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一、在体育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文献综述)

郑先常[1](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孔冲[2](2021)在《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生动力已经上升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使命而纳入国家战略性框架之内,加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已成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的重要抓手。但是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中,由于缺乏对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系统把握,不清楚影响因素对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影响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借助于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带来的可靠研究机遇,以上海市小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聚焦“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借助于兴趣发展理论等理论依据和兴趣与体育兴趣的相关文献支撑,拓展了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出比较系统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其次,以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和构建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为理论依据,研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最后,运用研发量表进行相关数据调查,在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揭示出影响因素对小学生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新颖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暂时参与意愿、即时刺激的乐趣5个维度。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实用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课内重复参与意愿、成长的乐趣5个维度。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持续成长的乐趣、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重要性3个维度。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自我实现的乐趣、覆盖课内外的自主参与意愿、自主性3个维度。(2)构建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括:环境和个体因素2个一级指标;体育心理、制度和物质环境因素,期望价值、成就目标和体育知识技能6个二级指标;体育课堂教学、学校体育参与、家庭体育参与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体育时间保障和政策执行情况,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教师课程能力、体育课程资源建设和体育参与服务供给,期望信念和任务价值,掌握趋向、掌握回避、成绩趋向和成绩回避,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18个三级指标;以及42个观测点指标。(3)经过严格的信效度检验,研发了4个体育学习兴趣量表和2个影响因素量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3维度8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3维度8题)、《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指标问卷》(3维度29题)和《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指标问卷》(3维度24题)。(4)在试点校变量上,试点校学生表现出比非试点校学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11)、暂时参与意愿(P=0.003)和即时刺激乐趣(P=0.003);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11)、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07)和成长的乐趣(P=0.013);更高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03)、持续成长的乐趣(P=0.000)、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18)和重要性感知水平(P=0.008);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3),更低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1)。(5)在生源地变量上,城区学生仅比郊区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持续成长乐趣(P=0.037<0.05)。在年级变量上,高低年级学生在体育学习兴趣所有阶段(P﹥0.05)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性别变量上,女生表现出比男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26),而男生表现出比女生更高的从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3)和自主性(P=0.034)。在独生子女变量上,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比独生子女更高的暂时参与意愿(P=0.04),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43)、注意需求水平(P=0.026)和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5)。在BMI变量上,肥胖学生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43)。在SES变量上,高SES学生表现出比低SES学生更高的体育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35)、重要性感知水平(P=0.015)、持续成长乐趣(P=0.026),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8);而低、中SES学生则表现出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0/P=0.022)。(6)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61,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514)、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3.39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7.125)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体育物质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22,其细分维度体育场地设施(t=2.570)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t=8.094)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7)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路径系数为0.14,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10.040)、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5.452)、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4.004)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1.383)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439,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完全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06;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645,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4。(8)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阶段,两个结构方程模型中的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9和0.54,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60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15.892)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1.996)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期望价值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28,且细分维度期望信念(t=7.454)、成就价值(t=8.380)和内在价值(t=11.572)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08。在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37,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44;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181,远远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6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72,体育物质环境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75;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347,也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54。(9)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19,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7.83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8.34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6.096)可以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3.624)可以负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40。体育知识技能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21,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36。在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的间接效应量为0.555;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69;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724,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76,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32;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496,略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40。