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31例治疗体会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31例治疗体会

一、31例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杨振艳[1](2021)在《推拿结合揿针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并评估推拿结合揿针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有效性、安全性,为肌性斜颈患儿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肌性斜颈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每周一至周五进行;观察组采用推拿结合揿针治疗,每周一至周五进行推拿治疗,每周一、三、五配合揿针治疗;两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详细记录患儿治疗前的一般资料、以及治疗前后疗效评分表、两侧胸锁乳突肌的厚度比值及长度差值,并在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治疗前对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疗效评分、双侧胸锁乳突肌厚度比值、胸锁乳突肌长度差值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双侧胸锁乳突肌厚度比值:治疗4周后,两组患儿双侧胸锁乳突肌厚度比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双侧胸锁乳突肌长度差值:治疗4周后,两组患儿双侧胸锁乳突肌长度差值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且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4.疗效评分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患儿疗效评分总分及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观察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5.总体临床疗效的比较:治疗4周后,观察组治愈率15.63%,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治愈率3.23%,总有效率80.65%。观察组的有效率及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颈椎正侧位片无异常,治疗期间,体温、脉搏、呼吸均正常,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心率减慢、晕厥及皮肤过敏反应。结论:1.推拿结合揿针及单纯推拿治疗均能促进胸锁乳突肌的恢复,有效改善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增强患儿颈部的活动。2.推拿结合揿针治疗对于改善肌性斜颈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的厚度及挛缩情况以及改善“颈部旋转受限、侧屈受限、胸锁乳突肌局部条索与束带、头部歪斜情况、面部对称情况、家长评价”等方面均优于单纯推拿。

杜玉珍,张琳,徐淼,王少维[2](2021)在《推拿为主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对推拿为主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将2016年至今相关文献分为单纯推拿、推拿结合中药外用、针刺、运动疗法、家庭护理及综合疗法等进行分析,旨在总结推拿为主治疗小儿CMT的治疗概况,探讨推拿为主治疗小儿CMT的临床研究进展。

邱鑫[3](2020)在《基于转录组测序及全基因组测序对先天性肌性斜颈发病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研究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的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SCM)和颈阔肌(platysma)的不同性状肌肉组织间的转录组学差异,从中研究与发病相关的基因及其分子机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筛查CMT家系的致病基因,初步探索其可能的遗传致病机制。方法:在转录组水平,收集手术治疗CMT患儿患侧SCM病变组织,获取术区的红色颈阔肌命名为“Platysma group”、纤维化SCM白色肌肉组织命名为“Whitish SCM group”、邻旁未纤维化SCM红色肌肉组织命名为“Reddish SCM group”、邻旁部分纤维化SCM红白相间肌肉组织命名为“Whitish and Reddish SCM group”,提取总RNA后采用RNase H法建库,基于转录组测序完成差异表达基因分析。以padj<0.05且|log2FoldChange|>1为标准筛选显着性差异基因,进一步开展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在基因组水平,采集收治的CMT家系的临床资料、患者及其家属的外周血DNA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因CMT的遗传模式尚未完全确定,基于以往文献报道肌肉疾病的相关致病基因构建候选基因列表,将CMT家系的正常和患病全部样本的基因变异与候选基因列表进行比对。最后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制定的序列变异解读指南完成相关基因变异的变异程度评价。结果:在转录组水平,纳入患儿共计16人,对获取的“Platysma group”3例、“Reddish SCM group”5例、“Whitish SCM group”9例和“Whitish and Reddish SCM group”18例共计35例肌肉组织样本开展转录组测序。通过获取四组间两两比较的差异表达基因,发现细胞外基质可能在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SFRP1等基因的表达上调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进而抑制SCM纤维化;(2)Wnt7b等基因的表达上调可能通过激活Wnt/PI3K信号通路促进病变SCM发生继发性骨骼肌再生;(3)PPAR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通过促进SCM脂类代谢和抑制脂肪分化进而继发性抑制肌间脂肪浸润。(4)通过KEGG富集分析发现CMT发病机制可能与自噬信号通路有关。在基因组水平,对CMT2101家系、CMT2106家系和CMT2114家系的3个CMT家系的13名成员完成全基因组测序后,通过对相关基因变异的解读得到针对CMT2101家系的MTHFR基因、CMT2106家系的TRNT1基因、CMT2106家系的LIPE基因和CMT2114家系的PLN基因等4个致病或疑似致病基因变异。通过与数据库的候选基因解读发现它们为CMT不相关的隐性遗传疾病的致病或疑似致病变异,与CMT的发病可能无直接关联,且相关样本均为对应基因变异的携带者状态。结论:通过转录组水平结合CMT组织纤维化、脂肪浸润以及肌萎缩的表型发现细胞外基质可能在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能与SCM纤维化相关,Wnt/PI3K信号通路可能与SCM骨骼肌再生相关,PPAR信号通路可能与SCM的肌间脂肪浸润相关,且CMT发病机制可能与自噬信号通路有关,结果需进一步开展功能和机制验证。在基因组水平,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CMT的发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本研究针对家系开展全基因组测序尚未得到CMT的相关致病突变基因的直接证据,需进一步扩大样本和选用不同的测序技术及分析方案。

