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论昆祁秦缝合系(论文文献综述)
田广阔[1](2016)在《东昆仑金水口石榴堇青花岗岩成因矿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昆仑金水口地区发育石榴堇青花岗岩,其成因研究对探讨东昆仑造山带在早古生代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石榴子石作为重要的副矿物之一存在于花岗岩中,对形成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通过对金水口花岗岩进行成因和矿物学研究确定该花岗岩成因,取得如下认识:(1)根据石榴子石不同的形态、结构和成分特征,区别出石榴堇青花岗岩中存在两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石榴子石:岩浆型石榴子石和变质型石榴子石。岩浆结晶形成的石榴子石呈单颗粒产出,且自形性好,较自形到半自形,有的近六边形,含包裹体含量少,具有典型的“钟型”Mn环带,为岩浆后期结晶的产物,含量极少。变质型石榴子石:石榴子石颗粒大小为1~3mm,他形-半自形,裂纹发育,颗粒边缘不规则,边部常蚀变为黑云母,内部可见石英等包裹体,成分具有富集MgO(2.9%~5.9%)而贫MnO(0.16%~3.3%)的特点,镁铝榴石组分平均为19.59%,最高达35.38%。堇青石中高Mg成分,认为是由于麻粒岩熔融成分的加入导致。(2)黑云母以镁质黑云母为主,含有少量的铁质黑云母,黑云母富Mg推测与麻粒岩包体熔融的加入有关。(3)锆石核部年龄值大致在1200Ma到1600Ma之间,明显具有前寒武纪碎屑锆石年龄特征;形态具有岩浆锆石特征,但边部非常低的Th/U比值特征(<0.1)是深熔作用造成的。(4)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资料,认为金水口石榴堇青花岗岩是白沙河组表壳岩与基性麻粒岩共同就地深熔作用的结果,深熔温度在678℃以上。
吴彦旺[2](2013)在《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历史记录 ——寒武纪—二叠纪的蛇绿岩》文中研究表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是青藏高原一条重要的大地构造界限,缝合带中西段地处青藏高原羌塘腹地,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直接记录大洋演化的蛇绿混杂岩研究资料很少,因此,有关该缝合带代表洋盆的性质、演化模式、以及是否构成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界限等关键地质问题都存在很大的争论,这直接制约了对青藏高原早期形成与演化历史的认识。本文选择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的中西段作为研究区,选择研究区出露较好的桃形湖-果干加年山寒武纪-二叠纪蛇绿混杂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详细开展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研究区蛇绿混杂岩各单元进行系统的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SHRIMP/LA-ICP-MS/CAMECA)、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在此基础上,系统收集和分析区域上相关的研究资料,探讨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的属性及其东南延伸,最终建立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的演化历史模型。寒武纪蛇绿混杂岩单元齐全,从蛇绿岩底部的地幔岩石到上部熔岩均有出露,主要岩石类型有变质橄榄岩、到堆晶岩(堆晶辉长岩、堆晶辉石岩和堆晶斜长岩等)、斜长花岗岩、辉长岩墙和玄武岩等。2件堆晶辉长岩和2件斜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504.9±4Ma,517.1±3.8Ma,491.6±1.5Ma,497.2±4.8Ma。变质橄榄岩属于蛇绿岩底部的地幔橄榄岩单元,其为亏损原始地幔7%~20%部分熔融的残留,形成于MOR大地构造环境,但与俯冲带内镁铁质岩石熔体进行了熔/岩反应,受到了俯冲作用影响。堆晶岩主体为镁铁质堆晶岩,来自于亏损地幔源区。锆石Lu-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斜长花岗岩是堆晶辉长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奥陶纪-志留纪蛇绿混杂岩出露单元齐全,主要岩石类型有变质橄榄岩、到堆晶岩、斜长花岗岩、辉长岩墙、玄武岩以及硅质岩。2件堆晶辉长岩年龄为459.8±7.7Ma、453.2±6.1Ma,属于晚奥陶世,2件斜长花岗岩年龄为440.5±1.6Ma,441.6±3.4Ma,属于早志留世。奥陶纪-志留纪蛇绿岩混杂岩中堆晶岩主要具有亏损型大洋中脊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泥盆纪蛇绿混杂岩中辉长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加权平均年龄为367.2±3.3Ma,属于晚泥盆世。泥盆纪蛇绿混杂岩中辉长岩形成于亏损性大洋中脊的大地构造环境,并在后期运移和构造侵位过程中受到了含水流体的影响。石炭纪蛇绿混杂岩在研究区广泛分布,出露单元有堆晶岩、斜长花岗岩、辉长岩墙和玄武岩。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1件斜长花岗岩和1件堆晶辉长岩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58.0±12Ma,354.8±2.4Ma,确定石炭纪蛇绿混杂岩形成于早石炭世。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石炭纪蛇绿混杂岩中玄武岩存在N-MORB、OIB和SSZ型三种类型。辉长岩形成于亏损型洋中脊和岛弧型两种大地构造环境。斜长花岗岩为洋壳运移过程中,剪切带中含水辉长质岩石剪切深熔作用的产物。二叠纪蛇绿混杂岩出露广泛,出露单元有堆晶岩、基性岩墙和玄武岩。2件辉长岩和1件玄武岩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加权平均年龄为274.7±3.9Ma,272.9±1.8Ma,279.8±3.6Ma,属于早二叠世。二叠纪蛇绿混杂岩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其来自于亏损的地幔源区,形成于亏损型大洋中脊的大地构造环境,并且在运移过程中或构造侵位过程中受到了含水流体的影响。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中西段存在从早寒武世到早二叠世连续的洋壳残片,综合对比藏东和三江地区地质资料,本文认为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在双湖以东可能经过巴青县北-雀莫错-格拉丹东南侧直达昌都,在滇西三江地区应该与昌宁-孟连带相接,向南经南垒河、泰国北部芳地区、清迈、清莱至马来西亚本通-劳务一线。泥盆纪之后缝合带西段龙木错-双湖段与藏东,三江的北澜沧江-昌宁-孟连-清迈-清莱-本通-劳务一带经历了近乎相同的演化历史。本文首次提出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代表的古大洋为“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其为冈瓦纳大陆北界,主要经历了五个演化阶段:1、至少从早寒武世开始大洋进入了威尔逊旋回中的初始演化阶段,类似于现今的红海阶段;2、志留纪-早石炭世大洋处于成熟大洋的演化阶段,属于威尔逊旋回中的大西洋型演化阶段;3、在晚石炭世-中晚二叠世大洋处于消减衰退的太平洋型演化阶段,俯冲方向由南向北,同时,在该时期冈瓦纳大陆北缘巨型地幔柱的存在,加速了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的俯冲;4、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大洋处于残余洋盆地中海型演化阶段;中-晚三叠世大洋处于碰撞造山消亡阶段,并且东西具有近于同时的闭合和隆升过程,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之后南北羌塘地块接受了统一的沉积。