根据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本研究研发的体育学习兴趣四阶段量表、环境影响因素量表和个体影响因素量表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研究的测量工具。(2)试点校较好的体育心理环境、制度环境和物质环境支持程度,造就了试点校学生既能够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强烈的参与意愿、以及较低的挑战性威胁和良好的互动体验;又可以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重要价值、表现出强烈的课外参与意愿和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3)非独生子女对他人关注渴求导致其能够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实用价值,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和强烈的课内参与意愿。肥胖学生限于自身的身体条件,会对体育动作的完成自信心不足,因此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由于家庭可以提供更好的体育参与支持,使其不仅较少感受到体育学习内容的挑战性威胁,而且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对自身的重要价值、获得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更容易形成稳定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4)体育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均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且体育心理环境作用效果好于体育物质环境。其中,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最重要的环境影响指标。(5)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补充。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和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6)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期望价值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7)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及体育知识技能的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间接影响和体育制度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掌握趋向和体育知识技能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

朱瑶[3](2021)在《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18所小学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卫生健康问题。通过研究分析身体活动不足问题的成因,寻求提高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公共健康的热点与焦点。小学阶段是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养成良好身体活动习惯的重要时期。学校是小学生进行身体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组织的体育课则是小学生身体活动的主要载体,肩负着为学生提供系统性身体活动的教育职能。然而我国目前尚无体育课堂教学因素与小学生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体育教学是一个整体系统,只有充分优化调控其构成要素,如学生、教师、教学组织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才能使体育课堂活动在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中发挥最大效益。因此,小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身体活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是探讨如何提升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的关键切入点,是制定小学生身体活动水平提升方案的重要依据。研究目的:描述小学生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的整体状况,以及其在性别、BMI、城郊区域等特点上存在的差异;分析影响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因素;针对当前上海市小学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的积累现状,提升针对性建议及改善方案。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探究小学生的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使用Acti Graph GT3X+型号的三轴加速度计对上海市6个区随机抽取的18所小学共545名学生的44节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进行测量;使用《体育课开展情况与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对学生背景信息、体育课安排情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和Excel 2016对所有采集的问卷数据和身体活动水平进行录入。采用描述性统计对问卷数据以及小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探讨不同性别、BMI、城郊区域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的差异;采用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探讨不同因素与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1)在一节35 min的常规体育课中,学生平均静态行为时间为16.50min,约占体育课总时间的47.14%;平均低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为10.66 min,约占体育课总时间的30.47%;平均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为7.84 min,约占体育课总时间的22.39%。(2)不同性别小学生体育课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男生显着高于女生(M男=8.35 min,M女=7.82 min,P<0.05);不同BMI小学生体育课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M体重过低=8.03min,M体重正常=7.88min,M超重=7.68min,P>0.05);不同城乡区域小学生体育课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城区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郊区小学生(M城=8.21min,M郊=7.69min;P<0.05)。(3)学生参与体育课的态度(β=0.130,P<0.05)与学生对体育课增强成就感的认知(β=0.135,P<0.05)对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有显着的影响;教师的教龄(β=-0.212,P<0.05)与教师的责任心(β=0.015,P<0.05)对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具有显着的影响;教学内容(β=0.151,P<0.05)与教学评价反馈(β=0.121,P<0.05)对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有显着的影响;学习氛围(β=0.189,P<0.05)与同伴支持(β=0.073,P<0.05)对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有显着的影响。研究结论:(1)上海市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与健康促进的推荐量还有很大差距。小学生体育课平均MVPA时间仅为7.84 min,占体育课总时间比例为22.39%,未达到课堂总时间的50%的推荐量;(2)不同性别学生之间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差异显着,表现为男生高于女生;城郊区域学生之间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差异显着,表现为城区学生高于郊区学生;而不同BMI学生之间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具有显着差异;(3)持有积极体育态度且能够从体育课中获得较高成就感的学生体育课MVPA时间更长;教龄较短、责任心较高的体育教师所在班级的学生有更长的MVPA时间;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学内容趣味性越强、师生互动越积极,学生的MVPA时间越长;营造积极的体育学习氛围,鼓励积极的同伴互动,有助于学生体育课MVPA时间的累积。

罗忠琼[4](2021)在《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研究 ——基于上海市的调查》文中指出学习行为主要内涵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形式与方法。学习行为延展到体育课程中即为“课堂学习行为”。课堂学习行为的内涵包括了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和动作,其反应和动作所呈现的行为及行为特征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反映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更是衡量素质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体育课堂中部分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方法等,对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进行全面研究,得到以下结论:⑴在学习行为的基本认识方面。当前绝大部分体育教师和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学生(自身)学习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⑵在整体学习行为方面。学生的练习行为在整体学习行为当中的占比较大,但同时无关学习行为占比仅次于练习行为。与过去的体育课相比,学生练习时间占比有所增加,但是部分教师由于专业技术知识钻研不足、备课习惯缺失,加之练习方法和练习手段的增多,使其无效讲解时间增加,从而导致学生的练习时间相对减少。⑶在倾听行为方面。学生整体注意力集中程度和倾听时的主动性水平一般,但在倾听时思考、及时反应上,呈现出积极思考、行为反应较为及时的特征。学生边听边练习的行为在体育课堂中被多数教师所制止,但仍有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类似行为。⑷在观察行为方面。学生呈现出注意力更为集中、主动性更高的特征,但其学习需求满足后容易出现不良学习行为。超过八成的学生会进行有目的观察以及与同学之间相互观察,并且学生在观察时与动作体验相结的行为较常出现。在电化教育设备的利用上,学生使用时间较少,能观察到的信息相应的减少。⑸在言说行为方面。学生的言说行为整体较好,包括言说积极性、讨论与问答情况、自评互评以及参与课堂总结情况等。但是在问答环节中,仍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缺少自主思考。部分学生在言语品质上,问题行为较为突出。⑹在练习行为方面。目前的小学体育课,学生练习时的参与度高,积极模仿和展示自我,并且学生的社交品质类行为较好,这是小学体育兴趣化改革实施以来的重要变化和特征。但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也呈现出全程投入状态不够、较少动脑思考,规则意识较强但执行能力较弱的特征。

