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控制性肺膨胀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肺气体交换及氧代谢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颜小龙[1](2021)在《反比通气对婴儿胸腔镜单肺通气呼吸功能及氧代谢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反比通气(Inverse ratio ventilation,IRV)对婴儿胸腔镜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呼吸功能及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期间择期行右侧胸腔镜下肺囊腺瘤或隔离肺切除术婴儿60例(n=60),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C组(常规通气组吸呼比:1:1.5)和IRV组(反比通气组吸呼比:1.5:1),每组30例。在TLV 15min(T1)、OLV30min(T2)、OLV 60min(T3)、恢复TLV15分钟(T4)四个时间点,分别采集患儿桡动脉以及右颈内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各个时点血流动力学参数、呼吸参数,血气分析结果,计算动态肺顺应性(pulmonary dynamic compliance,Cdyn)和氧供(oxygen delivery,DO2),氧耗(oxygen consumption,VO2),氧摄取率(the oxygen uptake rate,ERO2)等氧代谢指标;观察各时间点患儿的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apillary refill time,CRT)、核心-外周温度梯度(Temperature gradients central-to-peripheral,d Tc-p)和皮肤花斑评分(Skin mottling score,SMS)。记录患儿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后7天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CC)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IRV组T2、T3时点气道峰压(peak airway Pressure,Ppeak)、氧摄取率(ERO2)降低,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肺顺应性(Cdyn)、气道平均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Pmean)、动脉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 O2)、动脉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 O2)、中心静脉血氧分压(Central venous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cv O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 O2)、氧供(DO2)增加(P<0.05)。与T1时点比较,T2、T3时点两组患儿Ppeak、Pmean、VO2、ERO2升高,Cdyn、Pa O2、Sa O2、Pcv O2、Scv O2、DO2降低(P<0.05)。在单肺通气期间,C组患儿氧供和氧耗相关性呈正相关性(T2时点r=0.5117,T3时点r=0.6125)(P<0.05),IRV组患儿氧供和氧耗相关性呈非相关性(T2时点r=0.3589,T3时点r=0.3039)(P>0.05)。两组患儿单肺通气期间氧供与乳酸无明显相关(P>0.05)。两组患儿不同时点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动脉血乳酸、鼻咽温度、外周临床评估、出血量、尿量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PC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胸腔镜单肺通气期间采用反比通气策略不但可以降低气道峰压,改善肺顺应性,还可以提高氧供,改善氧代谢,提供更高的安全边界。
郑卫雷[2](2020)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肥胖患者腹部手术肺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肥胖患者腹部手术肺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青岛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择期行腹部开放性手术的肥胖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I级或II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30~35kg/m2,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及术中维持药物相同,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观察组:麻醉机通气模式设置为容量控制通气(Volume control ventilation,VCV),复合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PEEP=5cm H20,潮气量(tidal volume,VT)设置为6 ml/kg,调节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维持PETCO2(呼气末CO2)35~45mmHg,吸呼比(inspiration:expiration,I∶E)设置为1∶2,术中每30min手法肺复张1次,拔出气道导管前手法肺复张1次(40mm Hg压力,持续时间7?8s)。对照组:麻醉机通气模式设为容量控制通气,VT设置为10 ml/kg,维持PETCO2(呼气末CO2)35~45mmHg,未设置PEEP值,吸呼比设置为1∶2,术中及拔出气管导管前均未行手法肺复张。术中监测有创动脉血压(IBP)、心率(HR)、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呼气末CO2(PETCO2)。记录两组患者入室后10min(T0),麻醉插管后30min(T1),麻醉插管后60min(T2),麻醉拔管后20min(T3),术后24h(T4)五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HR;记录两组患者在T1、T2两个时间点的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记录两组患者在T0、T1、T2、T3、T4五个时间点的吸入氧浓度(FiO2),分别于各个时间点抽取动脉血2ml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各时间点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H值、PaCO2、PaO2、A-aDO2、OI、RI;分别于T0、T1、T2、T3、T4五个时间点抽取外周静脉血5ml,检测并记录各个时间点TNF-α、IL-6、IL-8的血浆浓度。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ASA分级、手术时间、输液量、失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T0时间点的血气指标PH值、PaCO2、PaO2、A-aDO2、RI、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T1、T2、T3、T4时间点的血气指标PaO2、A-aDO2、RI、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T1、T2时间点的PaCO2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T2时间点的PH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T3、T4时间点的PH值、Pa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T1、T2时间点的V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呼吸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T1、T2时间点的Ppeak、Ppla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T0时间点TNF-α、IL-8及IL-6的血浆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T1、T2、T3、T4时间点TNF-α、IL-8及IL-6的血浆浓度均较T0时间点增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T1、T2、T3、T4时间点TNF-α、IL-8及IL-6的血浆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通气模式相比,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应用于肥胖患者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能够在满足术中通气及氧合需求的同时,降低气道峰压及气道平台压,减少术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8炎性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炎性因子所致的肺损伤,有利于肥胖患者术中肺功能的保护。
