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太仓将从美国引进优良品种的南美白对虾(论文文献综述)
何妤如[1](2021)在《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渔业经过数年发展,先后解决了“捕鱼难”、“养鱼难”及“吃鱼难”等问题,奠定了渔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经济基础,相关治理手段也不断完善。渔业领域主要矛盾已从基本温饱和生计问题,转向更高层次的生境、人权、产权和公平等维度。然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渔业伦理研究并尚未得到应有重视。我国现代渔业治理体系中更强调管理和法律等“硬”手段,忽视了伦理道德的“软法”作用。当前政府和民间推行的多项渔业活动已呈现出鲜明的伦理特征,现代多目标治理场景需要引入价值判断加以权衡。如果说关涉伦理的讨论在中国过去的渔业治理中只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那么到了新时代,伦理研究就好比是万事俱备下的那股“东风”。传统渔业管理关注政策和法律层面的制度突破。政策和法律固然重要,但不能包治百病,尤其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病”。它可以将电鱼、毒鱼、偷渔者绳之以法,却无法强制要求渔民必须善待生态环境、关心鱼类福祉。它可以明示、预防、规范和校正渔业的行为和后果,却无法指导渔业利益相关方的道德行为选择。它可以为失海渔民提供各类政策保障,却无法弥合渔民海洋纽带被切断后的心理创伤。它可以依照科学模型和数据制定总可捕量(TAC)目标,却无法对渔家妇女在职业、情感和生活上的遭遇加以同情和关心。正如决定技术的往往是非技术因素,涉渔法律和政策不应被指望能解决所有问题。倘若文化、伦理不能发挥价值规训作用,那么政策和法律也终将失范。当前,养护渔业资源、维护渔业公正已为时代大势所趋,现代渔业治理不仅要务实,也要务虚,以便从战略全局高度推进治理措施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实际上,人们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影响会渗透到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可持续、负责任渔业的发展依赖于一个具有明确性的规则指引,在治理中开展价值性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国内外渔业资源的衰退趋势,以及不断涌现的现代性社会问题,让形而上学的价值回溯变得更为必要而迫切:渔业行为的善恶是非是什么?伦理判断有哪些原则和标准?何种治理才是伦理意义上具备正当性和合法性的治理?如何破解渔业治理中存在的伦理困境?中国怎样利用已有道德资源和智慧应对渔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基于此种认识,本文从伦理视角出发,反思当前出现渔业生态和社会危机的根本原因,尝试建构渔业伦理的理论体系,详述渔业伦理的由来、定义、主要原则和类别。将抽象的伦理考量运用于对治理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符合渔业价值的治理范式,从渔业治理的“元层次”,谈到相关现代治理理论,再到针对治理实践的分析评估。现代渔业治理在追求各类目标时,容易陷入价值冲突的困境。本文针对治理实践中的普遍问题,提出“应然”层面的解决方案。伦理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我国现代渔业治理。因此,文章结合中国本土的涉渔道德资源和渔业实际状况,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渔业治理路径,以渔业领域的价值尺度和伦理基础为导向,为推动渔业的“天人合一”和协调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理念和新思路。伦理学是哲学中关于道德的价值系统。生态伦理学的兴起从根本上触及了“为什么要对鱼谈伦理?”这一问题。“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论辩突破了传统伦理学的“人伦”语境,让“渔业”和“伦理”的结合有了学理上的支撑。道德共同体得到拓展,将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纳入道德考量范畴。但完全以生态为中心又会减损人类福祉,人与自然应当被视作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整体。“为己利TA”的价值取向既能为己谋福,也能在此基础上考虑利TA(既有属人的“他/她”,又有属自然的“它”)因素,因而是渔业伦理所追求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善。渔业资源是渔业存在的基础,具有不确定性、波动性、竞争性、整体性、多样性等五大特性。从价值构成上看,它在使用、生态和选择等层面具有功效价值,在政治、社会、哲学、宗教、伦理、文化等层面具有非功效的内在价值。对渔业资源价值的充分认识是现代文明进步的标志,而鱼类为人类所提供的多元价值是人类养护渔业资源的基础。养护伦理强调的是如何科学人道地利用水生动植物资源。鱼类是否能够成为道德主体、权利主体甚至是诉讼主体成为环境伦理学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鱼的道德地位与福利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渔业的伦理维度涉及“渔业”和“伦理”的互动关系。鱼类依次满足了人类基本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类在享受水生动物开发权利的同时,理应履行与之对等的责任和义务。为了人类自身和生态系统的长期福祉,须建立一套指导渔业行为、受到大众认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渔业伦理规范。渔业伦理以渔业现象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为研究对象,是指导渔业行为的规范和原则的总和。涉渔法律和伦理可共同为基于价值的渔业治理策略提供依据。渔业伦理学主要任务是通过得到普遍认可并经过实践检验的道德原则,对渔业行为的善恶是非开展事前指导和事后评判。在渔业伦理中,渔业正义是最高原则;渔业福祉、渔业自由和渔业公平是三大基本原则;而以《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为代表的伦理性国际文书,以及符合国家/地区具体渔况的纲要构成了具体原则。根据渔业伦理学研究对象的关系属性和所涉问题的不同特征,可将其分为生态伦理、社会伦理、产业伦理和科技伦理四大类别,这四大类在伦理要求上存在差异、各具特色,但都应服从上述伦理原则。将伦理原则和要求融合进现代渔业战略管理过程,可能会产生“为善者诸事顺”的良心效应,从而实现治理的最终目的——“善治”。为克服多元价值冲突带来的治理障碍,元治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研究治理现象背后的治理逻辑,寻求协同发展科层、市场和网络治理组合的最优解:当参与式治理导致监管过于复杂、进入无休止协商状态时,就启动科层模式;当科层模式无法触及所有渔业问题或获得渔业利益相关方广泛接受时,就开启市场或参与式模式;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当承担起作出最终决策的元治理者的角色。可持续渔业治理研究中涌现出诸多符合伦理的现代渔业治理理论,其中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管理和基于“价值平衡原则”的管理成为研究热点,前者主要聚焦渔业生态系统方法、预防性原则等整体思维,而后者主要涉及管理策略评估,正当性理论,系统治理等理念工具。在构建起理念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新生物技术的实践伦理发展出的伦理分析矩阵,以及Rapfish评估工具,促进了对伦理原则遵守情况的考察,有助于为负责任渔业实践提供“良善之策”。现代渔业治理时常陷入一种伦理意义上的权利困境,众渔业利益相关方不得不在多项行动方针之间艰难行使选择权。遵循特定伦理原则选择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涉及违反其他某项伦理原则。可持续渔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出现在追求“天时”、“地利”、“人和”三大目标的决策选择过程之中。如何平衡现代人和未来人的资源利益是最首要、最核心的议题;渔业所涉水陆空间差异和相关社会生态问题构成了空间正义研究的一个典型样本;而人际关系中整体、长远利益与个体、短期利益的冲突影响到资源的公平分配,渔家妇女和小型渔业等弱势参与方应当得到更多的道德注意力。导致上述困境的原因既有人与人因抢夺野生资源所导致的公地悲剧或囚徒困境,又有在人与鱼道德地位孰高孰低的辩难中掉入的激进环保主义陷阱,还有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执行障碍。上述困境的破解之道不仅具有制度属性,也深刻地蕴含着价值属性。从制定目标,到开展决策,再到执行、监督和评估,伦理视角可渗透至治理的全部流程。治理者和被治理者可从制定伦理目标和开展伦理决策着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增进民生福祉。我国的渔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离不开丰富道德资源的支持。生态方面,我国渔业治理史就是一部鱼类资源养护史,古今实践中折射出关怀鱼类福利、师法自然等生态感悟。社会方面,我国传统乡土社会文化里蕴含着包括群体意识和互助伦理、涉渔组织的参与式伦理在内的道德及礼俗规范。“三渔”问题是中国渔业发展面临的伦理性挑战,其本质是渔业的过密化,渔民的过溺化,以及渔村的过疏化。为解决渔业渔民渔村的问题,新中国开展了各项改革措施。新中国绿色渔业治理制度体系构建历程大体上可分为萌芽探索、改革攻坚与走向成熟三大阶段。在气候变化、疫情冲击、渔业资源衰退、全球不确定性风险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我国渔业治理者迎难而上,实现生计型治理→发展型治理→可持续治理的价值飞跃,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伦理的中国特色可持续渔业发展道路,培育出政府元治理者主导下,科层、市场和参与式治理协同开合的多元治理形态,形成了顺应自然、生态优先、以养为主、立体复合、科技导向、体系健全、应兜尽兜的发展模式。随着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不断提升,中国渔业发展在收获伟大果实的同时,也为未来可持续、负责任渔业发展积累了大量可贵的实践经验。在今后的渔业治理中,我国各渔业利益相关方应本着福祉、自由和公正的原则,进一步促进渔业的绿色转型发展。