唐春雨[5](2021)在《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为例》文中指出针对目前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现阶段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归纳和综述。从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应用价值与功能以及如何有效地将体育游戏应用于体育教学这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总结和探究。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详细总结的基础上,对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应用价值与功能进行了简要地评析,并指出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体育游戏有效地应用于体育教学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本文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四年级二班的学生和四年级三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活动。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在传统那种单一、枯燥的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游戏,使体育游戏在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合理应用,进而探索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体质各项指标、体育学习态度、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影响。针对所测的各项体质指标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态度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经过大量统计得出结果,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为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可参考的依据。研究结果:1.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项体质指标。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新颖且合理的体育游戏,运用合理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体育游戏中感觉很愉快,会很认真地学习体育各个项目,从而提高体质指标各项成绩。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上所对应的P值均大于0.05,即在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方面实验班与对照班均没有显着性差异;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上所对应的P值小于0.01,即通过实验后,实验班在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方面与对照班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班实验前后在身高、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上所对应的P值均小于0.01,即在这些指标上实验前后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在体重上对应的P值大于0.05,即体重在实验前后没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班实验前后在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上所对应的P值均小于0.01,即在这些指标上实验前后均存在显着性差异。2.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这既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要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能够更好的理解动作要领,掌握体育动作技能,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更加感兴趣。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兴趣上对应的P值小于0.05,表明这两个班级在兴趣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即实验班在这个维度上的得分显着大于对照班,说明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使用,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实验班在实验前后所对应的P值大于0.05,说明实验后与实验前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对照班实验前后所对应的P值大于0.05,说明实验后与实验前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游戏在课堂中的应用使学生更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在课中与老师互动很多。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态度上对应的P值小于0.05,表明这两个班级在态度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即实验班在这个维度上的得分显着大于对照班,说明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使用,实验班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有很大的改善。实验班实验前后在态度上所对应的P值小于0.05,说明通过实验后,实验班的学生体育学习态度有了很大提高。对照班实验前后在态度上所对应的P值小于0.05,说明对照班实验前后在态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体质各项指标成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能保证学生积极地参加各项运动,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2.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氛围更浓厚,更能够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3.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学生更加专注地上体育课,促进学生与教师更好交流,能够使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本次实验研究,证明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是有一定价值的,体育游戏值得在各个小学体育教学中被应用。

王世珧[6](2021)在《大连市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体育课堂正式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课堂教学导入。一个好的教学导入会有益于教学内容的顺利实施、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从而达到时半功倍的效果。伴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导入愈来愈得到教学理论研究领域和实践教学领域的广泛关注。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导入设计,是在体育与健康教学理念指引下,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为更好地达成体育教学目标服务,因此,对课堂教学导入在学校的运用现状进行客观的反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目标导向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首因效应理论、先行组织者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教育观察等方法对大连市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的现状进行研究。根据对大连市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现状的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大多数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导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较高;多数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导入中经常应用课堂教学导入,与学生反馈稍有差异;大多数体育教师会在课前设计课堂教学导入,小学情况好于初中。(2)生活实际经验是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导入素材的主要来源;小学体育教师设计课堂教学导入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而初中体育教师则是教学内容。(3)体育教师运用课堂教学导入时长集中在四分钟以内,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导入时间过短过快;体育教师应用课堂教学导入排在前三名的方法为情境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和直接导入法;师生共同导入是体育教师运用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要方式。(4)体育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导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活跃课堂气氛;绝大多数小学体育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导入有效,大多数初中体育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导入有效,学生状态良好;多数体育教师会在课后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导入的情况,并会变换、创新导入方式。(5)大多数体育教师在运用体育课堂教学导入遇到困难时,咨询其他教师、上网查询相关信息是主要解决方式。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中小学教师要在领悟新课标思想前提下设计出适合学生学情的课堂教学导入环节。(2)中小学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程度进行课堂教学导入环节设计。(3)希望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导入相关内容的培训。

黄肖迪[7](2020)在《趋避动机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堂学习行为研究 ——来自河南省的调查》文中提出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不断下降,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相关文件,加强大学生的体育课开设,增强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在教学实习中,发现大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学习行为呈现两种状态即:消极的学习行为和积极的学习行为。学生在体育课堂两种学习行为表现与趋避动机下的回避行为表现和趋近行为表现相一致,用趋避动机分析学生产生不同学习行为的动机,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回避行为表现、趋近行为表现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用文献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大学生体育课堂学习行为为研究对象。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分为倾听行为、观察行为、互动行为、练习行为、展示行为、问题行为六个维度,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体育课堂学习行为中的倾听行为、观察行为、互动行为、练习行为、展示行为,学习行为正态分布呈偏态分布,整体学习行为偏向于趋近行为表现。学习行为中倾听行为、观察行为、互动行为、练习行为、展示行为的趋近行为表现多于回避行为表现;而问题行为的行为表现整体偏向于回避行为表现,问题行为的回避行为表现多于趋近行为表现。学习行为中的倾听行为、观察行为、互动行为、练习行为、展示行为,两两相关性显着,其中一项学习行为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学习行为。(2)大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行为受课堂学习动机影响较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动机越强,倾听行为、观察行为、互动行为、练习行为、展示行为的学习趋近行为表现越明显;课堂回避动机越强,学生的课堂学习回避行为表现越明显。