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扶贫攻坚抓关键——陕西兰田县扶贫工作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袁嘉羚[1](2021)在《新时代我国基层公务员廉政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何光琴[2](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贫困村庄发展路径研究 ——以四川省终南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玉璞[3](2021)在《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发展之路。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把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始终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执政理念,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在与中国发展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关于人民利益的科学观点,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前进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续力保航。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习近平发挥出超常的政治智慧与魄力,多次针对党员干部应当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进行重点阐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也以高达203次的出现频率贯穿始终,深刻体现了习近平心系人民,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使命初心,并最终逐步形成了习近平人民利益观。人民是党重要的执政基础,人民利益至上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当代体现,强调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文章在分析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时代背景和形成条件的基础上,回溯人民利益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以求探寻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来源以及形成、发展和完善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基础。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主要包括人民经济利益、人民政治利益、人民文化利益、人民社会利益、人民生态利益五大方面。同时,习近平人民利益观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使得这一思想成为新时代指导党做好人民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的重要指引。其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这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利益的价值追求的进一步丰富,形成了解决新时代人民利益矛盾的理论指南,彰显了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利益;就其实践价值而言,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加强了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提升民生建设质量,推进了新时代党的内外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效能,凝聚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习近平人民利益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指南与行动纲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为全世界人民实现自身利益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张梦露[4](2020)在《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以当今世界形势为基础,以人类发展为重心,从战略谋划到细节把控,他对中国发展之路的深远考虑,贯穿国内外各行业领域。他在十八、十九两次全代会报告中相继做出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方针。这一系列重要理论和论述对中国城市的飞速发展产生了颇为积极的作用。国内外政界、媒体界和学术界人士也因此爆发了对习近平思想理论研究的新风潮,就习近平所提出新理论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与研究。当前,国外学者针对习近平的研究集中于国际关系和政治领域,国内学者则多集中于治国理政、从严治党、脱贫解困等领域,常常忽略了在其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指导下城市建设的伟大进步,缺乏对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论述的系统性、全面性、前瞻性的分析总结,而这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按照“建设成就回顾、相关论述研究、规划建设方法论、规划建设实践分析”的技术路线,通过文献研究、综合归纳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的论述为研究对象,以其在视察和会议中发表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基础,将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体系总结为,在辩证、系统、战略、法制、底线、精准、创新七大方法论指导下,以重视城市规划地位为出发点,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重心,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为创新动力的中国新时代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体系。通过详细阐述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论述内容,以及从中总结出的习近平规划建设七大方法论,结合习近平的指导实践论证了其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前瞻性。特别是针对武汉疫情突发事件,专章节对习总书记城乡生态文明、科技创新等城市规划理念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进行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丰富与完善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的理论体系,总结归纳其论述的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为今后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更有成效的规划指导体系与全新的思维方式。
