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中心的主要特点

贸易中心的主要特点

一、贸易中心的主要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康丽娜[1](2021)在《文明交往视阈下的布哈拉汗国研究》文中认为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且地处欧亚大陆的通衢之地和各大文明交汇之处,毗邻中国、俄罗斯、伊朗、阿富汗等地区大国或形势动荡之地。近年来,随着中亚地区在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据着愈发重要的地位,世界各主要行为体高度重视并积极扩大自身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自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首先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中亚地区的关注急剧上升,成为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领域。不过,我国在中亚各国的政治体制、外交政策、军事安全、经济合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而对历史、文化等议题的研究非常有限。一直以来,有关中亚文明史的研究是中国世界史研究的薄弱领域。本文从历史学角度出发,采用文明史的研究路径和区域史的叙述框架进行写作。从理论分析来看,本文的研究立足于中国自己的世界史学派——文明交往理论,从而有助于在国际学术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加强话语权。因此,本文以布哈拉汗国(以下简称“汗国”)为研究主体,围绕制度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方面,对近代中亚地区内、外交往的背景、历程及影响进行系统论述,进而深入探讨中亚近代文明的形成原因、发展规律和演变特点。布哈拉汗国史是研究中亚近代文明史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文明交往的视角出发,主要论述布哈拉汗国的历史演变,并试图揭示中亚近代文明形成和演变的动因、规律和特点。全文由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说明选题背景和意义,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目标与方法,指出创新之处与重难点,并对文明交往与中亚近代文明史的特点加以阐释。第一章概述了汗国的文明交往变迁史。布哈拉汗国国祚400余年,历经昔班尼王朝、扎尼王朝和曼格特王朝的更迭,其历史进程与中亚近代史基本同步。16世纪初,在成吉思汗后裔昔班尼的统帅下,乌兹别克游牧民南下河中地区建立布哈拉汗国。自19世纪开始,封闭且落后的汗国在曼格特王朝的统治下逐渐成为英俄在亚洲争霸的焦点。最终,俄国于1868年彻底征服汗国,使之沦为自己的附属国。总之,布哈拉汗国经历了兴盛、发展、衰落、沦为俄国附属国的历史变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中亚近代史的演变规律。第二章分析了汗国制度文明交往的特点及演变。本章主要从政治军事制度、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三个方面来解读汗国制度文明的特点。汗国的制度文明经历了继承、融合、形成和完善的演变过程,以传统伊斯兰国家的制度为根基,借鉴游牧帝国的管理体制,因地制宜,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推动中亚近代制度文明的建设。第三章论述了汗国物质文明交往的曲折性和进步性。首先阐述了社会经济变革的主要动因,然后分别探讨了农业经济的转型、工商业及贸易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等问题。一直以来,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往贯穿于整个中亚文明史进程,是中亚社会经济变革的主要动力。另外,俄国的统治也是包括布哈拉汗国在内整个近代中亚社会经济变革与发展的催化剂,致使汗国的社会经济发生根本性变革。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汗国社会经济领域的渗透,导致汗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宗法制和自然经济体系逐渐瓦解。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讲,汗国的社会经济实现了跳跃式发展。但就本质而论,这种发展是以俄国殖民掠夺为前提的。第四章阐述了汗国多元宗教文化的融会与变迁。布哈拉汗国作为一个伊斯兰国家,其主导文化是以苏非主义为特征的伊斯兰文化。自古以来,中亚地处欧亚文明的核心地带。在中亚文明交往史上,中亚地区曾多次遭受异族入侵,甚至还有的民族在这里建立过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这种频繁的入侵与外族统治却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诸多不同文明在中亚的交往。因此,在保持自身文明特色的同时,中亚文明还不断学习、吸收和融会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文化是文明交往的重要标尺。随着近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布哈拉汗国的文化也随之衰败。然而,从微观层面来讲,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汗国的文化变迁既有发展与繁荣,也有停滞与衰败。第五章探讨了汗国对外交往的背景和进程。首先简要介绍了汗国对外交往的背景。然后重要论述了汗国与俄国之间的关系演变,从平等外交过渡到不平等外交再到附属关系的彻底转变。最后讨论了布哈拉汗国与周边的希瓦汗国、浩罕汗国、波斯、印度和奥斯曼帝国的广泛交往。总之,布哈拉汗国的对外交往具有明显的地缘特点,暴力与和平两种形式交替展开。汗国的对外交往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也更加丰富了中亚近代文明史的内容。结语部分对全篇进行总结,从文明交往论的角度出发,指出布哈拉汗国历史演变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地缘、宗教和国家四大因素。生产力是人类文明交往的根本动力。中亚地区没有适宜发展社会经济的环境和条件,落后的生产力导致布哈拉汗国最终被俄国所占领,其历史命运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交往的一个重要地区。以布哈拉汗国为代表的近代中亚地方政权依旧受制于地缘因素,其历史演变始终与大国命运息息相关。中亚地区是伊斯兰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近代中亚的宗教中心,布哈拉汗国的宗教价值系统带来的强烈文化政治归属性始终贯穿于其历史进程中。一直以来,中亚地区少有形成长期稳定且人口众多的大国,近代诸汗国并存的局面从整体上削弱了中亚的实力。再者,布哈拉汗国的历史演变对中亚文明交往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宗教文明交往而言,布哈拉汗国较完整地保留和传承了中亚传统的伊斯兰文明体系;从民族文明交往而言,布哈拉汗国是今天乌兹别克民族的文明生根之地;从对外文明交往而言,布哈拉汗国体现了中亚文明交往的多元融合属性。