袁峰[3](2013)在《秦岭—祁连—昆仑地区变质相带划分研究》文中指出秦岭、祁连、昆仑山脉是我国西部十分重要的三条造山带,它们是特提斯大洋形成、演化的结果,是地质学领域揭示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大地构造演化十分重要的窗口。本文选择秦岭、祁连、昆仑山脉作为研究区,以构造-成岩-成矿作用为主线,系统开展其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变质相、变质带研究。以现代活动论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依据特定构造部位变质作用类型总体特征的一致性,以及特提斯大洋在地质历史时期主要沉积作用、岩浆(火山)活动、变质事件的性质、特点、序列、时空分布特征,通过秦岭、祁连山、昆仑山复杂造山带的变质岩石类型、变质矿物组合等变质地质特征的系统分析,拟定秦岭、祁连、昆仑地区变质相带的分级划分方案、变质强度(变质相)及变质带展布特征。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过程、构造单元的差异,决定了不同构造样式、深部岩浆活动的特点以及不同变质作用类型。泛华夏大陆西(南)缘的青藏高原北部的早古生代秦岭、祁连、昆仑造山系,变质作用强烈、变质岩石复杂且出露较多,相当于大地构造单元的康西瓦-南昆仑-玛多-玛沁-勉县-略阳对接带以北的秦祁昆造山系范围,受控于北侧古亚洲洋和南侧原特提斯洋的双向俯冲制约,为多岛弧盆系转化为造山系所构成的巨型构造域,可划分出10个二级构造单元(Ⅰ.北祁连弧盆系;Ⅱ.玉石沟-野牛沟-清水沟(北祁连)结合带;Ⅲ.中祁连-湟源地块;Ⅳ.南祁连弧盆系;Ⅴ.赛什腾山-锡铁山(柴北缘)结合带;Ⅵ.阿尔金弧盆系;Ⅶ.柴达木地块;Ⅷ.西秦岭弧盆系;Ⅸ.东昆仑弧盆系;Ⅹ.西昆仑弧盆系),构成本区大地构造的基本格架,依次再划分出24个三级构造单元。本文采取大陆边缘多岛弧盆系演化→陆内汇聚走滑-转换造山过程时空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相关性的变质地质构造单元划分思路,进行秦祁昆地区复杂造山带的变质相带划分。其基本思路就是在板块构造理论指导下,以不同变质地质单元中的岩石建造、变形变质特征、岩浆活动等地质记录为基础,以不同规模相对稳定的地块及盆地区和不同时期岛弧或陆缘弧火山-岩浆岩带、蛇绿混杂岩带的变质构造环境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以特定区域主构造事件形成的变质岩石类型的时空结构组成和存在状态为变质相、变质带划分的基本原则。运用变质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手段及方法,来筛分、剥离秦祁昆地区复杂造山带中变质地质体的合理位置与性质,恢复大陆边缘造山带多岛弧盆系演化与空间配置和陆内汇聚走滑-转换造山过程中变质作用发生、发展、迁移的过程,以及与成矿地质构造环境演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变质带划分是在对秦祁昆变质区的大地构造和基本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特定构造部位和构造时期所发生的主要构造-变质地质事件,并将在这一事件中所形成特定的变质岩石构造组合厘定为优势(或主要)变质相,分析其与相邻构造部位优势(或主要)变质相之间的时空联系和动力学背景,并综合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等信息而厘定各级变质单元。而不同变质矿物组合则反映了变质作用温度、压力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变质相类型,体现了变质程度的不同,也形成不同的变质矿产。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变质带内变质岩石类型、变质矿物组合特点,将研究区的主要变质相类型划定为:甚低绿片岩相、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高角闪岩相、蓝片岩相、麻粒岩相、榴辉岩相。不同构造变质单元决定了不同变质相的形成和变质带分布。依据整个青藏高原变质地质作用特点,将秦岭-祁连-昆仑地区作为一级变质地质单元,即秦岭-祁连-昆仑变质区,再依据变质区内结合带、弧盆系发育和夹持于其间的地块作为次级变质地质单元,划分出9个二级变质单元,分别是:北祁连变质带(Ⅰ)、中祁连变质带(Ⅱ)、南祁连变质带(Ⅲ)、柴北缘变质带(Ⅳ)、祁漫塔格变质带(Ⅴ)、阿尔金变质带(Ⅵ)、西昆仑变质带(Ⅶ)、北昆仑变质带(Ⅷ)、西秦岭变质带(Ⅸ),构成了研究区区域变质单元划分的基本框架;再考虑到结合带或弧盆系中地质时期关键变质事件的性质、特点、序列、时空分布特点,可进一步划分出16个三级变质单元。秦岭、祁连山、昆仑山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及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为研究区最主要的动力变质作用类型;而蓝片岩、榴辉岩的出现,反映秦祁昆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存在,共计有6条,分别为:肃南-天祝变质亚带(Ⅰ-2)、玉石沟-清水沟变质亚带(Ⅰ-4)、柴北缘变质带(Ⅳ)、红柳沟-拉配泉变质亚带(Ⅵ-1)、阿尔金变质亚带(Ⅵ-2)、阿帕-芒崖变质亚带(Ⅵ-3)。除阿尔金变质亚带(Ⅵ-2)位于地块中(属于典型高温、高压变质环境),其余5条高压-超高压蓝片岩-榴辉岩变质带位于结合带或俯冲消减带中(属于典型低温-高压变质环境)。前寒武纪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原特提斯洋不断扩张。新元古代末-早古生代时期,受原特提斯大洋向北俯冲消减作用的制约,在主体为华北-塔里木陆块的泛华夏大陆群的南缘发育近东西向的昆仑前锋弧及其后一系列的岛弧、陆缘弧、地块和弧间盆地、弧后盆地、边缘海盆地,它们一同构成了秦-祁-昆多岛弧盆系构造。通过一系列的弧-弧、弧-陆碰撞,发生多岛弧造山作用,实现大陆边缘增生。中生代以来,新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叠加、改造,造就现今秦岭、祁连、昆仑大陆构造地势。客观认识秦岭-祁连-昆仑造山过程的变质作用、变质相、变质带分布,通过变质作用研究揭示秦岭、祁连、昆仑的盆-山转换关系,为深入研究特提斯大洋演化乃至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提供新证据。