刘坤[3](2020)在《老年患者胸腔镜手术围术期最佳呼气末正压的探索 ——利用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个体化设定》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外科治疗是目前治疗肺癌的首选方法。老年患者常伴有肺功能不全,术后肺部并发症风险相对较高。有报道显示,高龄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胸腔镜等外科微创手术的临床应用明显降低了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但老年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生发生率仍有28%左右,主要包括肺炎、肺不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麻醉中对机械通气的优化管理可能是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关键,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是关注的重点。目前,临床常用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为使用小潮气量结合适当的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及肺复张手法。合适的PEEP既能使肺泡维持开放,增加肺泡通气量,同时也能防止肺泡过度扩张、降低通气相关肺损伤。老年患者容易发生小气道提前关闭,导致闭合容量超过功能残气量,可发生呼气性呼吸困难、内源性呼气末正压、肺气肿等一系列问题,适当的PEEP对开放小气道,维持肺泡扩张,增加氧合,减轻以上肺损伤非常重要。目前临床常用的PEEP值为5 cm H2O,但对于单肺通气及肺切除患者,固定不变设定PEEP值5 cm H2O是否依然适用尚不清楚。如何在单肺通气期间对PEEP进行个体化的优化设置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本研究选择>65岁的老年肺部手术切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lectrical Impendance Tomography,EIT)个体化滴定PEEP的方法,解决以下3个问题:1.个体化PEEP对老年患者围术期机械通气时的机体氧合以及呼吸力学是否有改善?2.个体化PEEP通气对老年患者肺部手术切除肺损伤标记物(硫酸类肝素、糖胺聚糖)的影响,并探讨肺保护性通气能否降低患者住院期间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3.评估EIT法个体化滴定PEEP可靠性如何,是否可以作为床边快速确定保护性通气参数的辅助工具。方法:随机、对照试验,采用嵌套试验设计分为3部分(见Page21试验流程图)。1.选择292例择期行胸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固定PEEP通气组(n=146)和个体化PEEP通气组(n=146)。患者术中单肺通气时采用小潮气量6 m L/PBW(标准公斤体重)联合PEEP的容量控制通气模式;固定PEEP通气组PEEP为5 cm H2O,个体化PEEP滴定组PEEP值通过EIT确定。主要研究终点是术中单肺通气时的氧合指数,此外分析并记录在双肺通气时(T1)、单肺通气0.5 h(T2)、单肺通气1 h(T3)、手术结束时(T4)时的驱动压(Driving Pressure,ΔP=Pplat-PEEP)、肺动态顺应性(Dynamic Respiratory System Compliance,Cdyn)、氧合指数(PaO2/FiO2)、气道峰压(Peak Airway Pressure,Ppeak)、平台压(Plat Airway Pressure,Pplat)、平均气道压(Mean Airway Pressure,PMEAN);并在上述时间点抽取桡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记录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比较两组术中平均动脉压(MAP)。2.选取上述手术结束后进入苏醒室的患者(常规需在苏醒室观察1小时),术毕双肺通气先采用相同的肺复张手法,然后采用潮气量为8 m L/PBW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通气不小于5 min;而后沿用第1部分的分组,在苏醒室中分别采用如下通气方式:固定PEEP组PEEP为5 cm H2O;个体化PEEP组通过EIT再次确定PEEP值。分析并记录在进入苏醒室时(T1)、机械通气0.5 h(T2)、出苏醒室时(T3)时的PaO2/FiO2、Pa CO2、MAP;T1、T2时的Cdyn、ΔP、Ppeak、PMEAN;统计患者在通气期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有无、低氧血症发生率(SpO2<90%),分析比较两种PEEP通气之间的差异。3.选择部分患者按计划实施硫酸类肝素、糖胺聚糖检测,统计术后住院期间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于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1 h、手术开始2 h采取桡动脉血样,检测硫酸类肝素、糖胺聚糖的水平。结果:第一部分260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利用EIT个体化滴定PEEP的过程耗时13分钟左右。术中单肺通气期间EIT滴定的PEEP值(中位数11 cm H2O)明显高于固定PEEP组PEEP值(5 cm H2O)。个体化PEEP组在T2、T3、T4时有更高的PaO2/FiO2(P<0.05);在T2、T3时有更高的Cdyn(P<0.05),ΔP显着降低(P<0.05);个体化PEEP组在T2、T3时,Ppeak相比固定PEEP组显着升高(P<0.05),在T2、T3、T4时,Pplat、PMEAN显着高于固定PEEP通气组。MAP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第二部分109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研究显示,术后双肺通气期间,EIT滴定的PEEP值(中位数9 cm H2O)明显高于固定PEEP组,同一患者双肺通气PEEP值较单肺通气PEEP值降低2 cm H2O。与固定PEEP组比较,个体化PEEP组在T2时有更高的PaO2/FiO2(P<0.05)和更高的Cdyn(P<0.05);在T2时,ΔP显着降低(P<0.05);平均动脉压、术后拔管时间两组无显着差异(P(29)0.05);低氧血症发生率两组无显着差异。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个体化PEEP组明显高于固定PEEP组。第三部分研究显示:与手术开始时比较,两组患者在术中1、2 h时硫酸类肝素、糖胺聚糖浓度无显着性差异;两组之间比较,术中1、2 h时硫酸类肝素、糖胺聚糖浓度也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术后住院期间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无显着差异。结论:1.利用EIT滴定PEEP的方法在临床应用具有可行性。2.老年胸腔镜手术患者单肺通气及术后苏醒期间,采用小潮气量联合EIT的个体化PEEP滴定,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氧合指数(PaO2/FiO2),改善肺动态顺应性,起到保护性肺通气作用;但对拔管时间、苏醒室期间低氧血症发生率无显着影响。3.肺保护性通气对老年胸腔镜手术患者血浆硫酸类肝素、糖胺聚糖无明显影响,对术后并发生发生率也无显着差异。
