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照明方式与室内空间效果分析

现代建筑照明方式与室内空间效果分析

一、现代建筑采光方式与室内空间效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林建鹤[1](2021)在《福州市柴栏厝民居空间适应性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福州作为闽越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孕育了风格迥异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的建筑材料,空间形态和建造工艺,良好的适应了福州的地域环境特征。柴栏厝是福州地区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它们形制简单,布局灵活,在满足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需求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是福州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这些具有传统与生态特色的建筑物,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居特色的空间特征,良好的适应了文化,气候,社会环境特征,对处理现代建筑与城市发展环境的矛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从空间适应性角度出发,首先对柴栏厝进行分类和论述,并针对规划选址,群体组合,空间尺度,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结构形态和围护构件等空间营建要素进行广泛的调研实测。其次是提取柴栏厝民居的空间要素,建立空间原型,结合森佩尔理论提炼出五种空间原型,探究其空间营建模式。并从社会,文化,气候三个关键要素探究柴栏厝民居的空间模式和适应性特征,利用Phoenics,Ecotect,Dest等软件对柴栏厝民居的风环境,采光,热工性能等进行模拟分析,对比不同空间形态柴栏厝的生态性能,挖掘传统民居在气候适应性方面和现代绿色建筑的契合点。最后,归纳总结柴栏厝民居的空间特征和演变趋势,提出长期发展的适应性策略。在研究基础上,结合现代柴栏厝民居改造案例,分析改造中的优势与不足,将传统营建智慧运用于传统建筑改造中,研究柴栏厝的现代利用价值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从空间适应性的角度,结合现代技术,对柴栏厝民居进行科学的保护与改造,做到物尽其用,让传统民居在现在社会重新展现其价值。

姚雨墨[2](2021)在《东南亚小住宅热缓冲空间设计研究及其在海南本土化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以及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打造,海南新民居建设不仅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开展,村民也自发开始进行自宅更新。在建设浪潮下,由于缺少建筑审美、气候地域性上的相关设计引导,多数村民自建,照抄图集的新民居出现了华而不实,千村一面,耗能耗地的情况。东南亚地区的小住宅从建造环境与气候环境上与海南民居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然而,东南亚小住宅在不同的土地政策以及建造氛围的影响下呈现出多元丰富,具有典型亚热带地域气候特征的风貌。这种基于地域气候特征的被动式设计与热缓冲空间在设计中的巧妙运用密不可分。热缓冲空间作为介于自然环境与建筑内部环境之间的中介空间,可以很好的过滤外环境的不利因素,引入自然环境资源,提升建筑环境品质。对于热缓冲空间的研究与定义在国外的起步较早,在我国相对较晚,多数的研究停留在对某一类型热缓冲空间的探讨,并更多关注其在较大尺度建筑中的运用。对于热缓冲空间在现代小住宅的运用研究不足。论文以此为契机,将基于湿热地区气候背景,对热缓冲空间在现代小住宅中的应用设计展开深入研究。论文具体分为如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东南亚地区和海南地区的气候环境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其共性特征。其次对两地的小住宅建造技术环境进行对比,以论证东南亚地区小住宅的设计可以在海南地区实现设计的应用转换。因此,论文可以开展以东南亚地区小住宅为样本的热缓冲空间设计研究,从其中所总结出的空间原型与设计方法对海南地区的民居设计具有实际的参考意义和应用价值。第二部分,主要为基于小住宅形制下的热缓冲空间综合运用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案例研究,总结各种类型热缓冲空间的综合布局方式以及其所形成的被动式作用。第三部分,主要为热缓冲空间单体的深入研究,从空间布局上将热缓冲空间分为三大类,根据每大类的热缓冲空间尺度差异,将其细分为九小类,并对每一类的热缓冲空间可结合的住宅功能,空间原型,被动式作用以及细部构造进行分析总结。总结不同类型热缓冲空间原型以及其设计运用方法。并着重选取典型热缓冲空间原型进行对比模拟研究。对比不同原型所产生的被动式效果的差异,并提出相应设计建议。最终形成热缓冲空间单体设计模式库,为设计师提供思路拓展。第四部分,论文将上述总结的热缓冲空间设计方法运用到实际的项目设计中去。选取实际调研的海南民居进行重新设计和建筑改造。并通过模拟和实际测试对比热缓冲空间对建筑环境品质的提升效果。

杨帅[3](2021)在《吐鲁番高棚架庭院式民居营建模式与设计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吐鲁番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气候环境特殊,宗教文化色彩浓重,因此当地民居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应本地区的特殊建筑类型:高棚架庭院式民居。吐鲁番高棚架庭院式民居是适应当地环境气候、历史文化、建造技艺及手段等条件下的特殊营建做法,是当地人民生态营建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建筑特征。因此,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多元文化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与技术体系”专项课题三“西北荒漠区绿色建筑模式与技术体系”(项目编号2017YFC0702400-3)课题的支撑下,对吐鲁番地区的传统高棚架庭院式民居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探讨分析出吐鲁番地区传统高棚架庭院式民居同当地的文化、气候环境、材料、建造技术及手段等之间的联系。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归纳出吐鲁番高棚架庭院式民居的总体规划布局特色、民居单体建筑构建特色,提炼出吐鲁番高棚架庭院式民居的绿色营建经验特征,从而总结归纳出吐鲁番高棚架庭院式民居的营建模式特征。运用绿色建筑性能模拟分析软件(Ecotect、Phoenics、Dest)对总结归纳出的民居营建模式进行定量模拟分析,并设置相关差异化模型,从室内光环境、室内风环境、室内热环境三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总结出吐鲁番高棚架庭院式民居的科学化绿色营建模式及生态营建经验。最后,对现代高棚架庭院式民居的设计应用进行评析。通过对新建类高棚架庭院式民居及更新改造类高棚架庭院式民居的研究,将其与前文总结的科学化营建模式进行对比,探讨出现代高棚架庭院式民居在发展过程中的优点及缺点,并针对民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与建议,归纳总结出现代高棚架庭院式民居的设计要点及策略。通过对吐鲁番高棚架庭院式民居的研究,总结归纳出此类民居的规划设计要点及生态营建策略,从而为今后此地区的高棚架庭院式民居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与理论支撑。

纪哲[4](2021)在《榆林南部窑居建筑地域适应性及更新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榆林南部地区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恶劣,窑洞作为该地区一种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与黄土沟壑区独特的地形地貌相结合,以当地土石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低造价、高环保,在地区内覆盖面广、利用率高。近十几年来,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窑居建筑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传统窑居建筑日益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实际需求,在适应现代生活时显露出空间单一、热舒适性较差等问题,窑居在居民自发更新过程中脱离当地传统文化。研究结合地区地域环境,总结窑居地域适应性特征和更新策略,探索建筑与地域的和谐发展的方向,为地区窑居建筑的发展提供参考。首先从榆林南部窑居建筑现状入手,整理榆林南部地理条件,自然气候,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等相关地域环境,分析窑居建筑在选址、院落布局、建筑空间形式、立面形式构成、选材及构造等方面的地域适应性特征。