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州地区2000-2003年登革热疫情监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婧雯,陈斌,李玉伟,章灿明,林姿[1](2021)在《莆田市登革热流行分布与白纹伊蚊抗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莆田市登革热流行地区分布,选择合适的监测点,测定2020年白纹伊蚊幼蚊与成蚊的抗药性水平,为防控登革热等蚊媒疾病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导出并分析莆田市2005—2020年登革热个案资料。2020年5月在莆田市2个监测点(涵江区和仙游县)采集白纹伊蚊,用生物测定法检测幼虫以及成蚊的抗药性。结果 2005—2020年莆田市登革热病例主要集中在涵江区,仙游县只有输入病例报告。该两处监测点白纹伊蚊幼虫对吡丙醚均产生抗性,同时成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有较高抗性,对杀螟硫磷产生了可能抗性。涵江区白纹伊蚊种群对马拉硫磷产生抗性,但仙游县仍为敏感种群。结论莆田市应重视登革热防控以及白纹伊蚊的监测工作,且应避免选用吡丙醚和拟除虫聚酯杀虫剂灭蚊。
李玉伟,黄婧雯,章灿明,陈斌[2](2021)在《福建省福州市和莆田市2020年白纹伊蚊击倒抗性基因突变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福州市和莆田市登革热伊蚊监测点白纹伊蚊击倒抗性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2020年5—6月在福州市(晋安区、永泰县)和莆田市(涵江区、仙游县)采集白纹伊蚊幼虫,饲养繁殖,使用成蚊接触筒法实验结束的F1代单只雌蚊样本,提取DNA,PCR扩增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基因部分片段,测序分析击倒抗性(knockdown resistance, kdr)基因突变情况。结果福州市和莆田市共检测491只白纹伊蚊,其中VGSC基因第Ⅱ结构域及第Ⅲ结构域的I1532位点未发现突变位点,第Ⅲ结构域的F1534位点存在突变。F1534位点有4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TTC/F(252,25.66%)、突变型TCC/S(722,73.52%)、TGC/C(3,0.31%)和CTC/L(5,0.51%);7种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纯合子F/F(39,7.94%),野生/突变型杂合子F/C(1,0.20%)、F/S(172,35.03%)和F/L(1,0.20%),突变型杂合子S/C(2,0.41%)和S/L(4,0.81%),突变型纯合子S/S(272,55.40%)。F1534位点突变等位基因TCC/S在4个种群中均有发现,且莆田市涵江区和仙游县的频率高于福州市晋安区和永泰县的频率。晋安区和永泰县F1534位点存在5种基因型,涵江区和仙游县则只有3种。野生/突变型杂合子F/S和突变型纯合子S/S在4个种群中均存在,野生型纯合子F/F只在涵江区中没有发现。晋安区和永泰县基因型以F/S为主,涵江区和仙游县以S/S为主。结论福州市和莆田市kdr基因突变频率高,以F1534S突变类型为主。提示应密切关注当地蚊虫抗性水平,减少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使用,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虫剂。
陈显第,林馨[3](2021)在《连江县2004—2020年登革热流行特征》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连江县登革热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参考。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个案调查与病例报告、暴发与流行调查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连江县2004—2020年有6年报告登革热疫情,共52例,年均发病率0.47/10万,其中本土病例占63.5%、输入性病例占36.5%,呈局部暴发;3次流行发病率分别为3.27/10万(2004年)、0.89/10万(2018年)、2.67/10万(2019年);近几年输入呈常态化;发病高峰在10月;凤城镇病例数占75.0%;以青壮年为主;男女发病率类似。结论连江县登革热暴发流行均为外来输入引发,病原有Ⅰ、Ⅱ、Ⅲ型;外防输入、内防蔓延、及时疫报、措施得当,对控制疫情至关重要。
杨婷[4](2021)在《云南登革热疫区DENV分子流行特征及其传播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登革病毒是(DENV)是由伊蚊为媒介传播的病原体之一,是近年来流行最严重的虫媒传播的病毒。DENV感染宿主后一般会直接造成普通登革热(DF),严重者甚至可导致登革出血热(DHF)和登革休克综合(DSS)。根据抗原性不同,其可被划分为4种相关但又不相同的血清型(DENV-1、DENV-2、DENV-3和DENV-4),不同血清型又可分为不同的基因型。所有的血清型、基因型病毒感染人类后都能导致不同程度的登革热病症。云南的边境绵长,设有多个出入境口岸,跨境人流量巨大,跨境人群活动频繁,易有输入性病原体流行风险。云南的边境地区丛林茂密,河流湖泊密集,温润的气候十分适宜DENV的传播媒介伊蚊生存繁殖。与云南接壤的多个东南亚国家均为DF主要疫区。由于蚊类活动范围难以控制,故增加了DENV的预防难度。