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蜡切片制作过程中微波辐射应用与否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何平[1](2021)在《在临床病理检验中采用常规石蜡切片与快速石蜡切片技术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临床病理检验中采用常规石蜡切片与快速石蜡切片技术的效果分析。方法根据患者姓名首字母排序,随机抽选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内收治的36例肿瘤手术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常规组(18例、常规石蜡切片)和快速组(18例、快速石蜡切片技术),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术中切除肿瘤组织标本送至病理检验,对比两组切片技术的制片耗费时间、出具结果时间。且以术后病理检验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切片技术的检验准确性。结果快速组患者制片耗费时间及出具结果时间显着低于常规组,差异显着有统计意义(T=179.780、P=0.000、T=21.629、P=0.000),且快速组检验准确性虽高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意义(χ2=0.036、P=0.849)。结论快速石蜡切片技术较之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制片耗费时间及出具结果时间均较短,且检验准确性较高,可快速为患者的临床诊断和后续治疗方案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陈月芹[2](2021)在《阿魏酸激活Nrf2信号通路减轻电离辐射对晶状体的损伤以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核能核技术的迅速发展,电离辐射(ionizingradiation,IR)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许多领域(如工业、农业、军事、医疗),人类暴露于电离辐射的风险日益增加。晶状体是机体对IR最敏感的组织之一,IR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引起的晶状体氧化损伤是放射性白内障形成的重要因素。白内障是世界首要致盲疾病,目前除手术外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药物。虽然白内障手术比较成熟,但有时不可避免会有一些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有全身疾病的患者。此外,手术相关费用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因此,迫切需要寻求药物预防、治疗放射白内障。核因子 E2 相关因子 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是体内主要的抗氧化转录因子,被激活后可以上调其下游抗氧化酶和Ⅱ相解毒酶的表达,减轻细胞氧化损伤。由此推测,高效的Nrf2激活剂有可能会成为预防和治疗放射性白内障的候选药物。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中草药中发现了一些具有辐射防护作用的Nrf2激活剂,例如四物汤、升麻等。有研究表明这些中草药的辐射防护作用与其中的活性成分阿魏酸(ferulic acid,FA)有关,阿魏酸可以通过激活Nrf2氧化防御系统减轻电离辐射引起的氧化损伤。签于此,我们提出以下科学假说:阿魏酸通过激活Nrf2氧化防御系统,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减轻电离辐射对晶状体的损伤,从而发挥预防、减轻放射性白内障的作用。我们对此进行实验验证,有望为放射性白内障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为筛选Nrf2激活剂防治放射性白内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实验:建立大鼠晶状体中子辐射损伤模型,设4个辐射剂量组(0Sv、0.4Sv、1.2 Sv、3.6 Sv)。辐照1周后处死大鼠,HE观察晶状体组织结构,TUNEL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凋亡,并检测晶状体氧化还原相关指标(丙二醇(malondialdehyde,MDA)、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此外,用western blot检测Nrf2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Nrf2、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lutamate-cysteine ligase catalytic subunit,GCLC)和血红素加氧酶-1(hemeoxygenase-1,HO-1))。探索不同剂量电离辐射对大鼠晶状体Nrf2信号通路以及氧化状态的影响。第二部分实验:建立电离辐射损伤的大鼠(γ射线10Gy)和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s,HLECs)(x射线4 Gy)模型并给予阿魏酸干预,观察大鼠晶状体组织结构、细胞形态的变化;检测MDA、GSH、ROS水平的变化;检测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活性的变化。通过western blot和RT-PCR在蛋白和基因水平观察阿魏酸对辐照后Nrf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HO-1、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glutamate-cysteine ligase,GCL))表达的影响。为探索阿魏酸对 Nrf2 的激活情况,部分标本行核质分离,用western blot检测Nrf2蛋白在细胞核、细胞浆分布的变化。此外,细胞实验中,用钙黄绿素/碘化丙啶(Calcein AM/PI)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死亡情况,并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细胞的凋亡率,反应阿魏酸对电离辐射引起HLECs凋亡的影响;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因子Bax、Bcl-2、caspase-3转录和表达的变化。[结果]1.电离辐射对晶状体Nrf2信号通路的影响是双相的:低剂量电离辐射激活Nrf2信号通路,上调该通路下游抗氧化酶的表达,抑制晶状体的氧化损伤;当辐射剂量上升至一定程度,Nrf2信号通路激活受限,其下游的抗氧化酶不足以抵抗过强的氧化应激,致使晶状体受到氧化损伤,导致白内障的形成;2.阿魏酸能改善电离辐射引起的大鼠晶状体组织结构的损伤,能改善电离辐射引起的HLECs形态的改变;3.阿魏酸能促进Nrf2核转移,激活Nrf2信号通路,上调HO-1、GCL等抗氧化酶的转录和表达,增加SOD、GR的活性,降低ROS、MDA水平,减轻电离辐射引起的晶状体和HLECs的氧化损伤;4.阿魏酸能下调Bax、上调Bcl-2的转录和表达,减少caspase-3的转录和表达,抑制电离辐射引起的HLECs凋亡。[结论]以上结果表明阿魏酸可以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改善电离辐射引起的晶状体组织结构损伤和HLECs的形态改变,抑制电离辐射引起的HLECs凋亡。该研究为开发阿魏酸应用于临床作为放射性白内障的防治药物提供有力证据,为放射性白内障甚至是各种类型白内障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为不能耐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带来希望。
段会娟[3](2020)在《不同抗原修复方法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不同抗原修复方法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1月95例手术送检的食管癌组织标本。采用CD8、CD4、Ki67、IL-17作染色标记,抗原修复采用高压修复法、水浴修复法、微波辐射修复法,根据3种方法的染色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采用高压修复法时CD4抗体阳性率为100.00%,采用微波辐射修复法时CD4抗体阳性率为49.47%,采用水浴修复法时CD4抗体阳性率为43.16%,高压抗原修复法下CD4抗体阳性率较其他两种方法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种抗原修复法下CD8、Ki67、IL-17抗体阳性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修复法下CD8、CD4、IL-17呈现的强阳性率高于微波辐射修复法、水浴法修复(均P<0.05)。结论采用高压抗原修复法的总体效果优于微波辐射修复法和水浴修复法,但由于实际运用时易导致脱片,因此在3种修复方式抗体阳性率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也可选择微波辐射修复法或水浴修复法,需根据不同抗原修复的特点选用合适的修复方法。
郭海河,陈晓燕[4](2020)在《石蜡切片技术在病理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在病理检验过程中应用石蜡切片技术的检验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治疗的80例手术患者,通过随机均等的方法将这些患病人员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切片技术,试验组患者采用石蜡切片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结果:通过分析发现,试验组患病人员的切片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患病人员,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切片制作时间显然少于对照组,同时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此可以看出,在病理检验过程中运用石蜡切片技术具有明显的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检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普及。
