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VP方案联合射频热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李征[1](2018)在《癌因性疲乏机制探讨及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中心(NCCN)在2000年将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定义为由癌症或癌症治疗引起的、能扰乱机体正常功能的、非同寻常的、持久疲乏的主观感觉,这种疲乏与近期体力活动不成比例,具有持续性的特点。神经内分泌是人体的能量调节的核心系统,为深入探讨CRF的机制,必须首先确定CRF与神经内分泌的生物相关性。癌因性疲乏(CRF)概念的引入,有利于引导人们重视癌症及癌症治疗对人体正常机能的整体影响,符合现代整体观的医学模式。治疗CRF本质上就是更加科学全面的治疗因癌症失去健康的患者,从根本上以患者整体的概念取代单一的癌症作为肿瘤患者治疗的最高目标。CRF的科学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核心原则,即在消除肿瘤或减轻肿瘤负荷的同时,应兼顾人体正常机能的运转,扶正与祛邪之间相辅相成。从CRF的核心治疗原则出发,热学疗法以其独特的优势脱颖而出,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特色治疗手段之一。本研究首次以CRF概念为引导,结合热学疗法扶正祛邪的抗癌特色探索了肿瘤治疗中以人为本取代以病为本的临床实践路径,完成了在CRF概念引导下基于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相对完善的系统理论构建。第一部分:癌因性疲乏机制探讨目的:初步探讨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与神经内分泌的相关性,为CRF生物学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康复期肺癌患者进行研究,设置疲乏组及非疲乏对照组。利用多维疲乏症状量表-简化版(multidimensional fatigue symptom inventory-short form,MFSI-SF)和疲劳症状量表(fatigue symptom inventory,FSI)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评估患者的CRF状况。采集所有纳入患者的清晨8:00静脉血,以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皮质醇激素、血清甲状腺激素(T3,T4,FT3,F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浓度;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浓度。应用SPSS软件19.0版对所得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59例康复期肺癌患者,按照患者的CRF情况分为疲乏组(39例)和非疲乏组(20例)两组。疲乏组的血清皮质醇激素及血清甲状腺激素(T3,T4,FT3,FT4)浓度均低于非疲乏组,疲乏组的血清ACTH浓度高于非疲乏组,且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SH浓度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疲乏组患者的MFSI-SF评分与血清皮质醇及甲状腺激素浓度均呈负相关(r=-0.820,-0.893,-0.797,-0.717,-0.855;P<0.05);疲乏组患者的FSI评分与血清中所测得的皮质醇激素浓度及甲状腺激素浓度均呈负相关(r=-0.778,-0.772,-0.659,-0.661,-0.653;P<0.05);疲乏组患者的MFSI-SF评分、FSI评分与血清ACTH浓度均呈正相关(r=0.813,0.629;P<0.05)。结论:康复期肺癌患者的CRF与肾上腺轴及甲状腺轴的神经内分泌相关。疲乏患者的皮质醇及甲状腺激素的水平显着低于非疲乏患者,且其在血清中的浓度会影响患者CRF的程度。癌症损害对患者神经内分泌的负反馈调节系统有较为复杂的影响,在本研究中,疲乏患者血清中皮质醇的促激素ACTH水平升高,而甲状腺激素的促激素TSH的血清浓度则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第二部分:热疗治疗癌因性疲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目的:基础实验通过热疗对放化疗的抗癌增敏效果的研究,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临床研究通过CRF评分变化直接评估热疗治疗CRF的临床效果,并通过常用具体临床指标的分析,深入探讨热疗治疗CRF的临床机制。方法:将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常规传代培养于RPMI-1640培养液中,所有实验步骤均选用对数生长期细胞。设置化疗组及放疗组为对照组,同时设置单纯培养组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包括热化联合组、热放联合组,热化联合组及热放联合组又分别设置41℃及43℃两个不同的温度组,共为7组。各组干预完成后37℃继续培养48h,然后以台盼蓝拒染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增殖抑制率、碘化丙啶(PI)染色法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实验重复3次。应用19.0版SPSS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分析。选取非小细胞肺癌(NSCLC)CRF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分为热疗联合组及同步放化疗对照组,热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同步热疗。利用MFSI-SF和FSI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CRF程度进行评估。按WHO标准评估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部分缓解率(PR)、稳定率(SD)、进展率(PD)及总有效率的数据,详细观测并记录治疗后的毒副反应,选取主要的毒副反应指标进行组间对比分析。采用免疫荧光法及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外周血治疗前后的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及CD4+/CD8+的分布比例,对比免疫功能变化。