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三高速公路路基滑坡修复旋喷桩与防滑桩简析

云三高速公路路基滑坡修复旋喷桩与防滑桩简析

一、运三高速公路路基滑坡整治旋喷桩、抗滑桩工程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川[1](2020)在《软弱夹层条件下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治理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滑坡灾害尤为严重,每年因滑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在滑坡整治工程中,常常因为对滑坡形成原因及机理认识不足,造成后期治理设计的失败。本论文以北碚区某公路边坡滑塌为工程背景,对软弱夹层条件下岩质边坡的稳定性与治理方案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所得成果如下:(1)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通过对比各工况边坡的变形、应力、安全系数,对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软弱夹层的存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最大,使边坡安全系数大幅下降,且夹层土倾角越大,边坡稳定性越差;岩土参数变化时,滑体的重度、滑动面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变化对滑坡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坡体弹性模量的变化对滑坡稳定性影响较小。暴雨工况以及边坡坡脚开挖均会使边坡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坡顶的道路荷载的影响则相对较小。(2)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通过对比各工况边坡的变形、应力、安全系数,并辅以监控量测数据验证,研究滑坡整治过程中封闭裂缝和反压回填的应急抢险效果,结果表明:裂缝封闭和反压回填土后各剖面边坡安全系数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在回填反压施工完成后裂缝监测点位移速率明显变小,变形监测点的位移速率和位移量明显变小,各变形监测点的位移曲线趋于平稳。(3)基于应急抢险后的边坡体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锚拉桩板墙的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滑坡治理效果,并对抗滑桩的桩间距以及桩锚固深度进行优化:当抗滑桩悬臂端长度不变,其锚固长度可取8.5m~10.5m,即0.37L~0.42L,在此范围内抗滑桩桩身位移以及内力变化较大;当抗滑桩锚固段长度为10.5m时,桩间距不宜大于5m,当桩间距超过5m时,桩身自由段变形以及下部变形有较大程度的增加。(4)总结滑坡治理过程中,边坡体的位移、应力特征,以及锚拉桩板墙的变形、受力特征如下:(1)恢复坡顶路面交通后,桩后回填土以及坡脚处的桩间岩土体的位移较大,塑性区集中于软弱夹层和坡脚处。(2)抗滑桩在距桩顶10.5m~12m的位置位移较大,即砂岩和泥岩层的分界处至坡脚的范围,挡土板在距离桩顶8m~10m范围的位移较大。抗滑桩锚固段所受轴向压力相对较大,最大值在锚固段的中部,桩身剪力在软弱夹层处较大,抗滑桩的弯矩图沿桩身对称分布,自由段弯矩较大。

唐兴旭[2](2015)在《四川省达宣公路老林村滑坡稳定性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指出滑坡是山区公路建设中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四川省达宣公路K6+460-K6+760m处老林村滑坡局部出现较明显的变形迹象,拟建达宣公路在滑坡体中下部通过。局部的填方将对滑坡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本项研究对公路路基安全和工程施工及公路的运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通过对老林村滑坡的现场调查基础上,收集相关资料,对该滑坡的特征及形成机制开展系统的研究,通过定性的方法分析滑坡稳定性及路堤填筑后滑坡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同时采用定量的方法计算天然工况、暴雨工况下滑坡稳定性及局部稳定性,运用GEO-STUDIO数值分析软件对滑坡天然工况及路堤填筑工况下应力应变变化及暴雨工况下滑坡体渗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针对滑坡稳定性状况及变形特征提出具体防治措施,进行防治工程的设计,主要获得以下认识及成果:(1)老林村滑坡为发育于红层砂泥岩地层中的大型缓倾顺层老滑坡,平面上整体呈舌形,平均厚度12m,约230×104m3,滑体以块碎石土为主,滑带为粉质粘土,滑床为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杂色砂岩、水云母页岩,滑面呈直线型,滑坡形成机制为斜坡受构造与坡体卸荷作用影响,同时斜坡中泥岩软弱夹层在前缘河谷下切侵蚀过程中被切穿揭露、软化,以不利的岩土结构组合为不良地质基础,以“滑移-拉裂”破坏模式沿软弱层向临空面滑移破坏。(2)滑坡整体未出现明显变形现象,滑坡形成后表现出分区变形特征(1#变形区、2#变形区)。自然状态下滑坡整体及1#变形区、2#变形区处于稳定状态,降雨工况下滑坡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1#变形区、2#变形区处于欠稳定状态。(3)在滑坡前部填方后,1#变形区、2#变形区不受填方影响,稳定性状态为改变,滑坡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填方段及以下处于欠稳定状态,降雨条件下滑坡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路堤及以下为不稳定状态。(4)针对老林村滑坡特征及填方后滑坡稳定性状态,进行了防治措施研究,针对滑坡的特征采用地表排水+抗滑桩支挡相结合的治理方案,在滑坡后缘外设置截水沟,滑坡两侧设置排水沟,在填筑路堤前缘设置抗滑桩。