闵潇[5](2020)在《益精方调控慢性缺氧诱导的睾丸Leydig细胞凋亡治疗LOH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研究症状性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symptomatic late onset hypogonadism,sLOH)患者的中医体质证候。2.研究人体慢性间歇性缺氧与sLOH之间的相关性。3.构建及评判慢性间歇性缺氧诱发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late onsethypogonadism,LOH)动物模型。4.传承名老中医经验,研究以补肾活血为主要治则的“益精方”对慢性间歇性缺氧诱导的LOH模型大鼠治疗效果;从睾丸间质细胞(Leydig)凋亡、睾丸病理组织学改变及Leydig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探讨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以自填问卷的形式,收集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男科就诊的伴有鼾眠表现的sLOH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Epworth嗜睡量表、STOP-bang问卷测评嗜睡状态,采用精简版AMS(cAMS)筛查量表测评LOH症状,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测评中医体质,测定静脉血男性激素和乳酸。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血乳酸、性激素与sLOH症状、嗜睡状态进行相关性分析。第二部分:运用Attendor动物气体控制系统(Pro版),模拟慢性间歇性低氧模式,对50只40周龄的退役SD种鼠进行每日4小时,连续30天的低氧干预,设为模型组;设10只40周龄的退役SD种鼠为对照组;设10只8周龄的SD大鼠为正常组。在造模第15天、30天时,随机选取模型组中的10只大鼠,与对照组、正常组大鼠,采血,进行血清总睾酮(TT)、游离睾酮(FT)和乳酸检测。在造模第30天时,随机选取模型组中10只大鼠与对照组、正常组大鼠,进行大鼠悬尾实验和大鼠强迫游泳实验;结合血清TT、FT和乳酸水平评估造模效果。第三部分:选取造模成功的32只LOH模型大鼠,随机分成4组:模型组,益精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8只大鼠。继续运用Attendor动物气体控制系统(Pro版)对大鼠进行慢性间歇性低氧的干预,为期4周,同时灌胃4周。模型组大鼠按体重灌胃蒸馏水。低剂量组予以0.324g/mL的益精方水煎剂;中剂量组予以0.75g/mL的益精方水煎剂;高剂量组予以1.5g/mL的益精方水煎剂。4周结束后,采血,ELISA法测血清TT、FT;比色分析法测血乳酸值;将大鼠断颈处死,计算大鼠睾丸指数;细胞流式术检测睾丸Leydig细胞凋亡率;Western印迹检测睾丸组织Caspase-3、Bcl-2、Bax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睾丸组织Caspase-3、Bcl-2、Bax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以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睾丸病理组织学改变与超微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第一部分:sLOH患者排名前三的中医体质证候为气虚、痰湿、血瘀。41例sLOH患者完成了男性激素和乳酸检测,其中20例乳酸水平正常,21例乳酸水平高于正常,异常乳酸值范围为2.15-3.18(2.60±0.29)mmol/L,sLOH患者血乳酸异常比例约为51%。其中乳酸水平正常者气虚为主,乳酸水平增高者痰湿为主,但无论乳酸水平正常与否,血瘀均是sLOH患者比较突出的体质证候。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Epworth评分与STOP-bang评分之间呈正向的强相关,r=0.681;cAMS评分与Epworth评分之间呈正向的弱相关,r=0.394;cAMS评分与STOP-bang评分之间呈正向的弱相关,r=0.311。Epworth评分与cAMS性功能症状分呈正向弱相关,r=0.317;Epworth评分与cAMS自主神经紊乱症状分呈正向中等强度相关,r=0.531;Epworth评分与cAMS心理和躯体症状分呈正向中等强度相关,r=0.460;STOP-bang评分与cAMS性功能症状分呈正向弱相关,r=0.357;STOP-bang评分与cAMS自主神经紊乱症状分呈正向弱相关,r=0.266;STOP-bang评分与cAMS心理和躯体症状分呈正向中等强度相关,r=0.434。乳酸正常sLOH组与乳酸升高sLOH组两组间,在年龄、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STOP-bang问卷评分、cAMS评分、男性激素各项指标及TSI指数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高中低风险3组,年龄在缺氧中风险组和缺氧低风险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血雄烯二酮在缺氧高风险组和缺氧低风险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指标在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与正常组和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造模第15天、第30天时2次检测的血清TT、FT水平均显着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组和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2次检测的血乳酸水平均显着增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造模第30天时悬尾实验: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对照组和模型组6min内不动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游泳实验:与正常组和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游泳至力竭的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依据LOH动物模型判定办法,以慢性间歇性缺氧为干预手段进行LOH动物模型构建,造模成功率为68%,造模途中死亡率为32%。第三部分:血TT、FT水平:与模型组相比,益精方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TT、FT水平均显着增高(P<0.05),呈剂量依赖性。血乳酸水平:与模型组相比,益精方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乳酸水平均显着下降(P<0.05),呈剂量依赖性。睾丸Leydig细胞凋亡率:与模型组相比,益精方中、高剂量组大鼠Leydig细胞凋亡率均显着下降(P<0.01),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益精方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P>0.05,无明显统计学意义。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方面: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均显着下调(P<0.01),低剂量组VS中剂量组,中剂量组VS高剂量组,P均>0.05;低剂量组VS高剂量组,P<0.01。Bcl-2蛋白表达水平方面:与模型组相比,益精方高剂量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低、中剂量组VS模型组,P均>0.05,低剂量组VS高剂量组,P<0.05。Bax蛋白表达水平方面:与模型组相比,益精方中、高剂量组Bax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下调(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VS模型组,P>0.05;低剂量组VS高剂量组,P<0.05;中剂量组VS高剂量组,P>0.05。Caspase-3的mRNA表达水平方面: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Caspase-3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下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VS高剂量组(P<0.01),其余剂量组之间P均>0.05。Bcl-2的mRNA表达水平方面:与模型组相比,益精方高剂量组Bcl-2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低剂量组VS模型组(P>0.05);低剂量组VS高剂量组(P<0.05)。Bax的mRNA表达水平方面:与模型组相比,益精方中、高剂量组Bax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下调(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VS高剂量组(P<0.05),其余剂量组之间P均>0.05。光学显微镜下睾丸Leydig细胞数量:与模型组相比,益精方低、中、高剂量组均有升高,但低、中、高剂量组组间差异不大。发生凋亡改变的Leydig细胞数量,益精方低、中、高剂量组均少于模型组。益精方低、中、高剂量组Leydig细胞形态优于模型组,其中高、中剂量组Leydig细胞形态趋近正常。透射电子显微镜下,4组大鼠的睾丸Leydig细胞超微结构在脂滴形成上有所差异。研究结论:1.在伴有鼾眠表现的sLOH患者中存在血乳酸异常升高;sLOH患者缺氧的风险越高,其LOH症状越重;缺氧对sLOH患者自主神经紊乱症状、心理和躯体症状的影响较明显,对男性激素的影响相对不明显。提示慢性间歇性缺氧可能是LOH的重要潜在危险因素。sLOH患者的中医体质证候以气虚、痰湿、血瘀为主,其中乳酸水平正常者倾向于气虚,乳酸水平增高者倾向于痰湿。提示肾气虚夹痰湿、血瘀可能是sLOH较为关键的中医病因病机。2.增龄与慢性间歇性缺氧,都是大鼠血TT、FT水平下降的危险因素;增龄加上缺氧,较单一的增龄因素,对大鼠血TT、FT水平的影响更为显着。以慢性间歇性缺氧为干预手段进行LOH动物模型构建,造模成功率较高,造模方法切实可行。3.益精方能明显提高慢性间歇性缺氧诱导的LOH模型大鼠血TT、FT水平,降低血乳酸水平,降低睾丸Leydig细胞的凋亡率。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在于:1)下调LOH模型大鼠睾丸组织中的Caspase-3、Bax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上调Bcl-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调控了睾丸Leydig细胞的凋亡;2)改善LOH模型大鼠氧代谢,减轻乳酸蓄积,恢复雄激素合成睾丸内调节的正常环境,促进睾丸Leydig细胞分泌功能。