吴应其[2](2019)在《埭美村的旅游发展实践 ——一个闽南传统村落的旅游人类学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60年代正当发展中国家经济低迷之际,所谓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的大众旅游被认为是拯救经济的万灵丹,因而在第三世界国家蓬勃兴起,引起人类学者及其他学科学者的研究兴趣,但是不久学者即揭露旅游业带来的环境退化、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因大众旅游对东道地区产生的过度影响,80年代之后人类学者提倡生态旅游、基于社区的旅游、文化旅游等替代性旅游。此类旅游被视为与自然、社会和社区价值观相一致的旅游形式,游客与主人进行积极和有价值的互动,分享经验,东道地区也因此广泛受益。人类学者旅游研究的一个重大缺陷是对东道地区多谈被动的社会文化冲击,很少注意到东道主如何决定参与旅游业、为何提供某种旅游商品及服务等主动层面。本文是以漳州龙海市的埭美村旅游业的兴起为例,持续六年近距离观察村人参与旅游业的来龙去脉,并根据长期参与观察所得到的民族志材料,整合出一个具有全貌观的草根性深度旅游方案,提供村人未来继续发展旅游的参考,同时也对于人类学缺乏东道主主动性研究的缺失,提供一个补充案例。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为导论,简述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回顾前人研究成果并勾勒田野点埭美村概况。第二章至第四章是民族志材料,从经济、社会、宗教三个层面介绍埭美人的社会文化,以做为其后章节讨论的基础。第五、六章叙述自2011年至今埭美村人探索旅游开发的历程,分析其中村人的行为表现。第七章阐明埭美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并基于民族志资料探讨该村深度旅游开发的方案。第八章结论以替代性旅游原则检讨埭美旅游的问题,强调人类学全貌观指导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性,并反思埭美村人参与旅游开发的主动性及其制约因素。
钱珺[3](2019)在《日本沼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不同地区感染情况调查及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文中研究指明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俗称河虾、青虾等,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本土经济养殖品种之一,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日本沼虾的养殖业是我国甲壳类动物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养殖省份为安徽、湖北、江苏等地。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性疾病,是对当今对虾养殖业危害最大的病毒之一。日本沼虾因其抗病能力强在野外或者养殖生产中都不易发生病害。但在2015年,无锡首次发现携带有WSSV的日本沼虾,虽然没有出现白斑综合症的主要症状,但因WSSV的存在,且当今日本沼虾的养殖技术以混养为主,日本沼虾可能成为WSSV的传播媒介,对其他甲壳类动物产生潜在的威胁,所以探索日本沼虾无损检测WSSV技术对于未显现症状的日本沼虾WSSV检测至关重要,且在良种选育、减少损失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作用。通过该技术对不同地区日本沼虾以及日本沼虾体内组织进行WSSV检测分析,可以监测WSSV在我国部分地区的感染情况及感染规律,为预防治疗WSSV提供重要信息。日本沼虾的第二步足和尾部肌肉在实际检测中,均可作为样本进行WSSV检测,但尾部肌肉的取样会造成样本死亡,而使用第二步足作为取样组织不会造成样本死亡,且虾蟹类有再生功能,所以选用第二步足作为检测样本与尾部肌肉进行对比分析,样品数第二步足与尾部肌肉均为40,两个组织均从从同一样本取下,第二步足WSSV检出率为55%,尾部肌肉检出率为50%,且检出结果均对应,尾部肌肉检测到WSSV,对应的第二步足也可检测到WSSV,结果表明第二步足与尾部肌肉检测出WSSV的一致性较高,且在第二步足中,WSSV表达量更高,更容易被检测出。WSSV检测在我国使用的方法为国标法,但国标法可检测的WSSV病毒量范围较小,当病毒含量较低时,通过国标法,无法做出有效的检测,所以通过使用荧光定量PCR技术,与国标法进行对比。将病毒含量高的样本稀释病毒浓度为1×101.0、1×102.0、1×103.0、1×104.0、1×105.0、1×106.0、1×107.0、1×108.0 copies/g,经检测当病毒浓度低于 1×103.0 copies/g以下时,通过国标法无法检测出有效结果,而荧光定量PCR在这八个病毒浓度梯度均可以检测出有效Ct值。所以使用第二步足作为检测组织,利用荧光定量P C R的技术,建立了一种无损检测感染WSSV日本沼虾的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拉特前旗五原县、湖北荆州、安徽宣城、江苏无锡太湖四个地区的日本沼虾进行WSSV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四个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其中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拉特前旗五原县感染率为55.00%,湖北荆州感染率为19.44%,安徽宣城与江苏太湖地区感染率为25.00%。将Ct值代入标准曲线计算出病毒拷贝数,根据感染程度从高到低:内蒙古>湖北>太湖>安徽,其中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拉特前旗五原县日本沼虾感染WSSV的平均病毒拷贝数为103.96 copies/g,湖北荆州为103.70 copies/g,江苏无锡太湖为103.59 copies/g,安徽宣城为103.56 copies/g。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日本沼虾胚胎及不同组织进行病毒分布情况检测,结果表明,在感染WSSV的日本沼虾中,病毒检出率大于90%的有肝胰腺(28/30,93.00%)、脑(27/30,90.00%)、肌肉(27/30,90.00%)、腹神经(27/30,90.00%),检出率介于 80%到 90%的有心(23/30,83.33%)、肠道(26/30,86.67%)、卵巢(23/30,83.33%)、胚胎(23/30,83.33%),检出率介于70%到80%的为鳃(23/30,76.67%)。将荧光定量PCR得到的Ct值代入标准曲线,得到的各组织病毒拷贝数,进行SPSS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肠与鳃、卵巢、脑、肌肉差异显着(P<0.05),肝胰腺与鳃、卵巢、脑差异显着(P<0.05),卵巢与脑、腹神经、肠、肝胰腺差异显着(P<0.05),肌肉与肠、肝胰腺差异显着(P<0.05)。WSSV感染程度肝胰腺>胚胎>肠道>腹神经>心>脑>肌肉>鳃>卵巢,感染程度最高的肝胰腺平均病毒拷贝数为104.35copies/g,感染程度最低的卵巢所携带的平均病毒拷贝数103.71 copies/g,其余胚胎平均病毒拷贝数为104.34 copies/g,肠道为104.31 copies/g,腹神经为 104.02 copies/g,心为 103.97 copies/g,脑为 103.89 copies/g,肌肉为103.86 copies/g,鳃为 103.82 copies/g。
麦海冠[4](2018)在《东莞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大强调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头等大事,“三农”问题必须作为全党的重中之重。2018年上半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6亿千瓦,与2012年相比较增长了35%,全国农作物综合性农业机械化率超过65%.2012-2017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38亿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1970多万台(套),资金总量达到2004年补贴政策实施以来的72.4%,补贴购置机具累计占总数的47.3%。通过购置补贴大大提高了农业物质、科学技术和装备的水平,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建设,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结构性的调整。2015年-2017年,东莞依据中央农业补贴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水乡片区的建设,设立特色农业区,坚持“集约、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品质量,满足日益增长文化和生产的需要。同时在改进和提升过程中,在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融资的开展等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东莞对于这些问题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措施推动农业机械工作的开展,但是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继续完善和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是必由之路,是我们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关键。本文采用调查法以及文献研究法,根据东莞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实施状况,调查了目前东莞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现状以及分析了东莞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存在的问题。并以国家干预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完善和加强东莞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对策。本论文一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研究目的、所产生的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国内外综述。第二部分阐述补贴、农业机械、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等相关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理论国家干预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第三部分论述东莞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探究影响东莞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借鉴国外经验,并在第六部分提出了相对应的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以期能够通过意见和建议提高完善和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为东莞市惠民惠农作贡献。