杨爱云[4](2020)在《捻拨、重拿、牵伸扳手法为主治疗小儿肿块型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以捻拨、重拿、牵伸扳手法为主的优化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肿块型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对比常规推拿手法,比较治疗前后患侧胸锁乳突肌的厚度、临床症候评分变化,评价推拿优化手法治疗小儿肿块型肌性斜颈临床疗效及优势所在,为临床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推拿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病例标准的60例肿块型肌性斜颈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推拿手法,采用俞大方主编的《推拿学》的小儿肌性斜颈的诊疗方案,即推揉法、拿捏法、牵拉法、旋转法;治疗组予以推拿优化手法,具体步骤:面部操作、指揉患侧胸锁乳突肌和肩背部、捻揉拨动患侧胸锁乳突肌、重拿弹拨患侧肿块、点揉推运颈部肌群、颈部牵伸扳法、活血化瘀舒筋法和结束手法。两组均1日1次,1周6次,4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候评分(头部倾斜程度、肿块硬度、肿块厚度、颈部旋转受限程度、颈部侧屈受限程度、胸锁乳突肌对称状况、颜面部对称状况)、胸锁乳突肌彩超厚度改善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总体疗效:研究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3例。治疗组29例,治愈17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27例,治愈7例,好转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0.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胸锁乳突肌彩超厚度:治疗组治疗前后颈部包块彩超厚度分别为11.17±1.73mm和5.69±0.71mm,对照组治疗前后颈部包块彩超厚度分别为11.07±1.59mm和6.37±1.18mm。结合两组治疗后胸锁乳突肌彩超厚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各临床症状,包括头部倾斜程度、肿块硬度、肿块厚度、颈部旋转受限程度、颈部侧屈受限程度、胸锁乳突肌对称情况、颜面部对称状况的评分比较,检验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治疗后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年龄与疗效:推拿优化组不同年龄段比较,0-3月患儿疗效优于3-6月和6-12月(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1.推拿优化手法和常规推拿手法临床治疗肌性斜颈患儿均有效。2.以捻拨、重拿、牵伸扳法为主的推拿优化手法在治疗肿块型肌性斜颈的综合疗效中明显优于常规推拿法;3.和常规推拿法比较,推拿优化手法能明显缩小胸锁乳突肌彩超厚度,改善临床症状;4.肿块型肌性斜颈患儿越早接受推拿治疗,疗效越好,恢复越好。