傅晶,王敏,梁中荟,任远,王超一[2](2021)在《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整体价值及要素构成研究》文中指出系列遗产概念是世界遗产体系近年来的创新点之一,这一概念强调以整体的视角关注遗产组成部分间的内在关联,并认知各组成部分以其特定的贡献角度共同塑造出的超越原有个体的整体意义。文章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为例,解析其整体价值与要素构成的认知思路,认为该系列遗产的整体可界定为一个"高度发达的海外贸易区域一体化空间-经济-社会系统",它证明了宋元泉州作为世界贸易中心港口的典范,具有"区域整合、多元繁荣的杰出发展智慧",展现出10—14世纪亚洲海洋贸易网络高度繁荣、沿线社会蓬勃发展的强烈时代特征。系列遗产概念推进了遗产认知的方法,有助于洞察关联、理解机理、认知系统。系列遗产的关联性特征对研究与保护管理工作提出了极具发展性和创新性的要求,具有共同价值的一组遗产地开展研究与保护合作,有利于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广泛社会共识与能力建设,与世界遗产公约的精神高度契合。

蓝东方[3](2021)在《浙江自贸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认为浙江自贸试验区自成立起就专注于油气产业的发展建设,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舟山群岛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差别化探索的油气产业链发展道路。2020年对于油气产业是意义非凡的一年,新冠疫情的冲击和国际贸易的动荡为浙江自贸试验区发展油气全产业链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通过对新加坡自由贸易港的油气产业链发展路径研究,比较分析浙江自贸试验区当前产业链存在的制约因素以及发展优势,从而进行高质量、高标准的油气产业链发展路径探索,对我国油气全产业链的拓展布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基于产业链理论与自由贸易区理论的文献研究,对浙江自贸试验区与新加坡自由港的油气产业链发展水平进行数据编码与评价分析,将全产业链拆解为仓储运输、油气加工、油气贸易和港区服务四大环节进行评价分析,从而发现浙江自贸区油气全产业链建设的不足,并从短、中、长期方向对油气全产业链的发展路径进行规划分析,提出发展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浙江自贸试验区在油气贸易环节的制度创新较多,但整体产业链建设上体现出“多、散、乱”的特征,油气产业链的中下游环节较为薄弱,易产生断链风险。因此,本文提出了浙江自贸试验区油气产业链发展路径的选择方案:短期内以油气贸易中心建设为突破口对接国际油气贸易标准,为国内外企业提供安全高效的营商环境;中期发展上以“双循环”驱动为核心,依靠“131”战略将化工产品重心向高端化工业偏移;长期发展上通过浙沪联动建设国际一流标准的综合型自由贸易港,推进完成油气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建设工作。

