的生猪产业中有着重要地位,在2006年以前一直处于较平稳发展状态,在2007年由于受到生猪疫病的影响,饲养量与生猪产量急剧下降,然后处于缓慢恢复状态。虽然近年来散养户提供的生猪头数在逐年下降,但由于我国散养户规模庞大,所以农户的生猪养殖行为还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猪肉市场的供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的收入构成发生巨大变化,两省农户投入在生猪生产上的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在非农就业方面投入的劳动力不断增加,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将影响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二)从样本总体来看,非农收入与生猪养殖决策呈显着负相关。利用江苏省与四川省生猪养殖户的调查问卷,对非农就业与农户生猪养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后初步发现,非农就业收入与农户生猪养殖行为之间呈显着负相关,即非农收入越高,农户的养殖意愿越低,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由于非农收入所获取的现金收入缓解了农户的现金约束,农户不再依赖传统的生猪养殖获取现金收入;另一方面随着非农收入的提高,农户的影子工资提高,生猪养殖的机会成本增加,促使农户放弃养殖。(三)将样本按照非农收入高低分别回归后发现,当非农收入处于高水平时,非农收入与生猪决策呈显着正相关,这说明当非农收入超过一定水平时,在满足家庭基本消费后,非农收入用来进行生产性投资,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在低收入组,非农收入与农户的生猪养殖呈负相关,由此可以合理推断:非农收入与生猪养殖之间的关系呈U型变化,即在初期,随着非农收入的增加,农户有了一部分现金,放弃了养殖,当非农收入达到较高点时,农户可以用富裕的资金扩大生猪养殖规模,而此时农户由传统的散养户向规模户转变。(四)非农收入影响了农户的风险偏好,而风险偏好影响生猪生产。农户为了取得非农收入大多要到进城务工,外出务工的经历,使农民在增加物质资本的同时,还增长了阅历、积累了技术与人脉。有形资本与无形资本的积累,改变了传统小农所具有的保守特性,思想更理性、思维更开放,因此,这部分农民不再是风险规避型,而变得敢于冒风险、尝试创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户风险特征受到非农收入、获得贷款的难易程度、所在地区的金融市场发育情况的影响:非农收入越高,农户越偏好风险,二者呈显着的正相关;农户所在地区的金融市场发育越完善,农户获得贷款越容易,农户越愿意冒风险,即外部约束条件越宽松,越能够帮助农户分散风险,农户风险规避的倾向越弱;生猪生产因周期长,产品不方便储存等原因导致其风险要高于其他农产品。实证分析表明,农户的风险偏好影响了农户的生猪生产决策,二者呈显着正相关。这说明,在生猪养殖的自然风险(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只有那些风险偏好型的农户才选择扩大养殖,属于风险规避和风险中立的农户会选择减少养殖或退出养殖。(五)江苏、四川两省农户的生猪生产决策存在着显着的地区差异,非农收入是影响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回归结果表明,相对于江苏省农户而言,四川省农户更倾向于进行生猪养殖。进一步地,利用Blinder-Oaxaca分解方法对地区差异进行分解,结果表明,两地农户的生猪生产决策存在显着的地区差异。非农收入在不同地区对农户生猪生产决策影响的效果不同。分地区的回归结果表明,该变量与农户生猪生产决策呈显着负相关,但影响的效果不同。在四川省的样本中,该系数为-0.624,而在江苏省,该系数为-1.623,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非农收入对生猪养殖行为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对江苏省农户的影响作用大于四川省农户。在所有的差异中,对差异贡献最大的因素是非农收入,其贡献率高达40.22%。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完善生猪生产扶持政策的相关建议,主要包括:完善信贷机制,为农户扩大养殖规模提供所需资金;考虑地区差异,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回乡创业,扩大生猪养殖规模。

二、养猪业市场的回顾与2002年养猪形势展望(2002年1月以后的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养猪业市场的回顾与2002年养猪形势展望(2002年1月以后的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研究 ——基于玉米临储政策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1.2 玉米-生猪产业链
        1.1.3 玉米产业和生猪产业的矛盾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论文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农业支持政策及其影响
        2.1.1 中国的农业支持政策
        2.1.2 国外的农业支持政策
        2.1.3 农业支持政策的影响
    2.2 临储政策对产业链的影响
        2.2.1 产业链影响的时间维度
        2.2.2 产业链影响的空间维度
    2.3 价格传导的时间机制
        2.3.1 价格传导路径
        2.3.2 价格传导幅度
    2.4 价格传导的空间机制
    2.5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玉米-生猪产业链的现状分析
    3.1 玉米临储政策的基本情况
    3.2 玉米量价齐升
    3.3 生猪量价齐涨
    3.4 生猪利润波动加大
    3.5 生猪价格影响因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玉米临储政策对产业链的影响
    4.1 产业链影响的时间维度
        4.1.1 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4.1.2 实证结果
        4.1.3 产业链影响的时间维度总结
        4.1.4 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的时间效应
    4.2 产业链影响的空间维度
        4.2.1 基础分析
        4.2.2 双重差分法适用性检验
        4.2.3 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4.2.4 实证结果
        4.2.5 东北地区生猪价格传导机制