曾泽[4](2013)在《耦合空间关系和成矿专题属性的区域矿产资源潜力预测方法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矿产资源短缺,很多未发现矿产资源地处西部偏远山区,勘查成本高。利用已有海量地质空间数据,结合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的矿产资源潜力预测方法,并在研究程度较低区域进行示范应用,为矿产勘查提供找矿靶区,降低矿产资源勘查成本,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论文针对当前矿产资源潜力预测与评价方法存在空间关系欠考虑、缺乏智能性等问题,提出两种新的矿产资源潜力预测方法,并以中国西部典型成矿带——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为例,进行详细的示范应用。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包括:(1)构建了融合C4.5决策树、证据权和m-branch概率平滑的区域矿产资源潜力预测方法。该方法将传统的证据权模型用于各个成矿专题图层的重要性排序和最优缓冲距离选择,C4.5决策树算法用于对样本集合进行分类,构造决策树分类器,m-branch概率平滑技术则用于将决策树转换为概率预测树(ProbabilisticEstimation Trees,PET)。该方法不需要条件独立性假设,适合应用在类似矿产资源潜力预测的类不平衡数据集,具有易理解、准确和高效的优点。(2)构建了组合空间场景相似性和案例推理的区域矿产资源潜力预测方法。该方法中,空间场景相似性理论用于度量已知案例与未知案例之间的空间场景和空间关系的相似性表达。该方法突破了基于单一成矿专题属性的矿产资源潜力预测方法的思路,充分考虑了空间关系和空间场景。(3)应用融合C4.5决策树、证据权和m-branch概率平滑的区域矿产资源潜力预测方法,对青海省东昆仑成矿带矿产资源(铁矿、金矿、铜铅锌多金属矿)潜力进行了详细预测实验,整体预测效果较传统的证据权方法好。其中,金矿的预测效果最好,拟合优度测试AUC值(theArea Under ROC Curve;ROC,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达到99.62%,十折交叉验证测试达到94.29%。对矿点落入潜力区进行统计,在拟合优度测试,83.72%矿点落入高潜力区(总面积的9.78%),9.30%落入中潜力区(总面积的13.96%),6.98%落入低潜力区(总面积的76.26%);在交叉验证测试,76.74%矿点落入高潜力区(总面积的9.56%),13.95%落入中潜力区(总面积的15.40%),9.31%落入低潜力区(总面积的75.04%)。(4)应用组合空间场景相似性和案例推理的区域矿产资源潜力预测方法,对青海省东昆仑成矿带矿产资源(铁矿、金矿、铜铅锌多金属矿)潜力进行了详细预测实验,整体预测效果也较C4.5方法提高。其中,铁矿的预测效果最好,该方法比C4.5方法拟合优度测试和交叉验证测试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79.01%的矿点落入高潜力区(总面积的9.99%),17.28%落入在中潜力区(总面积的10.29%),3.71%落入在低潜力区(总面积的79.72%)。并且,只选取了3个成矿专题图层,而C4.5方法选择了10个图层,即该方法用更少的成矿专题图层得到了更好的预测效果。
许长坤,刘世宝,赵子基,张梅芬,张开成,刘建华,詹发余,黄朝晖,张钟月,王红英,张文君,乔强[5](2012)在《青海省东昆仑成矿带铁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昆仑成矿带位于西域板块南缘活动带与华南板块接合部位,属昆祁秦缝合系的昆仑缝合带。区内由昆北、昆中及昆南三条呈近东西向到北西西向平行展布的区域深大断裂,构成东昆仑复杂的构造格局,由此划分出三大构造成矿单元,即东昆仑北带、中带、南带。这三条大断裂均为切穿地壳或岩石圈的区域性长期活动深大断裂,不仅构成各地质单元的边界和控制岩浆岩分布,也控制了东昆仑隆起、凹陷带沉积盆地及沉积建造的展布,与次级北西、北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一起,把不同时代地层和部分岩体切割成规模不等的断块(条),同时不同级次的断裂构造作为成矿的导矿场和储矿场,为各类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迁移通道和赋存空间。该区地层主要集中发育在前寒武纪、早古生界奥陶―志留纪、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中生界三叠纪及新生代几个时间段中。在区域分布上,昆中、昆北带出露地层较相近,昆南带与昆北和昆中带有显着差异,反映为不同地层分区。岩浆活动非常强烈而频繁,分布亦十分广泛,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北坡断隆带和祁漫塔格地区,在昆仑山主脊形成着名的东昆仑山花岗岩带,昆仑山南坡出露少量中酸侵入岩。岩浆活动始于元古代,止于新生代,表现为间歇性的火山喷发与岩浆侵入频繁交替。岩性从基性、超基性到酸性均有出露。主要活动时代为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其次为印支期、燕山期;兴凯期和前兴凯期主要以少量基性、超基性喷流活动。东昆仑成矿带是青海重要成矿带之一,东昆仑成矿带侵入岩、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强烈,成矿地质条件十分优越,具有较大找矿潜力。该带也是青海省主要的工业矿床集中分布的地区,储量大,品位较高,矿产地集中,同时共伴生的多金属矿床也往往具有一定的规模。尤其是矽卡岩型和沉积变质型铁矿的绝大多数储量都集中在本带。铁矿床成因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与火山喷流沉积有关的喷流——沉积、热液交代变质改造型,沉积变质型和矽卡岩型,具备大型——超大型矿床的成矿条件。矿床多沿昆北、昆中和昆南深大断裂带分布,与次级构造及岩浆岩体关系密切。东昆仑西段是重要的大——超大型矿床找矿远景区,中段具有沉积变质型铁矿找矿前景,东段则是矽卡岩型铁矿床聚集区。该带铁矿资源量占全省的75.51%,铁矿共、伴生有用组分较多,可综合利用。接触交代型铁矿是目前开发的重点,此类型矿石质量较好,TFe品位一般在35%~55%,有害杂质硫、磷一般低于工业要求。特别是都兰、野马泉地区的铁矿多共、伴生有铅、锌、铜、金、银、锡、钴、铋、镉、硫铁矿等有益元素,需综合开发利用。由于共、伴生组分可综合利用,极大地提高了开发价值。
王秉璋[6](2012)在《祁漫塔格地质走廊域古生代—中生代火成岩岩石构造组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祁漫塔格地质走廓域位于东昆仑西段,北邻柴达木陆块,南抵可可西里盆地,从北到南横跨了东昆仑造山带的所有地质构造单元,是东昆仑造山带出露最宽的地区。走廓域内岩浆活动集中于加里东构造岩浆旋回(奥陶纪-泥盆纪)、海西-印支构造岩浆旋回(二叠纪-侏罗纪)。加里东构造岩浆旋回又可划分为奥陶纪-早志留世构造岩浆阶段,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构造岩浆阶段,早中泥盆世构造岩浆阶段,晚泥盆世构造岩浆阶段等四个阶段;海西-印支旋回可划为早中二叠世构造岩浆阶段,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构造岩浆阶段,中三叠世构造岩浆阶段(安尼期晚期—拉丁初期),晚三叠世构造岩浆阶段(卡尼期),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构造岩浆阶段(瑞替期—郝塘期)等五个构造岩浆阶段。奥陶纪-早志留世构造岩浆阶段在北祁漫塔格构造岩浆岩带可识别出四个与俯冲作用相关的岩石构造组合,在昆南构造岩浆岩带可识别出一个与洋陆俯冲作用相关的岩石构造组合,该阶段深成岩浆侵入作用不发育,以祁漫塔格地区与弧后裂张有关的不同类型海相火山岩的发育为特色;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构造岩浆阶段岩浆活动较弱,均为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组合,该阶段为陆陆碰撞阶段;早中泥盆世构造岩浆阶段岩浆活动极为强烈,以基性侵入岩组合与高钾钙碱性-碱性的酸性侵入岩组合为主,该阶段为后碰撞阶段,并表现为伸展的构造体制;晚泥盆世构造岩浆阶段岩浆活动趋于缓和,代表性的岩石组合为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的偏铝质-弱过铝质碱性正长花岗岩组合。