张丽花[6](2019)在《治疗大鼠微波辐射脑损伤的粉防己碱鼻用温敏凝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制备粉防己碱鼻用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用于治疗大鼠微波辐射脑损伤并探讨脑靶向效果和作用机理。方法:调节最适pH溶解粉防己碱,以泊洛沙姆(Poloxamer)407、188为凝胶基质,以相变温度和胶凝时间为评价指标,优化处方。离体羊鼻黏膜透皮实验筛选吸收促进剂,得到最优处方,评价黏度、流变学、体外释放等性质,并进行释药机制拟合;通过离体蟾蜍上腭纤毛实验考察制剂鼻粘膜纤毛毒性。建立微波辐射脑损伤大鼠模型,通过行为学、基于石蜡切片和超薄切片的病理学考察评价低、中、高剂量粉防己碱温敏凝胶的治疗作用。采用qPCR技术考察粉防己碱温敏凝胶对钙通道亚型mRNA表达的影响,明确其作用靶点。采用液质联用质谱仪,通过药代动力学及脑组织分布实验计算脑靶向指数,小动物活体成像直观验证了鼻用温敏凝胶的脑靶向性。结果:建立了粉防己碱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确定粉防己碱温敏凝胶的最优处方为24%泊洛沙姆407,4%泊洛沙姆188,2%HP-β-CD作为吸收促进剂,最适pH为5-5.5之间。在鼻腔环境下温敏凝胶黏附性好有利于药物吸收,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以扩散机制为主。粉防己碱温敏凝胶在低温下黏性模量占主导,呈流体状态,鼻腔温度下可发生相转变,黏度增加,呈半固态凝胶状态。离体蟾蜍上腭纤毛毒性实验证明该鼻用制剂不具备纤毛毒性。Morris水迷宫实验表明粉防己碱低、中剂量能显着缩短微波辐射脑损伤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增加跨越平台位置的次数,说明其能显着改善微波辐射脑损伤大鼠的学习记忆认知功能。旷场实验中,粉防己碱低、中剂量能显着增加大鼠总活动路程、平均速度及在中央区域活动路程,说明其能显着改善微波辐射脑损伤大鼠的自主行为及探索精神。脑组织石蜡病理切片及海马超薄切片电镜观察表明,粉防己碱低、中剂量能显着改善微波对海马神经元、突触及血管的损伤。粉防己碱温敏凝胶主要通过拮抗L型、N型、R型钙离子通道受体的mRNA表达而发挥作用。与口服给药相比,粉防己碱温敏凝胶经鼻腔给药后达峰时间短(口服给药8.4±0.89 h,鼻腔给药4.8±1.09 h),生物利用度稍低于口服给药(口服给药68.9%,鼻腔给药56%),脑靶向指数为灌胃给药的2.26倍。小动物活体成像进一步证明了鼻用温敏凝胶可实现脑靶向。结论:粉防己碱温敏凝胶处方合理,安全有效,脑靶向指数高,为临床上微波辐射脑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选择。
郑明翠[7](2019)在《补肾化痰祛瘀方对Wilson病TX小鼠卵泡发育及睾丸组织形态结构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1目的1.1观察补肾化痰祛瘀方对Wilson病TX小鼠模型卵泡生长发育和卵巢局部因子BDNF的影响,并观察卵巢局部调控因子BDNF与卵泡细胞增殖及凋亡的相关性。1.2探讨补肾化痰祛瘀中药改善TX小鼠卵泡发育障碍与BDNF之间的关系,并阐述BDNF在卵泡细胞增殖及凋亡中的作用,为补肾化痰祛瘀中药治疗女性Wilson病伴有生殖系统异常症状的患者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1.3探讨TX小鼠模型睾丸组织是否出现形态结构的破坏,并运用补肾化痰祛瘀方对其进行干预,明确补肾化痰祛瘀方对TX小鼠睾丸组织是否具有保护作用,为中医药治疗Wilson病男性患者合并生殖系统异常症状提供依据。2方法2.1基因型检测用7-10日龄SPF级C3He-ATP7btx-j小鼠脚趾提取基因组,取下样品组织进行纯化得出纯净DNA,根据相关引物对样品进行PCR扩增,根据实验步骤预变性,变性,退火,延伸,修复延伸得出扩增产物,将扩增产物进行切胶纯化回收,进行Sanger测序验证。2.2雌鼠实验研究75只SPF级C3He-ATP7btx-j雌性小鼠(001576)适应环境并进行喂养7天,随机数字法分为5组:空白组、Wilson病模型组、DMSA组、补肾化痰祛瘀方组及DMSA+补肾化痰祛瘀方组,每组平均15只。5组动物在每日早晨进行灌胃给药,以20ml药液/kg体重给与用药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给与空白组与Wilson病模型组进行灌胃,每天灌胃1次,连续14天。灌胃结束后的第一天晨给全部小鼠腹腔注射PMSG,并于24小时后注射BrdU,48小时后注射hCG。运用HE染色法观察各级卵泡发育情况;通过电镜观察卵巢中颗粒细胞及卵泡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并运用免疫组化结合荧光及TUNEL法,分析BDNF与卵泡细胞增殖及凋亡的相关性。2.3雄鼠实验研究50只C3He-ATP7btx-j雄性小鼠(001576),在SPF级环境下适应性喂养14天,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小鼠分为5组:空白组、Wilson病模型组、DMSA组、补肾化痰祛瘀方组及DMSA+补肾化痰祛瘀方组,平均每组10只。以灌药量20ml药液/kg体重进行用药组的灌胃治疗,相同条件下予以等体积生理盐水对空白组与Wilson病模型组进行灌胃,每天进行1次,连续14天。灌胃周期结束后的第一天,用10%的水合氯醛麻醉小鼠,予以颈椎脱臼处死小鼠,然后进行取材。采用HE染色法观察小鼠睾丸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通过电镜观察睾丸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并运用免疫组化检测睾丸组织中3β-HSD的表达。3.结果3.1小鼠基因型检测结果运用Sanger测序法检测新生小鼠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小鼠单峰图碱基G未突变,双峰图杂合型小鼠及纯和型小鼠碱基G突变为碱基A。3.2雌鼠实验研究结果3.2.1补肾化痰祛瘀方对TX小鼠卵泡发育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Wilson病模型组小鼠卵巢组织中的正常次级卵泡及窦卵泡数目均出现明显的减少(P<0.01),闭锁卵泡的数目增加显着(P<0.01)。与Wilson病模型组比较,DMSA组及补肾化痰祛瘀方组卵巢内正常次级卵泡及窦卵泡数目增加,而闭锁卵泡数目减少(P<0.01)。与DMSA组比较,补肾化痰祛瘀方组卵巢内正常次级卵泡及窦卵泡数目增加(P<0.01),闭锁卵泡数目减少(P<0.05),DMSA+补肾化痰祛瘀方组卵巢内正常次级卵泡及窦卵泡数目增加(P<0.01),闭锁卵泡数目减少(P<0.01)。3.2.2补肾化痰祛瘀方对TX小鼠卵巢颗粒细胞及卵母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Wilson病模型组小鼠卵巢组织可见显着增多的异常变性空泡化的线粒体(P<0.01)。与Wilson病模型组小鼠相比,DMSA组及补肾化痰祛瘀方组卵巢组织中正常线粒体数目增加,异常变性及空泡化线粒体数目减少(P<0.05),而DMSA+补肾化痰祛瘀方组卵巢内颗粒细胞凋亡现象减轻,正常线粒体数目增加,异常变性及空泡化线粒体数目减少(P<0.01)。与DMSA组比较,补肾化痰祛瘀方及DMSA+补肾化痰祛瘀方组卵巢内颗粒细胞凋亡现象均减轻,正常线粒体数目增加,异常变性及空泡化线粒体数目减少(P<0.05)。3.2.3补肾化痰祛瘀方对TX小鼠BDNF表达与卵泡细胞增殖相关性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Wilson病模型组小鼠卵巢组织BDNF阳性表达量及卵泡内阳性增殖细胞平均光密度降低(P<0.01)。与Wilson病模型组比较,DMSA组及补肾化痰祛瘀方组小鼠卵巢组织BDNF阳性表达量及卵泡内阳性增殖细胞平均光密度增加(P<0.05),DMSA+补肾化痰祛瘀方组两者平均光密度显着增高(P<0.01)。与DMSA组比较,DMSA+补肾化痰祛瘀方组小鼠卵巢组织BDNF阳性表达量及卵泡内阳性增殖细胞平均光密度增加(P<0.05)。3.2.4补肾化痰祛瘀方对TX小鼠BDNF表达与卵泡细胞凋亡相关性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Wilson病模型组小鼠卵巢组织中凋亡细胞数量增加,BDNF蛋白表达量降低,平均光密度降低(P<0.01)。与Wilson病模型组小鼠比较,DMSA组及补肾化痰祛瘀方组小鼠卵巢组织凋亡颗粒细胞数量降低(P<0.01),BDNF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DMSA+补肾化痰祛瘀方组凋亡细胞数量显着降低(P<0.01),BDNF蛋白表达量增加(P<0.01)。与DMSA组比较,DMSA+补肾化痰祛瘀方组小鼠卵巢组织凋亡细胞数量显着减少(P<0.01),BDNF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3.3雄鼠实验研究结果3.3.1补肾化痰祛瘀方对TX小鼠睾丸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Wilson病模型组小鼠睾丸组织JTBS评分显着降低(P<0.01),曲细精管直径减小,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Wilson病模型组比较,三组治疗组JTBS评分增加(P<0.05),三组治疗组小鼠曲细精管直径稍有增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MSA组比较,DMSA+补肾化痰祛瘀方组JTBS评分增加(P>0.05)。