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添加金属铝粉的锆刚玉莫来石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孙旭东[1](2020)在《原位生成非氧化物增强低碳滑板的研究》文中提出为减少滑板在连铸过程中对洁净钢的增碳污染,采用粒径小、力学性能优异的石墨烯纳米片作为纳米碳源来提高碳在滑板中分散性,既降低了铝锆碳滑板的碳含量,又提高滑板的强度且不降低滑板的抗热震性和抗侵蚀性。为获得廉价的石墨烯纳米片,探索了球磨膨胀石墨制备廉价石墨烯纳米片的工艺,并将石墨烯纳米片作为碳源引入到铝锆碳滑板中,系统研究了石墨烯纳米片对低碳烧成滑板性能、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影响,讨论了原位生成碳化硅晶须增强低碳滑板的机理,研究了亚微米级单质硅粉作为抗氧化剂对低碳铝锆碳滑板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微波法制备膨胀石墨工艺,获得了1 g体积达201 mL的优质膨胀石墨,将其与球形刚玉粉共磨制备出石墨烯纳米片,采用XRD、SEM、EDS、TEM和AFM等测试手段对石墨烯纳米片进行了微观形貌分析。XRD表明通过球磨制备出石墨烯纳米片的石墨(002)晶面特征峰强度与市售石墨烯纳米片的特征峰强度接近,球磨工艺制备有利于石墨片层的剥离;SEM结合EDS表明石墨烯纳米片在复合粉中分散良好,包裹在球形刚玉表面或夹杂其间,其边缘翘起片层的厚度可达3 nm;TEM表明球磨制备的石墨烯纳米片呈现出带有一定翘曲褶皱的半透明薄片状,边缘厚度约有20层石墨烯,层间间距约为0.335 nm;AFM表明球磨制备石墨烯纳米片的整体横向尺寸大于1μm,片层厚度约8.7 nm。研究了石墨烯纳米片对低碳铝锆碳滑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石墨烯纳米片能够填充滑板中的微细孔隙,促进颗粒间碳化硅晶须的形成,有效提升滑板的体积密度、耐压强度和抗热震性能。但当石墨烯纳米片的加入量大于孔隙填充量时,游离于孔隙之外的石墨烯纳米片阻隔了滑板中耐火颗粒物料直接结合程度,导致低碳烧成滑板致密化困难并失去部分强度。当加入1.5wt%的石墨烯纳米片刚玉复合粉后,滑板既有较好的抗氧化性,其强度和抗热震性能也显着提高。研究了亚微米级单质硅粉对低碳铝锆碳滑板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亚微米级单质硅粉能促进滑板的致密化,有利于石墨烯纳米片的结构演变和碳化硅物相的原位生成,能有效提高滑板的耐压强度和抗折强度。但当亚微米级单质硅加入量超过临界值时,使滑板压制成形时致密困难,导致其强度受到影响。当加入1.5wt%亚微米级单质硅粉为抗氧化剂时,烧成低碳滑板的抗氧化性能等同于含有4wt%微米级单质硅粉的滑板,滑板的耐压强度和抗折强度也略有提高。
安建成[2](2020)在《矾土基均质莫来石-SiC-O’-SiAlON复相材料的组成、结构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铝矾土是我国的战略资源,合成矾土基莫来石为我国丰富的铝矾土资源提供了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合成的矾土基均质莫来石应用过程中存在热态结合强度低、抗热震性较差以及不耐侵蚀等弱点。在莫来石材料中引入SiC,可弥补其不足,但目前采用外加SiC或碳热还原原位生成SiC的方法,存在机械混合不均匀、烧结难度大或工艺复杂、成本高、不易产业化的缺点。为此,本工作以合成矾土基均质莫来石骨料和细粉为主要原料,以酚醛树脂为结合剂,引入Si粉,利用Si高温还原气氛下原位生成非氧化物晶须的新方法来制备莫来石-SiC-O’-SiAlON复相材料,工艺简单、成本低、可实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研究了Si粉加入量、温度以及添加物(Al、Zn和SiC粉)对复相材料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了莫来石中杂质对Si反应和SiC晶须生长的催化机理,SiC和O’-Si Al ON在复杂体系中的生长机理,以及晶须状SiC和O’-Si Al ON对复相材料增强增韧机理等,研究结果如下:在矾土基莫来石体系中引入Si粉,在高温埋炭条件下,Si可与C、CO、N2等反应,生成非氧化物SiC和O’-Si Al ON晶须,从而制备莫来石-SiC-O’-SiAlON复相材料。SiC和O’-Si Al ON晶须填充气孔,并与莫来石直接结合,使复相材料结构致密、强度高,材料具有较好烧结性能。莫来石中的Fe2O3、Ti O2杂质可促进Si反应及催化晶须状SiC和O’-Si Al ON生长,不需外加催化剂,可形成材料内的自催化。SiC和O’-Si Al ON晶须的生长机制为VS和VLS。在引入Si粉的基础上,添加适量(1-2%)的Al、Zn和SiC粉,有助于Si反应生成晶须状SiC和O’-Si Al ON,并提高复相材料的致密度和强度。其原因在于添加物在高温下可增加试样中气相压力,促进气相传输、反应。而过量添加物使试样中气相压力过大而逸出,致使复相材料结构疏松,降低其烧结性能。矾土基莫来石-SiC-O’-SiAlON复相材料具有较高的高温力学性能和优良的抗热震性,其高温强度和抗热震性分别比莫来石砖提高10倍和2倍以上,Si粉的较佳加入量为10%。高温强度和抗热震性提高的原因在于SiC和O’-Si Al ON与莫来石基体形成直接结合,起钉扎、锚固作用,增强效果显着;SiC和O’-Si Al ON晶须形成交叉连锁的网络结构,断裂时SiC和O’-Si Al ON晶须桥连、拔出以及裂纹偏转等,消耗大量断裂功,增韧效果显着。在引入Si粉的基础上,引入适量Al粉,材料中除形成晶须状SiC和O’-Si Al ON外,还生成针状Al N,且引入Al有助于非氧化物晶体发育长大,增强作用显着,高温强度提高80%。引入少量Zn(<1%)对复相材料高温机械性能影响不大,过量Zn粉会劣化材料高温性能,原由是Zn在高温下以气态逸出,破坏材料结构。引入1-5%的SiC粉,材料高温力学性能变化不大,抗热震性明显提高,主要由于SiC总量增加。矾土基莫来石砖抗碱侵蚀性较差,引入Si粉制备的复相材料具有良好的抗碱侵蚀性能。与莫来石材料相比,复相材料1100℃、1300℃碱侵蚀质量增重逐渐减小,强度增加。侵蚀层结构致密,试样内部SiC和O’-Si Al ON仍然存在,且其形貌与碱侵蚀实验前相同。再引入Al、Zn、SiC粉体后,复相材料均表现出良好的耐碱性,引入适量Al、Zn粉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复相材料的抗碱侵蚀性能,而引入SiC后复相材料的抗碱侵蚀性能略有降低。碱侵蚀的过程为:在活性较高的碱介质中,莫来石、Si Al ON和SiC首先与CO反应生成刚玉和石英相,然后K或K2O再与刚玉、石英或者直接与莫来石反应生成钾霞石、白榴石和高钾玻璃相,进而使复相材料遭到侵蚀。复相材料耐碱性改善的机理是试样中的SiC和O’-Si Al ON对结构的增强作用及其体系碱侵蚀后形成的钾玻璃相使材料结构致密化,阻碍了碱进一步进入试样内部。矾土基莫来石-SiC-O’-SiAlON复相材料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其氧化特性为保护性氧化,即氧化时复相材料表面的O’-Si Al ON和SiC先氧化,氧化产物Si O2与莫来石中杂质形成玻璃膜,封闭气孔,阻碍氧气进入试样内部;氧化产物Si O2和Al2O3反应可形成含莫来石的致密保护层,可减少氧气进入试样。引入适量的Al、Zn和SiC粉,可提高复相材料的抗氧化性。