由此可见,云南边境口岸疾病输入形势越来越严峻,急需加强各种疾病的监测及预防。基于此背景,以分子诊断方法进行研究。本研究收集了景洪市2019年DF爆发期间280例抗体阳性血清,进行DENV E基因全长扩增和基因序列的同源关系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景洪市DENV存在1、2、3三种血清型共同流行,其中DENV-1为优势血清型,每种血清型又同时存在多种基因型病毒株共同流行。通过构建MCC进化树显示2019年景洪市DENV的输入来源受到东南亚国家毒株的影响并共同进化。其次,我们还对2014~2020年瑞丽市467例DF患者血清进行DENV E基因全长扩增,成功获得193条序列。研究结果表示瑞丽市DENV-1一直保持持续流行的态势,近两年DENV-3逐渐成为瑞丽市的优势血清型。利用BEAST软件进行毒株的起源及进化分析发现,瑞丽市DENV受东南亚毒株影响较大且主要输入来源为缅甸,瑞丽市DENV已经逐渐往本地进化趋势发展。此外,我们还对2019年云南边境DF疫区与邻近的老挝、缅甸两个国家的DENV流行特征做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景洪受东南亚国家影响较大且毒株输入来源复杂,瑞丽毒株输入来源多为缅甸。综上所述,本论文阐明了2019年景洪DF疫情期间的各血清型及基因型的流行特征,纵向分析了2014~2020年瑞丽市DENV的演变规律以及2019年两个地区与邻国DENV流行特征的关系。本研究的结果将为云南边境地区的DF预防及应对策略的制定提供直接的数据支持。
张帅,陈敏红[5](2021)在《2019年福州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与气象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2019年福州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与气象因素进行分析,为登革热有效防控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福州市登革热疫情资料以及同期气候、人口学资料、疫点处置信息,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并用趋势线拟合散点图回归分析方法,探索气候影响因素与登革热发病的关系。结果 2019年福州市登革热年发病率为7.18/10万,地区年发病率最高为27.45/10万。病例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8—10月。发病年龄以20~<60岁的中壮年居多。气象因子中,温度与登革热日发病数相关性最显着,当平均温度在20.4~29.3℃,最高温度在25.0~33.8℃,最低温度在13.9~26.3℃时,温度与登革热发病数呈正相关;当平均温度高于29.3℃,最高温度高于33.8℃,最低温度高于26.3℃时,温度与登革热发病数呈负相关。其中日最高气温与登革热日发病数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485。结论在今后的防控工作中可以结合登革热流行特征和气象因素的影响,评估疫情暴发风险,提前做好防控部署,延缓疾病蔓延,阻止疫情大规模暴发。
曾杜娟[6](2020)在《深圳市坪山区白纹伊蚊密度与气象因素关系及其抗药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深圳市坪山区白纹伊蚊密度进行持续性监测,掌握坪山区白纹伊蚊密度、季节消长规律,探讨白纹伊蚊密度(诱蚊诱卵指数、布雷图指数)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同时检测坪山区不同生境(工业区、中心区、生态区)白纹伊蚊幼虫抗药性水平,并探讨白纹伊蚊的代谢抗性和靶标抗性机制,为坪山区白纹伊蚊的持续性防控及预防登革热疫情的传播、暴发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白纹伊蚊密度监测方法:白纹伊蚊专项监测方法:采用诱蚊诱卵器法。2015-2018年每月随机选取居民区、公园、医院至少各1处布放诱蚊诱卵器。白纹伊蚊幼虫监测方法:采用布雷图指数法。2015年-2018年每月随机选取居民区、外环境(医院、公园、工地)至少各1处做布雷图指数调查。2.白纹伊蚊密度与气象因素关系:在深圳气象局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气象因素资料(月平均气温、月降雨量、月平均相对湿度),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白纹伊蚊密度与气象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白纹伊蚊密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3.白纹伊蚊抗药性检测方法:抗药性检测方法:应用WHO推荐的幼虫浸渍法测定白纹伊蚊幼虫的抗药性,检测坪山区三种生境(工业区、中心区、生态区)白纹伊蚊幼虫对几种常见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代谢抗性检测方法:采用酶标仪法测定每个种群白纹伊蚊幼虫的非特异酯酶(NSE)、多功能氧化酶(MFO)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力,同时通过增效醚(PBO)间接测定白纹伊蚊幼虫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P450s)活力水平,探究代谢抗性机制。基因靶标抗性检测方法:分别将每只白纹伊蚊置于液氮中研磨后提取DNA,然后进行PCR扩增击倒抗性基因(kdr基因)片段,分析白纹伊蚊的kdr基因的突变情况,探究靶标抗性机制。