郝萌萌,肖农,陈玉霞[5](2019)在《超声检查在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诊治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CMT)是目前儿科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对CMT最常见的分类为:①颈部肿块型CMT,颈部可扪及肿块;②颈部肌肉质地改变型CMT,患儿颈部肌肉质地发生改变,但是颈部不可扪及肿块;③既无颈部肿块,又无颈部肌肉质地改变型CMT。目前临床对CMT患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方法较多,包括颈部超声检查、X射线摄片、CT及MRI等。与X射线摄片、CT及MRI相比,超声检查对CMT患儿的诊断,具有检查费用低、耗时短、患儿在检查过程中无需暴露于放射线辐射等优势,而且超声检查可为CMT患儿的临床诊断及其预后评估,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笔者拟分别从常规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高频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等,在CMT患儿的临床诊断,以及协助治疗方案制定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胡舒然[6](2019)在《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的评估及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三维运动采集分析系统(Three dimensional acquisition and analysis system)和双侧肢体结构测量研究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CMT,以下简称斜颈)患儿两侧肢体的运动对称性,评估斜颈患儿与正常婴幼儿运动对称性有无差异,为斜颈患儿的疾病认知及治疗提供前瞻性研究。方法: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的评估采用自身健侧与患侧对照比较以及与正常婴幼儿组间比较的评价方式;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的治疗效果采用局部推拿治疗和局部结合全身推拿治疗后的组间与组内比较的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就诊的斜颈患儿及正常婴幼儿,斜颈归为斜颈组,正常婴幼儿归为正常组,首先应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和双侧肢体结构测量评估受试者双侧肢体结构和运动功能的对称性,比较斜颈患儿两侧运动对称性并比较斜颈患儿与正常婴幼儿的运动对称性。结果:1.斜颈患儿肢体结构对称性评估:(1)斜颈患儿的双侧大腿围、小腿围、下肢长度存在差异(p<0.05),且健侧优于患侧。(2)与正常婴幼儿相比,斜颈患儿双侧大腿围、小腿围存在差异(p<0.05),且正常婴幼儿肢体结构对称性优于斜颈患儿。2.斜颈患儿肢体运动功能对称性评估:(1)斜颈患儿双侧膝关节活动角速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肩、肘、膝关节普遍存在健侧运动功能优于患侧的情况。(2)斜颈患儿与正常婴幼儿双侧膝关节活动范围存在差异(p<0.05),且正常婴幼儿运动范围对称性普遍优于斜颈患儿。3.干预前后斜颈患儿肢体结构对称性评估:(1)局部推拿手法治疗前后,斜颈患儿大腿围、小腿围、下肢结构对称性有明显差异(p<0.05)。(2)局部结合全身推拿治疗前后,大腿围对称性有明显差异(p<0.05)。(3)两种干预手法对斜颈患儿肢体结构对称性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各指标治疗前后后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4.干预前后斜颈患儿肢体运动功能对称性评估:(1)局部推拿治疗前后,斜颈患儿髋关节角速度对称性有明显差异(p<0.05)。(2)局部结合全身推拿前后各关节运动范围、角速度的对称性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种干预手段前后,肢体运动对称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斜颈患儿的运动结构和功能相较于正常婴幼儿更容易出现不对称。2.斜颈患儿运动结构和功能普遍存在健侧优于患侧的趋势。3.推拿手法对斜颈患儿运动结构的对称性有改善趋势。