早中二叠世构造岩浆阶段与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构造岩浆阶段为洋陆俯冲阶段,早期(早中二叠世)在昆南构造岩浆岩带内存在三个与俯冲作用相关的岩石构造组合,北祁漫塔格构造岩浆岩带内存在一个与俯冲作用相关的岩石构造组合,晚期(晚二叠世-中三叠世)主要为弱过铝质高硅、高钾的碱性或高钾钙碱性岩组合,是成熟度较高的安底斯陆缘弧型岩浆建造。中三叠世构造岩浆阶段为陆陆碰撞(碰撞初期俯冲岩石圈板片断离)阶段,岩浆活动集中于昆中构造岩浆岩带北侧,为极度富含MME的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组合。晚三叠世构造岩浆阶段为后碰撞阶段,强烈的火山活动形成了高钾钙碱性及碱性的晚三叠世陆相中酸性火山岩组合,强烈的深成岩浆侵入作用形成了偏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碱性的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斑状)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构造岩浆阶段为后造山带阶段,产出了典型的碱性“A”型花岗岩组合。
何彬彬,崔莹,陈翠华,陈建华[7](2011)在《基于地质空间数据挖掘的区域成矿预测方法》文中提出以多源地质空间数据库和空间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顾及地质数据的空间特征和不确定性,提出一种基于地质空间数据挖掘的区域成矿预测方法,主要包括:连续型地质空间数据离散化、成矿空间关系提取及属性化、成矿关联规则提取及质量评价、成矿关联规则综合评价与潜力制图。最后,以青海省东昆仑地区铁矿资源潜力预测为例进行实验,并将地质空间数据挖掘预测结果与传统的证据权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实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地质空间数据挖掘的预测结果较传统的证据权模型方法预测精度更高,该方法用于区域成矿预测效果良好。
刘岳[8](2011)在《潜在矿产资源评价方法及应用 ——以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产资源短缺、勘查成本和勘查难度剧增的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利用海量地质空间数据和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快速、高效的潜在矿产资源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对于掌握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进行矿产勘查部署和选择具体的找矿靶区,从而降低矿产勘查的成本,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论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青海东昆仑成矿带的区域构造特征、区域岩浆岩特征、区域地层特征、成矿地质特征、时空演化特征以及地球物理特征的分析和深入探讨,将青海东昆仑成矿带划分为五个Ⅳ级成矿带:昆北成矿带、昆中成矿带、昆南成矿带、都兰-鄂拉山成矿带和阿尼玛卿成矿带。通过对青海东昆仑成矿带成矿系列和典型矿床组合的深入分析,建立了矿床找矿模型,并建立了青海东昆仑成矿带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将金属矿床划分为两大矿床组合、7个成矿系列和14个矿床式。以数据驱动模型(证据权模型、扩展证据权模型、逻辑斯蒂回归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开展青海东昆仑地区潜在矿产资源评价。基于数据驱动模型的矿产资源评价技术流程包括:图层的选取依据、图层的重要性评估、图层相关性处理、计算参数检验以及靶区定量化评价。本研究应用证据权模型中的邻近度分析定量刻画了线性控矿因素(断裂、破碎带、褶皱、接触带、蚀变带等)和离散数据(物探数据、化探数据等)与已知矿点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用卡方检验、Kolmogorov-Smirnov检验或NOT检验对证据图层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处理,去除相关性较大的图层,避免过大圈定靶区。应用逻辑斯蒂回归模型进行潜在矿产资源评价时,是在证据权模型中邻近度分析的基础之上,选取最佳的二值证据图层,然后用逻辑斯蒂回归参数(如回归系数、Wald s统计量、回归系数的标准误等)对控矿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和评价,进而应用非线性回归概率绘制潜在矿产资源预测图。以区域地质成矿特征和矿床成矿系列和典型矿床模型为理论指导,综合分析不同矿床类型下的控矿因素,建立找矿标志模型。综合多源地质空间数据(基础地质数据、地球物理数据、地球化学数据、遥感数据、已知勘探的矿床/点数据等),应用证据权模型、扩展证据权模型和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分别对青海东昆仑成矿带、野马泉成矿亚带、五龙沟成矿区三个不同空间尺度下的不同矿种开展潜在矿产资源评价。具体应用工作包括:基于证据权模型的青海东昆仑成矿带铜铅锌多金属矿、铁矿和金矿资源评价,基于证据权模型的野马泉成矿亚带铁多金属矿资源评价,基于证据权模型的五龙沟成矿区金矿资源评价;基于扩展证据权模型的青海东昆仑成矿带潜在铜铅锌多金属矿资源评价,基于扩展证据权模型的五龙沟成矿区金矿资源评价;基于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的青海东昆仑成矿带铜铅锌多金属矿和铁矿资源评价,基于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的野马泉成矿亚带铁多金属矿资源评价。各评价模型(证据权模型、扩展证据权模型、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的实验结果具体如下:(1)基于证据权模型的青海东昆仑成矿带铁矿资源评价结果显示77%的已知矿点落入中高潜力区,其中高潜力区(总面积的11%)包含了56%的已知矿点,中潜力区(总面积的10%)包含了21%的已知矿点;青海东昆仑成矿带金矿资源评价结果显示74.5%的已知矿点落入中高潜力区,其中高潜力区(总面积的9%)包含了48.9%的已知矿点,中潜力区(总面积的11%)包含25.6%的已知矿点;青海东昆仑成矿带铜铅锌多金属矿资源评价结果显示71.2%的已知矿点落入中高潜力区,其中高潜力区(总面积的8%)包含了31.8%的已知矿点,预测率为47.5%;中潜力区(总面积的19%)包含了39.4%的已知矿点,预测率为25%;野马泉成矿亚带铁多金属矿资源评价结果显示85.7%的已知矿点落入中高潜力区,其中高潜力区(总面积的3.4%)包含了61.9%的已知矿点,中潜力区(总面积的6.2%)包含了23.8%的已知矿点;五龙沟成矿区金矿资源评价结果显示76.5%的已知矿点落入中高潜力区,其中高潜力区(总面积的5.9%)包含70.6%已知矿点,中潜力区(总面积的7.2%)包含了5.9%的已知矿点。(2)基于扩展证据权模型的青海东昆仑成矿带铜铅锌多金属矿资源评价结果显示84.9%的已知点落入中高潜力区,其中高潜力区(总面积的10%)包含了51.9%的已知矿点,中潜力区(总面积的15%)包含了33%的已知矿点;五龙沟成矿区金矿资源评价结果显示94.1%的已知矿点落入中高潜力区,其中高潜力区(总面积的2.6%)包含了76.5%的已知矿点,中潜力区(总面积的3.6%)包含了17.6%的已知矿点。(3)基于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的青海东昆仑成矿带铁多金属矿资源评价结果显示71.6%的已知矿点落入中高潜力区,其中高潜力区(总面积的8.3%)包含43.2%的已知矿点,中潜力区(总面积的15.9%)包含了28.4%的已知矿点;青海东昆仑成矿带铜铅锌多金属矿资源评价结果显示69%的已知矿点落入中高潜力区,其中高潜力区(总面积的8.5%)包含38%的已知矿点,中潜力区(总面积的16.4%)包含了31%的已知矿点;野马泉成矿亚带铁多金属矿资源评价结果显示85.7%的已知矿点落入中高潜力区,其中高潜力区(总面积的4.3%)包含76.2%已知矿点,中潜力区(总面积的5.2%)包含9.5%的已知矿点。不同预测模型的精度表明,在大区域尺度下,扩展证据权模型的较证据权模型和逻辑斯蒂回归模型高,而证据权模型高于逻辑斯蒂回归模型。随着研究区范围减小和研究程度提高,三个评价模型之间的预测精度的差别趋于减小。