结果:1.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白纹伊蚊专项监测结果:坪山区2015-2018年四年的平均诱蚊诱卵指数(MOI)为5.71。对比不同生境的MOI结果,发现公园的MOI最高,医院的MOI最低。坪山区2015-2018年每年的MOI均呈单峰分布,密度高峰主要集中在6-9月。白纹伊蚊幼虫监测结果:坪山区2015-2018年四年的平均布雷图指数(BI)为3.72,平均容器指数(CI)为23.71,平均房屋指数(HI)为2.94。对比两种生境的BI结果,发现每年均为居民区高于外环境。坪山区2015-2018年四年的BI均呈单峰分布,密度高峰主要集中在7-9月。2.白纹伊蚊密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白纹伊蚊密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MOI、BI与月平均气温、月降雨量、相对湿度均呈现正向相关关系(P<0.001)。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当MOI为因变量时,月平均气温及月降雨量进入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R为0.789,P=0.006)。当BI为因变量时,月降雨量及月平均气温进入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R为0.774,P=0.012)。3.白纹伊蚊抗药性检测结果:坪山区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幼虫的抗药性水平:工业区白纹伊蚊幼虫对溴氰菊酯产生高抗性,中心区和生态区幼虫为中抗性,抗性指数为24.13、17.74、18.81;工业区及中心区白纹伊蚊幼虫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指数为19.40、16.50,对双硫磷的抗性指数为12.38、18.10,属中抗性,对氯菊酯、残杀威产生低抗性;生态区白纹伊蚊幼虫对高效氯氰菊酯、双硫磷、氯菊酯的抗性指数为7.70、8.82、3.26,属低抗性,对残杀威敏感。白纹伊蚊代谢抗性机制:工业区白纹伊蚊幼虫的NSE、MFO、GST酶活力分别是敏感品系白纹伊蚊幼虫酶活力的1.31、1.56、1.21倍(P<0.05)。中心区和生态区白纹伊蚊幼虫的GST酶活力分别是敏感品系白纹伊蚊幼虫酶活力的1.43、1.19倍(P<0.05)。PBO对工业区、中心区和生态区白纹伊蚊幼虫的增效比分别为1.86、1.79和1.49,说明PBO增强了溴氰菊酯对坪山区白纹伊蚊种群的毒力作用。白纹伊蚊靶标抗性机制:对坪山区共108只白纹伊蚊的kdr基因进行测序,在1534位点发现突变,突变率为5.56%。共发现3种等位基因,5种基因型。工业区白纹伊蚊的kdr基因发生F1534L突变,突变率为4.65%。中心区白纹伊蚊的kdr基因发生F1534L和F1534S突变,总突变率为11.43%。而生态区白纹伊蚊的kdr基因未发生突变。结论:1.深圳市坪山区2015-2018年白纹伊蚊密度较高,在密度高峰期时存在登革热传播风险。白纹伊蚊密度与月平均气温、月降雨量、月平均相对湿度均呈现正向相关关系。对白纹伊蚊密度影响较大的气象因素为月平均气温及月降雨量。2.工业区及中心区白纹伊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较高,而生态区较低。工业区白纹伊蚊抗性可能与NSE、MFO、GST及P450s酶活力升高及kdr基因F1534L突变有关。中心区白纹伊蚊幼虫的抗药性可能与GST、P450s酶活力升高及kdr基因F1534S、F1534L突变相关。生态区白纹伊蚊幼虫抗药性可能与GST、P450s酶活力升高有关。3.根据坪山区白纹伊蚊抗药性水平,建议加强定期监测白纹伊蚊抗药性水平及其相关抗性机制,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蚊虫治理方案。
方海银,李玉伟,陈斌,黄春文[7](2020)在《福州市2018年白纹伊蚊密度及抗药性监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福州市白纹伊蚊密度季节消长变化和对常用灭蚊幼剂及杀成蚊剂的抗药性水平,为科学防控登革热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4~10月,在福州市4个监测点(闽侯县、台江区、晋安区、福清市),用布雷图指数法(BI)监测白纹伊蚊幼虫密度;用WHO推荐的生物测定法测定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结果福州市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在6月和9月出现两个高峰,全年平均BI值为15.01;4个监测点蚊幼虫对双硫磷抗性倍数RR分别为1.06、1.00、0.94和1.15,对双硫磷敏感;除福清和台江点成蚊对马拉硫磷、残杀威敏感外,4个监测点成蚊对高效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马拉硫磷和残杀威7种常用杀虫剂,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抗性"占39.3%(11/28),"可疑抗性"占46.4%(13/28)。结论福州市加强对媒介伊蚊密度及抗药性动态监测,合理选择和科学使用杀虫剂,对蚊虫防治有重要意义。