张媛媛[3](2020)在《不同铝源对镁质材料中MgAlON形成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镁质耐火材料烧成温度高,但热震稳定性差,因此改善镁质耐火材料的热震稳定性能在耐火材料中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含碳耐火材料中添加的金属使用过程中可形成非氧化物,提高耐火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非氧化物镁阿隆(M g Al ON)是氧化镁固溶到阿隆相中形成的一种具有优良性能的新型高温材料。M g Al ON具有良好的抗渣性能,不污染钢液,其高温性能优异,通过在耐火材料中形成纤维状结构,提高耐火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实现改善镁质材料热震稳定性能的目的。镁质耐火材料中的Mg Al ON可以通过引入含铝原料的原位反应生成,因此有必要对引入不同铝源的镁质耐火材料中Mg Al ON的生成其机理进行研究,以期为金属复合镁质耐火材料的制备提供理论根据。本文主要研究在埋碳还原气氛和氮气气氛下,热处理温度、铝源的引入方式及加入量(包括金属铝粉、镁铝尖晶石粉、α-氧化铝粉、金属钛粉单独或复合引入)对Mg Al ON生成机理的影响。利用XRD、SEM及EDS分析了热处理后试样的矿物组成、显微结构及微区成分,得出:添加金属铝的试样中,铝熔融形成孔洞,其内可生成纤维和板片状Mg Al ON相。Mg Al ON生成受液气反应控制,氮气分压和温度等影响Mg Al ON的生成量及结构,当氮气量不足,温度和氧化铝含量低时,在孔洞中Mg Al ON沿固定晶面快速生长,形成纤维状晶须;当温度升高,氮气量增大时,Mg Al ON各晶面均能快速生长,形成板片状结构;埋碳还原气氛下Mg Al ON最佳生成温度为1400℃,铝源的引入方式从优到劣为:单独引入金属铝>金属铝和镁铝尖晶石共同引入>金属铝和α-氧化铝共同引入,单独引入金属铝的最佳加入量为40%;氮气气氛下Mg Al ON生成的最低热处理温度为1400℃,此时Mg Al ON多纤维结构,在1500℃,纤维与板片状结构的M g Al ON共同存在,铝源的引入形式从优到劣为:共同引入金属铝和镁铝尖晶石>共同引入金属铝和α-氧化铝>单独引入金属铝>共同引入金属铝和金属钛,金属铝和镁铝尖晶石的最佳加入量分别为26%和40%。
蔡玮[4](2019)在《转炉炼钢无水副枪用耐火材料研究》文中指出目前转炉副枪枪体均采用冷却水循环结构来保障枪体内部电缆处于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其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能耗大且冷却水一旦泄露至转炉中会造成重大安全事故。为节约资源和保障安全,研发无水副枪迫在眉睫。无水副枪外层耐火材料需要具有优良的抗热震性能,为此本文在刚玉-莫来石和刚玉-尖晶石体系基础上分别研究了结合剂、添加物的种类和加入量对试样抗热震性能的影响,用Ansys软件模拟了无水副枪在转炉工作条件下电缆处的温度,最后实验验证,结果如下:(1)刚玉-莫来石浇注料采用CA80水泥作为结合剂更符合无水副枪使用条件。随着单质硅加入量的增加,刚玉-莫来石浇注料的体积密度、常温抗折强度和常温耐压强度逐渐增加,显气孔率逐渐降低,高温抗折强度和抗热震性能先增加后降低,加入量为2wt%时抗热震性能最优。随着SiO2微粉加入量的增加,刚玉-莫来石浇注料的常温强度逐渐增加,体积密度、高温抗折强度和抗热震性能先增加后降低,显气孔率先降低后增加,加入量为1wt%时抗热震性能最优。(2)采用3wt%200目镁砂细粉取代刚玉-尖晶石浇注料中刚玉细粉,刚玉-尖晶石浇注料中尖晶石骨料为10wt%时浇注料具有最优的抗热震性能,但其抗热震性能仍不及刚玉-莫来石浇注料。(3)热震性能更好的刚玉-莫来石浇注料更适用于无水副枪外层耐火材料。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刚玉-莫来石耐火材料作为无水副枪外层耐火材料能保证副枪电缆处于正常工作温度范围,但由于副枪离开转炉后热量会继续向电缆处传递,需要立即进行强制散热,阻止热量进一步向电缆传递。
石凯,夏熠[5](2018)在《炼钢用滑动水口材质体系的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滑动水口材质体系的演变过程,即氧化物体系以及氧化物-碳和氧化物-非氧化物复合体系的发展过程。详细阐述了各材质体系的工艺特点和性能,以及原料种类、特性等对相关材质体系性能的影响。
倪康祥[6](2016)在《干熄焦炉用莫来石—碳化硅材料强韧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干熄焦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是我国大力推广的先进技术,但干熄焦炉斜道支柱耐火材料容易出现开裂、剥落等损毁,严重影响了干熄焦装置的安全运行和生产效率。因此,开发一种使用寿命长的新型干熄焦炉斜道支柱用耐火材料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采用数值模拟计算与实验检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干熄焦炉斜道支柱用莫来石-碳化硅材料的损毁机理,然后研究了不同结合剂对莫来石-碳化硅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钢纤维种类和加入量以及原位氮化生成AlN晶须对莫来石-碳化硅材料的增强增韧效果,同时探讨了钢纤维与AlN晶须在材料中的增韧机理。研究结论如下:(1)计算结果表明干熄焦炉斜道支柱承受较大的弯曲应力和热应力,现行的莫来石-碳化硅材料抗弯强度及热震稳定性较差,缺乏一定的韧性,其主要损毁原因是材料经多次温度波动后强度下降,难以承受巨大的弯曲应力,出现开裂、剥落等损毁。(2)不同结合剂种类对浇注料的力学性能、热震稳定性及耐磨性能的影响各异,其中纯铝酸钙水泥作结合剂的试样综合性能最优。(3)钢纤维的加入能显着提高莫来石-碳化硅浇注料的力学性能、抗热震性能和耐磨性能,其种类以熔抽弯月型为佳,加入量为2vol%时增强增韧效果最好。(4)将金属铝粉引入莫来石-碳化硅材料中能促进烧结,提高材料的强度和体积密度,加入量以6wt%的试样综合性能最好;材料内的金属铝粉在850℃氮化后生成六边形的AlN结合相,1000℃氮化后形成长约2mm10mm,直径约5nm100nm的AlN晶须,其增强增韧效果显着,试样高温抗折强度可达39.6MPa;减小金属铝粉的粒径和添加催化剂能进一步促进AlN的原位生成,其中,添加纳米Fe粉为催化剂,试样中金属Al粉在600℃氮化形成AlN薄膜,850℃氮化形成了AlN晶须。(5)钢纤维增韧浇注料的增韧机理主要是通过与浇注料的粘结力、界面摩擦力和锚固力等形式增加材料的断裂能,提高材料的抗裂能力;原位生成的AlN晶须以交叉结构分布于材料基质中,通过晶须拔出和晶须桥联等增韧机制增加材料的韧性。
