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拟骨髓炎散治疗骨髓炎36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辉坤[1](2021)在《七味消毒饮联合病灶清除术治疗热毒炽盛型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及评价七味消毒饮联合病灶清除术治疗热毒炽盛型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疗效,为该方治疗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及其进一步开发提供临床依据,为治疗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案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期间于漳州市中医院骨伤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病灶清除术(开窗减压及持续引流术),同时配合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试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七味消毒饮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2周。收集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天的Wong-Baker疼痛评分、体温、WBC、ESR、CRP等指标,记录治疗后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患儿复发情况,使用SPSS23.0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1.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等一般资料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儿治疗前的Wong-baker疼痛评分、体温、WBC、CRP、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儿治疗后各时间点W-B疼痛评分、体温、WBC、CRP、ESR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联合七味消毒饮治疗后试验组第3、第7、第14天W-B疼痛评分、体温、WBC、CRP、ESR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2周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试验组复发率为3.33%,对照组复发率为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味消毒饮联合病灶清除术治疗热毒炽盛型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患儿疼痛,较临床单纯病灶清除术治疗疗效更佳。
李旭纲[2](2021)在《脉冲电磁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炎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骨髓炎(Osteomyelitis,OM)一直是骨科临床治疗的棘手问题,关于该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仍存在许多争论。有研究表明多种不同形式的微波具有显着的杀菌作用,但尚无关于脉冲电磁场的报道。本研究中,我们假设可用于骨不连治疗的脉冲电磁场(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PEMF)也同样具有杀菌作用,并通过体外及动物实验进行验证。实验方法:体外实验:(1)不同作用时长的PEMF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生长的影响:将一定量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至普通营养肉汤,分对照组和PEMF干预组(场强为1Gs,频率15Hz,脉宽5μs,脉冲群宽5ms,脉冲群不应期62ms),两组均置于37℃温箱培养,每隔2小时取样倍比稀释后接种至哥伦比亚血平板,37℃温箱培养,24小时后计数。(2)PEMF与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联合影响:实验分对照组,PEMF组、抗生素组、PEMF+抗生素组;四组均置于37℃温箱培养,8小时后取样倍比稀释并接种至哥伦比亚血平板,37℃温箱培养,24小时后计数。动物实验:将1×106 CFU(Colony-Forming Units,菌落形成单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打入40只小鼠的右胫骨髓腔制作急性骨髓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并予以相应的治疗:组1:对照组(生理盐水治疗);组2:PEMF组(生理盐水+PEMF治疗);组3:抗生素组(头孢呋辛治疗);组4:抗生素+PEMF组(头孢呋辛+PEMF治疗)。组2和组4的大鼠每日接受8小时的PEMF照射。所有的小鼠在术后第7天处死,胫骨骨髓炎的感染程度采用细菌定量分析进行评估。结果:体外实验:(1)2h与4h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h的PEMF组细菌计数为对照组的23%(P<0.01),8h的PEMF组细菌计数为对照组的28%(P<0.01);(2)PEMF组、抗生素组、PEMF+抗生素组菌落计数分别是对照组的32%,34%,10%,都显着少于对照组;同时PEMF+抗生素组菌落计数显着少于单独的PEMF组和抗生素组。动物实验:对照组与PEMF组,抗生素组与PEMF+抗生素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PEMF在体外可以显着抑制对数生长期金葡菌,同时与抗生素之间具有协同抑菌作用。然而,在小鼠体内,我们发现PEMF似乎并没有抑菌或协同抑菌的作用,但也没有促进细菌增殖,所以,我们也间接论证了当PEMF用于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时,PEMF不会加重感染。当然,体内实验的结论可能受我们所能产生的PEMF的频率、强度影响。