刘世锋[3](2015)在《黄土高边坡滑坡机理及整治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以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新村校区南山边坡防治项目为背景,在详细调查野外地质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滑坡的分类、成因及机理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对滑坡的发生条件和整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黄土地区滑坡的特征、发生条件及诱发因素。通过室内试验对现场黄土土性参数进行了试验研究,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对未支护的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新村校区南山边坡Ⅲ-Ⅰ区斜坡和采用锚索框架梁支护的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新村校区南山边坡Ⅲ-Ⅰ区斜坡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黄土边坡的滑坡特点及防治要点。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对优化后的采用桩锚支护的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新村校区南山边坡Ⅲ-Ⅰ区斜坡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优化效果。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通过对西北民族大学黄土边坡的深部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出,黄土边坡的变形规律为:滑坡的前缘(2.02mm/月)>中前部(1.87mm/月)>中部(1.17mm/月)>中后部(0.89mm/月)>后部(0.64mm/月)。(2)运用瑞典条分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计算了Ⅲ-Ⅰ区斜坡的滑坡推力,进一步设计了锚索框架梁结构对Ⅲ-Ⅰ区斜坡进行支护加固。边坡变形监测结果表明采用锚索框架梁对Ⅲ-Ⅰ区斜坡进行支护能够有效的防止该边坡发生滑坡。(3)采用试验所得的黄土的土性参数,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对未支护的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新村校区南山边坡Ⅲ-Ⅰ区斜坡和采用锚索框架梁进行支护的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新村校区南山边坡Ⅲ-Ⅰ区斜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锚索框架梁支护后,边坡的稳定系数从0.932提高到1.418;边坡的最大水平位移从19.3cm减小到1.6cm;边坡的竖向位移从17.2cm减小到2.2cm,支护效果显着。(4)对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新村校区南山边坡Ⅲ-Ⅰ区斜坡的支护措施进行优化,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对采用桩锚支护的Ⅲ-Ⅰ区斜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边坡的安全系数有所提高,水平及竖向位移也有所减小,相对于锚索框架梁支护结构,桩锚支护结构能够更有效的防止Ⅲ-Ⅰ区斜坡发生滑坡。

赵杰[4](2012)在《超大型滑坡综合整治技术及其工程效果评价》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也随之大规模兴建,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人为改变了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进而诱发各种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超大型滑坡又因具有规模大、机理复杂、危害性大、治理费用高而备受瞩目。而目前对超大型滑坡机理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对超大型滑坡的防治对策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对超大型滑坡没有进行过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在当前超大型滑坡治理工程尚无标准可循的情况下,如何选择经济合理、实践可行、防治有效和安全可靠的整治工程对策,以及评价投入这么大人力、物力治理后的效果如何亟待解决。通过对福建省永武高速公路永安段箭丰尾超大型滑坡治理措施及工后效果评价的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与见解:1.分析箭丰尾超大型滑坡发生的机理认为,古老滑坡和地层岩性提供了地质基础,边坡开挖的工程活动是主要原因,持续的强降雨是坡体变形的诱发因素。2.根据箭丰尾超大型滑坡变形历史及现状,得出坡体遇持续的强降雨即滑的变形特点。若任其滑坡发展,有可能就会切断道路,阻塞河道,淹没上游的洪田镇,给当地的居民和国家财产带来严重的危害和损失,所以治理此滑坡刻不容缓。3.根据箭丰尾超大型滑坡稳定现状及发展趋势,制定了综合治理的方案。首先是应急抢险工程,包括减重反压、井点降水和超长平孔排水孔群,一方面可以减缓当前滑坡滑动的速率,另一方面为详细的勘查赢得时间,同时也为后续的抗滑桩桩坑开挖和排水隧洞洞身开挖提供安全保障。然后进行根治工程,包括地表排水系统、地下排水隧洞、预应力锚索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框架、预应力锚索地梁的施工以期对箭丰尾超大型滑坡彻底治理。4.通过理论计算结合现场动态变形监测的数据分析,分别评价了减重反压、锚索抗滑桩以及排水隧洞的工程效果。分析得出只靠减重刷方不可能彻底治理超大型滑坡,另外锚索抗滑桩的主动受力结构比普通抗滑桩的被动受控结构能更快的稳定坡体,排水隧洞施工完成后坡体的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为稳定坡体发挥了很好的作用。5.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模型,划分出了防治效果的等级,确定了10个评价因子,结合专家经验得出的权重系数,计算得出箭丰尾超大型滑坡的综合治理效果的评价结果为[0.33810.30160.24500.1165],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判定滑坡综合治理效果良好。

李寻昌[5](2011)在《滑坡与锚杆抗滑桩相互作用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种新型的支挡结构物,锚索(杆)抗滑桩近年来在大中型滑坡治理工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因而限制了其在工程实践中的推广应用。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地调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锚杆抗滑桩的模型试验,对锚杆抗滑桩的受力、变形和破坏特征进行了多角度研究,给出了锚索(杆)拉力、桩身变形和内力的计算公式。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分别开展了锚杆抗滑桩技术的室内模型试验、大比例尺物理模型试验和光弹试验,对锚杆抗滑桩技术在黄土滑坡治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锚杆抗滑桩在滑坡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依据。(2)研究了锚杆抗滑桩在滑坡推力作用下的变形特征和破坏机理,揭示了锚杆抗滑桩在土体滑坡中可能的三种破坏模式,即:桩体塑性铰破坏模式,锚杆失效模式和桩周土体的塑性失稳破坏模式。(3)通过对桩身前后土体压力对比分析,得出锚杆抗滑桩桩体压力的分布形式、数值大小、分布集度及与桩体嵌固深度的关系。(4)通过桩体钢筋上的应变分析,给出了锚杆抗滑桩桩体弯矩的分布图式。(5)通过多组试验,对于锚杆抗滑桩桩体的嵌固深度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其合理的嵌固范围。(6)通过锚杆钢筋应变和钢筋计数值分析,揭示了多排锚杆的受力从上往下逐渐递增的规律,也即最下一排锚杆受力最大,分担了较多的滑坡推力,然后往上逐渐递减,并给出了其大致的比例关系。(7)通过光弹试验分析,认为在锚杆许可承受拉力范围内,其分担滑坡推力的比例随荷载的增加而增加,且分担比例与桩的嵌固深度关系较大,嵌固深度愈短,分担的比例愈大,反之愈小。另外,随着桩体刚度的提高,锚杆分担滑坡推力的比例相应减小。(8)对于单锚,在滑面附近锚杆一般会发生显着的剪切变形,导致自由段向下弯曲,而多锚这种现象不太明显。(9)对于普通抗滑桩和单锚抗滑桩,在滑体发生滑动时,在桩后滑面上下均出现一定范围内的脱空区,而多锚则不太明显。(10)对于设置在土体中的锚杆抗滑桩,其桩底可按自由支承边界条件来处理。(11)建立了锚索(杆)抗滑桩锚拉力的结构力学计算方法。(12)建议在土层滑坡中如果要设置抗滑桩,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当首选多锚抗滑桩,它不但可以极大的提高抗滑力,减少桩体内力和变形,还可使工程投资大为减小,施工难度相应降低。