王守业,曹喜营[7](2014)在《我国耐火原料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我国耐火原料的发展趋势出发,总结了近期我国耐火原料的一些新产品和新技术,包括氧化物系耐火原料、非氧化物系耐火原料、超细粉体原料、轻质隔热原料、废弃物合成原料、结合剂和添加剂等。
阳灿[8](2013)在《不同基质结合钢包透气砖材料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透气砖是精炼钢包底吹氩工艺中的主要元件,服役条件苛刻、寿命较短、已成为制约钢包耐火材料寿命的薄弱环节。透气砖因高温间歇性服役、钢渣堵塞及烧氧清洗流程,需要透气砖材料具备优良的抗热震性,也需兼具优良的高温强度。两者的兼顾是目前相关研究的难点和重点。本文试图通过调整镁砂加入量、选用MgO微粉、镁质结合剂以及添加TiO2优化氧化物结合铝镁铬材料的基质组成,以及引入非氧化物结合体系研制铝镁材料,探讨其对材料冷态物理性能、高温强度、抗热震性的影响,以期开发高效长寿透气砖。结论如下:(1)镁质结合剂结合的铝镁铬质浇注料虽然具有良好的抗热震性,但材料烘后强度和高温强度均较小,难以满足透气砖使用要求。对于采用板状刚玉、电熔镁砂、Al2O3微粉、Cr2O3等为主要原料,铝酸钙水泥为结合剂浇注成型的铝镁铬质浇注料,镁砂加入量以2-3wt%为宜,其经1600℃烧成后具有较大的体积密度、冷态和热态强度,但抗热震性不佳;加入细磨镁砂的材料堆积密度增大,使得材料的体积密度,冷态和热态强度均有所增大;细磨镁砂(MgO微粉)的粒度d50为10μm或15μm时,材料性能相对较好,基质新生尖晶石分布均匀,线变化率小,但材料的抗热震性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添加TiO2微粉,可促进烧结,增大了材料的强度及体积密度,且高温下原位生成超低热膨胀系数Al2TiO5,能显着提高材料抗热震性。其加入量以6wt%为最佳,同时兼具良好的抗热震性和较大高温强度;(2)以板状刚玉、Al2O3细粉、电熔镁砂、金属铝粉为主要原料,酚醛树脂作为结合剂,机压成型压制成生坯,经高温氮化处理后制备的铝镁材料具有良好的性能。当镁砂加入量为2wt%,金属铝粉加入量为10wt%时,经高温氮化后,材料的性能最佳。相比之前实验中的铝镁(铬)质浇注料,此工艺制备的铝镁质材料高温强度和抗热震性具有明显优势,且非氧化物具有不与钢水润湿的特点,对改善透气砖因钢液渗透而堵塞具有积极作用,有望开发出长寿钢包透气砖。
徐吉龙[9](2011)在《高性能防爆浇注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防爆浇注料是高温工业生产规模和设备大型化发展趋势带动的一种新型耐火浇注料。本文通过物理性能测试、爆裂温度测试系统地研究了有机纤维、金属铝粉和偶氮二甲酰胺及其复合添加对刚玉系耐火浇注料物理性能和防爆性能的影响。借助于SEM显微结构分析、压汞法孔径分布分析、碳化法气体渗透分析和压差法透气度测试,研究了单一与复合防爆添加剂对刚玉浇注料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它们在浇注料中的造孔机理和防爆作用。在此基础上优化出新型复合防爆添加剂,研制的铁沟高性能防爆浇注料在实际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较好经济与社会效益。通过大量实验研究与分析,得到了如下结论:1.纤维防爆剂是通过在浇注体内相互连接造成网状,在热处理后实现贯通气孔通道,使水蒸气和湿分沿通道,以较小阻力迁移而不破坏浇注体的实体结构,从而使浇注体抗爆性能提高。纤维造孔特性是适合几何渗透模型的空间分布,自形消失造孔。在小的加入量下浇注体中通孔提高幅度有限,但当达到一定值后,则是对浇注料渗透性会大幅增加,再提高加入量,渗透性增加幅度又很小了;2.防爆纤维对耐火浇注料的物理性能有影响,随加入量的增加,物理性能下降,在较小的加入量范围内,但已达到防爆所需的加入量,浇注料的强度仍能达到使用要求。防爆纤维熔点以80℃左右、长度8mm左右,加入量0.15%左右,既可以保证稳定的防爆效果,也不大幅度降低浇注料的强度等物理性能;3.金属铝粉防爆剂是通过浇注体内的碱性离子的催化作用,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当氢气达到一定压力后,冲破浇注料实体的阻力,形成一系列微细气体通道后排除浇注体外。留下的贯通气孔通道,使水蒸气和湿分沿通道以较小阻力迁移,从而使浇注体抗爆性能提高;4.金属铝粉的发气过程对外界条件十分敏感,对铝粉本身的性能也有很大的依赖。施工和养护温度、浇注料的酸碱性、铝粉粒度、加入量等参数决定着发气时间、发气速率和总发气量的变化,同时也决定着对浇注体的结构稳定与破坏。业已发现,方便有效的催化剂是水泥,在没有其它催化剂的情况下,不加入水泥,铝粉就不会发气;当有水泥存在时,其加入量对金属铝的发气过程影响不大。金属铝粉在浇注体中的临界量为0.06wt%左右,超过此值,防爆效果不会提高;5.偶氮二甲酰胺防爆剂是在浇注体中与水泥分解的氢氧化钙反应,形成中间化合物,再与水反应形成碳酸钙和大量气体,使混合气体达到一定压力后,冲破浇注料实体的阻力,形成一系列微细气体通道后排除浇注体外。留下的贯通气孔通道,使水蒸气和湿分沿通道以较小阻力迁移,而不破坏浇注体的实体结构,从而使浇注体抗爆性能提高。在只加水泥的情况下,它是以吸收氢氧化钙等分解水泥水化物的方式实现发气造孔防爆作用的,因而会明显地降低浇注料的养护强度。6.偶氮二甲酰胺的加入对防爆效果有益,但同时对浇注料性能有害,随着加入量的增加,防爆效果越来越好,浇注料性能越来越差。因此其加入量以能够满足防爆要求为限,即使在0.14-0.16wt%之间,已经有很好的防爆效果;7.金属铝粉和偶氮对浇注料渗透性的提高是一个扩散性分布造孔模型,即在浇注体的边界上,所造气孔多,在中心区域,造出的气孔少,且随加量的增多,造孔区域越向中心逼近;8.不同类型的防爆剂,其透气度的变化有不同的规律:防爆纤维在一定的长度、一定的加入量范围内,透气度数值随其长度的增大、加入量的提高而线性增加;而金属铝粉、偶氮则是在一个临界加入量以后的一定范围内,透气度值基本恒定。对于防爆纤维而言,其临界值为几何渗透的相变阀值,而对铝粉和偶氮而言,其临界值为反应产生气体压力与浇注料阻力的平衡点;9.复合防爆剂中单一防爆剂的加入量均可降低到一个低的范围内,可以避免由于其加入量太大造成的对浇注料性能的降低。优化的复合防爆剂组成为防爆纤维0.10wt%、金属铝粉0.03wt%和偶氮二甲酰胺0.15wt%。
