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VC实现给应用程序动态换肤(SKIN)(论文文献综述)
陈强[1](2013)在《微波双导线传输线理论教学实验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微波传输线理论在电路理论与场的理论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是微波技术中电路设计与计算的理论基础。目前许多高校缺乏微波课程所必须的一些课程实验,使得学生对于微波技术的理解仅停留在原理层面,理解不够深入。为了探索微波教学实验的创新教学模式,本文设计出了一套适合学生使用的微波双导线传输线理论教学实验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传输线的基本原理,在分析了压控振荡器的基本特性之后,利用Multisim仿真软件,根据电压信号稳定性的要求,采用三端稳压器7815与TL431基准电压源芯片制作出VCO的稳压电源。传输线的高频信号采集部分是本文难点,选择使用AD8361芯片采集测量电压信号有效值,通过有效值的检测反映出信号的特征。硬件电路由真有效值检测模块、轨对轨运放模块、A/D转换模块、MCU模块、串口通信模块与双电源供电模块组成。在计算机软件设计部分,主要通过Visual C++6.0编写软件程序,分为数据采集模块、人机交互模块、Smith圆图模块和数据管理模块,通过串口和下位机硬件部分建立连接,能够实时采集出各测量点电压数据,经拟合处理后显示数据曲线。史密斯圆图上能够显示出电阻圆、电抗圆和反射系数圆,并实时求出驻波比和负载阻抗等参数。最后该系统还能够将实验者本人信息以及测量的数据和测量点相关数据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方便用户查询。微波双导线传输线实验教学系统具有计算机采集功能、实验项目自主设计功能和稳定性好的特点,能够满足成本低廉、结构简单的要求;通过模块化设计,将各分离元件有机整合到一起,保证了实验系统的整体性能。该系统的软件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在速度、精度及重复性等方面较手动测量系统有较大的改善,大大简化实验过程,并能够让实验者对电磁波的传播有更直观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苏强[2](2012)在《通信连模拟电台训练及管理系统的软件研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进步,“信息”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由于先进的武器装备价格昂贵,操作技术相对复杂,对操作人员自身的能力和训练程度有很高要求,因此,模拟训练技术应运而生。电台作为军队最基本的通讯工具多年来一直备受关注,应某通信连需求,其短波和超短波电台为其主力通讯装备,为了使考核人员能够方便管理士兵信息、提供科学的训练方法并有效提高其训练效率,因此,需要设计一款集管理、通信控制和考核评估于一体的模拟电台训练系统。全文详细介绍了项目需求分析、所用关键技术和具体的开发流程。本项目包括硬件电台和系统软件两部分组成,其中模拟电台训练及管理系统的软件部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系统基于用VC++6.0技术开发,集系统管理、通信控制、考核评估于一体,提供界面友好、操作简便、系统稳定的上位机软件。在系统管理方面,采用ADO技术操作SQL Sever2000数据库,实现操作人员管理、数据库管理和运行状态检测功能;通信控制方面,采用多线程串口通信类,实现刷卡登录和电台控制功能,其中电台控制方面设计了数据发送协议、命令回执和错误重传机制,改善串口通信的稳定性;考核评估方面,实现训练考核题录入、计时考试、成绩录入、导出和统计功能,并基于PHP和Apache服务器设计一款成绩查询网站,方便考官和士兵脱离训练管理软件仍可查询考核结果。文章最后,根据控制命令协议设计了一款通信控制调试软件,方便测试和统计控制命令发送的可靠性。本系统经过测试,各个功能模块基本满足设计要求,达到了预期效果,并提出系统不足之处和改进的方案以备今后继续完善。
郭杰[3](2010)在《基于OGRE框架的3D网络游戏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资源管理系统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R.M.S.)是游戏引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款优秀的游戏引擎必然有一套高效的资源管理系统,用以处理游戏开发过程中对各种资源的加载、使用和销毁等操作,它是游戏引擎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一款游戏的开发离不开良好的游戏引擎,而一个良好的游戏引擎必然有一套优异的资源管理系统,对各种各样的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保证游戏运行过程中资源调用和释放,提高游戏的运行效率,为玩家带来更优异的游戏体验,所以,资源管理是游戏引擎优化的重要方面。论文会主要围绕着资源管理系统(RMS)这个主题,研究比较成熟的开源图形渲染核心OGRE,通过研究分析OGRE资源管理机制的优点和不足,借鉴OGRE资源管理的运作方式和架构设计中的优点,改良优化它功能上的不足和设计中的缺点,并且结合我所在实习单位“空中网大承网络”的游戏作为实际项目,把研究成果运用到公司“龙OL”这款游戏中,并且在OGRE框架的资源管理方式基础上的优化设计自己的资源管理系统,实现资源管理系统的范型设计、OGRE资源管理接口的泛化,资源的动态加载和注销等等,提高游戏引擎中资源管理体统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进而能为游戏的开发提供便捷。
