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胸产品不宜随意用于患者

丰胸产品不宜随意用于患者

一、丰乳产品不可随意用于患者(论文文献综述)

曹鑫雨[1](2021)在《基于移情理论的宠物纪念服务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针对目前宠物殡葬服务存在的问题,课题尝试从移情理论出发,试图通过分析用户心理需求,形成一套可持续可循环发展的商业模式,对现有宠物服务类产品进行完善,有效且科学地干预、指导目标人群的宠物后事料理行为,实现主人与宠物之间的情感延续,达到一种人-宠物-社会-自然和谐统一的平衡关系。借助移情理论,搭建移情设计框架,在表达层次间接提取和直接提取元素,借助载体和移情设计方法进行转化,通过移情图、故事板、情景地图、用户旅程、故事场景图等移情设计方法,深入了解用户在宠物去世后的所作所为、态度以及获得资源的渠道,在产品传达上,首先是通过感官直接传达,接着,在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再现宠物的陪伴、相处,一段时间后,达到了间接传达的目的,最终完成精神上的填补。这需要设计师以体验者的身份,模拟用户养宠的状态,实际去体验和感受在整个养宠过程中的情绪转化,真切的去体会用户的感受,做到共情。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与用户做好联系,从中找到和设计相关的要点,构想形成一套全新的宠物殡葬服务系统,完善现有宠物服务类APP功能,同时配备有实现情感延续的衍生产品设计。文章搭建了一套基于移情理论下的宠物殡葬服务系统,分析了宠物殡葬服务过程中的用户情感体验,对宠物殡葬服务系统进行了设计。文章指出移情理论的应用不应该仅限于服务系统,而是在用户使用产品的整个流程中都起到作用,以此来使得用户与产品回见产生情感的共鸣,实现情感的延续。对现有宠物服务类APP的功能扩充具有指导意义。

王军亮[2](2020)在《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天然草地资源非常丰富,总面积达3.9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41%,居世界第三位。放牧草地面积为3.31亿hm2,占天然草地资源总量的84.27%,是农田面积的2.2倍,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草地资源类型。天然草地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寒带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而深居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植被覆盖率仅为40.4%,其中天然草地面积为5725万hm2,占植被覆盖总面积的85.1%,因而天然草地在维护新疆生态安全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新疆放牧草地4800万hm2,是新疆37个牧业及半牧业县极其重要的物质资源和农牧民增收的主阵地,2019年底存栏食草牲畜4616.9万头(只),出栏4552.3万头(只),新疆的放牧草地是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人类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新疆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超载过牧和、人为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干扰甚至掠夺式利用,导致我国放牧草地退化、沙化,养分固持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丢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甚至绝大部分放牧草地被毒害草、劣质植物滋生蔓延,鼠虫病害等生物灾害频发多发,导致放牧草地生产力下降、利用率降低,严重影响草原生产功能。近年来,放牧草地毒害草对牧民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影响国家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的效果及牧民的脱贫致富。因此,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放牧草地的主要毒害草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危害严重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用传统的植物化学方法,对其生物碱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对后三种毒害草颗粒化替代山羊日粮中粗饲料,进行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目的是为减少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危害、发生,为综合防控和利用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技术支撑。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及危害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主要分布在伊犁州河谷草原、阿勒泰高山草原、阿克苏荒漠草原、乌鲁木齐市天山北坡草原、博州荒漠草原、巴州塔里木河沿岸荒漠草原、哈密荒漠戈壁草原等70多市县的放牧草地。毒害草种群分布中,主要以醉马芨芨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乌头(Aconitum)、橐吾(ligularia sibirica)、毒芹(Cicuta virosa)、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等9种毒害草为优势种,其危害面积约占毒害草危害总面积的80%以上。从区域分布来看,新疆东部干旱荒漠草原以醉马芨芨草和变异黄芪分布为主;新疆南部塔里木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以小花棘豆危害分布最广,昆仑山北坡高山草甸草原以黄花棘豆分布为主,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草原以马先蒿、唐松草、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新疆北部伊犁河谷草原和阿勒泰山高山草原以乌头、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可见,新疆天山东部、南部和北部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的差异性,导致毒害草种群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尤其是毒害草种群在海拔1500-2500m垂直范围内分布广,且危害严重。调查发现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发生面积为682.06万hm2,其中轻度危害469.93万hm2,中度危害126.73万hm2,重度危害89.4万hm2,危害放牧家畜的主要毒害草约有44种。其中,在全疆分布造成危害的毒害草有9种,占毒害草总数的20.5%;北疆有25种;南疆有27种。每年数十万放牧牲畜中毒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56亿元。2.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在南疆选择引起放牧家畜中毒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分离提取生物碱,并经GC-MS和UPLC-MS/MS联用仪检测分析,共鉴定出18种生物碱(GC-MS鉴定出6种,UPLC-MS/MS鉴定出12种)。骆驼蓬主要含鸭嘴花酮碱、骆驼蓬灵、骆驼蓬碱、6-甲基哈马兰、6-甲基哈尔满、哈尔明碱、促黑激素N-氧化物和野百合碱;白喉乌头主要含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醉马芨芨草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黄花棘豆检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倒千里光裂碱、次乌头碱、毛果天芥菜碱N氧化物、克氏千里光碱;碎米蕨叶马先蒿主要含3-乙基石松胺、槐果碱、去甲基蝙蝠葛啡碱和9-甲氧基玫瑰碱。表明这些毒害草含有多种生物碱,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可能是这些生物碱共同作用的结果。3.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含毒害草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进食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但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添加毒害草制成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可明显提高山羊瘤胃内的乙酸浓度,同时提高山羊的血红蛋白浓度,试验中各处理间山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移酶、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均无显着差异;含10%黄花棘豆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血清中的钾、钠、氯、钙、镁和磷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但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显着升高。4.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按照地貌对新疆天然草地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毒害草的防控对策。对重要放牧地,优先保证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采用化学防控、轮牧和区域生物防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毒害草治理,辅之栽培草地建设;涵养水源地采用栽培草地与生物防控配合的方法实施;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沙漠化控制和荒漠化控制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对毒害草不进行防控,有条件时要进行科学种植与开发,发挥其生态修复功能;对于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畜产品加工和水文调蓄生态功能的毒害草防控主要采取人工与机械的物理防控方法、农牧结合、牧民定居、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防控。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治理的策略要充分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价值,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采取相应的综合防制和开发利用措施。一是要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不能简单采取清除或灭除的方法。二是要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三是要大力建设栽培草地,改良天然草场,实现草畜平衡。四是要科学定位毒害草的利与害,挖掘毒害草的潜在利用价值,提升毒害草资源化利用水平。综上所述,该研究比较系统地调查了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的种类与分布,明确了主要优势毒害草种群的区域分布特点。通过对五种主要毒害草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初步阐明其所含生物碱成分的种类;研究了毒害草颗粒化替代日粮中粗饲料对山羊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表明按照10%的比例添加制成的草颗粒对山羊的毒性作用较低。