其次对窑居建筑的室内物理环境进行实地测试,定性定量分析窑居建筑冬季和夏季的室内热环境和光环境,对居民的主观感受、生活模式、能源结构等方面进行问卷调研,发现传统窑居建筑热舒适性有待提高、采光不良、质量较差、功能空间分区不合理等现状问题,以及窑居更新过程中显露的地域文化丧失问题。然后了解当地居民的切身需求,传承发展窑居的地域适应性特征,针对现存的问题更新改进,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落位选址因地制宜;庭院微气候与庭院经济相辅相成;建筑空间组织考虑生活行为习惯;建筑外界面形态体现窑居文化;建筑技术层面承袭传统建造经验;利用气候缓冲区、增强门窗气密性等方式改善室内热环境;将传统与现代材料结合优化建筑质量;调整建筑空间布局适应现代生活。最后根据更新策略选取实际案例进行窑居建筑的更新实践研究,将传统窑居建筑更新改建为居住类、生产类、公共类使用,并利用模拟软件对居住类原始窑居与更新后窑居室内物理环境进行验证,对比验证结果评估更新后的窑居的改造效果,使窑居建筑在物理环境、空间布局、建筑质量等方面得到改善。从地域适应性的角度研究榆林南部窑居建筑的更新模式,探寻窑居建筑适应当地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的新方向,为该地区窑居建筑的保护性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和有价值的参考,使设计在该地区能具有广泛的推广性,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地域文化。

徐云龙[5](2021)在《靖边县阳光村小住宅设计及其光热性能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农村住宅建设量大、地域面广,但由于受到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一直处于粗犷型设计建造阶段,能耗高、热舒适度低[1]。靖边气候寒冷,冬季时间长,农村供暖能耗较高的问题突出,因此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采取合理的设计策略,在提高农村住宅室内舒适性的基础上,降低采暖能耗,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农村住宅的室内光热环境的研究还处在发展中阶段,对太阳资源较丰富地区农村住宅的研究更加缺乏,本研究可以丰富对太阳资源较丰富地区农村住宅光热性能优化的理论研究。本文针对靖边县农村住房的存在的问题,对住宅的热环境,自然光环境和冬季采暖能耗进行了系统的调研。调研分为两个层次: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通过问卷调查整理并分析农村房屋的基本情况、采暖的能耗、自然光环境的舒适度和热环境的舒适度。通过选取典型的住宅进行实地测试获取农村住宅室内的天然采光照度及温度等物理参数。对农村住宅的热环境和天然采光进行分析,发现靖边县农村住宅普遍存在热舒适度低、采暖能耗高、热工性能较差等问题。因此本文中的靖边县农村住宅的光热性能优化非常具有实际意义。论文基于笔者参与的实际项目——靖边县阳光村小住宅设计,对靖边县农村住宅的光热环境舒适度及采暖能耗的优化进行了探索。本文研究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对项目用地进行实地的调研考察,对项目周边环境展开合理分析和梳理。明确了此次住宅项目的设计难点,进行了方案的多种可行性的探索。第二部分对建筑布局模式进行单目标优化,探索不同属性的功能体块在何种布局形式下,能最大程度的在冬季利用太阳辐射,改善室内的光热环境舒适度。第三部分是在之前选取的布局模式基础上,选取合适的窗户及遮阳构件的参数和变量的控制,以及优化目标的设定,最终完成此住宅建筑的光热性能优化。通过以上过程对靖边县农村住宅热环境、天然采光环境及采暖能耗的优化模拟,对比优化前后的结果,可以明显看出住宅在各性能的差异,从而验证了设计策略的有效性。研究验证了基于光热性能及能耗的考虑下,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地区农村住宅性能优化的的可行性,提出了基于光热性能及采暖能耗的单目标和多目标优化方法与流程,可以辅助设计师在方案设计阶段对采取被动式设计手段进行定量化性能模拟与优化,创造节能且舒适的农村住宅。

郭睿坤[6](2021)在《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邯郸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迅速,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承担着书籍的收藏、借阅和为广大市民提供阅览空间的功能,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当下,在我国部分图书馆建筑的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对于读者阅读行为和心理的因素考虑较少,对公共图书馆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关注不足等方面还有所欠缺的问题,本研究主要针对这一现象,对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进行研究:调查比对了三个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实例,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和实地调研的总结,找出了其中对环境心理学考虑不足的部分;通过将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与室内设计相融合,分析出图书馆室内设计对读者使用行为的影响;通过研究环境心理学中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空间行为和场景与场所的相关理论,总结出室内环境中对学习行为有促进作用的设计元素;通过对各个设计元素的综合讨论,得出对读者的阅读行为起到积极作用的图书馆室内环境设计原则和设计理念。最后根据以上的理论,以邯郸图书馆为例,对公共图书馆的室内公共空间提出相关设计策略,并对未来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相结合的理论研究进行了展望。

陈莎[7](2020)在《广府传统民居门窗气候适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的本源是人类用于躲避风雨、避暑御寒、适应气候的“遮蔽物”,建筑内舒适的微环境适于人的生存与生活。人类在与外界环境相隔离之时,也产生了与外界发生联系的诉求,门窗的产生便是该诉求的集中体现。气候对于传统民居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在长期的营建过程中,传统民居对各地的地方气候自发地形成了一系列朴素而有效的适应方法,门窗则是民居气候设计中最直接的一环,也是使这些方法得到充分应用的最主要的工具。这些方法历经岁月的检验,在实际试错、使用中不断地获得调适改良并最终定型。广府传统民居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适应当地气候的经验,面对亚热带湿热的地域气候展现出了优越的气候适应性,其门窗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营造中也积累了大量适应当地气候的经验。时至今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节约能源、倡导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从广府传统民居中挖掘出的门窗设计智慧可以为之后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传统民居门窗与气候适应性的相关研究背景、研究动态,以及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框架以及研究内容梗概。第二部分主要对传统民居的门窗与气候适应性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对广府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环境进行了概述,并从日照与太阳辐射、风、温度、湿度和降水几个层面讨论了气候对于门窗的影响。然后对广府传统民居及其门窗的概念做了阐释,并分析了门窗气候适应性的原理及要求。第三部分对广府地区的合院式民居(三间两廊屋)、联排式民居(竹筒屋)以及组合式民居(西关大屋和余荫山房)三个类型的民居的门窗特征进行了实例分析,通过舒适的热环境、光环境分析广府传统民居中门窗的气候适应性的设计策略的实际应用,并探讨了不同民居体系下门窗气候适应性的区别与联系,总结其门窗适应气候的策略并总结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第四部分首先总结了广府地域背景下传统民居门窗气候适应性的理念,接着讨论了在广府地区的气候背景下民居门窗适应气候的设计策略——通风采光、遮阳隔热、防潮挡雨和心理舒适。最后分别从布局与朝向、尺度、形式以及材料和构造几个方面总结分析了门窗的气候适应性。