李美兰[5](2020)在《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精准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贫困地区健康扶贫是我国精准扶贫的一个关键环节,对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小病扛、大病拖,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突出,其制约着2020年全面脱贫战略目标的实现,其次,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健康扶贫方式依旧处于粗放式,缺乏精准化,致使健康扶贫没有达到理想成效。因此,论文深入研究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精准化,对提升贫困地区人口健康水平,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价值及意义。论文聚焦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精准化,基于精准化理论和健康人力资本理论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方法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第一,基于现有文献研究,阐释贫困、贫困地区、健康扶贫和扶贫精准化四个核心概念,明确论文研究对象;第二,主要基于健康人力资本理论视角,分析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的特殊性质,贫困地区人口面临健康风险越高,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普遍性和复杂性越强,则贫困地区健康扶贫越具有严峻性和复杂性的性质;第三,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与文献研读,从贫困地区人口分布、健康扶贫政策制度和实践模式等方面,分析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精准化的发展现状,解析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精准化实践困境及其成因,支撑下文研究;第四,运用AHP法分析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精准化的影响因素,主要从贫困地区居民行为特征,健康环境风险和健康扶贫政策制度这三大方面,构建出AHP指标体系,通过Matlab辅助运算,得出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精准化影响因素的权重,对结果进行分析,为后文研究提供决策参考;第五,运用健康生产函数数理分析法,基于精准防治病源视角,从健康预防投入和动态分类入手,探析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精准化实践路径;第六,从加强贫困人口健康意识、加大卫生环境整治、实施健康扶贫动态分类管理和优化健康扶贫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健康扶贫存在问题有: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滞后、健康扶贫政策倾向“重治轻防”、政策制度实施粗放及发展滞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及设施不达标等;第二,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精准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贫困居民申请健康扶贫材料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贫困地区健康扶贫信息动态管理情况和贫困地区人居卫生健康环境对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精准化的影响强度大;第三,运用健康生产函数分析,得出对治未病投入产出的成效比对治已病投入产出的成效要显着,应从预防投入和动态分类管理等方面提高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精准化,实现健康精准扶贫及精准脱贫。
谢鹏[6](2020)在《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度形塑个人,人是制度的产物。根据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是了解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的关键,也是建构社会主义特色政治学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制度变迁理论则认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共同构成了“制度集成”。这种“制度集成”倒映在基层社会,一方面是文本式的正式制度的规范和制约,另一方面是传统社会残留的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和侵染。然而,基层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有着自身的“情境”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基层干部既是制度体系中的个人,深受政策法规条例等正式制度的规约,也是制度文化中的个人,深受“官本位”“乡土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基层干部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要素,但作为“情境理性人”,有着追逐个体理性、寻求机会成本的目的和需求。加之,压力型体制的现实存在,势必会产生高度的挤压状态,基层干部很可能不堪重负,担当作为动力不足。