周丽莎[7](2019)在《五步推拿一针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五步推拿一针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以期通过规范推拿针刺方法及操作流程,探索和验证适合小儿肌性斜颈的针推结合、先推后针、重推简针、循序渐进综合方案的临床特色优势,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小儿肌性斜颈患儿,按就诊顺序编号,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最终纳入有效病例共54例(观察组26例,对照组28例)。观察组采用五步推拿一针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推拿法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5天后休息2天,共治疗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头部偏斜角度、颈部被动健侧侧屈活动度、颈部被动患侧旋转活动度及症候积分变化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头部偏斜角度及颈部被动活动度比较:(1)头部偏斜角度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头部偏斜角度均变小,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治疗均能有效改善患儿头部偏斜症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头部偏斜角度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观察组在改善患儿头部偏斜角度方面更具优势。(2)颈部被动健侧侧屈活动度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颈部被动健侧侧屈活动度均变大,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治疗在改善患儿颈部被动健侧侧屈活动度方面均有明显效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颈部被动健侧侧屈活动度治疗前后差值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两组治疗在改善患儿颈部被动健侧侧屈活动度方面效果相当。(3)颈部被动患侧旋转活动度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颈部被动患侧旋转活动度均变大,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治疗在改善患儿颈部被动患侧旋转活动度方面均有明显效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颈部被动患侧旋转活动度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观察组在改善患儿颈部被动患侧旋转活动度方面更具优势。2.两组症候积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症候积分均有下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治疗均能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候;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症候积分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观察组在改善患儿临床症候方面更具优势。3.两组总体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总有效率7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4.疗效与分型的关系:观察组中肿块型患儿有效率100%,非肿块型患儿有效率85.71%;对照组中肿块型患儿有效率87.5%,非肿块型患儿有效率50.00%。经统计学分析发现,观察组中肿块型患儿疗效优于非肿块型(P<0.05),对照组中肿块型和非肿块型疗效相当(P>0.05);肿块型患儿,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非肿块型患儿,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5.疗效与年龄的关系:观察组中1月-1岁患儿有效率100%,1-2岁患儿有效率84.62%;对照组中1月-1岁患儿有效率84.21%,1-2岁患儿有效率44.44%。经统计学分析发现,观察组及对照组本组内1月-1岁患儿疗效均优于1-2岁患儿(P<0.05);同年龄段(1月-1岁及1-2岁)患儿,观察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五步推拿一针法能明显改善小儿肌性斜颈患儿临床症候,疗效显着;且肿块型疗效优于非肿块型;年龄较小疗效更好。本法针推结合、先推后针、重推简针、循序渐进,流程清晰,操作简便,适合应用于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临床特色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雷白玲[8](2019)在《益气散结膏摩对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按照现代制剂工艺将导师经验方益气散结方制作为外用膏摩剂,观察益气散结膏作为推拿介质对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益气散结膏的临床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参照团队前期关于外用膏摩剂的制备方法,在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制剂教研室指导下,制作科研用益气散结膏。并按安全性研究的方法,用豚鼠进行皮肤毒性实验、皮肤刺激性实验和皮肤过敏实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69例,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的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n=35)和对照组(n=34),其中试验组脱落5例,对照组脱落4例。实际纳入60例,每组各30例。两组采用相同的推拿操作步骤,对照组采用强生婴儿按摩油作为介质,试验组用益气散结膏作为推拿介质。每次30分钟,隔日一次,每周3次,两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两组在相同时间点、相同地点进行评估,并记录结果,即在入组时、3个疗程结束后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为一般情况、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评分(包括ROT受限、颈部偏曲受限、面部对称情况、局部条索与束带情况、SCM肿块大小情况、头部歪斜情况、家长主观评价、超声表现等)。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后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和IBM 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入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症状、体征观察指标变化比较入组前,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观察总分及ROT受限、颈部偏曲受限、面部对称情况、局部条索与束带情况、SCM肿块大小、头部歪斜情况、家长主观评价、超声表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3个疗程后,与入组时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ROT受限、颈部偏曲受限、面部对称情况、局部条索与束带情况、SCM肿块大小、头部歪斜情况、家长主观评价、超声表现及总分方面,各项评分指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组间比较,结果显示面部对称情况和头部歪斜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痊愈25例(83.33%),好转5例(16.67%),无效0例(0%),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18例(60.00%),好转10例(33.33%),无效2例(6.67%),总有效率93.3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1益气散结膏对皮肤无急性毒性反应、无过敏反应和刺激反应,说明益气散结膏外用无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是安全的。2益气散结膏摩和常规推拿对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均有疗效,益气散结膏摩效果更优,其中对改善肿块型肌性斜颈的ROT受限、颈部偏曲受限、局部条索与束带情况、SCM肿块大小、家长主观评价方面效果明显。3益气散结膏通过膏摩的方式作用于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可能通过药物的透皮吸收,起到推拿手法和药物叠加的协同增效作用,促进肿块的消散,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研究。