曾鹏[5](2017)在《广东省南美白对虾产业链的元素流动与生态足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凡纳滨对虾(俗名为南美白对虾)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虾类养殖品种,中国的产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南美白对虾产业链的发展与其资源投入及生态环境影响相关,但目前仍缺乏全面、细节的研究数据。本文以南美白对虾的主要产区之一的中国广东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调查、室内实验、数学建模等方法研究南美白对虾产业链的物质循环、生态足迹、蛋白质供应的环境代价,为该产业的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蛋白质供应分析、发展趋势预测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每养殖生产出1吨南美白对虾,约有790.97 kg碳、132.58 kg氮和27.34kg磷从中国的山东、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以及缅甸、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地区被运输至广东省沿海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区;约有669.77 kg碳、98.3 kg氮和24 kg磷以残饵或动物排泄物等养殖自身污染物形式留在了广东沿海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区;约有84.84 kg碳、23.98 kg氮和2.34 kg磷以虾产品的形式留在了养殖区附近的消费市场;约有7.91 kg碳、1.94 kg氮和0.28kg磷以虾加工下脚料的形式留在虾加工厂附近;约有11.08 kg碳、3.52 kg氮和0.24 kg磷以虾加工产品的形式被销售至国内市场;约有14.49 kg碳、4.61 kg氮和0.32kg磷以虾加工产品的形式被出口至美、日、欧盟等国外市场。南美白对虾产业链各环节总的生态足迹为11.0983 ghm2/t,其中虾苗繁育过程的生态足迹为14.4375×10-33 ghm2,饲料生产过程的生态足迹为32.667×10-33 ghm2,养殖过程的生态足迹为10.9819 ghm2(土塘养殖为10.3442 ghm2,高位池养殖为11.5037 ghm2),对虾加工过程的生态足迹为50.82×10-33 ghm2,运输过程的生态足迹为18.51×10-33 ghm2。南美白对虾的蛋白质生态足迹效率为0.017 t/ghm2,低于猪肉的0.0338 t/ghm2、禽肉0.0449 t/ghm2、禽蛋0.0449 t/ghm2、草鱼0.0814 t/ghm2、小麦0.233 t/ghm2、玉米0.165 t/ghm2、大豆0.2361 t/ghm2。说明南美白对虾是本文所研究的几种农产品中环境代价高、低效的蛋白供应源。文中讨论了南美白对虾发展的环境瓶颈、地理分布预测、管理措施等问题。
李秀平[6](2017)在《宁海县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海洋经济迅猛发展,海洋环境日益污染,海洋资源过度使用,不断衰竭,海洋捕捞业持续走下坡,政府制定了“以渔业养殖为主,海洋捕捞、渔业加工共存”的渔业发展方针,成功地引导着渔业发展重心由捕捞业转向了养殖业。宁海县海洋增养殖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特点使得海洋养殖业在近几十年迅猛发展,并逐渐成为宁海经济新的增长点。当然,养殖业的发展也伴随着诸多问题,如何较好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具有相当紧迫性。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统计描述法等方法,以宁海县宁沿海各乡镇,特别是海水养殖比较密集的7个乡镇的海水养殖业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宁海县最大的5家海水养殖公司,分析宁海县海水养殖业的养殖人员、养殖面积、养殖品种、结构等具体情况,全面了解和掌握宁海县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宁海县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前景。最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宁海县海水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针对宁海县海水养殖业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议:加快调整渔业养殖规划和布局;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加强养殖人员素质培训;依托科技,改善基础设施、推广苗种繁育体系;进一步提高海水产品质量;加大渔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等。
刘清兵[7](2016)在《一株产蛋白酶解淀粉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对污水净化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集约化养殖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饵料残留、排泄物积累等导致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积累,毒害养殖生物,诱发水产疾病,导致水产品质量下降,制约我国水产养殖的发展。芽孢杆菌具有易于培养、适应环境能力强、生长迅速、代谢旺盛、能够产生大量的高活性胞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等优点,对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及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具有较强的降解作用。本实验分离筛选出一株高产蛋白酶菌株Am11,并对其进行分子学鉴定、产酶条件优化及人工废水的净化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透明圈法初筛和酶活力测定法复筛得到一株高蛋白酶活性产生菌,通过菌落和菌体形态、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基因测序以及绘制生物进化树对菌株Am11进行了分子学鉴定,最终确定菌株Am11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并将其命名为解淀粉芽孢杆菌Am11((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Am11)。2)在实验室摇瓶发酵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实验探究菌株Am11菌株最适产酶条件为:温度35℃,pH值7.5,接种量8%,并且菌株Am11在NaCl浓度为3%时,所产蛋白酶活性保持了初始酶活的93%。菌株Am11的最佳发酵碳源为酵母粉,以酵母粉为发酵碳源时,所产蛋白酶活力为97.9 U/ml;菌株Am11的最佳发酵氮源为酪素,以酪素为发酵氮源时,所产蛋白酶活力为103.3 U/ml;Mn2+、Mg2+、Ca2+离子可以提高菌株Am11所产蛋白酶活力。3)利用南美白对虾饲料人工模拟富含有机物的废水,研究了菌株Am11对模拟废水中蛋白质、淀粉和CODMn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经活化的菌液,在48 h后对饲料残饵中蛋白质、淀粉和CODMn的降解率分别为57%、52%、55%。分别以(NH4)2SO4和NaNO2配制氨盐培养基和亚硝酸盐培养基,研究了菌株Am11对氨氮和亚硝酸盐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经活化的菌液,在8 h后对氨氮和亚硝酸盐的降解率分别为61%和37%,在12 h后对氨氮和亚硝酸盐的降解率分别为82%和91%,在24 h后对氨氮和亚硝酸盐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95%和97%。
张成[8](2015)在《中国水产品供需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水产品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在食物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近些年来,我国多数水产品产区过度追求产量增长,对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水产品的需求持续增加。如何保持水产品的供求平衡、实现渔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我国水产品增长的动因、探索水产品需求增长的空间、提出促进供需平衡的政策建议是本文的最终目的。本文对我国水产品生产动因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影响水产养殖和海洋捕捞产出的各种因素,如养殖水面、劳动力、渔船投入等对水产养殖和海洋捕捞的贡献率,对其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对我国水产养殖价格变动的供给反应进行研究,测算我国水产品供给的价格弹性;利用产品价格数据、消费数据、人均收入数据,对影响水产品消费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测算水产品消费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对我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并对影响我国水产品国际贸易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在对影响我国水产品消费和需求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水产品供需平衡进行分析预测。研究表明:1.20062012年间水产养殖产量年均增长率为5.43%,其中投入的贡献为17.45%,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61.84%,误差的影响为8.43%;投入要素中,养殖面积和劳动力对产出的贡献率比较大,分别为12.31%和6.89%;全要素生产率中,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60.47%,技术效率贡献为1.37%。