因此,亟待进行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修复完善制度体系中的不合理成分,解除基层干部的制度和“情境”困扰。本文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制度变迁理论,聚焦“制度”这一变迁因素,全面梳理基层干部人事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总结提炼基层干部人事工作的现实困境,力图探究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历经近百年,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干部工作实践经验,其制度体系建设既是传统吏治思想的扬弃,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提炼而成。但是,当前现行的制度安排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从中央到省市县(区)一以贯之的现行的正式制度存在政策体系供给不足的困扰,制度缺位有待完善、制度衔接有待加强、制度理念有待提升;基层社会“情境”之下非正式制度约束存有的短缺和失衡,传统文化下的“官本位”倾向、“熟人社会”下的说情打招呼、思想观念局限下的“为官不为”、政绩观错位下的形式主义作祟等因素,深刻影响着干部工作的开展、作用的发挥;基层干部人事制度存在执行不力与实施机制不畅等问题,选拔任用精准度不高、教育培养针对性不足、管理监督系统性不够、激励约束实效性不强;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存在路径依赖,非制度化因素的消极影响造成了观念障碍,传统体制惯性导致改革滞后于社会转型步伐造成了体制障碍,党委及其组织部门错位、缺位的现象客观存在造成了组织行为障碍,缺乏科学论证、分析研判、吐故纳新等保障机制造成了机制障碍。因此,必须探究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应然路径,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自有其价值取向。总体设想重在“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选拔任用重在提高精准度,教育培养重在提升能力素质,管理监督重在严格执纪监督,激励约束重在促进担当作为。
陈灵芝[7](2019)在《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理论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探索总结从严治党理论的新成果。要想抓住治国理政的关键,就要管党有力,治党从严。新时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为了更好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为了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急需把全面创新从严治党理论提上党的日程。习近平深刻总结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经验、取得的成就,围绕着新时代如何管党治党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方略和新举措,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习近平治党创新理念为重点,通过文献研究和归纳分析的方式,首先分析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的个体条件、时间条件和理论条件;其次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伟大工程党建事业、长期执政强基固本这三个高度,以及治党的主体责任、内容范围、标准手段这三个新要求,阐述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新理念;接着,从政治建设置首、思想建设治心、制度建设治行、组织作风建设筑基、反腐倡廉建设肃纪这五个方面阐述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新方略;最后从党要管党进入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探索、马列主义党建思想中国化这三个方面总结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新贡献。习近平新时代的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党的建设规律探索的最新成果,它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是马列主义党建思想中国化的典范,是党要管党治党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标志。
冯志峰[8](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叶静[9](2018)在《习近平在闽东扶贫开发的思想及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使命。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在闽东工作时的扶贫开发实践及扶贫开发思想,对新时代的精准扶贫工作及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扶贫济困思想、爱民重民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扶贫思想精髓,为形成习近平在闽东的扶贫开发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习近平在陕西延川插队带领村民走上脱贫之路、率领河北正定县甩掉“高产穷县”的帽子、在厦门分管农业工作提出要“上高山,下海岛”的实践,同时也为习近平在闽东的扶贫开发积累了实践经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为其扶贫开发思想的逐步形成做了良好的铺垫。习近平根据闽东的基本情况,把握山海资源优势念好“山海经”,进行因地制宜的扶贫实践,注重发挥党和政府的领导责任,加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智力和志向,坚持市场导向发展商品生产,落实“造福搬迁”工程,带领闽东人民探索了一条鲜明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由此形成“宁德模式”的成功经验对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和借鉴价值。习近平在闽东扶贫开发实践期间对扶贫开发问题认识深刻,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等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观点,基本形成了由“精神理念”、“战略布局”、“体制机制”、“领导力量”、“思路方法”组成的较为完整的扶贫开发思想体系。习近平在闽东的扶贫开发思想体系为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可资经验,对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扶贫攻坚战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动指导,为国际减贫领域扶贫开发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本刊编辑部,赵函,范佳富[10](2017)在《经验分享:22省(区、市)做法辑要》文中指出北京完善基层民政工作机制北京市大兴区构建专兼职结合、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大民政格局,完善基层民政工作机制。一是针对人员少、任务重、要求高的工作实际,在不增加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前提下,大兴区民政局科学设计科室职能,整合了区划办、见义勇为等科室,建立了居民收入核对中心、法制科、民政公共服务设施科、殡葬管理所等科
