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八运会女子100米决赛看短跑技术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梁静[1](2019)在《8周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技术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8周拖阻力伞跑训练实验对短跑运动员身体素质和短跑途中跑中下肢三关节髋、膝、踝的运动学指标进行纵向比较,明确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技术和专项能力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训练实验法和运动生物力学测试分析法,对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18级运动训练专业田径专选班1组12名学生进行为期8周,每周3次的拖阻力伞跑专项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实验前后的身体素质、相关运动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8周拖阻力伞跑训练后,运动员的60m、100m、立定跳远和立定三级跳远成绩均有非常显着的提高。拖阻力伞跑训练能够有效改善短跑运动员的快速移动能力、协调用力能力、速度水平以及爆发力水平,从而使运动员的短跑成绩进一步提高。2.拖阻力伞跑对运动员途中跑单步运动学整体特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单步时间和腾空时间缩短,腾空距离增大,步长和步频显着增加,从而使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显着的提高,促进人体快速前移,使单步技术结构趋向合理化。3.拖阻力伞跑训练对支撑阶段运动员下肢的一些运动学参数有着显着的优化作用:支撑阶段支撑腿伸髋幅度和摆动腿屈髋幅度增大,支撑腿的伸髋速度和摆动腿屈髋速度增大,使髋关节整体做功范围前移,也为摆动腿积极屈髋向前着地做好充足准备;支撑腿膝关节“刚度”增加,离地膝角趋向合理化,而摆动腿着地膝角和离地膝角均减小,使摆动腿膝关节折叠更紧以减小摆动惯量,进而加快摆动腿的前摆速度和膝点水平速度;支撑阶段支撑腿踝关节着地踝角降低有利于着地的积极着地,防止股后肌群主动不足,摆动腿平均踝角减小,这一趋势促使摆动腿前摆更加积极。4.拖阻力伞跑训练由于在跑的过程中阻力伞受到空气阻力产生不稳定性,所以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风向并强调尽量保持身体平衡,沿着直线跑动。拖阻力伞跑训练作为短跑专项力量训练中一种简单有效的训练手段,在长时间的重复训练中容易使学生产生疲惫以致于不能尽力训练,建议拖阻力伞跑要与其他专项训练手段结合实施。
韩景占[2](2018)在《青少年跨栏运动员基本技术环节训练应注意的因素——提高我队队员跨栏跑成绩的训练方法》文中认为青少年跨栏基本技术训练是跨栏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术环节。学习和掌握正确的跨栏动作,对于加快过栏速度、保持栏间速度和节奏是十分重要的,是跨栏跑完整技术的关键。合理地选用和安排练习方法对于尽快掌握跨栏技术和提高跨栏跑的成绩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围绕青少年运动训练特点,在跨栏基本技术训练环节中应注意的因素进行举例分析,为启发新从事教学工作者独立思考,培养教学工作能力提供有利依据。
赵辰峰[3](2017)在《我国优秀短跑运动员苏炳添100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以伦敦奥运会及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为例》文中指出在人类繁多的运动项目类别中,田径无疑是最为基础、最受瞩目的大项,而100m短跑以其超群的观赏性和激烈的竞技性备受瞩目,然而可惜的是,我国在短跑项目上向来无法跻身世界顶尖行列。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积极借鉴和总结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对于提升我国短跑整体水平大有裨益。苏炳添近几年异军突起,已经成为我国100m跑项目的领军人物,两次在国际大赛中取得9.99s的佳绩,与高大的美非选手相比,苏炳添的技术动作对我国广大短跑运动员的参考意义无疑更大。研究方法: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影像测量和数据处理方法,选取苏炳添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2015年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上的两次比赛录像,对其起跑、加速跑、途中跑、终点跑各阶段运动学技术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第一,调整全程速度分配,加速阶段不再全力以赴,保持后程体能储备。第二,有效控制重心变化,加速段延缓重心提升时机,途中跑阶段控制重心曲线平缓,从而减少动能向势能的转化。第三,上下肢力量均衡发展,下肢力量增强有助于获得更大的后蹬力量,减少支撑时间;上肢力量增强可以更好的控制身体平衡,使跑动更加放松。第四,合理控制步长和步频的关系,在将步长调整到身高的1.22倍基础上,着力于提高步频的训练,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身高、体重、身体结构相似的前提下,本文对苏炳添的短跑技术运动学分析所获结论,有助于广大中国田径运动员学习和借鉴,进而展开针对性训练,提升运动成绩。