易献勋[10](2011)在《铝锆碳质滑板材料组成、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滑板是炼钢连铸生产过程中直接用于控制钢水流量和流速、稳定钢水液面的关键部件,是滑动水口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铝锆碳质滑板是目前钢厂大中型钢包和中间包普遍采用的材质。随着高效连铸技术的发展以及钢种的增加,滑板的使用条件愈发苛刻,因此进一步提升铝锆碳滑板的综合性能显得尤为重要。金属Al、单质Si是铝锆碳滑板常用的添加剂,在热处理过程中它们与原料中的碳或周围气氛中的CO、N2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Al4C3、SiC、AlN或Si3N4等陶瓷增强相,赋予了铝锆碳滑板良好的性能。Al-Si-SiO2三元体系在氮气气氛且有碳存在条件下的热力学分析表明,该体系中反应特性更为丰富,反应产物均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能,这为进一步通过材料的组分裁剪、微结构设计来提升材料的综合性能提供了可能。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系统研究金属Al、单质Si、SiO2微粉含量及工艺制度对铝锆碳滑板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报道。因此,系统研究金属Al、单质Si和SiO2微粉含量、引入形式以及热处理制度对提升铝锆碳滑板材料综合性能和降低滑板的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针对目前主流使用的铝锆碳滑板,首先对不同温度下金属Al、单质Si、SiO2微粉与碳反应进行热力学模拟和微结构表征,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Al/Si比以及SiO2微粉的引入量、引入形式及烧成气氛对Al2O3-ZrO2-C滑板材料微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借助压汞仪和扫描电镜等检测手段分析了材料力学行为与微结构之间的关系,最后基于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研制出新一代铝锆碳滑板,并进行了规模化生产及工业试验,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碳复合耐火材料中添加剂(金属Al、单质Si、SiO2微粉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复合)和鳞片石墨及炭黑的混合物反应生成的物相,与碳的反应热力学模拟结果完全一致。物相生成温度和形貌与添加剂种类、组合方式及烧成温度和气氛密切相关。同时碳素原料也显着影响材料中陶瓷相的形貌。(2)通过Al/Si比对Al2O3-ZrO2-C滑板微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Al、Si加入比例显着影响Al2O3-ZrO2-C材料的力学性能。经800和1000℃煅烧后,试样的抗折强度、弹性模量和韧性均随铝粉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大,而经1 300和1 400℃煅烧后,试样的抗折强度、弹性模量和韧性均随铝粉加入量的增加而减小。试样的平均孔径呈现出与力学性能相反的变化规律。试样强度的变化主要与试样的微观结构密切相关。不同Al/Si加入比例的试样可以通过选择合理处理温度,优化材料的微观结构,获得最佳力学性能。(3)SiO2微粉加入量、加入形式以及烧成气氛对不同Al/Si复合Al2O3-ZrO2-C滑板的微结构均有影响,并使材料表现出不同的力学行为。SiO2微/纳米粉的引入,还可以改善含金属Al的滑板抗水化性能,并避免高温烧成时强度的急剧下降,降低了滑板材料对烧成温度的敏感性。在氮气保护条件下烧成,铝锆碳滑板材料获得更佳的性能。(4)在上述工作基础上,选取基质中添加2%金属铝、3%单质硅和1%硅微粉的配方A21进行规模化工业生产。在工业生产线上经过1200℃烧成后的新型滑板具有晶须细小且均匀分布的结构特征,获得了优良的物理性能;并在不同的钢厂大中型钢包上取得一致良好的使用效果。
二、添加金属铝粉的锆刚玉莫来石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添加金属铝粉的锆刚玉莫来石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原位生成非氧化物增强低碳滑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滑板耐火材料的概述 |
1.2.1 滑板的发展历程与类型 |
1.2.2 滑板蚀损形式及机理的研究 |
1.3 滑板耐火材料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 |
1.4 纳米碳源在滑板耐火材料中的应用 |
1.4.1 碳黑 |
1.4.2 碳纳米管 |
1.4.3 石墨烯纳米片 |
1.5 非氧化物相增强低碳耐火材料的研究 |
1.5.1 直接引入非氧化物相 |
1.5.2 原位生成非氧化物相 |
1.6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石墨烯纳米片刚玉复合粉制备的研究 |
2.1 实验原料及表征方法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表征方法 |
2.2 实验过程 |
2.2.1 膨胀石墨的制备 |
2.2.2 石墨烯纳米片刚玉复合粉的制备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膨胀石墨制备的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2.3.2 石墨烯纳米片刚玉复合粉的微观形貌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石墨烯纳米片制备低碳滑板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
3.1 实验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方法与过程 |
3.1.3 实验性能测试与表征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体积密度与显气孔率 |
3.2.2 线变化率 |
3.2.3 力学性能 |
3.2.4 抗热震性能 |
3.2.5 抗氧化性能 |
3.2.6 物相组成 |
3.2.7 微观结构 |
3.3 小结 |
第4章 以亚微米级单质硅粉为抗氧化剂对低碳滑板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4.1 实验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方法与过程 |