谢兵[6](2010)在《双谊乡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工程优化》文中研究表明在现有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中引入了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的评价内容,同时将“概念设计”理念融入防治工程优化设计中。以宜宾县双谊乡大坡上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广泛的地质调查、勘探、数值计算、理论分析等手段,开展了此类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工程优化的研究。取得的成果如下:1、大量的地质资料和现场分析表明,双谊乡大坡上滑坡坡体的稳定性不能满足要求,安全储备不够。在天然状态与地震共同作用下,坡体处于极限平衡或不稳定状态。雨季滑带饱水的情况下,坡体处于基本稳定或欠稳定状态。雨季滑带土饱水与地震同时出现时,斜坡处于不稳定状态。必须对该滑坡进行治理。2、研究了该滑坡的自然地质环境、基本特征、成因机制以及滑坡稳定性现状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滑带土的内摩擦角、内聚力、地震力、滑体容重等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因素,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分析了这些因素对滑坡稳定性的敏感性。结合极限平衡分析结果,对该滑坡的稳定性做出了合理的评价,为治理工程优化提供了依据。3、将“概念设计”理念融入防治工程设计,提出了总体治理方案的优化,综合选取以地表排水加锚索工程为主的治理方案,并进行了详细的优化设计与数值计算结果的验证。4、该滑坡治理工程已于2000年8月竣工,经监测结果和多年的降雨冲刷考验,至今安全稳定。说明了本文提出的稳定性评价和治理工程优化方法是合理可行的。该项目已被国土资源部地环司、省国土厅、宜宾市评为优良工程,并被作为地灾防治样板工程加以推广。

姚凯[7](2009)在《山区公路滑坡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区公路滑坡问题是交通运输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在诸多对公路造成损坏的灾害中,公路滑坡已成为严重影响公路交通完好、畅通最主要的灾害之一。所谓公路滑坡是指在气候、水文和地质环境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等的综合作用下,公路沿线边坡所发生的一系列对公路建设及正常运行产生影响的失稳破坏。我国山区公路滑坡灾害十分严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结合省道107线江津傅家至东胜二级公路改建工程沿线的滑坡及其治理情况,在获取大量滑坡工程地质数据和治理措施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对比、统计、分析,透视山区公路滑坡的方方面面。首先,针对山区公路滑坡的特征开展研究。通过对大量的山区公路滑坡的调查与研究,结合大量的文献资料的阅读与分析。得出山区公路滑坡的一些共性特征,使得今后能够更好的认识和治理山区公路的滑坡灾害。其次,针对公路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进行了介绍。对目前常用的滑坡稳定性分析技术,做了系统全面介绍与对比分析。然后,本文重点分析了山区公路滑坡与发育环境的关系,包括与滑坡发育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地震、大气降水、地表植被、人类活动的关系。并结合在建的省道107线江津傅家至东胜二级公路改建工程,讨论了这八种因素对山区公路沿线滑坡分布的影响。最终得出山区公路滑坡的分布与其赋存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其次,本文针对山区公路滑坡的防治技术做了系统全面的分析与介绍。针对各种不同技术的特点,提出应根据滑坡特点(地质、水文、规模、地形等)来选择不同的治理措施。并结合在建的省道107线江津傅家至东胜二级公路改建工程沿线的滑坡及其治理重点对抗滑桩的设计与施工做了介绍。最后,为了使已经成功治理的滑坡应用于有待治理的滑坡,本文提出了范例推理的山区公路滑坡治理方案的决策模型。该模型的建立,能使设计人员快速地找到与之相似的滑坡的治理措施,以作参考。

田欢欢[8](2009)在《公路滑坡处治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修筑路堤时要对自然边坡坡体进行切方与填方,不可避免地扰动了原有边坡的平衡条件,常引起边坡失稳,甚至导致滑坡的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对公路沿线滑坡进行治理的费用占到了整个高速公路投资建设较大的比例。这些处治措施合理性如何,技术、经济、效果等如何评价,这都是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如何对这些数量多、投资大、的公路滑坡处治效果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本文结合滑坡的工程地质理论、结构理论、监测技术、数值模拟以及模糊数学等多种方法对公路滑坡的处治效果进行比较全面的综合评价。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有:基于滑坡的工程地质理论研究了滑坡的基本地质特征,论述了滑带土抗剪强度的选取方法和滑坡推力值的计算方法,并结合滑坡实例对其滑坡特征认识程度和滑坡推力的计算做出了合理性评价。分析了滑坡处治工程的工程措施类型和适用条件,基于结构理论,重点讨论了目前滑坡防治工程中使用较多的预应力锚索桩的计算方法,结合滑坡实例对其工程措施合理性与支挡结构设计合理性进行评价。通过开展常吉高速公路K169段1#滑坡的现场监测工作,主要包括抗滑结构的变形受力测试和坡体位移变形监测。利用监测数据,对滑坡处治工程中采用的抗滑结构位移和受力状态进行分析,结合坡体位移变形监测数据对整个滑坡体稳定性和处治效果做出判断。结合实例分析,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对比滑坡体在处治前和处治后的位移及变形状态,分析处治前后坡体稳定情况,说明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滑坡处治效果的评价是合理可行的。运用模糊数学观点,以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常吉高速公路K169段1#滑坡处治效果做出综合评价。