(3)大学生体育课堂学习行为中的学习行为中,练习行为的激活受外界的刺激和内部需求动力影响较大。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学生在体育课上有期待学习的内容或技能、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体育课上的愉悦体验与追求越高,学生的学习趋近行为表现越明显,回避行为表现越少。(4)对大学生体育课堂学习积极性影响最大的是学生的个人因素,影响较大的人为因素是课堂趣味性、课堂学习氛围、老师的教学方法。建议:(1)在大学生体育教学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更多的体育知识,可以改变学生对现学体育项目的了解,试图改变学生知识体育课程考核及格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够主动进行体育学习下,并在体育课程结束后能够掌握运动技能。(2)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年级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的布置课程内容;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趋近行为表现,减少学生的学习回避行为表现。(3)在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安排时,适当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增加娱乐性强的教学内容,如游戏、比赛、生生间相互教学等,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重复、单调的技能练习和活动形式。(4)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使教师能够得到学生的反馈,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并进行指导,让学生体验在练习中进步,同时了解自己进步的程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及学习效果。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运动技能、知识;使得课堂中的内容安排、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氛围对学生产生的正价刺激,激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增加学生的学习行为趋近表现。

王建[8](2020)在《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提高运动兴趣,提升体育运动素养,形成健康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自2013年春季学期,上海市开始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2018年全市推广,实施的效果亟需科学测评。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形态进行历史梳理,确立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指标,测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根据测评结果,发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性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下述结论:第一,我国专项体育课程发展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其演进沿着“单项运动→个性化选修→学科素养”的链条展开。第二,上海市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但是不同项目间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差异明显。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在速度素质、男同学引体向上、女同学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女同学肺活量、总分方面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成绩不是很理想。第三,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教学静态练习时间较多,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效果依然欠佳;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女同学尤为明显。高中专项体育教师在课前设计行为、课中实施行为、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部分项目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专项教师运动技能教学能力欠缺、未根据某项目特征建立运动技能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群的特征、以及学生前期运动基础差异的影响。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喜爱程度、有无专项体能练习、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练习形式、下节课有无文化课、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第五,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主要受缺乏学校德育环境支撑、专项教师的德育认知不足、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的情感体验不足、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理论构建缺乏的影响。高中专项化改革后学生有效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高中专项体育课程身体活动促进性因素中的促成、强化因素未产生应有的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活动意向未产生应有的中介效应。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形成统一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2)从社会中拓展资源,弥补专项化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3)合理设置专项,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教材;4)发挥竞赛作用,建立全员参与的联赛体系;5)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6)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组织分层教学;7)完善教学评定,加快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8)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郑红佳[9](2020)在《石家庄市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新课程改革的强大背景下,体育课堂教学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教育事业的重视。体育课堂教学环境是保证体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体育课堂教学环境,相应的体育活动也无法进行。初中体育课大多都是室外课,所以对体育课堂教学环境的优化,不仅能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做出卓越贡献,还能为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兴趣,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提供重要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性,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学环境,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课的开放性特点更易受课堂教学环境影响。对此,国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对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学校要重视体育课与课余体育锻炼相结合,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良好体育课堂教学环境。因此,重视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环境的优化,将有助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现如今,虽然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好的物理环境,但还存在学生积极性差、不愿意上体育课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在体育教学中大部分体育教师没有注重心理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因此,笔者从石家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环境的角度出发,调查石家庄市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环境的现状,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设计,使体育课堂教学环境更好的服务于体育教学。为构建石家庄市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环境的指标,笔者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书籍,并访谈了一批相关领域专家,最终确定了石家庄市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环境的指标,以此为检阅石家庄市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优化程度。本研究以石家庄市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优化为研究对象,以石家庄5个区所抽取的15所初中学校的74名体育教师和979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特尔斐法、问卷调查法、量表测量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对石家庄市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对石家庄市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优化设计。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体育课堂教学物理环境方面:(1)体育场馆的数量在阴雨、雾霾天难以容纳多个班级同时上课;体育器材数量难以满足学生需求,降低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2)学校在对待体育场馆周围绿化情况及色彩搭配的重视度不足;学校对体育场馆的维护、器材的更新不及时,影响了师生的积极性;大部分体育教师在课中的队列队形编排方式单一,降低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学校体育课时间安排不太合理,班级规模过大增加了体育教师的组织难度及影响了教学效果。(2)体育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方面:(1)在体育课堂氛围方面,大多数体育教师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但部分体育教师对待本职工作缺乏热情,使学生间互动性差。(2)在人际关系中,生生间的关系一般,学生的互动情况并不理想,使学生间缺乏沟通、交流。(3)在组织环境中,班风情况良好,但在体育课堂常规环节,大部分体育教师缺乏重视度,经常忽视备课,课前检查器材的重要性。(4)在体育教师期望方面,体育教师无论是对自身抱有的期望还是对学生抱有的期望都不高。(3)根据石家庄市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以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勒温场理论为理论基础,分别从课堂教学物理环境和课堂教学心理环境进行优化。物理环境方面,学校应加大体育经费投入,使场馆器材满足师生需求;要适宜扩充场馆周边绿化面积及对场馆色彩进行合理搭配,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及时对体育场馆器材进行维修;合理安排体育课时间,减小班级人数,使教师能够关注每位学生;体育教师应在体育课中灵活选择队列队形编排,增加师生间交流。