应用SPSS软件19.0版对所得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础实验中热化联合组的癌细胞存活率显着低于单纯化疗组,热放联合组的癌细胞存活率显着低于单纯放疗组;热化联合组的癌细胞增殖抑制率及凋亡率均显着高于单纯化疗组,热放联合组的癌细胞增殖抑制率及凋亡率均显着高于单纯放疗组;这些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研究最终纳入CRF肺癌患者共107例,计算机随机分为热疗联合组(52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对照组2例患者因毒副反应过重中途退出,热疗联合组和对照组最终纳入分析的患者分别为52例和53例。热疗联合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CRF程度应用MFSI-SF与FSI两种评分系统显示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疗联合组MFSI-SF评分与FSI评分在治疗后降低,与治疗前的CRF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FSI-SF评分与FSI评分在治疗后升高,与治疗前的CRF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FSI-SF评分与FSI评分系统中,热疗联合组治疗后的CRF评分均显着低于同步放化疗组治疗后的CRF评分(P<0.05)。热疗联合组与对照组的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疗联合组患者的部分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同步放化疗对照组(P<0.05)。热疗联合组的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及肝肾损伤的中重度毒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疗联合组的CD3+、CD4+及NK等淋巴细胞及CD4+/CD8+的分布比例在治疗后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CD8+细胞无显着差别(P>0.05)。结论:基础实验从细胞水平证实了热疗对放化疗的抗癌增敏作用。临床研究表明热疗治疗CRF安全有效,能显着改善CRF肺癌患者的疲乏程度。热疗协同放化疗提高抗癌有效性,是热疗治疗CRF祛邪途径的具体临床机制;热疗有利于降低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并改善患者的抗肿瘤免疫机能,是热疗治疗CRF扶正途径的具体临床机制。治疗CRF本质上就是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治疗因癌症失去健康的患者,从根本上以患者整体的概念取代单一的癌症作为肿瘤患者治疗的最高目标。因本章样本量相对较小,本文第三章采用了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综合了高质量的大样本数据来完成第二章的理论验证。第三部分:肿瘤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系统研究目的:CRF治疗就是从根本上追求更好更科学的抗癌治疗方案。以CRF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为出发点,以热学疗法为研究核心,系统评价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与单独常规疗法比较治疗肺癌、食管癌、直肠癌、胃癌及肝癌共5大类肿瘤的祛邪及扶正的具体临床指标。探讨热学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为热学疗法治疗肿瘤及CRF的临床实践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首先确定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并通过预检索制定科学的检索策略。检索源包括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共8个数据库,Google Scholar、Medical Matrix等互联网资源,以及相关的重要书籍等纸质版资源。以保证查全率从而避免漏检重要文献为主要原则,常规检索与追溯参考文献的方式同时进行,收集所有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独常规疗法治疗五类肿瘤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充分应用EndNote及Excel软件,按照研究计划书执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参照Cochrane标准对所有纳入分析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并选用恰当的统计方法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软件5.3版实施Meta分析。所有的方法步骤按照整体的技术路线进行。结果:检索完成后获得文献总量9098篇,通过逐层筛选,最终纳入216个RCT,其中英文文献共计32篇。最终纳入的32篇英文文献全部被SCI收录,分别来自于日本、中国、德国、韩国、荷兰、乌克兰、美国、俄国、希腊、丹麦以及意大利等11个不同的国家。所有研究共计纳入16069例癌症患者,其中热学疗法联合组共8037例患者,常规疗法对照组共8032例患者。(1)肺癌最终纳入47篇RCT,共纳入3083名患者,其中联合组1551例,对照组153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单独常规疗法相比,联合温热疗法有利于提高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近期疗效。(2)与单独常规疗法相比,联合温热疗法临床安全性良好,且有利于降低部分毒副反应的发生率。(2)食管癌最终纳入46篇RCT,共纳入3508名患者,其中联合组1771例,对照组173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单独常规疗法相比,联合温热疗法有利于提高食管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近期疗效。(2)与单独常规疗法相比,联合温热疗法临床安全性良好,且有利于降低部分毒副反应的发生率。(3)直肠癌最终纳入35篇RCT,共纳入2415名患者,其中联合组1196例,对照组121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单独常规疗法相比,联合温热疗法有利于提高直肠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近期疗效。