崔明阳[8](2020)在《整体观念下的低层高密度住宅设计研究 ——以合院住宅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院住宅作为一种居住空间模式,顺应我国传统居住形态对院落空间眷恋的深层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城市生活特点,以多变的组合方式、灵活的布局特征形成较好的居住体验。其低层高密度的特点又使其自身具有较高的土地利用价值。近年来,在实践层面,众多开发者与设计者基于不同地域、不同条件对合院住宅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在理论研究层面,许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分析与研究。但概括而言,国内将合院住宅作为一种居住建筑类型,从设计层面对其系统的梳理、分析的相关研究仍较少。因此,本文从整体观念出发,在调研、分析、研读大量案例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合院住宅的历史形成、空间形态、群体组合、流线组织与地下空间利用等四个方面进行整体分析。基于此,提炼出三方面的设计策略及相关设计方法,同时以一个典型案例将本文提出的设计策略进行融汇、整合研究,以期得到理论的提升与实践的启示。本论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背景的介绍与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第二章,深化合院住宅概念的理解,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从社会、经济、文化三个层面总结出当代合院住宅的产生因素;并对当代合院住宅的特征进行概述(包含优势与不足)。第三部分:第三、四、五章,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相关案例,将合院住宅的空间形态进行分类分析,以总结不同空间形态的类型特征;总结合院住宅的不同群体组合特征;对合院住宅的宏观与微观流线组织方式进行总结,并分析合院住宅的地下空间利用方式。第四部分:第六、七章,根据前几章对合院住宅现状规律的梳理与总结,提出本文认为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设计策略,为今后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一定价值的参考;并且以实际案例——上海当代美墅项目为例,具体介绍本文合院住宅设计策略在实际案例中的指导作用,以强化论证。第五部分:结语,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合院住宅项目的展望。

冒卓影[9](2020)在《共生视角下的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乡村的产业模式逐渐从“传统一产”发展为“三产并存”,并伴随着乡土文化复兴,乡村养老、医疗和文旅等产业快速崛起。然而多数乡村住宅跟不上急速发展的节奏,无序的新建拆建和更新改造导致乡村整体风貌丧失、生态环境破坏、空间景观无序和能耗污染居高不下等一系列问题,乡村的居住环境、功能空间、景观形态和文化特色等亟待改造与提升。国内外住宅更新改造研究大都是从乡村规划、建筑环境、技术改造和节能提升等不同视角展开,分散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各层面系统综合的改造提升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针对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及更新改造的研究多偏于个案,缺少对住宅发展史、演进动力机制等层面的综合研究。课题针对上述问题与不足,从共生视角对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开展系统综合研究,期望实现乡村住宅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乡土文化,减少资源浪费,推动乡村住宅的传承和延续。运用共生理论及其和谐共存理念和方法,结合新陈代谢理论、建筑再循环理论、环境行为学理论、触媒理论与开放建筑“层级”理论,分析乡村住宅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提出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面临的问题、机遇与挑战。对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的共生关联因素与价值构成进行解析,分析乡村住宅发展的影响因素、乡村住宅的层级与共生关联因素及价值构成,提出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目标。结合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的和谐共生设计思想,从乡村整体环境、建筑“支撑主体”和功能生活空间三个层面探讨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设计原则与策略,并运用以上设计原则和策略,开展乡村住宅更新改造实践尝试。共生视角下的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应遵循和谐并存的共生整体性原则,及其衍生的气候适应性原则、乡村文化性原则、生活整序性原则、传承创新性原则和集约紧凑性原则。环境层面,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设计遵从“乡村织补”的整体环境建构策略,重塑乡村格局,实现乡村与环境的共生;“织补”乡村环境,实现“新”与“旧”的共生;优化交通系统,实现绿色出行与公共空间的共生;推动广州都市边缘乡村可持续发展,实现整体与局部的共生。建筑层面,遵从“支撑主体”的共生建筑优化策略,优化乡村住宅,实现内部与外部空间的共生;协调新旧民居,实现“既有”与改造”的共生;延续场所精神,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共生;优化住宅结构,实现结构与艺术的共生;提出绿色节能住宅设计策略,实现节能技术与环境的共生。“功能生活”层面,遵从开放空间营造策略,传承创新地方材料与技术,实现历史与未来的共生;提出居住空间集约化、弹性化设计策略,实现空间与效益的共生;建构一体化住宅,实现设计与建造的共生;设备可持续更新,实现设备与构造的共生。此外,将上述原则与策略应用于广州增城正果镇黄何屋村精品民宿区实践设计中,促进乡村住宅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田雨[10](2020)在《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地处亚热带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举办了一系列重大体育赛事,体育建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由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以及自身巨大的体量与较高的环境要求,亚热带体育建筑一直无法摆脱“高能耗、高碳排放”的老大难问题。当前,在重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针对亚热带气候的湿热特点强化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尽量减少体育建筑的空调使用时间,是实现亚热带体育建筑绿色低碳化发展的必要路径。本研究从建筑的风环境、日射环境以及光环境三个方面出发,以珠三角地区的30余个中大型体育建筑实例为基础,提炼出一套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化抽象模型,利用这套体育建筑的抽象模型,对体育建筑的外、内部空间的通风、遮阳、采光问题予以模拟研究。然后以“模拟—量化—比较”的方法对体育建筑风、日射、光环境的相关设计措施逐一进行分析,从中探索具体设计措施对建筑风、日射、光环境的影响关系,进而得到一套具有气候适应性的设计策略建议,以作为参考辅助同类设计。本文首先介绍了当今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亚热带体育建筑设计问题的相关研究趋势与已有研究成果,确立目标与研究架构,为顺利开展本研究铺路;其次,阐明了气候设计对于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性,并归纳了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原则与要点;第三,简述珠三角地区体育场馆的发展脉络与时下趋势,分析亚热带体育建筑的使用特点与空间特点,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模拟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与由外及内的空间研究框架,并介绍了研究相关要求与设定,为具体分析研究打好基础;第四,从城市空间、建筑单体、建筑布局三个尺度探讨了具体设计变量对于亚热带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风、日射环境的影响;第五,以体育场的朝向、遮阳篷、看台等设计措施为研究对象,探讨具体设计变量对露天比赛厅空间通风、遮阳的影响;第六,以体育馆的建筑高度、屋顶形式、看台构成以及开窗形式等设计措施为研究对象,探讨具体设计变量与室内比赛厅空间内自然通风与采光效果的关系;最后,汇总上述三大部分的结论,形成一套针对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设计策略参考建议。通过上述研究,以明确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适应性的具体影响因素,归纳相应的气候设计策略,给予设计实践一定参考,以助力体育建筑的绿色发展。