陈海峰[4](2009)在《一种智能性自动换肤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脸表情识别和软件换肤分别作为人机交互中的智能化和人性化技术得到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结合以上两种技术提出了基于人脸表情识别的软件界面自动换肤思想,介绍了一种软件界面自动换肤系统的设计,并讨论了主成分分析检测定位模型。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陈海峰,许玲[5](2008)在《一种智能性自动换肤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人脸表情识别和软件换肤分别作为人机交互中的智能化和人性化技术得到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结合以上两种技术提出了基于人脸表情识别的软件界面自动换肤思想,介绍了一种软件界面自动换肤系统的设计,并讨论了主成分分析检测定位模型。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张儒[6](2008)在《基于语音识别的视频点播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日常生活中人类的沟通大约有75%左右是通过语音来完成的,随着计算机技术向智能化、人性化方向的发展,语音终将会成为人与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进行交互最重要的人机界面。基于语音识别的视频点播系统就是将语音识别技术与网络中流行的Flash技术结合起来,实现人机之间语音和Flash动画的交互。本课题是通过将现有语音识别引擎ATK的初始加载及设置服务连接来得到语音识别结果,在引擎输出识别文后将之传输到服务程序;服务程序对识别结果进行相应处理,将处理结果返回。客户端程序引入特定Flash控件,根据服务程序的处理结果来实现Flash动画的播放和特定的Flash功能。系统采用Visual C++语言编译开发,解决了Flash库的维护、VC实现Flash播放、Socket通信、识别文的查找搜索和ATK引擎的初始加载等问题。本系统的模型已取得较好的计算机应用效果,本课题的研究对于语音识别技术在网络多媒体技术中的应用结合有一定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意义,特别是在网络语音点播、网络语音信息查询软件方面有着较高的探索价值。
张寅[7](2007)在《照度计全自动检定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照度计是光度测量中用得最多的仪器之一,广泛用于各行各业。目前,照度计检定工作全程基本由人工完成,即:由两人操作,每只被检照度计需由人工对准定位,然后在14个位置上读取被检照度计的读数并人工处理数据。随着经济发展,照度计检定数量的增大,效率低下、并且易由于检定人员的疲劳而使系统误差加大的手工操作已不适应大规模的检定工作。因此,构建一套照度计自动检定系统成为一项很有意义的任务。本课题研究了照度计全自动检定系统的一种实现方案。该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应用系统,其关键是数字图像处理等技术。自主编写的软件使用了WiT库进行机器视觉应用的开发,并充分利用了FreeImage等开源库所提供的便利接口,在软件的支持下,该系统还综合考虑了系统成本等因素,以使其应用成为可能。经过搭建的实验平台的测试,证实了其可行性。
秦志军[8](2007)在《热过载继电器的可靠性试验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热过载继电器是一种重要的低压保护类电器,广泛应用于电动机的保护领域。它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保护电动机的过载和反映被控制设备过载发热状态。其运行可靠性关系到被保护设备的正常运行,若其发生故障,会给用户带来重要影响,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开展对热过载继电器可靠性试验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热过载继电器的工作特点和故障模式,提出了以成功率作为其过载保护可靠性的指标。根据可靠性指标和可靠性等级,本文分析了热过载继电器的可靠性试验方案和成功率验证试验方案,并最终确定了热过载继电器可靠性试验方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并研制了热过载继电器可靠性试验装置。该装置的研制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部分。硬件设计主要包括试验回路、数据采集电路、计算机测控装置和抗电磁干扰的设计;软件设计主要包括程序界面、参数设置、试验运行等试验模块的编制。该试验装置采用工控机控制,控制程序是采用基于Windows2000下的VC6.0编译软件编写的,大大提高了试验控制的控制精度和自动化程度。用户使用方便,反映效果良好。