20062012年间海洋捕捞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21%,其中投入的贡献为5.97%,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94.03%,误差的影响为-5.23%;投入要素中捕捞渔船对产出的贡献率达到16.86%;全要素生产率中,技术进步贡献率为18.10%,技术效率贡献达到81.16%。2.运用Nerlove模型对我国水产品的供给反应研究发现:我国海水、淡水养殖产量都受前期养殖产量的影响;海水产品产量受自身前期价格影响显着,淡水产品产量受前期价格影响不显着;海水养殖生产中,其价格对产量的影响长期和短期均缺乏弹性。3.基于我国水产品消费统计数据分析得出:我国水产品的人均消费量并不高,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城镇和农村居民水产品人均消费量都低于猪肉的水平,高于禽类和牛羊肉。我国农村人均水产品消费远低于城镇消费,差距并有拉大趋势;此外,我国水产品消费的地域差异较为明显,中西部地区水产品消费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较大。对我国水产品消费需求相关弹性的实证分析发现:(1)价格因素对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水产品消费需求影响显着。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水产品价格下降1%,农村居民水产品消费增加0.522%,城镇居民水产品消费增加0.428%。(2)收入因素对农村居民水产品消费影响作用显着,对城镇居民水产品消费影响作用不显着。对农村居民来说,收入每增加1%,水产品消费增加0.356%。(3)肉禽、蛋类产品与水产品的替代关系不确定,而且肉禽、蛋类产品价格变化对水产品消费需求水平的影响不大。4.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我国城镇居民水产品消费支出在家庭消费食物总支出中的比重有所提高,由2007年的18.03%提高到2012年的20.47%;(2)消费水产品的品种以鱼和虾蟹为主,贝藻类的比重有所下降,软体类的比重有所上升;(3)冷冻或冰鲜(鲜活)的原条鱼和“三去”的初级加工水产品是我国城镇居民水产品消费的主要形态,但原条鱼的比重有下降趋势,鱼片、鱼肉等深加工产品和鱼糜制品的消费比重有所上升。(4)农贸市场仍是我国城镇居民购买水产品的主要场所,但逐渐接受超市和水产品专卖店,并有部分选择尝试网购。(5)对淡水产品与海水产品、养殖产品与捕捞产品的选择性地域差异较大,对有机水产品普遍有较高的消费意愿。5.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影响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因素和贸易效率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水产品产量、进口国GDP、距离、汇率和同属APEC组织对我国水产品出口影响作用显着,我国水产品产量、进口国GDP、同属APEC组织对我国水产品出口有促进作用,距离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水产品出口有阻碍作用。水产品出口效率比较高的基本上都是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与我国水产品贸易存在较大互补优势的发达国家(地区);水产品出口效率比较低的为亚洲的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南美国家智利、巴西和非洲的南非、尼日利亚、埃及,这些国家与我国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竞争关系,或者是存在比较大的文化差异等原因。6.我国水产品市场价格自2004年至2013年总体上较为稳定。根据我国渔业生产需求情况、科技进步因素、政策及装备发展水平等现实状况,认为今后渔业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并不困难,按目前发展趋势预测,2016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以及其中的海水养殖产量与淡水养殖产量分别为7025万吨、2000万吨、3315万吨,2020年的产量分别为8326万吨、2436万吨、4179万吨。未来几年居民家庭消费的增长点主要在中西部,以及东部的农村;居民消费的社会消费部分有上升之势;水产品加工需求呈上升趋势,但出口需求疲弱。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水产品供需发展将以需求为主导,重点是进行品种结构调整优化和品质提升。建议通过政策引导,加大对水产养殖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其科技和装备水平;创新经营机制,提升水产品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加大水产品消费的宣传和引导,创新和完善水产品流通业态,建立健全水产品产销衔接的新机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整水产品进出口的品种和结构,合理开发利用国际渔业资源。
刘泓泉[9](2016)在《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文中指出濒江临海的南通自古便有着较为丰厚的渔业资源与发展渔业的独特优势。进入近代以来,虽然张謇于清末开启了南通及我国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包括南通在内的我国渔业仍多以传统渔业为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后至2000年间,南通渔业现代化则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其中,既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也经历了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渔业的恢复与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及一定发展,更有改革开放后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发展。在这一历程中,南通的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之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渔业生产方面,南通渔业生产的渔船与网具在传承基础上逐步得到了改进与革新。改革开放后,现代渔船与网具的生产更是呈现出了规模化之势;捕捞渔业在经历了兴盛、受阻、恢复、发展、产业调整及转型等后,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养殖渔业历经兴起、发展、推进、快速与产业化发展后,不断彰显了其日益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水产品的保鲜与加工则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与规模化发展;水产品的销售与贸易也渐次由鱼行主导化、国营化走向现代市场化。渔民方面,解放前南通渔民困窘的生活处境、受损的权益、薄弱的教育及卑微的社会地位等在解放后均发生了巨变。渔民生活逐渐改善并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富裕,权益受到了切实的维护与保障,教育获得了持续的注重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及信仰也渐渐变迁与移风易俗。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上,解放前,南京国民政府对渔村与渔港的建设虽有关注,但渔村除了衰败根本无建设,渔港建设也进展甚微。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南通渔村进行了整治与初步建设,渔港的建设提上日程并正式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渔村(区)与渔港的建设发展和推进的步伐加快。在南通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渐行向现代化推进的同时,对其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渔业管理也日渐现代化。其中,渔业生产管理除不断注重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外,还通过渔业指导与合作、渔业集体生产与计划调控、渔业生产承包与渔政管理及目标管理等不断推进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渔民与渔村的管理也由钳制渔民的保甲制向民主化等管理方式嬗变。改革开放后,现代渔民与渔村(港)的管理则在改革中继续推进。作为近现代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历程折射出了渐进的我国渔业现代化之曲折与不易。南通渔业现代化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渔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举足轻重之地位倍显,并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示范引领与促进作用。而南通渔业现代化在其发展与推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且为我国渔业现代化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继续推进渔业现代化有着较好的借鉴。
林江箫[10](2014)在《油茶蒲皂素的高效提取分离及其系列产品功能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皂素(Tea saponin)是一类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皂苷类化合物,是一种优良的天然表面活性剂。本论文应用皂素能与碱土金属发生络合沉淀和解络合的原理,以油茶蒲废弃物为原料,对皂素进行了提取、分离和纯化,在此基础上,对研制的水产养殖专用油茶蒲皂素清塘剂、灭螺剂、净水剂和生长调节剂等系列产品,进行了功能评价。研究成果将为进一步放大实验和工业化生产提供指导依据。建立了油茶蒲皂素的水提工艺和钙盐络合沉淀和解络合工艺,以油茶蒲为原料,采用水提工艺制备皂素水溶液,茶蒲皂素水提液依次经1.5%明矾预处理、2%氧化钙沉淀和50%醋酸-80%草酸铵转化释放等工艺,得到纯度>68%的皂素产品,工艺总回收率为78%。建立了油茶蒲皂素清塘剂产品的制备方法,评价了产品对鱼虾蟹的毒性功能,以所制备的油茶蒲皂素为原料,通过复配工艺制备出虾蟹水产养殖专用清塘剂,并进行了功能评价。发现油茶蒲皂素对常见淡水鱼类的6h半致死剂量LD5o约为2.5 mg/L,6 h绝对致死剂量LD100为5.0 mg/L,当油茶蒲皂素浓度≥50mg/L及100mg/L时,对南美白对虾和锯缘青蟹无毒性作用。建立了油茶蒲皂素灭螺剂产品的制备方法,评价了产品对钉螺、福寿螺的毒杀果,通过膜分离纯化及复配工艺制备出油茶蒲皂素灭螺剂,并进行了功能评价。发现浓度浓度为6.0 mg/L、8.0mg/L、10.0 mg/L的油茶蒲皂素灭螺剂分别浸杀3d、2 d、1 d即可完全杀灭钉螺幼螺。当浓度达到20.0 mg/L时,浸杀3d钉螺成螺死亡率可达96%。浓度为8.0mg/L、10.0 mg/L的灭螺剂分别浸杀3d、2d即可完全杀灭福寿幼螺,浓度达到25.0 mg/L时,处理3d福寿螺成螺死亡率达95%。考察了油茶蒲皂素在南美白对虾增养殖中的应用,发现油茶蒲皂素净水剂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有明显的改善效果,COD、氨氮、总磷、硫化氢等主要水质指标的96h清除率分别为73.84%、67.45%、95.12%、75.30%。发现油茶蒲皂素生长调节剂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提高南美白对虾的存活率。当添加浓度为10 mg/mL时,南美白对虾的增重率和增长率在养殖90 d后分别达到了761.23%和590.80%。