研究结论:1、起跑阶段:调整全程速度分配,由“双峰式”改为“堤坝式”,从而避免前期发力过猛,后期体能不足的问题。起跑器安装从接近式调整为普通式,调整准备阶段重心高度,致前腿关节角度减小,后腿关节角度增大,有利于获得最大初始加速度。2、加速跑阶段:控制身体重心抬升时机,更加有效的利用初始后蹬获得的加速度,同时减小加速跑阶段空气带来的阻力。对比苏炳添在两次比赛中加速跑前四步的髋角和膝角,无论在着地、离地、还是摆动时均作了微小调整,使他能够更加主动的控制步长和步频。3、途中跑阶段:得益于途中跑单步支撑与腾空时间的调整,使苏炳添每一步耗时减少。苏炳添将途中跑步长稳定控制在2.10m,通过增强肌肉力量、调整关节角度以便提高步频,使得步长和步频更加协调。对髋角、膝角和踝角都作了微调,虽然整体运动姿态差别不大,但跑动过程中更加放松自如,动作也更加连贯一致。4、终点跑阶段:苏炳添后期体能更加充沛,控制躯干倾角减小,增大摆臂幅度和步长,同时使步频降低不明显,提升终点跑阶段总体速度。
陆阿明,王国栋,蒋婷婷[4](2015)在《我国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蒋兰步态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我国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蒋兰短跑的生物力学分析,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高女子短跑训练效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视频资料法及运动解析法,计算下肢运动学数据,对备战第12届全运会中所测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结果:前后比较,蒋兰100 m步频从4.64 step/s增至4.69 step/s,而步长从1.82 m增加到1.85 m;200 m步频从4.42 step/s增至4.48 step/s,步长从1.89 m提高到1.91 m。在途中跑下肢着地瞬间,髋关节角度明显减小,而膝关节和踝关节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通过专项力量与技术动作的训练与改进,步长增加的同时,步频也增加;步长的改变是人体跑动过程的综合性体现,而非单关节力量或运动结构的变化;步态参数变异性程度可能大于步长改变所带来的差异。
蒋婷婷[5](2014)在《我国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蒋兰专项训练的生物力学监控》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我国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蒋兰备战十二届全运会周期中的训练进行跟踪,以力量素质和技术动作分析为基础,分析蒋兰短跑的优势与差距,根据分析结果对训练方案进行干预,促进力量素质的平衡,改进技术动作,改善步长与步频协调能力,在提高蒋兰个人短跑成绩的同时,也为我国女子短跑训练监控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从生物力学的视角,以我国女子短跑运动员蒋兰备战第十二届全运会前的专项训练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专项素质和技术动作测试,进行针对性分析,以此结果为基础对训练进行干预。从相关素质测试结果和比赛成绩两个方面对专项训练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讨论。研究结果与结论:1综合来说,在备战第十二届全运会周期中,蒋兰专项身体素质水平总体较好,技术较为全面,训练周期中受伤较少。训练中,为巩固和发展专项素质和专项技术,以专项能力训练为主要手段,强化专项素质的各个环节,以点带面,全面提高专项水平。2训练周期中坚持开展定量的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测试与评估,对阶段性训练的目标和训练效果进行分析,有利于训练计划的设计和调整。蒋兰训练中肌力出现不平衡,膝关节屈肌双侧差异在训练周期初和周期中超过20%,膝关节屈肌肌力不足(慢速、快速屈伸比<60%);有针对性的减小双侧肢体力量差异,促使前后肌群协调,保持肌力平衡,有利于运动水平的保持与提高。3针对蒋兰个体动作速率快,技术轻巧,但动作幅度偏小的特点,整个周期训练的重点是在保持其他训练形式不变的情况下,解决保持高步频状况下逐步加大步长。100m平均步长从1.82m增加到1.85m,200m平均步长从1.89m增加到1.91m,通过专项力量和技术动作的训练与改进,步长增加的同时,步频也增加(100m平均步频从4.64step/s增加到4.69step/s,200m平均步频从4.42step/s增加到4.48step/s)。4随着蒋兰专项力量和短跑技术的改变,步长增加,途中跑过程,除着地时刻髋关节角度检测出变化外(P<0.05,训练前138.7±5.3°,训练后136.6±5.1°),其他运动学参数均无变化,说明步长的改变是人体跑动过程的综合性体现,而非单关节力量或运动结构的变化;步态参数变异性程度可能大于步长改变所带来的差异。