最后,从学校、体育教师及学生三方面来实现体育课堂物理环境的整体优化。心理环境方面,体育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努力创造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要认真执行课堂常规,重视教师期望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学生可建立体育社团且在体育课上增加体育学习小组,增加双方间交流、互动。最后,从个体、群体两个方面来实现体育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整体优化,最终使体育课堂教学环境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活动。(4)研究局限:主要由于笔者能力水平、知识掌握有限,研究不够深入,研究过程中只停留在了理论阶段,在以后的研究中将会在应用中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李海波[10](2020)在《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学生体育学习现状及取向特征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人才培养观念越来越注重人的全面与可持续发展,学校体育学习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终身体育是人类获得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决定了高校体育教育不能忽视学生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和体育锻炼的恰适性。高校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交接点,也是学校体育学习直接作用的最后一站。要让学生终身参与体育、终身享受体育、终身受益于体育,这个时期的体育学习是对其进行体育知识的传授、体育技能掌握、体育习惯习得,以及初步形成终身体育的价值观的黄金时期。通过研究高校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现状,主观取向性特征,了解如何促动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终身参与体育学习,这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其体育参与态度、习惯与能力。针对类型不同的学生对象,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探讨与实践,分析得出的思路与方法,将进一步促进学生透过有效体育学习提升意志品质、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抗压能力、组织能力。为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学生体育学习的现状及取向特征进行调查梳理、分析,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全文研究共分五大部分:绪论、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结论与建议。在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分析了体育学习的取向特征对于设计学类专业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体育学习相关理论的研究评述,分析了目前学术界对于体育学习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研究对象与方法部分,以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设计学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形成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在研究结果与分析部分,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数据,对设计学类专业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知与态度、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运动项目现状与取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时间频率现状与取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动机特征与取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德育价值取向进行论述。进一步地研究提出了设计学类专业学生体育学习的引导与培养策略,应从体育课程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学习策略与规划能力的培养、营造校园多元体育学习育人环境、构建校园多样化体育学习模式等方面进行。在结论与建议部分,进一步明确了体育学习的取向在设计学类专业学生的体育学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据此提出了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建议。

二、在体育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体育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4.3 本章小结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7 本章小结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6.1 量表的研制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8.2 研究局限
    8.3 展望
9 致谢
10 主要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个人简历

(2)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困境:体育学习兴趣的缺乏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
        1.1.2 健康战略:加强体育学习兴趣培养是突破青少年健康困境的重要抓手
        1.1.3 实践困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缺乏有效的指导理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内涵
        2.1.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概念
        2.1.2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分类
    2.2 兴趣和体育学习兴趣测量的相关研究
        2.2.1 测量结构的研究
        2.2.2 测量工具的研究
    2.3 兴趣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3.1 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
        2.3.2 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
    2.4 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2.4.1 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2.4.2 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2.5 研究评述
    2.6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研究假设
        2.6.1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总体理论假设模型
        2.6.2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阶段理论假设模型
        2.6.3 研究假设的提出
3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3.1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分析
        3.1.1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3.1.2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3.2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3.2.1 初选指标体系
        3.2.2 确定咨询专家
        3.2.3 编制与发放专家问卷
        3.2.4 专家咨询结果与修订
        3.2.5 确定指标体系
    3.3 小结
4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的研发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被试
    4.3 研究方法
        4.3.1 文献资料法
        4.3.2 问卷调查法
        4.3.3 数理统计法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4.2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4.3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4.4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4.4.5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4.4.6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4.4.7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5 小结
5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被试
    5.3 研究方法
        5.3.1 问卷调查法
        5.3.2 数理统计法
    5.4 研究结果与分析
        5.4.1 上海市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现状
        5.4.2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影响
        5.4.3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影响
        5.4.4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影响
        5.4.5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影响
    5.5 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局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
    附件2: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
    附件3:人口学变量信息
    附件4: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
    附件5: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
    附件6: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
    附件7: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
    附件8: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附件9: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附件10: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
    附件1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
    附件12: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
    附件13: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
    附件14: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量表
    附件15: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量表