冯建赟[9](2010)在《东昆仑都兰可可沙—科科可特镁铁—超镁铁质岩的地质特征、形成时代及构造意义》文中提出东昆仑地区是一个复合大陆造山带,其中包括多条重要的构造缝合带。作者在东昆仑地区东段清水泉以西都兰可可沙—科科可特及其西侧的达瓦特地区进行1:5万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套前人未曾报道的镁铁—超镁铁质岩带,疑为清水泉蛇绿岩的一部分。对该套岩石组合的研究将有助于解决东昆仑地区早古生代争议颇多的构造格架问题,并可进一步深入探讨东昆仑东段在早古生代时的区域构造演化历程。本论文以板块构造理论和大陆动力学探索研究为学术指导思想,通过野外地质填图和对岩石样品进行详细室内测试和分析,以及对该套岩石组合的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展开的系统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东昆仑都兰可可沙—科科可特地区识别出一套镁铁—超镁铁质岩,岩石组合主要为蛇纹石化橄榄岩、二辉橄榄岩、辉石岩及辉长岩、蚀变玄武岩等。2、岩石组合中镁铁质岩属于大洋拉斑玄武岩与岛弧钙碱性玄武岩过渡类型,较富集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为明显,与T-MORB过渡型洋中脊玄武岩的特征相似;而超镁铁质岩也表现为贫碱高镁铁,富集Rb、Ba、Nb、Ta及Cr等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表明受到陆壳物质的混染较为强烈,且源自一个较富集的大洋岩石圈地幔源区。3、该套岩石组合疑为一个典型的被肢解的蛇绿岩岩块,很有可能形成于一个弧后盆地或一个小洋盆的洋脊扩张环境,按蛇绿岩分类应属于SSZ型或东地中海型。4、辉长岩同位素年龄测试限定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509.4±6.8)Ma(MSWD=1.4),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早古生代中寒武世;5、镁铁—超镁铁质岩带岩石组合与清水泉蛇绿岩具有一致的形成时代和相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因此,应隶属于清水泉蛇绿岩被肢解的一部分,表明清水泉蛇绿岩带空间上向西沿南西西方向展布。6、东昆仑清水泉—可可沙地区在早古生代早期中寒武世存在一个扩张的小洋盆,很有可能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后东昆仑地区受到原特提斯洋东缘扩张的结果。
姜春发[10](2009)在《科技创新、贵在坚持——对我国大地构造中某些创新观点的回顾与反思》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庆60周年之际,反思过去:先后提出"构造迁移"、"开合构造"、"中央造山带"、"大十字构造格架"等一些想法,由于未能持续开展深入研究,如同盖了几个"半截楼",留下些许遗憾。
二、初论昆祁秦缝合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论昆祁秦缝合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东昆仑金水口石榴堇青花岗岩成因矿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花岗岩中石子榴石研究意义 |
1.1.2 石榴子石成分环带 |
1.1.3 金水口石榴堇青花岗岩中石榴子石研究意义 |
1.1.4 锆石成因类型 |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问题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拟解决问题 |
1.3 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侵入岩 |
2.3.2 火山岩 |
2.3.3 蛇绿岩 |
第三章 金水口石榴堇青花岗岩地质特征 |
第四章 矿物学研究 |
4.1 石榴子石 |
4.1.1 产状 |
4.1.2 成分特征 |
4.1.3 成分环带 |
4.1.4 石榴子石成因 |
4.1.5 花岗岩形成温度 |
4.2 堇青石 |
4.2.1 产状 |
4.2.2 成因讨论 |
4.3 黑云母 |
4.3.1 产状 |
4.3.2 成分特征 |
4.3.3 成因讨论 |
4.4 锆石 |
4.4.1 锆石形态及内部结构 |
4.4.2 测试结果 |
4.4.3 讨论 |
第五章 花岗岩成因 |
5.1 区域构造环境 |
5.2 岩石成因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2)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历史记录 ——寒武纪—二叠纪的蛇绿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 |
1.2.1 蛇绿岩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2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 |
1.2.3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的提出 |
1.3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5 论文工作量 |
1.6 论文创新与特色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蛇绿混杂岩带 |
2.3 地层 |
2.3.1 羌北地层区 |
2.3.2 羌南地层区 |
2.4 岩浆岩 |
第3章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3.1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
3.2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及数据处理 |
3.3 锆石 U-Pb 定年及其微量元素和 Lu-Hf 同位素分析 |
第4章 寒武纪蛇绿混杂岩 |
4.1 野外地质特征 |
4.2 岩石学特征 |
4.3 锆石 U-Pb 同位素年代学 |
4.3.1 堆晶岩锆石 U-Pb 同位素定年结果 |
4.3.2 斜长花岗岩锆石 U-Pb 同位素定年结果 |
4.4 地球化学特征 |
4.4.1 变质橄榄岩地球化学 |
4.4.2 堆晶岩地球化学 |
4.4.3 斜长花岗岩地球化学 |
4.5 小结 |
第5章 奥陶纪-志留纪蛇绿混杂岩 |
5.1 野外地质特征 |
5.2 岩石学特征 |
5.3 锆石 U-Pb 同位素年代学 |
5.3.1 堆晶辉长岩锆石 SHRIMP U-Pb 同位素定年结果 |
5.3.2 堆晶辉长岩锆石 LA-ICP-MS U-Pb 同位素定年结果 |
5.3.3 斜长花岗岩锆石 U-Pb 同位素定年结果 |
5.4 地球化学特征 |
5.4.1 变质橄榄岩地球化学 |
5.4.2 堆晶岩地球化学 |
5.5 小结 |