苏吉平[9](2008)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滑坡治理设计与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等是当前滑坡治理工程中常用的措施,但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属于一种治理滑坡的新型支挡结构,它目前的实践应用超前于其理论研究。虽然在实际工程中它已经得到了大量应用,但由于桩锚体系与滑坡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其设计计算方法还不尽完善。本文以郴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滑坡治理工程实例为背景,在分析总结边坡稳定性和锚索抗滑桩的应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的方式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这种新型支挡结构处治具体滑坡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对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常用的一些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适用性及优缺点进行了探讨。进行了边坡滑体的防治技术分析研究,并详细介绍了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2)在详细收集资料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郴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滑坡治理的实际情况,从区域地质环境、区域地质条件、工程地质特征入手,深入分析了地质构造与环境、地形地貌条件、地层岩性特征、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人为因素对郴州市某滑坡的影响,查明了滑坡的成因机理,通过分析得到了郴州市某滑坡变形破坏阶段及其特征。(3)结合郴州市人民防空办公室滑坡治理工程实例,针对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发生的原因,建立滑坡和锚索抗滑桩的简化力学模型,利用极限平衡理论,采用传递系数法,系统地给出了滑坡推力的计算方法,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整治工程措施优化治理方案,进行锚索抗滑桩的常规设计。(4)为克服现行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计算方法存在诸多问题,借助有限差分法软件,采用二维数值模拟技术对滑坡治理前后的滑坡稳定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通过对依托工程实例的分析计算,说明了有限差分强度折减法的特点和优点,并和传统的极限平衡法的结果做了对比分析。(5)在综合理论分析及数值计算成果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通过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施工工艺的分析研究,指出了工程施工应注意的事项和质量评定方法,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整治滑坡的设计和施工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本边坡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加固方案实施后期的稳定性监测表明该边坡处于稳定状态,为该工程合理有效的设计与施工以及安全运营提供可靠保证,产生了明显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设计方法与施工方案可供类似工程参考借鉴。

王引生[10](2007)在《大型厚层滑坡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滑坡,作为一种重要的地质灾害,它的出现往往会造成交通中断、河流堵塞、厂矿摧毁、村庄和农田破坏,形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由于其产生的条件、作用因素、运动机理的多样性、多变形和复杂性,滑坡的预测困难,治理费用呈越来越昂贵的趋势。因而滑坡的研究和治理成为各国学者所关注的重要地质和工程问题之一。抗滑支挡结构作为治理滑坡的主流工程措施,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得到广泛应用,其结构形式从普通挡土墙到各种截面形式的抗滑桩;从锚杆、锚索到锚索框架、锚索抗滑桩;桩的结构形式有矩形、圆形;也有钢架桩、排架桩、椅式桩墙、微型群桩、小型钢桩等,形式繁多、不胜枚举。1967年,抗滑桩在我国沙北滑坡采用以来,因其具有开挖面小、对滑坡稳定扰动少、抗滑能力强、开挖土石方量较小及设置位置灵活等优点,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其结构属大悬臂受力结构,桩身内力大,滑面以下埋深达整个桩身的五分之二至二分之一,从而耗费大量的钢材和水泥,工程造价高。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普通抗滑桩不合理的悬臂受力状态,中铁西北院从1986年起,经过三年多试验研究,成功地研制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新结构,即从靠近桩顶部位加设锚索,并施加预应力,从而改变了悬壁桩身的受力状态,类似于简支梁,大大减小了桩身弯矩、截面积和埋深,工程造价节约了25%~50%,因而很快得到推广使用。本文在滑坡稳定性判定和滑坡推力计算的基础上,以北京戒台寺滑坡整治工点为依托,对单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进行设计优化,提出了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新结构;用有限单元法分析了不同推力情况(小、中、大等级滑坡推力)下普通抗滑桩、单锚点抗滑桩及多锚点抗滑桩内力分布,进行了力学比较;并综合考虑了工艺、造价及整治效果等因素,对普通抗滑桩、单锚点抗滑桩和多锚点抗滑桩三种结构形式进行了综合指标比较;论文还对依托工点,戒台寺滑坡治理应用多锚点锚索抗滑桩的设计优化方法及施工工艺进行了总结;并在滑坡地表及深部孔位进行地表和地下位移监测,在锚索中设置荷载传感器和抗滑桩钢筋中设置钢筋计,对锚索拉力和桩的钢筋受力进行测试,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和拟合验证;论证应用预应力多锚点锚索抗滑桩结构的整治效果及抗滑结构物的受力特征。在大推力(大于3300kN/m)情况下,通过造价比较,得出了多锚点锚索抗滑桩比普通桩节省造价34.9%,比单锚点桩节省11.9%的结论,可见多锚点桩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滑桩新结构形式。论文创新点:1通过利用有限元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桩身内力计算,得出了适用于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滑坡条件;2提出了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最佳锚索位置的优化方法;3提出了关于确定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锚索最佳设计拉力范围的方法;4提出了一套关于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结构设计优化方法。