学习工作经历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3)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18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对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重视
        1.1.2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与体质健康具有重要关系
        1.1.3 体育课是儿童青少年进行身体活动的重要途径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身体活动的概念、分类、测量与评价
        2.1.1 身体活动的概念
        2.1.2 身体活动的分类
        2.1.3 身体活动的测量与评价
    2.2 身体活动与身心健康的相关研究
    2.3 国内外关于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研究
        2.3.1 国内关于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研究现状
        2.3.2 国外关于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研究现状
    2.4 影响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相关因素研究
        2.4.1 个体因素
        2.4.2 教师因素
        2.4.3 课堂教学因素
    2.5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测试法
        3.2.4 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上海市小学生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总体情况
    4.2 不同性别小学生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的差异分析
    4.3 不同 BMI 小学生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的差异分析
    4.4 城郊区域小学生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的差异分析
    4.5 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
        4.5.1 学生因素对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
        4.5.2 教师因素对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
        4.5.3 教学组织因素对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
        4.5.4 教学环境因素对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家长告知书
附件 2:体育课开展情况与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附件 3:访谈提纲

(4)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研究 ——基于上海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研究
    2.2 有关小学体育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综述
        2.2.1 关于学习行为分类的研究
        2.2.2 关于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管理的研究
        2.2.3 关于某一具体学习行为的研究
        2.2.4 关于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因素及其优化措施的研究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观察法
        3.2.4 比较研究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对小学体育课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认识分析
        4.1.1 对学习行为重要性的认识
        4.1.2 对学习行为必要性的认识
    4.2 有关学生学习行为总体情况调查分析
    4.3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倾听行为的调查分析
        4.3.1 具体倾听行为的调查分析
        4.3.1.1 对注意力的调查分析
        4.3.1.2 对主动性的调查分析
        4.3.1.3 对思考行为的调查分析
        4.3.1.4 对边听边练习行为的调查分析
        4.3.1.5 对及时反应的调查分析
        4.3.2 影响学生认真倾听的调查分析
    4.4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学生观察行为的调查分析
        4.4.1 具体观察行为的调查分析
        4.4.1.1 对注意力的调查分析
        4.4.1.2 对主动性的调查分析
        4.4.1.3 对根据要求进行观察的调查分析
        4.4.1.4 对学生间相互观察的调查分析
        4.4.1.5 对观察与体验相结合的调查分析
        4.4.1.6 对电化教育技术利用的调查分析
        4.4.2 影响学生认真观察的调查分析
    4.5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学生言说行为的调查分析
        4.5.1 具体言说行为的调查分析
        4.5.1.1 对言说积极性的调查分析
        4.5.1.2 对发言自由度的调查分析
        4.5.1.3 对问答行为的调查分析
        4.5.1.4 对讨论行为的调查分析
        4.5.1.5 对自评与互评行为的调查分析
        4.5.1.6 对课堂总结行为的调查分析
        4.5.1.7 对言语品质类的调查分析
        4.5.2 影响学生积极发言的调查分析
    4.6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练习行为的调查分析
        4.6.1 具体练习行为的调查分析
        4.6.1.1 对练习参与度的调查分析
        4.6.1.2 对模仿和展示的调查分析
        4.6.1.3 对思考行为的调查分析
        4.6.1.4 对学练顺序的调查分析
        4.6.1.5 对社交规则类行为的调查分析
        4.6.1.6 对课堂练习时长的调查分析
        4.6.2 影响学生积极练习的调查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在学习行为的基本认识方面
        5.1.2 在整体学习行为方面
        5.1.3 在倾听行为方面
        5.1.4 在观察行为方面
        5.1.5 在言说行为方面
        5.1.6 在练习行为方面
    5.2 建议
        5.2.1 在倾听行为方面
        5.2.2 在观察行为方面
        5.2.3 在言说行为方面
        5.2.4 在练习行为方面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附录2 问卷效度检验专家名单
    附录3 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调查问卷 (教师卷)
    附录4 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5 体育课学习行为观察表

(5)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游戏概念
        2.1.2 体育游戏教学的概念
    2.2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2.3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价值与功能
    2.4 体育游戏如何有效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测量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2.6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各项指标测试结果
        4.1.1 教学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质各项指标情况
        4.1.2 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体质指标变化情况
        4.1.3 对照班实验前与实验后体质各项指标情况
        4.1.4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质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4.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测试结果
        4.2.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4.2.2 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4.2.3 对照班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4.2.4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5 分析与讨论
    5.1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各项体质指标的影响分析
        5.1.1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身高、体重的影响分析
        5.1.2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肺活量的影响分析
        5.1.3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50 米成绩的影响分析
        5.1.4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坐位体前屈的影响分析
        5.1.5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一分钟跳绳的影响分析
        5.1.6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一分钟仰卧起坐的影响分析
    5.2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分析
    5.3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的影响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游戏的创编要具有合理性
        6.2.2 设计的体育游戏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6.2.3 游戏的应用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6.2.4 游戏内容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量表
    附录2:小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分量表
    附录3:快速跑及体能练习教案
    附录4:快速跑及体能练习教案

(6)大连市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课程改革的需要
        1.1.2 学科教学发展的需要
        1.1.3 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的研究相对薄弱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课堂导入
        1.3.2 体育课堂教学导入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关于课堂教学导入的相关研究
        2.1.1 关于课堂教学导入重要性的研究
        2.1.2 关于课堂教学导入功能、原则、类型及目标的研究
    2.2 国内关于课堂教学导入的相关研究
        2.2.1 课堂教学导入在其他教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2.2.2 课堂教学导入在体育教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3. 理论基础
    3.1 目标导向理论
    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3 首因效应理论