二、扶贫攻坚抓关键——陕西兰田县扶贫工作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扶贫攻坚抓关键——陕西兰田县扶贫工作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3)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对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4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相关概念 |
1.4.1 人民的基本内涵 |
1.4.2 利益的基本内涵 |
1.4.3 人民利益的基本内涵 |
1.4.4 人民利益观的基本内涵 |
2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借鉴 |
2.1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利益的相关理论 |
2.1.1 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 |
2.1.2 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利益关系的初步探索 |
2.2 直接来源: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利益思想 |
2.2.1 毛泽东人民利益思想 |
2.2.2 邓小平人民利益思想 |
2.2.3 江泽民的人民利益思想 |
2.2.4 胡锦涛的人民利益思想 |
2.3 文化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
2.3.1 民本思想的萌芽 |
2.3.2 民本思想的发展期 |
2.3.3 民本思想发展的平稳期 |
2.3.4 民本思想发展的完成期 |
3 习近平人民经济利益观 |
3.1 习近平关于人民经济利益重要性论述 |
3.1.1 人民经济利益实现进入瓶颈期 |
3.1.2 人民对经济体制机制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
3.1.3 中等收入陷阱阻碍了人民经济收入的提升 |
3.2 习近平关于人民经济利益主要内容的论述 |
3.2.1 人民是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主体 |
3.2.2 共同富裕是人民经济利益的目标导向 |
3.2.3 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根本保证 |
3.3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经济利益实现途径的论述 |
3.3.1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
3.3.2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
3.3.3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
3.3.4 经济工作要讲政治 |
4 习近平人民政治利益观 |
4.1 习近平关于人民政治利益重要性的论述 |
4.1.1 巩固党根本政治立场的使命追求 |
4.1.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
4.1.3 夯实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优势的现实需要 |
4.1.4 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应有之义 |
4.2 习近平关于人民政治利益主要内容的论述 |
4.2.1 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保障政治利益不走偏 |
4.2.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政治利益最直接的内容 |
4.2.3 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实现政治利益的基础 |
4.3 习近平关于人民政治利益实现途径的论述 |
4.3.1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 |
4.3.2 坚持好发展好现有政治制度 |
4.3.3 建设人民政治权利保障机制 |
4.3.4 抓“关键少数”落实主体责任 |
5 习近平人民文化利益观 |
5.1 习近平关于人民文化利益重要性的论述 |
5.1.1 推进伟大梦想的重要支撑 |
5.1.2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
5.1.3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时代要求 |
5.2 习近平关于人民文化利益主要内容的论述 |
5.2.1 意识形态工作决定文化利益的发展方向 |
5.2.2 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利益的关键内容 |
5.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支撑文化利益的精神力量 |
5.3 习近平关于人民文化利益实现途径的论述 |
5.3.1 发挥道德教育的支撑作用 |
5.3.2 提升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引领作用 |
5.3.3 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驱动 |
5.3.4 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
5.3.5 增强党对文化领域的领导能力 |
6 习近平人民社会利益观 |
6.1 习近平关于人民社会利益重要性的论述 |
6.1.1 社会利益体现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 |
6.1.2 与人民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利益因素 |