(2)与单独常规疗法相比,联合温热疗法临床安全性良好,且有利于降低部分毒副反应的发生率。(4)胃癌最终纳入34篇RCT,共纳入3018名患者,其中联合组1546例,对照组147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单独化疗相比,联合温热疗法有利于提高胃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近期疗效。(2)与单独化疗相比,联合温热疗法临床安全性良好,且有利于降低部分毒副反应的发生率。(5)肝癌最终纳入54篇RCT,共纳入4045名患者,其中联合组1973例,对照组207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单独TACE相比,联合热学疗法有利于提高肝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近期疗效。(2)与单独TACE相比,联合热学疗法临床安全性良好,且有利于降低部分毒副反应的发生率。结论:与单独常规疗法治疗五类肿瘤相比,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能显着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近期疗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并有利于降低部分常规疗法引起的毒副反应。治疗CRF要求以患者整体的概念取代单一的癌症作为肿瘤患者治疗的最高目标,因而需要同时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CRF的角度考虑,热学疗法在提高肿瘤治疗有效性的同时能降低常规疗法对肿瘤患者的伤害,同时提高了综合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而有利于从整体上改善患者的CRF的程度。热学疗法的临床效果依赖于热疗技术的成长,本研究为肿瘤热学疗法的实践及热疗技术开发提供了较为系统的临床参考证据。
魏长宏,杜海峰,卞晓山,傅振强,杜晓杰[2](2016)在《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联合射频热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联合射频热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21例患者均采用少分次、大分割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肿瘤直径<3cm者,70%80%等剂量线覆盖靶区,单次周边剂量79Gy,总剂量3642Gy,分56次;肿瘤直径35cm者,60%70%等剂量线覆盖靶区,单次周边剂量58Gy,总剂量40Gy,分58次;肿瘤直径>5cm者,50%60%等剂量线覆盖靶区,单次周边剂量46Gy,总剂量4042Gy,分710次。隔日治疗,总时间不超过2周。疗程中同步行射频热疗,在放疗前或后45min内实施,时间为60min,每周12次,次间间隔72h以上,共68次。结果:治疗后23个月所有患者得到随访。其中完全缓解率为19.0%(4/21),部分缓解率为71.4%(15/21),总有效率为90.5%(19/21)。骨髓抑制为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61.9%(13/21)。结论: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联合射频热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好,毒副反应轻可耐受,值得临床推广。
李春萌[3](2015)在《体部伽玛刀联合射频热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体部伽玛刀联合射频热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由于年龄过大未进行手术或患者及家属拒绝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21例,均初次接受化疗,应用体部伽玛刀联合射频热疗进行治疗,观察患者近期疗效及放射不良反应。结果 21例患者中CR 4例(19.0%),PR 15例(71.4%),NC 2例(9.5%)。联合治疗总有效率为90.5%。白细胞下降13例(61.9%),经G-CSF皮下注射营养支持治疗后恢复正常,不影响继续治疗;治疗1周后,近50%患者表现乏力、食欲下降等,未特殊处理,治疗后逐渐缓解;放射性肺损伤(12度)2例(9.5%),放射性食管损伤(12度)4例(19.0%),经对症处理后缓解;胃肠道反应11例(52.4%),但经止吐、镇静及激素等药物处理症状减轻,均可顺利完成治疗;无放射性肺炎及放射性食管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体部伽玛刀联合射频热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可耐受,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协作,能显着增强治疗效果,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潘雁[4](2010)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介绍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情况,包括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合理应用和评价新药提供参考。
王梅[5](2010)在《热疗联合T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并分析7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热疗联合TP方案治疗的疗效。方法采集并分析2005年7月至2009年10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按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38例)采用紫杉醇+顺铂(TP方案)化疗联合热疗进行综合治疗,对照组(38例)仅采用TP方案化疗。统计分析采用SPSS11.5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改善KP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热疗联合TP方案综合治疗可有效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潘雁[6](2009)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介绍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情况,包括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合理应用和评价新药提供参考。