二、运三高速公路路基滑坡整治旋喷桩、抗滑桩工程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三高速公路路基滑坡整治旋喷桩、抗滑桩工程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软弱夹层条件下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治理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形成机理研究现状
        1.2.2 滑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滑坡治理措施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滑坡工程概况及形成机理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2.3 滑塌概况及分析
        2.3.1 边坡滑塌形态特征
        2.3.2 边坡近期变形破坏特征
        2.3.3 边坡滑塌体特征
        2.3.4 滑带(面)特征
        2.3.5 滑床特征
    2.4 滑坡形成原因及机理
        2.4.1 边坡滑塌形成机制
        2.4.2 边坡滑塌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3.1 研究方法概述
        3.1.1 Midas GTS基本介绍
        3.1.2 有限单元法基本概述
        3.1.3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3.2 数值模型
        3.2.1 计算假定
        3.2.2 计算模型
        3.2.3 计算参数
    3.3 岩土体内部因素对边坡稳定性影响
        3.3.1 岩层内软弱夹层的影响
        3.3.2 岩土体参数变化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3.4 外部因素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3.4.1 坡脚开挖的影响研究
        3.4.2 暴雨工况下滑坡稳定性影响研究
        3.4.3 坡顶道路荷载对滑坡稳定性影响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滑坡应急排危效果研究
    4.1 应急抢险措施研究
        4.1.1 数值模型建立
        4.1.2 抢险前滑坡稳定性系数
        4.1.3 裂缝封闭及坡脚反压效果研究
    4.2 应急抢险后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4.2.1 监测点布置
        4.2.2 强变形区前缘变形分析
        4.2.3 强变形区中部变形分析
        4.2.4 强变形区后缘变形分析
    4.3 治理方案的确定
        4.3.1 滑塌区总体布置
        4.3.2 施工方法及施工工序
    4.4 抗滑桩治理效果及方案优化
        4.4.1 计算假定
        4.4.2 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
        4.4.3 计算工况和施工步骤
        4.4.4 抗滑桩嵌岩深度优化研究
        4.4.5 抗滑桩间距优化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四川省达宣公路老林村滑坡稳定性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的形成机制研究
        1.2.2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1.2.3 滑坡治理工程措施研究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2.1 气象水文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水文地质
    2.6 地震
    2.7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滑坡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
    3.1 滑坡基本特征
        3.1.1 滑坡的形态与规模
        3.1.2 坡体结构特征
    3.2 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3.3 滑坡形成演化分析
第4章 变形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4.1 变形特征分析
    4.2 滑坡变形影响因素
    4.3 滑坡局部变形机制分析
    4.4 稳定性定性分析
    4.5 稳定性计算分析
        4.5.1 计算原理
        4.5.2 稳定性计算方法选取
        4.5.3 稳定性计算剖面及参数选取
        4.5.4 稳定性计算参数选取
        4.5.5 计算工况
        4.5.6 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分析
    4.6 滑坡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
第5章 滑坡稳定性数值计算分析
    5.1 基本原理及计算软件
    5.2 滑坡应力应变数值计算分析
        5.2.1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选取
        5.2.2 初始应力场模拟
        5.2.3 路堤填筑条件下斜坡应力及变形分析
        5.2.4 路堤填筑后降雨条件下斜坡应力及变形分析
    5.3 滑坡渗流场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
        5.3.1 基本原理及计算软件
        5.3.2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选取
        5.3.3 降雨入渗过程分析
    5.4 渗流场-应力场耦合分析
第6章 防治措施研究
    6.1 防治原则
    6.2 防治方案初步论证
    6.3 地表排水工程设计方案
    6.4 抗滑桩设计
        6.4.1 抗滑桩设计的基本参数
        6.4.2 抗滑桩设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学术成果
附图

(3)黄土高边坡滑坡机理及整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边坡稳定的研究历程现状
        1.2.1 国内的研究历程及现状
        1.2.2 国外的研究历程及现状
        1.2.3 黄土滑坡的研究现状
    1.3 滑坡防治措施研究现状
    1.4 滑坡研究的发展趋势
    1.5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内容
        1.5.2 研究的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滑坡分类、成因及发生条件
    2.1 滑坡的分类
        2.1.1 按照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分分类
        2.1.2 按滑坡的厚度分类
        2.1.3 按照滑动面与岩层的关系分类
        2.1.4 按力学条件分类
        2.1.5 按滑坡体积的大小不同分类
        2.1.6 按滑行速度不同分类
        2.1.7 按滑动面形态不同分类
    2.2 滑坡的成因机理
        2.2.1 边坡岩体地质构造
        2.2.2 边坡岩体岩性
        2.2.3 边坡岩体所处地形地貌
        2.2.4 边坡岩体所处气候条件
        2.2.5 人为因素的影响
    2.3 滑坡的发生诱发因素
        2.3.1 自然因素
        2.3.2 人为因素
    2.4 滑坡防治技术
        2.4.1 截排水工程
        2.4.2 抗滑工程
        2.4.3 实施抗滑工程增强边坡的稳定
3.黄土地区滑坡的主要特征
    3.1 概述
        3.1.1 黄土的分布
        3.1.2 黄土的定义及特征
    3.2 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3.2.1 黄土的物理性质
        3.2.2 黄土的力学性质
    3.3 黄土边坡的分类及黄土滑坡的特征
        3.3.1 黄土边坡的分类
        3.3.2 黄土滑坡的特征
    3.4 黄土滑坡的影响因素及诱发因素
        3.4.1 黄土滑坡的影响因素
        3.4.2 黄土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
        3.4.3 黄土滑坡的发育阶段
    3.5 黄土滑坡机理的研究
    3.6 黄土滑坡防治
        3.6.1 黄土滑坡的防治原则
        3.6.2 黄土滑坡的防治技术
4、西北民族大学黄土高边坡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设计
    4.1 西北民族大学南山边坡基本特征
        4.1.1 西北民族大学南山边坡工程概况
        4.1.2 工程地质条件
    4.2 西北民族大学边坡特点及可能破坏模式分析
        4.2.1 不稳定斜坡
        4.2.2 不稳定斜坡成因分析
        4.2.3 老滑坡
        4.2.4 老滑坡成因分析
        4.2.5 松散堆积物基本特征
        4.2.6 松散堆积物成因分析
    4.3 西北民族大学边坡滑坡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4.3.1 监测的依据
        4.3.2 监测的目的
        4.3.3 监测孔的布设情况
        4.3.4 采用的仪器设备
        4.3.5 深部监测结果及分析
    4.4 西北民族大学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及加固措施设计
        4.4.1 斜坡稳定性分析及推力计算
        4.4.2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推力计算
        4.4.3 Ⅲ-Ⅰ区斜坡加固措施设计
    4.5 西北民族大学黄土边坡变形特点及土性参数分析
        4.5.1 西北民族大学黄土边坡变形特点
        4.5.2 西北民族大学黄土边坡土性参数分析
5 黄土高边坡滑坡防治措施优化
    5.1 黄土地区滑坡防治需要注意的问题
    5.2 西北民族大学黄土边坡数值模拟分析
        5.2.1 MIDAS/GTS介绍
        5.2.2 未支护的Ⅲ-Ⅰ区斜坡MIDAS/GTS建模
        5.2.3 支护后Ⅲ-Ⅰ区斜坡MIDAS/GTS建模
    5.3 西北民族大学黄土边坡防治措施优化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与专业获奖情况