王志坚(Wong Chi Kin)[3](2016)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的应用规律,并与本草文献和《伤寒杂病论》内对黄柏之运用作比较,探索黄柏在应用规律和温病学派对伤寒之继承和发扬,总结黄柏之功效及运用原则,为现代中医临床正确地运用黄柏的依据。方法:以《临证指南医案》为基础,分析有关黄柏运用和含有黄柏的医案,对其病种、症状、证型、病程长短、就诊次数和各卷门中的应用、病机、望诊、舌诊、脉象、黄柏配伍、成方等,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整理相关数据,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临证指南医案》记载有关黄柏的医案中,(1) 10卷中各卷都有应用黄柏的医案,但其应用次数不同,其中卷七应用最多,共应用26次,占应用总数的25.2%;其次是卷三,共应用21次,占应用总数的20.4%。(2) 62门中共有39门应用黄柏,应用频次最多的依次为淋浊、遗精、痿、痢、便闭、疝、虫、便血、痹等。(3) 绝大部分医案全程运用黄柏,共80则,占所有103则医案的77.7%。(4) 记载的诊次一般为1次,共占所有医案的66.0%。其次为2次,占15.5%。(5) 应用黄柏医案遍及8大现代医学系统,应用较多的系统依次为消化、运动、泌尿、生殖、神经、循环等,其中消化系统最多(34次,33.0%)。(6) 只有3次论及患者舌象情况,其中舌白、舌干苔白、舌灰边白各1次。(7) 全书合共有23处记载脉象。依次序出现次数最多为数脉, 其后为其他相兼脉,沉脉,弦脉,细脉,实脉,洪大脉,散脉,濡脉及革脉。(8) 最多见的证型为实证(多为湿热、热毒、心肝肠实火),近45%,而虚证(多为肝、肾单独或同时阴虚)稍多于虚实夹杂证(多为肾虚合并湿热,或心肾不交)(9) 根据《医学心悟》治病八法,除汗法和吐法外,其余下、和、温、清、消、补,六法都有医案记录。其中以清兼补法用最多。其后依次为清法,温补法,清和法,消法,清兼下法,消补法,温下法与补法。。(10)共有103条含黄柏组方,共采用四种剂型,其中采用汤剂69条,占67%;丸剂31条,占30%。(11)含黄柏的成方只有9条,其中出现最多的是滋肾丸,共出现12次,占所有成方的31.6%;其次安胃丸7次,占18.4%。成方以丸剂多见,共出现30次,占78.9%;其次为汤剂,出现7次,占18.4%;散剂出现1次,占2.7%。(12)与黄柏配伍最多的中药依次是黄连、茯苓、知母、泽泻、熟地黄、白芍、川萆薛、生地、人参、肉桂、龟版(连同龟甲)、广皮、牛膝、山栀、青皮、茅苍术、川楝子、当归。配伍次数最多的是黄连,共28次,占4.1%。(13) 标记了7中炮制类型的黄柏,分别为:炒焦黄柏、炒黑黄柏、略炒黄柏、盐水炒黄柏、炒黄柏、黄柏、生黄柏。运用最多的是黄柏,共应用93次,占总数的90.3%。(14) 共有8处记载黄柏的用量,用量从5分到8两不等。结论:(1) 叶氏使用黄柏的医案多是一两剂药即对症取效,而且多在全程或前期就使用黄柏。疗效之显着,反映了叶氏辩证能力超群,或者揭示黄柏使用指征的把握其实并不困难。(2) 叶氏应用黄柏治疗的病症广泛,月.不同的炮制方法,能分治表里上、中、下三焦,或趋降其寒性,增加其疗效。但其主治仍离不开其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苦寒坚阴等。(3) 黄柏药性苦寒最善清化湿热,滋阴降火。故望诊中出现湿热蕴结(色黄、形膨、胀、肿)、湿热熏蒸蒙蔽清窍(色苍、神呆、迷、欲昏),叶氏承《神农本草经》之旨,认为黄柏善解湿热蕴结,可使湿去热走,燥湿而不伤阴。或阴虚火旺(形瘦)、虚火上炎(色赤)等证候是叶氏使用黄柏的指征,叶氏多次提及黄柏的潜阳、和阳功效。(4) 叶氏在医案中只有3次论及舌象。分别为舌白、舌干苔白、舌灰边白。证明黄柏在炮制后,寒性趋降,但仍能保持其化湿特性。(5) 所有黄柏医案中未见迟脉、结代脉等脉象,笔者认为若遇寒邪凝滞证型不宜用黄柏。(6) 脾胃虚弱、肾阴阳两虚、或素体虚寒者,慎用黄柏,或师李东垣法配伍健脾胃药或师朱丹溪法配伍补肾药。叶氏不只是一味使用黄柏泻实火,解热毒,还用来清虚火、潜阳、和阳,黄柏祛湿,湿去热走而阳气归源。(7) 清补法之所以使用最多,这是由于这些医案中,都不是以黄柏作为主药的缘故。(8) 叶氏擅长使用黄柏与其它药味配伍,实现相须为用或制约温燥药药性。(9) 叶氏使用含黄柏的内服膏剂和酊剂,这种剂型创新值得后世借鉴和研究。(10) 叶氏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李东垣独创的滋肾丸,大胆创新性地使用滋肾丸治疗多种病症如肝风、遗精、淋浊、便闭、疝、诸痛等,并取得良效。叶氏安胃丸是在仲景《伤寒论》中乌梅丸化裁而来,体现了叶氏对经方的传承与创新。(11) 叶氏采用含黄柏成方时多选丸剂,表明其使用黄柏每次量少,且不入汤剂水提取药理成分,而以吞服为主的用药特色。(12) 叶氏认为黄柏炒制的辅料及程度如果不同,可能引起不同的疗效药性药理变化。(13) 叶氏使用黄柏量小效宏的临床经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赵光彩,张建华[4](2016)在《中医药治疗骨髓炎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对骨髓炎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慢性骨髓炎的中医药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中医药辨证论治在骨髓炎治疗中的应用、中医外治法在慢性骨髓炎治疗中的地位及各种自拟方、专方、验方在治疗骨髓炎中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上中医药治疗慢性骨髓炎提供参考。
张锐[5](2014)在《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植入术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采用导师自拟方骨疽消炎汤内服,结合清创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植入术治疗慢性骨髓炎,探讨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骨髓炎的患者42例,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20-65岁,平均42岁,其中肱骨5例,股骨16例,胫骨14例,跟骨7例,感染病程1至5年平均两年随机将其分成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1例,对照组21例术前所有患者均有窦道形成,并有不同程度脓性分泌物渗出,术前及术中取病灶部位脓液及病变组织送细菌培养+药敏及病理检查,所有病例均培养出致病菌,术前三天应用敏感抗生素全身治疗,术后连用一周,而后改为口服抗生素继续治疗四周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给予手术清创抗生素链珠植入术治疗,同时根据临床症状辨证给予中药口服治疗对照组治疗上手术方式同治疗组,未给予中药内服治疗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到3年,计算两组的有效率复发率及术后六周各项化验指标,并作统计学处理,分析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21例,痊愈13例(61.9%),显效4例(19%),好转2例(9.5%),无效2例(9.5%),总有效率(90.5%);对照组21例,痊愈9例(42.8%),显效3例(14.2%),好转3例(14.2%),无效6例(28.5%),总有效率(71.