二、现代建筑采光方式与室内空间效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建筑采光方式与室内空间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福州市柴栏厝民居空间适应性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建筑的发展
        1.1.2 生态建筑的趋势
        1.1.3 柴栏厝现状
    1.2 研究范围及对象的界定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柴栏厝民居研究
        1.4.2 建筑适应性研究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柴栏厝民居实态调研
    2.1 柴栏厝民居概述
        2.1.1 形态特征
        2.1.2 柴栏厝分类
    2.2 经济人文背景
        2.2.1 产业结构
        2.2.2 建造观念
        2.2.3 文化信仰
    2.3 规划布局
        2.3.1 单体式布局
        2.3.2 群组式布局
        2.3.3 临街式布局
        2.3.4 山地式布局
    2.4 空间组织
        2.4.1 街巷空间
        2.4.2 天井空间
        2.4.3 使用功能
    2.5 材料构造
        2.5.1 建筑材料
        2.5.2 建筑结构
    2.6 空间形态
        2.6.1 空间单元
        2.6.2 空间尺度
    2.7 本章小结
3 柴栏厝民居空间营建模式研究
    3.1 柴栏厝民居空间原型
        3.1.1 柴栏厝民居单体原型
        3.1.2 柴栏厝民居原型的组织方式
    3.2 柴栏厝民居空间营建要素
        3.2.1 空间组织与楼梯
        3.2.2 场地改造与地形
        3.2.3 结构体系与洞口
        3.2.4 围护结构与材料
        3.2.5 屋顶形式与遮蔽
        3.2.6 外部空间与环境
    3.3 本章小结
4 柴栏厝民居空间适应性研究
    4.1 适应性阐释及其影响因素
        4.1.1 适应性的阐释
        4.1.2 建筑的适应性
        4.1.3 建筑适应性基本要素
    4.2 社会适应性
        4.2.1 人地关系
        4.2.2 家庭结构
        4.2.3 建造技术
        4.2.4 经济特征
        4.2.5 政策方针
    4.3 文化适应性
        4.3.1 儒家文化
        4.3.2 闽越文化
        4.3.3 宗族文化
        4.3.4 海洋文化
        4.3.5 宗教文化
    4.4 气候适应性
        4.4.1 福州气候分区与适应性策略
        4.4.2 防雨防潮
        4.4.3 防风与通风
        4.4.4 保温隔热
        4.4.5 遮阳与采光
    4.5 长效发展的适应性策略
        4.5.1 系统认知
        4.5.2 技术引导
        4.5.3 自我发展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空间适应性的柴栏厝民居改造
    5.1 历史建筑保护策略
        5.1.1 福州历史建筑保护原则
        5.1.2 传统民居的适应性再利用
    5.2 隆平路7 号空间适应性改造案例评析
        5.2.1 建筑概况
        5.2.2 建筑保护设计
        5.2.3 空间适应性改造策略
        5.2.4 建筑生态设计
        5.2.5 改造评析
    5.3 龙岭顶14,15,16 号空间适应性改造设计
        5.3.1 建筑概况
        5.3.2 建筑保护设计
        5.3.3 空间适应性改造策略
        5.3.4 建筑生态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的结论
        6.1.1 柴栏厝民居空间营建模式
        6.1.2 柴栏厝民居适应性
        6.1.3 柴栏厝民居现代适应性改造设计
    6.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课题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项目和设计竞赛
致谢

(2)东南亚小住宅热缓冲空间设计研究及其在海南本土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海南新民居建设背景下的小住宅现状
        1.1.2 东南亚小住宅多元化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1 研究对象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东南亚地区与海南地区小住宅建造环境对比
    2.1 气候环境对比
        2.1.1 东南亚地区气候环境分析
        2.1.2 海南地区气候环境分析
        2.1.3 基于climate软件分析的被动式策略
    2.2 建筑建造现状对比
        2.2.1 东南亚地区现代小住宅现状
        2.2.2 东南亚地区现代小住宅类型
        2.2.3 海南乡镇及农村现代民居现状
        2.2.4 海南乡镇及农村现代民居类型
        2.2.5 东南亚与海南地区建造环境对比总结
    2.3 使用者需求对比
        2.3.1 东南亚地区使用者需求
        2.3.2 海南地区使用者需求
        2.3.3 使用者需求对比总结
3 东南亚地区小住宅热缓冲空间综合解析
    3.1 建筑案例选取依据与分析方法
        3.1.1 建筑案例选取依据
        3.1.2 建筑案例选分析方法
    3.2 小住宅热缓冲空间基础类型
        3.2.1 前后界面嵌入式
        3.2.2 内部嵌入式
        3.2.3 上下界面嵌入式
        3.2.4 热缓冲空间综合运用
    3.3 小住宅热缓冲空间案例解析
        3.3.1 狭长型案例解析
        3.3.2 集中型案例解析
        3.3.3 分散型案例解析
    3.4 不同类型小住宅热缓冲空间布局总结
        3.4.1 狭长型空间布局
        3.4.2 集中型空间布局
4 东南亚地区小住宅热缓冲空间单体解析
    4.1 东南亚地区小住宅热缓冲空间单体类型
    4.2 热缓冲空间单体信息参数类型
        4.2.1 尺度
        4.2.2 布局
        4.2.3 界面
    4.3 热缓冲空间对空间物理环境提升
        4.3.1 遮阳隔热
        4.3.2 自然通风
        4.3.3 自然采光
    4.4 热缓冲空间单体的空间私密性与功能复合性
    4.5 热缓冲空间单体设计策略分析
        4.5.1 前后界面嵌入式——双重表皮
        4.5.2 前后界面嵌入式——活动阳台与功能平台
        4.5.3 前后界面嵌入式典型空间总结
        4.5.4 前后界面嵌入式典型空间模拟
        4.5.5 内部嵌入式——天井
        4.5.6 内部嵌入式——中庭
        4.5.7 内部嵌入式——庭院
        4.5.8 内部嵌入式——辅助空间
        4.5.9 内部嵌入式典型空间模拟
        4.5.10 上下界面嵌入式——屋顶空间
        4.5.11 上下界面嵌入式——接地空间
        4.5.12 热缓冲空间单体空间原型总结
5 热缓冲空间在海南地区的应用设计
    5.1 方案设计一——联排狭长型住宅项目设计
        5.1.1 建筑基础概况
        5.1.2 设计概览
        5.1.3 设计分析
        5.1.4 方案模拟与对比
    5.2 方案设计二——并联狭长骑楼型住宅改造
        5.2.1 建筑基础概况
        5.2.2 设计概览
        5.2.3 设计分析
        5.2.4 方案模拟与对比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图表附录
附录2:攻读学位期间研究工作

(3)吐鲁番高棚架庭院式民居营建模式与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地域建筑的兴起
        1.1.2 传统民居的现状
        1.1.3 传统民居的生态经验
        1.1.4 传统民居的传承与发展
    1.2 课题研究范围与对象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课题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创新点
    1.6 课题研究方法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吐鲁番高棚架庭院式民居实态调研及分析
    2.1 民居实态调研
        2.1.1 吐鲁番鄯善县吐峪沟乡麻扎村民居
        2.1.2 吐鲁番葡萄沟街道拜什买里村民居
        2.1.3 吐鲁番亚尔乡康喀村民居
        2.1.4 吐鲁番鲁克沁镇赛尔克甫村民居
        2.1.5 吐鲁番高昌区亚尔镇新城西门村民居
    2.2 规划营建分析
        2.2.1 选址布局
        2.2.2 形态布局
        2.2.3 街巷交接类型
    2.3 民居营建分析
        2.3.1 空间塑造