朱泽飞[4](2020)在《高水平PEEP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肺功能和ONSD及脑血流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世界前三。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快速发展,广泛应用于直肠癌根治术中。但是由于直肠位置特殊,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为了更好的暴露手术视野,需要长时间的CO2气腹和Trendelenburg位(T位)。这种特殊的状态不仅会导致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升高,对大脑产生影响,还会对肺功能产生不良作用,致使气道压力升高,肺不张和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CCs)的发生。相关研究表明,在腹腔镜手术中,使用较高水平的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等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以有效的改善通气,减少肺不张的发生。但在另一方面,腹腔镜手术中应用PEEP对大脑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尤其是使用较高水平的PEEP,会引起胸内压的升高,导致静脉回流和心输出量下降,出现ICP升高和脑灌注压的降低,从而对大脑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拟结合肺功能监测和颅脑超声检查,从肺和脑两个方面综合评估较高水平PEEP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材料与方法选择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Dixon术)的患者,年龄51~80岁,BMI 18~25 kg/m2,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不使用PEEP,即0 cmH2O PEEP组(P0组),使用 6 cmH2O PEEP 组(P6 组)和使用 12 cmH2O PEEP 组(P12 组)。3组患者均常规全麻插管,于麻醉诱导结束后15 min(T0)、T位后1h(T1),T位后2 h(T2)和恢复仰卧位后10 min(T3)时使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宽度(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和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相关参数,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体温(T)、PETCO2、PaO2、PaCO2、血红蛋白(Hb)浓度、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驱动压、肺动态顺应性、ONSD、MCA血流参数指标和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记录术后7天内发生的PPCs和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等神经系统并发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数据的组内与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三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气腹时间、麻醉时间、液体入量和液体出量(尿量+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一般监测指标:组内比较:与T0时比较,三组患者的PETCO2在T1-3时均显着升高(P<0.05)。组间比较:三组不同时间点MAP、HR、T和PET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气分析指标:组内比较:与T0时比较,三组患者的PaCO2在T1-3时均显着升高,P12组PaO2在T1-3时明显升高(P<0.05);三组患者的Hb浓度随时间下降(P<0.05)。组间比较:三组不同时间点PaO2、PaCO2和Hb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呼吸力学指标:组内比较:与T0时比较,三组患者气道峰压和平台压T1-3时均显着升高(P<0.05);P0组T1-3时驱动压明显升高,肺动态顺应性显着降低(P<0.05),P6组驱动压在T1-2时显着升高,肺动态顺应性则在T1-2时明显下降(P<0.05),P12组肺动态顺应性在T1-2时明显下降,T3时明显升高(P<0.05)。三组患者T3的气道峰压、平台压和驱动压明显低于T1-2,肺动态顺应性则明显高于T1-2(P<0.05)。组间比较:在T0时,三组患者气道峰压、平台压、驱动压和肺动态顺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3时,P0组驱动压显着高于P6组和P12组,顺应性显着低于P6组和P12组(P<0.05);P12组气道峰压和平台压显着高于P0组和P6组(P<0.05)。5.大脑相关指标:组内比较:与T0时比较,三组患者ONSD、TAP、PI、RI和rSO2在T1-3时明显升高(P<0.05);三组患者T3的ONSD、TAP、PI和RI显着低于T1-2(P<0.05)。组间比较:在T1-2时,P12组ONSD显着高于P0组和P6组(P<0.05),其余不同时间点三组间rSO2、TAP、PI和RI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并发症指标:P6组和P12组PPCs发生率明显低于P0组(P<0.05),P6组和P12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均未发生POD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1.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CO2气腹和T位期间会出现肺动态顺应性下降,气道压力升高,ICP升高,脑灌注和脑氧饱和度增加;2.6 cmH2O PEEP和12 cmH2O PEEP均可以改善CO2气腹和T位期间的肺动态顺应性,降低驱动压,减少PPCs的发生,而对脑灌注和脑氧饱和度没有明显影响;3.与一般水平6 cmH2O PEEP相比,高水平12 cmH2O PEEP可以提高PaO2,但是不能进一步减少PPCs的发生,同时会导致更高的ICP。
张松[5](2020)在《中西医综合方案治疗ARDS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及动物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复苏合剂联合西医综合方案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研究复苏合剂对ARDS大鼠肺泡细胞及炎性因子的影响。为中医药在ARDS的临床诊疗中提供科学的试验依据,用客观数据验证中医药治疗ARDS的疗效,同时也提高中医药在治疗ARDS中的参与度。方法:选取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眉山市中医医院、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和遂宁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2018年8月-2019年12月间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ARDS患者105例。使用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表,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治疗组52例。两组同时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复苏合剂(制附子30克、砂仁15克、龟板30克、麻黄10克、干姜10克、甘草12克,以上药物加工为超微细粉,每次20g,每日三次,鼻饲或者口服),对照组给予等量的安慰剂(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提供)。两组疗程均为14天。收集两组患者28天病死率,90天死亡率,ICU住院时间,中医疗效评价、中医证候评分、呼吸机参数、氧合、APACHEⅡ评分、呼吸机使用情况、抗生素使用与院内感染情况等,并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内毒素(LPS)诱导ARDS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设空白组、模型组、治疗低剂量组、治疗高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别予以复苏合剂进行7天的干预,通过组织病理检测不同组别小鼠的肺泡I型和II型上皮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免疫组化检测肺泡上皮细胞中标记蛋白AQP-5、SP-C、DLK1、Notch水平,各组脓毒症小鼠炎性指标检测: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IL-6、TNF-α。明确复苏合剂对于小鼠I型和II型肺泡上皮细胞增殖的良性干预效应和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共纳入105例患者,入组治疗组53例,男性26例(49.06%),女性27例(50.94%),中位年龄为62.00岁;对照组男性31例(59.62%),女性21例(40.38%),中位年龄为58.00岁。