        4.2.6 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的空间效应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的时间机制
    5.1 价格传导路径
        5.1.1 基础分析
        5.1.2 协整检验
        5.1.3 Granger检验
    5.2 价格传导幅度
        5.2.1 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5.2.2 实证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的空间机制
    6.1 价格传导的空间相关性
        6.1.1 基础分析
        6.1.2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6.1.3 实证结果
        6.1.4 空间权重矩阵有效性
    6.2 价格传导的空间区域性
        6.2.1 基础分析
        6.2.2 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6.2.3 实证结果
    6.3 生猪产业市场势力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时间维度
        7.1.2 空间维度
    7.2 政策启示
    7.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2)江西省生猪价格波动特征、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和数据来源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生猪价格波动研究的理论及方法概述
    2.1 经济波动及周期理论
    2.2 供求理论与均衡价格理论
        2.2.1 需求理论
        2.2.2 供给理论
        2.2.3 价格均衡理论
    2.3 蛛网理论
    2.4 研究方法
        2.4.1 CensusX12季节调整法
        2.4.2 HP滤波分析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时间序列分解的生猪价格波动特征研究
    3.1 生猪价格描述性统计
    3.2 生猪价格的蛛网特征分析
    3.3 基于CensusX12法的生猪价格季节与随机特征分析
        3.3.1 生猪价格波动季节特征分析
        3.3.2 生猪价格波动随机特征分析
    3.4 基于H-P滤波法的生猪价格长期趋势及周期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猪价格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分析
    4.1 基于供求理论的生猪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4.1.1 影响生猪供给的因素
        4.1.2 影响生猪需求的因素
    4.2 生猪价格波动成因实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猪产业支持政策分析及经验借鉴
    5.1 近年来我国主要生猪政策及效果分析
    5.2 生猪产业发展模式经验借鉴
        5.2.1 美国生猪产业发展经验
        5.2.2 德国生猪产业发展经验
        5.2.3 丹麦生猪产业发展经验
        5.2.4 台湾地区生猪产业发展经验
    5.3 总结及经验启示
        5.3.1 政府对生猪市场适当干预,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5.3.2 “互联网+生猪产业”,提高生猪产业技术水平
        5.3.3 针对江西省的建议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中国肉羊产业市场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肉羊产业市场绩效的经济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基本经济理论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肉羊生产结构特征分析
    3.1 肉羊生产的区域结构特征分析
    3.2 肉羊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3.3 肉羊生产的规模结构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肉羊生产的投入产出分析
    4.1 肉羊生产成本变化情况分析
    4.2 肉羊生产收益变化情况分析
    4.3 肉羊生产单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省际肉羊生产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5.1 肉羊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5.2 肉羊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户肉羊生产的经济效率分析
    6.1 农户肉羊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6.2 农户肉羊生产的配置效率分析
    6.3 影响肉羊生产经济效率的综合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户肉羊生产质量控制行为及效果分析
    7.1 肉羊生产的质量决定
    7.2 农户肉羊生产质量控制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7.3 农户肉羊生产质量控制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7.4 农户肉羊生产质量控制行为的效果分析
    7.5 良种育繁推体系建设与养殖模式改变对肉羊质量的影响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羊肉市场价格变动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8.1 羊肉市场价格变动基本情况
    8.2 羊肉市场价格波动特征的实证分析
    8.3 羊肉市场价格变动主要原因分析
    8.4 羊肉市场价格生产层面变动原因的实证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羊肉市场价格纵向关联与横向整合分析
    9.1 羊肉市场价格纵向关联效应分析
    9.2 羊肉市场价格主产区市场整合与传导分析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主要政策建议
    10.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4)猪肉供需平衡调控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理论与方法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基本概念