第6章 泥盆纪蛇绿混杂岩 |
6.1 地质特征及岩石学特征 |
6.2 锆石 U-Pb 同位素年代学 |
6.3 地球化学特征 |
6.3.1 辉长岩墙地球化学 |
6.3.2 讨论 |
6.4 小结 |
第7章 石炭纪蛇绿混杂岩 |
7.1 野外地质特征 |
7.2 岩石学特征 |
7.3 锆石 U-Pb 同位素年代学 |
7.3.1 堆晶辉长岩锆石 LA-ICP-MS U-Pb 同位素定年结果 |
7.3.2 斜长花岗岩锆石 LA-ICP-MS U-Pb 同位素定年结果 |
7.4 地球化学特征 |
7.4.1 玄武岩地球化学 |
7.4.2 辉长岩地球化学 |
7.4.3 斜长花岗岩地球化学 |
7.5 小结 |
第8章 二叠纪蛇绿混杂岩 |
8.1 野外地质特征 |
8.2 岩石学特征 |
8.3 锆石 U-Pb 同位素年代学 |
8.3.1 测年样品基本特征 |
8.3.2 辉长岩锆石 U-Pb 同位素定年结果 |
8.3.3 玄武岩锆石 U-Pb 同位素定年结果 |
8.4 地球化学特征 |
8.4.1 基性岩地球化学 |
8.4.2 讨论 |
8.5 小结 |
第9章 特提斯与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 |
9.1 特提斯 |
9.1.1 特提斯概念 |
9.1.2 特提斯演化历史 |
9.2 冈瓦纳大陆北缘 |
9.2.1 基底研究概况 |
9.2.2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南北沉积建造、生物组合特点 |
9.3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寒武纪-二叠纪蛇绿混杂岩 |
9.3.1 寒武纪蛇绿混杂岩 |
9.3.2 奥陶纪-志留纪蛇绿混杂岩 |
9.3.3 泥盆纪蛇绿混杂岩 |
9.3.4 石炭纪蛇绿混杂岩 |
9.3.5 二叠纪蛇绿混杂岩 |
9.4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 |
9.5 小结 |
第10章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演化历史 |
10.1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的东/南延伸 |
10.2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演化历史 |
10.2.1 初始洋壳形成阶段(红海阶段)-早寒武世 |
10.2.2 成熟洋壳形成阶段(大西洋阶段)-志留纪-早石炭世 |
10.2.3 大洋消减衰退阶段(太平洋阶段)-晚石炭世-中晚二叠世 |
10.2.4 残余洋盆阶段(地中海阶段)-晚二叠世-中三叠世 |
10.2.5 碰撞造山消亡阶段(碰撞阶段)-中-晚三叠世 |
10.3 小结 |
第11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3)秦岭—祁连—昆仑地区变质相带划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工作量 |
第2章 变质相划分及基本特征 |
2.1 变质相划分 |
2.2 变质相类型及基本特征 |
附表 |
第3章 秦-祁-昆区域构造格架及变质带划分 |
3.1 区域构造格架及构造单元划分 |
3.1.1 区域构造格架 |
3.1.2 构造单元划分 |
3.2 区域变质带划分及基本特征 |
3.2.1 划分思路与原则 |
3.2.2 区域变质带划分方案 |
3.2.3 变质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
第4章 秦-祁-昆变质区变质相带特征 |
4.1 北祁连变质带(Ⅰ) |
4.1.1 走廊变质亚带(Ⅰ-1) |
4.1.2 肃南-天祝变质亚带(Ⅰ-2) |
4.1.3 走廊南山变质亚带(Ⅰ-3) |
4.1.4 玉石沟-清水沟变质亚带(Ⅰ-4) |
4.2 中祁连变质带(Ⅱ) |
4.2.1 前寒武纪变质作用 |
4.2.2 早古生代变质作用 |
4.3 南祁连变质带(Ⅲ) |
4.3.1 党河南山-拉脊山变质亚带(Ⅲ-1) |
4.3.2 南祁连变质亚带(Ⅲ-2) |
4.3.3 宗务隆山变质亚带(Ⅲ-3) |
4.3.4 全吉变质亚带(Ⅲ-4) |
4.4 柴北缘变质带(Ⅳ) |
4.4.1 榴辉岩相变质作用 |
4.4.2 绿片岩相变质作用 |
4.5 祁漫塔格变质带(Ⅴ) |
4.5.1 北祁漫塔格变质亚带(Ⅴ-1) |
4.5.2 祁漫塔格变质亚带(Ⅴ-2) |
4.6 阿尔金变质带(Ⅵ) |
4.6.1 红柳沟-拉配泉变质亚带(Ⅵ-1) |
4.6.2 阿尔金变质亚带(Ⅵ-2) |
4.6.3 阿帕-茫崖变质亚带(Ⅵ-3) |
4.7 西昆仑变质带(Ⅶ) |
4.7.1 恰尔隆-奥依塔格变质亚带(Ⅶ-1) |
4.7.2 库地-其漫于特变质亚带(Ⅶ-2) |
4.7.3 柳什塔格-上其汗变质亚带(Ⅶ-3) |
4.8 北昆仑变质带(Ⅷ) |
4.8.1 前寒武纪变质作用 |
4.8.2 新元古代-古生代变质作用特征 |
4.9 西秦岭变质带(Ⅸ) |
4.9.1 北秦岭变质亚带(Ⅸ-1) |
4.9.2 迭部-旬阳变质亚带(Ⅸ-2) |
第5章 秦岭-祁连-昆仑山变质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关系 |
5.1 秦-祁-昆地区主要变质作用类型 |
5.2 秦-祁-昆地区动力变质作用(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
5.2.1 肃南-天祝变质亚带动力变质作用(475-509Ma) |
5.2.2 玉石沟-清水沟变质带动力变质作用(425-468Ma) |
5.2.3 柴北缘变质带动力变质作用(465-495Ma) |
5.2.4 阿尔金变质亚带的动力变质作用 |
5.2.5 阿帕-芒崖变质亚带动力变质作用 |
5.2.6 南昆仑变质带动力变质作用 |
5.3 秦岭、祁连山、昆仑山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
5.3.1 北祁连弧盆系 |
5.3.2 中祁连-湟源地块 |
5.3.3 南祁连弧盆系 |
5.3.4 阿尔金弧盆系 |
5.3.5 柴达木地块 |
5.3.6 东昆仑弧盆系 |
5.3.7 西昆仑弧盆系 |
5.3.8 西秦岭弧盆系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4)耦合空间关系和成矿专题属性的区域矿产资源潜力预测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产资源潜力预测与评价发展阶段 |
1.2.2 区域矿产资源潜力预测方法 |
1.2.3 发展趋势 |
1.2.4 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融合 C4.5 决策树、证据权和 M-BRANCH 概率平滑的区域矿产资源潜力预测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证据权模型 |
2.2.1 证据权基本模型 |
2.2.2 最优缓冲距离 |
2.3 C4.5 决策树算法 |
2.4 概率平滑技术 |
2.4.1 拉普拉斯预测和 m-estimate 方法 |
2.4.2 m-branch 方法 |
2.5 验证与评价方法 |
2.5.1 交叉验证 |
2.5.2 ROC 曲线和 AUC 值 |
第三章 组合空间场景相似性和案例推理的区域矿产资源潜力预测方法 |
3.1 引言 |
3.2 技术路线 |
3.3 语义相似性度量模型 |
3.4 空间场景相似性度量理论 |
3.5 地质对象空间场景相似性度量 |
3.6 一个空间场景相似性度量案例 |
3.7 案例推理 |
3.8 组合地质空间场景相似性和案例推理 |
第四章 基于 C4.5 决策树、证据权和 M-BRANCH 概率平滑的青海东昆仑矿产资源潜力预测 |
4.1 研究区域 |
4.2 成矿专题属性图层选取 |
4.3 数据预处理 |
4.3.1 对比度选择最优缓冲距离 |
4.3.1.1 铁矿最优缓冲距离分析 |