        2.3.2 建造方式
    2.4 本章小结
3 吐鲁番高棚架庭院式民居生态营建经验提取
    3.1 吐鲁番地区自然地理情况
        3.1.1 吐鲁番地区地理情况
        3.1.2 吐鲁番地区气候情况
    3.2 建筑朝向
    3.3 保温与隔热
        3.3.1 缓冲空间
        3.3.2 围护结构
        3.3.3 门窗洞口
        3.3.4 建筑体形
        3.3.5 主动措施
    3.4 日照与遮阳
        3.4.1 日照
        3.4.2 遮阳
    3.5 通风系统
        3.5.1 聚落层面
        3.5.2 单体层面
        3.5.3 院落层面
    3.6 微气候调节
    3.7 本章小结
4 吐鲁番高棚架庭院式民居营建模式的生态性能分析
    4.1 基础模型的建立
    4.2 基于Ecotect的高棚架庭院式民居光环境分析
        4.2.1 Ecotect中对参数的设置
        4.2.2 平面形式对室内采光的影响
        4.2.3 建筑进深对室内采光分析
        4.2.4 高棚架遮挡分析
    4.3 基于Phoenics的高棚架庭院式民居风环境分析
        4.3.1 Phoenics中对模型参数的设置
        4.3.2 室外风环境分析
        4.3.3 室内风环境分析
    4.4 基于Dest的高棚架庭院式民居热环境生态营建特点分析
        4.4.1 Dest中对模型参数的设置
        4.4.2 围护墙体材料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4.4.3 屋顶形式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4.5 生态性能模拟分析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现代吐鲁番高棚架庭院式民居设计应用
    5.1 新建类高棚架庭院式民居设计应用探索
        5.1.1 安居富民村民居概况
        5.1.2 规划布局评析
        5.1.3 功能空间评析
        5.1.4 结构体系评析
        5.1.5 物理性能评析
    5.2 更新改造类高棚架庭院式民居设计应用探索
        5.2.1 更新改造类高棚架庭院式民居概况
        5.2.2 功能空间评析
        5.2.3 结构性能评析
        5.2.4 物理性能评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不足
    6.1 吐鲁番高棚架庭院式民居生态营建模式总结
    6.2 现代设计应用对吐鲁番高棚架庭院式民居的传承与创新总结
    6.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1 吐鲁番高棚架庭院式民居实态调研汇总表
致谢

(4)榆林南部窑居建筑地域适应性及更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1.4.1 研究对象界定
        1.4.2 研究区域范围界定
        1.4.3 地域适应性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框架
2 榆林南部地域特征与窑居类型概况
    2.1 榆林南部地区地理、气候特征
        2.1.1 榆林南部地形地貌特征
        2.1.2 榆林南部气候条件
        2.1.3 榆林南部自然资源
    2.2 榆林南部地区经济、人文特征
        2.2.1 榆林南部地区经济特征
        2.2.2 榆林南部地区文化风俗特征
        2.2.3 榆林南部地区人文信仰特征
    2.3 榆林南部窑居建筑类型
        2.3.1 依照窑居建筑形式分类
        2.3.2 依照建筑材料分类
    2.4 小结
3 榆林南部窑居建筑地域适应性分析
    3.1 聚落与建筑选址
        3.1.1 聚落选址
        3.1.2 窑居选址
    3.2 院落布局
        3.2.1 院落总平面形式
        3.2.2 院落功能
        3.2.3 院落内环境
    3.3 建筑空间组织
        3.3.1 单一空间功能变化
        3.3.2 建筑空间形式
    3.4 立面形态构成
        3.4.1 厚重保温墙体
        3.4.2 锁口、女儿墙
        3.4.3 天地、土地龛位
    3.5 建筑选材及构造
        3.5.1 自然资源与建筑材料
        3.5.2 建筑构造
    3.6 榆林南部窑居建筑地域适应性特征总结
    3.7 小结
4 榆林南部窑居建筑现存问题分析
    4.1 榆林南部窑居建筑室内热环境
        4.1.1 窑居建筑室内热环境测试
        4.1.2 室内热环境主观感受
    4.2 榆林南部窑居建筑室内光环境
        4.2.1 窑居建筑室内光环境测试
        4.2.2 室内光环境主观感受
    4.3 居民生活需求调研及分析
        4.3.1 窑居使用情况调查
        4.3.2 生活模式调查
        4.3.3 能源结构及使用情况调查
        4.3.4 建筑质量评价调查
    4.4 榆林南部窑居建筑现状问题总结
        4.4.1 室内物理环境存在问题
        4.4.2 传统窑居建筑中体现的质量问题
        4.4.3 窑居建筑空间功能布局弊端
        4.4.4 榆林南部窑居建筑更新过程中的问题
    4.5 小结
5 榆林南部窑居建筑地域适应性更新策略提出
    5.1 榆林南部窑居建筑地域适应性发展的更新动因
        5.1.1 窑居建筑更新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5.1.2 地域环境转变促使窑居建筑地域适应性发展
        5.1.3 窑居建筑自身局限性推动适应性发展
    5.2 窑居建筑更新目标分析
        5.2.1 对地域环境的综合考虑
        5.2.2 对使用者需求的重视
        5.2.3 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求
    5.3 榆林南部窑居建筑地域适应性特征的传承与发展
        5.3.1 落位选址因地制宜
        5.3.2 庭院微气候与庭院经济相辅相成
        5.3.3 建筑空间组织考虑生活行为习惯
        5.3.4 建筑外界面形态体现窑居文化
        5.3.5 建筑技术层面承袭传统建造经验
    5.4 榆林南部窑居建筑现存问题的更新与改进
        5.4.1 窑居建筑室内物理环境的改善
        5.4.2 窑居建筑质量优化和能耗降低
        5.4.3 建筑空间布局调整适应现代生活
    5.5 小结
6 榆林南部窑居建筑更新设计及模拟验证
    6.1 居住类更新
        6.1.1 类别Ⅰ——靠山式窑洞
        6.1.2 类别Ⅱ——独立式窑洞
        6.1.3 居住类窑居建筑更新设计模拟验证
    6.2 生产类更新
    6.3 公共类更新
        6.3.1 传统窑居建筑更新为展示活动类
        6.3.2 传统窑居建筑更新为营业类
    6.4 窑居建筑更新策略可行性分析
        6.4.1 更新模式可行性分析
        6.4.2 经济可行性分析
        6.4.3 居民可接受度调研
    6.5 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工作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5)靖边县阳光村小住宅设计及其光热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靖边县农村住宅现状调研
    2.1 调研概述
        2.1.1 调研对象
        2.1.2 调研方法
        2.1.3 调查问卷的内容
        2.1.4 实地测试的内容
    2.2 调研问卷结果分析
        2.2.1 住宅的基本情况
        2.2.2 农村能源的适用情况
        2.2.3 靖边县农村住宅保暖方式
    2.3 实地测试结果分析
        2.3.1 测试对象
        2.3.2 住户信息
        2.3.3 仪器的分布
        2.3.4 测试时间
        2.3.5 天然采光测试结果分析
        2.3.6 温度测试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靖边县阳光村农村住宅方案设计比较研究
    3.1 项目概况
        3.1.1 项目背景
        3.1.2 设计要求
        3.1.3 功能空间与居住行为分析
    3.2 住宅方案初步设计
        3.2.1 设计原则
        3.2.2 项目方案的初步设计
        3.2.3 方案一
        3.2.4 方案二
        3.2.5 方案三
    3.3 项目方案比较
        3.3.1 住宅平面
        3.3.2 室内空间比较
        3.3.3 交通
        3.3.4 庭院空间的比较
        3.3.5 屋顶
        3.3.6 入口
        3.3.7 方案的选取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布局模拟分析及住宅方案深化