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有效率复发率及术后六周辅助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较单纯西医治疗,可显着提高其疗效,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等优点
张栋[6](2012)在《生肌散在慢性骨髓炎术后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生肌散在慢性骨髓炎术后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原则,对2010年5月-2011年7月共收治的37例慢性骨髓炎患者按入院序号随机分成治疗组(生肌散组)和对照组(常规换药组),其中治疗组19例,对照组18例。比较治疗后两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术后1个月血常规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及伤口细菌消除情况,伤口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后骨质情况及6个月后复发率等的差异。结果: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7.7个月,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适症状及其它并发症。治疗组治愈率为84.21%(16例),对照组治愈率为55.56%(10例),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4%(18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12例),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5.26%(1例),对照组复发率为33.33%(6例),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较治疗前血常规指标、C反应蛋白、血沉及骨质情况均有显着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沉及C反应蛋白改变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其余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治疗组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1.76%(2例),对照组为44.44%(8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伤口愈合时间15-82天,平均39.00±18.26天;对照组伤口愈合时间18-90天,平均56.06±19.26天,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生肌散对慢性骨髓炎术后有确切疗效。
史加全[7](2006)在《慢性骨髓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附:导师曾一林治疗慢性骨髓炎经验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慢性骨髓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2.阐述中药托里消毒散在治疗慢性骨髓炎中的临床疗效和优势。 方法:1.回顾和评价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关于慢性骨髓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论述;2.临床收集13例慢性骨髓炎患者,给予中药内服和(或)外用,每14天一个疗程,平均2~6个疗程。愈后进行随访,观察复发情况。 结果:1.中、西医在治疗慢性骨髓炎中均取得了较明显的疗效;2.中药托里消毒散在治疗慢性骨髓炎中具有疗效好、复发率低、价廉等优点。 结论:1.慢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膜、骨质和骨髓的慢性炎症,分血源性和创伤性两种;主要以骨组织的坏死、硬化、瘘管和窦道的形成以及长期流脓等为特征,常反复发作;2.以辨证论治为原则的中医学在治疗慢性骨髓炎中,以其疗效好、副作用少、价廉等优势,在治疗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3.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揭示慢性骨髓炎的病因病机并进行针对性的防治,是今后慢性骨髓炎的研究方向;4.托里消毒散治疗慢性骨髓炎,价格低廉,疗效确切,若能继续研究和开发,最终形成新药商品,将会产生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焦红波,刘海英,焦念学[8](2001)在《自拟骨髓炎散治疗骨髓炎36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们自1996年6月以来,我们采用自拟骨髓炎散外用治疗急慢性骨髓炎患者36例,取得了显着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36例患者中急性骨髓炎20例,慢性骨髓炎16例;男22例,女 14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16岁;发病时间最短者7d最长者6α。2 治疗方法2.1 药物配制 乳香30g,没药30g,炮山甲30g,川连30g,儿