提出了新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对策,对指导新疆草地毒害草的科学防控和综合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巩宇红[3](2020)在《GPR109A对小鼠肠道菌群及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定植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G蛋白偶联受体109A(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109A,GPR109A)在维持肠道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介导丁酸和β-羟基丁酸的抗炎作用,调节体内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并改善肠道通透性。GPR109A缺失会导致肠道中变形菌门比例增高。然而,GPR109A在外源性致病微生物感染中的作用和机制仍不清楚。在本文中,我们通过人工灌胃建立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感染动物模型,以研究GPR109A对肠道的保护作用及其对抗致病菌的潜在机制。GPR109A-/-和WT小鼠口服1×109 CFU ETEC,利用平板计数法检测ETEC在肠道中的定植和易位,q-PCR,蛋白免疫印迹,ELISA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肠道中紧密连接蛋白,炎性细胞因子和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的水平。结果表明,GPR109A-/-小鼠对ETEC的易感性更高,表现为更多的ETEC肠道定植量,更严重的炎症反应和肠道损伤。值得注意的是,ETEC感染后WT小鼠肠道中IgA的分泌显着增加,而在GPR109A-/-小鼠中未观察到该变化。在饮用水中预先添加5 g/L的丁酸钠(Sodium butyrate,SB)可以使WT小鼠肠道中ETEC的定植量减少,但在GPR109A-/-小鼠体内无该保护作用。同样,SB可增加WT小鼠肠道中SIgA的含量,但不会增加GPR109A-/-小鼠中SIgA的含量。总的来说,活化的GPR109A可有效抑制肠道中ETEC的定植和易位,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这可能是通过介导肠道IgA分泌实现的。肠道微生物影响机体免疫力并且是针对病原体的防御机制的一部分。它们调节上皮细胞的分化,影响多种生理系统的发育以及某些疾病的出现和发展。研究表明GPR109A可以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GPR109A能够调节机体脂代谢,我们合理假设GPR109A通过该功能影响了菌群结构。因此,我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WT和GPR109A-/-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利用GC-MS检测小鼠粪便和肠道上皮中的代谢物,并对代谢物和菌群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GPR109A的缺失能够导致肠道内多种菌属的相对丰度发生变化,如氏菌属、支原体属、帕拉普氏菌属等。同时GPR109A的缺失导致肠道上皮代谢物中3-羟基丙酸1、硫酸、二羟基丙酮、d甘油酸、牛磺酸、豆甾醇的含量显着减少。相反,丙酮酸、苯丙酮酸、肌醇半乳糖苷、棉子糖的含量显着增加。而粪便代谢物中胆固醇、2-羟基-3-甲基丁酸、丙氨酸、2-羟基-3-甲基戊酸、菜油甾醇、γ生育酚、乳酸、果糖、麻黄素含量显着增加,甘油、乙醇胺、d葡萄糖、d半乳糖、α乳糖、N乙酰d葡萄糖含量显着减少。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菌群和差异代谢物之间有显着相关性,这表明GPR109A对肠道菌群和代谢物的影响,可能是宿主和肠道微生物互作的结果。

杜可风[4](2020)在《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V/A+PP”作为汉语中一种比较独特的结构,常用度较为高频,用法较为广泛,可以置于结构中的“P”主要有“于、乎、自、以、向、往、在”等,介词最基本的句法特征就是必须介引其后宾语,组成介词短语,介词短语可以充当状语,还可以充当谓词的补语。具体而言,全文主要探讨谓词与后面的介词短语形成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力求从多角度、多方面考察介词短语“PP”与谓词“V/A”的组合特点与发展结果,印证“V/A+PP”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牵制,互相约束的关系。关于“V/A+PP”中双音节谓词“V/A”的考察则相对匮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在具体个案的理论解释方面,主要采取共时探究为主,历时考察为辅,语言描写与理论解释、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归纳总结与演绎推理、语法研究与认知语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相关语言现象的描写,综合运用词汇化、语法化、附缀化、主观化、认知语法、韵律句法等相关理论进行整体性探究。关于介词短语处于谓词后充当补语的全面考察,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分为上下两编共十二章,其中两章属于宏观总论概括,其余属于微观研究,每个章节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条分缕析的梳理语言现象。第一章总体概括“V/A+PP”结构的性质、类别与功用,“V/A”表现为单、双音节谓词,“PP”为介词短语,由“于、乎、自、以、向、往、在”与宾语所组成,宾语一般为体词成分“NP”,少数为指称性谓词成分“VP”。具体描写和分析单、双音节“V/A”对“P”产生不同的影响与作用,探究“P”的性质与功用。第二到六章,从宏观角度分别探究跨层结构“A在”、“(V)自”的附缀化及其叠加式、“V/A乎NP”的演化方式与转化结果、“V双+向/往+NP”的演化趋势与结果、“V往NP”结构发展与演化,通过整体结构的考察,揭示“V/A+PP”结构的特性与种类。第七章阐述结构的演化倾向、发展诱因,主要从“V/A+PP”构造的演化趋势、发展结果及动因与机制出发,阐述整体构造发展演化所产生的多种语法现象。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考察“P”进入词内的词汇化特征、成词后的再次演化,前附于谓词而附缀化,附加在双音节谓词或附缀结构之后而零形化,零形化诱导双音节谓词“V/A”及物化等一系列语言现象,谓词与介词短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八到十二章,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主题的情况下,注重微观研究,分别选取否定副词“难于”、构式“看在X的份(面/分)上”、形式动词“给以”“予以”、“不外乎”、“仅限于”等不同个案,从多方面、多维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分析它们的性质与类别、动因与机制、演化趋势与发展规律、语义特征与表达功用,重点对那些具有一定典型意义、变化较为显着的语言现象,作出微观的描写与阐述,阐释它们演化的动因与机制,揭示汉语“V/A+PP”结构的演化趋势与发展结果。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为汉语研究提供语法规律,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检索技术,大量挖掘符合本文主题的汉语语料,在语言事实的基础上,详细总结出汉语“V/A+PP”跨层结构发展的语法规律。其次,为词库输入新成员,语言处于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中,谓词和介词短语的跨层组合也不例外,“V/A+PP”处于述补结构向述宾结构演化的过程中,“V/A+PP”发生了重新分析,产生一批新词语、新形式,为汉语词汇系统融入新词语,为词典编撰工作提供参考范围,为汉语教学和自动化处理带来便利。最后,为语言理论的验证融入新思路,一方面对汉语“V/A+PP”结构的认识更加深化,尤其是深入了解汉语中大量跨层结构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对词汇化、语法化、词缀化等相关理论的运用更加完善,特别是使用相关语言学理论对一些汉语语法问题进行阐释。总体而言,这方面的研究为汉语跨层词汇化和语法规律的探索打开全新的视角,为揭示人类语言中关于谓词与介词短语的演化趋势提供一定的语言事实和理论基础。

赵明慧[5](2019)在《阿拉善盟骆驼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在经过了30多年持续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产业结构转变的关键时期,探索更为合理的经济结构,实现经济效益与自然生态的双赢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内蒙古阿拉善盟是我国拥有骆驼数量最多的地区,素有“驼乡”之称,骆驼产业是阿拉善盟传统产业之一,也曾是优势产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长期以来这一优势产业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发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和人畜生态和谐的关系。因此,探索阿拉善骆驼产业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该产业自身的科学问题,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继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以及维持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平衡关系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研究基于这种现实,通过对阿拉善骆驼养殖、产业发展、区域经济情况的梳理,结合阿拉善盟区域环境、骆驼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以生态学、畜牧学、产业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查阅、无结构访谈、对比分析等方法搜集原始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初步探究影响制约阿拉善盟骆驼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进一步通过层次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对阿拉善盟骆驼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和促进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提出阿拉善骆驼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阿拉善骆驼产业发展问题分析得出:骆驼生存环境恶化、产业能力低下、经营方式落后、农牧区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产业发展。2.阿拉善要实现骆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产业发展问题与当地基础性生态性问题,需从生态环境、产品安全、产业经营方式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以解决。3.推进绿色健康、保障安全型骆驼产业发展,注重骆驼食品及产品的安全性,强化产业链,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树立品牌意识,增强产业竞争力。发展现代化畜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形成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扶持、发展优质产业,强化科技支撑,走科学化、规范化、商业化的发展道路。