    4.1 性能模拟软件适用性分析
        4.1.1 研究背景
        4.1.2 建模软件
        4.1.3 性能模拟平台
        4.1.4 性能模拟软件
    4.2 优化算法理论
        4.2.1 单目标优化算法
        4.2.2 多目标优化算法
    4.3 建筑布局模拟
        4.3.1 参数化模型的生成
        4.3.2 气象数据的选择
        4.3.3 单目标优化
        4.3.4 单目标优化结果分析
    4.4 方案深化
        4.4.1 方案深化的原则
        4.4.2 室内空间的优化
        4.4.3 庭院的深化
        4.4.4 建筑立面的深化
    4.5 本章小结
5 农村住宅光热性能优化实践
    5.1 多目标优化模型建构
        5.1.1 模型拆分可行性研究
        5.1.2 住宅单元模型的建构
        5.1.3 住宅窗的模型建构
        5.1.4 材质的赋予
    5.2 性能优化目标的选取
        5.2.1 光环境的性能目标
        5.2.2 热环境的性能目标
        5.2.3 能耗性能目标的选取
    5.3 标准模型的变化趋势
        5.3.1 南向窗户的变化趋势
        5.3.2 东向窗户的变化趋势
        5.3.3 北向窗户的变化趋势
        5.3.4 西向窗户的变化趋势
    5.4 住宅单元空间解集的选取
        5.4.1 单元空间时间表设置
        5.4.2 多目标模拟结果的提取
        5.4.3 设计方案选择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总结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
    6.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表目录
图目录
致谢
调查问卷
附录 工程技术图纸
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6)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邯郸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2.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环境心理学相关概念
        1.3.2 层次分析法(AHP)
    1.4 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对象的选取
        1.5.2 调研对象的选取
        1.5.3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点
    1.7 论文框架
    1.8 未尽事宜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发展概况
    2.1 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的研究
        2.1.1 环境心理学的概念及发展
        2.1.2 适用于室内设计的环境心理学主要理论
    2.2 历史上图书馆室内设计的发展
        2.2.1 国外图书馆室内设计的发展历史
        2.2.2 国内图书馆室内设计发展的历史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调查问卷设计
    3.1 问卷的内容设计
        3.1.1 问卷设计的原则
        3.1.2 问卷内容的设计
        3.1.3 问卷指标分析
    3.2 问卷处理与分析
        3.2.1 调查问卷
        3.2.2 问卷样本量确定
        3.2.3 问卷效度分析
        3.2.4 问卷信度检验
    3.3 权重的确定
        3.3.1 权重确定方法选择
        3.3.2 层次分析法
        3.3.3 计算指标权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实例分析
    4.1 首都图书馆
        4.1.1 问卷数据分析
        4.1.2 现场调研及观察
        4.1.3 亟待改进指标
    4.2 天津市图书馆文化中心分馆
        4.2.1 问卷数据分析
        4.2.2 现场调研及观察
        4.2.3 亟待改进指标
    4.3 河北省图书馆
        4.3.1 问卷数据分析
        4.3.2 现场调研及观察
        4.3.3 亟待改进指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5.1 室内空间设计要点
        5.1.1 环境知觉角度的室内空间设计要点
        5.1.2 空间行为角度的室内空间设计要点
        5.1.3 环境认知角度的室内空间设计要点
    5.2 室内动线设计要点
        5.2.1 环境认知角度的室内动线设计要点
        5.2.2 空间行为角度的室内动线设计要点
        5.2.3 场景和场所角度的室内动线设计要点
    5.3 室内环境设计要点
        5.3.1 环境知觉角度的室内环境设计要点
        5.3.2 环境认知角度的室内环境设计要点
        5.3.3 空间行为角度的室内环境设计要点
        5.3.4 场景场所角度的室内环境设计要点
    5.4 室内设计原则及设计理念
        5.4.1 设计原则
        5.4.2 设计理念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邯郸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再设计策略
    6.1 邯郸图书馆公共空间室内设计现状分析
        6.1.1 入口大厅(含展览及商业空间)现状分析
        6.1.2 阅览空间现状分析
        6.1.3 交通空间现状分析
    6.2 邯郸图书馆公共空间室内设计改造构思
        6.2.1 入口大厅(含展览及商业空间)改造构思
        6.2.2 阅览空间改造构思
        6.2.3 交通空间改造构思
    6.3 邯郸图书馆的室内公共空间改造策略
        6.3.1 入口大厅(含展览及商业空间)改造策略
        6.3.2 阅览空间改造策略
        6.3.3 公共共享空间改造策略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7)广府传统民居门窗气候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背景下能源和气候的问题
        1.1.2 传统民居蕴含的应对气候的智慧
        1.1.3 现代建筑门窗适应地域气候的作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广府地区概况及门窗气候适应性理论基础
    2.1 广府的自然环境概况
        2.1.1 广府的区位
        2.1.2 广府的气候条件
        2.1.3 影响广府民居的气候因素
    2.2 相关概念阐释
        2.2.1 广府传统民居
        2.2.2 广府传统民居门窗
    2.3 门窗气候适应性
        2.3.1 气候适应性
        2.3.2 气候与人体舒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类型广府传统民居门窗适应气候的案例分析
    3.1 合院式民居——三间两廊屋
        3.1.1 三间两廊屋的基本特征
        3.1.2 门窗与热环境
        3.1.3 门窗与光环境
    3.2 联排式民居——竹筒屋
        3.2.1 竹筒屋的基本特征
        3.2.2 门窗与热环境
        3.2.3 门窗与光环境
    3.3 组合式民居——西关大屋和余荫山房
        3.3.1 组合式民居的基本特征
        3.3.2 门窗与热环境
        3.3.3 门窗与光环境
    3.4 不同类型民居适应气候的模式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府传统民居门窗气候适应性分析
    4.1 广府传统民居门窗适应气候的理念
        4.1.1 理念一:“过滤器”
        4.1.2 理念二:“避凶”与“纳福”
        4.1.3 理念三:有机整体
    4.2 广府传统民居门窗适应气候的策略
        4.2.1 通风采光
        4.2.2 遮阳隔热
        4.2.3 防潮挡雨
        4.2.4 心理舒适
    4.3 适应气候的广府传统民居门窗分析
        4.3.1 门窗的布局和朝向
        4.3.2 门窗的尺度
        4.3.3 门窗的形式
        4.3.4 门窗的材料和构造
    4.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整体观念下的低层高密度住宅设计研究 ——以合院住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整体
        1.2.2 低层高密度住宅
        1.2.3 合院住宅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外
