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酰螺旋霉素治疗弓形虫感染孕妇20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吉丽[1](2020)在《氯硝柳胺与肉豆蔻木脂素抗弓形虫活性及机理》文中研究表明弓形虫是一种专性的胞内寄生原虫,可以感染包括人在内的所有温血动物。目前,弓形虫病治疗缺乏有效的药物,急需开发具有抗弓形虫活性的化学药物。本试验选取了一系列可能具有抗寄生虫活性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弓形虫活性筛选,对筛选出的活性化合物进行体内外抗虫活性研究,并初步探究活性化合物的抗弓形虫机理。化合物的体外抗虫活性与有效候选化合物筛选。采用MTT法,初步测定了不同浓度下化合物对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的细胞毒性,并在最大的安全浓度下进行了化合物体外抗虫活性筛选,结果显示,氯硝柳胺和肉豆蔻木脂素具有较强的抗弓形虫活性,可作为有效候选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研究。氯硝柳胺的抗弓形虫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和Giemsa染色法评价氯硝柳胺的体外抗弓形虫活性,结果显示,氯硝柳胺能抑制弓形虫的入侵和增殖,对弓形虫的半数抑制浓度(EC50)为45.3 ng/mL。试验建立了弓形虫感染Balb/c小鼠的急性感染模型,采用氯硝柳胺口服灌胃的方式给药,结果表明在240 mg/kg的剂量下,小鼠死亡保护率达到50%,并且可以降低小鼠组织器官及血液中的虫体荷载量。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氯硝柳胺孵育后对弓形虫超微结构产生的影响,发现氯硝柳胺引起弓形虫表面皱缩,内部线粒体肿胀。采用JC-1荧光探针检测发现氯硝柳胺可引起弓形虫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同时,弓形虫的ATP水平显着下降。为了进一步探究氯硝柳胺的作用机制,采用转录组学和表面等离子共振分析研究,结果提示氯硝柳胺可能影响弓形虫空泡型H+ATPase(V-ATPase)的质子转运,吖啶橙染色验证了氯硝柳胺导致弓形虫体内的pH失衡,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氯硝柳胺引起弓形虫死亡,且呈现剂量依赖性。肉豆蔻木脂素的抗弓形虫活性及作用机理研究。采用CCK-8法检测了肉豆蔻木脂素对绿猴肾细胞(Vero)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在132μg/mL剂量以下,肉豆蔻木脂素对Vero细胞没有细胞毒性。肉豆蔻木脂素在20~90μg/mL的浓度范围内,可显着降低弓形虫的入侵和增值,半数抑制浓度为32.41μg/mL。在弓形虫感染Balb/c小鼠的急性感染模型中,肉豆蔻木脂素采用腹腔注射方式给药,显着降低了Balb/c小鼠的组织中的弓形虫荷载量(P<0.01)。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肉豆蔻木脂素对弓形虫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肉豆蔻木脂素孵育后,引起弓形虫速殖子表面形变和线粒体肿胀、变形和脊结构破坏,并有类似自噬的双层膜结构产生。采用MitoTracker Red CMXRos探针验证了肉豆蔻木脂素孵育后虫体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同时,ATP水平下降。MDC染色显示肉豆蔻木脂素引起了弓形虫的自噬,且自噬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显着增加。研究证明,氯硝柳胺和肉豆蔻木脂素具有较好的体内外抗弓形虫活性。氯硝柳胺可能通过影响V-ATPase的质子转运,破坏弓形虫体内的pH稳态,导致虫体死亡。肉豆蔻木脂素可能通过损伤弓形虫线粒体功能,引起弓形虫自噬,导致弓形虫死亡。试验结果表明氯硝柳胺和肉豆蔻木脂素可作为抗弓形虫候选先导化合物,具有开发成为新的抗弓形虫治疗药物的潜在价值。
崔洁[2](2019)在《青蒿琥酯联合阿奇霉素抗弓形虫感染治疗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检测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联合阿奇霉素(Azithromycin,Azm)体外抗弓形虫效果,观察药物对巨噬细胞内弓形虫感染的影响。2.初步探讨青蒿琥酯联合阿奇霉素对急性弓形虫感染小鼠的干预治疗作用。方法:1.采用虫体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弓形虫RH株(RH-GFP)经腹腔感染小鼠,以速殖子感染腹腔巨噬细胞后流式检测。实验分4组:(1)生理盐水对照组(control);(2)青蒿琥酯组,使其终浓度分别为1.5625,3.125,6.25,12.5,25,50,100和200μg/ml;(3)阿奇霉素组,终浓度分别为12.5,25,50,100,200,400,800和1600μg/ml;(4)青蒿琥酯联合阿奇霉素组,终浓度分别为:Art1.5625+Azm12.5,Art3.125+Azm25,Art6.25+Azm50,Art12.5+Azm100,Art25+Azm200和Art50+Azm400μg/ml。各组孵育24h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弓形虫感染巨噬细胞中游离虫体、感染巨噬细胞和未感染巨噬细胞各组分比例的变化。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改变,姬姆萨染色观察虫体形态变化。