        2.1.2 时间序列和时间序列预测
        2.1.3 母猪繁殖率及繁殖模式
        2.1.4 猪的分类及阶段划分
    2.2 理论基础
        2.2.1 供需理论
        2.2.2 蛛网理论
        2.2.3 控制理论
        2.2.4 畜牧学
        2.2.5 人口预测
        2.2.6 神经网络
    2.3 方法基础
        2.3.1 人口预测模型
        2.3.2 BP神经网络模型
        2.3.3 回归分析
        2.3.4 离散时间函数的Z变换
3 猪肉供需平衡研究方法及其分析
    3.1 滞后模型
    3.2 灰色系统理论
    3.3 时间序列分析
    3.4 猪群周转模型
    3.5 神经网络模型
    3.6 已有方法述评
    3.7 小结
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及改进
    4.1 BP神经网络进行时间序列预测的可行性
    4.2 BP神经网络用于预测时存在的问题分析
    4.3 基于BP神经网络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4.4 基于BP神经网络时间序列预测问题改进算法研究
    4.5 小结
5 猪肉供给量预测模型
    5.1 猪肉供给量预测模型构建
    5.2 模型的矩阵表示
    5.3 模型所需基础数据
    5.4 模型相关参数的确定
    5.5 小结
6 猪肉需求量预测
    6.1 基于BP神经网络时间序列人均猪肉需求量预测
        6.1.1 人均猪肉需求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6.1.2 预测精度的确定
        6.1.3 人均猪肉需求量变化趋势分析
        6.1.4 人均猪肉需求量预测
    6.2 人口数量预测
        6.2.1 基础数据的获取以及基本参数的确定
        6.2.2 黑龙江省人口数量预测结果
    6.3 猪肉需求总量预测
    6.4 小结
7 猪肉供需平衡调控模型及求解方法
    7.1 猪肉供需平衡模型的建立
    7.2 猪肉供需平衡模型的求解方法
        7.2.1 初始种群的产生
        7.2.2 个体适应度的计算
        7.2.3 选择与交叉
        7.2.4 子代个体的产生
        7.2.5 种群的进化
        7.2.6 进化终止条件
    7.3 小结
8 猪肉供需平衡调控模型应用研究
    8.1 猪肉供给量预测
    8.2 猪肉供需平衡调控计算
        8.2.1 月猪肉需求量计算
        8.2.2 最优解计算
    8.3 小结
9 结论创新与不足
    9.1 结论与创新
    9.2 文章不足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中国柑橘鲜果价格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柑橘鲜果
        1.2.2 柑橘市场
        1.2.3 柑橘价格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标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研究目标
    1.4 技术路线及结构框架
        1.4.1 技术路线
        1.4.2 结构框架
    1.5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5.1 数据来源
        1.5.2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不足之处与展望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价格理论脉络与回顾
        2.1.2 制度变迁理论
        2.1.3 消费者行为理论
        2.1.4 价格传导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价格波动的理论研究综述
        2.2.2 价格波动的实证研究综述
        2.2.3 价格形成方面的研究综述
        2.2.4 价格传导方面的研究综述
        2.2.5 价格预测方面的研究综述
        2.2.6 柑橘价格方面的研究综述
        2.2.7 文献评述
    2.3 中国柑橘鲜果价格形成的一个分析框架
        2.3.1 柑橘鲜果价格影响因素:基于供给视角
        2.3.2 柑橘鲜果价格影响因素:基于需求视角
        2.3.3 柑橘鲜果价格影响因素:基于政策视角
        2.3.4 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柑橘价格体制改革的历程回顾
    3.1 柑橘市场政策的演变历史
    3.2 柑橘价格体制的改革历程
    3.3 柑橘价格制度变迁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
    3.4 柑橘价格形成的特点
    3.5 改革开放后柑橘市场取得的成效
        3.5.1 种植面积扩大
        3.5.2 产量供给增加
        3.5.3 农民收入提高
        3.5.4 流通环节减少
        3.5.5 生产技术进步
        3.5.6 产业链条延伸
    3.6 改革开放后柑橘市场存在的问题
        3.6.1 价格波动频繁
        3.6.2 质量良莠不齐
    3.7 本章小结
4 中国柑橘鲜果价格波动特征:1950-2011
    4.1 柑橘生产者价格波动分析:1950-2011
        4.1.1 柑橘名义生产者价格的波动
        4.1.2 柑橘实际生产者价格的波动
        4.1.3 柑橘名义及实际生产者价格对比分析
    4.2 柑橘鲜果价格周期特征分析—基于H-P滤波法
        4.2.1 H-P滤波法介绍
        4.2.2 柑橘实际生产者价格波动周期划分
        4.2.3 柑橘价格的波动周期特征分析:1978-2011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柑橘鲜果价格影响因素:基于供给视角
    5.1 对供给视角的剖析
    5.2 供给视角下柑橘鲜果价格影响因素
        5.2.1 生产成本
        5.2.2 柑橘的产量
        5.2.3 自然灾害
        5.2.4 柑橘的进出口量
        5.2.5 汇率及出口价格
        5.2.6 种植户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5.3 柑橘生产者价格及其影响因素关系的实证研究
        5.3.1 通径分析原理
        5.3.2 指标选取
        5.3.3 数据来源
        5.3.4 实证分析过程