在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导致ARDS的诱因,基础疾病构成,入院时的生命体征和氧合,初始的中医证候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初始带机方式及呼吸机参数,两组患者均无显着差异(P>0.05)。2. 主要结局指标在治疗28天后,治疗组28天病死率为,对照组28天病死率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502,95%CI:0.259-0.970,P=0.035<0.05)。随访90天,治疗组死亡率为32.08%,对照组死亡率为55.77%,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次要结局指标在治疗第一周后,两组患者在APACHEⅡ评分、PEEP、Pa O2/Fi O2等方面均有改善,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治疗第二周后,两组患者在中医证候评分、APACHEⅡ评分、Pa O2/Fi O2等方面均有改善,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中医疗效评价方面,两组患者的中医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54%,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机械通气时间方面,治疗组中位时间为114.00h,对照组中位时间为210.75h,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CU住院时间方面,治疗组中位时间为182.00h,对照组为328.00h,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 激素使用与院感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比治疗组患者使用了更长时间和更大剂量的激素治疗(7.00d vs.3.50d,480.00mg vs.180.00mg,P<0.05)。治疗组有8例(15.38%)患者发生院感,其中发生VAP的有7例(13.21%);对照组有11例(20.00%)患者发生院感,其中发生VAP的有9例(17.31%),两组患者院内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62,P=1.00>0.05)。5. 不良反应与安全性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有5例和3例患者出现恶心症状、10例和4例患者出现呕吐症状、8例和10例患者出现腹泻症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临床使用复苏合剂具有较好的安全性。6. 实验研究模型组干预后,与空白组及模型组比较,SP-C,AQP-5和notch蛋白表达明显增加;模型组的TNF-α及IL-6较空白组明显升高,复苏合剂干预后IL-6无明显变化,但TNF-α下降明显。SP-C、AQP-5和Notch蛋白显着均高于空白组织染色评分(P<0.01),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且干预组SP-C、AQP-5和Notch蛋白表达均高于模型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SP-C、AQP-5和Notch蛋白表达从“空白组→模型组→干预组”逐渐增加,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综合方案能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28天病死率和90天病死率,与对照组相比在中医证候积分、APACHEⅡ评分、PEEP和Pa O2/Fi O2、呼吸机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氧合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动物实验表明:复苏合剂可以促进Ⅰ型、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且与Notch蛋白相关;能降低TNF-α水平,具有良好的肺保护作用。
王章武[6](2020)在《89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ARDS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我院重症医学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发病诱因、生存率与死亡率及LIPS评分、APACHEⅡ评分等相关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于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病人,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及相关病史,记录包括患者的性别、民族、身高、年龄、体重、既往病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心脏病史、肿瘤病史、肾脏病史、风湿免疫疾病史、家族病史、呼吸系统疾病史等)、影像学资料、及临床28天结局。采集患者外周静脉、动脉血,收集血常规、血气分析、降钙素原(PCT)、乳酸、C反应蛋白(CRP)、生化常规、PH等结果。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生存组与死亡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RDS病人转归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LIPS、APACHEⅡ、CRP/ALB、RDW/ALB在ARDS预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共纳入分析89例患者,其中生存51例(57.3%),死亡38例(42.7%);男性67例(75.3%),女性22例(24.7%);总体平均年龄54.8岁,中位年龄55.0岁(45.0~66.5),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88岁;轻度ARDS 25例(28.1%),中度ARDS 26例(29.2%),重度ARDS 38例(42.7%)。轻度ARDS患者死亡率28.0%;中度ARDS患者死亡率46.2%;重度ARDS患者死亡率50.0%。2.纳入本研究的患者中有21例在发病时未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其余68例患者均合并慢性疾病基础;直接肺损伤62例(69.7%),间接肺损伤27例(30.3%),肺炎及脓毒症为主要诱因;病原学结果中,血培养有17例阳性,痰培养有39例阳性,血培养中肺炎克雷伯杆菌检出率较高,痰培养中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较高。3.APACHEⅡ、LIPS、白蛋白、CRP/ALB、RDW、RDW/ALB、乳酸在生存组与死亡组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OR 1.532,95%CI 1.065~2.204,P<0.05)、乳酸(OR 1.591,95%CI 1.156~2.188,P<0.05)是ARDS患者死亡危险因素,ALB(OR 0.862,95%CI 0.772~0.964,P<0.05)是ARDS患者保护性因素。4.APACHEⅡ、LIPS、RDW/ALB对预后诊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准确度均优于CRP/ALB(P<0.05)。APACHEⅡ联合LIPS对ARDS预后评价ROC曲线与APACHEⅡ的ROC曲线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18)。结论1.本研究中轻度ARDS患者死亡率28.0%;中度ARDS患者死亡率46.2%;重度ARDS患者死亡率50.0%。2.APACHE II评分、LIPS评分、乳酸、白蛋白、RDW、CRP/ALB、RDW/ALB水平可能与ARDS病人预后相关。3.ARDS患者病原学检查显示血培养中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检出率较高,痰培养中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较高。4.ARDS患者肺外受累脏器以肾脏最常见,其次为循环系统。5.联合APACHEⅡ和LIPS评分评价ARDS预后准确性最高。