二、江苏太仓将从美国引进优良品种的南美白对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太仓将从美国引进优良品种的南美白对虾(论文提纲范文)
(1)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
第二章 渔业伦理的理论建构 |
2.1 渔业伦理的立论基础 |
2.1.1 逻辑起点 |
2.1.2 资源养护 |
2.1.3 可持续利用 |
2.2 渔业伦理的概念、地位和原则 |
2.2.1 概念溯源及研判 |
2.2.2 学科关联 |
2.2.3 相关原则 |
2.3 基本分类 |
2.3.1 渔业生态伦理 |
2.3.2 渔业社会伦理 |
2.3.3 渔业产业伦理 |
2.3.4 渔业科技伦理 |
第三章 基于伦理的渔业治理范式分析 |
3.1 渔业治理的元层次 |
3.1.1 合法性与正当性 |
3.1.2 渔业元治理 |
3.2 符合伦理的现代渔业治理理论 |
3.2.1 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治理理论 |
3.2.2 基于“价值平衡原则”的治理理论 |
3.3 渔业伦理分析和评估 |
3.3.1 伦理分析矩阵 |
3.3.2 伦理评估工具 |
第四章 现代渔业治理的伦理进程 |
4.1 可持续渔业中的维度指向 |
4.1.1 时间维度 |
4.1.2 空间维度 |
4.1.3 人际维度 |
4.2 渔业治理之伦理难题 |
4.2.1 人与人的博弈 |
4.2.2 人与鱼的博弈 |
4.2.3 知与行的脱节 |
4.3 渔业治理之伦理突围 |
4.3.1 制定渔业伦理目标 |
4.3.2 开展渔业伦理决策 |
第五章 中国渔业治理的伦理议题 |
5.1 中国渔业道德基础与现代问题 |
5.1.1 中国传统智慧中的渔业伦理元素 |
5.1.2 中国现代渔业问题的伦理之维 |
5.2 中国现代渔业治理的绿色转型 |
5.2.1 发展阶段与模式进化 |
5.2.2 基于伦理的转型实践 |
5.2.3 未来发展的伦理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缩略语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埭美村的旅游发展实践 ——一个闽南传统村落的旅游人类学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人类学的旅游研究 |
二、中国的旅游人类学研究 |
三、人类学视角的传统村落旅游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第五节 田野点埭美村简介 |
第二章 埭美的经济生活 |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土地制度 |
一、自然条件 |
二、土地制度 |
第二节 传统农业经营 |
一、水稻种植 |
二、小麦、大麦与高粱种植 |
三、其他农副产品 |
第三节 现代农业的转型与外出经商 |
一、食用菌种植 |
二、对虾养殖 |
三、蔬果的种植 |
四、外出经商与务工 |
第四节 埭美人生活水平的变化 |
一、食 |
二、住 |
三、行 |
第三章 埭美的社会关系 |
第一节 人口与家庭 |
一、人口结构 |
二、家庭类型 |
第二节 婚姻状况 |
一、婚姻形式 |
二、初婚年龄 |
三、通婚地域 |
第三节 宗族组织 |
一、宗族源流 |
二、宗族的象征 |
三、祭祖活动 |
四、宗族关系 |
第四章 埭美的信仰体系 |
第一节 宗教设施 |
一、公共宗教场所 |
二、家宅祭祀空间 |
第二节 宗教实践 |
一、庙宇管理 |
二、聚落性的宗教活动 |
三、岁时祭仪 |
四、家宅建造 |
五、婚姻仪式 |
六、生育与养育 |
第五章 埭美发展旅游的初期实践(2011~2013年) |
第一节 埭美发展旅游的优势 |
一、区位优势 |
二、旅游资源 |
第二节 埭美古民居群理事会的创建 |
一、埭美村被发现 |
二、埭美理事会的重建 |
第二节 发展旅游的初步尝试 |
一、了解民意,动员群众,争取支持 |
二、整治村落环境,增添旅游接待设施 |
三、向他人取经,尝试旅游接待 |
四、保护传统民居,启动安置房建设 |
五、编制保护和发展规划,积极争取荣誉 |
六、主动对接媒体,积极宣传营销 |
第六章 大拆大建与旅游再开发(2014年至今) |
第一节 理事会的改组 |
第二节 大拆大建 |
一、大拆除 |
二、制订保护规划 |
三、河道清淤与驳岸建设 |
四、道路与桥梁建设 |
五、古厝维修 |
六、建设莲花岛公园 |
第三节 新一轮旅游开发 |
一、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
二、对外宣传推介 |
三、旅游开发的再探索 |
四、村民的积极参与 |
第四节 保护建设与旅游开发中政府与村民的冲突 |
第七章 埭美旅游发展构想 |
第一节 埭美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
第二节 埭美旅游发展建议 |
一、埭美可资旅游利用的资源 |
二、埭美资源旅游利用原则 |
三、埭美旅游项目策划 |
第八章 结语 |
一、传统村落的旅游价值与旅游资源开发路径 |
二、社区的积极作为及其制约因素 |
参考文献 |
附录: 埭美家庭结构表 |
后记 |
(3)日本沼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不同地区感染情况调查及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白斑综合症研究进展 |
1.1 白斑综合症病毒概况 |
1.2 白斑综合征病毒的宿主及传播途径 |
1.3 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入侵机制及形态发生 |
1.4 白斑综合症病毒症状及组织病理学研究 |
1.5 白斑综合症病毒的检测方法研究 |
1.6 白斑综合症的免疫与防治 |
2 日本沼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研究概况 |
2.1 日本沼虾养殖业发展现状 |
2.2 关于WSSV感染日本沼虾的研究进展 |
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日本沼虾无损检测WSSV方法的建立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样品来源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预实验及样品制备 |
2.4.2 DNA的提取 |
2.4.3 国标法 |
2.4.4 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SSV表达量检测 |
2.4.5 标准曲线的建立 |
3 结果 |
3.1 荧光定量检测第二步足与尾部肌肉中WSSV感染率 |
3.2 国标法与荧光定量PCR检测WSSV的差异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四个地区日本沼虾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情况调查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样品准备 |
2.4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四个地区WSSV感染率调查 |
3.2 四个地区感染WSSV程度调查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白斑综合症病毒在日本沼虾各组织中的分布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品采集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荧光定量检测各组织及胚胎感染WSSV情况 |
3.2 各组织WSSV感染程度差异对比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已发表或已接的收论文 |
(4)东莞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3.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以及理论阐述 |
2.1 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
2.1.1 补贴 |
2.1.2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 |
2.1.3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作用 |
2.1.4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标准 |
2.1.5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方式 |
2.2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理论基础 |
2.2.1 国家干预理论 |
2.2.2 公共财政理论 |
第三章 东莞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行为的调查分析 |
3.1 东莞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状况 |
3.1.1 东莞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出台状况 |
3.1.2 东莞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状况 |
3.1.3 东莞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对象、标准和程序状况 |
3.1.4 东莞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接受状况 |
3.2 补贴实施的效果分析 |
3.2.1 农机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分析 |
3.2.2 增加了农民收入 |
3.2.3 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