        5.3.5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柑橘鲜果价格影响因素:基于需求视角
    6.1 对需求视角的剖析
    6.2 需求视角下的柑橘鲜果价格影响因素
        6.2.1 城市化进程
        6.2.2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6.2.3 宏观经济发展
        6.2.4 物价水平
        6.2.5 替代品价格
        6.2.6 人口数量
        6.2.7 突发事件冲击
    6.3 研究方法、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6.3.1 VAR模型介绍
        6.3.2 指标选取
        6.3.3 数据来源
    6.4 柑橘消费者价格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
        6.4.1 单位根检验
        6.4.2 VAR模型滞后期确定
        6.4.3 VAR模型的建立
        6.4.4 VAR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6.4.5 Granger因果检验
        6.4.6 脉冲响应分析
        6.4.7 方差分解
    6.5 本章小结
7 中国柑橘鲜果价格形成:一个理论模型
    7.1 理论模型的说明
    7.2 模型的基本假设
    7.3 柑橘鲜果价格形成理论模型构建
        7.3.1 柑橘生产者市场
        7.3.2 柑橘中间商市场
        7.3.3 柑橘消费者市场
        7.3.4 柑橘生产者、中间商及消费者市场均衡模型构建
    7.4 柑橘鲜果价格形成理论模型求解
        7.4.1 生产者市场上外生变量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影响程度测算
        7.4.2 中间商市场上外生变量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影响程度测算
        7.4.3 消费者市场上外生变量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影响程度测算
        7.4.4 柑橘生产者价格与消费者价格传导方向及大小测算
    7.5 理论模型的推广
    7.6 本章小结
8 中国柑橘鲜果价格形成的实证研究
    8.1 理论模型相关参数的拟合
        8.1.1 生产者市场上的参数拟合
        8.1.2 中间商市场上的参数拟合
        8.1.3 消费者市场上的参数拟合
        8.1.4 主要参数总结
    8.2 外生冲击对柑橘价格的影响
        8.2.1 外生冲击对柑橘生产者价格的影响
        8.2.2 外生冲击对柑橘消费者价格的影响
        8.2.3 外生冲击对柑橘价格影响程度对比分析
    8.3 外生冲击对柑橘产量的影响
        8.3.1 外生冲击对柑橘供给量的影响
        8.3.2 外生冲击对柑橘需求量的影响
        8.3.3 外生冲击对柑橘产量影响程度的对比
    8.4 柑橘价格在不同市场中的传导研究
        8.4.1 生产者市场的外生冲击导致的柑橘价格传导
        8.4.2 消费者市场的外生冲击导致的柑橘价格传导
        8.4.3 柑橘价格传导对比分析
    8.5 柑橘市场价格放大效应的验证
        8.5.1 生产者市场上的价格放大效应
        8.5.2 消费者市场上的价格放大效应
    8.6 本章小结
9 中国柑橘鲜果价格预测:2012-2020
    9.1 ARIMA模型介绍
    9.2 数据来源及说明
    9.3 模型的估计
    9.4 模型的适应性及参数检验
        9.4.1 模型的适应性检验
        9.4.2 模型的参数检验
    9.5 预测结果及精度分析
    9.6 本章小结
10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10.1 主要结论
    10.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我国生猪价格形成与传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问题的提出
        1.1 猪肉需求特征的变化
        1.2 生猪有效供给的困境
        1.3 生猪市场环境的影响
        1.4 生猪价格频繁的波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文献综述
        2.1.1 关于生猪周期的研究
        2.1.2 关于通货膨胀与农产品价格关系的研究
        2.1.3 关于农产品市场价格关系的研究
        2.2 国外文献综述
        2.2.1 关于生猪周期的研究
        2.2.2 关于货币供应与农产品价格关系的研究
        2.2.3 关于农产品市场价格关系的研究
        2.3 文献评述
    3 研究目标及意义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意义
    4 研究内容
    5 研究思路与方法
    6 可能创新与研究展望
第二章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概述
    1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阶段分析
        1.1 计划时期发展阶段(1949-1978年)
        1.2 改革初期发展阶段(1979-1984年)
        1.3 市场快速发展阶段(1985-1997年)
        1.4 产业结构调整阶段(1998-2006年)
        1.5 现代产业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2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2.1 国际贸易地位
        2.2 国内产业地位
        2.3 猪肉消费差异
        2.4 生猪供给结构
        2.5 生猪流通环节
        2.6 养殖效益风险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猪价格对养殖效益和供给的影响
    1 生猪价格对养殖效益的影响
        1.1 养殖效益的衡量
        1.2 生猪生产成本的变化
        1.2.1 生猪生产总成本的变化
        1.2.2 生猪生产主要成本项目的变化
        1.3 生猪产值与利润的变化
        1.4 生猪价格与养殖效益的相关性
    2 生猪价格对供给的影响
        2.1 变量、数据与模型
        2.2 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生猪价格的波动特征分析
    1 生猪价格变化的分解