王洪昭[6](2012)在《200米短跑运动员卢尚滨的途中跑技术运动学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自从1984年我国重返奥运会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战绩。然而,田径项目是奥运会大项,多年来中国田径项目在国际赛场中少有领先,男子短跑尤其落后。我国田径运动男子200米短跑项目最近几年来进步不多,已经保持14年仍没有突破。男子200米的竞技水平亟待提高。卢尚滨是我国优秀男子200米短跑运动员之一,曾多次获得全国系列田径赛200米冠军,对他进行技术跟踪与诊断,促进他专项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为我国男子缩小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卢尚滨为研究对象,对他在2009年全国中学生运动会200米成绩21.49s,2010年4月苏州田径大奖赛200米成绩20.98s,2010年6月全国田径冠军赛200米成绩20.74s时直道途中跑运动技术进行生物力学三维影像解析,通过文献资料法、影像测量法等获得的运动学参数进行比较分析:三次比赛卢尚滨的步长比较,步频比较,步长指数比较(步长能力),步频指数(步频能力)比较;把2010年8月全国田径冠军赛200米成绩20.74s时的步长指数和步频指数与日本2010、2011年男子200米前八个最好成绩的步长指数和步频指数的统计数据比较;把200米成绩21.49s与200米成绩20.74s时直道途中跑中右脚支撑前期、右脚支撑中期、右脚支撑后期及左脚支撑中期肢体角度进行比较;200米成绩21.49s与200米成绩20.74s时直道途中跑中肢体动作轨迹进行比较。通过运动学参数比较分析结果找出卢尚滨的优势与不足,为训练和竞赛提供数据参考及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所取得的数据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卢尚滨200米成绩由21.49s提高到200米成绩20.74s步长和步频都同步提高,以步长的提高为主。步频指数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今后成绩的提高应是以步频的提高为主。与日本运动员比较分析,在平均步长、平均步频、步长指数和步频指数方面,经过独立样本检验后,统计结果显示p>0.05,并无显着差异。2.途中跑中,第三次比赛与第一次比赛相比踝关节角度变化加大膝关节变小是下肢运动轨迹变化的主要原因;上肢体肘、肩关节动作幅度加大,手部动作轨迹加长,由类似钟摆形轨迹转变成类似椭圆形轨迹,使途中跑中上肢体摆臂动作逐步转变成转臂动作,即肩带关节在矢状面环绕冠状轴大幅度的转动,使下肢支撑腿与摆动腿夹角加大,步长提高。
杨守刚[7](2010)在《80年代后中、外100m跑优秀运动员成绩变化及技术特征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文献资料、影片解析、数理统计的研究方法,对80年代后中、外100m跑优秀运动员成绩变化及技术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测量及评价,并分析了影响我国100m跑运动员成绩落后的相关因素,对促进我国优秀100m跑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有积极意义。研究表明,步频、步长在100m跑的各个阶段中的作用各有所不同,每个运动员所采取的技术应以其个人的身体条件和素质为基础,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渐形成。提高我国短跑水平,必须以我国短跑运动员的实践为依据,在训练过程中,步频、步长不可偏废。
时昌松[8](2010)在《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出发和转身技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游泳技术分为出发、途中游、到边、转身和终点冲刺等技术。出发和转身技术都是通过腿部的蹬伸使人体获得向前高于正常游速的初速度,再通过水下滑行技术来减少速度损耗,保持较高的速度向前游进。因此,在游泳比赛中,游泳出发和转身技术的好坏对成绩起到关键的作用,游泳出发和转身技术成为运动员训练的重点。本研究以2009年4月份全国游泳冠军赛(绍兴站)比赛暨全运会预选赛蝶泳、蛙泳和自由泳50米、100米和200米决赛、半决赛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单项前16名中的部分运动员,女子100人次,男子105人次),对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出发和转身技术进行分析,为教练员和运动员从事科学的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研究采用视频摄像的方法,对游泳比赛进行现场拍摄。拍摄分为陆上和水下拍摄两种。陆上拍摄采用2台Sony HVR-V1C/1高清晰度数字摄录一体机,拍摄速率为25帧/秒。一台安装在游泳出发处,另一台安置在出发15米处,机高2.5米,距离5米(距离泳池)。水下摄像采用深圳国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水下摄像机(DV-24520CDW),CCD成像,镜头为6mm。对比赛视频采用SIMI-Motion.Dartfish ProSuite录像解析系统进行视频解析,部分视频采用Adobe Affter Effect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两种不同出发姿势出发反应时和滞台时间存在显着性差异性,蹲踞式出发姿势的反应时和滞台时间要短于抓台式。2)运动员出发离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初速度,不同出发姿势之间存在差异性,总体表现为蹲踞式出发姿势离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初速度要高于抓台式。3)加速蹬伸时间两种不同出发姿势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采用蹲踞式出发姿势的运动员要短于抓台式。4)不同出发姿势腾空时间、水下滑行时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没有一致性规律。5)出发前15米时间,部分项目不同出发姿势之间存在差异性,但是总体呈现出蹲踞式出发技术出发前15米时间要短于抓台式。6)在200米项目中随着运动员体能的下降,运动员转身离壁瞬间速度呈下降趋势,平均降5%左右。7)在200米项目中,50米处、100米处和150米处的转身15米时间呈显着性增加。8)部分运动员转身时机过早,不利于转身后充分发挥腿部的蹬伸作用,影响了转身后离壁速度。9)在蛙泳和蝶泳项目中,部分运动员转身时收腹、屈腿不够充分,增加了转身时的阻力,影响了转身速度。