杨勇[9](2002)在《用VC实现给应用程序动态换肤(SKIN)》文中指出 用过浏览器IE的都知道其工具条的背景图案可以改变,这种背景图案的改变适应了不同人的喜好,时下流行的一种说法称之谓“换肤”(SKIN),如何给自己的应用程序也换换肤呢?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研究,成功地实现了这一功能。 首先,如何给工具条加上皮肤是本文的重点。要给工具条加上皮肤,我们需要借助CReBar类,我们的具体思路是,在CReBar上平铺上所设置的图像,然后将工具条使用透明的方法显示,并加入CReBar中,这样工具条就有了背景。因此
蒋金权[10](2002)在《服装生产工艺CAD系统的开发与设计理论的研究》文中指出服装生产工艺单设计系统,是用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来管理服装生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本课题是应一家服装企业的要求,开发一个实用的人性化服装生产工艺单设计系统。在对该系统的开发研究过程中,以人性化设计理念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新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服装生产工艺单设计系统在技术与艺术上的有机结合。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服装企业的生产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例如生产计划的编制更加烦琐和复杂;生产决策所要求的调查、分析和计算难度增大;信息接收和处理的速度慢;产业更新换代和人才、技术的竞争问题。要改变这种状态,就需要大力引进现代服装科学技术,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以电脑代替人工处理信息,实现“多品种、少批量、高品质、短周期”的敏捷制造生产模式。目前国内外的服装CAD系统虽然大部分都具备服装生产工艺设计和管理功能,但是由于在功能的适用性、灵活性和系统的可操作性、易用性、人机交互和人性化等方面做得不够,而且在这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不足,所以能够在服装企业中广泛推广和应用的实在不多。 课题所开发的PgmCthCrft软件不仅是一个功能性软件,而且还是一个人性化的应用软件。人机系统是一个人机协调工作的系统,早期的系统设计较多地考虑结构、力学原理和效能及成本,而不太重视人文因素。这可能导致所设计的系统并不太适合于人的使用。因此人性化系统的设计不仅要从技术方面去考虑,而且更应该从一开始设计就把心理学、生理学、人体特性等因素考虑到设计中去。所以,为了使软件产品更有效地进入人的心智,实现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增加软件产品的附加值和亲和力,更好地体现人性的需求,课题着重研究了PgmCthCrft软件的功能性,交互性和审美性。 功能性是设计的本质特征。PgmCthCrff系统集工艺单制作和生产图绘制于一体,通过对软件功能的可靠性、适用性、易用性和智能化的研究,采用了OLE(Object Linkingand Embedding)对象链接和嵌入等技术使该生产工艺单设计软件能较好地满足服装生产中的使用需求。考虑到该系统的使用者是服装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因此我们在系统的操作界面上强调了人机交互性,采用了直接操纵、反走样等技术,使用户操作更加灵活、方便。此外,在系统的界面风格上,我们亦从审美角度出发。动与静、冷与暖的对比,使之在沉稳中不乏活泼,充分体现了“设计为人”的思想。
二、用VC实现给应用程序动态换肤(SKI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VC实现给应用程序动态换肤(SKIN)(论文提纲范文)
(1)微波双导线传输线理论教学实验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模型和系统方案 |
2.1 基于传输线理论的微波传输方程和参数 |
2.2 微波传输特性的史密斯圆图表示 |
2.3 双导线传输线匹配计算 |
2.4 基于双导线的教学实验系统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一种用于VCO的双稳压器电源设计 |
3.1 压控振荡器介绍 |
3.2 双稳压器构成的稳压电源设计 |
3.2.1 78系列三端稳压器介绍 |
3.2.2 TL431基准电压源介绍 |
3.2.3 Multisim软件介绍 |
3.2.4 电路设计与实现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频电压采集电路的设计 |
4.1 数据采集原理简述 |
4.2 AD8361芯片介绍 |
4.3 A/D转换及单片机控制模块 |