2.将方法1中各组孵育24h后的悬液收集洗涤后接种至小鼠腹腔,作再转种试验,观察速殖子复苏情况:包括小鼠发病表现、存活时间和腹腔液涂片镜检。腹腔液涂片查见虫体记录为阳性(+),无虫体则记录为阴性(-)。3.用1×103个弓形虫(RH-GFP)速殖子经腹腔接种小鼠,建立小鼠弓形虫体内感染模型,实验设(1)对照组(感染后不作药物干预);(2)青蒿琥酯组;(3)阿奇霉素组;(4)青蒿琥酯联合阿奇霉素组。接种后2h治疗组首次给药,每天给药一次,连续干预7天,观察小鼠存活时间以及抽取腹腔液检查速殖子。结果:1.体外孵育24h后速殖子感染巨噬细胞体系各组分比例变化1)青蒿琥酯组(1)游离速殖子:1.5625μg/ml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减少(P>0.05),3.125μg/ml起呈梯度下降(P<0.05),50μg/ml组游离虫体比例低于0.3%。(2)感染巨噬细胞:与对照组比较,1.5625,3.125μg/ml组比例相对升高(P<0.05),随着浓度的升高比例逐渐下降,12.5μg/ml起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至50μg/ml感染巨噬细胞比例低于0.3%。(3)未感染巨噬细胞:与对照组相比,1.5625,3.125μg/ml组无明显变化(P>0.05),自6.25μg/ml起逐渐增加(P<0.05)。(4)巨噬细胞感染率:整体呈下降趋势,1.5625,3.125μg/ml时高于对照组(P<0.05),至6.25μg/ml时明显下降(P<0.05),50μg/ml组巨噬细胞感染率低于1.6%。2)阿奇霉素组(1)游离速殖子:与对照组比较,随着浓度的递增显着下降(P<0.05),400μg/ml组游离虫体比例低于0.6%。(2)感染巨噬细胞:12.5μg/ml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所增加(P<0.05),随后逐渐下降,50μg/ml起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至400μg/ml感染巨噬细胞比例低于0.4%。(3)未感染巨噬细胞:随着浓度的增加逐渐上升,自25μg/ml起上升明显(P<0.05)。(4)巨噬细胞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12.5μg/ml组有所升高(P<0.05),随着浓度的增加逐渐下降,25μg/ml起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00μg/ml时巨噬细胞感染率低于3.5%。3)青蒿琥酯联合阿奇霉素组(1)游离速殖子:与对照组比较,随着浓度的增加各组游离速殖子的比例显着减少(P<0.05),Art12.5+Azm100μg/ml组游离虫体的比例低于0.04%。(2)感染巨噬细胞:随着浓度的增加比例逐渐减少(P<0.05),Art12.5+Azm100μg/ml组感染巨噬细胞比例低于0.2%。(3)未感染巨噬细胞:随着浓度的增加比例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巨噬细胞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随着浓度的升高显着降低(P<0.05),至Art12.5+Azm100μg/ml组巨噬细胞感染率低于1.8%。荧光显微镜下见各作用组随着药物浓度梯度上升,绿色荧光密度逐渐降低,强度减弱,虫体荧光轮廓变圆变小最后消失。姬姆萨染色显示各作用组在低浓度时虫体开始肿胀变圆有空泡形成;随着浓度增加,虫体空泡增多变大,胞浆内部结构消失,胞质呈溶解样改变;最后胞膜破裂,胞核固缩深染。2.再转种试验(1)青蒿琥酯组:1.5625至12.5μg/ml组小鼠于接种后的第7至12天陆续死亡,死亡小鼠腹腔液涂片阳性。25至200μg/ml组均存活至15天,其中25μg/ml组均已发病,50μg/ml组阳性鼠数为1,100及200μg/ml组小鼠无明显变化,涂片阴性。与对照组比较,1.5625,3.125μg/ml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25至200μg/ml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2)阿奇霉素组:12.5至50μg/ml组于接种后的第9至13天陆续死亡,涂片阳性。其余各组均存活至第15天,其中100μg/ml组均发病,200μg/ml组阳性鼠数为4,400μg/ml组阳性鼠数为1,800及1600μg/ml组涂片阴性。与对照组比较,12.5,25μg/ml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至1600μg/ml组延长显着(P<0.05)。(3)青蒿琥酯联合阿奇霉素组:Art1.5625+Azm12.5μg/ml至Art6.25+Azm50μg/ml各组于接种后的第8至12天陆续死亡,涂片阳性。其余各组均存活至第15天,涂片阴性。Art1.5625+Azm12.5,Art3.125+Azm25μg/ml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t6.25+Azm50至Art50+Azm400μg/ml组则显着延长(P<0.05)。3.治疗效果青蒿琥酯组于接种后第15天无小鼠存活,死亡小鼠腹腔液涂片阳性。阿奇霉素组全部存活至第30天,涂片阴性见大量巨噬细胞。联合治疗组第20天无小鼠存活,涂片阳性。青蒿琥酯组与对照组比较小鼠平均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奇霉素及联合组均显着延长(P<0.05)。结论:1.青蒿琥酯具有显着的体外抗弓形虫作用,且在一定范围内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50μg/ml浓度24h可达到99%以上的杀速殖子效果,抑制巨噬细胞内虫体的增殖,降低巨噬细胞感染率,而阿奇霉素在400μg/ml方接近此效果。