郑永才[9](2009)在《我国优秀男子百米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研究》文中提出短跑运动有悠久的历史,是最古老的体育运动和竞技项目之一。公元前776年,第一届古代奥运会开始就有了短跑比赛。百米跑是最能表现运动员体能的速度性项目,其比赛过程极短,争夺极为激烈,且比赛结果又最难以预测,所以它是田径运动所有比赛项目中最刺激、最激烈、最精彩的、最具观赏价值的竟技运动项目,历来也都被视为世界田径大赛的重头戏。近些年来的世界记录被频频打破,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男子百米成绩的极限及训练方法手段。2007年9月鲍威尔以9秒74打破纪录;2008年6月博尔特以9秒72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然而2008年8月奥运会中博尔特以9秒69的成绩再次打破世界纪录。百米运动员正在创造着一个有一个的奇迹。纵观世界短跑的发展,在世界百米跑运动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地大环境下,我国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却没有相应地增长。近十年世界记录一直在被改写,从1998年的9秒84到现在的9秒69,期间一共被打破5次。而在近十年的时间我国运动员的最好成绩是周伟(1998.06)和陈海键(2003.09)跑出的10秒17的成绩。2007年最好成绩为10秒27,2008年最好成绩也仅仅是10秒23。这一成绩不要说与世界最好成绩有差距,就是与我国今年来的最好成绩也有差距。世界水平在不断地提高,而我国运动员的水平却没有提高甚至出现了下降。这个现象就要求我们去思考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我国男子百米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影响原因有多方面的,本文只从运动员的力量训练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本文通过中外优秀男子百米运动员的训练方法手段和对比分析,找到之间存在的差异。明确我国运动员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力量训练的现状,找到落后的方面,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对策。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对比,定量分析研究我国百米力量训练;通过调查问卷、专家访谈及文献资料法,定性分析研究我国百米力量训练,得出的结论与建议是:1.结论:由于传统的训练思想和其他的一些原因,使我国教练员和运动员对力量训练有一些误解,没有做到全面、科学地认识力量训练问题。主要表现在方法杠铃练习为主追求“大”负荷量、手段选择的目的不明确、训练的方法手段单调。我国运动员在力量训练细节上处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太注意力量练习的动作规范等。另外我国运动员和教练员平时很少进行理论进修。我国还缺少力量素质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无法定量了解训练效果。2.对策建议:加强教练员运动员的理论素质的修养;建立力量素质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平衡全面地发展各个肌肉群;运动员从小就要树立对力量训练的正确认识。
徐亮[10](2009)在《湖北省竞技田径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文中指出把握好田径运动发展的关键问题,将直接影响举国体制下整个田径水平的表现和发展。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对自己的发展形势有一个全面客观的把握,才能看清楚我们与世界的差距在哪里、差距有多少,才能寻找到突破口,才能迎头赶上。科学的分析比赛成绩有利于摆正位置,有助于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认真分析研究湖北田径项目湖北田径发展的战略任务。近年来湖北田径项目成绩发展变化如何?近年来这些项目与兄弟省市和世界田径水平究竟有多少差距?未来湖北田径将如何自我定位?2012年奥运会它又如何表现?作为中国体育事业的一股中坚力量,湖北竞技体育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中国竞技体育的辉煌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湖北省竞技体育在九运会的金牌名次有所提升,奖牌数、总分数和参加决赛的人数与八运会相比,呈现出下滑的趋势,暴露出湖北省竞技体育基础力量薄弱和后备人才匮乏,十运会更是滑入了更深的低谷。