刘秀峰,秦叔逵[7](2009)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临床应用和研究的新进展》文中提出目前,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一线联合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已获批准,并已连续3年列入中国版NC-CN指南。本文回顾分析了近期发表的有关恩度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的重要文献,深入了解其作用机制,以期指导进一步的临床推广应用。
彭永海,欧阳学农,解方为[8](2009)在《同步放化疗联合射频热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同步放化疗联合射频热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耐受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3-01/2007-04住院患者102例,治疗组54例,对照组48例.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同步放化疗联合热疗组(治疗组)、同步放化疗组(对照组).化疗方案采用紫杉醇+顺铂:紫杉醇60mg/m2,第1,8,15,22,29日;顺铂25mg/m2,第2,9,16,23,30日.放射治疗与化疗同时进行:60Gy/30次,5次/wk;射频热疗采用HY-7000型射频治疗机,隔日热疗1次.当热疗、化疗、放疗于同日进行时,先化疗再热疗最后放疗.放疗结束2wk后给予2周期TP方案化疗(紫杉醇90mg/m2,第1,8日;顺铂25mg/m2第2~4日,21d为1周期).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CR+PR分别为8(14.8%),33(61.1%),8(14.8%),5(9.3%),41(75.9%);对照组分别为3(6.25%),33(68.5%),8(16.7%),4(8.3%),36(75%),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不良反应中,Ⅲ~Ⅳ级粒细胞减少、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在治疗组分别为18(37.5%),12(25.0%)和3(6.3%);对照组分别为32(59.3%),24(44.4%)和11(20.4%),后者高于前者(P<0.05).结论: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耐受性良好,热疗能减轻同步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有望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
王海存[9](2009)在《热疗联合NP方案化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及对sIL-6R水平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异长春化碱(NVB)、顺铂(DDP)静脉化疗与热疗联合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对sIL-6R水平的影响。方法:5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应用NVB 25mg/m2,第1,8天;DDP 25mg/m2,第1~3天,静脉化疗联合射频热疗。对照组(24例)仅予常规NP方案化疗,28d为1周期,至少完成2周期。两周期后评价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sIL-6R的水平。结果:治疗组PR13例,有效率46.4%,对照组PR 8例,有效率33.3%。两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治疗组75.0%,对照组41.7%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sIL-6R水平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sIL-6R水平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P方案联合热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合理、方便、有效,降低患者的sIL-6R水平,可能是热疗效应的机制之一。
高海波,陈守华[10](2008)在《NP方案化疗联合射频热疗治疗NSCLC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诺维本、顺铂(NP方案)联合射频热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本组共9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为晚期不能手术的病例,诊断全部有病理报告,鳞癌28例,腺癌42例,大细胞肺癌28例;年龄27~68岁,平均58岁;男46例,女52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有效率为69.39%;不良反应较单纯化疗要少。结论:NP方案联合射频热疗治疗NSCLC的疗效较好,化疗药物的用量减少,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MVP方案联合射频热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VP方案联合射频热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癌因性疲乏机制探讨及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癌因性疲乏机制探讨 |
前言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试剂 |
1.1.3 疲乏量表 |
1.2 方法 |
1.2.1 资料的收集 |
1.2.2 血清激素水平的检测 |
1.2.3 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2.1 纳入患者的基本特征 |
2.2 组间MFSI-SF评分、FSI评分比较 |
2.3 组间血清激素水平比较 |