赵永娇,何颖华,智建文,李佳楠,聂伟健,袁亮,寇玉明[9](2010)在《中医祛腐生肌法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慢性难愈性创面是外科临床疑难病症,具有病因复杂、病程长、反复发作、愈后又极易复发,以及有癌变可能等特点[1]。目前,西医治疗此种疾病尚缺乏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而中医祛腐生肌法治疗本病有很大的优势。
李坚强,古建立[10](2010)在《慢性骨髓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文中认为慢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经血液循环或由伤口直接侵入骨组织所引起的感染。其特点是感染引起骨组织增生、硬化、坏死,形成死骨、死腔、窦道,脓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病程漫长,有的可长达数十年。该病属骨科疑难病症,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大进展,现综述如下。1中药内服法中药内服在于调整全身脏腑器官的功能,增强
二、自拟骨髓炎散治疗骨髓炎3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拟骨髓炎散治疗骨髓炎36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七味消毒饮联合病灶清除术治疗热毒炽盛型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中医辩证分型标准 |
2.4 病例纳入标准 |
2.5 病例排除标准 |
2.6 病例剔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分组 |
3.2 研究方法及治疗 |
3.3 观察指标 |
3.4 疗效评价标准 |
3.5 治疗结束3个月后复发率 |
3.6 药物安全性评估 |
3.7 不良反应观察 |
3.8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两组患儿性别分布情况比较 |
1.2 两组患儿年龄情况比较 |
1.3 两组患儿病变部位情况比较 |
2 治疗前后观察指标分析 |
2.1 Wong-baker疼痛评分比较 |
2.2 疗效性观察指标结果比较 |
2.3 总体疗效观察结果比较 |
3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西医对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认识 |
1.1 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 |
1.2 微生物学 |
1.3 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评估 |
1.4 西医治疗现状 |
2 祖国医学对AHO的认识 |
2.1 概念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治疗现状 |
3 七味消毒饮的应用研究 |
3.1 组方依据 |
3.2 方药组成及方解 |
3.3 单药分析 |
4 试验结果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表 2 |
附录 3 |
附录表 4 |
文献综述 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信 |
作者简历 |
(2)脉冲电磁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炎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1.1 中医对骨髓炎的认识 |
1.2 西医对骨髓炎的认识 |
1.3 脉冲电磁场的简介及中西医临床应用 |
1.4 脉冲电磁场—一种很有希望的骨髓炎辅助治疗方法 |
二、材料与方法 |
2.1 体外实验 |
2.2 动物实验 |
三、结果 |
3.1 体外实验结果 |
3.2 动物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4.1 低能量PEMF的临床应用 |
4.2 高能量PEMF的杀菌应用 |
4.3 低能量PEMF也有杀菌作用 |
五、结论 |
六、展望 |
七、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慢性骨髓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1 中医治疗 |
1.1 治疗原则 |
1.2 治疗方法 |
2 西医治疗 |
2.1 治疗原则 |
2.2 治疗方法 |
3 其他治疗方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临证指南医案》相关研究进展 |
1.1.1 《临证指南医案》中单味药的应用研究进展 |
1.1.2 《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某病用药规律的研究进展 |
1.2 黄柏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地道沿革 |
1.2.2 分布 |
1.2.3 性状 |
1.2.4 炮制 |
1.2.5 性味归经 |
1.2.6 功效主治及相关论述 |
1.2.7 现代应用 |
1.2.8 张仲景对黄柏的方证研究 |
1.2.9 近代名老中医对黄柏用药的体会 |
1.2.10 黄柏配伍研究进展 |
1.2.11 黄柏药理研究进展 |
1.2.12 黄柏安全性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资料来源 |
2.1.2 研究对象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步骤 |
2.2.1 分析黄柏的药性与功效 |
2.2.2 分析黄柏在经方中的应用 |
2.2.3 筛选医案 |
2.2.4 收集数据,建立数据库 |
2.2.5 统计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黄柏在各卷中的应用情况 |
2.3.2 黄柏在各门中的应用情况 |
2.3.3 黄柏在病程不同时期的应用情况 |
2.3.4 医案中患者的就诊次数 |
2.3.5 所论述症状在现代医学系统中的分类情况 |
2.3.6 医案中所论述望诊的情况 |