联合作用组效果最佳,Art12.5+Azm100μg/ml组抗虫效果与Art50μg/ml或者Azm400μg/ml组相近,同等杀虫效果下浓度梯度降低,药物剂量减小。荧光密度变化与流式检测结果一致。姬姆萨染色从形态学角度验证了药物的体外杀虫作用。2.再转种试验显示,小鼠发病趋势、平均生存时间,腹腔液涂片镜检结果均支持体外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药物体外抗弓形虫效果。3.初步的体内干预治疗显示,在本试验给药剂量和方法下,青蒿琥酯仅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弓形虫感染小鼠的存活时间,显着弱于其体外抗虫效果。阿奇霉素组效果最为显着。联合治疗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显着延长,但并不优于阿奇霉素组。
张吉丽,司鸿飞,李冰,周绪正,张继瑜[3](2019)在《抗弓形虫药物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物弓形虫病的防控对人类身体健康、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保障作用。近年来抗弓形虫药物研发工作进展较快,本文综述了抗弓形虫药物治疗现状、存在的问题、最新进展,预测了今后的研发方向。
罗军强[4](2019)在《药师参与27例羊水感染孕妇的临床药物治疗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总结药师参与羊水感染孕妇的临床药物治疗的应用实践体会。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27例云浮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妇产科羊水感染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临床药师参与会诊的病例进行分析,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会诊目的、会诊意见是否采纳、治疗转归等。药师考虑所有孕妇的生理情况,评估患者病情,协助医师对羊水感染孕妇进行合理、科学治疗,提出会诊意见。结果:临床医师对于IgM抗体阳性孕妇,给予螺旋霉素。药师考虑所有孕妇的生理情况,鉴于螺旋霉素的胃肠道反应较多,药师建议给予乙酰螺旋霉素配伍阿奇霉素。经过治疗,统计27例孕妇血清弓形虫IgM抗体(TOX–IgM)、弓形虫IgG抗体(TOX–IgG)转阴率分别为96.30%(26/27)、92.59%(25/2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0%(1/27)。结论:药师积极参与会诊,能够提出科学用药建议,提高TOX–IgM、TOX–IgG转阴率,能够有效确保孕妇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能够取得孕妇的信任,提高治疗依从性。
栾天[5](2019)在《异甜菊醇与熊果酸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由异戊二烯基组成的聚合体及其衍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由于其骨架庞杂、种类繁多且有着广泛的生物学活性,一直以来在药物化学的研究领域中十分活跃。同时,萜类化合物也是寻找及发现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利用药物化学拼合原理,分别以四环二萜类天然产物异甜菊醇及五环三萜类天然产物熊果酸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 68个未见报道的化合物,其结构经核磁氢谱(1H-NMR)、核磁碳谱(13C-NMR)以及高分辨质谱(HRMS)的联合确证,旨在获得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或抗刚地弓形虫的活性化合物。第一章设计并合成了 6个系列共32个未见报道的异甜菊醇衍生物,并对所有目标化合物在细胞水平上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的测试(包括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人肝癌细胞——BEL-7402以及人肝癌细胞——HepG2三种人类肿瘤细胞以及人正常肝细胞——L02)。大多数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优于先导化合物异甜菊醇以及阳性对照药5-氟尿嘧啶。在这些化合物中,化合物5d(2-氧代-2-(((1-(对甲苯基)-1H 1,2,3-三唑 1-4-基)甲基)氨基)乙烷基(4R,4aS,6aR,9S,11 aR,11 bS)-4,9,11 b-三甲基-8-氧代十四烷氢-6a,9-甲桥环庚化[a]萘乙酰胺-4-羧化物)表现出最强的抗肿瘤活性(针对HCT-116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5.38±0.26 μM,针对BEL-7402细胞的 IC50 值为 15.91±0.41 μM,针对 HepG2 细胞的 IC50 值为 8.92±0.44 μM),并且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有着超强的选择性(针对上述三种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指数分别为29.93、10.12以及18.05)。