刘彦敏[6](2019)在《含醇发酵乳生产工艺的开发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含醇发酵乳是传统发酵乳家族的重要成员,是以畜乳为原料,经乳酸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自然发酵而成的一种含酸、醇、芳香物质及少量二氧化碳的含酒乳饮料。由于传统含醇发酵乳功能菌株与发酵机制的研究不够深入,至今未能实现工业化生产。虽然传统含醇发酵乳的生物活性和保健功能已被大众所认可,但其生物活性机制的研究却仍然很少。本研究在开发乳酸菌与酵母菌的共发酵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以不同菌种组合发酵的发酵乳为样品,研究了在体外和动物实验中的生物活性。获得结果如下:1.在构建特定乳酸菌与酵母菌的共发酵体系的基础上,以感官评定和组织状态为指标,进行了生产工艺的优化,成功开发了含醇发酵乳的工业化生产技术,该技术在3%脱脂乳清粉和30%牛奶的原料乳中添加0.1%果胶、0.45%耐酸型羧甲基纤维素钠FL100、0.02%阿拉伯胶和0.02%黄原胶组合的复配稳定剂,35℃150 rpm发酵6 h后,获得的含醇发酵乳的黏度是1.48 Pa.S,离心率是6.8%±0.1%,感官效果最优,评分为94.0分。2.利用自制含醇发酵乳(WPC)、酸马奶(HM)和酸奶(CM)样品,在体外测定了它们的ACE抑制活性、抗氧化活性和抗菌活性。乳酸菌和酵母菌共生发酵样品的体外生物活性均高于单独乳酸菌或酵母菌的发酵乳样品,乳酸菌和酵母菌共生发酵的WPC发酵乳的无菌上清样品的ACE抑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分别为90.41%和0.84 mM Trolox、单独乳酸菌发酵的WPC中无菌上清样品的ACE抑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分别为87.69%和0.15 mM Trolox,单独酵母菌发酵的WPC中无菌上清样品的ACE抑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分别为85.76%和0.17 mM Trolox。上述的三种样品中,共生发酵的WPC的无菌上清样品对福氏志贺氏菌CMCC(B)51572、乙型副伤寒沙门菌CMCC(B)50094、蜡样芽孢杆菌CMCC(B)63303、大肠杆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的MIC50为:0.06 mg/mL、0.03 mg/mL、0.05 mg/mL、0.46mg/mL、0.42 mg/mL和0.24 mg/mL,比单独乳酸菌和酵母菌发酵的WPC中无菌上清样品的MIC50要低。3.研究了发酵乳对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大鼠内皮细胞对不同发酵乳样品无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处理24 h时经发酵的WPC样品对大鼠内皮细胞NO产生具有促进作用,NO含量在65.7172.24 mg/mL之间,比无处理组高11.329.7倍。WPC原料乳经过乳酸菌单独发酵、酵母菌单独发酵和乳酸菌和酵母菌共生发酵的发酵乳的发酵乳组分、上清组分对大鼠内皮细胞产生缓激肽具有促进。4.含醇发酵乳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种发酵乳的无菌上清样品对SHR均具有一定的抑制血压上升的作用,其中酸马奶的降血压作用最为明显,灌胃给样6周使收缩压(SBP)降低20.5mmHg、舒张压(DBP)降低了16.8 mmHg、心率降低了45.8次/min。灌胃8周期间,HM(LAB+Yeast)、CM(LAB+Yeast)和WPC(LAB+Yeast)对WKY的正常生长没有影响,对SHR都具有降血压作用。其中,HM(LAB+Yeast)的降血压效果最好。灌胃8周时,与0.9%NaCl组的SHR相比,HM(LAB+Yeast)组、CM(LAB+Yeast)组和WPC(LAB+Yeast)组的SHR的血清中的ACE抑制活性、NO含量和缓激肽含量都显着的增加;Captopril组、HM(LAB+Yeast)组、CM(LAB+Yeast)组和WPC(LAB+Yeast)组的SHR的左心室指数都有显着降低,但是Captopril组的SHR的血清中出现尿酸、肌酐、尿素氮、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含量有显着性的增加。停止灌胃一周后,HM(LAB+Yeast)组、CM(LAB+Yeast)组和WPC(LAB+Yeast)组的SBP没有显着上升。

曹沿国[7](2017)在《年生产加工1万吨酸羊乳项目可行性研》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食品工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伴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内食品安全恶性事件的发生也在增加,尤其是2008年发生的“三鹿毒奶粉”恶性事件,更是震惊了全国,引发了世界人民对中国乳制品行业、乃至中国食品业的全行业“信誉危机”,尤其是奶产品行业,国家对乳品生产企业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对乳制品加工行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经过调查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市场对羊乳制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而国内奶山羊资源相对稀缺,羊乳加工产品更是处于初级开发阶段,对羊乳产品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项目建设单位敏锐的发现了这一市场契机,提出建设“年生产加工1万吨酸羊乳项目”,旨在针对我国牛奶奶源严重不足的现状,从奶源品质保证体系做起,针对羊奶的热稳定性低的特点,应用当前国际一流的加工技术,给人们提供营养均衡、质量优良、安全卫生的羊奶深加工产品。此次项目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首先,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改变当地羊乳加工业现状,引导当地奶山羊产业发展壮大;其次,项目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身体素质;第三,项目建设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当地劳动力转移;第四,项目建设有利于拉动第一、三产业发展;最后,此次项目建设是建设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乳制品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项目拟建地址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丰国路,项目总占地面积16415平方米,项目总建筑面积8350平方米,本项目建设期限预计为3个月,建成后消耗的主要能源为电力、蒸汽和水,项目购置主要生产设备80台套,项目建成后,年生产加工酸羊奶1万吨。项目总投资8600万元,项目投产后,年均营业收入12000万元,利润总额2845.51万元。所得税前、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分别为39.39%、30.23%,所得税后投资回收期为4.49年(含建设期),项目财务投资净现值所得税后6983.74万元(IC=12%),投资利润率为33.09%。论文首先从项目建设的背景入手,分析了项目建设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其次介绍了可行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现状,随后介绍了项目的概况,并对土建及辅助工程进行设计、介绍,针对环保及节能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再者阐述了酸羊乳生产的技术流程及工艺设计,从技术层面给予项目可行性有力的支持。最后通过财务分析,包括成本分析、收入分析、重要财务指标分析再加上一些统计方法比如敏感性分析等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并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及区域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加以辅佐,最终得出结论项目是可行的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王薇[8](2016)在《中外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畜产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畜产食品产量大幅增加。近年来,我国畜产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畜产食品安全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研究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共分为8个部分,对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和中国在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包括发展历程、法律体系、保障制度等内容,主要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第一,畜产食品安全监管的本质是以法律规范的形式促进资源的合理配制与充分利用,对我国现有的畜产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进行顶层设计,提出核心法律与配套法律制定、衔接的统一标准和安排,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两法合一,尽快制定针对肉蛋乳及其相关制品的专项管理法律,对现行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提升法律位阶,有利于控制畜产食品安全风险。第二,畜产食品安全涉及的领域很多,从养殖到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很难由一个机构管辖所有的事务,我国目前主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农业部共同监管。在现有格局下,减少职能交叉,剥离农业部风险评估相关的职能,统一由卫计委承担,三部门中涉及标准制修订方面的职能转给第三方社会机构承担,进一步明确部门分工,加强畜产食品安全监管。第三,区分技术性法规与标准,构建技术法规体系,将目前畜产食品标准体系中的强制性标准上升为技术法规,赋予其法律效力,以便于贯彻实施;保留推荐性标准,做为引导行业达到技术性法规所要求的目标的手段。第四,畜产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提是科学的风险分析,将风险评估的职能集中到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实行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相分离,以避免部门间互相推诿,建立国家级的监测信息平台,共享各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有助于为畜产食品安全监管、标准制定等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参考。第五,追溯体系是实现畜产食品全食品链信息透明、增强消费者信心的最好方式,我国畜牧业发展规模化程度低,而小散户很难实现各环节的有效衔接,追溯体系建设可以从扶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入手,再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技术帮扶等形式引导企业参与到追溯体系建设中。第六,畜产食品安全监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共治。在相应的畜产食品安全管理法律中树立行业从业者是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加强行业自律,建立政府、企业、消费者、媒体共同参与的网络平台,政府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开展培训,引导媒体,保护消费者,鼓励公众参与到畜产食品安全监管全过程,逐步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社会共治格局。

李骄[9](2014)在《义乳文胸的创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逐渐走入生活中。以人文关怀的理念为出发点,以乳房缺失人群为目标对象,为乳房缺失人群设计乳腺切除手术后义乳文胸,为本次研究的内容。首先,介绍义乳及专业义乳文胸的概念、作用和设计原则,并通过分析国内外义乳文胸的设计现状和专业义乳文胸的设计研究缺陷,为专业义乳文胸的创新、研发提供思路与参考。以共同关注和帮助术后乳房缺失的人群,走出心理障碍,普及佩戴义乳、重塑女性优美体态,重树生活信心。其次,通过对乳腺癌术后患者以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访谈调研,了解她们对义乳和义乳文胸的认知度情况,对义乳文胸穿着舒适度问题,义乳文胸外观细节要求以义乳文胸的面料及款式为研究对象。再次,走访国内华歌尔、雪伦义乳和义乳文胸的公司,进行市场调研,针对义乳和义乳文胸研发新品,总结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运动文胸的压力、湿热等方面的服用性能,与义乳文胸特殊的结构设计相融合,设计出新型的运动义乳文胸,适用于乳房缺失患者运动时穿着。同时进行义乳文胸的外观专利申请与成衣展示,直观的说明患者运动中如何穿戴义乳文胸的解决方式。最后,总结研究成果,说明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未来需解决的问题和发展方向,给予此后研究的方向性意见。