        1.3.2 国内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合院住宅的产生因素及特征概述
    2.1 产生因素
        2.1.1 社会因素
        2.1.2 经济因素
        2.1.3 文化因素
    2.2 特征概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合院住宅的空间形态
    3.1 “I”型
    3.2 “L”型
    3.3 “T”型
    3.4 “U”型
    3.5 “F”型
    3.6 不同类型合院住宅对比
第4章 合院住宅的群体组合
    4.1 拼接方式
    4.2 总体布局
        4.2.1 行列式
        4.2.2 簇集式
第5章 合院住宅的流线组织与地下空间利用
    5.1 宏观层面流线组织
        5.1.1 人车合流
        5.1.2 人车分流
    5.2 微观层面流线组织
        5.2.1 入户流线
        5.2.2 室内流线
        5.2.3 复合流线
    5.3 地下空间利用
第6章 整体观念下的合院住宅设计策略
    6.1 整体观念的提出与设计原则
    6.2 设计策略
        6.2.1 营造精细化设计的空间形态
        6.2.1.1 平面空间形态
        6.2.1.2 立面形态
        6.2.1.3 其它细节问题的处理
        6.2.2 注重形态多样化的群体组合
        6.2.2.1 化整为零
        6.2.2.2 适当错位
        6.2.2.3 局部开放
        6.2.2.4 户型多样
        6.2.2.5 旋转组合
        6.2.3 强调功能与意境相结合的流线组织
        6.2.3.1 宏观层面
        6.2.3.2 微观层面
第7章 合院住宅设计策略应用——上海当代美墅项目合院住宅设计方案解读
    7.1 前期分析
        7.1.1 区位分析
        7.1.2 基地分析
        7.1.3 任务书分析
    7.2 设计策略
        7.2.1 设计难点
        7.2.2 设计理念
    7.3 方案设计
        7.3.1 流线组织
        7.3.2 群体组合
        7.3.3 空间形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9)共生视角下的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持续推进
        1.1.2 乡村住宅面临挑战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范围界定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广州都市边缘
        1.3.2 乡村住宅
        1.3.3 更新改造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乡村住宅更新改造研究与理论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1.3 小结
    2.2 共生理论
        2.2.1 共生理论的缘起与发展
        2.2.2 共生理论与住宅更新改造
    2.3 新陈代谢理论
        2.3.1 新陈代谢理论释义
        2.3.2 运用新陈代谢理论的住宅更新改造
    2.4 建筑再循环理论
        2.4.1 建筑再循环理论的发展与共生
        2.4.2 基于建筑再循环理论的住宅更新改造
    2.5 环境行为学理论
        2.5.1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乡村住宅设计
        2.5.2 应用环境行为学理论的住宅更新改造
    2.6 触媒理论
        2.6.1 触媒理论释义
        2.6.2 基于触媒理论的乡村住宅更新改造
    2.7 开放建筑“层级”理论
        2.7.1 开放建筑“层级”理论的内涵与特点
        2.7.2 开放建筑“层级”理论的住宅更新改造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生视角下的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设计原则
    3.1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的历程、问题与挑战
        3.1.1 乡村住宅的发展历程
        3.1.2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的现状综述
        3.1.3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面临的问题
        3.1.4 乡村住宅面临的机遇
        3.1.5 乡村住宅面临的挑战
    3.2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的共生关联因素与价值构成
        3.2.1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发展的影响因素
        3.2.2 乡村住宅层级与共生关联因素
        3.2.3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的价值构成
        3.2.4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目标
    3.3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设计原则
        3.3.1 共生整体性原则
        3.3.2 气候适应性原则
        3.3.3 乡村文化性原则
        3.3.4 生活整序性原则
        3.3.5 传承创新性原则
        3.3.6 集约紧凑性原则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生视角下的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4.1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的和谐共生设计思想
        4.1.1 传承创新核心思想
        4.1.2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本质
        4.1.3 共生视角下的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三要素
        4.1.4 解决共性矛盾的乡村住宅更新改造思路
        4.1.5 乡村住宅更新改造设计定位与价值取向
    4.2 “乡村织补”的广州都市边缘乡村整体环境建构策略
        4.2.1 乡村格局重塑规划设计策略,实现乡村与环境的共生
        4.2.2 乡村环境“织补”设计策略,实现“新”与“旧”的共生
        4.2.3 交通系统优化设计策略,实现绿色出行与公共空间的共生
        4.2.4 局部与整体共生设计策略,实现广州都市边缘乡村可持续发展
    4.3 “支撑主体”的共生建筑优化策略
        4.3.1 乡村住宅建筑优化设计策略,实现内部与外部空间的共生
        4.3.2 新旧民居协调设计策略,实现“既有”与“改造”的共生
        4.3.3 延续场所精神的创新设计策略,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共生
        4.3.4 住宅结构优化设计策略,实现结构与艺术的共生
        4.3.5 绿色节能住宅设计策略,实现节能技术与环境的共生
    4.4 “功能生活”的开放空间营造策略
        4.4.1 地方材料与技术传承创新设计策略,实现历史与未来的共生
        4.4.2 居住空间集约化、弹性化设计策略,实现空间与效益的共生
        4.4.3 建构一体化住宅设计策略,实现设计与建造的共生
        4.4.4 设施可持续更新设计策略,实现设备与构造的共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共生视角下的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实践设计
    5.1 项目概述
        5.1.1 实践案例概况
        5.1.2 项目定位分析
        5.1.3 项目现状调研
        5.1.4 居民意愿需求
        5.1.5 更新改造设计重点
    5.2 “乡村织补”的整体环境建构设计
        5.2.1 乡村格局重塑设计,“织补”乡村肌理
        5.2.2 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5.3 “支撑主体”的共生建筑优化设计
        5.3.1 乡村住宅优化设计,协调新旧民居
        5.3.2 场所精神延续设计,弘扬乡土文化
        5.3.3 住宅结构优化设计,推广绿色节能住宅
    5.4 “功能生活”的开放空间营造设计
        5.4.1 地方材料和技术延续设计,实现文化融合创新
        5.4.2 居住空间弹性化设计,提升居住质量
        5.4.3 住宅一体化设计,设备可持续更新