针对湖北省竞技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应采取积极、持续发展的对策,优化项目设置。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湖北田径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事实证明,为中国竞技体育作出重要贡献的湖北竞技体育,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也具有优秀的历史传统,积极为国家做贡献,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拼搏奉献。但由于种种原因,湖北田径逐渐滑入低谷。如今省队开展的训练项目由原来的27个小项逐渐萎缩为14个,萎缩率达48%,且仅占全运会田径46个小项的30%。队伍陷入规模小,水平低,力量弱,发展慢的颓势,湖北田径面临拖湖北竞技体育发展后退的尴尬局面。针对湖北田径发展的现状,在谋求湖北田径未来健康发展的对策时,首先要提高优势项目的核心竞争力,扩大整体的优势;并且重视训练水平的提高;同时要抓住湖北田径优势特点,发展弱势项目;训练中要通过多参加赛事加强练兵,提高训练水平及作战能力;注意项目的平衡发展,提高男子项目夺金力度;重视体育科研的重要性,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备战中加强对手的态势分析,以及建立优秀运动员的档案;要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及储备,形成可持续发展;在体育经费方面要多方面筹集资金,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管理上要健全管理机制,加强战略与目标管理、增加竞争机制,发挥监督职能,全面完善保障体系;继续加大武汉市竞技项目的发展,推动湖北田径的进步。
二、从八运会女子100米决赛看短跑技术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八运会女子100米决赛看短跑技术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8周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技术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落后是我国短跑运动水平落后的原因之一 |
1.1.2 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训练效应亟待明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假设和内容 |
1.4 本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
1.4.1 本研究的重难点 |
1.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短跑专项力量特征和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研究 |
2.1.1 短跑专项力量特征研究 |
2.1.2 短跑专项力量训练手段 |
2.1.3 拖阻力伞跑训练的研究 |
2.2 短跑途中跑技术运动学研究 |
2.2.1 途中跑技术整体运动学参数研究 |
2.2.2 途中跑技术肢体运动学参数研究 |
2.3 小结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 |
3.1.2 实验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训练实验法 |
3.2.3 高速摄像及图像解析法 |
3.2.4 数据标准化处理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影响 |
4.2 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整体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
4.3 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途中跑肢体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
4.3.1 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支撑阶段髋关节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
4.3.2 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支撑阶段膝关节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
4.3.3 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支撑阶段踝关节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青少年跨栏运动员基本技术环节训练应注意的因素——提高我队队员跨栏跑成绩的训练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青少年技术训练特点 |
1.1 过渡性技术特征 |
1.2 可塑性强, 稳定性差 |
1.3 控制运动量 |
2 跨栏基本技术训练环节 |
2.1 基本技术 |
2.1.1 放松跑技术训练 |
2.1.2 平跑速度的训练 |
2.1.3 跨栏基本技术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