此外,化合物5d以浓度依赖性地抑制HCT-116细胞的集落形成。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化合物5d可以将HCT116的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并且通过蛋白质印迹实验发现此作用机制与改变周期蛋白A、B1以及E1的表达有关。分子对接显示化合物5d与周期依赖性激酶2和周期蛋白A的复合体(CDK2/cyclin A)强力结合,很可能作为一个CDK2/cyclinA的抑制剂。第二章设计并合成了 3个系列共36个熊果酸衍生物,并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体外及体内的抗刚地弓形虫活性测试。部分化合物的体外抗弓形虫活性优于先导物熊果酸以及阳性对照药螺旋霉素。在这些化合物中,化合物9d(2-(3-(4-硝基苯基)-4H-1,2,4-三唑-4-基)乙基(1 S,2R,4aS,6aS,6bR,8aR,12aR,12bR,14bS)-10-羟基-1,2,6a,6b,9,9,12a-七甲基-1,3,4,5,6a,6b,7,8,8a,9,10,11,12,12a,121b,13,14b-十八烷氢化二萘品苯-4a(2H)-羧化物)在昆明小鼠体内表现出最强的抗弓形虫作用(体外选择性指数为1.77,体内弓形虫抑制率为70.4%),其活性优于熊果酸及螺旋霉素。此外,对小鼠血液中的生化参数以及肝脾指数进行了全面的检测,其结果显示化合物9d可以显着降低感染弓形虫的小鼠的肝毒性并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分子对接显示化合物9d可以与弓形虫的钙依赖蛋白激酶1(TgCDPK1)强力结合,很可能作为一个TgCDPK1的抑制剂。综上所述,本课题发现了两个新型的化合物——高选择性的抗肿瘤化合物5d以及高效低毒的抗刚地弓形虫化合物9d。这些实验结论可为后续的萜类活性天然产物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同时为该领域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利参考。
桑锐,于逸凡,李金霞,徐璐,张雪梅[6](2018)在《联合用药抗弓形虫效果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属于危害严重的全球性寄生虫病。该病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目前尚无针对弓形虫病的特效药物。相比于单独用药,联合用药以其较好的药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逐渐成为兽医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为进一步发现潜在的新的抗弓形虫药物和治疗策略,论文对具有抗弓形虫作用的中药复方、西药配伍以及中西联合用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苗晓凯[7](2018)在《乙酰螺旋霉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孕期弓形虫感染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乙酰螺旋霉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孕期弓形虫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孕期弓形虫感染孕妇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口服乙酰螺旋霉素(24 g,qd)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奇霉素(500 mg,qd,po)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弓形虫-免疫球蛋白G(TOX-IgG)转阴率和弓形虫-免疫球蛋白M(TOX-IgM)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结局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酰螺旋霉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孕期弓形虫感染临床疗效显着,安全性高,且可改善患者的妊娠结局,值得推广应用。
刘然[8](2018)在《抗菌肽HPRP-A1/A2抗弓形虫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现阶段,考虑到宿主对抗生素耐药越发严重和抗生素药物安全性问题,临床上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来治疗弓形虫感染。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是一种有望解决多药耐药病原体的候选方案。HPRP-A1和HPRP-A2两种抗菌肽已被证实对部分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及真菌都具有抗菌活性;然而HPRP-A1和HPRP-A2对于专性胞内寄生原虫(弓形虫)的作用还没有明确的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检测了这两种抗菌肽对弓形虫速殖子的效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与未处理组比较,体外HPRP-A1和HPRP-A2治疗组出现更多数量的台盼蓝(Trypan Blue)着色的速殖子。