权聪娜[10](2014)在《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与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制品在膳食结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居民乳制品消费信心受到重创。众多学者关注了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但针对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研究大多缺乏理论分析和指导。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与监管研究是要实现对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的科学监测评价,以理论分析为指导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研究以乳制品质量安全理论、乳制品质量安全特性和博弈论为指导,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评价内容方面,在全面分析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乳制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定量监测指标对乳制品质量安全进行客观评价,使用定性监测指标对难以定量化却又对乳制品质量安全有重要影响的因素进行定性评价。在监管内容方面,通过实地调研、访谈以及文献研究了解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指导分析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方式,提出乳制品质量安全具体监管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建立定量和定性监测指标体系。以系统论为指导,运用PEST分析法和HACCP分析法分别对外部和内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构建理论监测指标体系。依据重要性原则、定量化原则和数据可获得性原则选取17个定量指标,构建定量指标体系。遵循可行性和敏感性两个原则选取5个定性指标并设置相应的二级指标,构建定性指标体系。定量指标实证研究。基于定量指标体系对乳制品质量安全进行评价及预警。采用5等级评价法,为17个定量指标确定等级划分标准,根据各指标历年数据对其安全状态进行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赋予各指标权重,使用线性综合评价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根据各指标权重大小将定量指标分为关键指标、一般指标和次要指标。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水平逐年上升,2002-2008年一直处于较不安全状态,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国家加强了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2009-2010年上升到基本安全水平,2011-2012年达到较安全水平。利用指数平滑法和趋势外推法的10种模型拟合定量监测指标的样本数据,选择最优拟合曲线,进行单指标预警。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2013年和2014年的综合状态进行预警,研究表明2013年和2014年均处于较安全状态。定性指标评价及预警。通过分析二级指标的安全状态,对5个定性指标进行评价,并对各指标未来状态进行预警。预计我国监管体系完善水平和兽医制度建设水平处于较安全的水平;奶牛养殖将面临更高的疫病风险;食品添加剂规范化使用程度将处于基本安全状态。案例研究。基于定量指标对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进行评价与预警研究。分析河北省乳制品产业发展现状,根据历年数据对17个定量指标安全状态进行评价,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水平逐年上升,基本走势与全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水平基本一致。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博弈理论分析乳制品质量安全利益相关者行为选择,查找现有市场机制本身和监管中的不足,以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原则为指导,设计政府、企业自身、媒体和消费者四个监管主体。提出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从政府、奶牛养殖企业、乳制品加工企业、媒体和消费者五个方面提出乳制品质量安全保障措施,具体包括: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规范奶牛养殖,保障奶源安全;提升乳制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功能;提升消费者的监督能力。本研究在以下方面有一定创新:在风险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17个定量风险评价指标,针对对乳制品质量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定性因素确定定性指标,构建了乳制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乳制品质量安全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风险评价及预警实证研究。从政府、奶牛养殖企业、乳制品加工企业、媒体和消费者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二、丰乳产品不可随意用于患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丰乳产品不可随意用于患者(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移情理论的宠物纪念服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概述及研究背景
        1.1.1 课题背景概述
        1.1.2 论文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1.2.1 移情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2.2 宠物市场现状
        1.2.3 针对宠物殡葬解决方案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移情理论与宠物纪念服务设计
    2.1 宠物经济背景下人宠情感关系概述
        2.1.1 宠物经济背景下人宠相处方式概述
        2.1.2 宠物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2.1.3 宠物主社交与心理需求
    2.2 国内外宠物殡葬的服务现状
        2.2.1 中国宠物殡葬现状
        2.2.2 外国宠物殡葬现状
        2.2.3 中外宠物殡葬相关服务对比
    2.3 宠物殡葬现状产生原因分析
        2.3.1 社会与环境因素分析
        2.3.2 法律法规分析
    2.4 利益相关者地图
    2.5 移情理论的研究
        2.5.1 移情设计的重要性
        2.5.2 移情设计的基本原则
        2.5.3 移情设计的步骤与方法
    2.6 移情理论与宠物殡葬服务设计的联系
        2.6.1 与用户的联系
        2.6.2 与线上服务平台的联系
        2.6.3 与线下产品的联系
        2.6.4 移情设计具体流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养宠人群对于宠物殡葬服务的需求调研与研究
    3.1 养宠人群调研策略
        3.1.1 目标人群选取
        3.1.2 调研的方法
        3.1.3 调研的目的
    3.2 宠物殡葬现状的定性研究
        3.2.1 文献资料调研
        3.2.2 目标人群深入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3.2.3 研究总结
    3.3 宠物殡葬现状的定量研究
        3.3.1 问卷设计与发放
        3.3.2 问卷结果阐述与分析
    3.4 殡葬服务设计产品的分析
    3.5 现有宠物类App探析
    3.6 问题思考与机会识别
        3.6.1 养宠行为问题思考
        3.6.2 设计机会识别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情理论在宠物纪念服务设计中的应用
    4.1 定义人物角色及应用场景
        4.1.1 确定目标用户
        4.1.2 用户模型建立
    4.2 通过移情图提炼养宠用户诉求
    4.3 通过故事板抽取养宠关键场景
    4.4 通过情景地图找到设计接触点
    4.5 通过用户旅程获取设计机会点
    4.6 设计目标和功能转化
        4.6.1 定义核心需求和其他需求
        4.6.2 定义设计目标
        4.6.3 需求功能转化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移情理论的宠物纪念服务设计实践
    5.1 宠物纪念服务系统架构
        5.1.1 设计概念说明
        5.1.2 服务构想
        5.1.3 利益相关者和商业模式
        5.1.4 信息架构设计
        5.1.5 基于信息架构的宠物殡葬任务分析和设计
    5.2 宠物殡葬衍生产品设计
    5.3 宠物纪念服务交互原型设计
        5.3.1 一级交互页面流程设计
        5.3.2 二级交互页面流程设计
    5.4 宠物纪念服务交互视觉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成果总结
    6.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研问卷
附录二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项目

(2)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安全
        1.1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2 天然草地畜牧业的生态安全
        1.2.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
    第二章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天然草地资源特征
        2.1.1 水分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决定草地在地表的分布
        2.1.2 草原植物种群与特征
        2.2 草地退化及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2.1 天然草地退化
        2.2.2 天然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3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退化类型
        2.3.1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
        2.3.2 我国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及危害
        2.4 天然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2.4.1 自然因素
        2.4.2 人为因素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调査研究
        3.1 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与危害调查
        3.1.1 北疆片区的基本情况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调查结果