2.3.7 医案中所论述舌象的情况 |
2.3.8 医案中所论述脉象的的情况 |
2.3.9 含黄柏医案的证型及脏腑虚实分布情况 |
2.3.10 医案选用的治法分布情况 |
2.3.11 含有黄柏的成方 |
2.3.12 黄柏成方在各卷中的应用情况 |
2.3.13 各门中含黄柏成方应用的情况 |
2.3.14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各门中详细应用情况 |
2.3.15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不同证型中的详细应用情况 |
2.3.16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阴阳辩证中的应用情况 |
2.3.17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各脏腑中的应用情况 |
2.3.18 含有黄柏组方的剂型分布 |
2.3.19 与黄柏配伍的药味及其频次 |
2.3.20 各种炮制黄柏的运用情况 |
2.3.21 各种黄柏的用量统计 |
第三部分 讨论 |
3.1 黄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各卷、门、系统应用的分析 |
3.2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病证虚实、病位、病机与治则、治法的分析 |
3.3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望诊的分析 |
3.4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切诊的分析 |
3.5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的病程及就诊次数的分析 |
3.6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的成方及其在卷门中分布情况的分析 |
3.7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组方剂型的分析 |
3.8 《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与药味配伍的分析 |
3.9 《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炮制种类的分析 |
3.10 经方与《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用量的对比分析 |
3.11 黄柏的药用忌宜 |
第四部分 结语 |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
第六部分 附录 |
第七部分 致谢 |
(4)中医药治疗骨髓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
2 治疗 |
3 小结 |
(5)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植入术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立题依据 |
1 慢性骨髓炎治疗的研究背景 |
2 中西医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病例资料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疗效标准 |
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间治疗总有效率的对比 |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复发率的比较 |
3.3 两组治疗术后六周各项指标比较 |
4 讨论 |
4.1 中医对慢性骨髓炎的认识 |
4.2 西医对慢性骨髓炎的认识 |
4.3 补救措施 |
结语 |
1 结论 |
2 存在的问题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1. 慢性骨髓炎的病因病机 |
1.1 祖国医学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的认识 |
2. 慢性骨髓炎的药物治疗 |
2.1 中药治疗 |
2.2 西药治疗 |
3 慢性骨髓炎的手术治疗 |
3.1 病灶清除术 |
3.2 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
3.3 骨缺损的修复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临床研究图片资料 |
附录二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三 临床病例资料证明 |
(6)生肌散在慢性骨髓炎术后应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选择标准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中途停止和退出临床试验的标准 |
2. 临床资料 |
2.1 治疗组 |
2.2 对照组 |
3. 药物及治疗方法 |
3.1 药物 |
3.2 治疗方法 |
3.3 术后处理 |
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5. 观察指标 |
6.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 |
1. 总体疗效观察 |
2. 伤口平均愈合时间 |
3. 血常规、血沉及C反应蛋白改善情况 |
4. 伤口分泌物细菌清除情况 |
5. 骨质改善情况 |
6. 复发率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慢性骨髓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骨髓炎病因病理的认识 |
2.1 病因 |
2.2 病理 |
3. 组方依据 |
4. 现代药理研究 |
5. 作用机理 |
5.1 清除病灶 |
5.2 改善局部微循环 |
5.3 抗炎止痛 |
5.4 增强局部免疫力 |
6. 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7)慢性骨髓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附:导师曾一林治疗慢性骨髓炎经验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 |