于周顺[4](2021)在《市镇类型差异下海外贸易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基于明代福建历史资料》文中研究说明明代海外贸易的发展跌宕起伏,福建作为东南沿海的重要省份,当地的商品经济发展与海禁政策影响下的海外贸易发展有直接关系,并且当海外贸易对福建有积极影响作用时,各地因商业禀赋、地理位置的差异,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呈现出地域性差异。我国正处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研究明代福建的商品经济发展历史,可对沿海地区的贸易与经济发展提供历史经验进行借鉴,以更好的参与到国际贸易当中。对于明代福建商品经济发展的研究,本文主要从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研究了海禁政策差异下海外贸易对福建商品经济的影响,通过对资料的研究,发现明代海禁的推行原因复杂且影响恶劣,在朝贡贸易时期对福建沿海地区经济的破坏,走私贸易时期滋生的倭寇与私商勾结下的动乱,民间贸易时期经济与贸易繁荣发展的盛况,这与通过实证方法分析所得结果完全一致。其次,海外贸易盛行下福建的商品经济发展与市镇相结合,而地区商业禀赋会影响市镇的规模类型,结合资料研究发现福建商品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商品性农业的进步、民营手工业的兴起和城市商业的繁荣,与之相对应的市镇发展为农村墟市、专业化市镇以及城市街道店铺的大量出现,两者结合程度较深,所以本文通过以商业禀赋为基础对福建各地区的主要市镇类型进行了划分,分别为“小型市墟”、“中型市镇”和“大型城市”,并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三种市镇类型下当海外贸易对经济有积极影响时福建各地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研究发现海外贸易对“大型城市”县的商品经济具有显着的积极作用,“小型市墟”县商品经济也受海外贸易积极影响但相对较小且发展缓慢,而“中型市镇”县商品经济只有在特殊地理位置上才受海外贸易的影响,实证结果与历史资料研究结论基本吻合,表明商业禀赋影响下的市镇类型确实对海外贸易与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了影响作用。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结合了中心-边缘理论分析了明代福建的贸易中心、政治中心及地区航运中心对地区商品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小型市墟”最易受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中心地区存在对“中型市镇”的虹吸作用大于扩散作用,使得中心影响不明显,而“大型城市”受中心城市影响存在差别,贸易中心的积极影响毋庸置疑,但政治中心与航运中心的存在消极影响。结合史料发现,这一时期的明代官府管理制度千疮百孔、贪污腐败现象盛行,极大阻碍了民间商业的发展,所以“大型城市”背道而驰的实证结果也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本文对明代福建商品经济发展的研究,为我国沿海省在贸易环境下各地经济发展差异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并通过协调各地的禀赋差异来进一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此外,在对地理中心地影响的研究中,发现阻碍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官府管理制度的不合理以及官员腐败行为,这也对当代地区的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出了历史的警示。

熊文,罗熙,孙婷,俞越,徐丹丹[5](2021)在《基于北极航道开通情景的世界贸易网络演进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北极冰层逐年消融,穿越北极的航行逐渐成为可能。由于北极航道能够大大缩短亚欧、美欧之间的航行距离,北极航道的通航可能会对世界贸易网络格局造成冲击。基于此,该文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世界贸易网络的历史发展特征,并结合相关情景设计分阶段预测北极航道开通对世界贸易网络格局的冲击特征。结果显示,世界贸易网络整体呈发展态势,但各节点发展不均衡,各个地缘政治区域以及北极航道利益相关国家(地区)的贸易地位都有不同变化;北极航道的开通对于沿线及其延长线上相关国家权益的发展有利,但对沙特、埃及、新加坡等传统航道重要节点的中心地位、中介能力和核心程度会起到稀释作用,使世界贸易减少对传统航道的依赖。基于研究结果,认为推进北极航道开通对于减少中国对传统航道的依赖、分散航运风险以及"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均有积极的战略意义。