陈敏红,贾海梅,王瑶杰,张帅[8](2019)在《登革热病毒非结构蛋白快速检测在登革热防控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登革热病毒非结构蛋白(nonstructral,NS)快速检测在福州市登革热疫情控制中的应用,评价NS1快速检测的优势,为赢得公共卫生反应时间控制疫情发生发展提供支持。方法对报告的福州市登革热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媒介调查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实验室NS1、IgM抗体和IgG抗体检测均应用ELISA法。结果 2016年福州市蚊幼虫布雷图指数为4.74~26.07,2017年布雷图指数为10.88~24.28,2018年布雷图指数为8.89~19.60;2018年福州市本地登革热病例发病到报告时间间隔短于2016年(P<0.01),但2017年福州市本地登革热病例发病到报告时间间隔长于2016年(P<0.01)。结论登革热抗原NS1快速检测相对于常规的监测模式具有提早发现病例,有助于登革热疫情的控制。
刘晓娜[9](2018)在《深圳市坪山区白纹伊蚊密度监测及病毒携带和抗药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掌握坪山区白纹伊蚊密度、季节消长规律以及孳生地的类型和数量,并检测白蚊伊蚊登革热病毒携带情况,评估登革热发生或流行的风险,为当地登革热疫情的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2.评价坪山区白纹伊蚊成蚊对三类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药性程度,并从生化水平酶学角度初步探索其代谢抗性机制,为及时调整抗药性治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2016年-2017年对坪山区不同生境的白纹伊蚊密度进行监测,白纹伊蚊专项监测采用诱蚊诱卵器法,蚊幼虫密度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将采集的蚊幼虫和蚊卵饲养至成蚊,提取其核酸,利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登革热病毒。2.应用WHO推荐的接触筒法测定成蚊的抗药性,检测白纹伊蚊坪山种群和敏感品系对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同时测定两个种群成蚊的非特异酯酶(NSE)、多功能氧化酶(MFO)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力,了解其在代谢抗性中所起的作用。结果:1.坪山区白纹伊蚊的密度及孳生地:2016和2017年的平均诱蚊诱卵指数(MOI)分别为5.60和8.64,2017年不同生境的诱卵指数(OI)和诱蚊诱卵指数(MOI)均以居民区最高,公园最低(P<0.05)。2016和2017的平均布雷图指数(BI)分别为5.81和3.40,2016年不同生境的布雷图指数(BI)、房屋指数(HI)和2017年不同生境的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存在统计学差异,居民区均高于外环境(P<0.05)。坪山区全年均可监测到白纹伊蚊,阳性指标的消长趋势均大致呈单峰型分布,4月开始伊蚊密度逐月上升,8月前后达到峰值,除了2016年的容器指数消长曲线呈三峰分布。坪山区白纹伊蚊多在暂时性的容器中孳生繁殖,且暂时性容器阳性率较高。闲置容器是白纹伊蚊的主要孳生地,而容器阳性率最高的是废旧轮胎,次高是竹头/树洞/石穴。不同生境间的孳生容器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坪山区白纹伊蚊登革热病毒携带情况:2016年4-8月共检测白纹伊蚊成蚊标本53批1190只,平均每批22只,未检出登革热病毒。3.坪山区白纹伊蚊抗药性水平:坪山种群和敏感品系白纹伊蚊成蚊诊断剂量下24h死亡率范围分别为(54.65-99.08)%和(98.48-100.00)%。实验室敏感品系对各类杀虫剂均敏感,而坪山种群接触0.4%高效氯氰菊酯、3%氯菊酯、0.1%溴氰菊酯药膜1h后,24h死亡率分别为54.65%、59.22%、65.92%,表现为抗性;对0.5%高效氯氟氰菊酯、1.4%顺式氯氰菊酯、0.2%杀螟硫磷、0.5%马拉硫磷,24h死亡率分别为93.50%、94.85%、88.05%、95.60%,表现为可疑抗性;对0.05%残杀威敏感,24h死亡率为99.08%。4.白纹伊蚊代谢抗性机制探索:坪山区白纹伊蚊成蚊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均高于敏感品系(P<0.05),酶活力比值分别为1.14和1.43。三种代谢酶活力均呈非正态分布,谷胱甘肽S-转移酶抗性个体占31.08%,非特异性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抗性个体均占14.86%,两种酶或多种酶活力同时提高的抗性个体也占一定比例。结论:1.坪山区白纹伊蚊未检出登革热病毒,但该蚊广泛分布且密度高,存在因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引发本地疫情暴发的风险,应加强对旧屋村和封闭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的监测与防控。2.坪山区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程度较高,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程度相对较低,而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敏感。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的升高可能是坪山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高抗的原因。应定期监测抗药性和加强相关抗性机制的研究工作,适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抗性治理方案。