2.2 克服忽视基本素质的提高 |
2.2.1 发展关节的支撑力量, 和周围肌肉群力量 |
2.2.2 髋关节的力量与柔韧性 |
2.2.3 速度耐力 |
3 其他因素 |
3.1 加强教学 |
3.2 心理训练 |
3.3 跨栏运动员运动踝关节扭伤的预防与处理 |
3.3.1 预防 |
3.3.2 处理 |
3.4 医务监督 |
4 结语 |
(3)我国优秀短跑运动员苏炳添100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以伦敦奥运会及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运动学分析在田径运动技术诊断中的应用 |
1.3.2 短跑起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
1.3.3 短跑加速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
1.3.4 短跑途中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
1.3.5 短跑终点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
1.3.6 文献综述述评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影像测量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苏炳添 100m 跑全程速度运动学分析 |
3.2 苏炳添起跑阶段运动学分析 |
3.2.1 起跑器安装及体重分配 |
3.2.2 预备姿态及摆臂动作 |
3.3 苏炳添加速跑阶段运动学分析 |
3.3.1 身体重心速度变化规律 |
3.3.2 前四步步长、支撑与腾空时间 |
3.3.3 髋部膝部关节运动学变化规律 |
3.4 苏炳添途中跑阶段运动学分析 |
3.4.1 单步支撑与腾空时间 |
3.4.2 躯干姿态及摆臂技术 |
3.4.3 步长与步频变化 |
3.4.4 支撑期下肢关节角度 |
3.5 苏炳添终点跑阶段运动学分析 |
3.5.1 躯干前倾角与摆臂角度 |
3.5.2 步长与步频变化 |
3.6 苏炳添技术特征的借鉴价值 |
3.6.1 各阶段合理分配体能 |
3.6.2 有效的控制重心变化 |
3.6.3 上下肢力量均衡发展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专家访谈表及访谈提纲 |
致谢 |
(4)我国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蒋兰步态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实验对象 |
2.2运动学测试 |
2.3统计处理 |
3结果与分析讨论 |
3.1蒋兰100m步长步频参数特征 |
3.2蒋兰200m步幅步频参数特征 |
3.3中外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步长步频参数比较(见表3) |
3.4蒋兰短跑步幅步频改进与调整 |
3.5蒋兰短跑步幅步频改进与调整 |
4结论 |
(5)我国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蒋兰专项训练的生物力学监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序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短跑发展现状 |
1.2.2 现代短跑技术发展 |
1.2.3 步频与步长(步幅)关系 |
1.2.4 专项力量训练、力量素质要求上相关素质关系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
3.1 蒋兰短跑成绩变化 |
3.2 蒋兰下肢力量特征与训练干预 |
3.2.1 蒋兰下肢关节力量特征 |
3.2.2 蒋兰下肢力量训练干预 |
3.3 蒋兰短跑步长与步频特征与改进 |
3.3.1 蒋兰 100m 步长步频参数特征 |
3.3.2 蒋兰 200m 步幅步频参数特征 |
3.3.3 中外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动员步长步频参数比较 |
3.3.4 蒋兰 FAST 测试步幅步频特征参数 |
3.3.5 蒋兰短跑步幅步频改进与调整 |
3.4 蒋兰起跑及加速跑特征分析 |
3.5 蒋兰途中跑运动学特征分析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主要奖项 |
7 致谢 |
(6)200米短跑运动员卢尚滨的途中跑技术运动学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短跑途中跑的动力学研究 |
1.1.2 短跑途中跑的运动学研究 |
1.1.3 途中跑的动力学--运动学研究 |
1.1.4 短跑途中跑神经--生物力学研究 |
1.1.5 200 米跑途中跑运动技术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技术路线 |
2.2.2 文献资料法 |
2.2.3 影像测量方法 |
2.2.4 数据处理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卢尚滨步长指数和步频指数分析 |
3.1.1 三次比赛中步长指数和步频指数变化的比较分析 |
3.1.2 与日本运动员的比较分析 |
3.2 卢尚滨 200 米跑直道途中跑技术分析 |
3.2.1 卢尚滨第一次比赛和第三次比赛肢体各关节运动角度变化比较分析 |