4.4 电路图及PCB版图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软件设计思想介绍 |
5.2 系统总体设计 |
5.2.1 功能模块划分 |
5.2.2 系统界面设计 |
5.3 各功能单元的设计 |
5.3.1 主程序设计 |
5.3.2 串口通信模块 |
5.3.3 数据曲线拟合 |
5.3.4 史密斯圆图的计算机生成 |
5.3.5 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
5.3.6 添加皮肤控件 |
5.4 调试过程问题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2)通信连模拟电台训练及管理系统的软件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组成 |
第2章 系统软件中的关键技术 |
2.1 软件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 |
2.1.1 软件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的选择 |
2.1.2 MFC微软基础类 |
2.2 OLE、COM和ActiveX技术 |
2.2.1 OLE技术 |
2.2.2 COM组件 |
2.2.3 ActiveX技术 |
2.3 数据库技术 |
2.3.1 VC下几种数据库访问接口技术 |
2.3.2 数据库访问技术的选择 |
2.3.3 ADO技术访问SQL Sever 2000数据库 |
2.4 多线程技术 |
2.4.1 线程的创建与终止 |
2.4.2 线程间同步 |
2.4.3 线程间通信 |
第3章 模拟电台的硬件介绍 |
3.1 硬件系统需求分析 |
3.1.1 宽频段 |
3.1.2 多工作模式 |
3.1.3 信道模拟 |
3.2 模拟电台的主要技术指标 |
3.3 软件无线电 |
3.4 模拟电台的总体结构 |
3.4.1 FPGA数字处理平台 |
3.4.2 DA转换和混频模块 |
3.4.3 功率放大模块 |
第4章 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 |
4.1 系统总体结构 |
4.2 系统软件的需求分析 |
4.3 系统软件的主要技术指标 |
4.4 系统软件的结构设计 |
第5章 系统软件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1 后台数据库设计 |
5.1.1 数据库开发环境搭建 |
5.1.2 数据库访问技术 |
5.1.3 数据库表格设计 |
5.2 通信控制模块设计 |
5.2.1 串口多线程类的使用 |
5.2.2 通信控制协议 |
5.3 系统软件的界面及功能 |
5.3.1 登录控制 |
5.3.2 主界面 |
5.3.3 系统管理模块 |
5.3.4 通信控制模块 |
5.3.5 考核评估模块 |
5.4 成绩查询网站的建立 |
5.4.1 开发环境搭建 |
5.4.2 网页设计 |
5.4.3 系统文件结构设计 |
5.4.4 成绩查询网站运行效果 |
第6章 系统软件的调试与运行结果分析 |
6.1 系统总体调试 |
6.2 测试软件的开发和结果分析 |
第7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OGRE框架的3D网络游戏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综述 |
1.1 资源管理概述 |
1.2 论文选题的背景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OGRE资源管理模型 |
2.1 OGRE框架的主要设计模式 |
2.1.1 主要设计模式分析 |
2.1.2 资源管理框架与单例模式 |
2.2 OGRE的资源管理总揽 |
2.2.1 扩展的资源管理 |
2.2.2 资源以及资源管理 |
2.3 OGRE资源管理方式 |
2.3.1 资源和资源组管理 |
2.3.2 资源定位 |
2.3.3 资源管理逻辑 |
2.3.4 资源管理实践 |
2.4 OGRE资源管理框架 |
2.4.1 资源框架 |
2.4.2 资源管理框架 |
2.4.3 资源加载框架 |
3. OERMS游戏资源管理系统设计思路 |
3.1 传统小型2D游戏的资源管理方式 |
3.1.1 2D游戏的资源管理简述 |
3.1.2 2D游戏的资源管理实例 |
3.2 OERMS游戏资源管理设计目标 |
3.2.1 资源管理设计变更 |
3.2.2 资源管理模块中的数据结构 |
3.2.3 资源数据的获取 |
3.2.4 资源管理器的使用 |
4. OERMS的系统设计 |
4.1 OERMS资源管理框架设计 |
4.1.1 OGRE资源管理框架的分析 |
4.1.2 OERMS对OGRE资源管理框架的继承 |
4.1.3 OERMS对OGRE资源管理框架的优化 |
4.2 OERMS框架设计 |
4.3 OERMS资源管理系统核心接口 |
4.3.1 虚拟文件系统接口设计 |
4.3.2 RTTI设计 |
4.3.3 引用计数的对象基类设计 |
4.3.4 资源基类设计 |
4.3.5 默认资源工厂和资源池设计 |
4.3.6 自定义资源设计 |
4.3.7 资源系统器 |
5. OERMS资源管理系统的实现 |
5.1 虚拟文件系统接口 |
5.1.1 功能简介 |
5.1.2 主要接口设计 |
5.1.3 设计说明 |
5.2 RTTI接口 |