        3.2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及危害调查
        3.2.1 南疆片区的基本概况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调查结果
        3.3 讨论
        3.3.1 北疆片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因生态环境差异而分布不同
        3.3.2 放牧牲畜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区域性
        3.3.3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危害严重,部分地区仍在持续
        3.3.4 要更加重视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的生态价值
        3.4 小结
    第四章 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
        4.1 采样地区基本概况
        4.2 试验材料
        4.2.1 植物来源
        4.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4.3 生物碱提取与鉴定
        4.3.1 生物碱提取
        4.3.2 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检测
        4.3.3 生物碱成分鉴定
        4.4 结果
        4.4.1 骆驼蓬生物碱检测结果
        4.4.2 白喉乌头生物碱检测结果
        4.4.3 醉马芨芨草生物碱检测结果
        4.4.4 黄花棘豆生物碱检测结果
        4.4.5 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检测结果
        4.5 讨论
        4.5.1 植物生物碱与毒性形成的关系
        4.5.2 不同种类植物生物碱对动物毒性的种属差异
        4.5.3 毒害草毒性成分检测技术比较
        4.5.4 毒害草资源化利用前景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3种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日粮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指标
        5.2.4 数据统计
        5.3 结果
        5.3.1 干物质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5.3.2 瘤胃内发酵性状的变化
        5.3.3 血液指标的变化
        5.4 讨论
        5.4.1 毒害草经过适当加工可作为饲料来源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瘤胃发酵性状的影响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
        6.1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现有虽技术
        6.1.1 人工防控技术
        6.1.2 机械防控技术
        6.1.3 物理防控技术
        6.1.4 化学防控技术
        6.1.5 生物防控技术
        6.2 天然草地毒害草治理策略
        6.2.1 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
        6.2.2 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生态功能区
        6.2.3 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
        6.2.4 科学定位毒害草利与害,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6.2.5 加大科技投入,避免草地恶化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名录
    附录2: 新疆天然草地主要草原类型
    附录3: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种类
    附录4: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地理分布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GPR109A对小鼠肠道菌群及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定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肠道菌群及其研究进展
        1.1 肠道菌群的一般特征
        1.2 肠道微生物的作用
        1.3 肠道菌群与疾病
        1.4 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
        1.5 ETEC
        1.6 小结
    第二章 GPR109A的研究进展
        2.1 GPR109A的激动和表达
        2.2 GPR109A的生物学功能
        2.3 小结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GPR109A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定植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GPR109A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
        0.1.1 选题缘由
        0.1.2 研究对象
    0.2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0.2.1 研究现状
        0.2.2 研究意义
    0.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方法
    0.4 语料来源与文章体例
        0.4.1 语料来源
        0.4.2 文章体例
上编“V/A+PP”跨层结构及其演化研究
    第一章 “V/A+PP”构造的性质、类别与功用
        1.1 结构性质与构造特点
        1.1.1 “P”居中
        1.1.2 结构特点
        1.2 介词类别与虚化差异
        1.2.1 介词分类与虚化程度
        1.2.2 词性归类与类别判断
        1.3 内部牵制与性质功用
        1.3.1 谓词音节
        1.3.2 性质与功用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共时角度看“A在”的演化发展与重构
        2.1 语法层次与附缀结构
        2.1.1 内部层次
        2.1.2 附缀结构
        2.2 拷贝构式与构式成分
        2.2.1 结构模式
        2.2.2 成分选择
        2.2.3 语法特征
        2.3 “好在”的再演化与诱因
        2.3.1 情态化
        2.3.2 关联化
        2.3.3 演化成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语“(V)自”的附缀化及其“于”的叠加式
        3.1 构成性质与结构功能
        3.1.1 单音节词
        3.1.2 双音节词
        3.1.3 语义特征
        3.1.4 句法功能
        3.2 词汇化过程及成因
        3.2.1 词汇化过程
        3.2.2 词汇化成因
        3.3 介词叠加与叠加效应
        3.3.1 “V自+于”
        3.3.2 “V于+自”
        3.3.3 产生诱因与叠加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A乎 NP”的演化方式与转化结果
        4.1 内部功能与结构转化
        4.1.1 介引功能与宾语扩大
        4.1.2 线性组合与结构转化
        4.2 韵律制约与词汇化等级
        4.2.1 单音节到双音节
        4.2.2 虚化梯度及其词汇化
        4.3 词汇化成因及演化趋势
        4.3.1 演化动因与成词机制
        4.3.2 发展趋势与演化结果
        4.3.3 从附缀化到零形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双+向/往+NP”的演化趋势与结果
        5.1 内部结构与宾语类别
        5.1.1 结构方式
        5.1.2 类别性质
        5.1.3 体标记后附
        5.2 结构转变与演化结果
        5.2.1 附缀化与零形化
        5.2.2 及物化历程
        5.3 演化成因与发展缘由
        5.3.1 介词虚化
        5.3.2 音步制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V+往+NP”的构造特征及“V往”的词汇化
        6.1 成分性质与语义特征
        6.1.1 组成性质与内部构造
        6.1.2 音节形式与语义特征
        6.1.3 宾语变化与范围扩展
        6.2 结构转化与位移变动
        6.2.1 连动而述补
        6.2.2 述补而述宾
        6.2.3 现实位移与虚拟位移
        6.3 词汇化与内部脱落
        6.3.1 成词趋势与时体标记
        6.3.2 成分脱落与音步和谐
        6.3.3 成词动因与脱落结果
        6.4 本章小结
下编“V/A+PP”跨层结构的再演化研究
    第七章 “V/A+PP”构造的演化趋势、发展结果及动因机制
        7.1 构造发展与演化趋势
        7.1.1 结构特性与演化趋向
        7.1.2 及物化与词根化
        7.1.3 附缀结构与附着叠加
        7.1.4 构式化与关联化
        7.2 演化动因与机制
        7.2.1 跨层结构重组
        7.2.2 韵律音步
        7.2.3 语言表达经济性
        7.2.4 语用需求强化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从跨层到副词:“难于”的演化历程与表达功用
        8.1 性质特征与句法分布
        8.1.1 跨层短语“难于”
        8.1.2 粘宾动词“难于”
        8.1.3 副词性“难于”
        8.2 结构演化与表达功能
        8.2.1 行域到知域
        8.2.2 委婉否定
        8.3 词化历程与演化机制
        8.3.1 成词过程
        8.3.2 演化机制
        8.3.3 鉴别标准
        8.4 从述宾到状中
        8.4.1 副词化趋势
        8.4.2 副词化梯度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看在X的份(面/分)上”的构式化及其发展
        9.1 构式特征与构式语义
        9.1.1 内部组件与位置分布
        9.1.2 构式语义与语用功能
        9.2 体标记的鉴定证明
        9.2.1 词性判定
        9.2.2 动介共存
        9.3 词化过程与成词诱因
        9.3.1 跨层结构
        9.3.2 成词诱因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给以”“予以”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动因与机制
        10.1 句法功能与语义特征
        10.1.1 语法特征
        10.1.2 虚化程度
        10.1.3 语义特征
        10.2 宾语的种类特性与指称化
        10.2.1 宾语种类
        10.2.2 指称化宾语
        10.2.3 宾语特性
        10.3 发展历程与演化成因
        10.3.1 演化过程与词义虚化
        10.3.2 结构省缩与配合共现
        10.3.3 配合使用与共现搭配
        10.4 使用语体与表达功效