3.2.2 卢尚滨第一次比赛和第三次比赛肢体运动轨迹的变化特征比较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80年代后中、外100m跑优秀运动员成绩变化及技术特征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80年代后中、外优秀100m运动员的成绩变化。 |
3.2 中、外优秀100m跑运动员最高速度表现特征分析。 |
3.3 中、外优秀100m跑运动员全程技术特征比较。 |
4 结论和建议 |
(8)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出发和转身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现代游泳运动的发展 |
2.2 游泳出发和转身技术研究现状 |
2.2.1 游泳出发技术的研究 |
2.2.1.1 出发姿势的研究 |
2.2.1.2 出发反应时的研究 |
2.2.1.3 蹬伸加速时间 |
2.2.1.4 滞台时间的研究 |
2.2.1.5 入水方式 |
2.2.1.6 离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初速度 |
2.2.1.7 腾空时间的研究 |
2.2.1.8 水下滑行时间的研究 |
2.2.1.9 出发前15米时间的研究 |
2.2.2 游泳转身技术的研究 |
2.2.2.1 转身时间 |
2.2.2.2 转身离壁速度 |
2.2.2.3 转身15m时间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实验参数设置 |
3.2.2 文献资料法 |
3.2.3 摄像法 |
3.2.3.1 实验器材 |
3.2.3.2 摄像方法 |
3.2.4 录像解析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出发技术结果与分析 |
4.1.1 出发反应时 |
4.1.2 加速蹬伸时间 |
4.1.3 滞台时间 |
4.1.4 离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初速度 |
4.1.5 腾空时间 |
4.1.6 入水时间 |
4.1.7 水下滑翔时间 |
4.1.8 出发前15米时间 |
4.2 转身技术分析 |
4.2.1 转身时间 |
4.2.2 转身离壁瞬间速度 |
4.2.3 转身15米时间 |
5 结论 |
6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致谢 |
(9)我国优秀男子百米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中外男子百米跑成绩差距的研究 |
1.2.2 百米跑力量训练研究的现状 |
1.2.3 我国百米跑力量训练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
1.2.4 百米跑训练方法手段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3.1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2.2.3.2 问卷的效度检验 |
2.2.3.3 问卷信度检验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对比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百米跑力量训练的理论研究 |
3.1.1 肌肉力量的基本研究 |
3.1.1.1 力量素质的定义及分类 |
3.1.1.2 肌肉力量的影响因素 |
3.1.2 力量训练的基本理论 |
3.1.2.1 力量训练引起力量增长的原理 |
3.1.2.2 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
3.1.2.3 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
3.1.3 百米跑力量训练的研究 |
3.1.3.1 百米跑中供能特点及肌肉类型的研究 |
3.1.3.2 速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
3.1.3.3 百米跑的技术特点和项目特征 |
3.1.3.4 百米跑力量训练特征的研究 |
3.1.4 百米跑运动中力量、技术与速度的关系 |
3.2 我国百米跑运动员力量训练主要方法手段研究 |
3.2.1 我国力量训练方法手段的现状 |
3.2.1.1 杠铃负重训练是我国运动员力量训练的主要方法 |
3.2.1.2 跳跃训练同样也是主要的训练手段 |
3.2.1.3 其他的方法手段 |
3.2.2 我国力量训练的方法手段运用情况 |
3.2.2.1 方法手段运用多少的情况的研究 |
3.2.2.2 方法手段选择上及细节处理上的情况 |
3.2.3 力量训练方法手段存在的问题 |
3.3 我国男子百米跑运动员力量训练指导思想的研究 |
3.3.1 教练员和运动员对百米跑的项目特征、技术特点认识的情况 |
3.3.2 我国力量训练的指导思想与美国的对比研究 |
3.4 对各肌肉群对百米跑重要性的调查研究 |
3.4.1 对大腿及腹部和背部肌群力量的训练重视程度的情况 |
3.4.2 对髋关节力量的训练重视程度的情况 |
3.4.3 对上肢及肩部力量的训练重视程度的情况 |
3.4.4 对踝关节和掌趾力量的训练重视程度的情况 |
3.4.5 对腰部肌肉力量的训练重视程度的情况 |
3.4.6 盲目、片面追求某一肌肉群的发展 |
3.4.7 对力量耐力训练重视情况的研究 |
3.5 对策研究 |
3.5.1 加强教练员运动员的理论素质的修养 |
3.5.2 建立力量素质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
3.5.3 平衡全面地发展肌肉群 |