4.1.3 实验性能测试与表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体积密度与显气孔率 |
4.2.2 线变化率 |
4.2.3 力学性能 |
4.2.4 抗氧化性能 |
4.2.5 物相组成 |
4.2.6 微观结构 |
4.3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所获奖励 |
致谢 |
(2)矾土基均质莫来石-SiC-O’-SiAlON复相材料的组成、结构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矾土基均质莫来石 |
1.1.1 矾土基均质莫来石的产生背景 |
1.1.2 矾土基均质莫来石的研究进展 |
1.2 非氧化物(SiC、SiAlON)及其对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
1.2.1 非氧化物(SiC、SiAlON) |
1.2.2 添加SiC、SiAlON对耐火材料常规性能的影响 |
1.2.3 添加SiC、SiAlON对耐火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 |
1.2.4 添加SiC、SiAlON对耐火材料抗氧化和抗侵蚀性能的影响 |
1.3 原位合成非氧化物(SiC、SiAlON)及其对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
1.3.1 引入Si原位合成碳化硅的生长机理 |
1.3.2 Si引入原位生成非氧化物(SiC、SiAlON)及其对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
1.3.3 添加物对原位合成非氧化物(SiC、SiAlON)及其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
1.4 课题的提出 |
2 矾土基均质莫来石-SiC-O’-SiAlON复相材料的制备及常温性能研究 |
2.1 Si粉加入量对复相材料常温性能的影响 |
2.1.1 实验 |
2.1.2 Si对复相材料常温性能的影响 |
2.2 Al、Zn、SiC与 Si的复合加入对复相材料常温性能的影响 |
2.2.1 实验 |
2.2.2 Al、Zn、SiC与 Si的复合加入对复相材料常温性能的影响 |
2.3 物相分析 |
2.3.1 加入Si试样的物相组成 |
2.3.2 加入Si/Al复合粉体试样的物相组成 |
2.3.3 加入Si/Zn复合粉体试样的物相组成 |
2.3.4 加入Si/SiC复合粉体试样的物相组成 |
2.4 显微结构分析 |
2.4.1 试样断口形貌 |
2.4.2 加入Si试样的显微结构 |
2.4.3 加入Si/Al复合粉试样的显微结构 |
2.4.4 加入Si/Zn复合粉试样的显微结构 |
2.4.5 加入Si/SiC复合粉试样的显微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3 矾土基均质莫来石-SiC-O’-SiAlON复相材料的高温机械性能研究 |
3.1 实验内容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复相材料的高温抗折强度 |
3.2.2 复相材料的荷重软化温度 |
3.2.3 复相材料的抗热震性能 |
3.2.4 显微结构 |
3.3 本章小结 |
4 矾土基均质莫来石-SiC-O’-SiAlON复相材料抗碱侵蚀性能研究 |
4.1 实验内容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引入Si试样的抗碱侵蚀性 |
4.2.2 引入Si复合粉体试样的抗碱侵蚀性 |
4.2.3 综合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5 矾土基均质莫来石-SiC-O’-SiAlON复相材料的抗氧化性研究 |
5.1 实验内容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引入Si粉试样的抗氧化性 |
5.2.2 引入Si/Al复合粉体试样的抗氧化性 |
5.2.3 引入Si/Zn复合粉体试样的抗氧化性 |
5.2.4 引入Si/SiC复合粉体试样的抗氧化性 |
5.2.5 综合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不同铝源对镁质材料中MgAlON形成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镁质耐火材料 |
1.2 镁铝尖晶石质耐火材料 |
1.3 金属铝添加对耐火材料的影响 |
1.3.1 铝的氮化物和碳化物 |
1.3.2 铝的氮氧化物 |
1.3.3 镁阿隆 |
1.4 金属钛添加对耐火材料的影响 |
1.4.1 钛的氧化物、氮化物和碳化物 |
1.4.2 钛的铝氧氮化物 |
1.5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 实验过程及检测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过程 |
2.3 性能检测和表征 |
2.3.1 XRD物相分析 |
2.3.2 SEM显微结构分析 |
2.4 实验仪器 |
3. 埋碳还原气氛对Mg Al ON生成的影响 |
3.1 热力学理论分析 |
3.2 热处理温度对Mg Al ON生成的影响 |
3.2.1 金属铝单独引入的影响 |
3.2.2 金属铝和镁铝尖晶石复合引入的影响 |
3.2.3 金属铝和α-氧化铝复合引入的影响 |
3.3 铝源的加入量对Mg Al ON生成的影响 |
3.3.1 金属铝加入量的影响 |
3.3.2 金属铝和镁铝尖晶石加入量的影响 |
3.3.3 金属铝和α-氧化铝加入量的影响 |
3.4 小结 |
4. 氮气气氛对Mg Al ON生成的影响 |
4.1 热力学理论分析 |
4.2 热处理温度对Mg Al ON生成的影响 |
4.2.1 金属铝单独引入的影响 |
4.2.2 金属铝和镁铝尖晶石复合引入的影响 |
4.2.3 金属铝和α-氧化铝复合引入的影响 |
4.2.4 金属铝和金属钛复合引入的影响 |
4.3 铝源的加入量对Mg Al ON生成的影响 |
4.3.1 金属铝加入量的影响 |
4.3.2 金属铝和镁铝尖晶石加入量的影响 |
4.3.3 金属铝和α-氧化铝加入量的影响 |
4.4 非氧化物Mg Al ON生成机理分析 |
4.5 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转炉炼钢无水副枪用耐火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转炉炼钢 |
1.1.1 转炉炼钢概述 |
1.1.2 转炉炼钢的发展历程 |
1.1.3 我国转炉炼钢的发展现状 |
1.2 转炉副枪 |