        10.4.1 使用语体
        10.4.2 表达功效
        10.5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不外乎”的主观评注功能及其发展
        11.1 句法位置与后续成分
        11.1.1 句法位置
        11.1.2 组合倾向
        11.1.3 后续宾语
        11.2 语义特征与情态功能
        11.2.1 语义特点的多样化
        11.2.2 表达功能的情态化
        11.3 发展历程与演化诱因
        11.3.1 词汇化过程
        11.3.2 功能虚化
        11.3.3 演化机制
        11.4 叠加用法
        11.5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从“限于”到“仅限”的词汇化与再演化*
        12.1 演化过程与成词动因
        12.1.1 固化成词
        12.1.2 成词动因
        12.1.3 动词虚化
        12.2 限定强调与形成原因
        12.2.1 前加限定
        12.2.2 凸显强调
        12.3 表达功用与发展演化
        12.3.1 语用功能
        12.3.2 “于”的零形化
        12.3.3 配合使用
        12.4 本章小结
结语和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阿拉善盟骆驼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目的和意义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阿拉善骆驼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 阿拉善盟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情况
        1.1 阿拉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自然资源情况
        1.2 阿拉善经济发展情况
        1.3 阿拉善地区人口资源现状
    2 发展骆驼产业的价值
        2.1 生态价值
        2.2 经济价值
        2.3 社会文化价值
    3 阿拉善骆驼产业构成分析
        3.1 骆驼食品产业
        3.2 驼产品加工产业
        3.3 旅游文化产业
        3.4 生物科技产业
    4 阿拉善骆驼产业发展现状
        4.1 阿拉善骆驼养殖现状
        4.2 阿拉善骆驼产业近年来整体发展态势
    5 小结
第三章 阿拉善骆驼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 阿拉善盟骆驼养殖现状调查
        1.1 骆驼养殖对牧民收入的贡献
        1.2 阿拉善牧民养殖骆驼主要面临的问题
    2 阿拉善盟骆驼产业可持续发展优势分析
        2.1 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丰富的养殖经验
        2.2 品种珍贵,建立特有的繁育基地与保种体系
        2.3 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支持
    3 阿拉善盟骆驼产业可持续发展劣势分析
        3.1 骆驼生存环境恶化,制约产业发展
        3.2 起步晚、规模小,产业化能力低下
        3.3 经营方式落后,品牌意识薄弱,专业销售渠道缺乏
        3.4 骆驼经营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4 阿拉善盟骆驼产业可持续发展机遇分析
        4.1 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
        4.2 市场需求量大,行业竞争小
    5 阿拉善盟骆驼产业可持续发展挑战分析
        5.1 生产、管理的挑战
        5.2 市场开拓能力的挑战
        5.3 产(食)品安全的挑战
    6 小结
第四章 阿拉善骆驼产业发展策略
    1 环境友好型发展
        1.1 优化骆驼生存环境,改善骆驼产业发展条件
        1.2 加强管理,避免人为环境破坏
    2 安全健康型发展
        2.1 注重骆驼食品及驼产品安全
        2.2 强化产业链,树立品牌意识
    3 现代化经营发展
        3.1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3.2 扶持、发展优质企业
        3.3 强化科技支撑
    4 基础设施保障型发展
    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含醇发酵乳生产工艺的开发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含醇传统发酵乳
    1.2 含醇发酵乳的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2.1 酸马奶的微生物多样性
        1.2.2 开菲尔的微生物多样性
    1.3 含醇发酵乳的生物活性及功能的研究现状
        1.3.1 抗氧化活性
        1.3.2 抗菌活性
        1.3.3 抗高血压活性
    1.4 酸马奶的生物活性及功能
    1.5 开菲尔的生物活性及功能
    1.6 含醇发酵乳的生产工艺及存在的问题
    1.7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含醇发酵乳的现代生产工艺开发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培养基及试液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含醇发酵乳的发酵条件优化
        2.2.2 稳定剂的添加种类和复配比例的优化
    2.3 各项指标测定方法
        2.3.1 含醇发酵乳pH的测定
        2.3.2 含醇发酵乳产品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3.3 含醇发酵乳产品理化特性的分析
        2.3.4 含醇发酵乳产品黏度的测定
        2.3.5 含醇发酵乳沉淀率的测定
        2.3.6 含醇发酵乳产品的感官评分
        2.3.7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含醇发酵乳产品的发酵条件优化结果
        2.4.2 含醇发酵乳中稳定剂的种类和复配比例优化结果
    2.5 总结与讨论
第三章 含醇发酵乳生物活性的体外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培养基及试液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的制备
        3.2.2 发酵样品的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2.3 蛋白质水解度的测定
        3.2.4 HPLC法测定发酵乳样品的体外ACE抑制活性
        3.2.5 ABTS法测定发酵乳样品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3.2.6 牛津杯法测定发酵乳样品的体外抗菌活性
        3.2.7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发酵乳的理化性质
        3.3.2 发酵乳样品的ACE抑制活性
        3.3.3 ABTS法测定发酵乳样品的抗氧化活性
        3.3.4 发酵乳样品的抗菌活性
    3.4 总结与讨论
第四章 含醇发酵乳对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培养基及试液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分组及处理
        4.2.2 大鼠内皮细胞的培养
        4.2.3 样品处理方法
        4.2.4细胞生长实验
        4.2.5 NO含量的检测
        4.2.6 缓激肽含量的检测
        4.2.7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细胞生长实验
        4.3.2 NO含量的测定
        4.3.3 缓激肽含量的测定
    4.4 总结与讨论
第五章 含醇发酵乳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
        5.1.1 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1.4 培养基及试液的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样品的制备
        5.2.2 ACE抑制活性的体内实验
        5.2.3 高血压相关指标的测定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样品的理化特性
        5.3.2 样品的ACE抑制活性
        5.3.3 单次灌胃的血压变化情况
        5.3.4 长期灌胃的变化情况
    5.4 总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果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7)年生产加工1万吨酸羊乳项目可行性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食品项目可行性研究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2.1 可行性研究理论基础
        2.1.1 可行性研究的概念及内容
        2.1.2 可行性研究的作用
    2.2 可行性研究现状
        2.2.1 国内可行性研究现状
        2.2.2 国外可行性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食品行业可行性研究现状
        2.3.1 国外食品行业可行性研究现状
        2.3.2 国内食品行业可行性研究现状
第3章 项目概况
    3.1 项目名称及建设条件
    3.2 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3.3 总平面布置
    3.4 项目实施进度及招标方案
        3.4.1 项目实施进度
        3.4.2 项目招标方案
    3.5 企业组织及劳动定员
        3.5.1 企业组织机构
        3.5.2 劳动定员及职工来源
第4章 项目市场分析和风险分析
    4.1 项目市场需求分析
        4.1.1 国外市场供需预测
        4.1.2 国内市场供需预测
    4.2 项目风险分析
        4.2.1 项目建设期风险
        4.2.2 市场风险
        4.2.3 政策风险
        4.2.4 安全及节能环保风险
第5章 项目技术可行性
    5.1 项目工艺流程
    5.2 工艺介绍
    5.3 设备方案
        5.3.1 设备的选型原则
        5.3.2 主要设备
    5.4 土建工程及辅助工程
        5.4.1 土建工程
        5.4.2 给排水
        5.4.3 供电及电信
        5.4.4 采暖通风
        5.4.5 弱电保护系统及消防
    5.5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5.5.1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5.5.2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5.5.3 结论与建议
    5.6 节能方案分析
        5.6.1 能耗状况分析
        5.6.2 能耗指标分析
        5.6.3 节能措施分析
        5.6.4 节能分析结论
第6章 项目经济可行性
    6.1 投资估算、资金筹措以及财务指标分析
        6.1.1 投资测算与融资分析
        6.1.2 成本与收入估算分析
        6.1.3 项目现金流量分析
        6.1.4 盈利能力分析
        6.1.5 盈亏平衡分析(正常年份)
        6.1.6 敏感性分析
        6.1.7 财务分析结论
    6.2 社会效益、区域经济效益分析
        6.2.1 社会效益分析