    3.4 先行组织者理论
    3.5 最近发展区理论
4. 研究对象及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专家访谈法
        4.2.3 问卷调查法
        4.2.4 访谈法
        4.2.5 教育观察法
        4.2.6 逻辑分析法
        4.2.7 数理统计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问卷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
    5.2 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的认知情况
        5.2.1 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导入的了解情况
        5.2.2 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视程度
    5.3 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的运用情况
    5.4 教师运用课堂教学导入的前期准备情况
        5.4.1 体育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导入环节设计情况
        5.4.2 教师设计课堂教学导入素材来源
        5.4.3 教师课前设计课堂教学导入的依据
    5.5 教师运用课堂教学导入的具体情况
        5.5.1 教师上课时实行课堂教学导入的时长情况
        5.5.2 体育教师在运用课堂教学导入采用的方法
        5.5.3 体育教师运用课堂教学导入的主导方式
        5.5.4 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导入作用的认同情况
    5.6 教师运用课堂教学导入的教学效果反映
        5.6.1 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导入有效性的反映
        5.6.2 课堂教学导入后学生的状态反映
    5.7 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的课后反思
        5.7.1 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导入课后反思情况
        5.7.2 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导入变换、创新情况
    5.8 教师在运用体育课堂教学导入中的困难及对策
        5.8.1 体育教师运用课堂教学导入中的困难
        5.8.2 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导入困难时的解决策略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大连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课堂教学导入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专家效度调查表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 教育观察计划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7)趋避动机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堂学习行为研究 ——来自河南省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课堂
        2.1.2 体育行为
        2.1.3 体育学习
        2.1.4 学习行为
        2.1.5 课堂学习行为
        2.1.6 动机
        2.1.7 趋避动机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 研究现状
        2.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2.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大学生体育课堂基本情况与动机调查
        4.1.1 大学生体育课堂基本情况
        4.1.2 大学生体育课堂学习的动机调查
    4.2 大学生体育课堂学习行为的趋近调查与分析
        4.2.1 大学生体育课的倾听行为的趋近表现与分析
        4.2.2 大学生体育课的观察行为的趋近表现与分析
        4.2.3 大学生体育课的互动行为的趋近表现与分析
        4.2.4 大学生体育课的练习行为的趋近表现与分析
        4.2.5 大学生体育课的展示行为的趋近表现与分析
        4.2.6 大学生体育课的问题行为的趋近表现与分析
    4.3 大学生体育课堂学习行为的回避调查与分析
        4.3.1 大学生体育课的倾听行为的回避表现与分析
        4.3.2 大学生体育课的观察行为的回避表现与分析
        4.3.3 大学生体育课的互动行为的回避表现与分析
        4.3.4 大学生体育课的练习行为的回避表现与分析
        4.3.5 大学生体育课的展示行为的回避表现与分析
        4.3.6 大学生体育课的问题行为的回避表现与分析
    4.4 影响大学生体育课堂学习行为的归因分析
        4.4.1 大学生体育课堂学习行为与课堂学习动机的相关分析
        4.4.2 大学生体育课堂学习行为与趋避动机的相关分析
        4.4.3 大学生体育课堂学习行为各个维度间的相关分析
        4.4.4 大学生体育课堂学习行为的趋避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实践困惑: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亟需进行科学测评
        1.1.2 理论关注:如何科学推进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一直被人们关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2.1.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征及问题
        2.1.3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总结述评
    2.2 国外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测量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德尔菲法
        3.3.5 观察法
        3.3.6 内容分析法
        3.3.7 数理统计法
4 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形态与特征
    4.1 20世纪60-80年代初:“运动训练式”的单项运动体育课程
        4.1.1 以“竞技体育”思想为指导
        4.1.2 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4.1.3 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竞技化”倾向
    4.2 20世纪80、90年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专项选修”体育课程
        4.2.1 逐步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4.2.2 教材内容实现了“由教师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
        4.2.3 仍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开始理性对待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
        4.2.4 教学方法实现从“训”向“教”的观念转变
    4.3 2017年至今,学科素养引领下的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
        4.3.1 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
        4.3.2 以高中为桥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特长为目标
        4.3.3 明确将技术传授方法纳入课程,注重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培养
        4.3.4 以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为评价参考
5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5.1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与遴选
        5.1.1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与优化
        5.1.3 评估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5.1.4 评估指标内容、调查意向及数据来源
    5.2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2.1 改革前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2 改革后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体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3.1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问卷调查
        5.3.2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实地测量
        5.3.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4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效果测评
        5.4.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水平的总体比较
        5.4.2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3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基本部分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4 不同性别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5 不同年级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6 不同肥胖程度(BMI)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5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的达成效果测评
        5.5.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比较
        5.5.2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周频次的比较
        5.5.3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能量消耗的比较
        5.5.4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形式的比较
        5.5.5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意向的比较
        5.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效果测评
        5.6.1 对专项教师、专家的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访谈
        5.6.2 对专项化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5.6.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测评
        5.7.1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达成的总体分析