6.1.3 建立人民利益表达机制的必要准备 |
6.1.4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 |
6.2 习近平关于人民社会利益主要内容的论述 |
6.2.1 教育和就业是人民社会利益的主要方面 |
6.2.2 社会保障制度是人民社会利益的有益补充 |
6.2.3 全民健康是实现人民社会利益的基础 |
6.2.4 社会治理是实现人民社会利益科学化进程的保障 |
6.2.5 社会公共安全是实现社会利益的前提条件 |
6.2.6 社会公平正义是共享社会改革利益成果的保障 |
6.3 习近平关于人民社会利益实现途径的论述 |
6.3.1 多渠道实现人民就业稳定 |
6.3.2 促进社会保障与社会建设的可持续良性运行 |
6.3.3 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
6.3.4 构建更加完善全面综合的社会治理体系 |
6.3.5 加强社会风险的应对和处理能力建设 |
6.3.6 努力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环境的实现 |
7 习近平人民生态利益观 |
7.1 习近平关于人民生态利益重要性的论述 |
7.1.1 全球性生态危机损害人民生态利益 |
7.1.2 人民对健康生活和良好生态环境提出更高诉求 |
7.1.3 人民对生态文明发展提出新要求 |
7.2 习近平关于人民生态利益主要内容的论述 |
7.2.1“两山”理念是基本原则 |
7.2.2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7.2.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现实归宿 |
7.3 习近平关于人民生态利益实现途径的论述 |
7.3.1 提升人民绿色生态环保意识 |
7.3.2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
7.3.3 推动生态环境修复治理进程 |
8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时代价值 |
8.1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理论价值 |
8.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利益观的价值追求 |
8.1.2 形成了解决新时代人民利益矛盾的理论指南 |
8.1.3 彰显了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利益 |
8.2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实践价值 |
8.2.1 加强了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提升民生建设质量 |
8.2.2 推进了新时代党的内外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效能 |
8.2.3 凝聚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
9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时代背景 |
1.1.2 研究重要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论文的重点与难点 |
1.4.1 重点 |
1.4.2 难点 |
2 十八大以来中国城市建设的伟大成就 |
2.1 新区建设 |
2.1.1 雄安新区建设 |
2.1.2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
2.2 区域发展 |
2.2.1 京津冀协同发展 |
2.2.2 长江经济带发展 |
2.3 城乡协同发展 |
2.3.1 生态文明建设 |
2.3.2 乡村文化建设 |
2.4 基础建设 |
2.4.1 高速公路、铁路建设 |
2.4.2 大兴国际机场建设 |
2.4.3 港珠澳大桥建设 |
2.5 总结 |
本章小结 |
3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 |
3.1 重视科学规划 |
3.1.1 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 |
3.1.2 因地制宜把握规划方向 |
3.1.3 用人民群众满意程度衡量规划效果 |
3.1.4 立法保障规划权威性,规划连续性保护人民利益 |
3.2 推行新型城镇化 |
3.2.1 以人为核心,用科教文卫软硬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 |
3.2.2 宜居城市建设从居民生活各方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提升生活品质 |
3.2.3 保护城市文化,从古迹保护开始,传承历史文化,推动“乡愁”建设,构建文化强国 |
3.2.4 城乡通过资源互补、工农互惠实现一体化发展 |
3.2.5 城市以优质资源吸引人才,实施开放的人才政策,推动创新发展 |
3.3 做好空间规划顶层设计 |
3.3.1 以大城市为节点,支撑区域协同发展 |
3.3.2 搞好资源衔接,一张蓝图实现城市建设多规合一 |
3.4 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减少对自然干扰加以保护的同时,依托自然发展,发掘本地生态特色 |
3.4.1 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重视生态先行的建设原则 |
3.4.2 以法治维护生态保护实施,切实提升生态环境 |
3.4.3 重视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3.4.4 制定生态规划保障制度,把握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逾越 |
3.4.5 把握生态文明核心原则,依托自然发展城市 |
本章小结 |
4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方法论 |
4.1 辩证思维 |
4.1.1 从两面性出发寻求生态与发展的平衡 |
4.1.2 抓主要矛盾,城市规划要具体措施和全面战略并进 |
4.1.3 发展的看待问题,建立长远规划 |
4.2 系统思维 |
4.2.1 从全局出发,规划整体效果 |
4.2.2 顶层设计与任务分解并行 |
4.2.3 均衡进度,重视衔接,避免各自为政的“浪费” |
4.3 战略思维 |
4.3.1 从战略性理念出发,科学规划 |
4.3.2 从大局出发,把握局部 |
4.3.3 不求短期功利,心怀长远 |
4.4 法制思维 |
4.4.1 用法律方法解决和推进城市规划工作 |
4.4.2 用法律权威杜绝规划过程中的腐败 |
4.5 底线思维 |
4.5.1 从坏处准备,往最好处争取的最低价值标准 |
4.5.2 不可触碰和侵犯的最低接受程度 |
4.6 精准思维 |
4.6.1 具体解决规划中的问题,不能以原则回应具体 |
4.6.2 从具体问题出发,推动解决系列矛盾 |
4.7 创新思维 |
4.7.1 肯定创新在规划中的巨大作用,带领城市开创新局面 |
4.7.2 鼓励创新氛围,规划过程中注重分配教育,科研,新型企业 |
本章小结 |