4.3.1.2 矽卡岩型铁矿最优缓冲距离分析 |
4.3.1.3 金矿最优缓冲距离分析 |
4.3.2 矿点缓冲区 |
4.3.3 划分格网 |
4.3.4 导出关系表转换数据格式 |
4.4 拟合优度和交叉验证测试 |
4.5 矿产资源潜力制图 |
4.6 结果与分析 |
4.7 讨论 |
第五章 基于空间场景相似性和案例推理的青海东昆仑矿产资源潜力预测 |
5.1 构造空间场景 |
5.2 提取场景内的对象及空间关系 |
5.3 构造矿产资源案例库 |
5.4 地质对象相似性 |
5.5 算法流程 |
5.6 结果与分析 |
5.6.1 相似性方法拟合优度铁矿实验 |
5.6.2 组合方法铁矿实验 |
5.6.3 相似性方铜铅锌矿抽样实验 |
5.7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青海省东昆仑成矿带铁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背景 |
1.1大地构造背景 |
1.2区域地层 |
1.3区域构造 |
1.4岩浆活动 |
2铁矿床分布和类型 |
2.1铁矿床分布 |
2.2主要矿床类型 |
2.3典型矿床介绍 |
2.3.1岩浆晚期分异型铁矿床 |
2.3.1.1跃进山铁矿床? |
2.3.1.2达尔乌拉铁矿床? |
2.3.2沉积型铁矿床 |
2.3.2.1上龙岗铁矿床? |
2.3.2.2球路噢窝头铁矿床? |
2.3.3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
2.3.3.1磁铁山铁矿床? |
2.3.3.2洪水河铁矿床? |
2.3.3.3清水河铁矿床? |
2.3.4接触交代-热液型铁矿床 |
2.3.4.1肯德可克铁矿床? |
2.3.4.2野马泉铁矿床﹣ |
2.3.4.3全红山铁矿床﹣ |
2.3.4.4茫崖镇巴音郭勒河铁矿床﹣ |
2.3.4.5西台铁矿﹣ |
2.3.5火山喷流沉积-叠加改造型铁矿床 |
2.3.5.1尕林格铁矿铁矿床﹣ |
3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时空规律 |
3.1成矿地质条件﹣ |
3.1.1地层岩性与成矿的关系 |
3.1.2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 |
3.1.3喷流沉积作用与成矿的关系 |
3.1.4围岩与成矿的关系 |
3.1.5断裂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
3.2成矿时空规律 |
3.2.1时间分布 |
3.2.2空间分布 |
4铁矿资源潜力与找矿方向分析 |
4.1铁矿资源潜力分析﹣ |
5结论 |
(6)祁漫塔格地质走廊域古生代—中生代火成岩岩石构造组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现状 |
1.1 祁漫塔格及临区地质调查研究简史 |
1.2 研究现状及主要问题 |
2 选题依据 |
3 研究方法与工作量 |
4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一章 祁漫塔格地质走廊域地质背景 |
1.1 地层序列 |
1.2 主要断裂构造基本特征 |
第二章 早古生代火成岩岩石构造组合 |
2.1 祁漫塔格“蛇绿岩带” |
2.2 昆中蛇绿岩带 |
第三章 祁漫塔格地质走廊域早古生代晚期-晚古生代早期火成岩岩石构造组合 |
3.1 北祁漫塔格构造岩浆岩带 |
3.2 南祁漫塔格构造岩浆岩带 |
3.3 昆南构造岩浆岩带 |
3.4 早古生代晚期-晚古生代早期火成岩时空格架、演化特征及岩石构造组合确定 |
第四章 祁漫塔格地质走廊晚古生代晚期-早中生代火成岩岩石构造组合 |
4.1 早-中二叠世构造岩浆阶段火成岩岩石组合 |
4.2 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构造阶段火成岩岩石组合 |
4.3 中三叠世构造阶段花岗岩组合 |
4.4 晚三叠世火成岩岩石组合 |
4.5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组合 |
4.6 晚三叠世陆相中酸性火山岩组合 |
4.7 晚古生代晚期-早中生代火成岩时空格架、演化特征及岩石构造组合确定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认识 |
5.2 问题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个人简历 |
附录2 成果目录 |
附录3 获奖成果证书 |
(7)基于地质空间数据挖掘的区域成矿预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型与方法 |
1.1 连续型地质空间数据离散化 |
1.2 成矿空间关系提取及属性化 |
1.3 区域成矿关联规则挖掘及质量评价 |
(1) 置信度 (Confidence) 。 |
(2) 支持度 (Support) 。支持度揭示了A和B同时出现的频率: |
(3) 提升度 (Lift) 。 |
(4) 覆盖度 (Coverage) 。表示整个交易数据集中规则前件A出现的概率: |
(5) 杠杆作用度 (Leverage) 。 |
(6) 兴趣度 (Interesting) 。采用Gray等[28]计算关联规则兴趣度的公式: |
1.4 成矿关联规则综合评价与潜力制图 |
(1) 成矿关联规则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①计算平均的绝对偏差 (mean absolute deviation) 。 |
②计算标准化的度量值: |
(2) 计算成矿关联规则的综合评价指标K |
(3) 成矿潜力制图 |
2 实验与分析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数据预处理 |
2.3 成矿关联规则综合评价与潜力制图 |
3 结 论 |
(8)潜在矿产资源评价方法及应用 ——以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青海东昆仑地区地理概况 |
1.3 矿产资源评价方法及发展趋势 |
1.3.1 发展阶段 |
1.3.2 矿产资源评价方法 |
1.3.3 发展趋势 |
1.4 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6 主要认识与成果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青海东昆仑成矿带地质特征 |
2.1.1 区域构造 |
2.1.2 地层 |
2.1.3 岩浆岩 |
2.1.4 成矿特征 |
2.1.5 地质演化特征 |
2.1.6 地球物理特征 |
2.2 野马泉成矿亚带地质特征 |
2.2.1 构造 |
2.2.2 地层 |
2.2.3 侵入岩 |
2.2.4 成矿特征 |
2.3 五龙沟成矿区地质特征 |
2.3.1 控矿特征 |
2.3.2 成矿特征 |
第3章 成矿系列 |
3.1 典型金属矿床 |
3.2 矿床组合特征 |
3.3 成矿系列 |
3.3.1 成矿系列研究现状 |
3.3.2 矿床成矿系列划分 |
3.4 总结 |
第4章 潜在矿产资源评价模型与方法 |
4.1 证据权模型 |
4.1.1 模型原理 |
4.1.2 条件独立性检验 |
4.1.3 证据图层的选取原则 |
4.1.4 模型设计 |
4.2 扩展证据权模型 |
4.3 逻辑斯蒂回归模型 |
4.3.1 模型原理 |
4.3.2 灵敏度分析 |
4.3.3 模型设计 |
第5章 证据权模型在潜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
5.1 基于证据权模型的青海东昆仑潜在铁矿资源评价 |
5.1.1 数据预处理 |
5.1.2 控矿因素及其空间分析 |
5.1.3 条件独立性检验 |
5.1.4 潜在资源制图 |
5.1.5 讨论 |
5.2 基于证据权模型的青海东昆仑潜在金矿资源评价 |
5.2.1 数据预处理 |
5.2.2 控矿要素及其空间分析 |
5.2.3 条件独立性检验 |
5.2.4 潜在资源制图 |
5.2.5 讨论 |