        5.7.2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积极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3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自主与探究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4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运动参与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5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关注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6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情况测评
        5.7.7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综合性分析
    5.8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专项教师体育教学行为的效果测评
        5.8.1 专项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5.8.2 专项教师的课前设计行为
        5.8.3 专项教师的课中实施行为
        5.8.4 专项教师的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
    5.9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6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课程改革对不同项目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
        6.1.1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的问题表现
        6.1.2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原因分析
    6.2 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6.2.1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达成效果欠佳问题表现
        6.2.2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欠佳原因分析
    6.3 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的培养价值有待展现
        6.3.1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问题表现
        6.3.2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原因分析
    6.4 课程改革尚未促进学生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形成
        6.4.1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问题表现
        6.4.2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原因分析
    6.5 课程改革后专项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不足
        6.5.1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问题表现
        6.5.2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原因分析
    6.6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自身设计有待继续完善
7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改进建议
    7.1 形成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7.2 拓展资源:从社会中弥补专项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7.3 课程开发: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教材
    7.4 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
    7.5 注重竞赛: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联赛体系
    7.6 因材施教: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7.7 完善评定:推进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7.8 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8 结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8.1 结论与建议
    8.2 创新
    8.3 不足
    8.4 展望
9 致谢
参考文献
教育背景与读博期间的科研经历
附件
    附件1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附件2 体力活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记录表
    附件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品德培养访谈表
    附录4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附件5 家长告知书
    附件6 指标体系专家评价表

(9)石家庄市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研究现状
        1.1.1 教学环境的相关研究
        1.1.2 体育教学环境的相关研究
        1.1.3 课堂教学环境的相关研究
        1.1.4 小结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教学环境与课堂教学环境辨析
        1.2.2 体育教学环境的相关研究
        1.2.3 体育课堂教学环境的相关研究
        1.2.4 课堂教学环境优化的相关研究
        1.2.5 小结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石家庄市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环境结构指标的确立
        3.1.1 构建石家庄市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环境指标的原则
        3.1.2 石家庄市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环境结构指标的确认
        3.1.3 体育课堂教学环境指标的内容分析
        3.1.4 体育课堂教学环境指标的评价标准
    3.2 石家庄市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环境现状分析
        3.2.1 体育课堂教学物理环境现状分析
        3.2.2 体育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现状分析
        3.2.3 影响石家庄市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优化的成因分析
4 石家庄市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优化设计
    4.1 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优化的理论依据、原则及整体思路
        4.1.1 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优化理论依据
        4.1.2 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优化原则
        4.1.3 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优化整体思路
    4.2 体育课堂教学物理环境优化
        4.2.1 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物理环境的基本要求
        4.2.2 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物理环境的途径
        4.2.3 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物理环境整体优化的途径
    4.3 体育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优化
        4.3.1 优化心理环境中的人——体育教师、学生的途径
        4.3.2 实现体育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整体优化的途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10)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学生体育学习现状及取向特征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地调查法
        3.2.4 访谈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学生体育学习现状与取向分析
        4.1.1 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知与态度
        4.1.2 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运动项目的现状与取向
        4.1.3 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时间频率现状与取向
        4.1.4 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动机特征与取向
        4.1.5 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德育价值取向
    4.2 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学生体育学习取向的引导与培养策略
        4.2.1 体育课程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2.2 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学习策略与规划能力的培养
        4.2.3 营造校园多元体育学习育人环境,激发体育学习情感与态度
        4.2.4 构建校园体育多样化体育学习模式,提升体育美育素养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体育学习取向调查问卷
附录二 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体育学习取向访谈提纲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在体育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D]. 孔冲.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18所小学为例[D]. 朱瑶.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4]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研究 ——基于上海市的调查[D]. 罗忠琼.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5]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为例[D]. 唐春雨.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6]大连市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堂教学导入现状研究[D]. 王世珧.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7]趋避动机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堂学习行为研究 ——来自河南省的调查[D]. 黄肖迪. 河南大学, 2020(02)
  • [8]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D]. 王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9]石家庄市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优化研究[D]. 郑红佳.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学生体育学习现状及取向特征的调查研究[D]. 李海波.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