肖红松,刘建哲[6](2021)在《陆路港口:清代张家口“港口”功能与草原腹地市场的构建》文中认为有清一代,张家口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商贸城市。从陆路"港口"形成的区位条件、城市的港口功能和草原腹地市场诸多方面进行分析可知,当时之张家口居于内地与草原市场的转口贸易中心地位,并与蒙地形成了相互依存的草原腹地市场,是具有"港口—腹地"模式特征的陆路港口型城市,并切实凸显了清代华北地区陆路型港口城市的主要特点。

陈静[7](2021)在《公元15-17世纪的阿拉伯人航海活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对三面环海的阿拉伯半岛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阿拉伯人的航海活动既是阿拉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航海史中特殊的一份子。公元15-17世纪,阿拉伯人的航海活动较之欧洲国家的航海活动而言发展相对滞后。本文主要探析公元15-17世纪阿拉伯人航海活动的发展概貌,尝试结合该时期之前的阿拉伯人航海活动探讨其航海活动动因,并梳理该时期阿拉伯人航海活动的制约因素,随后以阿拉伯航海家伊本·马吉德的着作为切入点,结合阿拉伯国家的历史记述,剖析该时期阿拉伯人航海活动的特点。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概述公元15世纪之前的阿拉伯人航海活动,分析阿拉伯人航海活动的发展动因,并介绍该时期阿拉伯人航海活动的地位。第二章从传统航海史研究角度入手,探讨公元15世纪-17世纪阿拉伯人的海战和海上贸易情况,并关注宗教对阿拉伯人航海活动的影响。第三章分析公元15-17世纪阿拉伯人航海活动的特点和成就,以航海家伊本·马吉德为例,论述阿拉伯人在度量、航海定位仪器以及文本记载方面取得的航海成就,并讨论伊本·马吉德与欧洲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潜在关联。第四章从内部、外部和技术方面探讨公元15-17世纪阿拉伯人航海活动取得有限成就的原因。

张龙飞[8](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日资银行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上海是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浦东开放后,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上海将发展金融业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日资银行是最早一批进入上海的外资银行。到如今日资银行在上海发展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各大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分支机构数量、资产规模和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日资银行已成为上海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上海的日资银行为出发点,通过研究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发展进程,探究日资银行在上海金融市场所处的位置及影响,进而为上海构建稳定、完善的金融体系提出合理的建议。本文从多角度出发,通过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数据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详实的资料为依托,对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发展做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导论主要是叙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选题原因、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所采取的方法和资料来源、研究框架和日资银行相关概念。研究背景和选题原因梳理出目前日资银行在上海发展的上海的发展现状和选题缘由。文献综述是对目前学术界对日资银行的研究做出梳理评述,研究框架用图的形式展现文章的行文逻辑,相关概念说明是界定本文日资银行的概念范围,为接下来的研究主体做出限定。第一章是通过相关研究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日资银行在上海发展的背景,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将上海日资银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阶段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阐述每个时期日资银行的发展进程,业务情况和在上海的空间布局,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每一个时期日资银行的特点。第五章是日资银行发展给上海带来的影响,积极方面有以下四点,一是为上海提供的金融服务不断增多,二是助力了上海人力资源的发展,三是为上海提供了建设资金,四是日资银行积极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但同时因部分日资银行经营不善退出上海,也给上海金融带来不稳定因素。最后第五章是结论与启示,即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发展进行总结,并以此为基础给日资银行监管部门提出相应的建议。

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十四五"发展研究课题组[9](2021)在《关于上海“十四五”发展的若干思路与设想》文中研究表明"十四五"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形势最为复杂的五年,也是我国在百年变局之际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上海将在新阶段起点上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发展新格局。

李博英[10](2021)在《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新型国际贸易发展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片区的未来发展应与国家战略实现更好的"同频共振",在顺应"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大战略前提下,在中国与国际关系重构当中挖掘自身独特优势,发现自身差异化发展空间,形成自身独有的发展之路;力求在国家产业短板方面寻求突破,解决"卡脖子"问题,并力争在新型国际贸易领域做"领头羊"和"破局者"。