李莉[7](2019)在《heliox在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初期的时间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拟通过研究,明确氦氧混合气(heliox)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初期应用的时间效应。方法本研究对2016年11月-2019年2月在我院ICU住院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初期使用氦氧混合气体通气治疗的病例进行研究。实验组共41名,其中28男13女,年龄范围4675岁,平均62.3±4.7岁;COPD病程214年,平均7.26±1.47年;体重指数范围17.823.4,平均19.4±1.25;入科首个24h内APACHEⅡ评分,分值范围2336分,平均24.9±2.17分。于同期未行氦氧混合气通气治疗的AECOPD患者里根据入选标准选取38名作为对照组,其中26男12女,年龄范围4579岁,平均60.4±5.1岁;COPD病程312年,平均6.95±1.64年;体重指数范围17.424.3,平均20.9±1.37;入科首个24h内APACHEⅡ评分,分值范围:2137分,平均23.5±1.98分。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收入ICU病房期间,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在实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初期,将吸入气体由空氧混合气体转换为氦氧混合气体,对患者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呼吸力学指标等参数进行采集。采集参数如下:生命体征参数(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气分析参数(PH、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呼吸力学参数(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呼气末气道内压力、吸气阻力、呼气阻力、胸肺顺应性、呼吸功)。患者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开始时所采集的数据标记为T0,半小时后采集数据标记为T0’,记录T0’数据后将氦氧组吸入气体转换为氦氧混合气体通气。此时开始计时,30分钟时采集的数据标记为T30,以此类推,60分钟、90分钟、120分钟时所采集的数据分别标记为T60、T90、T120。在采集完T120数据后,停止氦氧通气,恢复空氧通气。对照组一直给予空氧环境下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并在对应时间点采集相应数据。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软件录入及统计分析,统计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独立样本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各时间点参数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法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显示,AECOPD患者在以空氧混合气体为吸入气体开始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大多数参数就已经出现改变。数据显示,氦氧组在转换为氦氧混合气体通气治疗后参数变化的程度较前明显。这一系列的变化多出现在转换后的60分钟内,在随后的一小时内不再随使用时间的延长而继续改变。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吸气阻力、呼气阻力、呼气末气道内压力、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呼吸功下降,相反动脉血氧分压、胸肺顺应性有所提升,T0’和T30,T30和T60之间变化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60和T90,T90和T120之间差异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命体征指标中,心率、呼吸的数值基本接近甚至达到正常水平,氦氧组T0和T0’,T0’和T30之间差异均较明显,T0’和T30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30和T60,T60和T90,T90和T120之间差异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氦氧混合气环境下给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患者体温均未见明显变化。整个实验阶段,未见明显体温下降情况出现。结论本研究发现,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初期,使用氦氧混合气体作为吸入气体,患者气道平台压、气道峰压、气道阻力、呼吸功消耗等明显降低,胸肺顺应性明显提升,从而改善通气氧合状态、降低呼吸耗能、缓解呼吸肌疲劳,提升运动耐受力。值得强调的是,这一系列的变化,出现在转换为氦氧通气后60分钟内,并且能够迅速有效地达到稳态后维持稳定。由此推断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时应用氦氧混合气体,可以快速、有效、显着地降低气道压、气道阻力、呼吸功,提升胸肺顺应性,纠正二氧化碳潴留,从而缓解呼吸肌疲劳,改善患者呼吸功能障碍。图1幅;表7个;参69篇。
张巍,郭美敏,熊新发[8](2018)在《两种肺复张治疗方法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对比》文中提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肺泡毛细血管炎症感染性损伤,进而导致大量肺泡出现塌陷等病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临床症状主要为肺组织水肿、急性呼吸衰竭及顽固性低氧血症等,患者死亡率可高达50%[1]。机械通气是目前治疗ARDS的主要措施,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是经临床应用验证唯一可明显降低ARDS患者死亡率的通气模式,
王丽晖[9](2016)在《三种肺复张方法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内气体分布影响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三种肺复张方法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家猪肺内气体分布的应用研究背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重症患者常见的呼吸衰竭类型,重度ARDS病死率高达40.9%。患者气体分布不均一性是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肺复张(recruitment maneuver, RM)是ARDS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中的重要支持手段,可复张塌陷肺泡。但是,肺复张在复张塌陷肺泡的同时也可能因较高的压力和较长的时间出现部分肺泡过度膨胀,影响肺内气体分布,甚至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 VILI)。目前缺乏肺复张以及比较不同肺复张方法对肺内气体分布不均一性影响差异的研究,探索肺复张尤其是三种肺复张方法对ARDS市内气体分布的影响的差异意义重大。目的:观察控制性肺膨胀(sustain inflation, SI)、 PEEP递增法(increments of PEEP, IP)和压力控制法(pressure control ventilate, PCV)三种肺复张方法对ARDS家猪肺内气体分布不均一性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家猪(n=10,体重51.2±1.9 kg),给予基础通气:容量控制通气(volume control ventilation, VCV):Vt:6ml/kg, RR:20次/分,PEEP:5cmH2O, I:E:1:2, FiO2:0.4,记录为基础状态。生理盐水灌肺复制ARDS模型(P/F<100mmHg),模型成功后稳定30min,随机选择三种方法进行肺复张。记录ARDS家猪基础状态、肺复张前、肺复张后3min的气体交换、气体分布、呼吸力学和血流动力学等指标。其中气体分布指标以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EIT)记录各肺区相对阻抗变化来反映,并从腹侧到背侧将肺分为四等份,分别记录为ROI1、 ROI2、 ROI3、 ROI4区,将ROI1与ROI2定义为非重力依赖区,ROI3和ROI4定义为重力依赖区。经过后期图像分析得出区域通气比例(detla Z, △Z%)、全肺不均一性指数(global inhomogeneity index,GI)、呼气末肺阻抗变异(detal end-expiratory lung impedance, △EELI)及每个区的区域顺应性(regional compliance, RC)。