随海田,马小军,杨益昌,陈敏红,黄春文,汪攀,马会来,张彦平,吴生根,蔡少健,洪荣涛,欧剑鸣[10](2016)在《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现场调查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福州市鼓楼区A小区登革热暴发疫情发生的流行强度及可能传播方式,为进一步开展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调查每一例病例;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集病人的血清检测登革病毒抗原、核酸或抗体;监测小区及周边白纹伊蚊的布雷图指数。结果此次疫情为一起I型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暴发疫情,共计发现20例病例,罹患率为0.32%,疫情持续时间17d。结论此次疫情为福州市鼓楼区首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疫情防控措施得力,未发生续发病例和疫情蔓延。
二、福州地区2000-2003年登革热疫情监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州地区2000-2003年登革热疫情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莆田市登革热流行分布与白纹伊蚊抗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试虫 |
1.2试剂 |
1.3 方法 |
1.3.1登革热流行数据 |
1.3.2白纹伊蚊抗性测定 |
1.5数据处理 |
2 结 果 |
2.1 莆田市2005—2020年登革热流行概况 |
2.2 莆田市2020年白纹伊蚊幼虫抗药性 |
2.3 莆田市2020年白纹伊蚊成蚊抗药性 |
3 讨 论 |
(2)福建省福州市和莆田市2020年白纹伊蚊击倒抗性基因突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虫来源 |
1.2 试剂 |
1.3 方法 |
1.3.1 蚊虫基因组DNA的提取 |
1.3.2 kdr基因的扩增和测序 |
1.3.3 克隆和测序 |
1.3.4 基因序列分析 |
2 结果 |
2.1 kdr基因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 |
2.2 不同地理种群kdr基因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及频率 |
3 讨论 |
(3)连江县2004—2020年登革热流行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定义 |
2 结 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流行特征 |
2.2.1 发病数和发病率 |
2.2.2 地区分布 |
2.2.3 时间分布 |
2.2.4 人群分布 |
2.2.5 暴发过程与病原变化 |
3 讨 论 |
(4)云南登革热疫区DENV分子流行特征及其传播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登革病毒简介 |
1.1.1 登革病毒 |
1.1.2 DENV分子结构及基因组 |
1.1.3 DENV的基因型及血清型 |
1.1.4 DENV的传染源与传播媒介 |
1.1.5 DENV的分子复制机制 |
1.2 登革热简介 |
1.2.1 登革热 |
1.2.2 感染DF发病症状 |
1.2.3 DF的治疗措施 |
1.3 DF的流行情况 |
1.3.1 DF在全球的流行情况 |
1.3.2 DF在中国的流行情况 |
1.3.3 DF在云南的流行情况 |
1.4 云南省特殊地理位置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瑞丽市2014~2020年血清型及基因型演变规律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样本来源 |
2.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病毒RNA的提取 |
2.3.2 DENV样本RNA RT-PCR |
2.3.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结果 |
2.3.4 样本纯化及送测 |
2.3.5 数据处理及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2014~2020 年瑞丽市DENV血清型分布情况 |
2.4.2 瑞丽市2014~2020 年DENV-1 基因型分布及进化特征分析 |
2.4.3 瑞丽市2014~2020 年DENV-2 基因型分布及进化特征分析 |
2.4.4 瑞丽市2014~2020 年DENV-3 基因型分布及进化特征分析 |
2.4.5 瑞丽市2017年1 株DENV-4 基因型分布及进化特征分析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景洪市2019 年DENV基因型分布及传播规律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样本来源 |