1.2.1 转炉副枪系统概述 |
1.2.2 转炉副枪测量依据 |
1.2.3 转炉副枪枪体结构 |
1.3 刚玉-莫来石质耐火材料概述 |
1.3.1 莫来石的基本特性 |
1.3.2 莫来石的制备方法 |
1.3.3 刚玉-莫来石质耐火材料研究现状 |
1.4 刚玉-尖晶石质耐火材料概述 |
1.4.1 尖晶石的基本特性 |
1.4.2 尖晶石的制备方法 |
1.4.3 刚玉-尖晶石质耐火材料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1.5.1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5.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无水副枪结构 |
2.1 无水副枪使用条件 |
2.2 双层耐火材料结构无水副枪 |
2.3 真空结构无水副枪 |
2.4 无水副枪耐火材料保护层 |
第3章 实验原料及研究方法 |
3.1 主要原料 |
3.2 主要仪器设备 |
3.3 性能检测方法 |
3.3.1 烧结性能 |
3.3.2 力学性能 |
3.3.3 热震稳定性 |
3.3.4 抗渣性能 |
3.3.5 导热系数 |
第4章 无水副枪用刚玉-莫来石质耐火材料 |
4.1 结合剂种类对刚玉-莫来石质耐火材料影响 |
4.1.1 实验过程和方案 |
4.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 骨料类型对刚玉-莫来石材料影响 |
4.2.1 实验过程和方案 |
4.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 单质硅加入量对刚玉-莫来石材料影响 |
4.3.1 实验过程和方案 |
4.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 SIO_2 微粉对刚玉-莫来石材料的影响 |
4.4.1 实验过程和方案 |
4.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无水副枪用刚玉-尖晶石质耐火材料 |
5.1 结合剂对刚玉-尖晶石材料影响 |
5.1.1 实验过程和方案 |
5.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 镁砂细粉对刚玉-尖晶石材料影响 |
5.2.1 实验过程和方案 |
5.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 尖晶石粒度对刚玉-尖晶石材料影响 |
5.3.1 实验过程和方案 |
5.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无水副枪结构仿真模拟与试验 |
6.1 无水副枪仿真模拟 |
6.1.1 电缆承受温度 |
6.1.2 热传递方式 |
6.1.3 数学模型 |
6.1.4 边界条件 |
6.1.5 材料物性参数 |
6.1.6 几何模型与网络划分 |
6.1.7 无水副枪环境温度 |
6.2 无水副枪模拟试验 |
6.2.1 耐火材料试验 |
6.2.2 无水副枪电缆试验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炼钢用滑动水口材质体系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1 氧化物体系 |
1.1 铝硅质 (Al2O3-Si O2质) |
1.2 镁质 (Mg O质) |
1.3 锆质 (Zr O2质) |
2 氧化物-碳复合体系 |
2.1 铝碳质 (Al2O3-C质) |
2.2 铝锆碳质 (Al2O3-Zr O2-C质) |
3 氧化物-非氧化物复合体系 |
3.1 非氧化物结合 |
3.2 金属复合 |
4 结语 |
(6)干熄焦炉用莫来石—碳化硅材料强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干熄焦概述 |
1.2 干熄焦炉斜道区耐火材料研究现状 |
1.2.1 干熄焦炉斜道区耐火材料发展 |
1.2.2 干熄焦炉斜道区耐火材料的损毁 |
1.3 莫来石-碳化硅材料的研究 |
1.3.1 力学性能 |
1.3.2 热震稳定性能 |
1.3.3 耐磨性能 |
1.4 陶瓷基复合材料增强增韧研究现状 |
1.4.1 纤维增韧 |
1.4.2 晶须增韧 |
1.4.3 相变增韧 |
1.4.4 增韧机理 |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2 干熄焦炉斜道支柱耐火材料损毁分析 |
2.1 分析与表征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使用前莫来石-碳化硅制品测试分析 |
2.2.2 使用后莫来石-碳化硅制品化学损毁分析 |
2.3 有限元计算与分析 |
2.3.1 控制方程 |
2.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2.3.3 材料参数 |
2.3.4 边界条件 |
2.3.5 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钢纤维增强莫来石-碳化硅浇注料的研究 |
3.1 实验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方案 |
3.2 不同结合剂对浇注料性能的影响 |
3.2.1 常规物理性能 |
3.2.2 孔径分布 |
3.2.3 高温抗折强度 |
3.2.4 热震稳定性 |
3.2.5 耐磨性能 |
3.2.6 显微结构分析 |
3.3 钢纤维种类对莫来石-碳化硅浇注料性能的影响 |
3.3.1 常规物理性能 |
3.3.2 高温抗折强度 |
3.3.3 热震稳定性 |
3.3.4 耐磨性能 |
3.3.5 显微结构分析 |
3.4 钢纤维加入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3.4.1 常规物理性能 |
3.4.2 高温抗折强度 |
3.4.3 热震稳定性能 |
3.4.4 耐磨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4 原位生成氮化铝晶须增强莫来石-碳化硅材料的研究 |
4.1 实验 |
4.2 金属铝粉加入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4.2.1 物相分析 |
4.2.2 常规物理性能 |
4.2.3 高温抗折强度 |
4.2.4 热震稳定性能 |
4.3 金属铝粉粒径及氮化温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4.3.1 物相分析 |
4.3.2 显微结构分析 |
4.3.3 常规物理性能 |
4.3.4 高温抗折强度 |
4.3.5 热震稳定性能 |
4.4 催化剂对材料氮化过程的影响 |
4.4.1 常规物理性能 |
4.4.2 高温抗折强度 |