同时,HPRP-A1和HPRP-A2的治疗组破坏了弓形虫速殖子细胞膜的完整性,使细胞膜破裂穿孔并导致细胞质流出。此外,给弓形虫速殖子感染的小鼠腹腔注射HPRP-A1和HPRP-A2后明显抑制了腹水中速殖子的数量。HPRP-A1和HPRP-A2治疗组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中,Th1和Tc1细胞比例显着升高;HPRP-A1和HPRP-A2刺激的巨噬细胞产生更高水平的TNF-α和IL-12,并能够抑制CFSE标记的速殖子的增殖。综上所述,抗菌肽HPRP-A1和HPRP-A2通过破坏速殖子的细胞膜并诱导小鼠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来有效地抑制速殖子生长,提示了HPRP-A1和HPRP-A2有望为未来弓形虫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案。
罗靖[9](2017)在《乙酰螺旋霉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孕期弓形虫感染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乙酰螺旋霉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孕期弓形虫感染的效果。方法该院收治的孕期弓形虫感染孕妇100例,通过抽签简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予乙酰螺旋霉素片每天24g口服,观察组加用阿奇霉素0.25g口服,每日1次,连续服用6周。结果观察组孕妇血清TOX-IgG与TOX-IgM转阴率分别为94.0%与92.0%,高于对照组的80.0%和76.0%;孕妇足月妊娠率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6.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酰螺旋霉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孕期弓形虫感染较单用乙酰螺旋霉素,可提高孕妇的足月妊娠率与TOX-IgG、IgM转阴率,减少不良反应。
杨兆民[10](2016)在《弓形虫病对妇女儿童的危害及防治策略》文中研究指明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引起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尤其是妇女儿童健康及优生优育的常见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弓形虫病高度感染、广泛流行、严重危害,是一个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医学问题。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实际试就弓形虫病对妇女儿童的危害及防控策略进行探讨,可望为我国弓形虫病防治和妇幼保健工作提供参考。
二、乙酰螺旋霉素治疗弓形虫感染孕妇2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酰螺旋霉素治疗弓形虫感染孕妇20例(论文提纲范文)
(1)氯硝柳胺与肉豆蔻木脂素抗弓形虫活性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抗弓形虫药物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 |
1.1.1 传统治疗弓形虫病的药物 |
1.1.2 传统药物治疗存在的问题 |
1.1.3 抗弓形虫药物的最新进展 |
1.1.4 筛选新的抗弓形虫药物的研究方向 |
1.2 氯硝柳胺的研究进展 |
1.2.1 氯硝柳胺与癌症 |
1.2.2 氯硝柳胺与细菌感染 |
1.2.3 氯硝柳胺与病毒感染 |
1.2.4 氯硝柳胺与代谢综合征 |
1.2.5 氯硝柳胺与动脉收缩 |
1.2.6 氯硝柳胺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
1.2.7 氯硝柳胺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
1.2.8 氯硝柳胺的多功能活性及其作用机理 |
1.2.9 氯硝柳胺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1.3 肉豆蔻木脂素研究进展 |
1.3.1 肉豆蔻木脂素的抗炎作用 |
1.3.2 肉豆蔻木脂素引起肺癌细胞凋亡 |
1.3.3 肉豆蔻木脂素的保肝作用 |
1.3.4 肉豆蔻木脂素的肠通透性 |
1.3.5 肉豆蔻木脂素的药代动力学 |
1.4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5 科学问题的提出 |
1.6 论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化合物体外抗弓形虫活性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细胞培养 |
2.1.4 弓形虫RH株培养 |
2.1.5 细胞毒性试验 |
2.1.6 体外抗弓形虫活性筛选 |
2.1.7 数据分析 |
2.2 结果 |
2.2.1 化合物的细胞毒性 |
2.2.2 化合物的体外抗弓形虫活性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氯硝柳胺体外和体内抗弓形虫活性评价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1.3 细胞、虫株及动物 |
3.1.4 细胞毒性试验 |
3.1.5 氯硝柳胺抗弓形虫胞内增殖试验 |
3.1.6 氯硝柳胺抗弓形虫胞内入侵试验 |