2.3.1 组间血清皮质醇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比较 |
2.3.2 组间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 |
2.3.3 组间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 |
2.4 疲乏组患者MFSI-SF评分与血清激素水平的相关性 |
2.4.1 MFSI-SF评分与皮质醇激素、ACTH水平的相关性 |
2.4.2 MFSI-SF评分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 |
2.5 疲乏组患者FSI评分与血清激素水平的相关性 |
2.5.1 FSI评分与血清皮质醇激素、ACTH水平的相关性 |
2.5.2 疲乏组FSI评分与甲状腺激素浓度的相关性 |
第三节 讨论 |
第四节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热疗治疗癌因性疲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1 基础实验的材料及方法 |
1.1.1 细胞培养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1.4 实验分组 |
1.1.5 热化放疗的方法 |
1.1.6 细胞存活率的测定方法 |
1.1.7 细胞增殖抑制率的测定方法 |
1.1.8 细胞凋亡率的测定方法 |
1.1.9 统计学方法 |
1.2 临床研究的材料及方法 |
1.2.1 患者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2 同步放化疗及热疗的临床方案 |
1.2.3 临床效果评估标准 |
1.2.4 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2.1 热疗协同放化疗实验结果 |
2.2 临床研究纳入患者的基本特征 |
2.3 患者治疗前后的MFSI-SF及FSI评分对比 |
2.4 热疗联合组与对照组的常规临床指标对比 |
2.4.1 热疗联合组与对照组的抗癌近期疗效对比 |
2.4.2 热疗联合组与对照组的中重度毒副反应对比 |
2.4.3 热疗联合组与对照组的免疫指标测定对比 |
第三节 讨论 |
第四节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肿瘤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系统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1 文献纳入标准 |
1.1.1.1 研究类型 |
1.1.1.2 研究对象 |
1.1.1.3 干预措施 |
1.1.1.4 测量的结局指标 |
1.1.2 文献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 |
1.4 文献资料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统计分析方法 |
1.7 GRADE结果总结表 |
1.8 技术路线和系统评价流程图 |
第二节 结果 |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2.2 纳入外文文献的基本信息分析 |
2.3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4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5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的Meta分析结果 |
2.5.1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肺癌的Meta分析结果 |
2.5.1.1 热学疗法联合化疗治疗肺癌的效果评价 |
2.5.1.2 热学疗法联合放疗治疗肺癌的效果评价 |
2.5.1.3 热学疗法联合化放疗治疗肺癌的效果评价 |
2.5.2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食管癌的Meta分析结果 |
2.5.2.1 热学疗法联合化疗治疗食管癌的效果评价 |
2.5.2.2 热学疗法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效果评价 |
2.5.2.3 热学疗法联合化放疗治疗食管癌的效果评价 |
2.5.3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直肠癌的Meta分析结果 |
2.5.3.1 热学疗法联合化疗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评价 |
2.5.3.2 热学疗法联合放疗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评价 |
2.5.3.3 热学疗法联合化放疗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评价 |
2.5.4 热学疗法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的Meta分析结果 |
2.5.5 热学疗法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Meta分析结果 |
2.5.5.1 氩氦刀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效果评价 |
2.5.5.2 温热疗法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效果评价 |
2.5.5.3 射频消融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效果评价 |
2.6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的GRADE结果总结表 |
2.6.1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肺癌的结果总结表 |
2.6.2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食管癌的结果总结表 |
2.6.3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直肠癌的结果总结表 |
2.6.4 热学疗法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的结果总结表 |
2.6.5 热学疗法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结果总结表 |
第三节 讨论 |
3.1 癌症的流行病学分析 |
3.2 五种癌症的治疗现状分析 |
3.3 肿瘤热学疗法的简介 |