二、贸易中心的主要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贸易中心的主要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文明交往视阈下的布哈拉汗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重难点
    五、文明交往与中亚近代文明史的特点
第一章 布哈拉汗国的文明交往变迁史
    第一节 乌兹别克人的南迁与昔班尼王朝的建立
        一、乌兹别克人南下与帖木儿王朝衰败
        二、汗国的创立与前期统治
        三、阿布杜拉二世统治的兴盛
    第二节 扎尼王朝的统治与战争交往
        一、王朝建立与伊玛姆库利的统治
        二、阿布杜拉齐兹汗与汗国分裂
        三、乌拜杜拉汗统治与部落贵族间斗争
        四、王朝衰微与纳迪尔沙入侵
    第三节 曼格特王朝与俄国保护国的形成
        一、曼格特部落与新政权的稳固
        二、沙赫穆拉德时期的繁荣与19 世纪初的汗国
        三、纳斯鲁拉强化集权与对外征战
        四、1868 年俄国占领与统治
        五、1917—1920 年汗国历史的终结
    小结
第二章 布哈拉汗国制度文明交往的特点及演变
    第一节 政治军事制度的特点
        一、汗位继承与分封制
        二、帖木儿帝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延续
        三、宗教阶层的显着地位
        四、俄国政治代办处的设置
        五、军事管理体系的完善
    第二节 法律制度的变化
        一、伊斯兰教法和部落习惯法并行适用
        二、伊斯兰国家司法体系的地方化
        三、俄国统治后的司法改革
    第三节 经济制度的演变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二、赋役制度的完善
        三、货币政策的变化
        四、水资源管理体系的改善
        五、经济自主权的丧失
    小结
第三章 布哈拉汗国物质文明交往的曲折性和进步性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变革的主要动因
        一、乌兹别克人与河中居民的广泛交往
        二、政权稳固问题与统治者政策变化
        三、俄国统治与工业文明的冲击
    第二节 农业经济的转型
        一、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
        二、传统发达的农耕业
        三、畜牧业的发展变化
        四、棉花种植业的兴衰
    第三节 工商业及贸易的发展
        一、手工业的兴衰
        二、贸易发展的多元化
        三、资本输入与俄国企业的建立
    第四节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人口分布与游牧民定居
        二、城市发展与市民阶层壮大
        三、社会分层与民众暴动频繁
        四、俄国移民的到来及其影响
        五、交通和医疗条件的改善
    小结
第四章 布哈拉汗国多元宗教文化的融会与变迁
    第一节 汗国伊斯兰文化的特点
        一、苏非主义的地域性
        二、文化发展的宗教属性
        三、地区教育中心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多元文化的变迁
        一、建筑步入衰微
        二、文学转向现实题材
        三、艺术趋向本土化
        四、多语言融合与借用
    第三节 俄国对汗国宗教文化转型的影响
        一、斯拉夫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二、知识分子与社会政治觉醒
        三、社会改革新思潮与扎吉德运动
    小结
第五章 布哈拉汗国对外交往的背景和进程
    第一节 对外交往的背景
    第二节 与俄国关系的演变
        一、政治往来与外交关系变化
        二、贸易关系的实质性转变
        三、俄国征服中亚的背景和原因
    第三节 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广泛交往
        一、与周边汗国的领土争夺与经贸往来
        二、与波斯的战争交往和文化融合
        三、与印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
        四、与奥斯曼帝国的和平交往与宗教联系
    小结
结语
    一、布哈拉汗国历史演变的主要因素
    二、布哈拉汗国对中亚文明交往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地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整体价值及要素构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专业指导文件所提示的系列遗产认知与保护方法
2 基于世界遗产名录主题框架探寻遗产的价值研究方向
    2.1 10—14世纪是世界海洋贸易网络及东亚和东南亚社会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重要发展阶段
    2.2 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世界海洋贸易的国家口岸脱颖而出
    2.3 价值研究方向分析
3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整体价值综述
4 宋元泉州系列遗产整体构成
    4.1 宋元泉州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整体景象概述
    4.2 泉州系列遗产的组合原理
    4.3 泉州系列遗产整体的价值特征线索与代表性物证概述
        4.3.1 体现共同保障贸易运行的官方与民间制度的建筑与场所
        4.3.2 体现独特社会结构的世界性多元社群的公共建筑及宗教场所
        4.3.3 承担贸易运行中枢职能的城市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
        4.3.4 体现强大的出口商品制造能力的手工业生产基地
        4.3.5 体现强大运输能力的海陆复合的交通网络
        4.3.6“产-运-销”功能高度整合的区域一体化空间结构与复合景观
5 对照世界遗产价值标准的价值认知
    5.1 世界遗产标准(iv)
    5.2 世界遗产标准(ii)
    5.3 世界遗产标准(iii)
6 结束语