5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实践 |
5.1 习近平思想指导下雄安新区的战略成功 |
5.1.1 国家大事,雄安新区规划地位空前 |
5.1.2 科学部署,习近平规划建设理念完整呈现 |
5.1.3 千年大计,习近平思想指导下的战略成功 |
5.1.4 总结 |
5.2 习近平思想指导下大国战“疫”的阶段成功 |
5.2.1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方法论指导下疫灾防治工作的顺利推进 |
5.2.2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对防疫工作的积极作用 |
5.2.3 疫灾防治看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高瞻远瞩 |
5.2.4 总结 |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6.3 创新点 |
6.4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重要讲话 |
附录B 习近平视察城市建设伟人的足迹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精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文献综述 |
1.2.2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社会调查法 |
1.4.2 定性与定量结合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1.5.1 研究视角创新 |
1.5.2 研究方法创新 |
第二章 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精准化的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阐释 |
2.1.1 贫困 |
2.1.2 贫困地区 |
2.1.3 健康扶贫 |
2.1.4 扶贫精准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精准化理论 |
2.2.2 健康人力资本理论 |
第三章 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的特质分析 |
3.1 高健康风险 |
3.1.1 贫困而引致的健康状况恶化 |
3.1.2 因贫遭健康冲击的几率居高 |
3.2 因病致贫 |
3.2.1 因病致贫的复杂性 |
3.2.2 因病致贫的严重性 |
3.3 因病返贫 |
3.3.1 因病返贫的几率高 |
3.3.2 因病返贫的严峻性 |
3.4 小结:基于特质分析呼唤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精准化 |
第四章 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精准化现状、困境及成因 |
4.1 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精准化现状 |
4.1.1 贫困人口分布 |
4.1.2 健康扶贫政策 |
4.1.3 政策效应分析 |
4.1.4 实践模式分析 |
4.2 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精准化的现状调查 |
4.2.1 数据来源 |
4.2.2 调查设计 |
4.2.3 数据分析 |
4.2.4 调查结果 |
4.3 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精准化实践困境 |
4.3.1 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滞后 |
4.3.2 健康扶贫倾向于“重治轻防” |
4.3.3 健康扶贫政策制度落实不到位 |
4.3.4 基层医疗设施及服务水平未达标 |
4.4 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精准化实践困境的成因 |
4.4.1 健康扶贫工作过度追求政绩 |
4.4.2 健康扶贫资源配置不够精准 |
4.4.3 健康扶贫过程中监管不到位 |
4.4.4 健康扶贫政策实施的粗放性 |
第五章 基于AHP的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精准化影响因素分析 |
5.1 模型的选定与介绍 |
5.1.1 模型的选择依据 |
5.1.2 模型的简单介绍 |
5.2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5.2.1 指标设计原则 |
5.2.2 影响因素筛选 |
5.2.3 指标体系构建 |
5.3 影响因素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1 指标权重运算 |
5.3.2 总权重及排名 |
5.4 影响因素分析 |
5.4.1 贫困地区贫困居民的生活方式 |
5.4.2 扶贫对象提交书面申请材料信息情况 |
5.4.3 贫困地区健康扶贫信息互联互通互享 |
5.4.4 贫困地区居民的人居卫生健康环境条件 |
第六章 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精准化的实践路径 |
6.1 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精准化路径设计 |
6.1.1 路径设计思路 |
6.1.2 路径设计原则 |
6.2 基于健康预防投入的精准化健康扶贫 |
6.2.1 健康预防投入数理分析 |
6.2.2 健康投入预期效果分析 |
6.3 基于动态分类分层的精准化健康扶贫 |
6.3.1 根据健康状态分类健康扶贫 |
6.3.2 根据群体特征分类健康扶贫 |
第七章 提高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精准化的对策建议 |
7.1 提升贫困地区健康风险防控水平 |
7.1.1 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健康管理 |
7.1.2 加大贫困地区健康扶贫资源投入 |
7.2 优化基础健康设施建设及环境卫生整治 |
7.2.1 强化基层健康机构设施及服务水平 |
7.2.2 加强贫困地区生活健康卫生环境整治 |
7.3 推进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网络化动态管理 |
7.3.1 构建健康扶贫智能网络化管理平台 |
7.3.2 加大贫困地区人口营养健康动态监管 |
7.4 建立贫困地区分类分步精准健康扶贫制度 |
7.4.1 根据不同人群实施不同的健康扶贫制度 |
7.4.2 根据不同健康状态实施不同健康扶贫制度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价值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一、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二、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三节 论文框架、研究方法和问题与不足 |