结果:(1)复制ARDS模型:通过温生理盐水(2800±1032.80m1)肺泡灌洗(2.8±1.03次),10头健康雄性家猪均成功复制.ARDS模型,模型复制后PaO2/FiO2(P/F)显着低于模型复制前(p<0.01)。肺复张前,三种方法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分布、呼吸力学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2)三种肺复张方法对ARDS家猪气体交换的影响:三种肺复张方法后的P/F显着高于肺复张前(P/Fpostsi 145.84±26.87 mmHg vs P/Fpresi 81.62±22.36mmHg, p=0.000, P/FpostIP 167.98±36.85mmHg vs P/Fpreip 78.22±24.28mmHg, p=0.000, P/Fpostpcv 155.83±50.85mmHg vs P/Fprepcv 77.54±24.69mmHg, p=0.000)。肺复张后,三种方法之间的P/F无显着统计学差异。与肺复张前相比,肺复张后pH、 PCO2的无显着变化。肺复张后,三种方法之间pH、 PCO2无显着统计学差异。(3)三种肺复张方法对ARDS家猪肺内气体分布的影响:①三种肺复张方法均未引起ROI1的通气比例的显着变化。与肺复张前相比,SI和PCV显着降低ROI2的通气比例(p<0.05),IP对ROI2的通气比例影响不显着(p>0.05)。与肺复张前相比,三种方法肺复张后ROI3的通气比例显着增加(p<0.05), ROI4的通气比例显着降低(p<0.05)。肺复张后,三种方法之间ROI14的通气比例影响不显着。三种肺复张方法均显着降低非重力依赖区的通气比例(p<0.05),增加重力依赖区的通气比例(p<0.05)。②三种肺复张方法均改善ARDS家猪气体分布不均一性。与肺复张前相比,三种肺复张方法后的GI均显着降低(GIpresi 0.55±0.14 au vs GIpostsi 0.42±0.040 au, p=0.000; GIpreIP0.62±0.19 au vs GIpostIP 0.42±0.07au, p=0.000; GIprePCV 0.60±0.09 au vs GIpostpcv 0.44±0.05 au, p=0.0000)。肺复张后,三种肺复张方法之间的GI无显着统计学差异。③三种肺复张方法后△EELI显着增加(p<0.05)。三种方法之间的△EELI无显着统计学差异。三种肺复张方法均增加重力依赖区与非重力依赖区的△EELI,三种肺复张方法之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4)三种肺复张方法对ARDS家猪肺静态顺应性与区域顺应性的影响:与三种肺复张方法前相比,三种肺复张方法后ARDS家猪的肺静态顺应性显着改善(p<0.05)。肺复张后,三种方法之间肺静态顺应性无显着统计学差异。肺复张后,ROI3的RC显着高于肺复张前(ROI3preSI 0.13±0.07 au/cmH2O vs ROI3postSI 0.22±0.11 au/cmH20, p>0.05, ROI3preIP 0.13±0.08 au/cmH20 vs ROI3postIP 0.24±0.12 au/cmH20, p>0.05, ROI3postPCV 0.25±0.12 au/cmH2O vs ROI3prepev 0.12±0.07 au/cmH20, p=0.000)。ROI4的RC均显着下降(p<0.05)。PCV肺复张后ROI2的区域顺应性下降(p<0.05),IP以及SI肺复张后ROI2的区域顺应性变化不显着。三种肺复张方法未引起ROI1的RC的显着变化。肺复张后,三种方法之间的ROI1-4的RC无显着统计学差异。(5)肺复张方法对ARDS家猪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肺复张前后的HR、 MAP、 CVP、 CO、 PAWP、 SVRI无显着统计学差异;肺复张后,三种方法之间的HR、 MAP、 CVP、 CO、 PAWP、 SV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复张方法可以改善ARDS家猪肺内气体分布不均一性。尤其增加ROI3(低通气区域)的气体分布,三种肺复张方法之间无差异。第二部分三种肺复张方法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内气体分布影响的临床研究背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重症患者常见的呼吸衰竭类型,重度ARDS病死率高达40.9%。肺复张(recruitment maneuver, RM)是ARDS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中重要的支持手段,可复张塌陷肺泡。但是,肺复张在复张塌陷肺泡的同时也可能因较高的压力和较长的持续时间导致部分肺泡过度膨胀,影响肺内气体分布,甚至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 VILI)。明确三种肺复张方法对于ARDS患者肺内气体分布影响对于临床ARDS的治疗意义重大。目的:观察控制性肺膨胀(sustain inflation, SI)、 PEEP递增法(increments of PEEP, IP)、 PCV三种肺复张方法对于ARDS患者肺内气体分布不均一性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重复测量的交叉设计研究。纳入需要机械通气的IARDS患者,基础通气30分钟(潮气量6 ml/kgi理想体重),I:E 1:2,呼吸频率小于20次/分,根据ARDSnet设定PEEP),每个患者均根据随机数字表决定三种方法肺复张实施的顺序,每种方法均达到最大肺复张,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判断为达到最大肺复张:(1)PO2/FiO2≥400mmHg, (2)PO2/FiO2+PCO2≥400mmHg(FiO2=1),(3)复张前后的PO2/FiO2变化<5%。记录基础状态、肺复张前及复张后3min的气体交换、气体分布、呼吸力学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气体分布指标以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EIT)记录各肺区的阻抗变化来反映,并从腹侧到背侧将肺分为四等份,分别记录为ROI1、 ROI2、 ROI3、ROI4区,图像分析得出全肺不均一性指数(global inhomogeneity index,GI)、呼气末肺阻抗变异(detal end-expiratory lung impedance, △EELI)以及每个区的区域顺应性(regional compliance, RC)。结果:(1)一般情况:2014年3月到2015年6月共纳入ARDS患者41例,平均年龄69±15.01岁、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II)评分19.28±5.46分,其中轻度ARDS患者占51.2%,中度ARDS患者43.9%,重度ARDS患者4.8%。(2)三种肺复张方法对ARDS患者气体交换的影响:与肺复张前相比,三种肺复张方法后P/F均显着增加(P/FpresI 202.26±58.08mmHg vs P/FpostSI 325.69± 95.82mmHg, p=0.000, P/F preIP 210.63±58.85mmHg vs P/F postIP 338.02±80.96mmHg, p=0.000, P/FprePCV 202.44 ± 53.89mmHg vs P/FpostPCV 319.50 ± 90.57mmHg,p=0.000),pH以及PCO2无显着变化。肺复张后,三种方法之间P/FpH以及PCO2以及PCO2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3)三种肺复张方法对ARDS患者肺内气体分布的影响:三种肺复张方法均改善ARDS患者肺内气体分布不均一性,与肺复张前相比,肺复张后的GI显着降低(GIpresi 0.53 ± 0.13au vs GIpostsi 0.45 ± 0.12 au, p<0.01, GIpreip 0.51±0.20 au vs GIpOstIP 0.45±0.11 au, p<0.05,GIprepcv 0.52±0.13 auvsGIpostPCv 0.43±0.09 au, p<0.01) ?肺复张后,三种方法之间GI无显着统计学差异。与肺复张前相比,三种肺复张方法后的AEELI均显着增加(p<0.05)。三种方法之间△EELI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4)三种肺复张方法对ARDS患者肺静态顺应性以及区域顺应性的影响:与肺复张前对比,三种肺复张方法后肺静态顺应性显着增加(Crsprcsi 39.66 ± 8.20ml/cmH2O vs Crsposlsi 46.11±14.10 ml/cmH20, pO.Ol, Crspreip 36.61 ± 11.16 ml/cmH20 vs Crs postip 45.56±15.73 ml/cmHbO, p<0.05, Crs prepcv 41.69±12.42 ml/cmH20 vs Crspostpcv 43.62±15.63 ml/cmH20, p<0.01),肺复张后,不同方法间的Crs无显着统计学差异。与肺复张前对比,PCV肺复张后的ROI3的RC显着改善(p<0.05)。与肺复张前对比,SI和IP肺复张后的ROI3的RC无显着统计学差异。三种肺复张方法未引起ROI1,2,4的RC的显着变化。肺复张后,三种方法之间的ROI1,2,3,4的RC无显着统计学差异。(5)三种肺复张方法对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肺复张前后的HR、MAP、CVP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肺复张后,三种方法之间的HR、MAP、CVP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肺复张可以改善ARDS患者的气体分布不均一性。压力控制法肺复张显着改善ROI3的区域顺应性。