(3)浙江自贸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设计
        1.2.3 案例选择
        1.2.4 数据收集
        1.2.5 研究框架
    1.3 可能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自由贸易试验区相关概念研究综述
        2.1.1 自由贸易试验区
        2.1.2 自由贸易港
        2.1.3 自贸区发展风险因素
    2.2 产业链理论综述
        2.2.1 产业链理论
        2.2.2 油气全产业链理论
        2.2.3 产业链建设及发展风险
    2.3 分析与总结
3 国内外油气产业链发展概况
    3.1 国际油气产业链发展概况
        3.1.1 油气全产业链的定义
        3.1.2 油气产业发展现状
        3.1.3 三次石油危机的启示
        3.1.4 新加坡油气全产业链发展路径经验
    3.2 国内油气产业链发展概况
        3.2.1 石油产业发展现状
        3.2.2 天然气产业发展现状
    3.3 浙江自贸试验区油气产业链概况
    3.4 本章总结
4 油气全产业链发展水平的数据编码与分析
    4.1 理论框架
    4.2 数据编码
    4.3 案例分析
        4.3.1 仓储运输环节数据编码分析
        4.3.2 油气加工环节数据编码分析
        4.3.3 油气贸易环节数据编码分析
        4.3.4 港区服务环节数据编码分析
        4.3.5 案例分析总结
5 浙江自贸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发展路径分析
    5.1 浙江自贸试验区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5.1.1 浙江自贸区油气全产业链建设优势
        5.1.2 浙江自贸区油气全产业链建设的制约因素
    5.2 油气全产业链发展路径分析
        5.2.1 加强油气贸易中心建设的短期发展路径
        5.2.2 双循环驱动,发展高端石化的中期发展路径
        5.2.3 浙沪联动共建自由贸易港的长期发展路径
    5.3 油气全产业链发展的政策建议
        5.3.1 提高系统集成性制度创新能力
        5.3.2 完善绿色可持续发展体系
        5.3.3 关注产业链风险防控问题
    5.4 本章总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4)市镇类型差异下海外贸易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基于明代福建历史资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市镇与市镇类型的相关研究
        1.2.2 明代福建市镇发展的资料研究
        1.2.3 明代海外贸易与福建商品经济发展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明清市镇
        2.1.2 明代海禁政策
        2.1.3 明代海外贸易
        2.1.4 明代商品经济
    2.2 理论基础及相关分析
        2.2.1 古典贸易理论对明海外贸易的解释
        2.2.2 制度变迁理论对明海禁的分析
        2.2.3 要素禀赋理论及相关机理分析
        2.2.4 中心-边缘理论与理论分析
    2.3 小结
第3章 明代福建市镇、商品经济与海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3.1 明代福建各时期海外贸易对商品经济的影响
        3.1.1 朝贡贸易对经济的破坏
        3.1.2 走私贸易时期社会动荡中的经济发展
        3.1.3 民间自由贸易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3.2 明代福建市镇的分布与发展
        3.2.1 农村墟市的大量兴起
        3.2.2 专业化市镇的广泛分布
        3.2.3 城市街市商业的繁荣
    3.3 明代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与市镇间联系
        3.3.1 商品性农业与农村墟市上的商品交换
        3.3.2 民营手工业的兴起与专业化市镇的形成
        3.3.3 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居民观念的转变
    3.4 小结
第4章 市镇类型对明代福建海外贸易与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以及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1.1 核心变量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4.1.2 其他变量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4.2 各贸易时期海外贸易与商品经济发展间关系研究的实证分析
        4.2.1 海外贸易对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模型设立
        4.2.2 不同贸易时期海外贸易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4.3 市镇类型差异下海外贸易对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4.3.1 市镇类型差异下海外贸易对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的模型设立
        4.3.2 府城周边的小型市墟促进效果显着
        4.3.3 海外贸易对整体中型市镇商品经济影响不明显
        4.3.4 海外贸易对大型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
    4.4 进一步考虑地理中心对商品经济增长的影响
        4.4.1 贸易中心对三种市镇类型下地方商品经济的影响
        4.4.2 政治中心对三种市镇类型下地方商品经济的影响
        4.4.3 地区航运中心对三种市镇类型下地方商品经济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对国际贸易背景下省级经济发展的启示
        5.2.1 发挥自身贸易优势并适时调整对外贸易策略
        5.2.2 设立透明有效的市场管理制度并加强政府监管
        5.2.3 合理调整不同禀赋地区在对外贸易中角色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基于北极航道开通情景的世界贸易网络演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对象及数据
2 研究方法及流程
    2.1 研究方法
    2.2 情景设置与参数量化
3 世界贸易网络格局分析
    3.1 网络密度与网络中心度分析
    3.2 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4 北极航道开通的情景模拟
    4.1 网络密度分析
    4.2 网络中心度分析
    4.3 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6)陆路港口:清代张家口“港口”功能与草原腹地市场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张家口“港口”形成的区位条件
    (一)在地理位置方面,张家口是内地出入蒙古草原的重要门户
    (二) 在交通方面,张家口是草原贸易的转运枢纽和陆路交通中心
    (三)在经济腹地方面,张家口拥有广大的草原腹地市场
二、张家口城市“港口”功能
    (一) 内地与草原货物的中转交易市场
    (二) 草原贸易的转运中心
    (三)形成了为“港口”贸易服务的相关行业
        1.仓储业。
        2.金融业。
        3.加工业。
        4.经纪。
三、张家口草原腹地市场与市场等级
    (一)中心市场
    (二)集散市场
        1.库伦
        2.恰克图
        3.多伦诺尔
    (三)基层市场
        1.基层城镇市场
        2.基层农牧市场
四、结 语