第一部分 慢性骨髓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
1.概念 |
2.病因和发病机制 |
2.1 现代医学对慢性骨髓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2.1.1 病因 |
2.1.2 致病菌 |
2.1.3 发病条件 |
2.1.3.1 致病菌 |
2.1.3.2 抗菌素 |
2.1.3.3 机体抵抗力 |
2.1.4 发病机制 |
2.2 中医学对慢性骨髓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2.2.1 病因 |
2.2.1.1 余毒流注 |
2.2.1.2 筋骨损伤 |
2.2.1.3 外感六淫 |
2.2.1.4 七情内伤 |
2.2.1.5 房室过度 |
2.2.2 发病机制 |
2.2.2.1 邪毒壅遏附骨,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是发病初期的主要病机表现 |
2.2.2.2 邪毒化热腐肌伤骨,是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
2.2.2.3 正虚邪实是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机关健 |
3.慢性骨髓炎特征 |
4.诊断 |
4.1 病史 |
4.2 临床表现 |
4.3 影像学检查 |
4.4 病理诊断 |
5.慢性骨髓炎的治疗 |
5.1 中医治疗 |
5.1.1 中医治疗原则 |
5.1.1.1 辨证地应用内治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
5.1.1.2 辩证地使用外治法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 |
5.1.2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中医辨证分型 |
5.1.2.1 热毒炽盛型 |
5.1.2.2 正虚邪恋型 |
5.1.2.3 邪去正复型 |
5.1.3 中医中药疗法 |
5.1.3.1 内治 |
5.1.3.2 外治 |
5.1.3.3 内外合治 |
5.2 中西医结合治疗 |
5.3 西医治疗 |
5.3.1 治疗原则 |
5.3.2 局部病灶清除术 |
5.3.3 全身性抗菌素治疗 |
5.3.4 滴注引流法 |
5.3.5 动脉血管介入给药法 |
5.3.6 抗菌剂局部药物释放系统 |
5.3.6.1 非降解性药物释放系统 |
5.3.6.1.1 PMMA系统 |
5.3.6.1.2 羟磷灰石抗生素系统 |
5.3.6.2 可降解性药物释放系统 |
5.3.6.2.1 磷酸钙水泥 |
5.3.6.2.2 胶原海绵 |
5.3.6.2.3 聚酯类 |
5.3.6.2.4 几丁糖系统 |
5.3.6.2.5 酐类物质 |
5.3.7 填充术 |
5.3.8 骨移植术 |
5.3.8.1 开放性网状骨移植术 |
5.3.8.2 带血管的游离骨移植术 |
5.4 其它治疗 |
第二部分 导师治疗慢性骨髓炎经验初探 |
1.立题背景 |
2.临床资料 |
3.诊断标准 |
4.纳入标准 |
5.排除标准 |
6.治疗方法 |
6.1 内治法 |
6.2 外治法 |
7.疗效评定标准 |
8.结果 |
9.病案举例 |
10.讨论 |
10.1 组方原则 |
10.2 现代药理研究 |
11.问题和展望 |
12.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声明 |
(8)自拟骨髓炎散治疗骨髓炎36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药物配制 |
2.2 用法 |
3 疗效分析 |
3.1 疗效标准 |
3.2 治疗结果 |
4 典型病例 |
5 小结 |
(9)中医祛腐生肌法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学术渊源与传承 |
2 在临床各科中的应用 |
2.1 妇科 |
2.2 肛肠科 |
2.3 骨科 |
2.4 内分泌科 |
2.5 外科 |
3 作用机制探讨 |
4 讨论 |
四、自拟骨髓炎散治疗骨髓炎3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七味消毒饮联合病灶清除术治疗热毒炽盛型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辉坤.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脉冲电磁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炎作用研究[D]. 李旭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D]. 王志坚(Wong Chi Ki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4]中医药治疗骨髓炎的研究进展[J]. 赵光彩,张建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01)
- [5]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植入术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研究[D]. 张锐. 甘肃中医学院, 2014(11)
- [6]生肌散在慢性骨髓炎术后应用的临床研究[D]. 张栋.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2(03)
- [7]慢性骨髓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附:导师曾一林治疗慢性骨髓炎经验初探[D]. 史加全.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6(12)
- [8]自拟骨髓炎散治疗骨髓炎36例[J]. 焦红波,刘海英,焦念学. 中医外治杂志, 2001(06)
- [9]中医祛腐生肌法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研究现状[J]. 赵永娇,何颖华,智建文,李佳楠,聂伟健,袁亮,寇玉明. 北京中医药, 2010(06)
- [10]慢性骨髓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 李坚强,古建立. 国医论坛,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