5.3 基于证据权模型的青海东昆仑潜在铜铅锌多金属矿资源评价 |
5.3.1 数据预处理 |
5.3.2 控矿要素及其空间分析 |
5.3.3 条件独立性检验 |
5.3.4 潜在资源制图 |
5.3.5 讨论 |
5.4 基于证据权模型的野马泉潜在铁多金属矿资源评价 |
5.4.1 数据预处理 |
5.4.2 控矿要素及其空间分析 |
5.4.3 条件独立性检验 |
5.4.4 潜在资源制图 |
5.4.5 讨论 |
5.5 基于证据权模型的五龙沟潜在金矿资源评价 |
5.5.1 数据预处理 |
5.5.2 控矿要素及其空间分析 |
5.5.3 条件独立性检验 |
5.5.4 潜在资源制图 |
5.5.5 讨论 |
5.6 结论 |
第6章 扩展证据权模型在潜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
6.1 基于扩展证据权模型的青海东昆仑潜在铜铅锌多金属矿资源评价 |
6.1.1 数据预处理 |
6.1.2 控矿要素及其空间分析 |
6.1.3 条件相关性处理 |
6.1.4 潜在资源制图 |
6.1.5 讨论 |
6.2 基于扩展证据权模型的五龙沟潜在金矿资源评价 |
6.2.1 数据预处理 |
6.2.2 控矿要素及其空间分析 |
6.2.3 潜在资源制图 |
6.2.4 讨论 |
6.3 结论 |
第7章 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在潜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
7.1 基于逻辑斯谛回归模型的青海东昆仑潜在铁矿资源评价 |
7.1.1 数据预处理 |
7.1.2 控矿要素及其空间分析 |
7.1.3 潜在资源制图 |
7.1.4 讨论 |
7.2 基于逻辑斯谛回归模型的青海东昆仑潜在铜铅锌多金属矿资源评价 |
7.2.1 数据预处理 |
7.2.2 控矿要素及其空间分析 |
7.2.3 潜在资源制图 |
7.2.4 讨论 |
7.3 基于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的野马泉潜在铁多金属矿资源评价 |
7.3.1 数据预处理 |
7.3.2 控矿要素及其空间分析 |
7.3.3 潜在资源制图 |
7.3.4 讨论 |
7.4 结论 |
第8章 总结 |
8.1 结论 |
8.2 讨论 |
8.3 存在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东昆仑都兰可可沙—科科可特镁铁—超镁铁质岩的地质特征、形成时代及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其科学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关键问题 |
1.2.1 镁铁—超镁铁质岩研究的现状、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
1.2.2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及工作方法 |
1.4.2 研究方法及手段 |
1.5 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东昆仑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2.2 东昆仑区域地质概况 |
2.2.1 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
2.2.2 区域地层 |
2.2.3 区域岩浆岩 |
2.2.4 区域构造 |
第三章 可可沙—科科可特地区镁铁—超镁铁质岩地质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1 镁铁—超镁铁质岩的分布、野外产状及组成 |
3.2 镁铁—超镁铁质岩的岩石学特征 |
3.3 镁铁—超镁铁质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3.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3.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3.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四章 镁铁—超镁铁质岩同位素年代学 |
4.1 辉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 |
4.1.1 锆石形态特征 |
4.1.2 锆石元素组成特征及其形成温度 |
4.1.3 锆石U-Pb年龄 |
4.2 镁铁—超镁铁质岩的形成时代 |
第五章 镁铁—超镁铁质岩形成构造环境讨论及与清水泉蛇绿岩的对比 |
5.1 镁铁—超镁铁质岩的形成构造环境讨论 |
5.2 可可沙—科科可特地区镁铁—超镁铁质岩与清水泉蛇绿岩的对比 |
第六章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早古生代构造格架及构造演化 |
6.1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早古生代构造格架 |
6.2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早古生代构造演化 |
结论及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图版说明及图版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10)科技创新、贵在坚持——对我国大地构造中某些创新观点的回顾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 构造迁移 |
2 开合构造 |
3 中央造山带 |
4 大十字构造格架 |
5 结语 |
四、初论昆祁秦缝合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东昆仑金水口石榴堇青花岗岩成因矿物学研究[D]. 田广阔.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6(07)
- [2]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历史记录 ——寒武纪—二叠纪的蛇绿岩[D]. 吴彦旺. 吉林大学, 2013(08)
- [3]秦岭—祁连—昆仑地区变质相带划分研究[D]. 袁峰. 成都理工大学, 2013(S2)
- [4]耦合空间关系和成矿专题属性的区域矿产资源潜力预测方法及应用[D]. 曾泽.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5]青海省东昆仑成矿带铁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J]. 许长坤,刘世宝,赵子基,张梅芬,张开成,刘建华,詹发余,黄朝晖,张钟月,王红英,张文君,乔强. 地质学报, 2012(10)
- [6]祁漫塔格地质走廊域古生代—中生代火成岩岩石构造组合研究[D]. 王秉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5)
- [7]基于地质空间数据挖掘的区域成矿预测方法[J]. 何彬彬,崔莹,陈翠华,陈建华. 地球科学进展, 2011(06)
- [8]潜在矿产资源评价方法及应用 ——以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为例[D]. 刘岳.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 [9]东昆仑都兰可可沙—科科可特镁铁—超镁铁质岩的地质特征、形成时代及构造意义[D]. 冯建赟. 长安大学, 2010(03)
- [10]科技创新、贵在坚持——对我国大地构造中某些创新观点的回顾与反思[J]. 姜春发. 地质学报,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