一、论文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三、所遇问题 |
四、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干部 |
二、基层干部 |
三、干部人事制度 |
第二节 理论依据及主体框架 |
一、宏观层面: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 |
二、微观和中观层面:制度变迁理论 |
三、搭建理论依据与主体架构的桥梁 |
第二章 政治现代化、基层治理与干部行为模式 |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下的基层治理结构 |
一、基层权威结构的历时嬗变 |
二、基层社会规则及其运行逻辑 |
三、基层政权结构与治理形态 |
第二节 基层干部的行为动机及其模式 |
一、关于人性的三种理论假设 |
二、“情境理性”:基层干部的人性假设 |
第三节 压力型体制与干部行为逻辑 |
一、数量化的任务分解机制 |
二、指标化的责任考评体制 |
第三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传统吏治思想及其扬弃 |
一、尊重人才,选贤任能 |
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
三、注重基层,历练培养 |
四、加强考核,严格监管 |
五、廉洁奉公,节操自爱 |
第二节 制度建设的探索历程 |
一、初创阶段:解放思想,破旧立新 |
二、探索阶段:打牢基础,破冰前行 |
三、改革阶段:积极探索,深化前行 |
四、“新时代”:建章立制,全面发展 |
第三节 基本经验及其启示 |
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
二、秉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
三、强化理论武装和基层历练 |
四、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 |
第四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现实困境 |
第一节 正式制度下政策体系供给不足 |
一、制度缺位有待完善 |
二、制度衔接有待加强 |
三、制度理念有待提升 |
第二节 社会“情境”下非正式制度约束失衡 |
一、传统文化下的“官本位”倾向 |
二、“熟人社会”下的说情打招呼 |
三、思想观念局限下的“为官不为” |
四、政绩观错位下的形式主义作祟 |
第三节 制度执行不力与实施机制不畅 |
一、选拔任用精准度不高 |
二、教育培养针对性不足 |
三、管理监督系统性不够 |
四、激励约束实效性不强 |
第四节 制度改革存在路径依赖 |
一、观念障碍:非制度化因素的消极影响 |
二、体制障碍:传统体制惯性导致改革“迟滞” |
三、组织行为障碍:党委及组织部门错位缺位 |
四、机制障碍:缺乏吐故纳新的保障机制 |
第五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径探索 |
第一节 总体设想:“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 |
一、涵盖选育管用四个方面 |
二、“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是关键 |
三、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是目标任务 |
第二节 选拔任用:提高精准度 |
一、考实政治素质,注重群众公论 |
二、完善考核评价,加强实绩考量 |
三、开展谈心谈话,强化分析研判 |
四、细化完善机制,健全过程保障 |
第三节 教育培养:提升能力素质 |
一、分层分类分级推进培训 |
二、完善学习培养系统方案 |
三、强化基层一线实践历练 |
第四节 管理监督:严格执纪监督 |
一、严格遵守监管原则 |
二、细化层级管理规定 |
三、实施立体监管制度 |
四、完善宽严相济体系 |
五、正确处理各项关系 |
第五节 激励约束:促进担当作为 |
一、健全考核激励制度 |
二、推进职务职级并行 |
三、完善身心关爱机制 |
结语:通往现代干部人事管理之路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7)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理论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的条件 |
一、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的个体条件 |
(一)家庭社会环境 |
(二)学习教育经历 |
(三)从政思想 |
二、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 |
(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 |
(二)时代任务的深刻变化 |
三、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的理论条件 |
(一)马列主义建党思想 |
(二)中国化马列建党思想 |
第三章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新理念 |
一、从新高度来看治党新理念 |
(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高度 |
(二)伟大工程的党建事业高度 |
(三)长期执政的强基固本高度 |
二、从新要求来看治党新理念 |
(一)治党的主体责任必须明确 |
(二)治党的内容范围必须全面 |
(三)治党的标准手段必须从严 |
第四章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新方略 |
一、政治建设置首 |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
(二)强化意识形态阵地 |
(三)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
(四)坚定全党政治定力 |
二、思想建设治心 |
(一)把好世界观总开关 |
(二)治疗精神缺钙病症 |
(三)牢固树立核心价值 |
三、制度建设治行 |
(一)立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
(二)学制度树立科学制度思维 |
(三)行制度规范党员干部行为 |
四、组织作风建设筑基 |
(一)坚持健全民主集中制 |
(二)干部队伍建设科学化 |
(三)重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
五、反腐倡廉建设肃纪 |
(一)反腐政治决心坚定 |
(二)增强反腐机制保障 |
(三)重家风教育作廉洁表率 |
(四)发展健康党内文化 |
第五章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新贡献 |
一、党要管党治党进入新时代的标志 |
(一)认识标志 |
(二)制度标志 |
(三)实践标志 |
二、党的建设规律探索的最新成果 |
(一)“党建标准化”的新认识成果 |
(二)“从严治党”的新实践成果 |
(三)“标本兼治”的新制度成果 |
三、马列主义党建思想中国化典范 |
(一)结合新时代新实践任务的典范 |
(二)结合新时代党建新要求的典范 |
结语 |
研究文献 |