    2 生猪价格波动的ARCH类模型
        2.1 数据与检验
        2.2 价格波动模型
    3 生猪价格波动的实证分析
        3.1 生猪价格变化率的AR模型
        3.2 GARCH-M(1,1)模型估计结果
        3.3 EGARCH(1,1)模型估计结果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生猪价格形成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1 生猪价格决定的理论分析
        1.1 定义生猪市场结构
        1.2 生猪需求与供给曲线
        1.3 生猪价格的供求决定
        1.4 生猪市场调控政策、货币供应与生猪价格
    2 实证研究理论与模型
        2.1 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
        2.2 协整关系个数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2.3 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
    3 计量分析与结果讨论
        3.1 变量、数据与模型
        3.2 内生变量平稳性检验
        3.3 变量的长期关系分析
        3.4 变量的短期关系分析
        3.5 变量相互影响的动态效应
        3.5.1 短期参数矩阵旳估计
        3.5.2 变化率变量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生猪产业链的价格传导机制分析
    1 我国生猪产业链与价格系统
        1.1 产业链结构
        1.2 近年产业链价格系统不均衡程度加剧
    2 生猪产业链市场整合分析
        2.1 变量、数据与模型
        2.2 价格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2.3 价格变量的长期关系
        2.4 价格变量的短期关系
    3 生猪产业链价格预测关系分析
        3.1 VAR模型设定
        3.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 产业链价格系统随机冲击效应分析
        4.1 识别SVAR模型
        4.2 随机冲击效应实证检验
        4.2.1 生猪价格变化率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4.2.2 猪肉价格变化率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4.2.3 仔猪价格变化率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4.2.4 饲料价格变化率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 研究结论
    2 政策建议
        2.1 发展屠宰加工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
        2.2 推进生猪业科技创新与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产业素质
        2.3 改善产业链流通效率与生猪经营方式、提高市场整合程度
        2.4 建设生猪金融市场体系、健全生猪市场风险分散机制
        2.5 强化生猪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价格预期的理性化程度
        2.6 完善生猪市场调控政策、创造生猪业稳定发展的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生猪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生猪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概况
        1.2.2 国外生猪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概况
    1.3 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路线
        1.3.1 课题研究的目标
        1.3.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3 课题研究的方法路线
第二章 我国生猪市场波动特点及原因
    2.1 我国农业、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1.1 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1.2 我国畜牧业在农业、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2 我国养猪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2.1 我国肉类生产中猪肉仍占主导地位
        2.2.2 养猪业在生猪产业链中的地位
    2.3 1996-2007 年我国生猪市场的波动特点
        2.3.1 1996-2000 年我国生猪市场趋向于“收敛型蛛网”
        2.3.2 2000-2003 年生猪市场趋向于“封闭型蛛网”
        2.3.3 2003 年后生猪市场趋向于“发散型蛛网”
    2.4 我国生猪市场暴涨暴跌的五大因素
        2.4.1 猪的生物学特性决定市场变化周期
        2.4.2 我国养猪业产业集中度较低
        2.4.3 我国养猪业缺乏市场准入和准出制度
        2.4.4 我国生猪市场缺乏准确信息的引导
        2.4.5 我国猪疫病流行特点及对养猪生产的影响
第三章 生猪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
    3.1 生猪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原理
        3.1.1 建立生猪市场信息监测网
        3.1.2 疫病情况监测
        3.1.3 生猪饲料价格监测
    3.2 构建生猪市场监测预警系统
        3.2.1 建立指数模型
        3.2.2 确定预警指标
        3.2.3 确定预警模型
    3.3 研发生猪市场监测预警系统软件
        3.3.1 B/C/S 结构
        3.3.2 GIS 信息系统
        3.3.3 专家智能系统
第四章 结论和建议
    4.1 四川省生猪生产监测预警系统的运行情况
    4.2 SOOZHU-中国生猪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的运行情况
    4.3 建议系统增加即时互动功能
    4.4 建议系统增加移动通信平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风险沟通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综述