3.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病毒RNA提取 |
3.3.2 DENV样本RNA RT-PCR |
3.3.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结果 |
3.3.4 样本纯化及测序 |
3.3.5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2019 景洪市DENV血清型分布情况 |
3.4.2 景洪市DENV-1 基因特征及基因型的起源与进化 |
3.4.3 景洪市DENV-2 基因特征及基因型的起源与进化 |
3.4.4 景洪市DENV-3 基因特征及基因型的起源与进化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2019 年云南边境DF主要疫区与邻国DENV流行特征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样本来源 |
4.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病毒RNA提取 |
4.3.2 DENV样本RNA RT-PCR |
4.3.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结果 |
4.3.4 样本纯化及测序 |
4.3.5 数据处理及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云南边境及邻国地区DENV检测情况及血清型分布 |
4.4.2 景洪与老挝地区2019 年DENV流行特征分析 |
4.4.3 瑞丽与缅甸地区2019 年DENV流行特征分析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5)2019年福州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与气象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2.1 描述统计分析 |
1.2.2 相关性分析 |
1.2.3 关联性分析 |
1.2.4 病例筛选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2019年福州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 |
2.1.1 2019年福州市登革热发病情况 |
2.1.2 登革热病毒型别分布 |
2.1.3 时间分布 |
2.1.4 地区分布 |
2.1.5 人群分布特征 |
2.1.5. 1 年龄分布 |
2.1.5. 2 性别分布 |
2.1.6 聚集性病例 |
2.1.7 局部暴发疫情 |
2.2 气候对登革热发病的影响 |
2.2.1 各气候因子与登革热发病的相关性 |
2.2.2 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与登革热发病的关联性 |
2.2.2. 1 平均温度与登革热发病的关联性 |
2.2.2. 2 最高温度与登革热发病的关联性 |
2.2.2. 3 最低温度与登革热发病的关联性 |
3 讨论 |
4 结论 |
(6)深圳市坪山区白纹伊蚊密度与气象因素关系及其抗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深圳市坪山区白纹伊蚊密度监测 |
2.1 方法 |
2.1.1 白纹伊蚊密度监测 |
2.1.2 气象因素资料 |
2.1.3 统计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2.2.1 白纹伊蚊专项监测结果 |
2.2.2 白纹伊蚊幼虫密度监测 |
2.2.3 白纹伊蚊密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
2.3 讨论 |
第三章 深圳市坪山区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幼虫抗药性研究 |
3.1 材料 |
3.1.1 仪器 |
3.1.2 试剂 |
3.1.3 杀虫剂原药 |
3.2 方法 |
3.2.1 生境分区 |
3.2.2 试虫来源 |
3.2.3 抗药性生物测定(幼虫浸渍法) |
3.2.4 代谢酶活力测定 |
3.2.5 增效醚PBO增效实验 |
3.2.6 kdr基因检测 |
3.2.7 统计分析方法 |
3.3 结果 |
3.3.1 抗药性测定 |
3.3.2 代谢酶活力测定 |
3.3.3 P450s参与坪山区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抗性的形成 |
3.3.4 kdr基因检测结果 |
3.4 讨论 |
3.4.1 白纹伊蚊抗药性情况 |
3.4.2 白纹伊蚊代谢抗性机制 |
3.4.3 白纹伊蚊靶标抗性机制 |
3.4.4 建议 |
第四章 创新点与不足 |
4.1 创新点 |
4.2 不足之处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福州市2018年白纹伊蚊密度及抗药性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试虫 |
1.2试剂 |
1.3 方法 |
1.3.1 媒介监测 |
1.3.2 抗药性监测 |
1.3.2. 1 幼虫抗药性监测 |
1.3.2. 2 成蚊抗药性监测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1.4.1 幼虫浸渍法 |
1.4.2 成蚊接触筒法 |
2 结果 |
2.1 白纹伊蚊密度及季节消长 |
2.2 白纹伊蚊幼虫抗药性水平测定 |
2.3 白纹伊蚊成蚊抗药性水平测定 |
3 讨论 |