郝萌萌[9](2019)在《表面肌电图早期识别彩超阴性的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表面肌电图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侧胸锁乳突肌无阳性结果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09-2018.03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首次就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胸锁乳突肌无阳性结果的100例先天性肌性斜颈(CMT,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患儿,并以同期48例正常同龄婴幼儿作为对照,分别采集婴儿坐位下颈部静息居中位及活动状态下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图(s EMG,surface electromyography)数据,并计算出相应的均方根值(RMS,root mean square),其中活动状态下包括四种体位:左转头位、右转头位、前低头位、后仰头位。然后应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RMS值进行卡方检验,并绘制出相应的ROC曲线。结果:(1)正常同龄对照组婴儿五个体位下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值数据除前低头位以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侧胸锁乳突肌静息状态下及对称活动状态下AUC值<0.5,提示正常婴幼儿双侧胸锁乳突肌在静息及对称活动状态下表面肌电图幕集电位无明显差异,但单侧胸锁乳突肌活动时AUC值>0.9,提示单侧胸锁乳突肌活动状态下双侧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图幕集电位有明显差异。(2)正常同龄对照组婴幼儿与CMT组患儿RMS均值对比,在胸锁乳突肌静息及对称活动状态下,CMT组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RMS平均值低于正常对照组患儿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平均值,同种状态下CMT组患儿健侧胸锁乳突肌RMS平均值与正常对照组婴幼儿双侧胸锁乳突肌RMS平均值无明显差异,提示CMT患儿健侧胸锁乳突肌募集电位与正常同龄儿无明显差异,而患侧胸锁乳突肌募集电位较正常同龄儿降低。(3)CMT患儿组五个体位下患侧胸锁乳突肌与健侧胸锁乳突肌RMS均值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除左转头体位外,其余四种体位下患侧胸锁乳突肌RMS平均值小于健侧胸锁乳突肌,提示彩超检查阴性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存在双侧胸锁乳突肌运动幕集电位不对称,四组数据平均ROC曲线下面积(AUC,Area under the Curve of ROC)为0.741,提示表面肌电图对彩超阴性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结论:彩超阴性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患侧和健侧表面肌电图RMS具有明显差异,且健侧胸锁乳突肌RMS平均值较患侧高,结合AUC值,提示表面肌电图对胸锁乳突肌的功能检测较为灵敏,可作为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临床诊断时的辅助检查指标。

陈莹[10](2019)在《膏摩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膏摩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通过测定患儿双侧胸锁乳突肌的厚度,计算胸锁乳突肌厚度比率及差值,综合患儿症状体征评分变化及疗效判定标准,评价膏摩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提供新方法,为膏摩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在临床上的运用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随机分为膏摩组和常规推拿组,常规推拿组运用滑石粉为介质,予常规推拿手法治疗,膏摩组运用三色膏为介质,行推拿治疗,手法与常规推拿组相同。两组每周均治疗6次,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评定疗效,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记录患儿双侧胸锁乳突肌(SCM)的厚度,计算SCM厚度比率,SCM厚度差值,评估患儿症状体征评分。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两组患儿患侧SCM厚度:两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治疗前后患侧SCM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膏摩法对患儿患侧SCM厚度的改善优于常规推拿组(P<0.05)。(2)两组患儿SCM厚度比率:两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治疗前后SCM厚度比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膏摩法对于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SCM厚度比率的改善优于常规推拿法(P<0.05)。(3)两组患儿SCM厚度差值:两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治疗前后SCM厚度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常规推拿,膏摩法对于缩小两侧SCM的厚度差值更加明显(P<0.05)。(4)症状体征评分: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膏摩组患儿头部歪斜、SCM两侧对比上优于常规推拿组(P<0.05)。(5)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常规推拿组67.86%;膏摩组82.14%。经统计学分析,膏摩组与常规推拿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愈显率均优于常规推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膏摩法与常规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均有疗效。膏摩法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愈显率优于常规推拿。膏摩法在改善患儿患侧SCM厚度,缩小两侧SCM的厚度差值,及改善患儿头部歪斜度方面疗效更好。

二、31例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1例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推拿结合揿针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中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剔除、中止、脱落病例的处理
        1.8 伦理学要求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质量控制
    3 统计学处理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基线资料比较
        1.1 一般临床资料
        1.2 两组治疗前双侧胸锁乳突肌厚度比值、长度差值比较
        1.3 两组治疗前疗效评分比较
    2 临床疗效分析
        2.1 两组治疗前后双侧胸锁乳突肌厚度比值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胸锁乳突肌长度差值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评分比较
        2.4 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2.5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
        2.6 安全性指标
讨论
    1 祖国传统医学对肌性斜颈的认识
    2 西医对肌性斜颈的认识
    3 肌性斜颈的非手术治疗
        3.1 西医治疗
        3.2 中医治疗
    4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选择依据
    5 揿针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理论依据
    6 选穴依据
    7 相关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8 临床疗效分析
        8.1 治疗前基线资料分析
        8.2 治疗后疗效比较
        8.3 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分析
        8.4 安全性分析
    9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小儿肌性斜颈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推拿为主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纯推拿
    1.1 分型治疗
    1.2 特色手法治疗
2 推拿结合其他疗法
    2.1 推拿结合中药外用
    2.2 推拿结合针刺
    2.3 推拿结合运动疗法
    2.4 推拿结合家庭护理
    2.5 综合疗法
3 结语