一、原始文献 |
二、着作 |
三、期刊 |
四、报刊 |
五、电子文献 |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
(一)现实问题聚焦 |
(二)问题研究意义 |
(三)问题研究价值 |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
后记 |
(9)习近平在闽东扶贫开发的思想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四、研究思路、内容、重难点 |
(一) 基本思路 |
(二) 内容结构 |
(三) 重点难点 |
五、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实践调研法 |
(三) 比较分析法 |
第一章 习近平扶贫开发的思想来源与在闽东前的探索 |
一、习近平扶贫开发的思想来源 |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扶弱济贫、重民思想 |
(二) 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 |
(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扶贫思想 |
二、习近平在闽东前的扶贫开发探索 |
(一) 习近平在陕西梁家河带领村民走上脱贫之路 |
(二) 习近平率领河北正定县甩掉“高产穷县”的帽子 |
(三) 在福建厦门习近平领导的扶贫实践:“上高山,下海岛” |
第二章 习近平在闽东扶贫开发的实践及其成效 |
一、20世纪80年代年闽东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概述 |
二、习近平在闽东扶贫开发的具体实践 |
(一) 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念好“山海经” |
(二) 发挥好党和政府的领导责任 |
(三) 加强智力扶贫开发 |
(四)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双向开发 |
(五) 因地施策落实科学扶贫方法 |
三、习近平在闽东扶贫开发实践的脱贫成效 |
(一) 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
(二)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
(三)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发展经济条件改善 |
(四) 对外开放成果显着,旅游产业发展迅速 |
(五) 教育体系逐步优化,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
第三章 习近平在闽东扶贫开发的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
一、习近平在闽东扶贫开发的思想探析 |
(一) 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本质内涵的认识 |
(二)习近平关于实施扶贫开发重大意义的认识 |
(三) 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的基本策略 |
二、习近平在闽东扶贫开发思想的现实价值 |
(一) 为精准扶贫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可资经验 |
(二)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 |
(三) 助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 |
(四) 提供了国际减贫领域扶贫开发的中国方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
(10)经验分享:22省(区、市)做法辑要(论文提纲范文)
★北京★完善基层民政工作机制 |
★天津★打破制约全盘激活基层民政工作 |
★山西★加强民政队伍建设完善服务平台 |
★内蒙古★“四大举措”提升基层民政工作水平 |
★辽宁★夯实基层民政工作基础 |
★吉林★建设“五有”基层民政工作 |
★浙江★基层民政业务发展实现精细化 |
★山东★狠抓问题强化督导 |
★河南★强化基层基础推动工作落实 |
★湖北★持续加强基层民政工作力量 |
★湖南★着力加强民政兜底保障能力 |
★海南★聚焦加强基层民政工作长效机制 |
★重庆★全面推进基层民政工作提档升级 |
★四川★着力构建“大民政”工作格局 |
“六个一”★加贵强州基层★民政工作 |
★西藏★畅通基层民政工作“神经末梢” |
★陕西★建章规制夯实基层民政工作 |
★甘肃★围绕“六个坚持”做到“六个全面” |
★青海★夯实基层民政的“前沿和基础” |
★宁夏★“六个强化”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 |
★新疆★全力夯实民政事业发展基础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进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 |
四、扶贫攻坚抓关键——陕西兰田县扶贫工作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我国基层公务员廉政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为例[D]. 袁嘉羚. 湖北大学, 2021
-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贫困村庄发展路径研究 ——以四川省终南村为例[D]. 何光琴. 东华大学, 2021
- [3]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研究[D]. 张玉璞.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4]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D]. 张梦露.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5]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精准化研究[D]. 李美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6]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D]. 谢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7]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理论创新研究[D]. 陈灵芝. 南昌航空大学, 2019(08)
- [8]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9]习近平在闽东扶贫开发的思想及实践研究[D]. 叶静. 广西大学, 2018(12)
- [10]经验分享:22省(区、市)做法辑要[J]. 本刊编辑部,赵函,范佳富. 中国民政, 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