        1.2.2 国内外风险沟通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突发事件中风险沟通应用研究综述
        1.2.4 文献简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对象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主要的不足
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重大动物疫情
        2.1.2 风险
        2.1.3 公共风险
        2.1.4 风险沟通
        2.1.5 风险认知
        2.1.6 应急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风险认知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现状及问题
    3.1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流行情况
        3.1.1 我国主要动物疫病
        3.1.2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情况
    3.2 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及其存在的问题
        3.2.1 重大动物疫情的公共风险特征
        3.2.2 发达国家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经验
        3.2.3 我国现有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
        3.2.4 我国现有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风险沟通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机理
    4.1 引言
    4.2 风险沟通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作用机理:理论分析
        4.2.1 动物疫情突发时个体行为决策模型-基于前景理论
        4.2.2 动物疫情突发时群体行为与政府疫情应急管理中的风险沟通策略
    4.3 风险沟通在政府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机理:案例分析
        4.3.1 2004年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事件
        4.3.2 2005年四川资阳猪链球菌事件
        4.3.3 英国疯牛病事件
    4.4 本章小结
5 重大动物疫情中养殖农户风险认知、应对行为及风险沟通策略
    5.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5.2 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5.2.1 数据来源
        5.2.2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5.3 养殖农户对动物疫情的风险认知特征
        5.3.1 养殖农户对“动物疫病”的联想
        5.3.2 养殖农户疫病风险认知的特征
        5.3.3 动物疫病信息对养殖农户动物疫病风险评估的影响
    5.4 养殖农户风险应对行为特征
    5.5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风险沟通、风险认知与风险应对行为的实证分析
        5.5.1 因子分析与量表观察变量项目筛选
        5.5.2 模型参数估计和模式测试
        5.5.3 模型修正和拟合
        5.5.4 结果分析
    5.6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政府与养殖农户的风险沟通
        5.6.1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政府-养殖农户风险沟通的重点内容
        5.6.2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政府-养殖农户风险沟通的主要方式
    5.7 本章小结
6 重大动物疫情中的消费者风险认知、决策行为及其风险沟通策略
    6.1 文献回顾
    6.2 数据来源及样本基本特征
    6.3 消费者猪肉安全风险认知及规避行为特征
        6.3.1 消费者猪肉安全风险认知特征
        6.3.2 消费者猪肉安全风险规避行为
        6.3.3 消费者猪肉安全风险规避行为特征
    6.4 动物疫病风险信息、风险认知与风险规避行为的实证分析
        6.4.1 重大动物疫情中猪肉质量安全风险信息与风险认知的关系研究
        6.4.2 重大动物疫情中个人特征、风险认知和消费者决策行为的实证研究
    6.5 重大动物疫病应急管理中的政府与消费者的风险沟通策略
        6.5.1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政府-消费者风险沟通的重点内容
        6.5.2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政府-消费者风险沟通的主要方式
    6.6 本章小结
7 基于风险沟通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完善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基于风险沟通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完善
        7.2.1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减缓阶段
        7.2.2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准备阶段
        7.2.3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响应阶段
        7.2.4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恢复阶段
    7.3 政策建议
        7.3.1 转变政府应急管理理念,树立风险沟通意识
        7.3.2 整合应急信息系统,建立透明高效的疫病信息管理机制
        7.3.3 完善动物疫情应急管理法规体系,营造良好的风险沟通环境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动物疫情风险认知及应对行为调查