3.5.4 运动员从小就要树立对力量训练的正确认识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10)湖北省竞技田径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背景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 |
1.3.1.1 “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
1.3.1.2 “举国体制”下发展竞技体育面临问题 |
1.3.1.3 “举国体制”对竞技体育发展正面影响 |
1.3.1.4 “举国体制”在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2 “举国体制”下湖北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
1.3.2.1 “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
1.3.2.2 “举国体制”下竞技体制的改革创新 |
1.3.2.3 “举国体制”下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 |
1.3.3 影响湖北省田径运动项目的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现状 |
1.3.3.1 影响湖北省田径运动发展的因素 |
1.3.3.2 促进湖北省田径运动的发展对策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数理统计法 |
2.2.3 比较分析法 |
2.2.4 专家访谈法 |
2.2.5 问卷调查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田径项目国内外发展趋势分析 |
3.1.1 田径国际发展趋势分析 |
3.1.2 田径国内发展趋势分析 |
3.2 湖北田径项目发展的历史发展进程 |
3.2.1 历届全运会奖牌分布分析 |
3.2.2 “122 工程”湖北成绩分析 |
3.3 湖北省田径项目竞技实力现状分析 |
3.3.1 湖北田径整体实力的分析 |
3.3.2 湖北部分有希望获得突破的项目分析 |
3.3.2.1 男子400 米 |
3.3.2.2 女子跨栏 |
3.3.2.3 女子标枪 |
3.3.2.4 男子4×400 米 |
3.3.2.5 竞走 |
3.3.2.6 女子短跑 |
3.3.2.7 跳远(三级跳) |
3.4 湖北田径发展障碍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
3.4.1 湖北田径发展客观原因分析 |
3.4.2 湖北田径发展主观原因分析 |
3.4.3 影响要素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
3.5 湖北田径项目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
3.5.1 解决多方面困难突出重点 |
3.5.2 抓好田径队伍的建设培养 |
3.5.3 加强学校后备人才的培养 |
3.5.4 加强田径体育产业的经营 |
3.5.5 加强训练保障系统的建设 |
3.5.6 加强管理并优化整合资源 |
3.5.7 逐步加大对科学研究投入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四、从八运会女子100米决赛看短跑技术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8周拖阻力伞跑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技术影响的研究[D]. 梁静.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2]青少年跨栏运动员基本技术环节训练应注意的因素——提高我队队员跨栏跑成绩的训练方法[J]. 韩景占. 当代体育科技, 2018(07)
- [3]我国优秀短跑运动员苏炳添100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以伦敦奥运会及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为例[D]. 赵辰峰.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
- [4]我国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蒋兰步态特征分析[J]. 陆阿明,王国栋,蒋婷婷. 体育科研, 2015(02)
- [5]我国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蒋兰专项训练的生物力学监控[D]. 蒋婷婷. 苏州大学, 2014(06)
- [6]200米短跑运动员卢尚滨的途中跑技术运动学比较分析[D]. 王洪昭. 吉林体育学院, 2012(02)
- [7]80年代后中、外100m跑优秀运动员成绩变化及技术特征比较分析[J]. 杨守刚.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22)
- [8]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出发和转身技术分析[D]. 时昌松. 浙江师范大学, 2010(04)
- [9]我国优秀男子百米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研究[D]. 郑永才. 首都体育学院, 2009(09)
- [10]湖北省竞技田径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D]. 徐亮. 武汉体育学院,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