        6.2.2 区域经济效益分析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第8章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8.1 论文的创新点
    8.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外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美国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2.1 美国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发展历程
        2.1.1 自由发展期(1776-1906年)
        2.1.2 转型期(1906-1938年)
        2.1.3 加强期(1938-2000年)
        2.1.4 完善期(2000年至今)
        2.1.5 美国畜产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发展历程表
    2.2 美国畜产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2.2.1 畜产食品管理机构及职能
        2.2.2 畜产食品安全相关核心法律
        2.2.3 畜产食品安全主要配套法律
        2.2.4 美国畜产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框架
    2.3 美国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制度
        2.3.1 美国畜产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2.3.2 美国畜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2.3.3 美国畜产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
        2.3.4 美国畜产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和召回制度
        2.3.5 科技支撑体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欧盟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3.1 欧盟畜产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发展历程
        3.1.1 法律意识初建期(1958-1985年)
        3.1.2 快速发展期(1985-2000年)
        3.1.3 探求新方式(2000年至今)
        3.1.4 欧盟畜产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发展历程表
    3.2 欧盟畜产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3.2.1 畜产食品管理机构及职能
        3.2.2 畜产食品安全相关核心法律
        3.2.3 畜产食品安全主要配套法律
        3.2.4 欧盟畜产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框架
    3.3 欧盟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制度
        3.3.1 欧盟畜产食品标准体系
        3.3.2 欧盟畜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3.3.3 欧盟畜产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
        3.3.4 欧盟畜产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和召回制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本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4.1 日本畜产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发展历程
        4.1.1 初级管理期(1868-1947年)
        4.1.2 食品卫生管理(1947-2000年)
        4.1.3 食品安全管理(2000年至今)
        4.1.4 日本畜产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发展历程表
    4.2 日本畜产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4.2.1 畜产食品管理机构及职能
        4.2.2 畜产食品安全相关核心法律
        4.2.3 畜产食品安全主要配套法律
        4.2.4 日本畜产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框架
    4.3 日本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制度
        4.3.1 日本畜产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4.3.2 日本畜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4.3.3 日本畜产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
        4.3.4 日本畜产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和召回制度
        4.3.5 其它制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澳大利亚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5.1 澳大利亚畜产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发展历程
        5.1.1 分散管理期(1900-1990年)
        5.1.2 统一管理期(1990年至今)
        5.1.3 澳大利亚畜产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发展历程
    5.2 澳大利亚畜产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5.2.1 畜产食品管理机构及职能
        5.2.2 畜产食品安全相关核心法律
        5.2.3 畜产食品安全主要配套法律
        5.2.4 澳大利亚畜产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框架
    5.3 澳大利亚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制度
        5.3.1 澳大利亚畜产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5.3.2 澳大利亚畜产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
        5.3.3 澳大利亚畜产食品追溯体系和召回制度
        5.3.4 其它制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
    6.1 中国畜产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发展历程
        6.1.1 萌芽期(1949-1978年)
        6.1.2 发展期(1978-1993)
        6.1.3 分散监管(1993-2003)
        6.1.4 统一监管(2003年至今)
        6.1.5 中国畜产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发展历程表
    6.2 中国畜产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6.2.1 畜产食品管理机构及职能
        6.2.2 畜产食品安全相关核心法律
        6.2.3 畜产食品安全主要配套法律
        6.2.4 中国畜产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框架
    6.3 中国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制度
        6.3.1 中国畜产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6.3.2 中国畜产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
        6.3.3 中国畜产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和召回制度
    6.4 中国畜产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6.4.1 畜产食品安全现状
        6.4.2 畜产食品安全问题
        6.4.3 畜产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外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比较
    7.1 中外畜产食品安全监管发展历程比较
    7.2 畜产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比较
    7.3 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制度比较
        7.3.1 畜产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比较
        7.3.2 畜产食品安全监管风险分析体系比较
        7.3.3 畜产食品安全监管追溯体系与召回制度比较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点
    8.3 讨论
    8.4 主要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义乳文胸的创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课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义乳与义乳文胸的概况
    2.1 义乳的概况
        2.1.1 义乳的分类
        2.1.2 义乳的使用材料
        2.1.3 国内外义乳的发展
        2.1.4 义乳的使用方法
    2.2 义乳文胸的概况
        2.2.1 国外义乳文胸形制的演变
        2.2.2 义乳文胸的外观设计特点
第三章 义乳文胸的设计调研
    3.1 乳房缺失人群的基本情况
        3.1.1 乳房缺失人群分布情况
        3.1.2 乳房缺失人群生理情况
        3.1.3 乳房缺失人群心理情况
    3.2 义乳文胸认知度调查
        3.2.1 术后患者对义乳和义乳文胸的认知状况
        3.2.2 术后患者了解义乳和义乳文胸的渠道
    3.3 义乳文胸穿着舒适性调查
    3.4 义乳文胸各个细节的要求
        3.4.1 款式结构设计
        3.4.2 肩带设计
        3.4.3 罩杯杯垫设计
第四章 义乳文胸的创新设计
    4.1 影响义乳文胸舒适度的因素
    4.2 义乳文胸配件设计
    4.3 义乳文胸发展趋势
    4.4 义乳泳装的设计
    4.5 运动义乳文胸的设计
        4.5.1 运动文胸的概述
        4.5.2 运动对乳腺癌患者的影响
        4.5.3 运动义乳文胸设计实例
        4.5.4 运动义乳文胸规格图
        4.5.5 运动义乳文胸成衣展示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附录2:义乳和义乳文胸的认知度调查问卷
附录3: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外观专利

(10)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与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食品安全经济学特性研究
        1.2.2 食品安全监管研究
        1.2.3 食品安全风险因素研究
        1.2.4 食品安全消费行为研究
        1.2.5 食品安全风险评价及预警研究