3.3.2补肾化痰祛瘀方对TX小鼠睾丸组织精子细胞、间质细胞及支持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小鼠睾丸组织精子细胞电镜超微结构显示空白组可见精子结构完整;Wilson病模型组显示异常的精子及线粒体,精子结构出现肿胀,周围可见空泡变性的线粒体结构;DMSA组及补肾化痰祛瘀方组,可见精子细胞结构正常,但周围仍存在轻度空泡状变性的线粒体结构;DMSA+补肾化痰祛瘀方组,可见精子排列整齐,空泡变性的线粒体较少。空白组间质细胞细胞核膜及线粒体结构的观察,可见核内染色质分布均匀,线粒体结构正常,可见管状嵴线粒体,无肿胀;Wilson病模型组显示了间质细胞线粒体数量减少,且可见大量空泡变性的线粒体,细胞核染色质出现边集现象;DMSA组显示了间质细胞结构可;补肾化痰祛瘀方组显示了少量溶酶体及线粒体结构有所恢复;DMSA+补肾化痰祛瘀方组显示了线粒体结构正常,细胞核染色质边集减轻,形态结构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空白组支持细胞轮廓清晰,结构完整,细胞核质分布均匀,无核固缩及染色质集聚;Wilson病模型组显示了支持细胞结构遭到破坏,细胞核膜出现破坏,染色体集聚,核固缩;DMSA组,补肾化痰祛瘀方组,DMSA+补肾化痰祛瘀方组,三组支持细胞细胞核未见染色质集聚及核固缩,并可见正常线粒体结构。3.3.3补肾化痰祛瘀方对TX小鼠睾丸组织3β-HSD表达水平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Wilson病模型组小鼠睾丸组织3β-HSD表达水平降低,平均光密度降低(P<0.01)。与Wilson病模型组比较,补肾化痰祛瘀方组,DMSA组以及DMSA+补肾化痰祛瘀方组3β-HSD表达水平增加,平均光密度增加(P<0.01)。与DMSA组比较,DMSA+补肾化痰祛瘀方组3β-HSD表达水平增加,平均光密度增加(P<0.05)。4结论4.1补肾化痰祛瘀方可改善Wilson病TX小鼠卵泡的发育;减轻颗粒及卵母细胞的结构破坏,减少异常线粒体数目,增加正常线粒体数目;4.2补肾化痰祛瘀方可增加Wilson病TX小鼠BDNF阳性细胞及增殖卵泡细胞数,表明BDNF与卵泡细胞增殖呈正相关,BDNF可影响卵泡细胞的增殖;4.3补肾化痰祛瘀方可增加Wilson病TX小鼠BDNF阳性细胞数,降低凋亡卵泡细胞数,表明BDNF与卵泡细胞凋亡呈负相关,BDNF可影响卵泡细胞凋亡;4.4补肾化痰祛瘀方可能通过调节BDNF的表达,进一步影响卵泡中颗粒细胞的增殖与凋亡,从而促进卵泡细胞的发育;4.5补肾化痰祛瘀方可减轻小鼠睾丸组织结构及其超微结构损害,其可能是通过增加睾丸组织中3β-HSD表达,进而促进精子发生。
任豆豆[8](2019)在《龟龄集对900MHz电磁辐射致大鼠睾丸氧化损伤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900MHz手机频率电磁辐射对大鼠睾丸氧化损伤尤其是Prdx2和Prdx4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龟龄集对其作用机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睾丸超微结构、抗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蛋白2(Peroxiredoxin2,Prdx2)和过氧化物酶蛋白4(Peroxiredoxin 4,Prdx4)表达为主要研究指标,选用中药龟龄集为干预因素,观察900MHz手机频率电磁辐射对大鼠睾丸的影响及龟龄集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清洁级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五组(n=10),分别为:假辐射组,4小时辐射组,8小时辐射组,4小时中药组,8小时中药组。假辐射组辐射0h,余组分别于900MHz电磁辐射(370μW/cm2)下暴露4小时和8小时,持续15d,4小时中药组和8小时中药组辐射后灌胃龟龄集混悬液,其它3组灌胃纯净水。实验结束后处死取材。HE染色观察大鼠睾丸组织病理形态,透射电镜观察睾丸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TBA法检测大鼠睾丸组织及大鼠血清氧化抗氧化指标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rdx2、Prdx4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比较实验过程中观察发现各组大鼠反应灵敏度未见明显变化,日常进食进水量正常,龟龄集组大鼠大便量增多,各组大鼠外观皮毛完整且色白有光泽,各组大鼠体重均逐渐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大鼠睾丸系数的比较对比各组间大鼠睾丸重量和睾丸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大鼠睾丸组织形态学比较假辐射组大鼠睾丸各曲细精管紧密连接,曲细精管内部各层结构完整;可见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偶见)、精子细胞整齐排列,且管腔内充满成熟精子;与假辐射组相较,4小时辐射组大鼠睾丸组织学变化不显着,8小时辐射组睾丸生精小管结构清晰,各级生精细胞分布清楚,但微显疏松,小管腔内成熟精子数目减少;4小时中药组大鼠睾丸生精小管内各层细胞分层清晰完整,曲细精管腔内充满成熟精子;与8小时辐射组相较,8小时中药组大鼠睾丸组织形态基本正常。4.各组大鼠睾丸超微结构的比较与假辐射组比较,4小时辐射组精原细胞膜内陷,支持细胞与生精小管基膜稍有分离,细胞间间隙增宽,部分线粒体肿胀,嵴消失且内含空泡;与假辐射组比较,8小时辐射组曲细精管基膜增厚且与支持细胞间隙加宽,细胞与细胞间空泡明显,精原细胞可见细胞膜不规则化,明显凹陷,线粒体哑铃状畸形,线粒体部分嵴融合消失且内含空泡;与4小时辐射组相较,4小时中药组睾丸曲细精管基膜趋向正常化,支持细胞恢复紧密连接,细胞间间隙缩小,线粒体结构基本正常;与8小时辐射组相比,8小时中药组细胞间隙减小,曲细精管基膜与支持细胞连接趋于正常,偶见空泡,偶见线粒体肿胀、空泡。5.各组大鼠血清GSH、MDA含量和SOD、POD活性对比与假辐射组大鼠相比较,4小时辐射组和8小时辐射组血清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显着下降,丙二醛(malonic dialdehyde,MDA)含量均明显增多(P<0.05),8小时辐射组血清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力明显下降(P<0.05);与4小时辐射组相较,8小时辐射组血清MDA含量明显增加,SOD活性降低(P<0.05);与4小时辐射组相较,4小时中药组血清组织MDA含量明显减少(P<0.05);与8小时辐射组比较,8小时中药组血清MDA含量明显减少,SOD活性显着增加(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各组大鼠睾丸组织GSH、MDA含量和SOD、POD活性对比与假辐射组大鼠比较,4小时辐射组大鼠睾丸组织SOD活力显着减低,8小时辐射组大鼠睾丸组织MDA含量均明显增加(P<0.05),GSH含量、SOD和POD活性显着降低(P<0.05);与4小时辐射组比较,8小时辐射组大鼠睾丸GSH含量降低;与8小时辐射组比较,8小时中药组大鼠睾丸组织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GSH含量和SOD活性显着增加(P<0.05);其他指标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各组大鼠睾丸组织Prdx2和Prdx4蛋白表达的比较(免疫组化)假辐射组大鼠睾丸组织Prdx2和Prdx4蛋白在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均有表达,表达由精原细胞向精子细胞逐步增强,与假辐射组比较,辐射组睾丸组织Prdx2和Prdx4蛋白表达明显减低,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几乎无表达,次级精母、精子细胞和精子呈淡棕色,表达减弱。龟龄集组睾丸组织Prdx2和Prdx4蛋白表达平均光度值明显增加,尤其是8小时龟龄集组表达明显。与假辐射组对比,4小时辐射组和8小时辐射组大鼠睾丸组织Prdx2和Prdx4蛋白表达平均光度值明显降低(P<0.05),与4小时辐射组对比,8小时辐射组睾丸组织Prdx2和Prdx4蛋白表达降低,4小时中药组睾丸组织Prdx2和Prdx4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8小时辐射组对比,8小时中药组睾丸组织Prdx2和Prdx4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5)。8.各组大鼠睾丸组织Prdx2和Prdx4蛋白表达的比较(Western blot)与假辐射组大鼠对比,其他组大鼠睾丸组织Prdx2和Prdx4蛋白表达平均灰度比值明显减少(P<0.05);与4小时辐射组对比,4小时中药组睾丸组织Prdx2和Prdx4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8小时辐射组对比,8小时中药组睾丸组织Prdx2和Prdx4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此外,与4小时辐射组相比,8小时辐射组睾丸组织Prdx2和Prdx4蛋白表达量下降(P<0.05)。9.各组大鼠睾丸组织凋亡情况比较各组大鼠睾丸组织均可见部分生精细胞凋亡,其细胞核呈棕黄色为阳性表达,假辐射组主要见于精原细胞;4小时和8小时辐射组可见于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8小时辐射组可见部分成熟精子呈黄褐色表达;4小时中药组见于精原细胞,偶见于初级精母细胞;8小时中药组见于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偶见于精子细胞。结论:1.900MHz手机频率电磁辐射后,大鼠睾丸组织超微结构明显改变,细胞膜及线粒体形态改变明显,大鼠睾丸组织氧化损伤加重,抗氧化酶活性降低,Prdx2和Prdx4蛋白在睾丸组织的表达减弱,各组细胞均有凋亡,具有时间效应关系。大鼠与人类虽不属于同一种属,且氧化损伤可能与辐射剂量有相关性,但此实验结果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使人类重视辐射的影响并做好预防。2.龟龄集可改善辐射致大鼠睾丸组织超微结构的损伤,增加Prdx2和Prdx4在睾丸组织的表达,降低氧化损伤,本研究仅对蛋白表达以及氧化情况做了简单的分析,但电磁辐射对人体组织器官损伤的深入机制未得到有效证实,尚需进一步研究。