(8)登革热病毒非结构蛋白快速检测在登革热防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2.1 个案调查 |
1.2.2 检测方法 |
1.2.3 媒介监测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2016~2018年登革热首例病例发现过程 |
2.1.1 2016年首例病例 |
2.1.2 2017年首例病例 |
2.1.3 2018年首例病例 |
2.2 发病至报告时间间隔 |
2.3 媒介密度 |
3 讨论 |
3.1 本地首例病例发现与报告分析 |
3.2 发病至报告时间间隔分析 |
(9)深圳市坪山区白纹伊蚊密度监测及病毒携带和抗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
1.1 登革热 |
1.1.1 登革热概况 |
1.1.2 传播媒介白纹伊蚊 |
1.1.3 媒介监测和病毒检测的意义 |
1.2 蚊虫抗药性 |
1.3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 深圳市坪山区白纹伊蚊密度及病毒携带情况监测 |
2.1 材料 |
2.1.1 实验仪器设备 |
2.1.2 实验试剂 |
2.2 方法 |
2.2.1 白纹伊蚊专项监测 |
2.2.2 白纹伊蚊幼虫监测 |
2.2.3 蚊虫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 |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5 质量控制 |
2.3 结果 |
2.3.1 白纹伊蚊专项监测结果 |
2.3.2 白纹伊蚊幼虫密度监测结果 |
2.3.3 蚊虫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
2.4 讨论 |
2.4.1 白纹伊蚊的密度及分布 |
2.4.2 坪山种群白纹伊蚊带毒情况 第三章 深圳市坪山区白纹伊蚊抗药性水平监测 |
3.1 材料 |
3.1.1 白纹伊蚊 |
3.1.2 蚊虫的饲养 |
3.1.3 杀虫剂 |
3.1.4 实验试剂 |
3.1.5 实验仪器设备 |
3.2 方法 |
3.2.1 成蚊抗药性生物学测定 |
3.2.2 成蚊代谢酶活力测定 |
3.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4 实验注意事项 |
3.3 结果 |
3.3.1 白纹伊蚊成蚊生物学测定结果 |
3.3.2 敏感品系和坪山种群白纹伊蚊生化测定结果 |
3.4 讨论 |
3.4.1 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 |
3.4.2 白纹伊蚊的代谢抗性 第四章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4.1 创新点 |
4.2 不足之处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现场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病例 |
1.2 病例搜索 |
1.3 环境和媒介生物调查 |
1.4 实验室检测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疫情概况 |
2.2 三间分布 |
2.2.1 时间分布 |
2.2.2 人群分布 |
2.2.3 空间分布 |
2.3 临床特征 |
2.4 实验室检测 |
2.5 环境和媒介生物监测 |
2.6 采取的措施 |
3讨论 |
四、福州地区2000-2003年登革热疫情监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莆田市登革热流行分布与白纹伊蚊抗药性分析[J]. 黄婧雯,陈斌,李玉伟,章灿明,林姿.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21(06)
- [2]福建省福州市和莆田市2020年白纹伊蚊击倒抗性基因突变分析[J]. 李玉伟,黄婧雯,章灿明,陈斌. 中国热带医学, 2021
- [3]连江县2004—2020年登革热流行特征[J]. 陈显第,林馨.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21(04)
- [4]云南登革热疫区DENV分子流行特征及其传播规律研究[D]. 杨婷.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5]2019年福州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与气象因素分析[J]. 张帅,陈敏红. 职业与健康, 2021(02)
- [6]深圳市坪山区白纹伊蚊密度与气象因素关系及其抗药机制研究[D]. 曾杜娟.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7]福州市2018年白纹伊蚊密度及抗药性监测结果分析[J]. 方海银,李玉伟,陈斌,黄春文.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20(01)
- [8]登革热病毒非结构蛋白快速检测在登革热防控中的应用[J]. 陈敏红,贾海梅,王瑶杰,张帅. 预防医学论坛, 2019(10)
- [9]深圳市坪山区白纹伊蚊密度监测及病毒携带和抗药性研究[D]. 刘晓娜. 广东药科大学, 2018(01)
- [10]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现场调查报告[J]. 随海田,马小军,杨益昌,陈敏红,黄春文,汪攀,马会来,张彦平,吴生根,蔡少健,洪荣涛,欧剑鸣.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