5.2.1 功能简介 |
5.2.2 主要接口设计 |
5.2.3 主要成员变量说明 |
5.3 引用计数的对象基类 |
5.3.1 功能简介 |
5.3.2 设计说明 |
5.4 资源基类和派生类 |
5.4.1 功能简介 |
5.4.2 基类成员变量说明 |
5.4.3 设计说明 |
5.5 默认资源工厂和资源池 |
5.5.1 功能简介 |
5.5.2 成员变量说明 |
5.5.3 成员函数设计说明 |
5.6 自定义资源接口 |
5.6.1 功能简介 |
5.6.2 设计说明 |
5.7 资源管理器 |
5.7.1 功能简介 |
5.7.2 成员变量说明 |
5.7.3 成员函数设计说明 |
6. 测试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一种智能性自动换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人脸表情识别 |
3 基于人脸表情识别的软件自动换肤系统 |
4 主成分分析检测定位模型 |
5 软件换肤原理与算法 |
5.1 换肤原理 |
5.2 自动换肤算法 |
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结束语 |
(6)基于语音识别的视频点播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概述 |
1.1 项目背景 |
1.2 语音识别技术历史 |
1.3 语音识别技术现状 |
第二章 关键技术简介 |
2.1 Flash简介 |
2.1.1 Flash的概念 |
2.1.2 Flash的发展 |
2.1.3 Flash的前景 |
2.2 网络基础知识 |
2.2.1 Internet简介 |
2.2.2 TCP/IP简介 |
2.3 Visual Studio.Net |
第三章 系统总体分析与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1.1 功能需求 |
3.1.2 性能需求 |
3.1.3 可靠性可用性需求 |
3.1.4 其他需求 |
3.2 概要设计 |
3.2.1 系统总体规划设计 |
3.2.2 模块设计 |
3.2.3 系统界面设计 |
3.2.4 测试计划制定 |
3.3 详细设计 |
3.3.1 系统总体实施方案 |
3.3.2 服务器端详细设计 |
3.3.3 Socket通信模块设计说明 |
3.3.4 客户端详细设计 |
第四章 系统实现 |
4.1 实现过程 |
4.2 主要问题 |
4.3 系统测试 |
4.4 运行实例 |
第五章 回顾及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7)照度计全自动检定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什么是照度计 |
1.3 国内外概况 |
1.4 本课题的意义 |
1.5 本课题的任务 |
第二章 照度计检定方法 |
2.1 什么是计量检定 |
2.2 照度计检定方法 |
2.2.1 检定项目 |
2.2.2 检定方法 |
2.2.3 检定周期 |
第三章 系统构建 |
3.1 整体设计 |
3.1.1 原有设备 |
3.1.2 系统分析 |
3.2 传感器设计 |
3.2.1 传感器选择 |
3.2.2 传感器选型 |
3.3 电平转换 |
3.4 控制系统 |
3.4.1 标准灯位移控制系统 |
3.4.2 计算机监控系统 |
3.5 软件设计 |
3.5.1 开发环境选择 |
3.5.2 串口通信模块 |
3.5.3 字符识别模块 |
3.5.4 软件技术细节 |
第四章 系统测试及分析 |
4.1 实验环境、实验方法及器材 |
4.2 各模块独立测试 |
4.2.1 串口检测模块 |
4.2.2 图像采集模块 |
4.2.3 字符识别模块 |
4.2.4 报表输出模块 |
4.2.5 读写配置文件模块 |
4.2.6 TWAIN模块 |
4.2.7 可控图像输出模块 |
4.3 模板构成及识别速度 |
4.3.1 模板制作过程 |
4.3.2 各组模板构成 |
4.3.3 识别速度 |
4.4 识别准确度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5.1 本课题完成的工作 |
5.2 未完成的工作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热过载继电器的可靠性试验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可靠性技术及试验装置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热过载继电器的可靠性试验方法 |
§2-1 热过载继电器的工作特点、失效模式和可靠性指标 |
§2-2 热过载继电器可靠性特征量的计算 |
2-2-1 成功率的点估计 |
2-2-2 成功率的区间估计 |
§2-3 热过载继电器可靠性试验方案和成功率验证方案 |
2-3-1 试验方案的确定 |
2-3-2 成功率验证试验方案 |
§2-4 热过载继电器可靠性试验方法 |
2-4-1 试验条件 |
2-4-2 试验项目及要求 |
2-4-3 试品的准备 |
2-4-4 试品检测 |
2-4-5 失效判据 |
§2-5 热过载继电器可靠性的试验程序 |
第三章 热过载继电器可靠性试验装置的硬件设计 |
§3-1 试验设备技术性能和总体设计 |
3-1-1 技术性能 |
3-1-2 试验装置硬件系统的总体设计 |