3.1.7 氯硝柳胺体内抗弓形虫试验 |
3.1.8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氯硝柳胺对HFF细胞的细胞毒性 |
3.2.2 氯硝柳胺的体外抗弓形虫增殖活性 |
3.2.3 氯硝柳胺的体外抗弓形虫入侵活性 |
3.2.4 弓形虫感染小鼠的存活率试验 |
3.2.5 虫体荷载量测定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氯硝柳胺对弓形虫超微结构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1.3 细胞及虫株 |
4.1.4 氯硝柳胺对弓形虫表面结构的影响 |
4.1.5 氯硝柳胺对弓形虫超微结构的影响 |
4.1.6 弓形虫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
4.1.7 三磷酸腺苷(ATP)水平的测定 |
4.1.8 数据分析 |
4.2 结果 |
4.2.1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4.2.2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
4.2.3 氯硝柳胺引起线粒体膜电位和ATP水平下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氯硝柳胺抗弓形虫的转录组学与表面等离子共振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5.1.2 实验仪器 |
5.1.3 细胞及虫株 |
5.1.4 转录组学分析 |
5.1.5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 |
5.1.6 吖啶橙(AO)染色 |
5.1.7 流式细胞仪分析 |
5.1.8 数据分析 |
5.2 结果 |
5.2.1 转录组测序结果及验证 |
5.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5.2.3 靶标蛋白捕获及HPLC-MS/MS鉴定 |
5.2.4 转录组学与表面等离子共振关联分析 |
5.2.5 氯硝柳胺影响弓形虫体内pH稳态 |
5.2.6 流式细胞术评价弓形虫速殖子死亡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肉豆蔻木脂素抗弓形虫活性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6.1.2 实验仪器 |
6.1.3 细胞、虫株及动物 |
6.1.4 细胞毒性实验 |
6.1.5 肉豆蔻木脂素体外抗弓形虫增殖试验 |
6.1.6 肉豆蔻木脂素体外抗弓形虫入侵试验 |
6.1.7 肉豆蔻木脂素的剂量安全性试验 |
6.1.8 感染小鼠组织内虫体荷载量测定 |
6.1.9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6.1.10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6.1.11 数据分析 |
6.2 结果 |
6.2.1 肉豆蔻木脂素抑制弓形虫的胞内增殖和入侵 |
6.2.2 肉豆蔻木脂素的体内抗弓形虫活性 |
6.2.3 肉豆蔻木脂素对弓形虫超微结构的影响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肉豆蔻木脂素抗弓形虫机理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7.1.2 实验仪器 |
7.1.3 细胞及虫株 |
7.1.4 肉豆蔻木脂素对弓形虫线粒体的影响 |
7.1.5 弓形虫中ATP水平检测 |
7.1.6 单丹磺酰尸胺(MDC)染色 |
7.1.7 mRNA表达 |
7.1.8 蛋白质印迹分析 |
7.1.9 数据分析 |
7.2 结果 |
7.2.1 肉豆蔻木脂素引起弓形虫线粒体损伤 |
7.2.2 肉豆蔻木脂素增强弓形虫自噬的作用 |
7.3 讨论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青蒿琥酯联合阿奇霉素抗弓形虫感染治疗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3)抗弓形虫药物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治疗弓形虫病的药物 |
1.1 磺胺类药物 |
1.2 大环内酯类药物 |
1.3 喹啉类药物 |
1.4 其他类药物 |
2 传统治疗存在的问题 |
2.1 毒副作用大 |
2.2 治疗不彻底 |
2.3 研发力度不够 |
3 抗弓形虫药物的研发思路及最新进展 |
3.1 化学合成类药物研究进展 |
3.2 中草药抗弓形虫的研究进展 |
3.3 其他抑制剂类 |
4 展望 |
4.1 根据药物靶点筛选合成先导化合物 |
4.2 药物再利用是研究新药的捷径 |
4.3 多靶点联合用药 |
(4)药师参与27例羊水感染孕妇的临床药物治疗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药师参与临床治疗方案制定 |
3.2 指导患者用药,提高治疗依从性 |
(5)异甜菊醇与熊果酸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C-19位异甜菊醇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
1.1 引言 |
1.1.1 癌症的概述及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
1.1.2 异甜菊醇的研究进展 |
1.1.3 异甜菊醇衍生物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