3.2.4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
第四章 东莞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东莞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存在的问题 |
4.1.1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短缺 |
4.1.2 区域特色补贴政策不足 |
4.1.3 补贴机具种类少 |
4.1.4 补贴范围受补贴政策限制 |
4.1.5 农民购机融资难 |
4.1.6 缺乏风险和监管机制 |
4.2 东莞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政策时效性不足及专项资金覆盖面小 |
4.2.2 政府缺乏因地制宜特色政策引导 |
4.2.3 补贴范围缺乏有效措施 |
4.2.4 金融机制不完善 |
4.2.5 职能部门监管机制不到位 |
第五章 国外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借鉴 |
5.1 美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发展与经验 |
5.1.1 美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际情况 |
5.1.2 借鉴与启示 |
5.2 日本农业机械促进法实践与借鉴 |
5.2.1 日本农业机械促进法具体情况 |
5.2.2 借鉴与启示 |
第六章 完善东莞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问题的对策 |
6.1 加大农业机械补贴资金投入 |
6.1.1 加强省专项补帖资金投入 |
6.1.2 加强东莞市补贴强度 |
6.2 完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程序 |
6.2.1 加快东莞市补贴实施办法出台 |
6.2.2 加快东莞市补贴程序和效率 |
6.3 根据各区域特点实行不同政策扶持 |
6.3.1 实行特色区域评分机制 |
6.3.2 建立特色乡镇试点 |
6.4 健全农业机械融资机制和方式 |
6.4.1 建全农业机械融资机制 |
6.4.2 建立金融信用网络体系 |
6.5 建立健全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监督制度 |
6.5.1 建立监管制度 |
6.5.2 建全绩效考核体系 |
第七章 结语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广东省南美白对虾产业链的元素流动与生态足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对虾类养殖发展概况 |
1.2 南美白对虾养殖历史与现状 |
1.2.1 全球南美白对虾养殖历史与现状 |
1.2.2 中国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历史与现状 |
1.3 南美白对虾贸易历史与现状 |
1.3.1 出口格局 |
1.3.2 进口格局 |
1.4 南美白对虾养殖制约因素分析 |
1.4.1 养殖因素 |
1.4.2 社会经济因素 |
1.5 水产养殖系统物质循环 |
1.6 生态足迹的研究 |
1.6.1 生态足迹的概念与研究方法 |
1.6.2 渔业生态足迹的研究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南美白对虾产业链的碳、氮、磷循环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产业链各环节调查 |
2.2.2 原料、饲料和生物体的元素含量测定 |
2.3 结果分析 |
2.3.1 样品含水量与C、N、P元素含量 |
2.3.2 南美白对虾产业链的碳循环 |
2.3.3 南美白对虾产业链的氮循环 |
2.3.4 南美白对虾产业链的磷循环 |
2.4 讨论 |
第三章 南美白对虾产业链的生态足迹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
3.2.2 各类资源的生态足迹占用 |
3.2.3 产业链调查 |
3.3 结果分析 |
3.3.1 虾苗繁育过程的生态足迹 |
3.3.2 饲料生产过程的生态足迹 |
3.3.3 养殖过程的生态足迹 |
3.3.4 加工过程的生态足迹 |
3.3.5 运输过程的生态足迹 |
3.3.6 南美白对虾产业链的生态足迹 |
3.4 讨论 |
第四章 南美白对虾养殖的蛋白质生态足迹效率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蛋白质生态足迹效率计算方法 |
4.2.2 大宗农产品生态足迹 |
4.2.3 大宗农产品的蛋白质含量调查 |
4.3 结果 |
4.4 讨论 |
第五章 南美白对虾产业发展动力与生态阻力问题探讨 |
5.1 养殖发展动力与趋势 |
5.1.1 人口增长对水产品蛋白质的需求 |
5.1.2 南美白对虾产业发展趋势 |
5.2 收益与代价分析 |
5.2.1 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 |
5.2.2 收益与代价曲线 |
5.2.3 受益主体与受害主体分析 |
5.3 社会、经济制约的瓶颈环节与解决建议 |
5.3.1 瓶颈环节 |
5.3.2 解决建议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6)宁海县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研究 |
1.2.2 海水苗种产业的研究 |
1.2.3 影响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 |
1.2.4 对策研究 |
1.2.5 综合评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 |
2.1 海水养殖业的相关理论 |
2.1.1 海水养殖和海水养殖业的的概念 |
2.1.2 海水养殖业的分类 |
2.1.3 海水养殖业的特征 |
2.2 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
2.2.1 产业发展的概念 |
2.2.2 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2.2.3 产业发展理论新进展 |
3 海水养殖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
3.1 中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概况及趋势 |
3.1.1 发展概况 |
3.1.2 发展趋势 |
3.2 浙江省海水养殖业发展概况 |
4 宁海县海水养殖业现状和特点 |
4.1 宁海县海水养殖业现状 |
4.1.1 海水养殖人员 |
4.1.2 海水养殖面积 |
4.1.3 海水养殖产量和产值 |
4.1.4 海水养殖品种 |
4.2 宁海县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
4.2.1 发展特色海水养殖 |
4.2.2 各乡镇各有自己的养殖品种 |
4.2.3 不断调整养殖模式 |
4.2.4 建立了浅海滩涂开发经营机制 |
4.2.5 重视海水产品质量 |
5 宁海县海水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海水养殖业基础设施落后 |
5.1.2 养殖布局不合理 |
5.1.3 苗种选育繁育、病害防治等体系建设滞后 |
5.1.4 养殖品种销售、加工产业链短,精深加工滞后 |
5.1.5 海水养殖缺乏整体规划 |
5.1.6 渔业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
5.2 原因分析 |
5.2.1 海水养殖面积减少 |
5.2.2 海水养殖环境污染严重 |
5.2.3 养殖人员老龄化,文化素质较低 |
5.2.4 影响海水养殖发展的其他因素 |
6 宁海县海水养殖业发展思路及对策研究 |
6.1 发展思路 |
6.1.1 指导思想 |
6.1.2 发展目标 |
6.1.3 发展重点 |
6.2 对策及建议 |
6.2.1 加快调整渔业养殖规划和布局 |
6.2.2 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园区建设 |
6.2.3 加强养殖人员素质培训 |
6.2.4 依托科技,改善基础设施、推广苗种繁育体系 |
6.2.5 进一步提高海水产品质量 |
6.2.6 加大渔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一株产蛋白酶解淀粉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对污水净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微生物蛋白酶 |
1.1.1 蛋白酶的定义及分类 |
1.1.2 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 |
1.1.3 产生蛋白酶的微生物及其选育 |
1.2 水产养殖污染 |
1.2.1 水产养殖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2 水质恶化对养殖水产动物的影响 |
1.3 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1.3.1 芽孢杆菌概述 |
1.3.2 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机理 |
1.3.3 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高产蛋白酶菌株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材料 |
2.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2.3 实验方法 |
2.2.4 菌株鉴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 |
2.3.2 菌株的鉴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产蛋白酶菌株产酶条件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原材料 |
3.2.2 实验仪器试剂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菌株生长曲线和产酶曲线 |
3.3.2 发酵温度对菌株产蛋白酶能力的影响 |
3.3.3 初始pH值对菌株产蛋白酶能力的影响 |
3.3.4 接种量对菌株产蛋白酶能力的影响 |
3.3.5 NaCl浓度对菌株产蛋白酶能力的影响 |
3.3.6 不同C源对菌株产蛋白酶能力的影响 |
3.3.7 不同N源对菌株产蛋白酶能力的影响分析 |
3.3.8 不同金属离子对菌株产蛋白酶能力的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解淀粉芽孢杆菌Am11对养殖废水的净化作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材料 |
4.2.2 实验仪器试剂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菌株对残饵降解能力 |