(3)基于转录组测序及全基因组测序对先天性肌性斜颈发病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捻拨、重拿、牵伸扳手法为主治疗小儿肿块型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观察病例来源
        1.2 检查依据
        1.3 诊断标准
        1.4 肿块分类标准
        1.5 研究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治疗方案
        2.3 注意事项
        2.4 观察疗效指标
        2.5 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胸锁乳突肌彩超厚度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各临床症候评分比较
        3.4 总体疗效比较
        3.5 治疗组疗效与各年龄段的比较
第二部分 讨论
    1 小儿肌性斜颈病因病机的认识和研究
        1.1 现代医学的认识与研究
        1.2 祖国医学的认识与研究
    2 颈部包块彩超检查
    3 小儿肌性斜颈的治疗
        3.1 现代医学的治疗
        3.2 祖国医学的治疗
    4 小儿推拿治疗肌性斜颈机理
    5 以捻拨、重拿、牵伸扳手法为主治疗肌性斜颈的特色和优势
        5.1 推拿手法选择
        5.2 推拿部位选择
        5.3 推拿治疗方案特色和优势
    6 疗效分析
        6.1 两组手法的总体疗效分析
        6.2 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胸锁乳突肌彩超厚度分析
        6.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析
        6.4 治疗组各年龄段与疗效的比较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超声检查在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诊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规超声检查
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3 高频超声检查
4 超声弹性成像检查
5 小结

(6)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的评估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1.1 研究对象来源
        1.1.2 斜颈诊断标准
        1.1.3 斜颈纳入标准
        1.1.4 斜颈排除标准
        1.1.5 斜颈剔除和脱落标准
        1.1.6 正常婴幼儿诊断标准
        1.1.7 正常婴幼儿纳入标准
        1.1.8 正常婴幼儿排除标准
        1.1.9 正常婴幼儿剔除和脱落标准
        1.2 研究方案
        1.2.1 试验方法
        1.2.2 治疗方法
        1.2.3 观察指标
        1.2.4 技术路线图
        1.2.5 相关仪器设备及观测方法
        1.2.6 测试步骤
        1.2.7 数据分析
        1.2.8 统计分析
        1.2.9 质量控制
        1.2.10 安全性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对象基本资料
        2.2 斜颈患儿与正常婴幼儿肢体对称性评估
        2.2.1 物理评估
        2.2.2 运动学参数评估
        2.3 不良反应记录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斜颈的认知
        3.1.1 病因
        3.1.2 病理
        3.2 中医对斜颈的认知
        3.2.1 病名
        3.2.2 病因
        3.2.3 病机
        3.3 斜颈患儿运动不对称原因分析
第二部分 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推拿干预探索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1.1 研究对象来源
        1.1.2 斜颈诊断标准
        1.1.3 斜颈纳入标准
        1.1.4 斜颈剔除和脱落标准
        1.2 研究方案
        1.2.1 试验方法
        1.2.2 治疗方法
        1.2.3 观察指标
        1.2.4 技术路线图
        1.2.5 相关仪器设备及观测方法
        1.2.6 测试步骤
        1.2.7 数据分析
        1.2.8 统计分析
        1.2.9 质量控制
        1.2.10 安全性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对象基本资料
        2.2 斜颈患儿干预前后运动对称性评估
        2.2.1 物理评估
        2.2.2 运动学参数评估
        2.3 不良反应记录
    3 讨论
        3.1 斜颈治疗措施
        3.1.1 非手术疗法
        3.1.2 手术疗法
        3.2 局部推拿治疗斜颈的机制分析
        3.2.1 手法选择依据
        3.2.2 操作部位选择依据
        3.2.3 局部推拿对肢体对称性的作用机制
        3.3 全身推拿对肢体对称性的机制分析
        3.3.1 手法选择依据
        3.3.2 操作部位选择依据
        3.3.3 全身推拿对肢体对称性的作用机制
        3.4 两种推拿手法对肢体对称性的干预结果讨论
第三部分 典型案例分析
    1 病例介绍
    2 治疗措施
        2.1 治疗手法
        2.1.1 局部推拿治疗
        2.1.2 全身推拿治疗
        2.2 治疗疗程
    3 干预前后运动对称性评估
    4 结果分析
    5 结论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综述先天性肌性斜颈临床研究及进展
        参考文献