郝延辉[9](2018)在《AMPK/mTOR通路对自噬的调控在微波辐射致突触可塑性损伤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和意义微波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之中,其健康危害备受关注。脑是微波辐射最为敏感的靶器官之一,微波辐射可引起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损伤,但其致伤机制未明。作为细胞内主要的降解途径之一,自噬参与调节突触的结构和功能,与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AMPK/mTOR通路对于维持细胞能量和营养稳态发挥重要作用,是调控自噬的重要通路。然而,微波辐射后神经元自噬的发生及规律尚待明确、自噬的调控机制及自噬在突触可塑性损伤中的病理生理意义尚待揭示。因此,本研究为阐明微波辐射致突触可塑性损伤的分子机制、寻找敏感指标和防治靶点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一、微波辐射对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及AMPK/mTOR通路的影响研究二级雄性Wistar大鼠110只,随机分为假辐射组(SH组)和微波辐射组(MW组)。采用平均功率密度为30mW/cm2微波辐射大鼠。于辐射前和辐射后即刻,采用红外热像仪和智能测温计检测大鼠体表温度和肛温的变化;于辐射后6h、7d、14d、1m、2m和3m,分别采用Morris水迷宫、多导生理仪、LTP记录仪、高效液相色谱、苏木素伊红染色和透射电镜等技术手段检测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脑电和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LTP、神经递质和突触形态)的变化;采用透射电镜、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海马神经元自噬形态、标志物(LC3-I/II、Beclin1和LAMP1)及自噬相关基因(Atg5、Atg7和Atg9)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大鼠海马组织LC3和突触素I的表达和分布,观察自噬体和突触囊泡的共定位变化;采用Western Blot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大鼠海马组织AMPK/mTOR通路关键分子(p-AMPKαThr172,AMPKα,p-mTOR Ser2448和mTOR)的变化。二、AMPK/mTOR对微波辐射致神经元自噬的调控作用研究采用30mW/cm2微波辐射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和NGF诱导的PC12细胞,于辐射后1h、6h、12h和24h,采用扫描电镜、膜片钳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突起形态、EPSC和神经递质)的变化;采用透射电镜、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PC12细胞自噬形态、LC3通量、自噬标志物(LC3-I/II、Beclin1和LAMP1)及相关基因(Atg5、Atg7和Atg9)和AMPK/mTOR通路关键分子(p-AMPKαThr172,AMPKα,p-mTOR Ser2448和mTOR)的变化;于辐射前1h,向PC12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AMPK抑制剂Dorsomorphin和mTOR抑制剂Rapamycin,于辐射后6h,检测PC12细胞AMPK/mTOR磷酸化和功能性自噬(LC3通量)的变化。三、自噬在微波辐射后突触可塑性损伤中的作用研究于辐射前1h,向PC12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自噬抑制剂LY294002和激活剂Rapamycin,于辐射后6h,检测PC12细胞功能性自噬(LC3通量)和突触可塑性相关指标(突触形态和神经递质)的变化。实验结果一、大鼠体温改变MW组大鼠体表温度和肛温于辐射前和辐射后即刻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二、大鼠认知功能和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改变1.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与SH组相比,MW组大鼠于辐射后7d和14d AEL明显延长(P<0.05或P<0.01);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于辐射后7d、14d和1m明显降低(P<0.05或P<0.01);穿越平台次数于辐射后14d显着减少(P<0.01)。2.脑电图:与SH组相比,MW组大鼠EEG重心频率于辐射后6h和7d明显降低(P<0.05或P<0.01);α波功率于辐射后6h明显降低(P<0.05);θ波功率于辐射后6h显着升高(P<0.01);δ波功率于辐射后6h和7d显着升高(P<0.01)。3.在体海马LTP:与SH组相比,MW组大鼠海马PS幅值在强直刺激后增加程度于辐射后6h显着降低(P<0.01),提示LTP诱导抑制。4.海马组织Glu和GABA含量:与SH组相比,MW组大鼠海马组织Glu含量于辐射后7d和14d明显降低(P<0.05);GABA含量于辐射后14d明显升高(P<0.05);Glu/GABA比值于辐射后7d和14d明显降低(P<0.05或P<0.01)。5.海马组织和超微结构:SH组大鼠海马呈正常组织结构,神经元突触结构正常;MW组部分神经元胞体缩小,胞质嗜酸性染色,核固缩深染、呈三角形或梭形;突触囊泡减少、突触间隙模糊、突触后致密物增加,上述改变见于辐射后7d、14d和1m,辐射后3m恢复。三、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形态、标志物和相关基因改变1.自噬形态:与SH组相比,MW组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于辐射后7d、14d和1m明显增多,并见自噬体包裹突触囊泡现象。2.自噬标志物和相关基因:与SH组相比,MW组大鼠海马组织LC3-II/LC3-I比值于辐射后14d和1m显着升高(P<0.01),Beclin1于辐射后7d和14d表达明显增加(P<0.05或P<0.01),LAMP1于辐射后7d、14d和1m表达显着增加(P<0.01),Atg5于辐射后7d和14d表达明显增加(P<0.05或P<0.01),Atg9于辐射后7d表达显着升高(P<0.01)。四、大鼠海马组织中自噬体和突触囊泡共定位改变与SH组相比,MW组大鼠海马组织LC3和突触素I重叠区域于辐射后14d增加,其皮尔逊相关系数显着升高(P<0.01),提示自噬体和突触囊泡共定位增加。五、大鼠海马组织AMPK/mTOR通路改变与SH组相比,MW组大鼠海马组织p-AMPKαThr172/AMPKα比值于辐射后14d显着升高(P<0.01),p-mTOR Ser2448/mTOR比值于辐射后7d显着降低(P<0.01)。六、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和NGF诱导的PC12细胞突触可塑性变化1.突起形态:与SH组相比,辐射后6h和24h,MW组PC12细胞突起缩短,细胞之间的连接断裂。2.EPSC:与SH组相比,MW组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EPSC电流密度于辐射后6h明显降低(P<0.05)。3.神经递质Glu和GABA:与SH组相比,MW组PC12细胞培养液中Glu含量于辐射后1h显着降低(P<0.01);GABA含量于辐射后6h显着升高(P<0.01);Glu和GABA的比值于辐射后1h和6h显着降低(P<0.01)。七、PC12细胞自噬形态、标志物和相关基因改变1.自噬形态:SH组PC12细胞偶见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MW组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数量于辐射后6h明显增多。2.自噬标志物和相关基因:与SH组相比,辐射后6h,氯喹未处理时,MW组PC12细胞浆内LC3点状聚集数量未见明显改变(P>0.05);氯喹预处理后,MW组LC3点状聚集数量显着增多(P<0.01),即LC3通量增加;Beclin1于辐射后6h表达明显上调(P<0.05);LAMP1于辐射后12h和24h表达显着升高(P<0.01),Atg5、Atg7和Atg9于辐射后6h和12h表达明显增加(P<0.05或P<0.01)。八、PC12细胞AMPK/mTOR通路关键分子改变与SH组相比,MW组PC12细胞p-AMPKαThr172/AMPKα比值于辐射后6h和12h明显升高(P<0.05或P<0.01);p-mTOR Ser2448/mTOR比值于辐射后6h明显降低(P<0.05)。九、AMPK/mTOR干预经微波辐射后PC12细胞自噬改变1.Dorsomorphin干预经微波辐射后PC12细胞AMPK表达和自噬:与单独辐射组相比,辐射后6h,Dorsomorphin与微波辐射联合作用组PC12细胞p-AMPKαThr172/AMPKα比值显着降低(P<0.01);氯喹未处理时,细胞浆内LC3点状聚集数量未见明显改变(P>0.05),氯喹预处理后,LC3点状聚集数量显着减少(P<0.01),即LC3通量减少。2.Rapamycin干预经微波辐射后PC12细胞mTOR表达和自噬:与单独辐射组相比,辐射后6h,Rapamycin与微波辐射联合作用组PC12细胞p-mTOR Ser2448/mTOR比值显着降低(P<0.01);氯喹未处理时,细胞浆内LC3点状聚集数量未见明显改变(P>0.05),氯喹预处理后,LC3点状聚集数量显着增加(P<0.01),即LC3通量增加。十、自噬干预经微波辐射后PC12细胞突触可塑性改变1.LY294002干预经微波辐射后PC12细胞自噬和突触可塑性:与单独辐射组相比,辐射后6h,LY294002与微波辐射联合作用组PC12细胞,氯喹未处理时,细胞浆内LC3点状聚集数量未见明显改变(P>0.05),氯喹预处理后,LC3点状聚集数量显着减少(P<0.01),即LC3通量减少;细胞形态和功能明显损伤,表现为细胞表面粗糙、突起消失,GABA释放增加(P<0.01)。2.Rapamycin干预经微波辐射后PC12细胞自噬和突触可塑性:与单独辐射组相比,辐射后6h,Rapamycin与微波辐射联合作用组PC12细胞LC3通量增加;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GABA释放减少(P<0.01)。结论一、30mW/cm2微波辐射可引起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和突触可塑性损伤,表现为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脑电活动抑制,海马LTP诱导障碍、Glu和GABA代谢紊乱、神经元突触囊泡减少、突触间隙模糊和突触后致密物增加。二、30mW/cm2微波辐射可引起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活化及增多,表现为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增多,自噬标志物LC3-II和LC3-I比值升高,Beclin1和LAMP1表达上调,自噬相关基因Atg5和Atg9激活。三、30mW/cm2微波辐射可引起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体和突触囊泡共定位增加,自噬介导突触囊泡的降解参与微波辐射致突触可塑性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四、建立了微波暴露致突触可塑性损伤和自噬活化的细胞模型,突触可塑性损伤表现为神经元突起缩短、突起之间的连接断裂,EPSC抑制、Glu和GABA释放紊乱;自噬激活表现为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增多,LC3通量增加,Beclin1、LAMP1和自噬相关基因Atg5、Atg7和Atg9表达增加。五、自噬相关通路信号分子AMPK磷酸化激活和mTOR磷酸化抑制是微波辐射致神经元自噬活化的重要机制。六、微波辐射所致神经元自噬对突触可塑性损伤发挥保护作用。抑制自噬加重微波辐射所致PC12细胞损伤;激活自噬引起微波辐射后PC12细胞GABA释放减少。