        1.2.6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分析
    2.1 重要概念的界定
    2.2 乳制品质量安全理论
        2.2.1 食物安全内涵的发展
        2.2.2 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
        2.2.3 HACCP 管理体系
        2.2.4 统一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2.2.5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测
        2.2.6 乳制品质量安全评价预警
    2.3 乳制品的质量安全特性
        2.3.1 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品质特性
        2.3.2 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经济特性
    2.4 博弈论
        2.4.1 “柠檬市场”和逆向选择模型
        2.4.2 信号博弈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监测指标构建
    3.1 乳制品质量安全危害分析
        3.1.1 生物性危害
        3.1.2 化学性危害
        3.1.3 物理性危害
    3.2 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特征分析
        3.2.1 阶段性
        3.2.2 隐蔽性
        3.2.3 变动性
        3.2.4 危害的不可逆性
        3.2.5 影响的外部性
    3.3 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3.3.1 外部风险因素分析
        3.3.2 内部风险因素分析
    3.4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测理论指标体系设计
        3.4.1 理论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3.4.2 理论指标体系设计的意义
        3.4.3 理论指标体系的选取
    3.5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测实用指标体系设计
        3.5.1 定量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3.5.2 定性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定量指标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及预警
    4.1 定量指标的评价
        4.1.1 评价和预警周期的选择
        4.1.2 单指标评价方法
        4.1.3 指标分析及评价
        4.1.4 各指标安全等级分布图
    4.2 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评价
        4.2.1 综合评价模型的选择
        4.2.2 赋权方法的选择
        4.2.3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
        4.2.4 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4.3 乳制品质量安全预警
        4.3.1 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4.3.2 单指标趋势预测
        4.3.3 质量安全预警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定性指标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及预警
    5.1 定性指标的评价
        5.1.1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评价
        5.1.2 兽医制度建设水平评价
        5.1.3 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评价
        5.1.4 奶牛疫病评价
        5.1.5 食品添加剂规范化使用评价
        5.1.6 各定性指标安全等级分布图
    5.2 基于定性指标的风险预警
        5.2.1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预警
        5.2.2 兽医制度建设水平预警
        5.2.3 奶牛疫病预警
        5.2.4 食品添加剂规范化使用程度预警
    5.3 本章小结
6 案例与实证研究: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评价及预警
    6.1 河北省乳制品产业发展现状
        6.1.1 奶牛养殖业发展现状
        6.1.2 乳制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6.1.3 乳制品消费现状
    6.2 单指标评价
        6.2.1 定量指标体系
        6.2.2 指标评价
    6.3 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综合评价
    6.4 河北省乳制品质量安全预警
        6.4.1 单指标趋势预测
        6.4.2 单指标预警
        6.4.3 综合指标预警
    6.5 本章小结
7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7.1 乳制品产业发展现状
        7.1.1 奶牛养殖业现状
        7.1.2 乳制品加工业现状
        7.1.3 乳制品销售现状
        7.1.4 乳制品消费现状
        7.1.5 乳制品进出口现状
    7.2 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7.2.1 管理体系现状
        7.2.2 相关法律法规现状
        7.2.3 相关标准现状
        7.2.4 认证认可体系现状
        7.2.5 检验检测体系
        7.2.6 信息服务体系现状
    7.3 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现状
        7.3.1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现状
        7.3.2 生鲜乳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现状
        7.3.3 食品安全应急管理
    7.4 乳制品质量安全现状存在的问题
        7.4.1 基于质量安全的乳制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7.4.2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7.4.3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存在的问题
    7.5 本章小结
8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
    8.1 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分析
        8.1.1 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8.1.2 乳制品加工企业和奶牛养殖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8.1.3 乳制品加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8.2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原则
        8.2.1 预防性原则
        8.2.2 风险分析原则
        8.2.3 透明性原则
    8.3 监管主体
        8.3.1 政府监管
        8.3.2 企业自我监管
        8.3.3 媒体监督
        8.3.4 消费者监督
    8.4 本章小结
9 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
    9.1 完善政府监管体系
        9.1.1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9.1.2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9.1.3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9.1.4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9.1.5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认证认可体系
        9.1.6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体系
    9.2 规范奶牛养殖,保障奶源安全
        9.2.1 规范奶牛养殖场兽药使用
        9.2.2 继续推进奶牛适度规模化养殖
        9.2.3 提升奶农合作社的实力,矫正生鲜乳定价权的过度倾斜
        9.2.4 大力发展奶牛循环经济养殖模式,保障奶业可持续发展
    9.3 提升乳制品加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
        9.3.1 提升乳制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保障乳制品加工业长期发展
        9.3.2 推广 HACCP 体系,提升乳制品加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9.4 充分发挥媒体监督功能
    9.5 提高消费者监督能力
        9.5.1 加强消费者教育和风险交流
        9.5.2 激励消费者提供质量安全信息
        9.5.3 加强媒体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
    9.6 本章小结
10 结论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丰乳产品不可随意用于患者(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移情理论的宠物纪念服务设计研究[D]. 曹鑫雨. 江南大学, 2021(01)
  • [2]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D]. 王军亮. 扬州大学, 2020(04)
  • [3]GPR109A对小鼠肠道菌群及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定植的影响[D]. 巩宇红. 吉林大学, 2020(08)
  • [4]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D]. 杜可风.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阿拉善盟骆驼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赵明慧. 兰州大学, 2019(02)
  • [6]含醇发酵乳生产工艺的开发及生物活性研究[D]. 刘彦敏.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1)
  • [7]年生产加工1万吨酸羊乳项目可行性研[D]. 曹沿国. 齐鲁工业大学, 2017(04)
  • [8]中外畜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D]. 王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12)
  • [9]义乳文胸的创新设计研究[D]. 李骄. 江南大学, 2014(04)
  • [10]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与监管研究[D]. 权聪娜.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3)

标签:;  ;  ;  

丰胸产品不宜随意用于患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