(7)公元15-17世纪的阿拉伯人航海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二 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三 研究方法和拟突破的问题
    四 论文框架与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公元15 世纪之前的阿拉伯人航海活动
    第一节 公元初至15 世纪的阿拉伯人航海概述
    第二节 阿拉伯人航海活动兴起的动因
    第三节 公元15 世纪之前阿拉伯人的航海成就
    小结
第二章 公元15-17 世纪阿拉伯人航海活动的主要形式
    第一节 海上战争
    第二节 海上贸易
    第三节 宗教带动的航海活动
    小结
第三章 公元15-17 世纪阿拉伯人航海活动的特点及成就
    第一节 公元15-17 世纪阿拉伯人航海活动的特点
    第二节 阿拉伯人的航海成就:以伊本·马吉德为例
    小结
第四章 公元15-17 世纪阿拉伯人航海活动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外部因素
    第二节 内部因素
    第三节 技术因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8)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日资银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原因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五、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六、相关概念
第一章 日资银行进入上海的历史背景
    一、世界金融自由化趋势
    二、上海施行浦东开放政策
    三、日资与日资企业进入上海
    四、利用外资的需要
第二章 改革开放初期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发展(1979-1989)
    一、改革开放初期日资银行在上海的起步
    二、日资银行在上海的业务初探
    三、日资银行代表处在上海的布局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浦东开放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发展(1990-2000)
    一、浦东开放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稳健发展
    二、浦东开放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经营
    三、浦东开放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布局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入世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发展(2001-2020)
    一、入世后日资银行在沪的繁荣发展
    二、入世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经营
    三、入世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布局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日资银行发展对上海的影响
    一、提供的金融服务不断增多
    二、助力上海人力资源的发展
    三、提供上海建设资金
    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五、给上海金融带来不稳定因素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9)关于上海“十四五”发展的若干思路与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破解上海发展“人地矛盾”
二、优化人口空间分布结构
三、开辟“轨交上盖+总部小镇”都市圈新空间
四、建设开放发展的“自贸港新城”
五、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体化动力核
六、呈现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新亮点
七、巩固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八、抓住窗口期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九、以进博会为契机打造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新高地
十、贯通布局上海江海经济走廊
十一、浦东新格局:从“浦江畔”走向“东海岸”
十二、拓展“国际空港”的开放创新功能
十三、积极抓住国际组织总部引进机遇期
十四、改善互联网接入渐成营商环境
十五、以“魔都之旅”引领新时尚新消费
十六、加强老年人网络应用培训消除“网络代沟”
十七、以场景产业引领新一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十八、立体化推动长三角港口海洋经济发展
十九、串联形成长三角“海陆江”旅游新体系
二十、谋划布局长三角城市群高速磁悬浮项目