4.4.4 热震稳定性能 |
4.4.5 显微结构分析 |
4.4.6 催化机理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钢纤维与AlN晶须增强增韧机理分析 |
5.1 实验测试 |
5.1.1 楔入劈裂试验 |
5.1.2 示差法高温应力-应变试验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载荷-位移曲线 |
5.2.2 断裂能 |
5.2.3 应力-应变曲线 |
5.2.4 变形量-温度曲线 |
5.3 钢纤维增韧分析 |
5.4 AlN晶须增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不同基质结合钢包透气砖材料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钢包吹氩工艺及发展 |
1.1.1 钢包吹氩工艺作用及原理 |
1.1.2 钢包吹氩的发展 |
1.2 钢包透气砖概述 |
1.2.1 透气砖的发展及特点 |
1.2.2 透气砖的损毁 |
1.3 透气砖研究现状 |
1.3.1 刚玉-尖晶石质透气砖 |
1.3.2 非氧化物结合耐火材料 |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氧化物结合铝镁铬浇注料 |
2.1 试样制备及测定 |
2.2 镁质结合剂结合铝镁铬浇注料 |
2.2.1 镁质结合剂结合体系 |
2.2.2 镁质结合剂的化学组成和粒度 |
2.2.3 冷态物理性能 |
2.2.4 高温性能 |
2.2.5 Al_2O_3-MgO-SiO_2三元相图分析 |
2.2.6 小结 |
2.3 水泥结合铝镁铬浇注料 |
2.3.1 水泥结合体系 |
2.3.2 镁砂加入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2.3.3 镁砂粒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2.3.4 添加 TiO_2对浇注料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非氧化物结合铝镁材料 |
3.1 Al 的非氧化物 |
3.2 试样制备及测定 |
3.3 过渡塑性相工艺 |
3.4 不同烧成温度基质部分物相分析 |
3.5 镁砂加入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3.5.1 冷态物理性能 |
3.5.2 高温性能 |
3.5.3 小结 |
3.6 金属铝粉加入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3.6.0 物相分析 |
3.6.1 冷态物理性能 |
3.6.2 高温性能 |
3.6.3 抗水化性 |
3.6.4 小结 |
3.7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高性能防爆浇注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耐火浇注料的研究进展 |
1.1.1 不定形耐火材料概况 |
1.1.2 耐火浇注料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
1.2 高炉出铁沟用耐火浇注料的研究进展 |
1.2.1 大高炉出铁沟用耐火材料 |
1.2.2 小高炉出铁沟用耐火材料 |
1.2.3 高炉铁沟耐火材料的损毁 |
1.2.4 高炉出铁沟用耐火材料的发展趋势 |
1.3 耐火浇注料的防爆体系 |
1.3.1 耐火浇注料防爆技术的理论基础 |
1.3.2 耐火浇注料的防爆剂及作用机理 |
1.4 国内外抗爆裂性能检测方法进展 |
1.4.1 模拟炉衬测定评价方法 |
1.4.2 内部蒸汽压测定评价方法 |
1.4.3 国内抗爆裂性能检测及评价方法 |
1.5 浇注料防爆体系的发展及目前存在问题 |
2 实验方法 |
2.1 基本试验及检测 |
2.1.1 基本试验用原料及配比 |
2.1.2 试样的制备与检测方法 |
2.2 防爆纤维浇注料试验设计与检测 |
2.2.1 防爆纤维试验的设计 |
2.3 金属铝粉发气试验 |
2.4 偶氮酰胺浇注料防爆性能试验方案 |
2.5 耐火浇注料抗爆裂性能检测及评价方法 |
3 有机纤维防爆浇注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研究 |
3.1 防爆纤维特性对耐火浇注料物理性能和抗爆性能的影响 |
3.1.1 纤维不同加入量的常规检测结果及分析 |
3.1.2 防爆纤维长度对浇注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3.1.3 不同熔点的防爆纤维常规检测结果及分析 |
3.2 防爆试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
3.2.1 防爆纤维不同加入量的防爆试验检测结果 |
3.2.2 防爆纤维不同长度的防爆试验检测结果 |
3.2.3 防爆纤维不同熔点的防爆试验检测结果 |
3.3 防爆纤维浇注料的微观结构分析 |
3.3.1 试样制备 |
3.3.2 加入防爆纤维的浇注料之微观分析 |
3.3.3 加入防爆纤维的浇注料之孔径分布 |
3.3.4 防爆纤维在防爆浇注料中的作用和影响 |
3.4 本章结论 |
4 金属铝粉防爆浇注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研究 |
4.1 金属铝粉发气料浆的制备及试验结果 |
4.1.1 料浆制备 |
4.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1.3 发气过程中料浆温度的变化 |
4.1.4 金属铝粉加入量对浇注料发气量的影响 |
4.1.5 金属铝粉粒度和养护条件对浇注料发气总量和速率的影响 |
4.1.6 水泥加入量对金属铝粉发气的影响 |
4.2 金属铝粉对浇注料物理和防爆性能的影响 |
4.2.1 金属铝粉对浇注料物理性能影响的试验设计 |
4.2.2 金属铝粉对浇注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4.2.3 金属铝粉的粒度、加入量对浇注料防爆性能的影响 |
4.3 金属铝粉对浇注料结构的影响 |
4.4 本章结论 |
5 偶氮酰胺防爆浇注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研究 |
5.1 偶氮对浇注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
5.2 偶氮浇注料的防爆裂性能 |
5.3 偶氮防爆浇注料微观结构分析 |
5.4 孔径分布检测及分析 |
5.5 本章结论 |
6 防爆浇注料的渗透性和透气性研究 |
6.1 防爆浇注料的渗透性研究 |
6.1.1 碳化试验原理 |
6.1.2 碳化试验过程 |
6.1.3 碳化试验设计 |
6.1.4 碳化试验结果分析 |
6.1.5 碳化试验小结 |