崔亮[10](2017)在《微波辐射致海马损伤的MRI特征与行为认知和Ach代谢关联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和意义:近年来随着电子设备在军事、通讯、医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微波等电磁技术也随之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人类健康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辐射的影响。微波能够穿透人体组织,其能量被组织吸收后可引起一系列生物效应,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等为主要靶部位,尤其以中枢神经系统最为敏感,其损伤不仅见于高功率微波辐射情况下,也发生在日常手机使用等低强度慢性辐射中,特别是长期受到微波辐射可导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甚至造成海马脑区结构改变以及海马内乙酰胆碱(Ach)等神经递质的代谢变化,从而对认知功能造成影响。然而,现有的微波损伤及其机制研究大多采用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的方法从组织和分子水平加以阐明,迄今未见应用影像学研究的报道。磁共振成像技术由于其无创、组织成像分辨力高、尤其对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从诞生伊始就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成像技术发展也十分迅速。目前已经从传统的大脑结构成像发展到脑功能成像,不仅能够对大脑组织结构成像,还可详细提供物质代谢以及认知活动等脑功能活动的影像学信息。然而如何将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微波辐射生物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尤其损伤机制同磁共振成像相结合的研究)迄今仍属空白,导致难以甚至无法将微观的组织生化信息同宏观的组织形态结构及其变化联系起来;同时,现有的微波致海马损伤的研究结果亦缺乏临床影像学的直接证据与支持,其中微波致海马损伤的分子机制更需进一步阐明。综上,将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微波辐射生物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电磁辐射损伤研究领域和医学影像学研究领域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本研究拟通过对比性观察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取的微波辐射后大鼠海马影像学表征参数与行为认知能力损伤以及海马脑区病理结构、乙酰胆碱代谢改变之间的关联性,探讨将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微波辐射致脑损伤效应研究的可行性,为微波辐射致脑损伤的分子机制提供直观的临床影像学依据,并期望藉此为微波辐射损伤的临床诊断方法提供新思路。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采用二级雄性Wistar大鼠87只,体重200±20g,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微波辐射组(45只)和假辐射组(42只)。(2)辐照条件采用军事医学科学院自建高功率微波辐射模拟源,中心频率2856MHz,平均功率密度30mW/cm2,将微波辐照组动物置于有机玻璃盒内,全身均匀辐照,辐照时间15min,对照组置于相同的有机玻璃盒内15min,行同等条件伪辐照。(3)生理功能检测采用Morris水迷宫(MWM)检测大鼠行为认知能力,观察时间点分别于辐照后6h、1d、2d、3d、7d、14d、28d。(4)病理学观测分别于辐射后6h、3d、7d、14d、28d每个时间点断头处死大鼠,断头后取出大脑,分离海马组织,常规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海马组织结构变化并拍照,于辐射后3d、14d取海马CA3、CA4区组织制作超薄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海马组织超微结构改变并拍照。(5)磁共振成像应用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实验与测试中心的高场强小动物活体磁共振成像系统(7.0T/300MHz,德国Bruker公司),分别于照前1d,辐射后6h、3d、7d、14d四个时间点行磁共振扫描。扫描方式选取扩散加权成像(DWI)、动脉自旋标记(ASL)、磁共振波谱(MRS)成像。(6)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检测分别于微波辐射后6h、3d、7d、14d、28d剥离海马组织,-80℃低温冻存,采用ELISA实验检测大鼠海马组织ChAT、AchE及Ach的含量变化,采用生化比色法试剂盒及紫外光分光光度计检测ChAT和AchE的酶活性。(7)大鼠海马磁共振影像学特征性参数与行为认知及Ach代谢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将微波辐射后大鼠海马磁共振特征参数与行为认知改变以及Ach代谢相关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阐明其相关系数和显着性。实验结果:(1)大鼠行为认知能力改变Morris水迷宫(MWM)定位航行实验结果显示,微波辐射后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AEL)较对照组呈延长趋势,其中辐射后1d-3d差别显着(P<0.05 or P<0.01)。(2)组织学病理变化与对照组相比,30mW/cm2功率密度微波辐射后,海马神经元变性、坏死,主要表现为核固缩,锥体细胞胞体皱缩,血管周间隙略增宽,偶见毛细血管充血,海马CA3和CA4区均可见上述病变,上述改变在辐射后6h即可观察到,3d和7d较为明显,其中尤以3d最为多见和严重,14d减轻,28d明显恢复。(3)超微结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30mW/cm2功率密度微波辐射后,部分海马神经元核染色质凝聚、边集,核型不整,核膜边界不清,凋亡发生;线粒体肿胀、空化、嵴断裂或减少,甚至消失,内质网扩张,同时可见突触双层膜部分融合、结构模糊,血管周间隙及细胞间连接增宽,内皮细胞核形不整,染色质凝聚、边集。(4)扩散加权成像(DWI)所见微波辐照后3d右侧顶叶脑区及海马CA4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显着增加(P<0.05),照后3d、7d及14d右侧海马CA4区ADC值均显着升高(P<0.01 or P<0.05);照后14d左侧海马CA4区ADC值显着升高(P<0.05)。(5)动脉自旋标记(ASL)成像所见微波辐照后7d左侧海马CA1区血流灌注(CBF)显着减少(P<0.05);14d时右侧海马CA3区血流灌注显着减少(P<0.05);左侧海马CA4区血流灌注先于6h时显着减少(P<0.01)、后于3d时显着增加(P<0.01)、继之于7d、14d呈逐渐恢复的趋势;然CA2区血流灌注未见显着性改变。(6)磁共振波谱(MRS)所见神经递质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与肌酸(Cr)的比值(NAA/Cr),在照后3d、7d及14d于左侧海马均显着升高(P<0.05 or P<0.01)并呈逐渐升高趋势;右侧无显着性差异。谷氨酸类化合物(Glx)与Cr的比值(Glx/Cr),在照后3d、14d于左侧海马显着升高(P<0.05 or P<0.01);右侧无显着性差异。肌醇(Ins)与Cr比值(Ins/Cr),在照后3d、7d于右侧海马显着降低(P<0.05 or P<0.01),但14d时于左侧海马显着升高(P<0.01)。总胆碱(Cho)与Cr的比值(Cho/Cr),在照后3d于右侧海马显着降低(P<0.05),但14d时于左侧海马显着升高(P<0.05)。(7)海马ChAT、AchE及Ach含量变化微波辐照后6h和3d海马ChAT、AchE及Ach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 or P<0.01),7d均未见明显变化,14d仅见ChAT含量显着下降(P<0.01)。(8)海马AchE和ChAT的活性变化微波辐照后6h7d,大鼠海马组织ChAT活性下降,以辐照后3d较为显着(P<0.05)。微波辐照后6h28d,大鼠海马组织AchE活性均未见明显改变。(9)海马磁共振影像学特征性参数与行为认知及Ach代谢相关性分析海马磁共振影像学参数NAA含量与行为认知能力参数AEL显着相关(P<0.05),ADC、FA、ASL及MRS其他磁共振参数与Ach代谢相关指标均可见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本研究初步发现,微波辐射致海马损伤的磁共振影像学特征参数与行为认知、组织病理及Ach代谢方面多个指标具有良好的关联性。其关联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微波辐射后大鼠海马MRI特征性参数变化同认知功能障碍以及组织结构发生改变的时相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二、MRI所检测到的微波辐射后大鼠海马病变参数同病理学观测的海马病变基本一致;三、MRI所检测到的微波辐射后大鼠海马代谢复合物的改变同海马内Ach及其关键酶改变的时相具有一致性;四、微波辐射后大鼠MRI三种成像技术所检测的MRI特征性参数改变与具有认知功能障碍疾病的磁共振结果具有相似性;五、微波辐射后大鼠MRI三种成像技术所检测的多个MRI特征性参数与行为认知及Ach代谢具有显着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提示,采用磁共振影像学技术研究微波辐射致海马损伤效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为探索微波辐射后损伤的MRI诊断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同时,对进一步揭示微波辐射生物效应分子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意义。然需指出,本研究中动物数量尚待扩增,并且少数递质改变与文献报道的不尽完全一致,均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石蜡切片制作过程中微波辐射应用与否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蜡切片制作过程中微波辐射应用与否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在临床病理检验中采用常规石蜡切片与快速石蜡切片技术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常规组 |