4.3.2 菌株对氨氮、亚硝酸盐降解能力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相关学位论文题录 |
(8)中国水产品供需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水产品供给的研究 |
1.3.2 关于水产品消费的研究 |
1.3.3 关于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研究 |
1.3.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数据来源 |
1.5.1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2 数据来源说明 |
1.5.3 技术路线 |
1.6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我国水产品生产发展概况 |
2.1 发展历程 |
2.1.1 世界水产品生产发展历程 |
2.1.2 我国水产品生产发展历程 |
2.2 我国水产品生产结构 |
2.2.1 水产品产量结构 |
2.2.2 水产品品种结构 |
2.3 我国水产品生产特征 |
2.3.1 水产品产量大 |
2.3.2 可利用的水域资源丰富 |
2.3.3 生产方式多样 |
2.3.4 以养殖为主 |
2.3.5 水产品生产优势区域明显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水产品增长动因分析 |
3.1 理论背景与模型介绍 |
3.1.1 全要素生产率 |
3.1.2 供给反应模型 |
3.2 水产养殖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析 |
3.2.1 样本数据的选取及说明 |
3.2.2 模型设定 |
3.2.3 计量模型检验及结果分析 |
3.3 海洋捕捞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析 |
3.3.1 样本数据的选取及说明 |
3.3.2 模型设定 |
3.3.3 计量模型检验及结果分析 |
3.4 我国水产品供给反应研究 |
3.4.1 数据来源 |
3.4.2 实证模型的建立与估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水产品需求分析 |
4.1 居民水产品消费需求特点 |
4.1.1 居民水产品消费的总体水平 |
4.1.2 水产品消费的城乡差异 |
4.1.3 水产品消费的地域差异 |
4.2 水产品消费需求弹性分析 |
4.2.1 模型设定与检验 |
4.2.2 数据说明 |
4.2.3 农村消费函数模型估计及检验 |
4.2.4 城镇消费函数模型估计及检验 |
4.2.5 结果分析 |
4.3 居民水产品消费变化分析 |
4.4 水产品加工工业原料需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水产品国际贸易分析 |
5.1 水产品国际贸易概况及我国所处的地位 |
5.1.1 全球水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 |
5.1.2 世界主要的水产品贸易国家 |
5.2 我国水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结构和特点 |
5.2.1 我国水产品出口情况 |
5.2.2 我国水产品进口情况 |
5.3 我国水产品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力评价 |
5.3.1 资源禀赋系数(EF) |
5.3.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
5.3.3 水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TC) |
5.4 我国水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4.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设定 |
5.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4.3 我国水产品贸易效率实证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水产品供需前景分析 |
6.1 我国水产品生产增长前景分析 |
6.1.1 水产品生产供给潜力 |
6.1.2“十三五”时期我国水产品产能预测 |
6.2 发达国家居民水产品消费趋势分析 |
6.2.1 世界范围水产品需求呈增加态势 |
6.2.2 发达国家水产品消费发展变化及对我国的启示—以日本为例 |
6.3 我国水产品消费前景分析 |
6.3.1 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及居民收入水平 |
6.3.2 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
6.3.3 资源禀赋、消费习惯和偏好 |
6.3.4 人口老龄化 |
6.4 我国水产品需求前景预测 |
6.4.1 居民消费前景 |
6.4.2 水产品加工需求前景 |
6.4.3 水产品出口前景 |
6.5 我国水产品供求变动及未来趋势分析 |
6.5.1 我国水产品供求平衡分析 |
6.5.2 我国水产品供需前景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有关政策建议 |
7.2.1 提升供给侧质量 |
7.2.2 扩大需求侧规模 |
7.2.3 搞活加工流通中间环节 |
7.2.4 加强信息服务和国际化引导 |
7.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传统渔业在南通 |
一、远古至明代以前的南通渔业 |
二、明清时期的南通渔业 |
三、民初北洋政府时期的南通渔业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 |
一、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1927~1937) |
二、渔业现代化的被迫中断(1938~1945) |
三、渔业现代化的被迫搁浅(1946~1949) |
第三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与发展 |
一、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1949~1965) |
二、渔业现代化的一定发展(1966~1978)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 |
一、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1979~1986) |
二、渔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1987~2000) |
第二章 渔业生产的现代化 |
第一节 张謇与我国近现代渔业生产的开启 |
一、张謇与南通吕四渔业公司 |
二、张謇与江浙渔业公司 |
三、张謇为渔业生产现代化所作的其它努力 |
第二节 近现代渔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与革新 |
一、渔船的使用与革新 |
二、渔网具的使用与革新 |
第三节 捕捞产业之兴衰与现代转型 |
一、捕捞渔业的兴盛与困境 |
二、捕捞渔业发展的受阻 |
三、捕捞渔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
四、海洋捕捞的继续推进与淡水捕捞的下滑 |
五、捕捞渔业的产业化发展与调整 |
六、捕捞产业的加速发展与转型 |
第四节 养殖渔业的兴起与产业化 |
一、淡水养殖渔业的兴起 |
二、淡水养殖的恢复发展与海水养殖的起步 |
三、养殖渔业的整体推进 |
四、养殖渔业的突飞猛进 |
五、养殖渔业发展的产业化 |
第五节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之演进 |
一、传统的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
二、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在传承中的新进展 |
三、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
第六节 水产品销售与贸易方式的嬗变 |
一、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鱼行主导化 |
二、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国营化 |
三、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市场化 |
第三章 渔民生活与观念的变化 |
第一节 渔民的生活 |
一、渔民生活处境的变迁 |
二、渔民权益维护与保障的“虚实之变” |
第二节 渔民的教育与社会地位 |
一、渔民教育的注重与提升 |
二、渔民社会地位的变迁 |
第三节 渔民的习俗与信仰 |
一、渔民的生产习俗及变化 |
二、渔民的生活习俗及变化 |
三、渔民的信仰及变化 |
第四章 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无实质性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一、对渔村的关注 |
二、渔港建设进展甚微 |
第二节 党和政府正式启动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一、对旧时渔村的整治与初步建设 |
二、渔港建设的正式启动与初具规模 |
第三节 现代渔村与渔港建设的加速 |
一、现代渔村(区)建设的迅猛推进 |
二、现代渔港建设的加速 |
第五章 渔业管理的现代迈进 |
第一节 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迈进 |
一、渔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与完善 |
二、渔业生产管理的制度建设 |
三、渔业生产管理的运作模式变迁 |
四、渔业生产管理中相关问题研究 |
第二节 渔民与渔村管理的现代迈进 |
一、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四甲制” |
二、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保甲制 |
三、渔民与渔村管理方式的嬗变及渔港管理的起步 |
四、渔民与渔村(港)管理的改革及推进 |
第六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评价 |
第一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与作用 |
一、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 |
二、南通渔业现代化的作用 |
第二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所呈现的特点与经验 |
一、特点 |
二、经验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