(7)五步推拿一针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案
    1 临床资料
        1.1 受试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分型标准
        1.4 研究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试验设计
        2.2 治疗方案
        2.3 注意事项
        2.4 不良反应处理
        2.5 疗效指标与评价
        2.6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两组治疗前后头部偏斜角度及颈部被动活动度比较
        1.1 头部偏斜角度比较
        1.2 颈部被动健侧侧屈活动度比较
        1.3 颈部被动患侧旋转活动度比较
    2 两组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比较
    3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4 疗效与分型的关系
    5 疗效与年龄的关系
第三部分 讨论与体会
    1 对小儿肌性斜颈病名的认识
    2 对小儿肌性斜颈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西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祖国医学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3 对小儿肌性斜颈治疗的认识
        3.1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3.2 针刺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3.3 手术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4 五步推拿一针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特色及优势
        4.1 推拿部位兼顾主次是本病起效的基础
        4.2 重视牵筋推拿手法是本病起效的关键
        4.3 循序渐进规范操作是本病起效的核心
        4.4 一针刺法直达病所是本病起效的重要环节
    5 临床体会
    6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随机数字表
附录 B:小儿肌性斜颈临床症候积分表
附录 C:临床病例报告表
附录 D:综述
    参考文献

(8)益气散结膏摩对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
前言
第一部分 益气散结膏的基础研究
    1.益气散结膏的制备
    2.益气散结膏的安全性研究
第二部分 益气散结膏摩对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2.4 不良反应观察
    3 讨论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表面肌电图早期识别彩超阴性的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对象
2 实验方法
3 数据分析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10)膏摩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认识
        1.1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病名探索
        1.2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病因病机
    2 现代医学对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认识
    3 膏摩的研究概况
        3.1 古代中医对膏摩的研究概况
        3.2 膏摩在儿科疾病中的研究概况
    4 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研究进展
        4.1 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运用
        4.2 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医家经验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选择
        2.2 一般资料
        2.3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判定标准
        3.5 不良事件
        3.6 统计方法
    4 治疗结果
        4.1 一般资料比较
        4.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SCM厚度比较(cm x±s)
        4.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SCM厚度比率比较
        4.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SCM厚度差值比较
        4.5 两组患儿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4.6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4.7 不良事件
第三部分 讨论
    1 膏摩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探讨
        1.1 膏摩膏药物的选择
        1.2 选穴依据
        1.3 手法依据
        1.4 膏摩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应用近况
    2 结果分析
        2.1 治疗前一般资料分析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患侧SCM厚度分析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SCM厚度比率分析
        2.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SCM厚度差值分析
        2.5 两组患儿症状体征评分分析
        2.6 两组患儿疗效分析
        2.7 不良事件分析
        2.8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31例儿童先天性肌性斜颈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推拿结合揿针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疗效观察[D]. 杨振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推拿为主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研究进展[J]. 杜玉珍,张琳,徐淼,王少维.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1(10)
  • [3]基于转录组测序及全基因组测序对先天性肌性斜颈发病机制的研究[D]. 邱鑫.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4]捻拨、重拿、牵伸扳手法为主治疗小儿肿块型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爱云.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超声检查在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诊治中的应用[J]. 郝萌萌,肖农,陈玉霞.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9(04)
  • [6]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运动对称性的评估及干预研究[D]. 胡舒然.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五步推拿一针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D]. 周丽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益气散结膏摩对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研究[D]. 雷白玲.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9(09)
  • [9]表面肌电图早期识别彩超阴性的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分析[D]. 郝萌萌.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10]膏摩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研究[D]. 陈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31例治疗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