6.2 防爆浇注料的透气性能研究 |
6.2.1 透气度试验原理 |
6.2.2 透气度试验设计 |
6.2.3 透气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
6.3 本章结论 |
7 高性能防爆铁沟浇注料的开发 |
7.1 复合防爆剂的试验研究 |
7.1.1 复合防爆剂试验基础配比(参照典型铁沟浇注料设计) |
7.1.2 复合防爆剂试验的因素水平选择 |
7.1.3 复合防爆剂试验的试样制备及检测 |
7.1.4 复合防爆剂试验的检测结果及分析 |
7.1.5 复合防爆剂正交试验结论 |
7.2 复合防爆剂优化 |
7.2.1 复合防爆剂优化的设计 |
7.2.2 复合防爆剂第二次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及验证 |
7.2.3 优化复合防爆浇注料的碳化试验 |
7.2.4 优化复合防爆浇注料的透气性能 |
7.2.5 优化复合防爆浇注料的显微结构分析 |
7.2.6 优化复合防爆浇注料的孔径分布分析 |
7.3 铁沟用高性能防爆浇注料的开发与使用 |
7.3.1 铁沟浇注料的使用实例 |
7.3.2 高性能防爆铁沟浇注料的推广情况 |
7.3.3 使用高性能防爆铁沟浇注料的效果比较 |
7.3.4 铁沟高性能防爆浇注料的一些问题 |
7.4 本章结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铁沟高性能防爆浇注料推广应用情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
(10)铝锆碳质滑板材料组成、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滑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滑板材质研究发展现状 |
1.2.2 滑板复合技术发展 |
1.2.3 滑板侵蚀损毁机理研究 |
1.2.4 连铸用滑板材料的发展趋势 |
1.3 Al 粉、Si 粉及SiO_2 微粉在耐火材料中的应用 |
1.3.1 Al 粉和Si 粉在耐火材料中的应用 |
1.3.2 SiO_2 微粉在耐火材料中的应用 |
1.4 耐火材料微结构的精细化设计 |
1.4.1 第二相引入和增强相原位形成对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
1.4.2 孔结构对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
1.5 耐火材料的力学性能表征 |
1.6 本论文的提出 |
第二章 Al、Si 及SiO_2与碳反应的热力学模拟及微结构 |
2.1 不同添加剂与碳反应的热力学模拟 |
2.1.1 金属Al 作为添加剂 |
2.1.2 单质Si 作为添加剂 |
2.1.3 SiO_2 微粉作为添加剂 |
2.1.4 金属Al 复合单质Si 作为添加剂 |
2.1.5 金属Al 复合SiO_2 微粉作为添加剂 |
2.2 不同添加剂与碳反应的微结构 |
2.2.1 原料与实验过程 |
2.2.2 物相组成分析 |
2.2.3 红外光谱分析 |
2.2.4 显微结构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Al/Si 比对Al_2O_3-ZrO_2-C 滑板微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1 实验过程 |
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2.1 常规性能 |
3.2.2 物相分析 |
3.2.3 显微结构 |
3.2.4 孔径分布 |
3.2.5 力学性能 |
3.2.6 抗水化性能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纳米SiO_2粉对Al_2O_3-ZrO_2-C 滑板性能的影响 |
4.1 实验过程 |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2.1 微米SiO_2 粉的加入对不同Al/Si 复合铝锆碳滑板性能的影响 |
4.2.2 微/纳米SiO_2 粉加入量对含2% Al 和3% Si 的铝锆碳滑板性能的影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Al_2O_3-ZrO_2-C 滑板的生产工艺研究和应用 |
5.1 生产过程 |
5.1.1 生产用原料及配比 |
5.1.2 生产工艺过程 |
5.1.3 关键生产工艺过程优化和控制 |
5.1.4 试样检测 |
5.2 滑板性能检测结果和分析 |
5.2.1 常规性能 |
5.2.2 弹性模量和载荷/位移关系 |
5.2.3 显微结构 |
5.3 滑板孔径分布和沥青浸渍工艺研究 |
5.3.1 滑板气孔分布 |
5.3.2 沥青浸渍工艺研究 |
5.4 新型Al_2O_3-ZrO_2-C 滑板的应用 |
5.4.1 新型Al_2O_3-ZrO_2-C 滑板的使用条件和使用情况 |
5.4.2 新型Al_2O_3-ZrO_2-C 滑板损毁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添加金属铝粉的锆刚玉莫来石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原位生成非氧化物增强低碳滑板的研究[D]. 孙旭东.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2020
- [2]矾土基均质莫来石-SiC-O’-SiAlON复相材料的组成、结构及其性能研究[D]. 安建成. 郑州大学, 2020(02)
- [3]不同铝源对镁质材料中MgAlON形成机理的研究[D]. 张媛媛. 辽宁科技大学, 2020(02)
- [4]转炉炼钢无水副枪用耐火材料研究[D]. 蔡玮. 武汉科技大学, 2019(09)
- [5]炼钢用滑动水口材质体系的演变[J]. 石凯,夏熠. 耐火材料, 2018(03)
- [6]干熄焦炉用莫来石—碳化硅材料强韧化研究[D]. 倪康祥. 武汉科技大学, 2016(05)
- [7]我国耐火原料现状及发展趋势[A]. 王守业,曹喜营. 新形势下全国耐火原料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2014
- [8]不同基质结合钢包透气砖材料性能的研究[D]. 阳灿. 武汉科技大学, 2013(04)
- [9]高性能防爆浇注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研究[D]. 徐吉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02)
- [10]铝锆碳质滑板材料组成、结构与性能研究[D]. 易献勋. 武汉科技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