1.2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
1.3 化学实验部分 |
1.3.1 仪器与试剂 |
1.3.2 中间体的合成 |
1.3.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1.4 生物学实验部分 |
1.4.1 生物学活性测定实验材料 |
1.4.2 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 |
1.4.3 集落实验 |
1.4.4 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实验 |
1.4.5 蛋白质印记实验 |
1.5 分子对接实验 |
1.6 化学合成讨论 |
1.7 生物学活性结果与讨论 |
1.7.1 体外抗肿瘤活性 |
1.7.2 化合物5d的选择性指数 |
1.7.3 化合物5d针对HCT-116细胞的集落形成实验 |
1.7.4 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实验 |
1.7.5 蛋白质印记结果分析 |
1.8 分子对接分析 |
1.9 小结 |
第二章 三唑类熊果酸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刚地弓形虫活性研究 |
2.1 引言 |
2.1.1 刚地弓形虫概述及抗弓形虫药物研究进展 |
2.1.2 熊果酸的研究进展 |
2.1.3 熊果酸衍生物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
2.2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
2.3 化学实验部分 |
2.3.1 仪器与试剂 |
2.3.2 中间体的合成 |
2.3.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2.4 生物学实验部分 |
2.4.1 体外抗刚地弓形虫实验 |
2.4.2 体内抗刚地弓形虫实验 |
2.5 分子对接实验 |
2.6 化学合成讨论 |
2.7 生物学活性结果与讨论 |
2.7.1 体外抗刚地弓形虫活性及初步构效关系讨论 |
2.7.2 体内抗刚地弓形虫活性讨论 |
2.7.3 肝指数与脾指数的数据分析 |
2.7.4 血清中AST与ALT的数据分析 |
2.7.5 血清中MDA与GSH的数据分析 |
2.8 分子对接分析 |
2.9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
附录B: 课题来源 |
附录C: 部分化合物的图谱数据 |
(6)联合用药抗弓形虫效果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复方 |
2 西药配伍 |
3 中西联合用药 |
4 展望 |
(7)乙酰螺旋霉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孕期弓形虫感染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后血清TOX-Ig M、TOX-Ig G转阴率比较 |
2.2 两组治疗后妊娠结局比较 |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8)抗菌肽HPRP-A1/A2抗弓形虫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单词缩写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
致谢 |
(9)乙酰螺旋霉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孕期弓形虫感染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对象与分组 |
1.2 治疗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后的血清T O X-I g G与T O X-I g M转阴率比较(表1) |
2.2 妊娠结局 |
3 讨论 |
(10)弓形虫病对妇女儿童的危害及防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弓形虫病对妇女儿童健康的危害,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
1.1 弓形虫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 |
1.2 我国弓形虫病流行及危害情况 |
1.3 影响弓形虫感染的危险因素 |
1.3.1 生物学因素 |
1.3.2 自然因素在自然界, 弓形虫传播和流行, 同样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弓形虫的中间宿主广泛, 可感染140余种哺乳动物[4], 家畜、家禽等多种动物均易感。国外一些学者曾对家畜弓形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显示, 牛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 0-53%、山羊为6.2-60%、绵羊为9-75.3%、猪为28-71%、狗2 6. 3-93%。我国研究人员先后从猫、兔、豚鼠、猪体内分离出弓形虫[3]。弓形虫可在终宿主之间、中间宿主之间、终宿主与中间宿主之间相互传播。弓形虫可经消化道、损伤的皮肤粘膜、节肢动物以及输血和器官移植等多种途径感染, 从而增加了人类受感染的机会和程度。 |