3.4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的基本原理 |
3.5 肿瘤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研究结果的简要总结 |
3.6 研究结论 |
3.7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对今后热疗试验研究的建议 |
第四节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癌因性疲乏及肿瘤热学疗法的相关综述 |
第一节 癌因性疲乏的简介 |
第二节 热学疗法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基础 |
第三节 热学疗法在五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
第四节 肿瘤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探讨与展望 |
第五节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语简表Ⅰ |
英文缩略语简表Ⅱ |
英文缩略语简表Ⅲ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在学期间的获奖情况 |
在学期间参与课题、参编专着及参加学术会议的情况 |
致谢 |
(2)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联合射频热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 1 临床资料 |
1. 2 仪器设备 |
1. 3 治疗方法 |
1.3.1定位扫描 |
1.3.2治疗计划 |
1.3.3治疗方案 |
1. 4 疗效评价标准 |
1. 5 放射毒副反应评定 |
2 结果 |
2. 1 近期疗效 |
2. 2 放射反应 |
3 讨论 |
(3)体部伽玛刀联合射频热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仪器设备 |
1.3 治疗方法 |
1.4 疗效评价标准[6] |
1.5 放射毒副反应评定 |
2 结果 |
2.1 近期疗效 |
2.2 放射不良反应 |
3 讨论 |
(5)热疗联合T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人选标准 |
1.2 临床资料 |
1.3 研究方法 |
1.4 疗效与生活质量改善评价标准 |
1.4.1 疗效评价标准 |
1.4.2 治疗毒副反应 |
1.4.3 生活质量改善评价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分组治疗后病人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
2.3 毒副作用 |
3 讨 论 |
(7)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临床应用和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恩度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
2 恩度联合化疗治疗肺外肿瘤 |
2.1 乳腺癌 |
2.2 胰腺癌 |
2.3 骨和软组织肉瘤 |
2.4 胃癌 |
2.5 其他少见肿瘤 |
3 恩度联合其他治疗手段的临床应用 |
3.1 与放疗的联合 |
3.2 与热疗的联合 |
3.3 与分子靶向药物的联合 |
4 恩度的不同用药途径的研究 |
4.1 浆膜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 |
4.2 肝动脉灌注给药 |
5 恩度的疗效评价 |
6 恩度不良反应及处理 |
7 结语和展望 |
(9)热疗联合NP方案化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及对sIL-6R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2治疗方法 |
3疗效评定 |
4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两组患者客观疗效比较 |
2治疗前后血sIL-6R水平的变化 |
讨论 |
四、MVP方案联合射频热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癌因性疲乏机制探讨及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系统研究[D]. 李征. 兰州大学, 2018(02)
- [2]立体定向体部放射治疗联合射频热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观察[J]. 魏长宏,杜海峰,卞晓山,傅振强,杜晓杰. 现代肿瘤医学, 2016(07)
- [3]体部伽玛刀联合射频热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J]. 李春萌.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22)
- [4]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A]. 潘雁. 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 2010
- [5]热疗联合T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J]. 王梅. 海南医学, 2010(19)
- [6]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A]. 潘雁. 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 2009
- [7]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临床应用和研究的新进展[J]. 刘秀峰,秦叔逵.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9(10)
- [8]同步放化疗联合射频热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析[J]. 彭永海,欧阳学农,解方为.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9(11)
- [9]热疗联合NP方案化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及对sIL-6R水平的影响[J]. 王海存. 陕西医学杂志, 2009(06)
- [10]NP方案化疗联合射频热疗治疗NSCLC临床研究[J]. 高海波,陈守华. 中国医药导报, 20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