崔勇,黄霞[10](2014)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开放吸痰后应用控制性肺膨胀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nme,ARDS)是指除心脏因素外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加重的呼吸衰竭,其临床表现为呼吸频数增加和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其病理生理改变为肺内分流增加、肺顺应性降低及通气、血流比例失调[1-2]。ARDS早期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丧失,肺泡、肺间质水肿,
二、控制性肺膨胀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肺气体交换及氧代谢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控制性肺膨胀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肺气体交换及氧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反比通气对婴儿胸腔镜单肺通气呼吸功能及氧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麻醉药品及液体 |
2.3 仪器设备 |
2.4 麻醉方法 |
2.5 监测指标和计算公式 |
2.6 临床评估 |
2.7 样本量计算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儿不同时点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参数的比较 |
3.3 两组患儿不同时点动脉血气和中心静脉血气的比较 |
3.4 两组患儿不同时点氧代谢指标的比较 |
3.5 两组患儿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PCC)比较 |
3.6 OLV期间氧供(DO_2)和氧耗(VO_2)的关系 |
3.7 OLV期间氧供(DO_2)和动脉乳酸(Lac A)的关系 |
3.8 外周循环临床评估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肥胖患者腹部手术肺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设备和药品 |
1.3 研究方案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2.1 一般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在各个时间点的MAP、HR差异比较 |
2.3 两组患者在各个时间点的血气分析指标差异比较 |
2.4 两组患者在T1、T2时间点的机械通气指标差异比较 |
2.5 两组患者在各个时间点TNF-α、IL-8及IL-6 的血浆浓度变化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3.1 机械通气性肺损伤机制 |
3.2 肺保护通气策略机制及实施 |
3.3 研究结果分析 |
3.4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老年患者胸腔镜手术围术期最佳呼气末正压的探索 ——利用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个体化设定(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目的 |
1.4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老年患者胸腔镜手术围术期最佳呼气末正压的探索:利用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个体化设定 |
2.1 研究背景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方法 |
2.2.2 病例选择 |
2.2.3 随机分组 |
2.2.4 试验相关材料 |
2.2.5 研究流程 |
2.2.6 观察指标 |
2.2.7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2.6 参考文献 |
综述 胸部手术肺保护性通气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4)高水平PEEP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肺功能和ONSD及脑血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机械通气与肺脑交互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中西医综合方案治疗ARDS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及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汇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复苏合剂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理论探讨 |
1.中医学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认识和研究 |
1.1 中医学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认识 |
1.2 中医宗气与阳气理论 |
2 关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则治法 |
2.1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 |
2.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则治法 |
2.2.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则概述 |
2.2.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法 |
第二部分 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治疗ARDS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2.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 研究方案 |
3.1 试验研究设计 |
3.2 分组 |
3.3 干预 |
3.4 常规治疗 |
3.5 中药治疗 |
3.6 观察指标 |
3.7 盲法设计及实施 |
3.8 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3.9 总结与资料保存 |
3.10 伦理委员会审批 |
3.11 临床试验注册 |
3.12 样本量及其计算的依据 |
3.13 统计分析 |
3.14 研究流程图 |
4 研究结果 |
4.1 病例收集情况 |
4.2 各中心收集病例的情况 |
4.3 基线分析 |
4.4 主要结局指标比较 |
4.5 次要结局指标 |
4.6 两组患者接受的治疗分析 |
4.7 感染发生情况 |
4.8 不良反应和安全性 |
第三部分 复苏合剂对ARDS大鼠肺泡细胞蛋白表达水平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内容 |
3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5.1 关于临床试验结果的讨论 |
5.2 关于动物实验结果的讨论 |
5.3 温肾潜阳法的理论依据及作用 |
5.4 复苏合剂方解 |
5.5 复苏合剂药物组成分析 |
5.6 现代医学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及局限 |
6 结论 |
7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文献研究 |
1.现代医学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认识 |
1.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定义 |
1.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流行病学 |