后记 |
(10)油茶蒲皂素的高效提取分离及其系列产品功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油茶皂素的化学结构及其理化性质研究进展 |
1.1.1 油茶皂素的理化性质 |
1.1.2 油茶皂素的化学结构 |
1.2 油茶皂素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
1.2.1 传统提取工艺 |
1.2.2 现代提取工艺 |
1.3 油茶皂素的纯化工艺研究进展 |
1.4 油茶皂素的分析方法 |
1.4.1 定量分析方法 |
1.4.2 结构研究方法 |
1.5 油茶皂素的应用 |
1.5.1 混凝土外加剂的应用现状 |
1.5.2 毒鱼剂的应用现状 |
1.5.3 医药卫生的应用现状 |
1.5.4 日用化工的应用现状 |
1.5.5 农药工业的应用现状 |
1.5.6 水产养殖的应用现状 |
1.5.7 其他用途 |
1.6 本课题的立论依据、总体思路和研究目的 |
1.7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油茶蒲皂素与碱土金属的络合沉淀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3.1 茶蒲中有效成分的检测 |
2.3.1.1 茶蒲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
2.3.1.2 油茶总皂素含量测定 |
2.3.1.3 黄酮含量测定 |
2.3.1.4 总糖含量测定 |
2.3.1.5 单宁含量测定 |
2.3.1.6 蛋白质含量测定 |
2.3.2 茶蒲中水提油茶蒲皂素的工艺条件选择 |
2.3.2.1 水提工艺单因素实验 |
2.3.2.2 水提工艺正交实验 |
2.3.3 水提液沉淀前的预处理 |
2.3.3.1 絮凝剂的选择 |
2.3.3.2 絮凝剂的用量及絮凝效果 |
2.3.4 油茶蒲皂素沉淀实验 |
2.3.4.1 沉淀剂种类 |
2.3.4.2 沉淀剂用量 |
2.3.4.3 沉淀反应时间 |
2.3.4.4 沉淀反应温度 |
2.3.4.5 油茶蒲皂素的沉淀验证实验及制备 |
2.3.5 油茶蒲皂素钙转化实验 |
2.3.5.1 油茶蒲皂素释放剂的选择 |
2.3.5.2 酸、碱释放剂加入先后的影响 |
2.3.5.3 转化工艺的优化 |
2.3.5.4 油茶蒲皂素的转化验证实验及制备 |
2.3.5.5 pH、温度对油茶蒲皂素稳定性考察 |
2.3.5.6 产品的理化性能测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茶蒲中有效成分的总含量 |
2.4.2 油茶蒲皂素水提工艺条件选择 |
2.4.2.1 水提工艺单因素实验 |
2.4.2.2 水提工艺正交实验 |
2.4.3 油茶蒲水提液沉淀前的预处理 |
2.4.3.1 絮凝剂的选择 |
2.4.3.2 絮凝剂用量及絮凝效果 |
2.4.4 油茶蒲皂素沉淀实验 |
2.4.4.1 沉淀剂种类 |
2.4.4.2 沉淀剂用量 |
2.4.4.3 沉淀反应时间 |
2.4.4.4 沉淀反应温度 |
2.4.4.5 沉淀反应机理分析 |
2.4.4.6 皂素的沉淀验证实验及制备 |
2.4.5 油茶蒲皂素钙转化实验 |
2.4.5.1 皂素释放剂的选择 |
2.4.5.2 酸、碱释放剂加入先后的影响 |
2.4.5.3 转化反应机理分析 |
2.4.5.4 转化工艺的优化 |
2.4.5.5 油茶蒲皂素的转化验证实验及制备 |
2.4.5.6 pH、温度对本工艺制备的油茶蒲皂素稳定性影响 |
2.4.5.7 本工艺制备的油茶蒲皂素产品的理化性能测定 |
2.5 小结 |
第三章 油茶蒲皂素清塘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对鱼虾蟹毒杀效能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3.1 油茶蒲皂素清塘剂的制备方法 |
3.3.1.1 油茶蒲皂素的提取与纯化 |
3.3.1.2 油茶蒲皂素清塘剂的制备方法 |
3.3.2 油茶蒲皂素清塘剂对鱼类毒杀效能的研究 |
3.3.2.1 油茶蒲皂素清塘剂对常见淡水鱼类的毒杀剂量关系 |
3.3.2.2 油茶蒲皂素清塘剂对泥鳅的毒杀能力 |
3.3.2.3 油茶蒲皂素清塘剂对鱼类的鱼毒活性持续能力实验 |
3.3.3 油茶蒲皂素清塘剂对虾蟹的毒杀剂量关系 |
3.3.3.1 油茶蒲皂素清塘剂对南美白对虾的毒杀剂量关系 |
3.3.3.2 油茶蒲皂素清塘剂对锯缘青蟹的毒杀剂量关系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油茶蒲皂素清塘剂对鱼类毒杀效能的研究 |
3.4.1.1 油茶蒲皂素清塘剂对常见淡水鱼类的毒杀剂量关系 |
3.4.1.2 油茶蒲皂素清塘剂对泥鳅的毒杀能力 |
3.4.1.3 油茶蒲皂素清塘剂对鱼类的鱼毒活性持续能力实验 |
3.4.2 油茶蒲皂素清塘剂对虾蟹的毒杀剂量关系 |
3.4.3 油茶蒲皂素对鱼虾蟹的毒性作用机理探讨 |
3.5 小结 |
第四章 油茶蒲皂素灭螺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对钉螺、福寿螺毒杀效能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材料 |
4.3 实验方法 |
4.3.1 油茶蒲皂素灭螺剂的制备方法 |
4.3.1.1 茶粕中油茶蒲皂素的水提取工艺 |
4.3.1.2 茶粕水提液的预处理 |
4.3.1.3 油茶蒲皂素的膜分离纯化 |
4.3.1.4 油茶蒲皂素灭螺剂的制备方法 |
4.3.2 油茶蒲皂素灭螺剂对钉螺毒杀效能的研究 |
4.3.2.1 不同给药剂量的对钉螺药效学评价 |
4.3.2.2 灭螺剂对钉螺的毒杀剂量关系 |
4.3.3 油茶蒲皂素灭螺剂对福寿螺毒杀机理的研究 |
4.3.3.1 不同给药剂量的对福寿螺药效学评价 |
4.3.3.2 灭螺剂对福寿螺的毒杀剂量关系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油茶蒲皂素灭螺剂的制备方法 |
4.4.1.1 茶粕中油茶蒲皂素的水提取工艺 |
4.4.1.2 茶粕水提液的预处理 |
4.4.1.3 油茶蒲皂素的膜分离纯化 |
4.4.1.4 油茶蒲皂素灭螺剂的制备方法 |
4.4.2 油茶蒲皂素灭螺剂对钉螺毒杀效能的研究 |
4.4.2.1 不同给药剂量的对钉螺贴壁率的影响 |
4.4.2.2 不同给药剂量的对钉螺上爬率的影响 |
4.4.2.3 不同给药剂量的对钉螺闭壳率的影响 |
4.4.2.4 灭螺剂对钉螺的毒杀剂量关系 |
4.4.3 油茶蒲皂素灭螺剂对福寿螺毒杀效能的研究 |
4.4.3.1 不同给药剂量的对福寿螺贴壁率的影响 |
4.4.3.2 不同给药剂量的对福寿螺上爬率的影响 |
4.4.3.3 不同给药剂量的对福寿螺闭壳率的影响 |
4.4.3.4 灭螺剂对福寿螺的毒杀剂量关系 |
4.4.4 油茶蒲皂素灭螺剂对钉螺、福寿螺的毒杀机理探讨 |
4.5 小结 |
第五章 油茶蒲皂素在南美白对虾增养殖中的应用 |
5.1 前言 |
5.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5.2.1 实验仪器 |
5.2.2 实验材料 |
5.3 实验方法 |
5.3.1 养殖水体的水质检测方法 |
5.3.1.1 化学需氧量(COD)的检测方法 |
5.3.1.2 氨氮(NH_3~--N)的检测方法 |
5.3.1.3 亚硝氮(NO_2~--N)的检测方法 |
5.3.1.4 磷酸盐(PO_4~(3-)-P)的检测方法 |
5.3.1.5 硫化氢(H_2S)的检测方法 |
5.3.2 油茶蒲皂素净水剂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水质的改善效果 |
5.3.3 油茶蒲皂素生长调节剂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 |
5.3.3.1 南美白对虾生长测定方法 |
5.3.3.2 不同浓度油茶蒲皂素生长调节剂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油茶蒲皂素净水剂对养殖水体水质的改善效果 |
5.4.1.1 油茶蒲皂素净水剂对养殖水体中pH的改善效果 |
5.4.1.2 油茶蒲皂素净水剂对养殖水体中化学需氧量的改善效果 |
5.4.1.3 油茶蒲皂素净水剂对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氮的改善效果 |
5.4.1.4 油茶蒲皂素净水剂对养殖水体中磷酸盐的改善效果 |
5.4.1.5 油茶蒲皂素净水剂对养殖水体中硫化氢的改善效果 |
5.4.2 油茶蒲皂素净水剂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水质改善机理的探讨 |
5.4.3 油茶蒲皂素生长调节剂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 |
5.4.3.1 油茶蒲皂素生长调节剂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 |
5.4.3.2 油茶蒲皂素生长调节剂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和存活率作用机理的探讨 |
5.5 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江苏太仓将从美国引进优良品种的南美白对虾(论文参考文献)
- [1]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D]. 何妤如.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2]埭美村的旅游发展实践 ——一个闽南传统村落的旅游人类学个案研究[D]. 吴应其. 厦门大学, 2019
- [3]日本沼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不同地区感染情况调查及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D]. 钱珺.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东莞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问题研究[D]. 麦海冠.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8(05)
- [5]广东省南美白对虾产业链的元素流动与生态足迹研究[D]. 曾鹏. 暨南大学, 2017(01)
- [6]宁海县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李秀平. 浙江农林大学, 2017(03)
- [7]一株产蛋白酶解淀粉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对污水净化作用研究[D]. 刘清兵.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8]中国水产品供需问题研究[D]. 张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12)
- [9]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D]. 刘泓泉. 苏州大学, 2016(06)
- [10]油茶蒲皂素的高效提取分离及其系列产品功能评价[D]. 林江箫. 福州大学,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