1.2.2 快速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制片耗费时间及出具结果时间分析 |
2.2 两组患者检验准确性分析 |
3 讨论 |
(2)阿魏酸激活Nrf2信号通路减轻电离辐射对晶状体的损伤以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电离辐射及其种类 |
二、电离辐射的损伤机制 |
三、电离福射与白内障 |
四、晶状体的氧化防御系统 |
五、Nrf2信号通路激活启动氧化防御系统 |
六、中药活性成分阿魏酸的辐射防护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电离辐射对大鼠晶状体Nrf信号通路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阿魏酸激活Nrf2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减轻电离辐射对晶状体的损伤以及机制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论文创新点 |
文献综述 Nrf2信号通路在白内障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词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不同抗原修复方法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的应用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剂及仪器 |
1.3 操作方法 |
1.4 评价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益精方调控慢性缺氧诱导的睾丸Leydig细胞凋亡治疗LOH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一 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诊断、危险因素和动物模型研究述评 |
1.LOH诊断上的困惑 |
1.1 LOH精准诊断相对困难 |
1.2 LOH症状与睾酮水平低下不能完全对等 |
1.3 LOH诊断方法难以统一 |
1.4 LOH样症状如何定义有待商榷 |
1.5 LOH相关新概念的提出 |
1.6 小结 |
2.LOH动物模型构建概况 |
2.1 将老龄雄性大鼠(14-24月龄)视为LOH动物模型 |
2.2 环磷酰胺诱导生殖系统受损构建LOH动物模型 |
2.3 对退役种鼠进行“孤养+复合情志刺激”构建LOH动物模型 |
2.4 将去势小鼠视作LOH动物模型 |
2.5 小结 |
3.LOH危险因素研究概况 |
3.1 LOH常见的危险因素 |
3.2 肥胖与LOH |
3.3 LOH散在报道的危险因素 |
3.4 缺氧可能是LOH 一个尚未得到重视的潜在危险因素 |
3.5 小结 |
4.缺氧代谢产物乳酸与睾丸生殖机能 |
5.结语 |
6.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对男性生殖内分泌的认识与诊疗进展 |
1.男性生殖内分泌的基础生理病理概况 |
1.1 下丘脑-垂体-睾丸轴是男性生殖内分泌的核心 |
1.2 HPT轴功能可受到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 |
2.以“天癸”为核心的中医男性生殖内分泌理论的构建 |
2.1 天癸是一种与人体生殖机能密切相关且客观存在的物质 |
2.2 天癸的本质和中西医结合研究 |
2.3 以天癸为核心或信使的中医“肾-天癸-精室”男性性腺轴的构建 |
2.4 小结 |
3.中医药在男性生殖内分泌疾病上的运用 |
3.1 常见的男性生殖内分泌疾病 |
3.2 中医药在动物实验研究方面对HPT轴的调控作用 |
3.3 中医药在临床研究方面对HPT轴的调控作用 |
3.4 小结 |
4.结语 |
5.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症状性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sLOH)中医体质证候调查以及与慢性间歇性缺氧相关性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基本资料 |
2.2 sLOH患者“中医体质证候”基本调研概况 |
2.3 男性激素及静脉血乳酸值异常情况 |
2.4 cAMS评分与Epworth评分、STOP-bang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
2.5 Epworth评分、STOP-bang评分与cAMS性功能症状、自主神经紊乱症状、心理和躯体症状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2.6 乳酸正常sLOH组与乳酸升高sLOH组各指标的比较 |
2.7 缺氧高中低风险3组间各指标的比较 |
2.8 cAMS评分轻度和中度2组间各指标的比较 |
3.讨论 |
3.1 sLOH患者中医体质证候 |
3.2 sLOH与缺氧 |
4.小结 |
5.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研究一 慢性间歇性缺氧诱导的LOH动物模型构建探究 |
1.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主要设备与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结果 |
2.1 造模第15天时,3组大鼠血TT、FT、乳酸检测对比 |
2.2 造模第30天时,3组大鼠血TT、FT、乳酸检测对比 |
2.3 造模第30天时,3组大鼠悬尾实验、游泳实验检测对比 |
2.4 模型判定与造模成功情况 |
3.讨论 |
3.1 增龄、缺氧与血TT、FT水平 |
3.2 缺氧对模型大鼠体能和情志的影响 |
3.3 乳酸的结果讨论 |
3.4 LOH动物模型讨论 |
4.小结 |
5.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补肾活血益精方对慢性间歇性缺氧诱导的LOH模型大鼠睾丸Leydig细胞凋亡的影响 |
1.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结果 |
2.1 各组大鼠睾丸指数的对比 |
2.2 各组大鼠血TT、FT水平的比较 |
2.3 各组大鼠血乳酸水平的比较 |
2.4 各组大鼠睾丸Leydig细胞凋亡率的情况对比 |
2.5 各组大鼠睾丸组织内Caspase-3、Bcl-2及Bax的蛋白表达情况 |
2.6 各组大鼠睾丸组织内Caspase-3、Bcl-2及Bax的基因表达情况 |
2.7 各组大鼠睾丸病理组织学情况比较 |
2.8 各组大鼠睾丸Leydig细胞超微结构的情况比较 |
3.讨论 |
3.1 Leydig细胞数量、功能与雄激素的关系 |
3.2 睾丸Leydig细胞的凋亡调控 |
3.3 益精方的组方分析及前期研究基础 |
3.4 益精方对LOH模型大鼠的可能作用机制一:调控睾丸Leydig细胞的凋亡 |
3.5 益精方对LOH模型大鼠的可能作用机制二:恢复雄激素合成睾丸内调节的正常环境,促进睾丸Leydig细胞分泌功能 |
4.小结 |
5.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6)治疗大鼠微波辐射脑损伤的粉防己碱鼻用温敏凝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微波辐射脑损伤 |
2.钙离子通道 |
3.粉防己碱 |
3.1 药理作用 |
3.2 粉防己碱与Ca2+通道 |
4.鼻腔脑靶向给药系统 |
4.1 BBB限制脑部疾病治疗 |
4.2 经鼻入脑吸收途径 |
5.原位凝胶 |
5.1 温度敏感型原位凝胶 |
5.2 离子敏感型原位凝胶 |
5.3 pH敏感型原位凝胶 |
6.课题思路 |
第二章 粉防己碱温敏凝胶的处方前研究 |
1.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2.方法 |
2.1 粉防己碱分析方法的建立 |
2.2 粉防己碱在磷酸盐缓冲液中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
2.3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3.结果与讨论 |
3.1 粉防己碱标准曲线 |
3.2 溶解度 |
3.3 油水分配系数 |
4.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粉防己碱温敏凝胶的处方与工艺优化 |
1.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动物 |
2.方法 |
2.1 不同配比粉防己碱凝胶的制备 |
2.2 胶凝温度与胶凝时间的测定 |
2.3 吸收促进剂的筛选 |
3.结果与讨论 |
3.1 凝胶基质的最佳配比 |
3.2 最优吸收促进剂 |
3.3 粉防己碱温敏凝胶最优处方工艺 |
4.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粉防己碱温敏凝胶性质评价 |
1.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动物 |
2.方法 |
2.1 粘度的测定 |
2.2 流变学性质考察 |
2.3 体外释药考察 |
2.4蟾蜍上腭毒性实验 |
3.结果与讨论 |
3.1 粘度 |
3.2 粉防己碱温敏凝胶的流变学特性 |