附录2 研究生期间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10)基于非农就业视角的农户生猪生产决策研究 ——以江苏、四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假说及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范围与数据来源
    1.5 论文结构安排
    1.6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相关农户理论
    2.3 农业生产的相关经济学理论
    2.4 农户生产决策模型
    2.5 文献综述
        2.5.1 关于生猪养殖目的的研究
        2.5.2 关于农户风险特征与牲畜养殖之间关系的研究
        2.5.3 非农就业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
        2.5.4 关于家庭劳动力分配及收入多样化问题的研究
        2.5.5 关于生猪养殖特点的研究
        2.5.6 关于生猪生产区域变化的研究
        2.5.7 关于补贴政策对生猪生产影响的研究
        2.5.8 关于生猪养殖规模的研究
        2.5.9 关于生猪养殖的相关政策综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析框架与数据来源
    3.1 农户生产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3.1.1 各种农业产出之间的技术选择
        3.1.2 农户的经济选择
        3.1.3 农户非农收入与生猪养殖决策之间的关系分析
    3.2 影响农户的经济选择的主要因素
    3.3 数据来源
第四章 江苏、四川两省生猪养殖及非农就业现状分析
    4.1 我国生猪产业的地位
    4.2 苏、四川两省生猪养殖现状分析
    4.3 生猪饲养收益变化状况分析
    4.4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生猪生产劳动投入情况
    4.5 苏、四川两省农村居民收入构成情况比较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农收入水平与农户生猪生产决策:基准模型
    5.1 论分析与假说提出
    5.2 变量选择
    5.3 模型的建立
    5.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5 实证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非农就业收入与农户生猪生产决策:基于风险偏好视角
    6.1 生猪生产的风险性与农户的风险态度
        6.1.1 生猪生产的风险性
        6.1.2 传统农户倾向于规避风险
    6.2 非农就业对农户风险特征的影响
        6.2.1 非农就业改变了传统小农风险规避的特质
        6.2.2 非农就业收入改变了农民的预算限制
    6.3 农户风险偏好对生猪生产的影响
    6.4 风险条件下农户生产决策的理论分析框架
    6.5 实证分析
        6.5.1 模型的设计
        6.5.2 风险特征的度量与统计性描述分析
        6.5.3 外部约束条件的度量与分析
        6.5.4 非农收入对风险特征影响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6.5.5 风险特征对农户生猪养殖决策影响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6.5.6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非农就业收入与农户生猪生产决策:基于地域差异视角
    7.1 文献回顾与假说提出
    7.2 模型设计与研究方法
        7.2.1 模型的设计
        7.2.2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分地区回归结果
        7.2.3 不同地区农户生猪生产决策差异分解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全文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完善信贷机制,为农户提供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资金
        8.2.2 考虑地区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政策
        8.2.3 鼓励农户回乡创业,扩大养殖规模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非农就业收入对生猪养殖决策的影响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的课题
致谢

四、养猪业市场的回顾与2002年养猪形势展望(2002年1月以后的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研究 ——基于玉米临储政策的分析[D]. 张俊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2]江西省生猪价格波动特征、原因及对策研究[D]. 乙永松. 华东交通大学, 2018(12)
  • [3]中国肉羊产业市场绩效研究[D]. 王士权.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4]猪肉供需平衡调控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D]. 李双晶.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5)
  • [5]中国柑橘鲜果价格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D]. 龚梦. 华中农业大学, 2013(12)
  • [6]我国生猪价格形成与传导机制研究[D]. 刘清泉.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7]2012年生猪市场分析及后市预测[J]. 陈艳丽. 农业展望, 2013(02)
  • [8]生猪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D]. 冯永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07)
  • [9]基于风险沟通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完善研究[D]. 闫振宇. 华中农业大学, 2012(12)
  • [10]基于非农就业视角的农户生猪生产决策研究 ——以江苏、四川为例[D]. 汤颖梅.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2002年养猪业市场回顾及养猪形势展望(2002年1月后预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