(4)超大型滑坡综合整治技术及其工程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灾害规律研究
        1.2.2 滑坡灾害整治研究方面
        1.2.3 治理工程效果评价方面的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箭丰尾超大型滑坡灾害的特征和规律
    2.1 箭丰尾滑坡灾害概况
    2.2 箭丰尾滑坡的地质基础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
    2.3 箭丰尾滑坡的形成机理
        2.3.1 地质环境因素
        2.3.2 工程触发作用
        2.3.3 大气降雨影响
    2.4 箭丰尾滑坡的发展规律
        2.4.1 滑坡变形历史及现状
        2.4.2 滑坡的危害程度及发展趋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箭丰尾滑坡稳定性分析
    3.1 常用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3.1.1 定性评价
        3.1.2 定量计算
        3.1.3 监测方法
    3.2 箭丰尾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推力计算
        3.2.1 古老滑坡分级分块
        3.2.2 滑动面的分析与确定
        3.2.3 滑带岩土参数选择
        3.2.4 滑坡稳定性计算
        3.2.5 滑坡推力计算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箭丰尾滑坡的综合整治工程方案
    4.1 常用滑坡治理工程措施
        4.1.1 排水工程
        4.1.2 减重和反压工程的基本原理
        4.1.3 支挡工程
        4.1.4 滑带土的改良
    4.2 超大型滑坡治理工程设计原则
    4.3 箭丰尾滑坡的主要整治工程措施
        4.3.1 应急抢险工程
        4.3.2 根治工程措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箭丰尾滑坡的治理工程效果分析与评价
    5.1 工程效果评价理论与方法
    5.2 应急减重反压工程效果
        5.2.1 理论计算
        5.2.2 深孔位移监测
        5.2.3 地表位移监测
    5.3 抗滑桩工程效果
        5.3.1 深孔位移监测
        5.3.2 抗滑桩锚索应力监测
        5.3.3 桩头位移监测
    5.4 泄水隧洞工程效果
        5.4.1 地下水位监测分析
        5.4.2 地下水位降雨量相关性分析
        5.4.3 排水隧洞水流量与降雨关系分析
    5.5 治理工程效果模糊综合评价
        5.5.1 模型建立
        5.5.2 防治效果等级的划分
        5.5.3 评价因子隶属度的确定
        5.5.4 权重系数的确定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5)滑坡与锚杆抗滑桩相互作用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理论研究
        1.2.2 试验研究
        1.2.3 数值模拟研究
        1.2.4 锚索杆抗滑桩的设计理论
        1.2.5 锚索(杆)抗滑桩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5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锚杆抗滑桩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2.1 试验目的及性质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设计
        2.2.2 相似比的确定
        2.2.3 锚杆抗滑驻结构设计
        2.2.4 测试内容及测试元件
        2.2.5 加载设计
        2.2.6 模型布设
    2.3 试验结果分析
        2.3.1 桩顶和滑体竖向位移分析
        2.3.2 桩身压力分析
        2.3.3 桩身弯矩分析
        2.3.4 锚杆分析
        2.3.5 锚杆抗滑桩的破坏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锚杆抗滑桩大型物理模型试验总体设计
    3.1 引言
    3.2 大模型试验的相似比例
    3.3 滑坡模型设计
    3.4 锚杆抗滑桩试验设计
        3.4.1 模型材料
        3.4.2 测试元件布设
        3.4.3 加载设计
        3.4.4 模型布设
        3.4.5 试验步骤
第四章 锚杆抗滑桩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普通抗滑桩试验
        4.1.1 桩顶位移分析
        4.1.2 桩侧土压力分析
        4.1.3 桩身弯矩分析
    4.2 单锚抗滑桩试验
        4.2.1 试验介绍
        4.2.2 桩顶位移分析
        4.2.3 桩侧土压力分析
        4.2.4 桩身弯矩分析
        4.2.5 锚杆分析
    4.3 双锚抗滑桩试验
        4.3.1 试验介绍
        4.3.2 桩顶位移分析
        4.3.3 桩侧土压力分析
        4.3.4 桩身弯矩分析
        4.3.5 锚杆分析
    4.4 三锚抗滑桩试验
        4.4.1 桩顶位移分析
        4.4.2 桩侧土压力分布
        4.4.3 桩身弯矩分析
        4.4.4 锚杆分析
    4.5 四组试验的比较分析
        4.5.1 位移比较
        4.5.2 土压力比较
        4.5.3 弯矩图比较
        4.5.4 锚杆受力分析比较
        4.5.5 锚杆抗滑桩的破坏模式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锚杆抗滑桩的光弹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设计
        5.2.1 模型设计
        5.2.2 加载设计
        5.2.3 测试系统
        5.2.4 试验分组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环氧树脂材料普通抗滑桩试验
        5.3.2 环氧树脂材料锚杆抗滑桩试验
        5.3.3 铝合金材料锚杆抗滑桩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锚索(杆)抗滑桩的设计与计算
    6.1 锚索(杆)抗滑桩的设计计算方法
        6.1.1 控制桩顶位移计算法
        6.1.2 地基系数法
    6.2 嵌固段桩身的内力与变形计算
        6.2.1 “m”法
        6.2.2 “K”法
    6.3 结构力学分析法
        6.3.1 单根锚索(杆)时锚拉力及桩身内力计算
        6.3.2 多根锚索(杆)时锚拉力及桩身内力计算
    6.4 算例
        6.4.1 原始资料
        6.4.2 结构力学分析法进行锚索抗滑桩设计
    6.5 锚索(杆)抗滑桩的参数设计建议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双谊乡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工程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2 滑坡的研究现状
        1.2.1 滑(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2 滑坡治理工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自然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3.1 第四系(Q4)
        2.3.2 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
    2.4 地质构造
    2.5 水文地质条件
    2.6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7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滑坡体的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
    3.1 滑坡形态特征
    3.2 滑体结构特征
    3.3 滑面(带)及滑床特征
        3.3.1 滑面(带)特征
        3.3.2 滑床特征
    3.4 滑坡变形特征
    3.5 滑坡成因机制
第4章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4.1 滑坡稳定性的极限平衡法分析
        4.1.1 计算方法的选取
        4.1.2 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案
        4.1.3 计算参数的选取
        4.1.4 计算结果及分析评价
    4.2 滑坡稳定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4.2.1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4.2.2 计算模型的建立
        4.2.3 计算方案及参数的选取