1.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 |
1.4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
1.5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
2.祖国医学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认识 |
2.1 病名溯源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药研究进展 |
2.4 辨证论治 |
3.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89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7)heliox在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初期的时间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研究方案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内容 |
1.1.3 入选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设备介绍 |
1.1.6 技术路线、参数记录 |
1.1.7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生命体征参数监测 |
1.2.2 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参数监测 |
1.2.3 呼吸力学参数监测 |
1.3 讨论与分析 |
1.3.1 慢阻肺急性加重临床治疗 |
1.3.2 氦氧混合气体的物理特性及安全性 |
1.3.3 临床应用中氦氧混合气体的浓度 |
1.3.4 氦氧混合气体转换时间及实验时间 |
1.3.5 氦氧混合气通气治疗对生命体征的影响 |
1.3.6 氦氧混合气通气治疗对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 |
1.3.7 氦氧混合气通气治疗对呼吸力学的影响 |
1.3.8 氦氧混合气在临床治疗中生物学作用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heliox在慢阻肺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
2.1 慢阻肺概念、病理生理机制 |
2.1.1 概念 |
2.1.2 慢阻肺病理生理机制 |
2.1.3 慢阻肺机械通气临床治疗 |
2.2 氦氧混合气临床应用原理 |
2.2.1 氦气特性及呼吸力学原理 |
2.2.2 氦氧混合气体生物化学作用的研究 |
2.2.3 氦氧混合气体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
2.2.4 氧混合气体在健康人群中的研究 |
2.3 氦氧混合气在慢阻肺患者临床治疗中的研究 |
2.3.1 氦氧混合气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AECOPD)中的研究 |
2.3.2 氦氧混合气在慢阻肺感染控制窗中的研究 |
2.3.3 氦氧混合气在慢阻肺缓解期中的研究 |
2.3.4 氦氧混合气在雾化吸入治疗中的研究 |
2.3.5 氦氧混合气浓度的研究 |
2.4 氦氧混合气通气治疗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两种肺复张治疗方法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治疗方法 |
三、动脉血气及呼吸力学指标检测 |
四、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 |
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六、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两组肺复张前后不同时间点动脉血气及呼吸力学指标比较 |
二、两组肺复张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
三、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讨论 |
(9)三种肺复张方法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内气体分布影响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三种肺复张方法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气体分布不均一性影响的影像学监测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三种肺复张方法对ARDS猪肺内气体分布的应用研究 |
主要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对象与方法 |
1.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二部分 三种肺复张方法对ARDS患者肺内气体分布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参考文献 |
主要试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对象方法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研究结论 |
发表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开放吸痰后应用控制性肺膨胀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放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治疗的影响因素 |
二、SI在ARDS患者中的应用 |
四、控制性肺膨胀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肺气体交换及氧代谢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反比通气对婴儿胸腔镜单肺通气呼吸功能及氧代谢的影响[D]. 颜小龙.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2]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肥胖患者腹部手术肺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D]. 郑卫雷. 青岛大学, 2020(01)
- [3]老年患者胸腔镜手术围术期最佳呼气末正压的探索 ——利用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个体化设定[D]. 刘坤.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高水平PEEP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肺功能和ONSD及脑血流的影响[D]. 朱泽飞. 郑州大学, 2020(02)
- [5]中西医综合方案治疗ARDS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及动物实验研究[D]. 张松.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89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回顾性研究[D]. 王章武.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heliox在AECOPD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初期的时间效应[D]. 李莉.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8]两种肺复张治疗方法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对比[J]. 张巍,郭美敏,熊新发. 临床肺科杂志, 2018(08)
- [9]三种肺复张方法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内气体分布影响的应用研究[D]. 王丽晖. 东南大学, 2016(03)
- [1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开放吸痰后应用控制性肺膨胀的研究进展[J]. 崔勇,黄霞.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14(06)
标签:肺通气论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论文; 肺顺应性论文;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论文; 机械通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