1.3.3 社会因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 80%以上人口在农村, 在我国农村尤其是山区, 由于植树造林、封山育林, 野生哺乳动物及野生禽类不仅种类繁多, 而县数量众多, 经常出没于村庄。加之, 农村畜牧业发展, 家庭饲养猪、牛、羊、免等家畜及鸡等家禽相当普遍, 群众为了看家护院、灭鼠, 而家养狗、猫, 且均为散养, 从而增加了野生动物、禽类向家畜、家禽传播弓形虫的机会。在农村, 家畜、家禽的圈、舍均在房屋周围, 甚至一些群众将狗、猫、鸡等饲养在住屋内, 由于农村尤其是山区环境卫生差, 普遍缺乏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在城市, 随着人们物质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家养狗、猫等宠物成为一种时尚, 人与宠物接触密切。据文献报道, 88.89%的弓形虫感染者有喂养宠物史, 说明接触宠物是弓形虫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11]。在我国城乡尤其是农村, 人们长期与家畜、家禽及宠物密切接触, 增加了受弓形虫感染的机会和程度。 |
2 防治对策与措施 |
2.1 干预措施 |
2.1.1 健康教育是落实弓形虫病防控措施的重要手段 |
2.1.2 依法防治弓形虫病, 确保妇女儿童健康 |
2.1.3 多部门协作, 确保弓形虫病防治工作全面开展 |
2.2 综合防治措施 |
2.2.1 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严把病从口入关 |
2.2.2 加强畜禽类肉食品卫生检测, 确保食品安全, 防止弓形虫感染在有野生哺乳动物和野生禽类生存的农村, 不要放养家畜、冢禽, 防止野生动物弓形虫传染给家畜、家禽。食品卫生监督部门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对市场出售的野生动物肉类及家畜、家禽肉类、蛋类、奶类食品进行弓形虫检测,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确保食品安全。教育群众不吃未经检测的野生动物肉、蛋类食品, 不生吃、半生吃肉类、蛋类、奶类食品。 |
2.2.3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弓形虫病患者 |
2.2.3. 1 早期发现弓形虫病患者对经常接触猫、狗等家畜及宠物的育龄妇女、孕妇、儿童进行弓形虫病监测, 采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可疑病变组织, 涂片染色镜检弓形虫滋养体, 进行病原学检测。弓形虫免疫为带虫免疫, 活动性抗原持续存在和刺激机体, 抗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终生可被检出[3]。人感染弓形虫后能诱导特异性抗体, 感染早期Ig M和Ig A升高, Ig M在4个月后逐渐消失, Ig A感染1个月后即被高滴度的Ig G所替代, 并维持较长时间, Ig G能够通过胎盘传至胎儿, 因此新生儿血清学检查常出现阳性结果, 这种抗体通常在出生后5-10个月消失[2]。检测抗体时, 两种免疫学检查抗体均为阳性时, 才能确诊。孕妇疑似弓形虫感染者应采集羊水或胎血进行免疫学检查, 并结合超声波和X线等影像检查进行诊断。孕妇弓形虫感染的免疫学检查, 有利于胎儿弓形虫病的预防和治疗, 如孕前已知经母亲抗弓形虫特异性抗体阳性, 表明已获保护性免疫, 无胎儿感染的危险性;如孕前免疫学检查阴性, 而孕后弓形虫免疫学检查阳性, 表明有孕期感染的可能性, 应自怀孕之日起每6周复查1次, 若出现抗体滴度升高, 表明胎儿有弓形虫感染的危险性[2]。 |
2.2.3. 2 弓形虫病治疗 |
四、乙酰螺旋霉素治疗弓形虫感染孕妇2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氯硝柳胺与肉豆蔻木脂素抗弓形虫活性及机理[D]. 张吉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2]青蒿琥酯联合阿奇霉素抗弓形虫感染治疗效果的研究[D]. 崔洁.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7)
- [3]抗弓形虫药物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J]. 张吉丽,司鸿飞,李冰,周绪正,张继瑜. 中国兽医科学, 2019(08)
- [4]药师参与27例羊水感染孕妇的临床药物治疗应用[J]. 罗军强.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08)
- [5]异甜菊醇与熊果酸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D]. 栾天. 延边大学, 2019
- [6]联合用药抗弓形虫效果研究进展[J]. 桑锐,于逸凡,李金霞,徐璐,张雪梅. 动物医学进展, 2018(11)
- [7]乙酰螺旋霉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孕期弓形虫感染的临床效果[J]. 苗晓凯.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8(06)
- [8]抗菌肽HPRP-A1/A2抗弓形虫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D]. 刘然.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9]乙酰螺旋霉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孕期弓形虫感染效果观察[J]. 罗靖. 中国乡村医药, 2017(07)
- [10]弓形虫病对妇女儿童的危害及防治策略[J]. 杨兆民.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