        4.2.4 计算结果及分析
    4.3 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4.3.1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简介
        4.3.2 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的正交试验设计
        4.3.3 正交试验计算结果分析
        4.3.4 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4.4 滑坡剩余下滑推力计算
        4.4.1 推力计算原则
        4.4.2 工程安全系数的确定
        4.4.3 滑坡推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滑坡防治工程优化设计
    5.1 滑坡防治工程的概念设计
        5.1.1 滑坡防治工程目标
        5.1.2 滑坡防治工程原则
        5.1.3 滑坡治理工程方案的拟定与选择
        5.1.4 治理工程设计参数与设计标准的确定
    5.2 滑坡治理工程分项设计
        5.2.1 锚索工程设计
        5.2.2 地面排水工程设计
        5.2.3 滑坡锚固后应力、应变数值模拟分析
    5.3 城市规划与防灾建议
    5.4 小结
第6章 防治工程监测设计
    6.1 监测工作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
    6.2 监测设计主要技术依据
    6.3 监测工作现状
    6.4 监测工作设计
    6.5 监测工作实施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山区公路滑坡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滑坡研究概况
        1.2.1 国外滑坡研究现状
        1.2.2 国内滑坡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傅-东公路地质状况及滑坡特征
    2.1 工程所在地地质概况
        2.1.1 自然地理及交通
        2.1.2 气象环境
        2.1.3 地形地貌
        2.1.4 地质构造及地震
        2.1.5 地层岩性
        2.1.6 水文地质条件
    2.2 滑坡区基本形态特征
        2.2.1 滑坡产生的原因分析
        2.2.2 滑坡边界的确定
        2.2.3 滑坡规模
        2.2.4 滑坡形态特征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区公路滑坡影响因素的研究
    3.1 公路滑坡与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的关系
    3.2 公路滑坡与地层岩性及地震活动的关系
    3.3 公路滑坡与气象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
    3.4 公路滑坡与植被及人类活动的关系
    3.5 傅东路沿线滑坡特征及形成因素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路滑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技术研究
    4.1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4.1.1 刚体极限平衡法
        4.1.2 有限元法
        4.1.3 离散元法
        4.1.4 非连续变形分析
        4.1.5 模糊数学在公路滑坡中的应用研究
    4.2 山区公路滑坡防治技术研究
        4.2.1 滑坡的分类
        4.2.3 滑坡防治措施
    4.3 傅-东路K14+380至K14+500段滑坡治理
        4.3.1 工程概况
        4.3.2 滑坡治理方案
        4.3.3 两种滑坡治理方案比选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范例推理的山区公路滑坡治理方案决策模型
    5.1 CBR山区公路滑坡治理方案决策模型
        5.1.1 范例推理的机理
        5.1.2 山区公路滑坡治理范例库的建立
        5.1.3 目标范例与源范例相似度的计算
    5.2 江津傅家至东胜公路滑坡范例推理的决策模型
    5.3 工程实例剖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8)公路滑坡处治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国内外滑坡处治的研究概况
        1.2.1 滑坡稳定性评价
        1.2.2 滑坡处治研究概况
        1.2.3 滑坡处治工程效果评价研究概况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公路滑坡处治效果评价的内容
    2.1 滑坡处治效果评价与滑坡处治前稳定性评价
    2.2 滑坡处治效果评价的原则
    2.3 滑坡处治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2.4 滑坡处治效果的评价标准
第三章 基于地质特征的滑坡处治效果评价
    3.1 对滑坡特征认识程度的评价
        3.1.1 对滑坡外貌特征认识程度的评价
        3.1.2 对滑坡结构特征认识程度的评价
        3.1.3 对滑坡的变形及运动特征的认识评价
    3.2 对滑坡类型和滑坡成因认识程度的评价
        3.2.1 对滑坡类型认识的分析
        3.2.2 对滑坡成因认识的分析
    3.3 对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选择合理性的评价
    3.4 滑坡推力值合理性的评价
        3.4.1 不平衡推力法原理
        3.4.2 滑坡推力的确定
    3.5 常吉高速公路K169段1#滑坡性质认识和滑坡推力合理性的评价
        3.5.1 滑坡概况
        3.5.2 常吉高速公路K169段1#滑坡推力设计合理性评价
第四章 基于工程措施合理性的处治效果评价
    4.1 工程措施适用性的定性评价
        4.1.1 减滑工程适用性的定性评价
        4.1.2 抗滑工程适用性的评价
        4.1.3 常吉高速公路K169段1#滑坡处治工程措施定性评价
    4.2 常吉高速公路K169段1#滑坡抗滑结构设计合理性评价
        4.2.1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计算方法
        4.2.2 常吉高速公路K169段1#滑坡预应力锚索桩设计合理性评价
第五章 基于监测技术的滑坡处治效果评价
    5.1 抗滑支挡结构受力评价
        5.1.1 常吉高速公路K169段1#滑坡处治抗滑结构受力评价
    5.2 滑坡变形位移监测评价法
        5.2.1 常吉高速公路K169段1#滑坡桩顶位移、坡体位移变形监测
第六章 基于数值模拟分析的处治效果评价
    6.1 FLAC简介
    6.2 常吉高速公路K169段1#滑坡加固效果模拟
        6.2.1 计算模型和材料
        6.2.2 计算成果图分析
第七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公路滑坡处治效果评价
    7.1 公路滑坡处治效果评价因子的确定
        7.1.1 滑坡本体因子
        7.1.2 处治工程因子
    7.2 滑坡处治效果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7.2.1 模糊综合评判的原理和方法
        7.2.2 滑坡处治效果的优劣等级
        7.2.3 评价因子隶属度的确定
        7.2.4 权重的确定
    7.3 常吉高速公路K169段1#滑坡处治工程效果模糊综合评判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9)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滑坡治理设计与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工作
第二章 边坡稳定性分析与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计算
    2.1 边坡稳定影响因素研究
        2.1.1 内因
        2.1.2 外因
    2.2 边坡极限平衡稳定性分析
        2.2.1 简化Bishop法
        2.2.2 Janbu法
        2.2.3 Sarma法
        2.2.4 传递系数法
    2.3 滑坡预防、整治原则和主要工程措施
        2.3.1 预防措施
        2.3.2 整治原则
        2.3.3 滑坡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
    2.4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计算方法
        2.4.1 计算基本假定
        2.4.2 计算力学模式
        2.4.3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结构计算的基本思路
        2.4.4 滑坡推力计算方法
        2.4.5 桩的计算宽度与变形系数
    2.5 弹性桩模式结构计算
        2.5.1 抗滑桩嵌固段内力基本计算表达式
        2.5.2 求解x_0、φ_0、M_0、Q_0
        2.5.3 求解锚索设计拉力
        2.5.4 求解桩身内力