§3-2 主要硬件组成单元的设计 |
3-2-1 控制计算机 |
3-2-2 试验主回路设计 |
3-2-3 数据采集电路 |
3-2-4 控制信号输入输出电路 |
§3-3 试验装置的抗电磁干扰设计 |
第四章 热过载继电器可靠性试验装置的软件设计 |
§4-1 软件设计综述 |
4-1-1 控制软件的重要性 |
4-1-2 热过载继电器可靠性试验装置软件的功能要求 |
4-1-3 软件开发操作系统平台和软件开发工具的选择 |
§4-2 软件界面设计和功能模块介绍 |
4-2-1 文件菜单 |
4-2-2 调试菜单 |
4-2-3 参数设置 |
4-2-4 查看菜单 |
4-2-5 试验运行菜单 |
4-2-6 帮助菜单 |
§4-3 功能模块设计 |
4-3-1 试验主程序设计 |
4-3-2 调流/稳流程序 |
4-3-3 数据采集程序 |
4-3-4 实时控制程序 |
4-3-5 断电保护设计 |
4-3-6 帮助文件的设计 |
4-3-7 软件界面设计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服装生产工艺CAD系统的开发与设计理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服装生产工艺CAD概述 |
第一节 浅析服装生产工艺单 |
一、 概念和作用 |
二、 服装生产工艺单设计系统的必要性 |
第二节 国内外服装工艺CAD的特点及发展 |
一、 国内外服装生产工艺CAD系统的研究状况 |
二、 我国服装生产工艺单设计系统还存在的问题 |
三、 服装生产工艺CAD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人性化设计理论概述 |
第一节 什么是人性化 |
一、 人性化设计的概念 |
二、 人性化设计的提出 |
三、 人性化的实质 |
第二节 人性化在工业设计中的体现 |
一、 工业设计中的人性化 |
二、 计算机人机环境的人性化 |
第三节 人性化设计的意义 |
第三章 PgmCthCrft服装生产工艺CAD设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第一节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
一、 面向对象的概念 |
二、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的优点 |
第二节 原型法与瀑布模型相结合的开发方法 |
一、 传统的生命周期法——瀑布模型 |
二、 原型法 |
三、 原型法与瀑布模型的结合 |
第三节 软件的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 |
一、 用户类型和用户需求 |
(一) 用户类型 |
(二) 需求分析 |
二、 系统总体设计 |
(一) 系统软硬件配置 |
(二) 功能模块设计和系统界面 |
第四节 关键技术及其创新 |
一、 OLE技术 |
二、 线迹调节技术 |
(一) 缝纫线迹的调节 |
(二) 装饰线迹的调节 |
三、 线条的平滑处理 |
四、 无闪烁绘图 |
第四章 人性化理念在软件设计中的应用 |
第一节 软件的功能性 |
一、 软件功能的可靠性 |
二、 软件功能的适用性 |
三、 软件功能的易用性 |
四、 软件功能的智能化 |
第二节 友好的人机界面 |
一、 菜单界面 |
二、 功能键 |
三、 图符界面 |
四、 直接操纵和WIMP界面 |
第三节 软件的审美设计 |
一、 软件的空间形象设计 |
二、 软件的视听设计 |
第四节 系统操作简介 |
一、 文档模板向导 |
二、 生产图设计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四、用VC实现给应用程序动态换肤(SKIN)(论文参考文献)
- [1]微波双导线传输线理论教学实验系统的设计[D]. 陈强. 武汉理工大学, 2013(S2)
- [2]通信连模拟电台训练及管理系统的软件研发[D]. 苏强. 东北大学, 2012(07)
- [3]基于OGRE框架的3D网络游戏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郭杰.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1)
- [4]一种智能性自动换肤技术研究[A]. 陈海峰. 第三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论文集, 2009
- [5]一种智能性自动换肤技术研究[J]. 陈海峰,许玲.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12)
- [6]基于语音识别的视频点播系统[D]. 张儒. 吉林大学, 2008(07)
- [7]照度计全自动检定系统研究[D]. 张寅.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3)
- [8]热过载继电器的可靠性试验技术的研究[D]. 秦志军. 河北工业大学, 2007(06)
- [9]用VC实现给应用程序动态换肤(SKIN)[J]. 杨勇.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02(01)
- [10]服装生产工艺CAD系统的开发与设计理论的研究[D]. 蒋金权. 天津工业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