3.3 粉防己碱温敏凝胶的体外释药 |
3.4 粉防己碱温敏凝胶蟾蜍上腭纤毛毒性 |
4.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粉防己碱温敏凝胶对微波辐射脑损伤大鼠治疗作用的研究 |
1.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动物 |
2.方法 |
2.1 分组及给药 |
2.2 微波辐射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及给药 |
2.3 行为学评价 |
2.4 H.E.染色 |
2.5 电镜标本 |
2.6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与讨论 |
3.1 粉防己碱对微波辐射脑损伤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
3.2 粉防己碱对微波辐射脑损伤大鼠探究及自主行为的影响 |
3.3 粉防己碱对大鼠海马组织形态结构损伤的影响 |
3.4 粉防己碱对大鼠海马组织超微结构损伤的影响 |
4.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粉防己碱治疗微波辐射脑损伤作用机制研究 |
1.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2.方法 |
2.1 大鼠海马组织总RNA提取 |
2.2 RNA浓度及纯度测定 |
2.3 RNA逆转录为c DNA |
2.4 Real-time PCR主要操作步骤 |
3.结果与讨论 |
3.1 RNA浓度及纯度检测 |
3.2 PCR扩增特异性 |
3.3 粉防己碱对Ca2+通道亚型表达的影响 |
4.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粉防己碱经鼻腔、灌胃和静脉给药的药代动力学 |
第一节 粉防己碱经鼻腔、灌胃、静脉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1.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动物 |
2.方法 |
2.1 大鼠血浆中粉防己碱分析方法的建立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血浆样品提取与处理 |
2.4 数据处理 |
3.结果与讨论 |
3.1 粉防己碱在血浆样品中的专属性 |
3.2 标准曲线 |
3.3 药时曲线与药代动力学参数分析 |
4.本章小结 |
第二节 粉防己碱经鼻腔、灌胃和静脉给药的脑组织分布研究 |
1.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动物 |
2.方法 |
2.1 大鼠脑组织中粉防己碱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3 血浆及脑组织样品采集与处理 |
3.结果与讨论 |
3.1 粉防己碱在脑组织中的专属性 |
3.2 标准曲线 |
3.3 药时曲线及脑靶向指数的计算 |
4.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温度敏感凝胶基质经鼻腔给药脑靶向作用研究 |
1.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动物 |
2.方法 |
2.1 样品的制备 |
2.2 分组及给药 |
2.3 小动物活体成像考察荧光分布 |
3.结果与讨论 |
3.1 鼻腔与口服给药在体荧光分布 |
3.2 组织荧光分布 |
4.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着作 |
附件 |
(7)补肾化痰祛瘀方对Wilson病TX小鼠卵泡发育及睾丸组织形态结构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TX小鼠基因型检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雌鼠实验研究 补肾化痰祛瘀方对Wilson病 TX小鼠卵泡发育障碍及卵巢局部因子BDNF的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第三部分 雄鼠实验研究 补肾化痰祛瘀方对Wilson病 TX小鼠睾丸组织形态结构的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龟龄集对900MHz电磁辐射致大鼠睾丸氧化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电磁辐射对雄性生殖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AMPK/mTOR通路对自噬的调控在微波辐射致突触可塑性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微波辐射对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及AMPK/mTOR通路的影响研究 |
第一节 微波辐射对大鼠认知功能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微波辐射对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的影响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微波辐射后大鼠海马神经元自噬体和突触囊泡共定位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微波辐射后大鼠海马组织AMPK/mTOR通路改变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AMPK/mTOR对微波辐射致神经元自噬的调控作用研究 |
第一节 微波辐射致突触可塑性损伤细胞模型的建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微波辐射对PC12细胞自噬的影响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微波辐射对PC12细胞AMPK/mTOR通路的影响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AMPK/mTOR干预对微波辐射后PC12细胞自噬的影响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自噬在微波辐射后突触可塑性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创新性 |
文献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
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代表性论着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微波辐射致海马损伤的MRI特征与行为认知和Ach代谢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与研究思路 |
第一节 微波辐射生物学效应 |
1.微波辐射生物学效应概括 |
2.微波辐射对认知的损伤 |
3.海马神经元形态学变化 |
4.海马区神经递质变化 |
5.海马区信号转导通路改变 |
第二节 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应用概括 |
1.扩散加权成像(DWI) |
2.动脉自旋标记(ASL) |
3.磁共振波谱成像(MRS) |
4.基于BOLD效应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思路 |
1.研究的目的意义 |
2.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微波辐射致大鼠神经损伤行为、病理学改变 |
一、材料及方法 |
二、结果 |
三、第二部分讨论 |
四、第二部分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微波辐射致大鼠海马损伤磁共振影像学特征 |
一、材料及方法 |
二、结果 |
三、第三部分讨论 |
四、第三部分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大鼠海马MRI特征性参数与行为认知及Ach代谢相关性分析 |
一、材料及方法 |
二、结果 |
三、第四部分讨论 |
四、第四部分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讨论 |
全文结论 |
附图 |
个人简历及主要学习工作经历 |
学习期间承担和参与的课题情况 |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石蜡切片制作过程中微波辐射应用与否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在临床病理检验中采用常规石蜡切片与快速石蜡切片技术的效果分析[J]. 何平. 智慧健康, 2021(14)
- [2]阿魏酸激活Nrf2信号通路减轻电离辐射对晶状体的损伤以及机制研究[D]. 陈月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不同抗原修复方法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 段会娟. 河南医学研究, 2020(24)
- [4]石蜡切片技术在病理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郭海河,陈晓燕. 人人健康, 2020(14)
- [5]益精方调控慢性缺氧诱导的睾丸Leydig细胞凋亡治疗LOH的机制研究[D]. 闵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治疗大鼠微波辐射脑损伤的粉防己碱鼻用温敏凝胶的研究[D]. 张丽花.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7]补肾化痰祛瘀方对Wilson病TX小鼠卵泡发育及睾丸组织形态结构的作用研究[D]. 郑明翠.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龟龄集对900MHz电磁辐射致大鼠睾丸氧化损伤的影响[D]. 任豆豆. 河北中医学院, 2019(01)
- [9]AMPK/mTOR通路对自噬的调控在微波辐射致突触可塑性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 郝延辉. 军事科学院, 2018(12)
- [10]微波辐射致海马损伤的MRI特征与行为认知和Ach代谢关联性研究[D]. 崔亮.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