        2.5.5 求解桩顶位移
    2.6 锚索的设计
        2.6.1 锚索材料
        2.6.2 锚索构造
        2.6.3 锚索设计的主要内容
        2.6.4 锚索钢绞线根数的确定
        2.6.5 锚固体设计计算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依托工程极限平衡法稳定性分析与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治理方案设计
    3.1 依托工程概述
    3.2 滑坡区自然及地质环境条件
        3.2.1 自然条件
        3.2.2 地质环境条件
        3.2.3 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
        3.2.4 水文地质条件
    3.3 滑坡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3.3.1 滑坡基本特征
        3.3.2 滑坡机理分析
    3.4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3.5 滑坡稳定性分析
        3.5.1 滑坡稳定性的定性评价
        3.5.2 滑坡稳定性计算模型和滑坡荷载
        3.5.3 计算参数的确定
        3.5.4 极限平衡法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3.6 预应力锚索治理方案设计分析
        3.6.1 抗滑桩设计
        3.6.2 锚索(锚杆)设计
        3.6.3 排水设计及其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滑坡治理稳定性数值分析
    4.1 有限差分法软件FLAC原理与方法简介
        4.1.1 有限差分法软件FLAC简介
        4.1.2 基本理论与方法
        4.1.3 FLAC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步骤
        4.1.4 强度折减法与FLAC实现
    4.2 有限差分法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4.2.1 有限差分法模型的建立
        4.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4.3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滑坡治理稳定性分析
        4.3.1 有限差分法模型建立与材料参数选取
        4.3.2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滑坡治理稳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滑坡治理施工技术及效果分析
    5.1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施工技术总体设计
    5.2 抗滑桩及桩顶连系梁施工工艺
        5.2.1 抗滑桩及桩顶连系梁施工工艺流程
        5.2.2 抗滑桩施工注意事项与质量控制
    5.3 预应力锚索施工工艺
        5.3.1 预应力锚索施工工艺流程
        5.3.2 预应力锚索防腐措施
        5.3.3 预应力锚索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
        5.3.4 预应力锚索施工安全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大型厚层滑坡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滑坡的灾害性
    1.2 滑坡防治理论研究发展概况
    1.3 滑坡防治原则及工程措施
    1.4 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滑坡推力计算方法
    1.5 抗滑支挡结构的研究及应用
    1.6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结构优化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7 小结
第二章 锚索抗滑桩的有限元计算方法及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适用条件的研究
    2.1 单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及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概念的引入和不同锚点情况下抗滑桩的受力模式比较
    2.2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结构设计优化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图
    2.3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有限元计算方法
    2.4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结构位移和内力计算的设计参数取值范围假定
    2.5 不同滑坡推力等级下进行抗滑桩内力、位移计算,确定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适用条件
    2.6 不同锚点锚索桩的侧向地基应力值的比较
    2.7 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受力变形协调问题的讨论
    2.8 小结
第三章 厚层大型滑坡条件下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结构优化
    3.1 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最佳锚点位置的确定
    3.2 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锚索设计拉力最佳取值范围的确定
    3.3 厚层大型滑坡在不同滑面深度下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最佳结构模式的确定
    3.4 某一厚层大型滑坡普通桩、单锚点锚索抗滑桩、多锚点锚索抗滑桩的造价比较
    3.5 某一厚层大型滑坡普通桩、单锚点锚索抗滑桩、多锚点锚索抗滑桩的综合指标比较
    3.6 小结
第四章 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北京戒台寺滑坡治理中的应用及现场原位测试分析
    4.1 戒台寺滑坡概况及工程地质特征
    4.2 戒台寺滑坡产生的原因及性质
    4.3 戒台寺滑坡整治
    4.4 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结构形式的设计及内力计算
    4.5 工程造价比较
    4.6 戒台寺滑坡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施工工艺
    4.7 滑坡变形及结构受力监测
    4.8 整治效果分析
    4.9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工作情况
致谢
详细摘要

四、运三高速公路路基滑坡整治旋喷桩、抗滑桩工程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软弱夹层条件下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治理方案研究[D]. 郑川.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2]四川省达宣公路老林村滑坡稳定性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D]. 唐兴旭.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3]黄土高边坡滑坡机理及整治技术研究[D]. 刘世锋. 兰州交通大学, 2015(04)
  • [4]超大型滑坡综合整治技术及其工程效果评价[D]. 赵杰.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2(03)
  • [5]滑坡与锚杆抗滑桩相互作用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D]. 李寻昌. 长安大学, 2011(05)
  • [6]双谊乡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工程优化[D]. 谢兵.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5)
  • [7]山区公路滑坡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研究[D]. 姚凯. 重庆交通大学, 2009(S1)
  • [8]公路滑坡处治效果评价研究[D]. 田欢欢. 中南大学, 2009(04)
  • [9]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滑坡治理设计与稳定性分析[D]. 苏吉平. 中南大学, 2008(04)
  • [10]大型厚层滑坡多锚点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研究[D]. 王引生.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2007(08)

标签:;  ;  ;  ;  ;  

云三高速公路路基滑坡修复旋喷桩与防滑桩简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