(10)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新型国际贸易发展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 全球新型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和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面临的新要求
    (一)全球新型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
        1.全球新型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征
        2.影响当前全球新型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面临的新要求
        1.推动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
        2.推动上海“一带一路”桥头堡作用的发挥
        3.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有效实施
        4.推动上海新型国际贸易发展
        5.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与“新片区”“进博会”协同发展
二、 新片区发展新型国际贸易的重点领域
    (一)着力打造总部经济
    (二)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三)全力发展数字贸易
    (四)创新发展离岸贸易
    (五)深化发展转口贸易
三、 新片区发展新型国际贸易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国际营商环境有待优化
        1.国际型跨国公司集聚程度不足
        2.高端品牌、原创品牌、知名品牌发展欠缺
        3.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环境还没有形成
        4.发展新型国际贸易政策不配套、不接轨
        5.发展新型国际贸易法律法规保障力度严重不足
    (二)服务业开放程度不高,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1.服务业开放程度低
        2.服务业开放面窄
        3.贸易服务配套不够完备,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4.制造业开放程度高,而服务业开放程度低
        5.服务贸易监管模式不合理,多头监管问题还比较严重
    (三)跨境数据流动不畅,大型龙头跨境电商平台不强
        1.跨境数据流动存在制度障碍
        2.数据共享程度差
        3.数据产权不清,质量不高
        4.大型龙头跨境电商平台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应用规模有限
        5.专业互联网人才缺乏,引进人才的政策缺乏竞争力
    (四)外汇管理体制与国际惯例不接轨,离岸贸易业务开展受限
        1.现有的外汇管理体制不能适应企业从事离岸贸易的需要
        2.离岸贸易所得税偏高
        3.新规则压力测试不充分
    (五)转口贸易业务成本高,整体通关效率低
        1.国际中转集拼业务通关效率偏低且业务货源不足
        2.新片区业务融合度差
        3.平均通关时间和成本缺乏统计数据
        4.整体转口业务成本高
        5.口岸附加值功能有待全面提升
四、 新片区发展新型国际贸易带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新型国际贸易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创新
    (二)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建设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
    (三)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
    (四)加快离岸金融业务拓展,稳健发展离岸贸易
    (五)深化发展转口贸易,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六)集聚和引进高能级贸易主体

四、贸易中心的主要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文明交往视阈下的布哈拉汗国研究[D]. 康丽娜. 西北大学, 2021(12)
  • [2]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整体价值及要素构成研究[J]. 傅晶,王敏,梁中荟,任远,王超一.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1(03)
  • [3]浙江自贸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发展路径研究[D]. 蓝东方. 浙江大学, 2021(09)
  • [4]市镇类型差异下海外贸易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基于明代福建历史资料[D]. 于周顺.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5]基于北极航道开通情景的世界贸易网络演进分析[J]. 熊文,罗熙,孙婷,俞越,徐丹丹.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1(03)
  • [6]陆路港口:清代张家口“港口”功能与草原腹地市场的构建[J]. 肖红松,刘建哲. 河北学刊, 2021(03)
  • [7]公元15-17世纪的阿拉伯人航海活动研究[D]. 陈静.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8]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日资银行发展研究[D]. 张龙飞.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关于上海“十四五”发展的若干思路与设想[J]. 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十四五"发展研究课题组. 上海经济, 2021(02)
  • [10]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新型国际贸易发展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J]. 李博英. 科学发展, 2021(02)

标签:;  ;  ;  ;  ;  

贸易中心的主要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