    5.5 本章小结
结论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危机催生低碳建筑的发展
        1.1.2 我国体育建筑的减排需求迫切
        1.1.3 珠三角地区体育建筑发展迅速
    1.2 概念界定
        1.2.1 亚热带
        1.2.2 体育建筑
        1.2.3 气候适应性设计
        1.2.4 CFD模拟
    1.3 文献回顾与综述
        1.3.1 国际上建筑气候适应性研究的着作
        1.3.2 我国建筑气候适应性问题的相关研究
        1.3.3 体育建筑气候设计问题的相关研究
        1.3.4 文献综述
        1.3.5 其他相关资料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目的
        1.4.2 意义
    1.5 研究范围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及范围
        1.5.2 主要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本章小结
第2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问题的宏观解读
    2.1 建筑气候设计与绿色建筑的发展
        2.1.1 建筑行业中环境意识的发展历程
        2.1.2 气候设计与绿色建筑理念的联系
    2.2 亚热带建筑气候设计的主要因素
        2.2.1 自然气候的影响因素
        2.2.2 建筑空间气候适应性的影响要素
        2.2.3 亚热带建筑气候分析与设计原则
    2.3 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设计要点
        2.3.1 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要点分析
        2.3.2 外部空间的气候设计要点
        2.3.3 内部空间的气候设计要点
    本章小结
第3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难点与研究方法
    3.1 我国亚热带地区体育建筑的发展概况
        3.1.1 承办赛事主导下的体育场馆建设
        3.1.2 体育产业多元需求的市场化运营
    3.2 强化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原因与难点
        3.2.1 体育建筑气候适应性薄弱的设计阶段原因
        3.2.2 大空间特性造成的体育建筑气候设计难点
    3.3 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策略的研究方法
        3.3.1 研究目标
        3.3.2 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3.3.3 建筑实例与抽象模型
        3.3.4 研究内容与分项问题
    3.4 模拟实验的流程与设定
        3.4.1 ECOTECT软件的概况
        3.4.2 风环境模拟实验的基本设定
        3.4.3 日射与光环境模拟实验的基本设定
    本章小结
第4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气候设计策略研究
    4.1 体育地块对城市空间微气候的影响
        4.1.1 抽象模型的建立
        4.1.2 城市街区尺度的风环境模拟
        4.1.3 城市街区尺度的日射环境模拟
        4.1.4 风、日射环境的综合判定
    4.2 建筑单体对外环境气候设计的影响
        4.2.1 抽象模型的建立
        4.2.2 建筑外形设计与外部场地风影分布
        4.2.3 建筑外形设计与外部场地受影分布
        4.2.4 风、日射环境的综合判定
    4.3 建筑布局对外环境气候设计的影响
        4.3.1 抽象模型的建立
        4.3.2 建筑布局与外部场地的风速分布
        4.3.3 建筑布局与外部场地的受影分布
        4.3.4 风、日射环境的综合判定
    本章小结
第5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露天比赛厅空间的气候设计策略研究
    5.1 抽象模型的建立
        5.1.1 抽象模型的概况
        5.1.2 模型简化的原则
    5.2 露天比赛厅空间的风环境气候设计措施
        5.2.1 模拟研究条件设定
        5.2.2 朝向选择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5.2.3 侧界面设计措施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5.2.4 顶界面设计措施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本节小结
    5.3 露天比赛厅空间的日射环境气候设计措施
        5.3.1 模拟研究条件设定
        5.3.2 朝向选择对场内遮阳的影响
        5.3.3 遮阳篷形式对场内遮阳的影响
        5.3.4 遮阳篷高度对场内遮阳的影响
        本节小结
    5.4 风、日射环境的综合判定
    本章小结
第6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室内比赛厅空间的气候设计策略研究
    6.1 抽象模型的建立
        6.1.1 抽象模型的概况
        6.1.2 模型简化的原则
    6.2 室内比赛厅空间的风环境气候设计措施
        6.2.1 模拟研究条件设定
        6.2.2 侧界面设计措施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6.2.3 顶界面设计措施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本节小结
    6.3 室内比赛厅空间的光环境气候设计措施
        6.3.1 模拟研究条件设定
        6.3.2 采光侧窗对场内采光系数的影响
        6.3.3 采光天窗对场内采光系数的影响
        本节小结
    6.4 风、光环境的综合判定
    本章小结
第7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策略研究总结
    7.1 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设计策略汇总
        7.1.1 建筑外部空间的气候设计策略参考
        7.1.2 体育场露天比赛厅的气候设计策略参考
        7.1.3 体育馆室内比赛厅的气候设计策略参考
    7.2 全文总结
    7.3 研究的创新点
    7.4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亚热带体育建筑标准化抽象模型库矩阵
附录二 亚热带体育建筑实例的风、光、热模拟报告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四、现代建筑采光方式与室内空间效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州市柴栏厝民居空间适应性探究[D]. 林建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东南亚小住宅热缓冲空间设计研究及其在海南本土化应用[D]. 姚雨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吐鲁番高棚架庭院式民居营建模式与设计应用研究[D]. 杨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榆林南部窑居建筑地域适应性及更新设计研究[D]. 纪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靖边县阳光村小住宅设计及其光热性能优化研究[D]. 徐云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图书馆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邯郸地区为例[D]. 郭睿坤.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4)
  • [7]广府传统民居门窗气候适应性研究[D]. 陈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整体观念下的低层高密度住宅设计研究 ——以合院住宅为例[D]. 崔明阳.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9]共生视角下的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冒卓影.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10]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 田雨.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现代建筑照明方式与室内空间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